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8 17:38:5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教育方针的具体内容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作为一名老师,特别是一名体育教师,我首先在思想上严于律己,热爱党的教育事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党员的要求严格要求自己,鞭策自己,力争思想上和工作上在同事、学生的心目中都树立起榜样的作用。一个年来,我服从学校的工作安排,配合领导和老师们做应该做的工作。
我相信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我会在学校组织的关怀下,同事们的帮助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缺点,取得更大的进步。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将更加努力工作,勤学苦练,使自己真正成为一个经受得起任何考验的教师。
二、教学工作方面:
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和新的教学理念,按大纲课程要求,结合新课程的理念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制订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出发,认真备课、上课,写好课后反思,努力提高个人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使学生实现终身体育锻炼的目的。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利用体育教材的特点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自觉性、组织性、纪律性、集体荣誉感、不怕苦、不怕累、勇敢顽强的精神等。
三、本学期的主要成绩:
作为一名老师,我在思想上严于律己,热爱党的教育事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党员的要求严格要求自己,鞭策自己,力争思想上和工作上在同事、学生的心目中都树立起榜样的作用。一个学期以来,我服从学校的工作安排,配合领导和老师们做应该做的工作。我相信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我会在学校组织的关怀下,同事们的帮助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缺点,取得更大的进步。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将更加努力工作,勤学苦练,使自己真正成为一个经受得起任何考验的教师。
二、体育教学工作总结的教学工作方面:
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和新的教学理念,按大纲课程要求,结合新课程的理念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制订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出发,认真备课、上课,写好课后反思,努力提高个人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使学生实现终身体育锻炼的目的。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利用体育教材的特点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自觉性、组织性、纪律性、集体荣誉感、不怕苦、不怕累、勇敢顽强的精神等。
三、本学期的主要成绩:
本学期,在学校领导的大力主持下,通过各位体育老师的多方努力下,学校的体育工作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例如:我校田径队参加县第26届体育节比赛,总分获得了县第五名的好成绩,这样的成绩离不开老师和同学的努力,希望在今后的比赛中,能多为学校争光。我校开展的“四节”之一体育节:运动会和广播操,获得了各位老师和学生的好评,这样的活动受到学生的大力欢迎,同时也让他们体验到了运动的快乐。
四、总结个人的教科研成果:
在“教学的行进间”总结和撰写一些个人的教学感受和教学经验,真实的反映了在教学中的所得所想。这些丰厚的教学经验将陪伴着我以后的人生,在教科研上也获得了一些成绩:
1、论文《浅谈小学体育教学体验式学习的研究》获得县三等奖。
2、课题《体验式学习在体育教学中的探究》获得县三等奖。
作为一名老师,我在思想上严于律己,热爱党的教育事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党员的要求严格要求自己,鞭策自己,力争思想上和工作上在同事、学生的心目中都树立起榜样的作用。一个学期以来,我服从学校的工作安排,配合领导和老师们做应该做的工作。我相信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我会在学校组织的关怀下,同事们的帮助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缺点,取得更大的进步。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将更加努力工作,勤学苦练,使自己真正成为一个经受得起任何考验的教师。
二、体育教学工作总结的教学工作方面:
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和新的教学理念,按大纲课程要求,结合新课程的理念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制订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出发,认真备课、上课,写好课后反思,努力提高个人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使学生实现终身体育锻炼的目的。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利用体育教材的特点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自觉性、组织性、纪律性、集体荣誉感、不怕苦、不怕累、勇敢顽强的精神等。
三、本学期的主要成绩:
本学期,在学校领导的大力主持下,通过各位体育老师的多方努力下,学校的体育工作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例如:我校田径队参加县第26届体育节比赛,总分获得了县第五名的好成绩,这样的成绩离不开老师和同学的努力,希望在今后的比赛中,能多为学校争光。我校开展的“四节”之一体育节:运动会和广播操,获得了各位老师和学生的好评,这样的活动受到学生的大力欢迎,同时也让他们体验到了运动的快乐。
四、总结个人的教科研成果:
在“教学的行进间”总结和撰写一些个人的教学感受和教学经验,真实的反映了在教学中的所得所想。这些丰厚的教学经验将陪伴着我以后的人生,在教科研上也获得了一些成绩:
1、论文《浅谈小学体育教学体验式学习的研究》获得县三等奖。
2、课题《体验式学习在体育教学中的探究》获得县三等奖。
1.1进行新形势下素质教育理论研究有利于人才的全面发展。
进行素质教育理论研究,实施素质教育,旨在帮助教育管理部门更好的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帮助各级学校更好的培育全面发展的人才。
1.2进行新形势下素质教育理论研究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理论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并按其内在逻辑组成的一定体系,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进行新形势下素质教育理论研究,为经济建设提供智力之车,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新形势下对初中生素质教育研究的可行性
虽然素质教育面临很多问题,但是众多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了其中的弊端,并提出了很多具体的整改措施。素质教育的实施已具有可行性,具体表现在:
2.1国家政策的支持。
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要求各级教育部门要从落实、推广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从而正确、有效地疏导实施素质教育,培育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智力支持。所以,实施素质教育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2.2科研理论的辅助。
科学理论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并按其内在逻辑组成的一定体系,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进行新形势下初中生素质教育特点及发展研究有强大的成熟的理论支持。
3.素质教育理论研究的内容
新形势下初中生素质教育特点及发展研究主要是以初中学生为研究对象,揭示素质要求的内涵、主体、主导,从而为各级学校落实科教兴战略,实施素质教育提供正确、有效的途径。可以细分为以下几个具体研究项目:
3.1什么是素质教育?
