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6 17:28:4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小学音乐教育课题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图分类号] G623.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2-078
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有效的提问就像“引线”和“催化剂”一样,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能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还能紧凑课堂结构,活跃课堂气氛,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教师精心设计,提出有价值、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可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能让学生带着问题欣赏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这几年的教学工作中,我一直把音乐教学中如何提问作为一个备课点,针对不同年级不同班级设置不同的问题来进行思考。下面我从音乐课堂应用实例出发,探讨小学音乐课堂上教师如何提问。
一、提问要有目标性,突出问题的针对性
提问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提问是学习知识和巩固知识的过程。教师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就意味着学生有选择地注意某一方面的信息。因此提问要集中体现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要有明确的出发点和针对性。
如教学《茉莉花》一课时,第一个班级学生听完乐曲后我便问:“听到这首歌曲,你会想到什么舞蹈动作?”由于事先没有引导学生,没有创设问题的情景,提问缺乏针对性,因此学生不知道如何回答。因此,教师在课堂设计问题时要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注重问题的准确性和针对性。还是在欣赏《茉莉花》一课中,我根据该班有一位学生来自江苏的情况,这样设置了问题:在聆听完乐曲后,我让这位学生谈谈听到歌曲有何感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该学生说感觉歌曲比较抒情,在家乡经常听到,他想起了家乡,想起了家乡的小桥、流水……然后我用事先准备好的多媒体创设了一个江南水乡的情境,让学生欣赏、体会江南特有的风景和民间舞蹈,最后让学生用舞蹈动作来表现歌曲。这次我在设计问题时围绕教学目标,注重了问题的针对性,并掌握了班级的实际情况,所以在问题的设置上可以做到层层深入、前呼后应、引导到位。学生在模仿江苏民间舞蹈动作或即兴创编舞蹈动作时能基本理解歌曲的风格特点,并使课堂气氛达到。
二、提问要有新颖性,以新引思
有效的课堂提问不仅仅是为了找出答案,更重要的是要善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感受音乐,主动参与学习。如我在指导演唱《闪烁的小星》这首歌曲时,提问:“星星住在哪儿?”“星星在做些什么?”“你喜欢什么样的星星?”一连串富有童趣和想象力的提问,营造出一幅生动形象的夜晚星空画面,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对星星、对歌曲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利用星星住在天空,轻松解决了高位置演唱;利用星星的形态,解决了演唱的情绪问题。让这首原本耳熟能详、演唱时几近懒散麻木的歌曲顿时变得生动起来,学生既感受了情绪,练习了技巧,又提高了能力。
三、提问要紧扣教学主题,处理好预设和生成
提问要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即教师首先应对教材进行分析,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并以此作为设计问题的依据,使设计的问题既明确易懂无歧义,又能突出知识的重难点。如教学一年级《小象》时,聆听范唱前,我这样提问:“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听,这只小象在做什么?你觉得它是一只怎样的小象?”学生:“小象在走路。”“小象在散步,聊天。”教师:“和谁聊天?”学生:“小朋友。”教师:“他们聊什么呢?”教师:“你觉得小象怎么样?”学生:“可爱、温柔、爱妈妈。”通过这些交流,学生的回答表示他们已经听懂了歌曲的情绪和内容。
如在教学《杨柳青》时,我这样设问:“在这首歌曲中让你觉得情绪高涨,或者让你唱得很带劲的是哪些地方?”学生:“是衬词!”教师:“那么这些衬词是什么意思呢?”学生:“七嗒七那蹦啊捏,杨柳石子松啊捏,就是石子松,不不不,是杨柳松。”“哈哈哈!”课堂里响起了一阵因为摸不着头脑的傻笑。学生:“好像没有什么特别的意思。”教师:“是啊,只是语气词,没有特定的意思,可是你们为什么能够唱得那么带劲呢?”学生:“因为这些词是当地的方言,表达了他们的心情。”可见,教师的问题都牢牢抓住了歌曲的主题,揭示了歌曲内在的情绪动力,帮助学生的学习做出了种种预设,达到真正解决问题的目的。
四、提问要把握时机,适时提问
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必须要抓住时机,相机诱发。问题设计得好,还要注意提问的时机,若时机掌握得不好,就达不到应有的效果。一般来说,教师在课堂是否把握好提问时机,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那么,什么时候的提问容易收到最佳效果呢?
