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微课堂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16 17:28:4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初中地理微课堂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初中地理微课堂

篇(1)

2.微课教学对初中课堂的作用

(1)打开学生思维

地理是文科中的理科,很多知识点涉及到理科的思维模式,但是对于理性思维较弱的学生来说,地理一些知识点十分生涩难懂,教师如果依据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可能学生在理解上会出现差池。所以把生动形象的微课教学引入到课堂中,通过多媒体给学生展示出丰富多彩的知识内容,从声、色、行、光等方面的展示直接刺激学生的视线和思维,引起共鸣和思考,同时可以激起学生的吸引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在讲解《地球与地图》这一章时,学生分不清经纬线以及宇宙、银河系等一些概念,便可以使用微课讲解,直接展示经线纬线的形状、长短、指示方向、度数划分及大小等,接着展示地球、火星、木星、银河系……依据课本让学生更加直观的理解,从而打开学生思维,使学生更具体、更形象的学习知识。

(2)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新型教学模式和理念中,教师应避免让学生被动的学习知识,这样效率并不大,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也是教育工作者需要讨论研究的问题,而微课便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在课堂开始前可以先导入即将教学的内容,引起学生注意力,比如可以提问法(反问法)、抒发激情、创设情境等方法,而如今更为常见的则是微课法,特别是在讲解比较枯燥难记的知识点时,比如教师在讲解《陆地与海洋》时,可以以播放幻灯片或者视频的方式展示海洋、陆地、岛屿等部分,初中生对未知世界会产生好奇心,所以在展示这些环节时教师可以适当的分析学生的兴趣爱好而有选择的展示,可以选择美丽的岛屿、湛蓝的天空海水、可爱是动物等一系列事物,从而激起学生的吸引力:这是哪里?这是什么?这便是一个很好的引入方法,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入世界六大板块四大洋等知识,就可以以生动有趣的方式讲解这些生硬的知识,也利于学生的记忆,从根本上提升地理课堂效率。

(3)巩固学生成果

微课教学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对生涩难懂知识的学习,也可以对所学知识进行再度复习,达到巩固的效果。比如在课堂教学完成后,教师可以将ppt或者视频网址传给学生,学生可以回家进行再度复习,不必担心学生漏掉教师上课所强调的重要知识点,或者更可行的是衔接即将要讲的内容,由于地理的知识点不同于其他学科,地理是比较连贯性和集中的,教师可以在讲解下章内容时,衔接上一章的知识点,既复习了所学的,又可以因此引入新知识点。比如在讲解《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时,第一节是讲解日本这个岛国,第二节是讲解东南亚国家,教师在制作微课教学时,便可以在开头制作出日本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让学生再度回顾知识,接着依据日本多火山而引入火山国家,激发学生兴趣,然后再引入东南亚,同为多火山的地区(国家),这样对所学知识是种巩固,同时也引入即将学习的章节,使学生把所学知识串联起来,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4)方便学生掌握繁杂知识

高中地理较初中地理来说理论性更强,更强调理科类知识,比如算昼长、夜长、国际日期变更线以及时差时间的计算,但是初中地理的知识点较杂乱,分为很多细小的知识,如果没有一套完整的知识点的梳理概括,很容易使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不够全面,所以微课的引入可以适当的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形成一套较完整的知识线。比如在学习中国的降水分布、人口分布、温度带分布、气候类型分布、行政区划分布、民族分布、地形分布干湿地区的分布等比较细杂的知识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微课来整理出一条清晰的知识线路,将降水分布图用图片的方式放映出来,同时教师依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可以知道我国温度带的分布与我国干湿地区的分布大致走向是相似的,教师可以将两幅图片重合,将两种类型以不同的颜色标注,以视觉冲突来让学生记忆这两种的分布地区,同时也可以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各个小组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比如南方地区的福建省为例,它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干湿区为湿润区,年降水量在1600毫米以上等等,这种对地区有针对性的进行记忆,从而提高学生归纳总结能力,更容易解决学生对知识点混乱不清的问题,提高地理成绩。

(5)提高学生成绩

篇(2)

地理一直被定义为文学类的学科,课堂上很多教师都是占据着课堂的主体,全身心地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而初中生又具有一定的逆反心理,使得单调的地理教学阻碍了其发展的步伐。磨刀不误砍柴工,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构建多样性的初中地理课堂,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到新知识的探究中,挖掘学生潜力的同时促使其取得更多的收获。

