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7 17:52:2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农村经济调研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庄村位于沂蒙山区北部,南靠群山,北临弥河,交通不便,长期闭塞,使当地有名的穷山村。自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90年代山村有了变化,尤其最近几年发展迅速。98年春,村里通过全民选举选出了自己的领导班子,他们也不负众望使山村在几年里便换新颜。
首先,利用村里山地多的特点搞了果树种植:山下葡萄,山腰苹果,山顶种山楂。又组织村里的女劳力搞起了桑蚕养殖,其成本低,见效快,很快就调动起了大家的积极性。桑树种植面积猛增,村党委的领导便专门到县里请来了桑蚕技术员指导大家科学养殖。同时与县茧站建立合同,做起了蚕种的养殖,为全县提供部分蚕种,这一次收入又增加不少。前年蚕茧不景气,丝绸出口下降,村党委便与县外贸联系,在山村建大棚搞肉鸡养殖,肉鸡产量增加,而需求不稳,党支部一班人发动群众通过各种渠道筹措资金,建立了村的冷冻冷藏厂。自从冷藏厂建立后,养殖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鸭、鱼、虾都有了养殖户。**年春党委与邻近村庄联合办起了"生猪养殖基地"计划年出生猪一万头;芦笋种植基地"芦笋是一种高营养蔬菜,充分利用其抗旱、喜光的特点在山坡上大面积种植。
新的村党委班子建立四年来,山村人均收入从原来不足500元到现在的1500元,建立各式大棚150多间,果树种植200多亩。**年中秋共养蚕233张,其中蚕种213张。经调研分析:在山村脱贫种,党委的领导班子起了重要作用。
第一、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真心真意为人民办事。党委开会常说的一句话是:"大家伙选上咱们,在就应对得起村里的老少爷们。"山上果树浇水难,就从外地请来钻井队大了一口150米深的机井。村里的弥河污染严重,村里水无法喝,便贷款为村里安上自来水。有些老果园的果树品种落后了,就从县科技站请来技术员,嫁接新品种。作为一名党员就应该为人民服务,这是最简单也是最使用的道理,这是村党支部几年工作的总结。
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区农业农村经济总体发展较好,特色产业快速发展壮大,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以2014年为例,各项农业工作指标均顺利完成,蔬菜产业规模进一步壮大,面积达到18.6万亩,产值突破9.3亿元,标准园建设成效显著,建成千亩蔬菜标准园7个;农村沼气建设指标全部完成,新建沼气池300个;惠农补贴力度进一步加大,共落实农机具、良种、沼气、一事一议、设施蔬菜等方面的补贴资金1600余万元;农技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测土配方施肥、植物检疫、病虫防治、农民培训、农业执法、种子管理等方面工作成效明显;新增专业合作社8家,土地流转面积突破8000亩,“三资”管理趋于规范,所有村街全部建立了财富积累机制。农业农村工作的顺利开展,为建设和谐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存在的问题
(1)资金不足。发展现代农业各方面的要求比较高高,从生产设施建设到栽培管理都较以往更加严格,为此,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而据我们调查虽然近两年各级对农业有一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但仍不能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由于历史原因,现在农村信用社、农行等金融部门不愿发放小额贷款,更加加剧了资金瓶颈问题,制约了农业产业发展。
(2)组织化程度不强。当前农民进入市场很不顺利,原因之一是组织化程度低。针对目前家庭经营为基础的现实,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最好办法是通过合作社组织农民。但就目前全区的实际情况看,各类合作社数量虽比较多,但真正能够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的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并不多,没有具备一定实力的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很难将农民有效组织起来,抱团发展。
(3)品牌效应不太明显。以蔬菜为例目前,虽然我区已经注册了“营绿”、“碧缘”、“乾绿”等蔬菜品牌,但在开拓蔬菜销售市场方面都处于各自为政、各找出路的局面,没有拧成一股绳,创立代表本区域蔬菜特色的大品牌,致使蔬菜产品知名度不高,品牌效应不明显。
(4)技术服务不能及时跟进。专业农技人员缺乏,基层农技推广组织不健全是我们的现状。所有技术服务工作全部由农业技术综合股一个部门承担,业务上不堪重负,乡镇农业技术服务机构完全处于“真空”状态,有名无实。区农业局现有工作人员中,非农专业人员多,涉农技术人员少;工人多,干部少;初级及中级职称人员多,高级职称人员少。发展现代农业离不开全面的技术服务,对服务的水平和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的技术服务队伍现状严重阻碍了农业向前发展。
2、发展对策
(1)拓宽融资渠道。建议政府在加大农业发展扶持力度的同时,积极组织建立产业发展融资平台,适当地为融资提供担保,协调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农业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和合作社及农户的关系,使二者之间建立起合作互信关系,提高金融机构放贷的积极性。同时,通过政策吸引,调动社会资金参与发展现代农业的积极性,全方位、多角度的拓宽融资渠道。
(2)加大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建议制定专项的扶持政策,对发展有机蔬菜产业的合作社和龙头企业予以扶持,使其运作更加规范,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吸引更多的农户加入其中。
(3)培树“广科源”蔬菜大品牌。建议对现有的蔬菜品牌资源加以整合,聚零为整,抱团发展,逐步培育并树立在京津市场叫得响的,能反映有机蔬菜发展特征的大品牌,进一步提高我区蔬菜的知名度。
(4)建立健全农技服务体系。建议区政府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技服务体系,重点是加强乡镇农技服务队伍建设,落实人员编制,给予经费保障,使空转的乡镇一级农技服务机构真正运转起来。在确定人员编制中,重点向农业系统予以倾斜,落实高层次人才待遇,引进和吸收一批具有高级职称的农业专业技术人才扎根,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三、农村经营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农民负担监管还存在一些间接收费问题。一是少数部门仍然违规向村集体收取资料费、培训费、学习考察费等费用;二是村街报刊超限额,存在报刊订阅向村街摊派,部门刊物过多过滥等问题。在今后的监管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加大对农民负担专项治理工作力度。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把减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列入专项治理的重点内容,属于哪个部门,由哪个部门负责治理,没有文件依据收费的要坚决不能再收。明确要求乡镇各部门确需向农民或是村集体经济组织收费的,需要经过区减负办审核备案,以防止乱收费行为的发生;村街订阅报刊应坚持自愿的原则,不能强行摊派。报刊征订要严格按照省规定的标准执行;三是加大农民负担的执法检查力度,督促减负工作的更好开展,查漏补缺,确保今后农民负担执法检查中不再出现类似的问题。
2、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问题突出。一是村民实际筹资比较困难,部分村街存在集体垫资现象,把应发给村民的福利代替筹资。二是由于申报程序比较繁琐,部分村街申报项目的积极性不高。三是上级资金拨付迟缓,造成报帐不及时,影响下一年度项目申报。四是未将筹劳纳入奖补范围,奖补数额小,难以满足村街公益事业建设的实际需求。今后我们将尽量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工作效率,重点解决这方面的问题。
二、关于永善县农村经济发展的调研
1.永善县农村经济发展的成效分析
近年来,永善县委、县政府紧抓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性机遇,以溪洛渡电站建设为契机,加快推进当地经济的发展进程。在对电站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共振结果”和“互动效应”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多方协作,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把永善县建设成为云南重要的能源、农业特色产品加工基地和长江上游的生态屏障。同时,结合精准脱贫工作,进一步扩大教育覆盖面,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扶持产业发展,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引进外商投资,安居工程稳步推进,企业改革圆满完成,城镇化发展战略取得重大进展,投资环境得到有效改善,贫困村治理取得显著成效,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全县上下干部群众齐心合力,努力拼搏,各项工作成效明显。可以说这些都是永善县在农村经济发展方面取得的显著成绩。
