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健康教育的内容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16 17:28:5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幼儿园健康教育的内容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幼儿园健康教育的内容

篇(1)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16—0027—01

幼儿园健康教育是幼儿园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园健康教育是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以提高幼儿对健康的认识水平,改善幼儿健康态度,帮助幼儿逐步形成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习惯,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为目的的教育活动。 因此,在幼儿园教育中,要将健康教育作为主题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充分挖掘其中的教育价值,根据幼儿年龄特点,设置不同类型的主题活动,将幼儿感兴趣以及应了解、掌握的健康内容融入其中,使他们在有趣、系统的主题活动中,丰富健康知识、学习健康技能、养成健康习惯。

一、健康教育内容要与幼儿年龄特点、生活经验相符合

对于幼儿来说,其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决定了他们只对自己所了解和喜欢的事物感兴趣。因此,开展主题活动时,教师要对幼儿的发展情况进行了解,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发现幼儿需要,选择适合幼儿的、有价值的主题活动内容。

在开展以健康领域为主要内容的主题活动时,我们非常注重从幼儿身边的事件入手,选取贴近幼儿生活、幼儿容易理解和感兴趣的健康教育内容来设定和开展主题活动。如,小班幼儿的健康观念很模糊,常会出现一些不健康行为,如挑食、流鼻涕乱抹、经常露小肚皮等。因此,教师在选取小班主题活动时,就要从贴近幼儿的吃、穿、情感等方面入手,制定“我是健康好宝宝”主题,在进行过程中选取幼儿容易理解的活动内容,让幼儿在好玩的游戏中掌握技能,从而促进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和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强化幼儿的自主健康意识。

二、健康教育内容要从日常生活中捕捉

幼儿园健康教育的内容与幼儿的生活紧密相连,因而在选择健康教育的内容时,应紧密围绕幼儿的日常生活,在观察幼儿、了解幼儿的基础上,及时发现并捕捉幼儿在生活中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使其逐步生成为蕴含健康教育价值的主题活动内容。如,在中班的日常生活中,教师发现幼儿对肯德基等食品感兴趣,教师及时抓住这一教育契机,开展“美食总动员”主题活动。在这一主题中,教师从多角度切入,从丰富多彩的食物、营养配餐、自己动手做美食等几个方面开展,让幼儿在探索美食奥妙的同时,感受食物的多样性,了解合理膳食与营养配餐之间的重要关系,体验自己动手的快乐。

三、健康教育内容要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

篇(2)

关键词:

幼儿园;心理健康;课程

随着人们对全面发展要求的不断提高,心理健康作为一项重要指标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学龄前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也已经成为家长热议的话题。诸如社会交往、性格培养、意志磨练和习惯养成等这些以往更多的通过隐性教育去实现的内容,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心理需求。它们被涵盖在心理健康课程这一大的概念内被提上了日常教学的议事日程。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才应运而生[1]。其中详细规定了幼儿身心发展的各项指标,为幼儿园开展心理健康课程指明了方向。此后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在心理健康课程方面增加了投入和课时,但由于园所性质、园长认识程度、师资力量配备和配套教材等一系列问题,幼儿园心理健康课程的效果并不十分明显[2]。笔者通过对河北省幼儿园心理健康课程开设的情况的问卷调查,了解各地幼儿园心理健康课程开设的情况、内容及效果。找到影响问题的关键因素,并提出有针对性建议。为了全面了解河北省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笔者使用自编问卷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对石家庄、邯郸、张家口、廊坊和保定等地36家幼儿园329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及访谈,其中公办幼儿园15家,私立幼儿园21;城市幼儿园24家,县城幼儿园9家,农村幼儿园3家。幼儿教师年龄在19~46岁,全部为女性。问卷主要涉及3个方面,包括幼儿园心理健康实施现状、影响因素和幼儿园心理健康课程内容设置等。

一、幼儿园心理健康课程的重要性

(一)保障幼儿全面健康成长

随着社会的发展,“健康”越来越被人所重视。健康是指人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健康是保证幼儿全面发展的前提,能否对幼儿实施适宜的健康教育,不仅关系到幼儿当前的健康成长,而且会对其一生的幸福产生深远影响。长期以来,家长和教师更关注幼儿的身体健康,而忽视了心理健康。幼儿的心理健康包括智力发育正常,情绪愉快稳定,行为活泼且有一定的自控能力,能与他人相处并适应集体生活等多个方面。但是,目前仍有部分家长片面地重视知识教育,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这种“本末倒置”的现象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反思,反对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回归幼儿教育本质成为了普遍共识。幼儿园作为学前教育的主要载体,在课程设置中保证心理健康课程的有效开展对于矫正幼儿问题行为、塑造幼儿健全人格和实现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推进幼儿教育创新发展

当前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儿童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主要体现在健康领域中,而没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随着人们对精神追求的不断提高,幼儿心理保健成为了家长的一项迫切需求。幼儿园应在需求的驱动下开设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这也是幼儿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因此,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按照发展阶段有计划、有目的、系统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推进幼儿教育的创新发展。与此同时,对于丰富学前教育理论体系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解决个别幼儿心理问题

目前幼儿身上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许多心理健康问题,如娇惯、自私、独立性差、缺乏耐挫力、自我保护意识差等。虽然绝大多数孩子并不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但个别孩子的独特心理问题往往会影响到一个班级甚至整个幼儿园的氛围。例如,幼儿多动而不能自控、适应性差、爱哭闹和攻击性强而不具有同情心等都会带来连锁反应。由于教师和家长对心理问题的不重视,片面认为孩子的问题行为只是暂时的,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消失。结果往往导致问题越来越严重,最终会影响幼儿未来的发展。在幼儿园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针对个别幼儿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开展专业辅导,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幼儿的心理问题。这既体现了幼儿园对于家长孩子的负责态度,也传递了幼儿园办学的基本教育理念。

