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6 17:28:4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幼儿教师德育培养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有了教学目标,但缺少教学内容分怎么办?环保教育需要在幼儿的各科教学中、在幼儿的游戏活动和劳动中贯彻和渗透。新《刚要》中也曾明确提出幼儿的环境教育要贯彻“教师为主导,幼儿为主体”的精神,尽量体现“浅”和“近”的基本原则,从幼儿接触的家庭环境、幼儿学习和生活环境讲起,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认识环境、保护环境。
一、开设特色课程
将环保教育渗透到语言教学、社会教学、艺术教学等五大领域中进行。例如在语言教学中,通过看图讲述《一条陌生的鱼哭了》、《小猫的理想》、故事《小鸟搬家》、《大风刮起来了》,儿歌《水》、《大树音乐会》等活动,让幼儿在语言中受到启迪;在社会教学中,通过《吸烟有害人体健康》、《你喜欢什么昆虫》、《除四害讲卫生》等活动,让幼儿在活跃的气氛中接受教育;在艺术教学中,则通过活动歌曲《柳树姑娘》、《爱护小树苗》,打击乐《雨中的故事》,舞蹈《金孔雀》,绘画《小鸟的家》、《大树》,手工《变变变》等教育幼儿。在将环保教育渗透到以上各个学科的同时,注意设计综合性环保课程。如《可怕的废电池》,以及在园内各个区域中投放大量的废旧物品并将其变废为宝,让幼儿感受到废物是可以再利用的。通过以上活动让幼儿在唱唱、跳跳、剪剪、贴贴、画画中充分感受到自己是大自然中的一个成员,逐渐明白人与大自然应当和谐相处的道理。
二、开展特色活动
除了在教学中不断渗透环保教育内容外,特别在国际国内一些主要的与环保有关的纪念日里,更积极地开展环保专题教育活动。
例如:在植树节教师一方面让幼儿知道树的相关知识和植树造林的好处,另一方面则结合幼儿园“走向大自然”的特色活动,组织幼儿及其家长“小手牵大手,共同植树护树”的活动。
在爱鸟周可以组织家长带着孩子将关在笼中的小鸟重新放回大自然的怀抱,激发幼儿爱护小鸟的情感,并让幼儿们知道小鸟是我们的好朋友。
世界环境日,可以设计一系列的环保宣传活动。尤其在“6月5日”这一天,可以组织每个幼儿身披绿色环保带向行人发传单,宣传有关环保知识,可以通过唱歌跳舞等形式将其表现出来。
在世界地球日、世界无烟日、世界粮食日等纪念日组织专题性活动,将有关环保内容,通过做游戏、画图画、讲故事、唱歌跳舞等各种形式将幼儿学到的知识表现出来,既可以起到教育幼儿的作用同时也可以帮助家长提高环境意识。
三、注意随机教育
随机教育主要是培养幼儿良好的环境习惯,使幼儿一举一动符合现代人、文明人的要求,教育幼儿都要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如:一次手工活动结束后,我们发现满地的纸屑无人理睬,我们就抓住这一现象进行随机教育。首先给幼儿上一节有关“纸”的活动,通过活动让幼儿了解纸的用途及造纸的原理,同时了解浪废纸是一种污染环境的行为,大家必须要节约用纸。所有这些活动,既是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的一个方面,又对幼儿进行了劳动观念和良好卫生习惯的培养。
四、紧抓日常教育
1.尽可能绿化周边环境。在教室外平台及走廊上放置盆花、种植鲜花,将要绿化的地方都绿了起来,创造美丽舒适的绿色小天地。窗明几净,卫生达标,教室内一切井然有序、整洁。
2.让幼儿参与“绿色环境”的创设。平时,要求幼儿一起利用废物材料布置教室,设计一些富有情趣的环保标志语,如“花儿好看我不摘”、“嘘!轻点”、“小草也怕疼哦”、“不乱丢纸屑”、“请节约每一滴水”等内容的字画。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培养幼儿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初步养成可持续发展所要求的生活、学习、行为习惯,使幼儿初步养成探求精神、环保意识、主人翁意识以及对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责任心,把环境教育的着眼点放在幼儿身上是有现实和深远意义的。
参考文献:
[1]武同志.《热爱我们共有的家园》.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年
[2]李子健.《环境教育理论与实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3]潘岳.《国家环境保护局》.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年
(一)定位偏差,课程缺失
从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来看,包括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专业拓展课等四大模块。除了必须开设的思政、计算机等通识课程外,为保证学生毕业后能胜任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工作,学校的课程设置中,专业课程和艺体技能课程比重很大,学生也愿意花大量时间学习这些学科。学校一般不开设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这样的课程。另外,当前的社会评价和人们的关注点均在教师的教育技能和教学水平上,幼师院校无暇顾及与专业知识和能力同步发展的专业理念和师德课程,致使专业理念与师德课程不受重视,缺乏较深入的开发和研讨。这反映出幼师教育对这类课程定位的偏差。
(二)理论与实践脱节,知行不一
重视教师职业道德的理性熏陶,忽视教育实践对师德教育的独特价值,可以说是师德教育缺失的突出表现。长期以来,幼儿园教师专业理念和师德教育都是在幼师院校的课堂中完成,主要是通过课堂讲授和笔试来进行,教师也会列举一些师德模范的例子来提高教学的生动性,然而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十分严重。学生往往能掌握一些相关的师德规范,但是在幼儿园实践中却没有真正付诸实践,知行不一。主要表现在学生在幼儿园中的实践主要是传统的“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而对专业理念与师德方面的实践重视不够。例如学生在幼儿园中的实践存在重教轻保的倾向,许多学生缺少幼儿保育的意识,认为保育是保育员做的事情。处理幼儿的“违规行为”时态度粗暴、方式简单,甚至会出现变相体罚幼儿的行为。由于在见习或实习过程中没有将对专业理念与师德的认识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并不能完全体会教师专业理念与师德的内涵,导致职业道德的实践效果不佳。
(三)师德榜样示范不够
专业教师和幼儿园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实践指导并不充分,其作为“榜样”的示范性影响未能有效发挥出来。由于高校扩招使学生人数增多,教师的教学任务加重,有的学生反映“老师上课来,下课走”,师生关系有一定程度的疏离。而有些教师的不良行为也在学生的心里留下阴影,从而影响学生的职业观和道德观。幼儿园指导教师对实习生更多的是“功利性指导”,以学生是否制作了大量教具和玩具、是否具备教育教学能力等为考查标准,在专业理念与师德方面的示范不够。(四)灌输教育,途径单一许多幼师院校将专业理念与师德教育只作为品德教育的一个部分,经常是合班或者是大班集中授课,其主要教学方法为灌输教育,缺乏其他的教学渠道和途径,没有针对性,学生学习的效果不理想,使学生缺乏职业规范。单方的灌输教育,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不利于学生专业理念与师德的形成与发展,最终导致他们在进入教师岗位后,对自身的道德责任处于“无知”或者“不自觉”的状态,对工作中的各种关系和矛盾缺乏深入的理解,在处理教师专业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时暴露出缺乏教师专业道德素养的问题。
二、加强幼儿教师专业理念与师德职前培养的途径
幼儿教师的专业理念与师德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较长时期的培养,可以通过理论学习、实践反思、合作研究、榜样模仿等途径生成。幼师院校要采取各种策略开展学生的专业理念与师德教育。
(一)加强专业理念与师德教育,让专业理念与师德在理论引领下生成
