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理评价体系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18 17:38:5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社会治理评价体系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社会治理评价体系

篇(1)

1 国家治理目标下社会保障政策执行效果评价的必要性

1.1 政策执行效果评价是国家公共权力监督的有效途径,是促进公共管理和服务的重要方法

国家审计作为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的监督和促进者,既应该对政府财政资金和财务收支进行监督和控制,又必须以公共政策执行效果本身为对象,关注政策对社会资源分配效应和对社会利益的协调方式,进而实现公众利益的均衡发展和公共福利的普遍提高。社会保障政策执行效果评价是促进公共管理和服务的重要方法。

1.2 社会保障政策执行效果评价是社会保障审计实现国家治理的重要途径

政策执行效果评价是以社会保障基金财务收支的合法合规性审计为基础,对现行社会保障政策执行情况及其效果的监督。该功能主要监督现行社会保障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以及社会保障政策目标的实现程度,分析政策缺陷和制度漏洞及其产生的原因,对社会保障政策和制度的未来发展进行分析性预测,并提出政策修补、制度改进及风险防范和化解的政策建议。建立社会保障政策执行效果评价指标体系,除了可实时纠正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偏差外,对于保障人民权益、促进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2 社会保障政策执行效果评价主要评价指标

政府社会保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设计应遵循科学性原则、目标一致性原则、可测性原则和整体性原则。同时,指标体系内的各个指标之间的涵义、口径、计算方法、时间范围等要衔接、统一。

社会保障政策执行效果评价的评价指标包括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来反映绩效评价标准。定量指标是可以量化的、客观的指标,具有评价的客观性。定性指标是难以具体量化的、主观的指标,得出的结论常带有主观色彩。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通常需要结合起来使用,以达到客观公正的评价目的。

2.1 主要定量指标

2.1.1 “经济性”标准的评价指标

1)资金支出财政负担率指标:反映社会保障资金支出占整个财政支出所占比重,反映财力支出结构和保障水平情况。计算公式为:资金支出财政负担率=资金支出总额/财政支出总额×100%。

2)资金管理费用率指标:通过资金管理费用占社会保障资金收入总额的比例来衡量资金管理成本高低情况。资金管理费用包括日常行政管理费用、资金的投资运营和监管费用等。计算公式为:资金管理费用率=资金管理费用/资金收入总额×100%。

3)实征率指标:衡量社会保障经办机构、税务代征机构资金征收工作实际业绩情况最主要的考核指标,反映了资金征收任务完成情况。计算公式为:实征率=资金实际征收额/资金计划征收额×100%。

2.1.2 “效率性”标准的评价指标

1)资金结余率指标:通过社会保障资金历年滚存结余额占当年资金支出的比重,反映支付风险状况。理论情况是一般至少需要三至六个月滚存结余才能保证正常支付运转。计算公式为:资金结余率=资金历年滚存结余额/当年资金支出额×100%。

2)资金收益率指标:衡量社会保障资金投资到资本市场所获得的收益额与社会保障资金投资额的比率,反映社会保障资金投资盈利能力水平的高低。计算公式为:资金收益率=资金收益额/资金投资额×100%。

2.2 主要定性指标

1)给付对象的真实性情况,反映领取社会保障金的单位人员是否参加社会保障并符合领取条件,有无虚报、冒领行为。

2)给付水平情况,反映支付社会保障资金是否按照统一的标准,有无任意扩大或缩小支付范围。

2.3 进行总体评价

首先,选取参照值,可采用同等社会经济水平其他地区社会保障资金管理部门的评价标准、本地区社会保障资金管理部门评价的历史水平或预算计划的理想水平等作为参照。其次给各评价指标打分,根据各评价指标的重要性设置权重比,计算各评价指标的最终得分。最后,汇总计算总体得分,评价总体水平。

3 社会保障政策实施评价指标体系实现方法

3.1 以全面原则为前提,收集政策

全面原则要求审计机关既要收集地方政策,也要收集中央政策;既要收集实体性规定,也要收集程序性规范;既要收集在审计事项发生之前或之时已经颁布生效的政策,也要关注审计事项发生之后、审计实施过程中相关政策的立、改、废情况,还必须兼顾收集政策的时间效率。可以通过上网、上法规库查询,依靠日常工作积累或借助被审计单位提供政策文件等方式,在较短的时间内收集尽可能系统而完整的政策法规。

3.2 以比较意识为基础,梳理政策

审计人员应树立比较意识,对收集的各类政策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梳理比对。一方面,从纵向上把握政策的效力层次,按照法的渊源,法的效力,根据“上位法高于下位法”的一般规则,在同一事项上出现上、下位法冲突时,下位法无效。另一方面,从横向上注意政策的衔接性。以时间为标准,要关注社保政策实施发生之前或之时同一机关制定的同一效力层次的政策内容是否一致。出现不一致时,根据“新法优于旧法”、“法不溯及既往”的规则评价政策执行效应。可依照“特别法优于一般法”的特殊规则来判断政策效应。

3.3 以逻辑思维为核心,分析政策

通过系统地梳理政策,剔除一些无效规定后,政策分析便是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重心。首先,要对有效的政策本身进行分析,查找该政策在合理性、公平性和可执行性等方面是否存在缺陷。其次,政策效应的评价与政策内容的解释密切相关。除了按其字面文字最惯用的意思进行文义解释外,还应尝试运用历史解释(通过研究有关立法的历史资料或从新旧政策的对比中了解政策内容)、体系解释(将孤立的条文置于整套政策体系中去理解条文完整含义)和目标解释(根据政策制定的意图目的解释政策条文)等方法强化政策的明晰性。

4 进一步整合数据资源,充分利用计算机审计推动评价指标体系建设

我国社会保障政策分类广,涉及政府部门多,覆盖人群广,包括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等社会保险基金、社会救助、社会救助、保障性住房等不同类型政策,涉及人社、民政、税务、卫生等不同部门,基本覆盖全国城镇及农村人口。社会保障政策的这些特点,决定了社会保障基础数据是以海量数据方式存在的。

从2009年以来新农保、养老保险基金、保障房及社会保障资金全国审计等历次社保审计项目开展情况来看,社会保障审计数据采集和分析工作还面临很多现实的困难,具体表现在:

1)社会保障政策缺乏顶层设计,碎片化呈现导致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缺乏总体规划和统一标准。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金为例,全国各地有单基数、双基数之分,还有人社部门征缴和地税部门代征的区别。政策碎片化导致全国各地社会保障政策应用的标准体系不统一,不同地区不同系统之间信息不能互认。

2)社会保障政策缺乏跨地区业务协同的总体规划,同一政策下各地数据对接不畅。一直以来,我国社会保障的信息化建设在逐步推进,但多是各地根据业务发展要求,自行建设,缺乏在国家层面的跨地区业务协同的业务流程顶层设计,导致同一政策下各地数据不能很好的对接共享。比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在异地看病、拿药以及转移接续都是目前不易解决的实际问题。

3)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建设水平参差不齐,数据分散,存在大量数据孤岛。各地社会保障政策的碎片化,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均衡,导致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建设水平有高有低,在2012年的全国社保资金审计中,我们就发现,在山东省省内,经济发达地区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建设速度很快,数据也在逐步集中,而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要么没有建立信息系统,要么已有的信息系统软硬件设施都比较落后。

篇(2)

通过前期对于社会福利体系建设当中,家庭服务业品牌化评价指标评价体系建设相关问题的假设,运用品牌之父戴维?阿克的品牌理论模型,将本次研究内容分为下述四部分,即:品牌忠诚度、品牌知名度、感知质量、品牌联想。分析四个层次之间内部因子之间关系,使之条理化、科学化,从而避免由于人的主观性导致权重预测与实际情况相矛盾的现象发生,克服了决策者的个人偏好,提高了决策的有效性。

二、重庆市家庭服务业品牌化指标体系构架步骤

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评价指标的权重W(k),其基本步骤:1.建立递阶层次结构。通过调查研究和分析,弄清问题的范围和目标、问题包含的因素、各因素间的相互关系,建立递阶层次结构。2.构造判断矩阵。对每一层次中的一系列成对因素进行判断比较,根据一定的比率标度将判断定量化,形成比较判断矩阵。3.系数一致性检验。为了测试评判的可靠性和一致性,引入一致性比率CR=CI/RI作为度量判断矩阵偏离一致性的指标,当CR

三、重庆市家庭服务业品牌化指标体系权重值确定

利用Excel计算权重值,确定品牌忠诚度、品牌知名度、感知质量、品牌联想中各因子的重要性,并进行矩阵演算,最终确定各指标权重值。

基于现有的各项评估指标,并通过一致性检验的系数与一级指标的权重值相乘可计算出二级指标最终权重值。最终家庭服务业品牌化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如下图:

篇(3)

一、企业环境业绩评价指标的设计原则

1.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是指环境业绩评价指标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是构建环境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包含全面性和层次性两层含义。全面性要求设计的环境业绩评价指标不能有遗漏,全面反映企业环境业绩情况;层次性要求在设计环境业绩评价指标时做一层次梳理,一般由基本指标、修正指标和评议指标构成。

2.相关性原则

相关性是指企业环境业绩评价指标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必须具有使用价值。这里的相关性有三层含义:一是环境业绩评价指标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与国家宏观管理相关联,为国家宏观环境管理服务;二是环境业绩评价指标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与企业管理当局相关联,为企业管理当局的环境管理决策提供依据;三是环境业绩评价指标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相关联,有利于信息使用者的决策。

3.可验证性原则

可验证性原则也即可靠性原则,是指第三方对环境业绩评价指标信息的可信性能够进行验证。指标所反映的信息要可靠,就必须是可验证的。可验证性关注的是指标应当是可量化的,量化的方法和计算步骤是利益相关者可接受的。如果指标是不可验证的,得出的评价结论就可能不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难以实现评价的目的。