素质愿意是生理素质,后来人们把一些行为表现也成为素质,于是,素质概念使用逐渐泛化。简要梳理,素质概念主要分为三类,具体内容如(表1)。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人。人才素质的构成大体分为五类,德、才、体、勤、能,具体所指见(表2)。
素质是不仅是个人财富,同时也是社会财富。对于个人来说,素质是一个人的内在财富,是长期磨练积累的结果,是一种生活态度。对于社会而言,社会的发展创造则需要由社会中个人来体现。因此,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实现教育强国的必经之路。
素质教育是指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公平地对待了每一个受教育者,真诚地满足了人的发展的各方面的需求,并且是受教育者身心潜能处于最大的激活状态的教育方式。素质教育具有五个基本特点,教育对象的全民性、教育程度的基础性、教育内容的普通性、教育目标地全面性、教育本质的发展性。③具体内容见(表3)。
素质教育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在教育领域的运用。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建立在全体人群发展基础之上的,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脑、体各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是人的个性自由的和谐的发展。④因此,素质教育理论是在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基础上的新发展。
同时,素质教育是我当教育指导思想的具体体现。党的教育方针是国家教育工作的总得指导思想,是对教育工作的全局性,战略性指导,是教育活动的总原则。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因此,素质教育是党的教育方针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下的具体体现。
素质教育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标志,以人格形成为宗旨。⑤素质教育与当前的一些教育改革理论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产生了众多的教学模式,如“主体性教育或教学”、“主动性教育或教学”、“快乐教育或教学”、“创造性教育或教学”、“主动性教育或教学”、“中小学整体改革实验”等等。这些形式不一的教学改革都在某一领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总体来说,他们都是在素质教育的指导下进行的具体教学理论或实践方案,仍然属于素质教育的范畴。
3.2素质教育理论与素质教育实践的关系。
素质教育的理念是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随着教育理论的发展,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而产生的新生事物。素质教育是对新事情全面发展教育观的发展与创新,是对传统先进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素质教育理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已成为现代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3.3初中生素质教育的内容体系。
中学生素质教育是个系统工程。它包含德智体勤能等多项内容,其中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教会学生做人,是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在当前社会转型的新形势下,更高注重德育在素质教育的中的重要作用。因此,要认真研究德育教育面临的新形势,加强和改进德育教育措施,充分发挥德育的育人功能、导向功能、促进功能、保证功能。
在具体的德育教育实践中,要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地使用不同的方法。如理论教学法,利用课堂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教学方法。学校的思想政治课就是理论教学法的代表。德育教学的关键是教师,要按照教育改革的要求不断的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方法的改革,以期取得更高的教学效果。比较鉴别法也是德育教育的重要方法。比较鉴别就是引导学生对现象的对别、分析,从而认识事物的本质。
加强教学改革工作是素质教育的重心。教学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换言之,素质教育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都需要教学这个载体。教学过程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客观世界的认知过程,并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应坚持教育与育人的统一、传授知识与智能培养的统一、全面培养与因材施教的统一。教书、育人是教育的重要活动。教书是面向学生系统的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育人是教师对学生的政治思想和品德教育,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育人离不开教书,教书是为了育人。
(3)健康教育是素质要求的重要内容。中学时代是青少年身体、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时期。实施素质教育也必须加强包括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健康教育。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学校必须按要求开设体育课,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同时学校要开设心理健康辅导课程,积极开展心理咨询。
社会实践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形成学生良好素质的必要条件。社会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方式,也是人类实现自我教育的基本途径之一。认为,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包括三种形式:生产劳动的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学校应该开设必要的劳动课,制动完备的劳动教育大纲,设置劳动场所,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同时学校应该加强校外实践活动,如参观、访问、调查研究、组织志愿者进行义务劳动,以及家务活实践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在当前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以公平与正义为代表的各种社会问题不断出现。面对这种情况,不管创新方式,加强完善素质教育体系,促动和推动素质教育发展仍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注 释:
①刘玉方:《中学生素质教育读本》,2页,1998年.