1.充实师德教育的相关课程
为使学生找准未来所要从事职业的定位,更好地完成从学生到教师的职业转换,树立起正确的职业道德观,需要加强教育理论和教师专业伦理规范的学习。为此,学前教育专业要专门开设教师职业道德、幼儿教育政策法规、幼儿教师职业规划等师德教育的相关课程,引导学生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前景,认识自己将来所要从事的教师职业应该具备什么样的道德,了解职业道德的内涵、原则和基本内容等。一方面,要客观地将学前教育行业在社会中的地位、声望和薪酬转变情况告诉学生,以此激发学生投身学前教育事业的热情;另一方面,要将学前教育的专业性和科学性凸显出来,让学生理解自身专业的独特性和必要性,帮助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专业认知。通过对学生的职业引导和相关政策宣传,改变学生对幼儿教师原有的认识和发展预期,从单纯关注经济收入过渡到自我职业发展,不仅仅把幼儿教师职业当作一种谋生手段,而是当作一种事业来经营,使其对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有正确期望,增强职业认同感和职业自信心。
2.加强专业课程中的专业理念与师德渗透
专业课程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幼儿教育的基本理论,以理论指导实践。必须重新梳理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加强儿童观、保教观的教育,在专业课程中渗透专业理念与师德教育。《专业标准》中对儿童观、保教观的要求分别是“关爱幼儿、尊重幼儿、注重生活对幼儿成长的价值”以及“坚持保教结合、遵循幼儿的学习特点、重视环境和游戏与实现家园共育”。各门专业课程要着重达成上述要求,如通过“学前卫生学”使学生明了儿童生理发展特点及其保健,通过“儿童发展心理学”让学生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知道儿童的需要,通过“学前教育学”使学生明确如何才能使儿童有一个幸福的现在和未来。通过五大领域教学法、幼儿园游戏等专业技能课程,教会学生如何以儿童能够理解的方式去教化儿童,始终贯穿儿童中心理念,以“备幼儿”作为教学活动设计的基础和起点,使学生将对儿童的认识从“概念化、模式化儿童”转变为“具体化、个性化儿童”。专业教师应结合各科知识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向学生强调幼儿保育的意义和价值,应把充分“关注幼儿主体,以幼儿为本”的保育观念渗透到这些课程每一章内容的教学中,每章节知识点的学习最终都要以怎样促进幼儿的健康为最终目的,使学生在思想上接纳并重视起来。
(二)保证反思性教学实践的质量,让专业理念与师德在实践体悟中生成
幼师院校要强化教育实践环节,保证反思性教学实践的时间和质量,引导学生在教育实践中体悟、生成专业理念和师德。教育实践活动要贯穿学生在校学习的所有时间:第一阶段,学生入学之初开展入门教育,重点是职业感受活动,带领学生到幼儿园第一线参观以获得直观经验,渗透职业道德教育;配合“学前卫生学”“儿童心理学”“学前教育学”等教育类基础学科的学习,组织学生到幼儿园与儿童交朋友,了解儿童的特点,当老师的助手,全面了解幼儿园教师生活的各个方面,帮助学生尽早熟悉学前教育职业环境,体验职业情感,领略职业精神。第二阶段,在五大领域教学法、游戏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备课、制订教案、试教、说课、见习、调查等活动,到幼儿园进行听课观摩、评课,并尝试自己独立带班一次,组织一次教学活动或游戏活动,感受如何组织和开展幼儿园的一日活动,真实体验教师角色,增强实践情感和实践观念。在见习和实习中,把保育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如指导学生怎样照料幼儿进餐、组织幼儿入睡、护理生病的幼儿等。第三阶段,集中实习。集中实习安排在实践基地园,时间一般是5周,实习生、学校专业教师和幼儿园指导教师组成“实践共同体”。“实践共同体”中的教师通过实习工作中的活动进程为学生提供反思和自省的内容示范,提供一些具体方法帮助学生进行反思,如对教育实践中的一些价值性问题进行反思:“我认为的学前教育是什么样子?”“我采取这种行动的原因是什么?”“作为一名教师,我的根本职责是什么?”“我是否有权力这么做?”等,这些价值性问题常常关系到幼儿教师对学前教育的整体看法,涉及的是教师对学前教育的基本态度,这些都属于幼儿教师基本的专业理念与师德范畴。第四阶段,顶岗实习。顶岗实习可由学生自主联系有就业意向的幼儿园。通过实习激发学生的“四心”:爱心、耐心、细心和责任心,学会自己调节情绪和心态,做到保教合一、为人师表,让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体会教师专业理念及师德的内涵。学校和幼儿园要根据《专业标准》的相关要求,对学生的专业理念和师德进行检查、考核与评价,督促这些未来的教师在反思性教学实践中注重自身师德的养成和专业理念的生成。
(三)发挥师德榜样的示范作用,让专业理念与师德在体察习得中生成
学生时期所遇到的重要人物和关键事件都会在入职前对教师专业认同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幼师院校教师和幼儿园教师的言传身教,有助于学生在模仿、体察习得中生成专业理念与师德。一方面,要发挥幼师院校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作为培养幼儿教师的教师,除了需要具备一般大学教师必备的素质外,还需拥有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的特色,如热爱幼教事业、拥有爱心与耐心、开朗乐观、富有表现力等,这会对学生立志从教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从教师的言行中能看到教师职业内在的尊严和价值,也能看到自己努力的方向。另一方面,发挥学前教育名师的榜样示范作用。学前教育名师有三种:一是历史上著名的教育家,如陶行知、陈鹤琴等,他们的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幼教人;二是全国知名的幼教专家,如上海的应彩云,是许多学生和新手教师的崇拜对象;三是学生身边接触到的幼儿园教师,她们真实可感。事实证明,幼教名师通过行动引领学生,可以激发他们对幼教职业和事业的热爱,使他们自觉自愿地提高职业道德素质及专业能力。
一、人的选拔
幼儿类教师培养的学校,其学历只能达到大专,占主体地位的还只是中专学历。在现今的社会环境下,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对幼儿师范类院校的冲击就比较大,学习好的学生对这类学校的选择基本放弃,明显感觉此类院校学苗素质急速下滑,这对培养好的幼儿教师是一个极大的阻碍。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加大宣传力度,让社会重视度提高;加大投入力度,提高办学条件;提升学历等级,增设幼儿教育专业的高学历。
二、素质培养
一个好的幼儿教师必须具备两种素质:其一业务能力,掌握良好的知识文化水平,这是基本能力。有着较高的鉴赏能力、乐理知识,会画画,能弹琴,唱歌跳舞,组织活动等等,这是综合能力;其二良好的师德,这里的爱心是主体,耐心是主力,用微笑伴随。因此,对于专科的业务教授已经不够,需要加强这种全面的、综合的教育力度,幼儿教育学、心理学要不断因幼儿的变化而变化;美术、音乐、幼儿活动以及计算机能力的培养更是不容忽视;在教学中不断探讨,加深拓宽教学范围,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要。
三、社会时间与经验交流
幼儿教师的语言是教师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多年实践形成的技巧,在幼儿园各种教育活动中充分发挥其语言作用的方式,是教师为达到教育目的和完成教育任务在语言采取的主要手段。在幼儿园这个相对特殊的环境里,幼儿教师的语言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对幼儿的成长和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幼儿教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在于,它能够在幼儿教育和教学活动过程中,由深奥变为浅显、使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神奇,从而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陶冶幼儿的情操。