二、企业环境业绩评价指标选择

1.法律法规的要求以及企业所处行业和经营业务的特点

每个不同的企业都有各自不同的环境因素,而这些不同因素主要是有企业的业务特点来决定,以及同时也受政府环境规制和企业环境行为等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造纸业的主要污染源是以水为主的,而冶炼业的主要污染源是以空气为主的等。因此,环境业绩的评价指标必须要以符合企业自身特点和满足企业自身的特殊需求的前提下,才能与企业的内部管理相结合,当然,还要满足法律法规的要求。

2.企业组织结构的特点

一个企业的业绩评价指标随着其层级的不同指标也是不一样的。由于企业的控制责任不同,因此,企业的管理者所制定的业绩评价指标与生产单位所制定的环境业绩评价指标也应该有所不同,环境业绩评价指标要自上而下,层层分解,做到具体到每个人的组织结构;其评价指标的计量结果则应该是自下而上,层层汇总。环境业绩指标在较低层级时应较为具体,较高层级时则应更加综合抽象。同时为保证指标的一致性目标,各部门间应相互支持。

3.产品的生命周期

在对一个企业的环境影响程度进行评价时,应当把其铺盖产品生命的整个过程,包括从原材料的获取到生产销售至使用的最终处置。因为,产品从设计、采购到制造、营销等等各个环节的基本经营活动中都会有环境因素贯穿其中,因此,相应的对企业的环境评价也离不开其产品的生命周期全过程。

4.利益相关者的需要

企业的外部利益相关者包括下至消费者和普通民众,上至投资者和债权人等等都是可以利用的环境业绩评价指标,为能做出更加理性的企业投资决策,必须利用上述因素来对企业的环境活动做出评价,从而更全面的对企业的发展前景做出估计,判定其合理的投资决策。因此,在设计企业的环境评价指标时,应适当考虑到相关利益者的期望和关心的相关事项。

三、企业内部环境评价主要指标体系

1.组织结构

不同国家、不同行业、不同地域都有着不同的公司治理结构,但是无论哪种结构模式一般包括: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执行机构,即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其中,股东大会由全体股东组成,是公司的权力机构,依法行使企业经营方针、筹资、投资利润分配等重大事项的表决权;董事会对股东大会负责,依法行使公司经营决策权,决定公司内部管理机构的设置,提出企业的经营管理目标和经营理念等;监事会对股东大会负责,监督企业董事、经理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依法行使职权,实现企业的经营管理和战略管理目标;经理层是企业的执行机构,负责组织实施股东大会、董事会各项决议事项,主持执行和协调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实现企业生产经营目标。因此,经理层是企业内部控制真正的设计者、执行者,更是内部环境的营造者和维护者。

2.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是现代企业内部控制中的内部环境要素之一,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中有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是增强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在设置内部审计中要充分考虑到其独立性、成效性、权威性等三个原则。其中,独立性:是内部审计最基本的特征,设置时要求在组织、结构、业务和职能上的独立性,这才能保证其客观公正的进行审计;成效性:要求机构人员设置精干、因事纳人,做到专职高效的原则;权威性:内部审计要求具有一定的权威性,才能顺利开展各项相关工作。

3.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在企业的经营实践中形成的行为规范,其为职工所认同遵守的价值观,经营观念和企业精神。在培育具有自身特色企业文化要充分考虑其经营管理理念、团队协作精神、开拓创新精神、诚信道德观、风险防范意识和发展愿景等,打造以主业为主的核心品牌,形成企业的向心力,促进企业的长足发展。

4.人力资源政策

人力资源政策是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聘选的各种人才,包括懂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和全体职工而采取的一些列政策,主要有人才的选聘、培训、薪酬、绩效考核、晋升轮岗、激励奖惩等等各种制度。一个企业应该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的管理和建设,根据企业的实际发展战略需求,结合现实人力资源的情况,制定人力资源发展目标、人力资源总体规划、各项奖惩制度和能力培养框架,明确人力资源的引进、开发、培养、考核、使用、激励和推出等管理机制,从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四、企业环境审计指标评价的主体

1.政府部门

政府部门是“两型社会”建设的倡导者,对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起着主导的作用,科学规划、引导“两型社会”建设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是其主要责任,尤其是对 一些高污染和高能耗企业的监管。政府部门加 强对企业的监管,监督、评价企事业单位的环境管理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和合法性,有助于其了解国家资源环境政策法规的贯彻情况;加强对企业的环境审计,可以避免或减少企业会计核算的失真造成的投资误导行为,鼓励发展节能、环保、技术密集型的产业;还可以督促企业重视环境效益的评价,开发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产品。

2.企业

企业是“两型社会”建设的主力军,企业履行资源和环境责任的情况如何,不仅对“两型社会”的建设至关重要,而且是企业能否树立良好公众形象、突破绿色壁垒、走向国际市场的风向标。企业自身进行环境审计,可以更好地了解企业相关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加强企业的环境管理,减少环境风险,使企业自身实现环境效益最大化。

3.社会公众

“两型社会”的建设需要广大社会公众的积极参与,社会公众对企业和政府部门的监督可以督促企业和政府部门履行环境责任, 促进“两型社会”的建设。因此,在“两型社会”建设中利用环境审计评价指标对我国工业企业的环境责任履行情况进行评估,可以帮助广大 社会公众详细了解企业环境责任的具体履行情况。

五、企业环境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⑴科学性原则:企业环境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具体指标必须具有一定的科学内涵,概念明确,统计和计算方法规范,这样才能科学地反映企业的特征,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⑵相关性原则:环境审计的目标就是要提高企业向社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环境绩效。为了反映企业的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行为, 所有的评价指标都必须反映企业为改善环境所作的贡献, 反映企业的输入和输出对环境的影响。

⑶可操作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要求评价指标有可靠且连续的数据来源,容易被量化,便于审计人员的实际操作。这就要求各评价指标要容易理解,度量要简单明了,数据容易采集,最好可以利用企业现有的统计资料。

2.评价指标分级标准的确定

分级标准的制定依据:

⑴以国家环保总局颁发的有关环境法律法规为依据:对企业进环境审计的目的之一即要审查企业遵守国家相关环境法律法规的情况,评价企业的环境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因此环境法律体系应是企业环境责任分级标准的法律基础。

⑵以ISO14001 环境管理为标准:ISO14001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适用于评价企业环境管理体系的评价指南,有利于企业环境管理体系的改进。环境管理是企业环境审计的主要内容,因此也是制定企业评价指标分级标准的基础依据。

⑶以污染物的排放标准和总量控制标准为依据:污染物排放情况是企业环境审计的主要内容之一,企业污染物排放达标和总量达标是企业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因此国家、地方以及行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总量控制标准是评价指标分级标准的基础依据。

⑷以国内的先进清洁生产水平为依据: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实现企业与环境和谐统一、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清洁生产可以促使企业以最少的环境污染实现最大的经济价值,因此清洁生产也是分级标准的制定依据。

⑸以已有的环境质量标准为依据:环境质量标准规定了大气、水等各种环境介质中有害物质的允许含量和要求,来确定环境是否被污染的依据,可以为分级标准的制定提供参考。

总之,工业企业环境审计评价指标的具体应用过程中,应重点关注污染、环境管理、环保支出等方面的环境因素,并对这些环境因素进行识别和评价,减小企业的环境风险,实现环境效益最大化。避免环境管理体系流于形式,应对环境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定期进行检查和监督,评价目标的完成情况,纠正该评价指标体系的不足之处,不断健全整个管理体系。

篇(4)

摘 要: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多元评价模式是采用多种方式方法评价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成效以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取得的教学成效的,它是一种以现代质量管理理论、建构主义和多元智能理论为理论基础,以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目标,以教学过程为主线,既充分考虑到高考社会化趋势下提高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质量的现实需要,又综合参考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等各项指标的科学性、实用性的评价模式。

关键词 :多元评价模式;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7-0248-02

基金项目:内蒙古自制区社科规划项目“高考社会化趋势下高效英语专业教学问题及对策研究”(2014B130)

随着高中全面素质教育改革的正式“起飞”,高考选拔制度改革从考试内容到选拔模式变得更加灵活,更加务实,更加符合高校培养人才的需要。在新的教育考试模式下,教育评价的人本回归和多元评价模式的运用必将促使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个性发挥得到充分尊重,并得到更多的发展通路,而多元评价模式也是高考社会化趋势下提高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质量的有效方式。

一、高考社会化趋势下提高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质量多元评价模式的内容

1.形成性评价理论。形成性评价理论(assessment for learning)是与终结性评价理论(assessment of learning)相对应的理论,强调的是学习过程,是为了促进学习而进行的评价;终结性评价是指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注重学习所取得的结果。形成性评价理论由美国学者Carol Boston在《形成性评价的概念》一文中提出的,强调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观察,学生个体在学习过程中参与程度的差别,教师对学生的学业成绩的分析等,这种评价模式可以促进教师与学生课上与课下的交流,有利于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英语知识技能,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全面发展。在高考社会化趋势下,对于学生英语水平的要求,更加注重学生英语整体能力的要求,高考英语分数在比例上提高了听力和口语所占的比重。注重形成性评价在大学英语教学评价体系中的作用,发挥信息技术在记录、分析、处理数据方面的优势,合理地设计评价工具与评价方法,实现评价重心由终结性评价向形成性评价的转移,有利于学生英语水平整体能力的提高。

