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的专业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17 17:52:1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建筑设计的专业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建筑设计的专业

篇(1)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Abstract: with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 people and society to building function, modelling and beautiful demand is higher and higher,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put forward higher request, the importance of building design is more and more big. However, civil building design is a systems engineering, only each professional and cooperate with each other, can let construction project has not only a beautiful appearance, also can economic, safe and applicable. 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design of the practice, the author summarized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professional design is harmonious and unified experience, for everybody study reference.

Keywords: architectural design harmonious and unified system engineering structure selection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及社会对建筑功能、造型和美观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对建筑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筑设计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大,但是建筑工程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不仅仅包括建筑设计,还包括结构设计、暖通空调设计、给水排水设计、电气专业设计等,这些专业就像是一个机器的各个零件一样,只有相互配合,相互协作才能运行起来。由于各个专业都有各个专业的特点,若仅仅考虑建筑工程的造型美观,而忽视了结构专业,这样就导致了建筑工程的外观造型成为一种空中楼阁,难以实现,而若仅仅考虑建筑专业和结构专业而忽视其他相关专业,这样的后果是直接造成了材料的大量浪费,不适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国策。下面根据笔者从事设计行业的经验,总结建筑设计专业与其他各个专业相互配合,相互协作需要采取的各种措施,以供大家参考学习之用。

一、建筑设计与结构专业设计的协调统一

建筑设计与结构设计都是设计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极大的影响着整个建筑的外观造型及结构稳定性。

部分建筑师在建筑设计的时候,认为结构专业就应该服从服务于建筑专业,一切以建筑设计为先导,这一观念分割了建筑工程的完整性,忽略了基本的力学规律,片面地追求建筑美感和最大满足使用功能的要求,给建筑工程带来了安全隐患。

建筑设计方案对结构方案的选择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然而,由于材料、理论及科技发展的滞后,严重影响了结构设计的水平,对建筑设计来说,有时候一个看起来很好的设计方案,但是由于结构设计水平的有限,在目前无法实现。所以,建筑师在设计的时候不能设计些海市蜃楼样式的建筑,应根据经济、科技的发展水平,并应了解一定的结构设计知识,与结构专业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只有这样创作出的建筑设计产品才是真正体现时展潮流的。在现实的设计中,对于建筑师来说,不应过于强调创作的美观、新颖、标新立异,强调创作的最大自由度,而应根据业主的要求及对总体造价的控制,尽量运用有限的资源将建筑设计的更加美观漂亮。因为有些确实很漂亮但是很奇特的建筑,在满足人们审美要求的同时,也隐藏着其背后巨大的造价。因为建筑物本身必须承受自重荷载、水平风荷载、地震荷载等,如果建筑设计者在进行平面设计及竖向设计的时候,不依据基本的结构受力原理,也不征询结构工程师的意见,往往会使结构工程师不能有效地选择合理的结构体系,进行结构设计导致结构的不稳定等问题。

结构设计需要从实际出发,需要务实,建筑设计需要创新。但是两者又是缺一不可的,任何一个项目设计都必须要协调好结构设计和建筑设计,只有协调好双方的关系,一个建筑工程设计才能完成,所以说建筑设计和结构设计是协调统一的,在进行房屋建筑设计的时候,不能偏向建筑专业亦不能偏向结构专业,要在两个专业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这个平衡点就是用最少的投资设计尽量美观的建筑,能为业主争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二、建筑设计与给排水专业的协调统一

由于有设备和设备基础,像水泵房、消防水泵房、水箱间及水处理间等组成了给排水专用房屋,而且这些房间的荷载远比一般房间大得多,尤其是高水位水箱间需要设在建筑顶部,荷载比较大,这就严重影响了建筑的造型美观。因此在设计的时候,应该尽量避免使用高水位水箱,最好将水泵房设置在地下室或者半地下室。

由于给排水管道的直径粗且数量多,针对这个问题在进行建筑设计的时候,应该考虑到对于管道的竖向布置尽量设置专门的管道井,如果不设置专门的管道井,就应该结合建筑设计,使功能用水的房间尽量保持上下一致,从而达到避免给排水管道在房间内乱设置的目的。另外,在建筑设计的时候,应该尽量避开水平管道,并且结合结构专业设计,使水平管道尽量不要穿过梁以及柱,以免对结构专业造成不利影响。在建筑布置方面,要做到避免管道绕梁绕柱带来的增加水阻力或满足不了水平管道坡降要求的弊端,而应该为管网系统创造有利条件。

在进行建筑设计和给排水设计的同事,要与暖通、电气等其它专业一起考虑管道设置问题,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建筑的合理布局还有利于节约成本。

三、建筑设计与暖通空调专业的协调统一

有空调的建筑物,建筑设计与暖通空调专业的关系就更密切。对于高层建筑的竖向设计中,暖通空调专业与给排水和电气等集中布置在设备层。针对建筑空调设备的以上特点,在建筑设计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核心区以及设备层的楼面荷载大,预留管道附件多,设备层高于标准层层高等特点。目前建筑外墙设置的室外空调板大多数仅仅是为了造型的美观,一旦业主入住装修的时候,空调摆放位置很随意,导致了楼房使用后墙面造型的错落凌乱。因此,我们在建筑设计的时候,不应该仅仅考虑造型的美观,更应该考虑到设施的实用性。

四、建筑设计与电气专业的协调统一

电气设备用房包括高、低压变配电房、发电机房、消防控制室、弱电机房等。由于高、低压变配电房、发电机房所占用的面积较大,且对周边的功能用房使用有干扰,所以一般设置于地下一层。建筑专业在布置平面时,在不同的防火分区应分别设置独立的电气竖井,电气设备用房应避免设在卫生间、浴室或其他经常积水场所的正下方,且不宜与上述场所相贴邻。选择合理的机房位置,节约设备成本。

建筑层高应考虑电气专业室内敷线的影响,应该尽量避免绕梁、穿梁。当梁上有管道需要通过的时候,为了防止在施工过程中对预置梁进行打孔而影响结构强度,就应该在预置梁期间进行孔道的预留,从而合理解决各系统的缆线敷设通道,保证系统安全和缆线的传输性能。

五、建筑设计与各专业设计的协调统一

由以上可以知道,建筑工程设计不是指的某一个专业的设计,其是由多个专业,进行多道程序设计完成的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而参与建筑设计的人员都会体会到,若仅仅力求满足本专业设计的最完美,必将对其它专业带来不良的影响甚至产生难以解决的问题。在建筑设计中,最好的设计不是哪一个专业设计的最好,而是各个专业相互协调,找到一个相对其它专业来说都相对比较合适的一个结合点。比如,一根电缆肯定是直线最短,最省钱,但是若碰见一根梁,在这种情况下,是将梁开洞还是电缆绕过去呢,这就不是一个专业能够解决的事情,需要建筑结构电气等专业相互配合,共同研究找出对于整个土木建筑来说是最合适的一种处理办法。在各专业相互协调的过程中,各有各的道理,各有各的优势,这就在各个专业之间产生了矛盾,各专业之间的矛盾如不妥善处理,就无法设计成为一座经济、适用、安全、美观的建筑。所以,对一个房屋工程进行设计的过程是各个专业自我完善的过程,也是各个专业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的过程。而要提高整个房屋的设计质量,不是依靠哪一个专业水平的提高,而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个专业的相互协调,只是在设计的不同阶段,由不同的设计侧重点,比如,在初步设计阶段,一般以建筑专业进行协调,而在施工图设计阶段,则应以结构设计牵头进行各专业的协调工作。

