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18 17:38:5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篇(1)

一、湖南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随着乡村旅游对地方经济的拉动作用日益凸现,各地都竞相把发展乡村旅游打造成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湖南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市场前景广阔,在湖南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各地乡村旅游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湖南省特色旅游业的一个重要方面,并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全省已形成了依托城市型、依托旅游景区型、依托特色镇(村)型、依托新农村建设型等各种类型的乡村旅游模式。但总的看来,目前全省乡村旅游业仍存在着规模不大、布局不当、品牌不响等问题。在旅游资源开发方面,个别地方还存在只重开发、忽视保护的急功近利现象,如基础设施的过度建设、活动范围的不当扩大、超承载能力的开发、环保设施建设不到位及运行不正常等,都不同程度地导致了景区环境污染、景观退化,这些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行为的存在对全省乡村旅游业的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伤及了乡村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也与党的十提出建设美丽中国背道而弛。

二、发展湖南乡村旅游的几点思考

(一)科学规划。发展乡村旅游,关键是要搞好景区规划,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景区建设规划。乡村旅游项目景区建设首先要做好选址规划,要充分依托、融入大自然美景,让自然风光之美来充实、丰富景区美的内涵,要最大可能地实现景区美与自然风光的相互辉映、完美结合。否则,如果失去了周边环境的映衬、铺垫,再美的景区也会因为“孤苦伶仃”而黯然失色,让游客失去兴趣。二是要搞好景区配套的基础和服务设施建设规划。从游客这个角度来说,旅游应该是一次愉快的体验,如果没有功能完备的配套服务设施,就很难满足游客的需要。因此,景区建设要充分考虑并满足游客衣食住行的需要,对于进出景区的道路、游客入住的酒店等方面配套的基础和服务设施,在景区建设中都要一并统筹规划。三是要搞好景点建设的具体规划。对每一处乡村旅游景点建设都要认真、详细地做好规划,要邀请懂得旅游开发的专业人士参与、把关,景点建设要做到布局合理,格调高雅,建筑精美,要尽量突出自身特色,让游客进入后能欣赏到一种别样美感。

(二)提高服务质量

按行业性质划分,乡村旅游业属于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其经济效益和发展前景。要提高服务质量,首先要加强服务质量管理,旅游行业主管部门要制定具体的服务质量标准并颁发实施,对服务质量不好并被投诉的景点要有一定的处罚措施,同时要敦促其整改,切实维护和保障乡村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其次是要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培训,一般来说,乡村旅游景点从业人员大多来自农村,没有经过专业的旅游服务知识和技能学习,在具体的接待和服务过程中,难免会有让游客不满意的地方。因此,要在旅游从业人员中加强职业道德、旅游法律法规、地方的风物人情等知识以及餐饮服务技能、客房服务技能、礼节礼貌等基本的旅游服务技能培训,实行资格认证和持证上岗,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升行业的服务水平,以良好的口碑来树立形象和扩大影响,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消费,形成良性循环,使乡村旅游更适应市场的需要。

(三)实现可持续发展

湖南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必须要在促使地方发展旅游的同时改变观念,要从“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出发,将旅游生态建设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真正做到“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将生态文明超越单纯的节能减排、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狭义范畴,上升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人和谐相处的高度发达的社会文明时代。各级政府及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应结合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战略步骤,对发展乡村旅游要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使旅游业在当地生态环境容量、当地居民日常生活环境容量及当地农业生产容量承载的许可范围内持续发展。同时,必须坚持保护第一、发展第二的原则,突出乡村自然风貌,真正显现农村天然、朴实、绿色、清新的环境氛围,增加乡村旅游的诱人魅力,挖掘乡村文化,提升特色农业的吸引力,充分发挥乡村旅游的田园乐趣,变资源优势、文化优势为经济优势,把湖南乡村旅游业打造成“环境美、和谐的社会美、人与人友好的人之美”的美丽产业,实现大美湖南旅游业的永续发展。

篇(2)

近年来,山东省、潍坊市十分重视乡村旅游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的文件。2009年,潍坊市旅游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乡村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2012年潍坊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打造区域性旅游集散中心的意见》和《潍坊市区域性旅游集散中心建设方案》;2013年山东省旅游局印发《关于做好县域乡村旅游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意见》,计划利用三年时间,以资金补贴的形式,在山东省编制130个县域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潍坊的青州、寿光、诸城、临朐、安丘等11个县市区以及峡山生态经济发展区列入全省编制计划(目前,青州、临朐、峡山、潍城、安丘、坊子、昌乐、昌邑8个县域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已编制完成,并通过专家评审);2015年3月《潍坊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意见》(潍政字[2015]11号文)把潍坊市青州、安丘等三个项目确定为乡村旅游综合体项目。

在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潍坊各县(市)、区纷纷掀起了发展乡村旅游的热潮,乡村旅游快速发展且成效显着。目前,全市省级旅游强乡镇32个,省级旅游特色村20个,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6个,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30个,省级好客人家星级农家乐45家,省级精品采摘园11个,规模化发展乡村旅游的村庄23个,经营业户369户,从业人员超过1万人,2013年乡村旅游综合收入98亿元,相当于旅游业总收入的22.2%。此外,2013年9月山东省在全省实施农家乐“双改”工程。潍坊首批10县18村271户农家乐基本完成“双改”任务。目前潍坊参加全省第二批农家乐“双改”的3县4镇5村98户农家乐已通过省旅游局检查组验收。为适应潍坊市乡村旅游业发展,各县、(市)区普遍加强了乡村旅游职业培训。2014年以来,临朐、昌乐、潍城、青州、安丘等11个县市区获批全省乡村旅游培训基地,42名重点乡村旅游带头人赴台参加了省旅游局组织的第一批乡村旅游培训学习,培养了一批乡村旅游业带头人,初步形成了一批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文化水平的乡村旅游建设队伍。

然而,乡村旅游在快速发展中也暴露出一些突出问题:一是部分乡村旅游项目规划不尽合理,缺乏前瞻性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淡薄;二是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滞后,建设标准化程度低,服务程序不够规范;三是乡村旅游开发项目单一,项目开发模式趋同,地方特色不够鲜明,粗放式经营管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高;四是乡村旅游从业人员文化水平较低、专业知识欠缺,服务理念及经营模式落后,服务质量较差。上述问题如不尽早解决,必将影响潍坊市乡村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从潍坊市乡村旅游人才现状看,专业人才匮乏、现有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已经成为制约乡村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瓶颈。由于我国的农村人口总体素质与城市人口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再加上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绝大多数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对所从事的现代乡村旅游业缺乏基本的认识,无法与蓬勃发展的乡村旅游业需求相匹配。乡村旅游业人才匮乏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缺少高层次专业型人才。包括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人才、乡村特色旅游专业人才和适应未来社会竞争所需要的创造型、复合型人才。高层次专业型人才的匮乏,影响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水平。

2、人才结构不合理。乡村旅游现有人才结构普遍存在一般人员多、行政管理人员杂,高层经营管理人才少、普通的一线服务人员多的现象,乡村旅游企业所需的经营管理人才,如职业经理人、公关、营销、电子商务、资本运营等人才更少。

3、整体文化素质不高。文化因素仍然是决定乡村旅游经济是否成功开办的主导因素。目前,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大部分是当地农民,文化水平和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更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旅游专业教育,知识层次较低,文化修养不足,缺少人文、历史、风土人情等基础知识,有的甚至不会说普通话,不会说英语,以至于无法将民族文化的品位和内涵充分地展示出来。