一、全方位轻松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环境对初中生的学习状态有很深的影响,但是目前很多教师忽视了这种影响,导致课堂上学生没能全身心地跟随教师的教学节奏,这对于知识点的衔接及课堂教学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在知识教学之前我都会创设轻松的课堂环境,带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知识。首先,教师要先从自身做起,把自己定位成一名知识教学的引导者,改善自身的教学状态,适当降低针对于课堂纪律的管理,用真诚的眼神和专注于地理的热情感染学生,让学生从心底接受地理知识的学习。消除学生面对教师及新知识的紧张感,为学生地理课堂的成长创设宽广的空间。其次,知识引导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技术,让学生告别言语引导所带来的枯燥情绪,用多彩的图画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为其高涨的学习热情做出铺垫。比如,在“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动态化的影像向学生展示不同国家的风土习俗,让他们对我国邻近的国家与地区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在为学生带来新鲜感的同时激发他们对于新知识的学习热情。在观看之后,教师可以提问学生自身的感受,通过学生的回答了解他们对于知识的理解,及时改变自身的教学计划,逐渐把学生的思维带入课本中,使学生带着兴趣学习,提升其参与探究的积极性。

另外,地理是一门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教学的时候教师要跳出传统的限制,和学生一起到室外进行地理拓展探究,通过实际环境逐渐地引导学生,帮助他们更好地接受和理解新的知识点,满足学生大脑供氧需求的同时为地理课堂带来更多的活力。比如,在“土地资源”教学的时候,教师和学生一起到室外去,先让学生动手触摸周围的土地,提问学生“你们触摸之后有什么感觉?”“你们认为我们接触到的土地都可以做什么?”“你们知道我国其他地区的土地特点吗?”对学生进行阶梯性的提问,把他们的思维从对故乡土地的了解逐渐引入我国其他的地区,拓展学生的思维模式,让其对生活中最常见的土地产生一定的探究欲望,这对于知识教学过程中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挖掘其对于地理知识学习的潜力都将起到推动作用。课堂导入是一节课程的起始,教师围绕学生的性格特点利用多种引导方式创设多彩的地理课堂,不仅可以让他们感受更多的学习乐趣,还可以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二、立体化互动课堂,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教育部门在初中地理课本中增添了越来越丰富的内容,这些多彩的知识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起到了推动作用。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教师要构建立体化的互动课堂,锻炼学生学习能力,从而更好地凸显其课堂的主体地位。首先,教师要加强自身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深入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实行针对性的教学,帮助其得到更多。以“人口与人种”课堂为例。教师可以先提问学生了解的不同地区人口与人种的特点,鼓励其自主探究人种形成的原因,把不同人口的历史由来及发展概况向学生介绍,拓展学生视野,满足其对于地理知识存在的好奇心。接着教师要设置一些具有难度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解答,以最简单的课堂提问为基础和学生进行互动,依据学生的回答进行针对性的引导教学,帮助其找到问题的关键。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时刻以微笑的状态面对学生,不论回答的结果怎样都对其参与知识探究的精神进行表扬,培养其地理学习的自信心,间接地激励其他学生积极参与其中。然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的表现对自身的教学计划进行改进,逐渐提升初中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其次,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式,结合历年大型考试的习题与他们共同探究,以提问的形式发现学生对于陌生问题的切入点,以高涨的精神状态对其进行引导,完善学生学习状态的同时帮助其掌握属于自己的学习方式。并且教师要适当举行总结性的地理课堂,和学生一起回顾所学的地理知识,全方位描绘出地理知识结构图,在学生脑海中构建出地理知识框架,为其吸收地理知识做铺垫。

