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课程标准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17 17:52:2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高中地理教学课程标准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高中地理教学课程标准

篇(1)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11.021

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对于高中地理课程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影响,教师要在新课程标准的影响和督促之下,不断提升自身的学科素养和教学技能,注重课程教学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放在更加重要的教学位置上,引导学生更好、更加有效的进行地理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分析,进而提升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地理作为高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程知识方面,除了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之外,还和学生所处的现实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在新课程标准的影响之下,高中地理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课程教学内容的难度进行了调整,在原本的基础上有所降低,与此同时增加了科普性和探索性的地理学科知识,更加注重知识点的生活化和实用性,在进行地理专业知识的传授与灌输的同时,更加注重对于学生地理课程自主学习探究能力、探索学习能力培养和提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倡导对学生进行引导性的课程教学,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发挥自身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能动性,继而提升学生的课程学习能力和问题分析能力。

在与之相对应的地理课程考试内容方面,试题的素材和题目等,也更加贴近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关注我国社会问题的同时,注重对于地理知识的国际性扩展,关注世界和人类发展历程中的重大地理问题,突出地理学科的科学性和人文性,对于图标的运用也更为频繁、密集,注重对于学生地理图标观察和解析能力的培养和完善。可以说,在新课程标准的影响之下,高中地理在教学内容和课程评价标准等方面,都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和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教学要求,那么高中地理教师应该如何根据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和教学设置,调整和改善自身的地理课程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更好的指导学生进行地理课程的学习,提升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下面我将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谈谈我对这个问题的几点意见和看法。

首先,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地理课程教学时,应该以地理教材为基本参考,注重地理学科的发展性和延伸性,更加科学合理地进行课程教学资源的搜集和整合,更好的进行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丰富地理课程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地理学科并不是一门已经完结的学科,而是一门不断前进、不断完善的学科,在地理学科的知识构成上,也相应的存在着延展性和更新性,但是在传统的地理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却忽视了地理学科所具有的这种学科特性,过分的注重和依赖教材,在备课过程中只是局限在教材内容的范围之内,很少进行知识点的扩充和进一步整合,从而使地理课程教学呈现出一种单调乏味的教学状态,不利于学生进行地理课程知识的学习和分析。

因此教师在进行学科教学知识的整理和归纳时,应该充分认识到地理学科所具有的这种学科特性,在备课过程中对教学内容进行进一步的丰富,扩展课程教学中地理课程的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地理课程学习水平和理解能力等,将一些地理学科的前沿性等的问题,和课程教学中的某些知识点进行有机的融合和串联,从而使学生能够在原有地理课程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发散性思考,在新旧知识的衔接上更好的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知识点分析,从而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更好的、更加积极主动的进行地理课程相关知识的学习和理解。

同时,学生在进行地理课程的学习时,由于学习能力和理解力水平的局限,对于地理课程的某些知识不能进行顺利的学习和消化,例如在进行各个地区的风貌、地理调整的学习时,由于这类知识本身所具有的跨越性和复杂性,学生的生活阅历又较为浅显,很难跟随教师的思路,很好的理解这种具有重大差异性的地理知识。针对这种教学状况,教师应该根据课程知识点对教材内容进行进一步的研读和整合,挖掘教材中和这类教学知识相关的知识点和教学内容,从而在这些教学内容之间形成一定的联系,引导学生更好地更加全面地对各个地区的地理风貌等进行记忆和理解。而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的研读和整合,就是对地理学科教学资源的一次有效整理,对于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素养,以及学生的课程学习效率而言,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其次,教师除了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地理知识的讲解和灌输,更应该注重调整课堂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独立探究的良好地理课程学习习惯,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升自身的思考能力和理解水平,从而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和综合素质。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中,教师在地理课程教学中要使学生通过地理原理等的学习,掌握有效的地理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学科学习能力和推导能力等,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学习意识和学习习惯。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转变教学方法,将传统的“灌输型”“填鸭型”的课程教学,转变为问题型、探究型的课程教学模式,以问题带动学生的学习和思考,使学生能够在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中,独立自主的进行学习材料的搜集和分析,进行有效的探究和归纳,从而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得出正确的地理结论,更好的掌握地理课程学习方法,理解地理课程的精神内核。

篇(2)

在素质教育方面,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应由“学科中心”转向“活动中心”,由“知识本位”转向“技能培养带知识”,由“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必须教学生学会独立学习地理的方法,形成独立获取地理知识信息和运用知识信息的兴趣、能力、意志和习惯。

在地理教学中,应在研究学生学习规律和特点的基础上,在改变传统教法的同时,加强学法指导,强化自学训练,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地理的能力。

1. 激发兴趣,使学生自觉学习

在地理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热爱地理,乐于自觉地、主动地学习地理更有其特殊意义。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呢?根据教学实践,我认为应注意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的情感激励,热爱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爱好地理,教师须先爱之。课堂上,教师对地理热爱的恰到好处的流露,可化作对学生的巨大激励力量,能激起学生相应的积极情感的回报。

(2)让学生受到自然美的熏陶。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把握这一学科优势,让学生充分体验自然美。在课堂上,教师的语言应生动、形象,善于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如:诗歌等来描述地理现象。要充分利用地图图片、幻灯、录像或电影,把广阔而遥远的地理空间和事物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其有身临其境之感;另外,应尽可能地组织学生出去参观游览,让学生在切身感受和欣赏自然的同时,乐于学习地理。