4、民族特色人才出现危机。由于民族文化的传承机制以及激励机制不足,加上对“外面”世界生活的向往,青少年对学习、传承原生文化缺乏内在动力。随着老一代艺人的纷纷故去,民族民间技艺将因严重的“断代”现象而失传,最终导致民族特色人才出现“青黄不接”,民族文化传承出现后继无人。

二、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旅游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缩小城乡差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是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潍坊市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发展乡村旅游业,离不开旅游人才的支撑,市场竞争的关键是人才培养和储备。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旅游专业人才数量欠缺,专业素养亟待提升。现代乡村旅游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较高,既要有相关专业知识,又要有较强的服务意识和职业能力。因此,加快乡村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是发展乡村旅游业的当务之急。根据乡村旅游业发展需要,培养适合潍坊市乡村旅游业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是旅游职业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旅游业人才培养,是职业教育性质和办学宗旨的体现,同时也是旅游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职业教育只有坚持为当地旅游业发展服务,为社会培养大批高素质的旅游业专门人才,才能真正体现职业教育的价值,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同时,职业教育只有在为行业企业人才培养服务中,才能深刻了解行业企业的需要,促进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的融合与对接。职业教育服务于乡村旅游人才培养,有利于职业教育自身发展和完善。因此,职业教育要抓住国家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的历史性机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为乡村旅游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旅游人才培养的策略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对职业教育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职业院校要顺应形势,转变观念,找准职业教育与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契合点,深化改革,勇于创新,走出一条与潍坊市乡村旅游业发展相适应的全新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

(一)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办学体系。职业教育要面向乡村旅游业,打破单一学历教育办学模式,实行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结合、长短结合,开办各种形式的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班、研修班,满足乡村旅游业不同层次、不同岗位、不同类型、不同需求的培训要求,提高职业教育服务能力。

篇(3)

一、我县旅游业发展取得的成效

(一)明确定位,旅游业发展思路更加明晰。县委、县政府立足实际,着眼长远,把发展旅游产业纳入全县十三五规划“一二三四五”发展战略,积极响应国家省市旅游产业发展要求,把旅游业作为县域首位产业,形成以一大园区为主体、四个景区为核心、多个景点为辐射的全域文化旅游布局,使全县发展旅游产业的地位更加突出,思路更加清晰,目标更加明确。

(二)优化环境,配套服务功能不断完善。成功创建4A级旅游景区1处,开发人文旅游景点17处,融入市内外旅游线路3条,注册旅游有限公司2家,成功创建四星级宾馆1家,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配套设施的完善和服务质量的提升,为游客创造了良好的旅游环境。

(三)深度融合,乡村旅游产业链条不断延伸。把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新型城镇化、扶贫开发建设相结合,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和农、林、牧、水等自然资源,指导什字中永、中台康家沟、邵寨干槐树、百里古城、朝那三里5个村编制了乡村旅游规划,按照3A级旅游景区标准建成了中台水泉、康家沟旅游示范村,抓建完成邵寨镇干槐树、什字镇中永、朝那镇三里、百里镇古城一期建设任务,旅游示范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同时,把建办农家乐作为发展乡村旅游的突破口来抓,以特色景区景点和旅游专业村为支撑,以发展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旅游业为目标,以地方特色农家小吃为重点,新建农家客栈,培育精品农家乐。止目前,全县以特色餐饮、采摘体验、田园观光为主的正常经营性农家乐达到18户,其中三星级2家(东郭人家、曹家大院),二星级1家,一星级4家。形成古灵台荆山森林公园—文王画卦山—东郭人家民俗美食游;古灵台荆山森林公园—疙瘩庙—水泉旅游示范村—古密须文化广场乡村休闲怀古游;古灵台荆山森林公园—皇甫谧文化园—朝那皇甫湾乡村民俗养生游三条乡村游线路。

(四)加大投入,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近十年来,投资3亿多元,建设旅游项目和配套服务工程37个,修建了皇甫谧文化园,创建了古灵台荆山森林公园首个国家A级旅游景区和灵台宾馆四星级旅游饭店,建设步伐明显加快,服务功能,旅游要素日趋完善。

(五)广泛宣传,旅游市场层面不断得到拓展。围绕“商周文化名城·针灸养生圣地”品牌,着力开发皇甫谧文化、古商周文化、民俗文化资源,皇甫谧文化园作为特色景区被列入全省百个重点景区之列重点推介,成功举办各种大型节会活动10多次,通过参会参展、媒体网站、旅游推介、赛事促销、文化交流等多种方式全方位宣传,进一步提升了灵台对外影响力和知名度。

(六)提升内涵,文化旅游商品开发渐趋丰富。编印特色书画9类,开发西周文物仿制品5种5000多件,皇甫谧针灸、保健等系列新产品7类13种;着力加大对传统工艺品的包装推介,灵台牛心杏、刺绣、剪纸、皇甫谧养生药枕及手工面、皇甫养生宴、中医针灸等特色中医文化、饮食文化先后在中央省市电视台专题栏目播出,取得较好的声誉,深受多方游客青睐。

二、典型经验和做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体制机制。调整优化了景区管理体制,对涉及景区管理的相关单位进行了整合,进一步明晰了景区所有权和管理权,完善了景区服务体系,规范了景区管理运行;成立了旅游产业发展协调推进专项小组负责全县旅游产业发展的组织协调、统筹规划和政策制定等工作,谋划全县旅游产业发展的方向,协调解决旅游产业发展中的相关问题,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专门抓,各相关部门通力协作,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确保了各项工作顺利推进,为全县旅游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力量保障。

(二)加强调查研究,科学编制规划。按照规划先行的要求,把编制旅游规划当作重中之重,先后编制完成《灵台县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规划》、“十三五规划”和皇甫谧中医针灸养生产业园总体规划,近来年,多次组织县上“四大家”主要领导及分管领导、各乡镇及县直有关部门负责人组团赴外考察学习乡村旅游发展经验,同时,邀请文化旅游专业团队来我县考察,对我县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梳理和挖掘,利用新农村建设成果,选择交通便利、有一定客源市场、资源禀赋相对较好、有文化可挖掘可传承的中台水泉、邵寨干槐树、什字中永、朝那三里、百里古城、独店告王等村庄发展乡村旅游,科学编制乡村旅游建设规划,集中人财物抓好乡村旅游示范村建设。

(三)强化政策引领,优化发展环境。县委、县政府抢抓旅游业发展的历史机遇,根据国家、省、市相继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县委、县政府研究出台了《进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意见》、《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实施意见》《大景区建设实施意见》,确定了十三五期间全县旅游业发展方向和重点目标任务。

(四)强化宣传推介,拓展客源市场。整合宣传、文化、旅游等部门资源和各类宣传营销力量,围绕打响“商周文化名城,针灸养生圣地”旅游品牌,以大媒体、大节会、大场合宣传为抓手,持续抓好文化旅游宣传推介,制作旅游形象宣传片和宣传册,举办皇甫谧故里拜祖大典等具有轰动效应的大型旅游节会,积极参加省市举办的各类文化旅游节会,向外推介宣传我县的文化旅游资源,进一步扩大影响力,不断拓展旅游市场。