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精心设疑,善于激励学生思考,抓住学生的疑惑,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
教师提问时所提的问题要难易适中,运用旧知识来过渡到新知识的学习。如教学歌曲《冬夜静悄悄》时,我引导学生用“听”“看”“推”“迎”四个动作来感受歌曲前四句的演唱,感受到较弱的力度表达着轻柔舒缓的情绪。紧接着就提出了一个新问题:“看见老师在如此寒冷的冬夜,在如此难行的道路中,还坚持来家访,你们心中会有什么感触?你的情绪会有什么变化?”“我们能为老师做些什么?”“能用歌声来表达吗?”学生自然就用真切深情的情绪演唱起来。“为什么我们的情感听上去如此强烈?乐曲在力度上做了什么变化?”学生:“力度变强,情感更强烈。”这样的提问不仅引导学生理解感受力度变化对乐曲情绪产生的作用,还把技巧融于学生的情感之中,达到技能技巧的有效练习,并在真切的情感中得到巩固提升。
教师要在教学的关键处提问。所谓“关键处”,是指教学目标中的重点、难点,是那些对学生思维有统领作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方。如教学《全都认识我》时,乐曲最后一句倚音的知识点是难点。我先创设情境,同时设计这样的问题“最后一句,我在向谁打招呼?我会用什么样的声音打招呼?”学生很快就感受到倚音在这首歌曲中表现的亲切婉转的音乐形象,并能很好地掌握它的演唱技巧。
五、提问要立足音乐学科,问出美感
音乐通过人的声音或乐器发出的节奏旋律直接刺激和影响人的听觉,使人产生情绪和情感的体验。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引入悦耳动听、节奏鲜明的音乐,是一种非常有趣、有益且有效的教学手段。利用音乐来创设教学情景,活跃课堂气氛,有助于优化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效果。那么,把音乐引入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究竟有哪些好处?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实践工作中应该如何恰到好处地选用音乐?在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日渐深入的背景下,探讨诸如此类的问题无疑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1 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运用音乐的好处
1.1 激发学生激情,提高学习兴趣
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增加音乐旋律,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学生潜在能力,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许多学生对于一些重复单一的技能动作练习感到枯燥无味,因此直接影响了教学的效果。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不是教学内容本身的原因,而是没有将学生内在的激情调动起来。在音乐的伴奏下刺激学生的听觉,进行同样教学内容的练习,学生就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情绪高涨。
1.2发展学生的节奏感与韵律感,协调学生的身心
节奏是音乐的骨架。音乐之所以具有无穷的魅力,是与节奏的千变万化分不开的。它对人的生理和心理有一种奇特的作用。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运用音乐,使学生在音乐中学习动作和技能,学生感受了节奏,感受了动作。而且,音乐又给了他们充分的想象与表现的空间,使他们在音乐的伴奏下,积极地、活泼地、自由地想象,并力图在姿态、形体、气质等方面充分表现了个人的潜能,使身心得到了协调的发展。并且音乐可以使学生精神愉悦,消除疲劳,可以调节学生的心境,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协调发展。
1.3提高生理机能水平,有助于机体的恢复
音乐通过音效,能够影响人的机能,激发人体能量的释放,使静态变为动态,从而使人有一定的活动欲望。从生理角度来讲,在剧烈运动时,心脏跳动很快,中枢神经系统高度紧张,肌肉的紧张度也很高,呼吸系统在尽最大能力工作。如果突然停止运动,由于肌肉失去运动中收缩与放松的工作过程,突然造成被动的紧张,特别是对下肢静脉血的挤压作用停止,大量静脉血集中停留在下肢肌肉中,造成返回心脏的血量减少,一时间出现脑部贫血和严重缺氧,血压下降,呼吸短促,造成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心慌、甚至是晕倒等症状。如不及时调整,人的生理机能就会处于劣性循环状态,影响运动技能的掌握和体质的增强。在做放松运动时感受到音乐,大脑的活动性就会得到改变,心率减慢,血压下降,心收缩力减弱,肌肉的紧张程度得到缓解,使机体处于良性的循环状态,并得到提高。从学生自己的感受来看,就是精神尤其轻松,肌肉、心血管和呼吸肌无紧张和不舒服感,而且动作技能掌握的既快又好。
2 音乐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不同阶段的运用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于1854年就提出了“快乐教育”的思想。他认为学习如果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即使无人督促,也能自学不辍。他的理论完全符合心理科学。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应将快乐的学习情绪贯穿于学习的各种身体练习中,培养学生学习体育的快乐感和喜悦感,以此达到让学生热爱体育,自觉学习体育,充分发展个性,形成积极乐观与向上的生活态度的多重目的。 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结合课的不同阶段的特点巧妙地运用音乐,才能更好地发挥音乐的辅助作用。
2.1课前
课前几分钟虽不属于体育课的主体部分,但实验证明通过优美的音乐鉴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意识,鼓舞学生热情投入,具有良好效果。尤其是在夏季下午的第一节课,学生往往不能迅速从午休状态调整到体育课要求的身心状态,精神不集中,这时可用打击乐曲,将起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对于该音乐的关注。
2.2准备部分
准备部分的基本任务在于用较短的时间迅速地将学生组织起来,集中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振奋精神。做好准备活动,使身体的器官系统、机能迅速进入工作状态,并从生理和心理上做好准备,对少年儿童的身心和智力的开发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在这短暂的时间里音乐能起到收心热身和愉悦身心的作用,创造良好的心理状态和运动氛围。小学体育课准备部分的基本内容一般包括队列、队形、徒手操、活动性游戏等。在这些活动中,配以旋律优美、节奏明快的音乐或校园歌曲,能渲染课堂气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
2.3基本部分
基本部分是体育课堂教学的主体,是教师传授和学生学练的重要环节。要求大脑皮层处于最适宜的兴奋状态,人体机能保持较高水平,在此情况下完成学习和学练任务。在这一环节能巧妙选用音乐,调节气氛,对强心健体、技能掌握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如果练习时间过长,学生容易疲劳和厌倦,觉得枯燥无味。配上音乐,情况就不一样了。比如,运用圆舞曲嘭、嚓、嚓的节奏就可以让学生较容易掌握跑步的节奏以及呼吸的节奏;武术练习时配上《中国功夫》或《男儿当自强》等旋律雄浑的乐曲,学生就会越练越起劲。在体操、球类等技术性较强的项目中,配以优雅的乐曲,如葫芦丝或古筝伴奏的等等,不仅能烘托练习气氛,而且能使学生产生自由心理,使精力更加集中,练习充满信心。
2.4 结束部分
结束部分是整节课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它根据基本部分最后一个教材内容的性质,选择一些逐步降低运动负荷的练习,使学生的生理、心理从兴奋状态,迅速恢复到相对安静状态。在这部分,音乐能使学生较快地稳定情绪,恢复身心。在课中,一曲徐缓、舒畅的轻音乐让学生联想到蓝天、白云、绿草、溪流,柔化成一缕轻烟,淡淡清香弥散于音乐之中配以轻松自如的舞蹈、游戏将使你的课收缩有力,达到受益匪浅,余兴常在的效果。
