中考数学的复习策略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16 17:28:3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中考数学的复习策略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考数学的复习策略

篇(1)

中考前的复习每一步都离不开扎实的基础知识,千法、万法,打好基础才是好法.在基础知识复习中,首先让学生自己归纳、整理知识结构,在解题中,先让学生自己思考、分析、探索解题思路,最后教师讲评,使学生在课堂复习中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这样才能达到复习的目的.复习时应该充分体现以练为主的原则,特别是一些重要的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需要在反复的练习中,经历一个由浅入深的认识过程,才能形成和掌握.我们要以课本为主进行复习,因为课本的例题和习题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数学知识的主要载体.吃透课本上的例题、习题,才能有利于全面、系统地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熟练数学基本方法,以不变应万变.所以在复习时,我们要学会多方位、多角度审视这些例题习题,从中进一步清晰地掌握基础知识,重温思维过程,巩固各类解法,感悟数学思想方法.

二、重视能力的培养以及数学思想方法的作用

通过对课本典型例题、习题的有机演变和拓展延伸,让自己在参与探究中提高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以课本典型例题、习题为题源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是落实新课程理念、强化数学创新教学的重要途径.课本上的某些例(习)题看似平淡无奇,但如果我们以此为蓝本,改变其条件或结论,运用不同的知识和手段,编拟出形式新颖的题目,这对于提高自己的认识层次、强化探索创新和应变迁移能力,是有很大帮助的.因此,我们要做到能把各个章节中的知识联系起来,并能综合运用,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纵观中考数学试题中对能力的考查,除了考查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纯数学问题的能力外,又强化了阅读理解能力、探索创新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以及对同学们的情感、意志、毅力、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的考查,就必然使中考数学试题对能力的考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三、重视探究和实践,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考查探究、应用数学的意识以及初步地创新意识是近几年来中考数学改革的重要思路和举措.中考数学的备考中,要求教师能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利用他们熟知的生活实例,通过比较、分析、猜想、归纳、综合等思维训练,使之完成各知识之间的正迁移;通过抽象、概括、数学建模来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教师还要善于提出那些条件或结论不显形或不确定,但又具有较大的思维空间并有一定探索意义的问题,引领学生寻找探究问题的途径,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探索数学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思路.经常通过一些创新问题的训练,能快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

四、构建知识网络,提升思维坡度,提高解题速度

教材是按知识块螺旋上升安排的,教学又是把每一个知识块分解成知识单元或片断来讲授的,中考复习就是要把它们由粗到细、由大到小,由厚到薄,整理成知识网络,这不仅有利于“弄清家底”,而且有助于理解与记忆,还便于提取与应用.

学生的水平是有差异的,为了让所有的学生通过复习都有提高,复习题的选择应有层次性,由浅入深,建议是进行“题组”训练,有两种基本的形式:纵向深入与横向综合.

统计表明,中考要在120分钟内完成28道题,题量较多,而且有大量的实际情景或过程呈现的叙述,阅读量较大,这就向速度提出了高的要求.对于提高学生解题的速度,在长期的实践中,我们提出了以下建议:

(1)深刻理解基础知识,熟练掌握基本方法,努力形成基本能力;

(2)合理安排考试时间,书写做到简明扼要;

(3)平时进行高速训练.

中考是通过解题来判断学生数学能力的,中考复习的最终成果要落实到解题能力的提高上,但不能盲目地强化训练,采取题海战术,我们建议:

篇(2)

人们常说,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在备考复习中,我们首先要上好思想准备课.在一次一次的模拟考试完成后学生心理上肯定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拨动.此时,教师要做好与学生的“交心”工作.若发现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及时做以调整,让他们面对模拟考试中出现的各种情况知难而进不气馁,面对挑战敢亮剑不退缩.如果教师能够通过自己真心诚意的谈心式的教育,让学生树立信心,增强耐心,去坦然地面对复习中出现的种种困难,那么,学生心理上的障碍扫除了,学习的动力就充足了,精力就充沛了,学习积极性就提高了.自然而然,复习效果的提升也将是水到渠成.我们说,做好常规工作就是奇迹.这一奇迹的产生不能仅靠班主任老师去创造,还需要每一位科任教师积极地、主动地配合班主任完成.

二、精心设计一轮复习基础

一轮复习极为重要,它既要对以前各个学段所学的知识进行有效的整合梳理,又要突破重点、难点,形成由点到面又由面到点的点面结合、前后结合,还要和考纲进行有机结合.一轮复习目的是让学生全面掌握初中数学基础知识,提高基本技能,力求全面、扎实、系统,使学生形成一个知识网络体系.复习时,要以课本为基础,加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还要注意各部分的前后联系.复习前面的知识时,及时进行必要的铺垫,为后续的复习埋下伏笔.为此,高效复习的精要是把好一轮复习关.

把好一轮复习关,先要潜心研究考纲,掌握复习方向;其次要专心梳理教材,把握教学实际.教师要认真钻研课程标准、新教材和《中考会考指导纲要》.只有充分理解和掌握课程标准中的教学目标、指导思想、编排体系和基本特点以及《中考会考指导纲要》的具体要求,才能准确把握考试方向,在中考复习指导中做到有的放矢.以教材为本,以课标为纲,潜心研究课程标准,研究教材,研究教法,研究学生.在把准中考方向的前提下,夯实基础,抓住重点,才能做到高效复习.