2.建构主义评价理论。建构主义评价理论强调学习是知识建构的过程,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对学习者如何进行知识建构的技能指导,而学习者所获得的学习效果直接由学习者在知识建构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程度决定。利用建构主义评价模式来评价大学英语教学,是将评价结果与评价教学过程结合起来,侧重于针对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的评价与努力开发学习资源的评价,能够达到评价的深度和广度。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只要求学生提供正确的问题答案,而对于学生如何获得这些答案却漠不关心,使学生的学习容易形成思维定式;在面对具体问题上,不能鼓励学生自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难以形成处理问题的应变能力。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可以避免学生只重问题的答案、忽视探索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注重科学探究的过程、养成科学探究的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与精神。建构主义评价体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各种潜能,促使教师、学生注重探索问题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只注重问题的答案是否正确。

二、运用多元评价模式提高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质量应注意的问题

1.运用多元评价模式,首先应该保持教学评价的常态化与正规化。多元评价模式是一个比较综合复杂的评价方式,它对促进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质量也非“一蹴而就”的,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因为提高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质量需要教师的教学水平、自身素质、教学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因此,保持评估的常态化既是多元评价模式实施过程中的现实需要,也是提高教学质量过程中从积累到“质变”的现实需要。保障教学评价的常态化与正规化需要建立公开透明的评价制度,探索科学的评价方法。要想做到评价管理的公开、公正,每一段时期的评价必须妥善设计,并且坚持始终。合理设计评价的调查问卷仅仅是这个过程的一个环节,调查问卷应该包括教师之间的评价、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以及其他层次的评价。如何要从众多的评价结果中获得有代表性的数据,保证将测试的偏见降到最低,建立数据收集程序也很重要。除了注重评价问卷的设计,评价问卷的发放和回收也同样重要。在进行评价问卷调查后,要想了解客观、公正的调查结果,调查问卷应由被调查者自愿提交到公开的投递箱内,再进行整理评价的数据,这样才能保证评价结果的信度。

2.运用多元评价模式对大学生英语课程教学质量进行评价既要评价教师的教学水平、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也要评价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在教学过程中以“评教”和“评学”为双内核,符合以学生为本,兼顾教师发展的教育理念。对于学生学业水平的考核应包括学生的语言素质、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学业成绩,同时还要考核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探索知识与实践应用的能力。对于大学英语教师的评价应包括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师素质、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等。

3.运用多元评价模式需要设立教学评价委员会。教学评价委员会是评价工作的权威机构,负责制定评价体系、审核评价数据、公布评价结果、解释评价依据。其成员应该由教学水平、教学能力能够得到广泛认可的教师担任,这样既可以对大学英语教师队伍起到规范管理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方法起到指导提高的作用,带动教师队伍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学评价委员会应该制定广泛认同的评价体系和以质量为本的评价标准。多元评价模式可以说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授课教师和广大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学管理流程的顺利进行也需要教师、学生等各方人员的积极配合。为此,大学英语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成员组建、体系制定、评价实践等环节都必须得到大学英语教师的广泛认可,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也应得到学生的广泛认可,才能从原动力上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学习的表现欲。

4.运用多元评价模式需要处理好考试与评价的关系。对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多元评价既需要通过考试检测学生英语能力,包括日常的课堂提问、随堂考试、大规模的英语竞赛和标准的英语能力测试等,更需要对课程内容、教学设计、学生基础、接受能力及学习兴趣等全面的评价,也就是说考试只能为综合评价提供“参考数据”,而不能替代评价,这样的评价才是公平的和令人信服的。

5.运用多元评价模式需要始终遵守全面客观的原则。利用多元评价体系评价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目的是提高教师的英语教学水平以及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在整个评价的过程中需要评价者合理地使用评价结果,全面客观地反馈评价的各方面信息,通过课程评价体系信息真实地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效果,以及学生的英语基础和学生英语水平提高程度。

三、运用多元评价模式的意义

多元评价模式是把教师教学的实际效果与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接收效果有机结合起来,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主动适应高考社会化新时代的要求,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学评价对大学英语教学行为的指导作用和对学生学习状态的掌握,有利于对教师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监控,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学生的健康均衡发展,对全面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推动新一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实践意义。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对学生英语能力的培养和英语教师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此,评价内容必须是多维性的,需要评价各方充分理解课程评价的理念,有效地开展评价工作。在多方配合下,及时全面地掌握评价信息,再采用知识评价、能力评价、学业内容、非学业内容等数据,形成立体式“影像”呈现为、评价结果。实践证明,多元评价模式切实能够提高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丽梅.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新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10):79.

〔2〕张林英.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形成机理、有效教学评价及质量管理体系构建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8.

〔3〕王志丽,李利红.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的课堂教学评价革新[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5):61.

篇(5)

中图分类号:F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7)12-0061-02

1 上市公司治理评价的实践意义

上市公司治理评价的实践意义主要在于:(1)对于外部投资者决策的指导。公司治理评价使投资者可以了解各个公司的治理状况,比较不同公司的治理水平,通过评价指标的对比以把握对公司投资可能存在的风险,以做出更好的投资决策。(2)对于公司自身的影响。现有公司管理层和公司股东会考虑到公司治理评价结果会受到外部投资者,债权人及其他相关利益者的关注,从而对公司从外部获取股权和债权融资直至对公司价值的影响,使公司自身可以通过对公司治理评价认识自身的优、劣势及主要问题,为公司改进治理提供方向,利于公司建立实施公司治理战略,努力去改善治理状况,提高治理水平。(3)对于证券监管机构和交易机构的作用。客观的治理评价可以使证券机构和交易机构对于各个公司的治理成效做出正确判断,从而做出正确的行动对公司进行监管和指导。

2 国际主要上市公司治理评价体系

2.1 标准普尔治理评价系统(Corporate Governance Score, CGS)

标准普尔于1998年初开始研究确定上市公司治理标准的方法,并于2000年开始用这个方法进行治理评分服务。标准普尔将治理评价分为国家评分与公司评分两部分。

国家评分结果实行三级评价:强支持(strong support)、温和支持(moderate support)、弱支持(weak support),表示一国外部环境对上市公司治理的影响程度,衡量的是该国法律规则、法律实施和监管对公司治理要求和约束程度。公司评分结果则采用公司治理分值(Corporate Governance Scores, CGS)来表示,值域在0和10之间。总的CGS分值是由四个维度综合得出:(1)所有权结构及其影响;(2)金融相关者关系;(3)财务透明与信息披露;(4)董事会的结构与运作。此处的金融相关者包括了公司的股东和债权人。[1]国家评分与公司评分是相互补充的关系但不能互相决定,所以两项评分可以分开在国家之间进行比较。

2.2 戴米诺公司治理评级(Corporate Governance Rating, CGR)

戴米诺公司从1999年开始将其建立的公司治理评价体系对欧洲的上市公司进行治理评价。该体系是从股东权利与义务、接管防御范围、公司治理披露以及董事会结构与功能三个维度衡量公司治理的状况。其内容包括四个方面:股东的权利和义务,包括对一股一票一息原则、选举权限制、选举问题、股东提议和选举程序等方面的标准;接管防御策略的范围,调查被董事会任意用来保护公司被敌意接管和剥夺股东权利的反接管计划;关于公司治理的披露,通过对公司治理结构非财务方面的定性定量的评估,分析公司的透明度;董事会结构及作用,调查所有与董事会治理有关的问题。

2.3 里昂证券评价系统(CLSA)

里昂证券(亚洲)在2001年对25个新兴市场国家的495家公司进行公司治理评价,主要内容以纪律(management discipline)、透明度(transparency)、独立性(fairness)和社会责任的认知(social responsibility)等七项原则,判断公司治理的优劣。评价指标包括57个,比如公司透明度、对小股东的保护、核心业务是否突出、债务是否得到控制、对股东的现金回报等。里昂评价系统从公司透明度、管理层约束、董事会的独立性与问责性、小股东保护、核心业务、债务控制、股东现金回报以及公司的社会责任等八个方面评价公司治理的状况,评价结果给予0-100的评分,评分越高说明公司治理质量越高,它注重公司透明度、董事会的独立性以及对小股东的保护,强调公司的社会责任。

3 国际主要治理评价体系的比较

一个科学的上市公司治理评价体系应该能够对各个国家的治理状况进行评级(Mallin,2000)。在上述的治理评价体系中,只有戴米诺、标准普尔和CLSA是面向多个国家而制定的。在有些评价中使用的标准都很相似,戴米诺评价服务包括一个由法律分析和特定国家范围内的公司治理实务组成的国家分析报告;标准普尔提供了关于法律、监管、信息披露和市场基础4个方面有效程度的评估;CLSA主要利用与管制和制度环境有关的宏观公司治理决定因素来对各个市场进行评级。各评价体系的具体评价内容见表1。

比较各个治理评价体系具体使用标准有以下4个特点:(1)各评价体系均是由一系列详细指标组成,且均包括三个因素:股东权利、董事会结构及信息披露水平对单个国家进行评价的体系则存在较大的差异。(2)在所有的评价体系中,评分方法基本是相同的。总体而言,较低的得分意味着较差的治理水平,较高的得分意味着较高的治理状况;绝大多数评价体系都使用权重评价方法,根据治理各要素重要程度不同赋予不同的权重。(4)获取所需评价信息的方法是一致的,均来自公开可获得的信息,其他信息是通过与公司关键员工的访谈而获得的。[5]

4 小结

综上所述,从各上市公司治理评价体系的实施看,主要是由商业机构来操作,其优点是,市场竞争和信誉机制会促进评级质量的提高和客观。标准普尔、戴米诺、里昂等都是由商业机构来操作的,对于这些公司来说,上市公司治理评价实际上是一项盈利性业务。而由非盈利机构来操作的优点是,在某些国家在竞争和信誉机制未臻良好的环境下由非盈利性机构操作可以提高可信度和客观性,及避免商业机构为盈利损害评级公正性的行为。

参考文献

[1]Standard and Poors'Company. Standard & Poors'Corporate Governance Scores: Criteria, Methodology and Definitions. 2004, Revised.