3 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选用音乐的几点建议
3.1音乐的选用应以伴奏乐为主
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音乐的选用应该以伴奏乐的,通常不要选用带歌词的优雅音乐,更不能用流行歌曲作为背景音乐,那样就会喧宾夺主,反而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
3.2音乐的选用要考虑教学内容的特点
由于小学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多种多样,并非所有的项目都适用于配乐教学,有些项目本身就有很大的兴趣性,如果硬要配上音乐,有可能会弄巧成拙。因此,背景音乐的设计,要做到选曲恰当,音量适宜,使体育课既生动活泼,又有主有次、有张有弛。
3.3音乐的选用要考虑时机的选择
音乐只是作为一种手段运用于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它不是体育课的目的。因此,音乐的选用要考虑时机的选择,不要贯穿于课堂的始终,要重点选择那些有实际意义的乐曲,否则音乐的功能会失去其特有的效果。
3.4要善于选择健康向上的音乐
背景音乐的选择不能草率从事,应做到“以心听音”,知其内涵和意义,所选音乐的内容要健康、积极向上,学生容易接受,有利于身心健康,比如可以播放一些节奏欢快的小学校园歌曲,但是不可播放那些格调低下,有害于学生身心健康的音乐。
参考文献:
小学音乐教育是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小学教育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它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综合素质。小学教育阶段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教育要以课堂教学为载体,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相关要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及运用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尽管目前小学阶段的音乐教育教学工作已有很大改善,但仍存在着许多不足,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加以解决。
一、当前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基本状况
目前,小学音乐教育主要是以音乐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常是以讲解音乐基础知识、分段教学、试唱、练耳等方式向学生传授音乐知识。从教学模式的角度来看,如今的小学音乐课堂仍然主要以通过教师讲授音乐知识的单向教学模式为主。从课堂教学角度看,许多小学已经开始尝试引进先进的教学硬件设施。从教材的选择角度来看,小学音乐教材多是选择由人民教育出版社、音乐教育出版社等出版的音乐教材。
二、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观念落后
许多教师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只注重对学生知识的灌输,忽略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学习方法的传授。例如,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环节中,经常出现教师侧重教授乐理知识或侧重以教唱的方式进行教学的现象,教师没有通过练耳、试音、审美、演唱等全方位的训练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课堂教学方法单一
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将授课歌曲进行分解,并进行分段教学,或者是以讲解乐谱及乐理知识为主进行音乐教学。由此可见,小学音乐教师仍然是以单项教学的方法进行课堂教学工作,课堂教学方式缺乏创新。教学方法的单一直接导致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下降以及音乐知识应用能力的不足。
3.缺乏科学的课堂教学效果评价手段
许多小学在音乐课堂教学环节中,对学生音乐知识以及乐理应用能力的考核方式比较单一,通常是通过学生选唱一首以前学过的歌曲来检验学生对音乐知识的掌握情况。这种考查方式很难全面地检验出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质,也无法作为音乐课堂教学效果的科学性评价手段。
三、解决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基本对策
1.更新教学观念
小学音乐教育关系到小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因此必须加强对音乐科目重要性的认识。转变传统单项知识灌输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完善学生的乐理知识框架。而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不能一蹴而就,它需要全体任课教师的共同努力,从根本上克服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只有更新教学观念,认真贯彻素质教育要求,才能真正地提高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水平。
2.运用新的教学方式与方法
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创新教学新模式是尤为重要的。例如,音乐教师刘俊彦老师在教学环节中就特别注意课堂教学的生动性与灵活性,打破了传统音乐教学的束缚,运用新的教学方式来向学生传授知识。在《老北京的儿歌》教学过程中,刘老师先让师生围坐成一个大圆圈,玩“丢手帕”的游戏,游戏结束后告诉学生这就是儿歌,通过做游戏给学生介绍了什么是儿歌之后,刘老师便会引导学生说儿歌,她出示三条节奏,请学生选择相应的节奏,并按节奏说儿歌,同时还会做一些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刘老师拿出一个小水牛的玩偶,并播放《小水牛》的范唱带,根据歌词内容进行表演,之后鼓励学生来试一试。在此次教学环节中,刘老师借用了音乐游戏这种体验学习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不仅学会了儿歌的特点与形式,也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实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设计切合学生生活的音乐实践活动,并适时把握活动过程的动态生成和活动内容与形式的音乐性、艺术性,使学生全身心的参与活动,并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这就真正体现了音乐实践活动的根本目的——促进每一位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1.注重音乐课堂的“音乐性”
伴随着新课程的推进,新的教学理念也付诸于实践。音乐课与其它课相比,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音乐课的音乐性。一堂好的音乐课应该是在动听的音乐中完成的,充满丰富的音乐语汇,能给人以美的享受。音乐课堂内的“音乐性”是指课堂内为了学习音乐作品、理解音乐作品、掌握音乐作品而进行的二度创作为主线而展开的。怎样才能把握住课堂内的音乐性,而不至于偏离主题是每位音乐教师都在进行探索研究之中。小学生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生活阅历浅,经验积累少,要使他们真正理解音乐,达到陶冶性情、培养情操的目的,就必须根据他们的思维特点,通过形象活泼的画面、生动有趣的故事、简短的启发谈话等形式,运用听觉和视觉同步感知的方法来帮助他们理解作品,然后再让他们在动听的乐曲声中自由充分地想象、体验,使其根据各自对音乐的理解程度,及直接、间接和形象的记忆,用不同的颜色、线条、文字、动作表现出来。从而才能引导学生产生注意、记忆、想象等一系列心理活动,促进学生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的发展,让其获得活跃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充分享受一切美的音乐,做到以乐怡性,让他们欣赏、感受、体现、创造音乐的美,用音乐之美陶冶性情,树立健康的审美情趣。