②赵枫岳:《我国素质改革面临的主要困境》,74页,载《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9)。
“立志勤学”是人才成功的必由之路。古往今来,凡有成就者,概莫能外。然而,由于各个时期的社会形态、阶级关系、生产力发展水平等原因,对“立志勤学”有着不尽相同的具体内容,其“立志”之标准、其“勤学”之内容都在形式、内容、目的、考评等方面提出或规定一套“法度”和“规范”。即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教育方针,因此,家庭教育作为整体教育的一个部分来说,其宣传讲授、训化的中华传统美德的形式、内容、要求、目的等也必须符合这个时期的教育思想。
例如“爱国”“修身”这两项,是我们中华传统美德的核心。“爱国”“修身”内容都各不相同。我们现在是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是以发展国民经济和培育市场经济为主要特点的时代,因此,“爱国”“修身”必须突出这一特点,我们现在倡导的“爱社会主义,培养四有新人”等就是这个意思。
二、家庭传统美德教育内容必须与时俱进
教育要坚持“三个面向”。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作为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坚持“三个面向”。坚持“三个面向”,就是赋予中华传统美德以新的时代信息,就是坚持中华传统美德的时代性。
例如“天下为公”,悠悠五千年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历史中,以天下为己任者多若繁星,他们胸怀博大,高瞻远瞩,纳天地于胸怀之间,为政处事于公理之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为公,抛家殉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真乃其德辉煌,光耀万世,惊天地泣鬼神!这是中华传统美德之精华。然而,我们只有以“三个面向”这一新时代信息进行补充强化,让这一民族精神富有强烈的时代性,中华民族的这一传统美德才会在继承和发扬中得到发扬光大。
三、家庭传统美德教育必须适应社会和家庭的实际情况
现代家庭教育的现状,其教育形式基本还是传统上遗传下来的老办法、老形式。彼此对象都是家庭成员。教育的时间和方法是通过家庭生活的各个活动过程来体现。家长作为家庭教育的“老师”,由于文化修养、道德品行的不同,又由于社会地位、社会职务的不同,所以自然产生的价值取向、社会责任感、世界观等都不尽相同。孩子的情趣、爱好、志向、气质、意识以及智商程度又大不一样。因此,我们在实施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时决不能“一刀切”。要从实际出发,只有“因材施教”才能更为有效。
四、家庭传统美德教育必须与其他教育形式、教育内容结合起来
(一)要加强学校与家长的联系
学校、家庭是学生生活、活动的重要场所,这两个“场所”的情况,通过学生必然会得到沟通。强化学校与家庭之间的联系,沟通双方信息,就会使很多问题防患于未然。
除了家长、老师之间的互访之外,最成功的办法就是建立和完善家长学校。它的建立及其作用的发挥,不仅可以解决学校、家长双方的“信息”沟通,还可以通过专题讲座互相切磋,提高家长素质,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和水平。
家庭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一家一户”“一师一生”式的教育,在教育思想和教育宗旨上表现出“专治”,缺乏民主。在教育内容上,不免出现随心所欲和盲目性、随意性。如果家长学校办得很好,就可以解决由于家庭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带来的教育弊端。家长学校还可以避免家长教学方法上的简单粗暴,解决就事论事和教育形式无程序性、延续性等问题。
一、校企合作既有内涵式合作,又有外延式合作,在实施中要坚持以内涵式合作为引领
内涵式合作是相对于数量合作的质量,把注意力集中在合作水平的不断提高上,使得合作规模与质量、效益达到有机的协调统一。内涵式合作是相对于粗放合作的精细合作,在事关校企合作的每项工作上都力求精雕细琢的。内涵式合作是相对于常规合作的特色发展,在特色的形成和品牌的培育中使学校上升到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内涵式合作是相对于松散合作的紧密合作,积极挖掘、利用、整合学校、企业资源形成长效合作机制。
内涵式合作把专业建设作为重点。学校与企业共建专业,双方对专业围绕区域对应产业在模式、课程、师资、基地、服务、质量上创建职业性、实践性强的专业,在资金投入、师资配备、实践条件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应将行业企业特点与专业自身进行匹配与对接,基地建设强调校内外基地的统筹规划与功能互补,要发挥专业人才优势为企业提供应用性技术研发和人力资源培训。
课程建设是重中之重,要学习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理论,坚持职业导向的课程开发理念,与行业企业联合开展基于工作过程进行的课程开发与设计,编写实训教材,共建专业教学资源库。将区域典型产品、案例、项目通过学习型工作任务的改造后引入课程,依托校内外基地开展工学交替、项目驱动、任务引领等行动导向教学,使学生在系统的模拟、仿真和真实的职业实践中成长。
二、校企合作既有规律可循,又复杂多变,实施中要正确把握二者结合的度
校企合作有规律可循,它遵循着社会规律,体现着教育方针。校企合作是教育方针中“教育与生产相结合”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具体化,体现着教育方针的要求。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教育与生产相结合”在历次大的教育教学改革中都没有缺席过。二者关系处理得好,教育发展与改革就能走向成功,反之就给教育带来损失甚至灾难。