1 目前幼儿语言教育的不足之处
1.1 关于教育内容的选择方面。许多幼儿园都存在重视文学作品的学习及汉字的认读,而轻视幼儿生活经验的体验。具体表现为:在选择语言教育内容时,一般以教材为核心,总是从教材中选择幼儿易于接受的文学作品。却没有深入挖掘对语言教材本身的内在价值,忽略语言学本身的内在规律及其在教学上的要求,对儿童语言训练局限于看图讲述、学习儿歌、听讲故事等内容,为他们创设的语言环境不够全面。
1.2 关于教育活动的组织方面。重视集体的语言教育活动,轻视日常语言教育及各领域的语言渗透教育。传统的幼儿语言教育主要是集体语言活动,如:体谈话活动和集体文学作品欣赏等。与此同时,却在教学中时常人为地割裂口语与文字之间的关系,不重视认字、写字和阅读教学,忽略语言交往技能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1.3 关于教育环境的创设方面。重视“硬”环境的创设,轻视“软”环境的开发。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加大了“硬环境”投入,物质环境越来越好,这对幼儿教育事业而言,当然是福音;但往往忽略了“软环境”的营造,不少教师仍对心理环境的影响认识不足,不善于为幼儿提供各种交流机会,幼儿的反应冷漠,以及不注意自身的语言习惯,范用语意识淡漠。
2
在幼儿教育中培养语言表达能力的措施
2.1 在加强文学作品和汉字的认读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幼儿生活经验的体验教育活动。在幼儿教育过程中,要充公考虑到幼儿的年龄、心理、兴趣和接受能力等因素,从教材中选择幼儿易于接受的文学作品和认读的字画,努力挖掘对语言教材本身的内在价值,按照语言学本身的内在规律及其在教学上的要求,为他们创造的语言环境,如在音乐活动中让幼儿边听音乐边联想,然后用语言描述出来;在美术活动中让幼儿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自己绘画的内容等,要通过课堂的情景创设的活动来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以达到提高使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
2.2 既要重视集体的语言教育活动,又要重视日常语言教育及各领域的语言渗透教育。幼儿语言教育主要方式是集体语言活动,如:集体课堂书画欣赏和集体活动等,在做好集体的语言教育活动的同时,我们应当加强对幼儿语言日常的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选择一些幼儿兴趣的话题,与幼儿多多交流。早晨接待幼儿来园时,教师要用大方的神态接待幼儿,微笑着对小朋友说:“张三好”“李四今天的衣服真漂亮。”“王五这几天没来,老师和小朋友们都想你了!你想老师吗?”在组织幼儿午睡时,教师则应多用神态语言和肢体语言,而应该减少口语的应用,如摸摸头、拉拉手和盖盖被等,这些肢体语言就会让小朋友产生安全,体会到一种无声的关爱。给幼儿创造一个幽静、愉悦的午休环境;在组织幼儿活动时,如:教唱新歌时,幼儿总是记不住歌词,如果将每一句歌词边唱边用一幅画形象地展现在黑板上,幼儿就能根据画很快的记住歌词等等。我们老师在教幼儿书时,要有目的地进行指导“这只小熊在干什么?它要过马路,这么多车怎么办?”“小熊不敢走了,怎么办?”幼儿们就会你一言我一语议论起来,由于没有了集体教学的约束,老师和幼儿都处在自然和谐的氛围中,通过互动的教学方式,更有利于幼儿接受知识,使幼儿由被动变为主动,幼儿也会感兴趣,学起来也就容易多了。
幼儿在3岁进入幼儿园后,就面临着不断社会化的教育和改变。其中,教师对于幼儿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的培养,也是其社会化进程中的一大重要因素。为此,本文将从幼儿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现状入手,分析幼儿教育过程中如何培养幼儿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以供参考。
一、幼儿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现状
自从计划生育成为一项基本国策以后,国内独生子女家庭的数量激增。在这些家庭中,独生子女成为家庭的中心,无论是其父母还是祖父母与外祖父母,均对其呵护有加与有求必应。如此一来,使得这些独生子女形成了过于自我中心主义的立场,当其离开家庭进入到幼儿园之后,这种自我中心主义的立场让其罔顾他人的感受,事事以自我利益为中心,无论是玩具还是餐点,均会第一时间据为己有。特别是在参与一些集体游戏的情况下,多数幼儿无法同他人进行有效地合作,也不顾及他人的感受,长此以往,导致这些幼儿因无法融入集体、被其他幼儿排斥在外而抑抑寡欢。针对前述情况的存在,幼儿教师必须帮助其改变自我中心主义立场,使其能够融入集体,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快乐。
二、幼儿教育过程中如何培养幼儿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
在幼儿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为幼儿构建合作的契机,注重培养幼儿的人际交流、合作意识,注重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中融入合作意识,切实培养幼儿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
(一)注重为幼儿构建合作的契机
幼儿教师要善于在带领幼儿进行日常游戏、活动过程中,为其构建合作的契机,如幼儿教师应当组织幼儿共同完成积木游戏、组织幼儿开展“过家家”等活动,从而帮助幼儿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领会到如何同他人进行友好的相处。比如,引导、组织幼儿进行小组或全班作画,在这当中幼儿必须学习相互协商,互相配合,分工合作,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构图上、色彩上、内容上达到协调一致,共同创作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在游戏中,特别是在建构游戏、角色游戏中,幼儿间必须共同商量、友好合作、互相配合,才能使游戏顺利进行下去。除此之外,幼儿教师亦应当发挥大班幼儿的示范作用,如组织大班幼儿对小班幼儿进行一对一的帮助,使小班的幼儿能够从中学习到人际沟通和交往的技巧等。
(二)注重培养幼儿的人际交流、合作意识
合作需要不同主体的协同参与方才能够得以完成。然而从幼儿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因幼儿对于同一事物的看法不一,极易使其在参与游戏活动中发生矛盾,导致游戏活动无法进行下去,为此,幼儿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幼儿的人际交流、合作意识。1.教会幼儿使用敬语。如“请你和我们一起玩,好吗?”“我们一起来商量商量吧!”“让大家一起替你想个好办法!”“你愿意参加我们的游戏吗?”“谢谢大家的帮助!”一次次的交流与沟通,孩子们渐渐掌握了交流沟通的技巧,也就完成了合作的第一步。2.教会幼儿如何同他人进行合作。幼儿教师在组织幼儿进行游戏活动之前,应当让幼儿意识到与他人合作之前进行沟通的重要性。具体而言,幼儿教师要先为幼儿进行示范,使幼儿通过对教师举止的模仿,逐步领会到如何同他人实现良好的合作。
(三)注重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中融入合作意识
幼儿对周围的环境都十分敏感,很容易接受成人的教导,喜欢模仿身边人的行为也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和刺激。因此,知识贫乏、辨别能力较差的他们所需要科学正确的引导。幼儿的成长发育一直牵动着家长社会的神经,良好的卫生习惯对幼儿的成长有着重大的影响,这种影响甚至会伴随一生。那么良好的卫生习惯为什么要从幼儿开始?良好的卫生意识怎样培养才科学合理?
