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思维导图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17 17:52:2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高中历史思维导图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高中历史思维导图

篇(1)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经常出现“学了这个,忘了那个”的现象,这样学生的学习效率就很难提高。要想让学生的历史学习高质量进行,就要将所有历史知识联系在一起,这样学生才能在实践中深刻体会,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思维导图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好的一个学习工具,它能将冗长的知识点变得简单、明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清晰、高效地学习历史知识,感悟历史带来的心理体验。在高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等方面体会思维导图的作用,抓住构建思维导图的关键点,为学生设计高质量的思维导图并在教学过程中积极、灵活地运用。下面就来谈一谈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简化学习结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思维导图就是利用箭头和关键词给学生构建一个简单的结构,让学生根据关键词和箭头的引导进行学习和深层次延伸,这样既可以把知识变得有条理、清晰,又可以让学生的知识体系变得更加全面。很多学生不想学习文科的原因就是文科要学习、背诵很多书本知识,学生看到教材上密密麻麻的文字就会觉得很无聊。为了改善学生的学习状况,在教学的时候教师就要去简化教学结构,但是要保证知识的丰满。思维导图带给学生的不再是密密麻麻,让学生看起来就觉得很烦的文字,而是几个简单的词语,这就有效缓解了学生的视觉疲劳和学习压力,让学生更有动力进行接下来的学习,而且这几个词还包含教材中的重点,让学生也能完整地学习知识。例如,在学习《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这一节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用背景、过程、道家、墨家、儒家、影响等关键词设计一个思维构图,学生看到这个思维构图的时候一定不会觉得历史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激情、积极地去学习了;另一方面,这几个关键词中包含百家争鸣的发展过程和内容,保证了学生知识学习的充足和完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仔细研究教材内容,并从中提取关键词,通过关键词简化学习结构,使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不会因为知识而感到无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兴趣,带着兴趣学习能大大提高学习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二、构建网络体系,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

无论是哪一门学科的知识,它们之间都是存在联系的。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可能这一事件就是下一事件的促进点,只有将知识连在一起才能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更高效地学习历史知识。在学习过程中,高中阶段的学生身上都有学习压力和升学压力,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都是硬着头皮使劲向前,往往会忽略知识之间的联系,这样的学习学生就不容易收到学习效果,在学习的过程中效率也不高。为了帮助学生总结和联系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使用思维导图这一教学形式,无形中就把知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自然而然就把知识联系在一起。例如,在学习《资本主义市场形成和发展》这一章的时候,教师把新航路发展、殖民扩张、第一、二次工业革命等事件用箭头围在一起,这样在学习这一章的时候学生就会很自然思考事件与事件之间的联系,把这些有共同特点和联系的知识联系在一起。在思维导图的帮助下,学生会逐渐养成总结、联系知识的好习惯,这样的学习习惯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还可以让学生深入理解历史,在学习的过程中能更透彻地感受历史。

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导图带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方面的突破和进步,还有能力层次上的提升。由于思维导图是由一个又一个的关键词构成,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关键词去拓展、联想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就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延伸,让学生得到全面提高。在学习的过程中,思维能力是一项很重要的学习能力,它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挖掘知识,让学生在学习方面有更快、更高地提升。同时,在设计思维导图的时候,教师也要设计一些拓展性、引导性强的关键词,让学生能够通过回忆和联想学到更多的知识,达到培养能力、高效学习的目的。例如,在学习《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这一节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设定经济发展过程、影响、反思等关键词,通过这些关键词,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我国经济的发展历程。总之,要想在思维导图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要让学生从关键词中有所想,只有有所思、有所想才能带动思维的运转,挖掘更多的知识。

篇(2)

思维导图由英国著名教育家托尼博赞提出并创立的。思维导图强调的是在教学的过程中,运用直观、形象的思维逻辑顺序图,将一切能够联想到的或重要的知识点进行罗列,呈中心辐射状分布。它以新颖的形式让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进行了融合,提高了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接受和整理能力。教师在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要明确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做到心中有数、一目了然。教师目标明确才能够促进学生更加清晰、简洁地绘制思维导图。

一、细化探究新知识,用思维导图进行新课授课学习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指出高中物理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思维导图在学生的物理学习过程中有效地帮助学生提炼出了重难点,促进学生准确地掌握了基础知识之间的关系和要点内容的逻辑,有效地帮助了学生对知识进行概括性的总结。

在对高中物理新知识进行思维导图的绘制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引导,让学生能够通过教师的引导和点拨形成自己的理解。面对一个新的知识点,学生会主动地进行思考和分析,围绕在关键词周围进行探索和深化。这些关键词对于学生的探究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让学生可以直击要点,更快地掌握本节课的重难点,准确地了解基础知识。

例如在学习《牛顿第三定律》的时候,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进行知识的阅读和探究,并给学生一些关键词: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发作用力、内容、理解、平衡力等,让学生围绕着这些关键词进行探究和思考,促进学生在课堂上有的放矢,形成自己的理解和探究。学生在根据教师的提示,展开自己的想象力,进行深入地思考,不断地扩展想象力,就像是滚雪球一样,把相关的知识够融入到自己的思维导图中,促进自己思维的不断完善和完整,从而实现学生对于物理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夯实,为学生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构建知识网络图,明确知识联系进行复习课授课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指导学生能计划并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解决学习中遇到的一些物理问题,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通过绘制知识网络图,让学生把相关的知识都联系起来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复习以往的知识时,学生可能会感觉到知识太多纷繁而复杂,无从下手,从而产生恐惧心理。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发挥好引导作用,对学生进行指导,让学生能够理顺知识,形成一个系统的认识,促进学生形成自己的思路。学生有了探究的方向和思路,就会积极地进行思考和探究,从一个关键词展开,向着知识的纵深方向探究。