2.永善县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分析
虽然永善县的农村经济通过诸多努力,取得了很多成绩,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些难题与困境,如果不及时进行解决的话,势必产生某种程度的不良影响,进而影响到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和快速发展。
首先,源于基础设施的影响。对于永善县来说,虽然经济的发展进程不断加快,但是总的来说,基础设施依然相对薄弱,依然是制约经济发展的客观因素,可以说也是最为根本的因素之一。
其次,人口文化素质的影响。从对永善县调查和了解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受到贫困现状的影响,当地的农民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为了生存而苦苦挣扎,受教育的机会相对较少,虽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随着当地经济的有序发展,这种状况有所改善,但是总的来说,文化程度总体较低。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依靠科技进行合理的生产经营至关重要,这就对农村人口文化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永善县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分析
要想真正实现永善县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和快速发展,笔者建议,应该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首先,进一步加强领导,不断创新机制。针对永善县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笔者认为完善的组织机构对于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进一步落实领导责任,建立健全相应的保障措施,尽快将新农村的建设目标任务纳入乡(镇)和帮建部门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统一考核、统一奖惩,促进各项工作的有效落实。
其次,注重规划,搞好设计。农村经济的发展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程,因此经济的发展应该是稳步推进和展开的。立足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现状,笔者认为进一步加大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的改善应该是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进而扎实稳步推进村庄环境整治,彻底解决村庄“脏、乱、差”问题,营造示范点优美、整洁、健康、文明的人居环境。
第三,整合资源,充分发挥合力的作用。加快推进资源的整合进程尤为关键,为此笔者建议坚决秉承“多方筹资、统筹安排、捆绑使用”的基本原则,不断拓宽农村建设的资金来源,对涉农的资金项目进行科学、合理的统筹安排,将其集中用于新农村示范点产业发展、村容村貌整治和通路、通水、通电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上。
第四,重视对产业的培植,进一步夯实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的培植应该是围绕当地实际条件进行的,大力发展花椒、水果、反季节蔬菜和小规模的养殖业、魔芋、核桃、板栗等经济林果以及马铃薯和畜牧业等,通过对上述这些优势农业产业的扶持,发挥其示范作用,不断夯实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
第五,培育典型,试点示范。具体来说就是要严格秉承“试点示范、典型引路”的工作思路,以城镇周边、沿江沿线、经济实力较强、群众积极性高的村组为核心,以基础设施建设、优势产业培植、村容村貌整治为重点,采取重点打造与分层推进相结合。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对基础好、潜力大、群众积极性高的村寨,优先打造、重点扶持;对条件差、底子薄、群众积极性差的村寨,宣传引导、逐步推开,达到“以点连线、连线成片”的建设目标。
1)群众文化素质偏低、思想落后,对新思想、新观念、新技术的接受能力弱。思想保守,传统小农意识根深蒂固,存在小富则安的心理,缺乏创业的开拓精神,缺乏诚信合作、互利共赢的意识。
2)农业生产力低,增收难度大。人均耕地面积大,但都粗放种植,农户缺乏科学种植、科学管理技术,农作物产量较低,形成广种薄收现象,经济作物和经济林果种植品种少而且分散,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
3)畜牧饲养量不大,管理粗放,多以零散养殖为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也不注重质量的提高,销售渠道单一、市场信息不灵通,导致畜牧产品价格无法保障。
4)基础设施落后,主要表现在部分村组道路等级低、通行不畅,村民居住的房屋陈旧,村内没有垃圾处理地点、卫生条件较差,预防各种畜禽疫病能力弱。全村没有建成集贸市场,村民农副产品交易困难,农民对市场难以把握,从而影响了农民的增收。
5)生态环境保护仍然是全村面临的重要问题,特别是偷猎、倒卖各种珍稀木材的情况还时有发生。村民建盖房屋、烧柴等过量砍伐现象仍然存在,对生态资源的保护造成了威胁。
6)旅游业:虽然旅游资源丰富,但旅游接待服务质量、服务水平低,接待方式单一、接待标准不统一等现象还存在;旅游景点基础设施不健全,旅游线路的安全设施不完善,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影响了旅游业的发展。
2发展的优势和潜力
秋那桶村的发展优势和潜力除了固有的大面积牧场资源可供发展畜牧养殖业外,还体现在旅游资源富集上。秋那桶是贡山县的旅游重点村之一,也是怒族传统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基地核心区。村内怒族传统民族文化保存、传承完整,自然风景秀丽,人文景观奇特,民风淳朴,多民族和谐相处、团结友爱、平等互助、热情好客,有着“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习惯,宛如世外桃源、人间仙境。集中在秋那桶村的旅游景区景点主要有茶马古道和那恰洛“千尺瀑布”峡谷旅游风光、秋那和雾里民俗民间旅游景点、雾里生态旅游村旅游、茶马古道的长廊景观、尼当打村的“石磨菇”、“水磨坊”旅游景点等。同时,秋那桶村还有着悠久的宗教文化,基督教、天主教和佛教并存,怒族、傈僳族、藏族等少数民族共同在这里生活,是多宗教多民族和谐共存的地方。
3对策和建议
在发展新产业布局上优化经济结构,积极构筑特色农业,形成以规模化养殖、劳务输出、休闲旅游为主的产业板块。
1)种植业:大力发展设施农业,走绿色上质量,特色增效益的致富路子。进一步增加经济林果和经济作物的比重,政府应进行组织引导,因地制宜,积极调整种植结构。重点引进适合当地种植的泡核桃优良品种,在原有的面积上不断扩大规模,到2015年预计核桃种植规模达400hm2;同时,积极发展中药材,适应当地的药材主要有重楼、天麻、云黄连、秦艽、草果等,目前全村有零星农户种植当地野生重楼,预计在三年后种植规模可达33.33hm2;另外,大力加强大蒜种植规模,计划达到20hm2;同时积极采取科技措施,努力提高小麦、玉米产量,使粮食总产量突破64280kg,以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
2)养殖业: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努力提升养殖业在全村经济发展中的比重,走规模发展、以畜增收的路子。有序规划、充分利用本地牧场资源优势和丰富的畜牧品种优势,大力发展黄牛、生态猪、野生放养鸡、黑山羊等。形成当地特色,或者由政府干预,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重点发展特色畜牧品种,形成“一村一品”格局。
3)劳务输出业:结合本村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实际,依托省内外劳务市场,强化青壮年劳动力的劳务技能培训,大力发展劳务经济,走出一条输出劳务增收的致富路子。
(一)农作物播种面积继续增加。今年以来,张掖境内气候条件较好,特别是进入5月份以来,降雨充沛,夏粮长势良好,农业生产形势健康向好,经初步统计,2016年上半年完成农作物正茬播种面积414.2万亩,同比增长2.4%,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87.8万亩,同比增加5.6万亩,增长1.99%.在粮食作物面积中,夏粮面积106.45万亩,同比减少0.45万亩,下降0.42%;秋粮面积181.3万亩,同比增加6.05万亩,增长3.5%.制种面积128.46万亩,同比增加9.97万亩,增长8.4%.其中玉米制种面积109.68万亩,同比增加10.62万亩,增长10.7%.