二、幼儿园心理健康课程实施的现状

(一)幼儿心理健康课程重视程度不足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幼儿园中开展是大势所趋,这已经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同。本次调查幼儿园类型多样,既包括城市公办和私立幼儿园,也包括县城幼儿园;既有省示范幼儿园,也有农村私立幼儿园。涉及调研幼儿园的范围和层次较广,绝大多数被调查教师认为,在幼儿园中开设心理健康课程非常必要,占到所有被调查教师的91.5%,认为没有必要的占4.3%,认为无所谓的占4.2%。调查结果显示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地位已经被绝大多数人所承认。但是,调查同样显示只有21.2%被调查教师所在幼儿园开设了心理健康相关课程,没有一所幼儿园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只是在《健康》等相关课程中涉及一些零星的心理健康内容。“思想上高度重视,实施上缺乏引导”已经成为当前幼儿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普遍共识。这一方面说明幼儿教育紧跟时代步伐,不断丰富幼儿教育教学内容。另一方面也说明幼儿园教师缺乏教育创新能力。《指南》只是提纲挈领式的给出了幼儿心理发展的总目标,并未具体列出如何去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法和途径。幼儿园教师缺乏实践指导,在实际执行中常常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3]。

(二)幼儿园心理健康课程内容设置混乱

幼儿园教师缺乏具有可操作性的课程设置和配套教材,必然导致教授内容的多样化和随机化。在回答“心理健康的幼儿具有哪些表现”时,排在前四位的分别是心理特点与年龄相符、智力发展正常、情绪反应适度和遵守纪律和规则。这反映出在教师的眼中,聪明和听话是健康孩子的重要特质。在回答“幼儿园心理健康课程需要包含哪些内容”时,更多的教师选择了人际交往训练、情绪情感教育等与情商有关的选项。尽管个别私立幼儿园有意识的开设过交朋友、理解他人等方面的活动和游戏,但整体上缺乏连贯性和系统性。幼儿园亟需符合幼儿心理发展规律且操作性强的幼儿心理健康教材或可执行性方案。

(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主体责任不明确

家庭与幼儿园在孩子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均应承担相应的责任。仅仅依靠任何一方的力量都无法实现幼儿心理的全面发展。有75.4%的被调查教师认为二者均应承担责任,23.7%的教师认为家庭应该承担责任,只有0.8%的教师认为幼儿园应该单独承担责任。虽然共同承担责任成为主流,但仍有近三成被调查者在推诿幼儿园的责任,这势必会影响到其他教师的心态。另一方面,在具体实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时也存在着较大的分歧。有13.6%的教师认为心理健康课程应该由心理专任教师来开展实施,认为带班教师或保育员为主要实施主体的占14%,剩余的72.9%的人选择了“包括幼儿园领导、保育员在内的全体教师”。应该明确的是,集体负责很多时候更容易出现推卸责任,最终导致无人负责的尴尬境地。而目前,这种选择仍占主流。说明还未明确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主体,其责任也不明晰。

三、优化幼儿园心理健康课程的对策

(一)全面提高幼儿教师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调查显示,目前幼儿教师存在专业理论素质不够,基础知识不够扎实,不能将新的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要优化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需要幼儿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4]。个别农村幼儿园教师在观念上仍未脱离照看孩子的传统观念,缺乏必要的教育能力和教学手段。城镇公办幼儿园教师虽然入口关把控较严,但学习和培训机会不足也制约教研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幼儿教师队伍的素质直接关系到课程实施的效果,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由于内容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也相应更高。因此,全面提高幼儿教师综合素质势在必行。可以通过对幼儿教师的培训来补充幼儿心理健康方面的短板。在培训内容上不应该局限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通识性内容,而是应该培训包括幼儿身心发展的阶段和特点、幼儿心理行为问题的矫正与防治、幼儿心理疏导技能等专业性技能。这些技能培训操作性比较强,幼儿教师也容易上手,也能够产生良好的效果而提高自信心,是今后幼儿教师素质培训的重要发展趋势。此外,创新能力是当今社会创造型教师必备的能力,要热爱创造,有创造的动机,能创造性地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才能在教学活动中展现出创造性。幼儿教师需要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保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顺利开展。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活动和游戏相结合,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家长互动相结合,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参观和实践相结合。幼儿教师只有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和主动性,才能将本园的实际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开展丰富多彩和形式多样的课程,真正实现每名幼儿的身体、心理等健康成长。

(二)开发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及配套资源

当前幼儿园五大领域课程中并未专门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独立门类,该内容主要通过渗透在其他五大领域中零星呈现。这与幼儿心理健康被高度重视形成鲜明的对比,已经无法满足幼儿园日渐增长的教学需求。缺乏优秀的教材和配套资源已经成为制约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效开展的主要瓶颈。尽管近年来在上海等地开展过“比比和朋友们”等专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源于英国的教材和模式无法发挥最大效果,其教材内容与国内家长期待和幼儿园课程均存在一定差距。但是该课程的实施作为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探索,为我国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的确立和教学方法与形式的选择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更多的关注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忽视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已经成为幼儿园相关课程教材开发的潜在规则。将数学、拼音、音乐甚至美术等科目单独设立,已经成为幼儿园选择教材的常态。幼儿教师缺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在工作中感到困扰等都与缺乏相应教材有关。因此,这就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根据我国幼儿园实际情况,针对幼儿的现有问题,开发有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这样才能够保证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实体内容,便于开展教学活动。此外,幼儿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开发“园本课程”,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百花齐放的新局面[5]。调查也显示,幼儿园教师普遍关注的幼儿心理健康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自我认知、自我情感体验和自我控制等多个方面。经过整理和分析,幼儿心理健康课程的主要内容可以包括适应、交往、爱与感恩、习惯、情绪和性格等几个方面。将这六个部分进一步细化,并通过动画导入、教师讲解、参与体验和示范表演等四个环节展开课堂教学,构成幼儿园小班心理健康课程的核心内容。目前,笔者正在开发相应配套课程的教材和辅助用品。该内容本身作为一种尝试希望能够为幼儿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

