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堂的德育渗透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16 17:29:0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历史课堂的德育渗透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历史课堂的德育渗透

篇(1)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280086

《中小学德育大纲》指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是每一个教师的职责。 科任教师要以课堂为主要阵地,在学科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将传授学科知识与道德教育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但在目前教育评价机制有失偏颇的情况下,学校和教师面临巨大的升学压力,教师的教学观念、理论与实践等方面都还没有达到相应的高度,尤其是三维目标中的德育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落实。如何开辟新途径,在历史教学过程中通过有效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进取精神,把学生的现实生活与历史拉近,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自身的价值,实现师生情感的共鸣,成为一线历史教师急需解决的新难题。

一、乡土资源有利于弥补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知空白,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

泉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历史文化名城,建城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了,历史文化资源丰富。2013年泉州以深远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鲜明奇特的多元文化大观、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悠久广泛的对外交流等从入围城市中脱颖而出,成为我国唯一入选城市,当选首届“东亚文化之都”。泉州地域文化特色明显,海洋文化的开放与开拓进取的特点,让爱拼敢赢的泉州精神展示在世人面前。泉州异质文化的特殊性让世人看到泉州人敢于向权威挑战的胆识与勇气,善于从自身出发建设全新文化创新力。笔者在讲到必修二《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一课中中原人口大量南迁时,直接介绍八姓入闽和晋江的由来,让学生了解自己姓氏的由来,从而将历史与社会现实结合起来,对自己家乡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讲《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一课中的古代沿海港口城市走向繁荣时,不得不提泉州港的历史。泉州兴起于隋唐,兴盛于宋元,一跃成为古代东方第一大港,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听教师讲述这些身边的历史,学生不仅提高了学习历史的兴趣,而且还对家乡的历史文化有了进一步认同感。

二、乡土资源有利于培养学生爱乡、爱国的情感,增强学生建设家乡、建设祖国的责任感

学校历史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在诸多学科中,历史是最适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学科。著名教育家加里宁说:“爱国主义教育是从深入认识自己家乡开始的。”一个人在认识上总是先熟悉家人及家乡,再逐步扩大认识了解国家。在历史课堂中适时而又恰当地运用乡土资源,有助于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沿革、风土人情、名胜古迹等,从而感到家乡的可爱,进而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在讲郑成功的时候,笔者首先向学生介绍郑成功是泉州南安人,泉州大坪山山顶戴盔、披甲、着袍、佩剑、骑马的威武、神圣的塑像就是民族英雄郑成功,学生立刻表现出一种自豪感。接着,笔者把台湾的历史以及郑成功如何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回台湾的史实向学生进行详细讲述,并联系实际分析当前的,进一步引发学生的讨论。历史课堂上加入这样的乡土教材,使学生在情感上和思想上产生震动,能大大地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相比于那些空洞的、抽象的说教,这种教学方法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

三、乡土资源有利于培养学生开展历史综合实践活动, 提高学科素养

乡土资源最大的生命力在于其具体性和鲜活性。中学生对乡土资源有着与生俱来的学习热情,教师可在教学中适时引入乡土资源,实现历史课堂教学与乡土文化的有效结合,让学生对家乡的历史文化进行考察探索,有目的地进行研究性的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有效提高自身的问题探究能力。比如在讲《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一课中的两岸关系新发展时,闽台渊源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时事热点。为了能找到充分证明闽台间的历史渊源关系的文字史料,笔者让学生通过实地考察、 查阅资料、 交流讨论等形式, 收集有关闽台两岸历史渊源的史料,又要求学生认真研究现代两岸在诸多方面的不同。通过讨论、考察、访问等多种形式,学生学会对现实问题进行思考和认识,从而多方面、多途径地培养了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运用乡土资源来丰富学校历史教学,是克服课堂教学中干巴枯燥、空洞抽象的情况的有效办法之一。教把乡土历史资源有效地融入历史教学中去,既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学习能力的增强,又有助于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和提升。在教学中有效挖掘和充分利用乡土资源,一定会对中学历史教育的向前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篇(2)

德育工作是学校整个教育工作的灵魂。抓好德育,其他问题便会迎刃而解。历史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让学生在获得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素质,最终成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素质的一代新人。作为高中历史学科的教师,深深地认识到历史教育在提高学生德育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因此,努力把德育寓于历史教学之中,做到把教书和育人紧密结合起来。

一、教师要在潜默移化中影响学生

教师是教学的重要主体之一,在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方面,老师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而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那么首先的一点就是要求我们的教师做好自己的工作,注重自身的言行,同时也需要以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影响学生。如一个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兢兢业业、关爱学生、对学生有耐性和信心,这些都是一种精神的榜样,以一种精神上的力量来鼓舞学生,影响他们。而且这也是德育渗透最为重要的一环。这样一来,也是给学生最为直接、最为真切的影响。其次,要想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体现德育精神,还需要历史教师自身的理论修养和文化修养,这些需要以具体的文化知识为导向,进而在教学活动中体现出来。对于德育的教学来说,言传身教具有重要的作用和积极的影响,对于教师来说,在进行课堂的教学和管理中,也是展现其风采和人格魅力的时候。所以,作为教师一定要牢牢树立正确价值取向,从自己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教育,并且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影响学生。

二、教师要利用我国历史上的发展成就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我国在历史发展史上取得的辉煌成就的案例或者作品,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情感、价值观等无疑是一种最好的说辞和教育。如:在讲到我国的灿烂文化,科技成就、文学成就时就行情感的渲染,托物抒怀,以此来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如在讲到我们历史上的美术成就徐悲鸿的《奔马图》时,这样解释,它作于1941年秋季,第二次,正处于敌我力量相持阶段,日军想在发动太平洋战争之前彻底打败中国,使政府俯首称臣,故而他们倾尽全力屡次发动,企图打通南北交通之咽喉重庆。二次会战中我方一度失利,长沙为日寇所占,正在马来西亚槟榔屿办艺展募捐的徐悲鸿听闻国难当头,心急如焚,他连夜画出《奔马图》以抒发自己的忧急之情。在此幅画中,徐悲鸿运用饱酣奔放的墨色勾勒头、颈、胸、腿等大转折部位,并以干笔扫出鬃尾,使浓淡干湿的变化浑然天成。马腿的直线细劲有力,犹如钢刀,力透纸背,而腹部、臀部及鬃尾的弧线很有弹性,富于动感。这些讲解,均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三、教师要在活动课程中体现德育教学