师生之间的互动是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的桥梁,接下来教师就要把自身注意力投入到对学生之间互动课堂的创设当中。首先,教师要依据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及地理学习上的差异进行互补式的小组划分,让小组学习为学生进行取长补短做出铺垫,从全新的角度弥补学生自身的不足。接着教师要依据学生的不足之处在每一个小组设立小组长、发言人等职位,使学生的思想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进一步提升其弥补自身缺陷的效率。其次,教师要善于在课堂上利用小组教学带动学生学习。每节课都提出具有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解答,帮助学生找到课堂探究的话题。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地与其进行互动,引导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让他们从内心喜爱这种教学方式,为初中地理课堂带来更多的欢声笑语。小组探究把每个人的思维凝聚到一起,可以让学生告别单人面对问题的枯燥感,在探究的过程中更好地学习别人的解题方式,提升其自主参与地理学习的能力。但是,在引导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小组都存在组内竞争的问题,这使得团结的小组出现个人主义,极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因此,我又设计了小组之间的竞争课堂,帮助学生把争强好胜的心理状态集中于对抗别的小组中,培养学生团结意识的同时为课堂带来更多的发展动力。比如,在“地球和地球仪”教学的时候,我鼓励学生动手设计出一个地球仪,使学生思维更具开放性,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小组的团结性都得到了一定的提升,接着我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其他的小组布置问题,让学生体验一次教师的角色,而我本身只是作为一个评委观察着学生之间的对抗。在不断的摸索中,我发现学生小组之间的对抗很有意义,其提出的问题很多都是非常具有探究价值的,并且学生提出的问题也是他们自己认为的重、难点,也让教师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深入了解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实现了课堂的良性循环。最为重要的是在学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把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不要干涉学生之间的竞争,让紧张的思想状态环绕学生,充分挖掘其个人的潜力,加速其个人的发展进程。通过互动式的地理课堂把学生的地位凸显于课堂当中,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直接检验了教师教学方式的有效性,还可以带动学生在欢乐中学习,提升学生自身的学习效率,对于初中地理课堂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初中是学生承上启下的学习阶段,教师以多样化的引导方式把学生凸显于课堂之中,可以激发出学生对于地理学习的热爱之情,提升其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初中地理课堂的发展及学生今后的发展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

篇(3)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2-180-01

中学地理不仅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而且还是一门富有趣味性的学科,其教材内容丰富多彩,包罗万象,知识面广。只要教师教学得法,讲课时感情真挚充沛、情真意切,评议精练准确、优美生动,景观描述形象,如临其境,就能使学生感到地理知识趣味无穷,激发学习兴趣,催开智慧之花。实践证明,趣味教学对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地理课的教学质量都有重要作用。

一、精选时事新闻,增强朝代信息

一个地理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地理专业知识和相关学科的广博知识,还要关心国家大事、世界大事,有高度的政治思想觉悟。新时期祖国建设日新月异,改造自然的丰硕成果不断涌现。这些新出现的地理事实材料,地理课本是很难及时编入的。为使地理课常教常新,及时反映现实,地理教师就要不断地对新信息进行搜集、学习、积累和整理。随时将国家建设成就和改造自然的新成果、国内外重要的时事新闻等,补充到教学内容中去,这样就可以给地理教学注进新鲜血液,增强学生的新奇感。时事新闻中的每一件事,都和一定的地理环境相联系。例如:进来各种媒体频频报道美国和伊朗关系紧,并准备联合军演。这时,我们可以结合“西亚”这个内容的教学,适当向学生介绍伊朗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风土人情、经济发展、城市风貌、国际交往等,加深了学生对伊朗的了解和认识。事实告诉我们,结合时事新闻,讲授地理知识,不仅能使学生逐渐养成关心国家大事、世界大事的习惯,而且能使学生从中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际主义教育。它对巩固和丰富地理知识,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等方面都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借助古今诗句,发掘学生的思维

在地理教学中,要提高教学艺术,增强课堂情趣,把学生引入无比瑰丽的知识世界,教师就要像磁石一样,始终牢牢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讲课就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富有启发性。让知识在学生眼前放射出耀眼而诱人的光芒,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感到其乐无穷。例如:精选古今诗词中一些有地理性、趣味性的诗句,穿插在有关的教材中讲述,配合地理教学,寓地理知识于“诗情画意”之中,犹如身临其境,使学生对地理知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引起丰富的联想。在讲《中国地理》南部沿海地区“南岭山地”时,不仅要向学生讲清南岭又叫五岭,即: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瘐岭,还要说明南岭模亘于粤、桂、湘、赣之间,高峰迭起,绵延千里,地形复杂。可是这样的崇山峻岭,对来说,则视若等闲,正如主席在七律《》中所说:“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两句诗既生动地描绘了五岭、乌蒙两大山脉的地形,又表现了工农的伟大英雄气概和豪迈的乐观主义精神。在教学“西南三省”时,可引用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来说明地势愈高气温愈低的科学道理。这样,不仅把课讲得生动有趣,而且使学生在艺术享受中获得知识,发展了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介绍文物古迹,开阔学生视野

