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规划与管理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16 17:28:5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景区规划与管理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景区规划与管理

篇(1)

中图分类号: TV69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风景区控规要求

1.1风景资源与环境保护原则

(1)风景资源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含有美学特征且具有科学和历史价值的客观物质,具有脆弱性、难以恢复性等特征,且所处的生态环境有较强敏感性。因此,在确定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化率、建筑高度等开发容量的控制要素时,必须根据风景区保护的要求科学合理的确定,而不是简单的直接套用城市控规的相关内容。

(2)由于风景区地形地貌普遍较为复杂,在用地划分和交通组织时,应充分考虑环境特点和要求。

(3)加强对建筑风格形式和景观环境的控制要求,避免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不相协调的景观风貌。

1.2游客的需求,加强对游赏项目的控制

(1)明确风景区主题形象和旅游市场定位,合理策划游赏项目。

(2)以风景游赏活动的组织为主线,控制游赏设施和用地控制,明确界定建设项目,并对游赏项目的类型、容量、环境影响等限制因素进行论证,充分考虑游客的心理感受和要求。

(3)在满足游客使用要求的基础上,合理配置游览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

1.3扩展控制要素和探索规划方法

控规主要是从开发角度选取的控制要素,而风景区控规的控制要素,还应结合风景资源和环境保护出发,扩展新的控制要素,探索新的规划手段。

1.4明确空间界定风景区控规是用来指导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及项目建设的上位规划,是风景区规划管理的法定依据。实施管理是将规划内容落实到具体空间中的过程,要求有明确的空间区划和对应的规划控制。

1.5加强政策引导,维护公共利益

风景区控规不是单纯的物质层面,而是通过规划调控和管理资源来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共安全的公共政策。如何规划管理比建设实施更重要,重视风景区控规的政策引导,是实现规划技术向公共政策导向转移的有效途径。

2、风景区管理规划

为了方便风景区的规划管理,增加规划的可操作性,在梳理和整合总体规划分区的基础上,对风景区进行管理区划,主要包括管理单元划分、资源保护分区、建设分区、用地划分、开发强度分区、景观分区等。

2.1分区的资源保护

风景区按风景资源的不同类型划分为生态保护区、自然景观保护区、史迹保护区、风景恢复区、风景游览区、发展控制区。对风景区内有科学研究价值或其他保存价值的生物种群及其环境,应划出一定的范围与空间作为生态保护区;各级文物和有价值的历代史迹遗址的周围,应划出一定的范围与空间作为史迹保护区;需要重点恢复、培育、抚育、涵养、保持的对象与地区,例如森林与植被、水源与水土、浅海及水域生物、珍稀濒危生物、岩溶发育条件等,宜划出一定的范围与空间作为风景恢复区;对风景区的景物、景点、景群、景区等各级风景结构单元和风景游赏对象集中地,可以划出一定的范围与空间作为风景游览区;对上述以外的用地可作为发展控制区。

(图表1)、分区保护的控制要求

按风景区内需要保护景源等级,划分为特级保护区、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和三级保护区。风景区内的自然保护核心区以及其他不应进入游人的区域应划为特级保护区;在一级景点和景物周围应划出一定范围与空间作为一级保护区;非一级景点和景物周围应划为二级保护区;对以上各级保护区之外的地区应划为三级保护区。

2.2风景建设分区

不科学的开发建设活动是当前风景区受到破坏的主要原因,通过提出建设分区控制,对开发建设活动划定明确的空间管制。针对风景区内允许或需要建设活动的功能区,通过划定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允许建设区等,使旅游项目在空间上得到落实。

2.3风景区用地规划

风景区控规中重点对四大类用地提出控制,即风景游赏用地、游览设施用地、

社会居民用地、交通工程用地,这四大类用地除风景游赏用地外,其他三类都可以归为风景区建设用地。居民社会用地是间接为游人服务而又独立设置的居民社会、生产管理等用地,由于所处风景区稀缺的环境资源和区位条件,对各类建设项目都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在规划中应严格控制;游览设施用地是直接为旅游服务者服务的用地,该类用地可以不必全在景区内解决,如,如住宿及一些商业用地可以依托附近的城镇;交通工程用地:为旅游服务的保障性用地。用地划分是建设用地控制的主要方法,是实施宏观控制管理的依据和手段。应以功能为主导,借鉴《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标准,结合生态保护规划、旅游规划,以实施管理和用地控制为目标。

2.4开发强度分区

根据风景区环境承载力,科学确定游人容量,常采用面积法、线路法、瓶颈法,并根据景点和景区的分布,对游人容量进行分区布局。并建设容量主要通过对各地块进行开发强度分区控制。根据地块所处的建设分区、用地使用性质以及环境景观要求,规定风景区各地块的开发强度,主要包括建设用地容积率、建筑高度、客房密度、建筑密度、绿地率等。

2.5景观分区

风景区内不同区域的景观环境进行功能划分,并对不同功能区再划分成不同的景区,对各景区的景观风貌作出规定,上提出视觉焦点、视线通廊,在系统上控制风景区的景观格局。根据各景区承担的主题功能,对树种种植、建筑设计风貌、指引设施的控制。控制方法主要从景区、色彩、高度、风格等分区控制。

3、风景区的五线控制

为了达到维护公共利益,保护景源和生态环境,参照城市控规的控制方法,提出四线控制,即紫线、绿线、蓝线、黄线、黑线。在保证风景区控规的刚性控制的同时,又给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提供弹性空间。

3.1黄线

为了体现风景区控规对资源斑块和廊道的保护,对风景区内重要的生态保护区、视线走廊、生物流廊道范围划定的控制线。黄线可以对抗风景区景观破碎化,增强各资源斑块的联系,增加基因的交流和物种流动,维护生态系统格局的连续性;同时对视线的控制,增强空间视觉的连续性和多层次性,避免视觉系统的不和谐。

3.2蓝线

根据河流、湖泊行洪需求及泥石流潜在区,划定行洪蓝线,用以保

护水岸线及湿地景观,并减少自然灾害。

3.3绿线

是为保护风景区生态保护用地、自然山体、水岸线等,而后退一定

距离划定的保护线,绿线范围内禁止开发建设,只允许安排少量游憩设施。有些风景区在城市生态结构和气候调节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进一步保护生态环境,弱化旅游开发对环境的影响,沿绿线后退一定距离划定灰线,对范围内游览项目的类型进行限制。

3.4黑线

由于风景区多出在地形地貌较为复杂的区域,为防止自然地质灾害,根据地质勘探及评估划定禁止建设的范围。另外,针对建设量较大的风景区,参照城市控规,对各级道路及交通设施划定红线;为文物古迹、地热资源、熔岩溶洞等保护,在其周围划定紫线等等。

篇(2)

旅游业一直被视为“绿色产业”和“朝阳产业”,随着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旅游逐渐成为人们的钢性需求。但是,以雾霾为首的环境污染现象的加剧为居民出游蒙上了一层阴影,生态旅游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景观生态学作为在生态学、地理学等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交叉学科,综合了多学科的核心理论,注重景观内部各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维持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稳定之间的平衡,可以为旅游景区规划方案的设计提供理论指导。

一、景观生态学理论概述

景观生态学与传统生态学理论相比最突出的特点是强调空间和时间的异质性,是以景观的结构、功能和动态变化等方面作为研究重点,整合人类活动和生态系统之间相互影响的学科。景观的结构主要包括斑块、廊道和基质三部分,斑块是指与周围环境不同的相对均质的块状结构,在旅游景区中主要体现在旅馆、停车场、演艺厅等。廊道是指对与两侧的斑块环境明显不同,对斑块具有阻隔或者通道意义的线性结构,在旅游景区中主要体现在河流、栈道、车辆通道等。基质是指斑块镶嵌在内的人文或自然环境背景的面状结构,在旅游中一般指的是旅游景区的类型,例如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等。

二、景观生态学理论应用于旅游景区规划的必要性

满足人们生态旅游的需求。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林立的高楼大厦和单元楼中的铁门疏远了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人们逃离冷冰冰的钢铁城市获得身心放松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再加上城市环境污染的加重,生态旅游成为了多数游客的首选。

突出景区的视觉美。运用景观生态学理论对旅游景区进行规划,可以充分考虑景区视觉美对人的影响,针对景区规划对美学的影响效果,采取科学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做出预测,选取最优规划方案,实现构思与构图、对景与借景、隔景与障景、渗透与延伸、尺度与比例、节奏与韵律等方面的完美结合,促进景区与周边环境的融合,提升景区的视觉美。

有利于生态旅游功能分区。优化配置旅游资源,充分发挥生态景观的旅游功能,结合景区的植被、地貌、水文特征,将景区分为生态重点保护区、游客密集游憩区、游客限制游览区和综合服务区等,对每个功能区位进行主题的设计,增强景区吸引力,也有利于游客的分流,提高景区环境承载力。

增强景区的防灾效应。由于大多数景区处于“深山老林”之中,地形复杂多变,景观生态学理论综合考虑生态敏感区域,合理分布植物的种植种类和数目,防止水土流失、预防山体灾害,尤其防止坡地植被遭受雨水侵蚀后,造成滑坡落石自然灾害的发生。

三、运用景观生态学理论进行景区规划的原则

整体优化原则。景区规划者站在景区整体规划的高度,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分析景区内部各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对景区的每个元素的构成和分部进行综合考虑,实现景区生态系统整体的稳定性。

多样性原则。景区规划要保持景区元素构成和功能的多样性,种类多样的元素更能体现景区的异质性,突出景区的美学效果,构建不同功能和主题的旅游分区。同时,景区元素的多样性也可以增强整体的抗干扰能力,尤其对于游客活动对生态的影响实现内部的生态净化,增强生态恢复力,保持景区的生态平衡。最后,景区构成的多样性有助于开发更多的景观和旅游项目,满足游客的不同需求,提升游客满意度。

综合效益原则。景区开发要同时兼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坚定景区规划开发后取得的经济效益是建立在生态效益基础之上的理念,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暴利,要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生态规律,保持生态平衡,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四、基于景观生态理论的旅游景区规划方法

