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6 17:28:4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课堂教学形式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关键词:班内分层教学。
针对当前中学班额大,学生数学基础和教学能力具有较大的差异,为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而设计一种课堂教学形式——班内分层教学。
所谓“班内分层教学”就是在不打乱原班级的情况下,通过对学生分层、教学内容分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区别施教,进行分层递进教学,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学生,以提高数学课堂效率的一种教学形式。
一.具体做法是:
1.对学生分层
对学生恰当分出层次是因材施教的前提。首先要做大量的调查工作,综合各次考试成绩、平时表现、智力因素、学科基础,把班内学生分成A、B、C三个组(也可自我选择)。分组情况单独通知每个学生,分别找同学谈话,提出不同要求,做好思想工作,保证学生心情舒畅地按照自己相应的层次投入课堂学习。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后,通过不同形式测试、考核,对各层次的学生进行适当的调整。
2.对教学内容分层
数学知识是由数学问题构成的。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解题是学习数学的基本手段。因此,无论是新知课、习题课、复习课还是讲评课,都离不开数学问题的解决。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必须以解题活动为中心,即把问题做为教学的出发点。班内分层教学除把学生分层外,还要把教学内容分层。一方面把本节内容根据知识发生发展的规律设计几组题,题组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使知识由浅入深,由单个知识点到综合运用,形成一个大;另一方面是每组题围绕一个中心知识点设计低、中、高三个档次的小题,几个小题之间分出层次、拉开档次,又形成几个由低到高的小。题与题之间,题组与题组之间环环紧扣、步步升高,形成一个有机结合的知识链。这样用题组组织课堂教学内容,解每组题时,要求A组学生解低档题,争取解中档题;B组学生解中档题;争取解高档题;C组学生可以直接解高档题,使知识发生发展的规律与学生的认识规律有机结合起来,同步进行,使教学目标指向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分层解题、分层指导、分层作业、分层评价。整个课堂设计的指导思想是“低起点、多层次、高要求”。低起点使课堂的起始阶段人人都能参与,差生也有用武之地。通过多层次的教学,使各类学生都得到发展,从而达到较高要求。
3.指导学习方法
“班内分层教学”利用题组组织课堂教学内容,整个课堂以解题活动为中心。并且不同层次的学生解不同层次的习题,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中思维的积极或受阻情况随时调控。这里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渠道就不再是主要靠听,而是靠解题。一方面凭借已有知识解决相应问题,另一方面是利用已获得的认知结构去掌握新的知识,从而扩充原来的认知结构。这就要求学生的学习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教师要随时根据学生课堂学习情况,发现问题,指导学生适应这样的教学。
二.班内分层教学的优越性:
1.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
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面向全体学生。班内分层教学较好地解决了统一施教与学生程度参差不齐的矛盾,有利于解决“差生吃不了,优生吃不饱”的弊端。由于在教学中对差生实行“低起点”教学,自然就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改变其自卑和落后的心理。为实现差生转化创造了条件。随着教学活动层次化的由低到高的发展,学生学习和探究的能力相应地得到了提高,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各自的发展。由于每节课都安排尽可能高层次的问题,对培养优生也很有好处。显然有利于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2.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班内分层教学是通过题组,把本节要学习的数学知识分解为若干个不同层次的数学问题,使学生通过解题,自然地学习了所要学的数学知识。这样就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变为数学问题的解决。显然就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探索中,自然地、轻松愉快地学习数学知识。这样的教学就自然地变教师津津乐道地讲为学生生动活泼、主动自觉地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
3.有利于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
在Reading这一课时教学时,首先让学生泛读课文,也就是英语里所说的pre- reading,读完之后,让学生根据所了解的内容去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对课文有大概的了解,然后公开地相互问答;紧接着就是细读也就是英语中的while-reading,这一阶段读完之后,我设置一些比较细的问题,并且问题形式多样化;最后是post-reading,在这一阶段,我采取能够吸引眼球的和教材有关的画面进行引导、推理,学生十分感兴趣,他们提出各种类型问题,内容涉及方方面面,文章理解交差互补,慢慢地文章便其义自现。这种训练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同时更好地促进了学生把握试题的题型。
