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6 17:28:5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政治哲学实践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高中政治哲学知识包含极为复杂的理论知识和基于实践的经验的总结,因此,在高中政治哲学课堂中,要提高学生的整体的哲学素养,就必须深度地剖析政治哲学知识中的重难点,科学地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加强学生对抽象的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够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在生活中分析和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
一、深度剖析哲学中的重难点
高中政治哲学知识中包含有很多的重难点知识,这些知识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进行反复的讲解,进行深度的解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在引导学生进行重难点知识的掌握时,首先,应该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哲学知识理论体系,即哲学包含有三大部分,分别是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并对三者的关系有准确的认识,其中唯物论和认识论相对于辩证法的知识来说是比较好理解的,因此,高中政治哲学知识的重难点就集中在辩证法这一大块知识点上,这一知识点包含有联系的原理、发展的原理、矛盾的原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原理以及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原理以及内因与外因这几大知识点。在这一阶段,重难点主要集中在矛盾分析法这一哲学知识点上,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要对矛盾这一知识点进行深度的剖析。首先,要引导学生掌握矛盾的原理、矛盾的特殊性原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原理、主次矛盾原理、矛盾的主次方面原理、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在了解这些原理的基础上,教师要着重对引导学生辨析矛盾的主次方面和主次矛盾原理。首先,引导学生从内涵上进行区分,主次矛盾是存在于复杂事务中的,而矛盾的主次方面是同一矛盾中的两面;其次,从作用来看,在事物发展进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主要矛盾,决定事物性质的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第三,要认清办事情要抓住主要矛盾,想问题要抓住事物的本质即抓矛盾的主要方面。
二、哲学理论紧密联系实际生活
哲学知识是来源于实践的,因此,学习哲学知识的最为主要的目的就是用所学的哲学知识指导实践,在课堂中,教师就要积极地将哲学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教师可以选用生活中的小故事进行讲解,也可以选用一些寓言故事进行相关理论的分析,或者是联系形势与政策中相关的知识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哲学理论知识点。如教师可以就最新一期的地质学报刊载封面文章(英文版)介绍到的我国科研人员首先在自然界中发现金属铀,这一发现对核能原料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在自然界没有金属铀,最新一项研究打破了这一惯常认识,教师可以结合这一时政信息,来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的认识论知识。此外,还可以结合我国提出的要打造中国制造2025,实现制造业由大到强的转变,创新是关键,质量是根基。这一时政新闻让学生掌握要用发展的观点来看问题。同时,还可以用讲故事的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哲学知识,如,古时候有一位父亲,买了一只猫来解决鼠患,但是鼠患缓解的同时,猫也偷吃了鸡,他的儿子很生气,父亲告诉他,没有鸡我们不会挨饿受冻但是没有猫却会,他的儿子就不再抱怨了。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理解矛盾的相关知识。
三、引导学生用哲学的观点解决问题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学生是否掌握了一定的哲学知识不是学习哲学最为重要的目的,学习哲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可以用所学到的哲学知识紧密地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能够分析和解决生产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政治哲学课堂中进行多角度的引导,让学生树立起用哲学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同时要不断地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能够学以致用。首先,教师可以在课堂中进行相关问题的提问,尤其是要以分析论述题的形式进行,让学生对材料或者问题用哲学的观点进行科学地分析,同时运用正确的方法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其次,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实际的训练,如鼓励学生观察学校的布局,班级规章制度的设置,学校整体的管理制度等这些生活中的事物,对这些事物进行分析,找出合理的与不合理的地方,说出理由,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通过这样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用哲学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总之,高中政治哲学课堂的高效构建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努力,在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进行深度的讲解,同时要注意讲解的方式,让学生真正地理解,并能够在需要的时候进行灵活地运用。要明白,哲学是来源于生活又能够指导生活的,只有能够在生活中进行合理地运用,才是真正高效课堂的体现。
作者:宝力高 单位: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第三十八中学
参考文献:
[1]张满顿.政治哲学思想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运用[J].学周刊,2011,18:46-47.
我们需要进一步追问,洛克与卢梭的家庭教育思想是否成就了个体权利教育理念的集体无意识。应该说,这种意识是有的,只不过还没能达到集体的程度。日常生活是个领域分殊的状态,早在十九世纪斯宾塞在论述教育为生活做准备时,就将人的生活划分成五大活动领域,各领域有各自的功能;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布迪厄的得意弟子波尔坦斯基将人的生活划分为六大领域:圣灵(宗教)领域、家庭领域、舆论领域、民事领域、商业领域和工业领域,重要的是他提出每一生活领域都有自己遵循的最高价值、自己的秩序观念和自己的价值合理性的证实方式,各领域之间根本没有价值一致性,不能将其中的任何一种价值赋予至高无上的地位,代替所有其他领域的价值。
领域分殊的认识所以没能成为集体无意识,原因在于对国家的认识。自近代民族国家建立并相互竞争开始,教育成为推动民族国家发展的工具,由于国家的发展往往以追求国家利益掩盖个人利益,所以在很大程度上教育的发展以牺牲个人利益满足国家需要为前提。教育所奉行的价值观通常是国家在特定时期特殊利益的笼统表达,非常容易导致以某个领域的特有价值代表所有领域价值的不良倾向,原因就在于一个基本的前提假设,那就是不同领域之间所遵循价值的一致性,即边界意识的缺失。但遗憾的是,一直作为国家发展工具的教育没有自身的独立性,也就没有了关于教育本身应该拥有什么权利的探讨。失去了自身存在的边界,在其内部的发展中也就难以形成边界意识。当国家利益成为教育自身存在合理性的最佳明证时,个人也就只能充当工具,一切服从于国家需要。所以,要使权利个体成为现实个体,需要观念的转变,需要将洛克与卢梭等启蒙思想家关于家庭教育中的个体权利思想发展成一种个体权利教育理念的集体无意识,以边界意识代替“统一”思维。唯其如此,个体权利才有望在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得到双重实现。
