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的运用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17 17:52:1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科学技术的运用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科学技术的运用

篇(1)

一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

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中流砥柱,是增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原始社会时期的人类,为了能够满足自身的生活需求,能够好好活着,创造了多种技术,比如石刀、坎砸器、钻木取火以及原始农业、畜牧业的出现,都让我们的社会在一点一滴的进步。经过漫长而艰难的岁月,走过了原始社会时代,走向了信息化时代。一个充满科学、重视科学、重视创新的年代,包括自动控制、智能控制、过程控制技术以及电子技术等工业技术,让我们的时候能够脱离繁重的劳动而用各种器械来完成我们的工作,而我们人类则可以花更多的时间来提升自己,让我们学到的知识为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社会服务。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未知的领域等着我们去探索,而学习就像是一把万能钥匙,可以为我们打开一扇又一扇们,让我们可以看到更广阔的世界。牛顿曾经说过“如果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只有拥有渊博的学识、广阔的事业,才能找到被淹没的金子,揭开蒙在新星上的黑布,让我推动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也是人才竞争最激烈的时代。面对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科学技术变得越来越重要,它正在以空前绝后的深度与广度渗透到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部分,与他们密切融合,共同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科学技术的运用,改变了社会生产力,使生产过程可以不再依靠劳动者,可以依靠机械自动化实现,提高了自动化程度,使劳动趋向智能化,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力方式,同时也让产业结构发生了变革。改变了人们的学习方式、思考方式,让学习不再是为了应试教育才去学习,而是为了自己学习,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让学习成为生活的一部分。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让原本昂贵的手机、电脑等奢侈品逐渐走进了寻常百姓的家,而其功能、外观等也越来越趋于普遍,可以满足人们的不同需求。如果没有网络,我们要怎么与远在异国他乡的亲友见面、谈天说地,随时随地都能够知道他们的近况,科学技术在逐步改变我们的生活,改变着我们的文化。

二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中的运用现状

为了改变课堂中单一、枯燥的上课方式,现代科学技术已经深入学校,大到学校的基础设施,小到课堂中的运用。比如投影仪、幻灯机、多媒体教室、视频教室、网络教室等,这些原本是为了帮助同学们学习的设备,在一些学校却变成了“宝贝”,怕被损坏,便把它珍藏起来,不让老师用、也不让同学们用,只有等上级领导来视察时才会用,借以表示学校的先进。教师不能够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设备,思想上就会懈怠,时间长了,就会对其显得陌生,仍然使用传统教学,不能真正做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完美融合,学生接触不到新技术,就不能够拓展视野,无法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虽然有很多学校都在使用多媒体上课,但是课件的质量却无法保证,为了让课堂顺利进行,计算机老师必须要在,否则老师对多媒体运用不够熟练,就会影响课程的进度,而且老师也无法迅速解决,耽误了学生们学习的进度。学校应该开设培训班,让老师熟练掌握课件视频的制作,能够熟练掌握多媒体的使用方法,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现代科学技术的引用,不仅能够充分开发、组合以及利用各种学习资源,扩展同学们的学习空间,让理论知识不再如此苍白无力,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方法。有的教学课件是根据从网上搜来,让课堂来配合课件,老师在讲课时被视频牵着鼻子走,完全偏离了教学目标。将视频引进课堂,能够让同学们直观感受,让知识不再虚无缥缈,让原本晦涩难懂、枯燥无味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帮助同学们理解记忆。无论我们使用什么方法来学习,都不能忽略教育的本质,即人教人。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正确对待科学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

