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地理课程教学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17 17:52:2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初一地理课程教学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初一地理课程教学

篇(1)

【Abstract】From 24 autumn, it is overall to promote new of nation geography course be a foundation education of required course, pass to learn with teach, realize very deep, it make the person fig up.Total of say, it all put forward in the teaching principle, content of course, teaching method and way etc. new of request.This kind of change not only give geography the teacher provided the opportunity of the development, also brought in the meantime rigorous of challenge.

【Key words】New geography course;Teaching;Understanding

1.新课程新在哪里

1.1新课程给地理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新课程标准只提出教学要求而没有明确必学的内容,更没有详细的知识点,更加强调学生所学知识的实用性和对提高整体素质的作用。教师教学时需要根据课程要求和学生必须达到的目标自行选择教学内容,这就给地理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但也对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课程标准在认识区域部分规定,认识国家,提出“在地图上指出某一国家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根据地图和资料,说出某一个国家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指出特有的自然地理现象和突出的自然灾害,并简单说明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显然,这里没有要求我们必须讲某个国家,必须掌握某个国家的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等等。而是要求我们教给学生分析一个国家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方法,将来,学生走向社会,他会自己独立分析某一个国家的基本自然环境特征就可以。

教师要创造性的运用教材,要能够结合学生身边的实际展开教学。比如,撒哈拉以南非洲一节,尽管教材有多个小标题,但是我们无论如何不能依照这些黑标题来照本宣科,必须对教材进行重组。要依照一个主题,展开教学,我们可以以这里的人以什么人种为主?为什么?他们住在什么地方?为什么?他们怎样生活?他们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中出现哪些困难?怎样解决?这就是我们说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1.2新课程为学生提供的是反思和活动的对象。

教材不是供传授的经典,不是供掌握的目标,不是供记忆的知识仓库,而是供教学使用的材料。面对新课程标准,教师和学生不是“材料员”而是“建筑师”,他们是材料的主人,更是新材料和新教学智慧创生的主体。学生是课程的主体,一方面是指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是课程的依据,另一方面是指发挥学生在课程实施中的主体性。

所谓主体性,说的是学生通过地理学习,不仅获得对他们现实生活和未来可能的生活有用的地理基础知识、而且通过地理学习培养学生一些观察、观测、实验、制作技能以及有关地理图表读析填绘的技能。这些知识与技能,都有助于学生与其他学科的沟通。促进相邻学科的学习,这些基础知识和技能不仅是学生构建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还为学生深入学习地理和其他学科奠定了基础。

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反思和活动的对象。因为课程所提供的内容是与人类群体的生活经历,以及学生个体的"生活经验"和"亲历情境"相关的内容。这些内容往往不能通过灌输而获得,而需要通过反思人类的生存状态,以及个体生活方式来理解。所以,新课程观要求我们不能把课程仅仅理解为有关教育内容的东西或文本,而要把课程动态地理解为学生反思性和创造性实践来探寻人生意义的活动及其过程。如社区环境调查活动的开展,使得学生真正感悟到我与环境息息相关,自己就是环境的一员,自己的行动可以破坏环境,也可以改善环境,而这些内容不是能够通过灌输能够解决的,它需要学生的反思性和创造性的实践来探寻人生的意义。同时,在调查中养成了与人合作、善于表达自己思想、分析、归纳、整理信息的能力。

1.3新课程注重学生的发展。

教材不再按照系统地理的方式组织教材,而是让学生学习与学生现实生活和未来可能的生活最为教材编写的基础。例如对于大洲来说,过去多是每个大洲都要讲一遍,生怕丢掉那一个洲,而新教材只讲一个亚洲,其他各洲,如果学生有兴趣,可以自学。

过去的地理教材编制的一个基本原则是精选那些确定的无疑的知识或理论,教材对学生来说,成了一个权威知识的载体。这种只吸收确定知识的教材编制原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启发学生质疑、求异的心理取向,而这种敢于质疑、求异的心理取向,正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含。是故,新课程十分重视如何引导教师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教材安排了大量的学生活动,十分关注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表现的积极性、自觉性、能动性、创造性、自立、自主、强烈的"我要学"等主体意识。地理教材希望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走出那种单纯以学科体系为导引的传统的教材设计,关注学生个性的养成、潜能的开发、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比如,教材希望教师能够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找答案;给学生一个题目,让他们自己去创造;给学生一个机遇,让他们自己去抓住。

2.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2.1新课程要求教师有新的教学理念。

新地理教学理念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德,强调基础教育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求,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使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新课标是为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要求服务,为促进中学地理教育、人口教育和环境教育服务。这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人地协调发展的一些基础知识,了解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而且要让学生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和智力,使今天的学生,将来的公民都应能用地理思维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行动,使学生在获取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2新课程要求教师有新的教学技能。

过去我们对教师基本功往往停留在朗读、板书、板图、语言、板画、教案设计等方面。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应当继承与发扬。但是为了适应新课程的需要,要增加一些新的技能要求。如搜集和处理信息的技能、课程开发与整合的能力、信息技术与教学结合的能力、广泛利用课程资源,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能力等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要求,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并对这种应用的立足点作了明确的阐述: “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过去,中小学课程统一内容、统一考试、材、参、统一标准,教师过分依赖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影响了创造性的发挥。如今,新课程使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支配的因素增多了。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弹性加大,教材仅是学习的材料,教师留有的余地加大,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采用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决定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为此,教师要具备一定的课程整合能力、课程设计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而对教科书的依赖程度将越来越低。比如,案例教学教材提供的案例只是一种学习的材料,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供新的更加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长期以来,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讲授别人编写成的、甚至连教学参考书也齐备的教科书,而学校课程的开发使教师不仅会“教”书,还要会“编”书,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创造性发挥教育智慧的空间。

教师要创造一些学生喜欢的生活中的场景、情境来选择内容,每一个单元都是一个情境主题,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造各种不同的教育情境,使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体验。比如课标要求《根据资料和地图,说出某一个国家交通运输特点以及主要城市》课,过去只要学生记住了某个国家的交通运输特点就可以了等,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而现在要求的是能力,要求学生能够依据有关资料,能够说出任何一个国家的交通运输特点来,要求的是这种能力,置于采取什么方法,使用什么素材,是不重要的。因此,要求教师创设不同的环境与情景,使学生得到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同是教学习的方法,可以有不同的教法,学生获得的学习方法是大不一样的。这就是教师对课程的开发、整合能力,同是一节课,每一位教师都可以有不同的上法。另外,新教材提供了许多新的教学形式,许多都是首次出现,新颖、独特,每一节课都充满新意,每一节课的形式都迥然不同,教师要有创意地进行教学,这对教师的创新精神提出了挑战。

