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7 17:52:1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投资测算方法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1 建设工程投资估算及项目动态控制概述
1.1 工程投资估算的意义
估算,顾名思义,就是在工程实际施工之前对项目的成本进行的一个科学性的猜测,一个估计、一种观点或是一项近似的计算。项目投资估算对工程设计概算起控制作用,它为设计提供了经济依据和投资限额,设计概算不得突破批准的投资估算额。投资估算一经确定,即成为限额设计的依据,用以对各设计专业实行投资切块分配,作为控制和指导设计的尺度或标准。
在项目即将设计时,设计人员在业主的预算内选择项目的材料和规模。随着项目进入设计阶段,设计必须随时与业主的预算相吻合。如果项目的设计开始超过预算,设计人员必须找出降低费用的替代方案。在设计阶段快结束时,个体专业承包商必须编制估算以得出他们的投标价。这些利用完整或近乎完整的设计文件编制的估算是非常耗时的,但又是最精确的估算结果,因此,业主可以清楚地了解项目实际所需的费用。
1.2 估算的影响因素
任何一个工程项目的投资估算,无论是在项目的总体设计阶段还是编制还是投标时编制,都必须考虑同样的基本问题。项目价格受到项目规模、工作质量、地点、开始时间、工期和其他市场条件的影响。估价的准确性直接受到估价师分析这些基本因素的能力的影响。
首先,项目规模取决于业主的需要,项目越大,费用越多。对于项目规模的不同处理取决于醒目周期各阶段估算的编制。在总体设计阶段,规模主要是一个基本容量的问题,比如房地产开发商的公寓单元或高速公路工程师的公路里数。基本容量开始时是依据专门的参数考虑的例如地板或屋顶的面积、上下斜坡的数量以及土方开挖量。随着设计的深入会获得更具体的数据,直到最后获得每一项的具体规模。对于数量难以确定的项目,使用单价合同,投标人提供单价,实际数量在施工中确定。
其次,项目质量越高,复杂程度越高,费用就会越高。项目设计人员可能会从艺术的角度或从项目使用者的安全角度要求项目有一个较高的质量。一个核电站,一座大型发电设施,或公司会议室都可以要求具有比一般的项目高的质量。在决定项目质量时,估算师必须考虑政府规定,向最终使用者和项目设计人员进行咨询。
再次,项目建在何处是编制估算过程中应考虑的一个主要方面。因地点的不同而在购买、交接材料、租赁或购买设备,以及劳动力费用中存在许多变化。材料费用是影响其有效性、竞争力和达到有效运输方法的一个因素。劳动力价格,特别是有组织的劳动力,是当地价格谈判力量的一个因素。劳动力价格还是影响项目所在地经验和培训水平程度的因素。对于许多项目(比如,阿拉斯加输油管道项目)所需工人的水平和人数在当地无法得到满足,所以劳动力必须从国外调入。
最后,项目何时建如同项目在哪儿建一样,对项目费用有重要影响。因为估算在实际施工之前编制,估算师必须规划项目未来的费用。
1.3 工程管理动态控制概述
工程动态控制过程是一个以行为为基础的过程,它需要持续地监督项目运作。它的目的是保证项目小组能达到设计要求、预算和进度计划。为保证成功,实际工作情况、工作成本、工作的工期等都应进行书面记录,并把它与最初的工作计划进行比较。任何不一致的地方都应标出来并进行调整。实际工期和成本同样也要记录下来,并在将来的估算和进度控制中使用。
我国在施工管理中引进项目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已多年,但是,运用动态控制原理控制项目的目标尚未得到普及,许多施工企业还不重视在施工进展过程中依据和运用定量的施工成本控制、施工进度控制和施工质量控制的报告系统指导施工管理工作,项目目标控制还处于相当粗放的状况。运用动态控制原理进行项目目标控制将有利于项目目标的实现,并有利于促进施工管理科学化的进程。
2 决策阶段投资估算的动态控制方法
项目决策阶段是研究项目建设必要性、项目技术可行性、项目经济合理性的关键时期。进行决策阶段投资估算的动态控制,首先要对项目的决策阶段进行界定。我国基本建设程序的主要阶段是:项目建议书阶段,可行性研究阶段,设计阶段,建设准备阶段,建设实施阶段,竣工验收和后评价。由于目前我国只对于政府投资性项目才采取审批制度,对于非政府投资项目一律不用审批项目建议书,所以把项目建议书阶段和可行性研究阶段合并成为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阶段。决策阶段包括项目建议书与可行性研究阶段、项目评价与决策阶段。决策阶段投资估算的动态控制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2.1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预测
投资时项目的一项重大现金流出。它数额大,又集中发生在前期,对项目经济评价指标的影响大。此外,投资额的大小、投资使用计划安排、投资的资金来源及资金成本还影响到项目生产期的有关成本及费用。通过测算应编制4个报表:建设投资估算表、建设初期利息估算表、流动资金估算表、项目总投资使用计划于资金筹措表。
投资估算根据掌握数据的情况,可进行详细估算,也可以按单位生产能力或类似企业情况进行估算。投资估算中应包括建设期利息、投资方向调节税,并考虑一定时期内的涨价因素的影响,流动资金可参照同类企业的情况进行估算。资金筹措计划应说明资金来源,利用贷款需附贷款意向书,分析贷款条件及利率,说明偿还方式,测算偿还能力。
2.2 选择正确的估算方法
投资估算必须选取正确的估算方法,防止估算错误。如在投资额的估算、市场需求的预测以及项目投入产出物价格的选取等方面,对通货膨胀处理方式的不当时,对投资额及项目费用、效益的估算与实际情况有很大偏差,直接影响项目决策的正确性。
投资估算的方法有:资金周转率法、生产规模指数法、比例估算法、指标估算法、模拟概算法。每种方法的适用范围,从大的方面,前三种方法适用于工业生产项目的投资估算,后两种适用于民用建筑的投资估算。最后,要想使投资估算具备预想的精度,必须分析各种影响因素,即以动态的方法投入到投资估算工作中。在日常生活中,民用建筑用得的常用方法有:指标估算法和模拟概算法。
2.3 指标估算法的计算及参数选择
投资估算指标的表示形式较多,如建设项目综合指标、单项工程指标、单位工程指标,其单位形式以元 、元、元 、元 、元 、元 表示。根据这些指标,乘以所需的单位数量,就可求出相应的各单位工程投资。在此基础上,再估算工程建设预备费、贷款利息、铺底流动资金及其他费用,即可求出新建项目所需的全部投资。
指标估算法的参数应根据不同地区、年代,进行调整。因为地区、年代不同,设备与材料的价格就有差异。调整方法可以按主要材料消耗量或“工程量”为依据也可以按不同工程项目的“万元工料消耗定额”确定不同的系数。
3 结束语
投资决策是投资者最为重视的,因为它对工程项目的长远经济效益和战略方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决策阶段,投资估算指标的编制工作,涉及建设项目的产品规模、产品方案、工艺流程、设备选型、工程设计和技术经济等各个方面,既要考虑到现阶段技术状况,又要展望近期技术发展趋势和设计动向,从而可以指导以后建设项目的实践。
参考文献
2房地产开发项目投资的影响因素
2.1通货膨胀
如果商品市场面临通货膨胀,商品购买者总是在不断地观望,预期商品的价格会更加持续地上涨,如此货币贬值。正是如此,消费者们希望通过购买固定商品来防止货币贬值,尤其是像房子这样一类的极其耐用品。所以,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房子的销售量往往大增,且有不断上涨的趋势。但是,作为房产类,这些稀缺特殊的资源,一些商品的提供者总是遵守将货品囤积在自己的手里的原则,而且房子这类资源物品往往耗时较长,需要很长一段的开发建立时间,这一系列原因最终导致房子的货物量供不应求。但是,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消费者对于房子的需求在短时间并不会减少,而且在供应方面,供应房的数量也不会在短时间内剧增。所以,在供求失衡的情况下,两方面原因导致了房子价格不断上涨,往往直接导致了房地产的开发投资规模。所以,通货膨胀间接导致了房地产投资开发规模。