三现代科学技术在思政理论课中的运用

(一)网络教学

思政课作为一门公开课,他的教学方式应该有别于其他的学科,在制作教学课件时,应该抓住思政课的特点,制作一些切合实际,让同学们感兴趣又能学到知识的,轻松愉快地学习。在制作视频时,老师应该明确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以及视频最终要呈现的内容,充分了解同学们学习的习惯,知道哪些知识点是他们已经熟练掌握的,哪些是陌生的,然后再收集资料,做一些能激发同学们兴趣的教学视频,丰富了课堂的教学内容,拓宽了学生们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及想象力、创新能力。也让他们能够身临其境,对生物产生浓厚的兴趣。比如把革命前辈的崇高理想比喻成爱情的忠贞不渝,让同学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其内涵。也可以转换教学模式,让老师变成同学们的朋友,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同学们。科学技术的应用,不仅克服了教师自身的局限性,而且减轻了教师的劳动强度,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教学视频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并且深情并茂、生动形象,能将晦涩难懂的知识用活动着的真实图像表现出来,并且效果逼真、形象鲜明,让同学们能够快乐的学习,自主地学习。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科学、实用、艺术的视频来配合上课的内容,不仅可以开阔视野,而且也可以减轻教师备课的负担,上课同学们也不会走神,彼此都能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施教、学习,也不会增加学生学习的负担,真正实现减负。为同学们搭建起一个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利用网络对思政课课堂教学进行补充,支持课题教学、案例研究、视频教学等,同学们可以自主选择用哪种方式进行学习,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而且由于学生人数众多,而教师数量有限,出现了很多同学不自己独立完成作业的现象,而是在网络中搜索答案进行复制粘贴,因此网络教学平台中可以加入防复制、粘贴功能,这样就算是抄,也必须自己输入,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可以在大脑中思考,留下印象。思政课的教学离不开案例,老师可以做一些趣味性较强的视频资源上传,让同学们能够主动学习。还有的同学喜欢玩网络游戏,深陷排名制中不能自拔,所以在教学平台中可以实行竞争制度,让每一位同学的学习情况包括学习的时间、测验成绩等都量化为排名,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也让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不受打击。例如:云班课的实施。云班课是指在移动网络环境下,利用智能设备开展互动教学的云服务平台,老师在云端创建班群和班课空间,为学生提供移动设备上的课程订阅、消息推送、作业、课件、视频和资料服务。帮助同学们实时学习。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颠覆了以往的教学模式,以往的课堂是教师的主场,而翻转课堂则是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不再占用大量的时间来讲授知识。学生们醉心于各种项目的学习,通过观看视频、电子书等提前学习课本知识,然后再将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在课堂上提出,由老师解答疑惑,以达到强化、巩固、拓展知识的教学效果。不仅如此,还能通过网络与其他同学讨论,互相学习,不论什么时候,都能够去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学习。学生们能够规划自己的学习内容和节奏,而且能够培养自己个性化学习风格。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导师,更是融入学生,成为学生们中的一分子,增加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联系,也增进了同学之间的交往互动,互相促进学习,取长补短。翻转课堂能够真正实现分层教学,每个同学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速度进行学习,并且根据学习速度匹配相应的作业,不会为了赶进度而不认真完成作业,让同学们能够按质按量地完成作业。翻转课堂不仅在教学中互动性较强,减少了教学内容的重复讲解,而且教学内容明确,流程较清晰,最重要的是其教学手段的先进性和科学性。以往的课堂教学模式大多是老师一直在讲,同学们也只是听讲,这样的课堂过于单调、乏味,难以激发同学们学习的热情及兴趣,并且只是为了教学进度而忽略了同学们掌握知识的深度,只是教,不注重同学们的学。而翻转课堂的引进,使学生成为学习中的真正受益者,能深层理解所学知识,能够让同学们有目的、有方向性地学习,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大家一起讨论,从而达到共同进步,提高成绩。同时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充分发挥他们的个人特长,根据每个人学习水平的不同以及对知识掌握的深浅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学习成绩提高的同时,也拓展了视野、培养了兴趣。学生们在学习了一段时间之后,通过教学视频,可以帮助学生及时进行检测,并对自己的学习情况作出准确判断。老师也可以把有相近疑惑的同学聚集在一起,与同学们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和理解思路,确认他们需要帮助的点事什么,然后进行引导,帮助他们找到正确答案,而不是直接告诉他们。当学完一个单元,老师要进行课堂测验,看同学们对所学知识到底掌握了多少,然后设置一个分数段,没有超过分数段的同学要对以前的知识重新学习,直到通过测验。不仅如此,老师要随时抽查,保证每个同学都跟上了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孙杰远,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19-120.

[2]解月光,等.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3-7.

[3]冷余生.大学教学方法若干基本问题简论[J].高等教育研究,2013,(3):31.

篇(2)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机械化程度明显提高,农业生产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成就。尽管如此,我国的农业生产仍然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家庭为单位,小面积经营。这种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生产方式,包括种植业和养殖业均需在单位面积投入大量的劳动力,且以低水平、重复为主,很难形成规模化和集约化,造成资源的极度浪费。既不适应不断提高的农业生产要素水平和社会化分工的要求,也无法应对日益增加的市场风险,更不利于农业科技进步。尽管农村城镇化进程促进农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但导致大量农村劳动力转向城市,造成农户兼业化和村庄空心化现象。不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效率低下的问题,反而导致城乡收入差距逐渐拉大,影响“农业、农村、农民”3者共同协调发展。

1.2农产品流通和市场建设有待优化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为现代化农业,尤其是农产品的流通和市场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目前我国市场农业还处于发展完善阶段,市场信息不能及时、准确地在供需双方交换,生产不能与市场相适应;产业布局和专业化分工错乱,不符合现代化市场的需求;储运加工系统不畅,导致“卖难”问题十分突出。这些问题都大大地抑制了广大劳动者进行农业生产和农产品结构调整的积极性。

1.3粮食安全与食品安全令人担忧解决好我国13亿人口的吃饭、穿衣问题,始终是党和政府的头等大事。作为一个全球性话题,粮食与食品安全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带来的极端气候,导致粮食大面积减产及病虫害问题,始终威胁着我国的农业生产。当前,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转基因已走出实验室,成为动植物育种的常规手段。通过转基因技术培育的新品种,正逐步侵入和占领传统的农业国家,我国同样未能幸免。尽管该技术在提高产量、抗逆及抗病虫害方面比传统作物有着巨大的优势,但是其安全性却无法准确评估。转基因作物的大面积推广,不仅危害食品安全,更不利于我国种质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食品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影响到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平稳。当下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屡禁不止。这些接连不断发生的事件,引发了党和政府对食品安全问题高度关注。

2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现状

我国农业科学技术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曾取得过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18世纪以来,西方以实验为基础的现代科技体系引领了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生命科学的发展与创新,尤其是数量与分子遗传学技术的进步,极大地促进了传统农业的发展与变革。我国用了近半个世纪,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的30年,依靠自己的力量,不断努力进步与创新,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科技水平和综合竞争力。尽管我国人口增加了2.4倍多,但粮食产量由1949年的1亿t多,增加到5.9亿t,其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人口增长。

3农业科学技术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3.1稳定发展农业生产

农业发展是“三农”建设的基础,而科技创新更是社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创新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特征,从,这一制度创新,彻底改变了我国农村的产业结构到现代化农业工程——超高产作物选育、现代化的畜禽育种技术、应对各类自然灾害的重大工程等,通过高科技手段不仅使得农业生产环境和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更提高了对环境的适应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是古人总结出的一句老话,从中反应出了优良品种的重要性。在生命科学爆发式发展的推动下,尤其是经典数量遗传学与分子遗传学相结合促成了现代化的作物、畜禽选育技术。高密度芯片和深度测序技术的出现,不仅使科技工作者更方便地定位疾病和生产相关候选基因,其衍生出的全基因组选择技术在作物、畜禽育种领域的应用大大缩短了世代间隔、加快遗传进展,极大地降低了育种成本。而应用现代技术进行抗病、抗逆育种,使得自然环境较恶劣的地区进行农业生产成为可能。被誉为我国农业战线上的“两弹一星”——黄淮海平原旱涝盐碱综合治理更是应用现代化农业科技手段,在党和各级政府协同努力下重点针对盐碱障碍耕地淡水匮乏问题,改善种植结构,改良工程和农艺措施,选育耐盐抗旱新品种,综合利用咸水和雨水资源对这一饱受旱涝、盐碱和风沙危害的地区开展大规模的综合治理和开发。其产生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应不可估量,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热潮中起到了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3.2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

