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学科素养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18 17:38:5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高中化学学科素养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高中化学学科素养

篇(1)

林崇德教授曾对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做出过这样的解释,即学科核心素养指的就是学生通过学科教学或在学习学科知识的过程中所逐渐形成和所必须具备的适应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与满足个人终生发展、持续成长需要的关键能力。学科核心素养并不是抽象的教学概念与学习理念,而是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变革紧密联系的。随着近年来我国教育教学事业的持续发展与进步,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也逐渐从以往的关注知识逐渐转向到关注能力上,这就使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不仅是新时代对学科教学所提出的教学改革要求,也是促使学科教育能实现现代化发展、确保学生实现全面发展与综合成长的关键教学途径。而化学核心素养便是学科核心素养中的一种,学生通过化学学科教学所形成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均是带有较强化学学科特点的。主要是由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五个维度所构成的。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强化对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但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效率,对学生批判、推理、质疑以及创新等化学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发展同样也具有积极的教学促进作用。因此,作为新时期的高中化学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就必须重视核心素养教育对促进学生成长,推动学生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与影响。并要充分结合高中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合理运用多种现代化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对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有效创新与改革,从而在满足学生发展需求与学习需求的同时,全面提高高中化学的课堂教学效率,促使学生更为深入地感知与体会化学学科的魅力与价值,最终实现全面发展与综合成长。

二、高中化学课堂教学问题分析

(一)教学观念陈旧

虽然在素质教育与新课改全面贯彻我国学校教育体系中的今天,教学工作者的教学思想与教学认识有了明显的变化与革新,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当前的高中教育阶段中,仍存在部分高中化学教师会受到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这就使这部分高中化学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往往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授而忽视能力培养,在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选择与应用上,也会过于关注教师教学主导作用的发挥。这就使学生难以在高中化学课堂中充分发挥自身的学习主体作用,致使学生的化学学习热情与化学学习积极性日益衰减,课堂参与度与配合度降低。这不仅会严重影响高中化学的课堂教学质量,对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发展同样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限制与制约。

(二)教学方法单一

随着学生的成长与发育,在学生步入高中学校开展新一轮的化学学习活动后,高考的学业压力与学习负担便会接踵而至。这就使许多秉承应试化教学思想的高中化学教师为了能在短期内提高学生的化学书面成绩,会以“填鸭式”教学为主要的化学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致使学生在高中化学课堂中长期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也仅能通过机械记忆的学习方式进行死记硬背,而不是主动理解化学知识的本质,感知化学知识的内涵。长此以往,高中生的化学学习兴趣便会在夜以继日的枯燥学习中消磨殆尽,其学习效果也难以得到本质上的提高与增强。除此之外,由于高中化学是一门综合性的教学学科,其中所涉及的知识内容极具广度与深度,这在很大程度上便严重加剧了学生化学学科学习的困难与复杂程度,这便直接影响了高中生的化学书面成绩。而针对这一问题,许多高中化学教师在学生化学知识学习中,便会提倡题海战术的应用,让学生通过海量的题型练习而实现在考场中对相应题型的快速解答,以此达到提高学生化学成绩的目的。题海战术在一定程度上能在短期内提升学生的化学成绩,但这并不表示学生的化学学习效果与质量就得到了相应的提高。主要原因在于,高中化学是一门综合性的教学学科,其试题也得益于高中化学的综合性学科特点而表现出灵活多变的特点,其主要考查的是学生思维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以及问题分析能力等化学综合素质与能力。而通过题海战术取得高分的学生,在重复机械的习题练习中其思维能力便会受到局限,在应对综合性与思维性较强的化学习题时,这部分学生便会因思维不活跃、不发散而出现无从下手、不知所措等学习问题,其学习成绩也会出现较大的下滑,进而严重打击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这对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发展也是极为不利的。

(三)轻视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教学学科,这就使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发展是需要建立在学生具备较强实验操作能力与动手能力的基础上的。但就现阶段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活动开展与组织情况来看,大多数的高中化学教师往往会以教学时间有限、教学进度慢为由而忽视化学实验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开展,这就使学生的化学实验操作能力与动手能力往往难以得到有效的锻炼与提高,这不仅严重阻碍了高中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化学知识的深度学习与高效学习也会造成相应的阻碍与限制。

三、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策略与方法

(一)夯实化学学科基础知识,为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创造可能

由于高中化学知识相对较为复杂与综合,这就使大多数的高中生在实际的化学知识学习过程中常会因基础不扎实而出现学习成绩下滑、学习问题频出等学习问题。这不仅严重影响了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提高与增强,对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养成与发展也会造成相应的阻碍。因此,为了有效改善与优化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所存在的这一教学问题,高中化学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就必须重视夯实学生化学基础,可通过化学基本概念的讲解教学帮助学生整合化学学科知识之间的逻辑性,从而在有效提高学生化学基础能力,奠定学生化学知识基础的同时,为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发展与提升创造可能。例如,在教学“氧化还原反应”一课时,高中化学教师就可围绕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即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在一个反应中同时发生的,这样的反应称为氧化还原反应展开一系列的教学活动。首先,可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向学生指出“铁丝生锈,苹果发黑”等常见的氧化现象,并以此为依据向学生提出“如何还原氧化现象”的教学问题,从而在有效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同时,促使学生联系已知的氧化与还原知识初步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内涵;其次,在正式授课中,高中化学教师则可在课堂中为学生演示“铁丝燃烧”的实验,便鼓励学生写出本实验的化学反应式,促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能站在化合价的变化与电子转移的化学观点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理解氧化还原的实质,全面掌握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内涵;最后,则要鼓励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特点与本质进行总结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为学生设置一定的化学练习题目,以此更好地夯实学生的化学知识基础,为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持续发展创造可能。

(二)创设化学学科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化学学习兴趣

化学是一门与生产、生活密切联系的学科,其中所涉及的知识内容多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这也决定了高中化学必将服务学生生活的学科教学本质。但由于高中化学的思维性相对较强,这就使绝大多数的高中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中常会受到自身年龄特点与认知特点的影响而难以全面、深入体会与感知高中化学学科的生活化教学本质,化学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也相对较低。对此,高中化学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就可结合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为学生创设化学学科教学情境,从而在有效深化学生对化学知识理解的同时,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与激情,促使学生以更加积极与主动的学习态度与情绪投入化学教学课堂,进而实现化学核心素养的发展。例如,在教学“钠及其化合物”一课时,高中化学教师就可在为学生讲解碳酸钠的化学性质时,引入纯碱在现实生活中的有效应用,从而在为学生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同时,有效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鼓励学生对其进行思考、讨论以及分析,从而促使学生理解强碱弱酸盐水解呈碱性的化学本质的同时,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化学学习效率,发展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如此一来,学生便能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更好地理解与感知化学学科的生活化教学本质,并能在实际的生活中熟练的应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发展,对学生化学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提升也具有极为深远的教学作用与影响。