“斑块”层面的规划。首先,斑块层面的规划要考虑环境的通融性,将打造的人文景点与周边的自然环境相协调,美化自然风光的过程中要注意景区整体风格的一致性,所有规划要符合景区的主格调,切忌过度的商业气息和人为建筑影响景区的整体美观。其次,对斑块要进行功能划分,按照斑块内的元素构成可以分为植物景观斑块、地质景观斑块、气象景观斑块和人文景观斑块等。再次,斑块的大小和数目要搭配得当,以大中斑块最为景区的核心景点,小斑块发挥自身的特色来作为大斑块的补充,保持景区的多样性。最后,斑块的设计要尽量紧凑,减少与外界的接触面积,更有利于斑块内部生态平衡的维护。

篇(3)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经过20几年的深入实践与摸索,我国风景名胜区的管理规划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提升,但是由于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具有多样化、复杂化等特点,就使得一些棘手问题也随之而来,困扰着我国风景名胜区的开发与保护。如何保护好风景名胜区的现有地形、地貌、物种、植被、名胜古迹、小溪、河流等自然环境,有效合理而不破坏原有自然条件地进行规划设计,减少风景名胜区内的商业化建设,让风景名胜区得到有效的保护,减少人为破坏,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因此,下面就要对一些具体问题进行一下深入的探讨,来改善目前我国对风景名胜区的保护规划、管理和开发的现状。

一、中国风景名胜区规划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许多的风景名胜区没有设置专门的执法监管机构与管理人员,没有专业的管理技能。这种做法不但无法合理有效的保护风景名胜区的自然生态环境,而且管理人员也没有执法权,没有对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洞察力,就不能很好的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致使风景名胜区的开发和保护都无法得到保障。

2、风景名胜区的开发规划与实施并不能统一,很多风景名胜区都是先制定好了开发规划的方案,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却违背了开发规划意图,使得开发规划成为了纸上谈兵,风景名胜区附近民房的增加与度假村等一系列商业开发,导致了建设的失控、人口的增加,使得风景名胜区越来越商业化、城市化。以庐山为例,二十年前,就一个小的牯岭镇,现在变成了一个大城市,整个庐山上住了几万人,满山遍野的酒店、宾馆和商店,完全破坏了庐山的风貌。现在当地政府认识到错误,又搞山上的居民外迁,启不是多此一举,形成了先破坏后治理的怪圈。由于这种情况的发生,导致一些风景名胜区已经进入“濒危”的状态。

3、风景名胜区与旅游区的相互混淆,两者的本质其实是截然不同的,旅游区的本质在于获取利益最大化,而风景名胜区的本质是资源与文化的结合体,保护风景名胜是一项公益事业,要把两者区分开来。例如,黄山风景名胜区在规划这一问题方面就有比较独到的见解,采取等级划分的体制来保护黄山风景名胜区的自然生态环境。黄山风景名胜区把保护区划分为三级,一级保护区定义为“凡名松古木、幽潭名瀑、奇峰怪石极其周围一定地段范围”例如迎客松蓬莱三岛等;三级定义为“在黄山风景名胜区内的可供风景旅游建设的地区”如云谷寺等。而二级就是除这两点外所有的景区。一级保护区最为严格,在体空间范围内,绝对不可以作人工增减,有人只能观赏不能进入。二级允许建设风景小品建筑,道路交通等必须设施。三级相对最松,但也要有有关部门的审批文件才可以进行建设。

4、我国的风景名胜区管理实行的是由地方政府来承担经济支持的体制,但是很多的地方政府都承受不起如此大的财政支出,这样也就意味着要通过以风景名胜区盈利的方式来进行对风景名胜区的资源保护与管理,有开发,有利用,有盈利就会对风景名胜区的保护造成一定的影响,只要影响能够在接受的范围之内,利用与保护也是可以同时实现的,最主要的问题在于如何建立这种协调的方法,又如何去界定这种利用与保护的标准才是问题的关键。但是至今为止,我们仍然没有看到有一套合理的界定标准,所以就使得风景名胜区在保护与利用方面就多了难以把握的问题,对风景名胜区的开发也常常由政府部门的管理人员一言决定。然而,个人很容易被利益所诱惑,加之他们还要处理的事务有极其繁琐,就很容易让一些破坏风景名胜区的事情发生。

二、中国风景名胜区规划和管理问题的解决措施

1、我国建立的风景名胜区,主要的目的是为了不使国家的一部分珍贵的动植物资源流失,如何才能做到在开发的过程中保护这些珍贵的资源,是现在的管理者最应该考虑的问题。总理在对风景名胜区做指导思想工作的时候曾说过:“前提是规划,核心是保护,关键在管理”。而有的景区管理者认为,只有开发才能更好的保护风景名胜区,其实这是主观认识上的一种误区,这种误区只有把风景名胜区错误的定义为旅游资源,把风景名胜区的保护性混淆为开发性,把公益事业变为了盈利事业、经营事业,这种做法无疑会对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带来一定的阻碍。国家风景名胜区是一项具有公益性、保护性、传世性和展示性的工作,不能单一的将风景名胜区的工作重心偏移到开发与盈利上。应该做到在保证风景名胜区自然生态环境不受损害的前期下合理开发,这才是我们管理者应该做的事情。

2、根据《雅典》认为城市的活动主要由居住、交通、工作和游憩四大活动的观点,风景名胜区应该是城乡的居民点游憩和文化功能的一定意义上的延伸,是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风景名胜区还是统筹城乡的结合点,我国的风景名胜区很大部分都属于经济相对落后的城乡地区,可以通过吸纳风景名胜区内的居民就业和提供风景名胜区内的客源市场来促进风景名胜区内的居民就业,以此来促进风景名胜区内的农民致富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而风景名胜区附近的城镇与村庄的合理分布也可以有效的保护风景名胜区的发展。由此可见,城镇、村庄的集镇和风景名胜区的发展关系到统筹城乡等多方面。两者协调的关键首先应体现在规划方法的协调,要将风景名胜区的规划纳入到城乡的规划体系,是保证城镇、村庄与风景名胜区协调发展的必要手段,是城乡统筹的重要内容。

3、大力培养素质高、技能强的工作人员。风景名胜区内的管理人员素质不高是导致风景名胜区不能更好发展的根本问题。管理人员对风景名胜区的部署不合理,制定的目标不能够及时有效的开展,缺乏对资金合理分配,人员合理运用的能力,职业技能与保护知识掌握的不够熟练等,都是制约风景名胜区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培养专业人才是风景名胜区发展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风景名胜区要有风景名胜区工作人员对游客进行自然环境保护教育指导,在导游手册等物品中着重宣传自然环境保护措施及防护教育,保证游客在度假中,提高自主保护景区遗产的意识,愉快、安全的旅行。并且要大力培养内部员工的专业技能与管理。要对风景名胜区附近的居民进行法律知识的宣传,以此来曾强他们主动维护风景名胜区的意识,向居民开展旅游致富的教育,以这些居民为依托向游客深入渗透保护意识,做到人人都能主动的保护风景名胜区。

4、近年来,我国有些学者提出了一揽子解决法,该方案制定了风景名胜区在内的各类资源保护区管理方案。国务院在行政体制的改革中,也设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文化遗产管理局,该部门的职责就是全权负责风景名胜保护区的管理。先不说它的实现性有多大,单单从它能够涉及很多方面的业务协调和利益调整及风景名胜区存在的产权关系来看,想要在短时间内达到治愈的目的困难程度可想而知。因此,还是应该从国家的行政部门来调整和改善风景名胜区的管理与规划。风景名胜区管理关键就在于要施行统一的规划与管理,要把统一的规划管理上升到一种法律的高度上。风景名胜区的管理必须要有明确的条例,按例办事,并且要成立一个执行规定的部门,严肃打击违反条例的行为。同时,在管理的过程中进一步突出风景名胜区行政管理的“警察权”性质。要制定风景名胜区的特许经营策略,防止风景名胜区内出现经营混乱,不便管理的问题,制定合理风景名胜区经营模式已经成为了一项势在必行的重要举措。应该加强相关的研究,要实行招标的授权方式来确定经销商,科学制定经营的项目和监管的标准,做到收费统一,令行一致。还要通过合理的建设旅游点周边的城镇来吸引风景名胜区内的一部分居民外迁,这样就可以保护风景名胜区内的资源。要给外迁居民研究一套合理的优惠政策,帮助外迁居民找到更好的致富项目,让风景名胜区的经济能够得到长远性的发展。

结束语

在现今,我国旅游的事业正在经历着一种前所未有的繁荣发展阶段,快速的发展背后也注定会有更多更加深入的问题产生,越是在发展迅猛的时刻,我们就越要时时刻刻的牢记,风景名胜区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如何有效的加以利用和开发是我们这代人的责任,不要给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烂摊子。期望在以后的几年之内,国家的有关部门能够将风景名胜区的开发规划与保护问题重视起来,加大监管力度,切实制定出一套可行性规划和管理方案,保护我们的祖辈为我们留下来的宝贵资源。

参考文献:

[1] 江海燕.李敏 城市地区森林公园规划区勘界的原则与方法——以珠江三角洲的部分森林公园为例 [期刊论文] -福建林业科技2006(4).

[2] 周彬.董杰.杨达源.涂玮 近郊型风景名胜区与依托城市协调发展研究——以南京钟山风景名胜区为例 [期刊论文] -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5).

[3] 祝佳杰.宋峰.包立奎 基于综合价值评判的风景区村落整治与保护研究:以浙江江郎山风景名胜区为例 [期刊论文] -中国园林2009(6).

[4] 周年兴.俞孔坚.李迪华.ZHOU Nian-xing.YU Kong-jian.LI Di-hua 风景名胜区规划中的相关利益主体分析--以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为例[期刊论文]-经济地理2005,25(5).

