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建议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17 17:52:2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建议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建议

篇(1)

在房地产盲目助推大量高星级酒店诞生的情况下,“十二五”末已出现酒店布局不均、需求过剩、经营业绩下滑、部分酒店面临拍卖或转型,为此,及时科学指导城市酒店业的发展与城市经济的发展相协调,推进第三产业的健康发展,防止过度发展或发展不足而损害城市区域的经济发展。为此,科学指导城市酒店的发展规模及其分布在“十三五”建设期间显得尤其重要。

一、国内外文献及研究现状

国外针对区域酒店与经济发展相关性研究的不多,因世界前10酒店管理集团中有7个在美国,为此重点关注了美国在该方面的研究。主要有:学者Smith分析美国从1990年到1998年这段时期,洒店业构成比例、规模增长和收益变化,他的分析是很有意义的,能对投资者降低酒店投资的风险。学者JanA Deroos的研究主要基于NOR指标,即理论住房率,他研究分析这个指标的重要意义,是实现对美国酒店业的供求情况进行平衡。学者Jeong-Gil Choi根据美国近30年的酒店增长率情况以及对美国酒店业的未来发展周期和转折点进行预测。强调通过城市经济的发展从多因素的角度对区域酒店业布局等进行系统的研究。

国内酒店管理方面的学者专家也在不断完善相关的理论体系,瞿富强对酒店项目与区域经济建设可行性研究进行了比较与分析。马智亮、邓子瑜等提出了酒店业与城市经济发展研究集成化辅助系统的模型。葛良文结合以往宏观行业调控研究成果,论述了酒店业在区域经济建设中的框架及作用。王勇评述了酒店发展与地区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系统性地归纳了酒店业与地区经济相互促进相互依赖的重点关注区域。杨永堂研究了酒店规模发展与地区GDP与CPI数据的关系,从基准收益率、现金流、影响因素等方面细致地作了财务评价研究。

本文尝试通过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体系给出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指数,将地区经济发展与酒店业发展进行关联分析,构建两者之间协调关系的模型,并运用重庆市的样本数据进行实证检验。

二、城市酒店业与经济发展的彼此影响动因

(一)城市酒店业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需要

酒店业的发展本身也是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城市资源和发展定位的区别,对地区经济的贡献占比也就不同,如以旅游度假定位的三亚等,酒店的收入与利润对城市GDP的影响占比较大,而以中心城市定位的重庆等酒店对城市GDP的影响占比目前在10%-15%之间,且呈上升态势。主要影响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酒店业的发展会为城市经济发展带来发展资金;二是高星级酒店能提升城市形象,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三是增加城市国民生产总值和税收;四是会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如建筑业、商业、交通业等;五是酒店I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对就业的吸纳能力强,酒店业的发展能在很大程度上创造就业机会,提升城市的就业率。

(二)城市经济的发展促进酒店业的发展

酒店业的发展依赖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且总是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主要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资本逐利的本性会吸引财团在城市经济发展较好城市投资建造酒店;二是城市经济的发展带来商务和旅游人数增多、流动加快,促使解决餐饮、住宿问题的酒店业出现巨大的市场发展空间;三是政府部门会创造良好的投资政策,特别是银行资金的支持、税收的支持及土地费用的支持等;四是城市基础设施配套、交通、通讯和市政设施等的提升改造,为酒店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环境;五是在城镇化及房地产引领城市经济发展中,近5年新建的高星级酒店约90%是以房地产集团为背景的酒店。

三、关联性及协调性分析

(一)酒店业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衡量指标

鉴于数据的可获取性,本文选取了国民生产总值、第三产业的投资额、第三产业的收入、房地产开发投资额、进出口总额、国内游客人次和收入、国外游客人次和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外资利用额等9个与酒店业紧密相关的经济发展指标来衡量经济发展水平。选取酒店数量、客房数量、床位数量、酒店员工数量等4个指标,及在地区的具有代表性的国有和私有酒店各一个,平均其总收入、总利润、可售房价格、可售房利润、客房收入、客房出租率等6个反映经营质量的发展指标来衡量酒店业的发展水平。数据来自《重庆旅游统计公报》、《重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及重庆劲力、万友康年大酒店。

表1 重庆市2000年---2015年主要经济发展指标及酒店发展指标数据

(二)城市酒店业与经济发展水平指数测算

本文采用主分量分析方法来评价经济发展水平。步骤如下:首先,将原始数据转换成标准化的数据;然后,运用SPSS软件进行主分量分析,得到特征值和方差贡献率。将各主分量贡献率占选取主分量的累积贡献率的比重作为权重,计算经济发展水平指数计算公式为:

F=■wk*fk (1)

其中,F表示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指数,wk为权重,wk=λk/■λk*λk,λk为第k个主分量的贡献率,fk为地区第k个主分量得分。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11个指标的数据做KMO和Bartlett检验,运算结果为KMO=0.62,大于0.5;Bartlett球形检验统计量值为209.23,其相位的伴随概率P值为0,小于显著性水平值0.01,表明变量指标之间存在复杂的统计相关关系,样本数据可做因子分析。对地区的相关指标数据做主成分分析,根据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入选2个主成分的特征值分别为5.065、1.255,累积方差贡献率为80.45%,由此可以判断这两个主分量能够很好地代表所有指标的信息,能够较好地反映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将地区在两个主分量上相应的得分和主分量的权重代入到公式(1)中,即得到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指数-0.42,酒店业发展指数0.25。

(三)城市酒店业与经济发展关联分析

酒店业发展水平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皮尔松相关系数为0.875(显著性水平在0.01的双尾检验),表明酒店业发展和经济发展高度正相关,两者之间相互促进。为了进一步验证酒店业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联关系,构建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酒店业发展水平的回归模型。建立回归模型:Y=a1+b1X+e1 (2)

经计算,回归系数b1=0.855,可决系数为0.756,回归结果进一步验证了酒店业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的正相关关系。

(四)城市酒店业与经济发展协调度y算

协调发展强调整体性、综合性和内在性,是多系统或要素在协调基础上的综合发展。由于系统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系统内部要素或系统之间的关系也在不断调整,通过协调度来度量系统之间或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协调状况。设酒店业发展指数和地区经济发展指数分别为X 与Y,参考有关协调度研究的文献,定义酒店业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协调系数公式为:

SXY=(X+Y)/■ (3)

式中,SXY代表酒店业与地区经济发展协调系数。协调系数SXY的大小与系统发展的协调性呈正相关,SXY越大,系统的协调性越高,反之,则协调性越低;SXY的取值介于-1.322和1.322之间。为了清楚地反映两者协调发展的程度,根据SXY值的变化采用均匀分布函数法将协调度分为六个等级:1≤SXY

四、结论及意见补充

(一)结论

本文对城市酒店业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及两者之间的协调度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①酒店业与地区经济发展之间有着较强的正相关关系;②酒店业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受到地域资源差异及城市发展定位的影响;③酒店业与地区经济发展还受宏观政策的影响;④城市经济发展必然会带动酒店业的发展,酒店业的发展成为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志。

(二)建议

酒店业是地区经济发展这个大系统中的子系统,协调好酒店业与地区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酒店业与地区经济良性发展的基础。实证分析表明重庆地区酒店业与地区经济的协调度是轻度失调,为了使两者更好地协调发展,本文提出如下建议:(1)城市酒店业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促进是不对称的,对当前酒店产能过剩,建议政府部门控制指导酒店建设的合理布局和总体建设规模;②对目前酒店的发展状况进行全面调研,适当采取减税等政策支持酒店的良性经营,调整两者发展的失调。③城镇化建设中,房地产企业为规避资产经营风险而利用政策投资建造酒店,政府部门应逐步退出对房地产企业的政策引导,同时也有利于当前对房地产的调控;④在酒店服务与管理人才方面,政府、酒店、学校要三方联动搭建平台,解决城市酒店业与经济发展中的人力资源问题;⑤建议行业协会加强对酒店之间无序竞争的干预,规范市场价格,确保员工薪酬,确保服务品质,与地区经济发展形成良性的互动。

(三)不足

以上分析主要是建立在高星级酒店层面,今后还需对城市酒店业中的特色酒店、主题酒店、民宿酒店和经济型酒店等进行主成因素的分析。

参考文献:

[1]魏锋,曹中.我国服务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研究[J].统计研究,2007.