(三)强化实验教学活动组织,锻炼学生实践探究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核心基础的教学学科,因而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也成了促进学生化学核心素养发展的关键所在。然而,在以往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绝大多数的高中化学教师往往会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与限制,而对化学实验教学存在错误的教学认知。这就使高中生在实际的化学课堂学习中很少有参与化学实验学习活动的机会。久而久之,学生便会因实践能力与操作能力长期得不到提高与锻炼而出现化学学习效率下滑等学习问题。这不仅不利于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与综合提升,在很大程度上还会对学生化学学习的积极性与热情造成打击,进而严重限制与阻碍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因此,为了能在实际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培养与提升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作为学生学习引导者与学生发展促进者,高中化学教师就必须充分重视多种化学实验教学活动在日常教学中的组织与开展,从而在有效丰富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促使学生通过参与化学实验学习活动实现实践探究能力与操作能力的有效锻炼,进而实现化学核心素养的进一步发展。例如,在教学“认识有机化合物”一课时,高中化学教师就可采用演示实验的方式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演示利用球棍模型搭建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的过程,从而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促使学生通过演示实验教学更为直观、形象地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特点。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可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更多的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模型,从而在有效开阔学生化学知识视野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化学知识理解与认识。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化学学习效率的提高,对深化学生理解能力、锻炼学生想象能力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引导学生进行“用化学沉淀法去除粗盐中的杂质离子”化学实验学习活动时,教师便可根据学生的化学学习情况,认知发展情况以及动手操作能力将学生划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实验学习活动展开自主、合作的探究性学习,以此促使学生能在实际的实验学习过程中能充分发挥自身学习主体性对实验过程进行探究、思考,对实验方案进行改进、优化,对实验结论进行总结、分析。在此过程中,高中化学教师则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教学引导作用,针对学生实验学习方法、实验操作步骤、实验设计环节中所存在的不足进行合理指导,从而在促使学生更好地完善化学实验学习结构的同时,促进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独立思考探究能力以及问题解决与分析能力的发展。这不仅有利于高中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对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以及化学核心素养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篇(2)

一、改进教学方法,引导自主活动

教学方法的改进是为了教学内容更易为学生所掌握,也是化学教师的授课能力的体现所在.初三化学考试基本以应试为目的,而高中化学容量大、学习要求高,导致学生很难适应.因而,高中化学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顺利的完成初中与高中化学的衔接,最终出色的完成高中的化学学习任务.

我校高中化学课堂主要是采用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活动单模式.只有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的知识才可能最大限度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学生才能顺利的完成学习任务.所以教师在课堂活动单的设计上,采用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引导解惑等方式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配合程度,引起学生对化学课程的学习兴趣.如,人教版必修一中“离子反应”,这个模块的知识点较繁杂,学生在短时间内很难分辨清楚各种离子的反应变化.在学习活动中,通过设计实验将四组溶液,各组少量于试管中混合,观察并记录产生的现象,分析发生变化和没有变化的离子,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化学反应(即离子方程式).

接下来利用活动单让学生分小组对题干进行对比分析,从不同的实验、相同的现象中找出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加深对离子反应含义的理解,学会正确书写离子方程式的方法.在课后的反馈训练中进一步强化书写规则,这样学生上课起来也会有激情,学习的效果自然会提升,那么教师的教学目的也就达到了.

二、 丰富课堂内容,促进知识拓展

化学学科的内容源自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教学内容应该紧密联系实际生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这样学生学习起来既有一定的直观认识,又有浓厚的兴趣,教师再加以引导,让学生寻根究底,归纳总结出其本质的内容.如,学习胶体的性质,我们可以以实际生活中豆腐的制法为例,让学生观看制作豆腐的过程的视频.在观看的同时,教师作适当的讲解.学生可以知道黄豆里的蛋白质团粒被水簇拥着不停地运动,聚不到一块儿,形成了“胶体”溶液.要使胶体溶液变成豆腐,必须点卤.点卤用盐卤或石膏,盐卤主要含氯化镁,石膏是硫酸钙,它们能使分散的蛋白质团粒很快地聚集到一块儿,成了白花花的豆腐脑.再挤出水分,豆腐脑就变成了豆腐.豆腐、豆腐脑就是凝聚的豆类蛋白质.这样既让学生丰富了生活常识,又了解了胶体的相关知识,增强记忆.

对于有些化学知识,我们还可以结合历史上发生的事件进行讲授,让学生从中得到启发和教育.比如,在学习氯气的性质时,我们可以联系2005年在淮安高速公路上发生的氯气泄露事件,从这件事件中让学生了解氯气的有关性质,如①为什么事故附近的翠绿的麦田变成了金黄色? ②用NaOH溶液、石灰处理事故的科学依据是什么?写出Cl2与NaOH溶液、石灰乳反应的方程式.③根据氯气的性质,小组讨论交流,遇到氯气泄漏时的应急处理办法.诸如此类的课堂教学会让学生从现实生活的悲剧中学到了必须掌握的化学知识,同时又接受了安全等方面的教育.

化学教师只要平时多留意日常生活,总能找到既与化学课程相关联又是学生兴趣的事件.我们可以由此作为教学的切入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打造高效课堂奠定基础.

篇(3)

一、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态度

树立学生崇尚科学的良好态度是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基础。化学是一门与人们实际生活联系十分密切的学科,化学学科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促进了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所以,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渗透这样的教学思想。

在高中化学的教材上有许多介绍化学发展史的内容,像氯气的发现和确认、苯的发现和苯分子结构学说等内容,都能很好地证明一个问题,那就是化学科学的进步和发展都是由实验一步步发现和证明的。

二、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精神

学生严谨的治学精神是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学生有了严谨的治学精神才能更好地掌握学科知识,才能更好地提升自身的科学素养。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些学生厌倦学习,上课的时候总是无精打采,下课的时候则生龙活虎。还有的学生读书、做题时不求甚解,一味地等着教师的讲解。这样的学习态度都不是良好的求学态度,久而久之,他们的治学态度就松懈了,不严谨了。针对这些现象,教师在课上要及时纠正。比如,为了让学生体验化学学科的严谨性,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些探究性的实验,像这样的探究题:铜锈主要成分是Cu2(OH)2CO3,但随着近年空气中二氧化硫含量的增加,铜锈主要成分被认为是CuSO4・3Cu(OH)2。

那么铜锈的成分到底是什么?