二、个体意识———整合现代教育文化
“以契约精神为核心的权利文化”是现代教育制度在西方首先建立的精神条件。西方文化的重要基石之一是基督教,基督教文化的一个重大贡献是来自于犹太教《摩西五经》中的约法精神,是近代社会契约精神、法律观念及道德规范的重要来源,这种契约意识与近代政治哲学中的自然权利观念相结合,形成了西方特有的权利文化,成为西方特有的文化精神风貌,是西方现代社会制度建立的精神保障。当然,西方现代教育制度建构的过程充满权力与权利的博弈。权利要求打破少数人的特权,实现教育资源的重新分配,而特权的持有者当然不会轻易让自己“把成本强加给他人的能力”即权力受损,由传统的农业向现代工业社会秩序转变的背后,是以权力为核心的文化与以权利为核心的文化之争。但历史的脚步不会停歇,文化也需要“动态化”的发展。动态化的文化突破了文化对过去原有规范的保存功能,使文化由“产品”转向“策略”,由“过去”指向“未来”,“整合”是文化发展的策略。对于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不是简单的取舍,而是整合后的再生,是植根于现实而又超越现实与历史的新文化规范的创造。权利文化对于中国是一种泊来品,其中的个体观念、个性自由、个人本位的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价值取向是相互冲突的,这种冲突与其说是“东”与“西”之间的冲突,莫如说是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冲突,这种认识在五四时期的先进知识分子中早已达成共识,他们已经认识到古代文化已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发展需要,是相对落后的,中国应取法于西方的现代文明,学习西方的民主,发展工业经济,振兴民族文化。一个世纪后的今天,中国经济已经走向市场,中国社会已经走向法治,实践已然提出了创建新文化的要求,也已经具备创造新文化的条件,所要做的是将西方的权利文化与中国现有的国情相结合,与中国特有的时代精神气质相融合,“整合”出适应中国国情的权利文化,作为统领现代教育制度的精神支柱。
整合的现代教育文化要有明确的个体意识,突出个体权利,个体尊严至上,其精神内涵如下:一是个人观念。杜威对于个人心灵重要性的强调值得我们关注:“实用主义和工具的实验主义强调个人的重要地位,个人才是创造性思想的承担者、行动者和应用者。……个人的心灵之所以重要,是由于只有个人的心灵才是那个使传统和制度发生变化的器官……”。权利文化是一个个体本位的文化,对于个人的重视落实在教育中应是具体的个人,而不是抽象的个人。二是个体良知。杜威的观点一方面提醒个人观念在文化中的重要性,更为重要的是将个人心灵理解为思想与行动的力量源泉,这激发了另一个联想,即“整合”的权利文化要张扬个体的良知。“良知是人类必须坚守的不可或缺的堡垒,在这个堡垒里人们完成其性格的塑造并发展出抵御榜样和众多法律条文之影响的能力来”。“良知越是更积极地走上社会生活的前沿,那么,我们考虑得更多的就不是国家已做了什么,而是国家允许人们能做什么;……是对国家权力的限制及其对权力的分立。社会要优先于国家———个体心灵要优先于国家权力。”只有打破权力的垄断,才有可能保证教育制度的道德性。
三是宽容精神。宽容是民主生活的内在要求,是权利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因为没有宽容就无法完成权利的下移。文艺复兴的重要文明成果之一就是宽容精神,有了这个精神才会有受教育对象的扩大,从而突破贵族阶层的垄断。自由主义的奠基者洛克也强调宽容,意在为权利下移创造良好的思想空间。有了宽容才会有良好的竞争,才会有有序的市场,才会有更多的教育选择,才会为教育制度的创新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因为“一个社会能够演化到何种文明高度,最终取决于这一社会的精英群体能够在何种程度上保持宽容、开放、明智和自我批判的态度,从而在相应程度上保持着恰当的纵向流动性,以及相应地,让精英群体分享的权利以相应的程度不断扩展到弱势群体”。四是让权利意识成为大众的生活常识。套用杜威关于民主的论说,那就是当权利是个人习惯或个体生活方式时,它只能是一个“道德理想”,只有当权利成为大众的生活常识时,它才会是一项“道德事实”。
三、服务意识———强化教育保障机制
前现代教育建立在等级化与特权传统之上,而现代教育制度则以个体权利为坐标,是以个体权利为本的制度。为实现教育制度由特权向权利的转向,法律是最关键的制约力量,现代教育制度是建立在教育法律法规基础之上的。回顾西方现代教育制度建立的过程,无论是初等义务教育的推行,还是职业教育制度的建立,无论是教师教育的发展,还是高等教育制度的完善等等,不仅得益于国家法律法规的建立,更重要的是法律法规的落实,国家成为现代教育制度建立与发展最重要的推动力。我们也不难发现,在强化国家权力的同时,西方现代教育的发展得益于多种保障机制,其中,来自于社会的制约是不可小视的力量。因此,我国教育制度欲实现由权力向权利的现代转向,建构自身的教育现代性,一方面必须进一步完善教育法律法规的建设,实现教育法律的公平与公正;另一方面则要重视挖掘社会力量,以社会制约公共权力。只有国家与社会同时建立起为个体发展服务的教育意识,才有可能在教育实践中实现个体权利。
完善国家法制建设,服务个体发展需要。完善国家法制建设就是要强化国家权力,走强国家之路,让公共权力服务于个体发展。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我国教育法制建设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形成了“初见端倪的教育法体系”,即第一层次的《教育法》,第二层次的单行法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三层次的教育行政法规,第四层次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第五层次的政府规章。目前的法律、法规解决的是制度化教育中公共领域的教育问题,在公共教育权力如何保障个体受教育权利方面,建立了基本的制度框架。但是,由于教育实践中权利问题众多,加之《教育法》中的权利处于被“虚置”的状态,因此,研究教育实践中的具体权利问题应是当下教育法律建设所应努力的方向。
教育实践中的具体权利问题研究可以考虑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按照领域分化的思维方式,细化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各自的权利问题,二是权利实践中的具体操作路径问题。按照边界意识与领域分化的思维方式,在原有法律公权利与私权利界定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教育领域中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中所有相关权利主体的权利问题,使领域分化后各自都有相应的法律依据,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按照这个逻辑,除需完善国家与地方的教育法律法规外,特别需要加强私人领域教育权利的研究。如同制约公权力需要一部民法典一样,教育领域要确保个体权利同样需要一部保障私人领域权利的教育法,以保障教育公权力介入个体私人生活领域的合法性。当然,在这个过程中究竟赋予个体什么权利,还是要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权利实现的社会成本,以保证制定法律的可行性。同时,对于法律执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研究,确保权利落实,这也可以适当借鉴公共权力制约的司法机制,在执法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可行路径。
加强社会监督,服务个体发展需要。从法律上赋权到实践中真正的享受权利,需要加强对行政执法的监督,而加强监督则要寻找制衡公共权力的有效方式,确保公共权力能够服务于每个个体的利益,这对于强国家理念下的个体发展尤其重要。西方的实践表明,以社会制约权力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权力制约机制。然而如托克维尔所说,“指导社会机器运作的手是看不见的”,特别是当把目标锁定在公共权力的运行上,这就更为复杂,其中涉及诸多相关因素。如何让个体权利能够规避各级政府的权力异化而落在实处,社会学家的想象是建立一个理想的公共领域,让公共领域中形成的公众舆论与国家公共权力形成制衡,以防止公共权力的滥用而导致个体权利落空。公共领域的形成是以国家与社会的分离为基础的,需要“重新发现社会”,中国虽然以家国同构为传统,但目前处于转型时期,社会的力量正在崛起,建构公共领域是一条可以选择的道路。如今发达的网络为公共交往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有利于人们积极参与公共问题的辩论与商讨,有利于形成共识,借助于公共理性反映民意,保障权利的真正落实是可行的。以扁平化的权力制约垂直的权力或许可以使权力更好地服务于个体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0-0082-01