[2]生延超,钟志平.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度研究―以湖南省为例[J].旅游学刊,2009.

[3]吴建楠等.基础设施与区域经济系统协调发展分析[J].经济地理,2009.

[4]臧华.国际酒店集团经营策略比较研究[J].商业现代化,2010,(11).

[5]曹晶.我国饭店业发展区域差异及对策探析[D].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2010.

篇(2)

我国高速公路建设始自上世纪90年代,高速公路一经建设通车,就凭借其安全性、快速性等优点,减少了交通能耗,优化了运输成本,并逐渐显示出其在拉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的潜力优势。进入新时期发展阶段后,高速公路与地区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结更加紧密,推动了沿线地区经济及社会的持续发展。

1 高速公路基本概述

高速公路从类型上看,是高等级公路形式之一,根据我国相关公路建设标准及规范,高速公路指的是能够承载小客车昼夜行驶年均数量大于25000辆,具备了高速行驶车道、可以对出入车辆加以控制的公路。

高速公路具有的快速性特征,使其车辆行驶速度大大高于普通等级的公路,因此,高速公路通常需要设置四车道,采取双向行驶,在公路中间通过绿植构成隔离带。在公路设施的配置上,高速公路需要在两侧设置路标信息,并配备夜间照明灯,以提高夜间车辆行驶的安全性。为保障高速公路的安全和通畅,高速公路对其他非机动车辆的限制极为严格。

2 高速公路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关系

高速公路作为公路重要类型之一,在地区交通系统中占据枢纽地位,“要想富,先修路”的理念贯穿于各地区域经济发展历程中,可以说,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与当地的交通完善程度呈现正相关的关系。纵览中外城市发展史,滨港城市及公路交通设施齐全的城市往往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及文化中心,相应地,其经济发展水平就更高,而伴随着火车、飞机的出现,区域经济增长势头就更加明显。

作为高速公路来说,其产生背景源于汽车和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是基于两者的要求而出现的。高速公路具备了极高的运输效率和运输速度,在运输能力及建路成本上远高于普通公路,因此,高速公路能够对地区的经济活动加以整合调控,从而优化区域运输成本,积聚外来人流、物流及商流,从而起到提振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3 结合相关实例分析高速公路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山东省临沂市地处山东省东南部,濒临黄海,是山东省内土地面积最大的地级市,山东省临沂市具有较为发达的交通网,胶新铁路及兖石铁路贯穿全市,市内高速公路主要有五条,分别为京沪高速公路、青兰高速公路、日东高速公路、临枣高速公路及长深高速公路,市内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了516公里,在山东省居于前列。根据城市发展规划,临沂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预计在2015年将达到600公路,形成市、县之间紧靠高速公路,公路网纵横贯穿市县区的交通网络,构建县际间的“一小时便捷生活圈”,充分发挥高速公路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助推作用。

由于地理位置优越,高速交通较发达,外加铁路、轮船及飞机等交通形式的补充,临沂市经济发展较为迅猛,在发展中凭借高速公路等交通网络优势,形成了商品贸易集散的城市经济发展特色。高速公路对临沂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3.1 有助于地区农业发展

农业生产及销售需要借助公路实现资源运输,高速公路具备了便捷、安全、高效等优势,能够有效整合人流、物流、商流及信息流,通过高速公路,可以将农作物及农副产品的运输时间加以缩短,从而节省了运输成本,在区域间实现物资调转,一方面能够促进地区农业向集约化及规模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可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形成农业特色产业。

例如,山东临沂市在济青高速公路建设运行后,其农业增加值达到了220多亿元,每年农业产值增幅约为16%,并形成了林果-蔬菜特色农产品输出网,极大发挥了高速公路对地区农业发展的助推作用。

3.2 有助于地区工业发展

高速公路可以对地区的交通网络加以串联,发挥其交通枢纽作用,从而为地区工业结构的调整、工业投资环境的优化、新型工业园区的建设等环节提供物质保障,使地区工业结构及发展趋于平稳,提高地区工业生产力。

例如,临沂市借助独特的地理区位,依托高速公路网络密集优势,打造了临港经济开发区,自2011年开始,在高速公路的作用影响下,工业增加值突破了320亿,年均增长达到17%,工业企业数量及规模增长幅度高达60%,在工业人才及工业资金的引进上,高速公路也发挥出了极大作用,由此带动临沂市工业的稳步发展。

3.3 有助于地区商业及旅游业发展

高速公路的建设能够有效加快地区间的商品流通速度,使商品贸易的时间缩短,相应的运输成本降低,从而起到改善地区商业贸易环境,促进地区商贸市场化及国际化发展等多方面的作用。此外,高速公路的运行,还可以将沿线地区的产业链打通,提高地区各项资源的综合利用率,有效满足地区旅游业发展需求,通过聚拢人流,达到提高地区旅游业经济收益的效果。

例如,临沂市自古以来文化资源就较为丰富,进入近代社会,临沂市又是革命根据地所在地,红色旅游资源已成为城市标签和旅游特色,外加上优美的自然环境,可以说是旅游产业发展潜力巨大的城市之一。结合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在市内高速公路建成后,在2012年,临沂市旅游人数近900万,城市旅游收入从2005年的1亿元提升到5亿元,而2013年度,市内旅游人数比之2012年增加了近一倍,旅游收入直线上升,突破了150亿。通过这些数据可以看到,高速公路在促进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方面作用显著。

3.4 有助于整合地区经济投资

高速公路的建设能够通过人、物及信息的交流沟通,对地区的经济总量产生影响,吸引外来经济投资,激发地区的经济发展潜能,从而促使地区经济总量得以增长。其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能够对经济投资、融资活动进行整合,例如,修建高速公路可以调动人及物等要素,有效拉动了地区经济投资。其次,可以借助高速公路建设,在银行作用下,对地区融资活动加以调控,调节银行信贷功能。最后,高速公路建设会对地区第三产业发展产生影响,反映到地区经济结构优化及附属产业,如商贸及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上。

4 保障高速公路效益发挥的相关建议

作者以临沂市高速公路发展情况为例,提出保障高速公路效益发挥的一些建议。

4.1 以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为蓝本,积极做好高速公路建设工作

临沂市高速公路在山东省交通厅、公路局及开发公司的密切配合下,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为有效满足地区经济发展需求,地方政府应对高速公路与地区经济发展规划加以协调统筹,根据《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等法规,积极参与制定高速公路建设工作。

4.2 保障高速公路建设及管理的资金投入

高速公路建设基于地区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无需赘言,地方政府部门应注重强化高速公路建设及管理的资金保障,从而使高速公路能够惠及更多的沿线群众和产业发展,使高速公路建设及管理水平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保持一致。

4.3 完善高速公路建设及管理队伍的素质能力

篇(3)

一、我国西部经济发展目前存在的问题

1、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和历史原因的积淀等,我国西部地区目前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存在很多不合理之处。目前,西部地区第一产业占GDP份额的比重已经大大的超过了全国的平均水平,与东部之间的差距更加明显。而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则相对缓慢,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已经远远的落后于东部地区,第二产业产业结构以资源能源型为主。目前,西部地区第三产业的发展仍还还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不仅发展的形式比较落后,另外在产业结构方面也更加的单一,对于服务性行业的发展没有相应的环境和政策支持,整个西部大部分地区都还处于以农业发展为中心的阶段。