初中学生正值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时期。在心理上,他们的思想、情感、兴趣、意志和气质都处在可塑的阶段。在学习上,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是学习知识的奠基阶段。在思想上,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发展阶段。因此,初中教学对学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知识基础的奠定、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开发,都非常关键。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引导,对一些内容抽象学生难以理解的教材,要尽量把它形象化,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强化他们的记忆。如:在教学“黄河中下游五省二市”这个内容时,介绍古都“西安”,不能按照百字的教材,简单说明它是新兴的工业城市,还要重点介绍它是我国建都历史最久的城市,有许多驰名中外的名胜古迹。西安郊区有造型别致的唐玄奘翻译佛经的大雁塔,有风景秀丽的华清池温泉,还有被世界友人称为“世界第八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这些古迹文物都是举世闻名的艺术珍宝。介绍这些内容,不仅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能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实践证明,结合教材内容适当地向学生介绍一些文物古迹,不但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他们学习地理的一种驱动力。

篇(4)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深入挖掘教材的趣味因素,通过富有情趣的导言,使课堂一开始便形成一种活跃而愉快的氛围,使学生产生掌握新知识的强烈愿望,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导入新课的具体方法有很多种,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大致归纳成如下几类:

1 用“地理之最”来导入新课。在区域地理讲授之前,通过“地理之最”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述亚洲地形特征时,先提问:世界最高峰是什么山峰?海拔为多少米?在讲述南极洲时,可用世界上位置最南、平均海拔最高、气温最低而冰层最厚来引出南极洲;可用“世界最大的原料进口国”作为日本地理的开端;用“世界最大的石油宝库”引人中东地区的学习。

2 用著名景观来导入新课。运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介绍地理风貌,在观图领略一个国家或地区风土人情的基础上讲授新课。例如,先观察埃菲尔铁塔、巴黎圣母院、阿尔卑斯山的美景、地中海的迷人风光等,然后开始欧洲西部的学习;用克里姆林宫和红场的图片,引入俄罗斯的学习。

3 通过读图提问来导入新课。此法多用于讲述地理位置、范围及规律等内容。

4 用地理谜语导入新课。例如,在讲述埃及地理时。可用“灰尘吹来”猜谜底“埃及”来导人新课。

二、巧借趣昧语言授课

教学中通过抓住区域地理及其与历史相互联系的规律,适当引用顺口溜、谚语、古诗、故事、谜语、歌曲以及地理别称进行教学,通俗易懂,可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1 顺口溜。如:两湖(湖南、湖北)两江两海安,川西云流六千三;流域超过百八万,宜昌湖口各拉段。

2 谚语。如讲西北地区时,引用“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说明我国大陆性气候的特点;讲锋面雨时用“云过山坡湿,雨过山头明”,可激发学生兴趣。

3 古诗。在教学中,可恰当地引用古诤同。优美诗句可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创造一种诗情画意的教学环境。如学习旅游胜地――泰山时,不妨让学生朗诵杜甫的《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学生在朗诵中将领略到泰山的雄伟壮观。这些诗歌犹如饭菜中的调味品,让学生回味无穷。

4 谜语。如猜“说它多大有多大,无人知它始和终,也没左右和上下”(宇宙);“千颗星,万颗星,北天星星数它明,夜里航行不用灯”(北极星)。运用谜语,不仅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营造了活跃的课堂气氛。

5 歌曲。讲内蒙古高原时引用“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描述温带草原的辽阔、壮丽;讲长江之前,让学生听一酋充满深情的《长江之歌》,这时学生的心中仿佛流淌着一条汹涌的大江,接下来听“你从雪山走来”,提问:雪山是指哪座山?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就全部被调动了起来。

6 地理别称。地理别称具有把地理事物的特征高度概括的功能,有助于学生记忆众多的地名。例如,“世界公园”、“钟表王国”――瑞士;“火山之国”――印度尼西亚;“佛塔之国”――缅甸;“枫叶之邦”――加拿大;“日光城”――拉萨;“不夜城”――漠河;“草原钢城”――包头等。

三、充分利用电教手段

电化教学是采用幻灯、投影、电影、电视录音、录像、计算机等电教媒体开展教学的一种方式,是目前较流行、较先进的一种教学手段。教师运用图像导结,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梳理、综合,既能使学生强化知识,使知识系统化,又能培养学生概括、综合的能力,使技能综合化、熟练化。图像导结的方法很多,既可以用投影图片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归纳综合,又可以用漫画、示意图深化主题,引导学生综合归纳,从而强化教学目标。

篇(5)

众所周知,新课程改革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我和所有的老师一样,不断学习新课程的理念和课堂教学中角色的转变,本次课程改革改变了过去只注重知识传授的教学倾向,而是教育学生学会学习,积极合作,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凸显他们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我在这方面做了积极的尝试和探索。本文主要阐述了我在历史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历史课堂中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意识,转变思想观念