篇(4)

中图分类号:F29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0-0058-02

1 兰格尔一圣伊莱亚斯国家公园暨保护区独特的旅游资源

1.1 独特的自然资源

兰格尔一圣伊莱亚斯国家公园暨保护区内有4座16,000英尺以上的山峰,150多座冰川,被称为“北美山国”。园内山峰林立,从太平洋上吹来的湿润气流,给这里带来大量降雪,并形成大量冰原和冰川。在阿拉斯加,冰川的面积占总面积的5%,这里还有世界上移动最快的冰川,速度大约为每天9米左右。奇特的公园景观、复杂的地貌和生态历史均从公园里的植被和植物的构成里得到反映。同时,这里也是动物的天堂。山上到处生活着警觉的野生白山羊、驼鹿、棕熊、黑熊、狼及偶尔出现的北美驯鹿和美洲野牛。

1.2 奇特的历史文化资源

这里有著名的五类历史文化资源,包括考古遗址、文化景观、民族志资源、博物馆物品和结构资源。

2 兰格尔-圣伊莱亚斯国家公园暨保护区建设与管理特色

2.1 建立了完善的国家公园建设与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

在美国,几乎每一个国家公园都有独立立法,如1872年的《黄石公园法》、1980年的《阿拉斯加国家土地保护法(ANILCA)》等。1980年12月2日。兰格尔一圣伊莱亚斯国家公园暨保护区归属到阿拉斯加有关土地保护法案ANILCA中,之后又颁布了一个“公园保护临时管理方案”。此后,国家公园的工作人员又准备了一个总体的管理计划,这个规划于1985年3月起草,又于11月进行修订,最终形成了公园现在的总体管理规划(General ManagementPlan)。

2.2 管理与经营特色

2.2.1 管理机构

美国国家公园系统均由联邦政府内政部下属的国家公园管理局(The National Park Service)直接管理。它是典型的中央集权型的管理型的管理模式。以中央集权为主,自上而下实行垂直领导并辅以其他部门合作和民间机构的辅佐。

2.2.2 管理的科学性

美国国家公园系统内外都有大量的科学家,对国家公园的设立、规划、保护,利用和管理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同时,来自政府和非政府的各类研究基金也都能有效地用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保护和恢复、资源利用方式以及历史文化资源等方面的研究,使各项管理工作具有很高的科技含量。

2.2.3 规划设计机构

兰格尔一圣伊莱亚斯国家公园暨保护区的规划设计由国家公园管理局下设的丹佛规划设计中心全权负责。丹佛规划设计中心配备了相关专家,有风景园林师,生物、生态、地质、水文、气象等方面的专家学者。还有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的专家。他们不仅要负责国家公园的整体规划设计,还要负责国家公园里单体建筑的设计和施工监理的工作。

2.2.4 经营特色

兰格尔一圣伊莱亚斯国家公园暨保护区要求所有到此地开展商业项目的企业都必须获得“商业使用授权(Cornmercial Use Authorization。简称CUA)”。CUA是指授权的人(指个人、企业和其他实体)在有限的环境里给园区游客提供商业服务,但它不等同于特许权合同,它旨在给游客在有限的公园环境下通过一些简单的手段授权适当的商业服务,满足其基本需求。CUA有两种可授权的商业服务类型,一种被称之为“公园内的服务(In-Park Service)”,指在公园内提供收入超过2500美元的服务;另一种是“公园外服务(Out-Of-Park Service)”,主要是指园区外边界上的对资源的偶然利用。通过授权商业服务项目,可以避免因为私人企业的进入而导致对环境的破坏。

2.3 园区理念――“公益性理念”

美国所有的国家公园始终贯彻这样一个理念――“公益性理念”,即根据国家公园的公益性质确定资源的使命,然后建立与使命相应的资金机制、管理机制、经营机制、监督机制等。以保证管理手段、管理能力与管理目标相适应。在国家公园管理中也并秉持这样的思想:保持资源的真实性、完整性,做到可持续利用是主要目的。美国将国家公园的公益排在使命的第一位,且强调充分满足当代人的可持续利用需要。这种“公益性”理念很值得我国风景名胜区学习借鉴。

2.4 注重公众的参与

美国国家公园的建立与管理向来非常重视社区公众参与其中,无论是国家公园管理计划的制定、公园具体管理政策的产生以及修改调整,还是面临建设、管理、保护以及其他的具体问题时,都注重采纳公众的意见。因此。对于阿拉斯加的国家或私人拥有的土地使用,或是相关活动的环境影响评估都广泛地汲取阿拉斯加土著部落成员和长老的意见。

3 对我国风景名胜区建设和管理的启示

3.1 完善风景名胜区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

我国需要根据风景名胜区的功能、性质和管理制度的特点,制定一部有关风景名胜区的法律文件或“国家公园法”,进一步规范风景名胜区的保护管理工作,使景区的重要遗产资源的规划、管理和保护工作均能置于法律法规的管制之下。

3.2 改革管理体制,构建高效的新型经营管理体系

我国风景名胜区应借鉴美国国家公园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建议建立直属于国务院的“风景名胜区管理局”,直接统管全国的风景名胜区,取消多头领导的混乱局面。同时,风景名胜区的管理应将现行的条块管理转变为行业管理,重点对不同功能和利益主体的空间和职责合理划分,实现国家、地方、监管者、居民四者之间合理的利益分配。建立将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分离的风景区管理体制。同时。建议采用将许经营权合同和商业使用权CUA的经营办法。

3.3 必须与国家公园保持一致的理念和使命

篇(5)

化学工业园,是在一定的地域内,由制造商和服务企业形成的企业社区,通过成员之间的共同管理环境从而获取最大化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由于化工企业的集中,非常容易排放相应的污染物,直接影响化工园区的环境,不利于化工园区的长久发展和进步。同时,大量的污染物或者大量的易燃、有毒等危险化学品的存在,很容易导致相应事故的发生。为了避免这种事故的发生,对化工园区规划环境的管理和风险预防显得尤为重要。

1 化工园区规划环境风险评价相关知识

针对环境风险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研究对象,分别是水、大气、土壤[1]。对水的风险评价,主要是针对水的质量问题,若是水的质量问题符合相应的标准就不存在风险情况,若是水的质量问题没有达到相应的标准,不但影响生态环境,更能影响人体的生命健康。对大气的风险评估,也是以标准值作为导向,若是没有达标,则存在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直接或者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对土壤的风险评价,是以土壤中的成分作为评价标准,一旦其中有部分或者全部成分超标,直接或者间接就能影响人体健康的,研究土壤的风险评价的目的就是保障生态环境的良好,便于人们生活生产。

2 我国化工园区环境风险评价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化工园区规划过程中,没有相应的技术能够准确地表明化工园区的选址与防护距离之间的关系和标准。由于我国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发展较晚,与欧美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的距离,导致我国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和评价方法过于单一。我国环境风险评价基础设施和环保基础设施方面,仍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距离,其基础设施根本无法满足现实需求。在一些化工园中,还存在没有污水处理厂,没有实现集中供热,没有配套环保设施的情况却允许其开工生产,直接导致局部地区污染物总量失控、环境污染严重的局面。在环保法律制度方面,我国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过于系统化,没有相应的实施细则作为指南,再加上环保过程中容易牵涉到各方的利益,各个部门之间协调性严重缺失,根本无法保障化工园区的环境保护。

3 解决我国化工园区环境风险评价存在问题的方式方法

3.1 园区建设应科学规划

园区建设发展的规划必须要有专业的规划单位进行编制,保障化工园区的企业规划与园区环境建设相适应,从而有效地保障化工园区的环境管理[2]。化工园区的规划内容既要考虑产业链上的,也要考虑产品运输方面的,还要考虑产品通讯方面的,保障化工园区规划的科学化。园区规划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区域规划的科学性,遵循产业发展的相关规律,保障化工园区规划符合时代的发展和要求。应该注重区域规划的可操作性,即要求各个部门之间的规划应该符合各个企业之间的要求,使化工园区的各个发展阶段都有相应的要求和目标,从而保障化工园区的环境管理处于一种可控状态,避免化工园区因为规划不合理导致环境风险的产生。

3.2 加大环境监管力度

要维持化工园区的良好环境,首先就要建立健全完善环境管理体制,加大相关环境法律法规的实施力度,注重环境执法人员队伍建设,保障化工园区环境管理系统化和科技化,使得化工园区环境出现一个良性循环的状态[3]。其次,要根据化工园区的实际情况,做好化工园区环境管理的监管工作,保障化工园区的环境处于良好的状态。要做好监管工作,就要建立相应的监管队伍,组织监管队伍定时定点地对化工@区的各个企业的排污情况,建立24小时巡查制度,严格遵循谁污染谁负责的制度和原则[4]。重点监管企业的违法排污、私自投产等内容,一旦发现企业出现这些情况,应该严肃处理。若是对化工园区造成重大污染事故的,依照法律应该追究企业责任人的刑事责任。同时,在监管的过程中,要坚决制止未批先建、未批先投产等违法行为,为了保障化工园区的环境保证化工园区成为集中建设、集中治污、集约发展的示范区和环境优美的生态区,实现可持续发展。

3.3 加大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

要保障化工园区的环境处于良好的循环中,就应该坚持环境管理的科学发展观作为导向,加大环保设施的建设,通过设施投入保障化工园区的环境建设,避免因为设施不齐全、设施不到位、设施不合理等因素导致环境管理无法开展[5]。同时,加大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在改善投资环境的同时,还能促进招商引资、增强吸引力和竞争力。首先应该考虑化工园规划方案,做好园区污水处理厂的建设,保证两者之间发展的同步性和一致性。同时,化工园区应该充分考虑自身规划特点,引进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保障化工园区的环境管理与时代相发展。其次,应该科学规划化工园区的各个局域,做好园区内集中供热、供汽的相关工作,保障化工园区的热电一体化,有效地促进化工园区的生产工艺的质量和效果。同时,针对园区内各类化工固体废物的处理问题,应该依照相应的废物处理方式、废物转移方式,在指定的地方由指定的部门加以处理。最后,应该注重化工园区绿化隔离带的规划建设,同时建立相应的废物处理车间,避免化工废气、废水对周围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4 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以风险的存在作为基础,运用适当的方式,研究和分析风险的成因,从而达到识别风险、预防风险、控制风险的一种管理方法[6]。这种风险管理是以最小的成本来实现最大效益的管理方式,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实践性、成本性的特点,从而避免风险后果的产生。在化工园区环境风险评价之后,以环境风险报告作为依托,以风险形成因素作为指南,对化工园区所存在的风险问题做好相应的应对措施,合理规划风险处理费用,以便提升相应的风险管理效益,有效地控制或者消除风险的损害,从而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持化工园区生态系统的正常。首先,应该收集、调查和分析化工园区的相关信息,信息内容包括环境污染源、园区规划、园区设施等多个方面,特别是针对环境污染源,因为化工园区污染源是实施化工园区环境风险管理主要数据来源。其次,要做好化工园区的环境评价工作,将各个环境风险因素纳入其中并科学合理地进行数据分析,以便产生相应的风险管理方案,再根据这个风险管理方案来合理规划化工园区的布局,科学制定化工园区的风险管理方式和应急预案。通过方案的指导,做好相应的风险管理演练工作,落实相应的风险管理办法,逐步实现化工园的风险管理。