2.2城市化进程
如何说城市化进程影响房地产的投资开发规模。这要从城市化进程代表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一个城市的整体水平的标志。如果一个城市城市化进程较快,城市化水平高,这个城市就有许多的人口,居民数量极多,人口多导致需求大,对于各类商品的需求量将会不断地提升,特别是房地产这类刚性的需求。供求相互作用,大量的需求拉动供给,因此供应端不断地完善,大城市的房地产的硬件设备都比较完善,例如物业公园等设施,价值决定价格,同时大城市的房地产价格水平也普遍比小城市的房地产水平较高,如此又促进了房地产的投资规模,如此不断地往复。当然,还有其他部分的原因,例如随着城市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的土地面积有限,不够城市的建设使用,因此,城市只好向周边地区不断推进,不断利用周边农村的土地资源,导致居住在农村的农民失去了土地,政府和开发商为了安抚农民需要支付安置费用或者一些用来安置农民住处的安置房,如此又使房地产投资开发的成本不断地上升,最后影响了房地产投资开发规模。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城市相比农村,工资高,许多农民为了谋图发展,从农村来到城市谋求工作,农民工进来城市需要住处,因此有大量的住房需求,导致房地产的需求上升。最后,还有一大堆的毕业大学生在毕业之后,为了更好的未来,选择在城市发展,安家落户,因此一大波的毕业生对住房的需求量提升了城市的房地产的需求,影响了房地产企业的开发投资规模。
2.3财务现状
房地产企业建设的费用主要包括销售、财务、管理三个方面。虽然费用在总体投入的额度中占有的比重不是最大的,但是因为销售以及管理两种费用极其容易因为一些不确定外在的原因所影响,因此费用也是极其需重视的一个支出。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其开发的费用产生于前期资金融资而需要支付给银行的利息。所以,要引起注意的是,追本溯源,对成本费用进行控制,就是对融资的额度规模进行控制。如此,可以从根源上对财务的成本费用进行更好地控制。财务的良好控制现状,可以促进对房地产的投资规模的改善。房地产企业的资金究竟运用到哪些领域,每个环节分别占用多少的份额。因此房地产企业建筑开发需要加强其财务资金成本的使用范围的准控。在市场经济下,一个产业往往会带动产业链的发展。房地产企业进行建筑项目的开发,其资金会流动到多个部分环节,包括:一是房地产建筑项目所征用的土地所需的赔偿居民的拆迁费;二是建筑项目的工程建设的成本费用;三是建筑成型时后期软安装所需的成本费用;四是房地产建筑项目给未来居民的一些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资,例如公园、电梯等;五是一些其他建设建筑项目所需且发生的直接费用。当然,这些各个部分所发生占用的比例经常不合常理,有的几种资金投入所占比例明显超标或者过少。因此,房地产企业应该严格督促财务部门对当前建设项目的审计监督。因此财务的现状会影响房地产企业的投资规模。
2.4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
第三产业是服务产业,需要一大堆的劳动力。其发展水平能代表一个区域或者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第三产业发展较好的地区都是劳动密集型地区,其对劳动力有极大的需求。因此第三产业是影响我国房地产投资与规模的极其重要因素。比如第一、第二产业的劳动力极其容易被大机器、科学技术所代替。相反,第三产业的服务行业其劳动力的需求量极大,且短期内不会被代替。所以大量的劳动力水平需要大量的住房,带动房地产的投资开发规模。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较高的地方,城市的居民人数也高,往往聚集在一片的地区,所以房子都是大片聚集,覆盖面积大。只要第三产业发展水平高的地方,其商业化的水平也是相当高的,交通水平也是相当之高,因此带动周边房价上涨,呈直线上升。第三产业对房地产的开发投资有相当大的影响。
3结论与相关建议
3.1结论
中图分类号: F293.3文献标识码: A
1 引言
蚁群优化算法是模仿蚂蚁工作方式的一种新的启发式算法。蚂蚁算法已广泛应用于求解旅行商问题、指派问题、以及物流管理和施工管理中的最短路径问题等。生物学研究表明一群相互协作的蚂蚁能够找到食物源和巢之间的最短路径。蚂蚁间相互协作的方法是他们在所经过的路上留下一定数量的信息素,该信息素能被其它蚂蚁检测出来,一条路径的信息素越多,其它蚂蚁将以越高的概率选择此路径,从而该路径上的信息素会被加强。
2 动态模型的建立及求解
设房地产市场上有n项投资项目,则第i种投资组合在第t时期内投资额的收益率βit为
βit=(p1it-p2it+dit)/p0it,i=1,2,...,n=1,2,...,N(1—1)
其中p1it表示第i项房地产项目在t时期的市场价格,p0it表示相应的房地产项目投资额,dit表示相应的投资方在该项投资过程中所获得的收益。显然βit为一随机变量。
假设房地产投资者在第t时期的投资金额为mt,mt为外生变量,令xit表示投资者投资到第i种房地产项目第t时期的投资额,xit为内生变量。
2.1 以方差作为风险度量指标的房地产投资动态模型
我们采用房地产收益率的数学期望作为房地产投资收益大小的度量指标,用
房地产收益率的方差作为风险度指标,记
bit=Eβit,σij(t)=E(βit- bit)( βjt - bjt)(1—2)
其中bit表示βit的均值,σij(t)表示第i种房地产投资收益率与第j种房地产收益率在第t时期的协方差。
在上述记号条件下,第t时期内的房地产组合投资总的期望收益bt为:
bt=,t=1,2…,N
第t时期n种房地产组合投资总的风险σ2t为:
σ2t=E=,t=1, 2…,N (1—3)
由此可得出如下房地产组合投资的动态模型:minσ2= (1—4)
也可表示为如下矩阵形式 minσ2= XTVX(1—4a)
上述模型是一个动态优化问题,Kuhn-tucker条件是该问题最优点存在的充要条件,其K-T条件可表示为为满足K-T条件的解,可考虑如下动态优化问题的解,记为模型:minJ=eTN W (1-4b)
其中eTN=(1,1…)T1×N,W为人工变量组成的N维向量。若能求出模型(1-4b)的最优解,且最优值J为0,则模型(1-4b)最优解中部分向量X*即为模型(1—4a)的最优解。
3计算实例
某房地产开发公司在某市有A、B、C、D、E、F六处可供选择的地段,可进行(1)高层住宅、(2)普通住宅、(3)商业写字楼、(4)大型商场、(5)商业步行街等五种类型的房地产开发项目建设。各项目类型在不同地段经济评价指标见表1。该公司在一地段只投资一种类型。试确定房地产开发项目投资组合方案。
表l各投资方案各项指标评价情况
基于方差作为风险度量指标的蚁群算法,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表2
如果引入静态下的基本蚁群算法则得到如表3所示结果表3
4 二种算法的计算结果比较表4
从表4可以看出,利用方差作为风险度量指标的蚁群算法在计算速度略慢但收益率比基本蚁群算法有了较大提高,投入相同的资金,获得的利润也比较大。可以说本文提出的以方差做为度量指标并随时间变化的蚁群算法,在解决房地产开发项目投资组合问题上是优于基本蚁群算法的。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F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30-0104-02
