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策略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18 17:38:5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高中历史教学策略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高中历史教学策略

篇(1)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3.119

高中历史教学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引下,达到新的水平和高度。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有必要继续针对高中历史教学的现状做教学研究。在新思想、新理念的引导下创新教学,不断优化教学,实现历史教学高效长足发展,是所有高中历史课教师共同的期许。笔者基于提升高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的目标,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教学经验,对教学进行反思,总结归纳出一些可供借鉴的教学策略

一、扎实教师的专业功底、强化其教学技能,是实现高效教学的基础保证

“新课程”形势下,专家、学者和教师对于“教与学”都做了极为科学而准确的解释,明确指出了教学是学习的基础,由此看来,教师的教学对于高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影响重大,而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是由教师自身的专业功底和教学技能水平决定的。因此,要想有效提升高中历史教学质量和效率,要从扎实教师的专业素养与强化教师教学技能入手,这样才能确保对教师的教学起着积极地引导、促进作用,才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搭桥铺路,让其乐学、会学并且学好。

不少学生心中理想的高中历史教师应该是口若悬河,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上课生动有趣的,从学生心中的“理想高中历史教师”可以看出,学生对教师的期许很高,学生希望教师知识面广,既能教学有趣,又要能教得好。而教师专业素养的水平直接影响教学的好坏,所以教师不该认为是学生要求太高,而应该将其化为动力,不断督促自己主动学习,不断提升自己、发展自己。高中历史教师不能因循守旧、故步自封,而应该有与时俱进的意识和不断拓新的精神,从而开阔视野、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

二、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想要在教学活动中做到“胸有成竹”,必须要在课前准备中要做到“尽可能考虑周全”。做好课前准备工作是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的重要保证。在课前准备阶段,教师要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教学的预设和规划,教师需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研究教学内容和选择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前准备充分与否,关系到一堂历史课教学目标的达成效果和教学的好坏。另外课前准备工作要遵循“以学定教”的原则,以学生学习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得有效的学习方法,形成相应的v史思维品质。在教学设计时,教师要以学生学习的兴趣为教学切入点,并精心选择或者创新教学方法,以提升教学效果,推动学生的学习效果。

如,笔者在课前会研读《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师读本》、与教学法相关的书籍等以及阅读具有前沿性的学术期刊,还会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查阅相关的历史文献和资料;然后分析教材,抓住新课程改革下的教材变化,并且比较不同教材之间的异同,同时关注高考新变化,分析命题方向,梳理出教学思路;接着,准备与教学相关的视频、文字资料等;最后结合新课程理念对整个专题进行系统的备课。当然,对整个专题备课,可能会出现把握不准确、不充分的情况出现,所以在开始教学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对后面的教学设计作相应的调整和改进,实现教学的优化。

三、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随着新课程改革应运而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无疑有利于提升教学的有效性。能够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落实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彰显了教师尊重学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让高中历史课堂成为学生的天地,使其充分展现个体的风采和能力。通过对高考趋势的分析,发现会更注重考查学生的历史综合能力,所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分析、归纳和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而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够较好地实现以上种种目标。此外,新课程三维目标的提出,更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而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小组探究中能够切身体验,从而获得情感上的陶冶。而小组学习探究同样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增进情感,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这符合素质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以《》为例,笔者先提供有关列强侵略、的图片、影视资料,激起学生心理上的波动;顺势抛出如下问题:为什么会发生《》?其主要领导者为何人,具有怎样的思想?维新思想内容是什么,其特点又如何?对后世有何影响?如何认识《》?之后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并得出观点看法;课堂交流,教师重点指导学习方法技巧;让学生通过上网阅读相关资料,拓展延伸,深化认识。

四、有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高中历史教学效果的提高

篇(2)

课改以来,历史教师围绕新理念、新课标组织教学,课堂教学呈现出可喜的变化。 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必须改变自己的教学策略。那么,如何转变这种教学策略呢?下面浅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确定新的师生观

新课程要求打破教师居高临下,尊严不可侵犯的权威性,确立平等的师生观。在这种新的课程观中,学生的地位相应发生了变化,学生由“被压迫者”转变为与教师平等的交流。那么,新课改下,如何做到平等的师生观呢?