(3)常思考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地理学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不可分。如:太阳升落、月亮圆缺、昼夜更替等及采购物品的学问,乘坐火车的知识……地理教材几乎每一章都有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若能抓住这些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会让学生倍感亲切。

(4)让地理学习活动充满趣味性。教师应努力营造欢乐、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使教学和学达到和谐的统一,教师应讲求教学艺术,教法要灵活恰当,语言应风趣幽默,争取使每一节课都有兴趣出现。

2. 鼓励“参与”,使学生能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能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自纵学习行为过程,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人。

要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过程,包括从教学课题的选定,教学目标的设计,直到教学评价过程,凡是学生能够参与的都让其参与。比如:教师可对教材每一章,每一单元,乃至全书的教学课题进行筛选,看哪些课题学生完全可以自学,哪些课题可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学,哪些课题必须由教师详细地讲述或讲解。把学生能够自学的内容,全部交给学生,变教材为学材,教师只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或对地理学习活动进行适当地调控。即使是难度比较大的地理概念、地理基本原理等必须由教师讲述的内容,也应该使之问题化,先让学生自学或讨论,看能否找到自己解决的途径,然后再由教师排难解疑。

3. 有序训练,使学生会独立学习

在地理教学中,应结合教学内容,对各种地理能力提出具体的要求,并进行有目的有步骤的训练。

(1)地理阅读能力的训练。阅读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应该让学生学会各种阅读方法。适合地理特点的阅读方法:①运用地图进行学习的方法:包括边看书边看图的图文配合法;将所学地理知识落实到地图上的“图象巩固法”,将地理数据或地理事物描绘成图的“图文转换法”;就地图上所示的地理特征的“读图分析法”;将地图分析所表示的地理事物进行综合归纳的“读图归纳法”等。②比较法:学生阅读地理读物,为了获取地理事实材料等感性知识,就要对观察对象进行比较鉴别,抓住其主要方面和主要特点;为理解掌握地理概念、地理原理等理性知识,更需要运用比较的方法。诸如列表比较、统计比较和地图对照等是地理比较的常用方法和手段。③分析、综合法;地理综合性强,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这一学科特点决定了必须用分析、综合的方法来进行地理的学习和研究。

(2)地理观察能力的训练。经验表明,没有经过观察训练的学生会对事物视而不见。即使天天看到的东西,也说不清它的外形特征。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观察方法的指导,根据不同的观察目的及观察对象,运用相宜的观察方法,使学生逐渐掌握按顺序观察抓住重点或特征、比较观察、全面观察等方法。

(3)记忆地理知识的能力训练。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首先,让学生明确记忆的规律。如记忆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记忆与理解的关系;记忆与时间的关系等。其次要让学生掌握意义记忆的各种方法:如“联想记忆法”、“把握特征记忆法”、“分类归纳记忆法”等,还要学会变“机械记忆”为“意义记忆”,如运用谐音、象形等帮助记忆。

(4)地理思维能力训练。地理教材中隐含着深刻的哲理。地理事物的发展和运动,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就充满了唯物辨证方法。教师有意识地将这些内容发掘出来,加以运用,不但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也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篇(3)

二、多架桥、建联系

新课程地理教材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知识之间的跨度大,这无疑已经成为学生学习和思维的难点,为了突破教学难点,地理教师应该应通过“区域地图、地理略图”等途径来架桥铺路,来建立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从而能够达到破解难点的效果。由于图文转换能力是地理学科的一项重要能力,许多地理知识、规律可以通过地理简图来表示,许多地理原理可以通过地理简图(原理示意图)来直观呈现,为此在地理教学中就可紧紧围绕地理略图,进行知识整合,而通过地理简图的应用,有利于学生明确和理解地理知识的联系。例如,利用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简图进行知识的梳理和归类整合。

1.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与昼夜长短判断。

2.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与太阳高度大小判断。

3.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与季节、日期判断。

4.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与南北半球及直射点将要移动方向判断。

5.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与纬度范围的判断。例如2000年文综高考题第36题

6.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与风带气压带的移动规律。

7.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与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通过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思维规律的知识联系,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前后联系、因果联系、逻辑联系以及横向联系、纵向联系等)和理解知识难点,同时还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升华、能力的提高。

三、多引导、促探究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注重的是如何让知识走向学生,如何在给定时间内完成知识的传递,而忽略了学生是通过何种学习方式和策略来学习的,其实知识掌握的过程,是一种探究的过程、选择的过程、创造的过程,如果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对教学活动的探究性不重视,甚至忽略了,那么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也就难以得到真正的、有效的培养,学生的个性也就难以得到发展与解放。为此在地理教学中要积极开展师生间的双向交流,要让学生在探究的氛围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因此教学时地理教师应该大胆放手,要让学生有充分思考和探讨的时间和空间,围绕地理的主干知识,提出一些有利于学生思维培养的,特别是能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激励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在探究中自主得出结论。例如,气温分布和等温线是高中地理的重点,教学中就可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探讨,在探讨的过程中教师进行适度的引导和启发,从而得出以下一些重要结论。