(五)强化项目带动,积极招商引资。立足资源优势,挖掘潜在优势,通过积极谋划项目,内引外联,主动出击,使旅游项目建设有了突破性进展。启动实施了国医养生馆、皇甫谧运动养生休闲公园、皇甫谧养老服务中心、6个旅游示范村建设等项目,并通过节会招商、网络招商、以商招商、亲友招商等方式,积极推荐旅游项目,招引客商投资开发。

三、下步打算

(一)扩大宣传推介效应。拍摄制作高质量的灵台旅游形象宣传片,精心策划制作宣传资料,形成一个旅游宣传片、一本旅游画册、一批精美旅游宣传品等“三个一”系列宣传资料,在国内重点客源城市持续开展形象宣传。高频次举办乡村旅游宣传推介活动和乡村旅游苹果采摘体验活动,积极组团参加西北旅游营销大会等大型节会,进行主题宣传和专场推介。围绕“智慧旅游”全面大力开展旅游市场营销工作,发展旅游电子商务,创新“电商+旅游发展”模式,实现吃住网上预定,促进旅游产品销售。

篇(4)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不断深化,乡村旅游业作为一种新式旅游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可,这一系列的旅游方式一方面满足了人们对于自然的向往;另一方面极大改善了人们日常休闲的生活方式。

一、乡村旅游系列发展与农业生产系统间的关系

(1)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创造就业机会,实现农业系统的多元化。乡村旅游是一种收入再分配的调节方式。将农业,农民以及乡村发展高度结合起来,农民可以直接参与旅游产品生产,不仅为农村创造了更多的机会,而且使农民从旅游业中获得一系列利益。(2)有利于促进相关城乡之间的交流协作。通过双方之间的相互交往,不仅能改善农民的思想观念,在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新农村的现代化建设,提高乡村的一系列服务意识和质量。(3)有利于促进农村生态环境的整体改善。一方面促进农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义,一方面改善了农村的卫生条件,促进农村三大效益之间的交流合作,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4)现在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产品加工工业得到深化,其中的加工工业是以农产品为原料进行加工的,最终实现产、供销一整套系统服务,真正实现农业的产业化推进,让乡村农业得到一系列综合发展。乡村旅游的发展,给乡村带来了一系列旅游者,也带来了旅游者的一系列购物需求。一方面吸引了大量的旅游者,另一方面也为乡村的农副产品带来一系列的广阔市场。(5)对乡村旅游的进行一系列开发建设,农村城镇化进程发展。对于旅游业来讲,它具有各种行业综合性的特点,乡村旅游发展的同时,也会带来一系列人力,物力,财力的流动,促进双方之间的信息交流。加速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扩展,促进乡村城镇化的发展。(6)对乡村传统文化进行恢复和保护。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城乡之间的日益交流,在时代的大浪潮中,具有相对传统韵味的民俗文化有些已经被高速发展的时代淘汰了,在此情形下,有许多具有地域特色乃至民族特色的文化都被时代新潮流给消灭了,针对这种现状,需要加大乡村传统文化的建设与保护工作。(7)对农村资金状况的分析,现代农业技术传播。乡村旅游具有因地制宜的特点,利用当地民俗以及相应自然条件良好的环境,文化范围等开展的,它有一系列特点,其见效快,投资少的特点越来越得到经济发展的亲睐,并且随着乡村市场的逐渐被挖掘,外部资金的不断深入,当地农民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一系列优势。

二、乡村旅游与农业的联系

(1)乡村旅游与农业之间的关系。农业的生产活动的基础是乡村旅游,依靠农村的优秀的自然生态环境以及丰富的人文资源,进行系统的规划设计,使旅游业与农业极好的联系在一起,发挥农业和乡村旅游休闲功能的结合。(2)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之间的初步关系。农业是乡村地区赖以发展的经济基础,它是最重要的产业,农业的发展质量直接决定乡村经济的发展情况。对着农业的发展,与乡村旅游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这样有利于乡村旅游。(3)多旅游产品的资源组合配置。基于自然环境与文化传统的差异,在不同地域的乡村地区其乡村农业生态文化风格是不同的,并且由于这个旅游资源景观的多样性,才使满足不同游客的实际需要具有了可能性,乡村旅游包括一系列的功能活动。

三、农业与乡村旅游之间的协调发展

(1)乡村旅游的具体规划。对于乡村旅游要按照一定的原则,根据该地区旅游总体的发展局势,进行系统合理的统筹安排,构建一整套城乡一体化旅游网络。在这种前提下,还要考虑生态环境与市场条件、以及其发展潜力方面等的因素,让乡村旅游规划和农业发展之间统筹结合,通过一系列的协同发展,实现农村地区的综合效益。(2)保持乡村文化的特色,提高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乡村旅游的发展使当地居民意识到一系列问题,不仅提升了原有的乡村景观意象,同时对于文化意象内涵的提升,也是很有帮助的。(3)积极进行系列社区参与,促进农民收入提升,实现双赢。农民、农业、乡村旅游者三者是不矛盾的,随着经济形式的深化,三者之间实现了高度结合,提高乡村产业的生态化,有利于产业的多功能化,有利于新型产业的推进,能够增加居民的收入,而且有促进农村环境的改善,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扩大广大农民的利益。使乡村经济进行一系列可持续发展实现农村的综合效益。

篇(5)

前言:自1980年以来,随着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逐步调整,农业观光旅游项目得到了开发,乡村旅游逐渐的成为了农村地区发展经济的主要渠道。慢慢的生态旅游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农家菜、农家乐、农家旅馆在我国农村地区悄然兴起,并且成为了乡村旅游的主要载体。就我国目前的省份来看,贵州省的乡村旅游在我国的乡村旅游事业发展中发挥了良好的优势,而且已经建立了成熟的旅游观光组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国内树立起了良好的形象,其他地区如北京、上海、广州、程度、湖南等地区都发展了乡村旅游事业,虽然,我国在乡村旅游方面小有成就,但是与国外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有些乡村旅游兴起的地方还会出现一些负面的影响,比如宰客现象非常严重,还有的游客与当地的居民经常发生冲突,导致地区的犯罪率上升,甚至还会出现打砸的事件。这些负面影响也是乡村旅游发展带来的,如果减少或者消除这些负面影响,扩大它的积极影响,重视乡村旅游发展中主客关系的研究,是我们解决问题的关键之一。

一、乡村旅游概念

对于乡村旅游的概念,国内和国外有很多的研究,各有不同。乡村和城市是有区别的,主要是在于乡村的景观和城市的景观有所不同。乡村景观拥有丰富的内涵,它囊括了所有区别于城市的物质、文化、精神的景观,是经济景观、物质景观、文化景观以及自然环境景观共同组成的。基于这些我们就可以为乡村旅游做一定的解释:乡村旅游是指发生在乡村地区的,具有典型的乡村特色,以乡村的自然景观为主要的吸引物,通过游客的亲身体验、观赏、摄影、购物、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综合性的旅游活动。