1.企业需求是校企合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但不能盲目应求。校企合作的动机、过程、成果体现企业需求并不意味着企业缺什么人才,学校就得办什么专业,培养什么人才。人力资源市场需要变化多端,学校教育还必须强调其相对稳定性。这一对矛盾如何处理呢?答案是“以不应万变”。不变的学校的办学传统、办学特色、学校文化等内涵竞争力等,并以此为引领通过调整培养规格、专业结构、服务面向、招生规模等不断适应人力资源市场对学校提出的新要求。面对广大企业各类技能人才不同技术等级的需求,只能根据自身实际,集中人力、财力、物力、精力选办企业最紧缺、学生最有发展前景的专业,并集中精力办好这些专业,并办出品牌,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校企合作是技能人才培养的成功之路,但不能因此而削弱校内教育。在校企合作成为培养技能人才成功之路的认识逐步深入人心,校企合作遍地开花的大好形势下,也要防止出现削弱校内教育作用,出现走极端的可能。当前,不少职业学校压缩校内教育课时,大幅度增加学生在企业“实习”的时间。这一现象证明,校内教育正被削弱,应当引起高度重视。校内教育具体内容包括文化知识传授,专业理论学习和专业技能实训,特别重要的是思想品德教育。校内教育对于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个性形式等具有直接的影响,是别的教育无法替代的。因此,我们既要转变重校内教育,轻校外实习做法,又要防止校外“实习”过多,校内教育作用淡化的现象,正确认识校企合作,做到校内教育与企业实习并重。
3.校企合作既要考虑为企业经济发展服务,也要考虑为劳动者个人发展服务。教育理应为经济服务,这是规律要求的,但教育又不能成为单纯服务经济的工具。教育既要为经济发展服务,又要为受教育者个人发展服务。这也是规律要求的。落实到校企合作中,就要坚持受教育者德、智、技、体、美有机统一,全面发展,使合作培养的对象既能顺利就业,胜任岗位工作,为企业经济利益作贡献,又能持续就业,技能成才,创造个人职业生涯的辉煌。
三、校企合作既有主流模式,又模式多样,实施中要结合学校、企业外部条件和内在动因进行恰当选择
学校与企业是校企合作的两大主体,两大主体形成了引厂入校、送教进厂、校厂共建等主流模式,但两个主体在合作过程中,由于合作的范围、内容、层次、机制、办法等不同,校企合作在实践中形成了多种模式或形式,我看到一个资料概括“企业引入”模式、“设备共享”模式、“技术推广”模式、“岗位承包”模式、“校企共训”模式、“培训移植”模式、“实训承包”模式等7种。这些模式在合作深度上有深有浅,在合作效率上有高有低,在合作效果上有好有差。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差异呢?在除去校企合作大的制度环境还未形成以外,从校、企合作双方来看,这主要是学校、企业两者自身的外部条件和合作的内在动因有关。
二、以德立园是倡导教师对教育的一种敬业和奉献精神的需要
(一) 园长若要正人必先正己
孔子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园长要为人师表,正人必先正己,规范自己的言行,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才能取得治园正人的发言权。有些园长常常叹苦经:“现在幼儿园不好管,有些教师你说你的,她做她的。”的确,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现象较为普遍,究其原因,干部不能以身作则,在群众中威信不高,不能不说是重要的一条。园长在幼儿园里既是执法、执纪者,又是管理者,要扮好“正人”的角色,首要的一条是以身作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园长治园必须有权威,权威即权力加威信,权利与职务相连,有职即有权,那么,威信从何而来?诚然,权利与威信有关,但有权并不等于有威,威信主要靠园长的品德、知识、能力、情感等非权利因素树立的,园长以身作则,严于责己,有利于树立权威,做好工作。
(二) 园长要有“法”的头脑
现代幼儿园是一个多层次、多结构、多因素的有机结合体,它必须通过系统管理才能获得高效的办学效益,首先,园长要有强烈的学法意识,意识决定着行为,园长是幼儿园的法人代表,是幼儿园管理的负责人,负责领导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和行政工作,在整个幼儿园管理中要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法律、法规和上级行政部门的政策,园长必须要掌握相应的法律法规,如:教育法、教师法、规程、青少年保护法等,自觉抵制各种违反教育方针、政策、法规的行为。
(三) 注重师德教育,提高教书育人水平。
幼儿园必须注重教师的师德规范,因为提高了教师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才能提高教书育人的能力和水平。
幼儿园要加强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通过不断的学习,使教师逐渐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符合二十一世纪时代需要的新的教育理念,并将新的教育理念落实在教育行为中,使我们的幼儿园教师真正成为现代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关怀幼儿、接纳每一个幼儿,尊重每一个幼儿,使每一个幼儿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充分的发展。在幼儿园必须大力提倡教师在平时的言行举止中遵守“七不”规范,要处处为幼儿、为家长做表率,教学工作中坚持使用规范的职业用语,在与家长的交往中,不准收受礼品和现金等,在家园联系工作中,不应把自己承担的教育责任推卸给家长。教师应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案,着眼于全体幼儿的全面发展,并始终以发展的眼光对待每一个幼儿,对幼儿作出客观、全面和公正的评价,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四) 细化园务公开内容,增强幼儿园工作的透明度。
幼儿园在开展园务公开工作中,碰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公开什么?按照有关文件精神,必须公开的大致包括学校管理中的人、财、物等各个方面,在贯彻实施时,必须将一些原则性的要求细化为可操作的具体内容,否则,园务公开可能只是一种形式。为了追求园务公开的实效性,我们可对幼儿园中涉及办学、工作计划、干部述职、干部管理、领导廉洁自律、人事制度改革、先进评定、基建项目、大件项目支出、幼儿代办费、重大福利分配、“四金”拨交情况、师生伙食帐、劳务费收支等项目进行公开,极大地增加了幼儿园管理的透明度,同时,园务公开的内容确定后,可成立有专人管理,及时公开,保障师生