三、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当学生能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就说明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了。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和教学知识有关的学习内容,让学生用课本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比如,在讲授“维生素与微量元素”时,可以让学生寻找一些富含维生素C以及富含微量元素的水果和食物,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讨论维生素C及微量元素的作用。

篇(4)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4-0025-01

一、前言

随着新教改进程的不断深入,目前高中学校越来越注重对学生全面综合学习素质的科学培养,因此展开立足实践、全方位、多视角的素质教育便成为目前高中实践教学中的先进、广泛的科学教学模式,作为高中教学中基础学科的化学教学也实现了突飞猛进的提升。

二、完善培养学生的全面科学素质

掌握扎实的科学基础知识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积累的宝贵财富,同时也是其今后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从事科学工作管理的基础工具。而高中阶段则是高中学生掌握科学知识的最基础时期,因此在化学教学实践中我们只有注重对教学基础环节的强化,促进教学活动的丰富开展,牢固树立学生善于学习、敢于实践的精神,才能最终切实提高他们的科学素质。化学学科中富含着重要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包含众多的基础氧化与还原过程、分解与化合反应、结晶与溶解组合,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只有充分让学生了解化学学科中的反应原理、量变与质变特征规律,强化他们对各类元素的特征熟练记忆,将辩证唯物主义寓于化学教学实践中才能促进学生用灵活的辩证思维、丰富的科学素质促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形成。同时,我们还应强化化学教学与社会关系活动发展的充分融合,通过来源于实践的科学指导,穿插渗透社会重大现实问题的化学事件影响强化树立学生的环保化学实践意识、节能化学科学素养,从而使他们养成积极学习化学,充分挖掘化学优势的应用能力,并在强烈的社会使命感与责任感的驱动下依据科学化学素质为社会良好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做出必要的贡献。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

科学实践能力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精髓,只有掌握了全方位的科学能力学生才能获取更多的科学知识并形成主动探索的实践能力。同时科学能力的塑造过程来源于对科学知识的认真传授与学习,因此高中化学教师只有依据高中生需求采取现代化、适应性的教学方式及科技化的教学手段,注重对学生观察能力、发散思维、丰富想象力、动手操作能力、勇于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培养才能最终促进学生形成丰富、综合的科学能力。

(一)激发化学思维,促进学生形成善于观察、勇于实践的综合能力。思维能力是智力因素的源泉,其涉及的众多领域恰好与化学学科的丰富、多样特点充分契合,因此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化学思维能力的激发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综合的类比、对比能力、分析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及逻辑推理能力。例如在进行卤族元素的教学环节中,我们可充分利用该族类元素的核外电子数相同的突出特点,在令学生了解氯元素的相关特性后,便进行深入的演绎推理式教学,指引学生推导出其他元素的纵向特性,从而充分培养他们形成善于观察、善于推理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还可依据该族中包含的不同电子层数量,将其中的各个元素固有特性进行横向对比,令学生找出元素间的显著特点、共同性质与本质区别,从而培养学生形成深入分析与科学对比的化学思维能力。针对化学教学中包含众多的实验环节特性,我们还应充分树立学生善于观察及勇于实践的综合能力,将这些化学学习的最基本研究方法通过最科学的指导传授给学生,使他们形成主动的、客观的,能通过综合观察给出化学现象的定性与定量分析并最终掌握化学变化的内在本质。在教学中我们应采取全方位、多视角的培养方式,不仅注重对学生的感知能力培养,更注重对学生综合智力的培养,使他们明确化学实验的操作目标,并以主人翁的意识在实验环节中秉承科学求实的态度,认真细致的进行每一项化学实验操作,并最终得出准确的实验结论。

(二)强化主动意识,培养学生形成综合理解及创新能力

自主的学习能力是提升教与学综合水准的必要保证,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充分强化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掌握科学的学习技巧与高效的学习方法等环节入手,丰富的引入生活学习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通过化学现象的灵活多变及富含生活要素的特征吸引,产生强烈的化学学习欲望,并形成自主学习的主动意识及良好的学习习惯。理解能力是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消化并逐步扩充知识范围的重要技能。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引导学生牢固的掌握化学相关概念、化学规律的来源背景及客观的实验条件等,并能深入分析化学变化的根本原因及作出相应的科学判断。随着信息化社会发展进程的不断深入,市场环境越来越需要实践能力完善、适应能力强的综合创新型人才,因此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体系的科学指引下我们只有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全面的培养高中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组织学生广泛参与课外化学实践活动,通过定期开展化学知识竞赛、化学实验技能比拼等专项训练环节,为学生创造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并最终形成综合的创新学习素养。

四、结语

总之,广大高中教师只有从基础建设做起,从夯实学生的整体素质建设入手,促进其德、智、体的全面发展,依据市场经济发展的综合性人才需求开展优化建设、基于化学学科生动形象特点、内容丰富特征、实验趣味有力条件开展兴趣教育、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素质与学习理念,并促进他们养成主动探究式的学习习惯,才能最终使他们成为高学历、高素质的综合实用性人才。

篇(5)

一、教学设计中情境教学的创设

(一)创设真实的接地气的情境背景

利用实物模型、化学史,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让学生感知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在去年江苏省高中化学优质课评比中A组课题“铁及其化合物”中,老师们分别创设绿萝缺铁生病、鹅卵石中的铁元素、月饼包装盒里的脱氧剂成分的研究、激光打印机墨粉中的铁元素等真实的情境背景,通过不同的情境学习相同的知识点。老师在教学设计中把握情境问题的切入点,要难度适当,起点高,落点低,深入浅出,有层次感,要有现实意义,要学生感兴趣。如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环境污染、自然灾害、前言科技、航天航空等方面,让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开发的重要性,让绿色化学观念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根植于脑海中,深刻认识到化学、技术、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化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强化社会责任感,通过这些情境问题映射出学习化学的更高层次的价值追求。

(二)创设环环紧扣的问题境脉

利用创设的情境素材设计一条问题主线,串联起各个知识点,情境问题是载体,通过问题的层层递进,不断激发学生的思维。印象深刻的是李增坤老师的优课,他围绕家里一盆黄化病的绿萝讲授了“铁及其化合物“的相关知识。他设计以下问题展开讨论:①为什么家里的绿萝叶子变黄了?上网查阅原因,知道因为缺铁引起的黄化病;②到网上购花肥治疗黄化病,研究化肥的成分是什么?学习了Fe2+、Fe3+的鉴定方法;③为什么施化肥效果不明显?通过找原因,学习了Fe2+的还原性,容易被氧化成Fe3+;④如何处理变质的化肥?学习Fe3+转化成Fe2+的方法,知道Fe3+的氧化性。他设计的一个个问题过渡自然,无缝衔接,老师娓娓道来,学生学的津津有味。依托情境问题让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积极性,成为学习的主体。我们可以从问题和假设出发,让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情境教学紧扣教学主题,贯穿一节课的教学始终,体现正面的价值导向,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二、教学设计中实验教学的优化