2.3新课程要求教师有新的教学方式。

新课程强调探究学习,探究式学习是从学科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解决问题,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在这样的学习中,教师的职责是什么呢?很显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并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比如,接受、探索、模仿、体验等,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而有个性;营造支持学生学习的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必须转换自己的角色,经常用新的方式进行教学:帮助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导他们不断提出问题;指导他们进行有效的调查、访问,多方面收集资料,归纳整理自己有材料;与学生共同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整个学习过程要突出地理学的基本特征,选用多种多样的方法指导,同时要重视教学资源和教学媒体的运用,重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还强调体验性学习,学生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基于此,课程标准提出了体验性目标,强调“活动”、“操作”、“实践”、“考察”、“调查”等活动,而且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以家庭中的环境问题为例,让学生设计一个调查表,记录自己家庭一周内每天丢弃的塑料袋数量;统计‘本小组一周内每个家庭每天丢弃的塑料袋的总数量;根据统计数据制作统计图,并根据收集的数据,估计全校同学的家庭一周内丢弃的塑料袋数量,一年内丢弃的塑料袋数量,让学生计算,如果将全班同学的家庭在一周内丢弃的塑料袋全部铺开,大约占多大面积?可以铺满一间教室吗?这样的学习,贴近学生生活,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不仅学了地理知识,而且掌握了学习方法,增强了保护环境的意识。

2.4新课程要求教师有新的教学评价。

我们过去习惯于只从“知识和能力”上评价学生的学习,总觉得评价“知识和能力”是“实”的,而评价过程和方法,情感和价值“观”是“虚”的。其实,这种认识是非常片面的,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论他们从事什么样的实践活动,他们总得借助一定的方法,伴随着一定的情感态度,具有一定的价值取向。这是一种客观存在,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十分注重过程性评价,对学生的成功及时给予赏识,对学生的失败及时给予指导,让学生在积极学习情感的支持下学地理,用地理。

新评价理念提出,评价时必须做到在重视结果的同时又重视过程。如学习“乡土地理”环境方面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安排一次当地环境状况的调查,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在评价该调查时,不能只看调查结果是否达到预期的目的,更应关注学生是否通过这次调查,掌握了调查的一般方法,做到学以致用,懂得并学会 与他人合作,学习地理的态度有所转变,比以往更关注我们的生存环境,立志为环保事业做贡献,这些都可作为评价的依据。我们不能求全,只要学生在某一方面有进步的表现,尽管每个学生的表现不尽相同,也应认为这次调查是有收获的,是成功的。为此,要全方位地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过程:仔细观察学生对地理知识理解、掌握的程度,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学习地理所运用的方法,学习的积极性以及表现出的情感和价值观,注重学生的心理感受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体现,这样的观察可以为地理教师全面公正地评价学生提供可靠的信息。评价时,应注重形式的多样化,如可以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组评相结合。通过观察学生的行为变化和发展状况,帮助他们作好总结和反思,以便更好地指导、启发学生,促进其发展。因此,在评价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2.4.1评价要动情。

现在不少评价浮光掠影,轻描淡写,有的鼓掌成了打拍子,表扬成了背口诀。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的深处。”“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影响很大。因此教师的评价应该重情感投入,用简短、恰当的语言,热情地给予褒奖。如“确实有头脑”、“读得真不错”。“你说得有道理”、“你演得真精彩”、“你想得真有意思”等等,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成功的愉悦。

篇(2)

1.通览课标、教材,对学科知识体系要心中有数

高中地理教师不单要了解高中《课程标准》和教材,同时也要了解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和学生学情,这样才能完整地把握学科体系,高屋建瓴,对整个学科知识体系做到心中有数。近几年初中地理所采用的教材版本多样,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要求也在不断的调整。在教学前应对初、高中教材和课程标准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哪些知识在初中讲过,哪些知识虽讲过但学生不易掌握,哪些知识还得在高中加深和拓宽等,所有这些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并作适当的记录。然后,根据调查研究得到的学生情况和教材变化情况,做到“知己知彼”后,并结合高中教材的教学内容,确立带领学生复习初中地理知识的起点和重点。

2.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可采取课堂提问、问卷调查或进行针对性测验等方式进行。对学生普遍反映、暴露的问题要记录下来,随时掌握的学生学习情况。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素质状况,才能对以后教学的深度、广度处理做到应付自如。

3.精心设计,重点突出必备知识

通过调查研究掌握学生的学习的情况后,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要彻底解决,高中教材中将要涉及的内容重点复习。利用初、高中知识的内在联系,拓宽延伸一些概念和规律,对容易忽视和薄弱问题应及时弥补。如学生对于初中区域地理掌握不好,高中接触到的时候就感到突然和陌生。这些知识应在学习中注意弥补。根据高中教学需要,可适当拓宽世界大洲、国家和中国的区域地理知识。一些较高要求的计算(如地方时、区时、日期、气温、经度实地距离的计算等),在初中不作要求,但在高中习题中常常接触到,这些内容要适当加深。

二、授课是有效教学的中心环节

在上课过程中,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传统教学中“注入式”和“”填鸭式的教学早已是昨日黄花。因为这种“我讲你听”的“告诉式”为主的教学方法剥夺了学生思维、选择和尝试的权利。只能扼杀学生个性发展和创造力的发挥。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学生发展的引路人,而学生本人才是成长的主人、发展的主体。所以,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那么,怎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

1.相信学生

每个学生都有要求进步的愿望,每个学生都有丰富的潜能,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潜能优势。不是学生做不到,而是我们教师没有给学生提供表现、思考、研究、创造的机会。要让学生动起来,就要相信学生的能力,不要做学生思维的保姆,而要让知识成为学生自己思考的果实。当然,在整个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和严格要求。

2.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

培养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是成功教学的关键的环。如利用课本插图、地图册、挂图、多媒体教学、诗歌、趣事等,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身心愉快中学习。如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时,引用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讲江淮准静止峰的时候引用诗句“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让学生发现自己熟知的诗句中原来还蕴藏了那么多地理知识。

通过开设研究性学习,师生共同设计地理小实验,如“正午太阳高度角测量”,“大气热力环流”,“检查学校的太阳能热水器安装是否正确”,既让学生重温了课本知识,也感受到了自己探究生活现象和地理知识联系的乐趣和成就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结合相关课本知识,多联系社会实际,启迪学生思维,开阔学生视野。如教师在讲大气逆辐射时候,可以结合早春的寒潮到来时,如何防止作物冻伤等实例入手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分析、讨论,这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掌握相关知识,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从而达到了培养能力,提高兴趣的目的。