(二)粮食总产量呈现"夏减秋增"态势。预计夏粮总产量达到4.14亿公斤,同比减少572.4万公斤,下降1.36%;如果后期农业生产不再有大的自然灾害发生,秋粮单产按530公斤/亩计算,秋粮总产将达到96099万公斤,同比增加3002万公斤,增长3%左右。预计全年粮食产量达到13.75亿公斤,增长2%左右。
(三)经济作物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经济作物面积增加的绝对量和速度均有上升,油料、蔬菜、中药材和蔬菜及其它制种分别达到38.21万亩、32.09万亩、23.55万亩和15.56万亩,其中蔬菜及其它制种面积增幅较大,增长13%,四大作物占到经济作物面积的94.8%.
(四)畜牧业生产稳步健康发展。从青饲料面积达到10.96万亩,增长42.5%;预计大牲畜存栏90.38万头,增长2.1;牛存栏78.22万头,增长5.09%;牛出栏10.35万头,增长5.5%猪存栏72.13万头,增长2.53%;猪出栏48.19万头,增长3.1;羊存栏341.67万头,增长6.6%;羊出栏77.37万头,增长7.81%.
二、上半年农业生产主要特点
2016,全市上下高度重视现代农业发展,对新建日光温室、钢架大棚等设施农业建设,发展高原夏菜、绿色有机农产品、草食畜牧产业,建立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予以大力支持。
(一)设施农业发展加快。县区通过整合惠农资金、政府贴息贷款、协调妇女小额担保贷款等扶持政策,进一步加大了对设施农业的扶持力度,设施农业发展得到长足发展。如甘州区对连片新建50座以上的日光温室,每座补助5000元;临泽县从2014开始每年整合涉农项目资金5000万元,实行差别化扶持政策;高台县对当年采用新型材料连片打建,种植温室30座、50座、100座以上的,每座分别给予1000元、2000元、3000元奖励补助;民乐县对连片新建10座以上的高标准层架式食用菌大棚,每座一次性补助资金6000元。由于各级政府扶持力度加大,进一步调动了种植大户、农村合作组织、龙头企业从事设施种植的积极性。2016年新建日光温室4890座、钢架大棚9250亩,全市设施农业面积达到16.5万亩,设施种植业面积呈两位数增长态势。
(二)创新经营机制增活力。将创新农业经营机制作为激发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活力的重要抓手,加大农村土地流转力度,积极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通过土地资源大量流转,催生了一大批专业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了农作物制种、马铃薯、高原夏菜、中药材等特色优势产业,加快了农产品标准化基地建设步伐。2016年,全市农地流转面积122.35万亩,比上年增加5.6万亩。整村流转60 个,面积20.67万亩。全市50-100亩规模经营单位3148个,100-500亩规模经营单位2093个,500-1000亩规模经营单位497个,1000亩以上规模经营单位245个。通过土地流转形成的规模化经营对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土地产出效益,助力农业现代化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如高台县绿洲农业有限公司,在高台县的南华、宣化两镇以亩均800—1000元价格流传农民土地1.8万亩,新建活动式钢架大棚3000座,陆地标准化种植蔬菜1.5万亩,今年亩均收入可达到5000元以上。
(三)龙头企业成为推动农业发展生力军。各级政府把扶持龙头企业作为创新农业经营机制,激发农业发展活力的重要抓手,加大培育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农业企业、专业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为主体的新型经营主体呈快速发展势头。2016年农业龙头企业国家级1个,省级41个,市级101家。如张掖市绿涵公司积极发展以高原夏菜为主的特色蔬菜产业,先后投资1.3亿元在荒滩上修建5万吨、占地2万平方米的全市最大的蔬菜水果保鲜库、6000平米集约化全自动育苗中心、618座钢架拱棚标准化设施蔬菜示范区,采取订单种植、最低保本价收购、保鲜贮藏、定点运销相结合的经营模式,在甘州,高台,临泽、民乐等地落实高原夏菜面积4万多亩,年销售收入达到2.2亿元,有力地促进了农民收入的稳定增加。2016年2月28日,绿涵公司与俄罗斯CTK贸易公司成功签订了50万吨果蔬出口协议,首批300吨果蔬产品于5月27日正式启运。今年1-4月份,张掖市农产品外贸出口逆势上扬,实现自营出口总额6437万元,同比增长29%.
(四)畜牧业生产健康稳定发展。以建成现代畜牧业全产业链试点市建设为主线,狠抓政策扶持、规模养殖、疫病防控、项目建设等关键环节,全市畜牧业生产呈显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年初,市、县区党委、政府均以1号文件形式出台扶持草食畜牧业发展的一系列优惠政策,采取引导鼓励扶持的办法支持散养户出院入区,鼓励养殖大户以区建场,以区带户,以户促场,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发展势头强劲。今年已新建各类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区117个,其中:肉牛36个、肉羊65个、奶牛11个、生猪5个。2016年张掖调查队畜禽监测大型规模养殖户,生猪饲养量5000头以上27户,比上年增加2户;牛饲养量1000头以上的32户,比上年增加13户;羊饲养量1000头只以上的149户,比上年增加6户,禽饲养量10万只以上的3户,比上年增加2户。
三、农畜产品价格形势分析
根据这次调研及农业、畜牧部门提供的资料分析,今年上半年,农产品价格基本保持稳定波动不大,畜产品价格起伏较大。
(一)粮食价格基本稳定。上半年主要农产品小麦、大麦、马铃薯价格维持在2.1元/公斤、1.8元/公斤、1.5元/公斤,与上年同期相比基本稳定,略有上涨,玉米价格从去年年底的1.7元/公斤,恢复性上涨到目前的2.1元/元左右。
(二)蔬菜价格波动较大。今年春节前,受冰雪冷冻灾害天气影响,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影响春节期间蔬菜价格大幅度上涨,同比上涨2-3倍。进入5月份以来,以娃娃菜、甘蓝、西兰花、叶菜等为主的大宗蔬菜出现价格大幅度下跌,下跌幅度达到50%以上,蔬菜批发市场娃娃菜、甘蓝、叶菜类批发价格在0.4-0.5元/公斤之间,种菜效益大幅度下滑,特别是规模种植户出现严重亏损状态。
(三)牛肉价格保持稳定,羊肉价格开始回升。二季度,牛肉价格达到54元/公斤,与一季度环比基本持平;肉羊生产经过一年多的价格低位运行,现已企稳回升,平均价格在42元/公斤左右。
(四)生猪产品价格继续走高。一季度,生猪及猪肉价格平稳,分别达到19元/公斤和27元/公斤。二季度,生猪和猪肉价格持续走高,分别达到22元/公斤和32元/公斤,环比分别上涨15.8%和18.5%.受生猪价格大幅上涨影响,仔猪价格居高不下,15公斤仔猪出售价格达到800-900元,20公斤仔猪价格达到1200元,仔猪价格与去年同期相比翻了一番。
生猪价格大幅度上涨的主要原因:一是生猪产能下降,供小于求。经历了2013-2014年近2年的养殖亏损之后,大量中小散户退出养猪业,淘汰自繁母猪,压缩存栏量,缩小养殖规模,导致母猪存栏下降,仔猪补栏不足,产能下降;二是部分自繁自育规模养殖户,囤栏惜售仔猪,导致仔猪价格比上年同期翻了一番或待贾而沽,不愿出售,造成有意愿养猪的养殖户望而却步;三是在微利和亏损的情况下,很多散养户坚持不下来,从事散养的人越来越少。
(五)禽类产品价格逐步回暖。一季度,鸡蛋和活鸡价格走低,分别达到8.2元/公斤和16元/公斤。二季度,鸡蛋和活鸡价格逐步回暖,分别达到8.8元/公斤和18元/公斤,环比分别上涨7.3%和12.5%.麸皮、胡麻饼、育肥猪料、蛋鸡饲料、肉鸡饲料价格上涨,环比涨幅分别为2.9%、3%、17.2%、20.7%、7.5%.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灾害性天气影响农业生产。进入4月下旬,全市出现大风、扬沙天气,部分地方发生沙尘暴,使日光温室、钢架大棚、拱棚和大田覆膜作物受损。4、5月份气温温差波幅较大,甚至出现极端低温、霜冻,导致正值出苗的玉米制种及沿山地区油菜幼苗受到低温冻害的影响。
(二)农畜产品价格波动大。进入5月份以来,以娃娃、甘蓝,叶菜等为代表的大宗蔬菜价格创历年新低,菜农种植效益严重受损,种植效益下滑,规模种植户出现严重亏损状态;羊出栏价格连续两年持续走低,进入5月份以来价格虽有所回升,但规模养殖户仍处于亏损状态,养殖积极性受到一定程度的挫伤,补栏积极性不高;生猪价格近期居高不下, 价格超出了理性上涨预期,加大了居民的日常生活消费支出,严重影响到城乡居民生活水平。