(一)实验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

1.教学设计中根据实验内容的难易程度,分为以下四类:①老师独立完成的演示实验;②老师演示实验中邀请学生共同完成(老师为主,学生为副);③学生的演示实验(老师扮演好打下手的角色);④学生的分组实验活动。教学设计中写好基于学科素养下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陆瑾瑾(江苏省启东市汇龙中学江苏启东226200)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预测好实验可能的突发状况和应急措施,做好预备实验。指导学生实验时既要事无巨细,又要注意不能代替包办,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参与到实验中来,能对观察记录的实验信息进行加工,并获得结论。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更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2.教学设计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实验分不同时间段呈现。通常有以下四种:①课的开始,通过实验情境引入课题,设置悬念,增强学生探究物质组成、性质、变化的兴趣;②课的中途,通过实验帮助学生形成概念、理解原理,能依据探究目的设计并优化实验方案,发现并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③课的尾声,它能巩固化学知识,让学生懂得尊重客观事实和证据,反对伪科学;④课后实验,它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思维,强化探索研究科学的精神,养成独立思考、敢于质疑的精神,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实验教学内容敢于创新化

1.实验仪器、方法的创新设计

实验仪器不拘泥于常规仪器,可以用医用注射器、塑料瓶、吸管等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来代替滴管、集气瓶、导管、锥形瓶等常见的化学仪器,拉近了学生与化学的距离,更容易理解实验原理。例如:氨气的喷泉实验,如果烧瓶中氨气不干燥,装置漏气,很容易失败,我们可以将盛放水的胶头滴管换成医用注射器注水,细长的针尖穿过橡皮塞不易漏气且能较长时间保证氨气干燥,操作简单,提高了实验的成功率。还有氨气的性质实验,用两根玻璃棒分别蘸取浓盐酸、浓氨水,靠近玻璃棒,观察中间的白烟。两种物质挥发出的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污染了空气,我们不妨用直玻璃管代替玻璃棒,在玻璃管两端分别塞上蘸有浓氨水和浓盐酸的棉花球,再在两端塞上橡皮塞,可以很明显地观察到玻璃管中间的白烟,又解决了污染问题。

2.合理利用现代教学装备

信息发展日新月异,紧跟时代的步伐。一些定量实验、无法直观体现出来的数据可以借助于现代教学装备,如PH传感器(酸碱度的测定)、压强传感器(溶解气体的测定)、数据采集器、手持技术的合理使用。大数据使上课节奏紧凑、高效,帮助学生从元素和原子,分子水平认识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能从宏观辨识和微观探析相结合的视角分析与解决问题。创新能推动发展,通过设计、改进实验方案,对实验方案的评价预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他们“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的化学核心素养,从实践层面激励学生勇于创新,为将来积极参与有关化学问题的社会决策打下基础。

三、教学设计中认知模型的建立

(一)建模在新授课中的设计

篇(6)

所谓科学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一定的科学知识过程中所形成的适应社会发展和人类自身完善所需要的基本品质和能力,它包括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有效地实施科学素养教育,就必须要改革当前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那么具体来说,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呢?本文将从利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进行科学观教育、利用课堂学习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精神、联系实际生活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三个方面进行探究。

一、利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进行科学观教育

科学素养主要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与正确的科学观,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理念。中学化学教学在所涉及到的化学定律与化学原理、化学理论与化学基本概念等中蕴含着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均异常丰富。故此,我们有必要将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渗透于化学教学过程中。这就要求我们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辩证唯物主义元素,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以教学“氧化―还原反应”这一化学概念为例,我们可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中的“对立统一”观点,引导学生从初步认识得氧和失氧的基础上,上升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的层面: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既是一个整体又是一对矛盾的双方,因为上述两种反应同时发生,双方均以对方作为反应的前提;倘若不存在氧化反应,还原反应也就无从谈起。可见,二者既统一又对立,并在特定的条件下互相转化。通过上述引导,学生既深刻理解了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又培养了辩证地全面地科学地看待所有事物的观点,学会了用对立统一的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其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与正确的科学观也由此逐步形成。

二、利用课堂学习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精神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还必须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在平时的化学课程学习中,少数学生学习习惯不好:有的缺乏自主探究与积极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遇到问题往往依赖教师的讲解来解决问题;有的学生对问题的探究一知半解敷衍了事,只限于解答问题的答案,而不善于或者根本就不乐意梳理与回顾一系列的问题,从而出现下次碰到同类问题时仍然无法找到正确答案的现象。鉴于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尽最大努力纠正学生的上述不良习惯,努力培养学生一丝不苟、严谨治学的精神与态度,引导学生不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演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测定”的实验过程中,我们可以将之预设为学生的探究性实验活动,指导学生通过多种实验了解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等,引导学生明白:化学实验是我们开展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生自行培养自己的实验能力,有利于培养自身的化学科学思维,有利于培养自身透过化学现象认知化学本质的能力。还要引导学生明白:培养自身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有助于理解与吸收课堂知识,有利于活学活用课堂知识,有利于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三、联系实际生活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要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实验与生活是最好的途径。新课标、新教材大力加强实验的同时,还大力改革实验内容,使实验生活化、简单化和微型化,以适应21世纪绿色化学的发展要求。例如,自制酸碱指示剂,要求学生取几种植物的花瓣或果实制取酸碱指示剂,并试验它们在食醋、石灰水、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中的颜色变化。这个实验既应用了所学知识――酸碱指示剂与酸或碱起作用显示不同的颜色,又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到化学知识是有用的,是和他们的生活紧密相联的。某些家庭小实验如利用饮料瓶、纱布、沙石等自制简易净水器,清洗餐具,制作叶脉书签等内容都贴近社会和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到亲切,极大地吸引着学生的实验兴趣和创新欲望,教师应因势利导,积极组织做好这些实验。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终极目标在于指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运用化学知识。也即在于指导学生既要得心应手地完成教材中规定的化学实验,更要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运用化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许许多多实际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引导学生明白:我们的身边随时随刻都存在着化学知识,我们的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等均与化学密切相关等。以此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化学,探询化学领域的奥秘,用化学知识改善我们的生态环境,造福社会与人类。

四、结语

化学学科素养的核心为化学学科思想。既如此,化学学科思想也必将成为化学课堂教学预设的核心。这就要求我们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学生的化学知识储备与化学学科的独特特征,以化学学科思想为统帅,精心预设化学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细节,使化学味充溢于每一节化学课堂,引导学生在充分体验到化学科学探究的乐趣的同时,培养化学思维,掌握化学学习的基本方法,并将所学到的化学知识转化为服务社会服务人类的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 钱强、张婷婷. 化学公共基础课如何培养中职生科学素养[J].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教通讯),2009(11).