篇(6)

公司治理评价的内容相当广泛,涉及到公司治理行为的各个方面,主要有董事会治理、经理层治理、股权结构、信息披露等多个方面,并且随着公司治理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1976年9月,英国学者米勒(Robert K.Muiler)从能力、道德、代表性、独立性、准备程度、实践经验、发展潜力、任职经历、任职时间保证程度、任职资格、特殊服务能力等11个方面对董事人员素质进行评价,根据评分将所评董事分为优秀、合格、不及格三个层次。1978年6月,英国学者迈斯维希(Edward Mcsweency)编制了一套管理人员评价计分卡,用来评价包括CEO在内的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业绩。1990年12月,美国学者托马斯(C.C.Thomas)对董事会应具备的技能和素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因此,公司治理评价体系的完善是一个动态性的优化过程。

自21世纪以来,公司治理评价的研究在我国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我国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在国外公司治理评价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于我国企业公司治理的内外部环境,对我国企业公司治理评价的内容、方式与策略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有效地促进了我国企业公司治理的实施与改进。

2002年,北京连城国际理财顾问公司推出中国上市公司董事会治理考核指标体系,涉及经营效果、独立董事会制度、信息披露、诚信与过失、决策效果五个方面,主要从董事会的有效性的角度对公司治理进行评价。2002年,福建省结合我国现阶段公司治理的现状,初步建立了一个适合我国上市公司治理评价的指标体系,主要包括所有权、控制权结构及影响、股东权利、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的构成及运作、激励约束机制、公司经营状况和关联行为、公开信息披露等方面。

2003年4月, 南开大学公司治理研究中心从股东权益、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信息披露、利益相关者六个维度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司治理评价体系, 在业内被称为南开治理指数。南开治理指数充分考虑了我国上市公司面临的治理环境特点,侧重于公司内部治理机制,强调公司治理的信息披露、中小股东的利益保护、上市公司独立性、董事会独立性以及监事会参与治理等, 从股东权利与控股股东、 董事与董事会、监事与监事会、经理层、信息披露以及利益相关者等六个纬度全面评价了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的状况。

2005年,岳中志、蒲勇健将公司治理结构完善度水平指标体系分为四个要素:融资结构、股权结构、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其中,融资结构要素包括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两个指标,股权结构包括机构持股比例与个人持股比例两个指标,激励机制包括经营者年薪与经营者股票期权比例两个指标,而约束机制包括董事会监督约束度和监事会监督约束度两个指标。

由此可见,我国企业公司治理评价的研究与国外的相关性研究成果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公司治理的基本特征,与我国公司治理环境相适应,有利于我国公司治理评价的实施与开展。然而,由于公司治理评价是一个动态性的机制,因此,在新的公司治理环境下,新的评价体系的设计同样具有前沿性的应用价值。

二、我国企业公司治理评价体系的构建

我国企业公司治理评价体系的构建不仅需要基于我国企业公司治理实践的基础性平台,并承接于我国企业公司治理研究的既有成果,同时更要充分借鉴于国际著名公司治理评价机构的前沿性评价思想与方法,才能实现我国企业公司治理评价的根本性目标。 近年来, 我国市场机制的发展日臻完善,企业运营环境与国际企业运营环境日渐融合, 因此,国际性公司治理评价机构的成熟性经验也愈益适合我国企业的治理评价行为。目前, 国际著名的公司治理评价体系主要有标准普尔评价体系、 戴米诺评价体系、里昂评价体系与穆迪公司评价体系,其基本内容与特征如表1所示:

一般而言,公司治理模式的界定也是公司治理评价体系设计的前提性条件之一。在国际范围内,公司治理分为两种模式,即外部控制模式和内部控制模式。外部控制模式也称为英美模式,主要特征是,股权分散在个人和机构投资者手中,通过富有流动性的资本市场对公司经理进行监督。内部模式也称为德日模式,主要特征是,股权集中在银行和相互持股的企业手中,通过公司内部的直接控制机制对管理层实施监督。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企业国际竞争的加剧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内部控制模式逐渐显露出诸多弊端。由于不能够有效协调许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内部控制型公司很难制定长期的战略发展目标,公司往往片面地追求规模的增长,从而导致竞争力的衰落和盈利能力的下降。

由于我国市场机制的非成熟性、以及我国企业成长路经的特殊性,很难对现阶段我国企业公司治理的模式做出准确的界定。我国企业的股权既不是分散在个人和机构投资者手中,也没有集中在银行和相互持股的企业手中,而是形成国有股份“一股独大”的局面。同时,管理层的监管既不是来自于市场机制的自发性监督,也非来自于公司内部机制的直接监督,而是来自于行政性的稽核与审查。因此,我国企业公司治理评价体系的设计要兼顾内部治理模式与外部治理模式的诸多特征。

根据以上的分析,在已有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将我国企业公司治理评价体系分为四个要素:股权结构、股东权利保护、治理结构与公司业绩。每个要素包括若干个指标,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公司治理评价体系,具体内容如表2所示:

三、实证检验

本文将我国企业公司治理评价体系分解为4个因子(潜变量)和16个指标(观察变量),因此,可以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Certification factor analysis)来验证模型的收敛性,同时验证因子负荷的显著性、因子相关系数的显著性、指标误差方差的显著性,以及模型的整体拟合性,从而实现对研究模型的检验。

本文采用李克特7点量表制对16个观察指标进行数据收集,样本单位为我国境内的企业。 本次数据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问卷160份,回收率为80%, 满足数据调查回收率不低于20%的要求。在回收的问卷中, 选择数据质量较高的问卷112份,从而使样本数与指标数之比为7:1, 满足验证性因子分析的基本要求。数据收集自2010年3月1日起, 至2010年4月1日止,共31天。

采用了SPSS11.5和LISREL8.7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得因子负荷列表如表3所示:

得模型拟合指数列表如表4所示:

四、结论

根据检验结果可知,模型拟合效果较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我国企业公司治理评价的基础。同时,在因子负荷参数列表中,指标X5、X6、X10、X11与X16的因子负荷值缺乏显著性。结合于我国企业公司治理的现实性实践,可以发现我国企业的公司治理存在如下突出性问题:

第一,股东大会与临时性股东大会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对治理机制的促进作用,即股东大会对于股东权利的维护没有发挥实质性的作用。事实上,在我国企业的股东大会或临时性股东大会的召开过程中,很少有首席执行官出席。

第二,董事会缺乏应有的均衡性,从而失去对经理层的有效监控。在我国现阶段公司治理机制中,董事会独立性仍然难以保证,董事会成员的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不完善,董事与独立董事在责任履行时缺乏必要的主动性,同时,执行董事、控股股东董事、大股东董事与独立董事之间缺乏应有的均衡性,从而进一步约束了董事会职能的发挥。

第三,我国企业普遍缺乏必要的社会责任,从而很难创建良好的社会效应。一般而言,在我国企业的现阶段公司治理中,利益相关者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十分有限,即公司员工、供应商、顾客、社区与银行并未对公司治理的实施产生实质性的推进,从而导致大部分企业在公司治理过程中没有产生积极的社会效应。

参考文献:

[1]彭成武:《中国公司治理评价体系设计》,《新疆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

[2]岳中志、蒲勇健:《公司治理结构完善度水平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管理世界》2005年第5期。

[3]李维安、程新生:《公司治理评价及其数据库建设》,《中国会计评论》2005年第2期。

篇(7)

中图分类号:F84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01

随着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兴起,企业利益相关者在关注和评价企业经营绩效的同时,也越来越关注企业的社会绩效。包括保险公司在内的企业界顺应时展的要求,在追求经营绩效的同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开展社会绩效管理,持续提升自身的社会绩效,努力打造良好的企业公民形象。保险公司社会绩效评价体系成为内外部利益相关者客观评价保险公司社会绩效、促进保险公司改善社会绩效的重要管理工具。因此,对于保险公司社会绩效评价体系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保险公司社会绩效评价体系的重要性

随着企业公民理念和社会责任理念逐渐为包括保险公司在内的企业界所认同,企业社会责任实践活动蓬勃展开,社会绩效管理将逐步发展成为现代企业的重要管理职能之一。科学的保险公司社会绩效评价体系,对于推动保险公司社会绩效实务工作和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保险公司社会绩效评价仍然主要采取主观分析和定性描述等手段,不利于客观反映社会绩效水平。因此,需要构建一套健全、科学的社会绩效评价体系,来实现社会绩效评价的客观化和定量化,增强社会绩效指标的可比性。保险公司可以通过科学的社会绩效评价找准社会绩效标杆,发现社会绩效水平差距。从而明确社会绩效改进方向,不断提升自身社会绩效水平。

二、保险公司社会绩效评价体系的特殊性

由于保险公司自身经营特点,其不仅具有一般企业的属性,也具有其特殊性。因此保险公司社会绩效评价体系在设计起来具有很大的难度。不仅要涵盖一般企业的特点,也要根据自身情况,具有自身特点。使其统筹保险公司的一般企业属性和保险功能作用,覆盖保险公司的承保业务和投资业务,兼顾保险公司的行业特点和中国特色,从而能够综合、全面的衡量保险公司的社会绩效。

保险公司社会绩效是承保和投资双轮驱动的。在考察保险公司社会绩效时,人们不仅要分析承保环节的保险公司的社会绩效,也要重视投资环节的社会绩效。通过保险资金运用支持金融市场和经济社会发展,是保险公司社会绩效的重要体现。因此,保险公司社会绩效评价体系应当能够反映与投资活动相关联的社会绩效。这样才能有利于保险公司在整个价值链上追求社会绩效的提升和改善。