根深才能叶茂,说到底,一轮复习是扎深根的工作.笔者以为一轮复习中要过好三关:1.过记忆关,必须做到牢记所有的公式、定理等.2.过基本方法关.3.过基本技能关.基本宗旨:知识系统化,练习专题化,专题规律化.在这一阶段的教学,把课本中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组块,使之形成结构,如可将代数部分分为六个模块:实数、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统计与概率等;将几何部分分为六个模块:相交线和平行线、三角形、四边形、相似三角形、解直角三角形、圆等.复习完每个模块进行一次小测试,并及时做好试题的讲评.

三、有的放矢,分层要求,整体推进

盯准几类特殊生就是指对不同的学生要分层指导,有的放矢,以求得“点击”出奇效.也就是要认真做好学生个案分析,看看学生需要什么?优等生的提升空间在哪儿?临界生需要哪些可操作的方法?后进生又需要怎么做?当然,盯准几类特殊生需要我们练就“一阳指”,有针对性、有目的地做好个别辅导工作.而要这样做,就需要我们当老师的做到“五勤、五多”:眼勤,多观察;口勤,多提醒;手勤,多指导;腿勤,多深入;脑勤,多思考.另外,要在“精、变、快、慢”上做文章.要明白“精工出细活”,“精”:即精选、精讲、精练、精补.“变”:即将典型试题变形,举一反三;同时,结合近三年本市的中考试题分析、总结各个知识点的考查方式,归纳不同题型的答题技巧,做到灵活运用、触类旁通.“快”:即及时批改、及时评讲、及时补救.“慢”:即“黑板”矫正法,让个别学生到黑板上板书解题过程,然后和其他同学一起矫正,要指出哪些步骤是不可或缺的,哪些步骤是冗余的.这种方式,虽然进度慢些,但在学生规范答题上效果比较明显.

篇(3)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6-0142

复习是个体对以前学习过的知识进行再次精细加工,优化相关知识的认知结构。数学科的中考复习,对学生加深知识的理解,对知识条理化与系统化,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也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螺旋上升的规律。

授人以鱼,不如教人以渔,教是为了不教。索菲亚认为:“教会学生自己去发现和寻求答案,远比传授知识重要得多。”在数学中考复习中,时间少知识容量大,在教师反复讲学生反复练的沉闷课堂气氛中,双方都深感疲惫,怎样走出这种困境,提高复习效果呢?根据学生的认知心理规律,笔者通过大量的课堂实践检验,逐渐摸索出了四种数学中考备考的有效复习策略,供大家参考。

一、领悟考纲精神,明确备考方向

刚出台的《2013年初中毕业生数学考试大纲》中明确指出,初中毕业生数学学科学业考试是义教阶段数学的终结考试。考试的结果是衡量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也是高中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本年度考试内容有“减”无“加”,根据《标准》的总体目标关注初中数学体系中基础和核心的内容。试题所涉及的知识和技能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 以《旧标准》中的“内容标准”为基本依据,不增加或提高要求;2. 根据《标准》体现的减负精神,删减部分《旧标准》内容。如: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简单的问题;了解有效数字的概念等不作为考试内容。这样有利于全面落实《标准》,有利于改善数学学习方式,有利于减负。

二、夯实基础知识,重视“四基”,关注数学核心内容的考查

无论何时何地的中考试题,对数学核心内容的关注与考查都是大同小异的,主要包含对《数学课程标准》中规定的重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的考查,这样才能较好 地体现数学学业考试的特点,有利于发挥评价对数学教学的正确导向作用。

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是学生能力得到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每个数学概念、定理、公式等知识的学习,都是在见树木更见森林、见森林才见树木的状况下进行的。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追根溯源,寻找它与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在系统中进行教学,“使学生发现知识之间既盘根错节,又浑然一体,而到后来,知识好像在已经手心里,形成了如指掌的一张网,而不再是一堆杂乱无章的瓦砾和一片望而生畏的戈壁滩。”

数学思想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一架桥梁,在理解数学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的前提下,我们要把数学思想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紧紧围绕其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基础知识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再结合具体的教学活动,适时渗透或显化于数学教学之中,让数学的灵性流淌于课堂内外。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是有思想的教学!有了思想才有了课堂的生命。

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包括直接的活动经验、间接的活动经验、设计的活动经验、思考的活动经验。根据现有的教学环境和评价方式,我想我们应该合理地使用教材中的“数学活动”、“课题学习”和“综合实践”,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相互交流等形式逐步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三、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备考效益

因材施教发源于孔子、朱熹时代,当时实行的是个别化教育,因个别差异而施教。而现在的教学是班级授课制,实行的是集体教学,受家庭背景、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基础、学校教育等多方面的影响,初中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为了让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们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努力贯彻因材施教原则。一个班级总有优秀生与落后生,如何做好他们的教育工作,就需要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实施有差异的教学。具体措施为:

1. 开设“优生辅导”,提高优生能力。为了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让他们有更强的实力进入到优质高中学习,我们是这样做的:打破年级界限,在全科组选聘优秀教师开设“优生辅导”讲堂,以年级为单位,每周举行一次数学知识讲座,学生自愿报名参加,讲座内容主要就是数学课本上的“数学活动”及学生可以接受的“探究活动”,将学生的思维触角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实际效果来看,一是学生学习热情甚高,报名十分踊跃。部分第一次没报名参加的同学,第二次主动找教师要求加入;二是参与了“名师”讲堂的学生,课堂上通过教师的讲解,他们攻克难题的信心更足了,成功率更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更浓了。

2. 为学困生量身设计基本的教学内容。设立数学“门诊”,加强个别辅导。对于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他们对中考复习充满期待,同时他们也认为这是后来居上,实现理想的大好机会。因此,中考复习要让学生获得信心,看到希望。为此,对于这样的学生我们要特别关注。具体来说,就是作业优先批改,当面指导;课上择机提问,真诚激励;课后主动问诊,释疑解惑等等。