(三)进一步明确主体责任以及考核评价机制

针对目前幼儿健康教育实施主体不明确,责任不清晰,建议在幼儿园中配备专职的心理健康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与活动,保证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制定相应的责任制度及考核评价机制[6]。如果全体教师均参与幼儿心理健康内容的渗透与引导是初级阶段,兼任心理健康教师是过度阶段,那么专兼职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师则是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的高级阶段。“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不仅能够极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率,而且也能够保证工作质量。专职心理教师需要承担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为园内幼儿建立心理档案,及时与幼儿进行心理沟通,开展心理辅导,定期跟家长反馈幼儿心理发育情况等。因此,还需要在幼儿园中设有配套的幼儿心理辅导室或“心理抚育室”,为专职心理教师开展个别辅导提供场所和支持。例如可以通过“箱庭疗法”来疗愈儿童的心理创伤,通过“绘画疗法”来宣泄幼儿的负面情绪,通过“家庭治疗”来改善父母和子女间的亲子关系等。当然这也对专职幼儿心理教师以及幼儿家长的配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专职幼儿教师不仅需要及时针对“个别人”开展工作,更重要的是对“所有人”也应负有相应的责任,这一责任通过幼儿园心理健康课程来实现。幼儿园心理健康课程应该作为必修内容列入一周教学计划,采用游戏导入、教师讲解、幼儿模仿等方法将涉及知情意等相应心理品质有计划、有目的的培育起来,并配合其他课程的相互渗透,最终达到提高幼儿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其中的关键在于依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结合“最近发展区”在合适的年龄段来训练和培养孩子特定的心理品质。进一步细化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有的放矢的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科学的对幼儿心理的发展做出评价。

作者:彭丽华 单位:廊坊师范学院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刘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健康领域教育建议解析[J].幼儿教育,2013(13):16-19.

[2]姚本先,张灵.我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现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J].当代学前教育,2010(02):4-9.

[3]李小球,郭铁成,姜协武,等.《幼儿园教师职业准入标准》的初步建构[J].教育科学,2014(04):47-54.

篇(3)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8(b)-0150-01

当今社会,生产力水平、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经济逐步发展,随之带来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得大众对健康有了更高的要求,健康也开始成为大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幼儿时期是人生的关键时期,幼儿的健康成长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维护幼儿的健康,实施科学、合理的健康教育不仅是幼儿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幼儿园应当把健康教育放在工作的首位。

1 幼儿园健康教育常态化——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

1.1 幼儿园健康教育常态化——一个“简单”的问题

顾荣芳老师认为,幼儿健康教育是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提高幼儿健康认识、改善幼儿健康态度、培养幼儿健康行为,维护和促进幼儿健康的系统的教育活动。[1]

从以上可以看出,幼儿园健康教育常态化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幼儿健康教育的目标就是要丰富幼儿健康知识,改善健康态度,从而形成健康的行为。而且幼儿园健康教育的内容与生活息息相关,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包括入园、进餐、游戏、盥洗、学习活动、体育活动等都是健康教育的契机,都可以适时、适地地开展健康教育。

1.2 幼儿园健康教育常态化——一个“复杂”的问题

在只求速度不求内涵的文化背景下,由于种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家长和教师在教育上表现出过度的功利追求,忽视了把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作为主要的价值取向,出现了教育的“急功近利”现象,即学前教育功利化。

我们不妨思考一下,在幼儿园的健康教育领域由于这种功利主义的存在,是否影响了教师对健康教育实践的深入了解和分析,难以持之以恒地将好的健康教育理念在常态健康教育中实践;在幼儿园健康教育实践中是否存在以下现象:

1.2.1 关注最终结果忽视常态过程

为了获得一个好的结果,有的教师精心准备教育的形式,使得教育成了“表演”,缺乏了与幼儿真心交流的氛围,无法看到常态教育中的问题;有的教师为一次展示准备了大量的内容,超出了幼儿的负荷,完成的是常态教育下“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有的教师为了避免出错,选择的是自己擅长的易把握的教育内容,很难实现对幼儿发展的意义。

1.2.2 关注专门教育忽视常态下的随机教育

专门的健康教育活动,如,幼儿园的体育因为有明确的健康教育目标,因而更容易受到教师的关注,为达到教育目标,教师也会考虑教育的方法和手段。而幼儿园一日生活中有很多随机教育容易为教师忽视:教师易错过一些良好的健康教育契机。

1.2.3 关注典型问题忽视常态问题

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在幼儿园逐渐引起重视,但由于心理健康知识和教育能力的缺乏,很多幼儿教师把心理健康教育误认为心理治疗,努力去关注典型个案,给个别爱动的孩子、个别不爱说话的孩子,贴上“多动”、“自闭”的标签。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具有消极导向的标签,对幼儿的发展将会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

2 幼儿园健康教育常态化的途径

幼儿园健康教育常态化的途径,如下:

2.1 构建常态化的健康教育课程

2.1.1课程内容来源于幼儿的生活

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源自于生活,一方面是由健康教育的领域特点决定,另一方面则是由幼儿的身心特点所决定。在确定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之前,有必要“了解幼儿”。其一,要了解幼儿的已有生活体验;其二,要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

2.1.2课程具有可推广性和普适性

构建常态化的健康教育课程,首先,幼儿园需要明确本园的健康教育的基本思想。其次, 教师需要了解课程的教育理念,加强设计与组织教育活动的技能,了解教育活动组织的方法和策略等,和园长、同行教师、专家、家长等一起进行课程计划的制定和评价,增强课程的实用性。再次,健康教育课程应便于不同的幼儿园利用当地的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提供借鉴。

2.1.3 关注常态化课程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常态化课程应贴近现实,关注幼儿的成长过程,而不是关注教师一味追求对预先设计的内容的完美呈现,当课堂以最真实的状态呈现的时候,教育活动中会自然出现很多生成的内容,教师采用合理的方式面对这些“意料”之外的内容,对教育活动中出现的问题采取接纳的态度,对问题的思考和解决,进一步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能力。

2.2 创设健康的物质生活环境

首先,幼儿园可利用沙、石、土、水等自然资源,精心设置各个区域,孩子可在石头路上行走、进行玩沙、玩水等游戏。其次,设置和自制各种户外活动器械,如,滑梯、攀登架、秋千等。此外,教师还可利用幼儿园的各个角落进行环境布置,对幼儿进行健康教育。最后,幼儿园自身创建的整洁、安静、安全、健康的环境也是对幼儿潜移默化的健康教育。