一、良好的卫生习惯为何要从幼儿抓起
首先,保证幼儿安全是保障幼儿生长发育的一切前提,良好的卫生习惯是保证幼儿能够健康茁壮成长的首要条件。由于幼儿处于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期,且身体各方面发育并不全面,皮肤十分娇嫩、骨骼非常脆弱,同时强烈的好奇心使其想要接触外界事物,相比成人更容易受到来自外界的伤害。
其次,幼儿具有相当高的可塑性。我们通常说,刚生下来的孩子是一张白纸,家长和老师可以在上面随意作画。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学习欲望非常强烈,善于模仿也渴望模仿,对周围发生的一切十分敏感,但自身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往往学好学坏都非常容易。因而应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卫生意识,正确引导使其拥有良好的卫生习惯,尽可能避免不良卫生习惯对孩子的影响。
最后,树立榜样,幼儿教育者的行为引导十分必要。在幼儿教育中,幼师一定要注意自身的卫生行为,以自我的行为为引导,指引幼儿保持自我卫生,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形成良好的卫生意识。
二、怎样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意识
良好的卫生意识包括:清洁意识、行为意识、整理意识。良好的清洁意识是指:每天起床后洗脸、洗手、早晚刷牙、饭后漱口、上床前要洗脚;饭前便后要洗手;根据天气温度定期洗澡、洗头等。良好的行为意识包括:不随意吐痰、不乱丢垃圾纸屑、不随地大小便等。良好的整理意识包括:整理自己的床铺、不随意放扔自己的贴身衣物等。在幼儿教育中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意识,老师需要做好自己能够做到的一切,保障孩子们的卫生安全。
(一) 以身作则,正确利用孩子的模仿天赋
孩子是模仿的高手,一切学习都在模仿中成熟,一个聪明的老师应该看到教育的途径不仅仅是说教,对幼儿的卫生教育中做到以身作则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聪明的老师更应该了解,对孩子卫生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能出现一些恶习难改的现象,老师应该充满爱心有耐心,从而改掉孩子的恶习。
首先,教师应时时严格要求自己,事事考量自己的作为,为孩子们树立良好的卫生习惯。同时在犯错的时候不遮掩不害羞,在孩子们面前承认自己的错误,并对孩子们说明自己做错的原因,努力起到孩子们的表率作用。
其次,为保证孩子有足够的睡眠时间,老师在学校要以身作则,在中午午休时与孩子们一同入睡,并耐心讲解什么样的睡姿会对身体造成危害,饭后什么时候睡觉是最科学的等等常识,在这个过程中纠正每个孩子出现的错误的睡眠习惯。同时老师应叮嘱家长要为孩子制定科学合理的睡眠时间表,帮助孩子树立科学的睡眠观。
再次,在上学期间,老师注意在饭前和饭后讲解相关知识,并当场做出示范,让幼儿明白卫生的饮食习惯对健康的作用。
(二) 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意识的有效途径
对孩子卫生意识应时时抓、事事抓,任何时候都不应放松对幼儿的卫生意识的培养。
1.形象教授法
将所教的东西形象生动地展示出来,孩子们就有了直观的了解。例如:运用图片教学的方式让孩子们形成图像记忆,将好的卫生习惯用积极的颜色加以描绘,坏的卫生习惯用消极的颜色加以描绘,孩子们对图像中坏的卫生习惯就会产生排斥,争相模仿好的生活习惯;将良好的卫生意识以儿歌的形式教给孩子们,简单易懂的儿歌中透露出的生活的道理传授给幼儿;在游戏或者表演中让孩子们了解坏习惯的危害,孩子在亲身参与游戏或者表演,对坏的卫生习惯不好的后果有了了解,对好的方面有了概念,促进了孩子的理解。
2.强化监督训练法
对同一件事物的反复训练会对人的大脑皮层产生强烈的刺激进而留下深刻的印象。强化训练法就将这一原理发挥到极致。例如:通过对红绿灯的反复演示告诫孩子们“红灯停,绿灯行”的重要性;通过电视和网络反复播放不好的饮食卫生习惯造成的恶果来提醒孩子们。这样的训练是反复的长期的过程,每一个环节都不应松懈,多监督多训练,每一次的错误都能够得到有效的纠正,孩子的坏习惯很快就会消失,好的习惯很快就能树立。
3.情感激励法
在幼儿教育中,激励教育法是一种普遍常见的效果非常好的教育方法。对孩子们做的好的习惯进行口头或者实物表扬,对不好的习惯也不应重罚,要耐心劝导,特别是经过老师的教育改正了坏习惯的孩子更应该树立为典型进行表扬,满足孩子们的表现欲望。多说:“你最棒!”这样的激励语言,能明显提高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
4.环境暗示法
幼儿对来自外界的信息异常敏感,充满了好奇,具有很强的接收外界信息的能力。孩子们上课时常常会走神,注意力不够集中,对周围的环境充满了好奇。教师可以利用孩子的这一年龄特性,实现环境教学,将班级墙壁上一些零星的图画换成具有教育意义的图画,甚至将其组成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使孩子们在无形中潜移默化,养成科学的良好的卫生意识。
三、结语
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意识既是学校的责任更是家庭的责任,家长的配合,对于巩固学校的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幼儿园应多与家长沟通,向其宣传科学的教育方式,寻求家长的理解和支持,采取多种方式共同帮助孩子树立科学的卫生观念,形成良好的卫生意识。
幼儿教育中的幼儿良好卫生意识的培养需要集合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包括教师的教育培养、家长的辅导帮助以及良好的社会环境。因此,幼儿的良好的卫生意识的培养需要从各方面综合入手,给幼儿卫生意识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 孙玉娟,孙钦锋.让幼儿在适宜的环境中养成良好生活习惯[J].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11(3).