三、结束语

根据以上的论述,我们了解到,建筑设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而且各个系统又有各自系统的特点,他们之间是一个相互协调相互合作的关系,不存在哪个重要哪一个不重要的问题,只有各个专业相互配合好,这样才能设计出合格的建筑工程。作为一名建筑设计师,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建筑设计这个专业,而应该在实践中不断扩大我们的知识面,了解结构设计、暖通设计、给排水设计的知识,在设计中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多和大家交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出色的建筑设计师。

【参考文献】

篇(2)

市政建筑是功能性建筑,在追求建筑外立面美观和内部使用功能的同时,还需满足工艺专业对空间、大小和高度的要求。因此,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建筑专业要起到承上启下,相互协调各专业的作用。而建筑专业在其中的协调是否恰当,决定了一个市政建筑是否能够合情合理,使其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又符合经济效益。

本文将以市政建筑中的水厂给排水工程建筑设计为例,阐述在以给排水专业为主导专业的情况下,建筑专业如何做到与其它相关专业的相互协调。

一、与给排水专业的相互协调

给排水专业作为水厂给排水工程主导的工艺专业,肩负着粗算、预估建筑规格的任务。在项目初期,由给排水专业首先根据其工艺条件,大致绘出所需建筑的大小轮廓,以及工艺设备所需建筑的高度。如其中涉及设备吊车,还需大致确定吊车的工字钢底标高,及其所处的位置。

(一)建筑平面的确定。建筑专业在接收工艺图纸后,首先需要读懂其图纸中与建筑相关联的部分。在图纸预读时,如发现问题,需及时反馈。根据工艺图纸确定其所需的建筑外框尺寸,再依据实际情况所需要的功能性房间进行拼接与调整,并绘制出建筑平面图。再从建筑设计角度出发,对轴网轴距、隔墙布置等问题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完善。

(二)建筑门窗的布置与选择。建筑门窗的布置与选择,也要根据工艺图纸所提条件进行。首先,进设备的房门要满足其长宽高的要求,门外要设有坡道,方便设备搬入。而人行疏散门则要严格依据防火规范布置。其次,窗的布置要根据建筑内部情况进行相应调整,避免设备挡住窗户的情况发生。而对于一些有特殊要求的房间,则需要特殊的处理。例如高锰酸钾储藏室,由于高锰酸钾的不可见光性,需要避光处理;或是鼓风机房需要排风窗等特殊情况。最后,门窗的选择严格依照建筑物安全等级,按其安全等级进行建筑门窗防火或防爆功能的选择,保证建筑物的安全性。

(三)建筑高度的确定。建筑高度的确定有两种情况:如建筑内有吊车,则需根据工字钢的底标高,以及由柱网之间的跨度估算出的梁的高度,预估出建筑的高度。如建筑内没有吊车,则要确定建筑内工艺设备的高度,以满足工艺设备高度为条件,预估出建筑的高度。并以此高度绘制建筑的平、立、剖面图。

二、与电气专业的相互协调

水厂给排水工程中的工艺设备供电以及厂区供电所需的配电间,一系列问题都需要电气专业的支持与配合。在建筑平面图绘制完成后,应与电气专业相协商,依其所需,对建筑内部平面进行布置,以确保建筑内部有足够的空间来满足电力供给所需。如需单独设置配电间,则依据电气专业所提出的条件,增跨以加入新的功能性房间。在给排水专业与电气专业的设备发生冲突时,需要与给排水专业共同协商,各自做出相应调整,确保平面布置的可使用性及合理性。

电气专业所需的配电间,需要依据电气专业的相关规范进行门窗等细节的调整。例如,高压配电间窗底高度要高于室外地面1.8米;控制室地面需要加装抗静电地板;配电间如有安装吊顶,则需选用防火吊顶等一系列修改,保障建筑物的安全等级符合规范要求。

三、与结构专业的相互协调

在与给排水专业和电气专业相互协调一致后,将基本确定的建筑物平、立、剖面等相关图纸,提于结构专业。并依据结构专业的反馈,如有与建筑图纸不符处,依照结构图纸进行相应的修改与完善。

四、建筑图的反馈与会签

在与结构专业相互协调修改完善后,图纸已基本无问题时,需要再将图纸反馈给排水专业和电气专业,让其依照建筑图纸进行相应的修改和细化处理。最后,在出图时的专业会签过程中,再次校核比对各专业图纸,确保图纸的准确和一致性。

五、结论和建议

市政建筑的特殊功能性,决定了建筑专业不再是主导地位,更多的充当起一个承上启下的协调者。而作为一个协调者,为了确保一个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需要有一个全局观念,一个合作的精神。当发现问题与其它专业相关联时,及时反馈,及时沟通,相互协调。只有这样,才能更加完善,更加准确的完成一个市政工程项目。

如今,市政工程建设已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市政工程类建筑应该和城市的公共建筑一道共同参与现代城市的发展[1]。因此,“花园式厂区”已成为市政建筑的基本要求,其对一些工业建筑布局和造型的要求越来越高[2]。而作为一个协调者角色的建筑专业,则需要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除了协调一些矛盾问题以外,更该主动的参与到厂区建筑组群形态构成设计当中,提出正确的设计理念引导,主动把握厂区建筑风格。以求在满足市政建筑功能性的前提下,构建出一个更加美观、为城市增色的市政建筑组群。

篇(3)

具体构想如下:

1.全面系统地分析国内关于古建筑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以此为引导,同时从社会对古建筑专业人才的需求特性出发,研究行业技能型人才的特质与具体表现形式。我们可以借助其他院校关于古建筑相关课程总结的教学经验,和我校的古建筑专业相结合取长补短,运用行业要求引导我古建筑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使其更具备竞争的能力。

2.调研了解国内高校戏古建筑专业实践课程具体形式,特别是河北省各高校相近古建筑专业实践教学现行情况,对古建筑专业教学的内容、方法、手段、队伍、管理进行实证考察调研,对我校的古建筑专业教学的主要实践环节进行深入调查研究。

3.古建筑专业教学模式框架构建和系统设计。主要包括教学模式原则、体系、环节、方法、手段和评价等程序与内容的构建和设计。特别是对课程实习、实践和实习基地的相关内容进行系统设计。以行业技能为指导,对专业实践环节的方法、手段、内容、形式等诸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和改革。

4.同时通过实证法研究。以我校古建筑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对设计完成的技能体验式教学模式进行实际操作。通过运作结果和掌握的第一手资料,进行实证分析,验证技能型人才从理论上的研究。

5.基于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古建筑专业教学模式实施与推广的对策研究。主要从政策导向、评价体系、政府、社会的支持力度出发,以及高校教学设施的布置、教学计划的安排、教学改革的激励等方面提出可操作性的对策。

二、古建筑设计专业在我校的培养的目的及当前待解决的问题

我们进行的教改项目最终目的是以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的古建筑技能型人才为宗旨,紧密结合河北省高等教育发展形势和河北省古建筑设计需要,对古建筑专业的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模式,包括教学课程体系、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环节等进行综合研究与实践。本项目改革的目标为:在理论研究、调查分析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出新世纪古建筑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提出有中国特色、与国际接轨、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符合新世纪特征、实践可行性强的古建筑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思路、教学改革方案和措施。