通过学习,教师对“学生主体”这一思想已经接受,但是在具体的历史课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往往不是很理想,究其原因,我认为教师已经习惯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教学思路走,这样,我们的学生就成了一台接受学习的机器,没有了自己的自觉创造,只是一味地被动接受知识。我认为采用这种教育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很难有创新意识的。这就需要广大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并切实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二、历史课堂中要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一位名人曾经说过: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和能力。因此,我们的教师必须在课堂中营造一种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这种氛围也有利于和谐校园文化氛围的形成,更有利于我们学生的自主发展。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历史课堂教学仍然是传授知识,如今,这种教学观念必须要彻底改变。我们知道,对于预设的教学内容来说,教学效果的好与坏,完全取决于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而影响这一质量水平的是人的情感因素。作为历史教师,我们不仅要准确科学地传授相关历史知识,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要用十足的情感来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在这样的前提下来教育学生,他们才愿意接受,我们的教育才能获得成功。另外,教师要尊重学生,这就要求教师把学生看成是正在发展中的人,绝不仅仅是被管理的对象。如果教育没有尊重,那么教育就很难深入人心。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不仅是课堂活动中“平等中的首席”,更应该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领者和参与者,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三、历史课堂中教师要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有经验的历史教师都知道,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不仅仅是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完成的,更要在教师所设计的科学和谐的教学活动中进行。目前的历史课教学中,我们的教师依然在唱主角,即使有些教师让学生来讲,也不允许学生有与自己意见相悖的东西,整个课堂教学依旧是以教师为主体。这种课堂教学方式里一定充满着严肃的氛围。作为有着先进教育理念的教师要想打破这种沉寂的氛围,可以将一些主题活动在时机成熟的时候引入课堂中,这种方法既能为学生创设合作交流的空间,又能放手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岂不妙哉!

四、历史课堂中教师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构建其主体地位

以前,我们在讲课时总怕学生听不懂。对学生的能力经常低估,有些教师在讲到某些知识的重、难点时,总是滔滔不绝,反复重复,生怕学生弄不懂,而学生却没有机会表达,更不要说让学生自学了。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很多学生的自学能力就被慢慢埋

篇(6)

在地理教学中,要想学生能够跟着教师的思维及课堂的进度进行学习,成功培养其思维能力,就需要培养学生对地理学习的长久兴趣。在兴趣的激发和培养方面,教师可以从初中生特有的好奇心出发,运用初中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在了解班级内学生的兴趣爱好后,可以投其所好找出学科中能够吸引学生的切入口,并加以引导,使其爱好与兴趣重心发生偏移,拉近师生距离的同时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这些日常爱好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对相关地理知识的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够维持学生对地理学习的持久兴趣。

二、通过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1.运用感性案例,引发学生语言运用。

初中地理教学的综合性较强,囊括了数学、绘图、语文、英语、历史等学科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感觉比较繁杂,但是这些学科的教学都有一个共通性,那就是共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列举某个案例或者运用某些材料、教学手段,让学生与教师及教材之间产生共鸣,就可以帮助学生充分挖掘其潜在的思维性,提高其语言运用能力。初中生对语言的认识有限,并不能完全控制,所以教师可以让学生多接触能够引发共鸣的材料,比如在教学中利用地球仪、多媒体设备及地图等,直观地让学生了解地球,让其在地球仪或者地图上找出中国或者自己的家乡。除利用这些教学用具将地理事物或现象通过直观的方式展现出来外,教师还要点拨讲解,并给学生预留思考的空间,激发学生思考,让学生阐述对某个问题的看法,这既能让教师了解到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也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2.联系实际生活,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

在初中地理教材中,包含了许多水产品类和野生动物种类,这些知识仅靠学生的想象无法记忆,也无法深入掌握,所以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将学生带入实际的生活当中,这样,学生在区分时才不会出现移花接木的现象。例如,在有关国家珍稀野生动物的学习中,教师可利用四川特有的地理环境,将四川独有的珍稀动物及鱼类等进行区分,利用学生潜意识帮助学生识别、记忆这些珍稀动物。结果表明,通过结合实际的记忆方式,能够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提高记忆能力。