我们面临的是一个创新的时代,创新时代呼唤创新教师,呼唤高素质的教师。教师作为深化素质教育的实施者,其素质的高与低,创新能力的强与弱,直接影响着少年儿童素质的提高及创新意识的培养。所以,作为幼儿教师,我们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幼儿,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打铁先要本身硬,而要本身“硬”,不学习新知识,不汲取能提高自身素质的源头活水,不在实践中进行认真的探索,怎么能“硬”起来呢?
1.教师要善于丰富自我、更新自我
作为幼儿教师,我们不仅要具备弹、唱、跳、画等技能技巧,更要具备能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能力。诸如,观察了解幼儿的能力、与幼儿交往沟通的能力、创设教育环境和设计、组织教育活动的能力以及教育评价能力等等。而作为具有创新意识的幼儿教师,更要坚持刻苦学习和修炼,不断扩充和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了解幼儿教育的发展趋势,不断汲取新观念、新见解、新知识,把最具创新意识的知识通过各种活动形式传递给幼儿。
2.教师要善于探索、注重实践
实践出真知,实践出新知,同样,教师的创新能力来自于实践、探索之中。创新并不是无中生有,而是“有中生有”、推陈出新。“创新”是在已知或已有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我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只有通过不断摸索、探求,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不断赋予新的形式、新的内容,并逐渐从已有的经验中走出来,形成自己独特的、与众不同的东西——这就是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如,在各种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可以在教学之前,先为自己设置几个障碍,扪心向自己提出几个疑问,要敢于自己否定自己。在具体教学中,教师不是简单地将知识和盘托出,而是要诱导幼儿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不但教师的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而且学生可以较牢固地掌握知识,更主要的是可以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二、幼儿创新意识的培养取决于教师的教学理念
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师,其最大的优点就在于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注重让幼儿从接受性的游戏、学习到有创造性地游戏、学习的转变,注重幼儿创新意识的培养。
1.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师,注重引导幼儿主动地学习
实施素质教育的最主要特征便是要让儿童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突出儿童在学习与发展中的主体地位,让儿童成为学习的主人。在传授知识时,更注重传导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育幼儿继承知识是基础,创新是目的,培养幼儿善于发现知识并能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而不是死教硬灌,培养幼儿敏锐的感觉力,高超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幼儿能够主动地学习和探索未知领域,进而达到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课的开始,向幼儿具体而明确地讲述教学目标,以唤起幼儿对新的学习目标的愿望和期待心理,强化学习目的,使幼儿形成正确的目标定势。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分阶段目标的设计,分层次的练习设计,逐渐增强幼儿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幼儿能始终处于一种主动的学习状态中,从而促使幼儿从“要我学”转向“我要学”的良好心态。
当然,我们也要正确认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让孩子做学习的主人,并不是削弱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恰恰相反,教师的主导作用只能是加强了。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的主导作用正体现在让孩子做学习的主人上。幼儿能够主动获取知识,能够并且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他们只能在教师的“搀扶”下进行,真的让他们“在游泳中学习游泳”是万万行不通的。
2.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师,注重引导幼儿创造性地学习
一、优秀幼儿教师良好人格品质特征的树立
1.朴实的心态
每个人都希望被承认,每个年代的人都追求成功的价值,只是成功的含义、程度是不一样,实际上成功的本质是一样的。由于成功的程度是不一样的,每个人对自己的成功的认识也不一样,但每个人的进步都是在一个个小目标的成功实现的基础上不断向前的。如果想法比较朴实的话,你就不会觉得成功是很难的。如果想法不符合实际,那么就会觉得太难,从而想要奋斗,又感到力量不够,屡屡遭到失败后,便会失去信心。
每个人的工作、每个行业工作都是重要的,如扫大街的工作也是在我们社会中不可缺少的。另一方面,社会上每个人工作的重要程度又是不一样的。要正确看待自己工作的地位,认识到我们的工作是重要的,但是任何一个工作都是重要的,毕竟是365行里的其中一行,不要过分地把自己看得太大。朴实、平和的心态是你踏踏实实做好工作的保证。
不管是新教师还是老教师,并不是说一定要像特级教师朱静怡老师一样一辈子从事幼教,但既然已经从事了这个行业,就要尽力去做好。
2.吃苦耐劳、不轻言放弃
吃苦耐劳不是我们这代人的专长,那么,如果你具备这种大都数人都不具备的品质的话,你成功的概率就会更大。现在幼儿教师中存在着大量的倦怠现象,这除了与社会对幼教地位的看法不高有关外,更与教师们吃苦耐劳的精神不够有关。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只有付出才会有回报。
教师常年累月刻苦学习、勤奋工作、锲而不舍,都有意志的参与。意志行动是复杂的自觉行为,往往与克服困难相联系,因此敢于藐视和克服困难是锻炼人的意志的途径。要不轻言放弃,当碰到困难或觉得辛苦的时候,想想只要坚持就可能会成功,一旦成功就会更容易地克服今后的困难,就算不成功,那也是自己历练的机会,为何不珍惜呢。
3.善于认知反思
这里“认知反思”的意义指在丰富的课堂教学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技巧的前提下,能够对教育目的、教育行为后果、教育伦理背景以及教育方法、课程原理等更宽广的问题进行探索和反思批判的能力。依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解释,这一特征具体表现在:这一类优秀教师往往具备熟练的教学技能和技巧,也即有一套实施教学课程的稳定策略,比如在制定和执行课堂规则的基础上,能够吸引和维持学生的注意力,并调动其参与意识,使教学效果达到互动的理想目标。而且在评价学生成绩时形成了一套规范化的程序,并不断充实。在其专长的领域内,认知反思型教师解决问题的效率较高,他们靠广泛的经验,能够迅速且只需很少或无需认知努力来完成许多项活动。