例如在复习《相互作用》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导图的绘制,指导学生以相互作用为关键词,围绕着力的合成与分解、重力、摩擦力、弹力为要点进行知识的总结和分析,让学生能够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理解。学生通过不断地探索会把相关的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促进学生对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在大脑中构建出一张密集的知识网。学生在探究中会由点到面的进行扩展,不断地进行分析,从而细化到知识的内部,提炼出物理知识的精华,把关键词通过语言或者是图画的形式展现在知识网络图中。在想到力的合成与分解后,学生会自然而然地想到合力和分力、力的合成、共点力、力的分解、矢量相加的法则等等。想到矢量相加的法则,学生又会想到平行四边形定则和多边形定则……在探究中学生的思维就会像脱缰的野马,不断地拓展开来,形成系统、完整的认识,促进学生将零散的知识形成系统的认识。通过不断地完善,相关的知识都会被学生绘制到一张思维导图中,有效地帮助学生理顺知识间的关系,强化学生的记忆,让学生可以把知识点通过几个思维导图就可以概括出来了,实现了学生把书“读薄”的目标,有利于学生对知识形成条理清楚的认识和判断。

三、教师促学生合作,掌握基础知识进行探究课讨论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指出高中物理课程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思维导图的绘制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能力的个性的舞台,教师可以让学生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促进探究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在学生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合作讨论的方式进行思维导图的完善和绘制。每一个学生可以负责一个方面,让学生在关键词的引导下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联想能力,促进学生把相关的知识都进行整理和归纳,让课堂氛围变得更加活跃,增加学生的探究热情。思维导图从一个简单的词汇或图片展开,使学生可以顺着这个思路不断地进行发散思维,慢慢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促进了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和对于知识的全面认识。思维导图的出现方便了学生对于知识的总结,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给学生的学习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学生具有很强的探究能力,他们很擅长搜集信息和资料,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学生把零散的知识进行整理,促进学生形成系统的认识。例如在探究《机械能守恒定律》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围绕着机械能守恒定律进行发散思维,让学生搜集有关功、功率、功能关系、能量守恒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机械能、功能定理、动能定理、动能、弹性势能、重力势能等方面的信息,促进学生围绕这些方面进行探究和套路,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

总之,思维导图的使用可以在多方面促进学生的成长和进步,让学生可以更快地进步和提高。教师要组织好学生积极地参与,让学生可以在绘制的过程中张开自己想象力的翅膀,促进学生思维的拓展。在思维导图的绘制过程中,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让学生可以产生“我要学”“主动学”的积极性,拓宽学生的思维渠道,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篇(3)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7.017

随着我国教育教学领域内的各项改革和探究,高中物理教学中的有效学习和有效教学的方法得到进一步重视,在当下的教学环境中,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对思维导图这一教学方式的应用,将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所谓思维导图的学习方式是指,教师运用形象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建立形象的思维模式。一般来讲,学生的左右脑有不同的分工,左脑用于对语言逻辑相关的知识内容进行分析和辨识,右脑则负责对视觉传达的图像信息进行分析和辨识。但是在实际的课堂学习中,在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左右脑不能进行合理的协调性的合作,这就需要教师采用恰当、积极地教学措施来加以改善。

一、思维导图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首先,思维导图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能够促进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帮助教师构建新的教学氛围和教学环境。在传统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式一般采取“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教学方式,教师对于学生的思考能力的引导和培养相对较弱。学生在缺乏自身参与的课堂教学秩序中不能实现自我学习主动性的激发的良好效果。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思维导图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教学互动,从而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的效果,进而打破学生原本课堂学习中那种呆板、严肃的课堂氛围。

从人的发展心理来讲,在一个相对的空间内,周围的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学习会产生积极或者消极的影响。当周围的环境是轻松舒适的氛围的时候,学生就容易产生积极地学习心态,并以轻松的学习心情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相反,如果学生所处的环境是令人窒息的严肃和紧张的状态时,学生的学习注意力都集中在外在事物的干扰方面,很难集中在学习内容上,学生的所作所为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比较大,也就很难实现自我学习的积极效果。思维导图模式的应用能够通过简单、系统的图像展现的教学方式,在改善学生学习环境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形象思维的构建,可以说正是学生学习心理上的一系列变动,引发了学生具体学习状态的转变。

其次,思维导图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还能够帮助教师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效率。在传统的高中物理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以注重知识的讲解为主,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的学习能否和教师的教学获得同步的发展、教师的教学手段是否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的学习效果是否持久有效等一系列的教学问题都是教师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有可能面对并应当解决的问题。思维导图的应用可以帮助教师将复杂、抽象的教学内容转变为具体、形象化的教学内容,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知识学习效果的提升。在这种形象化思维的教学模式的引导下,学生能够将复杂的知识转化为简单的逻辑构造,从而建构完善的知识框架。比如在学习有关于“力”这一相关的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在学生完成对“力”这一单元的学习后,帮助学生完善“力”的知识体系,包括力的发生条件、力的速度方向的变化等情况等。

最后,思维导图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也能够进一步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思维导图的教学模式尽管在课堂之中的展现只是一小部分的图形内容,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备课环节中,教师需要对高中物理的教学内容进行彻头彻尾的认识和分析,并能够在此基础上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深入透彻的认识和掌握,这就需要教师花费大量的准备时间。同时,思维导图的教学模式也是一种体现新的教学理念的教学方式,为恰当自如地使用这一教学方式,就需要教师提高使用这一教学方式的相关技能,比如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对思维导图加以呈现等。无论是从备课方面讲,还是从掌握相关技能方面讲,教师的教学水平都可以获得一定程度上的提高。

二、思维导图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第一,在高中物理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要求学生做“听课笔记”的方式实现对思维导图的应用。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的方法记笔记,具体来讲就是要学生能够有重点、有技巧的使用笔记学习的方法。比如,在对“加速度”这一教学内容的学习时,学生可以简单地记一下学习内容的分支,对于复杂的描述性的语言则可以省略。物理是一门注重计算、注重公式的学科,思维导图的笔记方式符合物理知识学习的特点。

篇(4)

思维导图是一种放射性的思维模式,最大程度上集合了高效率、简便、具体化集一身的优势,将所学到的知识在大脑中运用思维导图方式,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理顺,达到记忆加深巩固的效果。与此同时,大脑在充分运用思维导图方式思考问题时,不但学生自身的潜能得到挖掘,而且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由于高中地理不仅有自己独特的魅力,还包含着其他课程共同的作用。因此,我国地理教学逐渐引入思维导图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积极性。随着思维导图教学方式逐渐引入到其它课程中,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使我国教育界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一、思维导图的理解