2.3 营造良好的精神氛围

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幼儿园,能够真正和孩子的心灵对话。和谐的师幼关系是幼儿园精神氛围的关键。首先,教师应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用自己健康的人格去影响和感染幼儿。其次,教师自己应以身作则,有良好的卫生习惯、开朗乐观的生活态度、关心他人。再次,教师要富有爱心地对待每一个幼儿,敏锐地觉察幼儿的需要,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精神环境。

2.4 提供健康服务

篇(4)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4-280-01

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新《纲要》中提出要想培养21世纪的人才,必须将幼儿园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幼儿园我们不仅仅要培养他们有良好的智力、知识等智能素质,更要培养他们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完整的人格。目前,我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虽然是热点,毕竟刚刚起步,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都丞待我们去探讨和解决:

一、新《纲要》中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表述

新《纲要》中指出幼儿的心理健康是指心理发展达到相应年龄组幼儿的正常水平,情绪积极向上、性格活泼开朗、无心理障碍,对环境有较快的适应能力。同时新《纲要》要求我们教师“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

《纲要》中将幼儿园教育内容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这些领域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渗透,融会贯通的,我们细细分析每一领域当中,都可以看到有关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要求。因此,教师在制定教育活动计划时,要根据儿童成长的年龄特点和本班儿童的已有经验将心育目标与某一领域目标有机融合。例如“自我意识”的教育;在小班我们开展了《自我介绍》《我与别人不同》等培养幼儿自信的教育活动。在中班开展了《说出自己的优点》《我为大家服务》等体现自己优势等活动,在大班开展《自我评价》《自我控制》等教育内容;根据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有重点地在各年龄阶段循序渐进地开展活动,而这类活动除了进行专门的健康教育系列活动外,还要关注其发展目标与其他领域的融合。例如《木偶奇遇记》中的彼诺超,用他坚强勇敢的性格特征来教育幼儿,使幼儿通过具体形象的感知受到启发和教育。这样,便使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领域的整合式教育走向生成式的,持续发展的,整体性的教育。

二、当前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教师的观念与行为的转变。在幼儿园里教师对幼儿的心理健康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不能将心理健康教育理解为传统意义的“上健康课”。更重要的是教师的人格在日常生活、学习和游戏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幼儿把教师看做自己心目中的理想人物和模仿的对象自觉或不自觉地在自己言语和行为中加以仿效。其次,要注重幼儿同伴之间的相互作用。幼儿的同伴不仅是一种对孩子心理发生作用的影响源,而且也可以作为一种社会结构中的一个因子,影响儿童行为的发展。再次,要关注家园共育。家园共育是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只靠幼儿园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新《纲要》更加提倡家园共育的模式。因为家庭环境,家长的观念和行为,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方式等都会对幼儿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家庭和睦的孩子心理安宁、活泼愉快,而家庭冲突的孩子则内心焦虑、心神不宁,常导致心理问题。所以我们必须与家长搭起一座相互沟通的桥梁,家长是最了解自己孩子的人,根据自己孩子的个性和年龄特点,该用什么样的方法和手段来教育自己的孩子,是必要的和重要的,那么我们幼儿园应向家长大力宣传有关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和方法。最后,注重社区对幼儿的影响。社区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提供有利环境,社区的生活、社区的道德风貌等都会影响幼儿的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孟母三千的故事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篇(5)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将幼儿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作为教育工作中重要的一项。但是在实际的落实中,仍然存在许多的问题阻碍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步伐,只有适当调整相关策略,积极健全相关法规政策,为才能为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家园合作的意义

家庭是孩子成长发展的第一个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与孩子之间特有的血缘关系、亲情关系与经济关系,使这种教育具有感染性、长期性和针对性,教育内容复杂丰富且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同时,幼儿的家长来自各行各业,可谓是人才济济,是幼儿园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在幼儿的发展教育中,让家长用各自的专长参与幼儿园的教育,可以使他们深层次地了解幼儿园、了解幼儿教育,更有利于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

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家园合作存在的问题

(一)幼儿园和家庭对幼儿心理教育没有足够的重视

现阶段,我国的各个地区都已经开始实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国家对这项工作也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并且加强了扶持的力度。但是,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依旧处于发展中阶段,在此期间就需要相关的教育部门对此项工作进行一定的优化和创新。在进行幼儿园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需要合适的书籍来对幼儿进行引导,由于市面上关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书籍繁多,内容涉及面广,这样就导致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性比较低。此外,现如今的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一般都是通过课堂集体教学活动的方式来进行,而幼儿园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有限,在讲解中也比较枯燥乏味,就使得幼儿在学习中不能够对心理健康的内容掌握完全,不能够真正实现幼儿的心理健康。与此同时,很多家长都认为孩子的教育只在幼儿园进行就可以了,作为家长只需要给孩子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满足孩子的各种需要,根本不注重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也缺少正确的引导。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

(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缺少家园沟通

在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幼儿园与家庭之间缺乏交流沟通,使得幼儿园在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阻力过大。其中主要出现的矛盾就是家长与幼儿园方面对幼儿教育的侧重点不一致。一般情况下,家长都只注重对孩子知识教育的成果,而幼儿园则是考虑到幼儿整体素质的提升。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家长与幼儿园在认知方面的矛盾就越来越突出。再加之家长与教师对幼儿的定位情况有所不同。作为家长,往往对幼儿的期待值都比较高,但幼儿教师主要是根据幼儿自身的性格特点提出适合幼儿发展的要求,这种期望值上的差异,往往会造成幼儿认知和行为方面的模糊,不利于幼儿良好性格品质的形成。此外,家长在与幼儿交流的过程中,主要讨论的内容是身体健康,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情况很少能够了解透彻,加之没有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的指导,很多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容易以偏概全。

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家园合作的有效策略

(一)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要想保证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就要对幼儿教师提高一定程度的专业素养。教师不仅要对自身的教学水平进行不断的提升,还要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学习。在学习中要结合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方针来进行适当的选择。

(二)提高家长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

幼儿园要积极开展亲子活动,对家长进行必要的家庭教育指导,通过沟通提高家长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

(三)建立家园合作的长效机制

在进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时刻注意其持续性的特点。在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心理发展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其行为方式以及思想方面也会出现一定的差异。对于这种情况,建立家园合作的长效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幼儿园可利用家长会、家园联系册、亲子活动、家长QQ群等方式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联系;教师要善于根据幼儿的不同性格特征和行为表现对幼儿的心理进行科学的评估与分析,同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引导和干预;家长要加强与教师的沟通,及时反映幼儿在家的表现,听取教师意见,积极配合教师开展切实有效的教育活动。此外,家长还要加强自身学习,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提高自己的育儿水平。