3.注重学科渗透

随着经济和科技发展,各学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尤其是“3+综合”高考改革之后,在综合考试中,一改以往各科单独学习、单独考试的方式,着重考核学生综合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这就要求广大师生不仅要学好各科的知识,还要十分注重各学科之间的渗透。

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和区域性特点使之成为文综试题的题眼,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这一实现教学意图的主阵地,在传授地理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适时渗透各科知识,这样既可调节课堂单一、枯燥的气氛,又可以使同学们获得更多的知识。

在自然地理基础知识教学中,与生物、化学、物理有着广泛的联系,如岩石的风化,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光化学烟雾的形成,酸雨、臭氧层漏洞、光合作用,教师可作适当的学科渗透,即可将知识讲解透彻,又能加强地理学科的科学性。

对于区域地理教学,可适当渗透文学、历史和政治知识,还可加强国防教育,如介绍到各省级行政区的简称时,就可与历史教学中的各根据地知识相结合,既增强了对该知识的感性认识,又使枯燥的记忆变得生动,还进一步巩固了历史学习。

在人文地理教学中同样要注意与政治历史知识的渗透。如讲到产业转移知识,我们就可结合政治中的市场经济规律来加深对产业转移知识的理解。

除此之外,我们还应抓住重大节日、时事热点和各种地理节,不断渗透多学科知识和国防教育。

在新形势下,地理教师应充分利用地理教学的特点,不断渗透新知识,同时树立素质教育思想,以人为本,不断吸纳新知识,多层次开发学生的各种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合理评价机制是有效教学的保证

新课程一再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关注学生的学习,我们就要时刻记住这个主题,而这一方面很难用分数来评价和衡量,这就要求我们要改变传统的评价机制。采用多方面、多渠道、多方式来对学生综合、全面的评价,这是有效教学的重要保证。如课标中理解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化规律,我们是通过让学生分组测量本学校地理坐标来考核的。考核内容包括小组分工、测量计划安排、测量过程中的原理、工具、数值、计算、结果等方面。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知识与技能,而且能让他们学会如何组织、参与、合作,对终身学习是有效的。因此,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老师要明确目标,充分作好课前准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灵活机智的处理课堂事件,采取多方位多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使教学的有效性得到实现。

四、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地理教师不只是课程资源的被动使用者,而应兼作课程资源的主动开发者。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只是指教师开发地本教材、校本教材,主要的课程资源还是配合课堂教学主阵地加以开发和利用的。地球运动的教学是高中地理的重点与难点,非常需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课堂教学课程资源的配合。为了使这类课程资源能够供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应开发校本化、生活化的课程资源,可以设计当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的测定,当地太阳能热水器仰角的调整,当地为充分采光计算楼间距离等探究性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收集资料,处理资料,形成可供课堂教学使用的课程资源。这种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变枯燥为兴趣,变抽象为具体,体现了新课程标准贴近学生生活,理论联系实际和地理学习过程化的新理念。教学重点、难点的解决,教学过程的展现,是有效教学的重要体现。

总之,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老师要明确目标,充分作好课前准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灵活机智的处理课堂事件,采取多方位多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使教学的有效性得到实现。

篇(3)

地理在初中阶段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既有自身的特点,又有与语文、数学、外语这几门学科的一样的共性。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有着重要的改革。教学内容逐渐创新、教学方法丰富多样,学生学习更加的主动。

一、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初中地理教学

1.教学不受重视

传统教学模式下,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不受到重视。无论是学校、学生家长还是学生,他们自身认为地理课时一门副科,和主科相比,学好学不好无关紧要。学校认为地理课是一门辅学科,不需要投入大量的师资、科研力量去让开拓。家长认为地理无非就是帮助学生了解一些常规的地理知识、让学生知道哪些省份、哪些国家等等,学好学不好对于学生整体的学习无关痛痒。许多学生也受到家长的影响,不重视地理课堂教学,无论是课堂教学听讲,还是课后作业完成,都不积极主动,使得整个课堂教学效果不佳,地理课整体水平发展缓慢。

2.教学设备落后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初中地理教学模式落后。地理是一门文科性学科,但同样有许多理科内容,可以说地理学是一个融汇文理科的学科。教师在进行地理课堂教学时,要想将整个课堂教学内容更加精彩的展示给学生,教师需要借助如地质缩微模型等各种教学设备来进行。但由于教学不受重视,学校对于地理课堂教学设备的投入不够,教师只能将常规的教学设备如地图、地球仪等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学生在课堂学习时会感到整个课堂教学枯燥无味,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明显不高,对于课本内容掌握的不牢固。

3.教学方法单一

教学方法单一指的是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仍然使用着传统的教师课堂教、学生课中记的教学方法。整个课堂教学方法使以教师为教学的主体,学生处在被动的受听的模式下。在这个模式下,学生往往不能主动的去学习探索,他们的学习思路一直是跟着教师走。这就丧失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使学生无论是学习的效果上,还是主动探索的认知上,都无法达到最佳的效果。

4.教学内容陈旧

地理是一门在内容上逐渐变化的课程。传统的教学内容无法与时俱进,影响学生的学习,使学生学习中总是感到内容滞后,有些内容还往往影响到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真正掌握。初中地理是学生地理学习的基础阶段,对于培养学生更进一步的进行地理方面的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学内容的陈旧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效率,不利于培养学生养成钻研地理知识的好习惯。

二、新课改下的初中地理教学的转变

1.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模式应用到教学中

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使得初中地理教学的教学模式不断地更新、发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教学模式应用到课堂教学中,特别是现代化信息技术这种教学模式的应用使得课堂教学充满了活力。比如教师在讲解中国能源分布这节课时,利用计算机和投影仪投射出中国的能源分布图,然后把各省份蕴含的丰富的能源在这个模拟地图上展示出来,学生直观的可以了解到中国能源的分布,还能够使学生通过类比的方式学到哪些能源在中国的某些成分分别多,哪些能源在中国的某些省份分布少。教师除了利用信息化的教学模式来进行课堂教学,还可以利用分组、课堂模拟训练等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这些教学模式的应用使得整个课堂教学气氛融洽、和谐,学生主动参与讨论的热情被点燃,兴趣被激发,教学效率大大的提升。

2.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内容更加的丰富。除了课本内容外,教师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不断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可以接触到更多的知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所想、所要来自由的寻找自己的知识。比如有的学生通过学习中国相关地理元素,想更进一步的学习世界各国地理风土人情。教师通过网络查询到更多的相关知识,引入到课堂教学,便于学生更好的对比学习,促进了学生主动学习热情的提高,使学生无论在学习的内容上,还是在学习的效率上,都有很大的提升。例如,教师可以根据汶川地震、雾霾、日本大海啸等常见的问题进行拓展教学,开展专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充分的发挥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更加愿意去对地理知识进行探索。