思维导图是一种放射性思维方式,即我们所称为的脑图,我们眼睛在看某东西时,眼光会聚焦在一定范围内,主题思想作为主干向周围进行分叉,从而形成放射性思维贯穿整个大脑皮层。当我们所看到的信息作为某个分叉,这个分叉可能含有文字、数字、图形、空间意识等信息,再加上我们人类天生就有的想象力、感觉能力,从而人类能够更理性分析问题,更大的挖掘自身的创造力。

思维导图具有的特性:第一,逻辑清楚,内容突出;第二,临摹人类大脑神经元系统,激发人类突破性思维;第三,人类的小脑分布左脑和右脑,左脑主要功能是负责语言、数字、逻辑等处理工作,右脑主要功能是负责图片、音乐、遐想等具有创造性的工作;第四,让人们能够把抽象的东西形象化的表示出来,增强人们之间思想的沟通。

二、掌握方法图高效,事半功倍求发展

思维导图教学模式有很强的挑选性,也就说不是每一种学科都可以运用思维导图教学方式的,这是思维导图教学和其他教学模式的不一样的地方。虽然思维导图能够很好的开动学生们的大脑,但是有的教学内同是不可取的。因为每一种教学方式都有他本身的目的、特点及方略。下面根据思维导图固有的特征以及教学的目的,谈一谈在实施思维导图教学模式时的建议:

1、以教材为依据点。由于高中地理教材编写的大纲和与培养学生所要达到的目的大体上是一致的,所以这就要求教师们一定要按照教材内容进行教课,不能天偏离教材内容,教学中组织的实践活动也应该按照书本上的题目进行,以达到教学指标的完成。然而,教师为了更加开阔学生的思路,可以以教材作为参考点,同时不背离教学指标,满足这种条件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本以外的实践活动,更好地开拓学生大脑思维,开发学生潜在意识,提高学生创造力。

2、以学生实际为参考点。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充当主人翁,毕竟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所以教育部门在进行编制教学内容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自身条件的不同,比如年龄、思维、爱好、特长等。而我们现在主要涉及的是高中,高中生的年龄基本上处在17或18虚岁左右,正处于青春期,对于新鲜的东西或事情都比较感兴趣,好奇心特别强,而且又有非常强的求知欲。所以对于这一阶段的学生进行教学时,教育部门应该采选具有吸引力、新鲜感等能够引发学生兴趣的内容作为教学大纲,这才是关键,更有助于学生大脑思维的开发。

3、以开发学生的思维为目的点。思维导图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开动学生大脑思维,使大脑进行高效率模式处理,使学生对某事物更快、更好、更高的理解。可是思维导图教学具有挑选性,有的教学内容可以通过思维导图教学模式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有的教学内容不可取,反而会适得其反。所以我们在进行采用思维导图教学模式时,应该采选哪些比较具有开放性的有助于开发学生潜能意识的题目,从而推进教学指标的早日实现。

三、实例

案例一:上海某中学在进行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Ⅰ第二章第二节“常见的天气系统”授课时把“思维导图”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运用到地理教学中,取得明显效果。教课的步骤大致如下:第一,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播放“天气预报”的实录,利用这一段视频作为引子,引出这节课的内容,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认识天气状况,让学生更快的融入到课堂中;第二,让学生拿出一张白纸,在白纸的中心写上“常见的天气系统”,其他地方什么也不要写,保留空白,然后要求学生迅速阅读全完,使学生能够从宏观方面系统了解整个课堂内容,建立中心思想;第三,采取运用不同颜色的彩笔进行分类标注,把从教材中看到的新名词、关键字等分别标注,再进行分类分层。如:天气系统、锋面、冷风、暖风、准静止锋、低压、高压。经过分类,选择与纸的中心最相近的词语,写在第一层思维导图的分支上;第四,依据第一层次分的中心,在此审阅教材内容,再结合辅助资料,把标注的关键词和第一层中心判断是不是有层次联系,再进行制作思维导图;第五,找出教材中自己不明白的地方,经过自己独立思考后,还不太理解的问题表示出来;第六,把学生的思维导图及问题进行揭示;第七,把学生的问题进行分门别类,组织学生分成小组,把分类出来的问题分给不同的小组,进行讨论,互相学习,团结合作,共同克服难题;第八,教师和学生协作,一起完善思维导图。

通过这种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而且还锻炼了学生团结合作,培养了学生给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极大地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案例二:在对人教版高二地理《人口的变化》一章进行回顾的时候,教师是这样引导的: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过了《人口的变化》,谁能说一下这一章主要都讲述了那些主要内容呢?这时候一般学生都会紧皱眉头、低着头拼命回想,这时候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人口的变化”几个字并把这几个字画个圈。接着就指导学生把分散的知识点系统化,想起什么就说。结果是学生分别讲述一些地理现象,真可谓五花八门、激情飞扬。教师把学生说到的知识点写在黑板上,再指导学生学习每一个知识点之间的关联点,并且找出合理的位置。对于难点、重点问题进行表明。结果在这个主题上又有了3个分支:人口增长、人口问题、人口比例。然后在这3各分支上再进行分支,如人口增长这一分支可以引出人口增长受什么因素影响、世界人口增长、人口增长趋势、中国平均人口增长率等标题,以此类推,其他2各分支。于是就形成了以人口为主题的思维导图。在地理教课中导入思维导图是一种全新的尝试,能够极大地挖掘学生内在的潜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案例三:如2009年福建高考题

如图:主要是拉丁美洲一体化集团的主要成员国。甲代表拉丁美洲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较高的国家,与中国有着很好的贸易往来,2006年8月签署了农田灌溉系统建设、矿产品开发等许多协议。

问题:请说明H河流中下游水文特点。

分析这类问题可以运用思维导图方法找出答案。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边看题边制作思维导图,再通过师生合作进一步完善思维导图。利用制作的思维导图学生可以非常清晰的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依据H所处的地理纬度确定其温度带及温度带,由此来判断没有冰期以及含沙量比较小;观看降水量图形能确定H河流水量丰富;以等高线的数值以及疏密程度确定地势比较平坦,水流十分缓慢。事实证明,利用思维导图方式进行解答问题,问题迎刃而解。