幼儿园里,一般都有教师定期写反思记录的规定,但是很多教师都把写反思记录当成是一项任务来完成,而不是当成是对自己教学的一个回顾和思考、评价。反思并不是仅仅交给领导看的文字稿,而是一种思想意识上的反省。另外,教学与科研同行也是教师反思的一种形式,通过科研不仅可以锻炼科学思维能力,可以吸收他人研究成果,丰富和深化教学内容,看到自身的成就与能力,从而获得激励,也可以看到自身的不足,从而不断改进教育方式。
4.感恩的心
当很多教师埋怨事态不公,埋怨自身价值得不到实现的时候,是否又能静下心来好好地去思寻这个时代赋予我们的有价值的力量呢?这是个不断向前的时代,是一个不断有竞争的时代,也是一个自由、开放、强调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年代,先进的、有时代精神的教育理念及具有现代意识的师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这个年代深入人心。在秉承上一代的优秀品质外,我们还能够在这个年代获得更多有价值的事物,应该说我们已经比前人更添了一面镜子。当看到竞争的残酷时,你可以辛勤、努力地学习或工作,提升自己,为自己增添筹码;当发现勾心斗角、争权夺利的现象处处存在时,你应该清晰地认识自我,并心平气和地去接受考验,以真诚换得信任,以友善换得友谊;当人们凭着自己的一点小小能耐在到处张扬时,你应该谦虚地学习他的长处,并自信地展现自身的价值。
因此,抱怨只会带来堕落,而感恩年代却会让你收获丰硕。认识年代,认识自我,并从不同年代吸收当今年代所需要的精神品质会让你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二、优秀幼儿教师行为品质的发展建议
1.老教师继续学习,帮助新教师;新教师虚心学习,提升自我
只要活着就是要继续学习,这个学习其实是一个广泛意义上的学习,哪怕走在路上也有很多学习的机会。老教师在工作中的学习,不再是为了应付工作,而应该是对自己理论、实践层次的提高,是为了把今后的工作做得更好。另外,一个受人尊敬的优秀老教师还应该是一个乐于帮助新教师一起提高的人,他们对年轻教师除了严格的要求外,也需要支持与保护。因为,只有这样,才会有更快的共同提高,才会更显自身的价值。
新老师在走上工作岗位时的学习也许只是为了应付眼前的工作,那么不管是谁和你搭班,那个人就是你的学习对象,当然他人也有可能有一些做得不太妥当的地方,如果你能通过关注、了解,并剔除这种不妥当的做法,这也是一种学习,因为你用你的知识在衡量。所以,多听课,多看平行班,对新教师的成长是非常有必要的。
2.真诚、友善地与人相处、合作
要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关键是看自己,是否对他人真诚,不管工作还是生活,对人都必须要真诚,否则就很难得到信任。
与人相处的能力,实际上也是一种工作的能力。志同道合的朋友是由一股力量、一件事情凝结在一起的,这就是要一起做一个课题。做课程过程中,就会凝集一批同事,从而更多地相互展示、相互了解。一个幼儿园,一个课程是很重要的,一个好的课程能促使教师一起成长,这是一种黏合剂。不管在什么环境下,一起做同一件事情最能看得出是否具有合作性。合作并不是你做你的我做我的,一个集体如果没有一件事情可以一起去做的话,就不是合作关系,仅仅是一个群居关系。一起做一个课题时,如果各自收集了资料,最后讨论时,被踢掉了的也是有功劳的,因为是通过了你的比较才显示出他的正确的。最后讨论出来的意见不是个人的,而是大家共同的结果。
三、师范教育中优秀幼儿教师品质培养的思考
一、师资职前培养模式构建
师资培养模式的构建涉及到师资的来源、课程体系的设置、学习环境的营造以及社会资源的利用等方面。
1.提高生源质量、改革以文科生为主的师资来源
(1)提高生源质量。目前培养幼儿教师的主要是高专院校,而高专院校中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初中起点五年制和高职学生,在高考指挥棒的牵引下,无疑初中起点的这部分学生其文化素质是令人担忧的。而高中起点的学生经过了本科一层层的筛选,进入到专科的虽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和科学素养,但仍有很大欠缺。
我们认为要培养合格的幼儿科学教育师资,应该从学生源头抓起,提高生源质量,为后续的师资培养打好基础。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生源来说,我们应该立足高起点大专,逐渐缩小中专和五年制大专以及高职大专的招生比例,并不断开拓学前教育本科段人才的培养模式。以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07年第一届高中起点大专只有53人一个班的规模,08年扩大至123人三个班的规模,2011届高中起点大专的招生人数为1000余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中高中起点大专生占据了绝对优势。
(2)文理并举。改革传统的学前教育专业只招收文科学生的历史。理科学生在高中阶段接受了系统的科学课程的理论学习,其理性思维模式及其较好的科学素养对文科学生有很好的影响作用,更容易形成学习科学的良好氛围。而同时,文理同招又可很好的提升理科生的人文素养,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2.课程体系改革
目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能够使幼儿教师在职前教育阶段获得扎实的幼儿教育理论基础和专业技能,而较少科学教育的学科课程。
许多高校也逐渐意识到了这一问题的存在,以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为改善科学教育的师资培养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从课程体系构建的角度,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的思路:
(1)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增加科学史、科学常识、科学教学法等学科,通过专业课程学习提升幼儿教师的科学素养。要改革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建立面向全体学生的着眼于科学素养提高的课程体系。要开设跨学科课程,设置综合性课程和“文理渗透”的选修课,打破文理专业割裂的现状,对全体学生进行科学素养的培养。
(2)对现有的科学课程进行改革。目前师范学校所通用的数理化的教材仍然是以公式、定理的形式出现并学习,对于基础本来就很薄弱的五年制学生,这样的学习内容无疑是乏味的。学前教育专业需要的是广泛的自然科学知识和对于自然现象的解释,因此,应该编订专门的面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数理化教材,以现象的解释为着力点,突出操作性和实践性,以兴趣的引导、探索精神的培养为重点。
(3)加强科学教育在其它课程中的渗透。虽然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以文科为主体,但可以灵活的根据课程的内容利用文科的课堂向学生进行科学精神的教育。
3.营造良好的科学学习环境,激发科学学习兴趣
首先,必须改变学生听教师讲的教学模式,变学生被动的课堂为发现式课堂,这样的科学学习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课堂中的任务不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们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并组织讨论,在讨论中生成新的问题,这样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当然,教师还应该是学生们学习中的“引导者”“帮助者”和“鼓励者”。这样,学生就会形成对科学探究的亲身体验、养成科学探究的素养,形成探究的能力。
在课外,社团活动是营造科学氛围的好的途径。通过开展科学竞赛、科学制作等相关的科学类活动,在学校营造科学学习的氛围,推动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
