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6 17:28:5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医药行业的市场细分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在医药行业大众消费者是各有不同的产品和服务现实需求,各有不同对品牌的追求、都有各自不同对产品和服务的心理需求。作为药厂来说,你是不可能把所有大众消费者都囊括在你的产品和服务中的。因为你的人力资源、资金资源及销售资源是极其有限的;不可能满足所有大众消费者现实的,心理的需求。因此,药厂就得在大众消费者中筛选出你的目标消费者、也即笔者一再提到的市场细分。市场细分不是目的,它只是达成营销目标的手段、通过市场细分找到药厂需要为之提供所需产品和服务的目标消费者、满足他们的差异化需求。药厂才能集中充足的人力,资金和各方资源、在有限的资源下“一矢中的”提供精准的产品和服务。
一、 当前医药市场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医药行业经历了短期的阵痛和调整之后,2007年以来再次迎来了高速增长,在国际金融危机到来和全球股市持续低迷的背景下,唯有我国的医药行业一支独秀,发展强劲,吸引了众多投资者的目光。
推动医药市场高速成长的原因有很多,除了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人口老龄化和疾病谱变化等因素以外,最重要的莫过于医保扩容带来的药品需求增加。然而这种市场增量并非均等地分配到每家医药企业,外资企业稳步成长,国内医药企业两极分化明显加大,具备规模优势和品牌效应的医药企业明显提速,而一些没有特色的中小型医药企业表现平平,或出现业绩下滑。
从营销角度来看,医药企业的营销模式可谓五花八门,透过现象看本质,其中处方药利益驱动,品牌药广告拉动,普药深度分销构成了推动药品销售成长的三大动力。
首先是处方药利益驱动。尽管有医保招标、药品限价和一品两规等政策限制,但从市场数据来看,医院仍然是近年来药品销售份额最大,成长性最好的市场,面向医院销售的制药企业普遍以贿赂营销和临床挂金销售为主要手段,所谓的专业化推广只是漂亮的外衣,随着行业告一段落,这种趋势似乎有增无减。
其次是品牌药广告拉动。同质化竞争时代更能体现品牌价值,一些尝到甜头的制药企业仍然以广告拉动和提升品牌作为主要营销手段,不但培育出利润丰富的OTC大品牌产品,还带动了公司其他产品的普遍增长,进一步巩固了自己在分销渠道和零售终端的强势地位。
第三就是普药深度分销。拥有普药规模优势和品牌效应的制药企业,抓住新农合市场的成长机遇,与有实力的区域分销商和纯销商密切配合形成战略同盟,进行市场深度分销,大力开发农村第三终端,同样取得了不俗的销售业绩。
然而,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虽然医药市场快速成长,医药行业仍然存在重大的结构和效率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将严重影响医药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首先是结构问题。从医药流通价值链纵向来看,药品流通环节多,秩序混乱,分销效率低,医院终端处于强势垄断地位,连锁药店的市场地位也在逐步增强。从医药流通价值链横向来看,医药工商领域仍然表现为多、小、散、乱、差的局面,同质化竞争严重,产业集中度和市场集中度偏低。
其次是效率问题。结构不合理,必然导致行业的整体低效率。许多制药企业的销售业绩在增长,但由于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的快速上升,致使企业的盈利能力逐步下降。大部分中小企业虽然有好产品,但缺乏市场开拓和队伍管控能力,被迫采取底价招商方式销售,大幅让度利润后,企业已无力进行市场投入和品牌建设,产品的命运在商们追逐短期利益的竞争和选择中风雨飘曳,难以掌控。医药市场充斥着大量的自然人身份的商,药品销售过程中货、款、票分离的现象十分普遍,大大扰乱了市场流通秩序。终端市场处于超同质化竞争状态,公关战,价格战和促销战硝烟四起,许多企业体力透支,难以为继。
笔者对医药市场现状与未来发展的基本判断是大势萧条,逆势而上;风平浪静,危机潜伏;医改前夜,最后疯狂;前途光明,道路曲折;弱肉强食,剩者为王。
二、 医改对医药行业发展和市场环境的影响
新医改方案可以基本概括为一个目标,四大体系和八项支柱。
一个目标: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四大体系: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四位一体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四大体系相辅相成,配套建设,协调发展。八项支柱:完善医药卫生的管理、运行、投入、价格、监管体制机制,加强科技与人才、信息、法制建设,保障医药卫生体系有效规范运转。
医改是一个关系到国运民生的复杂工程,涉及到医疗服务、共公卫生、药品供应和医疗保障等多个领域的体系建设和系统协调,需要各部门协同作战、密切配合、稳步推进,更需要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的理解、支持和参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要立足当前,从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入手,让老百姓得到实惠,让医务人员受到鼓舞,让监管人员易于掌握。到2010年,在全国初步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框架。
医改正快速向我们走来,医药工商企业必须高度重视,认真研究、积极参与、主动进行企业战略调整和营销模式转型,只有这样才能抓机遇,快速发展,否则将有可能成为医改的牺牲品。那么医改到底会对医药行业的发展和市场环境的变化带来哪些影响?我们站在医药人的角度进行分析和预测。
首先是药品需求总量上升。随着覆盖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以及农村医疗服务体系和城市社区医疗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将会得到基本解决,被压抑的医疗服务和药品需求逐步释放出来。据初步测算,到2010年,医改带来的药品增量至少在1000亿以上,加上行业自然增长部分,预计未来3-5年医药行业的年增长率不会低于20%。需要说明的是,医改增量并非全行业平均受益,大部分会消化在医疗服务市场,受益最多的还是面向医院以处方药销售见长的外资企业和部分国内企业。
其次是市场结构发生变化。通过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大力发展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医疗市场的结构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得到明显提升,最终形成结构合理、分工明确、防治结合、技术适宜、运转有序,包括覆盖城乡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各类医院在内的医疗服务体系。通过改善医疗服务能力、降低收费标准、提高报销比例等综合措施,引导一般诊疗下沉到基层,逐步实现社区首诊、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可以预测医改将会推动医疗市场(包括城市医院、社区和农村医疗)和零售市场(药店)逐步走向规范,社区和农村基层医疗市场快速发展,而城市医院的市场垄断地位将会逐步下降,零售药店可能会以社区为中心进行结构调整与资源优化,市场总量短期内变化不大,连锁、平价和服务代表其未来发展方向。
第三是产品结构发生变化。通过对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改革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推进医药科技进步三部分内容的研读,可以预测进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药品、原研新药和专利药品将会获得更大的市场空间,而仿制药品将会受到价格因素的极大限制,难有作为。未来医药市场将会形成普药、新药(专利药品)和OTC品牌药共掌天下的基本格局,其中进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产品进入绿色通道,得以快速成长。
第四是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建立健全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为基础,以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医药产业、提高药品生产流通企业集中度、规范药品生产流通秩序、完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加强政府监管为主要内容,建设规范化、集约化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执业药师制度,保障人民群众安全用药。显然医改会对医药工商企业构筑更多更高的政策门槛,企业如同鲤鱼跳龙门,生死两重天,加之政府监管、市场竞争和资本并购等因素将会加速优胜劣汰,推动产业集中和竞争升级。