四、思维导图教学方式对学生产生的影响

1、有助于学生建立知识系统结构,加强理解。利用思维导图学生可以在大脑里形成知识框架,把每一节、每一张、每一个知识点串联起来,加强记忆及理解。

2、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学生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用不同的颜色加以图示,颜色可以刺激学生的大脑,引起兴奋。学生还可以无暇想象,不怕说错,想什么是什么。思维导图具有重点突出特点,可以使学生全神贯注在重点上,活跃课堂,学生学习效率大大提升。

3、有助于学生开发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思维导图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的大脑得到开发,把形象的抽象化,抽象的具体化,让学生的思维无限化,使学生养成开动思维的习惯,加强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总结

综上所述,高中地理教学中引用思维导图教学模式,不仅丰富了课堂、活跃了课堂,更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思维导图教学模式也具有本身的特征,根据这些特征,逐渐深入地运用思维导图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及学习能力,极大地发挥学生潜在意识,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重大的意义。

篇(5)

送走高2012届的毕业生,我接着担任了四川省新课改之后的首届高三的地理教学工作。最初还是用以前的经验进行教学,什么新课改的理念全抛在了脑后,直到学生在成都市“一诊”考试中的成绩远没有预想中的好时,我才注意到新课程背景下的考试特别注重学生能力的考查,注重知识的理解迁移,仅靠死记硬背就能得高分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然后我迅速调整了教学思路,其中一个重要的措施就是将英国东尼・博赞和巴利・博赞合著的《思维导图》一书中的主要方法联系学生实际,让学生将需要掌握的知识制作成思维导图,复习时也让学生看这些图,学生反映效果很好。之后,在成都市的“二诊”“三诊”考试中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一、制作思维导图的步骤

1.准备材料

材料中最重要的就是用于给思维导图作色的彩色笔,然后是铅笔、橡皮擦和纸张较好的笔记本。

2.找准主题和关键词

找出将需要制作图的主题,提取该知识点的关键词。如“黄河下游流量逐渐减小的原因”这个题目的主题是河流,关键词是降水、下渗和用水等。

3.回忆情景

回忆和知识相关的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或是通过电视等其他渠道了解到的场景,然后将这些场景与需要作图的知识联系起来。

4.独立作图

在草稿纸上用铅笔将回忆的场景描绘出来。

5.标出关键词

在图上适合的位置标注上关键词,方便自己在今后的复习中看见图中的关键词就能联想到整个知识要点。

6.相互交流

先以各小组为单位,组内学生轮流说出自己的创作意图,展示自己的成果。再在班上展示各小组的优秀成果,教师再根据情况作点评。

7.修改图

结合班上其他同学的制作,对自己的图作修改。

8.上色

用彩色笔给不同的事物上色。

二、制作思维导图的规则

1.突出主题

图1和图2是学生制作的两幅图,图1的知识点是“某地棉花生长的有利条件”,但由于图中缺乏“棉花”这个主题,这些要点就是散的,学生很难将图上的这些条件与棉花联系起来,不便于学生理解记忆,不便于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如果将图中土壤面积扩大,在土壤上再画一大片棉花,就会使主题突出,效果截然不同。

图2主题就很突出,但由于没有标注关键词,之后复习时,学生就可能会不知道当初作图的意图,需要再次重新思考而浪费时间。

2.发挥联想

“联想是改善记忆力和创造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它是人脑使用的一个整合工具,目的是让我们的生理体验产生意义,这是人脑记忆和理解的关键。”如在作图3“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时,可以先联想成都这个城市的区位因素,然后再作图,今后看见城市的区位,就联系到成都这个城市和自己所作的图,这样的记忆就会深刻、持久。这也很好地训练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练习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

3.美观清晰

“大脑更易于接受和记忆有视觉刺激、多重色彩、多维度的思维导图,而不是单调烦人的线性笔记。”制作的图片越美观,大脑越喜欢,记忆越深刻。自己创作出来的图如果是线条优美,结构协调,就会使自己感受到作图的愉快,学习的轻松,记忆的持久。

4.突出个性

“我们都是与众不同的个体。思维导图应该反映出我们这些独特大脑里面非同一般的思想网络和思维模式。”不同学生经历不同,思维方式不同,所以思维导图必须要由学生自己创作,把自己的思想融入进去,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这样制作出的才是适宜自己理解记忆的图。

三、制作思维导图的误区

1.没有充分认识到思维导图的益处,认为制图花时间较多,没有用心去作。

2.不能持之以恒地作下去。

3.作图时没有耐心,作图不细致,图像不美观。

4.完全临摹别人的图,没有融入自己的思想。

5.后期复习时,头脑中没有浮现出作过的思维导图及相应的场景。

四、思维导图的益处

1.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在作图中学习地理知识,不再是记忆那些枯燥无味的汉字,而是那些自己喜欢的美图,这就会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轻松愉快,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利于学生自发学习

为了要制作一幅合格的思维导图,学生会先主动去找这部分知识的关键点,其实这就促使学生自己主动将厚书读薄的过程。这个过程也训练了学生解读信息的能力,消化新知识的能力,画图之后学生看到关键词时想不起整个知识的内容,这就检验出学生在最初找的关键词不对,学生就会回过头来再分析,从而加深印象。其实这个关键词就是在考试过程中老师强调的“得分点”。有了这些训练,学生在考试时的审题答题轻松多了。要作好一幅图,学生自己还必须要主动发挥联想,这就使得学生自发地将知识迁移,联系实际生活解决问题,从而能更好地适应新高考。

3.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思维导图其实也可以看作是一个知识框架图,只是比框架图更形象,更易于学生记忆,将各知识点串联起来的层次更分明的整体。经常训练学生画图、复习图,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考试中就能顺利地从题干发散开去,打开思路,分析问题。

4.能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

篇(6)

一、问题的提出

1.复习课的重要性及教学难点

复习课是以巩固、梳理已学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任务,并促使知识系统化,提高解决问题能力,使学生从宏观上把握知识的整体结构及其内在规律,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一种重要的课型。通过复习课的复习,帮助学生对已经学过的知识重新回顾、梳理综合、结构重组,构建知识体系,形成正确的认知结构。

可是,复习课所围绕的教学内容是学生曾经学过的知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相差很大,有的学生已完全掌握,没有新奇感,容易沉闷、枯燥,而有的学生对概念规律还没完全理解,因此,高中地理复习存在相当大的难度。采用传统的“灌输式”的复习教学模式很难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求,复习教学效率低下。