上好一堂政治课很难,上好一堂哲学课更是难上加难。哲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理性思维的璀璨明珠,在人类的发展历程中闪耀着熠熠光辉。哲学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抽象性和思辨性。一直以来哲学课就非常考验执教者的能力与智慧。上好一堂哲学课不仅需要执教者具备较高的学科素养和文化背景,更要有一定的人文情怀和教学智慧。哲学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学科知识、基本理论,更重要的是开拓视野、拓展思维,让学生在未来的人生路上坚定理想信念,把握人生航程,辨真伪、明是非,最终到达理想的人生彼岸。
但是哲学课教学的具体现实却是学生对于哲学学习的兴趣每况愈下。这当然有多方面的原因,课程设置的多少,教材内容的难易,思维能力的缺失,应对考试的压力等。但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在哲学课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教学方式陈旧、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手段单一等方面。这些原因导致哲学课堂失去了应有的活力和生机,失去了灵动和意蕴。那种单纯的教条式的枯燥讲授难免使学生觉得索然无味,兴趣低下。更有甚者,将本已高度抽象概括的哲学道理加以无限的延伸拓展,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和思维水平,导致晦涩难懂。这些现象的确值得深思。因此,哲学课的讲学应该让学生充分领略哲学的思想魅力,体验思想领域遨游的畅快,更应让学生追求独立人格和自由精神,从而达到人生真善美的至高境界。上好一堂哲学课,从教师角度而言必须坚持以下四个维度。
一 长度——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塑造
哲学对学生的成长和终身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哲学思想流派繁多,各种哲学思想良莠不齐,而哲学课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让学生坚定哲学的正确方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哲学课的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立场的同时廓清种种错误的思想和认识,让学生真正树立起伴随终生的崇高理想和信念。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应紧紧把握哲学的科学立场,让学生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感悟哲学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掌握其基本观点和基本理论,用科学的思想理论武装头脑并付诸实践。让哲学所体现出的良好品质贯穿于学生成长的全过程,从而使之终身受益。
二 宽度——生活感悟的提炼
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起源于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所以哲学并不是理论阁楼,不是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哲学实际上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脱离生活基础的哲学理论大厦最终一定会倒塌,同样,脱离现实生活的哲学课教学最终也只能淘汰于历史的尘埃中。只有不断贴合学生实际,关注现实生活,哲学才能更具生命力和吸引力,哲学思想才能进一步继承、弘扬和发展。所以教师在哲学课的讲授中要让学生既能仰望星空,又能脚踏实地。让学生把关注的视角同时投向历史和现实,引导学生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把握蕴含其中的哲学道理。在哲学与生活的交汇中,提炼生活智慧,提升生活品质,提高生活技能。通过哲学思维的提高让学生体悟生活的美好和对未来幸福生活的向往。
三 厚度——人文意识的培养
⑤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人民出版社,2005-2006:21.
⑥ 十七大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18.
⑦ 十报告.人民出版社,2012:10.
⑧ 林海.程序公正:依法行政的积极追求.群众,2010.11:75.
代谢综合征是一种常伴有高血压,血脂紊乱,以及肥胖(或其中两种)的疾病,个体患有糖尿病或是糖耐量不足。国内外已有研究发现,大多代谢综合征患者常陷于不良的精神心理状态,诸如敌对,抑郁,焦虑,纠结,愤懑,烦躁等。而精神心理问题在社会愈加发达的背景下演变成了一种社会问题。人们也因此更加关注对他们的精神身心健康,尤其是在家庭生活和学习生活中经常显现出来的。这篇文章提出了攻克在临床上预防以及治疗代谢综合征科学的方法。1 对象的选择和方法的采用
1.1 2005年3-9月份,我们随机抽取从27到48岁之间的450例代谢综合征患者。分别来自新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第二附属医院,附属中医院女男女比例247:203。对照组为从20到63岁之间的正常职员群体,分别来自乌鲁木齐市各个环保部门,中小学校,医院,银行,男女比例250:207。
1.2 选用标准
1.2.1 根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建议的诊断标准 选用对象①血糖含量超过6.1mmol/L(空腹情况);②血糖超过7.8mmol/L(餐后)。同时有以下三项中的两项的:①血糖超过140/90mmolHg;②血甘油三酯>1.7mmol/L(空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1.2.2 排除标准 ①患有肾脏疾病以及肿瘤疾病的人员;②患有内分泌系统疾病人员;③长期饮食上脂类摄入量较高的病人;摄入胰岛素对抗激素,抑制或对抗胰岛素的药物的患者;④患有动脉硬化、肝硬化以及阻塞性黄疸的人群。
1.3 选取方案
1.3.1 问卷 对精神刺激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估,我们采取“生活事件量表”的方法。生活事件个方面的具体内容:①正性事件:某类生活事件可以在客观或者主观体验上能够积极地对个体造成影响,我们称之为正性事件。②负性事件:某类生活事件可以在客观或者主观体验上能够消极地对个体造成影响,我们称之为负性事件。我们通过刺激量分值的大小来判定正负性事件对人们精神心理的的影响情况。个体能承受的精神压力大小通过生活事件总量(及正性事件刺激量与负性事件刺激量之和)来判定。
1.3.2 实验定性检测 测定男女比例140:110的250名患者空腹时血糖、血脂代谢生化指标。
1.3.3 控制质量 为了检验可靠性,正式试验前应有预实验。同时调查应统一方法,问卷及时收回。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脚步日益加快,人们受日常工作学习压力也日益增加。精神心理问题也备受关注。而来自生活各方面的刺激又是影响人们精神心理的首要原因。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正负性刺激量以及刺激总量在代谢综合征患者体内均高于正常人,说明代谢综合征患者更易受来自生活各方面的刺激的影响而产生较多的心理压力。
另外,我们发现生活事件刺激量与血浆总胆固醇、血浆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呈正相关。说明代谢综合征患者血脂代谢异常是受生活事件对他们心理上刺激影响的。综上可得出结论,生活事件更容易刺激代谢综合征患者的心理,造成更大的压力,对患者的血糖血脂代谢造成影响;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很大威胁。
参考文献
[1] 祝之明.代谢综合征—病因探索与临床实践[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5-7.
[2] Landsbergis PA,Schnall PL,Pickering TG,et al.Lower socioeconomic status among men in relation to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job strain and blood pressure[J].Scand J Work EnvironHealth,2003,29(3):206-215.
[3] 刘英宝,任南,杨华,等.职业紧张与高血压关系的逐步回归分析[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2,8(1):16-18.
[4] Ramey SL.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 factors and the perception of general health among male law enforcement officer:encouraging behavioral change[J].Aaohn J,2003,51(5):219-226.