的知情权,如凡涉及到全园师生的重大问题,可通过教代会和教职工大会公开,涉及到幼儿和家长关注的热点问题我们可通过发公开信、张贴告示、召开家长会等形式公开,涉及到局部和部门的则通过园务会议、行政会议、教代会主席团会议等形式公开。无论是在什么范围内公开的项目都遵守一条基本原则,就是及时全面,实事求是,力求使广大教职工在第一时间内了解,掌握最真实的情况。园务公开工作也是深化园长负责制的有效举措,作为幼儿园的管理者,特别是园长,更应对园务公开工作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园长对幼儿园行政管理工作全面负责,但幼儿园行政决策应该市幼儿园管理层的集体意见,代表全体师生的共同利益,决非是园长个人的意志,更不能是园长个人说了算。一个服务意识好、管理理念新,法制观念强的园长在对待园务公开工作时,一定会变“要我公开”为“我要公开”。园务公开工作肯定会接触到一些热点问题和群众敏感的话题,对这些问题非但不能含糊其词,反而应当加大公开的透明度,公开及时了,热点问题自然就降温了,透明度高了,敏感问题也就不再那么神秘了。公开是为了公正、公平。在实际工作中园务公开形式上是给幼儿园管理工作增加了一个环节,有时可能还会影响工作效率,但我认为这一环节在现阶段是不可缺少的。没有规范制约的权利容易产生腐败,只求表现的工作效率,其成效中必然包含着很多“泡沫”的成分,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园长负责制的不断完善,当依法办园、以德立园的观念成为每位行政管理者的自觉行动时,园务公开必将走上健康、有序的轨道,达到全面推进幼儿园素质教育的目的。
共2页,当前第1页1
总书记,在2007年8月31日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教育是提高人民思想道德本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基本途径,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工程。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是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胡总书记的讲话再次强调了教育在国家建设和发展中是至关重要的,为此,我们走访了周边农村和省内其他地区共十几个乡、镇、村,对我省农村目前的教育情况进行了调在和研究。下面略谈我们的调查结果与思考。
一、农村教育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在我们调查的这些乡、镇、村中,适龄儿童和适龄青少年接受文化教育的程度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个是比较偏远的山区,居住不集中的村子,这些村子,适龄儿童上小学都能保证,也就是说受小学教育没有问题。但是上中学和中学以上,问题就比较严重了。据调查结果,像这样的农村中学的毕业率还不到60%。这里有根本就不想上中学的,也有上了中学中途辍学的,而辍学的原因有三:一是认为读书无用;二是因为家庭经济困难;三是孩子对学习不感兴趣。这些原因也是这些根本就不想读中学的孩子及家长的想法。至于能渎上高中和大学的比例太少了。第二种情况是届住比较集中的乡、镇,这样的农村的孩子受文化教育的情况要好一些。他们除了可以保证百分之百地读完小学之外,初中毕业率可以达到93%。升入高中和丹入大学的可占10%左右。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那些少数进入大学学习的学生,毕业后基本上没有再回到村上的,偶尔有一、二个中专生在外找不到工作回到农村,也不是把所学的知识利用到了农业生产上,他们甚至还不如小学毕业后就在家种地的那些人干起农活那么得心应手。所以科技在农业产值中的含量太少了。另外,农村这些小学、中学毕业后没有升入上一级学校的学生有60%-70%都到了城市去打工,所从事的行业五花八门。剩下的30%-40%的学生留在了农村帮助父母种团,而且是传统式的种目方式,没有也不可能有把所学知识在种圉中发挥出来。现有的农村人口中,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占90%左右,具有中学文化程度的占50%-60%左右。通过以上的调查数字和事实可以看出,我省农村当前的教育状况援党和国家的要求翻奋斗目标栩差甚远。我们必须从“建设颠型国家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高度重视农村教育,加快农村教育镕制改孳工作。
二、我省农树教育体制改革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
我省农村教育体改革面临很多困难,这些困难如果不排除,则农村教育体制改革的具体内容将很难实行。
第一,人们的认识、观念阃题必须解决。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读书无用论”在新形式下仍然存在,而且在很多农民头脑中这种认识和媲念还非常严重。他们说:如今大学毕业了也找不到工作,找工作还需要花钱和找关系,我们农民既没有什么关系又拿不出更多的钱,再说念完书恐怕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有钱了还不如做点小买卖或者到外地去打工,所以他们对支持和鼓励子|女读书不积极。因此,农村教育体制改革,必须解决农民头脑中的读书无用论,让他们认识到读书有用,而且是新的历史时期农村要想发展,青年一代必须有文化,否则无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无法奔小康,农民应该有这样的认识才行。当然,这种认识上的提高也有待于农村教育体制改革了,办学效果产生了,农民的认识在实践中也会自然提高。
第二,农村的教育经费急待解决。凋查中我们发现,我省农村,特别是偏远的农村,教育经费落实不到位,经费困难直接遏制了农村教育的发展,一些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仍然存在,基本的教学设备也无法落实,农村的教学条件很差。这些都直接干扰了农村教育改革的步子。
三、我省农村教育体制改革的方向与途径