3.教师更加重视课堂教学反馈

教学反馈是一个能够反应学生课堂学习好坏,并从中总结课堂经验的重要渠道。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许多初中地理教师对于课堂教学反馈不重视,往往对其视而不见,从而无法给予课堂教学更多的总结和定位。新课程改革下,素质教育理念的应用使越来越多的初中地理教师重视课堂教学反馈,并对教学反馈中相关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使整个课堂教学反馈的重要作用得到最充分的发挥,促进了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

三、结语

初中地理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地理教师要不断地将素质教育理念更加深入地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多方位地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深入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出发点,帮助学生更好地养成地理学习的能力。同时教师要采用更多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各种信息化教学工具进行辅助,让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促进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整体提高。

篇(4)

一、当前初中生的地理学习状况

1.教育价值观

通过与学生的交谈发现,大部分初中生具有较为明确的教育价值观。其中大部分学生认为地理学习是有用的,能够帮助他们提高自身的素质,为以后的社会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极少数的学生认为地理学习是浪费时间,因为中考地理分数所占比值可以忽略不计。

2.学习态度

通过交谈与观察,我发现过半的学生表示对地理感兴趣,学习的热情较高,近三分之一的学生对地理学习不感兴趣。九成以上的学生对待地理上课的态度是想听就听,不想听就不听;作业也是被迫完成的。

3.学习需求

调查发现七成学生认为地理教学同样需要专业的地理教师,三成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对于这一结果,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注意。在学校副科教学的尴尬处境,一般有以下一些情况:角色不定,教师客串。不少学校的副科教学没有固定的专职教师,由一些主科教师兼任。一些主科教师不备课,只是依葫芦画瓢,照着教材读一遍,对认为有把握的知识点适当展开讲一点,大约十分钟可“讲”一课,甚至几课。

4.学习目的

调查结果表明,不少学生虽然对地理感兴趣,但是学习态度不端正,喜欢上地理课,更多的是因为它是副科,比较轻松自由。学生的学习目的很“明确”,为了中考考出好的分数。而对自己的目标,以后的人生没有规划,只是按照家长和老师的要求,以及其他同学的行为依葫芦画瓢。

二、当前初中生的地理学习状况成因分析

当前初中生的地理学习状况,其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他们正在健康地成长,同时也存在消极的一面,不容忽视。

1.家庭教育的影响

在旧的教育观念影响下,“分数决定命运”、“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等思想造成很多家长对地理课程不够重视,大多数的家长自己也认为这是副科,他们极少会过问学生关于地理课程的学习情况。

2.学校教育的影响

目前学校教育仍然是以升学率作为重点的,因此首先从领导到教师对于教育主管部门不统考或以少量分数计入总成绩的学科,如地理、生物心理上都不重视。对于这些学科,平时完全可以不管,课时的安排也很随意,很多学校一周2节地理都很难保证,初三只在中考前2个月开始一周插入1节复习课。其次,在一些学校,连主科的专业教师都不齐备,更别提副科了。在副科不受重视的情况下,一些专业教师会选择转教别的学科,使得本就捉襟见肘的副科师资雪上加霜,这些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状况。再次,由于缺少经费,一方面陈旧的教学设备不能得到及时地更新,使得辅助教学手段不能发挥,另外教研组整个教改、教研的工作长期停滞不前,教师的水平不能在实践中去提高,课堂教学还是停留在传统“填鸭注入式”的满堂灌,能尝试新教学方法、借助新教学手段的教师微乎其微。

3.教师的影响

在诸多的影响因素中,我认为,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最直接、最持久、最有效。但当前的问题是,由于教师行为滞后,所以使教师的教育和教学工作对学生学习产生的制约和负面影响越来越大。首先,教师思想认识不够到位,专业思想不够牢固,长时间处于“混沌”状态。多数教师不能及时地获取新的信息,学习能力较差,掌握的现代教育理论极其贫乏,缺少广博的知识等等,结果造成自己组织的课堂缺少应有的学习气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所收到的教学效果极差。其次,少数教师存在态度不够端正,认为没有额外的补课收入,与主科老师在收入上距离大产生心理不平衡,因此,需要另谋创收之道。在编教师在私立学校兼职的现象不少见,课程安排太满,对学校对学生只能应付了事。再次,有的“主科”教师也把地理当副科看待,期中期末地理成绩不纳入总成绩,认为学校安排的课程可上可不上,部分成绩好的学生经常缺课去改“主科”作业。有的班级更是为了抓“主科”进度和成绩,地理课堂常常被“主科”教师占用或借用,有的甚至开学之初就砍掉一半的地理课时,使得本来不多的地理课时越发不能满足教学需求。

三、形成健康的地理学习的对策

1.改革制度,转变观念

要想达成初中地理课堂有效性,升学考试制度要改革,只有真正转变“分数第一”、“升学率第一”的观念,素质教育才能全面地实施,学生的基本素质才能得以提高。

2.端正思想,强化管理。

要从根本上改变地理教学的现状,首先要努力消除学科歧视。其次,从领导到教师首先要从思想上端正态度,这样才能以身教学,端正学生的思想。再次,学校要尽可能地组建一支齐备的专职教师队伍。对于专业不完全合格的教师,通过在岗培训、学历培训等形式,支持他们的专业成长。学校也要不断引进教师,充实到这些学科的教学中去。

3.完善评价,凸显地位。

篇(5)

在新课程实施中,地理教师必须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

1.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树立新的教学理念。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感,学习对学生的生活和终身发展有用的知识。

2.定准角色。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互教互学、共同提高的双向互动的创造性过程。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只在必要时给予点拨和指导,要把时间和能力还给学生。最后要科学评价:评价机制体现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即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与评价手段多样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举、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结合、激励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互补。

二、运用多种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成功的地理教师都十分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会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理,灵活选用适当形式,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1.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引言,适当制造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可采用歌谣法、地理故事、地理游戏等趣味较强的教学方法导入新课,诱发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例如在讲世界的季风气候之前,我引用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提出诸葛亮为什么有先见之明,知道火烧连营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呢?”悬念一出,学生精神为之一振,接着就讨论开来,好奇心一来,学习的兴趣就被调动起来。