综上所述,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在现阶段的教育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这是一项持久性的工作,所以就要求家长能够与幼儿园方面达成共识,进行友好的协作,才能够真正的实现教育的目的,能够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作用真正的体现出来,使得幼儿在生活学习中能够身心健康地发展。

作者:杨兰 单位: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篇(6)

幼儿园是一种学前教育机构,通常是对三至六岁的幼儿进行统一的德育和智育,让幼儿的身体、智力、心理得到全方位的发展,不仅能够让幼儿学到简单的知识,还可以让幼儿从小就接触集体生活,体会交朋友的乐趣,培养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幼儿园教育作为教学体制的基础部分,对孩子的一生的发展都会起到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幼儿的身心成长和道德品格培养都会起到很大的帮助。

一、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不足

(一)忽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学前教育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成为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得到家长和社会的肯定。就目前的幼儿园教育来说,对幼儿的智力开发和知识教育为主要工作,经常会忽视对幼儿的心理教育,认为幼儿年纪太小,不适合进行心理的教育,即使部分幼儿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只是走形式,或仅仅对性格内向和存在行为问题的幼儿进行教育,然而事实证明,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幼儿来说非常重要,能帮助幼儿顺利的度过家庭与学校之间的衔接时期,并且培养幼儿的道德品质。

(二)个别幼教自身素质不高

近几年,幼儿园频频出现虐童事件,在各界人士揪心的同时,也反映出部分幼教自身的素质问题。很多幼儿园都认为幼儿课程都是些基础知识,幼教不具备专业教学水平也可上岗,恰恰相反,幼教不仅需要有丰富的知识,还需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和爱心、耐心,很多幼教仅仅是中专毕业,自身素质不高,在教学过程中缺乏耐心,甚至打骂学生,给幼儿的心理成长造成不利的影响。

(三)心理教育课程的单一

幼儿园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内容形式单一,而且与幼儿的实际生活严重脱轨,导致教学成果不理想。将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局限在心理健康课堂上,不注重日常生活中的情境教学和游戏活动教学,使得幼儿对心理健康课程完全没有兴趣,课程效率不高。

二、加强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心理教育与课程教学的融合

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独的,而是应该融入到方方面面的教学工作当中。幼儿对心理健康教育还没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如果仅仅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来讲述理论性问题,幼儿必然理解不了,因此,完成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幼儿教师在日常上课的过程与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和,潜移默化的对学生的心理进行教育。例如:在上体育课时,组织幼儿进行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加强团结合作,相互帮助,让学生在课堂当中学习如何与同学进行情感呢沟通,如何与其他小朋友友好的相处,消除学生之间的矛盾冲突,帮助学生在课堂中提升自己心理健康水平。

(二)师生情谊的建立

要想加强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应该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现在的幼儿大都独生子女,深受父母和爷爷奶奶的宠爱甚至是溺爱,不仅会养成孤僻的性格,还会有自私的不良心理。孩子刚刚融入幼儿园这个大家庭,会感到难以适应,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如何去交新朋友,这个时候,教师应该融入到幼儿当中,主动与幼儿交朋友,并且积极的引导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帮助他们建立友好的情谊,让学生能够在积极的环境中学习,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

(三)心理教育内容和方式的创新

对于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来说,选择什么样的教学内容和方式十分关键。幼儿园的小学生都处于三至六岁,接受能力差,注意力不够集中,因此,幼教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心理健康教学活动。幼儿年纪较小,比较贪玩,教师应该提高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引导学生循序渐进的接受心理健康课程,利用多媒体、游戏教学等方式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兴趣,提高幼儿心理教育的成果。

(四)家长与学校的密切配合

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一门简单的课程,不仅学校要加强教育,更需要家庭的关怀教育。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人,在幼儿的成长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更应该时刻关注幼儿的成长。我国有关数据显示,单亲家庭的孩子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可见,家庭教育对幼儿的身心成长起着关键的作用。生活压力的加大,让很多父母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到工作当中,忽略了对孩子的关心,为了幼儿的健康成长,首先,父母应该在工作之余,多抽空陪伴在孩子的成长程中,将心理教育渗透到幼儿的日常生活;其次,父母不应该在孩子的面前争吵,以免给幼儿造成心理阴影。

三、结语

总而言之,学前教育对幼儿的身心成长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教育工作者应该明确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幼儿心理教育的不足之处,通过心理教育与课程教学的融合、师生情谊的建立、心理教育内容和方式的创新、家长与学校密切配合等方式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到幼儿的日常生活中,提高幼儿心理素质,帮助幼儿从小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积极向上的道德品质。

作者:齐明华 单位:河北省青县金牛镇大杜庄中心园

参考文献:

[1]赵慧霞,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创新教育,2014(19)

篇(7)

幼儿的身心健康及和谐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内容,它需要科学合理的教育以及有效的引导,要通过家园合作的方法和措施,关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探索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园合作具体措施和渠道,通过家园合作的有效交流和沟通,更好地帮助幼儿养成开朗的性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

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园合作的意义分析

1.提供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依据

由于不同的幼儿有不同的心理特点和认知习惯,也与幼儿的家庭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为此,通过家园合作的方式和手段,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幼儿的心理发育状态和身心健康水平有全面的了解,并以此为依据,拟定适宜的、针对性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案和策略,更好地查找幼儿心理异常行为的根源,较好地达到纠正幼儿心理行为偏差的效果。

2.创设全方位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通过家园合作的方式和手段,可以创设全方位、多角度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将幼儿家庭与幼儿园连接成为整体,共同促进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较好地弥补幼儿心理行为中的异常现象和问题,最大程度上发挥教育环境的效能。幼儿在成长的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属于十分重要的内容,而对这一环境的创设,需要教师与家庭的密切配合,给予孩子最为温馨的教育和引导,帮助幼儿去正确地获得社会上的各种认知,全面提高幼儿教育的有效性。

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园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1.关注度不足