5 结束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化工企业逐渐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明显。随之而来的便是化工环境污染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应该建立化工园区环境风险评价体系,分析和研究影响化工园区环境风险因素,针对这些因素加大环境监管力度,科学规划化工园区的建设,加大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从而保障化工园区的环境正常。同时,建立健全相应的环境评价体系,通过评价体系分析和研究化工企业污染环境的因素,并根据这些因素制定相关的应急预案,从而保障化工园区环境的正常。如此,才能保障化工园区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陈郁.化工园区规划环境风险评价方法与风险管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

[2]李威.基于环境风险的化工园区规划设计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

[3]魏利军,多英全,于立见,等.化工园区安全规划方法与程序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7,09:45-51+180.

[4]施文松.化工园区安全规划评价方法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

篇(6)

中图分类号:X822.5;TU984.189(613PDS)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1)10-2052-05

Landscape Ecological Planning and Utilizing Patterns of the Opening Mining Space in Pingdingshan City

CHU Chun-jiea,b,WANG Meng-zhoua,YU Chang-lia,b

( a. 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 and Geography; b. The Key Laboratory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in Hilly Areas, Forestry Department of Henan Province, Pingdingshan University,Pingdingshan 467000, Henan, China)

Abstract: Orefield was the core area of resource-based cities in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Based on landscape ecology, the meaning of opening mining space and its landscape ecological planning were illustrated from the view of the open space using Pingdingshan city as an example. The conclusions showed that the landscape sub-areas of the opening mining space in Pingdingshan city consisted of the interior landscape zone, northern mining area-hilly landscape zone, the northern hilly landscape zone in suburbs, and wetland natural reserve landscape near the Baiguishan reservoir as well as urban cultural landscape of built-up areas. The utilizing patterns of ecological landscape contained agricultural landscape pattern, mining landscape pattern of eco-tourism, human ecological landscape pattern and green landscape pattern.

Key words: opening mining space; landscape ecological planning; landscape utilizing pattern; Pingdingshan city

矿区是一个自然调节能力较差的人工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依赖外部环境输入的负熵流得以存在和发展。随着矿产资源开采和开发的持续推进,矿区、城区甚至周边农村地区生态破坏非常严重。因此,应当通过对矿区生态系统的科学调控,建立矿区人口、资源、环境和谐共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的城镇型人类聚居地。

平顶山市是我国重要的煤炭资源型城市,当前的主要矛盾是资源开采与建设良好生态环境比较突出,虽然近年来工业、经济发展很快,但以煤炭为主的资源开采与建设良好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却有升级的趋势。如何协调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是平顶山市生态城市建设的核心问题,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就在于矿区生态建设。矿区生态建设中调节弹性较大的部分主要蕴含在矿区开放空间之中,因此应加强对矿区开放空间的保护性利用。景观策略为矿区的生态恢复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景观概念的导入改变了已有的单一治理模式,也更突出了开放空间景观的多功能性质。因此,从开放空间的视角,以景观生态学的理念,对平顶山市矿区开放空间进行景观生态规划,可以为城市生态系统中长期被忽视的矿区开放空间的生态恢复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与结合实际的技术支撑。

1矿区开放空间及其景观生态规划的内涵

1.1矿区开放空间的内涵

近年来,开放空间的理念已越来越多地运用于城市规划的实践中[1]。如城市开放空间系统可以发挥实用功能、生态功能、文化功能、景观功能和调控功能等多种功能,其功能组合效应是整个城市系统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支撑,对于维护城市生态环境的稳定和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2]。矿区往往分布于城市郊区,是工业、采矿活动作用最频繁和土地利用形态最复杂、属性变化最快、社会结构最复杂而又常常疏于管理的景观地带与城乡相互啮合的景观综合体。矿区作为资源型城市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功能分区,由于其高度开放性、高度不稳定性以及高度协调需求,就要求在解决矿区资源、环境与发展的问题时,必须将矿区的概念和范围拓展到矿区开放空间里进行系统研究。

面对矿区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采取一对一的解决和修复措施往往难以治本。事实上,矿区问题的解决必须从更大的空间视角出发,将区域、城市联系到具体的项目上。因此,矿区开放空间应明确两方面的内涵。第一,开放空间边界,矿区开放空间不能仅局限于采矿区和多数学者所关注的采矿塌陷区;从产业发展看,采矿塌陷区的范围可能还要扩大,所以矿区开放空间应考虑其范围扩展问题;从生态学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矿区周边一定范围内的城区和郊区是矿区的主要影响受体,而矿区的良性发展是资源型城市经济、生态、社会等协调发展的保证;因此,矿区可能扩展范围概念下的开放空间应受到同等关注。第二,矿区开放空间不仅仅指绿色空间,还包括蓝色空间(如塌陷积水坑)、灰色空间(道路、广场、矸石山、采矿废弃地、未利用荒地等)。

1.2矿区开放空间景观生态规划的内涵

景观生态规划被认为是修复退化景观或在土地利用改变之后调整景观的一种行为[3];也有学者将其归属于景观生态建设的范畴,即以景观单元空间结构的调整和重新构建为基本手段,包括调整原有的景观格局、引进新的景观组分等,目的是改善受胁迫或受损生态系统的功能,大幅度提高景观生态系统的总体生产力和稳定性[4]。由于矿区生态系统是一个极不稳定的受损生态系统,因此,本文认为矿区开放空间景观生态规划应兼具上述两种思想,以提高矿区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和生产力为目标,既要修复矿区的退化景观,又要调整、重新构建矿区景观格局。从系统的视角看,矿区景观生态规划应在宏观上设计出合理的景观格局,在微观上创造出合适的生态条件[5],并注重矿区景观的资源和环境特性;特别要强调的是,人是景观的一部分,人类干扰对景观的改变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2平顶山矿区概况及其土地利用变化

平顶山市位于河南省中西部,地理位置处在北纬33°08′-34°20′,东经112°14′-113°41′。矿区主要分布于东西长30 km、南北宽2~4 km的低山丘陵地带,相对高差260~280 m;矿区南侧紧邻平顶山市城市中心,西侧为新城区。地形属剥蚀、堆积的丘陵―丘间河谷平原地貌。属暖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年降水量受季风影响,春秋冬三季干旱少雨,夏季多雨,年均降水量为695.12 mm,蒸发量为1 888.53 mm,相对湿度67%。年平均气温14.9 ℃,主导风向为东北风,年平均风速1.6 m/s。

通过遥感分析,矿区土地利用总体的变化趋势(表1)为耕地、林地、居民点用地在减少,荒草地、工矿交通用地、市区建设用地、水面用地在增加[6]。如经过半个世纪的开采,矿区地表出现严重变形和塌陷,形成蝶型洼地或槽型洼地,地面沉降厚度达300~500 m,出现了总面积达155.19 km2的采煤塌陷区;破坏耕地6 520 hm2,形成荒山地9 000 hm2;部分农田出现常年和季节性积水,失去种植功能;形成矸石山73座,矸石量达2亿t,挤占耕地670 hm2。

3平顶山市矿区开放空间景观分区

矿区开放空间景观规划主要从景观生态、技术生态和文化生态三个层次上展开。根据矿区开放空间的内涵,从其高度开放需求和高度协调需求方面规划矿区开放空间的总体景观格局,并结合平顶山市矿区和城市空间形态,将矿区开放空间景观区域划分为矿区内部景观带、北部矿区―低山丘陵复合区景观带、北部远郊低山丘陵景观带、白龟山库区湿地周边生态保护区景观和城市建成区都市文化景观等分区(图1)。

3.1矿区内部景观带

主要从景观生态、技术生态和文化生态三个层次上,以生态产业景观、产业文化景观和生态休闲景观规划为主,其目的是修复退化的矿区生态系统,改善和重塑矿区景观,将其建设成为协调、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地带。

3.2北部矿区―低山丘陵复合区景观带

以技术生态层次为主,从自然恢复角度出发,其景观规划主要以水土保持林和生态防护林的建设为主体。

3.3北部远郊低山丘陵景观带

此区域位于矿区盛行风向上游,是景观类型最丰富、可达性条件最好、旅游资源潜力最富集的大众旅游最适宜开展的地带,主要以生态旅游景观、生态恢复景观和生态林业景观为主体,修复受损生态系统,提高受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4白龟山库区湿地周边生态保护区景观

以位于矿区西南部的白龟山库区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为核心,以挖掘保护区周边景观资源与文化资源为主,重点规划生态旅游景观、野生地域与特殊保护区景观等。

3.5城市建成区都市文化景观

以文化生态层次为主,充分发挥平顶山市作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中国曲艺之乡”的优势,以生态城市为建设目标,加快改善市区生态环境,挖掘城市特色文化资源,通过都市文化景观建设,树立良好的区域形象。