进行德育教学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在这个过程中要想实现良好的教学管理,就要在活动教学中予以体现。活动教学可以体现出团队之间的协作和帮助,考察学生的团队交流与合作精神,这是进行德育教学的重要途径和方式之一,因此我们可以开展一些活动,如关于相关历史问题的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我们可以设定一些探究问题让他们去探索和研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之间就可以轻松愉快的进行交流与合作,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有效的引导学生去思考“这些历史事件或者是历史事件中的历史人物体现什么精神,体现出了怎样的情怀。”在交流分析中实现优势互补,帮助程度相对差的学生分析,这样一来也就有利于在团队合作中实现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师生关系,同时也可以增强同学之间的友谊。

篇(3)

新课程的实行对于高中生具有较为明显的影响,而历史作为一门人文社会学科,涵盖的内容比较广泛,如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军事等等,它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对高中生的影响较为全面,这使得在课堂中对于高中生进行德育的教育具有较好的条件,自古以来,人们都比较重视对德育的教育,要求学习的最基本的条件是学会做人,因此德育教育对于高中生来说是比较重要的。

1学校在学科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德育学科至今人们对它还没有准确的定义,一种解释是说德育教育就是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还有一种是说德育教育就是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与智育的结合,促进学生品德与智力的发展。而依据《国家新课程教育教学标准》和《国家学科教育教学德育大纲》的要求,依据各学科自身的特点,以课本为知识平台,充分挖掘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方面的知识,根据教师自身教学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身体等特征的策略与方法,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实施,以促进高中生在其它学科学习的同时提高德育素质,达到教书目标与育人目标的有机统一[1]。学校是培养国家未来人才的场所,未来人才的发展与素质对国家的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梁启超曾说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可见对于青少年的教导是多么的重要。

2在历史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的渗透

2.1找准渗透点。新课程教学中存在着较多的育人因素,所以德育的渗透必须依托教材进行,离开了课本的教学就会成为空中楼阁,无任何作用。在历史的教学中,可以根据一些古人的思想、教派之间的争辩进行渗透,如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区别和对人思想的影响,可以进行对比,在授课的过程中举行一场辩论赛,使得两方面的思想共同点,德育方面对人思想的影响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高中生的思想和行为。只有充分以教材为依托点,才可以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进行理解,探寻到思想道德教育与知识传授的最佳融合点,以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

2.2把握德育渗透时机。授课教师从教材出发,寻觅到渗透点后,将德育进行很好的融入,从而进行潜移默化地教育,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渗透性的影响。而渗透点是客观存在的,不会由教师任意安排,必须遵循其所处的教学的内容、背景、特点等进行施教。德育的教育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对德育的教育不可以进行强加,不能够只顾教学而忽视德育的真正作用,因此在教学中应把握好时机,以保证学生能够从心理上接受,取得最好的施教效果。

2.3掌握好渗透度。对德育的渗透要掌握好度,如果渗透效果较过,或者渗透的不到位,则会功亏一篑,效果不佳,因此在德育的教育中应掌握好度。在历史学科的教育中,可以在军事、在经济、在思想和文化等多方面进行渗透,但是渗透要注意量,不可以全部都讲德育,也不可以不讲,教师可以在与德育相关的方面举例说明德育的重要性,使学生能够认识到德育在未来的道路中、在以后的发展中的作用,从而影响学生的思想。

2.4提高思想的重视程度。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思想观念进行改变,使学生和教师认识到在高中的学习中不仅需要良好的文化知识,更需要良好的德育知识来对学生进行指引,一个品行较好的高中生和一个品行较差的高中生,人们更多的是愿意接受品行较好的人,因此良好的德育教育必不可少。良好的德育知识可以提高一个人的思想,控制一个人的行为。因此,在学习中要使老师和学生认识到不仅文化知识比较重要,而且德育知识也比较重要。

3结语

篇(4)

高中学生年龄普遍在15~18岁左右,正值人生生长发育的高峰期,青春期性意识已觉醒,但性知识匮乏,加上大众传媒等大量不良信息的困扰,使他们性观念开放,缺乏自我保护意识,道德法制观念相对薄弱,外在的诱惑与内在的性观念混乱造成很多不良的发生。因此,注重在高中学生中开展性教育工作势在必行。

一、高中学生身心发展现状

1.生理发育提前。随着时代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孩子们良好甚至过剩的营养直接促使其生理发育明显提前。2007年龚林等调查了解到女生初潮平均年龄12.31±1.03岁,最小9岁行经,最大15岁行经;男生首次遗精的平均年龄13.84±1.13岁,最小10岁,最大15岁[1]。国晓燕等调查结果显示在所调查的6157名6~18岁女生中,超重、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1.43%和9.05%;全人群半数初潮年龄为12.19岁;超重、肥胖女孩初潮年龄较同龄正常体重者还要提前[2]。2010年我国卫生部制定的《性早熟诊疗指南(试行)》指南中明确指出,性早熟是指男童在9岁前,女童在8岁前呈现第二性征[3]。这也充分说明了当前青少年生理发育提前这一现状。

2.性观念开放,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时代的熏陶让这一代孩子热情奔放,大胆创新,但有些孩子不能很好地把握自己,对待性问题过度地开放,把性当成一种游戏和时尚,不计后果,不负责任。怀孕低龄化、反复流产率增高、性疾病传播感染年轻化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三大社会现象。

据宋逸等研究,目前高中生八成有男朋友、女朋友,高二以后没有异性朋友会被同学瞧不起,学生甚至认为一见钟情就可以发生。的报告率为4.4%,男、女生分别为6.9%和2.1%[4]。冯宁等研究中西部农村校内外16~19岁男青少年“单独在异性朋友家过夜”的百分率是37.5%和31.3% ,约占1/3。青少年绝大部分从未去青春期保健门诊咨询过[5]。

许洁霜等研究发现妊娠少女的平均年龄为(17.58±0.96)岁,有人工流产史者占19.1%,从来不使用避孕措施的占43.6%,有多个者占22.5%;73.5%的从未接受过家庭性教育,48.7%很少、24.3%从来没有接受过学校性教育[6]。