二、乡村旅游中的主客关系

(一)乡村旅游中的“主人”与“客人”。乡村旅游中的主人所指的就是当地的居民,广义上来讲还包括一些受聘于旅游行业为游客提供服务的人等。一个地区之所以能够成为旅游景点,它与当地的人文气息是分不开的,当地的居民就是旅游发展中的一份子,因为人是文化的主体,游客到了当地一定会接触到当地的居民,当地居民的文化素质高,那么就会吸引很多游客,而且当地居民的言谈举止以及风土人情对游客来说都是旅游的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作为主人,不应该被动的适应当地乡村旅游事业的发展,应该主动的投入到当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综合近几年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趋势来看,乡村旅游的客人大多数来自于城市居民,他们每天生活在高强度、快节奏的城市,强烈的要求一个地方可以释放自己,完全轻松,他们渴望返璞归真,亲近泥土。

(二)影响主客关系的主要因素。(1)对旅游行为的认知不够。当人们对旅游行为的认知越深入,在待人接物方面也就会更加的主动、热情。旅游是可以带动乡村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它不但可以增加当地的经济产值,更重要的是通过 与游客之间的信息交流传递,当地居民能够提升自己的精神层次,能够感受到自己感知不到的世界,这是一件两全其美的事情。而有些居民只是简单的把旅游当做是赚钱的工具,甚至还坑蒙拐骗游客,这样对游客不但造成了极大的伤害,还会降低自己的素质和道德。(2)旅游地区的居民素质过低。开发乡村旅游的地区往往都是偏远的山区,这些地区由于经济物质条件落后,所以造成了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缺失。(3)旅游地区环境的影响。任何一个旅游地发展起来都有它自己特有的历史和故事,都有这个地区独有的和生态环境。当乡村旅游发展起来时,部分外来的游客到当地看到这些历史悠久的景观,难免会心生遐想,有的游客会故意在历史建筑上刻字,有的游客就会到处扔垃圾,完全不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造成了当地环境的破坏,使当地居民产生了强烈的反感和不满。有的游客会觉得当地的环境十分恶劣,无法融入到其中,会产生一些不适应的举动等。(4)游客对当地乡村的历史文化了解程度不够。

有的乡村地区拥有自己的和文化,不同的地区,传统的历史文化是不同的,当不同的时候,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会有特定价值观,居民对一些与有敌对的游客会产生强烈的抗拒心理。

三、改善主客关系的对策

(一)高度的重视乡村旅游业。乡村旅游是带动乡村地区发展的重要支柱,某些偏远地区的经济普遍落后,通过乡村旅游行业,为该地区带来一定的客流量,促进当地经济、物质和文化生活的发展,不但能够促进地区与地区的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还能从中学到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科学经验,通过与人的沟通,自己也在不断的进步。

(二)提高居民的文化素质。当地居民的文化程度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与游客之间的交往态度和行为,这也是当地乡村旅游能否发展起来的重要关键。一定要让当地的居民学习文化课程,通过教育培训,让他们成为乡村旅游业的主体。对于当地的一些旅游从业人员要进行系统的培训计划,建立以居民为主的规范性的旅游服务队伍,在当地挑选更高素质的人才来从事更高层次的工作,提高居民的参与性。

(三)提高乡村旅游中游客的环境保护意识。以往的旅游一般都是游客对景点有些破坏,浪费资源,游客们任意妄为,肆意的破坏已有的生态环境和家园。游客们在乡村旅游过程中破坏居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完全不知道珍惜已经拥有的生态环境。游客们在旅游过程中为了一时的和喜悦做出这样的行为是极其不当的,应该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当然造成这种负面影响,不仅仅是游客一部分所决定的,而是整个社会的文化和道德水平决定的,我们应该把旅游资源教育和道德教育纳入国家的教育当中,从小时候抓起,把建设和谐的旅游事业作为一项长远的造福子孙后代的事业来经营。

(四)加强游客对乡村旅游地的风土人情的了解。相对于之前的具有破坏的旅游我们称之为“硬性旅游”,这种无损于人情和自然,而且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也很好的感受了当地的风土人情,我们应该高度崇尚“软性旅游”,让游客忘记自己的游客身份,完全融入到另一种风土人情中,站在当地居民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让自己的旅游行为变得更加具有智慧。

“软性旅游”是一种既顾及人文景观,有能看到自然景色的旅游,它方便了地区居民与游客之间身份的认同,还照顾了地方小企业者的经济收入,并且形成了一个良好的运作模式,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很大的空间。

结束语:乡村地区具有很强的地域特征,在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当地的居民和游客是所有旅游活动的核心,主客之间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是乡村旅游成功的关键,因为失去任何一方面,乡村旅游都不会继续发展下去。因此,乡村旅游发展中不但要关注当地的经济、社会、物质、文化、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因素,还应该更加关注乡村旅游中的当地居民和游客,主客双方的关系在旅游发展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要更多的为游客提供方便的服务和优质的态度,让游客们得到充分的满足,加强主客之间的交往。

加强主客关系之间的研究,不但有利于香薰旅游事业的发展,还能够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一个新的思路,同时为乡村旅游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支撑。

篇(6)

前言

休闲农业同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建立在农村生活的基础之上,同时充分运用好地区内的文化资源与自然资源。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既可以独立发展,同时也能够建立起密切的合作关系。在最近几年来,伴随着城镇一体化速度的不断加快,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均得到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与更多的发展机遇,同时对于农民就业率的提升也带来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为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与建设工作打下了夯实的基础。

1.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重要性

经过了较长时间的发展实践后可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一方面可以让农村地区的生活环境变得更加美丽和谐,另一方面还能够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群体的生活质量,开拓他们的眼界,拉近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距离。毋容置疑的是,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可以让农民获得更多的收入,在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基础之上拉动内需。首先,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可以将生产和休闲巧妙的融合在一起,让农村地区中的生态环境与自然条件可以发展的更加优越。此外,伴随着这两个行业的高速发展,还能够为农村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选择,建立起可供大家交流互动的平台。其次,我国是处于发展中阶段的农业大国,无论是和谐社会的顺利构建还是经济水平的稳速提升,农业问题均是当下亟待解决的一项重要任务。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能够让农村地区中的居民更加快速的富裕起来,让他们可以将更多的时间里与精力都投放到美化农村环境中。再次,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还十分有利于城乡地区的统筹发展。由旅游业所带来的人员流量能够带动起农村地区的物流与信息流发展。让当地农民可以享受到更多实际的发展权利,从而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摸索到富农、强农的有效路径。

2.加快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措施建议

2.1制定完善的科学发展规划

首先,各个地方上的相关管理部门需要结合自身的发展状况来做好整体规划工作,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建设打下良好基础。农业与旅游管理机构应严格按照国家所制定出来的城乡统筹要求来合理分配职能权力,认真的撰写符合地方资源特色的旅游发展规划。其次,管理者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广招专家学者,运用它们的专业知识与先进管理技术来针对休闲农业的产业定位、乡村旅游的建设风格展开全方位设计论证。确保将两者的发展路径同地方上的经济建设紧密的关联到一起;最后,应当着重体现出农业资源与乡土文化的地方特色,积极开展农业科普活动、文化交流、景点观光休闲以及工产品开发等活动,吸引地方上的农民朋友参与到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队伍中来。