党的十七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了新的目标,其重点和难点都应该是在农村,尤其是贫困落后地区的农村。一些农村教育改革做得比较好的地区的经验告诉我们:必须坚持农村教育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大胆探索,勇于实践。这些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1)农教结合是农村教育的正确办学方向。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村教育的办学方向,关系到农村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关系到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面进步,关系到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根本解决。先进地区教育改革的情况表明,办好农村教育应根据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状况,走农教结合的路子,即坚持教育为提高农民素质服务,为培养各类农业实用人才服务,为农民脱贫致富服务,以经济发展促进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提高,一村办好一校,一校带富一方。这些做法符合经济落后地区农村教育的发展方向。
(2)三教统筹是农村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农村教育不仅要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基础,更要面向大多数受教育者,使他们即使榜上无名,也要身怀技能,成为新一代有知识、有技能的农民,为他们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农村的青少年学生不可能全部上高中大学,在农村基本上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后,大量的初、高中学生回到农村,他们是农村最富有潜力的人才资源,是科教兴农的主力军。要坚持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相互衔接,使受教育者不仅能够掌握较为扎实的基础知识,同时能掌握农业实用技术,成为新一代有知识、有技能的农民。
四、我省农村教育体制改革方向的具体内容
我省农村教育体制改革方向总的指导思想应该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为“三农”服务的方向,增强办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满足农民群众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紧密联系农村实际,注意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实际能力和就业能力的培养;实行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三教统筹”,有效整合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农村学校的综合功能,提高办学效益。具体应在以下几方面下工夫。
(1)积极推进农村中小学课程和教学改革。开展农村中小学教育内容的选择、教科书的编写和教学活动,在实现国家规范基础教育基本要求的同时,必须紧密联系农村实际,突出农村特色。在农村初、高中适当地增加职业教育的内容,继续开展“绿色证书”教育,并积极创造条件或利用职业学校的资源,开设以实用技术为主的课程,鼓励学生在获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获得职业资格证书。解决那些以往存在的不能升入上一级学校的学生因为缺乏生活技能,进城打工无门,搞二、三产业无路,只好在家闲着,面临升学无望、就业无门、致富无路的尴尬局面。
(2)以就业为导向,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要实行多样、灵活、开发的办学模式,把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结合起来,加强实践教学和就业能力的培养。在开展学历教育的同时,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以适应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实行灵活的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方便学生工学交替,半工半读,城乡分段和职前职后分段完成学业,还可以坚持培训与市场挂钩。在农村的职业教育中还应注意一个问题,即打破传统的职业教育那些一成不变的专业设置和教学方法,因为那些做法早巳不适应新时期农村的需求,对农村青年的吸引力越来越弱,造成青年人对这样的学校不感兴趣。应该充分调查研究,根据本地经济特点或劳动力输入地的需求进行专业设置。比如需要二、三产业的专业技能,就设二、三产业的技能课程,师资水平跟不上,就派人到外地学习,还可以请专家到村上指导,这些专家还可以成为村上致富的智囊团和致富信息员。实现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经济。在整合现有资源的基础上,重点建设好县级骨干示范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要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和吸引外资举办职业教育,以促进职业教育办学主体和投资多元化。
(3)以农民培训为重点开展农村成人教育,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应积极开展农村的实用技术培训,使农民能掌握在城镇和非农业就业所必须的技术能力,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或培训证书,做到农村多余的劳动力有效的转移。鼓励和支持“订单”培养,先培训后输出,逐步形成政府扶持、用人单位出资、培训机构减免经费、农民适当分担的投入机制,继续发挥乡镇化技术学校、农业广播电视和各种农业技术推广、培训机构的重要作用。农村的中小学可以一个学校挂两块牌子,办日校、夜校,积极开展农民文化技术教育和培训,成为乡村基层开展文化、科技和教育活动的重要基地。