2.灵活运用各种趣昧语言语言,使地理课堂教学妙趣横生。如谚语的妙用:讲大陆性气候时,我引用“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来说明大陆性气候温差大的特点,形象逼真、富有感染力。巧借古诗文教学把古诗名句中优美的诗情画意,结合地理知识的内容在课堂上讲解,可使人耳目一新,引人入胜。如我在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时,我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来讲述随着地势的升高,气温的下降,因而山上的气候比山下的气候迟了一个月。用“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来描述内蒙古高原的辽阔富饶。这些诗歌犹如“昧精”,使学生回味无穷,也使地理课增添了一番风味,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联系学生实际。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人的学习中,技能和智慧比知识更重要。善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养成学生自主探究习惯。正如世界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认为的“教给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的知识是教学的最高技巧所在。”初中地理新课程的着眼点是学生,这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学”出发。指导学生读书、理解和自悟,指导学生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交给学生一把学好地理的“金钥匙”。在课堂上指导学生掌握读文、读图方法和思维技巧,会研读教材、理顺关系、分清主次、质疑解疑;会分析图像,即以图释文、以文解图、图文转换;会归纳、比较、分析因果关系;会自主选题、研题,在体验中学习;会掌握各种学习技巧和解题方法。在指导学法时,教师要放下架子,既为学生的“良师”,又为学生的“益友”,善于欣赏学生,善于发现学生身心上和学习中的“闪光点”,善于换位思考,给学生的学习提供引路、导航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学以致用

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实践性强,涉及面广,课堂教学又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要真正使学生将知识变为意识,形成运用知识的能力,需要理论联系实际。教师在课堂中经常联系乡土地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国际时事、当前的热点地理问题进行讲解和分析,既能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又使学生觉得“学后能用”。如讲北京,联系讲解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条件和重要意义:讲到“土地资源”时,可以组织学生对学校所在地及周围的土地利用情况进行调查。自己家乡的耕地是增加还是减少了,为什么?当地政府有没有采取什么保护措施?这些做法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从生活中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篇(6)

(一)教材语言更生活化

新课程标准的教材使用更生活化的语言传达地理方面的知识,更有利于学生接受。同时也把生活中的常识上升为理论知识,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点的同时了解生活常识,更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寓教育于生活但同时又高于生活。

(二)知识呈现出形象多样化

新课程教材与老课程相比,教材知识呈现出多样化,有文字、图片、表格、地图等形式。新课程教材不再是死板的说教,而是丰富多彩的版面以及语言,这样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符合初中生的个性心理特征。

(三)知识点分散化

新课程标准的教材将许多完整的知识体系化整为零,分散呈现。同一知识的相关内容分散于课本正文、课后活动、地图等地方。面对这些零散的资料,提醒教师要精心组织、巧妙安排。

(四)人文地理的比重增加

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部分,新课程教材更注重为学生的社会实践打下学科知识的基础和技能基础,这是与老课程版本教材不同的。老版本教材更偏重于自然地理学科,而且专业性较强,更适合专业的研究人员学习。新课程教材在知识编排上,突破了以往传统的知识体系,更注重探讨如何协调人地关系等问题,进行对学生正确的环境观、人口观的培养。

(五)课堂活动设计较多

新课程标准突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联系实际生活的课堂活动较多,符合地理教学的基本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转换角色,多指导,多询问学生的疑难问题,减少教师单纯讲课的时间,使学生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自主探究,成为学习的主体。同时也要求教师加强备课,力求使教材中出现的问题得到较为妥善的解决。

二、新课程采用异步教程的指导作用

(一)新课程采用异步教程的原因

1.同步教学模式存在的缺点。同步教学模式停留在照本宣科的教育模式,老师以教材为主,且课堂上师生之间缺乏良好的沟通和互动,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等起很小的作用。而新课程要求对学生进行地理启蒙教育,教育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目的和意义有深刻理解,因此同步教学的方法已不适应地理教学的发展。

2.异步教学本身有其优势性。所谓异步教学就是指侧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指导性地让学生获得地理方面的知识。异步教学方法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思路,针对性强、教学目标明确,提倡以全新的理念融入教学实践中。异步教学方法是建立在对学生的学习规律探索、总结出来的理论体系之上的,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教为学服务的教学活动的规律。在初中地理中运用异步教学方法,能明显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探讨、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带着问题,课后老师解答疑惑,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得到了充分发挥,也锻炼了他们的想象能力和技能。

(二)异步教学的指导作用

1.异步教学在实施过程中的前提和要求是转变观念、勇于尝试,因此它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地运用自己的想法,将自己的想法运用到异步教学过程中。异步教学是一种新生事物,一种新的教学改革、教育方法的改良,总会经过一定阶段的磨合期,这期间就要求教学主体即教师进行大胆的创新。异步教学要求教师对教学理论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将异步教学理论运用到教学过程中,解决教学活动中的实际问题。

2.异步教学的实施,促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边学习、一边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积极性,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这对教学工作是极为重要的。教学方法的改良,涉及孩子的前途和未来,因此异步教学指导老师要形成正确的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教学系统、教学理念,这对发展素质教育也是极为重要的。

3.异步教学指导教学行为。新的教学思想的改变必然会带来教师教学行为上的改变,异步教学会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拟出调查提纲和具体的调查项目,促使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系统研究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对结果进行分析,作为下一步教学工作展开的一个基准。

篇(7)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中学地理教育 困境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正在经历一场深刻而广泛的变革。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包括地理学科在内的义务教育阶段各个学科课程标准,同年9月,就有27个省市自治区的47万初一学生开始学习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到了2005年,绝大多数省市自治区的初一学生进入地理新课程的学习。经过将近10年的打磨,修改之后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2年2月与广大师生见面。

高中阶段的课程改革紧随义务教育之后。2003年3月,教育部颁布了包括地理学科在内的15个高中学科的课程标准,随后的2004年秋,广东、山东、海南、宁夏四省区开始先行试点高中新课程改革。2010年秋季学期,全国所有省区市的普通高中高一年级全部进入新课程的学习。

笔者针对我国中学全面进入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地理教育所面临的困境,通过实地走访、电话访谈、发放问卷等方式,并结合现有文献资料,做了一系列的调查研究。目前,我国中学地理教育面临着如下的困境:

1.师资状况不容乐观

地理教师是地理知识的传授者,是学生学习地理的引导者、合作者,同时也是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更是地理教学的研究者。然而,目前我国大多数中学的地理师资状况不容乐观。