二、利用高中生物课堂优势渗透性教育

新课改的理念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关注学生终身发展。结合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利用生物课堂优势逐渐地渗透性教育更易让学生接受。高中生物教材中涉及性教育的题材很多,如神经—体液调节、免疫、减数分裂、细胞工程、胚胎工程等。专业知识的铺垫,使教师更容易从生理的角度理解青春期学生各种生理心理变化,能从科学的角度对学生的各种行为加以解释,以理性和发展的眼光看待高中生成长中的烦恼。这样就不至于直接站在学生的对立面一味地怀疑、指责,甚至是给学生冠以道德败坏、伤风败俗等高帽。

高中生物课程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生物学的基本观点贯穿整个选修、必修课本,如系统的观点、发展的观点、适应性观点、辩证的观点等。例如用发展的观点看待人的情感世界,从亲情到友情到爱情,人的一生都处在感情发展中,只有到了一定的阶段才有能力和责任去承担相应的感情。人是自然的产物,人的欲望、情感都是受制于自然的,生长发育到一定的阶段出现青春期生理心理的变化是自然而然的。正确地看待这些变化,不必过分焦虑,这只是你生理成熟的表现,是值得高兴的事。另一方面,人又是不同于动物的,有主观能动性的,要自觉远离不良信息,用理智来维护我们的情感。

用生物学的基本观点将性教育的各种理念贯彻、渗透到生物课堂教学中,将性教育化的教育,一点一点地渗进学生的生命;把培养道德判断力作为性德育教育的中心任务,采用道德难题课堂讨论方法,树立正确的性观念,增强自我道德约束力,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道德意识内化为道德行为,让学生明晰性与健康、性与责任、性与生命、性与爱的关系,以一种平和而科学的心态看待性,认识科学而真实的性。

通过在生物教学中科学地渗透性教育,高中生加深了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改变了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了自我保护和防范意识,能辩证地看待青春期的性萌动,道德意识明显增强。实践证明,性教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实施有效可行。

[注释]

1.龚 林 颜春荣 丁蓉海《中学生性教育状况调查分析》[J](《海南医学》2007.18(7):138—139、145)

2.国晓燕 季成叶 张 岚《中小学女生超重肥胖与月经初潮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0。31(11):1042—1043)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性早熟诊疗指南》[EB/OL](,2010-12-17)

篇(5)

1. 背景。21世纪,科学技术更加发达,竞争更加激烈,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更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必须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心理素质的水平直接影响其他素质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方向,特别是从事创造性学习和创造性活动,要以个人的心理正常和健康为基本条件。从现实看,我们正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当然包括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我国中小学阶段独生子女的普及化,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普遍不高。据权威部门测试,当前我国学生心理素质的合格率仅为17%,许多中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障碍。他们身上暴露出来的心理问题直接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影响他们在课堂学习中的学习效率。中小学暴露出来的心理问题学校教育的关注,在实施素质教育,实施课堂教学中必须适当渗透心理教育。

2. 理论依据。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是课堂教学,因此,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基本途径也应在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学校教育最基本的活动形式,它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能力的过程,也是学生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的过程。

心理学认为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以及道德品质的形成都是通过自己的感知、记忆、想象、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实现的。赞科夫认为:“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包括心理健康因素对学生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在学校教育中,课堂教学是最重要的教育活动,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因为课堂教学所占时间最多、分量最重、涉及面最广、对学生的成长影响最全面、最深刻,所以要抓住课堂教学契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二) 学校背景

我校学生结构复杂,外来务工子弟的学生比较多,父母不在身边由爷爷奶奶教育的也较多,还有部分单亲家庭的学生,他们的学习得到家庭的关心比较少,使得部分孩子学习中出现了脆弱的心理,甚至出现一些小的思想倾向。所以小学生课堂学习中的心理辅导显得极为重要。面对这一问题,1999年和2006年,我校相继提出“农村小学心理教育的实践研究”和“培养小学生健康学习心理的实践研究”两个课题,目的是想依据现代教育思想和相关学校心理教育理论为指导,通过筛选,针对有明显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个案研究,同时对不同特征的问题学生提出了比较具体的心理疏导的要求与方法。两个课题分别于2004年和2011年成功结题,取得了一定的经验。我校也被评为无锡市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

而要彻底扭转这一现状,学校还应继续组织教师学习先进教育理念,在已有的经验上进一步总结、提炼、升华,立足于课堂内外的时间。尤其是教师在进行常规的课堂教学时,应该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同时,完善各种心理品质,特别是诸如情感、意志、个性品质等方面。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有着深刻、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鉴于上述客观事实及我校的实际情况,经学校研究决定在我校继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并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课堂教学中。所以,我校提出了“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实践研究”的研究,通过此课题研究,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社会大家庭中健康地成长。

(三) 本课题国内外现状的分析

心理素质是人才素质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基本素质,它在人才素质中具有核心和关键的作用。小学生受家庭、社会、学校的影响,由于身心尚未发育成熟,社会阅历还没有,加上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往往在学生的心理上出现障碍现象,产生“心理负效应”。

而心理学的发展往往与经济发达程度密切相关,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对心理学,包括学校心理学的研究早而且也比较成熟,国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门有一门学科叫学校心理学,20世纪初产生,30年代后逐渐发展起来,尤其是近年来发展很快,它主要研究5岁-18岁这一年龄段的问题儿童、青少年和有学习不良、学习困难、学习障碍或行为障碍等的儿童、青少年。现在国际上已专门成立了一个学校心理学联合会。在美国,学校心理健康已形成了较完整和成熟的体系,我国香港地区的心理健康教育基本上模仿了美国的模式。

我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起步,也有了不少研究成果,如今已有不少学校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并且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验,已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经验。

纵观上述研究现状,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我们准备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研究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同年龄发展阶段(小学1―6年级)科学可行的教育内容,同时结合我校实际,建构既能有效教育学生心理问题,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又便于教师易于操作,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中的渗透心理教育的模式。心理教育应该以课堂为主战场,以各学科教育为主要载体,充分发挥学校课堂教学的心理教育功能,充分调动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积极性,这才是加强学校心理教育的最基本的途径和方法。