2.培养学生良好的“听”的习惯
“音乐视听觉的艺术”。这句化流行了很久,但依旧显示着它真理的魅力。音乐教育必须遵循“以听为中心”的原则。唱歌、演奏乐器、识谱等等均离不开听觉的主导,音准、节奏感、声音表现力等诸因素也都需要听觉来鉴定和调整。因此,音乐教育必须立足于听,作为进而学习音乐其它方面技能的基础。就是说:首先是研究教会学生听音乐的方法与过程,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有须依赖于听觉。研究训练与培养良好的听觉感知,发展优异的音乐思维的方法与过程,不仅对于音乐欣赏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学习音乐表现技能的必要前提。音乐是听觉艺术。虽然音乐学科中某些规律性的东西需要向学生传授,但音乐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特殊性质只能靠想象力去再创造。
我对学生音乐学习习惯的培养,就是从“听”入手的。精心安排“听”的内容,要使学生由浅入深的听;有成就感的听;听的懂的听。例如:在上《剪羊毛》一课时,我利用已有的多媒体资源,从网上下载了一首合唱曲《剪羊毛》,这首合唱曲声部和谐均衡;音色优美;充满了浪漫的幻想色彩。而课本中的范唱歌曲却速度稍快、充满激情,完全是一位活泼自豪的小男孩手持羊毛剪兴奋工作的素描。同一首歌曲,不同的艺术处理,得来是不同的审美体验和享受。而这一切又源于音色、速度、力度、和声、配器等不同音乐表现手法的运用。
3.积极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表现能力
如何把一首歌(曲)正确而完美地唱出来,需要积极培养学生歌唱的基本功。如正确的呼吸、准确的咬字吐字、准确的音高和节奏、恰到好处的力度、自然而美好的声音、真切的感情等等,从而把歌(曲)所表达的形象充分地再现,这就是对音乐的表现能力。在进行音乐欣赏时,除了让学生欣赏教材上的音乐作品,扩大音乐视野,提高音乐欣赏能力外,还应结合听音练习,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教师可以从实际出发,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参与体验音乐实践活动的积极性,研究首先要建立在学生对音乐、对音乐活动有兴趣上。如:欣赏《牧童短笛》时,精心绘制了画面:两个小牧童在两只水牛的背上,小女孩面带微笑的倾听小男孩吹笛,碧绿的河水,微风轻拂柳枝。学生直观的感受画面,耳边聆听着贺绿汀的钢琴曲,学生已经融入画面之中;再让学生参与模拟画面参与表演。这时,他们的想象已经达到了超越自我的境界。
4.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要注重与提高学生的主体性原则。让学生主动获取、主动参与、自主练习、自我教育完善。如歌曲《小鸭子》教学:教师引导学生唱歌,在学生歌词不熟练时即让学生自己创编动作,通过唱、动(动作创编)这一安排实际上是教师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练习、自我教育完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因为学生学习音乐的活动,不仅受到原有知识水平、情感、意志的制约还受到学习动机、兴趣和价值观念的推动和支配。研究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学习动机、需要和接受能力,力求知识性与体验性相结合的方法;音乐教学活动必须以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为出发点,研究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音乐知识、技能,积极探索音乐领域的奥秘和规律的方法与过程。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尤其是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背景下,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已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当前艺术教育已成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音乐课堂教学是艺术教育的主渠道。如何大面积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这对每一位音乐教师来说,需从音乐教学的结构入手,从教学的模式上进行研究,即根据素质教育的目标,在现代音乐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音乐教学过程的结构和相关的音乐教学策略与评价等。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3-0140-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33.091
在小学阶段,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理念、考试因素等方面的影响,音乐教学未能受到足够的重视,音乐教学的质量普遍不高。在传统教学中,部分音乐教师甚至单纯将音乐教学理解为歌曲教学或者歌曲欣赏,而没有意识到学生心理、情感、思维等培养的重要性,没有达到音乐教学的目标。
一、合理选择乐器,提升学生音乐素养
器乐教学是音乐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且具有多种优点。
第一,器乐教学可丰富学生联想力,提高学生思维、创新能力。
第二,器乐教学可调动学生动手与思考积极性,促进学生智力水平的提升。
第三,器乐教学可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乐谱、词曲、指法等记忆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记忆能力。
因此,音乐教师在开展音乐教学活动时,应该合理地选择乐器,提升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课前应对教学内容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结合歌曲的词曲特征、旋律、音调和情感等因素选择合适的乐器进行教学。
例如在《美丽的家乡》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选用钢琴进行伴奏,在歌曲的学唱环节引导学生在钢琴伴奏下哼唱歌曲,在重音、十六音符、附点音符位置时给予学生提示,在学生学习并唱熟练之后,可进行钢琴伴奏和清唱替换教学。
又如在《吹起羌笛跳锅庄》这一课的教学中,歌曲的风格为幽默、风趣、活泼、欢快,可选用钢琴、羌笛、打击乐曲(例如木鱼、三角铃、舞板、碰铃)等展开教学。
合理选择乐器展开教学可以更生动、形象地展示歌曲,突出情感,营造良好的音乐教学氛围,有利于音乐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
二、深刻感受歌曲,巩固学生音乐情感
音乐是以各种声音形成的具有独特魅力的艺术,不仅风格多样,而且融入了歌曲创作者在特定情境、状态下的情感,深刻地感受歌曲的词句、音调、音色、歌曲结构、情感等能够使学生更加准确、生动地歌唱。
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深刻地感受歌曲,以巩固学生的音乐情感,增强学生歌唱的兴趣。可在课前或学习完一首歌曲之后播放相同风格的歌曲让学生们欣赏。
例如在学习《美丽的家乡》这一课时,可以让学生们欣赏《满族风情》、《冬猎》、《丝路驼铃》《驯鹿》等歌曲,在歌曲第一次播放结束之后,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提问引导学生对歌曲进行更深入的思考,感受歌曲,例如“大家听出歌曲是以什么乐器演奏的吗?歌曲中你最喜欢哪一部分,为什么?歌曲中表现了什么样的情境和情绪?欣赏完这首歌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在提问结束后不要求学生立即作答,而是让学生带着问题欣赏第二遍歌曲,这时学生就不再只是单纯欣赏歌曲的音调和旋律,而是学会从歌曲中体会更深层次的内容,感受歌曲内涵与情感,理解到了歌曲中表现北方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喜悦欢快的生活情境。这一过程可以很好地培养和巩固学生的音乐情感,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审美能力。