引言
现有文献在测算资本存量时,大多数采用永续盘存法(Goldsmith,1951)测算资本存量需要基期资本存量、固定资本投资、和固定资本折旧率。由于我国统计数据中缺少固定资本折旧率,而不同折旧率对我国资本存量的测算影响很大(李宾,2011),因此测算出一个较为贴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固定资本折旧率显得尤为必要。现有文献在确定折旧率时,主要有以下三种方法;一是采用国外文献中常见的折旧率(郭庆旺,2004;单豪杰,2008);二是利用资本的相对效率和残值率计算折旧率(黄勇峰,2002;张军,2003;雷辉,2009);三是采用国民收入关系式推算折旧,从而推算出我国折旧率(冯晓,2012)。由于我国资本使用及折旧机制不同于国外,直接将国外折旧率作为我国折旧率,这样的做法显然不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相对效率或残值率方法,虽然优于直接采用国外折旧率,但总的固定资本使用寿命无法得到。此外,固定资本划分及权重等因素均影响测算的折旧率。国民收入法根据中国的折旧数据计算得出的折旧率,比较贴合中国实际状况。因此,本文在冯晓(2012)测算折旧率的基础上,对其方法进一步改进,测算出更为贴合中国实际状况的折旧率和资本存量。
一、固定资本折旧以及折旧率的测算方法
(一)固定资本折旧推算方法
在冯晓(2012)的基础上,本文对2005―2012年间的折旧数据添加虚拟变量,将计量模型设定为:
lnDGRPt =α+β1lnGRPt+β2Dummy+β3lnGRPt Dummy+εt (1)
其中,Dummyt=0,t
lnDGRP*t =lnDGRPt -β2Dummy-β3lnGRPt Dummy (2)
由公式(2)可得,全国固定资本折旧等于:
DGDPt /GDP≈DGRP*t /GRP (3)
(二)固定资本折旧率的测算
折旧率δt可以通过固定资本折Dt、新增固定资本投资It这两个数据近似求得,满足以下公式:
δt=-1 (4)
根据公式(4)可测算出一系列的δt,其中t=1,2,3,4…n。
或者对公式(4)变形,改写成:
(It-Dt-1)=β (It-Dt)+εt (5)
对上式进行回归,求得β-1即历年来固定不变折旧率。
二、数据描述
其中,1993―2004年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资料(1952―2004)》,2005―2012年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各类统计年鉴没有2008年数据,推算方法见冯晓(2012)。
三、折旧率的测算以及资本存量的测算
(一)固定资本折旧率的测算
按照公式(4)测算的折旧率平均值是0.0578;公式(5)回归方法测算的折旧率是0.0568。综合平均法和回归法测算的折旧率,固定资产的折旧率为5.73%,对应的固定资本存量平均折旧年限为十八年,这与陈昌兵(2014)测算的5.65%的固定资本折旧率相接近。
(二)资本存量的估算
根据永续盘存法可以测算资本存量Kt的数值。对于基期资本存量的测算,为假定1993年的资本存量K1993是由过去十八年间的投资所形成。1993年以后的资本存量可以按照永续盘存法逐年计算。1993―2012年间我国的资本存量Kt数据(见下表)。
从资本产出比来看(见下图),1993―2012年间资本系数在缓慢增加,该结果与李宾(2011)、陈昌兵(2014)研究结论一致,即1994年后资本―产出比呈现持续上升,2007年以后资本系数增加较快,与2008年应对金融危机“4万亿”过度投资有关。
结论
本文在冯晓(2012)提出的资本折旧率测算方法的基础上,对其进一步拓展,测得1993―2012年间我国固定资本折旧率为5.73%,并且通过对比陈昌兵(2014)测算的资本产出比,发现本文的资本产出比变化较为缓慢,尤其是2007年以后,这也验证了卡尔多事实。本文的测算方法,一方面,为我国折旧率的确定提供一个新思路,改变了以往只能主观假定的局面;另一方面,由于在基期资本存量和资本存量序列测算中使用了相同的折旧率,使基期资本存量和资本存量序列测算具有了较好的内在一致性。
参考文献:
[1] 陈昌兵.可变折旧率估计及资本存量测算[J].经济研究,2014,(12):72-85.
[2] 冯晓,朱彦元,杨茜.基于人力资本分布方差的中国国民经济生产函数研究[J].经济学,2012,(11):559-592.
[3] 郭庆旺,贾俊雪.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1979―2004[J].经济研究,2005,(6):51-60.
[4] 黄勇峰,任若恩,刘晓生.中国制造业资本存量永续盘存法估计[J].经济学,2002,(2):377-396.
[5] 李治国,唐国兴.资本形成路径与资本存量调整模型――基于中国转型时期的分析[J].经济研究,2003,(2):34-42.
[6] 李宾.我国资本存量估算的比较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1,(12).
[7] 单豪杰.中国资本存量K 的再估算:1952―2006年[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10):17-31.
21世纪,世界能源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天然气在能源结构中的地位日趋凸现。“十一五”期间国内天然气开发投资规模不断增大,投资结构日趋复杂,不同区块开发效益有较大差异;受物价上涨、开发区块“低、渗、难”等因素影响,天然气的单位产能投资和开发成本大都呈上升趋势。为了提高天然气开发投资效益,使天然气开发投资决策更加科学,各石油公司越来越重视天然气开发的投资效益分析。天然气开发成本分析是天然气投资效益分析的基础,目前天然气开发成本指标测算方法各石油公司各有不同,有待建立一套规范科学的方法。因此,开展天然气开发成本指标研究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做好天然气开发投资效益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国内外天然气开发成本概念
1.国外天然气开发成本定义
国外石油公司在进行油气勘探和生产活动的同业对比时,经常采用单位成本的概念,以反映石油公司在油气勘探与生产过程中获得储量(包括储量类别间的转化)以及将储量转化为产量的能力和实力,进而揭示出石油公司在某一勘探生产阶段所拥有的单项竞争实力和综合价值实现能力。因此,油气阶段成本指标体系中通常采用单位成本的概念。
国外常用的天然气成本指标包括:单位发现成本(又称单位勘探成本)、单位开发成本、单位勘探开发成本(又称单位发现开发成本)和单位生产成本(又称单位操作成本或单位现金操作成本)。
天然气开发成本的计算公式为:
天然气开发成本=当年发生开发总成本/当年新增证实已开发储量
其中:当年发生开发总成本为当年开发综合投资,当年新增证实已开发储量=年末数-年初数+油气产量。
2.国内天然气开发成本定义
国内常用的反映投资效益的指标包括储量成本、十亿方产能建设投资和生产成本。2008年以前,国内天然气开发成本的含义一般是指十亿方产能建设投资(开发综合投资与新建产能的比值),2008年以后,国内石油公司开始采用国外开发成本的计算方法,但是分子分母的含义略有不同。
具体计算公式为:天然气开发成本=综合开发投资/当年新增可采储量
3.国内外天然气成本测算的差异
目前,中石化已经开始与国际接轨计算天然气开发成本,并把天然气开发成本作为一项重要的经济考核指标来衡量气田开发的经济效益情况。