1.等温线的分布:(1)等温线分布规律:等温线的温度数值总是由低纬向高纬递减(即无论一月,还是七月,无论陆地还是海洋气温都是由低纬向两极递减)。(2)不论陆地还是海洋,如果表面状况较均一,等温线大致平行于纬线(即等温线与纬线基本一致,说明影响该地气温的主要因素是太阳辐射;南半球因陆地面积小、水域面积大,等温线较平直,大致与纬圈平行,说明影响南半球气温的主要因素是太阳辐射)。(3)北半球1月份等温线比7月份等温线密集(即南北向水平温度梯度冬季大于夏季,南半球相反),但是其数值仍然是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2.等温线的凸向:(1)一月全球陆地等温线均向南凸,海洋等温线均向北凸;七月正好相反。(2)由于受洋流的影响,海洋等温线的凸向与洋流的流向一致。

3.等温线分布影响因素简析。由于受海陆分布、地形、洋流、季风等的影响,等温线与纬线不完全平行。(1)许多沿岸地区等温线近于与海岸平行。(2)等温线与等高线平行或与山脉走向平行说明受地形的影响,如果等温线闭合,则说明受山脉(等温线数值由外向内递减)或谷地(等温线数值由外向内递增)的影响。在这种质疑与探究的过程中,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科学性大大地增强了,同时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也能得到很好的培养。

四、多设疑、缓坡度

学生对问题产生困惑并产生求解问题的愿望,是创新教学的前提,地理教师要创造性地设置问题的情境,营造一种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氛围,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课堂情况、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教学内容的不同,适时地提出经过精心设计、目的明确的问题,这对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学好地理有很大的作用,还要引起注意的是,提出的问题不能跨度太大,要遵循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规律,问题的坡度要缓,要在渐进中不断加深。当然地理设疑应该掌握好以下几个方面:(一)在新课开始时设疑。在上新课之前可通过地理小故事、热点事件来设疑,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因为好的开始等于成功了一半。(二)在思维分散时设疑。根据学生的生理特点,学生的思维和注意力不可能在一节课内,都集中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上,因此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变化教学情境或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以调节学生的注意力。(三)在思维疲劳时点拨。教学中如果始终是一种枯燥的内容和平淡的氛围,如果长时间学习同一内容或长时间思考同一问题,学生的思维容易出现倦怠和疲劳,从而出现厌恶或不思的状态。因此在地理课堂中应该增加知识的趣味性和提高思维的含金量,以活跃学生的自主思维和激发学生的深入思考。(四)在课堂小结时设疑。一堂好课也应设疑而终,使其完而未完,意味无穷。例如在学习了高一《大规模的海水运动》后,让学生总结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1)中低纬大洋西岸为暖流,东岸为寒流。具体地说,中低纬太平洋西岸为日本暖流和东澳大利亚暖流,大西洋西岸为墨西哥湾暖流和巴西暖流,印度洋西岸为马达加斯加暖流和莫桑比克暖流;中低纬太平洋东岸为加利福尼亚寒流和秘鲁寒流,大西洋东岸为加那利寒流和本格拉寒流;(2)中高纬大洋西岸为寒流(太平洋西岸为千岛寒流,大西洋西岸为拉布拉多寒流),东岸为暖流(太平洋东岸为阿拉斯加暖流,大西洋东岸为北大西洋暖流)。在此基础上继续设疑:除了同学们总结的规律外,还能够概括出哪些分布规律(如中低纬洋流呈反气旋型流动;中高纬洋流呈气旋型流动等)?在一堂课结束时,通过提出新的问题,可以激发起学生新的求知欲望,为学生课后进一步的思维,也可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

五、多归纳、显规律

地理知识总体比较抽象,尤其是自然地理部分,学生显得无所适从,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不能只浮于教材的表面,而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挖掘知识的内在的线索和规律,从而利于学生掌握知识。例如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规律、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规律、昼夜更替周期的长短变化规律、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纬度分布规律、海水表层温度分布呈现由低纬向高纬递减的分布规律、洋流的纬度分布规律、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规律(水平、垂直分布规律)等。通过这种规律的总结,并进行知识的联系和思维的拓展深化,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盐度分布规律,当然学生应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六、多训练、辅方法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发展性和创新性,关注的是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因此地理教学要强调发现知识的过程,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简单地介绍其结果。在地理教学中应该讲练结合,并要处理好练习的强度和适度的关系,并应该让学生在训练中总结和体验思维方法,从而真正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效果。例如、在高中地理的主干知识中,有关区位因素的知识主要有以下一些: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市场、交通、政策)、影响工业的因素(原料、动力、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气候、河流、地形、资源、交通、政治、军事和宗教)、影响港口的区位因素(航道条件、港区建筑条件、经济腹地条件)、铁路机场等交通枢纽和工程建设的因素(水域条件、陆域条件、经济腹地、城市依托、国家政策)、影响商业网址布局的因素(商品的供给条件、交通条件、客流量的多少、人群消费能力)、旅游资源开发的区位因素(游览价值、市场距离、交通位置及其通达性、地区接待能力、旅游的环境承载量)等等。在地理教学中就可结合一些典型试题,进行思维方法的提炼和总结,从中得出思维方法:1.问题归类。认真阅读试题要求,明确试题的考查意图和问题的属性即考查的是工业区位还是其它区位问题;2.区位展示。如果是考查工业,则展示工业区位因素“原料、动力、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等;3.综合分析。按照试题的要求,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与评价,应该结合具体区域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来深入分析,抓住关键信息、突出主导因素、把握动态因素。通过这种有意识的思维流程和解题方法的提炼和总结,不但能够促进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还能够帮助学生搭建知识间畅通联系的渠道,从而为学生自己的灵活解题奠定基础。