2.问题的提出

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在复习课教学中引导学生理清知识间的逻辑关系、自主建构有机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运用知识的能力,并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较大的发展呢?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思维导图是教师开展地理教学的一种较好的教学手段,特别适合地理复习。下面,笔者就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复习课中的运用提出一些浅见,以起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复习课中的运用

1.思维导图简介

思维导图是英国著名学习方法研究专家东尼・博赞所创造的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和学习方法。整个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使用线条、图形、颜色、词汇、符号等元素,遵循一套简单、基本、自然、易被大脑接受的规则,可以把一长串枯燥的信息变成彩色的、容易被记忆的、有高度组织性的图画,能够增强使用者的记忆能力、立体思维能力和总体规划能力。它既可呈现知识网络,也可以呈现思维过程。基于思维导图的的学习过程能很好的体现了建构主义理论的理念,在教育教学中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2.思维导图在地理课基础知识复习中的运用

在高考复习中,常发现不少的学生在第一轮复习的时候游刃有余,但在第二轮提高复习却败下阵来,究其原因,自己在采取“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模式,用反复大量习题训练学生,把学生当成了“知识容器”。思维导图作为教的工具,充分运用各种有助于记忆的视觉元素,如图像、数字、颜色等,能有效的促进学生的记忆力,增强其理解力,自我建构知识网络。因此,在高考第一轮复习基础知识时,教师可以用思维导图软件动态呈现每一章节的知识网络图,并能根据需要及时的进行一些超链接典型例题,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记忆。如图。

上图就是我在“农业”复习整理课中的知识网络图,用思维导图软件MindManager6.0制作的。图中的每一个分枝可以很方便的展开与收拢,既有利于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也有利于学生对细微知识点的理解。同时有了思维导图的帮助,学生不需要阅读长篇大论的文字资料,可以边听边对照思维导图进行思考,集中注意力于感兴趣的结点上

思维导图作为认识工具应用到复习课中,还可让学生根据知识脉络自己绘制思维导图。教师先让学生通过浏览整节或整章的知识,并依照自己的理解画出思维导图,再根据老师在课堂上的讲解,概括要点,完善自己的思维导图;课后,学生可以互相交流、评价,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为了鼓励学生自己绘制思维导图,每次上交的思维导图列入平时成绩评价体系。这样学生就改变了传统的做笔记的方式,主动参与了知识的回顾和提炼过程,整合新旧知识,建构知识网络,浓缩知识结构,达到灵活迁移知识的目的。所以,思维导图应用到复习课中,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迷惑的概念清晰化,零散的知识系统化,机械的记忆灵活化,深奥的原理形象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最终使学生感到所学知识在由多变少,所学的课本由厚变薄,知识的迁移能力在提高。

三、利用思维导图的复习课教学模式

1.复习课模式

在的复习课教学实践中,运用思维导图实施“探究一合作学习”模式,其方法和步骤包括一下几个方面:

(1)分析教学目标,准备备课笔记

复习课开始之前,教师要分析整门课程及各教学单元的教学目标,确定学生必须掌握的主干知识,运用思维导图制定总目标与子目标的关系图,使重难点知识一目了然,更好的把握知识体系的框架,在教学时间安排上更合理化。

(2)明确任务,学生自主绘制思维导图

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对知识的复习之后,展示未做好的思维导图,设置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查找资料,熟悉教学内容,绘制自己的思维导图。在这一环节,教师要给予学生相应的指导,鼓励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勇于质疑,敢于“标新立异”提出个人想法,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3)小组合作学习,共绘思维导图

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不明白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再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小组合作学习通过讨论和协商,交流思想,共同绘制一张思维导图,小组成员再次对第一张思维导图的分析和反思,修正认为改变的地方,并重构思维导图,形成小组的最终讨论结果。具体操作时教师要注意对时间的把握,并保证学生在交流中互帮互助,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因势利导地调控小组合作学习的进程。

(4)及时归纳总结,适时问题拓展

小组讨论结束后,教师选取一张思维导图,组织学生共同分析,找出不足,加强完善,对于不足之处要给予指导,对于创新之处要鼓励。对于学生普遍遇到的问题要进行系统讲述,并变换问题的角度与方式,拓展学生的思维,同时附注一些典型例题,这样不仅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知识得到迁移、发展,同时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加强。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适当调整,如内容较多时可以在课前给学生布置任务和明确问题,自主探究并绘制个人思维导图,这样既可以节省课堂教学时间,又可以使学生对所复习内容有一定的熟悉,让课堂教学会更加有效。

篇(7)

在我国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师对教学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探寻到一条新的教学思路――思维导图教学,以下是笔者结合自身的物理教学经验,浅谈思维导图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应用体会,若有不足之处望各位同仁多加指正。

一、思维导图的定义解说

何谓“思维导图”?在物理教学实践中,有一部分人对这一新兴概念还未熟悉,笔者在此做简单介绍。所谓思维导图,又名心智图,其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们发散性思维的方式,是一种相对绘制简单但实践效果极佳的革命性思维工具。其可以将放射性思考具体化,当一种资料或是数据进入人们的大脑时,这种资料或数据可以包括文字、图片、气味、食物、节奏等,其可以作为一个思考中心,它的作用就类似于日常生活中的交通枢纽,并且由这个思考中心引伸出数以万计的思考关键点,从而形成一个强大的数据网络,当人们需要某个数据时便可以循着思维发散的道路寻找相应的数据,这便是思维导图。

二、绘制思维导图的注意事项及其实践作用

1.绘制思维导图的注意事项

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首先,应当将需要进行发散思维的主题词放在绘图过程的中心位置。其次,根据中心词体现的特点和内容进行发散式联想。再次,结合不同的色调对不同的记忆内容进行线段连接。最后,围绕记忆中的概念和内容进行不停地修复,改正后得到超越记忆中知识的思维导图。在此绘图过程中,一定要确保知识的连贯性与联想的紧密性,否则一旦中断,则难以确保最终得到的新概念与原内容有必要的关联。

2.思维导图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引入思维导图的概念是相当有必要的,其作用主要体现在:(1)有利于高中生对物理问题进行全方位和系统

的描述和分析,从而找到有利于解决问题的关键因素。(2)思维导图的制作过程相当灵活,对于学习时间较为紧张的高中生来说非常合适。(3)思维导图可以充分培养高中生的联想能力,包括思考的连续性、深刻性、发散性等。