五、意见建议
一是切实抓好农作物田间管理。抓好"三夏"、"三秋"农业生产,指导农户加强以玉米、马铃薯为主的秋收作物田间管理。加强病虫害的预报和防控,降低病虫危害损失。加强与气象、水务部门的协作,及早预防干旱、冰雹、洪涝等灾害,确保农业丰产丰收。
今年以来,在林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全会和“三个一号”文件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五个更加注重”,立足“四保一增”(保农民培训、保农业增效、保农村政策落实、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促农民增收)的工作重点,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目标,达到了农村经济平稳运行、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良好预期。
(一)农业生产保持良好态势。
夏粮夏油实现双增。全区夏收作物播种面积有所增加,达到51790亩,同比增长3.8%。其中小麦播种面积5493亩,与上年基本持平;预计产量1040吨,同比增长4.6%。油菜播种面积4767.8亩,同比增长1620.8亩,增长51.5%;其中双低油菜播种面积3552亩,同比增长13.5%。油菜籽总产量314吨,同比增长23吨,增幅7.9%,其中双低油菜籽250吨。大秋作物长势良好,玉米面积4.13万亩,同比持平;马铃薯3.03万亩,同比增长5.76%,中低山地区正在收获,预计产量增长6%以上。
经济作物发展较快。全区新建茶园734.4亩,可采茶园达到1万亩;春茶产量75吨,产值800万元,其中名优茶产量64吨,产值600万元,预计今年茶叶总产量可达到100吨,总产值可达到1200万元,同比增55%。蔬菜种植面积1.7万亩,同比持平,其中高山反季节蔬菜5200亩;累计建蔬菜大棚283个,其中新建120个;蔬菜总产量11446吨,同比增长29.17%。中草药材累计发展面积1.2万亩,其中新发展4720亩,面积较大的是柴胡、黄连、独活,其次是冬花、川乌、玄参、当归等。
畜牧业生产持续增长。今年上半年,尽管猪市价格跌入低谷,但受国家扶持规模养殖政策的激励,规模养殖大户发展仍然迅速,出栏增加,肉产量较快增长。上半年,全区指导建立生猪养殖大户32户,蛋禽养殖大户4户,肉禽养殖大户8户,耕牛养殖大户2户,山羊养殖大户12户。出栏猪6935头,同比增加691头,增长11.1%,肉产量648.2吨,上升15.4%;牛出栏331头,同比增加91头,增长13.4%,肉产量41.5吨,增长6.3%;羊出栏1745只,同比增加754只,增长27.4%,肉产量19吨,增长48.1%;家禽出笼86729羽,同比增加20463羽,增长30.9%,肉产量32.7吨,增长31.6%。
(二)农村经济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上半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702万元,同比增加556万元,增长13.41%。其中种植业产值3344万元,同比增加501万元,增长17.62%;牧业产值1235万元,同比增加15万元,增长1.23%;渔业产值48万元,同比增加14万元,增长41.18%;服务业产值75万元,同比增加26万元,增长53.06%。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稳步提高,达到2817万元,同比增加885万元,增长45.81%。其中种植业增加值2340万元,增加1009万元,增长75.81%;牧业增加值371万元,减少189万元,减幅33.75%;渔业增加值31万元,增加20万元,增长181.82%;服务业增加值75万元,增加45万元,增长150.00%。
(三)农民现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上半年,据农村50户抽样调查资料显示,我区农民现金收入在去年快速增长的基础上稳步提高,人均现金收入1858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35元,增长幅度达到14.48%。综合分析,上半年我区农民增收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工资性收入仍然是农民现金收入的主要增长点和支撑点。上半年,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为604.24元,同比增加127.34元,增长26.7%。上半年全区打工人数达12677人,同比减少659人,减幅4.94%。其中外出打工人数7352人,同比减少894人,减幅10.84%;本地打工人数达到5352人,比上年增加235人,增长4.62%。受世界金融风暴的直接影响,外出务工就业更加困难,但由于区内飞机场、武神公路等一批重大项目的实施,使区内农民工就业渠道进一步拓宽,本地务工收入明显增长,人均达到423.8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12元,增幅36.1%。
二是家庭经营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农民人均家庭经营现金收入为928.94元,同比增加135.59元,增幅17.09%。第一产业人均现金收入793.15元,同比增加130.19元,增长19.64%。其中:种植业收入388.1元,同比增加122.07元,增长45.88%,增长的主要来源是春茶、夏收蔬菜和油菜籽。畜牧业增产减收,上半年,全区人均畜牧业现金收入344.54元,同比减少25.9元,下降6.99%。
三是养猪收益大幅下滑。在畜牧业发展中,养猪出栏量明显增长,但养殖效益却大幅度下滑,直接影响农民现金收入的增长。今年上半年,全区出栏猪6935头,同比增长11.1%,人均养猪现金收入仅154元,同比下降106.2元,减幅高达40.97%。
四是转移性收入小幅减少。转移性收入人均为266.5元,同比减少81.24元,减少23.36%。主要原因是由于退耕还林补助已达8年,按政策规定减半,导致转移性收入直接减少。
二、农业农村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全区农业大环境分析,当前我区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因灾减收的矛盾依然十分突出;农技推广体系不健全,“以钱养事”新机制不完善,效果不明显;农业资源存量有限,板块规模不大,投入不多;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无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等。
从上半年农业农村经济运行和农民增收情况分析,主要存在以下突出问题:一是生猪价格走入低谷,持续下跌至盈亏点以下,对全年农民增收将产生必然的影响,稳定生猪生产、保护养殖户利益已迫在眉睫;二是外出农民工就业困难,收入增幅下降。上半年外出打工人数7352人,同比下降10.84%;打工收入1961万元,与上年相比略有增长,仅0.93%,增幅明显下滑,预计在第三季度随着国内经济状况的好转,外出打工经济收入趋稳反弹,全年略有增长;三是受退耕还林补助政策到期影响,转移性收入略有减少。由于退耕还林补助已达8年,按政策规定减半,部分面积由上年的每亩230元补助减为115元,年全区退耕还林补助1864万元,比年的2181万元减少317万元,全区农民人均减少收入65元。但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各项补助可达到540万元以上,比上年增加近百万元,农民人均可增加20元。增减相抵略有减少,对全年农民转移性收入增收将产生直接影响。
三、下半年促进农民增收的主要措施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造成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对我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负面影响逐步显现。农产品价格下行压力加大,农业生产效益下滑,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困难加大。因此,必须进一步采取针对性更强、更有力的举措,加大惠农政策增收力度,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大力拓展农村非农产业增收渠道,积极开辟外出就业增收空间,着力增加基础设施建设增收机会,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稳定农业发展,努力形成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合力,确保今年农民人均增收450元目标的实现。