三、融入舞蹈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音乐并不是单纯的音符和词曲的结合,而是戏曲、运动、舞蹈、美术等各项艺术活动的综合产物,当前小学音乐教学普遍以“领唱――学唱”教学模式为主,不仅教学形式落后、单一,打击学生学习兴趣,而且极大地浪费了相关的教学资源。对此,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应该结合教学的内容适时地融入舞蹈教学。
比如在《吹起羌笛跳锅庄》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些跳锅庄的影像资料,向学生简单地介绍锅庄舞的起源、特点和甩袖、弓腰的动作要领,然后为学生示范舞蹈动作,让学生模仿学习。
在进行舞蹈教学时,应先将教室座椅靠边摆放,腾出空地,如有条件可选择室外教学,可以将学生分组,一部分围成圆圈跳舞,一步分使用舞板、三角铃、木鱼、碰铃等打击乐器伴奏,然后过一段时间再互相转换角色。
除了教师示范的舞蹈动作之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根据所学的歌曲和动作要领,自主编制舞蹈动作。在音乐舞蹈教学中融入音乐教学不仅能够丰富音乐教学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增加学生的锻炼机会,增强体质,通过集体舞蹈、自主编制舞蹈等还能增强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思维能力,有利于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四、结语
总之,音乐教学有助于培养小学生思维能力、鉴赏审美能力以及集体荣誉感等,音乐教师应该正确认识音乐教学的教学目标和重要性。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合理选择乐器,提升学生音乐素养、引导学生深刻感受歌曲,巩固音乐情感、融入舞蹈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提升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为学生智力、思维、人格等各方面的形成和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支持,使学生获得身心健康的成长和全面的发展。
一、音乐教学的意义
音乐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组成部分,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劳动者具有重要作用。小学音乐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利用优秀的音乐作品,包括各种题材、体裁、风格的歌曲和乐曲,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初步的鉴赏、创造美的能力。优秀的音乐作品能在学生面前展现出美好的图景,从一个角隅提示社会生活的本质,给学生提供美、丑、善、恶的标准,引起学生的想象、联想和共鸣,提高学生的认识。这种认识是富于理想和充满激情的,一旦深入脑海,就往往显得深刻和持久,使学生受到教育和增添健康的生活情趣。人们对于音乐的感受和理解取决于音乐表象的积累和对音乐艺术形象的情感体验,面对音乐的感知则是前提。听、唱、演奏等音乐实践活动对学生感知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小学音乐教育总是在感知的基础上,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记忆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着手,启发和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二、当前小学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音乐课比较注重音乐知识、音乐技能的教学;而现在的小学音乐课比较偏重于课的娱乐性,在学唱一首歌或聆听一首乐曲的过程中,融进一些娱乐活动,学习一点知识、技能。小学音乐课在教学理念上似乎比传统课注重音乐审美,但是娱乐性并不等同于音乐审美,现行音乐课偏重于教学形式,偏重于音乐的表层内容,忽略了音乐内涵的教学,因此,课的“音乐性”就不能很好地显现。与此同行,当前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并没有发挥实际的功效,与音乐所体现的意义背道而驰,这种教学现象违反了教学的初衷和目的。
三、解决的方案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作为教育,只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全身心的参与到音乐教学过程中来,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才能切实达到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效率的根本目的。无论是新课程的要求还是建构主义教学论中都对学生的主体观念提出了高度的重视,所以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以学生为受教育主体来看展课堂教学,这样才能够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从而也能将音乐教师从繁重的教学任务中解脱出来以推进教学进度。
3.1提高教师对教学理念的认识和专业素质
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业务素质的优劣,对课堂教学有效性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基于这一点,教师为此应积极参加各种和本职有关的理论和实践培训活动,通过这种方式的锻造和努力是教师成为一个不仅在理论上合格的人更是一个实践上合格的人。在教师整个的教学过程中,并不可单方面的以自己的观念来固化教学方式,而应以一种特令独行的方式来对待不同的学生和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来对。以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不断的完善自身的缺陷,发现主体存在的问题并通过正确的方法加以引导和鼓励而不是毫无意义地责备和训斥。让学生拥有一种自由或者说是开发的心态以主动的方式把自己对待问题的所持的观点和看法和其他同学或老师商讨,积极而有效地加强与不同人之间的合作,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加深学生培养兴趣爱好的主动性和有效性。
3.2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音乐的兴趣
有效性的发挥在于主动者主动性的体现,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应该始终都是主动的发挥者而不是被动的倾听者。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以独特而有效的方式来教育学生。兴趣是做好的老师,这是毋庸置疑的道理。学生只要对音乐有了兴趣,就会有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就能发挥教学的目的和意义。而学生学习音乐兴趣的激发与教师积极引导和教学方式是分不开的,教师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用教育的艺术把学生的兴趣引向音乐的学习领域。
3.3改善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音乐的教学过程中,如果仅仅以一种听的方式作为整个课堂支柱的话,很显然这是达不到预定的效果的。应该让音乐充满一种感情的色彩,让学生能够从中有一种美的感受。也就是说要以一种审美的情趣去体验音乐的魅力而不是单一的音乐教育和传授。因此这就需要教室课堂教学方式的发挥,扬弃传统单方面教师主体性即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倡导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让学生自主地以审美的情趣去感受音乐的魅力和价值。