3.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师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利用学生爱好和生活际活跃学生思维,让学生参与到地理教学活动中,采用这些手段的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深刻了解地理知识。在学生学会思考的过程中,教师结合地理学习的特点,将繁杂、综合性强且关联性弱的地理事物和现象从逻辑上进行展示处理。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时,教师可以利用多个看似不相关的事物开展探索课题。例如,雷峰塔为何要建在西湖中心的位置,且塔底向下延伸8.6米?学生会根据这个问题进行积极的探索、思考。有的学生认为是雷峰塔位于西湖中央,四周环水,只有埋深才能“镇住白蛇”;而有的学生通过调查发现,雷峰塔基是因为受西湖泥沙淤积,河床抬高超过塔基才让塔底向下延伸8.6米。这些问题都可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篇(7)

一、提高思想认识

历史是一部社会教科书,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知识宝库,也是人们认识自我、超越自我的一面镜子,因而历史课自然也就成为一门极富生命活力的学科。孟子曰:“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是人生乐事。”但历史教育在今日中国教育体系中“功用”有限,从事历史基础教育者的欢乐亦有限。“智者受三千年史氏之书,则能以良史之忧忧天下”(龚自珍语),我个人认为这就是历史的使命感,历史教师的事业之魂。“历史使人明智”,倘若我们有这样的认识,职业荣誉感就会油然而生。认识到我们从事的教育不是讲述陈腐的万年之谷,而是先祖千百万年遗留的人类文化精髓和来自灵魂深处的传统。后来之人,不忘前师之事,要以古鉴今。从而我们就会感到自豪,产生一种敬业精神,不断鞭策和激励自己为完成本职工作而兢兢业业,不因从教“历史”而愧色。让学生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二、开展探究性学习

“历史探究性学习”是指在历史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组织和引导学生用类似历史学家研究历史的方法。首先,对探究性学习内容进行适当的选择。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需以相适应的学习内容为载体。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的内容以教材为依据,如《人类的起源》、《明末清初的中西文化交流》等。在学习内容的选择上应主要考虑:学生的兴趣与基础及注重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其次,教师要勇于接受挑战。对于教师而言,一般对接受性学习为主的教学方式已驾轻就熟,习以为常。开展探究性学习,对其无疑是一个新的挑战。因此,教师要有接受挑战的勇气和能力,他们必须具备:新的教育理念,知识更新的能力和善于指导和激励学生探究的能力。第三,利用好校外的教育资源。到目前为止,历史探究性学习在获取资料信息方面还局限于校内图书馆和因特网,尽管图书资料和因特网信息量很大,但毕竟是纸上的、文字的东西为多,实物史料接触较少。因此,做好探究性的学习可结合学习内容,组织好学生走出校门,到博物馆、展览馆、历史遗迹遗址、名人故居等处去阅读历史,感受历史,探究历史,以进一步拓宽视野,增强对历史的感性认识。

三、历史陶冶情操

篇(8)

面对新课程,我们应如何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又应如何组织教学,才能吸引学生,使学生一心一意进行探究学习?现以人教版高中地理上册第三单元3.4节《海水运动》为例,对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性教学进行研究。

一、教师布置预习任务,学生选择性提出问题,教师对问题进行收集、归类,并把提出相似或相关问题的学生分到同一组

首先,教师要给学生明确预习的内容和目标,只有有了明确的内容和目标才能指导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预习。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列出一个预习提纲,制订预习计划。

其次,要认真辅导和检查学生预习,否则学生疑难增多不解,会使学生自学积极性锐减。

预习的核心任务就是对所学的内容提出质疑,这也是研究性学习的根本性所在。学生可以围绕概念、方法、结论进行有选择性质疑,所以学生提出的问题具有多样性,但必须围绕课文中心内容提出。如,《海水运动》一节,学生通过预习,对课文内容质疑,提出

问题。

1.潮汐什么时候形成大潮,什么时候形成小潮,为什么?

2.利用潮汐一天可以发电多少次,为什么?

3.地中海、大西洋表层的盐度为什么不一样,经过直布罗陀海 峡表层和底层的海水流向有什么不一样?