1.善待学生

教育学生最重要的秘诀是爱,教师要发自内心的爱学生,多给学生一些微笑,学生只有感受到老师的爱和尊重,才能快乐的学习,健康的成长。"爱"也是一种教育,用师爱与学生建立起感情,它不仅能提高眼前的教育质量,也会促进学生的成人和成才,对学生身心的发展、品德的形成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教师爱学生,不仅要关心了解学生,尊重信任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公平对待学生,而且要树立和实践"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现代教育思想,真正地成为学生的严师益友。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应该满腔热情地热爱她(他)所从事的教育工作岗位,忠诚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全身心地扑在教育工作上,不计较个人得失,把自己的青春和全部精力,无私奉献给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从中实现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2.只有尊重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

真正的教育只能是在尊重、信任的基础上,师生之间彼此敞开心扉,走进对方的精神交流和心灵对话中去。身为人师,教师必须理解并尊重自己的学生,永远记住自己的工作是因有学生存在而存在,从“尊贵”的台阶上走下来,平等对待学生。每一个学生,不论他的学习成绩是好是差,品德是否有缺陷,他的人格都应该受到尊重。

3.勇敢的承认自己的过失,错误和不足

教师的职业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教师也是人,也会有过失,因此,教师要用行动说话,摆正自己的位置,超越传统,建立新型的平等、民主、信任、理解的师生关系。

二、确立新的教学观

传统的历史教学,主要以“教学为中心”的教学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负责教,学生主要负责学,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这样,整个教学过程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出现了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的现象。新课改要求在教学观上增加一种新的意识――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意识”,改变过去“以教学为中心”的教学意识。

1.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

传统的历史学习方式主要是死记硬背大量的年代、人名、事件,历史课被学生视为“死背”的学科。讲述、板书、念课文与抄笔记构成历史课的主要活动,教学过程主要以“教师的传授为中心”,这种教学方式降低了广大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学习兴趣,影响了历史学习的质量。新课改背景下的历史教学,教师应注重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培养。课堂上老师力争用精确简洁语言组织课堂。真正把读的时间留给学生,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把评的自由交给学生。使学生真正具备自学、钻研、探究、交流、表达、创新、实践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兴趣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2.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素质教育迫切要求我们创造条件,尽可能多地改进和更新课堂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影视、电脑等先进的电化教学手段和技术,以增强课堂教学信息量,增强历史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形象性,进一步促进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发展。教学媒体多样化、现代化,不仅能给学生神经系统以新的“刺激”,激发学习兴趣,也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教学实践已证明,现代教学媒体运用,对于激发学生兴趣,加深学生印象,增大课堂信息量,提高教学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激活课堂气氛

教师的观念与行为决定了课堂气氛,而这种气氛又反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师生间的信息交流和整体的课堂效果。良好的课堂气氛具有极大的感染力;而消极的课堂气氛对课堂教学效果起到弱化的作用。

篇(3)

应试教育对中国教育影响颇深,传统的历史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学并没有意识到学生主动性学习的重要性,而是一味地将考点内容对学生进行强制灌输,学生为了应对各种历史考试不得不苦背书本内容。这种方式实际上无法让学生对知识点理解透彻,也没有进行知识探究,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提升。

2.学生没有学习欲望

在以往的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只是单方面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使得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厌倦历史课程,而失去了学习欲望。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学生进行知识探究活动,无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历史教学中,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

二、新课程下高中历史教学方式

1.关注学生个人学习发展,改变教学观念

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学首先需要注重学生的个人发展,历史老师需要了解班级学习动态和个人情况,通过生动有趣的课堂内容和丰富的教学设计来带动学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参与到历史课堂中,开展问题探究式活动来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深入了解课本内容,打开学生思维。

2.利用现代化设备和手段,丰富课堂教学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可以充分运用到各种现代化设备和手段,来丰富课堂,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岳麓版高中历史《》时,教师可以在网络上搜索相关的影音资料,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设备对学生进行展示。这样一来不仅可以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对历史产生极大的兴趣,同时还营造出了轻松愉快的历史课堂氛围,帮助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课本知识。

3.加强合作教学,促进师生互动

在历史教学课内外,对于具体的课程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小组划分,让学生自由组合来对具体的学科知识进行研究性学习。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巩固,也可以加强学生的个人表现能力、沟通能力等,注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篇(4)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053-0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课程改革时代。《纲要》从课程目标、内容等方面提出了改革的着眼点和最终归宿——“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如今的高中历史课堂,我们普遍采用的是班级授课制,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设计的任务都是一样的,布置的作业也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我们必须承认,学生至少在以下方面存在差异:在特定时期学习某种概念或技能的准备状态;感兴趣的活动或主题;由性别、文化、学习风格或智力等组成的学习情况。因此教师应在了解学生的差异的基础上制定适合于每个学生的学习目标。在历史课堂实施差异教学正是基于新课改“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的理念而提出的。

一、差异教学的含义

差异性教学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备受中国基础教育界关注的一种教育教学新理念。对于它的相关含义,不同的中外学者有着自己的解释,我们可以将高中历史新课程差异教学的含义界定为“是指根据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的要求,立足于学生个性的差异,满足学生学习的个别需要,以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历史知识、能力和价值观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活动”。