第五是规范药品市场秩序。深化公立医院改革,解决“以药补医”是关键,其中补医的概念应当更深刻地理解为补医院和补医生。虽然目前还没有提出详细的解决办法,但就其结果来看,它会有效遏制药品价格上升,打击贿赂营销行为,促进医药行业在阳光下健康发展,各个企业在公平竞争的环境中提高质量、降低价格,规范营销行为,净化市场环境,药品生产流通秩序得以好转。
综上所述,医改带给医药行业的影响是重大而深远的,即有机会,也有挑战,医药工商业企业只有高度关注、积极应对,及时作出战略调整和营销模式转型,才有可能在医改进程中抓住机遇,规避风险,推动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三、 新形势下医药企业战略选择与营销创新的策略性思考
面对医改新形势,医药工商企业都应当全面审视自身的战略定位与营销模式,充分认识医改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正确评价自身的资源和能力,发扬优势、弥补劣势,抓住机遇、规避风险,快速发展。笔者拟从企业战略选择和营销创新的角度谈几点看法和建议,供医药界同仁们参考。
(一) 医药企业的战略选择
正确理解企业战略的三个公式:(1)战略=机会+能力。战略就是要找到企业能力可及的市场机会,聚焦资源,形成核心竞争力,确立市场领者地位。(2)战略=终局+路径。战略是基于现实对未来愿景和阶段性战略目标的清晰描述,进而找到实现战略目标的最佳路径和方法。(3)战略=策略+行动。战略必须付诸成行才有实际意义,只有始终保持战略状态的企业才能做到策略领先,行动致胜。医药企业要研判产业大势和市场变迁,于结构变化中寻找机会,同时要致力管理改进与效率提升,于修炼内功中提升能力。在新一轮产业重组和市场集中的进程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并做出正确的战略选择。
中小型医药企业应当立足专业化和特色化发展,聚焦某个细分市场或产业链的某些特殊环节,通过产权改革、转变机制、管理改进、营销创新等自身努力,建立和培植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或主动寻求与大企业合作,形成战略联盟。而拥有资本实力和管理输出能力的大型医药企业应当抓住历史机遇,进行资本运作、并购重组和产业整合,力争成为区域市场或医药行业的领导者。
(二) 医药企业的营销创新
目前的医药市场竞争现状是高端医院市场门槛高,成本大,许多制药企业望而却步。零售药店密度大,竞争惨烈,药店连锁化经营以后,与上游客户的博弈能力明显增强,底价,终端拦截十分普遍。渠道分销领域更是鱼龙混杂,盈利模式各异,商业与终端之间多点交叉覆盖和采购,市场秩序乱,分销效率低。农村市场点多、面广,单笔交易量低,市场开发难度大,投入产出不合理。在这种市场竞争的红海里,医药企业只能采取回扣战、价格战和促销战,陷入恶性循环,难以自拔。
医改必将改变医药市场的竞争格局和游戏规则,传统的营销模式面临严峻挑战。未来医药市场竞争取决于市场细分、品牌塑造、模式创新、管理提升和战略取势等企业综合实力的较量。为此,医药企业的营销创新必须在以下三方面重点突破。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7-0066-01
医药营销,已成为医药生产及供应链流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决定了医药行业能否得以高效、稳健的发展。然而在当前医药行业中存在着各种影响行业健康发展的因素,分析并提出解决策略对于降低医药风险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医药市场营销概述
1、定义
医药市场营销,主要是指医药生产公司通过市场营销业务活动而产生的经济效益,是企业生存与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一般而言,医药市场营销活动主要包括市场营销基本概念、市场细分、市场定位、导购及药学服务、药品价格、药品质量保障措施等。
2、特点
医药市场营销,主要包括以下特点:
(1)患者导向。患者导向,主要是指以患者的实际需求作为医药公司开展市场营销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医疗机构及患者的真正需求是开展医药市场营销活动的关键。
(2)目标市场。医药公司根据市场的细分策略,将市场进行细分为若干个特定需求的子市场,并选择其中的一个市场作为营销目标,并为之研发特定的医药产品,开展有针对性的营销活动。
(3)整体营销。医药市场营销活动,更为关注所开展的医药营销活动所应用的全方位的综合性策略,是整体营销理念的真正体现。
(4)利益前景。医药公司所开展的意义市场营销活动所关注的不是短时间内所能够获取的营销利润,而更为关注营销业务活动所能够获取的长远利益。
二、医药市场营销风险分析
(一)医药产品自身风险
医药产品自身的风险,主要是因为医药产品自身的质量功能性差、进入市场时间不合理等原因以至于医药产品在市场中销路不对而产生的风险,主要包括:
1、 药品质量风险
医药产品质量问题,容易致使消费者对医药公司的产品产生不信任感,同样会致使医药公司面临着巨额的赔偿及相应的法律责任。另外,医药产品质量好坏,是关系到老百姓人身安全的重要因素,而当前医药市场中由于医药产品种类过多,可替代性较强,竞争过于激烈,如果医药公司的产品质量不过关,则极其容易致使医药市场营销面临着极大的经营困境。
2、 药品功能风险
如果药品的功能不能够满足消费者的实际需求,也就是说医药产品的医疗作用,所适用的范围与消费者的真正需求不相吻合,则极其容易致使医药公司的市场营销活动停滞不前。
3、 药品品牌侵权风险
医药产品品牌商标被劣质产品侵权所产生的营销风险。不法分子生产假冒伪劣医药产品时,不但对消费者的身心健康带来巨大的伤害,同样对医药公司的信誉带来不良的影响。因此,在医药市场营销过程中该如何联合监管部门开展假冒伪劣医药产品打击活动,保障医药公司的正常效益,对医药公司的长远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二)医药产品分销渠道风险
分销商作为医药公司所指定的特定销售人,通常包括各医药公司、个体医院及从事医药行业的个体等。在实际市场营销活动中,医药公司面临着以下方面的市场营销风险:
1、 分销商违约风险
医药公司必须防范的关键风险就是由于信誉问题等因素导致分销商不愿意继续履行医药合同而产生恶意拖欠医药贷款的业务情况,而致使医药公司的货款难以收回等。
2、 分销商亏损风险
在医药公司实际市场营销业务活动中,极其容易受分销商的信誉问题影响,并且假如分销商处于销售亏损状态下极容易致使医药公司款项难以回收,因此,防范分销商经营亏损也是医药公司市场营销活动务必考虑的关键内容。
三、降低医药营销风险策略
(一) 强化管理,提升产品质量
医药公司市场竞争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而从根源上控制营销风险则是最佳营销策略,而确保良好的产品质量则是维持良好医药营销的重要因素。因此,医药公司在产品研发、生产及流通环节,都必须灌输风险理念,不断提升企业风险管控等管理内容。
另外,在实际经营过程中,应该不断吸引精英人才,从选料、工艺研发、产品生产、产品检验等各个环节努力提升自身的产品生产质量。并不断加快产品研发创新节奏,不断生产出与消费者需求更吻合的功能更为强大的医药产品,提升医药公司产品质量核心竞争力。
(二) 强化市场预测,做出市场调研活动
随着现代化经营理念的不断深入,高效的市场调研活动是医药公司进行有效营销活动的重要基础,调研工作开展地越细,调研活动就越为准确有效,就越能够深入了解医药市场的发展趋势及实际行情,也就更能够有效地了解消费者真正需求,对本公司所生产的医药产品自然更有信心,所制定的医药营销策略自然更有利于经营活动的开展。因此,要高度关注医药市场调研活动,认真细致地开展医药调研,避免凭借个人经营,过于直观地判断市场行情,以避免市场营销活动中不必要的损失。
(三) 完善规章制度,提供职员素质
统计数据显示,医药公司职员素质不高及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是造成医药公司市场营销各种风险产生的重要因素。因此,要不断通过培训活动提升公司职员素质,所开展的员工素质培训不仅仅需要包括职员的专业技能培训,还包括职员的道德修养等层面的培训工作。只有不断提升员工的专业技能及内外资形象,才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经营利润,创造更好的企业价值。另外,医药公司还应该不断完善自身管理规章制度,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不断完善公司的内部各种管理规章制度,以不断激发职员的市场营销工作积极性,降低各种风险产生的概率。
(四) 加强分销渠道管理,完善购销合同
1、 完善分销商档案
医药公司的市场营销对象仅仅局限在“药品管理法”规定的范围之内,并且相关证件齐全。另外,对于频繁欠款的客户,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取消双方的合作关系,并可视实际情况拒绝发货。同样还可借助法律手段保障自身的合法利益。
2、 完善购销合同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的规定,医药公司与分销商双方所签订的合同条款务必清晰,相关细节也必须准确无误。而对于公司内部信贷信息内无历史信息的分销商,一律实行现款现货的策略,以最大化地规避各种市场营销风险。
医药行业和人类生命有着密切关系,不仅关系到民众的健康幸福,也关系到社会和谐和经济发展,医药行业是国民经济发展中一个重要且特殊的行业。近年来我国医药行业发展迅速,然而随着同类替代品的加入和行业内部竞争的越发激烈,药品企业的市场利润逐步下滑,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面临发展瓶颈。