2.2彰显生态,展现风情

笔者在这里借用孔子的一句话:“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一定要打好绿色生态这副牌,要同人工化的旅游类型明显的区分开来,突出属于水乡园林的独有特色。乡村旅游需要讲究的是“青山清我目,流水静我耳”,为生活在繁忙都市环境中的人们提供一方身体与心灵上的乐土,将诗中的小桥流水与画中的幽径瑶池呈现在人们眼前,以此来达到一种天人合与返璞归真的独特享受。除此之外,休闲农业还要将地方上的民族风情表达出来,通过巧妙的设计来将当地的民生、饮食、农耕文化融入到农事活动中。从事休闲农业的商户可以让游客切实的体会到参与农事活动的满足感,让他们居住农家小院、动手做农活、吃农家的加长便饭。值得一提的是,农家乐还应保留自己古朴典雅的特色,在建筑风格的设计上仍然要大量突出民族特点,在保证美观性的同时做到经济实用。

2.3突出地方特点,创立地方品牌

如今,可供乡村旅游所选择的发展主题有很多,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包括生态、娱乐休闲、体验、观光、养生等等,各个地方上的管理部门要结合自身的资源优势来合理化的选择发展定位,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打造出知名度较高的旅游品牌。首先,旅游管理部门要充分发挥出自身的资源特色,积极打造特色景区,开发出极具代表性与文化内涵的特色产品。在当前的行业发展中,特色才是提高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核心竞争力,地方上商户需要深入挖掘文化内涵,着重表现出旅游项目与旅游产品的生态特色,向游客展示出独一无二的资源差异与文化差异,给人带来一种榴莲忘返之感;其次,地方管理部门需要全面把握当地行业市场的需求导向,将休闲农业、景点观光、生态环保等元素巧妙的关联到一起,全方位的了解地方农民的生活需求,打造出符合自身民俗文化特色的旅游体系;最后,要提高游客的自主参与度。地方上的农业与旅游部门应借力于媒体、互联网以及博览活动等方式来宣传自身的旅游特色,要为游客尽可能多的提品选择,在整个行业中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值得一提的是,管理部门还可以抓紧打造出一批典型商户,让农民群众可以切实看到由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将他们的想法从最初的“要”逐渐转变为“我要干”。

参考文献:

[1]金倩平,金一平,黄玉成.国外乡村旅游市场与经营研究综述[J].企业经济,2013(6):100-102.

篇(7)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参与农家乐等乡村旅游活动。然而,看似简单的农家乐,并不是人们所想象的低成本、低风险、高收入的产业形态。往往依山旁水、靠自然生态催生的行业,其存在与持续发展的风险也不容小觑。本文从风险管理的视角分析乡村旅游创业发展的问题,结合在镇江的实践调查,从社会资本的创业角度提出促进乡村旅游创业的对策体系。

一、乡村旅游创业发展中的风险分析

1.资金风险

资金风险分为资金来源风险和资金链的可持续发展风险。投资乡村旅游,不论是土地租赁、员工雇佣还是种苗购买、禽类饲养等都需要大量资金。如镇江姚桥镇儒里村乡村旅游的投资人朱国林,在创业初期经营了多年的鲁智深大酒店,依靠其在百姓中建立的良好口碑和政府的扶持,逐步开展乡村旅游创业。从调研中我们得知,朱国林所租的旅游用地部分之前是农村墓地,凭借深厚的社会资本积累顺利完成坟墓拆迁并开展基础设施建设。以自筹资金为前提,并辅以社会资本才让他迈出了乡村旅游创业的第一步。

资金链的稳定运行也是一个很大的风险,持续稳定的收入来源才能让企业保持活力。以姚桥镇儒里村的朱国林为例,其投资乡村旅游的初衷就是为其酒店提供低成本高质量的羊肉货源,通过其生态农场的自主生产及加工,提供从田头到餐桌的优质货源并以此降低酒店营运成本。其农场自2013年7月投入运营以来,已初步形成每年可宰杀活羊300万头,乳羊存活率高达97%的优质自主供货渠道。保障酒店的正常经营并节省一大部分购羊成本,同时给农场带来可观的营业收入,保障了整体资金链的有效运转,为企业的持续发展增添活力。

2.客源及人力风险

乡村旅游创业的起步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而衡量其是否能够持续营运的一个重要指标便是客源。因此,于投资者而言,通过前期市场调研了解市场,掌握消费者偏好及熟悉环境是保证其客源的重要前提。实地调研结果表明,用工棘手也会成为制约乡村旅游创业发展的风险因素。城市化的进程使得农村青壮劳动力大量流失,因此发展高效成熟的乡村旅游创业链所需的专业人员十分缺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缺乏直接导致周边地区的老人及妇人成为乡村旅游创业链中的主导群体,于企业的长久发展而言具有一定的风险。

3.自然灾害

作为不可抗力因素,对自然环境有相当依赖性的乡村旅游而言,自然灾害也是一项风险。通过实地调研,当地政府在这方面给予了一定帮助。姚桥村种田大户张新林提到,土地设有农业保险,其中政府承担60%的保费,个人承担40%,水稻每亩6元左右,小麦每亩4元左右。尽管有了一定的资金保护,但自然灾害仍是不能避免的风险因素,旱灾、水灾、火灾、台风、病虫害等对乡村旅游业造成的损失仍不可小觑。自然灾害的发生不仅影响农家乐的正常经营,更需花费经营者一定的精力重新修整,不利于其正常发展。

4.政策风险

其一是土地流转风险,乡村旅游用地会对粮食安全、收益分配、土地结构利用、乡村生态等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政府政策会对土地的利用和土地流转方向的变动产生不容忽视的作用。其二政府扶持农业优惠政策变动风险。镇江鲁智深大酒店创始人朱国林的创业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支持。创业之初其项目便得到了省政府审批通过,并申请到了国家关于环境污染方面的项目基金。国家政策变化无法预测,每一次微小的变动都会给投资人带来巨大的影响并给乡村旅游创业带来风险。此外,乡村旅游创业风险因素还包括乡村民俗的利益相关者状况、服务设施状况等。

二、乡村旅游创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自上世纪90年代起,乡村旅游行业在我国迅速崛起,开展乡村旅游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较佳载体,当地农民借助自然资源以及独特的文化差异来吸引消费者,这个能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行业吸引了更多人的加入。然而,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规律的,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也是如此,经历万千风光以后,也开始渐渐有了些许衰弱的迹象。制约其发展的因素有很多,有自身的,当然也有外部环境的。

1.内部制约因素

优越的自然环境资源对于乡村旅游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好的自然资源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当越来越多的自然资源被开发,所剩下的优质资源就会越来越少,然而已经开发了的也并不会得到很好的保护,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乡村旅游将面临资源稀缺的问题,没有好的待开发资源,便无法激起消费者不断求变的消费欲望。

另一方面,乡村旅游的发展多数会形成小型的企业结构,企业有雇佣关系,也就存在内部管理的问题。人与人的关系是最难处理的,复杂的人际关系,也会影响产业的发展。作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要能够处理好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关系,领导和员工之间的关系,真正做到上下一心,积极为团体奉献,这是十分重要的。相反,一个庸庸碌碌的管理者只会带领这个组织离成功越走越远。

2.外部制约因素

乡村旅游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到消费市场的制约,任何产业的存在必须依靠强有力的消费市场来维持,乡村旅游也不例外。乡村旅游在其发展过程中得到了许多完善,比如多样的体验模式,别样的自然风光,满足了不同人群的消费需求,各种别出心裁的创意都已成为现实。换言之,乡村旅游的发展已经到了所谓的瓶颈期,很难有新的创意,新的亮点,来吸引消费者的眼球。消费者的需求是多样化的,当他们多次体验现有的乡村旅游之后,随之而来的就是倦怠感,现有的模式已经无法再吸引他们,无法满足其消费需求,那么他们就会把目光投入到其他娱乐行业。