经分析,国内外天然气开发成本不同在于,国外油气开发成本计算公式的分母为“当年新增证实已开发储量”,为经济可采储量的概念。中石化天然气经济可采储量计算方法有待进一步完善,经济可采储量数据不是很合理、齐整,而技术可采储量标定方法规范、数据齐整,连续性强,因此测算天然气开发成本经常采用技术可采储量作为分母。这些差异使得中、外油气成本数字上具有不可比性,不便于交流。
二、提出一套规范科学的开发成本测算方法
1.两个口径指标计算
通过反复试算和比较,本文认为开发成本计算公式中作为分子的“开发投资”应采用两个口径(即“综合开发投资”及“直接开发投资”)来分析,作为分母的“新增可采储量”也应采用两个口径(即“开发综合新增可采储量”及“产能建设新增可采储量”)来进行分析。
根据国内外开发成本概念的对比,结合中石化实际情况,本文提出的开发成本计算公式为:
(1)综合开发成本=综合开发投资/开发综合新增可采储量
(2)直接开发成本=直接开发投资/产能建设新增可采储量
其中:直接开发投资=钻井投资+采气投资+地面投资,主要是指新、老区产能建设直接开发投资。
综合开发投资=直接开发投资+开发准备+先导及其他
产能建设新增可采储量=新区新增可采储量+老区新增可采储量
开发综合新增可采储量=产能建设新增可采储量+开发准备新增可采储量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天然气经济可采储量有待完善,而技术可采储量标定方法规范、数据齐整,因此测算经常采用技术可采储量作为分母。本文采用技术可采储量作为开发成本分析基础。
2.适用条件
综合开发成本侧重于石油公司层面的总体状况分析,衡量其综合开发投资对应新增可采储量的经济性;直接开发成本侧重于新、老区及各气藏产能建设实施效果的分析。一般来说,直接开发成本小于等于综合开发成本。开发成本分析应针对不同的情况,选取相应的方法。
三、方法应用――某石油公司“十一五”实际开发成本测算
1.直接开发成本占综合开发成本百分比
利用上述综合开发成本和直接开发成本指标测算方法,根据某石油公司“十一五”期间的天然气直接开发成本和综合开发成本计算数据,分析直接开发成本、综合开发成本的变化(见图1-4)。
从上图可以看出:受每年开发准备等投资的影响,直接开发成本小于等于综合开发成本,且占比在0.4-1.0之间波动。
2.开发成本与开发阶段相关
经统计分析,该石油公司各气藏开发成本与该气藏所处开发阶段密切相关,分为三种情况:第一,开发初期―此类气藏得主要特征为新建产能区,单井新增可采储量高,开发成本整体较低,如气藏1、2、 3、4;第二,开发中期―此类气藏开发成本接近或略高于石油公司整体的平均水平,如气藏5、6;第三,开发后期―主要特征为气藏整体进入开发后期、开发难度逐渐加大,开发成本较高,开发成本远高于石油公司整体的平均水平,如气藏7、8(见图5)。
图5 某石油公司“十一五”各气藏开发成本
该公司“十一五”各气藏分年度之间开发成本差异较大(见图6),开发成本的范围从几十到几千不等,大部分气藏直接开发成本小于700元/千方,总体来说,随着物价上涨、建产难度逐步增大,新、老区新增可采储量逐年减少,各气藏直接开发成本随时间大都呈现增长趋势。
图6 某石油公司“十一五”各气藏直接开发成本变化趋势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
本文提出一套的天然气开发成本核算方法,通过某石油公司整体、各气藏、各采气厂的实际开发成本计算表明,结果更为合理,方法更具可操作性。综合开发成本侧重于分析石油公司及分公司层面的总体状况,衡量其整体及分公司的综合开发投资对应新增可采储量的经济性;直接开发成本侧重于分析新、老区及各气藏产能建设实施效果,更能反映了新增可采储量真实经济性。直接开发成本小于等于综合开发成本,开发成本分析时应针对不同的情况,不同的需求,选取相应的测算方法。
2.建议
(1)建议加强项目管理,规范气田当年产能建设项目中产能、投资与新增可采储量的对应性,使计算出来的开发成本能够真实反映当年新增可采储量的经济效益,并建立完善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适合中石化气藏经营管理模式,从而提高气田开发经济效益。
(2)建议尽快完善经济可采储量测算方法,使用经济可采储量测算开发成本,更好地与国际接轨。
参考文献:
[1]程英.浅议天然气成本核算的强化[J].经营管理者, 2009, (18): 246
一、影响流动资金贷款需求测算的因素
(一)银监会出台的流动资金贷款需求量测算参考公式,完全是建立在理想企业财务报表基础上的。按《办法》规定,测算流动资金需求的主要财务指标包括流动资产科目下的现金、应收账款、存货、预付账款等,流动负债科目下的应付费用、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预收账款等八项指标,并没有考虑到货币资金、应收票据、短期投资、其他应收款、应付票据、其他应付款、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金等其它流动资产项目。而在实际的报表中往往这些不予考虑的科目对流动资金需求的测算影响较大,因此完全按照《办法》测算出的需求量与实际需求量存在差距。
(二)中小企业财务制度很多不健全,按照《办法》测算出的营运资金量、自有资金量大多不准确,造成最终测算得出的可授信额度实际参考价值较小。如,很多中小企业都是民营企业,以家族式经营为主,往往通过隐藏销售收入和利润来减少交税;同时,企业利润多被出资人用于私人支出或对外投资,再以个人名义反映至“其他应付款”内,造成企业财务“公私不分”;另外,还有些中小企业为把报表做得好看,把本应属于“长期负债”的资金摆在“资本公积”中核算,造成测算时企业自有资金较多的假象,与实际相去甚远,进而造成测算结果与实际结果偏差较大。
(三)由于中小企业财务核算不规范,部分中小企业存量流动资金贷款被固定资产投资所占用,造成测算的银行可授流动资金贷款额度与企业实际所需存在较大偏差。例如,很多中小企业购买二手机器设备或自制设备,为节省开支不要求交易对手开立发票;有的投资建造厂房未按规定程序进行,这些投资都无法提供项目立项、可行性研究报告等资料,缺乏办理固定资产贷款所需要件,导致出现了“短贷长用”的情况。
(四)很多中小企业通过年初集中储备原材料的方式锁定原材料价格,以此来规避原材料价格波动带来的不利影响。这将导致企业对贷款集中性需求特别大,进而导致测算出的可授信额度与企业所需贷款额度偏差。
(五)此外,还有部分中小企业为了能达到招投标资质等级,通过虚增注册资本的方式予以满足需要;有些企业为征地等方面需要虚增实收资本。这些都对测算企业实际贷款需求产生影响。
二、准确计算流动资金需求量应掌握的要点
(一)理解《办法》所提营运资金的范围,充分考虑参考公式的局限,合理估算企业营运资金量
广义的营运资金是一个企业投放在流动资产上的资金,具体包括现金、有价证券、应收账款、存货等占用的资金。狭义的营运资金是指某时点上企业的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差额。《办法》给出了实际测算中,借款人营运资金需求量的参考公式:
营运资金量=上年度销售收入×(1-上年度销售利润率)×(1+预计销售收入年增长率)/营运资金周转次数
其中:营运资金周转次数=360/(存货周转天数+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应付账款周转天数+预付账款周转天数-预收账款周转天数)
该测算方法认为,影响借款人营运资金量的主要因素包括:现金、存货、应收账款、应付账款、预收账款、预付账款等,借款人流动资金贷款需求量主要是基于借款人日常生产经营所需营运资金与现有流动资金的差额确定。在企业理想的最佳运转状态下,企业营运资金应为企业存货,加上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与预付账款和预收账款的之间差额。理论上该测算方法是合理的,能有效估算借款人主营业务的营运资金需求量。
但在企业实际运营过程中企业很难做到如此规范高效,“应收账款”的收款期不会恰好与“应付账款”的付款期完全一致,企业必须在银行账户保留一定的货币资金用于日常周转。另外,许多企业在“其他应收账款”中核算了企业部分主营业务交易事项,企业合理的“待摊费用”等也是测算方法没有考虑到的。