(一)狠抓惠农政策落实促增收。农业补贴是有效增加农民收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有效措施。近几年,农业“四项补贴”逐年增加,已成为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来源。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大惠农政策宣传力度,不折不扣地落实好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购机补贴等“1”号文件中的各项惠农政策。
(二)积极促进农民就业创业促增收。要把促进农民就业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内外联动,多措并举,最大限度拓展就业增收空间。进一步扩大旅农林产业链的就业容量,引导和支持农民广泛利用各类资源,开发旅农林多种功能,在旅农林产业链的广度深度中增加就业容量。拓展农村二、三产业就业渠道,积极发展家庭工业等多种形式的乡村工业、加快发展类型多样的农村服务业,鼓励和支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在活跃农村经济中创造就业机会。抓住区内重大项目建设的机遇,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尽量多使用本地农民工,进一步扩大本地转移就业。积极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从贷款发放、税费减免、工商登记、信息咨询等方面予以支持。加强返乡农民工技能培训,抓住沿海地区经济正在回暖,积极开辟区外就业渠道,遏制住外出打工明显下滑的势头。
(三)狠抓板块基地建设调整结构促增收。盘活农业资源存量,深挖农业内部潜力,按照“种植上板块,畜牧抓大户,水产搞片带,加工进园区”的产业结构调整思路,利用秋季换茬时机,及早规划,加大政策性投入,搞好以结构调整为主的秋冬季农业综合开发,保持农业稳定生产,在增收支柱产业上狠下功夫,促进农业内部持续增收。在种植业上,突出抓好蔬菜、双低油菜、茶叶、马铃薯、烟叶、干果、中药材等特色板块基地建设,进一步做大做优做强特色产业。指导大秋作物田间管理,抓好大小秋收和野生采集,做到应收尽收、颗粒归仓。在畜牧业发展上,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进养殖小区和规模养殖场建设,适时指导调整养殖结构,加快畜牧科技推广应用,在稳定生猪生产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土鸡、中蜂养殖,突破性发展草食畜牧业。
(四)稳定生猪生产防止价格过度下跌促增收。当前,国内生猪供大于求的情况依然较为严重,生猪价格、猪肉价格、仔猪价格均呈现持续走低态势,猪粮比价在盈亏平衡点左右徘徊,严重影响我区以生猪为主的畜牧业发展,使生猪养殖效益大幅度下滑,直接影响农民现金收入的增长。在这种形势下,要及时指导生猪养殖场(户)调整生产结构,缩短饲喂周期,适时出栏。加强生猪市场监测,及时相关信息,提醒生产者防范市场风险和疫病风险,增强养殖户驾驭市场的能力。积极推广科学养殖技术,实行畜牧科技人员与规模猪场(户)对接制度,做到“一场一策”。加强技术培训和指导,大力推广人工授精技术,普及饲料、防病、营销和无公害生产技术,提高养猪科技含量。加强生猪饲养管理的指导,科学调整饲料配方,降低饲料成本。同时,建议建立生猪风险(发展)基金,从而稳定生猪生产;建议健全商务部门的生猪储备机制,实施冻肉储备、调整政府补贴等措施,防止生猪价格过度下跌和猪贱伤农。
(五)狠抓动植物疫病防控减灾促增收。以规模养殖场(户)疫病净化为基础,加大疫病防治技术培训工作的力度,加强免疫、检疫和疫病监测工作,落实强制免疫、隔离消毒等措施,抓好以秋防为主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确保不发生大的动物疫情,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狠抓农作物病虫草鼠害预测预报,指导大田病虫害防治,把病虫灾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密切关注洪涝、风雹、病虫、干旱等农业重大自然灾害对秋季农业生产的影响,切实做好预测预报和应急防范准备工作,切实做到“三有”:有灾害意识,加强对农业灾情的预判;有工作专班,明确分管领导和应急值守人员的责任;有应急预案,做到“三落实”,即应急队伍落实、应急技术落实、应急物资落实。
2014年区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保持着稳定的增长。全年实现农林牧渔总产值30.52亿元,增长4.1%。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9.40亿元,增长4%。其中农业产值20.19亿元,增长4.5%;林业产值0.25亿元,增长4.8%;牧业产值7.95亿元,增长2.9%;渔业产值1.12亿元,增长4.9%;服务业产值1.01亿元,增长4.9%。
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11637元,同比增长11.9%。
今年我区农村经济发展的特点是:农业经济稳步发展,蔬菜种植面积、产量稳定增加;畜牧业生猪、家禽生产保持稳中有增;农民现金收入增长势头良好;粮食产量略有下降。
二、主要农、畜产品生产形势分析
(一)粮油生产概况
2014年,全区粮食播栽面积4.67万亩,同比增加1.5%;粮食总产量20.56万吨,同比下降0.9%。主要原因是:大春生产稻谷、玉米、高粱扬花期雨水过多,影响了产量。如稻谷今年平均单产为633公斤/亩,同比每亩减少12公斤,下降1.9%。所以今年稻谷产量为13.66万吨,同比下降1.8%。
油菜籽种植面积3.12万亩,产量3849吨,同比基本持平。
(二)蔬菜生产概况
蔬菜播种面积15.20万亩,同比增加2820亩,增长1.89%。产量达到37.99万吨,同比增加1.85万吨,增长5.11%。
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利用现代农业科技力量。着力提升设施水平,大力发展设施蔬菜基地,共计面积3万亩;积极培育良繁基地,目前在全区建设有升降温设施的集约化育苗中心5个,面积达到2万平米,优质种苗辐射面积较大;加快“三新”技术应用,引进示范推广蔬菜等新品种,推广蔬菜高效立体栽培,探索“粱+菜+油”等新模式14项。
二是,积极创新产销新型对接模式。以农民专合社为载体,积极探索和推进农产品流通新模式,不断拓宽农产品产销渠道。直供直销、农店对接、农超对接等模式都有效保障了菜篮子供应,减少了中间环节流通,降低了销售成本。
(三)畜牧业生产概况
区2014年出栏生猪41万余头,同比基本持平;出栏牛840头,同比增长16.5%;出栏羊3.3万只,同比增长4.28%;出栏家禽270.5万只,同比增长3.09%;出栏肉兔23.66万只,同比下降4.4%;禽蛋产量1882吨,同比增长3.01%。
1、生猪生产情况:加大项目引导,加大对老旧猪场的新、改、扩建,加大猪场优质种猪的引进,提高了猪场的生产规模及养殖生产效率。2013年到2014年,累计投入各级财政补助资金约340万元,完成新建扩建猪场41个,新改扩建标准化猪舍面积1.52万平米,新增生猪产能3万头;投入财政补助资金41万元,引进优质种猪698头,可年增优质仔猪约1.5万头;投入344万元改扩建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3个,建设圈舍面积3900平方米,示范并带动一大批生猪养殖场的发展。
生猪价格回升温和对市场行情好转的预期,养殖户养殖积极性提高,生猪存栏及出栏量均快速增加。
2、家禽生产情况:与生猪市场行情不同,近年来家禽市场行情较为平稳,林下鸡等优势特色家禽养殖价格优势明显,从事家禽规模化养殖的农户越来越多,养殖的标准化水平及规模不断提升。
林下散养鸡规模不断发展壮大。根据近年来价格监测统计,散养土鸡价格从2010年到2014年9月,市场价格总体呈现上升的趋势,价格从最初33.71元/公斤一路上升到2014年42.40元/公斤,目前已形成了从育雏到市场一整套产业链。从2013到2014年,主要发展有以下养殖乳化基地:魏坝养殖专业合作社魏坝林场土鸡养殖基地,基地年出栏优质林下散养鸡约5万只,带动社员及周边农户可年出栏林下鸡10万只以上;通滩镇团结林场林下鸡养殖基地年可出栏优质商品鸡约3万只;泰安阳院子林场林下鸡养殖基地可年出栏林下鸡2万只以上;分水、弥陀、江北、华阳等地配套建成了一批家禽乳化和专业育雏场(厂),市场行情看好。
农户散养家禽的积极性提高。我区家户普遍有散养家禽的习惯,多利用房前屋后竹林、荒山、坡养殖鸡鸭,现在禽苗有专业场进行乳化、脱温和前期免疫,养殖成活率及管理劳动强度大量下降,加上市场价格上升,养殖数量和质量上也不断提升。