三、基于一般企业特点和保险功能的保险公司社会绩效评价体系

1.基于一般企业特点的保险公司社会绩效评价体系

基于一般企业属性的保险公司社会绩效评价指标包括价值创造、贡献税收、提供就业、慈善公益和综合指标等五个方面的指标。每个方面具体包括绝对值指标、增速指标和单位要素平均值指标, 从不同角度来反映保险公司的社会绩效:一是价值创造指标。此类指标反映保险公司在评价周期内所创造增加值的绝对额和增速,以及资产和人力资源等要素的增加值创造能力。二是税收贡献指标。此类指标反映保险公司在评价周期内所缴纳的税收绝对额和增速,以及纳税额在利润总额中的占比,衡量保险公司的创税能力。三是就业贡献指标。此类指标包括就业人数、就业人数行业占比和单位资产就业人数等指标, 衡量保险公司就业创造能力。四是公益捐助指标。此类指标反映保险公司在评价周期内在慈善公益事业方面的财物和人力等资源投入情况。五是综合贡献指标。此类指标从多元利益相关者的角度综合衡量保险公司在评价周期内的综合社会贡献。

2.基于保险功能的保险公司社会绩效评价体系

基于保险功能的社会绩效评价指标,根据保险的功能作用,可以划分为三个子类:一是基于风险保障功能的社会绩效评价指标。保险公司通过提供风险保障和支付保险赔付,为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二是基于资金融通功能的社会绩效评价指标。保险公司通过积聚和运用保险资金,为金融市场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持。三是基于社会管理功能的社会绩效评价指标。保险公司凭借专业优势和组织优势,通过发展责任保险、承办政策保险、经办社会保障事务等途径参与社会管理,达到服务民生、促进和谐的目的。

3.基于平衡计分卡理论的保险公司社会绩效评价体系

依据平衡计分卡理论,可以将保险公司的社会绩效评价体系分为政策、管理、结果三个层面,分别反映保险公司对社会责任的认知程度、社会责任管理过程的有效性以及社会责任活动所产生的影响。在战略管理中,政策是行动的指南,它阐明了企业的生存目的和价值取向。企业的社会责任政策即是企业应对社会问题的战略或姿态,反映了该企业对社会责任的认知程度。为了全面考察保险公司在社会责任管理层面的绩效,可以将其分为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四个方面。对结果层面的评价可以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一系列的指标考察企业在社会责任方面的客观表现。另一方面通过调查问卷获得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社会绩效的满意程度。

四、总结

综合上述研究,可以看出我国保险公司的社会绩效评价体系没有完全建立。仍然没有统一的标准对此进行衡量。现阶段我国保险公司尚未形成主动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观念,致使多项数据缺失,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绩效评价工作的开展。因此,有必要建立和完善保险公司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制度和审计制度。同时,保险企业内部应当建立清晰健全的社会责任治理模式,确保社会责任的切实履行。另外,其他利益相关者也应当对保险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给予必要的监督,从而形成多方参与的社会责任监督机制。

参考文献:

[1]刘玉美.基于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保险公司治理研究[J].保险研究,2008(09).

篇(8)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1-106-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高校开设这一理论课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当代大学生运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大学生面临的困惑和难题,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尤为重要,而教学质量的好坏需要一套科学的、可操作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是制定并依据一定的标准、程序和技术手段对思政课的过程及其结果做出某种意义上的价值判断,它是教学环节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其目的是检查和促进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由于思政课本身的复杂性和特殊性,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就成为摆在众多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的特点

与其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课程不同,高校思政课在知识传授、人才培养方面具有自身内在的特殊性,因此其教学评价也有自身鲜明的特点。

(一)意识形态的鲜明性。高校思政课作为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其目的是使大学生掌握的理论与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能够正确地运用这个理论去解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上遇到的问题。因此在进行教学评价时,意识形态居于首要地位,而评价标准就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必须与社会所倡导的主流意识形态相一致。

(二)评价目标的复合性。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提出,教育教学的目标有三个方面:认知领域(包括知识、理解、运用、分析、综合、评价由低到高的六个层次目标);情感领域(包括接受、反应,形成价值观念等目标层次);动作技能领域(包括知觉、行动、体能、交际等目标层次)。按照这种划分方式,高校其他专业课程的开设主要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动作技能。但是,思政课教学不仅涉及到认知与动作技能领域,更重要的是涉及到情感领域。这种高度的复合性目标,要求在教学评价过程中,对教师教学的考察不仅要考察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能力,还要考察教师对学生进行情感交流与传递的能力;对学生学习的考察不仅要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接受程度和运用能力,还要考察学生在学习思政课思维、行动等方面发生的变化。

(三)评价过程的复杂性。高校思政课教学从本质上说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种塑造大学生灵魂工作的直接成果是一种无形的精神产品,这种内在的、无形的精神产品要通过大学生外在的日常言行表现出来,由于受时空条件的限制,其效果未必能立竿见影,这是其一。其二,思政课教学质量的好坏不仅要受学生、教师、同行、专家及管理者共同评价,更要到社会实践中接受社会大众和社会生活的评价和检验,这样的评价在时间上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使得评价过程更为复杂。

二、现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体系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评价主体不完整。从现有的评价来看,评价主体主要是学生和教学行政管理部门,他们在教学评价中起决定性作用,因而教师的主体地位难以体现。一方面,由于学生是教学的主要接受者和参与者,学生在评价主体中居于主导地位。但是学生受自身知识水平、身心发展成熟度等方面的影响,对教学的评价水平尚有争议。另一方面,教学行政管理部门是教学评价指标的制定者,他们站在管理者的角度忽视了教师在教学评价指标制定过程中的发言权,致使评价指标失去其学科性特点,直接后果就是评价信度不高,结果让人难以接受。

(二)评价指标不科学。评价指标不科学是影响思政课教学评价的重要因素。思政课既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性,又具有自身的科学性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其教学评价体系不同于其他专业课程侧重知识、技能的掌握与运用,而是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价值观并重。但是,目前的思政课教学评价指标采用的是与其他专业课程相同的教学评价指标,这样的评价指标虽然便于操作,但不能体现思政课自身的特点。评价指标一经采用就固定下来,很少进行更新、补充或完善,思政课的内容在不断地变化、更新,教师的教学也在适应这一变化而不断更新教学手段、教学方式,但是对教学评价指标的制定却无法做到与时俱进,评价指标能不能真实地反映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三)评价方式简单化。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采用对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的两种评价方式,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主要采用调查问卷和听课的方式。调查问卷主要适用学生对教师教学的评价:每学期期末前两周组织学生到网上针对各项指标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辅之以教学督导、领导听课评价。由于学生网上评价占总教学效果评价权重大,因此,不少教师为了在评价中得高分,就想方设法迎合学生的口味,导致那些在课堂上东拉西扯、讲笑话、思想偏激的教师得分最高,成了学生最喜欢的教师,这显然有失偏颇。另一方面,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采用平时成绩(40%)+期末考试(60%)的方法进行。其中,平时成绩流于形式,而期末考试大多采用开卷考试,教师各出各的试题,导致学生不上课,上课不认真也能轻松过关。这种只注重知识记忆的考核方法,既不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不能反映学生学习的实际水平。因为“信念”这种东西单单靠背诵、记忆是难以进头脑的。

(四)评价结果处理不当。思政课教学评价结果的处理是整个教学评价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很重要的一环,其结果处理得当可以提高思政课教学评价的科学性。思政课教学评价不仅仅是通过评价使管理者掌握评价结果后改善自己的管理水平,建立健全的机制来提高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通过评价使教师了解自身教学存在的不足并加以改正,提高教学质量。但在实际教学评价中,教师只知道自己这门课的评价得分及在同行中的排名,至于哪些方面不符合各评价指标并不清楚。专家、管理者也并没有把听课评价的结果及时反馈给教师。思政课教学评价很少与教师的薪酬、职称挂钩,教师的教学薪酬仅仅与教学课时量成正比,与教学效果无关。对于教师的职称评定,主要考核教师的科研,教学只需要达到基本课时量即可。致使教学评价结果流于形式,既得不到相关行政管理部门的注意,也无法引起教师的重视,教师以前怎样教学,以后还会一如既往地这样教学,导致思政课教学评价实质上是走过场罢了。

三、构建科学的、合理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体系

高校思政课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已构建了一套比较完整系统的教学评价体系,但在实际操作中确实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笔者致力于寻找解决上述评价体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的有效途径,从而使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科学化、合理化。

(一)建立完整的评价主体。现有的评价主体主要是学生、管理者、专家和领导,忽视了对教学评价具有决定作用的思政课教师及同行。教师本人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和负责人,教师对教学效果进行自我评价有利于充分调动教师自身的积极性,促使教师不断在实践进行教学改革,从而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因此思政课教师这一评价主体不容忽视。同行教师之间学科背景大致相同,教师之间互评可以促进教师在教学中相互交流、研讨、取长补短,因此他们在教学评价中也有发言权。思政课教学评价由于自身的复杂性,教学效果的显现具有长期性,教学效果还要接受社会大众和实际生活的考验,因此社会大众、学生毕业后所在的用人单位等也应该成为教学评价的主体。因此,我们需要构建包括学生、教师及同行、管理者、专家及领导、社会大众及用人单位在内的完整的、全面的、多层次的教学评价主体。