篇(3)

前言伴随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计算机教育已经成为现阶段我国各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有效的提高计算机教育水平成为教育部门和计算机教育工作者普遍关注的话题。计算机科学技术是伴随计算机技术高速发展产生的先进技术,将其应用到计算机教学中必将使得计算机教育迈向新的高度。因此,笔者针对“计算机科学技术在计算机教育中的应用”一题的研究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1计算机科学技术在计算机教育中的意义

伴随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计算机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各领域扮演者越来重要的角色,计算机科学技术极大的提高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根据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优势和计算机教育的特征,将二者有机整合,必然产生积极的效应。

1.1改善教学管理层面

计算机教学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作,涉及到系列的管理活动。将计算机科学技术与计算机教育有效的整合,能够使得日常教学管理活动变得简单,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动态的了解和分析,使得原本复杂化的工作通过计算变得清晰明了化[1]。

1.2方便学生日常学习层面

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出现终结了计算机教育受到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时代。教师可以在网络上上传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计算机知识,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需求随时随地的进行查阅,极大的方便了学生的日常学习行为,符合全面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要求。同时,利用计算机科学技术能够有效的实现按需施教、因材施教,避免了传统计算机教学中“一刀切”的现象。

1.3丰富教学资源、节约教学成本层面

利用计算机科学技术能够将计算机教育中的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形成生动化、趣味性的课件或者视频形式,极大的丰富了教学资源。同时,利用多媒体等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教学活动,有效的节约了纸张等教学成本,符合成本精细化管理的需要。

2计算机科学技术在计算机教育中的应用

2.1变革传统教学观念

辩证唯物论中指出,实践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实践。所以将计算机科学技术有效的应用到计算机教学中,首要问题是变革教育工作者的传统教学观念[2]。①需要全面树立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②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全新的技术进行应用和整合,而且需要根据客观实际情况发挥教师的创新思维,使得计算机教育在创新中谋得发展,在发展中继续创新。

2.2规范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应用

在将计算机科学技术应用到计算机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充分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即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主观能动性对知识形成自身的建构;另外,针对信息资源的利用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选择具有代表性和时代而且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信息资源进行利用;最后,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一定要重点突出、层次清晰,不要追求过分的美观和形式,忽略了教学内容,也不要因为对教学内容和目标的重视使得课件过于生硬枯燥,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缺失[3]。

2.3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认知

素质教育观念要求不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将计算机科学技术有效的与计算机教育整合必须全面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认知程度,使得学生在主观上接受计算及科学技术,进而保证学习的高活力、高兴趣,使得计算机教育水平得到全面提高。

3结语

将计算机科学技术有效的应用到计算机教学中是全面提高计算机教育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是培养和提高人才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必要措施,是创新教学模式的必经之路。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能够引发教育部门和工作在计算机教学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对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关注,在开展计算机教学实践工作只能够,变革传统教育理念、创新教育工作方法、整合先进教学技术,根据我国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探索出适应我国个教育阶段学生特色的计算机教育路线,全面提高受教者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为社会范围内普及计算机应用技能做出新贡献。

参考文献

[1]柳善文.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5,05(08):124~125.

篇(4)

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教学信息呈现方式更加直观、丰富、生动,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达到启迪学生思维、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目的。

如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一课时,长方形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应用多媒体课件可以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寻找不同的解法。首先利用投影屏幕出示:分别用几根3厘米和4厘米的小棒,才能围成一个长方形?为什么?先让学生思考周长的求法和算法,开拓思路。再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两种不同算式的活动过程:3+4+3+4=14(厘米)、3×2+4×2=14(厘米),使学生从中得到启发,归纳出长方形的周长公式。这样的启发能够促进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突破难点,体验知识形成过程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让学生明白数学中一些公式的由来是很费力的。这时,教师可以借助有效的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教学情境、提供丰富感知、呈现思维过程,使学生闻其声、入其境,让学生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借助于观察和比较,逐步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更深刻地把握知识的本质。

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如果只凭借教师的讲解,学生很难理解公式的由来。然而,利用动画演示将平形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通过割、补、拼演示,使学生从直观上了解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关系,从而由长方形面积计算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学习难点不攻自破。通过多媒体技术的演示,揭示知识间内在的联系,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通过观察以及教师指导,学生们既经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又培养了数学的转化思想,掌握了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

巧设练习,巩固课堂新知

心理学家指出,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一定量的练习才能实现,而小学生却好动好玩,如何才能为二者寻找一个平衡点呢?游戏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在教学完《小数的认识》之后,巩固阶段的任务用一个“智力大比拼,闯关获大奖”游戏来统摄,推出两道基本练习、一道提高练习、一道拓展练习。这一环节的创设,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感觉到是在玩中学习。生动的游戏情境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成功的体验增添了他们学习的信心。

多媒体技术应用也要平衡“投入”与“产出”

篇(5)

信息时代,互联网在我国的教育工作中占据重要地位。互联网资源的丰富性、互动性和共享性,帮助教育工作者建立了符合课程改革的新型课堂模式。《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需要在科学课程中利用一切条件尽可能使用各种现代化技术。这一要求为信息技术和科学课的结合找到了支撑点。下面将通过呈现教学内容的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师生互动三方面,论述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