一是数量严重不足。新课程改革之后,乡土地理列入了初中地理必学内容,高中地理必修由原来的上、下两册增加为“地理1”、“地理2”、“地理3”三个模块,同时选修内容由原来的两个模块增加到现在的七个模块,教学内容的增加,势必需要更多的地理教师。目前,“”之前参加工作的地理教师大部分已经退休;之后参加工作的地理教师本应该可以成为目前的骨干教师,但是随着1993年的高考改革,全国大部分省份取消地理高考,部分地理教师纷纷转行或者“跳槽”,部分改教了其他科目;高考不考地理对高等院校(尤其是高等师范院校)地理系也产生了冲击,高校地理系在这段时期纷纷改名和转产,并压缩地理教育师范生的招生人数,甚至停招地理教育师范生,对中学地理新教师的有效供给不足;大多数中学在这将近十年之间也没有招聘到一位年轻地理教师。短短十年之间,中学地理教师出现了严重的断层,高中会考制度无法保证地理教学质量,地理课程教学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到了2003年地理学科重新被纳入高考科目,出现了很多农村学校不得不到城里中学借调地理教师来代课,或者干脆由其它学科教师教地理课程的现象。以甘肃省为例,2009年之前,甘肃省内只有西北师范大学设有地理教育本科专业,每年毕业的本科生人数不到150人,大多数签到了县城以上的学校,广大农村中学依然招收不到一位本科毕业的地理教师。近年来,天水师范学院、兰州城市学院等本科院校先后增设了地理科学(师范)专业,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年轻地理教师的供给。但是地理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依然困扰着很多偏远地区的中学,非科班出身的地理教师依然占有很大比例。

二是素质有待提高,普遍体现出知识结构不完善、基本教学技能不强、教学方法过于单一等问题。笔者查阅了国内几所高校地理科学(师范)专业的教学计划,发现高校在课程设施上普遍存在着“重自然地理、轻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缺3S技术”的问题。,与以前的中学地理教学大纲相比,新的地理课程标准进一步深化了可持续发展这一地理教育永恒的主题,大量增加了人文地理相关的内容,涉及到诸如人口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经济地理学、旅游地理学、商业地理学、交通地理学等内容;另外,无论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课程标准,还是普通高中阶段的地理课程标准,都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可是,很多高校地理系的教学计划并没有因此而做相应的调整,导致我们的地理教师知识结构不完整。另外,地理基本教学技能不强也困扰着农村中学地理教师,突出表现在不会搜集可用的教学资料,教学观念过于落后,教学方法过于单一。笔者在对某初级中学八年级学生的调查显示,该校地理教师习惯照本宣科,课后要求学生对知识点死记硬背,将鲜活的地理课上成了有“地”无“理”的所谓“地理八股”。

2.高中选修课程形同虚设

高中地理新课程有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在教材的设置上体现选择性,即设置了由共同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构成了课程框架。必修课程由三个模块组成,涵盖了现代地理学的基本内容;选修课程由“宇宙与地球”、“海洋地理”、“旅游地理”、“城乡规划”、“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等七个模块组成。丰富多彩的课程内容,凸显了地理学的学科特点与应用价值,但是也给中学地理教学带来了困难。

笔者翻阅了多个省份的高考文科综合(地理)考试说明之后发现,选修模块的分值占到了15%到20%不等,几乎所有的省份命题时坚持“超量给题,限量答题”,即学生可在多个选修模块的试题中选答一个或者两个模块的试题。根据各地普通高中地理学科选修课程开设的教学实际而设置选修模块试题,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提倡的共同而有区别、尊重自主选择的念理。然而,相当多的学校,尤其是农村中学,由于地理教师数量少、高考压力大,七个选修模块根本开不全,只能是高考考什么就开设什么课程,或者干脆开设一门。这样显然违背了地理课程改革的初衷,但实属无奈之举。

3.初高中地理教学不衔接

初、高中教学脱节现象是各个学科面临的问题,地理学科尤其属“重灾区”。初中阶段地理课程在介绍初步的地球、地图及地理环境知识的基础上着重讲授区域地理;高中地理必修课以讲授系统地理学为主,并兼有地理和地球科学两门课程的教育任务。

由于目前中学地理总课时不多且初中地理在初一、初二开设,初三没有地理课,全部时间用来应付中考复习,地理课程中断一年之后,学生有部分地理知识已经遗忘,对高中地理教学产生了较大影响;同时,一些高中地理教师普遍认为,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侧重对学生地理基本素养的启发,地理思维能力的提高以及地理空间概念的建立,淡化对各区域地理事物的识记,导致大多数初中学生区域地理知识欠缺,而高中地理知识又相对偏难、偏深、内容偏多,同样不利于高中地理教学。

有关专家在解读2013年高考文科综合(地理)考试说明时就指出,高考地理部分并不会涉及到初中地理教材中具体的知识点,而只是把它作为学习高中地理的基础知识和背景知识。因此,在复习初中地理时,相关教师应该转变观念,重点强调学生地理基本素养的养成,地理思维能力的提高以及地理空间概念的建立等问题,淡化对各区域地理事物的识记。(作者单位: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夏志芳.地理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36-39.

[2]陈澄.新编地理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07:236-244.

篇(8)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在学校主管教学校长的带领下,充分发挥自身教学优势,努力使教学水平,业务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同时,通过传授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

  二、学情分析

  本届蒙西阳光学校七年级共有五个班平行班级,平均每个班级30人。由于学生的生源地不同,学生的层次也有很大的差异,通过开学近一周的观察,学生的学习欲望并不强,一些小学生身上的特点还没有完全褪去,面对地理这门新的课程,本学期的重点任务是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针对七年级学生好动的习惯,多安排一些动手实践的活动,训练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教材分析

  七年级地理教材内容丰富,呈现形式多种多样,该教材针对初中生的特点,设置了多个学生活动,密切联系学生实际和生活体验,同时还有课外读及小资料对学生的知识面的拓展起积极作用,同时活动又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七年级上册以区域地理为主要框架,包括地球与地图、陆地和海洋、天气与气候、居民与聚落、发展与合作共五章内容。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分三节,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主要介绍了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地球的大小,地球仪的组成要素,重点是经线、纬线和经纬度的划分。第二节主要介绍了地球的两种运动方式,即自转和公转,这里面主要学习自转和公转的一般规律和产生的地理现象,也为高中地理必修1地球的运动做铺垫。第三节地图,主要讲述地图的基本要素,要求学生学习读图、析图、绘图和选图用图。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分两节,第一节大洲和大洋,主要是介绍了七大洲和四大洋的相关概念和分布,是区域地理学习的基础。第二节海陆的变迁,重点讲述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大陆漂移假说,板块运动学说理论。

  第三章《天气与气候》共包括四节,第一节从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入手,学习天气的相关知识;第二、三节分别讲述气候的两个基本要素—气温和降水;第四节主要介绍世界各地气候类型的分布及特点。