三、国家强农惠农相关政策措施贯彻落实情况及执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集体公益林强农惠农政策、措施贯彻落实情况及存在问题:
1、补贴标准:每亩补贴14.75元。
2、贯彻落实情况:
林业和财政等部门明确责任,做好联动,共同推进。根据省、市核定的生态公益林面积和资金下达计划,由区农林局提供公益林生态补偿面积给区财政局,区财政局直接将生态补偿资金划拨到各镇、街(景区)财政所,各镇、街(景区)农林站提供兑付花名册给财政所,财政所将补偿资金划到信用社,信用社凭花名册发放到农户(或集体帐户),均通过“一卡(折)通”的方式全额兑付给农户。
公示公开,公正透明。在兑付前,各镇、街(景区)对领取生态补偿资金的名单、补助标准、补助面积、补助金额以及管护完成情况在项目村张榜公示,公示时间不少于7天。
资金封密,拒绝现金。补偿资金实行封密封运行,均通过“一卡(折)通”的方式全额兑付给农户(或集体帐户),拒绝现金支付。
3、存在问题:上级下达的公益林面积与我区天保二期工程上报的面积不一致,个别镇、街有不按时、随意变动林权权利人姓名和面积来兑付生态效益补偿金的情况,林农的森林管护意识差,生态效益补偿涉及的林农多,生态效益补偿标准较低。
(二)粮种补贴强农惠农政策、措施贯彻落实情况及存在问题:
1、补贴标准与方式:玉米、小麦、青稞、油菜每亩补贴10元,水稻每亩补贴15元。资金实行直接补贴方式,即根据2014年实际核实的种植面积和补贴标准将资金直接发放到种植农户或其他种植者。
2、贯彻落实情况:
县级农业部门负责实际种植面积的终审确认。乡(镇)人民政府负责组织所在行政区域种植面积核实工作。具体以村为基本单位开展实际种植面积的登记、汇总、审核、公示(公示时间不少于7天)。
县级财政部门根据县级农业部门提供的经过终审确认的实际种植面积,以及乡(镇)人民政府提供的补贴清册,原则上通过“一卡(折)通”方式将补贴资金发放到种植户和其他种植者。在个别不具备“一卡(折)通”发放条件的地方可以采取直接发放现金的方式,但必须规范发放的程序和办法。
3、存在问题: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征用土地导致耕地面积减少等原因,造成了上级拨付资金的面积大于核实的面积,由此产生了剩余资金;由于种粮大户补贴资金当年不能到位,导致上访事件发生;由于种粮大户补贴作物种类太少,导致我区种粮大户数量少;按现行政策,种粮大户补贴仅限于水稻、玉米和小麦,而我区高粱作物未纳入补贴范围,制约了我区种粮大户的发展;个别乡镇的个别村未进行公示;个别乡镇资料建档不完善;个别乡镇个别年份存在发放现金;个别乡镇良种补贴款发放不及时。
4、农机购置补贴强农惠农政策、措施贯彻落实情况及存在问题:
(1)补贴标准:每台农业机械(其中国30%,市补10%1,区级财政补贴10%,农户自筹50%)的标准执行。
(2)贯彻落实情况:
与区财政局共同制定了《区2014年购机补贴实施方案》,并与各镇街(景区)签订了责任书;明确责任,积极加强与区财政的衔接工作,确保补贴政策落到实处;协调经销商,确保补贴政策实惠不折不扣地落实到农户手中。
(3)存在问题:由于受地形条件的制约,大、中型及大功率机具在我区的推广很艰难,导致整个项目实施进展缓慢。从农机化发展的历史及地域等因素来看,丘陵地区农机化水平相对较低,还处于农机化发展的初级阶段;从售后服务来看,部分经销商售后服务跟不上,机具维修及零配件供应不能及时到位,用户反响较强烈;镇街(景区)购机补贴操作人员文化水平低,对操作系统不熟悉,操作设备陈旧。
四、2014年农民增收完成情况,增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民增收情况
2014年,区农村住户调查共9个点,90户,根据结果显示,全年我区农民现金收入11637元,同比增长11.9%,呈现出较快速增长态势。
1、工资性收入增势迅猛,成为全区农民现金收入快速增长的主要支撑。2014年,全区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6229元,同比增加1038元,增长20.0%,占农民纯收入的53.53%。其主要原因:外出务工劳动力数量和质量逐步提高;我区轻工业园区、酒业园区、机械工业园区引进企业新增就业岗位18000多个;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规模化、专业化经营等因素,使用工量大幅增长;由于物价上涨等因素,农民工工资水平普遍提高。
2、家庭经营性纯收入成为家庭收入的有效来源。2014年,全区农民人均家庭经营性纯收入4738元,同比增加144元,增长3.2%,占农民纯收入的40.71%。增长原因主要得益于区委、区政府积极贯彻落实各项助农惠农政策,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严重的自然灾害较少,特色产业发展如蔬菜、规模养殖、特色水果等农产品得到大力发展,加之农产品价格持续走高,促进了第一产业收入的稳步发展。
3、转移性收入平稳增长,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有效来源。随着各项福利制度的逐步建立完善及助农惠农政策的进一步落实,特别是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农村转移性收入增长迅速。2014年,我区农民人均转移性收入554元,比去年同期增加56元,增长11.2%,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存在的问题:
1、收入渠道狭窄,依赖性强
我区农民现金收入主要来源于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收入两大块,两项收入占农民现金收入比重过大,特别是工资性收入比重尤高;家庭经营中又以一产业为主,对劳务、农牧业产业依赖性过大。
2、家庭经营比重失调
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现金收入中,一产业现金收入占家庭经营收入的比重过大,没有二产业收入,三产业收入基数小。二产业发展不够,三产业比重偏小,严重影响了农民工本地就业,反过来又制约了经济快速发展,从而影响农民增收。
3、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创收能力差
一方面,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年龄偏大,不能很好地接受新技术、新品种,只能以传统方式种养,不能靠科学致富,所以种养殖业效益低;另一方面,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由于素质较低,多从事体能型工作,技术含量低,收益不高,且就业竞争力差,容易失业。
五、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及农村经济面临的苗头性、趋势性问题
(一)在发展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耕地大量减少,农业人口以及农业劳动力不断减少,在家务农的农民均为老年人,土地上所产生的效益差;二是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这种情况已成为制约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区的农村经济要保持稳定发展,应在提高土地效益和发展龙头企业上下功夫。
(二)土地流转中的存在问题
1、土地流转缺乏必要的引导,部分业主有怕的思想。很多业主搞开发要求与乡镇政府、村委会签订协议,认为这样更可靠,办事情更方便。
2、流转合同主体错位。家庭承包土地的流转主体是承包农户,少数乡政府、村组织由于推进规模经营心切,越俎代庖,以村组名义与外来业主直接签订土地流转合同,法律手续不完备,容易产生纠纷。
3、农村土地流转服务缺位。目前,全区大部分乡镇为土地转让、互换提供了方便,但由于土地流转市场化程度低,没有形成完善的市场体系,区至今尚未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动服务中心,缺乏一个由上到下网络状的中介服务机构,致使土地供求双方的信息受阻。
镇位于县南端,距镇城约40公里,属丘陵地区。全镇幅员面积70平方公里,辖22个村,2个居委会,27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3000余人,其中:农业人口近40000人,非农业人口3000余人。我镇农村经济受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民整体素质不高、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够等因素制约,新时期镇所面临的农村工作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一)农业基础薄弱,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相对较差。由农村基础设施设施数量少、配套不够完善,水利设施损毁严重,部分地区人畜饮水和农业灌溉用水未彻底解决。