一、 我国目前医药企业市场的营销现状
1、网络营销模式
数据统计显示,美国民众每年通过网络方式进行药品购买的费用约为2300亿美元,并且购买费用每年递增,这表明网络将成为医药企业竞争的新平台。我国的医药行业网络营销模式也由于政策的扶持,近年来发展迅速,医药电商市场规模逐步增加,交易额也逐年递增,各大医药企业、药品销售商通过互联网平台,建立网站和网店,在推广自身品牌的同时,进行线上药品交易。截止2014年,全国拥有独立域名的医药类网站超过600家,其中北京市拥有120多家。上海市在创建药业电商平台时,侧重于传统的中医药领域,通过与国内所有中药材交易市场保持密切联系的方式,力争将上海的立体电商平台做成全国最大最强的药业平台,并辐射至全亚洲。
2、厂家自销
厂家自销方式由最初的被动变为如今的供不应求,主要是由于批发商和医药个体经营户在利益的驱使下,省去了与中间商的交易,选择直接与厂家进行购买。这种减少销售环节的自销模式,可以使得零售商能够获得更多利润,也使得厂家能够更好的把握市场动向,熟悉市场环境变化,迅速调整产品结构,并通过直接向零售商推广自身医药品牌,获得更大发展空间。
3、制
药品企业在进行产品生产后,以对外招商的形式寻找企业商,并委托商在某个区域进行产品销售和管理的模式被称之为药品营销制。这种制模式能够加强企业与商之间的交流,互补优势、风险共担,进而获得经济利益层面的双赢。制模式能够更快的推广企业商品,通过互相分工的原则,节省人力财力,提高了企业品牌推广和产品销售的效率。但是制模式中的企业只能处于被动地位,不能掌握产品在市场上的销售动向,经销商完全控制产品市场,如果市场份额变大,经销商会提高与企业谈判的底气,如果市场份额很小,经销商则可能直接抛弃产品未来的营销网络建设,使得产品无法打入当地市场。
二、 我国药品企业在市场营销中存在的问题
1、 营销中忽视品牌营销,手段陈旧固化
国内医药行业的迅速发展,使得行业的成熟程度越来越高,药品企业必须提高自身市场运作管理能力,以适应行业变化。在日趋激烈的行业竞争中,企业必须加强品牌推广力度,才能保证自身产品能够具备市场竞争力。当前企业对于产品的宣传,最常用的方式就是通过明星代言,在电视、广告、报纸等媒体上进行产品宣传,加强企业和产品在民众心里的熟悉度,这种简单的宣传方式短时间内可能效果尚可,但由于忽略了民众最为关注的药效问题,并不利于药品的品牌建设。事实上仅利用明星效应引导顾客进行购买,并不能真正获得民众信赖,品牌信任度也并没有得到增加。有些企业基于人脉关系,进行产品推广,这种营销方式较为单一,由于缺乏多元化的推广宣传,使得药品难以在地区形成规模效益,进而无法真正做到可持续发展。
2、 营销人员的管理不到位,且缺乏系统专业的培养
目前大多数药品企业对于营销员工的考核,仅参照其产品销售量,企业缺乏更为合理科学的监管工作,使得部分营销员工虽然销售数量高,但是销售质量却不强。这种考评标准使得营销员工为了达成预期目标,在营销过程中缺乏体系支持,为了眼前的销售利益,不注重品牌建设,这些举动对于企业的总体成本支出和未来规划都有着不利影响。有些药品企业对于产品的销售工作缺乏必要的重视程度,并没有意识到营销员工的整体素养与企业品牌的推广工作息息相关,进而忽视了对营销员工的培训和培养。
三、 我国药品企业的市场营销策略
1、 选择多元化营销手段
药品企业的营销方式应积极向多元化模式靠拢,根据企业和企业产品的实际市场占有率和特征,采取合适的营销手段。例如最为常见的电视广告宣传方式,虽然能够提高产品在消费者中的熟悉程度,但并不能真正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度。事实上药品在当地市场上的流通动向,直接影响药品在当地市场的销售量,企业应与有着丰富市场经验的中间销售商进行合作,熟悉区域市场,将药品尽快销售给消费者,通过产品质量俘获消费者的心,并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在消费者群体中提高美誉度。此外在进行多元化销售的同时,企业仍需致力于如何降低销售成本的研究,努力在低成本的投入下获得高利润。
2、 加强品牌建设
药品行业的产品更新换代快,企业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采取差异化营销模式,积极加强品牌形象建设,提高品牌价值,保持与消费者之间的稳定关系。药品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民众的生命健康,消费者在购买医药产品时,最为关注其质量情况。普通消费者在进行购买决策时往往更关注于品牌价值,因此品牌价值高、消费者信任度强的医药产品更容易受到普通消费者的欢迎。企业在品牌建设过程中,首先应做好市场调查工作,了解消费者群体的心理需求,确定产品面向的消费者层面,接着通过市场细分,把握企业在市场上的定位,最后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进行品牌推广,最大限度地提高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熟悉度和信任度,建立顾客品牌忠诚度,以便获得消费者的优先选择权。
3、加强营销人员的专业素质培训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民众对于医药行业的工作人员的要求日趋增高,企业药品销售人员在具体工作过程中,既能推销药品,也能宣传企业品牌。企业必须加强对营销人员的培训和培养工作,定期进行专业化培训,召开业务分析座谈会,加强营销人员的服务意识和质量意识,并通过合适的激励机制,激发营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医药企业对于销售部门员工的考评,不光光要参照其业务销售量,也要关注其在企业品牌推广中起到的作用。
4、加强渠道成员的管理
药品生产企业与渠道合作成员之间是利益共存、风险共担、优势互补的关系,两者之间可以形成利益共赢模式,企业对于渠道成员的管理工作具体有两方面:其一是通过分析企业本身特点和当地市场的实际情况,选择与企业发展战略相匹配的渠道成员;其二是建立独立的渠道管理部门,收集渠道成员的信息资料,根据当地经济情况和市场份额,对渠道成员进行分类分级,并及时了解渠道成员的资金周转动态情况,进而在保证企业资源能够获得合理分配的同时,加强企业规避风险的能力。
四、结语
现阶段国内的药品企业必须正确定位企业特点,及时了解行业市场的环境变化,迅速做出管理反应,并通过多元化营销、加强品牌建设、营销人员专业素养和渠道成员管理的方式,提高企业的市场核心竞争力,使得企业获得最大化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一、 医药市场发展回顾
波澜壮阔三十年-医药营销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30年,我国的医药产业也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经历了从僵化的、缺乏竞争的国家计划统购统销,到市场开放初期的无序竞争,再到从竞争中逐渐走向规范有序的发展过程,我国医药产业的整体水平有了大幅提高,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
自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医药行业从计划经逐步过渡到市场经济以来,其发展历程大概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初始阶段
从1980年到1990年,称之为中国医药行业发展的初始阶段,在这个阶段医药行业从计划经济逐渐转为市场经济,由于社会经济形态的变革和发展,我国对外资企业采取请进来的政策,许多合资企业开始进入中国的医药市场,以天津为开端,史克、史瑰宝、杨森、辉瑞等纷纷进入中国市场。
发展阶段
从1991年到1996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更多的外国医药企业涌入中国市场,专业化的营销队伍在不断扩大,这时国内的一些大中型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也在改变经营思路,学习合资企业新的营销理念和管理体系,引进人才,发展和扩大经营规模。
无序阶段
1996年OTC概念正式出现,从1996年底开始,零售与医药代表的分工逐渐产生并日趋明确,随着医药代表在药品销售中作用日益凸现,为行业高额利润所驱动国内外投资不断涌入医药市场,各种形式的合资药厂层出不穷,国内药厂也重新包装上市,行业精英大规模流动,市场竞争非常激烈,促销的手段五花八门,比如带金销售,礼品捐赠等,医药行业的风气发生变化,医药市场比较混乱。
调整过渡阶段
从2000年开始,国家花大力气整顿医药市场,前后出台了国家药品管理法、医疗社会保险、大病统筹、医疗保险、政府采购等政策和措施,从源头(药厂)、通路(商业)、终端(医院、门诊和零售药店)三个方面分别整顿,并且对医疗保险、社保、医院药品的收入百分比等进行控制。中国加入WTO后,随着部分原有投资的退出和新投资的进入,医药行业进入理性发展阶段,行业内部掀起整顿浪潮,资本的力量开始发挥作用。
和君咨询医药事业部认为:在整个行业发展历程中,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所形成的市场需求,构成了医药产业发展的驱动要素;国家在不同时期出台的产业政策、监管法规和技术标准,构成了医药产业发展的规范要素;一次次的技术创新构成了医药产业发展的支撑要素;而各种资本力量构成了改变产业格局的变革要素。
医院强势引发渠道变革