1.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

根据心理学原理可知,小学生处于对客观世界的初级认知阶段,这种认知是从感官体验直接产生的。随着感官体验的不断丰富,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不断强化。当抽象思维能力形成并强化时,学生会将这种能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总的来说,小学阶段的学生的认知方式带有很强的情境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利用学生此阶段的心理状态进行教学。

1.1信息技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科学思维能力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初期教育对个人科学思维的培养有着决定性作用。小学是学生通过对客观世界的不断体验而形成科学思维的初级阶段。在生活实际中,小学生通过社会接触,不断提高思维能力,并逐渐让逻辑性更周密。随着实践知识的不断丰富,小学生的思维能力也会不断提高。小学科学是一门启蒙学科,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在整个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带有很强的情境性。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可以将教材中大量科学信息以彩色图片、模型图呈现出来。多重呈现方式可以直接刺激学生的感官,促使学生迅速感知内容、巩固记忆、丰富想象,从而实现教学个性化,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1.2信息技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什么会打雷下雨?”“为什么有冬天、夏天?”“为什么石头会沉在水底?”,在思维能力形成阶段,小学生的求知欲会特别外露。此时小学科学老师需要呵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引领学生参与科学互动,让学生了解科学和生活的关系。教师可利用信息手段将网络平台中整合的资料呈现给学生。学生通过信息平台,可以在短时间内领略中外知识,体味探索知识的乐趣。

1.3信息技术有利于强化学生的理解力

科学技术具有极强的抽象性。小学生处于抽象思维能力尚处于形成初期,无法准确感知课堂内容的科学性。信息技术手段如同给学生搭建继续攀登的梯子,将学生的各种感官充分调动起来。在教学中引用课件、多媒体等电教手段可以让枯燥的知识趣味化。通过直观的观察,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提高理解程度。

2.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运用的策略

根据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中需要强调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需要成为课堂教学中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引导学生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的构建者。信息技术的出现,给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多元化的实现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2.1创造环境,鼓励自主探索。

人类学习的过程是从直接经验向抽象经验的转化过程。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形成科学思维。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要尽力给学生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现阶段,我国的小学科学课堂模式依旧较为单一,学生缺乏自主探索的意识。网络技术的出现让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开放,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当形象生动的多媒体画面出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整体感知会愈加深刻。

2.2丰富教学形式。

信息时代,多媒体手段进入课堂已经成为趋势。教师需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丰富性、时效性、互动性等特点,丰富教学形式。当前阶段,我国小学阶段实验室建设并不完善,学生如果只通过课本文字,就无法真切感受实验内容,电教媒体的模拟演示可以让比较复杂的内容形象生动化。例如教师在讲授农作物成熟的过程时,可以将整个成熟过程压缩成一段模拟演示动画,将抽象问题形象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学课进入了多媒体时代。信息技术的视听结合在提高课堂教学趣味性的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课堂中的运用,是对教学机制的一种改革。这种改革让枯燥的科学知识变成了生动有趣的画面,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注意力,很大程度上提高科学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篇(6)

3D打印技术最早出现在美国,始于19世纪末,并于20世纪80年代得到实现与发展,现如今欧美等发达国家的3D打印技术已经在消费电子、汽车制造业、航空业和医疗等领域初步形成成功的商业模式.中国对于3D打印技术的研究较国外起步晚,特别是在基础教育中的应用研究更少.研究3D打印技术及其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可以让师生对3D打印技术有全面的解和掌握,而对于教师而言,在教学过程中利用3D打印技术可以弥补常态课堂直接经验不足的劣势,将隐性知识和认知结构显性化,使学习资料由抽象化变为具体化,进而改善和提高教学效果.在基础教育领域,英国教育部于2012—2013年开展3D打印融入STEM学科的试点项目,寄希望于通过3D技术创建新型学习“枢纽”,让师生的学习通过制造和分享过程而产生.张晶[1]等于2015年提出3D打印在中小学数学教学上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应用时要突出挑战的学习环节;李柯影[2]等以英国中小学课堂3D打印技术项目为例,为探索国内3D打印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应用提供经验;胡敏蕙[3]等研究3D打印技术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的应用.3D打印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问题一直是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但3D打印技术在教育领域仍处于起步阶段,研究的深度有待进一步挖掘.