篇(7)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15-0098-03

一、设计理念

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5个维度,它是高中生综合素质的具体体现,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化学学科育人的基本要求,全面展现了学生通过化学课程学习形成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

本节课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出发点,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基于学科知识特点,将教学内容分成两个子主题(二氧化硅、硅酸),在每一个子主题中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并通过阶梯式问题的设计,为学生搭建学习的脚手架,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问题解决的成功与喜悦,逐步提升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二、教学背景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1第四章第一节“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的第一课时。将硅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作为非金属的开篇,能够让学生充分认识硅及其化合物在非金属材料和信息技术领域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突出了硅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氧化硅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物质,含硅元素的材料制品大都是以二氧化硅为原料的,先学习比较熟悉的二氧化硅,再学习其他化合物和单质硅的顺序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此作为这一节的第一课时,把学习内容定为二氧化硅和硅酸。

二氧化硅是典型的酸性氧化物,在生活中学生对其感性认识较为深刻,从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学习起来具有亲切感。学生在第二章学习了物质的分类,教学中运用分类、类比的方法,从复氧化碳的性质入手,迁移建构二氧化硅的性质,知道化学变化需要一定的条件,并遵循一定规律,符合高中生的认知水平,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在二氧化硅和二氧化碳的性质的对比学习中,给出二氧化硅的网状结构和二氧化碳的结构,通过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并为今后结构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教学目标设计

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SiO2的结构、性质和用途。

(2)了解硅酸的制备和化学性质。

(3)了解二氧化硅材料生产、生活等领域的应用。

(4)认识元素周期表中位于同一主族元素化合物性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2.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已学过的CO2的性质,借助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建构SiO2的结构、性质和用途,建构化学反应变化观念,学习运用分类、类比等方法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方法。

(2)通过对资料的收集,培养获取有用信息,并有效归类、有序表达的能力?

(3)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学习中的问题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

(2)通过资料收集,感受二氧化硅在材料领域的重要地位,激发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二氧化硅和硅酸的性质

难点:二氧化硅的结构与性质

五、教学方法

基于阶梯式问题的学案导学教学法

六、教学用具

剂:硅酸钠溶液(饱和Na2SiO3溶液按1 ∶ 2的体积比用水稀释),酚酞溶液,稀盐酸。

仪器:试管,胶头滴管。

多媒体教学设备

七、教学过程

1. 课堂导入

【教师】地壳中含量居第2位的元素是什么元素?它在自然中的存在形态有哪些?它们在生活中起到了怎样的重要作用?请负责收集任务小组的组长展示收集整理的图片。

【学生】展示并讲述。

【设计意图】通过课前安排学生自主收集资料,赞赏化学对社会发展的重大贡献,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激发学习热情。

【过渡】为什么二氧化硅在人类生活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它具有怎样优良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 课堂活动――主题活动1:二氧化硅

【环节1】明确学习任务

【学生】阅读课堂活动单上的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通过细化学习目标,使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环节2】研究硅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

【学生】按以下课堂活动单上的内容自主学习,然后分组汇报总结。

【旧知识回顾】

(1)写出C、Si原子结构示意图:C____,Si_____。

(2)碳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态有哪些?

【深入思考】

(1)C、Si原子结构有何相同之处?这决定了碳与硅具有什么样相同的性质?

(2)为什么硅元素在自然界中只以化合态形式存在?为什么说硅是构成地球上矿物界的主要元素。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阶梯式问题,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的结构与性质,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

【环节3】研究二氧化硅的结构与物理性质

【教师】展示学生收集到的二氧化硅的存在和应用图片。

【设疑】二氧化碳是由CO2分子构成的物质,这类由分子直接构成的物质通常具有熔、沸点低、硬度小的特点。SiO2具有怎样的性质特点?为什么它与CO2的性质有很大的差异?

【学生】按以下课堂活动单上的问题分组研究,然后汇报总结。

【问题研究】

(1)根据SiO2的存在和应用,总结SiO2物理性质特点。

(2)为什么CO2和SiO2的物理性质的差异这么大?

【设计意图】通过设置“进阶式”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宏观辨识和微观探析,将抽象知识形象化,进一步强化“结构决定性质”的学科思想。

【教师】展示金刚石和二氧化硅晶体结构的动画。

【学生】观察、思考、领悟。

【环节4】研究二氧化硅的化学性质

【学生】按以下课堂活动单上的内容自主学习,然后分组汇报总结。

【旧知识回顾】

(1)CO2是酸性氧化物,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写出它与水、NaOH溶液、Ca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设计意图】设置“平台式”问题,利用旧知识迁移,构建SiO2化学性质。

【深入思考】

(2)SiO2是硅酸(H2SiO3)的酸酐,也是酸性氧化物,你认为它能否像CO2一样与水反应生成硅酸?为什么?试写出SiO2与NaOH溶液、Ca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玻璃中含有SiO2,实验室盛装NaOH溶液的试剂瓶用橡皮塞而不用玻璃塞,你知道为什么吗?

(4)实验室里氢氟酸是保存在塑料瓶中,而不能保存在玻璃试剂瓶中,你知道为什么吗?

【设计意图】运用化学变化的规律,设置“进阶式”问题,进行SiO2化学性质的初步构建,培养化学学科的“变化观念”。

【教师】播放氢氟酸与玻璃反应的实验录相。

【W生】记录实现现象,书写化学方程式。

【学生】讨论以下问题,然后分组汇报。

(5)SiO2既能与NaOH溶液反应,又能与氢氟酸反应,所以有同学认为SiO2应该属于两性氧化物,而不属于酸性氧化物?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说说你的理由。

【设计意图】能多角度分析化学反应,深刻认识两性氧化物与酸碱反应的本质,明确SiO2的特殊性质。

(6)从CO2和SiO2中碳、硅元素的化合价看,二者应该还具有什么性质?试写出体现这一性质的化学方程式。

【设计意图】能基于证据对物质的变化提出可能的假设,并通过分析推理加以证实,建立元素化合价与性质关系模型,培养“证据推理与模型认识”素养。

【环节5】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CO2和SiO2在性质上的异同,并说明造成这些异同的原因是什么。

【环节6】应用提升

【学生】自主完成课堂活动单“应用提升Ⅰ”。

【过渡】你知道食品包装袋中的硅胶干燥剂是怎么制得的吗?