具体方法为:

1.加快推进我省高校古建筑专业的技能教育和实践教学,将技能教育与实践教学与具体的专业教学良好结合,培养技能人才。

2.加快古建筑专业建设,特别是加强我省高校在实践教学中的技能操作,快速提高我省高校古建筑专业教学水平,为河北省培养古建筑专业人才,提高河北省古建筑设计研究的能力。

3.通过一系列的教改使河北省古建筑专业的技能教学改革和教学水平步入全国前列。

最主要待解决的问题为:

篇(4)

0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变化与发展,在建筑学专业中,建筑设计课的教学还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为了适应社会的变化,高等院校就应该对建筑设计课教学进行不断的创新与实践,以提升建筑设计课的教学效率,让学生的专业学习效率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1 建筑设计课教学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教学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的挖掘不深

在对建筑设计的理解中,有大多数学生以及建筑专业的教师都将其看成是形式构图的好坏,都更重视自己的设计是否独特新颖,是否与众不同,但是却对建筑的内容以及建筑结构、材料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有所忽略。这种思维方式就是相对理想的,但是往往会与实际工程有着较大的区别,这就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没有将学习的内容同工作要求进行联系。这就导致学生在毕业之后很难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1]。

1.2 在设计过程中,模仿的现象非常严重

当前,许多老师在进行建筑设计教学时,都是让学生先通过模仿来掌握建筑设计的基础知识。这样一来虽然使学生对建筑设计的基础内容有着初步的了解,但是导致了他们形成了一个习惯性的思维,在设计过程中,他们更倾向于模仿,使得建筑设计中造型大多是模仿的其他建筑设计,对建筑功能之间的关系却有所忽略,在设计时,过于依赖电脑绘图,忽视了徒手表达,这种现象如果得不到改善,那么将会影响到学生今后对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

1.3 学生的综合能力不够

建筑设计不但需要学生具备本专业的知识,还需要他们具备其他专业的知识。但是许多高校的学生综合能力不强,没有将建筑设计与其他专业的知识相互配合。这一点在刚接触这个专业的学生最为明显,他们在思想意识上,仍然受到高中思维方式的影响,很难适应建筑学专业中的空间思维方式[2]。因此,在设计时,他们的设计思路就不够开阔,创新能力较差。

1.4 师资力量不足

在许多高等院校中,建筑学专业教师非常缺乏,这也是制约专业建筑设计课的一个重要因素。很少有教师既具备较高理论水平,又具备一定的工作实践经验。这样就导致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大多都是课本上的内容,对与实践工程有关的知识内容不够了解。

2 教学模式的确定

建筑学专业是一门应用型较强的学科,是以培养工程设计为主要内容的一门专业。它涉及到以下几种边缘学科,第一,技术与艺术;第二,社会与文化;第三,传统与时代;第四,地域与环境;第五,心理与情感等[3]。为了进一步实现教学目标,就需要老师树立起新的教学理念,要将建筑设计与实际工程相结合,针对当前建筑设计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对课程的计划进行调整。在教学开始之前,就应该进行相应的准备工作,先设计一些关于设计基础、关于建筑概论的课程来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能够大致了解建筑设计课程的主要学习内容。学生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设计基础”的训练,建立“四段、三题、两慢、一块”的教学模式。然后再进行不断的实践,来形成一套具有特色的教学系统。

建筑学这门专业,属于一门较为古老并且传统的学科,建筑设计课程经过历史的推移就已经形成了一套教学内容,而我们所说的这种教学模式就是一种创新,一种挑战。所谓“四段”,指的是将建筑设计的课程进行划分,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来进行教学。第一阶段:设计入门,主要将建筑设计分解进行;第二阶段:设计深入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对建筑单体以及群体关系进行处理的能力;第三阶段:设计拓宽阶段,也就从设计单一空间进行过渡,过渡到设计多层建筑甚至高层建筑等方面的能力。第四阶段:设计强化阶段,让学生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进行综合的运用,通过竞赛项目或者复杂工程等方式,来强化对学生的训练。而“三题”则指的是在每一学期内,要安排三个完全不同的题目,让学生来进行设计[4]。“两慢”指的是在每一学期之内,要安排两个时间相对较长的设计题目。“一快”指的是当学生在完成了一个“慢题”之后,要穿插一个快速设计题目,让学生在一天之内完成,在选择题目时,可以选择一些灵活性较大的题目,以便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3 改革思路

3.1 让学生采用先看后做的设计方法

建筑设计与生活密切相关,因此,让学生对空间有着身临其境的感受,能够使他们获得正确认识建筑的基本途径。因此,在每次“设计”之前,要给学生提供“看”的机会,“看”包含以下两方面,第一,让学生带着学习任务,去对已经建成的一些典型建筑进行参观,通过“看”让学生能够得到一个感性的体验,能够对建筑功能有着深刻的了解。它能够将教学与实际工程结合在一起。第二,看资料,让学生去收集一些与题目有关的设计资料,从中能够得到一定的启发,从而萌发创作灵感。当完成这两个步骤时,再让学生去对方案进行构思,去制作模型等任务。

3.2 重视对学生的过程训练

在建筑设计人员的基本能力中,表现技能是其中一个重要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对以下几方面内容进行强调,第一,方案设计的基本要素;第二,草图构思的基本方法;第三,建筑设计之间的相互关系[5]。此外,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多组织讨论课,由设计者对自己所设计的草图方案进行介绍,让老师与其他的学生对该方案进行评价。通过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各抒己见,进而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能够促进学生的思考之风。其次,学生之间的互评交流,肯定会形成不同的观念,不同的见解,这些观点与看法就能够提升学生的设计观念,有助于学生取长补短,达到共同的提升。另外,通过这种方法,还能够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其他的学生能够得到启发。

3.3 重视毕业设计对学生的影响

在毕业设计时,可以采用“真题真做”的方式,或者采用“真题假做”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这样就防止了以前教学的“假题假做”的形式。这样一来,学生一方面学习了专业知识,另一方面还深入了社会实际,对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力有着极大的提升,还能够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交往能力。在毕业选题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自己所感兴趣的选题,然后由专家以及指导教师和学院教师三方组成答辩委员,让学生通过真刀真枪的磨练,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能力,以便他们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

篇(5)

Summary :In view of the current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discusses the teaching method in the classroom teaching effect. Discussion on how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through innovative teaching methods, to explore a kind of pay attention to the experience and rational thinking teaching ideas in the design course teaching, Starting from the students focus on the experience and perception, improving teaching method in our current design, arouse students ' interest in design, understanding architects had done, temple of experience into the design.