……

每个学生把自己的问题写在一张纸上交给教师,教师通过阅读学生质疑的问题,掌握了学生学习困难在什么地方,并把相似或相关问题进行分类,从而把全班的问题分成几大类,每类问题选一个接受能力、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当组长,教师在课前先对组长进行集中培训,培训内容有对问题的解惑以及组长回去后怎样针对

组内的问题开展探究学习活动。

二、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引导学生对质疑问题进行分组探究,各组把对问题探究的结果进行全班交流

1.开展小组探究活动,教师应制订学生必须遵守的学习行为规则,规范学生的学习过程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如果一个教师仅仅只是布置任务,没有引导,任其发展,那么整个课堂给人的感觉就是一盘散沙,教师需制定一些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学习行为规则,如,批评别人应针对某一观点,而非个人;积极地听取别人的有用意见;听从组长,按时间有序地安排学习进程……

2.教师应巡视各组探究活动,了解各组学习的进程,及时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困难

当小组探究问题遇到困难,教师可视情况是否给予帮助。教师对问题进行解疑、拓展后,还可提出新的问题,点燃学生继续探究的热情。

如,《海水运动》一节学生在探讨二战中德军潜水艇关闭了发

动机,顺流游出直布罗陀海峡,避开了英军的监听,绕到英军背后,偷袭英军得手。德军主要是利用了密度流的特点出奇制胜,教师可以对密度流的知识进行拓展,密度流不只分布在直布罗陀海峡一处,具体还分布在什么地方。

3.各小组研究成果课堂展示阶段,教师须发挥主导作用

新课改倡导赏识教育,对批评这一基本的教育方法采取非常谨慎的态度。对学生多表扬、少批评是可以理解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对学生一味地表扬。对学生的回答不能简单的评价:“你回答得很好!”或者是“你回答得不好!”如果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过于笼统,会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产生误区。教师对学生的错误要明确地加以匡正。

教师在这一环节,需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对课文内容进行解疑及高度概括。

以《海水运动》一节为例,教师可在黑板或通过多媒体展示,列出知识框架及核心内容,具体如下:

洋流(包括成因、按成因分类、性质分类、影响因素)

洋流的分布规律(包括模式图、分布规律、各大洋分布图)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气候、海洋生物、海洋环境、航运等四方面)

学生在听完教师讲解后,对知识点的理解更清晰、透彻。

三、布置课后作业练习,巩固问题探究的成果,各小组成员针对疑难练习题提出新问题,并进行新的探究

作业既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常规环节,也是评价学生知识掌握、能力形成的一种基本途径,更是洞察教学理念更新的窗口。好的作业练习不仅可以巩固学生课堂所要求掌握的知识,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智力,拓展知识面。而学生对作业练习的理解程度则直接反馈出教学效果。这一环节教师须注意以下两点:

1.课后作业练习具体包含哪些知识点,教师要依据学生质疑的问题进行设计,切不可完全依赖一些教辅资料的练习。

2.教师要及时批改或抽查各小组的作业,从学生的答题情况,初步分析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效果如何。

四、教学反思

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对问题的探究积极性,使教师上课更具有针对性,以下是本人以《海水运动》一节为例尝试教学后的一些反思:

1.以问题为中心,学生在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中思维能力得到必要的训练机会,学生的理解能力在质疑、解疑中得到提升。

2.以问题为中心,使知识点学习紧紧围绕问题展开,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归纳、总结及识记。

篇(9)

培养初中学生良好的地理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是初中地理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那么如何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得到最有效的培养和发展,也就成为教育界许多同仁密切关注和努力探究的问题,下面我从几个方面谈谈初中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运用地图培养思维能力

地图被称为是地理的眼睛,在初中阶段让学生读各种各样的图,可以充分开发、活化学生大脑的潜力,为学生开拓广阔的思维空间,使地理思维在理想的时空范围内自由的驰骋。如学生在读亚热带季风气候柱状图时,首先叫学生分析气温在冬季和夏季的不同特点,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会很快的归纳出冬季气温低夏季高,再看降水的特点,学生也会归纳出夏季多雨冬季少雨,这样通过图学生就很快的掌握了这种气候的气候特点,也为阅读其他的气候类型积累经验和方法。 要充分利用地图,引导学生认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培养思维的深刻性。要在专题地图的制作上为学生开拓思维空间,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由此及彼、举一反三,发展思维的创造性。

二、创设宽松民主氛围培养创新思维

教师要善于创设适宜的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讲授“黄赤交角”这一教学内容的时候,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放开手脚讨论,大胆发言。很快就有学生发现黄赤交角的度数同回归线的度数是一致的,联系初中的知识,也很快能发现极圈的度数与之是互余的。在初步肯定学生的发现后,教师设置问题:如果黄赤交角为20°,将会有什么其他要素的改变。学生通过演示地球仪、思考讨论后,很快也能得出结论:回归线、极圈度数相应变为20°、70°,紧接着教师继续引导学生,从中是否还有进一步的发现,这往往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使得学生能总结出黄赤交角决定了极圈、回归线存在的规律。最后教师再进行拓展性的引导:这是否只是简单的数字变化,鼓励学生继续观察地球仪,找出黄赤交角与太阳直射点季节位移、极昼极夜范围的关系。这样,整个课堂充满了热烈的讨论和积极的讨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考、在思考中创新、在创新中体会学习的快乐,从而能很好地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