一种特殊的医疗模式
采访一开始杨艳敏王任的话题便首先触及了阜外医院设立“胸痛中心”的大背景,她说“这些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生活节奏加陕,工作压力增大,我国心血管病急症呈持续陕速上升态势,已经成为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健康杀手’。在我们以往的医疗实践中经常接触到的一种隋况是心血管病台症患者往往以胸痛为王诉,胸痛可由台胜冠状动脉综合征王动脉夹层肺栓塞等引起。这些疾病发病很陕,变化也陕,如果不能在短时间内给予明确的诊断和冶疗,患者将会面临猝死的危险”
杨艳敏教授接着介绍说“更为重要的是,心血管病急症患者在发病的最初几小时内,医生的决策和处理,将会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然而,由于以‘胸痛’为主诉的这些疾病,往往在专业上分属不同的科室,如果按照传统的‘逐一分科就诊’模式进入医疗流程,就极有可能延昃害者的诊治时机,甚至会危及患者的健康与生命。意识到这些同题后阜外医院作为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我们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做珐和经验,整合医疗资缉优化工作流程,急胸痛病人之急,科学、合理地建立起了一个能够对胸痛病人及时救治、迅速有效地挽救胸痛患者的生命的工作平台――胸痛中心。”
对于“胸痛中心’的学科背景,杨艳任介绍说“胸痛中心是目前国际上十分关压的一种特殊的医疗模式,其工作原则就是按照科学的程序,庙过严格的流程和现代化的管理措施,整合各种技术力量,使胸痛患者能够在第一时同按昭医疗常规和指南进人珍治程序,得到最及时和规范的诊断冶疗。”
一个虚拟的医疗平台
记者此前了解到。阜外医院的“胸痛中心就发在废院的急诊室。因此,对于记者提出的‘胸痛中心为什么会设在台诊室”的问题,担任着阜外医院急诊科主任的杨艳敏教授这样解释说“胸痛是心血管病十分凶险的病症。由于绝大多数胸痛病人发病后,一般会首先来到急诊室就诊,所以我院将胸痛巾心设在了急诊室;这样我们就能够在第一时间启动‘胸痛中心’的工作程序
把患者分流到相应的科室去获得准确科学的救治。’
接着,杨艳敏王任解释说‘席确地说,‘胸痛中心’只是一个虚拟平台,不是一般啻义上的实体科室。但‘一站式服务’服务是这个虚拟利室的最大亮点。在谋划成立‘胸痛中心’时我院并没有像过去那样成立一个由医护人员组成的新科室
而是在力病人提供‘一站式服务’的理念指导下,组建了这个‘虚拟平台’。”
有不少大学毕业生面临就业选择时,仍对职业生活的基本特点和素质要求缺乏必要的了解,不善于应用所学知识发现和解决现实问题,倾听和尊重他人的品质和表达、表现自我的能力不足,不懂得分享与合作,缺乏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和坚持到底的责任意识。面对如此状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充分意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仅仅要讲授社会准则和规范,还应关注社会现实生活的基本需要,关注学生未来生存发展的基本能力。努力通过课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培养大学生具有正确的职业意识与向往、具有创业意识和准备,能自觉迎接未来生存挑战、理性选择职业模式、积极参与社会变革、主动开创事业成就,进而享受成功人生。
一、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内涵及构成
(一)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内涵
竞争力,顾名思义,就是参与竞争的实力或能力。“就业竞争力”是指不管你何时何地需要就业时,谋职都须具备的竞争力。英国职场专家Peter Hawkins曾提出:“等待被雇佣,在职场上是具有风险的,唯有让自己具备就业竞争力才是一种保障。”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本质上是一种表现力,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集中反映和显著标志,是毕业生把握并获取就业机会、赢得欣赏的实际能力和比较优势。概括说来,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是指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战胜竞争对手、找到自身才能发挥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适当的工作岗位的能力,即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能力。
(二)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构成
根据各种要素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时所产生的影响程度,大学生就业竞争力至少可归结为三方面的竞争力,即职业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
1.职业核心竞争力。是个体在某一特定的职业领域中所拥有的具有一定相对优势、其他竞争者一时还难以效仿和超越的职业素质。这种职业素质应该主要包括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学习与创新能力及其专业精神。职业核心竞争力是大学毕业生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是其可持续就业的一种发展能力,是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决定因素,直接关系到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层次和今后的发展。
2.基础竞争力。是指大学毕业生能承担并完成一定社会工作所需的各项基础能力的总和,是大学毕业生就业过程中马上能被用人单位发现和认可的能力或素质,它是一种显性的因素。主要包括沟通表达能力(包括口头和书面表达)、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身心素质特别是抗挫折能力、道德品质、观念、环境适应能力等。它是影响大学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的最直接因素。
3.环境竞争力。包括来自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在内的系列外部因素,它是催化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条件。
(1)学校因素。包括:学校声誉、学生所学专业、学校就业指导服务等。学校的办学定位、学校是否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毕业生所学专业是否是社会急需或有较高需求的专业是构成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一个基本因素。学校高质量的就业指导服务是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助推器。尤其是毕业生质量差异不大的情况下,优质的指导和服务能有效地提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2)家庭因素。家庭所在地类型(城市或农村)、家庭经济条件优劣、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和社会地位的高低及职业领域的差异、家庭教育理念和教育艺术的优劣乃至家族资源是否富有等都在无形中影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3)社会因素。就业形势的优劣和政策导向、相关行业的发展状况及前景、社会资源状况的优劣也会影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在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中心、以社会为平台”的开放式实践教学过程,通过“课内实践”、“校内课外实践”和“社会实践”等环节,以案例分析会和研究性学习等形式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一)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在提升大学生职业核心竞争力中的作用
1.提升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学习能力是未来社会人类应具备的首要本领,是人们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也是大学毕业生职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可以培养和提升大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分享与合作的能力,提升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表现主要是:发现问题的敏锐观察能力,通观全局的思维能力,拓展思路求索答案的能力,借鉴经验开拓新路转移经验的能力,远见卓识预见未来的能力。创新能力的形成建立在拥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知识和创新人格的基础上。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将一个班的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通过读书研讨、辩论会、案例分析会、社会调查(采访)、撰写小论文、热点追踪、备课小组活动等,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多种学习渠道,培养问题意识和探讨意识,激发学生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力求解决问题的欲望,引导学生留心生活,留心所处环境及社会的变化,细心观察市场动向,学习捕捉社会和大学生生活中的热点和焦点问题、经典案例,学会作出分析与判断,学会将收集到的信息系统化,并结合相关知识和原理进行分析运用,展开交流讨论和辩论,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具有敢于怀疑、批判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较强的信息接受和处理能力,并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分享与合作,形成具有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务实的作风、无畏的胆识、坚强的意志等相对较强独立性的品格,从而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2.提升大学生的专业精神。专业员工不但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精神。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社会的一条通道。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中,通过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社会调查(采访)、请相关专业人士或优秀毕业生作专题报告或进行访谈、组织学生参与营销活动,开展电话陌生拜访活动,参加志愿者社区服务、社会公益活动和“三下乡”等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服务社会、就业创业等结合,在实践活动中引导大学生接触和了解社会,体验各种社会角色,初步了解职业,特别是自己未来想从事的职业或自己所学专业对口的职业,知道自己所学的专业对应行业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感受专业精神的魅力,明白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也是一个人求职立业之本、创业之基,进而在大学期间自觉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及科学的职业理想,培养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及敬业奉献精神,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拓展理论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实现角色转换,提高自己迅速适应社会的能力,把素质转化为能力,从而提升可就业能力,并为将来从业后专业精神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在提升大学生基础竞争力中的作用