国家政策对于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而今,人们越来越看重土地,保护土地保护自然更是深入人心,国家对于土地的批示也是越来越难。显然,想要开展乡村旅游,土地是至关重要的一点,能否得到国家的批示决定了乡村旅游是否能够开展的起来。在未来的发展中,资源越来越少,想要得到批示必然越来越难,这也是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一个重大因素。

三、乡村旅游创业活动持续发展的对策体系――基于社会资本视角

1.加强社会资本积累,促进创业可持续发展

社会资本通俗来讲就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其他资本形式不同,社会资本存在于人际关系之中,不依附独立的个人,也不一定存在于生产过程之中。社会资本有认知社会资本,结构社会资本,关系社会资本等三种类型。只有当创业者对社会资本有一定的认知了解,周围有社会资本的结构网,并且能够恰到好处的运用这些人际关系时,社会资本才能发挥其最大的作用。社会资本通俗来说就是人际关系资源,每个人都不是独立存在的,人与人之间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如今这个社会,人际关系的累积对于个人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发展乡村旅游的创业人而言,他们对这个从未涉及的行业有陌生感,需要别人的帮助来获取资讯,得到信心。因而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与社会资本的累积分不开,社会资本的累积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促进相互合作关系,才能使发展在稳健的基础上高效运转。

2.改善利益相关者结构,促进创业和谐氛围

在迅速发展的乡村旅游行业里,由于人力资本,物资资本和社会资本上存在的差异,各个经济体存在的形式也各有不同,有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经营者,也有外来投资者的私营产业,更吸引了年轻人的乡村创业热潮。对一些相对落后的农村而言,发展乡村旅游可以缓解农村的就业压力,使得待业在家的人有事可做,增加了家庭收入,促进了农村的经济增长。乡村旅游行业无疑是创业人一个很好的选择,在这个过程中,要注重改善利益相关者的结构与关系。一方面,创业者与创业者之间的关系。想要发展当地乡村旅游业,首先要当地人民团结起来因地制宜,形成一条旅游产业链,将当地景区形成连贯的旅游路线,让前来光光的游客在浏览丰富多彩的当地风光的同时更感受到一种一气呵成,顺其自然的舒适感。另一方面,创业者与游客之间的关系。当地人民热情好客的形象对游客的影响非常重要。游客们除了来感受当地风光,更注重享受当地人文风俗。当创业者与游客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便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口碑,人们愿意不止一次地来光顾,并且愿意把良好的影响传递给其他朋友,形成扩散效应,从而带来更多的旅游客源,带动经济持续发展。再一方面,游客与游客之间的关系。在旅游的过程中结交到的新朋友,人们通过交谈更好的了解当地文化,通过互相推荐发现一些忽略的新鲜之处,从而带动区域经济联动发展。同时,游客会把美好的旅行感传递给没有来的朋友,形成新的旅游客源。另外,要从提升服务水平及改善设施条件、创造良好的旅游业发展环境等方面来增强乡村旅游创业者的信心。同时,要持续动态地改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分配机制,促进创业者与当地居民、区域地方政府以及旅游消费者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

参考文献

[1]庄晋财,沙开庆,程李梅,孙华平.创业成长中双重网络嵌入的演化规律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2(8):122-134

篇(8)

在做策划的这十几年时间里,笔者接触过很多亟待发展的乡村,也考察了很多较为成熟的乡村旅游。近来笔者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在“旅游+”的命题下,如何构建乡村产业融合发展?

“从基层去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从人口上看,中国也是一个农业人口占比巨大的国家,尽管城镇化的进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改变着中国,但仍无损中国文化根在农村的事实。

乡村旅游,是中国旅游发展新热点,是最具潜力与活力的旅游板块之一。在刚刚过去不久的国庆小长假旅游期间,乡村旅游也未让人失望,取得了斐然的成绩。据中国旅游研究院和中国电信联合实验室测算,2016年国庆长假期间全国出游超过十公里且超过六小时(不含工作等非旅游动机)的游客总计约1.86亿人次 ,其中乡村旅游人次约为1.29亿人次,约占同期旅游人次的69%。

乡村旅游在中国风靡的势头早在二十世纪就已初见端倪,各式各样的农家乐、民宿遍地开花。二十一世纪以来,小布尔乔亚们从城市涌向农村,开启了新一轮“上山下乡”运动,乡村休闲氛围逐渐形成。厌倦了城市快节奏生活的人们,憧憬着“诗和远方”,深入乡村发现新生活,这也是如今乡村旅游蓬勃发展的重要原因。

在城市化进程高速发展的今天,城市面积日益膨胀、农村人口大量外流、土地资源被流转、老龄化和空心化等问题严重,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农村不可避免地呈现出萧条的景象,农村失守,最终走向衰落。作为城乡统筹发展的一剂良药,乡村旅游对上述城乡发展衍生的矛盾和问题有极大的正面作用。国家也看到乡村旅游对广大农村的积极作用,不断制定出台相应的政策,推动乡村旅游发展。2016年以来,国家多项政策扶植乡村旅游经济。

2015年“旅游+”概念的提出,给乡村旅游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旅游+”,是多方位、多层次的,“+”的对象、内容、方式都可以不断拓展丰富、多种多样。2016年又出台《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以“旅游+”为引领,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构建复合型、集约化的多业态农业经济体系,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转型、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重要途径。

乡村旅游在很多人看来就是“农家乐”或者“农家乐+民宿”。但是我认为这样的理解过于片面。笔者对乡村旅游下的定义是这样的:“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依托农村区域的优美景观、自然环境、建筑和文化等资源,在传统农村休闲游和农业体验游的基础上,拓展开发观光农业、民俗文化体验、会务、乡愁度假、休闲娱乐、乡村养生养老等项目的新兴旅游方式。”

不能否认现在已经有一批发展不俗的乡村旅游在领跑,但毕竟凤毛麟角。中国的乡村旅游仍旧存在很多问题,归结原因:一是产业化水平低,二是旅游的概念尚未深入人心。

依托“旅游+”的大机遇,在新的经济形态、新的生活形态、新的社会组织形态、新的先进生产力的带动下,乡村产业融合机制加大,努力挣脱过去的阻力,配合乡村旅游突飞猛进的势头,三产结合、三产互助、三产联动,形成全产业链。

笔者认为比较行之有效的做法是通过“一产做环境,带动二产、服务三产;二产与三产嫁接;三产增加一产、二产附加值”来实现“第一产业+第二a业+第三产业”的融合发展,营造乡村旅游大环境。

首要问题是做好第一产业。乡村旅游的基础是农业,农业是乡村旅游最大的景观来源、也是体验式旅游的内容和消费主体。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根据不同的气候、土壤条件和饮食习惯,以大地艺术手法种植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较高的四季花卉或经济作物,改善乡村整体环境风貌的同时,实现精准扶贫。这就是“一产做环境”。

其次是带动第二产业。工业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走向独立和富强的必由之路。通过第一产业的规模化种植,带动一系列产业链、经济作物等农副产品以及绿色农作物深加工业的发展;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辅以当地特色手工艺或其他加工业。这不但有利于促进农业、旅游业、加工业全产业链的融合发展,更有利于带动庞大产业链的发展,同时有效缓解大量农村人口就业问题,解决农村人口外流、老龄化、留守儿童、空心化等问题的同时,打响地方品牌,推进城镇化。