Key words:architectural design;interactive teaching;field teaching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对高水平知识和人才更广泛的需求,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我国现阶段人才培养的要求。作为专门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高校必须大胆改革创新,摆脱传统的、僵化的教学模式。而作为教师应更新教育理念,积极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的改革,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本文通过对“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的研究,提出适应当前建筑设计所需要的教学内容新方法。

建筑设计课程是建筑学专业的核心,建筑学专业所有专业课的学习的最终目标就是为建筑设计这门学科打好基础,涉及大量的文理科知识,包括建筑构造、建筑美学、建筑物理、建筑技术、建筑材料、建筑节能、建筑历史等等,可见其核心地位。其具有理论性强、概念抽象、知识面广、知识点多的特点,很多师生觉得该学科难教难学,存在着学习目标不明确,兴趣不大等诸多问题。本文结合课堂教学中发现的一些具体问题,按照以“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根据教学经验和体会阐述了课堂教学过程中树立正确的课程观、促进学生知识学习及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意义,并就这些方面进行了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希望能在实践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然而如何通过改变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使理论课程与具体设计实践相结合;如何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成为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活动中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

建筑设计课程,从宏观上看是由建筑学专业一年级到五年级连续设置,是唯一一门贯穿于建筑学专业整个五年的专业课程,课程特点是:学习内容广泛、知识点密集、设计强度较大。整个课程体系系统性很强,从建筑学专业低年级到高年级该课程学习的整个过程来看,该课程学习内容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以往建筑设计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是:通过布置设计题目,让学生在做设计的过程中运用、消化所学的相关知识。这种教学方法由于和实践结合的较为紧密,一直以来被广大建筑类院校系所广泛采用。但是,一则这种教学方法使用过久,较为单一,缺乏创新性;二则它和建筑学专业的其它交叉专业之间有很多共同之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给学生增加了几个设计题目,反而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

针对以上不足,笔者提出应在实践教学基础上加入互动式教学和实地式教学以避免传统教育所带来的单一性、重复性。在教学过程中从注重培养学生的体验与感知能力着手,改善现今的设计课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明确地把握好设计课的教学目的,通过唤起学生对建筑的兴趣,理解建筑师的所作所为,在体验中进入设计的殿堂。基于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一些创新尝试。

1.互动式教学

互动式教学包括思维互动和实践互动,是一种合作式或协作式的教学方法。它对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起着重要作用。思维互动也就是提问式教学方法,在讲课中采用提问与回答的方式来叙述建筑设计发展的关键问题和节点,这样有助于学生在听课时的积极思考。实践互动就是情景模拟体验方法。例如在讲解某个建筑的设计时先通过运用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的向学生讲解相关的知识,其次通过几个实例,使学生加深对于该知识点的理解,最后采用实践互动式教学法,要求学生先动手制作类似的建筑模型,然后运用所学建筑设计及相关知识,自由选择材料,亲自动手在该模型上围合各种自由的空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亲自体验到由于材料不同与围合空间不同而给建筑设计带来的影响。

模型制作加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充分利用模型的实体性和三维性加强学生对空间的理解。在模型制作的过程中,体味着空间、结构、采光度等细节,同时也能感受到建筑本身的优缺点,从实践中学到书本以外的东西。而这一目的就是使学生对于基本空间尺度感有一个初步的掌握,根据自己的体验去思考一个空间的基本评价标准有哪些,怎样的设计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让他们体会到各种条件的满足都是要建立在理性的设计基础之上的。进入之后的设计时,他们也会处处站在一个使用者的角度去考虑他的设计是否合理、舒适。

这就是互动式教学法的运用,由于学生积极参与了教学过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大为提高,学习有被动逐渐变为主动,教学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它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通过体验和实践,形成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学习态度;在高涨的学习情绪之中不断地提高创新素质及学习能力,为以后的发展打下深厚扎实的基础,并能刺激学生培养研究性学习方法的形成。

2.实地式教学

这点主要是通过改变教学地点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一般来说,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老师教的行为与学生学的行为都发生在同一个环境中,就是教室,可以说学习环境是十分单调的。一成不变的教学环境定会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针对这点,笔者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知识点的特点采用多种授课的地点。实地式教学就是要使老师带领学生尽量的走出教室,走到更加轻松、更加适合教学内容的环境中去。比如讲到和具体的工程实例联系很紧密地知识点时,就可以到现场参观实地讲解,这样的教学方法更利于知识的掌握。

再把实地式教学与互动式教学结合起来讲学生所作的建筑设计模型。在模型做完之后,紧接着要对学生所作的模型进行讲评。讲评地点可以选在教学楼外的大球坪上(因为这样更有助于学生理解建筑材质、空间与光线的关系,为今后相关知识的讲解打下基础)。在这个实地环境中,学生的创造性将被大大激发,他们可以将模型摆在任何地点排成任意形状。通过各种方式观察模型的材质、空间与光线的关系,体会由于光线的变化给建筑带来的感受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习的过程肯定是主动的、积极的。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应只停留在照本宣科的层面上,而要“将其所教的内容,以技术或方法为媒介,达到使知识得以传播”之目的。因此,适当的教学方法的运用就显得极为重要。互动式教学、实地式教学的充分利用能够较好地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实践中定是较为可行有效的教学方法。

新型的教学模式的建立,除了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以外,更迫切地需要采取一些必要而有效的途径,而这种建构教学的主体互动正是有效途径之一。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说过,教师应该在一旁观察学生的活动,做学生活动的助手。在互动式、实践式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重视建筑设计学科的特点,建构起师生互动的主体互动式教学模式,为提高教学质量发挥积极作用。

我想教学创新改革之路正如屈原所说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王璐.《建筑设计原理》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科技信息,2009.

[2]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全国高等学校土建类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及主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1.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3]万学成.《机械制图》课多种教学方法探略.执教通讯,2007.

[4]张艳萍.课堂教学方法选择策略论析.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07.6

[5]王进.“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研究与实践,前沿思考,2012

[6]鲍家声.新要求,新导向,新希望——99全国高校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暨第二届系主任会议综述[J].建筑学报,2000,(2)

篇(6)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当前,由于我国专业市场建筑设计研究进程减慢与专业市场建设的迅猛发展不相协调,且直至目前为止依旧未曾出现过比较全面、系统的有关专业市场建筑设计方面的探索著作。 与此同时,在指引专业市场建设方面,我国有关建设标准与法规政策也显得较为落后,也不能够发挥出与之相对应的建设指引作用。

1 专业市场的定义及其分类

1.1 专业市场的定义

依靠对经济学的定义与其他种类的商业建筑的定义的比较,可推论出专业市场在建筑学当中所下的定义。即:所谓专业市场,指的就是享有一定的规模且能够将大量商品经营相同类别与种类的商品的商业铺位加以容纳的一类商业建筑形态。经过对专业市场建筑的特征的详细剖析,可得出:1)依靠招商将经营户吸引进来,并使之聚集在一块;2)投资者统一规划管理、投入资金建设起来的建筑单体或者商业建筑群体;3)营业空间可划分成一定数量的且能够独立经营的商业铺位;4)其所经营的商品属于相同类别或者种别。

遵照上面所述的四方面的特征,能够较为清楚地将专业市场与超级市场、集市、百货商店等商业形态区分辨出来。

1.2 专业市场的类别的划分

对于专业市场,我们可依据地域特征、商品属性、产生发展程度以及交易形态等特征来划分。从专业市场发展程度上来看,专业市场可划分成区域性市场(地方性市场、又称省内市场)、集贸市场、国际化贸易中心以及全国性市场四大类别;从商品交换方式上来看,其可划分成零售市场、批发市场以及批零兼营市场;从商品属性上来看,可以划分成工业品专业市场与农副产品专业市场两大类;从地域特征上来看,专业市场可划分成集散地型专业市场、销地型专业市场以及产地型专业市场三种。