基础竞争力是影响大学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的最直接因素。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在提高大学生基础竞争力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中,可以以团队精神为核心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基础竞争力。
团队精神是现代人才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是当代社会对人才的急迫要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6届大会的研究报告《学会生存――教育的今天和明天》中明确提出:“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培养感情方面的品质,特别是在人与人的关系中的感情品质。系统的训练有助于人们学会彼此如何交往,学会如何在共同的任务中彼此合作。”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于1996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中提出,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的学习过程来重新设计和组织,即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和学会做人。其中的“学会共处”就是指培养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和合作精神,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也蕴涵着对大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且其在教育过程中能更好地遵循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客观规律,加强针对性。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中,可针对当前部分大学生团队意识薄弱,集体精神不强;张扬个性有余而协同合作意识缺乏;主动与他人沟通和交往的意愿不强;参与集体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宿舍和班集体凝聚力不强等现象进行教育引导。从培养责任意识包括对祖国的责任意识、对集体的责任意识和对他人的责任意识入手,运用案例教学法,开展研究性学习,开展读书研讨、辩论、社会调查、“模拟法庭”、“道德评判庭”、学生小组备课讲课等生动活泼的方式,向大学生提供和宣传关于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的倾向性信息,使他们重新认识和评价团队精神、合作能力在人才目标结构中的重要性,明确团队精神要求团队成员必须精诚团结,相互协作,在团队内部开展良性竞争;认识到团队精神建设对成员个性化的要求及认同自己的社会角色要求,重视团队精神、合作能力在态度和价值观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进而主动修正重个人发展目标、轻社会目标,重智力目标、轻道德目标的目标结构偏向,向着符合素质教育健全人格、塑造良好个性的目标努力。在此基础上,通过集体活动,引导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积极为集体的利益出谋划策,勇于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同时学会倾听和理解,学会与伙伴和老师进行沟通交流,在交流互动中,逐渐树立全局意识、大局观念和合作意识;培养集体认同感、强化集体归属感;养成谦虚、宽容与合作的品质;学习和掌握与人合作共事的方法,掌握与人合作相处的要旨,学会宽容他人并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培养和提升沟通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并在和谐相处中促进身心素质的发展。
doi:10.14033/ki.cfmr.2016.33.02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33-0044-02
痤疮是慢性皮肤病的一种,表现为皮肤潮红、丘疹、脓疱、囊肿、结节,多发于青春期群体,通常见于患者面部、胸背部、上臂等部位。若治疗不及时,可造成色素沉着、瘢痕等,进而对青少年社交与心理健康带来不良影响[1]。痤疮发病机制复杂,病因较多,西医认为该病是因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致,故临床西医针对痤疮病采用多种方式治疗,如物理治疗、抑制皮脂腺分泌与局部炎症、抗雄激素、改善毛囊角化过度等,但上述疗法存在一定的禁忌证或副作用明显等问题。近年来,纯天然疗法因其疗效佳、副作用小等优势而逐渐引起临床关注,诸多中成药不断出现,桑芩合剂则是目前临床较为常见的中成药之一,可清泄肺热、凉血解毒[2]。刺血疗法作为中医独特的一种治疗方式,在诸多疾病治疗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研究根据湿热证痤疮病理特征,运用耳尖放血联合桑芩合剂进行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并评估患者生活质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9月-2015年10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湿热证痤疮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试验组:男16例,女24例;年龄15~38岁,平均(29.42±4.52)岁;病程4个月~8年,平均(3.16±1.05)年。对照组:男17例,女23例;年龄16~37岁,平均(28.83±4.67)岁;病程5个月~8年,平均(3.25±1.32)年。所有患者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疼痛性脓疱与丘疹、皮肤油腻、舌质红、脉滑、苔黄腻等症状。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临床症状等一般资料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对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入选患者均符合文献[3]中医辨证湿热证型诊断标准,主症为脓疱、丘疹、皮肤潮红、油腻,次症为结节,或伴有口臭、尿赤、便秘、脉滑、苔黄腻;年龄16~45岁;同意参与本研究,且能够配合医师进行随访观察;治疗前1个月内未服用过治疗该病的内服药,1周内未使用相关的外用药;病历资料齐全。排除标准:对研究药物过敏;妊娠期与哺乳期女性;伴有诱导该病发生、发展的疾病;伴有心脑血管疾病、肝肾与造血功能异常,精神异常或认知功能障碍;药物导致的痤疮或由化学物质造成的职业性痤疮;无法配合医师进行随访观察。
1.3 方法
对照组单用桑芩合剂治疗,由笔者所在医院制剂室提供药物,具体处方为桑白皮、黄芩、牡丹皮、金银花各10 g;地骨皮、生山栀、蛇舌草、白术、砂仁各5 g;生甘草3 g。约饭后0.5 h服用,30 ml/次,2次/d。连续治疗6周,评估疗效。试验组在服用桑芩合剂的基础上应用耳尖放血疗法,具体步骤如下:采用酒精棉球对耳尖进行消毒处理,刺破小静脉至血液缓慢溢出,且呈滴状,放血15~20滴/次,每周放血耳尖1次。连续治疗6周后观察其疗效。所有患者治疗期间均禁止外用或内服治疗痤疮的中西药或使用影响治疗效果的化妆品。
1.4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临床疗效。痊愈:皮损基本消退,或留有少许色素沉着,实验室指标(中性粒细胞比例、末梢血中白细胞计数、γ-球蛋白、肌酶等指标)检测正常,皮疹、面红、脓疱、粉刺等症状基本消失;显效:大部分皮损消退,末梢血中白细胞计数、γ-球蛋白、肌酶等指标均显著减少或降低,皮疹、面红、脓疱等症状明显减轻;有效:部分皮损消退,末梢血中白细胞计数、γ-球蛋白、肌酶等指标均有所减少或降低,皮疹、面红、脓疱等症状有所减轻。无效:皮损仍未消退、实验室指标尚未好转,仍存在皮疹、皮肤潮红等症状。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2)生活质量:采用文献[4]面部痤疮生活质量评分表评估治疗6周后患者生活质量,主要包括患者自我感知、病情自我评估、情感功能、社会功能4个领域,常见的问题包括疼痛、瘙痒、家庭劳动、社交休闲、体育活动、人际关系、睡眠质量等。采用4级评分法,分为0~3分,总分值为50分,分值越高,提示生活质量越佳。(3)不良反应:消化道不适、皮肤干燥、口唇干燥等。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试验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为77.50%,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5.165,P
2.2 生活质量
两组患者治疗前生活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两组生活质量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不良反应
对照组治疗期间发生口唇干燥2例,消化道不适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50%,试验组发生皮肤干燥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0%,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字2=0.000,P>0.05),且均未影响治疗与正常生活。
3 讨论
痤疮是皮肤科常见的高发疾病之一,复发性强,其致病因素主要包括痤疮丙酸杆菌感染、内分泌失调、免疫异常、皮脂分泌、皮脂导管角化过度等。目前,西医方法对其治疗效果不理想,所采用的传统微生物疗法、抗雄激素治疗或应用异维A酸易产生明显的毒副作用。临床研究表明,长期服用雌、孕激素药物可引起男性发育、阳痿,女性月经紊乱、黄褐斑等内分泌失调症状。另外,异维A酸可导致干燥,广泛应用抗生素易造成丙酸杆菌的耐药性,不利于发挥药物疗效[5]。