(二)农村人口总体素质低下,发展意识不强。受地理条件、文化水平的限制,“小富则安”、“小进则满”、“等、靠、要”的惰性心态依然存在,缺乏开拓创新能力和敢闯、敢冒的精神,创新发展意识不强。接受科技能力差,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极低,基本上维持着传统农业的耕作和管理模式。农村实用人才缺乏,科技示范户和专业大户培育少,农民科技意识淡薄,接受新技术、新品种的能力弱。
(三)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缓慢,统筹城乡协调发展难。农村教育水平已不能满足农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突出表现在农村缺乏优质教育资源和优秀教师,教师资源配置严重失衡。农村医疗卫生建设迟缓。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滞后,农村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卫生服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尚不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四)农村缺乏活力和动力,农民增收渠道不多。为积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镇不断探索产业结构调整、助农增收的新方式、新举措、新思路,先后引导农民搞基地建设、科技示范、反季节蔬菜、特色水果、劳务开发等,也取得一定成效。
二、对加快镇农村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一)明确新形势下农村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六次全会确立的深化农村改革的方针政策为农村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我镇提出了“保稳定、抓重建、强三农、壮支柱、促发展、创辉煌”的总体工作思路,以科学发展观统揽“三农”工作,在“抓重建”和“强三农”上狠下功夫,紧紧围绕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目标,抓住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国家富民安康工程、扶贫开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机遇。使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综合效益明显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社会事业更加完备,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二)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契机,加强农村发展基本制度建设。一是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努力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农业经营方式转变。积极发展新型集体经济,大力培育新型合作组织,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着力提高组织化程度,推动统一经营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二是建立健全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按照产权明晰、用途管制、节约集约、严格管理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三是建立和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加大对农村公益性建设项目的投入。拓宽农业投入来源渠道,整合投资项目和支农资金,加强资金使用、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一)主副食品价格
1、粮油类价格波动明显。标一米由1.40元/500克上涨为1.50元/500g,涨幅为7.14%;特一面粉由1.34元/500g上涨为1.50元/500g,涨幅为11.94%;金龙鱼第二代食用调合油价格保持不变,价格为60元/5升,沙河油脂有限公司生产的散装菜籽油价格略有下降,零售价格由7.00元/500g降为6.00元/500g,降幅为14.28%。
2、肉禽蛋类价格明显下降,特别是鲜猪肉价格降幅较大。去骨一级鲜猪肉由年初的11.00元/500g降为7.50元/500g,降幅为31.82%。鲜牛肉、本地母鸡和鸡蛋价格有小幅变动,年初分别为16.00元,10.50元,3.70元,5月份价格分别为15.00元,9.50元,4.00元。
3、鲜鱼价格有所上涨。草鱼零售价格由年初的6.50元/500克上涨为8.00元/500g,但与去年同比价格变化不大,只需继续加强监测。
4、蔬菜与年初相比价格变化不大,但与去年同期比价格涨幅较大,虽然近期是一年中蔬菜生产的旺季,但市场价格仍居高不下,对居民的生活有一定影响,值得关注。
5、其他主副食品价格基本保持稳定。无明显波动。
2008年与2009年主副食品价格比较表
单位:元/斤
品名
规格等级
08年5月
09年1月
09年5月
与去年同比%
大米
标一米
1.30
1.40
1.40
7.69%
面粉
特一粉
1.50
1.54
1.54
2.67%
菜籽油
散装
8.00
7.00
6.00
-25%
食用调和油
金龙鱼第二代
73.00
60.00
55.00
-24.66%
猪肉
去骨一级
12.00
11.00
7.50
-37.50%
牛肉
肋条
15.00
16.00
15.00
平
母鸡
本地鸡
9.00
10.50
9.50
5.56%
草鱼
活
8.00
6.50
8.00
平
鸡蛋
良种蛋
3.70
3.70
4.00
8.11%
芹菜
西芹
2.00
2.00
2.50
25%
白萝卜
青桩
0.60
1.00
1.00
66.67%
西红柿
2.50
3.50
2.50
平
土豆
0.80
0.80
0.80
平
青椒
2.00
4.00
2.80
40%
圆白菜
莲白
0.70
1.00
1.20
71.43%
莴笋
1.00
2.00
1.80
80%
四季豆
1.80
4.00
2.80
55.56%
(二)生猪、仔猪价格
生猪、仔猪价格降幅明显。自今年二月份以来,生猪和仔猪价格有明显回落,特别是仔猪价格由12.00元/500g下降到5.20元/500g,降幅为56.67%;生猪也由5.50元/500g降为3.60元/500g,降幅为34.55%。其价格明显下降,对生猪养殖户的经济收入有一定的损失,从整个养殖行业来看属养殖业的风险损失,影响了农民增收。
2008年与2009年生猪、仔猪价格比较表
单位:元/斤
品名
规格等级
08年6月
09年1月
09年6月
与去年同比%
*
通江
旺苍
仔猪
20公斤
12.00
10.00
5.20
-56.67%
5.50
5.50
5.00
生猪
中等
6.20
5.60
3.60
-41.94%
3.50
3.70
3.70
猪肉
去骨一级
12.00
11.00
7.50
-37.50%
6.50
7.50
6.50
(三)农资价格变化不大
2009年上半年我县化肥价格与去年同期相比上涨9.26%,但与去年下半年相比降幅明显。预计今年下半年化肥价格不会有太大的起浮,百草枯的价格降幅虽然很大,但用量不大,对农民的影响不是很大。
2008年与2009年农资价格比较表
单位:元/公斤
品名
规格等级
08年5月
09年1月
09年5月
与去年同比%
尿素
含氮40%
2.25
2.10
2.30
2.22%
碳氨
含氮17%
0.80
0.78
0.88
10.00%
磷肥
含磷12%
0.52
0.50
0.46
-11.54%
地膜
二级膜
13.50
14.00
12.00
-11.11%
稻瘟灵
70ml
8.00
8.00
8.00
平
百草枯
20%水剂
6.00
5.00
4.00
-33.33%
敌敌畏
80%乳剂
23.53
23.53
23.53
平
(四)特色农产品价格比较
1、金银花价格涨幅明显。茶用金银花去年的收购价格为60元/斤,销售价格为80元/斤;今年的收购价格为70元/斤,销售价格为100元/斤。平均涨幅达20%。