2、劳动力素质有待提高

由于西部地区整体经济的落后,而且地处内陆,远离教育资源丰富的沿海发达地区,所以也造成了教育与人才的落后,反映在劳动力上就是劳动者自身素质的下降,接受的教育程度较低,西部地区的劳动者属于小学的比例很高。近年来,虽然西部地区的劳动力数量和质量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相比仍然差距巨大,劳动者生产效率低下,高科技人才匮乏,这些都成为制约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大阻碍。

3、吸引外资的能力有限

由于受到自然地理位置的制约,西部地区无论在投资的硬环境上还是软环境上条件都比较差,又由于国家在前期出台的优先东部沿海地区发展的战略,在国家战略层面形成的梯度式发展,使得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速度和水平都远远的低于东部地区。由于西部地区的发展水平底下,在基础设施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问题,交通相对不便,也造成了吸引外资能力的下降,而且由于在管理以及资源开发等方面的不足,其利用外资的层次和水平也都比较低,效益不高,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潜力和动力。

4、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完备

所谓的基础建设包括通讯、交通、电力以及供水等,而西部地区在这些接触的设施建设方面却同样存在严重的困难。在交通上,西部地区的交通形式比较单一,而且覆盖面仍然较低。此外,又由于西部地区地质、地势的限制等,使得电网的覆盖也很难全面,另外通讯、供水管道的铺设等也都是苦难重重,基础设施的落后也同样是阻碍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原因。

二、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1、制定经济发展的总体计划

西部地区的发展是一个综合的过程,而且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政府在各个方面都需要有倾向性的政策支持,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照顾到生态环境的维护,文化价值的传承等。所以,为了保证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政府首先要制定与西部整体环境相适应的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积极借鉴东部发展的经验以及教训,在保证区域发展和谐统一的情况下更好地实现经济的发展。同时,这一总体规划的制定也能够很好的避免经济发展中资源的浪费和降级发展道路的偏离与激进,避免走只注重当前利益的经济发展之路,更好的实现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2、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发展模式

我国西部边疆地区地广人稀,少数民族众多,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探讨适合各民族的不同发展模式,因地制宜,使西部的发展更加充满着地区的特色,这也是实现西部经济快速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此外,我国西部地区的情况本身也比较特殊,在经济基础、环境基础以及各类资源方面都无法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因此,如果仅仅采用单一的发展模式是很难实现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的,所以也有必要发展多层次、多元化的模式,深入到西部社会的各个层面,以局部带动整体的方式,为西部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当地政府要在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之下,分析其人才、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以及民族文化取向等优劣势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发展模式,提升经济发展水平,逐步实现西部经济的崛起。

3、加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经济发展的基础是人才,尤其是高素质的人才,人在经济发展中是最重要的因素。所以,在发展西部经济的过程中,首先要注重对人才的培养。在西部劳动者素质低下的情况下,要通过普及义务教育,发展专业教育,扩大专业教育等方式来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从而提高西部地区人民的整体文化素质水平,培养本土化的专业、高素质人才,为经济建设提供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另外,充分吸收来自东部的优秀人才,在东部竞争激烈,压力大的条件下,应当积极寻找吸引人才的途径和方法,国家也需要注重相关方面的政策支持,鼓励毕业大学生投身于西部建设的项目当中去,并且制定相对优惠的条件,吸引东部大学生加入到建设西部的队伍中去。

4、优化产业结构

前文已经提到,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不仅工业的发展水平比较落后,而且还缺少高新技术产业。不过,西部地区有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和自然资源优势,所以东部地区可以将那些在本地已经丧失了竞争优势的产业转移到西部地区,即将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化为劳动密集型的,这样可以充分利用西部地区的劳动力资源优势。此外,东部地区还能够通过资金技术和中间产品的输出等方式向西部进行产业转移,优化西部地区产业机构的同时促进西部的经济发展,增强西部地区的经济活力和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能力。

三、结语

目前,我国西部地区的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这些机遇包括国家政策上的倾斜、战略上的重视以及科技的迅速发展、技术设施的不断完善等。因此,西部地区必须要紧紧抓住这一机遇,在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利用各种有利条件的情况下加快自身经济的发展。面对各种发展障碍,找出对策,决心解决,走上经济快速发展的道路,在发展自己的同时也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和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 王爱君.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策略选择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01.

[2] 袁纳宇.西部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D].四川大学,2006.

[3] 张唯实.区域产业结构优化与我国西部经济发展[J].统计与决策,2009.23.110-112.

篇(4)

一、延龙图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可能性

(一)延龙图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含义

延龙图是位于吉林省东部的延吉市、龙井市和图们市的简称,延龙图地区经济一体化概念的实质主要有四点,一是打破旧的行政区划界线,构筑延龙图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平台;二是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整合三个城市的经济、社会资源,在体制、机制上形成三个城市一体化发展的内在机制;三是运用经济纽带和市场化的方式,形成三个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格局;四是通过综合发展和区划调整,最终形成一个功能完善、规模较大、实力增强、形象优美的吉林省东部中心城市。

(二)可能性分析

(1)理论分析

民族地区经济包括国家和地方政府,各民族群体等经济主体的利益,它们各有其利益目标和利益准则。它们之间在利益方面有时一致,有时则不一致,因而对如何发展少数民族聚集地区经济所保持的态度就不可能完全一致,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国家与少数民族聚集地区之间在经济发展中所追求的目标与所采取的策略往往是不完全相同的。国家为求得一定时期全国经济的总体发展,必须对全国范围内各区域的经济发展实行有差异的发展政策,使一部分区域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的重点,而另一部分区域则处于次要地位。二是少数民族聚集地区与其他各个区域由于均是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它们之间在经济发展中所产生的各种关系和联系是以平等互利为基本原则的,但在处理区际经济关系时,都是以增大本区域的经济利益为准则的。于是与其他地区之间的竞争就不可避免,从而导致经济矛盾,只有当他们之间的利益趋于一致时,才可能出现联合、合作等。三是在少数民族聚集地区经济发展中还存在着“发展与环境”的矛盾。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需求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改造自然环境,同时,又必须注意保护人类居住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所以,在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时,要使经济结构、发展规模、发展速度等与少数民族地区自然资源状况,环境容量等相适应,应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区域的中心城市在经济区域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别是在带动区域经济过程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在现代经济条件下中心城市以工业化为主要内容,但也有些区域的中心城市以商业、金融、旅游或行政管理等为主要内容。中心城市不只是不同等级区域的经济中心,往往也是不同等级的行政中心,它多与周围地域有着行政隶属关系,其经济规模和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周围地域。因而,可以充分利用行政杠杆和经济杠杆的作用,发挥中心城市的扩散与辐射效应,有利于改善投资环境,有力地带动该区域经济的发展。

(2)实际情况分析

首先从区位上看,三市地缘优势非常突出,经济一体化格局易于形成。三市总面积5073平方公里,总人口80.5万人,分别占全州的12%和36%。历史上曾属于一个县市的辖区,是县市之间最短的距离之一,铁路、高速公路可以形成三市的一小时经济圈,这种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为三市经济一体化发展创造了不可多得的机遇和条件。

其次从经济发展上看,三市经济一体化互补性强和辐射作用大,不仅可以实现共赢,而且易于形成新的增长点,进而带动其他县市快速发展。据统计,三市经济总量占全州的48%。三市区域内,延吉经济开发区初具规模,图们市开发区也在快步发展;延吉卷烟厂、石岘纸业、娃哈哈等知名企业和名牌产品都在这些开发区落户,延吉市、图们市城市经济发展格局已经形成。龙井市地域辽阔,不仅适于第一产业的快速发展,而且可以弥补其他两市地域窄的弊端,为他们快速发展提供潜在空间。