2 当前我国国内专业市场建筑设计应当考虑到的三大要素及其设计要求

2.1 通风空调系统

众所周知,无论在哪一个季节,通风空调系统均能够将良好的购物环境营造出来。尤其是在冬夏两个季节,其能够对房间内的温度加以调整,促使消费者可以在具备适合的温度的购物环境中购买物品,以深受客户的欢迎。

在对通风空调系统进行设计时,应当注意到室内温湿度、冷热负荷以及室内新风量三大设计参数。即:在设计的过程当中要思量到市场所能够载负的最低温度与最高温度,以对空调应当调整至哪种状态进行确定。除此之外,专业市场因具备较大的人员密度能够促使密闭状态市场建筑产生,且空气流通差。如此,务必会导致空气处于浑浊状态。所以,一定要具备足够的室内新鲜的空气,确保室内的空气永葆清新, 让工作环境与购物环境的舒适度增强。但是要想做到这一点,搞好通风系统的设计工作是关键所在。一般来说,通风空调系统选取的是一次回风式空调系统设计方案,其设置状况与空调机房的类似,并可以针对空气实施各式各样的工况处理。无论是运转管理还是维修,其均比较便捷与容易,且控制振动噪音传播的难度小。在对气流的控制上,通常专业市场的内天花板吊顶要超过三米,所以气流组织最好运用顶送、侧回风、上侧或者上回风的手段,将排风口安排于近侧墙以及过道的位置上。但是其温湿度的选择均需要思虑到空调的系统节能以及舒适度要求等因子。

2.2 给排水

专业市场是交易功能的重要载体,属于客流聚集之处,所以,,饮用水与生活用水的保障变成了现代设计当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其主要牵扯到给水来源与用水量标准以及排水设施的配置三大方面。为此,我们应当严格把关好这三大方面。在安排给排水时,应当依照当地的气候条件以及驻留人员等因素,注重污染的排放、水源准备、喷洒以及消防等需水量以及给排水设备的位置。而由于驻留人员的用水量为水使用量的重点,因此,在市场上驻留人员是直接影响用水量的重要因素;而气候的影响也较为显著,就拿饮用水来说吧,南方更倾向关注人员每日的需求量。然而,在铺设水管的时候,北方就得针对水管的防冻加以重视。而给排水设施的位置的选择,应当首先考虑到美观、方便,做到不对市场的主体功能造成影响,防止安设蜘蛛网式的管线的。但是,切记,给排水管道不适合穿过将木质装修、橱窗等设施。而在营业厅当中各式各样的给排水管道应当对铺设加以隐蔽,从而使其变得更加美观,不给市场营业主题的形象造成太大的影响。专业市场应当对排水设施与洒水栓投以更高的关注度,尤其是要弄好储备水,避免在意外用水量增加以及自来水压力不充足的情况下使用。

2.3 电气

一般来说,专业市场对用电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在电源与灯具的选择、照明度的要求以及照明环的辨别上应当特别重视。

通常在选择电源时,尽量选择可以实现双电源供电且均来源于同一变电站的不一样的母线段或者不一样地区的电网的电源。如果仅且只有一个电源,则市场就需配备备用电源。从电气负荷上来看,专业市场电气负荷应当依据其中断供电所衍生的损失程度、影响以及重要性来划分级别。通常来说,主通道的照明、公共楼梯、主营区、事故照明以及门厅均应当是一级负荷,而乘客电梯以及自动扶梯应当是二级负荷。

从电气照明上来看,其可划分成局部照明、以及一般照明以及应急照明三大类别。因此,在对照明进行安排的时候,应当重视对局部照明与一般照明的关系的协调工作。把灯光照明管控在较为适宜的范畴当中,充分结合起局部照明与一般照明,并对光影组合与明暗搭配进行精心设置,以创设出良好的、优雅的光照环境。而市场的照明设计既要重视商业气氛的衬托,又需充分满足纯粹的照明作用。当然,还值得注意的是,照明设计过程当中,介质颜色、背景色彩、光色、空间色彩以及灯具色彩均应当与美学的基本要求相符。除此之外。专业市场的照明还必须更严谨地反映出商品的质地、质量、色彩与工艺等细节,光色与光源的显色性应当与自然光更加地贴近,从而有助于客户清晰地分辨出商品,并知悉其特性,更有甚者,能够给客户带来特殊感受。

3 总结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各地市场建设、改造的加大,我国专业市场的新功能也在不断增加,给通风空调吸引、给排水以及电气带来了许多新的要求,为此,我们要综合考虑并注重这三大建筑设计要素,以推动专业市场建筑设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汤宇卿.国际物流中心规划探析—以义乌市浙中国际物流中心规划为例[J].城市规划汇刊,2002,2:10-15

篇(7)

1、《建筑设计概论》课程的重要性和教学目的

《建筑设计概论》课程是我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其实践性很强。该课程的学习重点主要是学习建筑设计的基本概念和相关专业知识,通过基本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审美和空间想象思维的能力,进行方案表达和设计的能力,本文就《建筑设计概论》课程教学过程和教学方式、方法进行总结和分析,思索《建筑设计概论》课程教学中的关键点所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引导其把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初步建立起相关知识的框架体系,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对《建筑设计概论》课程改革的探讨

2.1调整师资队伍结构的组成

目前国内的建筑院系教师队伍多半是由研究生或博士组成,他们中许多缺乏实践经验,导致教学方式过于“纸上谈兵”。笔者认为可以借鉴欧美高校,他们的建筑设计课的主力教师大部分都是建筑设计公司或建筑设计单位的建筑师,他们可以将其在工作中的管理经验和对建筑材料、建筑施工技术的实际体会应用于教学中,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合理化,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减轻教师队伍人员不足的压力。

2.2《建筑设计概论》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

(1) 注重学生基本功的训练

对于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在大学以前没有经过专业的绘画训练,所以基本功的训练对他们以后的专业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在我们现行的专业教学中,《建筑设计概论》课基本上主要以建筑初步的课程内容为主,而建筑初步课内容主要包含有中西传统建筑设计的发展理论、训练学生的绘图表现能力、模型制作、建筑方案设计方法、形态构成等几个部分,其中手绘表达部分对于初学者而言,是一项重要的基础练习,它要求学生大量的进行“渲染图”训练,要求学生把画面的内容表现的非常细腻与逼真。作为一种设计表现工具,其作用必须肯定,但是必然会占去大量的教学时间,而我们建筑设计概论课的目的是要教会学生最终能够进行建筑方案设计,所以有的学生会刻意追求绘画效果而轻视了设计本身。手绘训练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积累的过程,这需要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持之以恒的耐心。其形态构成部分内容能够很好的训练学生的空间思维和空间造型能力,空间思维的训练首先是要培养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其次是对空间的认知能力,最后是对空间的创造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理论讲授和学生实地参观考察的方式来进行。笔者认为模型制作部分内容应调整至手绘表现和形态构成之后,并且要加强模型制作在设计过程中的力度,要求学生结合绘制好的平面空间、三维立体空间、建筑材料知识等,将其制作成立体手工模型,这样有利于学生体会一个空间从平面到三维再到实体的演变和发展过程,对空间有着较好的认识。另外,还需将计算机技术很好的融入建筑设计概论课程中,例如利用计算机进行三维模拟技术可以使我们身临其境,能大大缩短方案设计创作和修改设计方案过程所花费的时间。