2、南江黄羊价格与去年相比基本持平,收购价格基本稳定在8.50元/斤,08年销售价格为9.00元/斤,09年销售价格为9.50元/斤。价格变动不明显。
二、农产品产值分析及对农民增收的影响
1、米面油价格的变动幅度不大,对农民增收影响不大,农资价格总水平与去年保持基本稳定,农民种粮化肥支出与去年基本平衡。
2、小春作物收益比较
(1)小麦。小麦2008年单产为311公斤/亩,单价1.60元/公斤,产值为497.60元/亩,种植成本为473.57元/亩,利润为24.03元/亩。2009年287公斤/亩,单价1.60元/公斤,产值为459.20元/亩,种植成本为434.16元/亩,利润为25.04元/亩。种植小麦利润较低,每亩仅25元左右,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有少数农民由于种小麦投入较高,受天气和病虫害因素的影响,产量过低,已经出现亏损,有来年放弃种小麦的想法。
(2)油菜籽。油菜籽2008年单产为120公斤/亩,单价5.40元/公斤,产值为648元/亩,成本为453元/亩,利润为195元/亩。2009年139公斤/亩,单价3.80元/公斤,产值为528.20元/亩,种植成本为419元/亩,利润为109.20元/亩。种植油菜籽收益较高,尽管今年市场收购价较去年降低较多,但还是比种植小麦利润高出近四倍以上,大部分农民种油菜的积极性较高。从以上两种小春农作物主要品种看,09年比08年生产成本有所下降,小麦每亩下降了8.32%,油菜籽每亩下降了7.51%。小麦市场收购价格与去年持平,而油菜籽市场收购价格与去年相比下降了29.63%,从收益上看对农民增收有所影响。
3、生猪价格、收益下跌幅度较大。目前我县生猪价格已跌破盈亏平衡点。经我局调查测算生猪养殖成本为每头1050元(以200斤出栏计算),每斤5.25元为保本盈亏点。仔猪的生产成本为316元/头(30斤/头),仔猪保本售价8.75元/斤,目前生猪低于盈亏平衡点1.65元/斤,仔猪低于盈亏平衡点3.55元/斤。2009年1月13日,国家发改委等6部委局联合了《防止生猪价格过度下跌调控预案(暂行)》。《预案》选取猪粮比价作为判断生猪生产和市场情况的基本指标,当猪粮比价高于9:1时,表明生猪生产出现供给不足,价格过度上涨;猪粮比价在9:1~6:1之间,表明生猪生产和价格处于正常情况。我县目前的猪粮比价为4.6:1,进入了《预案》规定的红色区域(猪粮比价低于5∶1,价格重度下跌),已经超过了养殖户的自身承受风险的能力,对农民的收入影响严重。
三、促进农民增收的对策和建议
针对农产品价格、成本、收益现状和当前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增多,价格下跌的总体趋势,在目前价格环境下,如何保持农民稳定增收,特提出如下建议:
1、在农业产业结构上,应大力推广特色农产品的种植,我县的金银花品质很好,但产量不高,还未形成大规模、大市场,应极力打造南江金银花著名品牌。
2、在农户种植选择上,大春应继续大力推广良种玉米种植,进一步提高玉米单产,提高农民收益。在水稻种植上,个别地方可以由种中籼稻改种粳稻,从全国、全省市场需求和价格看,粳稻比籼稻收益更高,尤其是优质粳稻。小春应以种油料作物――油菜籽为主,种植油菜籽收益远远高于种植小麦。
3、在养殖业上改良品种。生猪以大力发展三元杂交猪为主,兼顾南江黄羊、肉牛、土鸡养殖,稳定现在的生猪养殖场。
4、大力发展蔬菜种植基地,狠抓“菜蓝子”工程,在县城周边及有条件的乡镇落实蔬菜种植大户。我们在调查走访中,群众普遍反映:抓交通、灾后重建、城乡环境建设是大事,抓“菜蓝子”建设也是百姓企盼的大事,他们希望吃到本地的蔬菜、水果,这样既新鲜又环保,只要保障了市场供应,价格也能稳定。
5、改粮食直补按土地面积补贴为按种植面积补贴,避免个别农户土地撂荒,影响农民增收。
(一)农业基础设施薄弱,难以强化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
我村的农业生产受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低、产业化进程慢等因素的制约,其生产仍然没有跳出小规模、低水平、传统粗放经营的怪圈。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低,实际机播、机电灌溉率不高。
有这样有句话“要想富,造公路”,现在兴泰公路全线通车了,但是我们村的村级公路还很不发达,村西面跟南面的许多地方现在还是砖头路,有些地方甚至还有危桥,没有好的交通,就没有人来投资创业,农副产品就没有市场竞争力。
(二)农民素质低、适应性差,难以承担起发展现代农业的重任。
目前,我村平均受教育年限7.9年,不足初中文化水平。而在农村劳动力非农化流动过程中,出现的农民人力资本的“逆向选择”现象:流出就业非农行业的基本是年富力强、受过较多教育的农村“精英”,留下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人力资本含量和劳动技能较低的儿童、妇女和老人,进一步从总体上降低了从事农业生产的留守农民素质。无疑,农民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力军其素质偏低,难以承担起发展现代农业的重任。
(三)落后的思想观念仍是农户走入市场的最大障碍。
我村的农民仍然沿续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习惯,思想观念保守,在寻求项目和资金投入上多希望政府给以扶助,“等、靠、要”思想往往相当的严重。相当的一部分村民固守以农为本的生存观念和温饱型目标,小富即安,脱贫致富的心理预期不高。受固有观念的制约,资源开发利用和经营模式停留在初级水平。
(四)经济发展中“短视心理”造成集体实力日渐削弱,对户营经济的扶持存在误区。这里的“短视心理”是指部分村干部群众中存在的重短期利益,轻长远利益,重个人利益,轻群众利益,享乐主义,摆官架子的不利倾向。由于村集体经济底子薄,加之片面地看待户营经济的发展,多数村干部对集体经济发展抱的期望不大,导致近年我村集体经济实力处于缓慢的发展趋势。
由此看来,由于经济基础和自然条件因素的存在,要加快我村新农村建设的步伐,缩小乡村致富的差距,就应该通过合理的规划,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遏制我村农民致富缓慢的势头。
二、多管齐下全面推进
发展现代农业,繁济荣农村经,促进农民增收,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是整个经济社会现代化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为此,必须以创新农业发展理念为前提,以提升农业装备水平为基础,以提高农民素质为根本,以推广科学技术为支撑,以增加投入为保障,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加快我村新农村建设步伐。
(一)用先进理念引领农业。
发展现代农业,首先要树立新理念。要树立用现代工业推动农业发展的理念。要用办工业的方法办农业,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集约化经营、企业化管理、区域化布局、市场化运作,逐步实现农村工业化、农民工人化、农业现代化。要树立按比较原则参与新一轮市场分工和合作的理念。要通过不断比较、调整、改进、提高,着力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培养具有竞争力的支柱产业,做强做大农业龙头企业,逐步形成农民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龙头”走、“龙头”跟着市场走的良性发展轨道。要树立抓农业就是引导农民走向市场的理念。要通过解决农民待遇不公、信息不灵、市场把握不准等问题,引导农民进入市场,改变农民身份,促使农民从产品生产者转变为商品生产者。
(二)用现代装备带动农业。
改善农业设施装备,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明年我村公路交通条件会得到改善,我村已经得到上级部门的支持,进行土地整改,修建乡村公路和桥梁,国家明年对经过我村的国家v级航道鲁汀河进行休整。
我村要着力推进农田水利建设,要实施沃土工程,以鼓励农民发展绿肥、秸秆还田和施用农家肥为突破口,加快农业综合开发步伐,切实提高耕地质量,前段时间我镇的秸秆还田现场会在我村召开,这不仅是对于我村前段时间秸秆禁烧工作的肯定,也是对我们下一阶段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以“一池三改”为突破口,全面推进“六通、六有、六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民生存环境,带动现代农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