由于在新课程的推进过程中,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新课程理念发生激烈的碰撞和冲突,一些陈旧的教学观念仍在持续地影响地理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方式,为此地理教师必须主动更新理念,在教学中应该重视对地理教学方式的探索和研究,从而通过教师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的变革来带动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和学习行为的改变。

篇(4)

高中地理课程改革过程中,地理老师是关键参与者,也是重要执行者。当前的高中地理教学中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自己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做出调整。新课程标准下地理课程教学,要求教师在高中学生的地理学习中以引导者的身份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其创造思维和学习兴趣,利用更加高效的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效率。

一、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以教师为主的课堂教学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包括高中地理教学在内的很多教学过程中,一直沿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学习方法,教师在课前备课,在课堂上讲课,学生在课后做作业、做练习,教师通过考试对学生的学习水平进行衡量和考核。学生在课堂上缺乏主体性,完全跟着老师的思维学习,其很少提出疑问。在课堂上,也是老师提问、学生回答的状态,学生不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在课堂上更不会主动探究学习,老师在完成教学任务之后很少主动与学生交流。

2.缺乏正确的地理学习方法

高中地理课程对于文科生来讲,难度相对较大,涉及到计算、记忆,需要其空间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但是,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为是简单地背诵和记忆就能完成,从来没有因为其独特性去下功夫寻找更加正确、更加高效的学习方法。地理老师由于课程时间、教学任务等原因,也没有尽心指导学生正确学习地理课程的方式。学生在学习中缺少理解,考试时候临时抱佛脚的现象非常普遍。

3.单一的教学方式

很多地理老师凭借多年的教学经验,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毕业生,主观地认为自己的教学方式是正确的、科学的,在地理教学中一直沿用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方式,不能运用灵活的、丰富的教学方式,只注重自己的教学进度,错误地以为提升学生的地理成绩是主要的教学目标。地理课程需要提升学生的多种能力和素质,但是在教学中不注重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导致学生不能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二、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实施对策

1.充分运用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再次开发

高中地理老师在课前准备阶段,不应该只关注教学内容,应结合教材内容考虑到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提升学生的知识素养、情感价值,是否能够为学生提供正确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掌握真正的学习要领。高中地理课程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需要学生认识认识到世界地理分布的同时,培养地理素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观念。高中地理教材介绍了不同的区域地理,以及这些区域的经济、风俗等内容,高中学生年龄尚小,可能走过的地方不是很多,并不能深刻地理解这些知识,知识依靠死记硬背,地理教师应该在教材内容之外准备与其有关的背景知识,辅助学生理解学习。教材中有一些内容不在考试的范围,教师要酌情进行删减,对于教材中的难点和重点,教师进行拓展、增加;教师也可以不用按照教材内容的教学,可以把前后有关系的内容联合起来,为了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要从有限的教材内容中挖掘丰富的素材,寻找学生感兴趣的、娱乐性的内容。

2.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要积极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让其多动手、多动脑,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教师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也要培养其高效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时候能够自己去解决。学生在学习中发挥主动性,在学习过程遇到难题自己克服、自己解决,就会认为学习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而且在解决问题以后能够产生成就感。同时,学生的学习要结合实践进行,地理教学中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结合,可以让老师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上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进行教学。学生在实践中拓宽自己的视野,提升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把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比如,在讲到环境污染章节时候,地理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在当地的实际条件上寻找自己看见的水污染、大气污染、废弃物污染等现象,探索其污染的根源,并且提出合理的对策,针对污染现象发表自己的感想。当学生在课堂之外亲身体验到严重的污染现象时,不仅加深了对这节知识的理解,也培养自己保护环境的意识。在讲到区域地理时候,老师为了让学生加深记忆,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区域地图,做好以后交给老师,老师进行评比,把优秀作品进行展览。学生自己作图过程中,对某个区域的位置印象更加深刻,而且作图这种富有乐趣的学习方式也能让学生喜欢上地理课程。

3.开发高效的教学方式

新课程标准要求下,各科教师都在探寻最高效的教学方式,地理老师也不能再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要在教学实践中试图开发、运用更加高效的教学方式,注重教学效益,在更短的时间内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在教学中不仅仅注重学生的知识素养,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比如,在地理教学中使用合作教学法,在地理课上把全班同学划分成小组,让学生通过合作的方式在小组内学习、解决问题,能够提升其合作能力。在小组与小组之间还能够形成竞争关系,让学生有竞争意识。学生在小组内部和同学探究,能够大胆、自由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能够培养其创新意识。地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能仅仅观察其成绩,要从小组学习中学生的表现、学习状况,发现其进步的一面,对其进行横向和纵向的综合对比,既要和学生的过去比较,也要在全班范围内和其他同学比较。地理老师可以观察学生是否通过地理知识的学习培养了对环境的正确认识,是否培养了正确的价值观。

三、结论

新课程标准下对地理课程的教学要求,需要在地理教师的努力下完成。其不仅能够激发高中学生学习地理课程的兴趣,也能够运用新的地理教学模式,培养其地理素养,让其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提升自己的地理理论知识。地理教师在教学中也能够不断地完善自己,提升教学水平。同时,这也促进了我国新课程教育改革的步伐。

参考文献:

[1]王鸿雁.基于新课标的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探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4.