三、思维导图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由于高中物理学习的多为理论知识,结合实验现象的内容较少,因此,对于许多高中生来说学习起来较为困难和复杂,这在很大程度上给物理教学增加了难度,使物理教学质量难以取得突破性提高。但通过运用思维导图,教学效果便事半功倍,以下是具体的应用方法。

1.灵活运用“思维导图”,切实解决实践问题

教师可以要求高中生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思维导图,并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做课堂笔记,对于布置的课后任务,教师要及时检查。

例如,高中生可以在物理课堂学习中一边听教师的讲解,一边通过导图对知识进行充分理解,在大脑中进行实时联想,不仅对知识进行了拓展,还加深了对知识的记忆。教师在物理课程结束前,可以留出一部分时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颜色爱好进行涂鸦,这样能对思维导图进行完善,达到及时复习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加深对知识的记忆。教师可以在下一节课开始之前,把思维导图发放给学生,并且对部分典型的思维导图进行点评,这样能起到一定的复习作用。高中生通过对思维导图的应用,能将最终得到的知识化为自己的知识。

2.以小组合作形式绘制“思维导图”

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教师和教育部门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要求教师必须针对学生的现状积极备课及教学。

例如,在新课程的提倡下开展高中物理小组合作学习,包括学生之间的合作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教学合作,教师必须充分掌握合作学习的开展情况,否则一旦失控,小组合作将毫无意义。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4~5人一组,然后以绘制思维导图为任务,每个小组选定一个人负责记录,将组内每个成员的讨论意见和教师给的建议记录下来,之后将绘制出的思维导图不断完善、重复修复,最终小组思维导图就成形了。可以将每个小组的思维导图交给物理教师,可以选定一个学生对思维导图的绘制过程进行演说,其他小组成员进行点评,之后在教师的建议与点评下形成合格的思维导图。

总而言之,高中物理思维导图的运用是一种新型教学方式,其在教学实践中取得的积极成果可知一斑,所以,为了更好地应用此教学方式,物理教师应当教导学生灵活运用思维导图,借助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思维导图的绘制活动,如此,可以在最大限度上提高高中物理的教学质量。

篇(8)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9B-0077-04

在传统的观念中,大多数人认为历史只要多背就能得高分。但是随着新课改的推行,我们发现高考历史题看起来容易,但考生要得高分很难。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历史主观题很大一部分是要求考生按照一定的历史演进线索和历史逻辑关系对历史事件、历史观点等进行正确的分析和评价,对历史发展进程及其规律做到准确认识和把握,考查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但是,当前不少考生只是死记硬背单个的知识点,没有建立一个良好的历史认知结构,导致答题时思路不清,缺乏条理性、逻辑性,即知识与思维“脱离”,从而得分不高。《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要求:学生应“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历史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让学生能熟知和牢记具体的史实,而是要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历史知识去认识和明晓社会变迁、发展的规律和趋势,逐渐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斯基所说,“一个人到学校上学,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的应该是获得各方面的学习能力,学会思考”。高中阶段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阶段, 如何使历史教学实现学生知识与思维的“融合生长”,这是高中历史教师共同面临的问题。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探讨提高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一种较有效的方法――思维导图法。

思维导图(mindmaps),是英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学家托尼・巴赞先生20世纪60年代初期发明的借助图像和文字进行思考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就是一个运用箭头、线条、图像、关键词连接起来,表达一个复杂的知识结构、逻辑结构的一种记笔记、做规划的方法。思维导图,顾名思义在制图过程中必须思考,思考的过程恰恰是思维导图优势所在,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或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等建立记忆链接,把逻辑关系严密的复杂信息用图解方式清晰地呈现出来,具有人类思维的强大功能。可以说,思维导图的这些特点和优点正好适应了高中历史教学的要求,对于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具有明显的作用。

一、利用新课思维导图,梳理主干知识

新课思维导图即每学完一节新课的内容,教师都引导学生对本课的核心知识用思维导图进行小结,如人民版必修三专题六第三课“专制下的启蒙”、第四课“理性之光与浪漫之声”,一直以来都是学生最难掌握的知识之一。为帮助学生轻松过关,新课讲授完后,老师引导学生建立了如图1所示的思维导图。

一张图浓缩了教材7页书的内容,简单明了,形象直观。从思维导图中,学生可以敏锐地发现启蒙运经历了由对人政治的启蒙到对人思想的启蒙这样一个由浅入深、不断成熟的过程,同时学生还可以发现人类思想文化发展演变的历程是每一代人都继承了前一代人创造的文化遗产,每一代人又把自己继承和创造的文化遗产传给后代;每次的思想剧变都会为社会变革提供思想武器,社会变革是对思想理论的实践。

二、构建专题性(主题式)思维导图,梳理历史的纵向联系

专题性思维导图的构建就是根据历史发展具有延续性的特点,以某个专题作为切入点,从知识的纵向联系着手,以时间为主线,整合一个方面或一类内容的发展变化过程,形成认知结构图,进而理解历史本质、掌握发展规律。一个专题讲完后,教师要求学生画一张本专题的思维导图,当作一次作业上交。大多数学生的导图往往知识漏洞多,结构不合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没有建立,或建立了错误的联系,教师批改时应明确指出其思维错误部分,促使其整改。批改完后可进行展示交流:既展示教师的导图,也展示画得较好的学生的导图,鼓励学生创新。如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我们可构建如图2所示的思维导图。

通过此图,我们就把这一专题的相关内容整合成主干突出、层次分明、内在联系紧密的思维导图,效果明显优于用笔列提纲的方式。之后引导学生对比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思考,学生不难得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经历了由照搬苏联模式到开始探索与苏联模式不同的道路再到成功开辟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进而引导学生分析不同时期建设道路不同的原因,这样学生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认识有了一定的深度,增强了记忆,加深了理解。

另外,构建专题性思维导图还可以打破时空限制,从更宏观的角度来整合同一类内容,构建主题式思维导图。如围绕高中历史教学的长效热点之一“古今中外的民主政治”我们可以构建如图3所示的思维导图。

依据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思考:黄宗羲提出的“民主”思想与西方的民主思想有何本质的区别?为什么近代中国无法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等问题?谈谈你对民主政治的认识等一系列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历史的思维能力。