由于我国医疗资源配置明显失衡,优质医疗资源集中在大中城市的综合性医院和教学医院,因此这些医院的自然垄断地位得到了极大的强化;再加上医疗服务及医药需求严重缺乏价格弹性,医疗机构便具有了更大的能力将医疗服务价格抬高到边际成本之上,并扩大患者需求,以谋取尽可能大的经济收益。在中国,尽管市场化改革已经二十多年,迄今为止国内93% 以上的医院和卫生院却仍然是公立的,这种公立医院一统天下的局面完全是行政管制导致的“高进入壁垒”所致。这些行政管制使得公立医院在自然垄断之外又获得了很强的行政垄断地位。
另外,医保定点医院几乎全部是公立医院,定点医院的确定既有“一次定终身”的特征,又有市场分割的特征(即一定地域内的患者只能到所在区域内确定的几家医院就诊),这一制度显然再次为公立医院创造了行政垄断地位。
双重垄断使得公立医院在医疗服务市场上的垄断地位相当强大,除此之外,由于行政管制开设的绿色通道,公立医院在医疗服务供给上的这种垄断地位又延伸到了药品零售业务上。在这种情况下,国家为打破医院的强势垄断,进行了多次的药品流通体制改革,意图通过渠道结构扁平化和严控医院价格来降低强势医院带来的医药高价。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药品流通体制改革的初衷是为了切断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与药品购销之间关系、挤掉药品价格虚高部分水平、砍杀一批管理不规范质量低劣的医药和经营企业,最终目的是让人民群众看得起病,吃得上安全药。
每一次变革,都是医药产业价值链的打破与重组。我国多次药品流通体制改革的关键词无疑就是“招标采购” 、“快批、快配”、“平价药房”与“连锁”。
招标采购作为一种理想的竞争手段而引入到医药行业,是药品流通体制的一项重大改革,其目的是通过公开、公平、公正、透明的操作来解决虚高定价,制止药品购销活动中的不正之风,以向患者提供质优价廉的药品.目前,国家对药品的招标采购正加速集中到省一级,未来的药品招标采购会逐步规范。
医药“快批”和传统的商业流通模式相比具有很强的区域适应性,节省了采购各个环节,并且实现了现金交易,是一大进步。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商业业态获得了长足发展,全国各地的“快批”遍地开花,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代表性企业九州通公司甚至在2005年完成了110亿元的销售额。但由于“快批”是坐商,无法走出去对各类终端进行全方位服务,这种商业业态逐渐也凸显了其弊端,这种情况下出现了“快配”。“快配”则是“行商”,它能够按照下游客户的需求,在规定时间内把药品快速配送到指定地点,这让下游客户减少了风险,提高了奖金周转速度,从而实现利润增加。目前很多快批公司在向快配转型,以适应市场的需求。
“平价药房”被视为最有实力对抗医院高药价的一大利器。平价药房的“平价”秘密在于砍掉了二级批发商,直接找一级批发商谈,变“两票”为“一票”。在批发商这个环节上,一个公开的规则就是“量越大越便宜”,“现金支付相对便宜”,携销量优势和现金优势的平价药房可以直接要求减少加价率,同一个品种,一般的批发要加10个点,但平价药房可能能够拿到只加2个点的价钱,给自己腾出让利的空间。在这个环节上,平价药房可以比别人多10~20个点的让利空间。但情况不仅仅限于此,让平价药房有底气比别人便宜20%甚至45%的筹码就是——有时可以将批发商这个环节完全砍掉,直接从总商甚至是厂家进货。直接从总或者厂家拿货,一是损耗和退货方便,二是利润空间高,而且比在批发商那里多5%~8%的进货差价,另外,年底厂家还会根据销售业绩进行利润返点,一般是销售金额的5个点,甚至更高,这就是为什么以出厂价销售,平价药房还有利润的原因。平价药房正式成为一种主流的医药零售业态,对药品流通链条发起一波又一波冲击。
药店依靠政府的连锁扶持政策和原来国企的资金实力和背后医药公司的背景,药店大规模跑马圈地,并迅速开始连锁化经营。形成较大的门店数量和销售规模从而赢利。其主要特点是依靠连锁药店的大规模购进压低采购价格,以及门店数量众多而收取包括广告位陈列位及住店促销管理费等各种营业外收入赢利。这一时期,进销差价在赢利中比例减小。以药品超市形式低价吸引大量客流,以平价为竞争利器、以大卖场多品种大幅度提升单位顾客的购买量,以及多元化销售其他非药类产品,收取住店促销费用等各种非营业利润等手段。这一阶段开始了连锁药店民营化进程和真正的洗牌以及集中度的进一步提升。目前大多数药店在经历了平价洗牌后,价格基本见底,盈利能力剧减,尤其是价格竞争导致吸客的品牌产品和普药基本没有利润,或者毛利低到不够经营费用。于是不约而同,连锁药店开始了各种各样的高毛利主推赢利模式。这一赢利模式的特点自营高毛利品种、自有品牌产品、贴牌品种出现为主要标志。
市场竞争带来模式创新
随着中国医药事业发展渐趋成熟,相关法律日益健全,医药市场不断规范,体制改革逐步深入,再加上入世后,外国医药企业对国内市场的冲击,医药啊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我国医药企业开始在运营模式上进行创新,以期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并与同行一较高低。
医药企业的模式创新主要体现在技术创新,市场开拓创新和管理创新。
技术创新
医药企业的技术创新主要体现在新产品、新剂型、新工艺及新的给药方法等。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我国医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相对薄弱,处于国内市场的无序竞争及国际市场无法立足的尴尬境地,如何尽快完成由模仿到创新的转变已成为决定我国医药企业未来命运的关键问题。选择符合企业自身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也就是从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出发,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比如产品创新上,企业一定要选择与自己的能力相匹配的创新模式。恒瑞、天士力等一批本土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走在了前列。
市场开拓创新
药企的营销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模式营销,很难说哪种营销模式是最好的,只是哪种营销模式适合你,别人成功的模式你照搬过来却未必有效。因此,变革创新是市场营销的永恒主体,没有固定的模式和永远适用的营销策略,有的只是差异化的一地一策、甚至是一店一策地去深耕细作营销市场。
管理创新
医药工业的技术创新相当重要,相比较而言,医药企业的管理创新往往被忽视。管理创新的目标很宽泛,包括生产要素创新、管理制度创新。前者是指进行社会生产经营活动时所需要的各种社会资源,主要包括原材料、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等,后者涉及体制、机制、经营管理等层面的问题。
创新企业给我们的启示
中国医药产业正面临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历史时刻,按照适者生存的基本法则,企业必须创新。创新从本质上讲就是一种变化,而企业变化的目的是为了适应变化的环境。但是这种变化是一种渐变,而非突变。它是倚重于企业原有的基础资源和能力进行的,而不是完全凭空嫁接的。恒瑞医药走的是仿创结合的道路,天士力把传统中药复方制剂变成了现代人易于接受的服用方便的滴丸剂型,葵花药业则持续的营销创新获得十年的稳步发展,九州通选择了市场的空隙却把它做成了一片蓝海,先声药业以资本利器为自己获取优质的产品资源,蜀中通过全面的管理创新获得了进军第三终端的胜利。总而言之,企业如果要创新成功,就不要盲目复制别人的成功模式,而必须根植于自身的特点来进行变革。
医药企业面临的营销困惑
近年来,随着各种行业政策的出台、医药行业同质化竞争的加剧、合资及外资药企的进入和新医改的推行,整个医药行业进入了一个非常时期,业界人士都在感叹市场难做。事实上,我国的医药市场正处于一个繁荣过后的政策调整期。在中国医药企业众多、产品同质化严重的市场环境下,营销创新变得异常艰难,领先市场的时间正在缩短,成功经验往往成为明日黄花。在此形势下,如何面对药品营销中的市场困局,寻求有效的破困之策,成了众多医药企业的当务之急。
综合来看,医药企业面临的主要营销困惑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药企营销思路困扰
根据GMP认证对生产、仓储和管理进行了改造后,一大部分企业仍处于临产品结构不合理、产品附加值低、运营资金紧张和市场拓展无力等境地,在市场的激烈竞争中苦苦支撑着内忧外患的双重考验。怎样度过资金难关?如何提升销售业绩?是在一级市场坚守到底,还是到二三级市场另辟天地?是继续大量申报仿医药品低价竞争,还是研发新药通过差异化发展扩大市场范围,抑或是通过委托加工方式解决产能闲置?很多药企业苦寻无策。
进军终端的困惑
终端为王的提法和国家相关政策对社区和新农合的支撑促使很多医药企业进军终端,以图通过自建网络掌控终端的方式来反控市场和渠道。自建营销网络这种模式也曾经造就了很多医药企业的成功和辉煌,但是大多数医药企业所面临的问题是管理成本居高不下,管理队伍难以维系,成本的泥沼导致很多医药企业都茫然和彷徨。
渠道环节无力掌控
由于国家对流通体制进行多次改革,我国医药经销渠道的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个省招标配送的指定,医药商业集中度正在进一步提高,全国性物流企业、跨区域物流企业和区域强势物流企业业正在蓬勃发展,医药流通业的区域寡头垄断格局将逐步形成。既往的传统物流体系被打散:经销商低价销售、折价出货、价格倒挂和冲窜货成为一种常态,渠道客户和终端客户忠诚度不断下降,市场人员怨声载道。医药企业是继续用“堵”的方法去治标,还是用“疏” 的策略去治本?如何与跨区域的分销商密切合作实现销售的有序增长?