在实际使用中,要根据借款人的实际经营情况,预测各项资金周转变化时间,合理地分析和使用数据,而不能仅仅局限于财务报表数据,要根据实际调查情况,合理确定数据取值。如,对承兑汇票占用余额较大的企业,可以考虑在计算周转次数的公式中增加应收、应付票据的周转天数。
(二)预测企业销售前景,客观确定“预计销售收入年增长率”数据
从计算公式可以看出:在利润率不变的情况下,企业预计销售收入的增加会导致企业营运资金增加,同时也可引起流动资金贷款需求增加。该比率的预定要有理有据,既要符合企业所在行业的发展规律和趋势,又要根据企业自身的发展阶段、规划及可实现性进行确定。最重要的是预测的增长水平要与企业现有的生产能力以及市场承受能力匹配,如果仅仅是为了达到需求量的测算而确定很高的增长率是非常不合理的。比如对于成立时间不长的企业,预计其销售收入增长率达到100%以上,与处于新生阶段的企业需要采取拓展策略的情况相吻合,但伴之而来的是高风险经营;对于经营已进入稳健期的企业,其增长率能达到20%已经是不错的业绩,再预计更高的增长率可以说只是为了达到更高的流动资金需求测算量而已。预测时要对数据的合理性和可实现性充分验证。
(三)加深关键指标理解,分清不同算法下取值范围,灵活使用测算工具
《办法》指出,将估算出的借款人营运资金需求量扣除借款人自有资金、现有流动资金贷款以及其他渠道融资,即可估算出新增流动资金贷款额度。即:
新增流动资金贷款额度=营运资金量-借款人自有资金-现有流动资金贷款-其他渠道提供的营运资金
实际工作中变数较多最难确认的部分就是借款人自有资金。掌握计算公式中自有资金的几种计算方法,是流动资金贷款额度测算的核心,针对不同的企业选择不同的自有资金的计算方法是准确测算流动资金贷款额度的关键。
三、对不同测算结果的分析
实际上不管采用哪种测算方法,几乎都不可能与企业实际申请的流动资金贷款额度完全一致。对同一个企业,采用不同的测算方法,流动资金贷款的需求额度也可能不同。针对不同企业的情况,选择适合该企业的测算方法,可以使测算更准确,也更容易发现企业真正存在的问题。计算结果基本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测算结果大于企业申请额度。这种情况虽然企业申请额度在测算结果范围之内,也符合银监会的监管要求,但这种情况也说明企业可能极度缺乏流动资金,需要筹借大量外部借款。但实际上存在能申请贷款的银行由于信贷额度不足,或者银行也不可能按照测算的结果足额给予贷款,借款人还需要通过增加自有资金的投入,如增加股东投入、引进战略投资者或到其他银行再融资等途径。如果企业在其他渠道不能借到足额的资金,企业很可能面临资金链断裂的风险。
二是测算结果与企业申请额度基本吻合。这种情况完全符合监管要求,信贷人员也都在朝这一目标努力,但实际企业完全符合这种情况的较少。
三是测算额度小于申请额度但结果为正值。表明借款人保持日常生产经营所需资金量没有申请的那么大,需要考虑贷款的实际用途是否全部是投入生产经营,是否存在挪用至固定资产投资(结合报表中的固定资产科目和在建工程科目进行分析),甚至投入房市、股市的可能,这是管理办法明确禁止的贷款用途。资金挪用的具体去向,可以通过分析企业现金流量表,或从资产负债表流动资产其他项目如短期投资、不合理的待摊费用,非流动资产项目如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项目中找原因。
一、引言
“经济增长”这一概念,自经济学产生之日起,就是经济学研究的重要核心,也是经济理论研究永恒不变的主题,经济学的众多分支绝大多数也是围绕这一核心而展开。经济增长的方式可分为:外延式增长和内延式增长。假设技术进步不变,生产函数的规模报酬不变,经济增长是由于物质资本数量和劳动力投入数量的增加而引起的,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即为外延式增长。内延式增长是相对于外延式增长而言的,是指投入的物质资本和劳动力的数量的总量不变,通过技术进步、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或各类资本组合结构的优化而产生的经济增长,这种增长方式称之为内延式的经济增长。假定其它条件不变,劳动力质量的变化引进的经济增长的变化为人力资本理论研究的范畴。
“人力资本”这一思想早前的亚当・斯密和马歇尔就已经提出。在亚当・斯密的著作《国富论》中就有关于劳动力的质量差异与劳动力的工资差异之间的关系的论述。马歇尔认为对人力资本的投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分析了家庭在人力资本投资过程中的作用。尽管亚当・斯密和马歇尔意识到了人力资本的作用,但由于他们所处时代的经济环境和经济理论的制约,他们仅仅只是提出了“人力资本”这一思想和一些简单的分析,而并没有对“人力资本”这一概念进行深入的研究论证,更没有形成一个思想体系。现在主流的经济学界,一般以1961年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人力资本”这一概念为人力资本理论产生的标志。但实际上,在舒尔茨之前的1906年菲歇尔的论文《资本的性质和收入》就明确的提出“人力资本”的概念,并且将这一因素纳入到了现代经济理论分析的框架之中。根据舒尔茨对人力资本的定义“人力资本是指凝结在人身上的知识、健康、技能等能力”,以该定义为基础,对人力资本的研究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研究人力资本投资对人力资本存量的影响,特别是教育投资对人力资本的影响(因为教育投资的数据相对容易获取);另一类是研究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要研究人力资本本身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对人力资本测量,其次才能将之代入生产函数。由于人力资本的定性,对人力资本的测量维度注定无法面面俱到,并且有些维度也难于计量。因此,对人力资本的测量方法有很多,各有侧重点,本文通过对人力资本分类及各类测量方法的梳理,归纳整理了目前主流的几类分类、测量方法并分析了它们的运用范围。
二、人力资本的分类
从舒尔茨的人力资本定义来看,人力资本是指附着在人身上的能力,而各个个体的能力各有不同,也即个体的人力资本是存在差异的,丁虹栋在2003年首先提出了“异质性人力资本”这一概念。基于“异质性的人力资本”,已有的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对人力资本进行了种种分类。
人力资本的一类分法是从宏观的角度出发,这一类分法一般按照个体受教育年限的长短进行分类,教育年限较长的个体为较高的人力资本,教育年限较短的个体为较低的人力资本。代表性的文献如陈晓迅(2013)将人力资本按高低层次分成了两类:较高层级的技能型人力资本和较低层次的普通型人力资本,两种层级的人力资本构成了人力资本的结构,两类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存在两种循环关系:高效率的循环、低效率的循环。人力资本结构与产业的匹配高,则会形成高效率的循环;反之,则会形成低效率的循环。杨超(2013)将个体人力资本按教育年限的长短分为:基础型人力资本、技能型人力资本和高层次人力资本。他将仅完成义务教育(含未完成)劳动力人口视为基础型人力资本,将完成了中等教育(含高中、职业高中、中等技校等)的劳动力人口视为技能型人力资本,将完成了大专及以上教育的劳动力人口视为高层次的人力资本,并分析了各层次的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更早的研究如陈浩(2007)依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并结合人力资本的投资,认为人力资本的投资顺序应当是:健康投资――教育投资――培训投资――迁移投资,按照人力资本的投资顺序与之对应的人力资本类型包括:基础人力资本、知识人力资本、技能人力资本和制度性人力资本。