中医学最早描述痤疮的相关文献始于殷商时期,金文、甲骨文等均发现对重度痤疮方面的描述。而明确出现痤疮之病名源自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后世医籍多将其称为“面疱”“粉刺”。中医学理论认为,该病是毒从内发,肺胃蕴热或邪毒经皮肤流注经络,经血失调或气血阻滞所致[6]。此外,生活起居与饮食习性也与该病发生密切相关。中医根据患者发病内、外因通常将痤疮进行如下辨证分型,包括湿热证、肺热蕴热证、风热证、气血凝滞证、阴虚火旺证等诸多证型,其中湿热证痤疮较为常见,是由诸多因素造成中焦运化失调、化生火热、湿热内蕴、湿热蕴结,导致肺胃积热上壅,或邪气外侵、内外互蕴、郁于肌肤。本研究运用中医疗法对该型痤疮患者进行治疗,即耳尖放血联合桑芩合剂,并观察其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本研究发现,联合应用耳尖放血与桑芩合剂治疗湿热证痤疮疗效明显优于单用桑芩合剂治疗,同时两组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均明显提升,而试验组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表明耳尖放血联合桑芩合剂有助于进一步增强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此外,试验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5.00%、7.5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两组不良反应均未对治疗效果或患者生活质量造成显著影响,提示在桑芩合剂治疗基础上加用耳尖放血不良反应较少,具有安全性,值得推广应用。桑芩合剂是由多种中药组成,包括桑白皮、黄芩、生甘草、牡丹皮、地骨皮、白术、砂仁等,其中桑白皮具有祛除湿热之功效;S芩味苦寒,可清热燥湿、尤善清泄上焦之火及肺热;地骨皮与牡丹皮可清热而入血分,起到凉血之功效;蛇舌草可解毒消痈、清热利湿;金银花属轻清之品,可清热而入肺经,同时可引诸药至肺经;白术、砂仁能健脾除湿。诸药合用,共奏泻火解毒、清热凉血、健脾除湿之功效。针尖放血是我国医学中独特的治疗方式之一,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旨在通过刺络放血,促进面部血液循环,进而加快排出炎性产物,促进炎症消退。传统中医认为,刺络出血可将淤血排出,祛除毒性物质,起到疏通经络、改善脏腑气血、调节人体阴阳气血平衡之作用[7]。本研究对患者进行耳尖放血后,其面部炎性产物不断排出,临床症状逐渐消退;同时通过调节神经体液系统,实现调节血管通透性、血管收缩、血液黏稠度、血液灌注等诸多系统的目的。现代医学研究显示,刺血疗法通过直接促进血液循环,加速组织修复与再生,抑制炎症过度反应,促使炎症消退[8]。而耳尖放血则是该治疗方法的具体应用,通过放血起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的效果。有文献报道显示,耳尖放血每周2次效果更佳。但本研究发现,多数患者难以承受每周耳尖放血2次,治疗依从性较差,故本研究仅采用每周1次的频率进行治疗,并加用桑芩合剂治疗,有助于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促进临床治疗顺利开展。
综上所述,耳尖放血联合桑芩合剂治疗湿热证痤疮较单用桑芩合剂优势显著,能够有效增强临床疗效,促进炎症消退,改善皮肤美观性,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朱可蓥,蔡菁,傅杰英.放血疗法治疗痤疮[J].吉林中医药,2013,33(5):476-477.
[2]曲韵,郎娜,黄尧洲,等.中药内外合治用于痤疮的临床研究[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4,36(2):117-120.
[3]李曰庆,何清湖.中医外科学[M].第9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208.
[4]李沂轩,贺雪文,侯爱华.面部痤疮患者两种生活质量量表的考评[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6,15(2):108-110.
[5]刘霏,李书楠,朱龙.面部痤疮脏腑辨证治疗研究进展[J].中医药通报,2016,15(4):64-66.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25-0095-02
【Abstract】 Objective:To analyze th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nursing ways and care measures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patients.Method:60 cases of ICU patients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 were selec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August 2013 to August 2014 and analyzed their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They were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as taken routine care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aken personalized pared the mood changes,control effect of cardiovascular events and care satisfaction of two groups.Result:The incidence of negative emotions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obvious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P
【Key words】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CU;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Care measures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Second Hospital of Longyan City,Longyan 364000,China
doi:10.14033/ki.cfmr.2015.25.044
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生活环境的不断变化,国内心血管疾病发生率不断上升,严重的心血管疾病患者需送入重症监护室(ICU)治疗观察。由于病情危重而复杂,患者多存在不同程度负面情绪,严重影响临床治疗效果[1]。为改善临床疗效,本研究对ICU心血管疾病患者开展了心理干预和舒适护理,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8月-2014年8月笔者所在医院重症监护室收治的心血管疾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41~82岁,平均(56.3±2.4)岁;心理特点:孤独或抑郁23例,紧张或焦虑24例,恐惧29例,依赖与期待18例,冲突心理12例。对照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42~82岁,平均(56.1±2.1)岁;心理特点:孤独或抑郁22例,紧张或焦虑25例,恐惧26例,依赖与期待20例,冲突心理11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和情绪特点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制定心理调查量表调查所有患者的心理状态,主要分为焦虑、紧张、恐惧、孤独和抑郁、依赖与期待、冲突心理五方面内容。
1.2.2 护理方法
1.2.2.1 对照组 本组予以常规心血管疾病护理。疼痛明显的患者使用药物镇痛;情绪不稳定的患者加强管理,避免发生意外;危险用具及时取走、统一管理;改善日常饮食、规范作息。
1.2.2.2 观察组 本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针对患者的心理状态实施个性化护理:(1)对于恐惧、紧张、激动的患者,稳定其情绪后,耐心向患者介绍当前病情、采用的治疗方式和效果,并向患者保证医疗质量及相关操作手段的安全性。告知患者病情控制方法与预期效果,但应强调心理因素对病情变化的影响,使其能够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考虑到病情多变而危重,必要时采用抢救措施,尽量不要让患者情绪波动而严重影响治疗进程。(2)理解患者负面情绪,适当引导。考虑到ICU患者病情和环境、制度的特殊性,鼓励患者主动宣泄情绪、表达想法、提出疑问,以便针对性予以疏导、安慰和心理干预。在进行侵袭性操作前及操作过程中,亲切地与患者轻声交流,尽可能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使患者充分理解和认可诊疗护理措施。(3)及时向患者报告和讲解病情变化。通过及时的交流帮助患者打消顾虑,引导患者配合医护人员工作。对于需行手术治疗者,术前应充分开展教育、交流工作,让患者在基本了解手术特征和意义、认同医护人员专业能力后进入手术室,术中持续鼓励和关怀患者,保障治疗工作顺利开展。(4)维持病房环境整洁、空气流通、光线充足,为患者提供温馨舒适的住院环境。对于疼痛明显者,通过与患者交谈或鼓励其看书、看电视等方式转移注意力,缓解疼痛感,必要时可酌情应用镇痛药物缓解疼痛。(5)嘱患者摄入低热量、低胆固醇、低盐食物,戒烟酒[2-3]。
1.3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患者的不良情绪、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问卷形式调查分析两组患者护理服务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和不满意,其中总满意=非常满意+满意。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不良情绪比较
两组患者护理前不良情绪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均有所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是1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ICU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情绪除受自身疾病因素影响外,还受环境因素、诊疗护理措施以及心理因素等的影响。患者的情绪变化程度及其持续时间均将影响病情变化,严重时可导致疗效降低、延缓疾病转归甚至诱发严重不良反应[4]。因此,积极分析ICU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特点,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非常必要。
本研究结果显示,ICU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多数患者明显焦虑。患者从昏迷休克中苏醒,感觉到身体的不适,又处在病房环境当中,随着神志逐渐清醒,会怀疑病情是否加重,担心是否面临生命危险,容易焦躁。(2)紧张和恐惧。重症患者发病突然、进展迅速,伴随严重的不适感,病情的进展会产生濒死之感,加上监护室环境特殊,心理反应更强烈。(3)孤独抑郁。监护室环境对外隔绝,家属不能时时陪伴,治疗工作更复杂,周围遍布抢救器械,患者情绪更敏感,总怀疑病情严重恶化,时时担忧日后的家庭、工作、生活,影响治疗和护理,还可能轻生。(4)依赖、期待心理强烈。重症监护患者自理能力降低,十分盼望短时间内恢复,加上家属探望次数有限,对医护人员更加依赖。(5)冲突心理。重症监护患者多遭受着胸痛、胸闷气短等困扰,病情反复而危重,病情发作时十分难受,但出于自尊心或不想麻烦他人,内心多有冲突特点,加上治疗过程成本较高、有经济负担,患者内心纠结更多[5]。
本研究在病情稳定的情况下,针对患者的心理特点实施个性化护理,结果显示,观察组的不良情绪较对照组显著改善,护理满意度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
参考文献
[1]庞静.双心护理干预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23):2155-2157.