尽管大多数家庭都关注幼儿的成长和发展,然而对于幼儿的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却没有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认为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当是幼儿园的教育内容,自身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和经验,而忽视了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这就使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缺失。

2.幼儿园与家庭的信息交流与反馈不足

在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家庭和幼儿园在这方面的信息交流和反馈不够畅通,没有形成长久、高效的信息交流平台,主要依赖于班会、家访等方式进行信息沟通和交流,然而,这种信息交流方式会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和制约,难以高效实现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加之,幼儿园和家庭在知识结构、个体立场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难免造成思想观念上的差异,这就无法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成长情况做出科学客观的评价。

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园合作措施探讨

1.增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园合作的重视度

要使家庭和幼儿园都充分认识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要通过广泛的宣传,增强家园双方对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度,做好幼儿心理卫生知识普及工作,使幼儿心理健康的观念深入人心。

2.搭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园合作平台

要搭建多样化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家园合作平台,开创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园合作渠道,通过家长开放日、节日庆祝活动、亲子游戏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较好地促进家庭与幼儿园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沟通,还可以将互联网信息化手段引入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园合作平台之中,建立家园合作联系单、网络信箱、家长QQ群、微信聊天群等,增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园合作的日常化、网络化,较好地通过家园合作平台讨论幼儿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行为偏差,并通过商议的方式拟定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使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园合作更为通畅和充实。

3.建立和完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檔案

为了更好地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发育情况,避免幼儿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行为偏差问题,家庭和幼儿园要加强联系和合作,搜集、整理和归纳幼儿的心理健康成长情况,要了解幼儿在不同时期的心理变化状态,及时发现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细微变化,从而较好地把握幼儿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健康发育规律,使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档案完善和优化。具体来说,应当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档案中记录幼儿的姓名、性别、年龄、心理特征、幼儿园的日常表现、家庭的日常表现、幼儿作品分析等,将幼儿的心理健康成长状况进行及时、完整的记录,以更好地实现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发育成长情况的综合分析。另外,还可以拓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俱乐部,使幼儿园教师、幼儿、家长都融入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俱乐部的活动之中,共同关注幼儿的心理变化状态,更好地提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

4.丰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形式

为了更好地提高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要丰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要针对幼儿新生入园时表现出的焦虑心理和情绪加以关注,并适当开展幼儿入园适应教育活动,帮助幼儿解决入园时的环境不适应心理问题。在幼儿一日活动之中,可以选取一定的主题,开展以幼儿为主体、家长为指导和协助的角色游戏活动,更好地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并增强在社交活动中的心理适应性和抗挫折心理能力。

总而言之,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园合作可以搭建幼儿园与家庭之间的桥梁,通过丰富多样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园合作方式和策略,培养幼儿的良好的心理品质,优化幼儿的心理健康程度,为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陈静.幼儿园的心理健康教育[J].考试周刊,2011(48). 

篇(8)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20X(2016)26-0062-02 收稿日期:2016-07-20

作者简介:马盼丽(1985―),女,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系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幼儿营养学、幼儿健康教育和学前卫生学教学研究。

儿歌是用口语化的韵文来叙事表情的一种歌谣,是个体生命最初阶段接触的文学载体。儿歌作为韵文艺术,节奏明朗,富于音乐美,语言浅显,明白易懂,以最简单的情节向幼儿介绍知识,适应幼儿直觉感知的思维习惯,便于幼儿接受。由此可见,研究幼儿园健康教育活动中儿歌教学的现状,对促进幼儿的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一、幼儿园健康教育活动中儿歌的应用情况

1.兴趣不高

首先是幼儿园对绘本、动画之类的时髦文体比较热衷,对健康教育的儿歌活动没有太多的关注。其次是在利用儿歌资源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时,教师通常是一边教幼儿知识(做动作)一边念唱儿歌,形式单一,缺乏新意。最后是幼儿园开展儿歌教学活动时师幼互动较少,幼儿不感兴趣,活动效果事倍功半。

2.儿歌教学不受重视,儿歌教学活动偏少

笔者在本次研究中了解到大部分幼儿园的周计划中是没有儿歌教学活动的,每学期也就只有寥寥几次的儿歌活动。幼儿园儿歌教学活动偏少是因为大量图画书的出现和推广,受到幼儿园欢迎和追捧,这就挤掉一部分传统教学形式,如儿歌教学。另外,一些老师强调儿歌的教育价值,从而忽视了儿歌作为韵文学的审美价值和娱乐价值。幼儿学习儿歌感受不到快乐,积极性也就不会高,教师也就逐渐不重视儿歌了。

3.儿歌资源缺乏

调查中发现,教师们所知道的关于健康方面的儿歌比较少,能掌握并熟记的只有两三首,而且大都局限于生活习惯、安全防护方面,关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儿歌几乎没有,无法满足教育活动的需求。原因是各幼儿园的教材或书籍大都侧重语言教育,儿歌偏少。故教师在组织幼儿健康教育活动时,选择面很窄,较难从中选出和每次健康教育活动贴切的儿歌。

4.幼儿教师对儿歌本身知识的掌握不够

大多数教师在组织幼儿健康教育活动时虽然也在运用儿歌,但他们仅仅是从提高幼儿兴趣、调节现场气氛的角度出发。对儿歌本身的教育价值缺乏认识,因而不能自觉主动地去开发儿歌资源,有效地利用现有的儿歌资源。原因一方面是从事幼儿园教育工作的教师相当一部分是高职、职高毕业的,由于在校时没有系统地学过儿童文学课程,阅读的儿童文学作品也相当有限,对儿歌的相关知识一知半解,其儿歌教学活动就不尽如人意。另一方面是教育理论水平的局限。教师在校学习期间由于强调专业技能的学习与训练,专业理论课程开设较少,就是开设了课时也是不足的,理论素养普遍偏低。