3. 课堂活动――主题活动2:硅酸

【环节1】明确学习任务

【学生】阅读课堂活动单上的学习目标。

【环节2】实验4-1硅酸的制法

在试管中加入3~5mlNa2SiO3溶液,滴入1~2滴酚酞溶液,再用胶头滴管逐滴加入稀盐酸,边加边振荡,至溶液红色变浅并接近消失时停止、静置。仔细观察变化过程及现象,完成实验报告。

【学生】分组实验。

【设计意图】通过分组实验,训练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赞赏学生面对“异常”现象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素养。

【教师】实验中生成的软而透明的、胶冻状的硅酸凝胶,经干燥脱水后得到多孔的硅酸干凝胶,称为“硅胶”。“硅胶”为什么可用作催化剂的载体和干燥剂?如果在实验中用“硅胶”干燥气体,它应该放置在什么仪器中?“硅胶”不适合干燥什么气体?

【学生】思考并回答。

【设计意图】设置“进阶式”问题,引起对硅酸性质的深入思考。

【环节3】研究硅酸的化学性质

【学生】自主研究以下问题,然后汇报。

碳酸和硅酸都显弱酸性,二者性质比较相似,试结合碳酸的性质,完成下列问题:

(1)硅酸与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

(2)硅酸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设计意图】类比构建硅酸的化学性质。

【教师】在元素周期表中,同一主族元素的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是逐渐减弱的,所以硅酸是一种比碳酸还要弱的酸,它不能使指示剂变色。请你设计简单的实验,证明碳酸的酸性比硅酸强。

【学生】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设计意图】设置研究性问题,强化对硅酸酸性的认识,培养科学探究意识。

【环节4】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碳酸和硅酸的性质有哪些异同?

【环节5】应用提升

【学生】自主完成课堂活动单“应用提升Ⅱ”。

4. 学习评价

【学生】自主完成随堂检测。

【设计意图】设置试题,巩固所学知识,并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进行结果性评价。

5. 作业布置

(1)预习“第2课时 硅酸盐和硅单质”。

(2)(选做)上网查询深入研究:为什么干冰的熔沸点远远低于石英晶体。

【设计意图】培养学习习惯,培养学习兴趣。

八、板书设计

篇(8)

为了体现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理念,反映化学学科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2011年化学科考试大纲明确指出,化学高考试题将在测试考生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的基础上,全面检测考生的化学科学素养。新课标指出,科学素养落实到化学课程,一般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STSE(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三个维度来具体描述。既注意科学的核心概念与化学知识体系的关系,又有意识地在化学知识的应用过程体现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价值观。对于高三学生来说,高中教材的内容基本授完,教师利用现成的教材内容来进一步培养学生化学科学素养有所弱化,如何通过高三化学复习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下面谈谈笔者的体会。

一、利用试题,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在高三化学的复习中,大部分的时间是用来进行习题的训练与评讲,教师要利用好习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在试题的评讲中要注重师生的情感交流

高三化学的复习过程中,大考、小考比较多,学生学习压力大,教师在讲评试题时应以关心、激励、委婉提出等人性化的语言贯穿始终。有的题目学生虽然做过,但考试时还是答错,此时教师应好好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做好补救的工作。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教师在试题的评讲过程中,应会欣赏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在批改试卷的过程中,尽量找出每一个学生答题的优点,在试卷中写激励的批语,在试卷的评讲过程中做适当的表扬。委婉提出答题中存在的问题,如:“如果能够这样答,效果会更好”。在试题的评讲过程中,注意要放下教师的“权威”和“架子”,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也让每个学生都有暴露思维过程的机会,各抒己见,让他们在交流讨论中发现问题,在教师的鼓励下增强信心,消除其压抑感,在表扬声中获得愉悦。此外,教师要爱护学生的自尊心,不能因为学生提出一些显浅、错误或怪诞的问题而感到惊讶或可笑。对学生提出的任何问题都要满腔热情,不能“泼冷水”,这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都有重要的意义。

(二)习题的设计上关注STSE,体现学科的发展性和时代性

在高三的复习中,教师要精选习题。习题在设计上要有利于学生掌握学科的核心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最重要的并不是掌握很多的事实性知识,而是能牢固地、准确地,哪怕只是定性地建立起基本的科学观念。而这些观念的形成又离不开对核心知识的正确理解。众多事实表明:许多学生会做一个概念的相关试题,但其在进行概念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迷惑,并没有转变,易造成知识世界和观念世界的分离。教师在试题的练习与讲评中应担负着这一功能。有的习题的设计上应联系生活、社会、科学技术、化工生产。以习题为载体,培养学生关心科学的社会效果,关心当代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关心如何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等。通过习题的讲练,培养学生有效地解决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与化学相关的问题,知道如何获取信息,并且在需要时能进行科学的决策。在教学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自觉地关心自然、社会、科技以及生产、生活中的化学问题,了解化学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帮助学生学会运用已有知识对现实问题进行初步研究,使他们逐步形成对社会、对自然的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运用所学知识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利用典型题来以“点”带“面”,提高学生的归纳小结能力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提高有利于掌握知识。新教材知识内容编排体系、逻辑结构、知识的呈现方式不具有系统性,这要求我们师生要站在一定的高度来审视所学过的知识。教师应引导学生梳理好所学知识,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提高其归纳、小结等自学能力。在习题课的教学中,教师要选择应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的习题作为“点”来给学生训练。通过典型题的训练和评讲,让学生联想、回归到课本的有关知识点,使知识前后连贯,融会贯通,形成知识网络,达到落实双基的目的。例如对于化学反应速率的知识点,教师可以选择一道比较典型的题目来加以训练,通过该题的训练让学生联想回忆反应速率的定义、表达式、单位、影响因素、与化学平衡的关系以及用不同反应物或生成物的反应速率来表示该化学反应的反应速率有何关系等;可通过典型的无机推断题来让学生联想、回(下转第52页)

(上接第50页)忆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有关知识,联系实际并构建学科知识点网络,在习题的训练中加强知识的记忆、联系及理解。