(二)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第一,组织教师及同行参与评价指标的构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及同行因为对思政课的课程性质、教学目标最了解,是学生的学习最为贴近的观察者,也最有可能成为自己教学的有效评定者和改革者,所以在解决评价指标的有效性问题上最有发言权。因此,高校应创造教师积极参与构建教学评价指标的有效环境。教师及同行在设计评价指标时,能根据思政课自身的课程特点,设计符合思政课课程性质、教学目标并且有别于其他专业课程的评价指标。第二,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相结合。现有的评价指标中更多的是定性评价指标,比如学习能力强与弱、学习兴趣高与低、学习动机好与差等,这些指标虽然能够形象地描述人们在思想和行为方面的特征,但是这些语句存在模糊性,难以操作,无法用精确的数字表达,因此不能清晰地将评价对象之间的差别明显地显现出来。定量指标可以弥补定性指标的这一缺陷,把这些模糊性的语言描述加以数量化,以便从数量上精确地描述评价结果。因此,在制定评价指标时,应加强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的恰当比例,让他们有机结合,确保教学评价的客观公正性。

(三)健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第一,终结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相结合。思政课教育过程是一个动态系统,,其教育目的不仅是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心理产生认同,能够用理论去指导实践。而现有的学生评价、管理部门评价和领导专家评价这些传统的、常规的注重结果的终结性评价已满足不了思政课教学的目的,在这些终结性评价的基础上还应采用注重教学过程的发展性评价。发展性评价是一种依据目标,重视过程,及时反馈,促进教师发展的形成性评价,它面向全体教师,重视提高全体教师的参与意识,帮助教师共同探讨、共同成长;第二,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相结合。社会在不断变化,因此我们的教学也要随社会的变化而迅速变化,而教学评价体系却有一定的惯性,为了赶上教学改革的步伐,我们需要将校内评价与校外社会评价结合起来,运用现代化的网络技术,依托用人单位,对学生的思想状况进行追踪评价,达到间接评价其教学的目的。因此,实施校外社会评价,就需要学校与社会大众、社会各机构、用人单位积极合作,提供具体可操作的评价指标,定期对学生进行追踪评价,及时总结评价结果,以加强对思政课教学的改革。

(四)建立对评价结果科学的处理方式。思政课教学评价不管是学生评价、专家领导听课,还是管理者评价、同行互评,其评价结果都应该在本部门内予以公开,以增强透明度,接受全面监督。对教师的评价,应该让教师知道每一项评价指标的分值和等级以及教学优劣势,作为教师改进工作的依据。教学评价结果要分等级,以等级为依据,在教学薪酬、年度考核及职称评定方面予以倾斜。

参考文献:

[1]李晶,李海峰.高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浅议[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1,(1):62.

[2]舒永久.对构建高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体系的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11):53.

篇(9)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China′s state-owned enterprises is the hot issue discussed in the government, enterprises and the academy field. The advance and optimization of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ystem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is the core of this issue. The paper works over the impact of governance on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and puts forwards that we should quantify social performance indicator and add environment performance indicator to optimize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ystem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and reconstruct an improve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ystem in governance combining EVA and BSC.

Key words:governance;state-owned enterprises; performance evaluation;social performance;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政府的管理角色和国有企业的经营绩效是当前社会及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我国现行国有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在设计思路及指标选取上存在一定问题及局限性,因此构建科学的国有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应该得到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和国有企业的重视。国有企业需要强调可持续发展能力,其绩效评价体系不能仅仅注重对传统财务指标的考核,更应该注重对国有企业社会价值创造能力的考察和综合竞争能力的确认和衡量。政府在国有企业治理中的职能范围、责任分担与权利分配如何,国有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如何完善,从而进一步促进社会经济与环境持续、健康的发展,本文针对现行国有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不足,重新构建政府治理下的国有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为国有企业提供绩效评价的新思路。

一、 现行国有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研究综述

我国现行的国有企业绩效评价体系,是1999年由财政部、国家经贸委、人事部和国家计委联合颁布、并于2002年进行了修订的《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体系》,由绩效评价制度、绩效评价指标、绩效评价标准、绩效评价组织四个子系统构成。肖志杰(2004)认为现行国有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设计思路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20个定量指标中与销售、利润相关的指标达l4项之多,8项基本指标中有7项与销售及利润相关,在设计思路上存在着较严重的以销售、利润为主的倾向。(2)评价体系的指标构建有缺陷。一是在定量指标中,修正指标只起到补充作用而非修正作用;二是仍重财务指标、轻非财务指标的倾向;三是大部分定性指标难以做出客观评价,易受人为主观因素影响,而非财务指标的评价与企业发展紧密相关。(3)评价体系与评价主体的目标要求不相一致。作为国家所有者及其委托人对国企绩效评价的目的和要求,是追求国有企业利益相关者利益均衡前提条件下的所有者利益最大。我国国有企业的双重目标以及国家所有者的双重职能,在评价指标体系中所占的权重比例与之目标要求差异较大,如综合社会贡献及在岗员工素质指标,仅占总体的1.6%和2%。评价指标所体现的导向性与评价的目的要求不相一致,从而使国有企业的经营目标和国家所有者的双重职能,在该评价体系中未能得到充分有效地体现。

现行国有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在具体指标的选取上也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在取得评价指标值后,仍较难对评价结果的优劣进行判断。其局限性主要表现为:(1)在财务效益状况和资产营运状况指标中,如资本保值增值率、净资产权益率和应收账款周转率等评价指标,都没有考虑到国有企业中存在的不实不良资产、资产价值低估及人员负担等因素的影响,这会使得不同企业间在这些重要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在评价指标体系中权重较大)的评价上造成错误的判断。(2)发展能力状况指标难以判断企业是通过自身努力而体现的内在增长还是外延拉动式的增长,或是随物价、商品价格上涨的“搭便车”行为。(3)在定性评议指标中,一些可以量化的指标没有量化和可行为化。如,经营者基本素质只通过定性的评议指标来衡量,不够科学客观。

近年有不少学者提出,运用EVA财务指标,结合BSC引入非财务指标,从而更完整地评价国有企业绩效。EVA (Economic Value Added) 是一种从价值增值角度,考虑股东资本成本的影响,评价企业绩效的优秀财务效益指标。指的是企业扣除了全部资本成本之后的资本收益;平衡记分卡(BSC)的核心思想是通过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评价维度之间相互驱动的因果关系展现组织的战略轨迹,实现绩效评价——绩效改进以及战略实施——战略修正的目标。整个体系的构建是在公司远景和战略框架统领下完成的,为企业经营战略的实施和事后结果的评估提供了系统化的思路。

随着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变革,政府治理与国有企业的良性发展关系密切,仅仅局限于上述思路显然还不够全面、有效,笔者认为有必要对现行的国有企业绩效评价体系进行调整,使其更具有科学性、全面性和客观有效性,以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的要求,并推动国有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 政府治理与国有企业绩效评价

国有企业的所有者或主要所有者是政府,政府有权行使所有者的权利或职能。政府能通过行政决定影响生产要素的使用(科斯,1960)。国有企业正是政府在节约交易费用的前提下,由政府的权威对市场或一般企业配置资源的替代的组织形式(刘银国、吴成凤,2006)。就我国国有企业而言,政府治理边界正确定位的实质在于明晰政府在国有企业治理中的职能范围、责任分担与权利分配及其对国有企业权责利划分产生效应的界限。政府作为国有资产管理的人,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进程中必然进行职能与角色的转换,但改革时至今日政企仍然远未分离,亦正因如此,我国国有企业的治理整体上便体现为一种政府主导模式。

一般而言,政府的目标函数是多元的,包括实现充分就业、推动经济持续增长、控制人口总量、改善生态环境、合理配置资源、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以及保证整体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与政治稳定等多重目标,且其各种目标函数之间的关系亦十分复杂。从理论上讲,就国有企业而言,其所有权代表在国家(或政府),其理应以国家(或政府)的目标为出发点,而不当以纯粹的商业利益目标为价值导向。在典型的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中,国有企业只是政府藉以实现宏观调控与促进经济、社会与政治稳定及弥补市场机制缺陷的一种手段与工具,而其本身并非以赢利多少为目标(严若森,2006)。在发展中国家中也有相应例证,巴基斯坦国的生产部下设的专门机构,在评价国有企业绩效时便运用了“公共利润率”这一指标,将企业的社会贡献计算入企业利润中。那么,我国应该如何对现行国有企业绩效评价体系进行完善、构建政府治理下的国有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呢?