二、 课题的界定

(一) 什么是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手段,它是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它主要包括教师讲解,学生问答,教学活动以及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所有教具,也称“班级上课制”。与“个别教学”相对,把年龄和知识程度相同或相近的学生,编成固定人数的班级集体;按各门学科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组织教材和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并根据固定的时间表,向全班学生进行授课的教学组织形式。

(二) 什么是心理教育

心理教育是心理素质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简称,它是教育者运用心理科学的方法,对教育对象心理的各层面施加积极的影响,以促进其心理发展与适应、维护其心理健康的教育实践活动。

“心理素质”之“心理” ――从心理学角度讲:心理素质包括情感,信心,意志力,和韧性等等。一个人的心理素质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的环境与教育的影响而逐步形成的。心理素质包括人的认识能力、情绪和情感品质、意志品质、气质和性格等个性品质诸方面。心理是人的生理结构特别是大脑结构的特殊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心理素质具有人类素质的一般特点,但也有自己的特殊性。在走向21世纪的今天,人的心理素质显得越来越重要。在学校和家庭教育中重视对少年儿童的心理素质教育,也成为社会和时代的要求。

“心理过程”之“心理”――心理过程是指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它具有时间上的延续性。人的心理是复杂的。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重要方面,个性心理特征是个体心理活动过程体现出来的特点。整个心理过程又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过程的特点和规律,对于搞好教育教学工作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三) 什么是心理健康

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

个体能够适应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且其认知、情绪反应、意志行为处于积极状态,并能保持正常的调控能力。生活实践中,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自觉控制自己,正确对待外界影响,使心理保持平衡协调,就已具备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

(四) 什么是“渗透性学习”

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指出:“就是在你还不太懂的时候,在好像乱七八糟的状态之下,你就学习到了很多的东西。很多东西常常是在不知不觉中,经过了一个长时期的接触,就自己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懂了。这个学习方法是很重要的。”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应该端正学校教育思想,将心理教育纳入课堂教学。要以“学习为主导教育,课堂教学渗透教育,学校、班级、家庭通力合作”为主导思想,注重环境熏陶的教育作用,更好地帮助每一个孩子健康地发展,努力让孩子享受生命的光辉。

三、 实验目标

(一) 总目标

针对不同心理类型的学生因材施教,使每一位学生都拥有健康的心态,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通过实践,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理论素质和实践能力,进而带动整个课堂教学。

提供探求学生心理特点的具体操作方法,并根据不同心理特点设计最优化的教法。

(二) 具体目标

通过研究,使教师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增强教改意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通过研究,使教师能把现代教学心理的研究成果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去,能根据不同心理特点设计最优化的教法。

通过研究,促进学生养成合格健全的人格,使每个学生能正确对待自己和接纳自己。

通过研究,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的情绪情感,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针对不同心理类型的学生因材施教,使每一位学生都拥有健康的心态,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四、 课题的主要内容及操作方法

(一) 研究内容

1. 心理健康基本要义研究。心理健康的基本要义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研究:从根本上说,心理健康必须符合现实的人类实践活动的要求,即实践标准是心理健康与否的根本依据;从实践活动的时间维度上讲,心理健康随着实践活动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着,表现为辨证的发展性;从实践活动的空间维度上看,心理健康在不同的历史文化条件下也是各不相同的,呈现出文化的多元性。

2. 心理教育的渗透型课堂教学结构研究。渗透式教学,即将某个教育内容渗透到各门学科的教学之中,通过各门学科课程化整为零地实施教育。这种课程模式,便于将心理教育领域的各个方面内容进行渗透,使学习者在各学科的学习中形成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拥有健康的学习心态。

课堂教学结构是否优化直接关系到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能否完成以及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教学结构而是随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学习评价的不同而变化的。心理教育的渗透性课堂教学结构我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欲望;体验问题,独立自学,寻找解题方式;明确问题,交流点拨,知识归纳;学生出题,教师答题,激发学生探索兴趣。

3. 课堂教学中的心理教育渗透策略研究。课堂教学中心理教育的渗透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第一,教师定位。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渠道,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要靠教师去实施。 第二,激发兴趣。课堂效率的高低和学科成绩的好坏往往受个体兴趣的影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学生与认知之间关系,必须以学生的兴趣为起点,并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兴趣为目的。 第三,坚持表扬。表扬就是对学生心理上施加刺激,以产生激励效应。表扬就像阳光,没有它,学生就不能健康成长。教师只有以深厚的师爱,宽容的师德,引导学生改正错误,才能使学生“口服心服”,并以愉快的心情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云。第四,暂缓评价。不要轻易评价学生创新成果。教师的评价给学生带来的影响是令人难以估量的。教师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在学生心目中都是举足轻重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正确评价能为学生提供心理安全是活跃课堂心理氛围,开发学生创造潜能的一个重要手段。第五,鼓励质疑。让学生大胆发言是正确处理学生与思维之间关系的最好方法,要鼓励学生刨根问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创设种种条件,营造良好氛围,广开言路,让广大学生大胆发言,积极讨论,互相急论,引导学生无所顾虑地提出不同意见,同时再让学生对大家提出的问题共同探讨,让学生自己找到最佳答案和解释。第六,教学相长。心理学上所谈的教学相长的心理相容原则就是指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处理师生之间关系的原则。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有师于课堂教学,而且也为学生提供了一种人际关系的榜样,并将成为学生今建立人际关系的一种潜在模式。

4. 积极学习心理培养的课堂教学评价研究。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把握好评价的不同方式方法,而且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应该在课堂评价中,实施多元评价,积极建构多元互动的立体评价机制,多方面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积极学习心理的培养。首先,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会自评,运用自评,建立自信。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互评,促进合作,共同发展。让课堂教学评价成为一种民主、平等的“对话”。教师要实施科学有效的评价策略,用积极的态度看待学生,从每个学生发展的内在需要和实际状况出发,评价他们各自的发展进程,让每个学生都得到赏识,体验到成功,促使他们向着更高、更美而努力!