再次,三市区域内延吉国际空港、京图、图长直达特快,高速公路网络穿越三市,图们、龙井两市的陆路口岸与朝鲜隔江相望。所有这些都为南联北拓,东进西出创造了良好条件,客观上形成了以延吉为中心的物流中心、金融中心和信息中心的格局,因此,三市经济一体化必将成为延边经济发展的引擎,在全州形成中心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构建州域中心城市是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经济一体化推动了经济、管理、金融和服务业的国际化进程,使作为主要国际商务中心载体的城市,成为世界经济中区域或全球的接点。一个区域内形成具备从当前中国城市竞争力的现状看,多数大城市同时又是竞争力最强的城市,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起着关键的带动作用。譬如,在上海的辐射带动下,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地区,以其占全国1%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占全国19%的GDP和15%的地方财政收入。目前,吉林省也已建立并逐步发展了以长春、吉林为核心的“长吉一体化”增长极,围绕着汽车和石化产业发展成为相对集聚的经济核心区。然而,在吉林省东部的城镇组团中,由于地理位置、产业发展方向、经济联系程度等方面的因素,延边地区的八个县市普遍规模小、经济实力不强,相互间经济联系微弱,竞争大于协作。在地处相对孤立的区位位置、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延边,构建州域中心城市,培育经济发展的新兴增长极,带动周边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二、延吉市成为州域中心城市的主要制约因素

(一)行政区划限制了城市规模的扩大。延吉市是州府所在地,是州唯一的中等城市,但由于城市规模小,难以起到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作用。一是由于城市规模偏小,难以形成规模经济效益和集聚效益,城市各项事业的发展受到制约。城市规模不能超过当地土地、水资源等自然力的承载能力。延吉市域面积1350平方公里,但城区坐落在延吉盆地内,东、南、北三面环山,西部开阔,中部平坦。现建城区面积32.8平方公里,城区实际居住人口42万,城区人口密度达12805人/平方公里。二是由于受到地形地貌、机场空管、行政区划限制,城市发展空间交叉进行,商务成本居高不下,纳税人的压力和负担加重。三是由于双重管理,资源浪费严重。同城并置的州、市两级政府造成了州、市两级财政负责开支的医院、文艺团体、广播电视、人防等庞大的两级行政事业队伍,造成了财力与人力的重复投资和浪费。

(二)经济实力不强,难以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延吉市的经济建设、城市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已成为全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人流、物流的集散地。但延吉市仍属于经济欠发达城市,经济总量小,运行不高,后劲严重不足。延吉市的城镇化率已达到88.6%,但产业发展水平不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多,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就业压力大。显然,城镇化指标高于城镇化质量,而且高于城镇实际的经济发展水平,难以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三、对策建议

发展区域经济的本质在于统筹区内和区际经济协调发展,既要通过区内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区内经济的凝聚力和辐射力,又要加强区际经济合作,形成多方互动、优势互补的局面。为避免三市间的产业结构趋同,加强彼此间的协调配合和联动发展。应做到:一是加强协作分工,推进经济的一体化。在延龙图同城规划中,充分考虑图们在延龙图三点一面格局中所具有的鲜明特点,进一步突出“四个中心”对发展区域经济重要地位,充分统筹和利用区域内的各项资源,按照专业化分工的原则,集聚相关产业,推进产业发展的一体化,促进“四个中心”的建设。二是加强统一规划,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体化。围绕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目标,规划和实施延龙图中的基础设施。重点要完善三市间的交通网络建设,进一步发挥好图们交通资源的比较优势,促进人流、物流的快速流动,建议提升龙图公路的等级和拟建的图们至延吉小河龙公路的等级,取消现有的公路收费站,并逐步把连接三市间的公路变成城市道路,真正把三市连为一体,打造具有实际意义的半小时经济圈。抓好项目建设,抓紧落实事关三市发展的重点项目和关联项目,建议超前谋划三市5-10年的大项目,促进三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图们将继续抓好宏润精密仪器920万片镜片项目和兴鞍轧钢等重点项目,尽快使其达产达效,并积极争取碧水电站、第二水源等大项目,年内力争再抓出2至3个超亿元的项目。三是加强统筹管理,推进各项待遇的一体化。建议在金融、电信、广电、房地产、交通运输、教育、户籍等方面实行同城待遇,如电话费的区间收费等,促进三市间各类信息和资源的共享,进而实现延龙图区域规划和区域决策的科学化,避免重复建设和大而全、小而全现象的产生。

延边是三国交界,也是能够带动东北和华北地区进行国际交流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随着东北经济合作、繁荣稳定、条件不断成熟等这些因素不断的增强,延边的开发将会迎来一个新的机遇。延边要利用“延龙图三市经济一体化”的机遇做好各方面的准备。

(作者单位:延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05级中国少数民族经济)

参考文献:

篇(5)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0-01

一、宏观经济因素对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影响分析

(一)宏观市场因素的影响。市场是一个空间区域的存在,但市场的作用却更少的受到空间和地域的限制。对地区经济发展而言,宏观经济市场的影响范围非常大。由于地区经济发展条件千差万别,供给和需求的功能是不一样的,这必然导致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从市场结构的分析来看,市场结构具有多样化的特点,根据交易对象分类的市场包括商品市场,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技术市场。根据市场的区域分类包括国内市场,国际市场等。在宏观经济市场因素的多元结构的作用下,地区经济发展要求会不断发生变动,多层次多方位的影响着地区经济发展。同时,在地区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的区域差异,并对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也因此不断增大。此外,市场变化节奏的不断加快和市场规模的扩大,市场的竞争步伐的加快,市场活动变化特征日益显现,都会对地区经济发展产生加剧分化的特点。

(二)宏观劳动力因素的影响。人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同时也是财富的消费者,人们共同的生产和消费行为构成了总体的需求市场。从生产的角度来看,形成地区劳动力的有效供给,必须有数量,质量和增量人口。在人口年龄结构科学合理,人口总量得到控制的前提下,劳动力的数量与此有一个正相关关系。在这种情况和这样的条件下,劳动力的质量在相当大的程度上由群体的质量决定,人口素质将引发连锁反应,进而影响劳动生产率水平并据此对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产生影响。

二、宏观经济视角下改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对策建议

1.促进地区公共资源的统一与协调。对于高速发展地区,其需要在土地资源,水资源,沿海资源,旅游资源等公共资源方面做到统一规划,统一开发和管理,以实现效率最大化,在合理利用的基础上更好发挥区域公共资源的最大效应。根据公共基础设施规模面积,合理调整迅速工业化地区的发展规模,确定开发建设的关键环节,优化结构和布局调整,构建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协调机制。

2.加快地区市场一体化进程。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减少行政干预的规制。让市场在地区经济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削弱区域利益的限制,建立区域性商品,元素和产权交易市场体系,建立了相应的机构和贸易监督,确保各市场要素的自由流动,以市场一体化作为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核心。在资源链接,行业之间,企业与资产重组之间,实现地区经济发展中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3.充分认识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意义并明确政策和措施。一是转变观念,引导老工业基地振兴过程中坚持科学发展观,使老工业基地进入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确保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正确方向。二是要进一步促进老工业基地调整经济结构,包括所有制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把结构调整作为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和出发点。三是通过提升企业技术进一步提升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四是要吸引人才、使用现代企业人才。在很大程度上,人才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也是地区经济发展不断平衡的关键因素。建立老工业基地的地区应发挥所有方面的优越条件,提高人才吸引力,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最大限度地大胆聘用外国专家,为人才的文化交流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工作,建立人才培训和交流机制,高度重视人才的作用。