他将上述各类人力资本的组合视为人力资本的结构,研究了人力资本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人力资本的另外一类分法是从微观的角度出发。这类研究更多的是从企业组织或企业价值的角度来分析人力资本,代表性的研究如王佳楠(2015)按照企业资源配置的不同将人力资本分为三类:基本劳动力型人力资本,指仅具备基础知识量的企业员工;经营管理型人力资本,包括经人力资源管理者、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技术研发型人力资本,指企业内部的研发人员和技术人员。李忠民(1998)对人力资本的分类具备独特的视角,他将人力资本分为四类:一般型人力资本、技能型人力资本、管理型人力资本和企业家型人力资本。李忠民的分法兼顾宏观和微观的方法。此外,焦斌龙(2000)、冯子标(2001)、崔建华(2002)等人在丁虹栋“异质性人力资本”和“企业家人力资本”的界定下,进一步发展了“企业家人力资本”这一内涵。
三、人力资本的测量方法
人力资本的测量主要是测算人力资本的存量,主要的测算方法有:成本法、收益法、教育年限法以及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技能测算法。
(一)成本法
成本法是从人力资本投资的角度出发进行的测量,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的投资来源于五个方面:卫生保健投入、在职培训、正规的学历教育、个人的成人教育和个人(家庭)迁移。他认为家庭的日常消费、耐用品的消费和生产部分的开支共同形成了个人(家庭)的人力资本投资,他用上述三类投资的支出计算人力资本。贝克尔在舒尔茨的基础上更进了一步,他在舒尔茨提出的三个自变量之外还加入了“机会成本”这一变量。
(二)收益法
收益法的主要原理是折现,就是将人力资本在未来的收益折算成现在的货币价值。采用收益法测算人力资本可采用不同的指标进行折现,包括对未来的工资进行折现、未来的盈利进行折现等等。收益法主要运用于企业,计算的依据基于企业的未来预期,企业的运行稳定则可以较为准确地测算人力资本价值。
(三)教育年限法
由于人力资本形成的主要来源为正规的学历教育,受教育年限的长短直接影响人力资本的高低,因此很多研究因为数据获得方便,直接采用教育年限来衡量人力资本的存量水平,如Judson(2002)、李福柱(2008)等人的研究。但受教育的时间长短也并不能完全的反应个体人力资本的水平,因此为了更好的区别不同教育层次的人力资本水平,学历指数法也广泛地运用于人力资本的测算。
(四)技能测算法
随着人力资本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对人力资本的测算不断地精细化、准确化,并且统计工具的改进和各类数据库的迅速丰富与完善,教育年限法、教育指数法等方法的局限性越来越凸显。第一,同等教育时长的个体由于外部环境和个体的差异,个体的人力资本可能迥异;第二,正规的学历教育是一个静态的概念,不能反映学历后教育;第三,“干中学”等方面形成的人力资本无法计算在内。针对上述缺陷,近年来,部分研究关注于通过计算个体的技能水平来测算人力资本。世界银行将技能分为:认知技能、非认知技能和职业技能。个体劳动能力的高低取决于三类集合的综合运用。技能测算法是一种非常精细化的测算,并且测算的指标目前也没有完全的统一。
四、结论
人力资本理论发展至今,新的理论分支、新的研究点不断地涌现,但回归到其问题的本源,即对人力资本的测算则还没有一个方法能涵盖到人力资本的所有维度。这一方面既是由于相关数据的不完善,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人力资本的某些维度难于计量。已有的文献对人力资本的分类很多,但都服务于各自的研究目的,对人力资本的测量也是如此。因此,对人力资本测算的各类方法不存在好坏之分,对测算方法的选择需要考虑的是要服从研究的对象和研究的角度。纵观现有的文献,如要从宏观上研究人力资本或人力资本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对人力资本的测算宜采用教育年限法或学历指数法;如要从微观上研究企业或家庭的人力资本,则可采用成本法、收益法或技能测算法。
参考文献:
[1]江涛.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思想及其启示.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J].2008,(6).
[2]王勇、许强、许庆瑞.智力资本及其测度研究[J].科研管理.2002,(4).
[3]樊培银、徐凤霞.关于人力资源价值计量方法的探讨[J].中国工业经济,2002,(3).
[4]朱明秀、吴中春.逆向评估法:人力资本价值计量的新思路[J].生产力研究,2006,(4).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入世之后,我国的国际贸易规模逐年攀升,大量外来资本涌入的同时也伴随着我国资本走出国门寻找更广阔的投资机会。但是,在正当的国际贸易往来背后,也隐藏着严重的资本外逃现象。资本外逃代表我国财富的流失,会打击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和可持续性。对其研究显得愈发重要。
一、资本外逃规模的测算与影响因素分析
(一)资本外逃测算方法
由于资本外逃活动往往具有隐蔽性,要想准确测算出其规模是相当困难的。我们只能基于已有数据对资本外逃规模进行粗略地测算。国内外对资本外逃的测算方法主要有直接测算法和间接测算法。
直接测算法是直接通过一个或几个用国内异常风险反应迅速的短期资金外流项目来测算资金外逃额的方法。这种方法直接从国际收支平衡表中采集数据。基本测算公式是:
资金外逃=短期私人资金流出额+国际收支账户中的“误差与遗漏”
直接测算法简便易行,能够很方便地满足经济研究中对资金外逃基本趋势和大致规模的测算要求。但它的缺陷是:1、 “误差与遗漏”不仅包括那些隐蔽的未记录的资金流动,也包括一些真实的统计误差。2、直接测算法所依据的定义是将资金外逃视为一种短期资金流动,基本上没有考虑长期资金流动。
西方学者针对直接测算方法的一些缺陷,提出了另外一种测算资本外逃的方法―间接测算法(又称剩余法)。基本测算公式是:
资金外逃=对外债务增加+外国直接投资净流入+官方储备增加+经常项目逆差
从理论上讲,间接测算法在界定资金外逃的范围时,强调的是资金外逃产生的负面效果。相对于直接测算法来讲,间接测算法所估计的资金外逃范围要广得多。但间接测算法也存在明显缺陷,其主要表现为:1、测算结果并未涵盖所有的外逃资金;2、测算结果中包括了一部分正常的外流资金。
(二)直接法测算资本外逃规模
为简便起见,本文采用直接法来测算资本外逃规模。即利用公式:
资金外逃=短期私人资金流出额+国际收支账户中的“误差与遗漏”
一般而言,外汇占款主要来源于实际使用外资(FDI)、经常项目顺差和短期国际资本流入,可知,短期资本流出=外商直接投资+经常项目顺差―外汇占款。
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及国泰安数据库,并按中美年均汇率的相关数据计算所得,从1997-2011年我国资本外逃规模(单位:亿元):1997年--3747.135087、1998年--6051.727562
1999年--4853.82986、2000年--6669.191983、2001年--2171.814326、2002年--1312.70325、
2003年---4756.997997、2004年-- -9258.764424、2005年--2984.514381、2006年--140.3209658