(四)以主干知识为载体,设计典型的习题来提高学生的学科能力

高三是学生能力提高最大的阶段。实施新课标后,高考试题从能力立意向三维目标的转化,即要求考生应通过自己读书、质疑、探究、思考来获得知识,解决问题,逐渐形成自学的能力和思维能力,不断的提高化学学科的科学素养。思维能力是中学化学能力培养的核心,它与观察能力、实验能力、自学能力有紧实的联系。思维能力对学生当前的学习和未来的发展都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所以教师在习题的设计及选择上,应以主干知识为载体,注重对学生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能力的培养;学生通过习题的训练,能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化学问题实验探究能力。

二、高三复习手段应多样化,避免单纯的习题讲练

在高三的化学复习中,由于高中的教材内容已基本授完,许多教师对化学的复习只是单纯的习题讲练,使高三学生觉得枯燥无味,同时大量、反复地做题,使学生变成了只会做题的“机器”,这与新课标的要求是不相吻合的,更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高三化学复习不能只是单纯的习题讲练,应有灵活多变的复习方式。

(一)高三学生要走出课堂

在高三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有些试题涉及到环保问题时,有些学生答题时总是考虑不周全,虽然学生在平常做过一定量有关环保方面的题目。为什么这样呢?我认为,学生觉得注意环保问题是对的,但绝大多数学生对环境污染所造成的危害认识不是很深刻,对保护环境只是保留于字面认识上,没有把这种认识落实到自己实际行动,自觉关心环境、保护环境,没有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就如自己知道随地丢果皮是不对,但剥了香蕉皮顺手丢在地上,被旁人提醒才知道一样。所以我觉得,在高三的复习中,有时要走出课堂,多些创造机会给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会日常生活上一些化学问题,可能会比单纯做题、讲题效果更好。如果学校附近有企业或工厂,学校可以与他们联系,让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进厂参观学习;可带学生去参观参观污水处理厂;到洗涤厂参观洗衣粉、肥皂的生产工艺。通过参观,学生感性地认识到了生活、生产中的化学。通过对工业流程的参观,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到课堂上所讲解的化学理论知识。

(二)实验不能“纸上谈兵”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化学实验是化学学科的特点,高考加大了对学生化学实验的考查力度。但通过对学生高考成绩分析,学生实验试题的得分仍然较低,这暴露出一部分考生对实验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现象。出现这样现象,笔者认为跟高三学生不做实验或少做实验是分不开的。在许多学校,高三学生没有实验课,在没有现成的实验内容的情况下,大部分教师又怕麻烦,没有创造机会给学生动手做实验,只让学生“背”实验、“记”实验,这是不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及提高的。其实,高三学生更具备有完整的中学知识,有更强的分析问题及探究问题的能力,教师应给学生更多设计实验来探究问题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应用实验方法来探究问题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应认真挖掘教材,让每个学生在实验室里真正落实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的原理、装置、现象和实验的方法,认真演练练习册中的实验习题,让学生对化学知识与技能同时落实。

在新课程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一个长期的目标,科学素养是学生对化学知识与经验的积累。在高三化学复习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灵活多样、行之有效的复习方法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才能使学生参加高考立于不败之地。

[参 考 文 献]

篇(9)

利用好试题 走出课堂 实验操作

为了体现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理念,反映化学学科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2008年化学科考试大纲明确指出,化学高考试题将在测试考生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的基础上,全面检测考生的化学科学素养。新课标指出科学素养落实到化学课程,一般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STSE(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三个维度来具体描述。既注意科学的核心概念与化学知识体系的关系,又有意识地在化学知识的应用过程体现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价值观。[1]对于高三学生来说,中学教材的内容基本授完,教师利用现成的教材内容来进一步培养学生化学科学素养有所弱化,如何通过高三化学复习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下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利用好试题,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在高三化学的复习中,大部分的时间是用来进行习题的训练与评讲,教师要利用好习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1、在试题的评讲中要注重师生的情感交流

高三化学的复习过程中,大考、小考比较多,学生学习压力大,教师在讲评试题时应以关心、激励、委婉提出等人性化的语言贯穿始终。我经常在办公室听到有的教师说:“真是猪脑袋,这道题不知做多少遍了,还做错……”,我真担心有的教师因学生考差,情绪失控中,在教室说出这些话,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有的题目学生做过,还是不会,我们应好好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做好补救的工作。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颔,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我们在试题的评讲过程中,应会欣赏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在批改试卷的过程中,尽量找出每一个学生答题的优点,在试卷中写激励的批语,在试卷的评讲过程中做适当的表扬。委婉提出答题中存在的问题,如:“如果能够这样答,效果会更好”。在试题的评讲过程中,注意要放下教师的“权威”和“架子”,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也让每个学生都有暴露思维过程的机会,各抒己见,让他们在交流讨论中发现问题,在关心下增强信心,激发兴趣,消除其压抑感,在表扬声中获得愉悦。此外,教师要爱护学生的自尊心,不能因为学生提出一些显浅、错误或怪诞的问题而感到惊讶或可笑。对学生提出的任何问题都要满腔热情,不能“泼冷水”,这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都有重要的意义。

2、习题的设计上关注STSE(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体现学科的发展性和时代性。

在高三的复习中,我们要精选习题。习题在设计上要有利于学生掌握学科的核心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最重要的并不是掌握很多的事实性知识,而是能牢固地、准确地,哪怕只是定性地建立起基本的科学观念。而这些观念的形成又离不开对核心知识的正确理解。众多事实表明:许多学生会做一个概念的相关试题,但其在进行概念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迷惑,并没有转变,易造成知识世界和观念世界的分离。[2]我们在试题的练习与讲评中应担负着这一功能。有的习题的设计上应联系生活、社会、科学技术、化工生产。以习题为载体,培养学生关心科学的社会效果,关心当代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关心如何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等。通过习题的讲练,培养学生有效地解决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与化学相关的问题,知道如何获取信息,并且在需要时能进行科学的决策。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自觉地关心自然、社会、科技以及生产、生活中的化学问题,了解化学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帮助学生学会运用已有知识对现实问题进行初步研究,使他们逐步形成对社会、对自然的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运用所学知识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利用典型题来以“点”带“面”,提高学生的归结小结能力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提高有利于掌握知识。新教材知识内容编排体系、逻辑结构、知识的呈现方式不具有系统性,这要求我们师生要站在一定的高度来审视所学过的知识。教师应引导学生梳理好中学知识,在理解的基础上记起来,进而提高学生的归纳、小结等自学能力。在习题课的教学中,我们要选择应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的习题作为“点”来给学生训练。通过典型题的训练和评讲,让学生联想、回归到课本的有关知识点,使知识前后连贯,融会贯通,形成知识网络,达到落实双基的目的。例如对于化学反应速率的知识点,我们可以选择一道比较典型的题目来加以训练,通过该题的训练让学生联想回忆反应速率的定义、表达式、单位、影响因素、与化学平衡的关系以及用不同反应物或生成物的反应速率来表示该化学反应的反应速率有何关系等[3];可通过典型的无机推断题来让学生联想、回忆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有关知识,联系实际并构建学科知识点网络,在习题的训练中加强知识的记忆、联系及理解。