篇(5)

一、案例教学研究的背景

对于我国地理教学而言,2000年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试验修订本)》对必修2提出了“中国国土整治与区域研究”,并制定了必修讲授10个案例。这是从国家意志层面,首次对地理案例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此后,地理案例教学日益受到重视。因此我借鉴在教学期间的教学经验,提出研究课题,目的是探讨如何更好地实践地理案例,更好地将地理案例教学的理论运用于课堂实践。

二、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实践研究

1.地理案例的选取

这是实施地理案例教学的前提和基础。选取案例教学途径有以下几种:

(1)教材直接提供,该途径最普遍。例如,教材中分别以“美国的硅谷”和“德国的鲁尔工业区”的典型材料,阐明新兴工业的特点。

(2)研究性学习提供。

(3)生活中自己编写,主要通过选择课题、搜集材料、编写案例、涉及讨论等几个环节进行。

(4)学生模拟情景进行表演。

(5)媒体报道。

2.地理案例的运用

首先,提供和呈现地理案例。其次,分析和讨论地理案例。最后,总结和评价地理案例。

三、案例分析

为了更好地运用以上所阐述的地理案例实践步骤,将理论很好地运用于实际,现以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环地中海的农业变迁”为例,探讨“农业的区位选择”这一教学点,具体阐述地理案例教学实践策略及其有效果性的评价。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首先,选定案例:“环地中海的农业变迁”。这是教材直接提供的案例,并在学习《农业区位选择》一课前呈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下一步引导学生对案例问题的层层深入的思考做好准备。

其次,呈现案例:“环地中海的农业变迁”。

地中海气候区冬季多雨,且经常下暴雨,造成高地水土流失和低地沼泽化。后来人们大规模兴修水利,拦洪灌溉,笳涌垦,对水的因素进行了季节调配,改变了农业区位条件,使这里更加适合水果、蔬菜、花卉的生产。但是,由于这里交通不便,长期以来水果、蔬菜等产品主要是就地消费,花卉不能大量生产。

19世纪中叶以后,交通运输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同时伴随着工业化的起步,欧洲的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居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对葡萄酒、新鲜水果、蔬菜花卉的需求量猛增。于是环地中海的法国、西班牙、阿尔及利亚、突尼斯、以色列等国农业生产选择专业化方式,成为水果、蔬菜、花卉等的“时鲜业”的大规模生产基地,并在此基础上加工酒类,产品大量销往欧洲各地。随着时代化保险技术的发展,市场前景更加看好。但是,越是大规模专业化的生产,遭受低温、洪水、病虫害时的损失越大,环地中海的“时鲜业”已有多次惨痛的教训。地区之间的农业区位差异造成竞争态势。西班牙位于法国以南,气温较高,时鲜货上市时间较早,而法国距离欧洲腹地较近,交通便捷,两地之间同类产品竞争激烈,这些问题都要求对环地中海地区农业区位选择作进一步研究和思考。

教师指导学生对“环地中海的农业变迁”这则案例(共两段文字)进行仔细阅读,并指导学生找出文字材料中提供的关键字词句。在教师指引、学生学会初步分析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指导学生设计具有代表性的层层递进的问题,将全班分成四个小组并采取分小组讨论的方式,如下:

讨论1:从环地中海地区农业变迁中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发生了哪些变化?结合案例分析环地中海地区农业区位主要有哪些?(第1小组)

讨论2:目前环地中海地区农业生产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请学生提出具体方案。(第2小组)

讨论3:你认为学生提出的解决方案中,最有效的方案是什么?(请阐述理由)(第3小组)

讨论4: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变迁给人的启示是什么?(第4小组)

通过学生对案例的学习,问题的探讨,使学生从环地中海地区农业变迁的真实案例中,理解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伴随着社会进步而发生的变化,从而理解环境整体性的特点。

案例教学比起传统的教学方法,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然而,在地理教学实践中也还存在很多现实的问题,例如,案例素材选取的尺度、案例教学方法的选择、案例教学评价的确定、教师与学生对案例处理的协调性等,这些都需要教师不断探讨研究、亟待解决。

参考文献:

篇(6)

教师的教(包括教师的专业水平、态度、情感、方法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学(学习的态度、兴趣、方法、效果等),一般情况下可能是以下原因造成了冷场,即教学的有效性很差。

1.教师的专业水平的限制和教学经验的不足。对于刚步入教学岗位的教师遇到冷场的现象较多,或因对知识的掌握和驾驭能力不够而囊中羞涩,或因对学情的了解不够而曲高和寡,有时也存在启发不到位、设置问题没有梯度不利于学生探究,或对新的教学方法运用不当,流于形式,或者创设问题情境不能恰到好处的问题。这些都会极大地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课堂的非情感化。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如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教学时教师只关注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而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情绪体验和情感体验则漠不关心,因而引起了学生的苦恼与恐惧。

3.使用的教材比较陈旧,内容抽象,语言单一。且教师所举案例陈旧,缺乏新鲜感,把教科书当成唯一的教材和学生唯一的学本,上课时照本宣科,不对课本进行知识拓展和思维挖掘,造成课堂气氛沉闷,使得学生的情绪不能够得到激发,思维不能够得到发散。