13D打印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3D打印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能体现教育体系中教师的创新理念,学生的创新能力,课堂的创新环境,让先进的技术助推教育教学方式的发展与进步.1.13D打印技术在小学数学课程中的应用.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有限,因此,图形的学习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具有一的困难.从小学数学的学习内容出发,一年级认识各种图形;二年级学习轴对称图形;三年级学习图形的面积和周长;四年级学习从不同方向观察图形;五年级学习计算各种图形的体积和表面积,以及图形的摆放问题;六年级学习圆、圆柱、圆锥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传统的教学方式只是教师采用画图或图片的形式展现在书本和计算机上,学生无法从实物认识图形的特点,无法真正领会面积和体积公式的推理过程,教师往往也只是把这些内容当成公式让学生进行简单的记忆,这样的教学模式会导致学生对学习内容不理解,死记硬背,这也正是数学传统教学方式在图形内容方面最突出、最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借助于3D打印技术就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难题.3D打印技术可以使设计跃然而出,用实物的形式向学生展示.三角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正方体、长方体、圆、圆柱、圆锥和不规则图形都可以变成实物展现出来,让学生对于图形的理解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从图形本身出发,得出每个结论,从而对问题有全面、真实的认识.同时,有助于学生实现个性化的思维设计,使课程内容更加丰富,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目前齐齐哈尔市龙沙小学已经开展3Done的课程教学,课堂上学生可以利用该软件设计出简单的造型,各种空间立体图形、玩偶或建筑物等,只要想象出物品的形象,就可以在建模软件中画出来,既可以满足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的愿望,还可以在观察中提升认识能力,对空间图形有更深刻的解[4].1.23D打印技术在中学数学课程中的应用.进入中学学习阶段,数学学科对于图形的学习更为深入和全面,初中阶段对平行四边形、梯形、矩形、菱形、正多边形、扇形、圆柱和圆锥等的研究,扩展到图形的组合、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而高中阶段数学学科中关于立体几何和空间计算等方面的知识是学生最难于理解和掌握的,如棱柱、棱锥、棱台、圆柱、圆锥、圆台和球表面积或体积的计算,空间中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点线之间的距离和点面之间的距离等.在以前的教学活动中,很多数学教具是空白的,教师只能通过画图、课件或视频等方式向学生讲解知识点,导致学生有时候依然对知识缺乏立体印象,只能死记硬背.引入3D打印技术后,教师可以打印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真实物体,通过对真实物体的观察,可以给学生视觉上的感观,点、线、面等就不再是难以想象的抽象概念,可以很容易地向学生讲解相关知识.课堂上可以用打印出的图形引入三维空间和多维空间的概念.传统教学中使用的教具只针对特殊的图形,进行图形性质结论的讲解,而对于许多题目中出现的图形,是没有这样的教具来进行展示的,只能依靠教师手绘来完成,学生的认知不能变成立体的,空间想象能力又一次被限制.3D打印技术的引入就可以完成立体几何图形的讲解,降低学习难度,让学生从对空间图形的空想过渡到对实际图形的观察[5].1.33D打印技术在大学数学课程中的应用.大学数学课程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复杂性,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要求更高.高等数学中的曲线和曲面,空间解析几何中的三维图形、空间曲线和曲面的绘制等,都对教师的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而要绘制出这些图形需要花费很长时间,并且精确度得不到保证.这些抽象的图形都可以利用3D打印技术完成教具的形象化过程,让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得到提升,教学效果得到质的飞跃[6].如果应用3D打印技术,那么大量模型都可以打印出来,教师就能够轻而易举地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针对部分理解不的学生,可以邀请他们亲自制作和打印3D模型,从而培养学生的物体感知能力和好奇心[7].1.43D打印技术在数学实验课程中的应用.现代数学离不开计算机技术,数学中有关数学实验类的课程也是3D打印技术应用可以进行推广的一个领域.许多学生缺乏计算机学习兴趣,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一般是通过电脑演示一些基本操作,无法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欲望.3D打印技术应用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可以设一个学习场,导入一些生活中常用的模型或与其它学科相关的模型,使课堂更加个性化、趣味化,加强学科之间的关联性.也可以吸引学生利用计算机设计作品,然后通过3D打印机打印成品,让学生全程参与到信息技术课程中,提高学生对未知事物的学习兴趣[8].

23D打印技术对教育领域在“互联网+”背下的影响

篇(7)

在知识更新、信息爆炸、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数学教学工具有了划时代的突破,数学教学从单一的教学逐步入声、图共存的多媒体教学时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以不可阻挡之势快速走进中学数学课堂教学领域,它必将改变课堂教学的模式、课堂教学手段,促进教师教育思想的转变和教育观念的更新。下面根据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经验,谈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多媒体教学的几点尝试。

1 巧借信息技术的交互性,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1.1 人机交互是多媒体计算机的显著特点,多媒体计算机可以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声色并茂的、感染力强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这种交互方式对于数学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因而形成学习动机。

1.2 人机交互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传统的数学教学,教师是主宰,学生是配角,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甚至练习作业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学生只能被动参入这个过程。而优秀的多媒体课件所提供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所学的内容的深浅,来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作业。

初中数学复习课或习题课,特别适合人机交互的学习环境,因为初中数学教师完全有能力制作这类课件,从前置知识复习,精选例题讲解,到巩固练习作业,每一教学环节都可以设置成不同的层次,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性地进入相应层次,当然还有机会进入高一层次。这种交互性所提供多种的主动参与活动,就为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而使学生能真正体现出学习主体作用。

2 巧借信息技术提供的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信息技术提供的外部刺激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它既能看得见(视觉),听得着(听觉),还能用手操作(触觉),这种多样性的刺激,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解强得多。同时信息技术的丰富性、交互性、形象性、生动性、可控性、参入性大大强化这种感官刺激,非常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

2.1 化无形为有形

初中数学理性知识成分太重,传统的教学只片面强调逻辑思维训练,缺乏充分的图形支持,缺乏供学生探索的环境,于是只能靠学生的死记和教师的说教了。比如,初三几何“点的轨迹”,学生最终会知识“轨迹”是一些直线或射线,但学生对“轨迹”是毫无想象力的。《几何画板》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它显示的“点”一步步地动态有形地组成直线或射线,旁边还能显示轨迹中“点”的条件,这种动态的有形的图形是十分完整的,清晰的,它远远超出老师“把轨迹比喻成流星的尾巴”。

2.2 化抽象为直

初中数学的概念教学是教学中的难点,学生几乎被动地从教师那里接受数学概念,只有靠强化记忆知道概念的共性和本质特征。初三代数“函数”,就是一个典型的概念教学,关键是让学生对“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值与它对应”,有一个明晰直观的印象。运用多媒体的直观特性,分别显示解析式y=x+1,数学用表>>中的平方表,天气昼夜变化图象,用声音、动画等形式直观地显示“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值与它对应”,最后播放三峡大坝一期蓄水时的录相,引导学生把水位设为y,时间设为x,就形成了y与x的函数关系。不仅引起学生的自豪感,而且对函数概念理解非常透彻。