(2) 增加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性教学应至始至终贯穿于整个《建筑设计概论》课程教学中,如教师在讲解中国传统建筑特征时,可以先通过拍摄或网上搜集的大量工程照片、三维模型进行理论讲解,后组织学生去参观正在建造中的中国传统建筑或者参观已经建造好的传统建筑,让学生能够直观的了解传统建筑的做法和特点,还可以通过让学生在现场动手测量,课后绘制再现的方式,同时结合工程图纸以及教师的点评和修改,将书本上的枯燥知识形象化,逐步提高学生的识图和绘图以及创造能力,以满足将来的专业工作岗位需要。

2.3建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体系

笔者认为教师对于建筑设计课题的选题范围应尽量灵活一些,让学生积极参与课题的选择或任务书的拟定,这样既可以增加学生的积极性和激情,又能够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整个课题的设计过程和完善不是处于完全被动的状态,从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大学教师的作用应该是一个引导者而不是方案的设计者。当前学生的作业和作品中要么有着太多的雷同,要么就是存在着过多教师修改的痕迹,这极大的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的发挥,笔者认为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以一个评判者的身份去引导学生,重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的方式。

2.4教学方式的改革

传统的建筑设计课教学方式多半都是以教师讲为主,学生听为辅的一种被动式教学模式,笔者认为新世纪的教育观应该首先提倡素质教育,培养的学生应该是具备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所以在教学方式和方法上,我们应该首先要注重学生的基本功的训练,其次要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还需要加强学生的设计方案表达能力,沟通能力;最后还需培养学生的组织、合作和竞争等能力。具体的教学方法如下:

(1)授课阶段。除了对建筑设计概论课程的基本理论的详细讲解外,应该多结合实际案例或者是古今中外建筑大师的作品进行分析,将理论融于案例之中;

(2)课程作业。课程作业或任务书的拟定可以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商讨拟定,然后进行分组制作,通过学生之间的分工协作,不仅可以大大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起到相互学习和促进的作用,还能够培养大家的团体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并增强同学之间的合作和竞争意识。

(3)幻灯片汇报阶段。在课程作业完成后,教师应鼓励学生登上讲台以幻灯片展示的方式进行方案成果汇报,引导学生勇于表达,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述方案的能力,因为在未来的实际工作中,不仅要求毕业生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还需要有较强的社会交流能力。

(4)课堂评图阶段。传统的教育模式形成了教师就是权威的心理,这种模式并不适合《建筑设计概论》课程的学科性质,笔者认为教师与学生应以课堂公开评价的方式共同参与课程作业的点评,而不是过去以教师为主的“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应充分调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和自主观念,通过博采众长,最终形成自己的判断价值观。

(5)鼓励学生课后多参加各种设计“竞赛”。通过参加各种设计“竞赛”,不仅可以迫使学生在短时间内集中精力做出成果,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

3、结束语

《建筑设计概论》课程的教学改革应该以教学内容改革为主,强调学生的手头和口头表达能力,注重学生的空间想象和设计思维能力的培养,以提高教师的素质为关键,同时借鉴其他院校和其他学科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成果,逐步改善教学方式方法,才能最终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基金项目: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校重点建设项目《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

参考文献

[1]马黎进.建筑初步教学中的几点思考[J].教育科学.2012(4)

篇(8)

为适应当前社会对高职建筑设计人才的需求,有必要探索高职院校建筑设计专业实习基地的建设问题。实训基地的建设决定了学生能否成为技能型人才重要因素。实训基地的建设需要内外结合,就是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相互结合,二者相互影响促进,相辅相成。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能够保证工学结合的顺利进行,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能够保证学生的顶岗实习。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要坚持让学生能感受真实工作环境的基本原则,以实践教学要求设计其内部环境格局;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则要和企业相结合,以企业的真实工作项目贯穿始终,积极探索出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有效模式。

一、实训基地建设的内涵

教育部早在2006年教高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就明确提出要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如何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成为高职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办学质量的重点。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内涵就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的有用人才,重在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建筑设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内涵就是:“着重为社会和建筑行业培养较高素质、较高水平,具有一定职业能力的建筑设计人才”。

建筑设计专业实训基地通常分为校内和校外两种形式。校内实训基地是指在学校内部进行实训基地建设,如实训室或工作室,是指依托实训室或工作室来进行实践教学。而校外的实训基地则要选择和专业联系密切的企业,通过校企合作方式来达到校外实习的目的。无论那种形式,都要求我们要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这一职业教育的特点,必须进行带生产性实训的教学。最终做到两个实现:实现“工学结合”的生产性实训模式,实现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的生产性实训模式,体现真正意义上的生产性实训教学,实训基地建设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普遍性问题

(一)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普遍性问题

1、实训基地建设定位不准。我国的各类高职院校办学条件的重要依据之一就是拥有功能强大、设施齐全、具有企业化育人环境的校内实训基地。但是很多高职院校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不甚理想,尤其是建筑设计专业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缺少充分的市场调研和论证,导致基地建设定位不准,缺少长期规划,缺乏相应的生产性实训功能,基地利用不充分,只是一个上实训课程的场地而已。

2、投入实训基地建设资金不足。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内陆省区总体经济实力较弱,对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资金的投人方式也比较单一,加上近几年的扩招建筑设计专业学生使得原本有限的教学资源与学生数量激增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更暴露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资金投人的不足,也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当前较为突出的问题是:实训场地数量普遍较少,不能有效满足所有学生需求;环境设置缺失,缺乏生产性环境(实战性环境)、企业氛围及相关专业教学所需的“高、尖、精”教学仪器设备等,这些缺失都严重制约了高职教育的发展。因此,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要跟上时展的步伐,必须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以满足校内实训基地的要求。

3、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比较薄弱。教育部16号文件中就强调指出“注重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改革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目前我国高职建筑设计专业“双师”队伍相对薄弱。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有学历和职称的专任教师,理论水平比较高,实践能力相对较弱,即使是 “双师型”教师,实践水平也比较弱;二是兼职教师队伍一般都是从企业中聘请来的有实战经验的员工,但普遍都存在缺乏教学经验问题。所以现在许多高职院校的建筑设计专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都不太理想,需大力加强专兼结合的“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

4、相关管理制度不完善,质量监控评价不力。虽然在很多高职院校里,建筑设计专业理论教学的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已基本完善,普遍存在实践教学方面均未形成完善的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主要因素是实训项目比较多、实训环节比较多等因素使得的监控评价较为复杂,难以顺利实施。虽然有些高职院校初步建立了校内实训基地管理机制,但都不够完善,不具备普遍推广的指导价值。所以有必要构建一套切实可行的实训基地建设质量评价体系,来促进实践教学的发展。

(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

教育部早在2006年教高16号文件中明确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如何做好这些工作,首先必须做好“校企合作”模式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工作,但建筑设计专业的“校企合作”也存在一些普遍性问题。

1、地方相关职能部门参与度不够。虽然我国对“校企合作”制定了相对应的指导方针和政策,但普遍缺乏具体的、操作性较强的法律法规和实施细则,对在实施“校企合作”中校企双方的责、权、利均没有较为明确的表达,缺乏调动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积极性的根本措施,企业出于本身利益的考虑,都不太愿意接纳实习生。作为各级地方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该积极主动参与、协调“校企合作”,在政策上支持和激励企业接受“校企合作”这一模式,例如减免企业部分税收、财政拨款等辅助政策和措施,在企业各项评比、考核时,把“校企合作”作为评比参评重要依据。最终,通过地方政府参与、协调,制定相关支持政策和措施,促使企业真正参与到“校企合作”项目中,参与到高职院校的校外企业实训基地建设中。