4.转变政府职能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在现代社会中,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是市场决定一切的理念。市场通过竞争来促进企业的发展,市场的正常运行可以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一个健康的环境。对于老工业基地所在地区而言,当前的经济发展属于稳定阶段。地区政府应将主要精力致力于市场的建设,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将权力移交给市场,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维护市场的正常运行。政府则仅需要制定各种激励政策,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市场优势。当市场失灵时,给予适当的干预,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市场进入正常轨道。

5.大力支持老工业基地地区提高发展竞争能力。鼓励老工业地区的大型现代化企业重组,以并购,股票,租赁等形式,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学校,医院,公安,消防和其他社会机构加快接收老工业企业转移的附属企业。在一定的时间内,地区应给予财政补贴。妥善解决国有企业遗留问题。提升工业企业的市场潜力,进行技术改造和扩建。国家开发银行将给以贷款支持,国家给予优惠支持。对于一些由于高损耗,较高的负债超过资产的工业企业面临破产的情况,国家有关部门会同人民银行对其优先进行破产计划的实施。

三、加大对未来经济发展较快地区的支持力度

1.采取多种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措施。国家应进一步稳定和扩大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专注于技术创新,产品出口,人员培训等。各商业银行和信用社要提高信贷管理,扩展服务领域,开发适应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产品,调整信贷结构,为中小企业投资管理和其他业务提供更好的服务。国家政策性金融机构应当在其业务经营范围内,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积极拓宽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大力发展各种方式的直接融资。鼓励各类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并促进开展的各类中小企业互助融资担保。同时,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投资的面积,增加了潜在的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地区的发展潜力,提高其发展水平,从而缩小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2.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最大化减少束缚。充分发挥灵活的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引导多种方式投资。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最大范围内减少束缚,充分发挥灵活的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引导多种方式投资。同时,加强地区政府的服务功能,提高工作效率,实施市场准入。在工商,税务和其他方面实施标准化工作,加强个体、私营企业的法律监督,减少政府对企业生产经营的行政干预,为市场主体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3.增加地区对发展科学和技术的支持力度。地区应优先研究项目的潜在的经济发展效率,考虑到潜在的经济发展能力。研究经费应加大在经济发展潜力方面的支撑力度,加强实验室,工程中心,数据库,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支持,提高网络技术支持力度。将主要的支出用在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方面。地区政府应鼓励发展高新技术企业,科研经费在更大范围内用于发展高新技术企业,通过税收减免优惠政策发展或增加研究补贴或者给与适当补贴,提高企业创新的科研热情。加大科技人才的支持和科技企业的支持,充分尊重科学研究人员,合理引导发展地区范围内的科技型企业,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让技术充分发挥很好的作用,推动地区经济发展速度不断提升,最终缩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篇(6)

各地区经济发展受该地区自然条件,资源禀赋,资源开发、利用状况,人口素质,经济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地区经济发展是指一个地区从贫困、落后的状态向经济及社会生活现代化发展的过程。

受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我国三十一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很大差异,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不平衡的状态。针对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国家相继制定一系列区域发展战略,包括: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推进中部地区崛起以及支持东部地区经济开放等战略。为了促进各地区协调发展,近年来国家对区域发展战略进行了细化和调整,成立多个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设定不同的战略目标、功能和任务。

在国家政策支持及地方政府不断努力下,2008年上半年我国西部、中部、东北地区经济增速均超过了东部地区。但是由于东部地区经济基础雄厚、经济基数大,相比其他地区仍具有很大的优势。具体到每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同样存在明显差异。

为了综合评价我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经济发展水平,本文建立一套综合指标体系,采用2009年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相应指标样本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计算出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经济发展综合排名。

1、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依照指标能客观、系统、全面反映地区经发展水平的原则,结合具体研究的问题,并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选取如下指标:X1-地区生产总值(亿元);X2-地区工业总产值(亿元);X3-地区固定资产投资(亿元);X4-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X5-地方财政收入(亿元);X6-地区进出口总额(万美元);X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X8-农民人均纯收入(元);X9-居民消费价格指数;X10-商品零售价格指数。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2、评价方法简介

主成分分析是由Hotlling于1933提出的,该方法设法将原来指标重新组合成一组新的互相无关的几个综合指标来代替原来指标,同时根据实际需要从中可取几个较少的综合指标尽可能多地反映原来指标的信息。新指标变量数量较少并且相互无关,保持了原指标变量的主要信息量。这种方法有很多优势:一是消除了评价指标样本之间的相关关系;二是提取的主成分保持了原指标的主要信息,减少工作量;三是分析过程客观生成指标权重,能够区分各指标在综合评价中的作用,避免了主观因素的影响。

3、评价过程

首先用SPSS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进而用标准化后的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

通过计算指标样本的相关系数矩阵、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各特征值的贡献率,最终得到方差贡献分析表,如表2:

从表2可以看出,前三个特征值的累计贡献率已经达到93.95%,这表明前三个因子可以反映出全部信息的93.95%以上,因此取前三个因子作为主成分。计算主成分得分系数矩阵,并根据得分系数据矩阵计算各指标主成分系数,见表3:

根据系数矩阵得到主成分表达式:

F1=0.057ZX1+0.055ZX2+0.046ZX3+0.057ZX4+0.058ZX5+0.053ZX6+0.045ZX7+0.042ZX8-0.034ZX9-0.03ZX10

F2=0.135ZX1+0.165ZX2+0.215ZX3+0.121ZX4+0.033ZX5-0.025ZX6-0.19ZX7-0.178ZX8+0.277ZX9+0.286ZX10

F3=-0.1ZX1-0.057ZX2-0.202ZX3-0.101ZX4+0.115ZX5+0.141ZX6+0.388ZX7+0.425ZX8+0.374ZX9+0.431ZX10

根据个主成分表达式计算我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经济发展水平综合得分:

4、结论及建议

从计算得到的得分及最终排名情况可以看出,我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很大差异。得分较高、排名靠前的都是东部地区的一些省份、直辖市,而西部地区的省份、直辖市、自治区都是得分较低,排名靠后的地区。这个结果符合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客观情况,反映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实形势。

近年来,通过各方面的不断努力,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速有了明显的提高,经济增速差距不断缩小,但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绝对差距还很大,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还很突出。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在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市场化程度,特别是基础设施、义务教育、基本医疗、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方面的差距仍在拉大;很多地区高增长速度是以破坏环境、大量消耗资源为代价达到的,这种经济增长模式不利于地区长期可持续发展;一些落后地区在发展过程中不主动、积极的寻求高效的发展模式,而是被动的依赖国家支持、政策倾斜,这种情况下,地区的经济发展很难达到较好的水平。

针对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及个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推进中部地区崛起以及支持东部地区经济开放等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根据不同阶段经济发展特点对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进行细化和调整,使其更有效地促进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

第二,根据各地区的比较优势,给予不同的政策倾斜及技术支持,引导不同地区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加速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政府相关部门应完善应完善各项扶持政策,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以便为中西部吸引更多的投资。

第三,加大投资,推进西部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西部地区经济增长不足,导致地方缺乏足够财力,无法提供良好便捷的基础设施,投资环境难以改善,制约了经济的增长。因此中央及地方应该加大对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使西部地区从卫生、交通、能源、水利、机场、油气管道等各个方面有较大提高,改善投资环境,从而吸引更多投资并更好地实现产业升级。

第四,教育是影响各地区及整个国家发展的重要问题,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的教育资源分配、教育水平在各地区存在很大差异。要缩小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就必须缩小教育资源分配、教育水平的差距。首先应该做到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实现公共教育资源的和谐共享。其次是促进高等教育均衡发展,统筹规划学校布局,推进高校标准化建设。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区域布局呈双重集中之势:一是高校向东部沿海集中分布;二是高校向中心城市集中分布。高校布局失衡制约教育公平。再次新增高校招生计划向中西部倾斜,扩大东部高校在中西部地区招生规模,鼓励各高等学校扩招的增量部分,主要向人口大省和欠发达地区倾斜,以利于不同群体获得大致相同的教育机会和进行公平竞争。最后健全国家资助制度,扶助经济困难家庭学生完成高等教育学业。加大对贫困家庭子女上大学的资助力度,保障贫困家庭子女公平获得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权利。