篇(4)

教师在课程内容的宏观把握上应熟悉课程理念,并明确课程目标、内容标准。

1.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涉及6个方面:数学课程观、数学观、数学学习观、数学教学观、数学评价观、现代信息技术观。

2.初中《课标》中的课程目标包括4个方面: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

3.初中阶段的内容标准包括4个领域:数与代数(数与式、方程与不等式、函数),空间与图形(图形的认识、图形与变换、图形与坐标、图形与证明),统计与概率(统计、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课题学习)。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和推理能力,具体表现为教材各章节的200个左右的知识点。

4.知识技能目标有了解、理解、掌握、灵活运用四个水平,过程性目标有经历、体验、探索三个层次。

二、明确复习中习题选择的目的

1.深化与活化双基:通过习题的教学,温故知新,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化、活化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达到牢固地掌握概念,深刻理解数学规律的目的。

2.重构与完善知识体系:通过习题的教学,梳理知识脉络,重新建立知识间的纵横联系,帮助学生查漏补缺、纠偏防错,达到进一步完善知识体系、系统归纳解题方法的目的。

3.巩固与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习题的教学,强化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和应用,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理解能力,提升学生数学思维品质和创新能力,达到巩固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三、习题的选择要注重基础性、系统性和层次性

习题的选择要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状况,习题的难度要适合学生现有水平,要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内进行选择,避免选择那些繁、难、偏、旧的习题,注意习题的基础性和系统性,帮助学生全面系统地复习知识、提炼方法、防漏补缺,不留盲区形成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习题的选择和设计要面向全体学生,有层次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复习均能有所提高,可设计渐进性的题组练习,对于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应以基础题和中档题为主,帮助他们掌握最基本的解题方法和技能,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要适当增加习题难度,让他们“跳一跳能摘到桃子”,强化思想方法的训练;让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吃饱”,成绩优秀的学生“吃好”。

四、习题的选择要具有典型性、示范性和针对性

习题的选择应具有典型性和示范性。既要注意对知识点的覆盖面,又要能通过训练让学生掌握规律形成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精选课本中的典型的例题和习题,并进行整合创新,编制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用、多题一法的习题,做到举一反三、以点带面、点面结合、融会贯通,帮助学生归纳解题规律,强化解题技能。同时习题的选择要有针对性,要针对复习的知识点和学生的学习状况,以及常见的错误和思维误区进行选题,注意易淆点和易错点的辨析和思考,切忌随意性和盲目性,避免题海战术,切实提高复习效率。

五、分层训练,整体提高

复习课教学中应当通过有效的训练,去牵动知识的“内化”,要让学生在短时间内系统地把所学的知识有效复习一遍,做一定量的课内练习是十分必要的。而“一律看齐”的练习抹杀了差异性,因此在练习设置上要有不同的分层,为中下等生补充一些基础题,为尖子生补充一些带有挑战性的题目,这样既达到了复习的目的,又能使各个层次的学生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增强信心,积极地投入到复习中,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六、归纳提升,完美结果

课堂小结是复习课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但现在的小结似乎成了一种模式,即“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与体会”,美其名曰“开放式小结”,导致学生的回答毫无目的、毫无方向。我认为这种小结不适合复习课,根本达不到数学复习课小结的目的。复习课小结不但要加深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巩固当前所学的知识,而且要让学生掌握本课复习的科学方法。因此,复习课小结教师要进行得细致、深入、具体,真正地达到既概括知识又总结出学习方法的目的。

七、渗透数学思想与方法

基本数学思想方法主要有:用字母表示数的思想、集合与对应的思想、函数与方程的思想、转换化归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建立数学模型的思想、抽样统计的思想等;数学解题方法主要有:消元法、降次法、代入法、因式分解法、换元法、配方法、待定系数法、图像法,等等;一般性的思维方法主要有:观察、试验、比较、分类、归纳、类比、猜想,等等。

八、复习课课堂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每节课要有明确的复习教学目标。

明确复习目标,让学生带着问题和任务来复习。教师制定全面、准确、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重点是解决学生在新授课后出现的问题,在上课刚开始的1―2分钟内,直接出示复习课题及复习目标,让学生对本节课须掌握的知识提前做到心里有数,带着任务进行学习。

2.要面向全体学生。

任何一个班级、任何一个学科都会有几名成绩优秀的学生,教师一方面要使这些“尖子”学生的成绩得以维持和提高,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他们在班级的“龙头”作用。但也不可忽视中等生。中等生在班级总是占大多数,如果忽视了中等生就谈不上面向全体,更谈不上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中等生的学习往往存在着拉一拉就上去、松一松就下来的现象,所以教师应该给这些学生以足够的助动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让中等生了解老师对他们的信任和殷切期望,同时帮他们找出学习成绩提不高的症结,帮助他们坚定向高一层次攀登的信念和决心。

3.给予空间,让学生自由地活动。

篇(5)

高考复习时间短,内容量又大,针对数学边缘生存在的实际问题,如果让学生自己去做,学生会感觉无从下手,消除不了学生的恐惧和浮躁心理,由于他们的数学基础薄弱是由来已久的,他们各自的情况又不相同,甚至相差较大,因此要想在短时间内提高数学成绩,困难是很大的,这就要求在把握边缘生实际情况的前提下,将复习目标定位为在原有的水平基础上,让他们已有水平得到正常发挥,同时还尽量保证他们在能力允许的情况下,实现新的突破。鉴于此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的:

1.认真制订复习计划,向学生说明复习方法和要达到的目标要求等,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克服恐惧、浮躁的心理。严格要求,包括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水平、学习方法、目标要求等方面,对学习的各个环节必须明确目标,在学习过程中要不断强化他们的学习习惯,从而巩固复习效果。

2.多方位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贯穿于教学始终,学习活动中多鼓励,少批评,用欣赏的眼光看他们,其次是想方设法用各种办法调动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他们逐渐树立起起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变原来怕数学为喜欢学数学,变被动学数学为主动学数学。最后还要积极引导他们克服心理障碍,鼓励他们“敢问”“多问”,树立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

3.我还特别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学生光有信心和干劲是不够的,他们的数学基础薄弱现状是实际存在的,所以要在学习方法上多下工夫,指导学生如何学习数学,给予具体的方法指导,不管是制订计划和目标,还是专心上课、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等,都要求学生结合实际制订出符合自己的学习计划。教师应合理安排好复习时间,充分利用课堂。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关键环节在课堂,教师引导学生正确解题、分析及思考亦在课堂,课堂活动就显得格外重要。鼓励学生独立完成作业,重视平时的考练,多帮助学生进行提高意志力和应试能力的训练,要求学生对作业及考练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错误要及时主动去反复思考,对解决不了的要去请教他人,建立集错本,并要经常把易错的地方拿出来复习强化,作适当的重复性练习,同时注意通过对知识、方法、题型等分析、综合、类比、概括,学会从揭示其内在联系上掌握知识,以达到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目的,使学生能对所学知识由“会”到“熟”,由“活”到“悟”。

二、把握大纲,钻研教材,确定教法

要提高对边缘生的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目标,我认为教师应抓好:

1.认真解读高考考试说明。结合边缘生的具体情况,我就选择高考考查中出现频率高,与学生实际较接近,且在短时间内能够掌握的内容组织教学,不一定要保证知识和方法有一定的覆盖面,也不只追求数学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其次是多注意培养边缘生的数学能力,包括一般的运算能力、观察能力、简单的推理能力、模仿能力等等,根据学生来选择正确有效的方法,从培养其基本的数学能力开始。

2.恰当地降低难度,分层次组织教学。由于大部分边缘生的基础知识掌握较差,怎样使学生在高考时能把基础题目的分数都拿到手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一是降低课堂教学的起点。比如:在课堂上首先引导学生通过回顾已有知识,再开始复习要讲的内容,这样学生有个缓冲阶段。在教案的编写上也要有层次性,其中要明确哪些题是要求大部分学生会做的;哪些题目只要求个别学生去做;先做基础题再做提纲上的哪些题等等。对于基础好一点的学生适当设置一些选做题,若还有极个别“吃不饱”的学生,就鼓励他们看复习材料或找教师要题做等等。总之,在课堂上教师要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实现课堂教学的效益最大化。

3.对于重点问题及内容,教师要多次进行重复强化训练。边缘生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把数学成绩提上去,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再加上他们的基础差、复习的时间较短,要让他们在高考中将重点放在选择、填空和前两个解答题上,得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放在重点的知识方面,而给他们讲一遍效果是很差的,所以就要多研究高考试题,对于重点部分的内容要多重复、多下工夫,直到使大部分学生都掌握了为止。在教学中要一点点突破,特别是三角函数、导数,这些高考题型比较固定的题目,要经常和学生通过练习巩固,加深理解,还要通过做最近几年的高考题,让学生熟练掌握知识,逐渐增强学生的信心。

4.边讲边练,树立信心。在讲课时采取边讲边练的方式,先讲一部分,接着再进行训练巩固,再讲一部分再进行训练巩固,交叉进行,这样就避免了好多学生上课走神或是听得挺明白但就是不会做题的现象的出现,既让学生学会了知识,又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篇(6)

一、帮助学生夯实基础,归纳知识单元专题网,构建成知识体系树

现代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任何知识都是相互联系的。“做好基本题,捞足基本分(80%)”是中考成功的秘诀。“基础题零失分,中档题不失分,爬坡题夺高分”,是获得高分的关键。值得注意的是,在中考中真正拉开考生档次的不是难题,而是中低档题;难题对所有的考生一视同仁,容易题丢分多造成了差距,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规律。在复习的过程中,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树是战胜中考的不二法门。其内容包括:1.三年来学过哪些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等;2.找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列出知识网络,写成提纲或画出图表;3.各专题知识的重点、难点、疑点、注意点、考点和热点;4.比对知识树看哪些知识没有掌握或掌握得不牢。

二、教会学生学会“考试”,以考试为检验复习的平台,查漏补缺,学会从考试中提高,不断完善自我

进入九年级总复习后,考试变得异常频繁。但对考试的态度往往决定中考成绩的高低。每次考试后,指导学生在了解分数与名次的同时,更要关注试卷上的失分点。因为找到了失分点,我们也就抓住了得分点,抓住了提高成绩的关键。然后,依据失分点,对学习内容进行查遗补漏,发现学习中的死角与不足之处;对学习过程进行总结,针对失分点进行认真、细致、深入地分析,找出失分的具体原因,制定相应的补救措施,并在以后的学习中进行专项强化练习,逐个击破。通过自学归纳和查漏补缺,主要是把以前所学的分散的、个别的、孤立的知识联系起来,变成系统的知识,从而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产生质的飞跃。