(二) 操作方法

心理教育渗透策略可以考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依托教材内容渗透心理教育。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科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有机融合,课堂管理中进行有效渗透,使课堂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交融在一起,备受学生欢迎,也有利于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双管齐下,事半功倍。

2. 依托教学语言渗透心理教育。渗透心理教育,教师的教学语言尤为必要。课堂教学渗透心理教育要求教师的情绪自我调控贯穿于课堂教学全过程。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调控,教师对学生充满爱心,以富有爱的教学语言培养良好的心理气氛,以此缩短师生距离,使课堂保持教与学的热情。

3. 依托生际交往渗透心理教育。从健康心理学的角度讲,一个人积极开展人际交往,处理好人际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课堂上和谐的生际关系,适当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是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展示。在社会转型时期,在紧张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与他人的合作能力、协调能力都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开放的社会,要以开放的心态来面对人际关系。为此,在课堂教学中要依托学生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交往中的素质,健全学生的心理,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心理是每个老师的必修课。

4. 依托随机事件渗透心理教育。学生的心理健康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的支持,适时开展活动,有助于形成教育合力,共同教育孩子,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要注意随机事件的发生,并适时进行心理教育。

五、 完成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

1. 课题组组成了科研小组实施和协调课题的研究,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并有驾驭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2. 学校把教师专业发展作为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突破口,聘请市、区教研室领导及有关专家指导课题研究,进行理论指导和运用指导。学校提供足够的研究经费作为保障。

3. 落实课题研究的组织管理,核心组成员来自校长室、教导处、教研组长和青年骨干教师,都为重要的研究者,有组织、能力和物质保证,有利于课题的顺利开展。

4. 组织课题研究人员、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和骨干教师形成学习组织,学习有关文献资料,率先行动,定期交流,撰写课题研究的经验总结。

六、 实验步骤

(一) 准备阶段(2013年3月――2013年4月)

学习国内外相关学生学习心理方面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反思我校前阶段实验研究的成果,提炼、升华,撰写“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方案,并对该方案进行论证,成立课题研究组。

(二) 研究阶段(2013年4月――2016年4月)

组织相关教师学习课题研究方案,严格按方案的操作要点开展研究工作,按学生不同年龄特点,成立低、中、高级段研究小组分专题开展研究工作,每学期进行两次校级研讨、交流活动,分析存在问题,研究解决对策,更正完善研究计划和方案,撰写好阶段性研究专题总结、论文和阶段性研究报告。初步提炼小学生学习心理的最佳互动模式,构建起区域性的学生学习心理辅导系统。

(三) 总结阶段(2016年4月――2016年6月)

举行公开展示活动,全面整理和总结研究成果,撰写总的研究报告。

七、 成果形式

篇(6)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迅速,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却面临严重的危机。研究表明: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不同地存在着心理疾病,迫切需要及时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了适应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需要,满足学生的需求,以往的应试教育或形式教育不足以适应二十一世纪高职学生心理的需要和现阶段高职体育教育的需要。为此,高职院校体育课堂教学渗透心理教育是高职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时展的需要。

1. 通过师生情感体验,制造融洽、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高职院校学生学习任务轻,活动时间多,身体素质好,而且绝大多数学生活泼好动,渴望自己独立做主,喜欢个性张扬,不愿意“命令——服从”式的教学。为此,在教学中:首先,尊重学生的人格,信任学生,根据学生兴趣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运用教师调控能力,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合理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不死套摸板,而是根据需要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教育教学。其次,师生的思想(意见)、情感(体验)、意志(欲望)和行为(活动)等等得到同样的尊重。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语言、思想、行为及课堂中的比赛等等相互理解,沟通),达到教学目的的实现和教学任务的完成。再次,使学生与学生之间交往时,充分表现他们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培养他们团结合作,胸襟广阔的良好性格。使学生与学生之间产生亲近感,形成待人诚恳,合作、有礼貌、尊重他人等良好的社会意识。有利于学生发展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使当代高职学生那种狭隘,自私及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得到洗礼,获得良好的教育。总之,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理解,交流意见,共同探讨教学知识,教学评价。情绪情感的相互感染,相互渗透,造成心理上的共振,情感上的共鸣,课堂气氛就会活跃,教与学也就和谐统一,学生健康心理才能处于积极状态,认知——情感——操作能力充分发挥和发展,学练效果会最优化。学生创造的对环境变化和良好个性品质等心理素质将得到更好健康发展。

2.  对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因素深入的挖掘,合理运用,有的放矢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特点:自由散漫,组织纪律性差,学生有自卑、不成熟心理偏差,大多数学生喜欢主观臆断,不服从指挥,自我为中心,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肯定;在内心上想摆脱父母的依赖,想用独特的思考方法、独特的个性去拥有世界,渴望独立自主;同时,狭隘的个人主义思想严重,不愿意接受善意的批评和劝解。针对这种情况,原有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他们心理健康发展。为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变通或改革原有的教学形式。在通过大的选项教育的前提下,结合教学大纲,充分利用学生心理因素和活泼好动的天性,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爱好、兴趣采用课堂兴趣小组专项教学。

3. 教学中,健康的体育心理是学生积极参加学习,成为学习主动者的重要条件。

体育活动是一种心理——社会活动。它除了依赖于身体的、心理的和技术的条件外,还依赖于心理和社会的条件。良好的心理条件是有效从事体育活动的重要因素。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愉快、自我满足、自信、自傲、热情和兴奋等等),可以使他们解除紧张,达到乐观主义的感受和愉悦感。

为了使学生满足这些情绪体验而主动学习和练习,这就要求在高职体育教学中,改革教学方法,做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进行教育教学活动,使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多样性,进行艺术性的再创造、再加工,并灵活应用到教学实践中。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比较,学会选择,学会评价,愉悦的去学习、去发现、去探索。

总之,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心理处在动态之中,体育教学的实践性、紧张性、竞争性、公开性和集体性等特点决定体育教学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起着特殊的作用。师生心理复杂多变,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应明察秋毫、申时度势,利用教学艺术,因材施教,满足学生的生理、心理需求,促进他们运动能力的提高,调节他们的情绪情感,陶冶他们情操,磨练他们意志,培养他们合作、竞争的精神,完善他们的个性,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体育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特殊的作用,这就是我们必须要探索和思考的,特别是在体育新课程纲要实施环境下必须探索和研究的。教师还要具备因势利导灵活驾奴课堂的能力,必须要认真钻研教材教法,不断积累经验和提高自身素质才能达到和适应新的教材的要求。用全新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自我完善勇于开拓,才能适应体育教学改革大潮,把握机遇永立潮头。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全面发展的建设人才。