在精读讲解时,我让学生自己找重、难点,同学们像捡芝麻一样,从词到短语再到句子,颗粒归仓。记得讲到短语“on the way”“即将来临”时,一位同学把意思相同的短语都说了出来“around the corner”、“in store”、“be coming”等等。其他同学你一言我一语又把“way”的相关结构总结了出来“in the way”、“all the way”、“by the way”、“in no way”等等。实践证明放手于学生,他们会让你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给我印象尤其深刻的是,在学习“hospital”时,一位同学就提出一个参考书上也忽略的重点“in hospital”与“in the hospital”的区别。这样的课堂经常令我应接不暇,留给学生的是深刻的印象、透彻的理解。课后,学生背诵课文也就觉得得心应手了,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要上好这样一节课,教师备课不是减轻了,而是要更加细致、更加深入。只有站得高,教师才能画上点睛之笔,才能真正起到教师的主导作用。
2、点亮语法教学,倡导探究学习
语法课上,为了改变英语语法给人枯燥而又单调的印象,我创设情景,巧用导入来吸引学生,同时诱发他们去探究规律,进行自我总结。在教授语法——“倒装句”时,我设计一个课件,开头让学生看一个倒骑自行车新闻和相关的图片,由倒骑自行车引起人们驻足观看,使得学生对倒骑车产生兴趣和好奇,我就问“If we learn to use Inversion in our compositions, what will they be like? ”“如果我们的文章中使用倒装句会怎样呢?”学生便自然体会到倒装句式的作用——精彩、有吸引力。
接着呈现另一张图片,有些人倒骑自行车却跌倒了,让学生明白没有技术,不懂倒骑的技巧是不行的,我就问“What rules should we follow if we want to use Inversion correctly?”“那么要在文章中正确使用倒装,我们应该掌握什么技巧和规则呢?”引发学生对规则和技巧的重视,进而产生总结倒装句式规则、规律的愿望。这样导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的热情,使学生自然地融入到课堂学习之中。随后学生便展开对规则的查询和总结,一片讨论声中得出了教师想要的答案。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走神的少了,发言的多了;学生抱怨声少了,欢笑声多了。快下课时,我问学生“Can you ride backwards smoothly?”“你现在能倒骑自行车了吗?”有的回答“Yes”当然有的回答“No”,于是我说“今天的任务就是要学会哦!”这样幽默的结尾既给了学生作业,又让他们感到没有压力。
3、灵活支配教学,倡导合作学习
英语新教材涉及面广,包括科教、卫生、体育、环境、文化、故事、小品等等。在讲到奥林匹克时,我把班级分为三个小组竞赛——列举比赛的项目,而且承诺要奖励。同学们立刻热情高涨,翻遍身边所有资料,写了满满一黑板。“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结束时,学生要奖励,我给第一名三个笑脸,第二名两个笑脸,第三名一个笑脸。带着成功,伴着欢笑,我们结束了一节竞赛课。
4、突出阅读教学,倡导实用学习
在英语考试中,阅读的考查占百分之五十,所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势在必行。于是我尝试开设阅读训练专题课,利用课堂四十五分钟的时间,根据题型的难度不同,给予学生不等的时间去完成一个阅读文章,然后核对答案。对于刚做过的文章,学生订正速度较快,思维反应较敏捷,教师针对集中反映较难的地方进行讲解,这样就能够难易把握准确;详略讲解得当,真正做到了阅读训练省时又高效,避免了阅读文章课后做出现的一个现象:第二天讲解时,学生已经忘了一部分或部分内容混淆,导致回忆起来耗时费力,事倍功半。经过一学期的训练,学生阅读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实践证明,这种阅读训练是有效的,成功的。
主题复习课是以主题为核心,进行发散和聚合,促进学生进行知识体系的构建。它可以是一个单元的复习课,一个学期的复习课,还可以是小学毕业前的总复习课。它将数学教材中零碎散落的、单一的素材统整起来,把知识点的拓展串成链,把线的拓展构成网,把面的拓展集成块,将相关的知识超级链接,精心加工,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拓展学生的数学视野。
例如:主题单元复习课《钱“生”钱——投资理财中的数学问题》,以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百分数的应用中有关税率、利率、折扣等内容为基础进行复习与拓展,内容有现实意义,体现趣味性和应用价值。整节课巧妙地借助“钱生钱”这一主题将打折、利息、炒股三种数学问题进行提炼,分三个活动进行。
活动一:折扣问题。“花店运进一批玫瑰花,进货价每枝1元。提价200%后零售,每枝花的零售价是多少元?”“后因销售情况不理想,决定采取促销。在零售价不变的前提下,现有‘打八折’和‘买四送一’的方案。你选择哪种方案?为什么?”通过算一算、议一议学生明白“打八折”和“买四送一”两种方式的不同点和相同之处,并会正确运用合适的方式让“钱生出钱”。
活动二:储蓄问题。“2007年8月15日,张叔叔把50000元按两年期整存整取存入银行。到期后应得利息多少元?”“如果缴纳5%的利息税后,实得利息多少元?”“到期后,张叔叔实得的利息却不是这么多,这是为什么呢?”通过计算、比较、拓展,学生明白利息税是一个随着国家经济情况的变化不断调整的一种税,把钱存入银行也是一种理财方式,正确运用这种方式能让“钱生出更多的钱”。