药企面对市场倍感乏力
因为受到降价、招标和新医改等因素的影响,整个医药市场显得动荡不安,市场运作难度越来越大,随着国家对社区和新农合的投入,第三终端市场似乎成为了药企的新的蓝海,但是很多药企在第三终端试水后纷然铩羽而归。一些生产OTC产品的企业企图通过扩大对药店的投入来拉动OTC的销售,但是促销费用的上涨也让otc企业叫苦不堪。从医疗市场的份额分解来看,医院市场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但是由于国内医药企业对产品的研发和质量控制乏力,导致大部分医院高端市场配置医药企业少的可怜的营销资源?这些都成为医药企业心中的痛。
既往的销售模式失去昔日的作用
以前很多医药企业为了减少市场投入,采取了总总经销的商业合作模式,简单的模式虽然管理起来很是经济,但是现在随着市场的变化和政策的变化简单的总经销或总模式已经失去了昔日的辉煌,企业单一的依靠总经销或总模式无法完成对市场的有效覆盖:总经销商或总商只对自有网络内的销量大、利润高、货款安全的网内客户进行覆盖,对网络以外的客户无法企及,导致产品在当地市场上的成长遭受了无情的扼制;渠道过长,市场信息反应缓慢,层层加价,导致最终零售商的利润空间不大,没有分销兴趣甚至拒销该产品。医药企业将所有的希望和寄托全都放在总经销商或总的网络里,总经销商或总会借此提出很多不合理的要求,医药企业被辖制的没有办法,只好殚精竭虑的满足其要求,哪怕销售利润已经捉襟见肘。这样做法是医药企业在对市场进行豪赌,赌的是企业的未来和希望。
既往的销售模式还有就是招商。现在,招商再也不是企业资金回笼的有效销售模式。从现在的招商情况来看,招商类广告的急剧减少、招商会和药交会成交额急剧下降。2005年《药品差比价格规则(试行)》办法实施,“规则”中所称的药品差比价,是指同种药品因剂型、规格或包装材料不同而形成的价格之间的差额或比值。如果这一制度真正实行起来,这些药厂就很难再钻空子了。改换了不同包装、规格或剂型的同种药也能测算出最高价。在新的价格管理政策下,以改剂型、规格和包装材料的招商方式要想成功几乎不可能。传统的招商模式已经跟不上新的医药时代的要求,其缺乏竞争力的形式已越来越不能承载现代医药企业的招商需要,中国的医药招商已经进入市场细分招商为主要特征的招商时代,因此,药企期盼有新的更为有效的招商模式出现。
医药企业的营销困惑总结:
现在医药企业是有较好的产品,但是缺乏被市场和消费群体认可的商业卖点和医学卖点;虽然有销售队伍在市场上奋力拼杀,但是由于缺乏管理和缺乏品牌支撑,市场份额获得极少;虽然已经洽谈了和签订了很多协议客户,但是疏于对客户的分级管理;市场上海量的信息传递到公司,都被搁浅或埋没,没有有效的利用和分析。
二、医改催生市场变局
我国新医改进程
2009年:开始在全国统一建立居民健康档案
从2009年开始,逐步在全国统一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并实施规范管理。定期为65岁以上老年人做健康检查、为3岁以下婴幼儿做生长发育检查、为孕产妇做产前检查和产后访视,为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疾病、艾滋病、结核病等人群提供防治指导服务。
2009年:公立基层医疗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
2009年初公布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不同层级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使用率由卫生行政部门规定。从2009年起,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其他各类医疗机构也都必须按规定使用基本药物。
2009年:在校大学生全部纳入城镇居民医保范围
2009年全面推开城镇居民医保制度,将在校大学生全部纳入城镇居民医保范围。三年内,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城乡全体居民,参保率均提高到90%以上。用两年左右时间,将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和困难企业职工纳入城镇职工医保,确有困难的,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参加城镇居民医保。
2010年:城镇医保和新农合补助标准每人每年120元
2010年,各级财政对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并适当提高个人缴费标准,具体缴费标准由省级人民政府制定。将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最高支付限额分别提高到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6倍左右,新农合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倍以上。
2011年:城镇医保基本实现市(地)级统筹
国家将规范基本医疗保障基金管理。新农合统筹基金当年结余率原则上控制在15%以内,累计结余不超过当年统筹基金的25%。提高基金统筹层次,2011年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基本实现市(地)级统筹。
2011年:基本医疗保障全面覆盖城乡居民
到2011年,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城乡居民,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建立,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得到普及,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取得突破,明显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有效减轻居民就医费用负担,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国家新医改政策
新医改方案可以基本概括为一个目标,四大体系、五项改革和八项支柱。
一个目标: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四大体系: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四位一体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四大体系相辅相成,配套建设,协调发展。八项支柱:完善医药卫生的管理、运行、投入、价格、监管体制机制,加强科技与人才、信息、法制建设,保障医药卫生体系有效规范运转。在新医改的实施过程中,从2009年到2011年,首要工作是重点抓好五项改革。一是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二是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三是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四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五是推进公立医院改革。为保障上述五项改革,3年内各级政府预计投入8500亿元,政府的医改财政投入兼顾供方和需方,各占一半左右。具体流向见下表:
新医改对医药市场的影响
新医改是一个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复杂而系统的工程,涉及到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采购、流通管制、和医疗保障等多个协同领域的架构建设和系统协调,需要政府各部门和国家保险体系协同作战、稳步推进。新医改正快速向我们走来,医药工业企业和医药商业企业都要必须高度重视,仔细研读政策,积极参与到其中来,根据新医改的实质性推进对行企业战略进行调整和营销模式转型,只有这样才能抓机遇,获得生存和发展的可能,否则将有可能在新医改进程中被边缘化,最终逐渐失去生存的基础。新医改到底会对医药行业的发展和市场环境的变化带来哪些影响?我们站在医药工业和医药商业的角度进行分析和预测。
第一是药品需求总量上升。随着覆盖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以及农村医疗服务体系和城市社区医疗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将会得到基本解决,被压抑的医疗服务和药品需求逐步释放出来。据初步测算,到2010年,医改带来的药品增量至少在1000亿以上,加上行业自然增长部分,预计未来3-5年医药行业的年增长率不会低于20%。需要说明的是,医改增量并非全行业平均受益,大部分会消化在医疗服务市场,受益最多的还是面向医院以处方药销售见长的外资企业和部分国内企业。