  第四章《居民与聚落》分三节,第一节介绍世界人口与人种的构成和分布;第二节主要讲述世界上各地区的语言种类和分布以及宗教的分布;第三节讲述什么是聚落,以及聚落的类型,聚落的特点和影响聚落形成的一些基本因素。

  第五章《发展与合作》本章内容主要介绍世界上二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分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区别和联系,最后讲述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四、具体教学措施

  1、必须以新理念指导教育教学。落实“自学精讲,以练为主”的教学模式,贯彻“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教学理念,加强集体备课,精心准备地理学案,力求每节课学生各取所需,做到天天清、课课清、堂堂清。

  2、以教材中的“活动”部分内容为突破口,深入研究课堂教学模式,继承以往教学活动的长处,并不断深化、创新、拓展,形成多种多样的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有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

  3、深入研究学案教学的特点,认真编写学案和教案,把握学案教学的整个流程,充分发挥学案教学的优势。

  4、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在面向全体的同时,进行分层次教学,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和辅导,提高整体地理学习质量。

  5、要特别注重学习方法的研究和指导,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在教学在采取精讲多练的方法、教师作适当引导、学生思考解决、教师再进行总结、要课文、图像作业有机结合,激发学习兴趣、帮助理解记忆作用。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想象、归纳、记忆等能力、并及时强化巩固、懂得应用,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密切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注意挖掘学生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尽可能多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地理就在身旁,感受地理学科的有用性。

  8、指导学生开展地理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9、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切实做好地课备课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为地理课件的制作准备充分的素材。

  10、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评价,注意发现教学和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关于地理老师教学工作计划优秀范文

  一、指导思想

  以《地理课程标准》为指导思想,以教导处工作计划为指导,加强课堂教学,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努力使每一位学生通过学习地理,能够对地理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对今后的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多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通过学习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培养学生“会学地理”。

  二、学情分析

  本学期,承担八年级六个教学班的地理教学任务,共计315名学生,每周12个课时。班级学生通过七年级地理教材的学习,学生对地理知识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具备了初步的读图、分析、判断的能力。对世界概况有了一定的了解。对地理学习方法已基本掌握。但由于学生的程度参差不齐,在教学中要注重分层次,面向全体,不放弃每一位学生。

  由于地理是小科,学生重视不够,这是一部分学生地理成绩提够不上来的重要原因。八年级下学期面临会考,从现在起必须做些工作,加强学生的重视,为地理会考取得好成绩打下基础。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的编写,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出发点,建立新的教材结构。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和情境,使学生能够做到自主学习,养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本册教科书始终如一地注意巩固和强化地理基本技能和能力,使学生在理解地理概念、分析和解释地理现象的过程中,获得基本技能和表达、交流等能力的训练。教科书结构设计中加大了“活动”的力度。力图加强地理教学中的学生活动,通过学生讨论、探究、实践的教学途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第一章:从世界x,共分三节。主要学习中国的位置、疆域、行政区划、人口概况及其政策、民族的基本情况、我国的民族政策等。本章的教学难点是掌握三十四个省级行政区划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以及部分省级行政区划的地理位置,记住中国省级行政区划图。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共分三节。介绍了我国地形、气候、河流、湖泊的基本情况,以及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本章在中国地理中占有重要的作用,内容繁多,难度较大。教学中应注意结合立体模型图,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共分三节。介绍了我国主要自然资源的特点和分布。重点介绍了土地资源和水资源。指出了我国自然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共分三节。介绍了中国的交通、农业和工业的基本情况,和取得的成就,分析影响交通、农业和工业分布的因素。

  四、教学任务:

  1、通过本期地理教学,使学生认识中国疆域概况,中国人口、民族特点及其地理分布特点,了解人口问题给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带来的压力。掌握三十四个省级行政区划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记住中国省级行政区划图。

  2、认识中国的自然环境,了解地形、地势,气候,河流概况,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与影响。并能分析对我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的影响。

  3、了解中国自然资源分布和自然资源所面临的现状,认识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给社会、经济发展造成的不良影响,提高学生节能、节约的主动意识。

  4、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概况以及取得的成就。了解交通运输网络和工业、农业的地区分布差异,初步学会分析影响其分布的因素,学会合理地选择交通运输方式。

  5、继续提高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并能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

  6、通过八年级《地理》上册的课程学习,使学生真切的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感受祖国的伟大和美好,树立可持续发展观的人地观。

  五、完成本期教学任务的具体措施

  1、必须以新理念指导教育教学。充分备课,吃透课标和教材,力求每节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排除疑点。

  2、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在面向全体的同时,进行分层次教学,做好转化后进生工作。

  3、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进行学法指导,和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4、突出地理学的“地域性”和“综合性”特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地理现象和问题,逐步形成对地理事物的“地域性”和“综合性”特征的认识。

  5、密切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注意挖掘学生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尽可能多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地理就在身旁,是鲜活的。

  6、指导学生开展地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寓德育与教学之中。

  关于地理老师教学工作计划优秀范文

  一、情况分析:本学期担任初一年级的教学任务,面对刚入学的新生,他们对地理知识的了解不多,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选好教学的切入点,以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本学期教材为湘教版新教材,其内容同以前相比教淡化了具体知识,虽然内容浅显了,知识点少了,难度降低了,但并不说明课就好上了。如果我们不认真去挖掘,将失去课改的意义,所以要用务实的态度紧跟课改的步伐,学习新课程标准,重塑新课程理念,探索新课程教学方法,在努力学习积极尝试中不断提高。

  二、教学目标:按照大纲要求,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形成。以学校、年级工作计划为指导,加强课堂教**用多种方式和教学模式,高效地完成学科教学任务。积极参加科研活动,努力使教学水平、业务能力有更大提高,同时传授与学生生活有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由“我要学”向“我会学”和“我乐学”深入,构建综合素质的形成。

  三、采取措施:

  1、抓好常规教学,认真备课,上好每一节课,并及时进行反思,形成文字。

  2、倾听学生意见,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

  3、积极参加教研教改活动,努力使教育教学能力再上新台阶。

  4、教学中注重学生身心发展,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开展各种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5、积极参加听课、评课活动,虚心向他人学习,取长补短。

篇(9)

传统的中小学教学过分注重填鸭式教学,缺乏对学生个体的成长的关注,忽视培养学生自主独立性,忽视兴趣培养。使学生不能适应新时代对其自主学习能力的要求。新课堂教学理念提出了地理新课程教学必须致力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教师需要根据课程内容进行编排和导演,通过设计丰富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参与到地理课程的互动和学习当中,更快更好的掌握知识。

一、设计地理“体验”学习模式,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

新课堂提倡在课堂上以教材为依据,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从旁辅助,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从情感、思维、动作等方面积极、主动、愉悦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并能通过实践总结经验,掌握新知,从“学会”变为“会学”。

例如:为掌握“地球的形状”这一知识点,可从“当年麦哲伦环球航行,实现了不改变方向就能环绕地球一周的伟大创举”例子入手,设置问题情景,课堂体验设计提问:假设地球形状是以下几种情况:当人类生活的星球“是平面、是三角、是方形、是多边形、是圆形、是圆球体”等几种情况时,如果当年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不改变方向能否绕行一周呢?