4.教学方式的老化和教育理念的陈旧。课堂气氛沉闷、教学语言贫乏、教学活动单调,无疑会造成学生情绪的疲惫、思维状态的疲软,也难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传统的教学重视系统知识的传授、教学计划的完成、按部就班的训练,往往造成学生知识面窄、思维力弱,使课堂没有生气,使学生不能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学习。

5.学生长期被动式接受知识,对新的教学方式无法迅速适应。学生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过程,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教师的精心培养。以笔者所带班级为例,班中学生多来自农村,对新的教法很不适应,不能积极讨论、不能探究、羞于与人合作。或者同一所学校的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相差太大,使学生无所适从。

6.地理学科博大精深,尤其是自然地理部分有一定难度,如天体系统、地球运动、地理意义、大气运动、地壳运动、洋流等知识,学生的认知结构很难在短时间里建立,若急于求成就会给教学带来负面影响。

二、措施

国家新课程标准的核心是围绕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强调学生学习方式和个性化学习的全面发展。为了落实国家新课程标准,让高中地理课堂活起来,开展形式多样、学生喜欢、学有成效的教学活动,教师应该改革课堂,具体应注意以下方面:

1.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创造一个可以自由发挥的心理安全的空间。

教师应该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微笑进入课堂,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重视情感对思维的激励作用,多使用激励性评价。课堂教学中有宽松的心理氛围,学生有愉悦的心理体验,则会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达到最佳状态,提高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从而促使学生产生良好的精神状态。当学生回答错误时,教师不能批评,而要肯定他的勇气,鼓励他下次做得更好。严厉的教师一定要改变作风,否则,就不会有主动解答问题的学生。

2.用教师的激情调动学生的激情,多渠道地促使学生积极地思维。

教师要拥有和保持一份激情,并在激情的推动下,恰如其分地运用多种方式优化教学过程、活跃课堂气氛,使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教学形式活泼多样,教学方法灵活多变,教学语言生动有趣,从而调动学生的情绪、促进学生的参与、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师还可或组织力所能及的实践活动,如测量当地地理坐标,考察城镇布局等;或组织一场小小的辩论。

3.创设问题情境,促进主动探究。

教师应该想方设法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的探索欲望,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积极思维。因此,教师要认真研究,仔细琢磨,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尤其是要创设创造性问题的教学情境,善于提出一些根本对立的观点来引导学生的思维,特别是应该多提出一些高质量的、有思维价值的、值得学生争论的问题,以此发展学生的思维,促进和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例如,学习海水的温度,提出海水的热量来源于海底的地球热能,让学生大胆质疑并提出反对的理由。

篇(7)

[3]张娜.DeSeCo项目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及启示[J].教育科学研究,2013(10):40.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5]刘新阳,裴新宁.教育变革期的政策机遇与挑战――欧盟“核心素养”的实施与评价[J].全球教育展望,2014(4):75~85.

[6]辛涛,姜宇,王烨辉.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建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7~11.

[7]蔡清田.台湾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素养[J].上海教育科研,2015(4):6.

[8]王烨晖,辛涛.国际学生核心素养构建模式的启示[J].中小学管理,2015(09):12~14.

[9]日本教育方法学会.现代教育方法事典[M].东京:图书文化社,2004.299.

[10]教育部重大委托项目“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研究”在我校启动.,2013-5~17.

篇(8)

保证教学的有效性是目前我国高中教学的任务,也是对我国高中学校的基本要求,高中教学的有效性相对较为容易行动,但是却在一定程度上难以达到效果,目前我国高中地理有效教学虽然经过很长一段时间,但是从教学效果上来看,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还无法得以保障,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理论相对较为浅薄,实践较为苦难,笔者认为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人本学习理论

所谓的人本学习理论指的是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通过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并且明确学生的价值观以及学习态度等方面内容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性,从而强调学习过程中的意义性,注重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人本学习理论对我国高中地理有效教学有一定的指导性。高中地理教学应当强调地理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地理教学在教学中的意义,在注重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学习以及能力的培养前提下,更应当注重学生的学习态度以及人生价值观的培养。通过将地理教学与实际想结合,将高中地理教学中的知识与技能应用于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二)多元智能与评价理论

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是高中地理教学的主体,而学生的智能是多方面的,如学生的语言智能、空间智能等。因此可以看出,学生的智能是呈现多元化的,所谓的多元化只能与评价理论是需要从多角度对学生进行考量。该理论为高中地理教学的评价提供有效原则与参考。因此高中地理教学不应当过多注重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的主要依据,应当通过运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衡量。现如今,多元化职能评价理论以及受到我国教育部门以及高校的重视,多元化智能评价理论同传统的标准评价理论相比具有更全面的优越性,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多元化智能评价理论是完善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的一种重要理论。

(三)活动课程理论

活动课程理论是美国著名教育家约翰・杜威所创作的一种教育理论,该理论强调教学活动的实用性,活动课程理论认为学校既是教育,教育可看成是一种生活,而教育开展的最好方式就是在生活中进行学习,将学习应用于生活,也就是要求学校在教育过程中应当将学生作为教育的中心,注重学生身心的自然发展。该理论还认为,书本只是教育中的一种观点,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而获取的知识才是学生真正的知识,而教学活动更应当注重根据学生的需要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制定,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将知识交给学生去做,并不是让学生学。