3.4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在整个的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因以比较唯一的观念向学生们提出或教授。比如,在教授中向学生们提出,“这首音乐好不好听?”以及“你们喜欢这首音乐吗?”这些低层次的问题。这样就浪费了课堂的时间又僵化了学生们的思维思考,把学生对这首音乐审美情趣的思考给扼杀了。因此教师在提出问题时应该考虑到问题能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及是否能够调动学生思考的意识。比方说,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你们觉得这首歌给你们带来什么样的感受呢?”等。给学生们创造对音乐思考和审美的机会。
四、结论
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阶段学生的心智发育还不是很成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要挖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音乐情操,小学阶段是人生价值观与艺术观的塑造阶段,所以也要求音乐教师能够充分理解到自身教育责任的重大性,结合小学生的实际生活特征以及心理发展特征来启发学生学习音乐,这样能够有效提高音乐课程的教学效果,也能够全面的培养学生身心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综合型人才的需求量逐渐加大,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音乐教师一定要不断革新教学模式,顺应时展的需求来培养学生对音乐课程的兴趣,这样才能够实现教与学双方面的高效性。
参考文献:
1 合理运用计算机多媒体,进行乐理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与掌握
众所周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有一个特殊的功能,就是它的动画效果特别好,也正是这个特殊的动画效果,引起了小学生对音乐的热爱与追求。小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他们从小就生长在计算机多媒体时代,对动画并不陌生,并且感情很深。开发动画在小学音乐中的辅助作用,一方面能加强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增强课堂教学的主动性;另一方面能激发小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教育和引导小学生学习音乐,从而提升自己的音乐综合素质,全面掌握未来所需要的技能。
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牢牢抓住上述特点,从小学生对音乐的音符学习开始,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动之以情,动画、示范、个体教学、整体教学有机结合,使音乐教学做到以小学生为中心,面向全体,共同提高。
例如,在学习音乐的基本音符时,先将音符通过计算机的动画功能一一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边看边唱,边欣赏边演唱,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画面与音乐相对应,将小学生从单一的音乐学习引到一种音乐的意境中,创生音乐的学习环境,推进小学音乐学习向有形的课堂、宏亮的舞台方向发展。
再如,每当学习一首新的儿歌,总通过计算机多媒体,通过教室的网络,将原声态展示给学生,让小学生欣赏、学习,在欣赏与学习、观察与思考、学习与模仿中受到音乐教育,唤醒对音乐的向往,为学习音乐创造环境条件。
2 将计算机多媒体的娱乐效果引入小学音乐课堂教学
计算机多媒体的另一个特色是它的娱乐效果明显。小学音乐就是小学生进行自我展示、自我娱乐活动的一个缩影,如果将计算机多媒体的娱乐效果引入小学音乐教学,或者进行音乐教学改革,其效果会事半功倍。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尝试将计算机多媒体的娱乐效果引入课堂教学,起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收获很大。
例如,在组织对小学生进行儿童音乐教学时,并没有像传统的音乐教学那样,一句一句地向学生进行传授、学唱,而是将各个音乐的各个基础音符、儿歌和小学生要求掌握的歌曲,配以动画效果,将小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引入一个娱乐的天地,还小学生一个天真烂漫的音乐学习空间,激励小学生在娱乐中学生音乐,在幸福的环境中欣赏和掌握音乐。这些简单的动画、配音和电影、电视剪辑,虽然只起到一个辅助的作用,但它的内在效果不言而喻。有的时候,每当小学生看到激昂的娱乐场景,他们会群情激动,精神饱满,有的甚至跟随教师的指导自然进入角色,而这种教学的意境是其他手段所不能实现的。
3 发挥计算机多媒体的音响效果,推进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改革
音乐讲究的是效果,而效果是音乐教学最有力的反应和见证。多年的小学音乐教学实践表明,每当音乐效果使用得好时,无论是哪个年级的学生,对音乐的热爱都很强烈,此课也就上得好,学生也就学习得扎实。其实小学音乐,从表面上看,是一个简单乐理与基本儿歌的学习,但它所要求的也正是高年级音乐的基础。如果没有低年级音乐的教育与激励,没有良好的音乐天赋与学习动机的激励,没有从小就养成的音乐爱好,到高年级在音乐上有所创造也是十分困难的。
现代小学音乐教学,为应对素质教育的检查,是个体对整体,有的教师直接面对学生进行教唱,有的教师干脆带个录音机到教室进行播放,让小学生自由歌唱,其实这都不是优秀的教学案例,需要改革与创新。首先,音乐教师要研究音乐,要将音乐的内涵发挥出来,传授给学生良好的音乐天赋与兴趣;其次,音乐教师要挖掘音乐的内在潜力,寓音响效果、动画功能于一体,赋予小学音乐教学以新的内涵。
在从事小学音乐教学时,特别是课堂教学时,总是先向学生播放音乐,选取与本课学习有关的音乐和乐理知识,向学生定时播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然后配以主旋律,让小学生进入学习音乐的意境中;当课堂效果达到一定时,就组织学生进行音乐学习。此时,小学生精力旺盛、听讲认真、学习动机良好,课堂教学的效果也十分动人。
为最大限度地组织好小学音乐教学,在做好网络、计算机入教室的同时,通过音乐教师的努力,先后在教室内设置音响,并定期为小学生播放动听音乐、儿童等,有意识地培养小学生的听觉和对音乐的热爱。有的小学生为此成为学校的小歌手,还有的学生参加上级组织部门的音乐比赛取得好的成绩。
4 运用计算机多媒体的内在示范作用,改革小学音乐教学
1. 艺术体验――音乐活动过程的核心。
中国音乐教育新体系主张教学内容艺术化而非知识化,就是希望音乐的艺术性活动过程要成为音乐课堂的主要教学内容。对于学生来讲,音乐艺术不是一门知识,而是一种心理体验、一种音乐审美愉悦的体验。因此,音乐教学过程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参与体验音乐艺术的活动进程,任何理性的分析和创造,必须以艺术体验为前提。比如,欣赏作品《跳圆舞曲的小猫》后,首先,师生们展开谈论。学生自由畅谈自己的内心感受,他们通常都会表达他们听到音乐后内心的愉悦,甚至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这便是通过音乐体验艺术的魅力。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渐渐熟悉了音乐主题,明晰了曲式结构。接着,可以让学生们手拉手,用体态来欣赏、感受音乐。当听到音乐节奏是拉宽的,大家就拉着手向外扩张;当听到音乐节奏是密集的,大家就随着节拍慢慢向中心靠拢。教师还可以因地制宜,将学生的桌椅排成不同造型,模拟出“猫舞会”场景,让大家在听到拉宽的节奏时随便走,当听到密集型的节奏时跳回“猫窝”里去。这样,将音乐欣赏融入音乐游戏,学生在艺术性的活动过程中进行了音乐体验、听力训练,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充分的艺术体验活动中,积累了音乐经验。
2. 以人为本――音乐情感体验的基础。