三、 国有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完善

企业的绩效评价是对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利用其有限的资源从事经营活动所取得的成果进行测评(黎毅,2004),当前我国国有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尚有不足之处。国有企业相对于一般企业而言具有“二重性”,即营利性和社会性两大特性。营利性决定了国有企业与其他企业一样要追求经济利润,社会性则决定了国有企业要充分履行社会责任。国有企业的“二重性”意味着其总目标不是利润最大化,而是兼顾社会责任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最大化”。 因此,国有企业的“二重性”特征决定了其绩效主要从两方面来衡量,从国有企业内部而言,要体现在对其营利能力的衡量;而从国有企业外部而言,则要体现其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综合考虑国有企业在以上两方面的绩效履行,才是真正从国有企业的性质出发,全面衡量国有企业的绩效水平。

(一)构建国有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基本思路

重构国有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基本思路是:确立EVA指标作为企业经营业绩评价核心指标的地位,结合运用平衡记分卡基本原理,把与企业创造价值相关的一系列主要程序联系起来,从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和学习与成长等四个方面设计综合性的指标体系,建立企业财务业绩指标与社会责任绩效指标之间以及各种绩效指标相互之间的因果关系链条,形成多元化综合性绩效评价体系。

(二)完善国有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建议

1.EVA财务指标改进及财务业绩指标调整

EVA从调整后的营业利润中扣除了资本成本,并对会计体系中不合理的部分进行必要调整,能准确地评价股东价值的创造,与企业价值最为相关。但其最大的缺陷在于,若企业仅仅采用EVA进行绩效评价,会促使经营者为了提高EVA而优先考虑能快速提高EVA的风险低的短期投资项目,放弃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可能给企业带来未来收益的风险较高的新产品开发等长期投资活动。同时,EVA作为国有企业核心评价指标也存在一定困难,其在于:由于国有企业承担过多非经济目标,国企员工观念上难以接受强调股东价值最大化的EVA;同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EVA的计算涉及多项调整事项,使得管理人员的决策具有短期行为倾向,大大增加了使用EVA作为评价指标的复杂性和难度。对此,应将国有企业经营层所实现的EVA通过分解进行修正,以体现国有企业的实际价值创造能力。一部分体现了基于行业优势实现的经济增加值(EVA2),一部分是采用传统方法计算的EVA。行业优势主要表现为国家管制形成的垄断、技术领先或国家特殊扶持、行业景气因素形成繁荣或衰退等。基于行业优势的经济增加值可以参照同行业的平均单位经济增加值进行计算,具体为:基于行业优势的经济增加值 (EVA2)=投入资源×行业平均单位EVA。

据调查,在发达国家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中,财务指标仅占55%,而相应的,我国国有企业绩效评价体系中财务指标所占比例则大大超过这一数值,作为实现政府职能的国资委,应借鉴发达国家企业管理的成功经验,对国有企业绩效评价体系中财务指标的权重进行调整。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国有资产所有者必须由对国有企业的运营管理,转而实施价值管理,谋求国有资产价值最大化,这已成为完善国有企业治理,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必要条件。笔者认为,在调整降低国有企业绩效评价体系财务指标的整体权重的基础上,应加大企业、股东长期价值创造的权重。另外,国有企业的知识资产、专利、商标、服务等无形资产均能影响未来经济利益,列入绩效评价体系将使其具有全面性和完整性。

2.EVA与BSC的结合

作为业绩评价方法,EVA和BSC各有所长,也存在某些缺陷,把它们结合起来可以得到更加有效的评价方法。刘运国、陈国菲(2007)指出,BSC的核心在于如何将战略转换为行动方案或工作计划,能够将企业的目标和战略有机结合,注重企业的长期发展,恰恰弥补了EVA在这方面的不足。康健(2007)也在著作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将BSC和EVA两个系统成功整合,有利于企业领导者进行战略业绩评价。

相对EVA与BSC互相结合能够更全面地反映国有企业价值创造的能力,原因如下:(1)EVA作为一个业绩评价指标,其优越性已被人们普遍承认,但EVA作为结果指标,只能反映行为的结果,无法反映行为过程,而引入BSC的非财务指标可以很好的弥补这一缺陷。同时,相对EVA能有效剔除外部行业因素的影响,可以使EVA的评价结果更准确合理。(2)BSC作为一个实施企业战略的有效工具,其实施的结果或程度还是需要财务指标来衡量,如果能正确恰当地在企业中实施,可以帮助管理者全面跟踪业绩驱动因素,但是它缺乏一个关注的重点,可能导致各目标互相冲突。而相对EVA能把企业各部门目标联系起来,共同创造企业价值最大化。它们的结合还可以使我们明白相对EVA是如何驱动的,使相对EVA显得不再单薄,更有说服力。

平衡计分卡在保留传统的财务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引进大量能对未来财务业绩进行考评的非财务动因,利用平衡计分卡,可以计量出资企业是如何为现在和未来的客户创造价值、提高生产力,以及如何为提高未来经营效率而对人力资源等方面进行投资,恰恰弥补了EVA在这方面的不足之处。EVA与平衡记分卡相互结合,取长补短,构建这样的国有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可使国有企业的战略目标在市场经济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得以实现。

3.设置社会责任绩效指标

第一,借鉴巴基斯坦国有企业绩效评价体系中的公共利润率。巴基斯坦的工商类国有企业主要归属“生产部”管理,该部专门下设了一个由权威会计师、经济学家和工程师等组成的“专家顾问小组”,创立了一套以计算“公共利润率”为核心内容的国有企业绩效评价方法。所谓公共利润率就是从社会角度看待企业的经营成果,将企业的社会贡献也计算到企业的利润中去,与此相对应,将资产负债表上的企业实际利润称为“私营利润”,私营利润加上或减去各种非经营性因素,得出企业的公共利润,并以此作为奖励企业及其经营者的主要依据①,其国有企业公共利润的计算公式为:公共利润=私营利润+支付的利息+直接税-财务收入+折旧费-流动资产的机会成本-补贴±非经营因素的影响。

本文从“利益相关者”出发,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亦即我国目前主要的履行社会责任的问题所在,优化出能够量化的指标——公共利润率。所谓“公共利润”就是将企业对社会做出的贡献(包括产品和服务、税收等等)视为公共产品,该公共产品为社会大众所用,具有消费或使用上的非竞争性和受益上的非排他性。其供给方为评价的标的——国有企业,需求方为社会大众。公共利润率与卡罗尔和克拉克森的标准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公共利润率是一个量化的指标。具体计算公式为:公共利润率=公共利润÷调整后的总资产×100%,其中调整后的总资产是对国有企业不良资产及被价值低估的资产进行调整后的国有企业实际可用的总资产;公共利润=私营利润+支付的利息+直接税-财务收入+折旧费-流动资产的机会成本-补贴±非经营因素的影响+工资福利。

在公共利润率的基础上,优化出净资产外部利润率和总资产外部利润率指标,即剔除公共利润率中的私营利润,仅仅衡量国有企业的外部绩效,突出反映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剔除公共利润率中的私营利润的主要原因在于,私营利润体现的主要是国有企业内部经营绩效,与本文将国有企业内部和外部绩效区分而进行评价的方法并不完全吻合,唯有剔除这部分私营利润之后而形成的净资产外部利润率和总资产外部利润率指标,才能完全从国有企业外部绩效角度衡量国有企业创造社会价值的能力,在公共利润率反映国有企业创造的全面价值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国有企业对外部绩效的创造。当然,公共利润率的其他分子组成部分(如支付的利息、直接税等等,仍旧是公共利润率的主要构成部分,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国有企业外部绩效水平,因此,公共利润率虽然包含了私营利润,但仍可以作为国有企业外部绩效评价体系中的指标。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外部利润率是由公共利润率推导而得出的,本文也将其归入公共利润率指标体系,共同作为国有企业外部绩效评价指标。净资产外部利润率计算公式为:净资产外部利润率=外部公共利润÷净资产×100%=(支付的利息+直接税-财务收入+折旧费-流动资产的机会成本-补贴±非经营因素的影响+工资福利)÷净资产×100%;总资产外部利润率计算公式为:总资产外部利润率=外部公共利润÷总资产×100%=(支付的利息+直接税-财务收入+折旧费-流动资产的机会成本-补贴±非经营因素的影响+工资福利)÷总资产×100%。

借鉴这些指标,我国国有企业绩效评价中可以增加净资产外部公共利润率指标和总资产外部公共利润率指标,以考察国有企业的社会价值创造情况,衡量国有企业外部绩效。外部利润率指标从国有企业社会性出发,衡量了国有企业的社会目标,可以使国家所有者及其委托人从政府社会管理的角色来评判国有企业的绩效,有利于政府通过该指标来直观地分析评判国有企业对社会贡献的大小。所以,结合该指标与前文所述的净资产增长率等指标,可以更科学、更全面、更客观地衡量国有企业绩效。

第二,其他社会责任绩效指标。按照社会责任国际标准体系(SA8000),社会绩效指标还包括以下方面内容:(1)员工养老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以及公积金的计提率;每千人工作事故数;平均每个员工每年的受培训时间;培训费用与有效增加值之比。(2)社会方面的评价指标。具体可包括是否建立对企业腐败行为的监控机制;企业诚信级别;公平竞争的行业内评价。(3)产品责任方面的评价指标。具体包括顾客满意度;产品安全性系数等。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不仅在财务业绩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更应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起到表率作用,政府应在社会绩效方面注重对国有企业的治理及考核。社会绩效指标的量化,增强了绩效评价的可操作性,使国有企业绩效评价更为科学客观。

4.增加环境绩效指标

国有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应能促进和引导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其含义是在企业创造价值过程中消耗较少的自然资源,让环境承受较少的废弃物。以波特为代表的修正学派认为,环境绩效是一个企业竞争优势,因为它能引导企业对其产品和生产过程开展创新活动,以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 加强污染防治,促进报废产品的回收利用,能够降低成本,减少企业因环境责任造成的风险和损失,并能有效提高企业和产品形象,从而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Klassen和Mclaughlin(1996)通过实证发现, 市场估值可以反映企业的环境绩效对未来经济收益的影响,环境绩效与财务绩效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生产环保产品、环境绩效管理将为企业带来更多的收益,同时节约了成本。

作为国有企业所有者的政府,在督促国有企业履行其环境责任义务上起到重要的主导作用。将环境绩效指标纳入国有企业绩效评价体系之中,对国有企业在履行环境保护这一社会责任上起到督导作用,促使国有企业进一步实现其社会价值,不仅对当代社会经济、环境起到保护作用,而且对未来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带来益处,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5.增加行业效率评价

由于政府在资源配置中仍起主导作用,出于调节宏观经济发展、国家安全和社会资源有效配置的需要,国有企业分布于不同行业中,按所在的行业划分, 国有企业可以分为垄断型、服务型和竞争型,政府对不同行业的扶植政策不同,不同类型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的差异可能来自于所在行业的差异,也可能由于部分企业实现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但其国有资产的管理效率、能源与资源的使用效率不高, 因此国有企业的绩效评价应该考虑行业差异的影响,对企业的投入产出效率进行评价,并以投入产出效率为参考对企业的财务绩效进行相应调整,实现对企业绩效的全面评价。

四、 结论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上述有关国有企业绩效评价体系构建的建议,即在结合EVA与平衡记分卡的基础上,强化政府治理力度,量化社会绩效指标、增加环境绩效评价指标,实现了国有企业经营绩效评价与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有效结合。但现行企业信息披露制度只披露企业的财务信息,难以满足对企业社会绩效、环境绩效理等的多重绩效评价的需要。应尽快加强企业环境报告制度和社会责任报告制度的建设,完善国有企业绩效评价体系,促进国民经济与社会环境持续、健康的发展。

注释:

① (美)V拉马兰德哈姆.国有企业经营评估[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1:85-103.