2.3 化静止为运动

运动的几何图形更加有效地刺激大脑视觉神经元,产生强烈的印象。初中几何《圆》这一章,各知识点都是动态链接的,许多图形的位置发生变化,图形间蕴藏的规律和结论是不变的。熟悉《几何画板》的教师,无一例外会用《几何画板》来演示“圆幂定理”,即相交弦定理割线定理切割线定理切线长定理,鼠标一动,结论立现,效果相当好。其实象“垂经定理”、“圆心角、弧、弦、弦的弦心距关系定理”等等,需要用“翻折”、“旋转”、“平移”等知识证明的定理,都可用《几何画板》动态揭示知识的形成过程。有些题目,不经意用鼠标移动一个点,图形变化了,结论仍然成立,比如:图形中移动C点或E点始终有CE∥DF。

2.4 化繁琐为简明

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一个重要出发点是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初三代数“频率分布”,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引着学生在“60名女学生身高”数据中,找最大值,最小值;再分组;一个一个地数出每组中数据的个数;计算频率;绘频率分布表,画频率分布直方图,既繁琐又费时。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简洁明了,把60个数据输入Excel,排序,最大值和最小值,各组中的频数,一目了然,用Excel还能方便地绘出柱状图,类似频率分布直方图。若教师重点讲透步骤、方法和道理,把非智力过程交给计算机处理,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是信息社会对基础教育的需要,也是教育面向现代化的需要。

篇(8)

所谓的思维可视化技术主要指的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思考路径和思考方法通过模型图、概念图、流程图、图示和图像生成软件技术,最后再通过传播、交互、存储和呈现等信息技术一一呈现出来,这种可视化的思维更加便于理解记忆,最重要的是这种可见的知识加工过程能够有效地训练学生们的思维。思维可视化技术在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中的运用,能够有效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及教学观念,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全面提升学生们的综合素质。

二、思维可视化技术的实际应用

(1)运用思维可视化,明确教师教学目标。在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标准当中,针对课程目标设置了态度、情感、能力、知识、价值观这几大部分,这几方面的目标可以说是互为影响、有机结合的。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把握好课程目标,让教学回归生活。品德与社会科学这一学科教材中存在着大量的社会知识,教师一定要合理地运用思维可视化,兼顾社会知识性及品德科学性。①运用思维导图,把握目标体系。此处以苏教版的小学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为例,这一册主要由四个单元构成教学内容,主要的内容就是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近年来地球开始生病了,世界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每一个单元都是生活的侧面映照,围绕生活这一主题展开了3~5课时的学习。本册主要是结合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智力及心理发展特点,旨在引导学生们把握少年生活,探索成长家园。在教师完全掌握了教学内容的情况下,为了让学生们明确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利用制作思维导视图的形式制定出三维教学目标,让学生们能够对所学的内容一目了然。②勾勒单元目标,实现省时提效。以小学六年级第三单元“外面的世界怎么样”为例,在整合单元内容以及目标的过程中,不难发现,这一个单元都是并列的编排体例,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地打破原来的顺序,在整合了单元的教学目标之后,利用单元教学的方法,将本单元的总体目标设定为:简要地了解人类文明遗产,进而激发学生们对于历史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们的世界公民意识。然后利用思维可视化技术为学生们制定自学提纲。学生们可以结合提纲自主选择预习的方向,教师在课堂上则主要是组织学生们进行交流,互相探究问题,分享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们对教材融会贯通。

篇(9)

1994年,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学会(AECT)对教育技术作了定义: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这是一个涵盖面很大的学科领域,研究广义上的学习过程,包括教与学的过程;同时学习资源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可被学习者利用的一切要素,包括学习过程中的人力资源和非人力资源,其中人力资源包括教师、同伴、小组、群体等;非人力资源包括各种教学设施、教学材料和教学媒体等。教育技术的研究范围包括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等5个领域,它们之间不是一种线性的逻辑关系,而是相互独立而又相互渗透、协同作业。通过对教育技术的研究,开发和使用各种学习资源,用系统方法设计和组织教学过程,追求教育教学的最优化,实现促进学生学习的总目标。

教育技术的应用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包括学习者的特征、教学内容的差异、教学手段的性能、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师的专长等。对于以动手实践为特点的科学教育,强调围绕特定的科学概念开展科学探究和工程设计的实践,通过科学探究和工程设计活动,在提出问题和明确难题、分析和解释数据、建构解释和方案设计等环节加深学生对科学的理解。随着电子与信息技术,尤其是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逐渐普及,以及科学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发展,教育技术在科学教育中的运用不断地扩大和加强。针对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好奇、好动的性格特点,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形、声、色等多种感官的刺激,以及直接生动的演示,为学生创设了愉快的学习情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为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这样既可以满足课程内容本身的要求,也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现代信息技术包括多媒体计算机、网络及各种工具软件和硬件。在这样的一个学习环境中,学生面对的是汇集了大量数据、资料、教学软件等构成的学习资源,它对科学课程资源呈现方式的影响是根本性的,如:超文本技术突破了传统教学内容的学科逻辑结构,便于学生自主搜寻、检索、分析、组合与探究,为知。识的获取和保存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网络技术极大地丰富了科学信息资源,课程资源更开放、与实际问题及现代科技发展联系更密切;多媒体技术优化了科学知识的呈现方式,能满足学习者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的需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和感知活动;信息技术所具有的高度交互性,更便于学生主动学习、交流合作,能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科学探究学习的开展正需要这种具有网状结构及超文本性和多路径的随机交互性的课程资源来支持。

同时,现代信息技术为探究式教学的实施提供了更易于实现和操作的物质基础。互联网上关于自然、生活以及各学科信息的资源丰富,学生可以十分方便且相对独立地查询和获取知识;基于网络的搜索引擎、相关的计算机软件工具(如动画、视频编辑软件等)及虚拟功能等,构筑了数字化探究实验平台,为学生提供了知识构建和创作实践的辅助工具;基于网络的教学支撑平台,特别是基于web的协作学习平台,为探究学习提供了协商学习、交流讨论的通讯工具和自评互评的学习反馈工具。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探究问题的工具,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学生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