第二是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建立健全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为基础,以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医药产业、提高药品生产流通企业集中度、规范药品生产流通秩序、完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加强政府监管为主要内容,建设规范化、集约化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执业药师制度,保障人民群众安全用药。显然医改会对医药工业和医药商业构筑更多更高的政策门槛,企业如同鲤鱼跳龙门,生死两重天,加之政府监管、市场竞争和资本并购等因素将会加速优胜劣汰,推动产业集中和竞争升级。
第三是规范药品市场秩序。深化公立医院改革,解决“以药补医”是关键,其中补医的概念应当更深刻地理解为补医院和补医生。虽然目前还没有提出详细的解决办法,但就其结果来看,它会有效遏医药品价格上升,打击贿赂营销行为,促进医药行业在阳光下健康发展,各个企业在公平竞争的环境中提高质量、降低价格,规范营销行为,净化市场环境,药品生产流通秩序得以好转。
第五是市场结构发生变化。通过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大力发展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医疗市场的结构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得到明显提升,最终形成结构合理、分工明确、防治结合、政策适宜、运转有序,包括覆盖城乡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各类医院在内的医疗服务体系。通过改善医疗服务能力、降低收费标准、提高报销比例等综合措施,引导一般诊疗下沉到基层,逐步实现社区首诊、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可以预测医改将会推动医疗市场(包括城市医院、社区和农村医疗)和零售市场(药店)逐步走向规范,社区和农村基层医疗市场快速发展,而城市医院的市场垄断地位将会逐步下降,零售药店可能会以社区为中心进行结构调整与资源优化,市场总量短期内变化不大,连锁、平价和服务代表其未来发展方向。
第六是产品结构发生变化。通过对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改革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推进医药科技进步三部分内容的研读,可以预测进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药品、原研新药和专利药品将会获得更大的市场空间,而仿医药品将会受到价格因素的极大限制,难有作为。未来医药市场将会形成普药、新药(专利药品)和OTC品牌药共掌天下的基本格局,其中进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产品进入绿色通道,得以快速成长。
综上所述,医改带给医药行业的影响是重大而深远的,即有机遇,也有挑战,医药企业只有高度关注、积极应对,及时作出战略调整和营销模式转型,才有可能在医改进程中抓住机遇,规避风险,推动企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新医改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面对新医改的逐步实施,医药行业面临着一次空前的大变革,并购重组、行业洗牌,企业改革、技术更新和政府管控成为未来医药行业的主旋律,新医改后未知的预期和新资本加盟医药行业等因素,很多医药企业纷纷启动了组织变革,资本并购、规模化生产与成本领先、发展战略调整、产品结构调整、营销模式创新等成为行业内屡见不鲜的竞争手段。这是充满机遇的时代也是充满挑战的时代,外部环境不仅带来巨大政策风险,同时也蕴含着巨大的市场机遇。
从新医改方案来看,要先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推行基层医疗单位首诊制,大病患者在医生指导下转诊,这样高端医院和基层医院都会在国家医疗保障体系内发挥各自的作用。药品供应领域,在政府加强投入的前提下将建立基本药物目录,以达到广覆盖的目标,重点加强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在这种情况下,未来的医药终端市场将呈现两极分化现象:以三甲医院为代表的高端市场和由城市社区、农村医疗机构组成的基层市场。高端市场中创新药所占比例将逐步提高,而基层市场将是基础用药和常见病用药的主要市场。
医药行业将重新洗牌
在新医改方案中,涉及药品供应的有三方面:一是制定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二是建立基本药物的生产供应体系,实行定点生产、定点配送;三是城市社区医疗和乡镇以下医疗机构全部使用基本用药目录品种,其他医疗机构也要将基本药物作为首选药品明确使用比例。基本药物实行定点生产和定点配送将利于国有的医药企业和以前国有的流通企业,虽然很多流通企业已经民营化,但是,这些蜕变的民营企业依然把控着中国医药流通行业的主流渠道,未来也将成为中国指定配送的主流。
医药市场扩容
新医改的主旨在于加大财政投入,完善我国医疗保险体制,建全我国医疗服务体制,以及规范和促进我国医药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新医改带来市场扩容 预计药品市场将增近2000亿。这对于我国的医药行业将带来长期深远的利好。我国参加城镇医疗保险人数一直在逐渐增加,2007年急速增长了40%,目前城镇医保的覆盖人数已经达到2.2亿。可见,在政府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后,医保扩容趋势已明显加快。
直接的医疗保险增量,将以杠杆效应拉动医药消费需求的增加。医疗保险只占医药消费的一定比例,其间接带来的医药市场增量将更加可观。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医保投入的增加将刺激压抑许久的消费需求,改变人们的医疗消费习惯。从以往“小病不看,大病去医院”的观念,转变为生病就去就诊,先去社区医院或新农合定点医院,大病转向大医院,从而带动医药消费的全面升级。
新医改也将带来医疗硬件设施的增加,尤其是改善乡镇和农村的医疗设施。预计国家和地方政府直接给二级市场增加的设备投资就达到67.71亿元,惠及的医疗机构数达到2.47万。这将更加有利于乡镇和农村医药市场的发展,从而间接带动乡镇二级市场的扩容。
普药市场迎来春天
普药生产企业一直在成本和覆盖上煞费脑筋,现在,根据新医改对基本用药目录的强化,普药企业将迎来希望的春天。对于普药生产企业来说,最为关心也就是基本药物目录。基本药物目录中的产品一般是仿医药,而仿医药往往就是一个品种多家企业甚至几百家企业在生产。所以基本药物目录的众多品种也成了各普药企业竞争的目标。近2000亿的药品市场扩将会直接利于以第三终端为主要市场的医药企业。但新医改给企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在机遇和挑战面前,如何发展也成为普药企业最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由于定点生产药品不实行集中招标采购,直接入围候选品种供医疗机构采购,这将带来市场格局改变,对于医药企业来说,其产品能否进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并成为定点生产企业事关重大。进入目录的产品,如果是独家或者垄断产品,就会有一定的溢价能力和发展空间,而未中标企业将面临较大的生存压力,甚至被淘汰出局。有分析人士表示,基本药物制度将提升普药的市场集中度,拥有较多基本用药品种的大中型医药企业将面临较好的发展机会,而大多数小型普药企业的生存空间将被进一步压缩,由于基本用药用量较大而产品价格相对合理,产品销量有可能出现一次爆发式增长的机会。
强者愈强 重塑市场格局
在新医改的推动下,我国医药企业的市场集中度将会进一步提升。 新医改将给医药行业各个环节带来新格局。在研发领域,国家的新医改财政投入会加大对于新药创制的扶持力度,尤其是对于一些研发实力强的行业龙头企业加大财政补贴。此外,SFDA对新药上市的注册审批开始从严。鼓励专利药、创新药,对制剂的审查进一步严格把关。这对于研发实力强大、产品质量优秀的企业却是利好。因为从严审批新药减少了市场上的很多同类产品的竞争,使优质产品的市场地位不会受到低价劣质产品的威胁,优秀公司拥有了更大的市场份额。
强强联合,不仅限于医药行业,海尔与蒙牛特仑苏的携手也在印证这一趋势。在这种态势下,处于竞争劣势的中小型药店该何去何从?
与大型药品超市、连锁药店相比,中小型药店无论从资金实力、产品种类、经营规模、销售价格任何一方面都不占优势。是不是就无法竞争了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笔者认为,反其道而行之,聚焦资源,集中一点,才是中小型药店的制胜之道。
相信很多消费者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某些药跑好几个药店都买不到,店员给推荐其它品牌或替代药物又不敢尝试。事实上,再大的药店也不可能汇集所有种类的药,也没有必要这么做,而特定人群的用药需求已足够达到值得市场细分的程度。在注意到这一点后,作为源头的药品生产企业已经觉悟,同一品种根据不同人群进行再度细分,更加专业化,比如小快克牌、江中小儿健胃消食片等等,纷纷取得了不俗的成果,所做的,不过是一种概念上的细化,并未增加太多投入。这一点,笔者认为可以给中小型药店带来新的启示。
终端不妨专业化!