三、引导学生学会揣摩例题、精练习题的能力,实现沉着应战,考试不留遗憾

课本上和老师讲解的例题,一般都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要认真研究,深刻理解,要透过样板,学会通过逻辑思维,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特别是要学习分析问题的思路、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总结出解题的规律。这样,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很多考生常犯“忽视错题归类”的错误:不少考生由于复习任务重,往往不太重视每次训练或阶段性测试的错题的整理,错题归类不及时,出现“屡做屡错”,“讲过的还错”现象,未能处理好“懂和会,对而不全,会而不对,对而不得分”四个关系。在解题时,要独立思考,一题多思,一题多解,反复玩味,悟出道理。要善于在解题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找出根源,加以充实;要善于在解题中总结解题的规律,提高解题能力。

四、指导学生在复习时摒弃陋习,在考试中避免低级错误产生而丢失应得的分数

篇(7)

1.课堂形式多样化,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一陈不变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激不起学习热情,爱听不听,或只顾做自己的事,所以在数学学科的复习中,"离教现象"较为严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偏离和违背教师正确的教学活动和要求,形成教与学两方面的不协调,这种现象直接影响着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离教现象"主要表现在课内不专心听讲,课外不做作业,不复习巩固。这种现象的直接后果是:不少学生因为"不听、不做"到"听不懂,不会做"从而形成积重难返的局面,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的开展。

在教学过程中,怎样消除学生的"离教现象"呢?我的体会是,必须根据教材的不同内容采用多种教法,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有理数"一章时,同学们总以为是复习课,心理上产生一种轻视的意识。鉴于此,我把这一章的内容分成"三类",即"概念关"、"法则关"、"运算关",在限定时间内通过讨论的方式,找出每个"关口"的知识点及每个"关口"应注意的地方。如"概念关"里的正、负数、相反数、数轴、绝对值意义,"法则关"里的结合律、分配律以及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在"运算关"强调一步算错,全题皆错等等。讨论完毕选出学生代表,在全班进行讲解,最后教师总结。通过一活动,不仅使旧知识得以巩固,而且能使学生处于"听得懂,做得来"的状态。

又如在上"二次根式"一章时我安排了这样一个游戏,事前我布置学生收集各种有关本章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并且书写在一张较大的纸上,在上课时由组长在开始前5分钟内召集全组同学把各自找到的错误题拿到一起讨论,安排"参战"顺序。游戏开始,各队轮流派"挑战者"把错误题贴在黑板上,由其它各队抢答,如果出示问题后一分钟之内无人能正确指出错误所在,则"挑战者"自答,并获加分,如果某队的同学正确应战,指出了错误所在,则应战队加分,最后以总分高的队获胜。这一游戏使课堂气氛活跃了,挑战者积极准备,应战队努力思考,把有关"二次根式"一章中的错误显露无遗,其效果比单纯的教师归纳讲述要好。

2.养成良好习惯,做到万无一失

2.1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在很多考试中,很多同学往往感觉题目不难但得分不高,为什么?事后细想,原来是看错了,弄反了,记错了,大家都懊悔万分,其实这就是出题人的意向。考你的耐心和细心程度,会不会因简单而马虎。所以简单题目有"陷阱",你只要揣摩出这个"陷阱"就不会再"上当"了。

例: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这十年来我国人口净增7390万人,其中7390万人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人。

很多同学一看直接写上答案:7.39×103人,而没注意7390万人,单位的不一致导致做错。所以认真审题目比做题目更重要,只有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才不会在简单题中失分,只有认真审题,才能克服粗心的毛病。

2.2养成规范解题的习惯。要在中考取得好成绩,就要把握好目前的中考动向,评分标准等。特别是近年来的中考越来越注重解题过程的规范和解答过程的完整性。在此特别指出的是,有很多学生认为只要解出题目的答案就万事大吉了,其实只要是有过程的解答题,过程分比最后的答案分重要得多,不要会做而不得分。

3.做好用好错题集,从不断反思中提高

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几乎都曾有这样的教学经历:有些不仅讲而且进了很多遍的题目,学生依然不会做。我们也都听过来自学生的抱怨:我们一天到晚做题目、做练习,但考试成绩却一直得不到提高;也有学生说:老师你讲的我都能听懂,但自己做题时,稍微困难的题就做不出来了……产生这些困惑的原因主要是学生对知识一知半解。没有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方法的总结。因此,针对这种情况我叫每位同学准备一本错题集,把平时的错题记录下来,除了证正错题,还让学生用好错题订正本,结合错题完成一系列的反思活动。

3.1反思解题疏漏,提高思维的缜密性。解题时,由于对知识的理解存在偏差或缺陷,或者受到某些信息的主导和干扰,导致不能够周密的思考问题,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通过反思错因,找出问题所在,并把缺陷部分的知识点用文字标注在错题旁边。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查缺补漏,纠正偏差,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提高思维的缜密性。

3.2反思解题方法,训练思维的灵活性。解题,不能盲目的追求数量,更要讲究质量,力争达到解一题而会一类题的效果,养成良好的解题反思习惯不仅能探索一题多解,找出最佳解法,还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变通性,同时在类比、联想、探索解法的过程中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培养,解题能力得到了提高。

(2013年,龙岩中考)例:如图,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EF是对角线AC上的两点,

∠1=∠2

(1) 求证:AE=CF

(2) 求证:四边形EBFD是平行四边形

学生证正错题如下:

证明:①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②ADE≌CBF

ADBCDE=BF

∠3=∠4又∠1=∠2

又∠1=∠2DE∥BF

∠5=∠6即DEBF

ADE≌CBF四边形EBFD是平行四边形

AE=CF

在学生订正完错题,让反思其解题方法,学生观察后得知:两个平行四边形具有公共顶点,即有一条对角线是共同的,所以除了用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来判定平行四边形,还可连接对角线,用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也很简便,并把不同解法写在订正后面进行比较归纳。通过一题多解,从而能熟练地从已知条件快速找准解题的方法。达到知识的灵活运用。