4.结论与建议

4.1心理健康教育的宗旨是塑造个人完美的人格,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任务。我们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要始终保持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始终贯穿在整个体育教学活动中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和发挥作用。

4.2要有效的实施高职院校学生体育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双边努力。作为新世纪的体育教师必须改变旧观念,透彻理解教学大纲的要求,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特点,具体分析和操作,着眼于怎样指导学生去“学”,而不是强迫学生怎样学。要注意因材施教,满足学生的生理、心理需求,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同时,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

4.3体育教师要加强业务学和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从实践中探索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规律。读懂教学大纲、教材要求与学生实际之间相互联系,科学、合理、有效的安排和实施;并在实践教育中,根据实际,改革原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一切为了学生的身心健康而努力去创造、去探索、去研究。

参考文献:

篇(7)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疏导,其实质在于尊重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的基础上,改变过去一味的、高高在上的训诫式的工作方法,通过贴近思想政治工作对象实际,充分尊重他们的个性特征和心理诉求,引导他们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在高中思想教育工作中,就是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通过了解高中生群体的特点和需求,引导他们摆正认知,实现良好情绪管理和自我调适机制,以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那么,如何充分挖掘生活与哲学教学资源,渗透心理疏导,引导高中生自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呢?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找准群体共性,将心理疏导目标融入教学目标

心理疏导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需要明确目标。教师只有找准学生群体的共性需求,将这种需求融入教学目标,才能让心理疏导真正发挥作用。生活与哲学面对的是高二学生群体。没有高一的新鲜也没有高三的紧迫,他们能够较好地适应高中的学习生活节奏,不会因为成绩引起情绪的剧烈波动。但也正因如此,学校、家长给予的关注也相对较少;加之高二文理科分班,让这一时期的学生特别容易出现莫名焦虑和孤独感,分班带来的人际关系问题也困扰着他们。笔者认为,要解决问题就必须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正视自己,挖掘心理冲突的根源,学会管理情绪,实现自我心理调适。

二、巧设情境,引导学生逐步实现自我心理调适

1.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与挖掘冲突根源,实现情绪宣泄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在授课过程中,这一知识点也最为抽象,难理解。在处理这个知识点的时候,笔者在课堂做了一个互动环节――我和我的对话。用PPT投影“过去的一年,我 ,因为 ;现在,我 ,因为 ”。请全班同学根据自己的情况在横线上相应地填入表达情感的形容词和原因,并请大家写好后客观真诚地向一位同学(可自选)倾诉。最后布置一个作业:请大家写一封信给进入高三的自己。

很明显,在这里的情感表达是意识的表现,而且产生这种情感的原因则是客观的物质表现,物质决定了意识。这个互动环节的设计,在完成知识技能目标的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挖掘无故低落、烦躁背后的真实因素,正视心理冲突的根源。在与人倾诉的过程中,可以实现情绪的宣泄,减轻心理压力也能拉近双方关系,加深进一步的了解。最后的课后作业,更是启发了学生通过写信的方式鼓励进入高三之后的自己,实现自我状态的调整。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与换位思考

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的同一性和对立性既是重点也是难点。笔者在这一课的处理上,借助社会上热议的青年与老年人让座之争的事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后,启发学生:校园生活中人际关系的矛盾是哲学矛盾的具体体现,矛盾双方的斗争性是必然的,在我们体验到矛盾斗争性带来的困扰时,也要提醒自己矛盾具有同一性。何不创造条件,促成矛盾双方的转化呢?

很明显,宿舍、班级人际关系冲突也是如此。教师可以借助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引导学生,在解决冲突的时候可以多用换位思考的方式,站在对立面的观点去看问题,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认知模式,和谐人际关系。

三、丰富社会阅历,优化语言艺术性

语言是交流沟通的工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用语言的艺术、语速的节奏、语气的轻重缓急表达不同的情感,营造民主平等的氛围,引导学生坦诚地剖析自己的内心需求,挖掘冲突根源,实现自我心理调适。所以,教师应当尽量优化语言表达,丰富社会阅历,根据不同学生群体的特点调整语言表达,语音、语调和语速。只有建立了平等民主的对话关系,才能真正地敞开心扉开展互动,心理疏导作用才能得以实现。

篇(8)

关键词:初中;数学;新课程理念

要想有效地将新课程理念渗透到数学课堂教学中,首先要明确地知道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理念都包含哪些内容。概括起来一共包括五个方面: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多样性的教学理念、注重数学思维培养的教学理念、教学评价多元性的教学理念。因此本文将从这五个方面深入谈一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新课程理念的渗透。

一、渗透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以人为本”这一理念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管理、学校管理等各个领域,深受学校管理的青睐,因此很多学校无论是在学校管理还是教学活动中都谨遵“以生为本”的理念,这里具体来说一说“以生为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渗透。首先,为了遵从这个教学理念,教师应充分地尊重学生的想法和观点,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和兴趣点。其次,我们现在实行的教学模式都为班级授课制,即教学对象是全体学生,教学重点也在于保证全体学生都能达到一个水平,而这一目标是远远达不到的,毕竟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具有差异性的个体。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不仅应顾及全体学生,还应顾及个别学生,尽可能地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应有的发展。从中可以看出,在以生为本教学理念的渗透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更加民主化和独特化。

二、渗透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理念

新课程标准别重视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尤其是面对严密性和逻辑性较强的数学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应该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在这种教学方式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变得相对容易了许多。那么教师是如何将数学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的?首先,教师在导入环节会为学生创设一个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或提出一个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这个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很容易促使学生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这种导入方法不仅可以在短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可以让学生很自然地将数学理论与自己的实际生活相联系,从而更好地掌握吸收数学知识。其次,除了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外,教师也可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综合实践活动,这相较于前者来说更具实践意义,是一种可以让学生具体操作,更深入地将数学理论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方法。由此可见,上述两种方法都有效地将理论联系实际这种教学理念渗透到了数学课堂教学中。