三、多角度想问题培养创造性思维

中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往往会犯单向性思维的错误,这种情况下,教师引导他们转换思考问题的角度是至关重要的,往往有“蓦然回首”之功效。如:有学生问:“老师,你曾说过南海诸岛中,岛屿都很小,而且尽是珊瑚礁”,“这样的岛还值得保卫吗”?问题提得很幼稚,但很实际。因此教师仅从岛屿本身去解释是很难有说服力的。但如果转换一个角度来思考,学生就很容易接受了。根据“海洋法公约”岛屿拥有与大陆一样的权利。可以围绕岛屿划定其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等等各类管辖海域。据海洋学家测算,一个面积为2平方千米的小岛,从围绕该岛的领海基线起划定宽度为12海里的领海,则该小岛即可拥有面积为400平方千米的领海海域,此外还有12海里的毗连区及从领海基线起算宽度为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可想而知,为什么不能放弃哪怕是再小的看似毫无价值的孤岛了。象这样把审视问题的角度进行变换而使问题变得明了,极易锻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灵活性。

四、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篇(10)

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我国的大多数课堂教学是低效的。传统的教学模式通常都是由教师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解,而忽略学生听讲的感受。学生应为课堂的主体,而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却是以教师为主体,显得本末倒置。初中物理是对于学生来说是一门崭新的学科,虽然内容简单,但是需要学习的知识却十分繁杂,所以必须要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加强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教师应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而不是一味地对学生灌输,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一、体现教师的引导地位

首先,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应为学生,而不是教师。所以,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将学习的主动性还给学生,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在进行物理课堂教学时,需要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而不是直接决定学生的学习方式。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并不是说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削弱教师对课堂的控制,而是需要教师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加强引导,以自身的教学经验来帮助学生完成自主学习。所以,体现学生主体的物理课堂教学首先就应该加强教师的引导地位。体现教师的引导地位,就是让课堂教学不再局限于教师的思维框架之内,而是以学生的主观感受为重要的参照物,以学生的思维模式为设计课堂模式的核心理念,从而将课堂教学设计为符合学生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形式,从而提升物理课堂效率。

二、实现实验教学

物理学科是从初中才开始学习的,初中生对物理知识是一无所知的,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感觉比较吃力。物理学科是一门极为特殊的学科,需要以理论知识以及实践经验来支撑,所以,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存在大量的实验。而学生第一次接触这样的学科,在课堂学习中往往会不知所措,如果教师在课堂设计时没有加入一些物理实验,而只是利用理论知识来支撑课堂教学,那么课堂教学的质量就必定会下降。就目前的物理教学课堂模式来看,大多数的物理课堂教学模式都沿用传统模式,理论教学多而实践教学少,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无法真正理解一些晦涩难懂的物理知识,学习效率就会大幅度下降。所以,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效率,还需要在课堂模式方面进行改革。

例如,在苏教版初中物理上册第九章《压强和浮力》中的《液体压强》一课。在学习这一课时,就需要理论与实验相结合。液体压强的公式为:P=ρgh,其中,ρ为液体密度,h为液体深度,g为液体的质量,三者相乘则为P,即液体的压强。虽然公式能够明确表示出液体压强与液体密度、深度以及质量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但是学生刚刚接触到全新的知识,会难以理解。如果加入实验内容,就更加便于理解。首先,先提出问题,如“液体的压强是由液体哪方面的性质决定的?”然后开始实验,带着问题在实验中寻找答案,并让学生自主操作实验,从而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领会到实验的原理。

三、改善课堂模式

物理学科教学较为特殊,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也要使用独树一帜的课堂模式。由于物理课堂教学中需要准备实验,所以,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或由学生自愿分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这样既可以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实验之中,同时,还能够帮助学生培养与他人沟通的能力,并加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使学生能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这种分组学习的课堂模式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开展是具有其必要性的。一是能够真正地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性,使学生能够真正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学生能够在分组学习之中互相交流、借鉴自身的学习理念和学习成果,大幅度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总而言之,物理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以实践教学为主要方式,教师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并加强学生的能动性,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在快乐中学习,从而提升物理课堂教学效率,更加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整体效率。

参考文献:

上一篇: 课堂教学形式 下一篇: 建筑工程施工预算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