4平顶山市矿区开放空间景观生态利用模式

4.1农业景观模式

4.1.1矿区-低山丘陵复合区生态防护林网络景观模式由于平顶山矿区位于豫西石质低山丘陵生态脆弱地带,植被稀疏,煤炭资源开采不仅造成了低山丘陵土壤质量进一步退化,还使水土流失、植被破坏、土壤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2007年《河南省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2008-2012)》别将低山丘陵区的生态治理置于重要地位。因此,矿区-低山丘陵复合区的景观规划应以恢复和提高植被生态服务功能为主。主要通过种植抗逆性、抗旱性较强的植物,构建生态防护林网络景观带。已建成并运行10余年的平顶山林场和落凫山林场,以乡土树种为主,进行多植物种混植,如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 L.)、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 (Mill.) Swingle]、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 (Linn.)Franco]、紫穗槐(Amorpha fruiticosa Linn.)、五角枫(Acer mono Maxim.)、刺柏(Juniperus formosana Hayata)、石榴(Punica granatum Linn.)、麻栎(Quercus acutissima Carruth.)、油桐[Vernicia fordii (Hemsl.) Airy Shaw]、黄连木(Pistacia chinesis Bunge)、乌桕[Sapium sebiferum (L.) Roxb]、锦鸡儿(Caragana sinica Rehd.)、紫云英(Astragalus sinicus Linn.)、油菜(Brassica juncea Czern.et Coss.)、绿豆[Vigna radiata (Linn.) Wilczek]、大豆[Glycine mdx(L.)Merrill]、沙打旺(Astragalus adsurgens Pall)、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等植物,并已发挥出了巨大的生态效益。龙山附近是市区秋冬季节主要的风口,风力大,从矿区带入市区的扬尘多,对市区环境影响很大,树种以雪松[Cedrus deodara(Roxb.)Loud]、侧柏、刺柏等常绿树种为主,形成了防风滞尘林带。

4.1.2远郊低山丘陵区农、草、林立体镶嵌生态景观模式平顶山市区北部低山丘陵带为拟建省级森林公园,东西全长17 km,公园总面积2 811.5 hm2,现有林地145.7 hm2,占5.18%。在景观建设中,除了强调景观的生态防护功能之外,还应以提高系统生产力为目的,使其景观设计突出景观的垂直梯度差异。其中,林草植被的恢复是景观生态建设的核心,以平顶山林场、落凫山林场、焦庄林场、叶营林场、香山林场、何庄果园、金牛山果园等为中心发展林果种植,坡地可种植多年生豆科牧草,以发展畜牧业。林草建设在技术上要严格遵循生态规律性,树种选择与种植方式依垂直地形而异。坡底、谷地主要以观光农业种植为主,结合平顶山森林公园所具有的人文景观、森林景观和地貌景观,使之成为集生态防护、观光、运动休闲、生态野营和科普教育为一体的绿色立体景观带。

4.1.3低洼积水塌陷区农林牧副渔复合生态农业景观模式平顶山市矿区内部以采煤塌陷地为基础的农业景观中广泛分布着面积大小不等的低洼积水坑塘,可以结合矿区不同的立地条件,探索多样化的农业生态工程技术。如在一些大面积常年积水塌陷区域,通过工程措施进行沟、渠、路配套建设,重点发展水产养殖,配套发展养殖业、种植业及农副产品加工业等。现已在低洼积水地段修建了大小鱼塘30多个,蓄水面积达70 hm2。以东高皇乡申楼村为例,村民利用采煤塌陷地低洼处开挖鱼塘,塘堤上种植生态林、作物及蔬菜,鱼塘附近发展养殖业(建立了鸡场、鸭场、猪场等),并通过政府招商引资,建立了饲料加工厂,探索出了适宜当地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

4.1.4都市农业、休闲农业景观模式由于平顶山矿区采煤塌陷地带造成大面积的耕地破坏,致使45%的耕地大幅度减产或绝产,使土壤失去永续利用的价值[7]。因此,通过塌陷区土地复垦等技术进行基本农田建设,其综合效益并不显著。但可以充分利用城市边缘区的特殊关系,结合现代农业高新技术,积极发展新型多功能、高度集约化的都市农业和休闲农业景观,推动矿区采煤塌陷地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改善农业种植、养殖结构,以蔬菜、名优苗木花卉和果品以及特色养殖为主,积极引进高新科技成果,使传统农业向现代都市休闲农业转变。如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居民对精神享受的需求越来越高,平顶山市已分别在毗临城市主干道的采煤塌陷区域建立了大型的花卉市场和苗圃培育基地,这对于促进矿区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平顶山市金牛山风景石榴园发展特色果品种植,也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在2007年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4.2矿区生态旅游景观模式

4.2.1工农业生态园旅游景观模式此景观模式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以采矿业为核心构建工业生态园区;另一类是以低山丘陵区、采煤塌陷地土地整理为基础发展观光旅游型生态庄园。这两类景观在平顶山矿区都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优势。生态工业园是依据工业生态学原理和循环经济理论而设计的一种新型的工业组织形态。有学者从企业、产业园区、区域3个层次确立了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模式[8],为此类景观模式提供了理论基础。平顶山市近年来从企业层面进行了循环经济的探索与实践[9,10],如平煤集团在2005年还被确定为全国首批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平顶山矿区分布着众多的采矿、炼焦、发电、化工、新型建材等企业,生态园区规划以平煤集团为核心企业,发展以煤电、煤焦、煤化工为主导的3条循环经济产业链,以主导产业链所产生的废物和副产品为原材料,有针对性地引入补链企业或工厂,延伸主导产业链,构建生态产业链网。生态庄园是以生态农业为基础,集景观、农业相关产业、住宿、消费为一体的复合型农业生态系统。如平顶山市已建立并成功运作的金牛山风景石榴园,位于矿区北部低山丘陵南麓,包括金牛山、马棚山、焦赞山等自然山体,面积达667 hm2;依托石榴园建造了人文景观,开发了人防工程遗址,并通过完善庄园设施,形成了春可赏花、夏能纳凉、秋可尝果、冬能游乐的集林果生产、生态保护、科技示范、观光旅游、品果美食、娱乐观赏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休闲旅游景观。

4.2.2环境生态工程旅游景观模式煤矿资源开采不仅造成严重的地表塌陷、土壤功能受损,还使地表水、土壤和大气环境受到严重污染。除此之外,工业视觉污染是人们往往忽视的,主要存在于矸石山、矿山废弃地、工业遗址、采煤塌陷地等处,这也是影响城市人居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矿区污染治理上,可以构建两种类型的环境生态工程景观模式,此类景观实质上也是一种都市观光型生态旅游资源。一类是人工湿地景观。这是专为土地和水体污染而设计的生态系统,将预处理后的采矿废水及矿区生活污水引入低洼积水的采煤塌陷地,通过种植富集污染物的植物构建生态系统的食物链结构,将污染物移出土地。此景观模式已在北京市奥林匹克公园国家体育场周围建成。相比之下,在矿区引入人工湿地景观具有更强的适用性。此类景观不仅极具休闲观赏价值,也具有显著的环境教育意义。另一类是工业遗址景观。对矸石山、矿山废弃地、工业遗址等进行生态重建,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大气污染,并有效地消除视觉污染,而且也是一类新型的工业人文旅游资源。可在部分采矿废弃地原址原貌的基础上改建成遗址公园,以绿地为基质,以采矿遗址为特色,配合不同造型的采矿雕塑等。如在2005年发生自然崩塌造成重大人员伤亡事故的平煤集团四矿矸石山上,可通过对矸石山表面注浆封闭、填土覆盖、铺设草坪并竖碑立志,建成一座工业纪念园,以提示人们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在接近居民点的塌陷区域可以利用塌陷积水坑开挖人工湖,如占地15 hm2的东湖公园就是利用平煤集团十二矿塌陷积水坑修建的居民休闲娱乐场所,其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非常显著。

4.3人文生态景观模式

所谓人文生态是指一个区域的人口与其他各种物质的生产要素之间的组配关系,以及人们为实现或满足社会生活各种需要所形成的彼此间各种关系[11]。平顶山市矿区开放空间景观规划绝不仅仅是各种绿色景观元素的空间组合,而必须以优化人居环境为目标,进行人文生态景观的规划建设,立足于煤炭资源开采和尊重矿区文化特色,融入都市文化景观元素,确立以人为本的“个性化公共生活空间”的人本主义景观建设理念。平顶山市是一个建成仅53年的以矿业为特色的城市,城市历史文化资源较匮乏,但外来人口众多,形成了多元化的新型城市文化。因此,人文生态景观规划主要以矿区开放空间人文资源整合为主,突出城市的特色文化,努力挖掘地域文化的精髓,反映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平顶山市矿区与城市形态均呈东西向带状布局,人文生态景观规划可适应城市生长轴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为3条带状轴线的人文景观,它们分别是以煤矿产业文化为核心的矿区主题人文景观带,主要体现为采矿废弃地、工业遗址、生态工业园、采煤塌陷地主旨人文景观的塑造;以湛河为轴线的现代休闲文化景观带;以森林半岛、市政广场为核心的沿湖新城景观带。对此3条轴线在进行重点规划设计时,应突出平顶山市的产业特色文化和多元化现代城市文化特征,并且体现对人性的关注,从而提高矿区开放空间以及整个城市的整体形象。

4.4绿色景观模式

绿色景观空间格局由各类自然生态系统和农业生态系统如农耕景观、休闲景观、野生地域景观、湿地景观、林地景观、旷野景观等相互镶嵌而形成的。如在图1里,以白龟山库区湿地自然保护区为核心,重点保护水源区生态环境,防止水体污染,控制周边区域的围湖造田、开垦河道、破坏湿地和水土流失等;并且以农业生态保护区为主体,把农业的产业化、高效化和无害化作为目标,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5小结

正确处理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资源型城市生态建设的关键,而矿区则是这一矛盾的核心。应坚持生态优先的发展思路,充分发挥开放空间改善环境、恢复生态、提升矿区及城市整体形象等方面的生态经济功能。为此,从开放空间的视角,开展平顶山市矿区开放空间景观生态规划研究,提出适宜的景观功能分区,并针对各景观分区不同的资源与环境特点,探讨景观生态利用的不同模式,以促进矿区开放空间资源利用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并实现城市景观格局的合理化和功能完善以及城市生态功能顺畅运行,这对于引导平顶山市生态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虹鸥,岑倩华. 国外城市开放空间的研究进展[J]. 城市规划学刊,2007(5):78-84.