第五,完善中西部地区各种保障制度,提供优惠政策,为中西部引进优秀人才,推动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可能达到绝对的平衡,但是如果让地区发展水平差距持续拉大,区域间长期不协调发展,必将对整个国家和谐、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并采取一定的有效措施,解决差距拉大的问题,逐渐缩小区域间差异,实现全国整体和谐、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何晓群.多元统计分析[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 衷克定.数据统计分析与实践[M].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社,2005

[3] 唐晓东.中国城市发展水平指标体系及实证研究[J]. 生产力研究,2006,7

篇(7)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55(2012)03―0―01

东北亚地区有着较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经济科技实力较强,市场潜力巨大,发展基础良好,是亚洲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二十一世纪我国的经济发展将面临新的形势,因此,积极推进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进程对我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东北亚区域的经济合作进展

由中日韩共同参与和推动的环渤海区域经济多边合作,将是东北亚区域合作中一面具有突出象征意义的旗帜。由于环黄渤海沿岸地缘经济的优势,区域间的经济合作从贸易开始,然后向生产、技术合作发展,由双边关系向多边关系发展,逐步形成更多的合作机制。因此,东北亚地区有望成为亚太地区经济合作中的一个紧密型的次区域经济合作区,将成为21世纪最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合作区和世界经济的新增长点。

二、东北亚区域经济特征与一体化动力

东北亚地区既有市场经济、计划经济,又有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制度,这一地区已经成为世界经济中最具发展活力的地区。

(一)东北亚区域经济发展特征

东北亚区域经济发展呈现了高互补性、高增长性等一些特点,近年来更是呈现一种迅猛的发展态势。一、经济发展高互补性;二、经济高速增长。国际贸易和区域内经济联系加强。

(二)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动力

经济发展的互补性是区域经济实现整合的前提条件,经济优势的非均质分布决定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贸易创造效应的大小。东北亚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梯次结构对于开展地区经济合作具有明显的互补性。东北亚经济合作对内来讲,通过合作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达到双赢或共赢的目的。对外来讲,合作是基于提高本地区的整体经济实力和整体竞争力的这样一种战略性考虑。

三、建立东北亚自由贸易区的障碍

由于东北亚地区形势的复杂性,在加快区域经济合作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的障碍和困难。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合作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东北亚地区的政治形势不稳定,特别是朝鲜半岛。国家相互间的信任不够使区域经济合作缺乏稳固基础。

(二)东北亚区域内国家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过大,区域经济合作中虽有互补性,但合作的基础很弱,各国利益取向不同,找不到共同合作的切入点。

(三)双方的投资环境需要改善,目前的投资大多在贸易和饮食服务领域,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产领域几乎没有。因此,改善投资环境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四)西方散布的“中国”,如何加强交往,增进了解,消除不必要的误解和担忧,排除“中国”的干扰和影响,是双方需要共同努力解决的问题。

(五)东北亚区域外的国家――美国对东北亚地区影响很大,东北亚战略将严重阻碍该地区经济合作的发展。

四、建立东北亚自由贸易区的建议

(一)加强中国与东北亚地区的政治合作

中国主张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东北亚各国在政治上应相互尊重,共同协商;在经济上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在文化上应相互借鉴,共同繁荣;在安全上应相互信任,共享和平。继续深化睦邻友好,在东北亚各国进一步密切高层交往、完善各领域合作机制的过程中,在涉及各自国家、和民族尊严等重大问题上,要继续相互理解支持,共同构筑面向新世纪的全方位、高水平的睦邻友好和互利合作关系。

(二)加强中国与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合作

在经济全球化大潮汹涌而来,中国必须抓住有利时机,积极推进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应该采取如下战略措施:

第一,同东北亚地区所有国家继续建立和保持良好的关系。大力支持并积极参与一切有利于东北亚地区稳定的国际事务,对东北亚地区的持久和平起到促进作用。发展中国与东北亚各国的经贸合作。

第二,积极参与“10+3”地区合作。增强对进行东北亚地区多边经济合作的必要性、迫切性和可能性的认识,积极倡导并大力推进“中日韩经济合作体”的建立。

第三,合理地调整产业结构。在东北亚地区这种多层次、复合式的国际分工体系中,东北地区正处在垂直与水平分工的交叉点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国际经济结构加快重组,会在更大范围内实现技术的转移和产业的传递。

五、结论

本文通过研究经济一体化的历史、建立东北亚自由贸易区的意义、建立东北亚自由贸易区的内在和外在因素以及发展过程中会遇到的障碍,进行总结,规划建立东北亚自由贸易区,并提出一些建议。在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下,建立东北亚自由贸易区对东北亚各国各地区经济发展、地区稳定、人民生活都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篇(8)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7-0064-02

1 民族地区金融制度创新的需求因素分析

首先,金融制度创新是缓解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资金供求矛盾的需求。

依据金融发展理论,资本在经济发展中处于核心地位,经济的发展必须以充足的资金作为保障。但是,在民族地区,由于自然、历史、政治、文化和政策倾向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经济发展一直相对落后,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和生产方式落后,生产力低下,人民生活水平仅刚刚越过温饱线,尽管农民的储蓄率并不低,但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积累率、投资率、发展速度都很低,农民人均收入扣除必要的生活开支后,所剩不多,更不用说积累资金用于扩大再生产,另一方面,中国大部分民族地区开发程度轻。自然资源丰富,在自然禀赋方面具有典型的后发优势。随着西部大开发国策的确定,许多民族地区政府力足当地资源优势,确立了地方跨越式发展的思路,加大了地区资源开发的力度,区域经济资金需求快速上升,旺盛的资金需求同缓慢的资金积累之间形成了巨大的矛盾。

快速缓解这一矛盾的有效方法就是从地区外引入资金,通过资金积聚的方式满足资金需求缺口,但是,民族地区落后的金融行业无法从区外引人大量的资金,严峻的形势是,邮政储蓄和部分商业银行机构通过吸收乡村存款,资金逐级上存,形成农村资金流失的“抽水机”效应,使民族地区资金供求矛盾更加突出。

因此进行金融创新,从区域外吸纳大量的低成本资金,直接用于区域的经济发展,这是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的紧迫问题。

其次,金融制度创新是民族地区优势产业发展开发和企业成长的需要。

依据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金融中介不仅作用于资金的流量,更重要的是间接作用于资金存量的再分配,这个传递机制可简述为:金融机构一影响储蓄、投资一影响资金的流量结构一影响生产要素分配结构一影响资金存量结构+影响产业结构一影响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过程是依经济的商品化、货币化、信用化顺序进行的,经济金融化程度越高,上述作用的传递过程越明显、越有效。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越大。

在经济结构中,主导产业的变化对经济结构的影响最明显。市场化运作的金融机构在主导产业选择和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各种渠道不仅为主导产业的形成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而且也为主导产业下的各种企业提供全面的服务支持。对于部分短期效益不明显,商业性金融机构参与性不高,但中长期对地区发展非常重要的特殊产业,还可以通过政府建立公营金融机构,直接扶植相关产业,将其作为中长期发展的主导产业。

中国很多民族地区具备优良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大量廉价的劳动力,凭借这些天然优势,在特色农业、特色旅游、矿产资源开发、商贸物流等许多产业都有光明的发展前景,但是由于缺乏自有启动资金、缺少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缺失现代管理技术,这些有光明前景的产业无法发展起来或者只能低水平地进行开发。除了资金缺少的负面影响,当地企业在经营能力和管理能力方面的限制无疑是制约企业做大做强整个产业的重要原因,项目缺少开发资金,通过市场融资是可以圆满解决的。但企业经营制度混乱,管理能力低下。经营能力差,企业高层缺少发展的战略眼光,这些企业发展软件的不足是很难简单依靠资金供给解决的。这一问题不解决将严重限制了当地企业在主导产业开发中的作用。