2007年- -9169.814958、2008年--4978.892748、 2009年--4107.975908 2010年--6546.06491、2011年--5054.418718。
(三)资本外逃结构分析
从图1可以清楚的看到,1997-2011年,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误差与遗漏”在均值0周围上下波动,而短期资本流动和资本外逃规模走势基本相符。可见在这段时期里,我国资本主要是通过短期资本流出这一途径实现外逃的。
图1资本外逃规模结构
这一结论与杨胜刚(2000)研究的我国1987-1997年资本外逃结构不同,在其研究结论中可以看到,这一时期资本外逃中绝大部分是由于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误差与遗漏”造成的。究其原因可能是1994年人民币从经常项目的部分可兑换转变为1996年底全部可兑换,这为资本外逃提供了极大便利,更多的资本通过短期资本流出来实现外逃。
二、短期资本流动途径分析
1.显性的短期资本流动
显性的短期资本流动指的是可以从国际收支平衡表上观测到的短期资本流动规模。在我国国际收支的金融项目中,证券投资管制仍然比较严格,所以短期资本流动主要以其他投资方式进行,主要包括:短期贸易信贷、短期贷款、货币和存款、其他短期资产和负债。
图2显性的短期资本净流出结构示意图
从图2可以清楚的看到,我国显性的短期资本在2007年以前基本呈现净流入势态,而2007年和2008年,由于其他短期资产和负债的大规模净流出,导致显性的短期资本总额也出现净流出势态。
出现上述势态的重要原因与准备金制度的“创新”有关。2007年8月以来,境内银行开始按照央行要求用外汇上交本币存款准备金,主要全国性商业银行都执行这一新规定。由此估算,去年下半年上交存款准备金规模大约1000亿-1200亿美元。而商业银行的这些准备金正是作为商业银行的资产存放于央行。
2.隐蔽的短期资本流动
隐蔽的短期资本既可以通过经常项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进行名实不符的流动,也可以通过货币走私和地下银行(或地下钱庄)进行资本的非法流动。某些隐蔽性资本流动,如伪造单据所造成的虚假进口货值会反映在“错误与遗漏”项目中,但其所导致的资本流动并未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得到反映。具体包括:
①进出口伪报。通过低报或隐瞒贸易外汇收入,将外汇擅自存境外,或者高报贸易外汇支出,向国家外汇指定银行骗购外汇汇往国外,构成资本外流;制造无真实贸易基础的进口单据,“假进口真融资”,或者高报出口,低报进口,构成资本内流。此外,服务贸易也常常是隐蔽性资本流动的重要渠道。
②经常性转移。除了国际组织和政府部门的无偿捐赠和赔偿等项目以外,侨汇是比较重要的经常性转移。
③投资收益。通过低报对外投资收益、高报对外商投资支付的投资收益实现资本外流;而通过低报对外商投资的支付,高报对外投资收益,实现资本内流。
④外商直接投资企业资本项目结汇。短期资本流动不仅隐藏在外商直接投资的跨境支付和债权债务调整中,而且还通过“虚增”外商直接投资的资本金实现短期资本的流动。
⑤货币走私和地下银行系统等。
由于隐蔽的短期资本无法精确计算,我们只能通过从短期资本净流出总额中扣除显性的短期资本净流出来计算其总规模。
图3隐蔽的短期资本净流出
从图3可以发现,隐蔽的短期资本净流出自2008年以后持续的增加,并在2010年达到最高峰。而且自2009年以后,隐蔽的短期资本净流出额显著大于显性的短期资本净流入额,使得我国短期资本流动呈净流出势态。这一增长趋势对我国今后的发展大为不利,会导致我国财富的大量流失。
三、应对资本外逃的对策
资本外逃是一个国际性问题,其有效解决需要政府主导,金融机构协助配合监督,防止资本管理“真空”。鉴于资本外逃的特殊性,我国政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解决。
1.建立短期资本流动的监测预警机制。我国短期资本流动主要是隐藏在正常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下进行的变相资本流动,我国政府应该继续分别针对不同渠道的短期资本流动加强管理力度。
2.加强对居民私有财产对外转移的监管。对申请人身份的识别是其中最为关键的环节。当资产转移规模超过一定数额时,应充分利用现有信息界定待转移财产的合法性。
3.拓宽个人和企业的投资融资渠道。金融市场监管部门可以把国际市场上较为成熟的金融产品引入国内,也可以因地制宜的创造新型风险规避和套期保值金融产品,增强个人和企业对国家经济的信心。
参考文献:
[1] 曲凤杰. 中国短期资本流动状况及统计实证分析[J]. 经济研究参考,2006(40).
[2] 杨胜刚,刘宗华. 资本外逃与中国的现实选择[J]. 金融研究,2000(2).
[3] 宋文兵. 中国的资本外逃问题研究[J]. 经济研究,1999(5).
[4] 刘旭. 从国际收支平衡表探究我国资本外逃的现状及对策[J]. 国际商贸,2012 (11) .
[5] 李庆云,田晓霞. 中国资本外逃规模的重新估算:1982-1999[J].金融研究,2000(8).
(一)收入测算法收入测算法是基于市场运行完备,收入高低可以较为客观地体现出人力资本的边际劳动生产率水平的前提下,依据人力资本拥有者的收入进行人力资本测算。具体算法大致有以下三类。第一类:预期收入现值测算法Petty(1690)最早采用预期收入现值测算法估计了英国人力资本。他认为一个国家的总人力资本存量是个体人力资本加总的结果,而个体人力资本存量可以等同于个体毕生预期总收入的折现值。Farr(1853)把个人毕生预期收入中的个人生活消费额剔除,使用了5%的贴现率,并根据生命表调整了死亡率。Wickens(1924)将总人口分为老年人、未成年人和成年人三个年龄组并分别估算每组的收入现值,然后以各组总人口的中位数为权数对各组收入现值加权。Mincer(1974)提出了人力资本收入方程,并发现人力资本(收入的对数)与受教育年数(s)存在线性函数的关系。Graham和Webb(1979)提出人力资本的预期收入现值测算公式。式中,PVix表示根据特征向量i分类的所有x岁个体毕生劳动收入现值,Wix和Yix分别第i类型的所有x岁个体的就业率和平均收入,Pixk表示第k年第i类型的所有x岁个体到x+i岁的生存概率,gik和rik分别表示第k年收入为第i类型的经济增长率和利率;Jorgenson和Fraumeni(1989,1992)通过向后循环估算出任何年纪个体所有税后市场和非市场劳动收入的贴现值。第二类:收入指数测算法Mulligan和Sala-i-Martin(1997)采用了人力资本收入指数测算法进行美国人力资本的理论研究和测算。他们通过劳动力总收入与没有受教育者的劳动收入的比值将物质资本对劳动收入的影响剔除,得到的是非货币值结果。Koman和Marin(1997)在永续盘存法(PIM)的框架下,测算了指数化的人力资本。Laroche和Merette(2000)把工作经历补充到Koman和Marin(1997)的人力资本收入指数测算模型,构造了男女的收入指数函数。李海峥(2010)区分了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的人力资本。第三类:未来收入限制余额法世界银行在1995年估算各国民财富时,采用未来收入限制余额法测算人力资本价值存量。该法以“人力资本存量=当前时点的人口在生存剩余年限所能得到的未来收入的贴现值-(人造资本价值+土地价值)”为基本思路,将人口按性别和年龄分为六组。具体测算时,首先估算在社会某一核算时点人口的平均生存剩余年限和未来收入贴现值,再依此估算人力资本价值存量。