[2] 王发曾. 开封市开放空间系统的设计与营建[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24(1):17-21,35.

[3] FARINA A. Principles and methods in landscape ecology [M]. London: Chapman and Hall, 1998.

[4] 何兴元. 应用生态学[M]. 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4.

[5] 王仰麟,韩荡. 矿区废弃地复垦的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J]. 生态学报,1998,18(5):455-462.

[6] 马文明, 卞正富. 基于RS的平顶山矿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J]. 水土保持研究,2007,14(4):186-189.

[7] 沈渭寿,曹学章,金燕. 矿区生态破坏与生态重建[M].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 9-13.

[8] 夏青,梁钰. 面向循环经济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模式[J]. 自然资源学报,2006,21(2):288-292.

[9] 许尽峰,郭一格. 浅析平煤集团的新型工业化之路[J]. 煤炭经济研究,2003(10):75-76.

[10] 常建华.用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路统领平煤集团汝州矿区建设[J]. 中国煤炭,2004,30(12):20-23.

篇(7)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36-0151-03

1 概述

根据《水利风景区评价标准(SL 300-2004)》,水利风景区是指以水域(水体)或水利工程为依托,具有一定规模和质量的风景资源与环境条件,可以开展观光、娱乐、休闲、度假或科学、文化、教育活动的区域。自我国发展水利旅游事业以来,水利部先后制定了《水利旅游区管理办法(1997年)》、《水利风景区评价标准(2004年)》、《水利旅游项目管理办法(2006年)》、《水利旅游项目综合影响评价标准(2008年)》、《水利风景区规划编制导则(2010年)》等相关标准及规范,对促进我国水利旅游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为适应水利旅游进一步发展的需要,部分标准规范需进一步细化、一些新标准规范需被制定,以形成服务与管理的依据和

抓手。

2 水利风景区标准规范体系现状

如表1所示,水利风景区标准规范体系应涵盖水利风景区评价、水利风景区规划设计、水利风景区开发、水利风景区运营、水利风景区管理、水利风景区社会责任和义务等各个方面和环节。

2.1 水利风景区评价标准

水利风景区评价标准主要包括水利风景资源评价、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开发利用条件评价、运营管理现状评价这四个方面的内容。2004年,水利部即了《水利风景区评价标准(SL 300-2004)》,在水利旅游事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指导性及支撑性作用。但若对相关评价角度及评价内容进一步完善和扩充,可进一步增强标准的实用

价值。

2.2 水利风景区规划设计规范

《水利风景区规划编制导则(SL 471-2010)》从规划编制程序、规划任务、规划调研、规划期限与目标、规划原则和范围、规划布局、专项规划、风景区容量、投资估算及效益评价、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规划成果及要求等诸方面对水利风景区规划提出相应要求,内容较为全面和细致。为适应水利旅游发展变化形势,需适当完善补充一些新的内容,如表1所示。

2.3 水利风景区运营规范

水利风景区运营规范应包括“景区绿色运营导则、旅游设施质量标准、旅游服务质量标准、特殊人群服务办法、景区层面投诉受理与处理办法、员工培训要求、景区标识系统标准、景区卫生环境标准、安全运营规范、社区参与硬性要求”等诸多方面。如表1,目前该方面规范尚处于缺失状态。

2.4 水利风景区管理规范标准

水利风景区管理规范标准应包括审批管理、经营管理、市场管理、违规管理、投诉管理、淘汰管理等方面的内容,水利风景区管理规范标准是为水利风景区管理机构的管理实践提供抓手,同时规范管理者的管理行为,通过有效管理推动水利旅游事业的发展。

水利部综合事业管理局2006年了《水利旅游管理办法》,对旅游项目的申请、审批变更、监督检查、奖惩进行了规定。目前除具有上述“审批管理”的相关规范标准之外,其他管理规范基本上仍处于空白状态。

2.5 水利风景区社会责任和义务

在民生水利战略指引下,水利风景区应积极发挥其社会责任和义务,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水利风景区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包括:水生态保护及修复责任、水文明及水知识传播责任、促进地方社会社会经济发展责任、为相关个体创造幸福感及身心健康的责任等。目前尚未有专门对水利风景区社会责任和义务的相关规定。

3 水利风景区标准规范体系补充完善建议

3.1 水利风景区评价标准的补充完善

第一,进一步丰富水利风景资源的评价角度。休闲度假、康体养生等旅游形式已在旅游消费中占据相当份额,游览观光旅游所占的比重在下降,所以除了从“游览观赏价值”角度对水利风景资源进行评价之外,还应从“舒适度”、“功能性”等角度对水利风景资源进行评价,以判断特定水利风景区“休闲度假”、“康体养生”等旅游业态的开发潜力。

表1 水利风景区规范标准体系及现状

规范标准名称 具体内容 存在现状

水利风景区评价标准 水利风景资源评价标准 已存在、可进一步完善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标准 已存在、可进一步充实

开发利用条件评价标准 已存在、可进一步完善

运营管理现状评价标准 已存在、需进一步完善

水利风景区规划

设计规范标准 规划编制程序 已存在

规划任务 已存在

规划调研 已存在

规划期限与目标 已存在

规划原则和范围 已存在

规划布局 已存在

风景区容量 已存在

投资估算及效益评价 已存在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已存在

规划成果及要求 已存在

规划编制者资格要求 需制定

规划的增值作用 需制定

规划强制性条款 需制定

水利风景区运营规范 景区绿色运营导则 需制定

旅游设施质量标准 需制定

旅游服务质量标准 需制定

特殊人群服务办法 需制定

景区层面投诉受理与

处理办法 需制定

员工培训要求 需制定

景区标识系统标准 需制定

景区卫生环境标准 需制定

安全运营规范 需制定

社区参与硬性要求 需制定

水利风景区管理规范标准 审批管理 已存在

经营管理 需制定

市场管理 需制定

违规管理 需制定

投诉管理 需制定

淘汰管理 需制定

水利风景区社会责任和义务 水生态保护及修复责任 尚不存在、可被制定

水文明及水知识传播责任 尚不存在、可被制定

促进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责任 尚不存在、可被制定

为相关个体创造幸福感及身心健康的责任 尚不存在、可被制定

第二,水体虽是水利风景区最核心的生态资源,但景区的生态环境由水体、空气、土壤、植被覆盖率、生物多样性等多个方面共同决定。因此在对景区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时,应对空气质量、生物多样性等因素给予考虑。另外还需考虑景区的生态功能,如固碳功能、除尘功能、制氧功能等。

第三,市场条件是水利风景区开发利用条件的重要影响因素,在评价时应考虑当地及周边区域的旅游市场需求及其他潜在客源市场的旅游需求潜力,设置当地及周边区域人口数量、消费潜力等旅游市场条件评价指标。

第四,水利风景资源状况、旅游开发条件、景区经营管理水平共同决定水利风景区的发展潜力,因此对水利风景区运营管理现状进行评价时,须考虑旅游经营状况、游客满意度、环保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3.2 水利风景区规划设计规范的补充完善

水利风景区规划设计规范除当前已有内容之外,还可增加规划编制者资格要求、水利风景资源吸引力提升规划、规划强制性条款等方面的内容。

规划对水利风景区开发运营具有非常重要的导向及约束作用,但由于规划编制者水平参差不齐,导致部分规划内容空洞、项目设计夸张并脱离实际,甚至部分规划有导向性错误。因此为提高水利风景区旅游规划水平,需首先对规划编制者的资格及规划组的人员组成提出严格要求。

在休闲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水利风景区规划的职能不仅仅是设定发展目标、布局生产要素等,还应通过对景观、旅游活动内容、旅游运营方式、市场营销推广等的规划设计,提升水利风景资源的市场吸引力,达到充分挖掘和利用资源价值的目的,即规划要产生一定的增值作用,水利风景区规划规范可在此方面提出明确要求。

就当前情况来看,各类规划的执行落实情况不甚理想,其原因包括水利风景区开发运营管理人员的随意性太强,不能较好地遵循景区发展规划,规划自身缺乏可操作性等。可要求在水利风景区旅游规划中设强制性条款,为规划的落实创造抓手,避免无视规划的无序、低水平开发建设行为的发生。

3.3 制定水利风景区运营规范

虽然不同水利风景区的具体实际情况有所不同,但水利风景区管理部门仍可出于规范引导之目的,编制较宏观的通用型水利风景区运营规范,并作为景区提升运营质量的抓手,为水利风景区的具体运营提供依据。目前宏观层面的水利风景区运营规范尚处于缺失状态,可优先考虑制定“旅游设施质量标准、旅游服务质量标准、景区卫生环境标准”等对景区运营影响作用较突出的相应规范,然后对其他各项运营规范逐步完善。

制定水利风景区运营规范对提升运营标准、确保服务质量有重要作用,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景区运营规范应考虑“绿色运营导则”等新的内容。但若规范过于具体细致,则可能会使各具体水利风景区的服务丧失特色,因此在制定运营规范标准的过程中,需处理好规范化与个性化之间的关系。规范应着重描述景区软硬设施、服务效果、环境卫生所应达到的标准,并使经营者在具体经营过程中有发挥创意的空间。

3.4 水利风景区管理规范标准的补充完善

除相关已有规范标准之外,根据当前我国水利风景区旅游经营效果总体欠佳、景区发展水平差距悬殊、部分运营管理者积极主动性不够等发展现状,亟需建立景区经营管理、淘汰管理的相关规范标准,以规范标准为依据、以管理为手段促进景区旅游运营水平的提升,并淘汰不合格的水利风景区。市场管理、违规管理、投诉管理等相关规范标准有助于规范市场竞争秩序及景区运营者的旅游开发运营行为,也需要伴随水利事业的发展被逐步完善。

3.5 制定水利风景区社会责任和义务的相关规定

设立水利风景区社会责任和义务的相应规定有助于凸显水利风景区的存在意义,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获得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更好发挥水利风景区的社会服务价值等。在规定景区社会责任和义务时,可规定水利风景区必须将景区内水体质量提高至或维持在怎样的标准,或植被覆盖率必须被提高至或维持在怎样的比例,每年至少向多少青少年儿童进行水科普教育,每年免费接待多少老人或残障人士,景区经营收入中须被用于社区建设的比例等。