让学生反向推断地球的形状,通过班级各学习小组的体验和讨论,总结出地球的形状特点。

各小组分别观察“地是平面、地是三角、地是方形、地是多边形、地是圆形到地是圆球形”,环绕航行时有什么区别?比较后学生会发现:“地是平面”无法环绕航行,边数越多环绕航行改变方向的次数就越多,只有“地是圆球体”可实现在“不改变方向“的情况下能环绕航行一周回到起点。

在学生探究交流时,老师可以加入到各组当中去,鼓励学生多进行讨论、交流、思考,并在必要时给予鼓励。各组在讨论后,选出代表在班上进行总结汇报。最后,针对“当年麦哲伦环绕一周航行”的研究任务,大家一致推断出地球的形状是“不规则的圆球体”。

地理学习中会遇到许多变化多样的问题,教师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去亲身投入其中,达到激活情趣更有助准确掌握知识。体现了“创设问题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推断总结—巩固掌握”的教学理念。

二、加强地理“体验”学习模式,培养学生思维、创新意识

学生在学习某些地理概念原理时常常是似懂非懂, 此时恰当地创设情景开展体验式学习活动,通过实践和自身感受,培养其分析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自然地悟出其中的道理和规律,形成“设疑—提问—思考—分析—解决”的思维能力,也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地理学科的实际效用。

例如:在学习完《地球的运动》一节后,我请同学说出中国传统的节日所在的日子,然后描述中国传统的节日当天太阳直射点的大致位置、运动方向、昼夜长短的情况以及变化趋势。通过这项活动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及时巩固了学习内容。

再如:学生对我国各省份位置、分布、特点情况较难掌握,设置一些有规律、综合各地理知识点的问题情景,分配给6个学习小组学生自行阅读课文或回家查阅资料,课堂上讨论交流学习体验活动:

1. 中国分布在热带、亚热带、温带有哪些省份,生活在这些省份的人衣着方面有哪些不同?

2. 探险家沿我国长江、黄河漂流,会漂过哪些省份,沿途会到达哪些地形区呢?

3. 同学们要重走路会经过哪些省份呢,横渡了哪些河流、翻越了哪些山地丘陵和高原平原?请体味当年征战的艰辛。

4. 我国沿海自北向南分布有哪些省份,沿途能品尝到哪些种类的海鲜?

5. 我国以辽宁省为起始点,沿逆时针方向观察我国与哪些国家有领土接壤,如何搞好与相邻许多国家的边贸关系呢?

6. 沿着我国一些主要铁路线路,说明沿途经过的主要省份有哪些?

根据地理教材的不同内容,进行形象、辩证、创造性思维的学习体验训练,使学生学习更加主动,能有兴趣、有信心、有责任感地去探索问题。

三、深化地理“体验”学习模式,培养交流和合作能力

教育家约翰逊兄弟指出:“如果学生不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与他人的合作之中,这些知识和技能是无用的。我们培养出来的工程师、教师、技工,如果没有合作技能,不能把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工作关系的话,这种教育是失败的。”地理“体验”学习模式,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的活动。

如学习“中国的地形复杂多样”这一节,教学上采取了各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每一个小组成员均进行学习任务的分配:

学生一:绘画较好的学生在小黑板上,用黑笔绘制中国空白鸡形轮廓,其他同学纠正其绘制过程中的失误;

学生二:对照书中中国地形图,用红色笔在小黑板上划分出第一、二、三级阶梯分界线,其他同学帮助完成;

学生三:在小黑板上填注第一、二、三级阶梯轮廓分界线的主要山脉名称,其他同学协助指正其填错的位置;

学生四:在小黑板上填充第一、二、三级阶梯所代表地形区的主要颜色(平原是绿色、高原是黄色、山地黄褐色),其他同学帮忙补充缺漏;

学生五:在小黑板上对于不同阶梯相应地形区的位置,标注出主要高原、平原、盆地地形区的名称,其他同学完善其不足;

学生六:根据小组自己绘制好的中国地形图,总结出我国地势、地形的主要特点,做为本小组发言人代表发言。

最后,在班级展示本小组用小黑板绘制的地形图,教师对各小组作图进行肯定、鼓励性的评价,避免了学生缺乏空间方位感、学习过程简单乏味而产生厌学的心理。

学生课堂体验活动通过合作学习,能变消极为积极主动地学习,学会关爱同学,热爱学校,加强沟通能力的培养,促进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四、拓展地理“体验”学习模式,增强学生自信心和意志力

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教师既要引导好学生掌握学科基础知识技巧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外,更应重视学生形成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

一些学习后进生,往往在电玩游戏、体育运动、文艺特长等方面有超于常人的水平,只是在学习上会变得颓废。这就需要加强学生与困难作斗争的毅力,注意培养学生坚强意志。

首先教师在教学中,在教材的处理上应改进教学方法,从全体学生的实际出发,循序渐进,注意减少教学过程的坡度,分散学习的难点,减轻学生负担,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的畏难情绪,让学生能通过自身的努力,掌握新的知识。其次,发现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和挫折,要善用理解、肯定、鼓励的评价方式,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帮助他们分析学习上失败的原因,树立学习的信心,激励敢于直面困难并战胜困难。

例如:初一地理学习经纬度这一章时,学生感觉缺乏空间想象力、难度较大无法理解,教学时可设计梯级难度的教学环节:

第一步:基础常规知识内容:开展由学生“看地球仪说地球知识环节”,由各组发言人代表充当小老师说出地球仪中,自己理解最深的如经线经度和纬线纬度概念、判断及特点的基本知识点,其他小组成员补充完善缺漏,分解枯燥难理解的基础、难度较低的经纬知识点;

第二步:基础技能应用:设计与经纬线、度相关配套训练巩固小练习,解决中等难度知识练习,梯度分化学习难度;

第三步:延伸拓展探究:对于较难知识点,可以小组集体合作讨论得出相对合理答案。

总之,课堂中实施“体验式”学习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研究欲望和创新思维,使学生养成终生学习研究的习惯,帮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培养全方位的综合能力,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上一篇: 环境质量概念 下一篇: 工商管理的性质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