参考文献

[1] 刘银国,吴成凤.国有企业公司治理与政府的角色[J].经济学动态,2006(12):27-32.

[2] 李连军.会计制度变迁与政府治理结构[J].会计研究,2007(6):33-40.

[3] 肖志杰.试探国有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改进与完善[J].上海质量,2004(7):65-69.

[4] 朱瑞华.试论国有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完善[J].经济经纬,2005(3):82-84.

[5] 徐莉.基于财务原理构建国有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J].财会学习,2006(11):53-54.

[6] 唐欲静,赵保卿.协调国有企业绩效评价基本关系的几点思路[J].财务与会计,2007(2):57.

[7] 侯晓红,姚圣.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国有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研究[J].财会通讯,2006(11):61-64.

[8] 刘运国,陈国菲.BSC与EVA相结合的企业绩效评价研究——基于GP企业集团的案例分析[J].会计研究,2007(9):50-59.

[9] 钟瑶,吴振顺.国有企业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集团经济研究,2007(01X):26.

[10]贾国军,巩娅玲.国有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J].财会研究,2007(2):53-55.

篇(10)

本文为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基于大数据的北京市雾霾形成机理与综合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5JGB066)

中图分类号:X5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3月15日

一、引言

科莱斯平衡记分卡是目前企业广泛应用的一种绩效管理体系、战略管理工具,在集团战略规划与执行管理方面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其通过将股东收益率这一核心指标分解为财务角度、顾客角度、内部经营流程、学习和成长四个维度的具体目标、指标,测度各个主体对企业利润、股东收益的贡献程度,进行敏感性分析,构建高效解决措施。

平衡计分卡的思想根本在于体系构建、管理,其外延适用性广泛,因此将其有效地引入雾霾治理领域是一种前瞻性的思维方式、挑战式的理论跨越。雾霾治理与企业管理有共性之处,都具有核心指标,都具有分层次的主体和不同的具体目标、规定、准则,这为平衡计分卡在雾霾管理方面的实施带来了一定的借鉴意义和构造价值。本论文基于科莱斯平衡记分卡这一模型,通过将其修正、改良测度方式、测试的方法,形成全新的为雾霾治理的有效体系,将政府、企业、居民不同社会利益相关体融入一个共性体系中,方便管理与评价,最终贡献于降低雾霾指数,构建高效解决措施,降本提效,造福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

二、指标选取

(一)核心指标。首先我们需要选择一个核心指标,去衡量整个模型的有效性。基于雾霾治理,我们选取PM2.5指数作为核心指标。细颗粒物指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它能较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其在空气中含量浓度越高,就代表空气污染越严重。细颗粒物指数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测控空气污染程度的指数。

根据PM2.5检测网的空气质量新标准,24小时平均值标准值分布如表1。(表1)

(二)具体指标体系。针对不同主体,具体指标选取应符合各类主体的职能、社会分工作用以及对雾霾治理的影响度大小等详细因素。并采用经济可量化的方法进行指标的构建。

1、政府评价体系。现代政府环境绩效评价经过长期的实践发展,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3E”理论(Efficacy、Efficiency、Effectiveness),“3E”理突出了资源、投入、产出和效果的联系与相互作用。具体而言,“3E”理论分为资源作为投入要素的经济性、投入和产出的配比效率性、产出作为治理活动效果的效益表现。其中,经济指标用以反映政府部门资金利用情况,如政府部门是否注重资金成本的节约、资金的利用是否符合规定等;效率指标体现了投入与产出的转化关系,用以分析各类物力、人力投入最终转化为产出的情况;效益指标是政府环境治理结果的最终体现,反映为社会各类群体的受益情况。“3E”理论能够明确地、有针对性地观测政府的环境治理行为,为量化政府环境治理绩效提供了统计指标依据。本文将以“3E”理论为基础,结合我国雾霾污染和治理现状,构建适合我国的政府雾霾治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依据“3E”理论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指标分类原则,政府雾霾治理指标细分为雾霾治理资金运用指标、雾霾治理资源利用指标、雾霾治理项目完成指标以及雾霾治理社会效益指标4个一级指标。雾霾治理资金运用指标用以衡量政府行为的经济性,雾霾治理资源利用指标和雾霾治理项目完成指标将用以量化雾霾治理投入产出的效率性,雾霾治理社会效益指标反映体现社会各群体的受益情况。(表2)

2、工业企业评价体系。工业行业作为空气污染物的重要主体源头,在雾霾治理方面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在雾霾肆虐的期间内,根据记者调查显示,全国超标排放的企业竟达数百家。专家表示,一些企业长期超标排放说明新环保法还没有打到痛处,需加强环境执法,念好污染的“紧箍咒”。但是,仅仅靠外部压力和督促并不能真正改变企业超额排污的现状,因此如何构建合理的企业评价体系至关重要。

企业评价体系共分为三个层次指标:排放合格率、治排资金效率性、群众满意度、企业交通工具保有率。排放合格率旨在衡量企业工业排放的合格比例,从而监管部门可以进行相关措施的督促、企业内部也可以进行相关调整。治排资金效率性旨在衡量企业对污染排放的重视程度以及治理的有效程度。群众满意度是根据企业周边民众意见进行打分,用以进行社会影响性衡量。(表3)

3、社会公众评价体系。从公民角度来看,PM2.5居高不下的原因主要是私家车量急速上升、汽车尾气排放量居高不下,尽管国家大力提倡绿色出行方式比如乘污染物排放较少的公交车或骑自行车。但多数公民仍然追求方便驾车出行。因此,从公民视角,建立合理标准的公民雾霾指标评价体系也是亟待实现的目标。公民评价体系较为简单,主要是从公民汽车出行次数出发,衡量汽车流量从而推断其对雾霾形成的影响。由于计数单位庞大,因此只统计固定人口方面的数据。以家庭为最小统计范围,小区为统计报送集体和计分标准,统计结果定期上报给监管部门。(表4)

汽车出行率主要用来反映小区内公民出行方式的变化情况,并与PM2.5建立回归分析找寻相关联性。汽车保有量比率则衡量私家车比重,根据相关数据变化政府可出台相关措施进行管控。

三、指标框架图(图1)

四、平衡计分卡作用机制

(一)选取计分范围。一般以一个地区为一个计分范围。

(二)主体覆盖与登记备份。平衡计分卡主体包括选定地区的政府部门、所有工业企业、所有小区。

(三)建立计分区间与数据统一性。计分区间一般以月为小修周期,半年为中修周期,一年为大修周期(小修、中修、大修指的是措施构建的周期)。数据统一性指的是数据选取以平均数为记取依据(比如以一个月的PM2.5均值作为核心指标的月登记依据)。

(四)建立平衡计分卡管理机制。由中央政府统一管理各地区平衡计分卡以及对各地区政府的评分,各地区政府负责收集工业企业、社会公众方面的计分数据,整理后上报至中央政府进行备案。

(五)平衡计分卡具体作用机制。建立核心指标与三个主体指标的敏感性分析与相关标准,以月度变化趋势为评价标准。比如:第一个月某地区PM2.5均值为30,第二个月该地区PM2.5均值为40,上升幅度为33%。则以该上升或者下降幅度为线索,根据不同主体的计分变化情况寻找哪个主体出现了问题,哪个主体做出了有利/不利贡献。各个主体总分数与核心指标之间的关系为权重关系,根据各主体性质不同,权重定为政府0.4,工业企业0.4,社会公众0.2。

五、总结与展望

本论文基于雾霾治理提出了“平衡计分卡”概念,在雾霾治理的当下仍没有一个全方位的体系去评价各个主体的行为标准,从而为雾霾的治理针对性方面带来了问题,Y本浪费、措施不治本、效率低下成为了雾霾治理的瓶颈。通过构建“平衡计分卡”量化指标,将责任“数据化”落实到不同主体的不同方面,从而为雾霾治理提供针对性指导,为构建解决措施提供便利。

本论文提出的雾霾治理模型目前仍处于理论框架阶段,指标、标准等具体数据是根据各个主体在雾霾治理中发挥的功能、作用以及现实状况进行初步赋予的结果,可能存在偏差与不严谨,仍需要在日后实践中结合国家政策、法律法规、专家意见等不断修正。平衡计分卡的应用意义不仅仅限于雾霾治理的敏感性分析,更在于措施的高效构建以免造成资源浪费。因此,数据考量和实践修正是日后不断进行完善的主要研究方向。

主要参考文献:

[1]刘海英,张秀秀.政府雾霾治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J].环境工程,2015.

[2]胡曲应.环境绩效评价国内外研究动态述评[J].中国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5.

[3]王依军.中国资源环境统计指标体系框架设计[J].统计与决策,2011.21.

[4]姬霖,吴安平.我国政府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初探[J].中国矿业,2012.12.

上一篇: 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下一篇: 网络广告相关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