再次是服务三产。第三产业的范围很广泛,剔除农业和工业,几乎都可以囊括到三产的“门下”。旅游也不例外,在“旅游+”的大背景下,“旅游+大健康”“旅游+农业”“旅游+文化”“旅游+城乡建设”“旅游+互联网”等产业融合并举,形成产业联动发展格局。旅游和其他产业联动更加紧密――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嫁接,开发工业旅游、科普旅游、“寓教于乐”体验游等产品;通过第三产业的发展拉伸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产业链条,完善和打响盈江旅游商品知名度;再以“农旅融合、工旅融合、服旅融合”三大工程为抓手,撬动各产业融合发展,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形成以旅游为引导的产业升级模式,突出全域旅游发展的战略。

通过上述方式,形成“一产、二产为三产服务,三产带动一产、二产跨越式发展”的联动格局,实现“旅游业+农业+加工业”融合发展,构建全景式乡村旅游目的地!

其实产业融合发展的理念,笔者在很多年以前就曾提出,在过去多个策划中,笔者也曾多次运用这样的方式,带动一个片区的整体发展。

2012年,大理海西片区旅游产品开发策划:昆明艺嘉旅游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曾大面积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以花为媒,构建百万亩花海(下关-古城-喜洲-洱源),营造休闲度假氛围,为旅游业发展营造环境,增加老百姓的收入,包装打造一批特色旅游村落;在凤仪工业园区建设花卉深加工基地,研发花卉精油、花卉食品、花卉饮料等附加值产品,做足二产空间,带动工业旅游体验;依托花海营造的优越环境,构建休闲度假为主导的旅游产品体系,带动当地百姓参与旅游经营,打造全景式乡村旅游目的地。

篇(9)

(一)“空间聚集”形成各个地区不同风格民宿产品

台湾民宿依据不同的地理条件,结合当地特有的自然、人文、生态,并在产业的基础上发展,因此呈现空间集聚现象。如北台湾以开阔的山景、水岸、森林为资源打造了一批休闲田园民宿;中台湾依靠日月潭、庐山温泉等景点打造景观风情民宿;南台湾以民族特色主打南国风情民宿;东台湾强调山海与田园的相遇。另一方面,由于台湾民宿具有规模小的特性,空间集聚形成了各个地区不同风格的民宿产品,对消费者具有不同的吸引力,也形成了消费者不同的意向认知。

(二)“多元创意”满足不同人群客户精神及物质需求

台湾民宿经营者在民宿的风格上有很强的个人主观和创意性,其结合当地环境条件创造出极具特色和景观美学的民宿产品,如异国风情主题、家庭温馨主题、怀旧复古主题、原住民风情、田园乡村主题、人文艺术主题等,同时把自己的生活态度和悠闲的公共空间分享给来客,让客人体验自然的同时感受慢生活,可以满足不同人群的物质及心理需求。民宿在不同创意和特色的复加下,能满足消费者多元的休闲需求,多层次消费选择为民宿产品提供了更多的附加价值。

(三)“容纳率低”增加独特消费习惯客源的吸引力

依据台湾民宿管理办法,合法民宿的房间数最少5 间,最多15 间。大多数民宿规模都在5 到10 间之间。虽然房间的数量局限了民宿接待团体游客的能力,却促进了主人与客人间的亲密接触。入住台湾民宿,除了享受独特的主题旅行和无价景观之外,最大的收获是认识一位能分享生活哲学,分享独特的人生观以及悠闲的生活方式的民宿主人。这种现象,无疑对一些具有独特消费习惯的客源产生吸引力。

(四)“具创新性”为游客提供更高品质的服务

有人说“民宿是台湾旅游业创新的缩影”,的确,台湾的民宿产品极具创新性,其创新性主要表现在:一是打造创意主题的能力,二是导入餐旅专业服务的能力,三是运用资讯科技与多元行销的能力。这些创新使得台湾的民宿产品从最初的提供早餐和住宿的家庭旅馆模式发展成为多附加值的、提供给游客多元化选择的旅游产品。并且使游客接受到了更高品质的服务,使游客能够花最低的成本搜寻到最完整的民俗信息。

二、政府及行业协会的积极作为是台湾民宿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台湾民宿虽然是一种自发性行为,但如果没有政府和行业协会的鼎力支持和专业引导,就无法从初级民宿产品发展到今天世界级的品牌产品。

(一)政府通过立法为民宿健康发展提供依据

1981年,原台湾省政府原住民行政局在其部落产业发展计划中自订规则,辅导原住民利用空闲屋结合当地特有环境经营民宿,增加原住民收入。使台湾乡村的生产经营方式由“传统农业”转型“观光农业”,进一步刺激了民宿发展;2001年12月12日,台湾“交通部”了《民宿管理办法》,辅导台湾民宿产业合法化。民宿法令除民宿管理办法外,还有土地法、消防法以及建筑法规等。

(二)政府多管齐下采取措施提高经营者的服务水平

民宿在台湾被界定为家庭副业的经营模式,民宿的经营者大都无餐饮经营管理的经验和专业能力。为提升民宿经营者的服务水准,政府主导举办各类学习班,邀请专业人士对民宿主人进行指导讲授。台湾很多民宿经营者通过各种教育培训、专业学习和业内人士相互切磋观摩等方式将专业的餐饮服务融入到民宿产品中,以提升服务品质,使旅游者能在乡间自然的环境中享受城市酒店的专业服务,满足了很多旅游者的需求。

(三)行业协会发挥重要的组织和引导作用,助力台湾民宿发展

民宿客源不稳定,曾是困扰台湾民宿发展的一大问题,为此,台湾的许多民间旅游组织,积极行动起来,组成民宿协会、策略联盟,彼此交流经营的体验,互通信息以提升住宿率。台湾民宿协成立以来,为优质、多元的民宿提供了很多建议,尤其在创意和营销方面,成为台湾民宿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三、台湾民宿对海南发展乡村旅游民宿产业的借鉴经验

近年来,海南乡村旅游的发展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但产品的开发、改造及创新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故而台湾民宿产业发展的一些先进理念和做法对海南发展乡村旅游民宿产业有积极意义。

(一)民宿政策法制化、组织协调化

一是因地制宜地制定颁布相应的法律法规,以民宿的资格申请、设施基准等进行严格规定,对服务内容与质量等进行监督管理,使得整个行业能够在规范的环境中发展。二是让民宿自发组织在规范的环境下充分发挥其能动性,发挥专业优势,互通产业信息,塑造大陆的民宿自主品牌,组织协调指导民宿产业发展,在政府机构力量所不及的地方发挥决定性作用。

(二)民宿经营产业化

篇(10)

一、前言

近年来,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的产业之一,其对经济的拉动性日益显现,并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在中国,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旅游业不仅对城市经济产生巨大影响,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也逐渐突显。随着“三农”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关注,农村旅游业开发也受到重视。如何更好地利用旅游业来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成为值得研究的课题。

宁乡是湖南省有名的旅游资源大县,是充分利用旅游业带动城市经济发展的典范。而作为“湖南农业第一县”,宁乡县大部分地区仍为落后闭塞的农村,在旅游资源的利用方面存在较多问题,经济增长缓慢。因此,研究旅游业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有着相当强的现实意义。