活动三:股票问题。“张叔叔在1月5日以每股50元的价格买进某种股票1000股,结果这只股票当日就上涨了5%。如果张叔叔当日就将这只股票全部卖出的话(扣除股票交易手续费用215元),他可以盈利多少元?”“第二天这只股票下跌了5%,如果这时候张叔叔将股票全部卖出的话,他是赚了还是赔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明确通过炒股“钱生钱”来得比储蓄要快得多,但股市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整节课以“钱生钱”为主题将零散的内容系统化,引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意在让学生在知识整合的过程中逐步拓宽数学视野,通过数学思考生长出自我的观点。
我们以主题为核心,将一个专题、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所学的相关内容进行系统构建,自行开发的主题复习课还有许多,例如:主题单元复习课《小明的日记》、主题学期复习课《旋转》、主题毕业总复习《做立体图形》等,学生在课中构建了新系统,学会了主题思维的方式。
二、主题阅读课,由阅读到文化,提升数学素养
主题阅读课是建立在学生独立阅读基础上的主题交流,起到资源共享、观点碰撞、自主拓展、自我建构的效果。我们从苏教版“你知道吗”入手,以数学阅读课为载体,让学生学会在数学思考的过程中进行数学阅读,以此丰富学习方式,提升数学素养。
例如:就五年级上册第16页“你知道吗”(见下图)进行主题拓展,形成主题阅读课《三角形面积方法知多少?》。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先复习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及推导过程,再让学生自主阅读“你知道吗”内容:2000多年前,我国数学名著《九章算术》中就记载了一则三角形面积的算法“半广以乘正从”。通过阅读“你知道吗”,了解古代三角形的计算方法,体悟数学文化的源远流长。
然后师生操作,深入理解为什么盈能补虚,为什么半广就是底的一半,由此举一反三、迁移思考。学生画图、操作交流,得出也可以用“半广以乘正从”,即:高×(底÷2)。学生借“操作”解读古代算法,并进行迁移,经历数学文化的再创造过程。
最后推理验证,全面考虑。前面研究的材料都是等腰三角形,那么,结论是否适用于任意三角形呢?学生通过不同类型的三角形的操作实践,都得到验证。
学生通过“你知道吗”了解了古代算法,并进行了推理拓展,以“思维”诠释文化,感受了数学文化的内在魅力。
在主题阅读课上,老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阅读,用自己的双手去操作,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嘴巴去表述,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历,这正是阅读与一般解题的区别所在。在追寻这一段数学史的过程中,学生领略到古代数学浓浓的思维魅力。
我们在“你知道吗”研究的基础上还开发了主题阅读课《生活中的圆周长》、《巧算圆柱的体积》、《折纸的奥妙》、《走进中外计数法》……学生在阅读中感受祖先的聪明才智,养成数学阅读的能力和习惯,获得终身受益的文化力量。
三、主题数学休闲课,由正式到休闲,享受数学乐趣
主题数学休闲课,没有硬性数学学习任务,也没有相关的评价指标,就是让学生在自然的状态下活动、在轻松的活动中享受数学的一种课堂学习形式。它把数学与学生的兴趣、数学与生活、数学与文化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例如:以“数学是什么”为主题,以“趣”为线索,开发拓展成主题休闲课《我眼中的数学》。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感受说一说:你眼中的数学是什么?学生畅所欲言,在宽松自如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感受到数学的神奇。然后玩一玩数学游戏,学生在二十四点、掷骰子的游戏中,感受数学很好玩、很有趣,数学也是可以娱乐的游戏;接着让学生欣赏生活中的一些图片(红绿灯、人民币、发票、股票……),找一找数学在哪里?学生在找一找、说一说的活动中感受生活中到处有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最后让学生欣赏具有数学特征的图片,例如:交通标志、维纳斯雕像、中国故宫的构图……学生边欣赏边听讲述,感受数学是美的,艺术离不开数学。整节课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交流、游戏、欣赏,在这一过程中他们感受到无穷的数学乐趣。原来,数学也能这样“休闲”,“休闲”着也能学数学。
在小班化教学中,学生人员少,可以有更加广阔的自我表现与发展的空间。教师要抓住这一优势,优化课堂结构。
(一)创造条件,以帮带教,协作共进
在小班教学中,我们为学生创造小组活动的条件,座位由“秧田式”改为五六人围坐式。这样的座位改变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了学生的心理特点,给他们一种真正的群体感,也便于交流。小组内每个成员都可以和任何成员进行充分的信息交流,小组内成绩差或内向的学生在成绩好或外向的学生的直接带动下,也会对课堂上教师的要求作出积极反应,从而形成互帮互助的活跃气氛。
(二)平等参与,适时指导,提高学效
教师穿行于小组之间,和学生一起讨论、学习,是学生的“学姐”“学哥”。这有助于营造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让教学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进行。同时,教师也对各个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观察并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