二、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的策略以及实践应用

(一)对地理教学课程进行充分准备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课程标准是对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起码要求,在地理教学汇总,如何将地理课程的标准要求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是当今高中地理教学需要考虑的问题之一。地理课程标准是我国教育部门对该学科的基本要求,也是地理教材的编写与使用的依据,因此高中地理教学应当严格遵守我国教育部门的课标要求,应当做到:

首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当备好教材,并且应当进一步思考:“这节地理课的内容是什么,本节课程对整个地理教材以及地理教学中具有何种地位”等问题。其次,应当备好学生,所谓的备好学生指的是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以人为本”,注重将高中地理教学的主体时刻定位成学生,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学生在学习中掌握知识的情况,学生的接受能力等问题。再次,应当备好地理教学方法,备好地理教学方法就要求在明确教学目标以及学生需求的前提下,将多种因素进行综合考虑从而去定教学方法,虽然教学没有固定方法,但是教要有法。最后应当备好教学时间。备好教学时间就是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对时间进行合理的分配,通常情况下教师的教学时间应当尽量控制在70%以内,剩余时间应当留给学生进行练习。

(二)开展地理探究式教学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学应当进一步将强化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作为课程的重点,改革现有的地理教学方式,全面实施探究性教学,通过明确教学目标,激发学习兴趣。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如果地理教学没有对教学目标进行足够分析,那么教师以及学生都会迷失,使教学收益降低,著名教育学家布鲁姆曾经说过:“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的知道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所以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应当明确目标。例如。,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为了提升学生的兴趣,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这样提问:“在生活中我们知道,如果轮船发动机不工作,那么轮船就不能前行,但是为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中为何德国的潜水艇在发动机不工作的情况下能走出直布罗陀海峡”。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同时也激发学生对其他方面的兴趣。

篇(9)

引言

纵向教学衔接就是指高中地理老师培养学生拥有高度地理素养的全过程,并整体掌控初中和高中两个学年段地理课程的“性质、基本思维、课程设计、课程内容”等相关条件和教学现实效率,并探研和实行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以保障初、高中地理教学的完善性和持续性。

1.高中地理老师教学衔接意识的培养

教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一般在后阶段的教学工作是建立在前一阶段教学的基础之上的,任意一个阶段的教学工作不到位,那么就会严重影响到其后阶段的教学质量。从“应然”的角度出发,高中教学是建立在义务教育教学的基础之上而更深层次的教学实践。而事实上,由于现在的升学竞争影响,义务教育的地理教学工作也受到了严重的削弱,自然也就出现了高一新生的地理基础知识很弱化,而因为初中和高中的学校分离情况,即使部分初中和高中学校没有分离设置的学校,那么大部分地理老师也没有进行初中和高中大量的循环教学,也从而使得老师无法全面去清晰高一新生的地理基础知识掌握情况,使得造成了“初中、高中”地理学习脱离,这不仅影响了其老师教学质量,也降低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所以我们需要通过多种方法的培养和挖掘高中地理教师教学的衔接认知度,来有效提升高中地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去真正地实行新课程所提倡的培养现代学生必备的地理素养思维意识。

1.1从理论方面引导高中地理老师教学衔接意识

促使高中地理老师教学衔接意识形成的有效前提是“理论引导”。通过在教育理论上的引导,使得高中地理教师子啊教学过程中逐渐达成清晰的衔接意识,并且能够培养他们所制定的具有可行性的教学衔接意识方案。倘若老师真的有趣制定方案,那么他们就会在教学的实践中去有所尝试。当进行尝试之后,发现期许的教学效果和自己所设想的一样,那么老师就会有一种满足感,而这种满足感就会进一步去激励老师巩固自己的教学衔接认知,从而去改变过去不确定的教学理念并使得运用现在所实行有效果的教学模式。比如说,可以从研读地理课程标准下手,因为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析、考试命题”等相关方面的重要依据。课程标准其具有规范教师课堂教学目的和检测教学结果的意义,因此,老师必须要具有一定的课程标准认知能力。而老师的课程标准认知是指老师在“备课、上课、课后”等教学环节中,对课程标准的“本质、内容、意义”等方面的认识,并以此来进行不断的调整自身教学准则、学生、教材之间相互关系的“敏感性”。此外,高中地理课程是与九年义务教育相挂钩的,所以,老师必须要认真对待和研讨高中新课程标准,从课程“性质、思维、目标”等方面去把握高中地理课程的新标准要求,来使得保障高中地理教学的“持续性”和“前景性”,从而达到初中地理和高中地理更好的衔接目的。

1.2从实践方面培养高中地理老师教学衔接意识

“衔接意识”是在一定的教学环境和课堂教学实践中逐步达成的。而地理老师也只有从地理课堂教学实践中去积累初中和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实际经验,并将其地理课程相关专家所提供的理论与自己所学导的地理专业知识进行有效互动,才能够更好地树立教学衔接认知。比如说,开展教学活动。教学活动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工作,因为教学活动场地是老师形成教学衔接意识的重要实践基础,只有老师亲身经历了才有可能去进行深度理解,在进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从衔接角度去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深思,要不断地跟进当下时新有效的教学思维方式,进而让自己的教学衔接意识能够有更深度提升。