二、宁乡县旅游概况

1.旅游业在产业结构中的地位

宁乡经济发展繁荣昌盛,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位居湖南省三强。旅游业在宁乡县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总体来说,宁乡县旅游收入的增长快于GDP增长速度。2011年全县实现县域生产总值638亿,旅游总收入对GDP的贡献率达到12.9%,旅游经济总量和增速领跑长沙;旅游业旅游业对第三产业的贡献率为25.2%。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宁乡县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

2.整体品牌形象的构建

品牌效应的实现,将成为旅游业最大的推动力。五年来,宁乡县旅游业迅猛发展,打造了“神奇宁乡,我心向往”品牌;而在去年,宁乡县政府着力打造以“瞻以养德、泉以养生、禅以养心、动以养气、食以养胃”为内涵的“五养之乡帀中国宁乡”旅游品牌,以实现营销的目的。

3.客源地特点

根据调查,宁乡的主要客源来自本地市场,长株潭地区的客源占到40%,这与宁乡紧邻长沙市区的区位优势有关;省内游客的比例占到28%,大多数来自于周边城市;国内其他省份的游客也达到了15%,多为观光型游客,一般是去长沙旅游顺道而来的;而海外市场仍具有较大的开发空间,仅为2%。

三、宁乡县旅游区周边农村地区经济现状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宁乡县旅游资源大多集中在农村地区。因此,旅游业的发展与周边农村社会经济状况紧密相关。在抽样调查了宁乡旅游区周边部分农村地区的大体经济状况和居民生活现状后,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发现:

1.人均年收入

从上图中看出,自从2007年宁乡县成为“中国旅游强县”以来,旅游区周边农村地区人均年收入增速加快,在五年里增长率接近一倍,领先于县内多数非旅游农村地区,旅游经济对人均收入的增长有一定的作用。

2.主要收入来源

在参与调查的农户中,有37%的家庭主要收入来源为传统的农耕,22%是外出务工,16%是旅游服务业,剩下的25%是其他;而10年前的情况是:50%以上的家庭靠种田维系生活,其他的大多是外出务工。

3.当地劳动力结构

从上表看出,在这些农村中大部分劳动力年龄集中在41~50岁,且大多数为女性,整体文化程度水平偏低。

4.在当地旅游业中的参与程度

据调查,在受调查的100位农民中,有62位参与到了当地旅游服务行业的工作中,参与度为62%。具体参与情况如下:

上图反映出,当地居民参与旅游业的主要类型集中在旅游区的服务业(如:零售、清洁、交通工具出租等);排名第二的是“农家乐”,近几年在宁乡农村地区兴起,且有继续扩大的趋势;而专业技能性较强的导游以及需要一定管理及营销能力的旅行社参与度却不高。

四、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支柱产业地位没有确立,缺乏固定的游客市场

从上文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宁乡县旅游业的支柱产业地位仍没有得到稳定的确立,其对GDP的贡献、对周边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达不到一个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地区应有的水准。

与其他知名度较高的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的地区(如张家界、凤凰等)相比,宁乡固定的游客市场少,大多数游客只是到长沙旅游再顺便到宁乡看看,甚至有的外地游客根本不会到宁乡来,尤其是国外游客。

2.基础设施不完善,交通不发达

宁乡县的旅游资源大多分布在偏远的农村地区,这些地区基础设施落后,交通十分不便,且各大旅游点分布零散,各点之间空间距离大,这就增大了开发的难度,成为充分利用旅游资源的最大瓶颈。例如知名度较大的沩山风景区距长沙市区就有两个多小时车程。不完备的接待设施、不成系统的旅游路线使得宁乡旅游区的影响力范围非常有限,客源地集中在长株潭地区,难以形成旅游的大环境。

3.旅游管理水平较低,缺乏统一对外的整体形象

虽然有“五养之乡帀神奇宁乡”的品牌形象作为引导,但从整体看,宁乡旅游开发各自为政,分散出击,恶性竞争的现象仍严重存在。个体商户多,合营企业少;“农家乐”多,旅行社少;抄袭模仿多,自主创新少……在旅游产品开发方面,以黄材镇为例,因为举世闻名的四羊方尊在此出土而成为旅游地,但是当地四羊方尊仿制品大多粗制滥造,且缺乏品牌营销和包装,难成气候。

这说明旅游区的盈利性机构缺乏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只要能赚钱就可以做”的错误观念在旅游区居民头脑中仍存在,这与全县快速发展的旅游形势和游客日益增长的精神层面需求不适应。

4.缺乏技术型人力资源的支持

通过对县内旅游区周边农村经济现状和劳动力结构的调查,可以发现虽然当地居民参与旅游业比例较高,但是大多数从事的是旅游区基本服务业(零售、清洁、交通工具出租等技术含量较低的工作),导游和旅行社等行业却少有人涉足,大多依靠从城市地区引进的有管理经验的专业人才。

工作的技术含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利润的高低,而由于当地缺乏这些技术型管理人才,大部分利润落入了城市的管理机构手中。这是宁乡旅游业始终无法带动周边农村地区经济实现高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五、建议措施

1.完善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可着重从以下三方面加以完善:(1)交通:加快县内旅游区环线公路的建设,推进县乡公路建设,并且优先旅游区所在的乡村道路建设;(2)住宿:政府选择性扶植、规范管理高质量“农家乐”,杜绝恶性竞争现象,实现合作共赢;(3)旅行社:对旅行社加强监督管理,建立服务到位、价格公道的旅行社。

2.提高管理水平,树立品牌理念

宁乡拥有良好的旅游资源禀赋,而在旅游市场上真正的比较优势来自于管理水平的提升和品牌形象的确立。目前,宁乡旅游区仍然处于旅游地生命周期中的发展期,其带动农村经济发展能力之所以较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建立起内在的比较优势。

针对目前大部分乡村旅游区功能混合不清的问题,管理层可以先根据游客的不同需求进行市场细分,如观光游览、休闲度假等,再合理分区规划,建立起整合了“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的旅游配套服务体系;同时,宁乡应该在“五养之乡”这一品牌形象的指导下,进一步明确市场定位。一个“养”字,涵盖了游客在宁乡各地旅游的独特身心体验,也契合了现代人越来越注重养生的心理特征。只要建立整体形象,规划设计、宣传包装、管理服务等环节的效率都会提高。

3.建立当地的人力资源培养机制

充分利用当地的劳动力资源发展旅游业,是就地解决农民就业问题、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1)充分利用当地导游的优势,强化对本土导游的培训与教育,将导游的本土优势和专业素养结合起来,建设一支思想业务素质高的导游队伍;(2)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吸引高校旅游专业学生返乡就业,改善当地劳动力结构和整体素质,从而使相应劳动力工作收入直接成为当地居民收入;(3)对当地从事旅游业的农民进行培训,使他们了解并认可自身所在旅游区的市场定位,引导他们树立起正确的营销观念,提高他们在当地旅游业中的参与度。

参考文献:

[1]魏小安 刘赵平 张树民:中国旅游业新世纪发展大趋势[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144—147.

[2]王良健:南岳风景名胜区旅游客源市场分析与开发战略[J].社会科学家,2002,17(5):23—27.

上一篇: 社会治理的主体责任 下一篇: 社会治理评价体系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