二、发挥小班优势,尝试小班课堂“先生”轮流做形式,焕发学生活力
“小孩子是最好的先生,不是我,也不是你……”学生也可以做老师,每个学生都可以参与知识信息的交流。让学生做老师、当“先生”是一种有意义的尝试。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课文都是童话、寓言,语言浅显易懂,故事性强,学生容易把握。在上这一单元的课之前,笔者忽然有了一种想法:在这样的小班中,可不可以来一个角色的转变,让学生也来当当小老师。笔者就这一设想与学生商量,学生兴致很高。最后,笔者让学生自选一课进行准备。课文选好之后,笔者指导学生备课、写教案。上课的小“老师”非常认真地做这些事情。他们认真地看课文,理解课文,读透课文,还到处查找资料,不断修改教案。经过一番精心准备之后,学生教课开始了!小“老师”的课讲得有板有眼,其他学生则带着兴奋、好奇的心情和巨大的热情全力配合小“老师”的讲课,一问一答,轻松流畅,有时对小“老师”提出的问题,有意反问,课堂气氛和谐、诙谐、热烈,效果很好。在这几节课里,课堂已完全属于学生,真是“我的课堂我做主”。课后当了“老师”的学生说:“不仅锻炼了胆量,而且变得更加自信。”没当小“老师”的学生说:“下次我也要上台露一手。”
三、发挥小班优势,丰富课堂对话形式,促进学生的体验、感悟
小班课堂教学环境发生了变化:教室空间变大了,功能设置更加全面了,教室环境更加优美了,更具有人文性、开放性了。小班教学除了可以用讲授、谈论等一些通用的方法外,还可以根据小班自身特点进行“活动式”教学,比如游戏、角色表演等。
在《再塑生命》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体验艰辛,笔者设计了和学生一起做一个小游戏的环节:选出四名学生,在讲台前站成一列,要求将眼睛都蒙上;然后,笔者在第一名学生的手掌上书写四个字,由这个学生将这四个字传递给身后的同学,以此类推;最后,让第四名学生将所感受到的“字”写在黑板上,同时请体验过的学生谈感受。结果可想而知,“失去”了视觉的保障,依靠触觉来与外界交流的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黑暗”的可怕。在这样的亲身体验中,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全新的理解。有的学生说:“实在想象不出来,海伦・凯勒是怎样完成这‘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的。”有的说:“在完全的‘黑暗’中学习,她面对的困难和阻力实在是太大了。”有的说:“她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她的毅力值得我们学习。”这样,由参加游戏的学生谈感受,让学生亲身体验海伦・凯勒学习时的艰辛,这是平常的任何“教育”所无法企及的。
在教学中,我们一方面应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活化教材,把游戏、演讲、辩论、表演、当导游、召开新闻会等活动形式引进课堂,把教材内容“还原”成生活场景,让学生尝试在现实的、生活化的情境中展开“对话”学习,让学生在尝试、体验的基础上解读课文。
四、发挥小班优势,拓宽课堂教学空间,引导学生与“生活”对话
“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要求。小班人数少,有利于调控和管理,有些课外的语文活动也容易组织。所以,我们可以将小班课堂引向广阔的生活空间,与生活环境展开“对话”,为学生打开更多的认识世界的窗口。如尝试运用语文知识策划社会活动,解决社会问题,对社会、对人生进行深入的体验、感悟;亲近自然,用心聆听风声、泉声、鸟语,体察蝴蝶翩飞、花蕾绽放、流云溢彩……此外,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广阔而又绚丽的语文教育前景,“在线语文学习”成为现实,学生可以在一种交互性的信息环境中直接“对话”,使沟通与合作成为教学的常态。建构大语文,由封闭走向开放,由语文学习走向语文生活,这是语文教学的美好前景,也是当务之急。这一点的实现,使学生在广阔的“人境”“人机”对话中不仅能享用到活的语文,还能提升学习、思考和生活的方式,进而成就语文素养的真正提升。
现象一:形式化的激励评价
A教师上小学一年级语文公开课时,课伊始,教师的讲桌上就摆放着一盆塑料花,请学生猜一则谜语后“真聪明,奖给你。”请学生读一遍课文后“你读得真好!老师奖你一朵花。”请学生回答一个问题后“你说得真棒!老师也奖你一朵花。”……就这样你一朵,他一朵,课大约上了一半的时候,30个上课的学生就有20来个得到了花。(一点没夸张)我们来看得到了花的两个同桌。甲说:“我的花是红的。”乙说:“我的花是黄的。”甲说:“我的花下面有叶子。”乙说:“我的花下面也有叶子。”甲说:“我的这个叶子好长。”乙说:“你看,我的这个叶子是圆的”……
分析:本来是好好的一堂语文课,让老师蹩脚的奖励搞得很不协调,新课标倡导激励性评价,但这并不等同于发小红花,发小旗。课上,我观察了得到塑料花的小朋友,当他得到老师的奖品时,他确实很开心,有一种成功的喜悦。但喜悦过后就是学生注意力的分散,学习兴趣的转移,开始玩花。那么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低年级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能保持多久?后半时的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的。我想:新课标倡导的激励性评价的根本是让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成功体验,而不是物质上的满足。有实效的激励性评价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师生们真诚的掌声,教师赞美的话语,欣赏的眼光,温和的微笑,拍拍学生的小脑袋,摸摸学生的小脸蛋都是对学生的很好的激励。
现象二:形式化的作业设计
B教师上小学一年级的数学《认识钟表》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一组巩固练习题。
时间爷爷让你们快乐大闯关。
第一关:我是谁?