所以。进行金融制度创新,通过股权关系帮助企业实行现代经营管理制度、为企业发展提供政策导向,促进企业的超常规发展是推动民族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

2 金融制度创新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的建议

为了一次性地解决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资金供求矛盾和全面支持主导产业企业的快速发展,本文建议由中央政府在某一民族地区试点,组建一家综合经营性质的区域性政策性银行,该行实行以促进区域内特色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为政策目的,以市场化经营为手段,通过多样化的融资手段,在区域内进行专业化的投资,为区域的经济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和直接投资支持。该行的最大特点是具有政策性银行的融资手段,为区域经济提供巨大的区外资金支持,彻底解决区域经济发展的资金瓶颈,同时兼具综合经营型银行直接投资企业的能力,通过参股控股部分新兴企业。支持和帮助这些企业快速成长为推动区域主导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并通过资本市场实现初期投资的顺利退出。

由于具有了全能型商业银行和传统政策性银行的双重特性,该行产生了两种新的特性。第一,不同于全能型商业银行,其全能经营范围受到政府的限制。尽管地方法律上认可该行可以同时从事银行、证券、保险三大业务,在业务子行业的选择上不受限制。但是,考虑到业务开展必须符合促进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需要,同时避免同区内商业性金融机构展开不公平竞争,该行在三大业务的具体选择上由理事会决定。理事会成员由投资方中央政府代表和自治地方代表共同组成,确保在每个经济发展阶段在三大业务各子行业的选择上由政府决定。一般来说,该行从事的业务中银行业务包括,农业发展贷款,基础设施建设贷款,政策支持行业企业贷款,被贷款客户存款及中间业务;不能包括普通储蓄业务。证券业务包括证券发行,资产证券化,实业投资基金,不能包括证券经纪业务。保险业务包括农业保险和财产保险,不能包括人寿保险业务。同时可以直接投资受政策支持行业的企业。但参股企业上市后必须退出所有股权。其它业务由理事会视情况需要决定。同时该行的各种业务不能超出试点地区范围。

第二,不同于传统的政策性银行,其经营上,“适度盈利”原则代替“不盈利”原则。适度盈利原则包括两方面的内容:①银行所有的业务必须保证适度的利润作为业绩审核标准。在具体经营中,能够产生高盈利的项目,引导当地商业性金融机构办理;盈利过低或亏损项目,但对经济发展非常重要的项目,引导当地政府或其它政策性机构办理,②银行每年产生盈利的大部分以捐款的形式支持当地教育和文化建设事业。通过捐款形式将适度盈利下的大部分利润无偿回馈社会,实现政策性银行追求公共利益的根本宗旨。

3 建议的可行性分析

首先,该建议有利于中央政府支持和主导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有1亿多人口,民族地区占国土面积的64%,边疆地区大部分是民族地区;民族地区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全国85%以上;民族地区资源非常丰富,水利资源蕴涵量占全国的66%。石油基础储量占全

国的22.05%,天然气储备量占全国的41%,煤炭储量占全国的36.0%。改革开放30年来,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得到全面发展,但是由于自身经济基础相对落后,在总体水平上与其它地区仍然有较大差距,民族地区同其他地区日益扩大的经济发展水平对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因此,全面推动民族地区的发展,不仅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是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保障边疆安全的迫切需要,是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必然要求。

给予民族地区优惠政策,让民族地区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起来,是中央政府支持民族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本文建议试点一家综合经营型政策银行,总体上要求中央财政支付少,但对于民族地区经济促进作用大,而且便于中央政府直接调控地方经济发展。中央政府对于这种金融创新给予政策支持的可能性大。

其次,该建议有利于民族地方政府发展当地经济。

在综合经营型政策银行创新中受益最大的就是试点的民族地方政府,首先,该行的资本金是由中央财政支付,地方政府不存在资金投入压力,其次,该行作为政策性银行,可在区外融资为区内增加了贷款资金,有利于缓解区内资金需求缺口;对区内主导产业相关企业的直接投资和间接管理有利于主导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区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再次,地方政府可以通过该行实现部分区域经济发展政策,最后,该行的业务弥补了区内现存金融机构的不足,有利于区内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在该行试点中受益最大的地方政府全力配合该行的建立和发展是必然的选择。

篇(9)

1民族地区金融制度创新的需求因素分析

首先,金融制度创新是缓解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资金供求矛盾的需求。

依据金融发展理论,资本在经济发展中处于核心地位,经济的发展必须以充足的资金作为保障。但是,在民族地区,由于自然、历史、政治、文化和政策倾向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经济发展一直相对落后,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和生产方式落后,生产力低下,人民生活水平仅刚刚越过温饱线,尽管农民的储蓄率并不低,但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积累率、投资率、发展速度都很低,农民人均收入扣除必要的生活开支后,所剩不多,更不用说积累资金用于扩大再生产,另一方面,中国大部分民族地区开发程度轻。自然资源丰富,在自然禀赋方面具有典型的后发优势。随着西部大开发国策的确定,许多民族地区政府力足当地资源优势,确立了地方跨越式发展的思路,加大了地区资源开发的力度,区域经济资金需求快速上升,旺盛的资金需求同缓慢的资金积累之间形成了巨大的矛盾。

快速缓解这一矛盾的有效方法就是从地区外引入资金,通过资金积聚的方式满足资金需求缺口,但是,民族地区落后的金融行业无法从区外引人大量的资金,严峻的形势是,邮政储蓄和部分商业银行机构通过吸收乡村存款,资金逐级上存,形成农村资金流失的“抽水机”效应,使民族地区资金供求矛盾更加突出。

因此进行金融创新,从区域外吸纳大量的低成本资金,直接用于区域的经济发展,这是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的紧迫问题。

其次,金融制度创新是民族地区优势产业发展开发和企业成长的需要。

依据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金融中介不仅作用于资金的流量,更重要的是间接作用于资金存量的再分配,这个传递机制可简述为:金融机构一影响储蓄、投资一影响资金的流量结构一影响生产要素分配结构一影响资金存量结构+影响产业结构一影响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过程是依经济的商品化、货币化、信用化顺序进行的,经济金融化程度越高,上述作用的传递过程越明显、越有效。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越大。

在经济结构中,主导产业的变化对经济结构的影响最明显。市场化运作的金融机构在主导产业选择和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各种渠道不仅为主导产业的形成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而且也为主导产业下的各种企业提供全面的服务支持。对于部分短期效益不明显,商业性金融机构参与性不高,但中长期对地区发展非常重要的特殊产业,还可以通过政府建立公营金融机构,直接扶植相关产业,将其作为中长期发展的主导产业。

中国很多民族地区具备优良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大量廉价的劳动力,凭借这些天然优势,在特色农业、特色旅游、矿产资源开发、商贸物流等许多产业都有光明的发展前景,但是由于缺乏自有启动资金、缺少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缺失现代管理技术,这些有光明前景的产业无法发展起来或者只能低水平地进行开发。除了资金缺少的负面影响,当地企业在经营能力和管理能力方面的限制无疑是制约企业做大做强整个产业的重要原因,项目缺少开发资金,通过市场融资是可以圆满解决的。但企业经营制度混乱,管理能力低下。经营能力差,企业高层缺少发展的战略眼光,这些企业发展软件的不足是很难简单依靠资金供给解决的。这一问题不解决将严重限制了当地企业在主导产业开发中的作用。

所以。进行金融制度创新,通过股权关系帮助企业实行现代经营管理制度、为企业发展提供政策导向,促进企业的超常规发展是推动民族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