目前,科学课堂中常见的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包括:演示工具(如多媒体技术、电子白板)、信息获取工具(如手持技术、数码设备)、交流与共享工具[如魔灯(Moodle)平台]、情境创设与知识建构工具(如概念图)、教育主题网站(如基于互动学习类教育主题网站)、社会性软件[如网络日志(博客)]和信息化教学评价工具(如电子档案袋、计算机辅助测验系统)等。

演示工具――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技术”是指以数字化为基础,把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承载信息的多种媒体结合在一起,并通过计算机进行综合处理、控制和显示,将多媒体各个要素进行有机组合,并完成一系列随机互式操作的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的特点是多样性、集成性、交互性、控制性和非线性等。

多媒体技术的教学应用,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处理文本、图形、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多种教学媒体信息,通过教学设计,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运用一定的策略,把教学内容按人类联想方式有机集成起来,输出多媒体信息,使学生获得多样化的外部刺激。同时使学生通过友好的人机交互界面,完成一系列人机交互操作,以便于进行学习。多媒体技术的教学应用既是教学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学整体改革的突破口。

目前,多媒体技术的课堂教学应用主要是进行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这是多媒体技术与计算机辅助教学相结合的产物。多媒体技术的教学应用环境主要有多媒体综合电教室、多媒体网络教室。目前课堂教学中使用最多的是多媒体综合电教室。这种教室既保留传统教室的式样,又将多媒体、网络等设备有机地组成一个整体,使之具有多种功能。其系统构成的基本配置有:①多媒体信号源设备――多媒体计算机、实物展台。②多媒体显示设备――多媒体数字投影仪。③音响系统和多媒体集成控制平台。④用于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交互的设备――如黑板、一般白板、交互式电子白板。

信息获取工具――手持技术

手持技术,又称掌上技术,是一种新型的信息技术,国内常见的手持技术主要指由数据

采集器、传感器和配套软件组成,定量采集各种常用的数据,并能与计算机连接的实验技术系统。手持技术的核心部分是传感器,基于不同的传感器,可以进行不同的实验测量。它不但能采集物理数据(包括电流、电压、光强度、气压等)和化学数据(包括温度、溶解氧、电导率、pH等),还能采集生物数据(包括相对湿度、心电图)等。因此,手持技术在小学科学实验中有着较大的应用价值。手持技术具有两层含义,即“手持”+“技术”。前者表现为便携与实时两大特点――数据采集器与各类传感器都很小,实验操作可以在手掌上进行,有利于师生随时随地进行探究活动。一旦数据变化过程与实验过程同步进行,再与计算机连接,便能将显示变化过程以各种形式(如图像、表格和指针等)动态演示出来。后者表现为准确与综合两大特点――实验数据可以达到相对误差为0.5%的准确度,完全符合小学阶段对实验数据准确度的要求。

手持技术降低了实验和学习的难度,对于课堂中比较难做探究的实验,借助手持技术可以将其变得较容易实施,一些难以理解的科学原理和实验,可以借助手持技术直观演示将其变得容易认知。如低年级学生对“光强、声强”等概念的理解存在一定难度,如“什么是光强”、“光强在哪里”等,可以利用手持技术实时反映光强的数据变化曲线,使得小学生对其的感知不仅仅停留在日常经验的感觉印象,而是在定量的基础上形成科学认知。

很多科学教学和实验受环境和空间影响比较大,手持技术仪器具有便携性的特点,可以使得科学教学和实验的场所由室内扩展到室外,突破了空间限制。手持技术仪器采集数据的自动型,可以使得科学实验不分昼夜进行,突破了时间的限制。手持技术设备改变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交流与共享T具――MoodIe平台

Moodle(Modular Object―Oriented Dynamic Learning Environment),即:模块化面向对象的动态学习环境,是一套基于“社会建构主义理论”设计开发的开放源代码的软件,能够帮助教师高质量地创建和管理网络课程。Moodle平台依据社会建构主义的思想教学,即教育者和学习者都是平等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他们相互协作,并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共同建构知识。教师可以利用它实现多样化的评价功能,例如:学生的自评、同学之间的互评以及教师评价等。它能够完整地记录学生的整个学习历程,能够客观、立体地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方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地发现学生所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

知识建构工具――概念图

概念图是某个主题的概念及其关系的图形化表示,概念图是用来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它通常将某一主题的有关概念置于圆圈或方框之中,然后用连线将相关的概念和命题连接,连线上标明两个概念之间的意义关系(图2)。与传统的纸笔方式的概念图相比,借助于计算机工具绘制概念图具有操作简单、存储方便、易于交流等特点。常用的概念图制作软件很多,如Inspiration、Mind Manager等。

育主题网站――WebQuest

WebQuest是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的伯尼・道奇(Bernie Dodge)等人于1995年开发的一种课程计划,是一个以探究为基础的学习活动,其中的全部或大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WebQuest不是单机活动或是课程单元的一部分,它必须有活动介绍和课时活动安排的支持。课时活动安排为学习者的学生活动搭建了脚手架,把学生置于一个情境之中,以使他们能成功地完成WebQuest。此外,WebQuest应该完全适应一个更大规模的课程,以自然地深化和扩展学习的方式把当前教学内容建立在先前教学内容的基础之上。

一个WebQuest包括绪言(Introduction)、任务(Task)、过程(Process)、资源(Resources)、评估(Evaluation)、结论(Conclusion)等6个部分(关键属性)。除此之外还可以有诸如小组活动、学习者角色扮演、跨学科等非关键属性。(关于WebQuest的详细介绍见本期专题文章――《WebQuest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信息化教学评价工具――电子档案袋(portfoIio)

电子档案袋是由教师和学生搜集的,主要用于存放反映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进步的各类学习成果,如文章、美术作品、文学作品、作业、试卷、评语、调查记录、照片等,时间可以是1学年,也可以是1个学期。