第二关:帮帮表娃娃找钟妈妈。
7:00 12:00 8:00
第三关:噫,这些钟表怎么没时针和分针呢?画一画吧!
9时 12时 6时
第四关:我来当医生。(对的打“√”,错的打“×”)
7时( ) 9时( )
咋一看,这些题形式多样,具有趣味性,适合儿童的年龄特征。本来是无可厚非的,但老师想过学生真的能顺利闯关吗?练习时,老师牵着学生跑完了四道题。算是闯关了。在课后的追踪调查过程中,我发现真正能闯过这几道关的学生寥寥无几。
分析:教师的教学观念更新了,作业设计有梯度,有层次,有趣味。这很好,但是应考虑到教学的实效性,创造性,从这位教师的作业设计中,我们可以看出:本课的练习设计还是把学生当作了做题的机器,仍停留在数学知识的简单模仿,机械应用这个层面上,没给学生留下思维的空间,创新的天地。
同一教学内容,另一位老师是这样设计的巩固练习:
我是小小设计师。
请你设计一种你喜欢的钟面,画出你喜欢的几个时刻。
我们知道低年级的小娃娃都喜欢画画,孩子们的想象是丰富多彩的,有的画苹果钟面,有的画向日葵,有的画小猫……这样的练习设计看似单调,少了些许形式和趣味,虽然孩子们画得也不是特别好,但它会给学生留下更广阔,更开放的想象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我觉得这样的设计会更实效。
现象三:形式化的小组合作交流
在公开课上,常常能看到老师将学生分成几人一小组围着课桌团团坐,教师提问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讨论,认为这就是合作学习。4月23日,我有幸参加了万州教科所组织的“三峡教育论坛·平湖之春”小学数学名师研讨会。北京教科院的吴正宪老师的专题报告为我们诠释了小组合作学习的真正意义。吴老师为我们展示了这样一个课例:
创设情景:教师:张局长想请孩子们帮忙统计一个路口10分钟内摩托车、小汽车、大客车、载重车通过的辆数,请看录像。
老师放录像,孩子们瞪大了眼睛看着大屏幕,认真的数着,有的掰手指,有的画圈,有的画“正”字……来来往往的车辆跑得太快了,一眨眼,呼啦啦过了好几辆车,孩子们有点数不过来了,有的开始着急啦。10分钟到了,老师让学生汇报摩托车通过的辆数,有的说9辆,有的说11辆,有的说 12辆。
教师:“诶,为什么你们数的不一样呢?我怎么向张局长汇报呀!我说我们班学生没这能耐,您另请高明吧!”孩子们可不服输啦。
教师马上因势利导,问:“孩子们,那你们有什么高招吗?”
生:“车子跑得太快了,让车子跑慢点。”
生:“老师,能不能过一辆车就暂停一下?”
生:“老师,能不能把这录像带放4遍,放一遍,数一种 。”
教师:“这样太浪费时间啦,你们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只看一遍录像就正确的统计出各种车的辆数呢?”
马上就有学生说:“我知道了,4个人一小组,一人数一种。”
观众并非麻木不仁的无情物,也并非缺乏感受美的心灵。倘若情到深处,自然有如池水之漫溢、江河之决堤,报以你鲜花如海掌声如潮,他们必然是毫不吝惜的。如果是反应冷漠、无动于衷,不给你掌声,恐怕歌手就得反思了。
这种现象,不由得使我想到当前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
当前,我们正在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新课改”的理念之一就是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情感投入,要注重以激励学生为主,从而点燃学生求知的欲望与激情――这就是近年来我国教育界特别是中小学都在提倡的一种所谓的“赏识教育”,这种“赏识教育”最常见的表现形式就是所谓的“掌声鼓励”。因此,以“掌声鼓励”的形式来体现教师对学生的表扬和激励无疑是当前课堂教学上的一种常用的和重要的手段。因为,概括地说,掌声是良好的剂,突然掌声四起,的确能够一举打破课堂沉闷的局面,活跃了课堂气氛,把教学推向。具体一点来而言,就教师这方面来说,如果表扬到位,激励得方,就能够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其更进一步参与到学习过程当中;对于学生而言,也需要在自己学习有一定成就时,获得来自于教师或同学的鼓励,使自己内心产生一种无比的自豪感和荣誉感,从而更加增强自己参与学习和乐于学习的内在积极性。基于上述的理念和认识,我们当然认为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精辟言论和至理之辞。然而遗憾的是,我们有一些老师却有意无意地曲解了这一理念的含义,狭隘的认为激励学生就是在课堂上给学生的掌声次数多一些,声音要更热烈一些,好像惟有这样才是激励,才是情感投入。所以在课堂上我们就不可避免地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形:当学生不敢回答问题时,老师就号召大家鼓掌鼓励他;当学生敢于主动举手时,老师也号召大家鼓掌邀请他;答对了,掌声祝贺;答错了,掌声勉励……一时间课堂上掌声此起彼伏,连绵不绝,热闹非凡!