二、差异教学的特征

差异教学是立足于学生个性差异而实施的教学。其特征可以概括为如下几点:

1.以学生为中心

在差异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立足于学生的知识前备,根据学生学习的差异需要,提前主动设计差异化的学习活动,促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进步。教师在施教过程中要积极地创造条件使教学适合学生个别差异的需要,并不断鼓励学生,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以差异测查为基础

实施差异教学的前提是全面地了解学生。在对学生实施差异教学前,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提问、与学生直接交谈或讨论、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前备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设计灵活多样的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来具体实施差异教学。

3.提供施教内容、过程和结果的多样化

差异教学的设计要以学生为中心,在具体的设计方案中,对差异教学实施中学生的学习内容、过程以及学习结果都要符合学生的特点,并尽可能地提供多样化的呈现方式,以满足学生的差异需求。

4.教与学的有机结合

差异教学是动态发展的教学。差异的学生与动态的学情,就要求有“差异化的教师”,教师在实施差异教学前应尽可能周全地考虑到教学实施中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尤其是要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与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使用等方面的匹配程度,并根据教学的需要及时做出调整。

三、高中历史新课程实施差异教学的具体策略

1.设置差异性的教学目标

设置差异性的教学目标即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将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完成的学习目标分成不同层次的目标,然后要求学生按层分组,进行探究和学习。比如,在讲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时,教师可以设置A、B、C 三个不同层次的目标,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这样既引导学生独立探索和发现,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习惯,又强调了协作学习,使学习者群体的思维与智慧被整个群体所共享。

2.弹性分组教学

弹性分组是差异教学的核心,它是依据学生自身的差异,从学生的个性和差异出发,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进行动态分组,并以此进行科学管理和科学教学。在多元智能理论看来,个体智能的发展受到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教育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其发展方向和程度因环境和教育条件不同而表现出差异。以弹性分组教学的形式实施课堂教学可以发挥每个学生的独特智能,挖掘每个学生自身的潜力,在团队中运用各自的强项智能,达到既定的学习目标。教师根据学生的需要设计各种合适的学习活动,同时还可以给特殊的学生或小组提供额外的教学辅导。

弹性分组和普通分组的区别在于,弹性分组是动态的,会随学生实际情况的变化而变动,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特征。它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此,要根据需要、优势以及偏好进行分组,弹性分组的学生不得不根据自身学习教师亦会依据情况的变化对小组进行重新整合以适应学生当前的学习需要。它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会随着学生个性差异和学业成绩的好坏进行调整,努力做到培优补差,多元发展,共同进步。

3.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

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再如,让学生课前收集历史科学最新进展资料,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同时也满足了那些有特殊才能的学生,使教学充分做到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又如根据课堂所学知识,结合实际,开展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设计各种方案,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缺点,选择最优方案,实施这一环节时还应注意,要进行检查评比,给予每个学生以肯定,使学生个性心理得到满足。

再如开展自主学习活动。在讲授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内容时,教师先将自主学习的方案发放给学生,并为学生提供有关的参考书籍和资料,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学习能力先自学。如果遇到了问题,及时向老师或其他同学进行咨询、讨论。通过自主学习活动开展,组织学生主动探究,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创造性,既关注了学生个性差异,又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4.开展差异评价

新课程改革倡导我们运用多维的评价标准、多样的评价方法和多元的评价主体综合评价学生的进步与变化。开展差异教学,就应该对施教学生实施差异性的评价。在差异课堂里,由于学生经常按照不同的速度学习,因而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应有不同的标准。但是,长期以来,原有的学业评价方式中却存在着许多局限和不足,如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考试和测验成为衡量学生最重要的手段;过于注重纸笔测验,忽视其他评价方法的运用等。而新课程倡导的是发展性评价,关注的是个体的差异与需要,追求的是个体价值的实现,而不仅仅是考试分数的多少。因此,面对学生的差异存在,新课程改革呼唤对学生差异评价体系的出现。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其学习兴趣、途径及思维方式都带有明显的个性差异。高中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基本定型,个性差异就更突出、更强,为此,高中新课程也特别注意了课程的选择性,并力图让学生“在选择中学会选择”。这就要求教师要特别注意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标准来进行历史学业评价。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历史学业评价时,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并结合具体的评价内容,采用多种多样的评价方式和方法来进行。评价的内容主要有常规书面作业(历史预习作业和练习)、实践性作业(历史习作、历史制作等)、口头语言表达、常规书面检测等。就此,《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在“评价建议”里具体列出了历史学习档案、历史习作、历史制作、历史调查和历史考试等五种评价方式。

此外,历史教师还应注意在评卷的环节中也应实施差异评价,比如教师在评定学生考试成绩时,应当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有时不必局限在所谓的“标准答案”,应客观地给学生评分,只要学生的作答立论有据,就应该得到鼓励。