[2]王学会.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治疗后护理满意度调查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13):64-65.
[3]苏晓兰.心血管疾病患者康复期连续性护理认知状况的调查[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3):75-76.
关键词: 哲学;实践;行为
Key words: philosophy;practice;behavior
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5-0316-03
Rationalism aims at bringing the behavior into clear frame, which made the tradition of politics cut apart incoherently. It wants to prove its own correctness in theory and practice. Oakeshott’s criticism is resulted from his reflection to the modern philosophy. This paper attempts to discover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Oakeshott’s political philosophy while dealing with two key concepts about it.
1Philosophy and Practice as Modes of Experience
Oakeshott insists that philosophy should avoid becoming too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propaganda. Philosophy should adhere to the attitude of "radical subversion". Nevertheless, his attitude of subversion is not shown in a kind of theory which would bring about political revolution, but in his view of "experience as a whole". Oakeshott does not offer this view with the mysterious veil. He just denotes that we would receive more consistent understanding about world in the mode of "whole experience". According to Oakeshott, the dualism about the relation of “experience” and “the object of experience” would have less acceptability than the doctrine such as “there is only an experience world as whole”[1].
There is no other work expressing philosophy of Oakeshott more directly than experience and their mode.This early work is mainly benefited from thoughts of Bradley and Hegel. It learns from Plato, Aristotle and Spinoza too. In fact, Oakeshott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research community of British Neo-Hegelian at the beginning of 20th century. In this book, he tries hard to show there is no essential difference between "experience of the world" and "the world itself ". Modes of science, history and practice are all different visual angles in understanding experience.Each mode of experience tries hard to proceed from its own assumption and acquires total understanding of experience. Meanwhile, every kind of mode is abstract understanding of the sole world. Due to the contradictories between various modes, people should not endorse any certain mode and deny another one absolutely.
Certainly, it is impossible for us to survey the theory of modes of experience completely. So this paper must expressly consider the view of "the separation between philosophy and practice ". In experience and mode, Oakeshott denotes that philosophy should not criticize in an external way. Philosophy and practice may be two different fields which discriminated against each other. Then the former should not aim at repelling the latter. Philosophy must not be interfered fundamentally by instruction from practice, and similarly practice needs not subject to the guidance of philosophy principally.
Philosophy should not be any system which consists of extrinsic concepts. Any extrinsic concept can not define philosophy, and philosophy needs not to introduce any external concepts. Therefore, philosophy would not allow the scope and standard of itself to be provided by practice. People must keep philosophy from disturbance of feel and effect which is brought forth in practice. Except itself, philosophy can acknowledge any other authority.
However, the purpose of rationalism in philosophy is to replace all of other modes of experience and then secure a systematical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ld. But the experience of the world is unique. Practice has its external features while philosophy contends with it through critique. But the strength of critique of philosophy does not give itself right of replacing practice. Philosophy won't be able to provide any specific instruction for practice.
According to Oakeshott, philosophy is relevant to actual life, but the relation of them should not be elevated artificially. In other words, philosophy can't fundamentally control practice. Just as Franco reviews,rationalism in politics results in ruin of practice, but the latter is the inviolable fountain of politics.[2]
2Practice as "Behavior in Change"
Oakeshott argues that philosophy had no absolute relation with practice, because he believes the concrete situation in actual life can't be considered by philosophy. According to Oakeshott, practice is defined as the behavior in change, unable to obtain absolute consistency.[3] Practice is formed by behavior. It is action itself and total behavioral. People always try to change their life momentarily. Action should be understood as thing in a kind of transition in this world. People always ask “what the world is”, but the world is unstable, transient and variable indeed. This is the key to understand the concept of practice correctly. Oakeshott thinks that we should expect neither eternal truth which contained in a system of concept, nor any consistent theory which keeps up with behavior. Truth always can not catch up on behavior. Any endeavor of constructing system of philosophy to exercise control over behavior would be futile eventually.
Oakeshott has pointed out the key characteristic of practice which is composed of changing behaviors in the world. Through emphasizing practice as a behavioral field, Oakeshott wants to show that we are always demanded to take action in specific environment. Thought can be assumed, suspected, criticized and regained, but the behavior is transient and final once it has been done. It is irrevocable, unable to be cancelled. This hints that practice always submits to the sense of urgency, because problem must have been solved before it slips away.
Practice includes assumption, and has no doubt about its authenticity. There is certain tension between “ought to be” and “be in fact”. Philosopher hopes their thought has unified system, but behavior in reality is always linked to change. Attempting to dispel all contradiction and difference of practice, rational philosophy will cause disasters. We have no adequate reason to change the contradiction in present practice. Contradiction and difference can be tolerated. Further more, they are necessary for us to behave effectively.
Practice and philosophy are very different in eyes of Oakeshott. Practice is in the change, and is restrained by an urgent matter. It needs not the stabilization as in the system of philosophy, but it must have the ability to make a decision in the changing situation. In other words, it is inappropriate for practice to be command by philosophy. Practice is in the world filled with value. It attempts to define such concepts as “good”, “right” and “ought”. Philosophy should not construct any system of value or principle of correct behaviors, but try to understand them.