中国音乐教育新体系提倡以人为本的音乐教学,同时提出让音乐伴随孩子一生,服务孩子一生。因此,音乐课应该是学生的音乐课,所有的教学活动应该以人为本,为生服务。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伊始,熟知学情,在设计每一步教学环节时,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基础,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以学生的音乐情感体验为根本。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可流于教学形式,而应该把目光紧紧锁定在学生身上。一堂好课的评价点不在于环节设计有多么精彩,而在于学生在本课中收获多少,是否对音乐产生兴趣,是否在音乐活动中萌感,享受音乐,体验精彩。笔者在教学《化装舞会》一课时,请六年级的学生视唱主旋律,学生能相对完整地唱出旋律的音高、奏,但对探戈的音乐风格拿捏不准。此时,笔者没有继续进行事先设定的教学环节,而是相机调整教学策略,加入体态律动,用手表现出顿与连的区别。这样形象生动的体态表现,能让学生在音乐兴趣没有消退前,及时把握好、演绎出探戈音乐中顿音、连音以及切分节奏的特殊韵味。以学生为主体的音乐课堂,会激发学生的音乐潜能,并让他们从中受益,同时,以人为本的音乐课堂,更有助于培养学生与人交往时平等共处、团结协作的良好品质。
3. 面向全体――音乐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中国音乐教育新体系提出让音乐属于每一个学生,就是希望学生在音乐学习实践活动中,感受到学习上的满足,得到成功的喜悦感,进而对音乐课产生兴趣与留恋,甚至让学生与音乐始终保持密切联系,让人生因音乐而多彩。在这一理念下,在音乐课堂活动中,教师就应该尝试少用甚至不用语言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而是充分借助音乐这一具有强烈弥漫性的载体,让学生听赏,然后运用诸如表情、手势、动作、律动等多种方式、方法进行独有的沟通。这种别具一格的沟通方式呈现在学生眼前时,能一下子引发学生对音乐、对音乐课堂的兴趣,继而达到激发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并以此培养学生通过音乐活动体验、感受、表现音乐的目的。在小学音乐课堂《草原上》的教学中,笔者先是通过让全体学生围圈,拍节奏念“一片云、两片云、三片云……”,然后让他们用自己的右手去抓右边同学的左手,而自己的左手不能被左边同学抓住的游戏来训练节奏,同时也训练学生的注意力。笔者还让两个学生相对站立,各自双手举起和对方相对,但互相不能碰到,进行抓云的游戏。演唱旋律时,笔者让一个学生带着唱,另一个学生跟着。在这个过程中,笔者没有刻意地要求学生去画旋律线,但学生都可以很好地掌握音乐的走向。通过游戏的形式,学生对音乐产生了兴趣,歌曲旋律也得到了巩固,音乐的旋律走向也自然明了了。
二、中国音乐教育新体系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思考
一、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孙亚玲在《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研究》中提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效率、教学效果、教学效益三者的有机整合。”具体而言,以教学效益为前提,进行有教学效率和效果的课堂教学,并且最终教学成果是效益性的,方可评价为有效性教学。
二、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教学策略
针对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五个有效因素,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教学策略可分为教学准备策略、因材施教策略和教学监控策略。
(一)教学准备策略
教学过程应起始于教学准备,教学目标、内容、学情分析、教学方法、媒体选择、教学环境设计等应在准备阶段完成。
1、音乐教学目标的制定
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细化分解,它为教学过程提供了设计的规范参考,起到了导向、规划、激励和评价的综合作用,是课程目标实现的关键。音乐教学目标分为:情感目标、价值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和知识与技能目标。那么,如何制定教学目标呢?音乐教师必须要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段和不同学段音乐教学情感目标的不同层级,思考本课要达到怎么的情感目标。接着选出知识点和技能点,排出主次先后顺序,利用过程和方法帮助学生主动找到支撑这个情感目标的知识点和技能点。
2、设计教学内容
音乐教学内容包括教师教学过程所使用到的、涉及到的所有电子材料、实质材料、教学方法等。音乐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分析教学内容的人文内涵、情感要素和知识技能。教师需与时俱进地更新教学理念,兼顾广度和深度地筛选和使用教材或者进行教材整合利用,才能做好充分的教学内容准备。教学内容的设计还应遵循以下三点:(1)知识序和认知序的结合。例如从未知到感知到理解、从抽象到具体、从难到易等都属于学习者的认知序。只有通过对音乐教材的合理组织,把音乐教材的合理结构和学生的认知结构结合起立才会有利于学生快速地掌握音乐知识。(2)网络化。音乐知识的组成有纵横两方面。不同层次音乐知识的脉络和同一层次不同知识间的联系,相互渗透等形成音乐知识网络化,使学生掌握音乐知识时可以左右逢源,上下贯通。(3)最优化。教师组织教学内容时,需要有全局观,统筹协调各部分内容的相互之约与协调,符合系统论“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规律,达到最优化效果。
3、学情分析
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方法选取、教学媒体选择等,都需要以学情分析为基础和依据。学情分析应包含以下三点:(1)学生学习态度分析。了解学习者的学习态度可以采用问卷调查,师生谈话和查阅音乐学习者经历等。(2)学生学科基础分析。了解学习者的起始能力有利于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找到展开教学的合适的切入点。(3)学生背景知识分析。了解学习者通过各个渠道习得的音乐知识,知道学生的知识结构里面哪些知识哪些是错误的、不恰当,在教学中及时纠正学生们错误的认识,避免了新知识在学生知识结构里的新建构受到歪曲的影响。
4、选择教学方法和媒体
教学方法是:教师为达到拟定的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分析所选择的教学活动的方法、方式的总称。例如音乐教师要讲解谱号,调号等记谱知识,又或是阐明某种乐器及其发声原理时,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一般会选择讲授法,而媒体的选择上会采取视觉类媒体进行音乐教学。
5、设计教学环境
当音乐教师的课已经设计出来了,课堂所需要的教学环境也会在音乐教师的构想当中。例如课堂上内容需要什么样的教具,需要什么样调式的教学气氛等。
(二)因材施教策略
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认知方式、学科基础等综合差异,以发挥学生长处弥补学生不足为目的,针对性的选择适合每一个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效果上的体现为学生学习兴趣得到提高、学习信息得到增强。因材施教策略可分三种:
1、音乐课堂教学中针对年龄差异的教学策略
年龄差异主要表现在思维、注意、记忆等方面。根据年龄阶段不同,思维可分为四个阶段:0-2岁的“感知和动作阶段”、约2-7岁的“前运算阶段”、约7-11岁的“具体运算阶段”、约11-15岁的“形式运算阶段”。在注意力方面,研究表明儿童的注意时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在记忆方面,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机械识记、无意识记减少,意义识记、有意识记逐步增加。因此,根据学生在思维、记忆、注意等方面的阶段特征,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安排是非常重要的。
2、音乐课堂教学中针对性别差异的教学策略
性别差异主要表现在认知差异、自我意识差异和行为差异三方面。例如男女性在认知的思维方式差异方面,男性比较偏向于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方面明显优于女生性;女性一般表现为擅长形象思维,求同思维发展较好,求异思维反正不足,思维容易定势。在自我意识方面表现为自我认识方面。