1.3从建立体系方面培养高中地理老师教学衔接意识

“理论引导”和“实践培养”对于唤醒高中地理老师教学衔接意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这些举措是必须要实地进行的。当然,除了高中地理教师自身的付出外,还需要去建立完善合理的体系来做有效保证,使得将高中地理老师教学的衔接意思进入“规范化”管理的日程中。比如说,可以建立老师互动交流体系。地理老师需要一定的教学衔接能力,那么地理老师互相之间的沟通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地理老师只有互相了解的前提下才能够有效长期的合作沟通。学习可以组织一些地理老师到其它的初中或者高中去听课,尤其不是教不同学段的地理老师有更多的交流机会,当然还可以利用网络交流方式去讨论他们在教学现实中的得与失。通过老师之间这样互相交流的活动,来最终实现“互相学习、共同提升”的目的。

2.结束语

总而言之,要想更好地培养高中地理老师教学衔接意识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我们需要从“理论引导、实践培养、体系建立”等三个方面加以唤醒,从而达到不断提升高中地理教学的实效性目的。

篇(10)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30-0062-02[ZW(N]

[作者简介]唐新凤(1973―),女,安徽宣城人,教育硕士,江苏省江阴高级中学教师,中学一级。

初中和高中是中学教育系统中的两个不同的教育阶段,高中是初中的延续和深入。然而,高中不管是教材内容的深度、教学目标的要求,还是教学方法,都较初中有了明显的变化。加之初、高中学生在身心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教育衔接问题由此出现。做好初、高中地理衔接教学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也有利于地理教师的专业成长,最终达到全面提高地理教学质量和学生地理素养的目的。

一、对比分析初、高中地理课程标准,选择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基点

对比分析《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初中地理课标》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高中地理课标》),初、高中地理课程都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地理课标》在“认知目标”要求上增加了更高层次的“地理原理应用”,这是在理解基础上的应用,是在知识与技能目标上对学生提出的更高层次的要求。在“过程与方法”方面,《高中地理课标》提出了让学生亲身经历整个学习过程,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高中地理课标》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地理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我们在课前进行具体的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认识到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是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相衔接的必要性,在教学的内容选择、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与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有效的衔接。结合气候的教学,我们确立衔接基点如下:

1.知识体系:了解世界气温、降水量的分布特点,掌握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并能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及三圈环流理论来解释其成因。

2.学科思想和方法:实验探究法、计算机模拟法、地图法、统计图表法、成因分析法。

3.其他:良好学习心理的调适、优良学习习惯的养成等。

从《初中地理课标》可以看出,气候教学在初中地理课程中的主要目标是基础知识介绍,只要求学生能读懂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并归纳出世界气温分布特点等。这样的学习只能给学生一些零碎的知识,无法使初中生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而高中地理不但要求学生掌握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特点,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能用三圈环流理论来解释其形成原因,进而构建知识网络,从而使学生建构起有关气候的完整的知识体系。

二、分析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在最近发展区确立高中地理教学的起点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告诉我们,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即学生的基础水平,另一种是学生的潜在发展水平,即学生的可能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要求我们的教学必须以学生的基础为依托。

气候的教学首先要把握初、高中地理的具体学习目标,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学习方法、学习体验及学习习惯,要对学生现有的有关气候方面的基础做客观评判,确定学生的现有水平,并了解学生现有水平与高中地理教学目标之间的差距,进而选择并确定教学衔接的起点。这是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关键环节。

从《初中地理课标》可以看出,初中地理中只是对气温、降水及气候类型的分布进行了常识性介绍,要求学生会阅读世界气温和降水分布图并归纳它们的特点,能绘制气温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并能说出气温与降水随时间的变化特点,能从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等;高中地理则要求以三圈环流理论来解释、运用、拓展初中所学的地理知识。在高中地理气候一节的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搭建知识“脚手架”式的衔接:(1)让学生阅读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其特点,进一步引导学生回忆地球上的五带,引导学生用全球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规律对气温分布特点做成因分析;(2)让学生阅读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图,归纳其特点,并过渡到用气压带、风带解释其形成原因;(3)让学生绘制气温曲线图与降水量柱状图,说出气温与降水量随时间变化的特点,并过渡到用全球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规律、气压带、风带及季风环流等原理解释其成因;(4)让学生阅读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说出气候类型的分布,并过渡到用气压带、风带和季风环流等原理解释其分布的成因;(5)让学生回忆影响气候形成的因素,引导学生用初、高中地理知识分析某一气候类型的成因;(6)通过某一案例,引导学生用初、高中地理知识分析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三、初、高中地理衔接教学的思考

(一)教师要树立衔接教学的意识

衔接教学意识是指地理教师从学生终身发展的视角和教学过程的阶段性、连续性和层次性出发,整体把握地理教学全过程的观点和思想的总称。地理教师衔接教学意识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初、高中地理衔接教学能否顺利实施。推动地理教师衔接教学意识形成的先导性力量是理论的引领,也就是通过地理课程专家的讲座从理论上引领地理教师的衔接教学意识。地理教师通过理论引领所形成的衔接教学意识在教学场域和教学实践中逐渐转化为有意义的经验,从而使他们用已经掌握的衔接教学理论与自己的专业知识发生积极的互动,最终确立起衔接教学意识。

上一篇: 良好品德的培养 下一篇: 皮肤管理基本知识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