诚然,用掌声来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的热情,这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教学手段,我们同样认为这是无可非议的。不过,在课堂上教师频繁地号召大家来为某个或某几个学生鼓掌,这种相当于“讨”的形式得来的又显得如此泛滥的掌声,是否能够真正实现激励的目的和体现激励的价值呢?我以为这是值得商榷的。
我们认为,课堂上有掌声是应该的,而且是必要的,只是这种赏识手段千万不可滥用,关键是必须要有个“度”。所谓“度”就是要有分寸,否则就会招致“过犹不及”的弊端,使激励手段最终流于形式,而课堂教学也会因此显得近乎“作秀”。其实,如果我们稍加留心就会发现,无论学生对教师提问的态度、反应和对于问题回答的结果如何,都会轻而易举地得到教师的表扬和同学的掌声,久而久之,学生变得浮躁了,他们还会在乎掌声的鼓励和表扬吗?还会稀罕掌声的热烈与否吗?一节课中,在教师刻意的号召或者是要求之下,学生集体给某一位或某几位学生的掌声不断,其实或许获得掌声的学生也可能仅仅因为不经过脑子思考就回答了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而获得了这个“殊荣”。我曾经做过一个问卷调查,问问那些经常被掌声表扬的学生对于掌声的感觉,发现他们大多数人已经对掌声麻木了,根本没有感受到掌声的激励作用,甚至有一部分学生还对这种掌声产生了一种莫名其妙的厌恶感。究其缘由,根源就在于这种随意而又泛滥的“掌声鼓励”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感觉到“答与不答一个样”、“答对答错一个样”。这样一来,既对后进生起不了什么激励作用,又会使一些优秀的学生渐渐失去自豪感,乃至渐渐失去了责任感与上进心。而当此时,我们的老师却往往还不知道:就在他们号召大家用激烈异常的掌声来“激励与赏识”一部分学生的同时,不经意之中却已经“打击和伤害”了另外一部分学生。有鉴于此,我认为如果仅仅把掌声作为衡量学生参与教师课堂活动与否的一种标志,教师过度煽情表扬学生的这种行为,其结果只有让学生把教师对他们的赏识与鼓励“平淡化”。并且,滥用“掌声鼓励”这种赏识手段,还将会产生一些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诸如将会逐步弱化一些学生学习的热诚与真情,助长一些形式主义等等,从而造成教育缺憾,严重的还会误人子弟。
一、更新教学思想,充分认识新教材的重要性
教材是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也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重要内容和手段。与过去的教材相比,人教版新课标英语教材在渗透情感态度、文化意识和学习策略方面有了明显的变化。新教材以话题为主线,知识与技能交叉组合,以板块形式来设计活动,把每个单元的重点语言项目渗透到各个教学部分中,以保证学生切实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因此在教学中,英语教师要树立“用教材去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思想,充分认识教材对教学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调整对教材的认识,反思教材的使用方法和使用效果,并在实际教学中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取舍和调整,使教材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二、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新课程实施以来,围绕新理念、新课标组织教学,历史课堂中出现了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从形式上看,在课堂45分钟时间里常是欢声笑语、迭起,似乎我们的历史课堂已经走进了新课程的最佳状态。但是,认真审视、研究一下目前的历史课堂教学,本人认为,有些教师是重现象不重本质、重形式不重实质,致使课堂中出现了虚假的繁荣。
历史课程标准提倡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为了给学生学习历史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老师们积极探索多种教学形式,改变过去那种严格按照教学流程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的状况,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课堂讨论、组织辩论会、编演历史剧、开展历史知识竞赛等都是教师们常用的教学形式。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可以投身其中直接参与教学,师生、生生之间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
但是,有些活动作为一种教学形式只是一种点缀。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要从教学需要出发,从学生需要出发,不能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自救表面的形式,会远离新课程的要求。