三、渗透教学方法多样性的教学理念

新课程理念特别强调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那么除了上面提到的生活情境化和综合实践活动两种教学方法外,现实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还会采取诸如:教学游戏化、多媒体教学、小组合作等方法进行数学教学。下面就具体地说说这几种方法各自的优越性。首先,自我国学校教育改革以来,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就成为中小学教育改革的重点和趋势,在学习中更加提倡培养学生的素质,使其在快乐学习的环境中得到全面协调发展。而教学游戏化这种教W方法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而且也大大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是一个“多赢”的教学方法。其次,随着时代的进步发展,信息技术已被各大中小学校广泛使用,初中数学教学同样也不例外,集声音图像为一体的多媒体技术不仅为单调枯燥的数学课堂增添了一些乐趣,而且也大大减少了教师的工作量,使得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收获更多的知识。此外,“微课”更是大大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学习效率。最后,小组合作这种教学方式,我们并不陌生,它不仅有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探究能力的提升,还有助于团队协作能力的发展。除了这三种方法外,还有很多各具特色的教学方法。综上可见,在新课程理念的有效渗透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不再固守以往讲授式的、单一的、枯燥的教学模式,而是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下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

学习。

四、渗透注重数学思维培养的教学理念

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下,会做题便是学习数学的核心,在这种落后的教学理念下,教师仅仅是将学生当作是会做题的机器,学生也就将数学仅仅看作是一门考试课。而新课程理念中要求我们要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为目标,因为数学作为一门逻辑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科,开设的主要目的不单单是教会学生做题,而是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这才是学习数学的关键原因。那么教师怎样将这一教学理念渗透在数学教学中呢?首先,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种意识,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为了凸显和检验它的存在,必须将其附着在一定的载体上,而数学便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一个很好的载体,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其次,教师要做好“引路人”这个角色,教授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主动摸索,主动思考,主动归纳和总结。为了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观察是思维的开端和来源”,而这种观察并不是无意的,而是包含着思考的成分,在这样带有思考的观察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才会有所提升。最后,巩固练习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除了利用一般的做题方式巩固外,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综合实践活动,尽可能多地用已学到的数学知识和数学观念去处理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促进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加强对数学思维能力的巩固。

五、渗透教学评价多元性的教学理念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通常是通过一份小小试卷的正确率和问题回答的正确与否来评价一个学生的优劣,这种评价方式虽一定程度上可以显现出学生的一些特征,但是仅仅凭借这种结果性的评价不足以全面了解每一个学生。因此新课程理念别强调教学评价的多元性,即不能只看重结果而忽视了过程,不能只注重学生成绩的高低而忽视了学生数学思维的逻辑性和严密性。在这种教学评价多元化的教学理念中,教师不仅能够看到每位学生的数学成绩优劣,还会了解到每位学生是怎样思考数学问题的全过程,进而正确、客观、全面地评价一个学生。与此同时,学生也会在教师正确、客观、全面的评价中找准自身的问题,进而在以后的学习中加以改正,这才是教学评价的正确打开方式,也是教学评价的真正意义。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初中数学课堂无论是在教学氛围、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绝对要得益于教师观念的转变。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只有教师始终保持先进的、积极的教学理念,时刻反思自我,完善自我,才能促使教学课堂变得更加有趣且高效。

篇(9)

随着上海高中教育综合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外来教育理念的不断涌入,许多教师都开始顺时展之变调整自己课堂教学策略。一时间,诸如“后茶馆式教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成功教育”“赏识教育”等教学方式正以百花齐放的方式在上海各地如火如荼地展开。但是随着教学实践的不断推进,这几年越来越多的教师都在思索教育教学活动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党的十报告中把立德树人作为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所谓“立德树人”,即树立德业,给后代做榜样,培养人才的意思。由此可见,“德”的教育应远高于知识本体的传授,因此发挥各学科的育人价值刻不容缓,且非常重要。那么作为物理教师,我们该通过何种途径发挥学科育人价值呢?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物理学史教育就是达到“立德树人”的有效措施之一。物理学史不仅记载了历代物理学家丰富的科学思想和有效的科研方法,还为后人探索未知世界、寻求真理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一、物理学史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科技伦理

科技伦理是指科技创新活动中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关系的思想与行为准则,它规定了科技工作者及其共同体应恪守的价值观念、社会责任和行为规范。因此对科学工作者而言,能否运用一个正确的科学伦理观将是关系社会是否和谐发展、生态是否平衡的重要命题。

核能已是当今各国重点发展的新型能源之一。在高二年级第二学期基础型教材中就有《反应堆 核电站》一节内容。在完成知识本体内容传授的同时,教师可穿插有关核能发电和原子弹的相关内容,由此不仅告知学生核能经济、安全、清洁,同时也让他们感受核能的巨大破坏力。

通过这样的物理学史教育,学生可以在事实面前感受到在利用科学技术改造社会的同时,应正确处理好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保护生态环境,确保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

二、物理学史教育,有助于学生感悟生命的价值

生命感悟是指对生命的意义和人生价值的体会和感悟。通过对一个个科学家亲身经历的了解,让学生们跋涉在科学家们艰辛的探索历程的同时,明确生命的价值所在,感受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例如:在学习电磁感应现象时,感悟法拉第不畏艰辛,用十年时间探索“磁生电”的艰辛历程等。

当然,我们也可通过物理知识学习并渗透生命安全教育。例如:在讲到运动学部分时,渗透遵守交通规则保持车距,“低速转弯”等生命安全知识;在电学知识学习中结合如何安全用电等生活常识的学习。

三、物理学史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质疑的意识

任何新知的获得都是源于对一个现象或者旧知的质疑。但凡有所创新的人,总是在不断的质疑和反思中,突破陈规,另辟蹊径,从而发现未知的“新大陆”。卢瑟福是高中生熟悉的名字,不仅因为他发现了质子,还因为他质疑的精神。著名的粒子散射实验,最早卢瑟福是为了证明其师父汤姆逊“葡萄干蛋糕模型”而设计的。但是当实验完成后,却得到了这样的实验结果,即:“绝大多数的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少数粒子发生了较大的偏转;极少数粒子(约有1/8000)产生超过90°的大角度偏转,个别粒子(约占总数的1/20000)甚至被反弹回来。”当时的卢瑟福并未感到失望或沮丧,而是在质疑实验现象的同时,经过反思和推论,提出了自己的原子结构论,即“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通过以上物理学史案例,不仅能使学生将课本上相对凌乱的内容有机地串联起来,还能使学生体会到每一项新知的获得都源于“质疑”。通过领略科学家对问题和现象的质疑和探索,可以使尚处在学习中的学生培养起勇于挑战旧知,突破陈规,攀登科学高峰的意识和情感,从而逐步养成不轻易放弃任何一个探索“困惑”的习惯。