总书记,在2007年8月31日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教育是提高人民思想道德本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基本途径,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工程。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是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胡总书记的讲话再次强调了教育在国家发展中是至关重要的,为此,我们走访了周边农村和省内其他地区共十几个乡、镇、村,对我省农村目前的教育情况进行了调在和研究。下面略谈我们的调查结果与思考。
一、农村教育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在我们调查的这些乡、镇、村中,适龄儿童和适龄青少年接受文化教育的程度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个是比较偏远的山区,居住不集中的村子,这些村子,适龄儿童上小学都能保证,也就是说受小学教育没有问题。但是上中学和中学以上,问题就比较严重了。据调查结果,像这样的农村中学的毕业率还不到60%。这里有根本就不想上中学的,也有上了中学中途辍学的,而辍学的原因有三:一是认为读书无用;二是因为家庭经济困难;三是孩子对学习不感兴趣。这些原因也是这些根本就不想读中学的孩子及家长的想法。至于能渎上高中和大学的比例太少了。第二种情况是届住比较集中的乡、镇,这样的农村的孩子受文化教育的情况要好一些。他们除了可以保证百分之百地读完小学之外,初中毕业率可以达到93%。升入高中和丹入大学的可占10%左右。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那些少数进入大学学习的学生,毕业后基本上没有再回到村上的,偶尔有一、二个中专生在外找不到工作回到农村,也不是把所学的知识利用到了农业生产上,他们甚至还不如小学毕业后就在家种地的那些人干起农活那么得心应手。所以科技在农业产值中的含量太少了。另外,农村这些小学、中学毕业后没有升入上一级学校的学生有60%-70%都到了城市去打工,所从事的行业五花八门。剩下的30%-40%的学生留在了农村帮助父母种团,而且是传统式的种目方式,没有也不可能有把所学知识在种圉中发挥出来。现有的农村人口中,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占90%左右,具有中学文化程度的占50%-60%左右。通过以上的调查数字和事实可以看出,我省农村当前的教育状况援党和国家的要求翻奋斗目标栩差甚远。我们必须从“建设颠型国家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高度重视农村教育,加快农村教育镕制改孳工作。
二、我省农树教育体制改革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
我省农村教育体改革面临很多困难,这些困难如果不排除,则农村教育体制改革的具体内容将很难实行。
第一,人们的认识、观念阃题必须解决。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读书无用论”在新形式下仍然存在,而且在很多农民头脑中这种认识和媲念还非常严重。他们说:如今大学毕业了也找不到工作,找工作还需要花钱和找关系,我们农民既没有什么关系又拿不出更多的钱,再说念完书恐怕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有钱了还不如做点小买卖或者到外地去打工,所以他们对支持和鼓励子|女读书不积极。因此,农村教育体制改革,必须解决农民头脑中的读书无用论,让他们认识到读书有用,而且是新的历史时期农村要想发展,青年一代必须有文化,否则无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无法奔小康,农民应该有这样的认识才行。当然,这种认识上的提高也有待于农村教育体制改革了,办学效果产生了,农民的认识在实践中也会自然提高。
第二,农村的教育经费急待解决。凋查中我们发现,我省农村,特别是偏远的农村,教育经费落实不到位,经费困难直接遏制了农村教育的发展,一些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仍然存在,基本的教学设备也无法落实,农村的教学条件很差。这些都直接干扰了农村教育改革的步子。
三、我省农村教育体制改革的方向与途径
党的十七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了新的目标,其重点和难点都应该是在农村,尤其是贫困落后地区的农村。一些农村教育改革做得比较好的地区的经验告诉我们:必须坚持农村教育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大胆探索,勇于实践。这些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1)农教结合是农村教育的正确办学方向。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村教育的办学方向,关系到农村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关系到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面进步,关系到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根本解决。先进地区教育改革的情况表明,办好农村教育应根据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状况,走农教结合的路子,即坚持教育为提高农民素质服务,为培养各类农业实用人才服务,为农民脱贫致富服务,以经济发展促进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提高,一村办好一校,一校带富一方。这些做法符合经济落后地区农村教育的发展方向。
(2)三教统筹是农村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农村教育不仅要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基础,更要面向大多数受教育者,使他们即使榜上无名,也要身怀技能,成为新一代有知识、有技能的农民,为他们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农村的青少年学生不可能全部上高中大学,在农村基本上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后,大量的初、高中学生回到农村,他们是农村最富有潜力的人才资源,是科教兴农的主力军。要坚持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相互衔接,使受教育者不仅能够掌握较为扎实的基础知识,同时能掌握农业实用技术,成为新一代有知识、有技能的农民。