4、以主干知识为载体,设计典型的习题来提高学生的学科能力

高三是学生能力提高最大的阶段。在新课标形势下,高考试题从能力立意向三维目标的转化,就要求考生应通过自己读书、质疑、探究、思考来获得知识,解决问题,逐渐形成自学的能力和思维能力,不断的提高化学学科的科学素养。思维能力是中学化学能力培养的核心,它与观察能力、实验能力、自学能力有紧实的联系。思维能力对学生当前的学习和未来的发展都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所以在习题的设计及选择上,应以主干知识为载体,注重学生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能力的培养;通过习题的训练,能提高分析问题、解决化学问题实验探究能力。

二、高三复习手段应多样化,避免单纯的习题讲练

在高三的化学复习中,由于高中的教材内容已基本授完,许多教师对化学的复习只是单纯的习题讲练,反复做题、讲题使高三学生觉得枯燥无味,变成只会做题的“机器”,与新课标的要求不相吻合,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高三化学复习不能只是单纯的习题讲练,应有灵活多变的复习方式。

1、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不单是靠几道化学题“练”出来的,高三学生有时要走出课堂。

在高三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些试题涉及到环保问题时,有些学生答题时总是考虑不到,虽然学生在平常做过一定量有关环保方面的题目。为什么这样呢?我认为,学生觉得注意环保问题是对的,但绝大多数学生对环境污染所造成的危害认识不到深刻,对注意污染,保护环境只是保留于字面认识上,没有把这种认识落实到自己实际行动,自觉关心环境、保护环境,没有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就象自己知道随地丢果皮是不对,但剥了香蕉皮顺手丢在地上,被旁人提醒才知道一样。所以我觉得,在高三的复习中,有时要走出课堂,多些创造机会给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会日常生活上一些化学问题,可能会比单纯做题、讲题效果更好。如果学校附近有企业或工厂,学校可以与他们联系点,让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进行参观学习;可带学生去参观参观污水处理厂;到洗涤厂参观洗衣粉、肥皂的生产工艺。通过参观,学生感性地认识到了生活、生产中的化学。通过对工业流程的参观,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到课堂上所讲解的化学理论知识。这也是种复习方式,说一定会有更好的效果。

2、实验不能只是“纸上谈兵”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化学实验是化学学科的特点,高考加大了化学实验的考查力度。但实验试题的得分仍然较低,这暴露出一部分考生对实验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现象。出现这样现象,我认为跟高三学生不做实验或少做实验是分不开的。在许多学校,高三学生没有实验课,在没有现成的实验内容的情况下,大部分教师又怕麻烦,没有创造机会给学生动手做实验,只让学生“背”实验、“记”实验学,这是不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及提高的。其实,高三学生更具备有完整的中学知识,有更强的分析问题及探究问题的能力,我们应给学生更多设计实验来探究问题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应用实验方法来探究问题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应认真挖掘教材,让每个学生在实验室里真正落实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的原理、装置、现象和实验的手法,认真演练练习册中的实验习题,让学生知识与技能同时落实。

在新课程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一个长期的目标,科学素养是学生知识与经验的积累。在高三化学复习中,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灵活多样、行之有效的复习方法,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才能使高考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篇(10)

要给别人一碗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作为教师也要与时俱进、学习新知识、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发现新情况、研究新问题、力争站在教育教学的制高点和最前列。

探讨新课程下高中化学教师素质结构的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是素质教育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化学教师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一、教师需要有春风化雨的个人心理素质

春风化雨的个人心理素质,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个性心里品质,热爱、信赖和尊重学生。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要努力克服传统教育领域里过于成人化和理想化的倾向,做到和蔼可亲、平易近人、风趣幽默、富有童心。一些名人名言也说明了心理素质的重要性,如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俄国谢切诺夫说过:“一切智慧根源都在记忆,记忆是整个心理生活的基本条件。”

二、教师需要有点石成金的教育创新素质

教师已经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者变为集多种角色于一身的促进者、引导者、研究者、学习者、建设者、开发者等,学生也不再仅仅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具有能动性、主体性、创造性、发展性的人。因此,针对新课程必修模块基础性的特点,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要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绝不能就知识而教知识。比如“金属及其化合物”中代表金属Na、Al、Fe、Cu的学习,学完以后,学生可能觉得金属之间关系不大,感到知识凌乱难记。但是此时教师若趁热引导学生意识到Na代表了活泼金属;Al代表了两性金属;Fe代表了变价金属;Cu代表了不活泼金属,同时通过Na、Al、Fe分别与O2、H2O反应的差异,总结出不同金属跟O2、H2O反应的情况与金属活动性的关系,用金属活动性来统摄Na、Al、Fe、Cu的性质,教师起到点石成金的作用,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迁移能力、归纳能力和教材中的重要思想――分类思想。

三、教师需要有合理的学科知识结构

教师的学科知识结构因人而异,但根据当前化

学教师的工作任务,化学

教师的学科知识结构应该是如图所示的“鸡蛋式”结

构,包括核心知识、紧密知识和知识。核心知识是指中学化学教材中的化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实验技能以及教材的结构安排等内容。紧密知识是指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较高层次的化学理论、化学学科的体系框架、化学学科发展史、探究化学学科知识的标准与思考方式、对化学学科及其发展的基本认识和价值判断等内容。知识是指与社会、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化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化学学科最新成就等内容。核心知识反映教师教学工作的基本内容。紧密知识反映教师学科知识的纵深度,这部分内容不仅有助于教师讲清“是什么”,更有助于教师讲清“为什么”,使教学做到深入浅出、得心应手。知识反映教师学科知识的宽度,这部分内容可帮助教师灵活多样地处理教材,缩小教学内容与新知识、应用之间的差距,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新课改下的教师,要有对人类的热爱和博大的胸怀,对学生成长的关怀和敬业奉献的崇高精神,复合的知识结构,富有时代精神的教育能力和研究能力,在实践中凝聚成的教育智慧。让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去学习、实践、反思、创新,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的化学老师。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2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上一篇: 教育方针的具体内容 下一篇: 白色污染的措施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