3.3反思解题过程,提高思维的深刻性。反思解题过程主要包括:回忆自己从开始到结束的每个心理活动,每步怎么想的,碰到哪些钉子,走过哪些弯路,又是如何调整解题思路的,有什么经验可以吸收,自己的想法与同学、老师有什么不同,各有什么优劣,并把这些信息注在错题边,同时,对解题过程中涉及的知识点也要进行反思,用了哪些知识点,与其它知识点关联程度如何。通过这样不断地质疑、不断改进,让解题过程更具有合理性、简捷性,还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发现规律的能力,养成严谨、周密的思维习惯。

3.4重视知识的迁移应用,形成规律的解题方法。数学知识有机联系纵横交错,解题之后,要不断地探究问题的知识结构,把问题所蕴含的孤立的知识"点",扩展到系统的知识"面",通过不断地拓展、联系、加强对知识结构的把握,要让学生明白,问题与问题之间不是孤立的,解题不能就题论题,要寻找联系,对每个问题都要鼓励学生寻根问底,探宄规律,进而通过思考形成独到的见解,有自己的小发明。

例:在RtABC中,∠C=90°,AC=8,BC=6,点P是AB上的任意一点作PDAC于点D,PECB于点E,连接DE,则DE的最小值为。

学生在订正这题时,主要看清DE是矩形的对角线,因为矩形的对角线相等,所以当CP为最小时,DE也最小,即CPAB时,CP最小,用面积法解出答案。

"动点问题"是学生一直畏惧的问题,学生证正完这题后,又补充了一题进行巩固。如图:边长为6的等边三角形ABC中,E是对称轴AD上的一个动点,连接EC,将线段EC绕点C逆时针旋转60°得到FC,连接DF,则在点E的运动过程中,DF的最小值是:

完成这一题,先让学生画出F的运动轨迹后,当DFBF时,DF最小,从而解出答案。

通过这两题的训练,学生学会在不同的题目中用同一种方法解答,即:垂线段最短。

篇(8)

成绩的大幅度提高。

关键词 高考数序复习 原则 效率策略 制定科学合理的高考数学复习效率策略,对于学生提高数学成绩、掌握数学学习规律、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提高临场应变能力、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大有裨益。本文就高考数学复习中的效率策略制定提出作者肤浅的见解,以期与大家交流沟通。

一、高考数学命题的原则

作者在多年高考数学试题以及近些年考纲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高考命题的五个原则:

(一)重点内容重点考查

在高考数学命题中,对于支撑学科知识体系的重点内容考查的分值比例较大,是数学试题的主体部分。

(二)不刻意追求知识面的覆盖

在高考数学试题中,注重对学科内在联系和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考查,并不过分追求知识面的覆盖。

(三)知识的交叉

从数学学科的整体高度和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的角度出发,对于知识网络交叉点的内容,会出现比较有深度的命题。

(四)重视对思想方法的考查

对于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考查,是在数学知识的基础上,将考查上升到了抽象和概括的层次。在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考查中,淡化了特殊技巧,注重通性通法,使学生从学科整体意义和思想价值立意的角度掌握数学的学习与应用。

(五)重视对学生能力和创新意识的考查

关于能力的考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运算能力的考查;2.对空间想象能力的考查;3.对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4.对实践能力的考查。

关于创新意识的考查,主要是考查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迁移、组合与融合的能力

二、高考数学复习中的效率策略

(一)转变教学方式 实现角色转换

首先,在高考数序复习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独立熟悉教材和完成“双基”自测题,并将熟悉教材和做题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疑问记录下来,在随后的课堂听讲和讨论中重点解决这些问题,加深对这些问题的理解和掌握。

其次,应该打破传统高考复习中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作用,增强与学生的互动,通过提问、讨论等形式,提高学生参与课堂复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积极动脑、主动思考,完成知识系统的梳理工作。与此同时,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对于难点、易错点、易混点加深印象,提高对知识间本质联系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二)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在高考数学复习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比死盯学生对某个知识点、某个例题的记忆和理解更加重要。只有让学生掌握了良好的思想方法,才能促使他们主动挖掘知识的内在关联和结构,实现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归一的思维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能力和解题能力,增强对数学中存在的普遍规律和特殊个性的理解和掌握,使课本由“薄”变“厚”,再由“厚”变“薄”,彻底捅破最后一层“窗户纸”,开阔知识视野、扩展学习思路。

(三)建立备忘录 提高学习效率

在复习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建立备忘录,对于学习中存在的疑点、难点、易混、易错问题随时记录下来,使学生在以后的复习中更有针对性和预见性,避免走入学习误区,降低复习效率。

(四)基础复习、专题复习和冲刺复习阶段的效率策略

1.立足教材 放眼考纲 有的放矢

在高中阶段,数学教学内容多、知识点杂、密度大。要想提高高考数学复习的效率,需要对教材和考纲都有透彻的理解和把握。

首先,教师要带领学生熟读考纲和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目标和内容,有些知识点只需要识记、有些知识点需要理解、而有些知识点则需要运用。让学生根据教师对知识的梳理,了解哪些是复习的基础知识、哪些是重点和难点、哪些只需要简单了解。让学生将复习的主要精力放在与高考相关的知识点的复习上,避免盲目复习浪费时间和精力。

其次,通过多年的高考考卷我们不难发现,很多高考题目都是直接引用教材中的例题或者对例题进行改编而形成的,这就要求学生扎根于课本,重视对概念、公理、公式等的熟悉和掌握,并且通过熟悉例题提高对规律性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在教材的复习中,引导学生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复习:

第一步:记忆关,必须对所有公式、定理等烂熟于心,切不可产生模糊和混淆;

第二步:基本方法关,运用基本定理、公式和方法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如利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

第三步:基本技能关,要对基本定理、公式和方法做到灵活运用和综合掌握,解决相对高难的数学问题。

2.第一轮复习:例题讲解 定期测试

(1)例题讲解

在明确了复习的重难点、夯实了教材基础之后,可以进入到例题和习题讲解的阶段,让学生增强对基础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利用逻辑思维分析试题的能力,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数学学习的方法和解决数学问题的窍门,并学会在这些习题例题的基础上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当命题条件、结论、表达方式等发生变化的时候,仍然能够抓住题目的本质,顺利解题。在这一阶段要重视所选习题和例题的质量,要选择有代表性和针对性的题目,避免盲目选题,反复训练,耽误学生宝贵的复习时间。

(2)定期测试

篇(9)

这个阶段的复习目的是让学生全面掌握初中数学基础知识,提高基本技能,做到全面、扎实、系统,形成知识网络。

1.课本,系统复习。现在中考命题仍然以基础题为主,后面的大题虽是“高于教材”,但原型一般还是教材中的例题或习题,所以必须深钻教材,把书中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形成结构,并注意解题方法的归纳和整理。

教师在这一阶段的教学可以按知识块组织复习,将代数部分分为五个单元:实数和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统计初步等。将几何部分分为五个单元:几何基本概念,相交线和平行线;三角形;四边形;解直角三角形;圆等。复习中可由教师提出每个单元的复习提要,指导学生按“提要”复习;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边复习边作知识归类,加深记忆;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掌握法则、公式、定理的推导或证明。例题的选择要有针对性、典型性、层次性,并注意分析例题解答的思路和方法。

2.夯实基础,学会思考。从近几年中考数学试题看,整卷用于评价学生毕业水准的基础分值,均在60分左右,约占总分(120分)的70%;如果再计入部分中档题及较难题中的基础分,则占分比例更大。因此,初三数学复习教学中,必须夯实基础,通过系统的复习,使每个学生对初中数学知识都能达到“理解”和“掌握”的要求。让学生学会思考是从根本上提高成绩,解决问题的良方,这里讲的不是“教会学生思考”,而是“让学生学会思考”。教师能教的,是思考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学生用学到的方法和策略,在解决具有新情境问题的过程中,感悟出如何进行正确的思考。

第二阶段:综合运用知识,加强能力培养

中考复习的第二阶段应以构建初中数学知识结构和网络为主,从整体上把握数学内容,提高能力。

1.培养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题的能力。这个阶段的复习目的是使学生能把各个章节中的知识联系起来,并能综合运用,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近年来的中考中对学生数学知识应用能力的考查越来越重视。其中既有数学知识本身的综合应用,又有数学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这类题型具有较大的探索性和开放性,往往是在知识网络的交汇处或初高中知识的衔接处设计问题,所覆盖的信息量大、头绪多,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观察、收集处理信息及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能力。这样能很好地从中反映出学生的数学素养以及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笔者在复习时,有目的地将这类问题分解成小题型、小综合,从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出发,循序渐进,再进行有机整合,水到渠成,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2.狠抓重点内容,适当练习热点题型。多年来,初中数学中的“方程”、“函数”、“直线型”、“圆”一直是中考的重点考查内容,“方程思想”、“函数思想”贯穿中考试卷的始终,所以要重点复习好这部分内容。同时,近几年的应用题还十分注重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这在其他省、市的中考试卷中已经常出现,而且难度较大。其中探索性应用题在平时较少涉及,总复习中教师要把近几年其他省、市中考试题中有关此内容的题目集中研究一下,适当加强这类应用题的训练,做到有备无患。

3.重视对学生解题过程及思路分析的指导。课堂45分钟实际上是学生质疑、解疑、提高的过程,作为教师应着重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授之以“渔”而非“鱼”。再结合我校“自主探索学习”课题的研究和实施,在课堂上对每一道典型例题,笔者都着重要求学生全面审题,分析所考查的知识点和方法,然后找出合理的突破口。解完后要求学生自己总结思考题目结构特征、思路的分析过程、解题规律等。另外,适当增加体现新课程理念的问题,这不仅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还培养了学生思维的严密性、条理性和审慎的态度,从而促使学生解题能力逐步增强。

篇(10)

复习课难上,这是大家公认的,因为在复习课的教学中有很多常态性的困难,还有难以预见的困难,面对困难有两种态度,一是一般应对,二是千方百计,攻坚克难。所谓攻坚克难就是要分析困难,找到解决困难的办法。解决困难的办法很多,最根本的办法就是师生合作,组织引导学生科学地发挥主体作用。具体地说,要在以下六个方面师生一起努力。

第一个困难,是做到“心中有数”,也就是教师对学生已学过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方法的掌握程度同《课程标准》或《考试说明》应达到的复习课任务要求之间存在的一定差距。要做到心中有数,学生也要做到“心中有数”,否则就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从而难以引起上好复习课的动机。为此我采用三个办法来引导学生:

①组织学生尝试回忆有关本节复习内容中包含的已学过的重点知识;②组织学生对做过的有关本节复习内容的相关练习和试卷中易错的问题和感到困难之处进行梳理;③ 教师可以按课程模块围绕本节课要复习的重点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出几个数学习题并让学生分析解决问题需要明白哪些知识点。