四、我省农村教育体制改革方向的具体内容
我省农村教育体制改革方向总的指导思想应该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为“三农”服务的方向,增强办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满足农民群众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紧密联系农村实际,注意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实际能力和就业能力的培养;实行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三教统筹”,有效整合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农村学校的综合功能,提高办学效益。具体应在以下几方面下工夫。
(1)积极推进农村中小学课程和教学改革。开展农村中小学教育内容的选择、教科书的编写和教学活动,在实现国家规范基础教育基本要求的同时,必须紧密联系农村实际,突出农村特色。在农村初、高中适当地增加职业教育的内容,继续开展“绿色证书”教育,并积极创造条件或利用职业学校的资源,开设以实用技术为主的课程,鼓励学生在获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获得职业资格证书。解决那些以往存在的不能升入上一级学校的学生因为缺乏生活技能,进城打工无门,搞二、三产业无路,只好在家闲着,面临升学无望、就业无门、致富无路的尴尬局面。
(2)以就业为导向,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要实行多样、灵活、开发的办学模式,把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结合起来,加强实践教学和就业能力的培养。在开展学历教育的同时,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以适应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实行灵活的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方便学生工学交替,半工半读,城乡分段和职前职后分段完成学业,还可以坚持培训与市场挂钩。在农村的职业教育中还应注意一个问题,即打破传统的职业教育那些一成不变的专业设置和教学方法,因为那些做法早巳不适应新时期农村的需求,对农村青年的吸引力越来越弱,造成青年人对这样的学校不感兴趣。应该充分调查研究,根据本地经济特点或劳动力输入地的需求进行专业设置。比如需要二、三产业的专业技能,就设二、三产业的技能课程,师资水平跟不上,就派人到外地学习,还可以请专家到村上指导,这些专家还可以成为村上致富的智囊团和致富信息员。实现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经济。在整合现有资源的基础上,重点建设好县级骨干示范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要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和吸引外资举办职业教育,以促进职业教育办学主体和投资多元化。
(3)以农民培训为重点开展农村成人教育,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应积极开展农村的实用技术培训,使农民能掌握在城镇和非农业就业所必须的技术能力,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或培训证书,做到农村多余的劳动力有效的转移。鼓励和支持“订单”培养,先培训后输出,逐步形成政府扶持、用人单位出资、培训机构减免经费、农民适当分担的投入机制,继续发挥乡镇化技术学校、农业广播电视和各种农业技术推广、培训机构的重要作用。农村的中小学可以一个学校挂两块牌子,办日校、夜校,积极开展农民文化技术教育和培训,成为乡村基层开展文化、科技和教育活动的重要基地。
1. 消除师生间的心理隔膜 缩短情感距离,建立一种亲密无间、息息相关的新型师生关系,以心换心,注意情感教育,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德育人,用富有感召力的言行感召学生,尊重信任学生,赢得学生的拥护和爱戴后,才能开展行之有效的组织和管理,具体方法可通过身先士卒、谈心、互换角色等方式。
2.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做管理班级的主人,能够积极地参与班级管理,班干部的选配不是优等生的专利,对于差生也要发挥其优点,适当选择。我现在带的学生就值得我欣慰,老师不在时的纪律比在时还要好,并且班干部能指挥学生遵守纪律,完成他们所设置的各项作业,比如看书、写字、画画等,还模仿老师指导、检查、批改。很多老师都问我是怎么管理班级的,我就骄傲地告诉他们:“是调皮大王当纪律领导,优等生当学习领导的结果。”
3. 组建一支优秀的班委也是很必要的 班委是排头兵,领头雁,是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得力助手。所以必须发挥他们的模范带头作用,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树立他们在学生中的威信,号召全班同学向他们学习,以此带动良好的班风学风的形成。但要注意方式,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班级管理,对于班委实行“ 轮流制”而不是“终身制”,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增强班级的凝聚力,达到发扬成绩,改正错误,共同进步的目的。只要班主任有个灵活的头脑,用灵活的方法解决班级多而琐碎的事情,只要方法得当,“双差生”说不定也会变为“双优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