篇(10)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教学媒体如:黑板、挂图、实验、模型等为基础的教学手段已经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多媒体在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应用的学科,很多内容抽象难懂,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突破学习上的难点,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化学的新课,不容置疑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部分,许多化学现象、化学概念、化学反应、化学规律都要求学生在学习新课时有一个正确的第一印象,这样可以避免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造成认识上理解上的模糊或错误。在讲授新课时,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运用文字、声音、图像来刺激学生和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以多种方式,不同的表现手法对新授课的内容进行加工,生动、有趣地展现于学生面前,让学生充分认识化学现象,化学反应及规律。同时,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还可以加大传输的信息量和信息传输的质量,实现课堂的优化组合。实践证明,正确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使课堂生动形象,学生普遍感兴趣,让学生在活泼轻松的气氛中学习,知识接受快,课堂效益好。

一、创设情景

情景是使人入胜的好途径。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创设愉悦的课堂情景、求知的课堂情景、成功的课堂情景,适时地呈现适当内容的形象材料给学生多通道的刺激,让学生边听边看边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来认识理解化学表象和本质。用生动、具体的化学现象揭示物质结构、化学反应,变主动为客观,变枯燥为生动,就能极大地激发起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引起探索化学世界的好奇心,为积极主动地学好化学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在基础版化学《氮和氮的化合物》这一部分有句彦语“雷雨发庄稼”,怎样解释这彦语呢?要做实验是不可能的,我从网上清华同方资源库中找到了“雷雨发庄稼”的教学动画,这动画形象、生动,用在教学上,使学生很容易知道:空气中的氧气和氮气在雷电的作用下,有小部分发生反应生成一氧化氮,一氧化氮遇空气中的氧气转化为二氧化氮,二氧化氮遇雨水转化为硝酸,硝酸遇土壤转化为能被庄稼吸收的硝酸根离子,雷雨后相当于给庄稼施了一次氮肥,这就是为什么有“雷雨发庄稼”这种说法的科学依据。这样的教学方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好,老师也就提高了教学的质量,真是一举两得。再如甲醇、一氧化碳的中毒现象及原理等许多新课教学都可以利用开发软件制作成如意的教学情景。

二、剖析机理

物质的结构,化学反应的机理,学生理解起来很困难,多媒体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以其丰富的表现力把化学现象,化学过程形象生动地呈现出来,特别是学生平时无法观察的难以了解的更显示出巨大的作用,为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供了最充分的认知。利用flas将钠原子、氯原子的化合过程展示出来。起初的钠原子、氯原子自动相遇后在一定条件下,钠原子最外层上的电子转移到氯原子最外层电子层上,融入并绕氯原子核运转,同时显示出负电性,此时,钠原子最外电子层消失,使次外层变成了最外层,同时显示出正电性,在静电作用下,两离子相互作用形成氯化钠。多媒体使许多通常看不见的反应过程变成了生动有趣的化学过程。如氯化氢的形成过程、金刚石和石墨结构的差异、红磷和白磷的结构区别都可以得到很好的说明。一般化学反应都进行得较快,无法控制,学生难以看清,难以理解,利用多媒体技术二维或三维动画软件,可模拟化学反应的过程,进行随教学过程而同步控制。多媒体信息量大而快,增大了知识的密度,加快了教学的节凑,提高了课堂的效益。

三、解剖难点

晶体结构抽象难懂,单就书上内容、图示、讲解,让学生较好地理解确有一定的难度,把这个内容开发成课件,学生看见了形象逼真的动态演示,较好地理解了晶体构成粒子的空间排布,使教学重难点的解决犹如破竹之势,顺利完成。

四、运用电教媒体,优化实验,借助电教媒体,可较好地解决这个难题,可以优化化学实验。

(一)增强实验的可见度,强化实验的演示效果。

例如,演示金属钠与水的反应实验中,过去是钠与水反应在大烧杯中进行,可改在方型投影试管中盛有滴加酚酞的水,然后加入金属钠,学生在投影屏幕上能清晰地观察到“浮、游、熔、响、红”等现象,实验效果明显得到提高。

(二)模拟有毒、有害物质的实验,减少污染。

中学课本中有些实验,如氯气、一氧化碳的毒性是无法让学生感知的,这时,可借助计算机设计三维动画片小白鼠中毒死亡,告知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谨防煤气(一氧化碳)中毒。

(三)模拟化工生产过程。

对一些化工生产过程,如接触法制硫酸、氨氧化法制硝酸等,学生大多数未见过,缺乏感性认识,用计算机多媒体可形象、逼真地表现出每一步生产过程,对于各个环节也可以反复演示或局部放大。

(四)模拟化学反应过程。

模拟无机或有机化学反应过程,使学生看到化学键的断裂及重新组合的过程。例如,高二有机化学中羧酸和醇的反应,羧酸是提供氢还是提供羟基?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很容易把中和反应跟酯化反应类比,认为酯化反应中,羧酸提供氢而醇提供羟基,为突破这一教学难点,可利用电教媒体模拟醇跟羧酸起酯化反应,生成酯这一反应历程,证明羧酸提供羟基而醇提供氢。

五、演示整合

化学教学中经常要对前后不同时期学习的内容进行比较、归纳、概括、总结。多媒体能很好的展示相异反应类型、相似反应过程等。诸如氢气、氧气、二氧化碳的制取收集,氢气、碳、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等的比较、总结,以上内容,重做实验,既浪费时间,又无新鲜感,利用多媒体文字、声音、图像、表格、动态再现化学实验,唤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进一步得到同化,使学生知识有了结构和系统。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了培养,让他们知道化学反应不是孤立的,学习化学知识也不能单一学习。

上一篇: 初中语文教育教学思想 下一篇: 安全生产消防演练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