2、缺乏有效的协调服务于校企双方的第三方。当前的“校企合作”没有任何组织和机构起到了第三方的协调服务作用。目前“校企合作”只是学校和企业两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合作,没有第三方组织和机构进行协调、监督和服务,无法保证“校企合作”的顺利进行。所以有必要建立一个能够服务于双方的监督机构,各级地方政府的就业服务部门可以来行使这个权利,来保障“校企合作”工作的顺利进行。

3、建筑设计行业的特殊性。这些年建筑设计教育的蓬勃发展推动着建筑设计行业的蓬勃发展。由干工作性质的特殊性,一般的建筑设计公司普遍都是较为松散型的管理模式,中小型的设计公司居多,因此在“校企合作”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因其在管理模式上很难向大型企业那样,如在实习人数、项目、时间的安排上,都有别于大企业的管理模式,所以需要探索出一种适合建筑设计专业的实训管理模式,以适合专业的特殊性要求。

三、对建筑设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的探索研究

(一)校内建筑设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的探索研究

1、确定校内实训基地的总体框架。校内建筑设计专业实训基地的按框架分类有三种方法:按照相关课程类别来分有基础课程实训室和专业课程实训室,如素描实训室、雕塑实训室等;按相关专业类别来分有平面设计实训室、景观设计(室内、室外)实训室等;教师工作室类别则根据教师的专业特长来分,如某某教师的平面设计工作室、景观设计工作室等。虽然每所学校都各有自己不同的模式和特点,但总体框架一定要适合本校的长远发展。

2、以实际工作过程为导向,实现建筑设计专业实训基地的生产性要求。在建筑设计实训基地的建设过程中,首先要融入相关企业文化、制度和项目等相关措施,在建筑设计实训基地的实训环境上充分体现企业化、例如在实训室内张贴工作流程内容,相关建筑设计公司的管理规章制度等,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企业环境,其次聘用建筑设计公司的相关员工做兼职实训教师,组成一支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实训教师队伍。最终,实训平台要以相关建筑设计公司的工程项目为载体,遵循企业化的项目管理方法,让学生按照企业实际的工作要求完成项目。指导教师能够利用管理平台进行实训任务安排,跟踪学生实训进度,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给予学生相应的指导,才能充分的体现以项目为载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二)校外建筑设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的探索研究

1、“工学交替”实训模式是指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与相关企业生产实践相互交替,学用相结合的模式,“工学交替”在校内校外实训基地都可进行,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更加具有真实性。推广这种合作模式,学校和相关企业要一起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使学生能较好的进行工和学的互相交替,较好的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进入工作岗位 “零试用期”就能胜任工作,只有这样做才能真正达到“工学交替”的目的。

2、“顶岗实习”实训模式。“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也被称为“2+1”模式,是指高职学生大学一、二年级在校内学习理论知识,大学三年级到相关企业“顶岗实习”进行实训教学的模式。教育部早在2006年教高16号文件中明确指出:“‘顶岗实习’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建筑设计专业的“顶岗实习”是把学生安排在相应的建筑设计公司作为设计人员来学习工作,相关指导教师必须到“顶岗实习”的企业对学生进行指导。逐步建立和完善“顶岗实习”的有关管理制度及可持续发展计划。“顶岗实习”是高职学生毕业前最有成效的一种实习模式。

3、“联合共建”实训模式。“联合共建”模式主要包括校企合作共同建专业、共同建课程、共同建实训基地等。共同建专业是由校企双方相关专业人员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建设专业,共同行使教学大纲、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建设等义务。共同建课程主要是指进行相关课程改革、合作开发新课程等工作。共同建实训基地是指由学校提供相应师资和场地,企业提供资金、场地、设备与有关技术人员,共同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实习的学生当做企业的“准员工”进入实训基地学习,企业能在实训基地生产产品,校企双方最终实现双赢。即实习学生成为企业的“准员工”工作学习,实习学生毕业后企业有优先留用这些“准员工”权利,学生也有权利优先选择该企业。

四、结束语

高职建筑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应该从实训基地的建设内涵、实训项目、师资力量等方面入手,坚持把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把加强实践教学的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过程之中,积极探究实训基地建设的有效模式,让实训基地的建设切实的推动实用型人才培养工作的顺利进行,把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学生培养成建筑行业需求的设计人才。

(作者单位: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建筑系)

参考文献:

篇(9)

建筑基建市场下的发展要求不断提高,在市场下的各技术工艺开发、应用水准也不断提高。因此,建筑产业下的经济、科技也都在迅猛发展。处于此形势下,建筑暖通给排水技术专业面临的建设施工压力越来越大。如何在现有技术水准的情况下,保证施工各项工序的质量成果同时,又能满足建筑设计意图,使各项技术在技术管理、设计意图协调上得以实现密切配合十分关键。如,吊顶空间设计及施工中就会涉及到空调末端设备、送回风管、排风管、冷冻水管、冷凝水管、喷淋管、消防管、电气桥架等专业管线的系统布设等。由此可见,建筑设计中暖通专业的技术施工、技术协调、质量控制等非常重要。

1.建筑设计中的建筑暖通工程技术要点研究

(1)通风工程

在建筑设计中的暖通工程施工技术要点研究方面,主要包括对通风工程、地暖工程等的研究,同时在暖通工程中的各项作业施工当中,涉及到的各种设计问题也多半和预留孔洞有主要关联。具体而言,在设计图纸中,一般都会特意详细标明“孔洞预留”等有关的设计意向、设计内容等。但目前在多数施工图纸中并未能准确确立出预留孔洞预埋位置,造成后续技术交流与沟通成为障碍。由于该问题发生,施工作业进行时必须要协调土建工程的技术人员加以交流后才能逐步解决施工技术障碍,特别是由于在施工图中经常会出现预留孔洞遗漏、具体规格孔洞尺寸、规格等不符等问题,故而造成暖通电气专业、通风工程等的矛盾形成。此外,在砼浇筑及振捣过程中,也会遗留各种质量通病,如由于振捣不实、出现松动、以及位移等现象,就会影响施工作业安全性能及整体质量。因此,合理处理好砼浇筑及振捣、协调消防工程做好技术配合、加强管网布设等问题十分必要。

(2)地暖工程

由于现代暖通建筑市场下的低位热水供热系统在实践使用起来具备非常明显的环保技能效果及可观经济效应。因此,在这种低位热水供热系统广泛应用前,应当在确保建筑设计合理,以保障后其作业完工后的特性及时体现:首先,在选取低温热水地板时,为避免地热的散热效应发生过快,影响正常使用效能发挥时,需要在地热管铺设过程汇总,处理好铝箔热反射膜的安装,或者安置抗高热性能明显的挤塑板,以保证最大化室内供热效果的同时又不能对楼下用户产生影响。其次,卫生间的防水工艺处理要做好,避免渗水、侧漏现象发生反对地热板来带影响。再者,冬天时的作业进行时需要对低温热水板进行试压试验,目的是检测其系统盘管内是否有水量积聚,使管内积累的水得以泄掉,避免因冬季气温反差造成的管内水制冷、冰冻等引致的管开裂现象发生。再者,需要在分水器及与其管盘连结处套装波纹管,目的是避免混凝土裂缝一旦由于膨胀、温度收缩等形式形成裂缝时能够及时加以控制。最后,为了提高地热管线内的蓄热性能,应当保证施工原材的沙粒规格、集料强度系数、集料拌和制配比例合理等,以使地热采暖质量成果得以保障。