四、物理学史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科学态度

牛顿是耳熟能详的物理大师,在他一身诸多的科学贡献中,万有引力定律的得来既具有传说的神话,又包含着丰富的科学精神。牛顿早在1665年就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但是牛顿却将这一定律整整推迟了20年才发表,这主要的原因就是r。牛顿当时想“两个质量均匀的球体之间存在着引力,它们之间的距离r应该是从两球心算起,还是从球表面算起呢?”直到1684年,牛顿才用他自己发明的微积分证明了质量均匀分布的球体,如果其质量全部集中在球心,产生的引力将不变,即r应从两球心算起。至此,牛顿于1687年在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发表了万有引力定律。由此可见,正是“尊重事实,实事求是,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才造就了科学巨匠的一个又一个伟大成就。

通过以上物理学史案例,这不仅能对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感悟到每一项科学发现的来之不易,更能让在他们萌动的内心深处培养起对“尊重事实,实事求是,严肃认真,一丝不苟,锲而不舍,严谨求实,按科学规律办事”的科学态度的憧憬,并使他们意识到正是这样的科学态度才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生活质量不断提升的基石。长此以往的熏陶,有助于培养学生养成坚持真理的科学态度。

五、物理学史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方法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可能遇到过这样的学生,会提问题,也有顽强的意志、严谨的态度,但是不能提高自己的学业成绩。这时候,有些老师就会说:“这个学生一定是学习方法存在问题,事倍功半!”可见,优质的学习方法对一个学生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伽利略是我们高中物理经常要提及的人名。他是著名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哲学家,近代实验科学的先驱者。在他一身诸多的物理学成就中包含了大量的有效的思想方法。其中,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性质”时,他通过“作出假设实验设计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方法得出了“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

通过以上这样的物理学史教育,不仅能让学生感悟物理源于生活的真谛,更能逐步培养学生坚定做任何事情要讲究方法的原则――只有方法得当,才能出真知!所以,在日常教学中应注重物理学史的教育,并让学生得到不断的积累,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掌握各种各样的科学思维和方式,并运用于自己平时的学习中。

综上所述,物理学史教育对高中学生的教育有着积极的意义。它不仅不是累赘,更是提高课堂有效性、丰富学生学习经历乃至促使学生课后不断探索、自我学习的源泉!当教师和学生一起重温“物理学史”时,不仅能让学生感悟物理学发展的点点滴滴,同时更能帮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及对科学的态度,进而学会主动学习。“以史为鉴,以史育人”,这是我们教育的宗旨,更是我们为学生应做的事宜。

参考文献:

篇(10)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022-01

唐太宗李世民曾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古人也说:“读史使人明智。”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这正是历史教学价值所在。所以历史学科的首要功能是“史鉴”功能,历史不止是要人记住,更要人从中去参悟做人、做事的道理,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来为今人所用,从而发挥历史的德育功能。依据十几年的教学经验,我对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提出以下探讨性见解:

一、教师要更新观念,转换思想,重视德育教育。

从如今的历史教学来看,许多历史教师严重忽视了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这是历史教育功能的一个缺失。所以首先历史教师要更新观念,重视德育教育在历史学科中的功能,备课时深入挖掘每课历史知识中所承载的德育教育内涵,也就是历史教学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并在课堂上用适当的方法,适时加以利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知识的引路人。教师的教育思想正确了,才能将学生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爱国精神等。

二、充分备课,挖掘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教师要充分备课,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在课堂教学中采取灵活的教学形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首先,使学生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培养民族精神的重要手段,对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至关重要。古代史上,有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近代史上,有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五四爱国精神,中众志成城 、抵抗侵略的民族精神等,充分挖掘利用这些,都将激发引导学生形成爱国忧民的情感。

其次,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利用历史课堂,通过交流合作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上进、诚实、谦虚等良好品质,从而促使人格的健全发展。

最后,培养学生用于创新的品质,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激励机制,培养学生自信心,挖掘学生的潜能,从而取得创新成果。

三、德育在初中历史课堂上渗透的方法

1.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把课堂交还给学生。

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性。以往的课堂都是教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在知识掌握上确实有效,能清晰明了地掌握本课知识要点,但在德育培养上一片空白,我之所以强调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发挥学生的主导性有两个目的:第一,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导性,能够充分激发,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有了对历史探究兴趣教师的教学工作也就更容易开展,而且教学效果更好。第二,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导性,本身也是一种德育教育。当老师以身作则去尊重学生的时候,学生也就学会了尊重教师,尊重他人,也就达到了德育渗透的一个教学目的。

2.寻找契机和切入点,适时适当地进行德育教育。

任何课堂教学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不是导演预设的一场戏,按部就班,只需演下去就可以了,如果这样,那课堂就成了一潭死水,所以课堂随时会出现突发状况,教师可利用时机进行德育教育。教授九年级复习课――《英法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课堂上的案例,使我对德育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当时课堂很安静,绝大多数同学在认真听讲,突然一个女生嚷道:“你干什么?挤死了!”打破了课堂的和谐,原来是前面两名平时不爱学习的男女同学正为争夺“地盘”发生争执。我何不借这个机会对所以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六尺巷”的历史故事不是很好的教育实例吗?我果断地调整了课本的学习计划,插入了这段德育教育。讲完这段历史故事后,看到同学们心领神会的神情,我请同学们互相交流一下你对这个故事的认识,学生都在热烈的讨论着,从华盛顿坚持不连任总统到林肯任用反对他的将领,学生用质朴的语言来诉说他们的真情实感。最后我说:“老师也做一个胸怀开阔的人,要宽容你们的错误,所以你们也要宽容老师的无心之错。”后来,这两个同学的表现有了很大的转变,想不到苦口婆心的教导比不过一个小故事引起的交流。

这件事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以前总以为德育目标不重要,知识目标才是最重要的,现在才真正懂得“育人”才是教育的真谛。历史学科作为一门“人文素养”很高的学科,就像人体内的精华素一样,缺了它,人就失去了光泽和精神。所以,作为历史教师,我们应该努力把它提炼出来,发挥它的最大功效,这才是历史真正的魅力所在。

上一篇: 法律文化的概念 下一篇: 农田水利工程管理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