3Conclusions
Oakeshott’s viewpoint of the relation of philosophy and practice is the basis of his critique of rationalism in politics. The relative separation between philosophy and practice shows that Oakeshott keeps at a distance with a complete system of philosophy, which is feature of rationalism. As known by all, rationalism is the most remarkable fashion of modern philosophy. but what is wrong with rationalism?Oakeshott acknowledges the necessity of systematic knowledge, but he argues that it is insufficient for practice. Thus he primarily contends against rationalism in politics. Oakeshott thinks of politics as practical activities. But rationalism in politics tries to convert political activities into abstractions. It creates the illusion of certainty, and then leads people to believe that all problems can be solved certainly. Since it misconceives the relation of philosophy and practice, and so misconceives the relation of philosophy and politics too, it has harmful effects on political activities. Oakeshott tries to promote the politics of civil association4. He seeks to have us cultivate our characters. Individual’s independence would not be product of rational political system, but his own ability to understand the hints in tradition.
Notes:
[1]Michael Oakeshott. Experience and Its Modes[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33:21
[2]Paul Franco. The Political Philosophy of Michael Oakeshott [M].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0:113
[3]Michael Oakeshott. On Human Conduct[M].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75:55
[4]Michael Oakeshott. On Human Conduct[M].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75:102-108
译文:
政治理性主义旨在把政治行为纳入明确的框架之中,使得政治实践传统被分割得支离破碎。虽然这种理论的弊端公众都略有感知,但是它仍然要在实践中拼命地证明自身的正确性和可延续性。欧克肖特对政治中的理性主义的批评源于他对现代哲学的反思。本文试图通过对欧克肖特的“哲学”与“实践”这两个概念辨析中阐明其政治哲学的主旨和理论基础。
1“哲学”与“实践”――两种经验的模式
欧克肖特认为哲学应避免沦为意识形态和政治鼓吹的工具,哲学应秉持“激进的颠覆”的态度。但他的颠覆性的态度并不表现为一种倾向政治革命的理论,而主要体现在“经验作为一个整体”的哲学主张中。欧克肖特并没有给予“经验整体”以神秘的面纱,他只是认为在“经验整体”中,世界将会得到更为一致的理解。他反对设立“经验”与“经验对象”相区分的二元论的观点,认为“只存在一个作为整体的经验世界”的观点更为可取。
《经验及其模式》(Experience and Its Modes)最直接地表达了欧克肖特的哲学思想。这本早期著作受益于黑格尔和布拉德雷,同时也熔合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斯宾诺莎的思想,因而在20世纪初英国新黑格尔主义学派中独树一帜。在这本书中,他力图表明 “世界本身”与“对世界的经验”之间没有本质的区分。科学、历史和实践的模式都是对经验的三种不同理解视角。每一种经验的模式都力图从自己的假设出发对经验作总体的理解。同时,每一种模式也都是对经验整体的抽象理解,各种模式之间相互矛盾,故而学者不应当武断地肯定某种模式同时又贬斥另一种模式。
当然,我们不可能完整地考察欧克肖特的经验模式学说,因此本文必须重点考虑欧克肖特的“哲学与实践相分离”的观点。在《经验及其模式》这本书中,欧克肖特认为哲学批判不应是外在的,哲学包含的不是简单的对于不同经验模式的排斥。他主张哲学与实践是两个不同并且各自排斥的领域。哲学必须不受实践假设的干扰,而实践也不必谦恭地等待哲学的指导。
哲学不应当是由外在概念构成的理论体系,后者无法定义前者,前者也无需引进后者。所以,哲学不允许自身的领地要由外部实践来划定。哲学要免于在实践中产生的情绪的干扰,除了它自身,哲学不承认任何权威。
哲学中理性主义总是试图取代别的经验模式以确保对世界的系统建构。实践具有明显的外在特性,而哲学总是抓住这点不放。不过,哲学的批判力量并没有赋予其取代实践的权利。哲学也不能给予实践任何明确的指引。
欧克肖特认为,哲学虽然和实践不是全然无关,但它们二者的联系不能被人为放大。换言之,哲学不能原则性地掌控实践。正如欧克肖特研究者弗兰克所言,哲学理性主义引入政治领域的后果必然是摧毁政治实践,而政治实践才是政治的神圣源泉。
2作为“变化的行为”的实践概念
欧克肖特之所以主张哲学与实践不具备绝对的必然联系,是因为他相信实际生活中的具体情形不能被哲学考虑到。欧克肖特认为实践是变化中的行为,无法获得完全确定的一致性理解。实践由行为构成,它是行动本身,是行为的总和。人们随时尝试去改变生活。行为应当被理解为一种不断改变之物。人们总是问“世界是什么”,但世界终究是易变的,不稳定的以及短暂的。这就是正确理解欧克肖特实践概念的关键。他认为我们不应期望任何概念式的关于外在实践的真理,也不应当尝试建构能够与行为保持同步的理论体系,真理总是赶不上行为的脚步。任何建构规范实践行为的全面性哲学体系的努力最终都是徒劳的。
欧克肖特指出了实践的关键特点:它是世界中变化的行为。通过强调实践是行为领域,欧克肖特想展示这样一个情形:我们总是被要求果断地去行动。思想可以被假定,被怀疑,被批判以及被收回,行为却是短暂且也是最终的,一旦做了,便无法撤消。行为是不可撤消的,这暗示了实践总是服从于紧迫感,因为它必须在问题溜走之前解决它。
实践包含了假设,并且还毫不怀疑的认为此类假设是真实的。在“是”与“应当”之间总是保持了一定的张力。哲学家总希望他们的思想具有系统的整体性,而现实中的行为总是与变化联系在一起。理性主义尝试消除我们实践中所有的矛盾和差异必会招致灾难。我们没有理由去改变现存的任何实践中的矛盾,矛盾和差异不只是可容忍的,而且对于也是有效行动所必须的。
因此,在欧克肖特眼里,实践和哲学是很不相同的。实践是变化中的行为,并被眼下紧急的事件所约束,它不需要哲学的稳定的体系性,但它必须拥有在不断变换的情形中做出决断的能力。简言之,让政治实践服从于哲学理论是很不合适的。实践是个充满价值的领域,它总是尝试去明确什么是“好的”,“正确的”以及“应当的”。哲学并不去构建世界的价值观或是正确行为的原则,而只是尝试去理解它们。
3结论
“哲学”与“实践”之区分是欧克肖特批评政治的理性主义的理论基础。“哲学”和“实践”应相区隔的观点显示了欧克肖特对任何完整的哲学体系的厌恶,因为完整的哲学体系往往是理性主义的特征。如众所知,理性主义是近代哲学最为著名的范式,但理性主义有什么错?欧克肖特承认确然性知识的必要性,但认为这对实践来说还不是充分的。因此,他竭力批评哲学理性主义介入政治。欧克肖特认为政治属于实践行为,而政治中的理性主义却力图使政治行为受控于为抽象的指示。它引发了确然性的幻像,诱使人们相信所有的问题可以通过抽象的指示普遍地加以解决。由于混淆了哲学与实践之间的关系,因而也混淆了哲学与政治之间的关系,政治中的理性主义对于政治危害甚多。欧克肖特力争促进公民联合型政治,以便培育人们的德性。个体的独立性不可能是理性政治体制的产物,而是理解实践政治传统的暗示的能力之后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