2.建筑设计中暖通给排水工程专业施工中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1)图纸审核成果应予保证

图纸审核是建筑设计工作执行的重点工作,特别对暖通给排水专业而言,更要特别重点对待。所以,在图纸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除了要全面掌握设计意图及各项专业理论知识外,还应当按照相关技术规范要求、实际施工现场条件、选用工艺等内容作为参考,以此确定图纸中是否存在设计矛盾、有无漏项等,或者是重要工序标准是否有标准不当、不明等。此外,在图纸审核过程中,各项工种、技术专业的技术配合与协调问题也十分必要。特别是暖通给排水专业,需要及时与土建及其他建筑单位加以及时交流,做好技术反馈及沟通,以保证参建单位及各个部门能及时领会设计意图。如,在吊顶空调吊装问题以及地下室防水问题上,需要及时全面核实作业流程是否合理,掌握装修顶板、地下室防水锚固、外墙排放与新风口间距等的技术参数是否合理等,以保证在图纸中一旦出现任何遗漏或者矛盾时可预先及时发现,并加以改正,避免施工时临时变更影响工期进度事件发生。

(2)技术专业工种间的技术协调

对于一个功能健全的暖通给排水作业工程而言,由于吊顶净空空间着实有限,加上不同技术工种专业的施工要求也略有不同。因此,在处理暖通专业涉及到的新风管、回风管、排风管、冷凝管等管路或管线问题时,应确保其余给排水作业中设计到的给水管、污水管、喷淋管的管网布设交叉作业时能够顺利进行。因此,在必要的建筑设计过程中,相关工程设计师或者技术设计人员应当对施工作业内的各安装构件尺寸、构件标高、主要安装工艺等要特别加以详细标注,其目的是保障作业质量的同时,能够为各个专业工种间的作业进行提供技术配合、协调的空间。此外,如果各技术工种、专业施工出现矛盾时或者不能及时协调时,也应当按照业主设计意图、施工图设计意图进行合理协调,最好由业主出面作为协调人,同时在协调过程中要按照设备及构件安装说明、土建作业施工规范、暖通给排水专业技术规范等内容加以对照分析,以保证最终协调过程中的设计及施工结果得以匹配,避免后期重修、返工或者施工临时变更等的发生。

(3)做好技术管理

篇(10)

色彩基础课程在建筑设计专业的目标定位

根据艺术设计专业的培养要求,学生通过系统的色彩训练后,要掌握基本色彩理论,培养敏锐的色彩感觉,获得正确的色彩观察和表现方法,养成色彩审美、造型、抽象等能力,并以设计思维,辅以各种手段,超越对自然物象色彩的再现模仿,从第一自然色彩进入到第二自然的色彩状态,实现主动性认识和再创造,从而能自由地运用色彩语言表达思想和情感。建筑学专业的色彩基础课程则希望通过美学、设计学、色彩学等多学科相结合的角度,引导学生实现由学生(被动表现)―创造(主动表现)的思维转换,并利用色彩认知能力和色彩调和能力,在建筑设计中创建和谐的色彩表达,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素质和艺术设计的表现与创新能力。

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的色彩基础课程体系

色彩基础课程是建立在素描基础上的一门重要课程,是建筑造型艺术的基础。这门课程通过对色彩造型基础规律的认识与掌握,以光色感受能力、色彩调配运用能力的不断提高来达到色彩造型能力与色彩修养的综合提高。

1.规范训练――基本技法训练

能力的培养不能忽略基础的训练,必须有扎实的技法才能为日后能力的提高提供坚实的基础。色彩课程的基本技法训练主要涉及造型的塑造、空间主次关系的处理以及色调与画面处理等色彩写生的基础规律与技法问题,着重强调扎实的造型塑造能力和整体协调的色彩关系。在这一阶段可以通过对色彩基础理论的讲授、优秀作品的临摹、色彩写生实践等课程内容的实践,使学生了解掌握色彩的冷暖关系、色彩基调把握、空间造型的方法等基本技法,并逐步介入对色彩空间关系的整体认识,使初学者能够在短期内掌握色彩基础知识和初步的绘画技能,快速进入色彩课程的学习环境中。

2.情感体验

(1)色彩感受力的培养

由于建筑专业的学生在入学前从未接受过色彩训练,其早已在日常生活中习惯了色彩恒常性的思维定式,缺乏对不同光源或环境下色彩变化的感应,也就我们常说的“看不到”,这直接导致学生在进行作品创作时“画不出”。因此,在色彩教学时,如何能让学生敏锐的感受到色彩的变化,并让他们能够客观分析色彩变化的原因,能将自己对色彩变化的感受展现在自己的作品之中,是色彩基础课程不可或缺的内容。

针对这一现状,可从环境色训练、色调训练、灰色训练三个方面来设置课程内容。环境色训练主要希望通过刻画在深色衬布背景下一些浅色瓶罐或石膏几何形体等较易受环境色彩影响为主的静物,使学生通过实例观察感受周围环境对物体、物体与物体之间的色彩影响,明确环境色的作用,去掉固有色的观念。色调训练则强调对画面整体色调的把握,要求学生采用冷暖色进行分次写生,并观察不同光源环境下,物体的冷暖关系、整体色调等,使学生形成一定的色调观。灰色训练就是摆出以灰色为主的物品作写生对象,在环境色训练和色调训练后,综合上两个环节进行复杂化、综合化的写生运用,巩固和提高学生的色彩感受力。

(2)色彩肌理表现的培养

在自然界中,肌理属于一种物质存在的视觉形态。而在色彩基础教学中,色彩肌理的材料语言与色彩科学合理运用是现代设计的重要造型手段,是建筑设计领域一种重要的表现语言。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可适当加入色彩肌理的课程内容,引导学生认识、了解各种材料的工艺、性能及使用的常规方法,并鼓励学生将这些方法应用到色彩创作中。比如:可以将白乳胶与水彩颜料混合使用,以加强水彩颜料的附着性;或将油脂等不溶于水材料与水溶性颜料混合使用,探求色彩的不确定性;也可将作画纸张揉皱,通过折痕的色彩沉淀来表达作者思想。

(3)审美能力的培养

懂得欣赏,才懂得创造。艺术欣赏在美术教育中有着认识、教育、审美的功能。色彩是视觉表达的艺术,只有开阔眼界,充分掌握和了解建筑设计方向的广度和深度,才能积累素材,为后期的建筑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就要求在课程设置时,扩大学生的艺术视野,可适当增加美术欣赏、中外美术史、美学等课程内容,使学生能广泛的接触各种类型的艺术形式和艺术思潮,欣赏不同的美术作品,并在课程上有意识的增加讨论环节,让学生对某种艺术思潮或某件艺术作品进行自由辩论,引导学生思考艺术的规律,从而达到拓展学生艺术思维,提高其审美能力的目的。

上一篇: 统计学基础笔记 下一篇: 劳动教育的案例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