二、幼儿园健康教育活动中儿歌的应用对策

1.积极互动,创新儿歌教学方式,提高幼儿学习兴趣

儿歌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与幼儿开展积极的互动,儿歌教学的设计非常重要,我认为第一要合理选择教材,通过教材引趣;第二要巧妙运用,使教具生趣;第三要使环节激趣;第四要开放提问,在设疑中求趣;第五要多元评价,以情促趣。每一个环节都紧扣幼儿的兴趣,从幼儿的需要出发安排教学。儿歌本身形式多样,不同的儿歌形式又有其不同的特点,在进行儿歌教学时,活动更应是多样化的,在活动中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辅以不同的教具,才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真正体现儿歌的价值。如可以在教学活动前让幼儿观察儿歌中描写的事物,将儿歌内容编成故事,或者借助教具展示儿歌内容等;在范读的过程中,可适当采用“数快板”的读法,突出儿歌的节奏特点;在指导朗读中,应将完整的教和分句教结合起来,及时复习,避免枯燥;与游戏结合。也有研究者提出“添加戏剧化到童谣,有益于口头语言和语音意识的发展”,使孩子们成为积极的参与者,而不是被动的学习者[1]。所以,我们在平时的儿歌教学中,不妨多采用情境化教学,提高孩子们的积极性,会更有利于儿歌教学的开展。

2.广泛收集儿歌,完善儿歌教学内容,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儿歌在幼儿发展中的价值是毋庸置疑的。因此,幼儿园应组织力量收集多种形式、多种表现内容的儿歌,编辑成册,拓宽儿歌的来源渠道,供幼儿园教师开展儿歌教学选材之用。还要将收集到的儿歌素材记录下来,并进行初步整理分类,然后进行全园的交流、筛选。在筛选时,要特别注意儿歌的韵律感、思想性和教育性,筛选出一些积极健康的、活泼有趣的、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儿歌。将精心筛选后的儿歌装订成册,以便教师在对幼儿进行健康教育时,根据活动的目标和内容,选择适当的儿歌开展健康教育活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各领域的内容应该有机联系,相互渗透,并注重综合性、趣味性和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2]。我们通过变换儿歌教学活动类型来充实儿歌的教学内容;根据健康教育活动的目标和内容改编儿歌中的个别句子,创造出适合幼儿健康教育活动的儿歌;幼儿园还应通过各种活动(如儿歌创编竞赛)支持和鼓励教师自己创编出贴近幼儿生活、符合教育要求的新的儿歌。

3.加强教师学习研究和专业培训,提高儿歌教学质量

中等师范学校和高职院校应重视儿童文学课程的教学,不断充实图书馆、阅览室里的儿童文学图书,支持、鼓励并指导学生进行儿童文学创作,保证那些未来的幼儿教师们在校期间能系统地学习和掌握儿童文学的基本知识和原理,大量阅读各类儿童文学书籍,培养儿童文学素养。在岗教师可通过自学、函授、短期培训等途径,系统学习儿童文学基础知识,保证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量,积极参与丰富多样的艺术活动,并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尝试幼儿文学创作等,提升儿童文学综合素养。可以定期组织专门的与儿歌教学相关的培训活动,组织专家讲座以及学术沙龙形式的研讨活动,充实幼儿教师的儿童文学理论知识,让幼儿园教师能够接受到前沿的、科学的儿歌教学理论与实践知识,使幼儿教师在参加培训的过程中,重新认识和理解儿歌,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提高自身的儿歌教学水平,促进幼儿良好发展。幼儿园可以组织多种形式的儿歌教学观摩活动,既可以园内组织,也可以与园外合作,实现合作共赢。

综上所述,幼儿园健康教育活动中儿歌教学对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为了通过儿歌教学更好地实现幼儿充分玩耍、快乐成长、科学学习的目的,幼儿教育工作者应当提高对其的重视程度,选取正确的方法策略,给予孩子一个健康安全的成长空间。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在健康教育活动中全面发展,成长为优秀的社会人。

篇(9)

(一)《指南》已经成为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研究与实施的指导性文件

本次年会是《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颁布以来学前儿童健康教育领域的首次全国性学术研讨会。本次年会不仅进一步帮助与会人员深入理解了《指南》精神,也展示了在《指南》指导下健康领域所开展的一些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会上,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学前儿童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主任顾荣芳教授作了《贯彻精神,实践健康教育》的主题报告。报告在整体把握《指南》精神的基础上,理论联系实际地逐条分析了健康领域的目标和内容,并分享了有关健康领域关键经验的最新研究成果。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学前儿童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研究所刘馨副教授在《提高幼儿园体育活动质量,促进幼儿健康发展》的主题报告中指出,应“落实《指南》精神,正确把握幼儿园体育活动的目标”,从而促使各幼儿园充分理解《指南》的相关内容,以引领其提高体育活动质量。深圳大学学前教育系主任陆克俭教授在《幼儿园体育教学的价值、特点与策略》的报告中也以《指南》为指引,探讨了幼儿园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实践。另外,《幼儿园特色体育活动探索》《幼儿在户外活动中的安全策略》等获奖论文都以《指南》中的相关内容作指导,从不同的角度对幼儿园健康教育进行了探讨。

(二)从多学科、国际化的视角来研究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状况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绝不是孤立的研究领域,应尽可能拓宽视野,吸收其他学科或国外的理论营养。本次年会中的部分研究成果采用了社会学、心理学、营养学等学科视角,部分成果借鉴了国外先进经验,体现了我国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走得出去,回得进来”的基本研究趋势。例如,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学系主任朱惠莲教授在其主题报告《学龄前儿童的营养与健康》中通过详实的数据从营养学的角度分析了当前幼儿和家长在饮食营养方面的误区,提出了培养良好饮食习惯的对策与建议。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学前儿童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特级教师姚蓓喜从“科学营养、食品卫生、美味烹饪、饮食健康、营养研究”五个方面谈了如何通过提高幼儿膳食质量来促进幼儿健康发展。来自新疆的李元玲老师借鉴积极心理学中“幸福感是个人积极的心理体验”的观点,以新疆克拉玛依市独山子区第四幼儿园教师为例,分析了幼儿园教师职业发展的五种心理健康危机,并提出了相应的化解策略。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学前教育系周燕教授在《“重要他人”与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报告中引用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的“重要他人”的概念分析了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另外,美国免费营养早午餐政策、美国《3~5岁儿童运动课程的适宜性实践》等都对我国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研究与实践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充分分享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实践经验