二、师资的职后培训模式
自上世纪80年代《幼儿园工作纲要》颁布以来,幼儿园工作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尤其是2001年新《纲要》颁布以来,从幼儿园理论研究到幼儿园实践组织都在不断的变化。这些新的变化对幼儿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在职幼儿教师的培训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师资职后培训的主要模式有:
1.以园为本的职后培训模式
“园本化”的培训模式是以改进幼儿园实践、解决幼儿园的实际问题为宗旨,由园长和教师共同讨论、分析并解决问题,更好的为幼儿园的发展服务的方法。以园为本能更好的发挥幼儿园自身的特色和优势,使得培训更实际、更有效,更能促进教师的个人发展和园所的共同发展。
以园为本的培训模式前提是健全的园本制度,浓厚的教研氛围,大部分教师专业知识扎实,拥有一批专家型的教师等。以园为本的培训形式主要有:
(1)园本培训。面向全体或部分幼儿教师,以提高教师专业素养为主要目的进行的培训就是园本培训。在培训内容上注重理论于实践的结合,培训内容来自实践中的问题,为实践服务,彻底改变以往的为学而学的培训理念。而园本培训又并非仅仅局限于幼儿园内部,为了使幼儿园教师接受更前沿的信息和理论,可以教师“走出去”,也可以把专家“请进来”。
(2)园本教研。园本教研就是为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题,旨在提供幼儿园教育教学质量,形成办园特色,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教育科研活动。园本教研的形式多样,如案例式教研、专题性教研、参与式教研等。通过对某一问题的深入探讨,使某些教师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
2.参与式专题培训
参与式专题培训是以专题的形式,让幼儿教师在实践中亲身体验、参与其中的一种培训方式。这种培训方式彻底改变了传统的讲授法为主的培训模式。“听会忘记,看会记住,做才学会”,参与式专题培训最大的好处是让教师们学了会用。参与式专题培训调动了教师的内部动机,让教师们真正成为培训的主人,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学会思考。参与专题培训的教师都要有自己与主题相应的实践经历,在培训中教师们可以就以往自己开展的相关主题进行交流,如主题的确定,主题中课程的预设,主题中区域的设计,主题活动中出现的问题等。
3.观摩式培训
这是颇受幼儿园教师喜爱的一种培训方式,俗称“我与名师面对面”。这种观摩活动主要有一些社会力量和培训机构组织,他们常常能够敏锐的抓住市场的需求,组织全国各级的名师进行各地的巡讲活动。这种直接的优秀活动的展示对幼儿教师有很好的示范性的作用,教师们可以灵活的把看到的课堂在自己的教学进行仿讲,以不断提高自己的活动设计水平。这是帮助幼儿教师快速提升活动设计及组织能力的一种方法。
三、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模式的建构
所谓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的互动模式是指以教师资格证为纽带,将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的内容和体制进行一体化的设计,以职务评聘、职称评定为杠杆使职前职后互相衔接的模式。
1.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目标一体化
教育部2001年7月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科学领域的目标是:(1)对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2)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3)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4)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5)爱护动物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
因此,不论是职前的培养还是职后的培训都应当仅仅围绕幼儿科学领域的目标来进行。首先,培养学生或幼儿教师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其次,能运用积极思考、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第三,能具备广泛的科学知识,并能设计组织科学教育活动;第四,爱护动物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较强的环保意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形成学生―教师―幼儿“三位一体”的科学教育目标。
2.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内容一体化
目前高等学校进行科学教育主要是通过《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虽然教材有很多的版本,但大体的内容框架如下: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概述、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方法、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学前儿童科学教育途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评价等几大部分组成。作为职前教育,这门课程起着基础性的作用,架构了学生们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基本框架。入职后,更加侧重的是实用性和综合性。因此,根据职前、职后培养培训一体化的思路,应该在职后的培训中尽量减少重复性的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培训,而主要以研讨、主题的形式开展针对实践的科学教育培训。
3.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方法一体化
我们在幼儿园开展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要采用多样化的方法,同样,对幼儿教师进行的培养培训也需要一体化。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一体化并非一样的。在职前对于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我们主要采用课堂的集体授课、集体讲解的方法,而实践的部分则更多的采用微格教学法、教学观摩等方法。在职后,学生具备了基本的理论框架,更多的则是采用园本教研、参与研讨等方式来开展培训。这是与个阶段培养培训的内容一致密不可分的,这也正体现了职前职后培养培训方法的一体化。
4.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评价一体化