3、音乐课堂教学中针对认知方式差异的教学策略
(1)音乐认知方式差异认知方式差异是指人在信息加工的过程中采取与众不同的方式。音乐认知方式的差异主要包括知觉方式差异。a.知觉方式差异。分为:场独立和场依存型,分析型、综合型、分析综合型等。b.记忆方式差异。分为:视觉型、听觉型、动觉型和混合型。c.思维方式差异。分为:艺术型、思维型、中间型。d.认知反应方式差异。分为:冲动型和思考型。(2)针对认知方式的教学策略①首先必须帮学生认清自己的认知方式。学生在充分了解自己的认知方式的优劣时才会在音乐学习中针对不同的学习任务,主动地吸取其他学习方法来调整自己的音乐学习,音乐教学的效果将会得到大幅度提高。②采取两种不同的适配策略。音乐教师应该明白不同的认知方式都有着自己的优劣方面,教师在课堂中引导学生采取与自己认知方式一致的认知方式来发挥学生长处,或者采取与自己认知方式不一致的认知方式进行弥补性的教学策略,学生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③教师需能提供多种模式的教学在教学活动中,音乐教师应根据学生认知方式的优劣,提供相应的适配政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音乐教师要懂得累积和运用教学经验,根据不同的课堂环境调整自己的教学风格,给学生们提供多种模式的教学,创设高效课堂。
(三)教学监控策略
对教学实施教学监控,通过教师对教学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保证教学活动达到预期的目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音乐教师对音乐教学的自我控制可以表现为以下三方面:1.教师对自己整个音乐教学活动的事先计划和安排。2.教师根据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意识的自我监察。课后进行教学反思、自我评价和反馈。3.自我调整。音乐教师通过对课堂进行反思、评价和反馈后,采取相应的措施,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调节和修正,优化课堂效果。
音乐是一种声音的艺术,又是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正如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所说:“音乐是陶冶人性情的熔炉,它能使人的精神迸发出火花。”音乐学科的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既能充实学生的文化生活,还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有利于学生优秀品德的形成和良好素质的培养。当前,正在大力开展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音乐作为一门富有情感的学科,教师应善于应用各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上进行创新,讲好每节音乐课,使学生在声与情的艺术氛围中受到美的陶冶和启迪。在此,笔者就如何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谈几点体会。
一、巧设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人的心理内容不断丰富,人的需要不断发展,人的潜能不断得到开发的重要条件。兴趣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激发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欲望。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采用了以下几种导入新课的方法:
1.游戏导入法:用“开火车”接唱和“抓俘虏”听音,导入听辨节拍重音的节奏练习。
2.故事导入法:结合教学内容,运用音乐故事导入。如在教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一课时,我首先讲述音乐家聂耳的小故事,引出《义勇军进行曲》的产生及成为国歌的来历,导入教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这样的导入,使学生受到情的感染,产生情感的共鸣。
3.谜语导入法:用猜谜语形式导入新课。如在教学《小燕子》一课时,我出示这样的谜语:“一条飞鱼空中飘,脑袋圆圆向上翘,翅膀弯弯尖又长,尾巴分开像剪刀。”学生听后,争先恐后地回答,当学生说了谜底后,教师再出示画有小燕子的教学挂图,看到漂亮的挂图,学生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学习欲望。这样的导入会使学生感到既新鲜又有趣。
4.复习导入法:通过复习已学过的与新课有关的知识和技能导入新课。
5.简介情况导入法:从作者或主要内容入手。如在教学《歌唱二小放牛郎》一课时,我从王二小的故事入手导入新课,使学生受到了感染,激情昂扬,抑制不住唱的冲动。
6.模仿导入法:老师念或拍击一些节奏,让学生模仿,然后予以分析更正,导入节奏训练课。
二、抓好常规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音乐教师要在思想上充分重视自己的课程,明确音乐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设置意图、设计思路,领悟课程标准对教材的实施建议,并熟悉教材、认真备课,科学地制订教学目标,找出教材中的重、难点及解决问题的关键。
另外,音乐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艺术特长,用艺术的眼光和智慧对教案精心设计、科学安排,创设艺术性、创造性及操作性强的教学方案,这样付诸实施时方能紧扣学生的心弦,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还要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分层次设计教学。
除了认真备课外,音乐教师要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充分发挥音乐器材的作用,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性教学观,面向全体学生,发扬教学民主,变“以教代学”为“以教导学、以练促学”。
三、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加强师生互动
课堂提问是课堂上常用的师生互动的一种方式,但并不是任何提问都会收到预期的效果。我经常发现教师预设的问题,有时不仅要能有效地生成,反而使课堂陷入尴尬局面。提问是一种艺术,教学中提供给学生的问题应难易适中,从而使问题具有探讨的价值。教师应将问题设计得像阶梯一样,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一步步地打开学生的思路,不断启迪学生思考,激活学生的知识和经验,引起学生的认识冲突,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促进不同程度学生的思维自然地向纵深发展。
四、提倡赏识教育,营造和谐氛围
赏识学生,给他们以鼓励和信心,在教学中是最有效的“灵丹妙药”,它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好的赏识方法就像剂,能和谐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保证教师教学的顺利进行。
1.给学生期待的目光。每一次学生勇敢地起来回答问题,我都面带微笑地看着他们,目光中充满鼓励和期待,让他们知道老师正在认真聆听,老师相信他们一定能行;当学生在聆听音乐的时候,我就对认真聆听的学生送上自己的微笑,及时传达出教师对他的赞誉。虽然老师什么也没有说,但却与学生在心与心交流,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聆听习惯。
2.送学生夸奖的拇指。无论是在哪个教学环节,教师都不要吝啬自己的大拇指,因为它应用起来非常方便。学生纪律表现好了、问题答对了、学习进步了,我都会及时地伸出大拇指夸奖他;不仅自己夸奖,还号召全班同学一起夸,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也给其他同学树立了榜样,明白自己应该怎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