第二个困难,是做到对已学知识的“温故知新”,也就是通过复习课将学习水平和知识能力提高一个层次,而不是简单地重复已经学过的数学知识。温故知新中的“新”是学生在复习课中的新的学习任务。对数学课程大体表现为:数学知识系统构建中的知识点整体性和相关知识的逻辑联系以及范题的变式,解决数学问题规则的综合和应用。这对师生而言都是一个难点。这个困难不解决,很难激起学生上好复习课的兴趣,更难以应对我们的考试。我在解决这个困难方面通常采用以下两种方法:

1.引导学生知道温故知新的“新”在哪里?(1)我觉得“新”在形成知识的系统网络。这个网络老师不要代替学生去构建,而应该由老师示范一个模块,其他由学生去完成、展示,然后由老师指导进一步完善,形成知识的网络;(2)对书上范例、例题进行变式演练。这个过程也不要完全代替学生,我觉得应该由老师示范一个范例变式,结合平时的练习,引导学生自己变式,然后由老师归纳整理成为一组一组的变式练习。

2.尝试体验中考的试题考核要求。(1)引导学生分析中考试题的考核要求,老师可以示范分析,然后组织学生分析二至三份试卷(如2010-2011的昆明中考数学试卷和2011年北京或上海的中考数学试卷);(2)认真组织好模拟考试,对每次考试结果认真组织学生分析试卷中各题考什么,怎么考,对于考试成绩结果不是只分析错解的教训,而是区别对待,要求学困生总结出得分经验,学优生总结出丢分经验。这样做的好处是学困生从自己得分中体会出该怎样学习,得到的积极的引导,淡化负面的刺激,而优生得到的是提醒和激励。

第三个困难,是“记住和应用”,也就是对考点要准确记住,在记住的基础贵在应用,在实践中优生和中等学生“记住”上的差别不大,差别在“应用”上。所谓应用是在新的情境中能够识别出有关知识的含义,能找到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知识和知识间的关系以及思想方法,从而解决问题,合理地陈述自己的见解。这个困难的解决是提高中等及以下水平学生从及格水平到良好或优秀的水平的突破点。对此我的解决方法:

1.重点知识和以某个重点知识为核心的范题要经常见面,经常出现在我们重点的练习题中,尤其是范题的变式练习中;

2.把记住和应用结合起来,在记中用,在用中记。不可以把记与用分割隔裂;

3.组织归类练习。练习中重点知识部分的练习应写出详解,并且归类。在归类练习中强化对知识及知识关系的意义的理解。强调重点归类练习写出详解,并非题题如此,而是针对学生自己的需要可以部分写出详解。做完详解后,还要引导学生想一想为何这样做才对,可能会出错的地方在那里,将学思结合起来。

第四个困难,是“训练材料”的选择。复习课中的训练材料的选择,最忌讳的是两种表现,一是丢开教科书和平时教学的练习;二是随手拿来所谓的套题。之所以这样,一是对教科书的作用认识不足;二是可以减轻备课负担;三是对“套题”缺乏选择提炼的能力。这样做的结果则是学生负担重、效率低、效果差。为此我从五个方面做了改进。

1.确定训练材料选择方向。(1)符合课标要求的命题和试题结构的;(2)符合教科书中的范例和练习水平的,尤其是符合总复习题体现知识迁移题的水平和考试说明中例题的水平;(3)符合自己不同水平学生“就近发展”的。

2.分题型选择基本训练习题,根据近年中考的题型设计,如选择、填空、解答类型等,将同一个重点知识转换成不同题型的问题组织练习。

3.对基本训练问题配置适度变式训练习题,以期从中归纳解决问题的知识通法通则和特法特则。

4.做好训练习题的难易配置。努力使所有学生都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口。为此,将一个重点知识问题组成三个等级的问题即由一个思考点逐步增加到二点、三点思考点。

5.做好题型的变换,将单选变成多选,将选择题变成简答题,综合题。

第五个困难,是“讲解必须要讲解的问题”。这一点之所以成为困难,是因为中等及以下的学生平时学习不扎实,遗忘现象突出。所以复习课最容易出现“加快速度重讲一遍”的现象。这种简单重复平时的讲授和一般地梳理知识,体现不出复习课的特定功能。我的解决方法就是不简单重讲。

1.对重点知识,尤其是经典考点用比较正误的方法,讲怎么理解是对的、怎么理解是错的;

2.不孤立地讲解知识点,而是从知识点在知识系统中的位置,讲解知识的发展和演变,在讲解过程中注意教材的应用,引导学生反复从教材中找解决问题的依据;

3.着力于在理解基础上讲解应用,让学生明白这个知识能用来解决什么样的问题。

第六个困难,是“师生和谐合作”。复习课最忌讳的是师生过度焦虑的叠加效应。一旦形成就容易付出无谓的代价。我的解决方法是:

1.急躁与事无补,不如平常心态,让每堂课人人有得。

2.明确可望达到的期望值。指导不同水平的学生确定适合自己的成绩期望,并具体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困难,加强个别指导。

3.实行成就体验评价,不论处于哪个层次水平的学生,一律实行“逐题为何得分”的评价。掌握了什么知识、方法,怎样审明问题条件和要求,怎样做好考前准备,临场心态如何调节?

4.对学生答题的错解,实行有区别地改错。对优生要求错在哪里改在哪里,而且要说清改正理由;对中等学生一般不刻求难题错解的改正,但要严格要求其他问题的改错;对学困生的改错应辅导改正基本题的错解。

5.让学生在课上都能做自己能做的事情,对学生进行分层要求分层布置他所能完成的任务。

上一篇: 精准医疗产业现状 下一篇: 思想政治工作作风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