目前,不管是学生的在校培养还是幼儿教师的职后培训,评价体系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尤其是评价方法和手段单一。以职前为例,对于学生的科学教育的评价方式考查,而考查的衡量标准主要是学生设计教案和微格教学的能力。这并不能综合的考查一个学生,学生对待科学的态度如何,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如何,学生是否对科学感兴趣等等,这些真正重要的东西反而无从考查。同样的职后的评价也是主要看教师组织科学教育活动的能力。无疑,这种评价是单一的、片面的。在职前、职后应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从强调对结果的评价向强调对过程的评价转变;从静态的评价向动态的评价转变;从侧重知识的评价向侧重科学情感和科学探究的转变;从单一评价向多元评价的转变。并且,为每个学生建立评价档案袋,对学生的科学状况进行追踪的记录,同时,评价档案袋也有利于职后有针对性的进行培训,有利于实现职前职后培养、培训的一体化。
高尔基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师爱是人间任何一种爱都无法比拟的,因为这种爱是一种不记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它是无比神圣的,比渊博的知识更重要。能够得到教师的关爱,是每个孩子最起码的心理需求,师爱对幼儿来说是一种良好的道德感化和心灵熏陶,更是一种鞭策和激励,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全面进步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我们面对的是3-6岁的孩子,他们像刚出土的嫩苗需要我们的爱护似春阳般的去熏陶,这对正处于个性和道德品质形成的萌芽时期的幼儿来说,是进行良好品德教育的最佳途径。由此看来对幼儿的品德教育应该让幼儿在生活和各项活动中时时感受爱,认识爱,学会爱。因此,我认为幼儿的品德教育。爱,是永恒的主题。
一、爱是一种信任
用语言来交流,用汗水来培育 用爱来传递,让孩子感受爱接受爱,正是因为爱仿佛给孩子绘画出了斑斓的世界,并且让孩子感受老师的爱心以及博大的胸怀,那张开的双臂给孩子的是温暖, 是鼓励、是信心,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怀着炽热的心 去爱他们,去了解他们,去跟他们真心的去做手拉手的好朋友,使他们对自己不在产生距离,感受师生之间的友好,真诚、依赖、这样的教育才会为成功迈出第一步。
回想记得有一次户外活动中,刘雨涵跑过来问我,丁老师,我们一起比赛骑木马吧?我说可以呀!然后王瑞阳跑过来说老师又不是我们的朋友,不能跟我们一起骑!我忙说老师就是你们的朋友呀!王瑞阳就说老师不是朋友,因为老师又没跟我们做过游戏,也没跟我们一起踢球 ,老师不是朋友,然后他们开始轻轻议论 原来老师不是朋友 ...我一时不知道说些什么,当时开始反思自己给孩子平时的互动太少,于是我说其实老师一直都是你们的朋友,在你们开心的时候也老师是最开心的时候,在你们难过的时候也是老师最难过的时候...没跟你们做游戏是因为小朋友也并没有邀请老师参加啊!然后唐子涵跑过来说;老师那我请你跟我一起比赛吧!看着孩子们盼望的目光我毫不犹豫的同意了,然后把马用力的拉在我的面前,我骑了上去,看到孩子们拍着小手大声说加油的时候,我把所有的顾忌都抛在了一旁,当时的我真的感觉很激动也很开心,因为我不在是他们心中那个产生距离的老师了..我变成了他们可以相信的朋友,自那次以后跟他们走的更近了,于是我常常用好朋友的身份平视的告诉他们好朋友之间的友好与团结,正确的引导他们在家园共育中学会体谅别人,在每一次的感情交流中萌发了他们对我的依赖和信任。同时也让我感到爱的力量真的是如此巨大,教育的责任至关重大。我用真诚的爱留下了一串串坚实的脚印,孩子们的骄横、多疑、自私和冷漠少了,班上出现了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好气象。孩子们互相帮助,师生们谈笑风生,在师生的共同呵护下,我们班成了一个学习、生活和成长的乐园。让我惊讶的是在让他们感受爱时,他们也回赠给我真诚的爱。记得有一次在户外活动中陪他们踢球的时候,猛的摔倒在地上腿一下流血了,孩子们赶紧跑过来扶我,当时我的泪顺着就流了出来,觉得自己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我的孩子们这么懂事!孩子赶紧把创可贴过来给我处理伤口,生怕我会摔倒赶紧围着我,孩子们说陈老师我们进教室去休息吧!我们会跟乖的~知道平时调皮的他们竟然会这么懂事,我欣慰的回想这不就收获的爱吗?真的只有爱孩子的人才会教育好孩子,的确爱是一种交流一种传递,把你的真挚的爱传递给孩子的时候,才会得到孩子给你的爱,从而乐于接受你所给予的一切。
二、爱是一种行动体验
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与心的呼应。作为一名教师,要对每一个学生撒种爱心,用爱的行动让他们重新点燃希望之火。当孩子拖着鼻涕走到我面前时,我会亲手用纸巾将他擦拭干净;当孩子离开父母哇哇大哭时,我会像妈妈一样抱起他,给他温暖给他安慰……我用我的行动表达着我的爱意,一个不经意的抚摸,一个鼓励的眼神,使孩子感到老师在意他、喜欢他、信任他、关心他。
小班幼儿刚刚入园,哭闹是常有的事情,看着他们哭着找妈妈的时候,我的心也被触动了,每每这时我便走过去把他们抱起来,摸摸他们的头,亲亲他们的小脸,让他们感受到妈妈一样的温暖……午睡对于有的幼儿来说是一件"恐怖"的事情,我们班的牛玉便是如此。中午午睡时,孩子们都躺下了,只有沈子钰眼里含着泪的默默坐在床边,我走过去问道:“宝贝,你怎么了,不舒服吗?”,她没有说话,眼泪反而流的更多了。我摸摸她的头,没事啊。于是我有耐心的对她说道:“宝贝,是不是想妈妈了?在幼儿园,老师就是妈妈。让我当你的妈妈,看着你睡觉,好吗?” 牛玉抬头看看我,用小小的声音说道:“我想妈妈,睡觉的时候我都搂着妈妈的胳膊,我要妈妈……。”为牛玉擦干眼泪,哄她躺下后,我从她耳边说:“老师就是忆忆的妈妈,你搂着我的胳膊睡好吗?”看着沈子钰搂着我的胳膊甜甜的睡去时,我感到了做老师的幸福……以后的日子,每到午睡时,牛玉总是搂着我的胳膊缓缓睡去。一天,牛玉高兴的跑到我跟前大声说:“老师像妈妈,老师就是妈妈。”这是全班小朋友也都兴奋了,妈妈,妈妈的叫个不停,听到孩子们甜甜的叫声,我的眼角泛出了泪花,心里感到无比的欣慰。
这时教师不仅要用行动爱孩子感染孩子,同时更应用行动榜样影响孩子。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在通过模仿来认识感知世界,通过自己的行动来认识世界。教师正是孩子们的榜样,她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们模仿的对象。正像有人说的“幼儿是一面镜子,是谁的镜子呢?是我们每位老师的镜子。”其实,我们平时的一言一行已经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了孩子。所以当你生气想发火时,当你的言行没有为人师表时,请想一想,一面面小镜子正照射着你!”于是,我在孩子们面前非常重视榜样作用。例如早上幼儿来园时我都会站在班门口迎接,主动说“小朋友早上好”,当他们离开时我也总会说一声“小朋友再见”;每次在教室里,我要坐下我都会轻轻的移动板凳,轻轻的坐下,这时我也会要求自己坐有坐相,站有站相;当小朋友帮我拿东西时,我也总会说声“谢谢!”我自己这样做,我也要求孩子们这样做。长期以往,孩子们受教师长期行为影响,他们逐渐也养成了良好的品行。
除了自己做榜样,在教育过程中,我还在孩子们中间找榜样,谁爱劳动?讲卫生?谁守纪律?谁讲文明?谁就餐文明不挑食等……我都时时关注,时时表扬给予肯定,在每周一次的评选会上,引导幼儿发现每个幼儿的优点和进步,并做出评议,由教师执笔整理,最后和孩子的照片一起陈列在荣誉栏中,比如:被子叠的好、吃饭不挑食、有礼貌、对小朋友友好……同时,也会对榜上有名的幼儿提出新的要求。幼儿在这种环境中都愿意积极展现自己的优点,主动改正自己的不足,自然而然的孩子们的习惯好了。
在幼儿学习过程中我也不忘时时把爱融进学习里。我把烦琐的管变为对孩子的理解和信任。把过分的控制变为更多的交流和对话。把过于集中的教育教学全分散给孩子们,用他们的感官去感知这个世界的一切。记得,在一次“动物过冬”的主题活动中,孩子们产生了许许多多的问题,小动物是怎么过冬的?它们会冷吗?小动物吃什么呀?带着疑问我们分头去收集资料,丰富知识、去感知这个神秘的世界,也使孩子们多了一份对动物的爱。
三、爱更是一种理解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