本次年会的分会场设立在广州市第一幼儿园、广州市第二幼儿园、广东省育才幼儿院一院、政治部幼儿园和司令部幼儿园。从各幼儿园的园所经验介绍、健康特色活动观摩以及专家点评中,我们可以在特色体育活动开展、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环境创设、师资培养等方面得到一些借鉴。

(一)传承传统文化,设计别具特色的健康教育活动

秉持本次年会“快乐体育”的主旨,各个分会场所在幼儿园展示了幼儿武术操、幼儿篮球活动等特色体育活动。孩子们在活动中生动活泼的表现,一方面体现了幼儿园浓厚的体育文化氛围,另一方面也是传统文化传承的结果。各幼儿园都选用了优美的广东音乐、广东传统武术操和民间游戏,加上独到的肢体语言和口头语言,设计出了别具特色的健康教育活动。这对来自全国各地的幼教工作者实施具有特色的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具有启示作用。

(二)高效利用物质资源,创新幼儿园体育运动环境

幼儿是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学习知识、发展自身的。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具有挑战性的物质材料,可以有效地将幼儿的运动、游戏、交往和探究融为一体。各幼儿园除了在户外设置丰富多样的大、小型运动器械外,还高效利用废旧材料和低结构材料自制运动器械,或者采用一物多玩的方式,既符合环境创设的经济性和创新性原则,又能增加体育活动的趣味性,从而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一条简单的“溜溜布”可以锻炼幼儿走、跳、蹦等基本动作;三张普通桌子的不同摆设也可以让幼儿尝试做侧身钻爬、直体翻滚、平面跳跃等动作。

(三)凸显融合意识,重视幼儿园健康教育与其他领域的相互渗透

“快乐体育”是为了“健康身心”,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每位幼儿园教师在设计健康教育活动时都能有意识地将其他领域的教育元素融合进来,而体育活动最能体现幼儿园教师的融合意识。例如,中班体育活动“好玩的溜溜布”在每一个环节中都伴以有节奏的音乐,有效地将体育文化意识与音乐之美融合在一起。再如,大班体育活动“好玩的小布格”将体育、音乐、科学、社会领域有机结合起来。

(四)提高幼儿园教师的健康教育素养,发挥男教师特长

健康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幼儿园教师的健康教育素养,而体育活动的开展不仅需要幼儿园教师具有扎实的保教知识和健康教育技能,更有赖于其对幼儿运动发展理论的掌握。在本次年会上的幼儿体操表演和体育活动展示,都反映了各个幼儿园对于提高教师健康教育素养的重视。有了专业的教师,才会有简单多变的材料和设计到位的活动。本次年会上,我们有幸看到了诸多男教师矫健的身影,各幼儿园充分发挥了男教师在设计和组织幼儿体育活动方面的特长。

三、进一步厘清学前儿童健康教育中的相关内容

(一)区分了学前儿童体育活动中的相关概念

1.体育课与体育活动

“体育课”仅仅是一次以体育活动内容为主的集体教学活动,而“体育活动”则包括晨间锻炼、户外体育活动、区域体育活动、室内外体育游戏、幼儿体操,以及渗透在其他领域或生活环节中的身体活动。仅仅重视“体育课”,则有可能陷入“小学化”的误区。

2.特色体育活动与体育特色

有教师认为在幼儿园展示了特色体育活动,该幼儿园就是体育特色幼儿园了。这是把特色体育活动的开展看成了体育特色幼儿园的全部或主体。仅凭特色体育活动并不能形成一个幼儿园特有的风格,但是初期可以作为体育特色幼儿园创建的突破口。只有当整个幼儿园的园风园貌、核心价值观以及园本课程建设过程中都体现出体育特色,幼儿园中形成了体育文化氛围的时候,或许才可将其称为“体育特色幼儿园”。

(二)明晰了学前儿童体育活动不同性质目标之间的关系

1.在确定普适性活动目标的基础上考虑目标的具体化和多样性

篇(10)

1 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1 忽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幼儿教育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科学完善的教学制度。然而由于在实际幼儿教育中,多数幼儿园重视对幼儿知识、认知的教育,而忽视了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许多幼儿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也局限于他们认为学生出现了心理健康或性格比较内向,行为存在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和疏导。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被认知,心理健康不仅适用于中小学生、成人,同样对于幼儿适用。幼儿由于个体差异,其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和承受能力都不尽相同。因此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不仅仅应当对心理健康存在问题、行为存在问题的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还应当对所有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幼儿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健康的必须,只有通过合理引导,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才能保证幼儿的身体健康发展。通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开发幼儿的潜力、促进幼儿的智力发展,才能从根本上预防幼儿出现心理问题或行为问题[1]。

1.2 实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与生活实际不符

许多幼儿园开设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科目,但在实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没有真正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与实际生活脱钩,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真正的教学效果不佳。在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上,幼儿园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比较单一,大多数幼儿园的心理健康教育局限在有限的心理健康课程上,而在日常生活的教育情境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则往往被忽略。

1.3 忽视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趣味性教学

游戏活动是幼儿们最喜欢的教学形式之一,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则常常被幼儿教师认为与游戏活动不搭边,因此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中往往忽略了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趣味性。幼儿教育需要引导,需要循序渐进,以游戏活动为主的趣味性教学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能够提高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而这种好的教学方式往往难以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呈现,是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之一。

2 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2.1 在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幼儿健康教育不应仅仅对心理健康存在问题、行为存在问题的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还应当对所有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幼儿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健康的必须,只有通过合理引导,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才能保证幼儿的身体健康发展。在幼儿园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单纯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能满足幼儿心理健康发育的需要,而在教学活动中渗透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更加长效和高效的教学模式。通过创造故事情景可以激发心理健康发展。教师在进行日常教学活动时,可以通过表演游戏,创造故事情景,使幼儿进入情景角色,或分角色扮演故事中的人物,学生可以通过情境再现和故事表演,深刻体会故事中人物的内心情景和精神世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提高幼儿心理健康和良好的心理素质[2]。例如在教学《小马过河》的故事使,引导幼儿扮演小马、松鼠、蚂蚁等,幼儿在表演的过程中,能够加入自身的想法和感受,引导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更培养了幼儿正确的思想观念和健康的人格。

2.2 通过趣味性教学推进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

上一篇: 有趣的会计知识 下一篇: 数字时代社会治理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