笔者认为创造互动式课堂不能丢掉“秩序”和“规则”。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教师们的教育观、教学观、师生观不断更新,为了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教师与学生平等地交流、探讨,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可是,另一个问题也随之出现了,有时候,学生一旦动起来,课堂秩序就没有了,学生们各说各的,似乎发表意见的同学或者小组与自己毫无关系。一节课里,每个学生获得的知识都是不完整的。与其他教师谈到这一问题时,教师都很无奈,一方面,他们清楚在混乱的课堂里很难保证教学目标的完成,需要管理;同时又害怕因为管理而压制学生的热情。毫无疑问,没有了有效的课堂管理,就不会有成功的课堂教学。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在日常的教学中和学生一起建立起新规则,真正地使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同时学生会理解别人,尊重别人,共享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一定要教育学生在追求课堂的民主、开放的同时,要共同遵守“秩序”和“规则”。
课堂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归属和落脚点,解决现存问题,推进 历史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寻找缩短教育理想世界与教育现实世界距离的最佳结合点,对历史教师来说任重道远。
一、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评价形式
1. 课堂教学定性评价。它的设计具有三大特点:
(1)按照小学数学的主要课型(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自评课等)设计了评价表,它突出地反映了各种课型的课堂教学过程特点,可记录和分析各种课型课堂教学的组织与控制状况,以便对实际教学进行判定。
(2)按照优化课堂教学的要求,把不同课型的主要教学过程以及“教师的基本功”、“教学效果”等编制成项目,设计成定性评价表。
(3)改进评分办法,增强量化因素,变定性评价的两级量化为三级量化,增强了评价信度。
2. 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评价形式。设计的特点是采用数值方法对课堂上教师活动的有效性进行测定。一般分为四级:有效、比较有效、基本有效、无效。特殊情况也可以分为有效和无效两级。如:教师教学中恰当地把握教学要求判为有效;超过和降低教学要求的活动则判为无效;在知识形成过程中,学生学习积极主动、参与率高判为有效;如个别学生活动多,全体活动少,可视情况判为比较有效和基本有效;如无学生活动则判为无效……综合计算时,用教师的有效活动和教师活动的总时间(40分),就可求得教师活动的有效率,即:教师活动有效率=(有效活动时间)/(活动总时间)×100%.
二、 小学课堂中教学目标的评价
(一) 对“掌握知识”的评价
实施素质教育,并不是要改变知识及其应用在课堂教学中的核心地位,并非要降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而是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所涉及的内容提出了更高、更加广泛的要求。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把知识的形成过程放在教学的首位,使学生经历真正的认知过程,获得具有生命力的有用的知识,掌握具有迁移的生动的活泼的知识结构。那么,应该如何评价小学数学课“掌握知识”的教学,笔者认为应包括以下内容:
1. “感知、理解新知”的评价内容。
①为导入新知所提供的感知材料是否充实;
②感知材料的选择是否包罗新知的本质属性;
③感知阶段的诱导是否便于学生尽快进入新知的最近发现区,展开求知探索;
④新、旧知识交接点的确定,是否便于快速促成学生认知的正迁移,教师的点拨是否有助于激起学生“短兵相接”的思维交锋,顺利完成认知的“同化”或“顺应”;
⑤教学辅助手段的使用,是否有利于学生省时优质地发现和理解新知的本质。
2. “抽象、概括新知”的评价内容。
①思维阶梯的铺设是否有助于学生在揭示新知本质的求知过程中,展开高效的观察与比较、分析与综合、判断与推理、抽象与概括。
②学生在归纳总结新知的过程中是否经过了一个以具体形象思维为支柱,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又将已理解的抽象概念具体化的认知往返历程。
③学生对已概括的新知理解得是否正确、全面、深入;学生对新知本质抽象概括得是否正确、全面、深入浅出,表述具体严谨;是否达到了课时教学规定的教学目标。
④学生在探求、获取新知中个性意识倾向性作用的发挥如何,全员参与的竞争质量与程度怎样。
⑤教师指导学生求知获取的“投入”与学生学会求知方法,得到收获的“产出”是否成正比。
(二) 对“发展能力”的评价
能力的发展只能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获得,离开知识,能力就成了空中楼阁。“发展能力一定要结合知识的传授过程去进行,知识有其能力价值,它凝聚在知识之中,不思则暗,深思则宽,不着重分析挖掘,不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充分发挥,就会落空。”发展能力必须结合知识体系有目的、有计划,有序列,有层次地由低级向高级逐步提高。练,是形成和发展能力的主要途径。因此,就小学数学综合课“发展能力”的评价而言,应包括下列内容:
1. 对课堂“半独立性练习”层次的评价内容。
①给出的题目是否属于紧扣新知要点的基本型题目;是否便于全体学生直接运用新知,起到巩固理解,强化记忆的作用。
②教师在指导学生运用新知的过程中,是否立足于学生主动积极地解决问题,以思维能力的训练为核心,突出基本技能的形成,“扶”与“放”适度,不包办代替学生对新知的再现。