一、以人群细分
仍以儿童用药为例,这是一个相对特殊的市场,有着独特得需求。首先,儿童的生理结构与成人有着诸多不同,对药物的耐受能力差别很大。此外,作为家庭的核心,监护人对儿童用药安全更加重视,不可与成人药品一概而论。因此,聚焦资源,打造儿童药店,专一销售儿童药品、保健品,做到品类齐全,服务专业,必然更容易博得父母信赖。
随着全球金融危机以及经济衰退的加剧,消费者对于医疗保健产品和服务的消费观念正在改变,加之价格以及监管方面等因素导致的市场环境不断转变、新推出的产品日渐减少、药品疗效问题、人口特征的变化、全球化等,医药企业的变革势在必行。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目前医药企业三项成功的当务之急是转变商业模式、转变组织结构和转变财务职能。其中CFO直接承担着转变财务职能的重任。伴随着这次变革,CFO和财务部门的职能不仅再次延伸,也将随之在行业的未来定型中起重要作用。
财务职能扩大化
目前医药行业的CFO及其财务部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期望。他们不仅在受到严格监管和高度监察的行业中工作,而且也经历着行业内商业模式的迅速转变。53%的被访者认为,他们的CFO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仅有6%的被访者认为CFO是主要推动者。
传统的后台职能,如记录、监管和分析仍然是财务工作的入门要求。但是,受访者希望CFO们能够在财务报表、合规和公司治理的角色及作为业务部门的策略伙伴角色之间找到平衡。
从企业内部来看,财务部门需要与业务板块和职能部门紧密合作,以了解各个部门、不同业务和地区所面临的问题。从外部来看,财务部门又必须了解客户、资本市场、投资者和监管部门的各种需求(见表1)。
在财务部门和非财务部门的高管们列出的最重要的财务职能中,有六个职能广受关注,其中大家一致认为“从战略角度关注不同业务”应是财务部门最重要的职能。然而,调查结果中仍存在着差异,53%的财务高管认为他们的角色还应包括更多地与客户、合作伙伴和监管者的合作和互动,而仅有11%的非财务高管持此观点。
从战略角度关注业务
财务部门和非财务部门高管一致认为CFO们应对企业有一个战略性的、全面性的观点。一些高管认为,短期和长期想法与计划没有得到很好的平衡。“财务部门经常处于下一季度要交这个,下一年度要交那个的压力下。”在这种氛围中,高管们担心把握长期机遇所需的“全方位理念、前瞻性思考和预测性视角”会受到关注短期工作成果的限制。一位高管坦言,“具有这种洞察力仅仅是开始,这种能力应该更加根深蒂固――CFO们应具有形成这种直觉的能力。”
高管们依靠CFO来平衡组织中相关风险与回报的决定。随着新市场的扩张、科学技术的改变和客户群的演变等方面的快速成长和转变,制药行业正变得日益复杂,在整个价值链中面临着更多新的风险。目前的挑战在于建立一个和风险相对应的风险控制环境。CFO的职责将包括根据不断变化的风险/回报水平向企业管理层提供建议并形成共识,确保企业控制环境快速调整以适应医药行业中难以预测的波动,同时建立全企业通用的风险评估框架,从而实现高效、持续的控制和监管,将潜在风险转化为企业增值的机会。
业务发展的另一关键因素是资本配置。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医药企业利润率相当可观,对资产和投资回报率似乎不值得投入太多精力。但是今非昔比。企业正处于不确定性中,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成为关注的重点。
调查显示,CFO必须在资本配置过程中扮演策略性的角色。CFO需要以整体企业的观点,在众多的潜在机遇中协助筛选可以给企业带来最佳回报的投资。这种需要权衡的决策广泛存在于研发、市场和基础设施建设中。
在企业内部并不存在一个能使不同部门投资最大化的标准组合。事实上,没有一种能放诸四海而皆准的资本成功配置法则,最终还是需要高层领导根据充分的信息做出分析判断,而CFO在此决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除了应对资本配置的基本课题之外,医药行业还要用更为先进的财务策略来创造更大的股东价值。CFO可以参考私募股权投资机构的经验管理企业的业务经营(见表2)。
调查结果显示,全球性和本地性的视角对CFO同样重要。当企业扩展新市场时,CFO能深入了解不同市场开展业务的财务复杂性显得尤为关键。正如一位高管所言,“重大决策的数据都汇总到CFO那里,因此CFO在投资决策上有很大影响力。他们需要有全球性视角,并了解不是每一笔在中国的投资都可以全部回收的。”
与业务结成伙伴
CFO和财务团队应与业务运营保持更密切的联系,被访问到的业务部门负责人希望他们的财务团队能够充分参与业务经营,在部门决策中扮演积极的角色。为此财务部门必须从关注交易活动、纯粹记录和评估的职能向运营合作伙伴的角色转变。
随着企业在新兴市场的快速增长和扩张,财务团队与运营结成伙伴变得更为复杂。CFO能否真正了解在不同市场经营的财务的复杂性变得至关重要。正如一位高管所言,“我们正在考虑投入更多的资金、人力、物力到透明度较低且变化很快的新兴市场,我们是否真实了解相关的财务后果?”高管们认为,CFO的角色在于平衡大市场和小市场之间的利益,同时在新兴市场需要采用“事必躬亲,高度参与”的方法和处理一定程度上的不确定性的能力。
财务在新兴市场中的角色和在发达市场中不同。新兴市场的高管们表示,在当地的财务团队同时具有全球和局部的视野非常重要。在这方面的调查发现,大多数企业从全球总部引进财务高管。虽然这些高管们了解公司的会计、合规、IT和经销渠道,但他们缺乏对当地市场复杂性的了解。另外,一些企业成功地在当地招聘并在全球培训。但是,仅有少数的企业采用这种方法来培养财务高管。对绝大多数参加调查的人员来说,他们担心当地的财务高管们没有经历一定的训练,无法掌握一套平衡的视野,从而做出有效的决策。
改善财务职能的效率和效果
受访的高管们强调改善财务职能效率和效果的必要性。一位CFO指出,“CFO的工作是要确保企业具备适当的控制和稳定的财务基本职能,使其在日常运营准确无误。”他们一致认为在财务组织内,流程必须是标准化和简单化的。许多高管表示,虽然他们公司的财务政策要求和内部控制要求快速增加,但各个部门各自为政,报告没有标准化或自动化,造成许多员工的时间用于核查和调节从不同系统中产生的信息,“这里没有单一的可靠信息来源。”
医药企业庞大的财务基本设施往往不能提供与企业业务相关的报告,这是制药企业一向面临的挑战和困惑。事实上,50%受访的非财务部门高管都说他们没有得到有效管理业务所需要的信息。高管们所需要的是与业务相关的管理报告,而不是按会计准则编制的会计报表。
提高数据透明度是来自管理层的一个要求,许多高管认为没有得到完全和足够的财务状况信息。负责地区和特定市场的高管们对财务部门提供的数据有另一个层次的需求,正如一位高管所言,“我们需要更透明的数字――将细节数据汇总,这种对市场细分的能力对我们在业务部门的工作非常重要。”另一位高管表示,“我们正在考虑实施一套全球IT系统来解决数据透明度的问题,但是这套系统能解决在各个国家面临的特殊挑战吗?”