4 水利风景区标准规范制定及执行的相关建议

4.1 水利风景区标准规范的制定

(1)以严谨、科学、务实的态度制定或提升完善水利风景区各类标准规范。(2)水利风景区标准规范制定的参与者应包括政府官员、水利专业学者、旅游专业学者、景区规划实践经验较丰富者、景区开发建设操作经验较丰富者、水利风景区实际运营者、水利风景区一线服务人员、游客代表等,并根据标准规范的具体内容要求相关人员参与标准规范制定。(3)在标准规范制定过程中,就初稿应至少咨询论证两次,然后形成评定稿。(4)就标准规范的评定稿举行评定会,评定人员组成应与标准规范制定人员大致相同,但具体参评人员中不包括规范的制定者。评定人员需提出书面修改意见。(5)根据评定意见,对标准规范进行修改形成试行稿。(6)就标准规范试行稿,选择合适的试点进行试用,广泛收集反馈意见,尤其应关注市场反馈状况。(7)根据试行反馈意见对标准规范内容进行修改完善,最终形成标准规范定稿。

4.2 水利风景区标准规范的执行

篇(8)

第二条旅游风景区民居建设依照《建筑法》、《城乡规划法》、《风景区保护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以及县人民政府批准实施的《风景区总体规划》、《风景区建设性详细规划》、《风景区民居建设风貌改造规划》等依法进行管理。

第三条景区内的所有单位、民居必须严格遵照本办法进行建设、管理与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均有权对违反本办法的行为进行检举、揭发。

第四条县旅游局对旅游风景区民居建设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发改委、财政局、民政局、林业局、水保局、环保局、文化局、建设局、国土局等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及有关乡镇从各自角度配合旅游局履行风景区建设与管理职责。

第五条景区内建筑(机关、企事业单位和民居)由县旅游主管部门按照风景区《总体规划》、《建设性详细规划》进行审查后,按照国家建设审批程序进行审批,未经批准不得建设。

第二章目标与原则

第六条建设目标:坚持以人为本,以规划为先导,以保护生态环境、提升景区档次为主要内容,整治景区环境、打造景区特色,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着力推进旅游风景区民居建设与管理,努力打造生态良好、风格统一、特色鲜明、设施完善、服务配套的精品景区(点)。

第七条旅游风景区民居建设与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

1、旅游风景区民居建设必须符合景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的原则;

2、风格与风貌统一,特色突出,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的原则;

3、不破坏生态环境与绿色环保的原则;

4、改建和新建结合,前期整治与后期管理结合的原则;

5、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

第三章建设与管理

第八条旅游风景区民居建设,要按照景区总体规划和建设性详细规划要求进行,必要时应另行编制旅游风景区民居风貌改造规划。旅游风景区民居建设风格应突出当地民族民俗特色,避免“百村一面”;要适应小康社会生活标准,努力提升档次和品位;要充分体现保护生态和节能环保的理念,并统筹安排好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第九条旅游风景区应按照景观的观赏价值、历史价值、科学价值与不可再生性特点划分为景观核心区、建设控制区和接待服务区,实行分类管理。景观核心区严禁建设与资源保护以及旅游服务无关的各项建设内容,景观核心区内的民居应逐步搬迁、拆除;建设控制区可适应建设为景区接待服务所用的建设内容,原有的民居建筑应根据景区规划要求改造为旅游服务设施;接待服务区的民居应根据景区规划要求,按照统一风格进行改造,开展旅游服务。

第十条本办法颁布前在景区内已建造的原有民居和其它建筑物,由县旅游主管部门统一进行核查。凡不符合景区规划要求,与景观不协调,需要改建或拆迁的民居,应有计划地进行改建或拆除。对成片的民居建筑应通过风貌改造打造为旅游服务区。

第十一条在景区内新建、改建、扩建、翻修的各种建筑物(包括民居),其规模、体量、高度、造型和色彩等都应与周围景观和环境相协调,严禁破坏景观、污染环境、妨碍游览。

第十二条在景区内施工,必须保护景物及附近的林木、植被、水体和地貌,不得造成污染和破坏。施工完毕,必须及时清理周围场地,进行绿化,恢复环境原貌。在主要风景游览区内施工应尽量避开旅游旺季。

第十三条对景区内被确定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古民居院落,由文化部门牵头采取相应措施进行保护,对文物保护单位周围影响其历史风貌、建筑风格的建筑物及其附属物应予拆除。特别要注意保留散居在村落中有利用价值的旧民居,应作为景观进行保护、开发利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或破坏景区内的古建筑及其文物古迹。

第十四条景区内重要古建筑的修复,应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尽量保持原有的历史风貌。古建筑修复由县旅游主管部门按照景区规划要求,与文物、宗教部门协商确定,有计划地进行修复。

第十五条景区内的商业服务业网点由县旅游主管部门统一规划设置,凡不适合在风景游览区设置的经营网点要限期迁出。

第十六条景区内的单位和民居都要按照规定的卫生责任区,搞好卫生保洁,严禁随意倾倒垃圾、污水、堆放粪便或其它杂物。饲养家禽必须远离景观和道路实行圈养。

第十七条要充分发挥政府对旅游风景区民居建设和管理的资金投入和引导作用,充分利用国土整治、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以工代赈、生态移民等各种项目,支持景区民居搬迁与改造。同时要加大对景区民居建设与改造的信贷支持力度,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形成多元化的资金投入体系,保证景区民居建设与管理措施有效实施。

第十八条旅游风景区民居管理由旅游主管部门、风景区管理单位和风景区所在乡镇共同管理,各相关部门应积极配合支持,要逐步建立和形成旅游风景区民居建设与管理的长效机制。

第四章责任追究

第十九条对违反《建筑法》、《旅游风景区保护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以及《风景区总体规划》、《风景区建设详细性规划》和本办法,在景区随意进行建设的单位和个人,除由有关部门依照国家有关土地、森林、环境保护、文物保护、治安管理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罚外,旅游主管部门和风景区管理单位有权责令其停止违法活动,赔偿经济损失,并视情节给予警告、经济处罚。

第二十条负责景区民居建设与管理的工作人员,因,,造成景区资源破坏的,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在民居建设、保护、管理工作中作出重要贡献或有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旅游主管部门报请县人民政府给予表彰或奖励。

篇(9)

高职院校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实践教学是将知识转化为技能的关键环节,是高职院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景区实训课程改革的研究有利于高职院校为景区培养具有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较高的景区管理人员。景区管理实训课程改革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兴趣,理论和实践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能力为理念。且进行景区实训课程设计时充分考虑高职院校学生、教师特点,注意把握教学难易程度。

一、景区管理实训课程目标体系

1.知识目标。旅游景区管理课程涉及市场营销、规划、生态等领域的知识,牵涉的面较广。旅游景区实训围绕景区管理课程展开,这就使景区管理实训有多个知识目标。景区管理实训课程知识体系包括旅游景区行业动态、景区规划知识、景区市场营销知识、景区游客管理知识、景区安全管理知识、景区环境管理知识、数据统计软件的使用等。

2.能力目标。以围绕培养学生能力为理念进行实训设计。景区实训课程教学大量采用任务驱动法,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完成授课教师布置的任务。任务包括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找出景区中存在的问题,并解决问题和根据要求提出景区设计的具体方案。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由小组进行总结提出解决的方案。这样的实训课程教学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知识运用能力、创新能力等。

3.素质目标。景区管理实训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也要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实训为学生提供了接触景区、与业内人士交流的机会。这不仅提高了学生对景区管理的感性认识,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旅游行业的热爱,增进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另外,实训课程教学中任课教师设置的实训课程教学项目需要学生用系统、缜密的思维方法才能解决。这有利于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形成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另外,景区管理本身注重可持续发展,任课教师要求学生在完成各项目时注意遵循环境和资源保护为原则。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环境责任感和保护意识。

二、景区管理实训课程内容体系

1.景区规划。景区规划课程涉及地理、经济、生态等领域,其理论、方法较多,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来说难度比较大,加之高职院校规划方面的师资缺乏,景区规划课程一般未纳入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但景区规划课程中的内容与景区管理课程中景区资源、环境保护、游客管理、景区产品类型等方面的内容直接相关。鉴于以上原因和景区规划所具有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将景区规划教学内容通过实训完成。这样可以避免因理论过多给学生带来的枯燥和乏味感。但应把握好实训的难度,引导学生了解景区规划的内容、方法和目标。以规划文本作为蓝本,给学生教授景区规划的内容和分析景区规划的成功之处等。景区规划实训中的子项目根据景区规划的顺序进行安排:一是旅游资源调查评价。要求学生掌握旅游资源分类和评价的方法;二是旅游环境质量评价。要求学生掌握景区环境构成的要素和理解环境质量评价的方法;三是景区的空间布局。要求学生了解景区空间划分的意义,掌握景区空间布局的方法和模式;四是景区项目设计。要求学生掌握各功能区项目设计的原则,各种项目的要求,并根据所给的功能区的主题、功能设计出景区项目;五是景区游览线路的设计。要求学生了解合理线路设计的要求、原则、方法。

2.景区市场问卷调查。要求学生掌握问卷设计的方法和学会使用SPSS统计软件。景区市场问卷调查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选取一个周边的景区(建议学生选择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湿地公园等)作为调查的对象开展问卷调查。授课教师讲授学生问卷调查的步骤和设计问卷的方法及设计问卷应注意的问题。学生以组为单位首先根据调查的目的设计问卷。授课教师对问卷进行指导,指出学生所制作问卷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修改意见。学生对问卷进行修改后在景区内发放调查问卷,然后对收回的问卷进行整理与统计。教师以学生所收回的调查问卷为例教授学生使用SPSS17数据统计软件进行问卷统计和数据的分析方法。学生根据统计和分析的结果撰写调查报告。该实训内容能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市场调查和分析市场的实际操作能力,以便为毕业后尽快适应工作岗位做准备。