三、运用阶段性思维导图,挖掘历史的横向联系

阶段性思维导图的构建就是根据历史发展具有整体性的特点,以一个阶段为切入点,从知识的横向联系着手,注重一个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历史现象的内在联系,注意不同国家民族历史现象的相互关系,揭示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形成阶段性知识思维导图。如19世纪中期是西方快速发展时期,也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时期,这些特征在政治、经济、文化与思想三个模块中都有涉及,在学习完三本必修模块相应的内容之后,就很有必要构建如图4所示的“19世纪中期东西方历史比较”的思维导图。

通过以上的梳理建构,把不同模块间的相关知识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使之“形散神不散”,既有利于帮助学生从全球史观的视野认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树立整体意识,使学生的思维向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发展,又有利于学生对当时历史现象进行综合理性地分析。如指出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扩张的主要方式(军事侵略、商品输出、资本输出、思想渗透、政治控制等);分析19世纪中期欧洲是如何成为全球主人的(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确立了近代民主政治;通过工业革命逐步实现工业化;通过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以及科学革命实现了思想文化的理性化和科学化;通过殖民扩张建立起了世界殖民体系);工业文明冲击下,近代中国变化的特点(受西方影响明显、近代化特征越来越明显、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色彩)。

四、善用习题思维导图,训练学生答题思维

新课改背景下材料问题教学法显得尤为重要,但课堂上的时间毕竟有限,让学生完整地写出答案,时间紧迫;不动笔,教师难以了解学生对问题的真实解决程度,思维导图则能展示师生解题的思维路径。在复习必修二专题二“近代中国经济的曲折发展”时,笔者以2010年高考福建卷第38题为例。

材料四 中国在1887年时为纯粹的农业生产国,工业生产只占很小的比例……到了1920年,工业产值增加到54.27亿元,所占比例也由原来的9.1%提升为23.8%……需要指出的是……近代机器工业产值占工业产值尚不到20%,并且农业仍占主导地位,中国仍然为一个农业国。

――摘自扬德才《中国经济史新论》

(3)据材料二、三,指出民国成立至抗战爆发前中国工业发展的特点。据统计该时期(1912-1937年)中国人口总数相对稳定,但工业的发展未能改变中国人均GDP下滑的走势,结合材料四及所学知识解释这一历史现象的原因。(12分)

此题第一小问不难,第二小问考查阐述和解释历史问题的思维能力,针对第二小问,笔者给学生3分钟时间画出答题的思维导图,之后根据巡堂了解学生的作答情况,抽取典型作品,用投影仪展示,并请学生本人说明其思维流程,再运用全班的集体智慧对它们进行分析“批判”,使学生明白问题所在。最后笔者边讲解边板书,引导学生找关键词界定问题(工业发展但中国人均GDP――国内生产总值下滑原因),并以此为基点结合材料和所学进行思维发散(发散出阻碍近代中国经济整体发展的原因),逐步画出如图5的思维导图。

图5

在此过程中,学生既能目睹解题的整个思路,把握答案的来龙去脉,又能从教师分析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学到分析问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根据思维导图辩证地分析“参考答案”,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不迷信、不盲从,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下转第83页)

(上接第79页)

通过善用习题思维导图,学生正确运用知识的途径被强化,错误的过程被剔除,长期坚持必然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有质的飞跃。

高考突出考核思维能力,就是要把考生的注意力从死背知识点引导到对思维能力的提高上。实践证明,通过思维导图构建知识网络,有助于学生把握主干知识,掌握知识之间的逻辑性,做到“既见树木,又见森林”,从而实现知识与思维的“融合生长”,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思维能力,才能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养成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有效地运用历史知识为生活服务。所以,历史教师在备课时应潜心钻研,挖掘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借助思维导图这种新型思维工具激发学生逻辑思维的火花,使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更学会科学的思维和学习方法,使他们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篇(9)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越来越关注学生自主学习的开展。在学生自主学习模式的引导下,不但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而且能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及历史运用能力都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因此,高中历史教师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及教学内容的不同,选用不同的学生自主学习模式,让所有学生都能从中受益,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对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形成的要求。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存在的问题。

1.有自主之名,却无自主之实。

目前,随着生本理念在教学中的逐步深入,很多教师都已经学会运用生本理念进行历史教学。在这个过程中,虽然开展了很多自主学习活动,但是表面上学习方式的转变并没有让学生真正投入到主动学习、积极思考中,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积极参与,也没能在这种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受益。在这种情况下,自主学习成了放任自流,学生为了完成作业而完成作业,根本没有达到教师所要求的发展学生历史能力的目的,反而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2.自主学习等同于导学案练习。

高中历史教师有时在导学案的设计上不能完全兼顾每个层次的学生,导学案上的题目一部分学生无法完成,而单凭导学案的学习又无法满足学生的一部分学习能力强的学生的学习需求。另外,在导学案的设计上,一些教师常常将导学案设计成作业题的形式,这样只能让学生局限于完成作业,而不能真正启发学生思维,引发学生深度思考。因此,自主学习等同导学案练习,教师的导学案没有真正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而在学习目标的设置上,也缺乏科学性,无法真正有效地提高高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参与意识。

1.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

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以生为本,要将学生置于历史教学的主体地位,为提高学生的历史能力设计教学。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历史能力的不同,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同一堂历史课上或多或少地提高历史能力。因此教师要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要对学生讲清自主学习模式对于发展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及运用历史理论知识解决各种历史问题的能力有重要作用,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中。如在学生刚升入高中的时候,历史教师就要对学生讲清开展自主学习的必要性,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让学生在各种教学活动及每个教学环节中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要勇于表达、善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2.有效利用学校历史教学环境,拓展历史教学载体。

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不但要关注教材的教学内容,更要关注校园历史教学环境,充分利用校园内对历史教学有益的教学资源,要关注校园历史文化环境建设,善于在学校图书馆寻找到相关的历史书籍,善于利用校园网络辅助教学,充分利用学校内相关的图书资料或者教学仪器,在拓展历史教学载体的过程中拓宽学生的历史学习思路,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充分激发学生参与意识。

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合作交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拥有独特的历史学习方法,高效进行历史问题的探讨与研究。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真正走进学生中间,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积极主动地学习。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越浓,参与的意识就越强,历史能力也就会提高得越快。