推动成本最优化
所有的高管都认为CFO必须监督和管理企业的经营成本。同时高管也希望依靠财务部门来推动效率并提高成本效用,从而能够将多余的资源重新投入到投资组合、业务发展和支持产品中去。对他们来说,长期的成本管理措施的成功依赖于CFO的战略指引。
高管强调,在当前CFO必须具有全球的观念了解每项业务决策――从产品开发到地域扩张――对组织整体成本的影响。创造一个高效率,高成本效益的机制来支持这些业务决策,这应该是财务职能优先考虑的问题。
一直以来,医药行业保持着持续大幅增长,因此建立重视成本的文化氛围是一个新的挑战。但毫无置疑的是成本优势是今后成功医药企业的一项重要文化要素。随着越来越多的医药企业宣布成本削减计划,必须警惕那些只是针对“成熟的果实”(即最容易达成的目标)的计划,这些计划往往不是最有效最持久的成本削减方案。
为了量化成本效益的潜在缺陷,安永最近对组成金融时报350指数(FTSE350)的企业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在实施成本控制计划后,仅有不到1/3的企业的成本削减效益能维持五年。
为了实现持续的成本优势,防止被削减的成本慢慢又回到系统中来,企业需要系统化地重塑他们的成本基础,自制能力和文化。通过采用广泛贯穿价值链的众多领域的成本管理策略,措施包括牢固的成本负责制度、对成本原因和报告的高度透明、对增强业务流程效率的高度重视,这些措施往往具有可持续的效果。
招聘更具经验的人才
当CFO的角色变得越来越注重战略层面时,财务部门的员工不仅要具备财务技能,更需要具有商业运营的智慧,以成为运营部门得力的合作伙伴。深刻的商业知识、对科学和产品发展的理解,对决策相关财务影响的广泛把握和良好的沟通能力是有效管理当代医药企业所需具备的技能。
在此转型过程中CFO们发现,他们可能需要两种不同类型的专业人员:一种是精通会计、资金管理和税务工作的传统型专业人员,另一种是对业务和财务决策拥有广泛认识理解的新型商业财务经理。新型商业财务经理所需的技能与传统预期有着很大的差异,CFO必须明确制订一个能支援业务部门的团队所应有的职责与技能。
在外部发挥重要的作用
财务数据显示,楚天科技保持了持续的快速业绩增长,公司2011年营业收入为4.04亿元,营业利润为6979.00万元。2012年营业收入为5.89亿元,营业利润为1.07亿元,同比增长约53%。2013年公司上半年营业收入为4.07亿元,同期营业利润为7557.31万元。
技术与研发能力居行业领先地位
作为国内自主研发、创新能力领先的制药装备制造商,公司是行业内少数可以提供洗、烘、灌、封联动生产线的装备集成制造的企业,拥有行业领先的系统集成研发设计能力。公司在小容量注射液、粉针剂、冻干粉针剂、口服液、大输液等剂型药品的包装制造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例如,公司研发的冻干机自2013年开始产业化并对外销售,其成为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截至2013年11月末,公司冻干机在手订单金额 11543.82 万元。
招股说明书显示,楚天科技2010年制药装备行业营业收入为156万元,市场占有率达到2.28%。2011年制药装备行业营业收入为200万元,市场占有率为2.02%。2012年制药装备行业营业收入为252万元,市场占有率为2.34%。公司发展速度高于行业平均增速,市场占有率呈上升趋势。
客户资源与销售渠道优势明显
通常来说,制药企业在选择装备时通常会对装备制造商进行较长时间的考察,认可后一般会建立稳定的长期合作关系。楚天科技拥有优秀的客户群体,为公司的持续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公司主要客户覆盖了国内制药前百强中的多家企业,并出口海外区域。报告期内,公司开发了包括 Dr.Reddy(阮氏)、Claris(克莱瑞斯)、Aurobindo(阿拉宾度)、GPO(泰国国家药剂组织)、Fresenius-Kabi(费森尤斯卡比)等知名制药厂商在内的国际客户,其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也随之提升。
与此同时,公司以各区域医药行业产值、行业集中度、物流条件等变量为基础进行市场细分,不断完善营销及服务网络。
企业的基本竞争战略有三种: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集中化战略。企业必须从这三种战略中选择一种,作为其主导战略。要么把成本控制到比竞争者更低的程度;要么在企业产品和服务中形成与众不同的特色,让顾客感觉到你提供了比其他竞争者更多的价值;要么企业致力于服务于某一特定的市场细分、某一特定的产品种类或某一特定的地理范围。
小型普药企业几乎没有什么成本优势,可行的战略就是将差异化战略和集中战略有机结合,集中资源与能力,在某一点上通过差异化竞争寻求突破,即:差异化聚焦战略。
一般来说,竞争可以分为6个层面,从价格层面、质量层面、功能层面、服务层面、技术层面,一直发展到品牌层面。对于中小医药企业而言,除部分企业已经建立一定的品牌优势外,大家在价格、技术、质量、功能层面没有什么明显区别,只能拼服务。所以,必须认真分析研究自身所处的竞争环境,充分研究竞争对手,同时认真评估自己的资源和能力,集中优势兵力,找准一个突破口。也就是说,必须找出与他人不同的策略和方法,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摆脱被动挨打的境地,领先他人一步。
Z药厂成立50多年,以生产、销售OTC中成药品种为主,处方药依靠招商模式,市场基本上限于省内。由于各种原因,企业在品牌建设、研发与技术、市场网络、队伍建设等方面一直没有大的突破。怎样才能在销售上取得突破呢?Z药厂决定先找到自己的优势。
经过仔细筛选,发现治疗结石的产品T生产厂家较少,具有一定的产品卖点:纯中药制剂,效果较好。同时具有一定的区域优势:虽然开发的医院较少,但有几家的科主任认同度较好。此外,当地结石病发病率较高,但还没有出现突出的强势品牌。因此,企业决定加大学术推广力度,优先做大产品T。企业依托区域性专业学会的专家,与商密切配合,通过积极参加省级学术会议、医院推广会、科室会、临床观察以及、专业杂志刊登广告等形式,使原有医院的销量有了较大提高,并开发出了一批较高质量的医院。目前产品T在省内同类品种中名列前茅,单产品销售额由2000多万元上升到近5000万元。
Z药厂的成功之处,就是将差异化战略(营销模式由简单的招商增加学术推广、公共关系,实际上属于“服务差异化战略”)和集中化战略(集中资源于一个产品、一种策略和一个区域性市场,是产品集中化战略、地区集中化战略,外加“策略集中化战略”)有机结合,即差异化聚集战略。
持续构建核心竞争力是小普药企业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
基本竞争战略是一种静态思维,是将市场、竞争对手、消费者置于战略设计流程的出发点上。“一招鲜”的差异化聚焦战略只能帮助小型企业奠定短期生存的基础,要想获得长期的可持续的发展壮大,则必须具备长期的竞争优势。而长期的竞争优势则必须做到“招招鲜”,通过不断创新、不断强化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方能实现。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建立在企业核心资源基础上的企业技术、产品、管理、文化等的综合优势在市场上的反映,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不易被竞争对手仿效、并能带来超额利润的独特能力。核心竞争力理论认为,从长远来看,企业的竞争优势取决于企业能否以低成本及超过对手的速度构建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的构建是通过一系列持续提高和强化来实现的,它应该成为企业的战略核心。
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包括:研究开发能力(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不断创新能力(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建设、整体协调和资源配置);应变能力(因时、因地、因对手、因对象而变化)。
企业如何识别核心竞争力?简单地说,比竞争对手好的或不容易模仿的资源或能力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H药业10年间从员工不到20人的小作坊发展到目前拥有1家上市公司、4家制药企业的大中型集团企业,它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就是不断增强的核心竞争力,主要来源于营销管理的不断创新能力。
成立之初,H药业只有几个OTC普药,研发能力较弱,资金实力不足,没人才,没市场。企业如何成长?既然人家的产品卖得那么好,市场需求一定很大,只要采取不同的战略分一杯羹就行。经过反复的市场分析与自身资源能力评估,H药业决定采取超低价终端的营销策略,主要招商地级市场商,不少地区发展到县级商。商必须具有真正的终端覆盖,实行严格的区域保护。半年后,H企业逐步建立了全国性网络,企业掘得第一桶金。
据了解,2006年我国医疗器械市场销售已达到600亿元,其中高技术医疗设备约100亿元,并且以每年14%--15%的速度增长。
行业统计数字显示,当前我国医疗设备市场的总价值约为17亿美元。然而国产的医疗器械大都集中在附加值小的产品,那些高端的医疗设备被国外大集团所控制,我国医疗器械想生存就得有所突破。
医疗器械的市场到底在哪里呢?
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市场容 量和消费额,以及新产品注册的数量。据SFDA南方所数据表明,2006年,全国共注册境内一二类医疗器械产品10087个,增长27%;三类医疗器械5137个,增长62%;港澳台医疗器械380个,增长110%;进口医疗器械4853个,增长51%。加上历年来累积的境内外注册产品,医疗器械品种堪称数量庞大。当前,医疗器械已成为继医药保健品类商品之后的第二大进出品商品。
截至2006年9月29日国内有7240家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数据来源中国医疗器械信息网)。国内的生产企业多是生产产值较低的品种,利润较低,国内医疗器械的利润80%被国处大型医疗器械公司所拥有。拿一次性输液、注射产品来说,目前市场容量仅30多亿元,却容纳了300多家企业,多为中小型企业。有业内人士估计,这些厂家里,真正盈利的只有10%左右。
今年国家拟出台针对高植耗材的价格管理政策,以后会逐步深化,对各种大型医疗设备价格进行管理。这也是因为目前一些医院配置大型设备热情过高,盲目配备高、精、尖产品,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现在的医疗体制改革要把现在大型设备治疗作为医院获取利益的方式改变成提供医疗服务过程中的一种成本支出,让医疗机构根据市场来选择功能、价格合理的医疗设备,而不是将大型设备使用的成本转嫁到病人身上。
日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召开了无菌和植入性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质理管理体系规范试点工作会议,初步确定了51家试点企业,将对它们的产品生产过程进行现场检查和督导。
透过这次会议可以看出,一场由监管部门推动的器械质理管理体系规范运动已悄然揭开序幕。如同药品一样,医疗器械生产将全面强制性执行规范,达不到标准的企业将不允许注册。
不久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公布了《医疗器械召回管理办法》(初稿),并向社会征求意见,我国医药行业的首个召回制度也体现在医疗器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