③学生运用新知解答基本型题目的技能和叙述算理,或法则或解题思路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否达到规定的教学目标。
④教师在本阶段的课堂小结是否切中由学生板演和课堂巡视所反馈问题的要害;“结语”是否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要点的再现和发展。
2. 对课堂“独立性练习”层次的评价内容。
①本阶段习题设计是否由三类不同要求的题构成;这些题目的编排是否便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三类题目的要求如下:
低档题:比基本型题目稍有变化,其目的是让学生独立运用新知解题形成技能,加深对新知的理解和记忆。
中档题:以新知为主体的综合型题目,题目的编排既突出适度的综合性,又带有一定的思考性色彩,用以培养和训练学生解题的综合能力和灵活性。
高档题:思考性较强,略有难度的题目。这类题目不超越学生的知识范围和思维能力的限制,用以解决“吃不饱”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吃得饱”学生竞争意识的激励,推进学生的求知欲和好胜心。
②在本阶段中,教师是否给予学生充足的独立练习时间(区间为10至15分钟);是否较好地完成本阶段课时教学任务,达到规定的教学目标。
3. 对“独立练习交流与课堂总结”层次的评价内容。
①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独立练习交流中,是否为学生创设了宽松、和谐、自信、民主的课堂氛围。
②教师对学生的解题交流与评定是否立足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广阔性、创造性;是否致力于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不断进取、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学习品质。
③师生合作的课堂总结是否提纲挈领,简明扼要,便于学生回顾求知过程,掌握新知要点,获得求知启迪。
在课堂教学中创造性地制作教具,巧妙地使用教具,会使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每册教材都有主要人物和动物图像,教师应带领学生动手制作人物和动物头饰,以便在教学中更好地创设情景,操练语言。在角色表演中,教师与学生戴上头饰对话,不仅增加了趣味性,而且体现了交际情景。
绘画是学生最乐于表现的手段之一。让学生回家画图片,自制生词卡片,上半部分画画,下半部分写单词,或者正面画画,反面写单词,这样就把抽象的单词和形象的图片联系起来,学生记单词就会容易很多。而在课堂上,教师利用事先制作好的生词卡片,既可巩固生词,又能节省时间,使教学方便、快捷、高效。有时通过变换操练形式,还可调节学生情绪,活跃课堂气氛。如先遮住生词卡的一部分、让学生猜猜是什么;还可进行“快听快说”“快听快指”“藏藏、找找、说说”或“英汉互译”游戏等。
制作挂图,能够激发学生兴趣,使教材内容直观化。如:在学习颜色时,教师可制作一幅色彩图,如:彩虹、条色气球等,可大大提高教学效率。也可利用照片来进行教学。如在小学英语三年级下册“Unit 2 My family”单元中,学习家庭成员的称呼时,教师和学生都带来了自己的“全家福”照片,利用照片来学习生词和句型。
2 利用实物进行教学
将实物直接展现在学生眼前,创设相关情景进行教学,使学生的思维和实物直接联系起来,这样会让学生对教师出示的实物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更容易记住知识点。如:学习三年级下册“Unit 2 Do you like pears”单元中的pear、 orange、 apple 、bananas等几个词时,我先让学生闻水果的味道猜是什么水果,然后出示水果同时出示水果词卡,最后教学生认读英语单词并拼读该单词,能快速记忆单词的学生奖励品尝水果。
3 运用简笔画进行教学
用简笔画创设情景教学是学生喜欢的教学行式,用简单的线条勾勒出妙趣横生的人物、动物和日用品,教师可以尽情夸张,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如:教学There be句型时,可以边说边在黑板上快速简单地画上一幅图画。There is a book on the desk.Under the book there is a pencil.There is an eraser in the bag. In the bag there is a sharpener, too.随着教师的讲述和拼画,全班同学的精神都集中在一起,学生还会从中领略到简笔画的美。
4 运用肢体语言进行教学
小学英语内容简单,但学生大多初次接触,因此教起来不太容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充分调动各种感官,运用肢体语言进行教学。特别时在进行英语字母的教学时,可用手势及四肢等表示大小写字母。有的学生还能发挥想象力用手和身体或者两个学生的手和身体搭配来表示字母。在指导书写时,可教学生使用左手当“四线三格”。要求学生用右食指在“四线三格”上练习字母。这种有趣的字母学习法,学生乐于接受,乐于使用,课堂学习氛围很浓厚。
5 运用肢体语言进行教学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在课堂教学中,利用游戏进行教学,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将知识融于游戏中,让学生在情趣盎然的游戏中学习巩固知识,寓教于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