三、多媒体课件辅助高中历史教学,营造自主学习氛围。

1.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高中历史教学,构建学生自主学习模式。

传统意义上的高中历史教学是枯燥的,学生认为需要背诵的教学内容索然无味,而一些抽象的历史事件学生有时也是似懂非懂。因此在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多媒体课件具有声音、画面,以及有声视频等多种辅助模式,能将历史事件及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一一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眼可观、口可诵、脑可思考,在多种感官的参与中对于历史事件的了解进一步深入。学生思维的火花被点燃,对于历史事件的评析在思维构建的层面上也会更深入,不但激发了多方面的潜能,而且调动了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2.营造自主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进行历史阅读,扩大知识面。

在学生自主学习模式下的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教会学生教材上的历史知识,而且要让学生能够自主进行课外历史材料及历史知识的学习和阅读。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补充相关的历史资料,引导学生课后阅读。教师要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引导学生对社会上出现的热点问题运用历史知识进行解答,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在学生遇得到不明白的历史问题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历史文献资料,让学生自主训练历史分析能力。如在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课程《封建专制下中央集权制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讲授完课堂教学重点和难点并完成适当的课堂训练之后,可以通过教学网站或者课前搜集的教学资料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中央集权制度,让学生明确在不同的朝代中中央集权制度的实施过程及实施程度,并引导学生在课外继续阅读相关的历史资料,充分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完成历史事件及历史线索的建构,形成自主学习能力。

四、做好学生自主学习模式的评价,让每个学生都能了解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

1.做好学生自主学习模式评价。

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自主模式的构建,依赖于学生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能力。教师要完善自主学习评价机制,不仅关注到教学结果,更重要的是关注到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参与方式,以及学生内在需要和个性发展在历史学习中的体现。教师要全面权衡,考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自主学习能力作出客观而公正的评价。

2.处理好学生自主式学习中的问题,强化学生的成就感。

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处理好在自主式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引导学生自主提高创新意识和综合实践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运用历史教材自主提高学习能力,要在这个过程中强化学生的成就感,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的兴趣,增强评价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充分发挥评价在课程改革中的功能。

总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自主模式的教学,教师要以生为本,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自主学习策略,让学生都能采用独特的学习方式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历史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加美.在学案导学中巧用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J].科学大众,2008(02).

[2]董建水.高中历史分层次自主性学习研究[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0(22).

篇(10)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7.147

创新高中历史课程教学方法对我们教师来说不能仅仅只是有想法,更需要做出行动。我们要从思想上树立创新观念,引导学生认识历史课程的重要性,认识历史课程创新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我们要改变传统教学方法中一些不利于学生发挥自觉主动性的教学措施,要使用新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树立创新学习的思想观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提高高中历史课堂的学习效率。

进行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需要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和相互配合,老师要及时更新教学方法和教学工具,借助多媒体等先进教学工具进行授课,利用导学案进行趣味课前导入;还需要学生创新学习方法,践行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老师和学生要保持融洽的师生关系,历史课堂上要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在学习的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对此本人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结合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对高中历史课程创新教学方法有以下几个观点。

一、借助多媒体等教学工具进行授课

传统教学方法中通常是老师对照课本教材讲课,学生就对着课本教材划重点,这样的讲课方式导致了历史课堂效率低下,老师讲的知识内容比较少,学生又觉得这样的授课方式枯燥乏味,所以经常走神开小差不认真听讲。要想改变这种学习状态,提高历史课堂学习效率,就要创新教学方式,改变传统的板书式教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多媒体等工具已经逐渐走入日常的教学生活中,借助多媒体等教学工具进行课堂授课,不仅可以解放教师,提高老师的讲课效率和讲课质量,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和学习效率。老师在课前将本节课所要讲解的知识内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将原本枯燥的课本知识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展现出来,全方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更加直观地面对老师所讲授的知识,方便学生接受和理解。另外,利用多媒体教学还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上课时能够更加认真的听讲,从而提高学生在历史课堂上的学习效率。利用多媒体等教学工具进行授课不仅是一次教学工具的改革和更新,更是解放学生和老师的创新是教学方法,这有利于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帮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更加理想的学习效果。

二、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

创新教学方法还要引导学生用创新思维进行学习,组织高中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可以改变传统教学方式中过于独立的学习的弊端。传统教学方法中学生自己按照老师的要求学习,时间长了往往会出现精力不集中或者学习态度懒散懈怠等行为,在学习过程中一直是个人独立的学习还有可能会导致思维僵化或者学习无效率的现象。然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可以改变传统教学方法中这些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弊端,拥有很多利于学生学习的优点。

首先,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是多个成员相互配合、相互监督的过程。小组成员之间在学习资料和学习信息方面可以相互交流,在学习思维方面可以相互借鉴学习,在学习态度方面也可以相互监督、互相督促。学习资料的共享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学习方法和学习思维的相互借鉴交流也可以帮助学生创新学习方法,活跃学习思维;在学习态度方面一旦有的小组成员出现学习精力不集中,学习不认真,态度懒散懈怠等行为,其他小组成员就可以督促学生集中注意力,认真学习。所以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学习,能够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其次,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还注重学生自主探究。对于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摆脱老师的思维模式,创新自己的学习思维。学生在探究学习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内容,找到学习问题的答案,更加能够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三、利用导学案进行课前导入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要想高中历史课堂高效有序,就要在课前进行精彩的课前导入,将学生的思维代入到课程内容中。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往往忽视课前导入,导致学生在上课的前几分钟思维还处于下课的状态,不能及时的集中注意力,快速地进入学习状态。所以创新历史课程教学方法还要教师注重课前导入,利用导学案进行精彩的课前导入,可以快速地将学生带入学习氛围,有利于高效地利用课堂时间。同时,利用导学案进行历史课堂教学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高中历史老师要根据本节课主要讲解的知识内容认真负责的编写导学案,充分做好课前的备课工作。这就要求老师必须做到对课本教材的知识内容能够熟练的掌握和解读,还要求老师能够了解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包括学生的学习速度和学习能力,将两者结合起来编制导学案,以确保该学案最适合学生的学习。

上一篇: 高级护理实践能力培养 下一篇: 初中语文教学与研究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