2金融制度创新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的建议

为了一次性地解决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资金供求矛盾和全面支持主导产业企业的快速发展,本文建议由中央政府在某一民族地区试点,组建一家综合经营性质的区域性政策性银行,该行实行以促进区域内特色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为政策目的,以市场化经营为手段,通过多样化的融资手段,在区域内进行专业化的投资,为区域的经济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和直接投资支持。该行的最大特点是具有政策性银行的融资手段,为区域经济提供巨大的区外资金支持,彻底解决区域经济发展的资金瓶颈,同时兼具综合经营型银行直接投资企业的能力,通过参股控股部分新兴企业。支持和帮助这些企业快速成长为推动区域主导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并通过资本市场实现初期投资的顺利退出。

由于具有了全能型商业银行和传统政策性银行的双重特性,该行产生了两种新的特性。第一,不同于全能型商业银行,其全能经营范围受到政府的限制。尽管地方法律上认可该行可以同时从事银行、证券、保险三大业务,在业务子行业的选择上不受限制。但是,考虑到业务开展必须符合促进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需要,同时避免同区内商业性金融机构展开不公平竞争,该行在三大业务的具体选择上由理事会决定。理事会成员由投资方中央政府代表和自治地方代表共同组成,确保在每个经济发展阶段在三大业务各子行业的选择上由政府决定。一般来说,该行从事的业务中银行业务包括,农业发展贷款,基础设施建设贷款,政策支持行业企业贷款,被贷款客户存款及中间业务;不能包括普通储蓄业务。证券业务包括证券发行,资产证券化,实业投资基金,不能包括证券经纪业务。保险业务包括农业保险和财产保险,不能包括人寿保险业务。同时可以直接投资受政策支持行业的企业。但参股企业上市后必须退出所有股权。其它业务由理事会视情况需要决定。同时该行的各种业务不能超出试点地区范围。

第二,不同于传统的政策性银行,其经营上,“适度盈利”原则代替“不盈利”原则。适度盈利原则包括两方面的内容:①银行所有的业务必须保证适度的利润作为业绩审核标准。在具体经营中,能够产生高盈利的项目,引导当地商业性金融机构办理;盈利过低或亏损项目,但对经济发展非常重要的项目,引导当地政府或其它政策性机构办理,②银行每年产生盈利的大部分以捐款的形式支持当地教育和文化建设事业。通过捐款形式将适度盈利下的大部分利润无偿回馈社会,实现政策性银行追求公共利益的根本宗旨。

3建议的可行性分析

首先,该建议有利于中央政府支持和主导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有1亿多人口,民族地区占国土面积的64%,边疆地区大部分是民族地区;民族地区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全国85%以上;民族地区资源非常丰富,水利资源蕴涵量占全国的66%。石油基础储量占全国的22.05%,天然气储备量占全国的41%,煤炭储量占全国的36.0%。改革开放30年来,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得到全面发展,但是由于自身经济基础相对落后,在总体水平上与其它地区仍然有较大差距,民族地区同其他地区日益扩大的经济发展水平对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因此,全面推动民族地区的发展,不仅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是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保障边疆安全的迫切需要,是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必然要求。

给予民族地区优惠政策,让民族地区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起来,是中央政府支持民族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本文建议试点一家综合经营型政策银行,总体上要求中央财政支付少,但对于民族地区经济促进作用大,而且便于中央政府直接调控地方经济发展。中央政府对于这种金融创新给予政策支持的可能性大。

其次,该建议有利于民族地方政府发展当地经济。

在综合经营型政策银行创新中受益最大的就是试点的民族地方政府,首先,该行的资本金是由中央财政支付,地方政府不存在资金投入压力,其次,该行作为政策性银行,可在区外融资为区内增加了贷款资金,有利于缓解区内资金需求缺口;对区内主导产业相关企业的直接投资和间接管理有利于主导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区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再次,地方政府可以通过该行实现部分区域经济发展政策,最后,该行的业务弥补了区内现存金融机构的不足,有利于区内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在该行试点中受益最大的地方政府全力配合该行的建立和发展是必然的选择。

篇(10)

党的十明确提出,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大力促进中西部地区的崛起,采取对口支援等多种形式,加大对中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扶持力度。西部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的主要聚居区,国家支持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事关民族团结、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大业。当下正处于经济转型、社会转轨的特殊时期,探索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服务的路径选择,解决西部民族地区金融创新与服务供求失衡的问题,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西部民族地区金融供给现状分析

自西部大开发实施以来,随着我国西部地区民族经济和特色产业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加速了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进程,民族、宗教、文化及生态等要素的进一步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由此催生了多元化、多层次、全方位的金融需求。这些多样性的金融创新服务需求将会促进当地金融市场的发育,也为商业银行在西部民族地区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提供契机。《经济日报》有研究指出,2005—2011年,金融机构在西部民族自治地区的各项存贷款余额年均增长速度均高于同期全国各项存贷款余额年均增长速度。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商业银行在西部民族地区的金融创新业务增长极快,增长空间空前。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主要问题就是现有的金融供给水平无法满足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这种供需的失衡和矛盾随着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而越加显现。

二、西部民族地区金融供给失衡原因分析

当前我国西部民族地区金融供给失衡的现状,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西部民族地区产业发展先天不足,另一方面是因为金融业对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支持不足。具体表现在:首先,我国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产业结构比较单一,其自身的弱势条件在一定意义上制约了金融支持与发展创新;其次,西部民族地区的企业规模小,科技含量和水平比较低,企业竞争力处于弱势地位;再次,我国西部民族地区产业结构一直处于“二三一”的传统结构模式,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基本上超过了全国整体占比,加之产业结构调整比较缓慢,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金融创新服务于民族地区产业发展的效率。然后,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和金融发展一直依赖于国家行政干预和引导,导致金融市场发展不成熟,市场竞争力不强,金融工具创新比较少,社会民间资本也很难融入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大有资金倒流到东部沿海地区寻找出口的现象。此外,政策体系、银行监管、金融支持等制度层面缺乏对西部民族地区差异化设计创新。最后,在西部民族地区金融专业人才团队的困乏最为突出,缺少引进和保留人才的有效机制,这也将成为影响我国民族地区金融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金融支持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完善之策

往后在很长的时期内,为破解我国西部民族地区金融供需失衡的难题,需要建立健全金融支持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完善特色金融创新服务和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的金融专业人才,通过提升和优化金融服务,提高西部民族地区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促进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从国家政策制定层面看,以商业银行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原则为前提,以政策倾斜西部民族欠发达地区为重点,以推动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大发展大繁荣主要内容,制定国家层面的金融支持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政策,优抚优惠西部各商业银行支行的设立条件,完备担保评估机制,为商业银行支持民族产业发展创造条件,进而拓宽西部民族地区民族产业的投融资渠道。

从金融机构服务层面看,商业银行应该深入研究基础设施建设、旅游资源开发建设、清洁能源及矿产资源开发及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等对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结合自身优势条件,制定针对这些行业的优先金融支持政策,根据民族产业和特色产业的特殊性要求,设计开发具有差别化的合情、合理、合法的金融服务产品,支持西部民族地区的产业发展,着实解决西部民族地区金融供需失衡的矛盾。

从人才队伍建设层面看,金融机构可以和西部民族院校加强合作联合办校,创立符合西部民族地区特色需求的专业,有计划地培养既了解民族地区的特殊性又有金融专业背景的特殊人才,效力于西部民族地区金融发展事业。此外,还应该建立高水平、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引进和保障机制,为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储备专业的金融人才队伍提供制度支持。

四、结语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优化和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的创新服务能力和水平,找准金融支持西部民族地区的突破口,破解西部民族地区金融供给失衡难题,对促进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实现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和构筑西部大发展的“中国梦”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上一篇: 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认识 下一篇: 节能降耗管理方法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