3.游客行为管理。让学生以组为单位在景区内以文字或照片的形式记录游客不文明行为和景区引导游客行为的方法。这项任务不仅让学生认识到游客不文明行为给景区带来的不良影响,而且有利于学生环境意识的培养。学生在完成这项任务的同时反省自己游览景区时发生的不文明行为。

4.景区可持续发展。要求学生掌握景区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方法并树立环境保护意识。选取就近的森林公园作为实训场地,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调查景区内存在对环境和资源的破坏。然后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析环境问题存在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法。另外,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在森林公园内寻找景区内遵循“减量原则、再用原则和循环原则”进行生态设计的项目。

5.景区安全管理。要求学生掌握处理安全事故的方法和程序并牢固树立安全意识。景区安全管理实训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在景区内通过实地考察找出景区所存在的安全隐患,并制作成PPT进行说明。通过小组讨论提出排除景区安全隐患的措施。另外,在实训实验室设置景区情境,由学生演练处理景区安全事故的措施和方法。

6.景区行业动态。邀请景区方面的专家讲座和座谈,为学生提供与业内权威人士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专家的讲座是订单式讲座。授课教师建议专家讲授的内容包含学生上课时理解有困难的内容,如景区经营模式问题。同时,专家介绍现阶段景区发展现状,包括景区规模、经营模式、经营状况等以及现阶段景区经营存在的问题。专家座谈可以拓宽学生的眼界和知识面,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行业的认识。

7.园林知识。要求学生能认识一定数量的园林树木和园林花卉;对园林中铺地、花坛、花镜、绿篱等有一定的认知。

三、景区管理课程实训的教学方法

1.小组讨论法。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授课教师可将需要解决的问题设置为讨论题目要求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然后分组发表意见,最后老师对各组的意见进行归纳,总结出问题的答案。例如,在授课景区游客管理、景区安全管理时,教师要求学生分组讨论景区管理游客的方法、景区安全管理的措施。为某景区线路设计是否合理等。

2.角色扮演法。在授课过程中授课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置情境和角色,要求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例如,在讲授处理景区安全事故时,授课教师设计一位游客在游览景点过程中遭到抢劫的情景,并要求学生分别扮演游客、景区管理人员、医务人员、警察、歹徒等角色,处理该安全事故。角色扮演的教学方法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案例分析法。景区实训课程教学中可大量使用案例分析法。例如,在讲授景区分区时,以某一森林公园的功能分区为例进行说明,帮助学生理解功能分区的目的、方法等。

4.专家座谈法。邀请景区行业的专家来跟学生座谈,为学生提供一个跟景区专家学者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专家给学生授课后,学生可以就自己在学习中碰到的难题请专家解答。经过专家的剖析,同学们以前的疑惑便迎刃而解了。专家采用实际案例的方法为同学们破解在课堂上难以理解的问题。

5.实地考察法。授课教师带领学生在景区内进行实地考察,要求学生认识景区内的铺地、树木、花卉、绿篱、花坛、花镜、驳岸等园林景观要素;要求学生在景区实地考察景区解说系统、道路设计、功能分区等。实地考察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直观的认知。

四、景区管理实训课程的教学环节

在景区管理实训课程教学环节设计上,遵循认知、模拟、实习相结合的原则。通过专家座谈、实地考察、案例分析、图片展示等方法引导学生景区管理的内容和方法等有直观的认识。在实训室内进行的模拟操作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和理论,并培养学生运用有关知识和理论解决问题的能力。但要直接提升学生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以及零距离就业,需通过顶岗实习的方式实现,这样可以在真实岗位上培养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学生参与景区规划部门、市场营销部门、接待部门等部门的顶岗实习。学生在顶岗期间的岗位安排实行学生与景区双向选择。这样既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特长和优势,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学校在制订教学计划时注意将顶岗实习的时间安排在景区对人力资源需求的旺季。

五、景区管理实训课程教学实施的条件

1.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师自己的实践能力和职业实践经历都直接关系到对学生技能水平的培养。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教师参与景区规划项目的机会较少,缺乏景区管理实践工作经历,这些都大大影响了授课教师的教学水平、科研水平。高职院校应注重景区管理师资队伍的培养。培养方式包括将教师派往景区挂职锻炼、让教师参加景区管理培训班、参与景区规划。

2.校企合作,建立工学结合的实训课程教学模式。景区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开展实训的重要基地。校企合作,将景区建设为旅游管理专业实训基地成为提高教学效果的必然条件。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模式不仅给学生带来了实惠,而且有利于提高旅游专业教师教学和科研的水平。旅游专业教师可以在与学校合作的景区内挂职锻炼,积累景区管理的实践经验,以提高科研水平和教学水平。学生在景区顶岗实习期间,由学校派专业教师进行指导,授课教师可以从中发现景区课程教学安排的不足,为构建合理的景区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提供依据。另外,也可以请景区管理方面的专家参与景区课程设计,使景区课程更贴近景区用人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陈端海.浅析校外实训基地对高职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J].现代阅读,2012(2).

篇(10)

2水利风景区的发展与现状

20世纪80年代初起,一些基层水管单位为了提高内部员工收入水平、壮大单位自身经济实力、带动地方发展等,开始尝试开展水利旅游,水利工程的价值功能开始产生变化。为了能科学开发、合理规划、有效保护水利资源,2001年7月水利部在综合事业局设立办公室,并宣布成立水利风景区评审委员会。2004年5月8日更全面的规范——《水利风景区管理办法》正式颁布实施;同年8月1日出台了行业规范《水利风景区评价标准》。水利旅游区按其景观的功能、环境质量、功能大小、文化和科学文化价值等因素,划分为三级,即国家级、省级和县级水利风景区。截至2014年9月16日,全国共建成国家水利风景区658处。

3存在的问题

3.1规划工作滞后

许多景区重申报、轻管理,拿到“水利风景区”称号只是为了增加经济效益,评上后,不按规定对景区进行规划或盲目规划,浪费了不少水资源。还有一些景区在规划时没有从长远考虑,忽略了结构和布局的协调性与合理性,景区建设完成后才逐渐发现问题,往往这时已很难弥补。

3.2执法主体不明

水利风景资源大多分布跨度较大,各地方为了追求利益,都采用自己的管理手段进行经营,造成多头管理的现状,导致景区发展缺乏整体协调性。另外一种情况是,部分景区挂有多种牌子,景区的经营管理受多个部门的干预,影响了景区的建设与发展。

3.3景区缺乏特色

由于水资源本身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再加上规划时没有深入考虑地域特色与文化特色,导致景区开发模式大多相同,尤其是近年来新开发的景区,旅游产品单一,经营方式大多模仿已有的景区,项目雷同,缺乏创新性。级别相同的景区,由于建设时间不同,水利工程的作用和开发规模可能也不相同,导致了同级别景区之间质量的差异。

3.4水环境遭受污染

由于我国水利风景区发展起步较晚,经营理念相对落后,一些景区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没有认识到水资源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未对景区资源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再加上地方政府没有对景区管理进行监管,没有考虑到景区的长期发展,导致对水利风景资源过度开发,严重超过了水资源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造成了不可估量的后果。

4建议与对策

4.1科学合理规划

水利工程功能的正常发挥是规划的前提条件。规划时必须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结合当地的发展情况制定发展目标,使水利工程的功能开发和水利风景区的建设发展相结合。不要刻意模仿已有景区的模式,要从长远考虑,高起点,有特色。相关水利部门可以在竣工验收时把水利风景区的规划作为评价的参考标准,在规划水利项目的同时,也应考虑水利工程周围设施的绿化、美化问题。

4.2确保水环境质量

在开发前要做好调研工作,注重生态效益,建设时必须要把水利工程安全放在第一位。加大监管力度,全面保障水环境质量。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适度开发,充分发挥水利风景区保护水源、维护水环境质量的功能。在改善水资源和水环境的同时,保护水生态,弘扬水文化。宁可降低经济利益,也必须保障生态环境质量。

4.3强化动态监督机制

为保障水利风景区的长期发展,应实施严格的监管措施,加大对国家级以及省级水利风景区的检查力度。为避免有些景区只拿称号不建设或盲目开发违规建设,要组织定期复查。对于申报成功的景区设定管理有效期,并建立退出机制。在有效期内,可采取不定期抽查或暗访的方式,对景区进行升降级考核。在原则性问题上采取一票否决制。对于存在问题的景区,责令其限期改正,否则取消风景区称号。

4.4景区规划融入水文化

水利风景区既是水文化中的主要组成部分,还具有传播与发扬水文化的功能,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平台和载体;融入水文化可以打造水利风景区独特的品味与特色,提升水利风景区的生态质量及社会经济效益。水文化蕴含的内涵是无法复制和仿造的。因此,在规划建设水利风景区时,要根据当地特有的风俗与文化,把握好文化对于景区的重要性,在保护文化的前提下追求经济效益。

4.5创新水利风景区管理体制

创新水利风景区建设思路与发展观念,寻求最合适的方法妥善处理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充分利用地域优势和文化特色,针对当地的情况制定适合景区的管理体制,综合协调景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不一味追求发展规模,而是要打造精品景区。

4.6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专业的管理团队是决定景区管理水平的关键,水利风景区的管理不仅要求人员高素质,还需对相关专业知识足够了解,既懂经营还会服务。引进后可以每年定期进行针对性培训,促使管理人员学习与景区发展有关的前沿知识。

4.7拓展融资渠道

景区的建设可以吸纳社会其他行业的力量,引导鼓励外资和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建设,使投资更加多元化,加快景区的建设进度,丰富景区的开发项目,既达到共赢的目的,还能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

5结语

由于中国水利风景区的建设起步较晚,实际经验的缺乏导致在初期开发建设时出现了很多问题,所以早期成立的景区在经过若干年的发展后许多问题逐渐显现出来。随着各项措施的完善,近几年的水利风景区建设愈发规范,管理更加合理。但同时新的问题也显现出来,如景区项目缺乏创新、同级别景区发展不协调、经营管理模式落后等。水利风景区要想长久且全面的发展,必须多方位多角度考虑问题,并及时做好应对措施。

作者:徐言 兰文改 单位: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

上一篇: 建设工程质量保证体系 下一篇: 服务贸易统计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