(二)教育指标测算法教育指标测算法使用频率较高,尤其是在需要比较区域或国际间人力资本的情况下。其核心思想是人力资本的核心内容由教育形成的知识和技能构成,因此人力资本测算能够通过使用教育指标如相对数指标(学校入学率、成人识字率)、总量指标(教育总年限、受教育水平)和平均指标(平均受教育年数、生均教育经费)等指标代表人力资本水平进行研究。在相对数指标的运用方面,Barro(1991)及Levine与Renelt(1992)等学者采用学校入学率(各年龄阶段学生入学人口数量和相应年龄组总人数的比重)进行相对数教育指标人力资本测算。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1998,2001)通过国际成人(15岁及以上人口)识字率抽样调查(IALS)进行人力资本测算。但是这类指标存在代表性问题,如入学率可能忽略了退学的学生和退出劳动力市场的人员,成人识字率忽略了职业技能、逻辑分析能力和科学技术知识等人力资本的重要方面;总量指标和平均指标的运用也不尽完善,如教育总年限指标测算法和平均受教育年数(将各级教育获得水平其相应的劳动力或工作年龄人口加权)测算法都忽视了等量时间的不同层次的教育有着不同的质量。
(三)直接能力测算法直接能力测算法通常基于特定设计的能力测验得分,根据相应的收益率进行加权,由此估算出人力资本价值量。作为个体人力资本测算最精确的方法,其代表研究主要有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交叉课程能力计划(CCCP)、生活技能调查(ILSS)和人力资本指标计划(HCIP)等。其中,人力资本指标计划(HCIP)将人力资本描述为是加强或支持就业能力、生产活动和创新的能力。《人力资本投资:一个国际比较》建议设定直接测量个体人力资本特征的范围,并基于劳动者能力和技能指标集,比较各国人力资本的差距。
(四)综合测算法Dagum和Slottje(2000)的综合测算法,将作为潜在变量的人力资本的微观估计与居民平均人力资本的宏观估计有机结合在一起。周德禄(2005)认为群体人力资本是在一定人口规模层面上整合个体人力资本的结果,因此研究群体人力资本离不开对个体人力资本生命周期规律的把握。作者用快速增长期、缓慢增长期、快速衰减期来描述个体人力资本从接受教育到参加工作直至退休养老的生命周期规律。同时,将个体人力资本分解为教育、经验和健康3个维度,每个维度的个体人力资本都变现为年龄的函数。
二、人力资本测算方法评价
总体来说,上述五中核算方法各有优劣(详见表1)。成本测算法可直接用货币计量人力资本的价值,体现了与当前SNA物质资本核算体系的基本一致性,并且所需数据易得,可行性强,但稳健性和客观性欠佳;收入测算法充分体现了人力资本作为资产所具备的收益性特征,影响人力资本的众多因素都被包含在了收入中从而不必单独考虑,但是数据可得性和准确性不高;教育指标测算法简便易行,数据容易获取,剔除了用货币计量人力资本的价格因素问题,因而被最广泛运用,但是统计范围偏窄,且估算的不是人力资本货币价值量,并没有体现与物质资本核算体系的一致性;直接能力测算法并不成熟,是否或应该如何将直接能力测算法纳入人力资本测算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值得进一步探索;综合测算法将几种测算方法综合起来,扬长避短,但也存在理论不统一、实际操作复杂等问题。
(二) 软件对计算机的要求。
(三) 当地的环境条件。主要指空气的潮湿程度,提供电压的大小和稳定程度等。
二、 软件成本的测算方法
(一)独立开发成本。
(二)协作开发成本。
(三)委托开发成本。
三、运行维护成本的测算方法
谈谈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成本的测算方法
在本篇论文中,企业在制定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计划时,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是系统成本的测算,以便尽可能以最小的代价达到预期的目标。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成本一般包括硬件成本、软件成本、运行维护成本等,尽管不同用户会计电算化要求的程度有所不同,但确定所需投资的方法却是相同的。
一、 硬件成本的测算方法
计算机硬件主要是指计算机完成其功能所借助的一系列部件和设备,主要包括:主机、打印机、网络服务器等设备;机房、加湿器等环境设施;打印纸、磁盘、色带等材料。确定硬件成本,取决于所需硬件的牌子、型号、数量、销售厂家,它们的市场价格。一般来说主要取决于以下因素:
(一) 需要处理的数据量及速度。
在电算化会计工作中需要由计算机处理的数据量及速度,决定了所需计算机的主频、内存、外贮等计算机的主要指标,从而大致确定了需要什么样的计算机及其数量。一般可把数据分为动态数据和静态数据。动态数据主要指在运行中要发生变化的数据,以及在运行中要输入、输出的数据,如:录入的凭证数据、明细帐数据、总帐数据等。静态数据主要是指在运行过程中主要作为参考的数据,在很长时间内一般不会随运行而改变,如:各种代码、各种文件参数等。记帐凭证数据一般在计算机内仅保存一个月,其测算公式为:记帐凭证数据=月平均天数×日均录入张数×每张凭证数据量;明细帐数据在计算机内需保存一年,每月明细帐数据量与记帐凭证的月数据量大致相同,其测算公式为:年明细帐数据=月记帐凭证数据×12;总帐数据量的测算公式为:年总帐数据量=总帐科目数占明细科目数的比例×年明细帐数据量;报表数据需在计算机内存放一年,测算公式为:报表数据量=报表张数×每张报表平均数据量×12。记帐凭证数据量、明细帐数据量、总帐数据量、报表数据量四者之和,即为动态数据量。静态数据量的测算方法一般有两种:一种与动态数据的测算方法相同,即分类别、分项目进行测算;另一种是按占动态数据量的比例进行测算,即静态数据量=动态数据量×静态数据占动态数据的比例。静态数据量与动态数据量之和,即为系统的数据总量。
(二) 软件对计算机的要求。
各种软件对其运行环境都有一定的要求。例如,需要内存1兆以上,显示器必须是25行显示等。
(三) 主机对设备及运行环境的要求。主要包括:是否需要空调、专用机房;是否需要不间断电源;是否需要新加汉卡、配置打印机等。
(四) 会计工作对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时间性、安全性和稳定性的要求。主要是指是否需要实时响应。数据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的要求程度。
(五) 当地的环境条件。主要指空气的潮湿程度,提供电压的大小和稳定程度等。
二、 软件成本的测算方法
软件主要包括系统软件与会计软件。系统软件一般都通过购买获得。会计电算化一般需要的系统软件有操作系统、支持会计软件的各种软件工具、运程通讯软件等。会计软件可分为核算软件与分析决策软件,但实际上,好的会计软件这两者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是密不可分的。如果单位是购买商品化会计软件,则需根据本单位的需要及厂家的报价,!进行测算。如果单位是自己组织开发会计软件,则需要分项目,根据开发期进行测算。
单位自行组织开发会计软件的成本一般可分以下几个项目:人员费用、系统软件购置费用、材料耗用费用、机器使用费用。对人员费用,首先要确定所需的人员和能够投入的人员,再估计出开始周期,将这两个数折合成“人年”,最后得出人员费用;对系统软件购置费用,首先需要确定开发会计软件需要什么样的系统支持软件及其数量,然后根据市场价格进行测算;对材料耗用费用,首先应估算出每一阶段各种材料的耗用量,再根据市价进行测算;对计算机使用费用,可采用两种方法,一是按每小时的机时费乘上估算的机时总数,另一是计算计算机的折旧费。一般说来,软件开发成本有三种形式:
(一)独立开发成本。即完全由使用单位自己开发,这种形式开发成本较低。
(二)协作开发成本。即由系统使用单位和某技术力量较强的单位协作开发。这种形式开发成本较上一种高,但效果最好。
(三)委托开发成本。即完全由某软件公司开发,使用单位不参与工作。这种形式开发成本往往较高,效果也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