当代历史教学强调要尊重和了解学生的差异,这种尊重和了解绝不是要片面地求全求准,使教师被这种尊重和了解所累,陷入疲惫不堪的状态,而是强调一种对待学生差异的基本态度:“敞开心扉,更多地去了解学生、认可学生的品质,保持一个教师应有的活力。”教学中,教师只要抓住学生最突出的方面,因势利导,就能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篇(5)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089-01

一、教学工作要以“知识”目标为导向

新课程改革反对那种不顾学生感受、体验和需要以及把学生当作知识容器的观念。但是,它并不排斥知识本身,改革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基本的历史知识包含重要的历史史实和基本历史线索两部分。在课改的客观要求下,老师们把大量精力用在如何使教学形式多样、手段先进、方法灵活上,课堂上关注学生的体验与感悟,但是在完成知识目标的教学中常常蜻蜓点水,似乎强调基础知识就背离了课改的初衷,就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因此,要真正实现历史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不仅不能贬低知识的地位,反而应当进一步强化知识的作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教学实和丰富教科书所设计的历史基础知识的框架,使文字知识“活”起来,能否做到这一点直接关系到历史知识的质量和水平,最终关系到三维目标能否有效达成。

二、采取多样化且科学化的教学手段

历史课程标准提倡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为了给学生学习历史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老师们积极探索多种教学形式,改变过去那种严格按照教学流程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的状况,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诸如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组织辩论、编演历史剧、开展历史知识竞赛、成语接力赛、虚拟拍卖会等都是老师们常用的教学形式。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可以投身其中直接参与教学,师生、生生之间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然而上述形式得是内容而定,不能一刀切。如“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哪些?”,这样的问题教科书中或教辅资料中是可以找到答案的,只要给学生时间看书,学生就能归纳出来,讨论实在是画蛇添足,不但不能开启学生的思维,引发争论,进出火花,久而久之还会泯灭学生思考的热情。因此,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从教学需要出发,从学生需要出发,不能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追求表面的形式,会远离新课程的要求。

三、教学过程中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历史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教师们的教育观、教学观、师生观都在不断更新,为了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老师们可谓绞尽脑汁。有些课堂确实活起来了,老师与学生平等地交流、探讨,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可是,另一个问题也随之出现了,有时候,学生一旦动起来,课堂秩序就没有了,学生们各说各的,似乎发表意见的同学或者小组与自己毫无关系。学生学习、参与的热情被激发出来。但是,在其中某一个小组阐述观点、表达成果的时候,其他小组的同学要么忙着整理自己的资料,要么说笑、吵闹,即使有个别想听的同学也听不清楚。学生们不倾听,不补充、不否定,明显的错误发现不了,老师也只是与该小组的特定成员进行单向对话,对于每个小组的成员来说,他只是了解了本小组的研究内容,而对其他小组完成的那部分知识就知之甚少了。也就是说,在这一节课里,每个学生获得的知识都是不完整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在日常的教学中和学生一起建立起新规则,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质疑、学会组织,真正地使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同时学会理解别人,尊重别人,共享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在追求课堂的民主、开放的同时,一定要有共同遵守的“秩序”和“规则”。

四、教师要做好适当的引导工作

“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已经成了广大历史教师的共识。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有时在气氛热烈、民主的课堂里却只能看到学生的风采,老师扮演的似乎是可有可无的角色。比如,有些老师习惯把全班分成若干学习讨论小组,老师在课前把问题布置给学生,由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上课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谈本小组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由于各小组准备充分,所以学生的热情很高,也讲得头头是道,但是受年龄、阅历及知识水平的限制,有些问题说得不够完整,有些观点也有失偏颇,老师在小组总结时应该予以补充和纠正。可是在一节课里老师只是在各小组间穿行,就像一个置身于世外的旁观者,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缺乏有效的指导。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角色确实发生了变化,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和灌输者向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帮助者和合作者转变,但是教师的作用不但没有削弱,反而应该加强。这是因为,在长期的接受式的教学中,学生接受的常常是教师和书本提供的现成的结论。而新课程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但这种“自主与探究”有时会使学生不知所措,需要指导、点拨和帮助。历史是人文学科,具有综合性、复杂性、时空交错性及多样性等特点。不可否认的是,高中阶段学生们所获得的历史知识是有限的,辨证的思维能力不强,有些观点难免会出现偏差。这个时候的教师就是学生的引路人,把他们从偏执引向正轨。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除了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供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外,更应该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方式,掌握学习策略,同时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情感,与学生一起去寻找真理,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向导。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课堂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归属和落脚点,解决现存问题,推进新课标历史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对高中历史教师来说任重道远。作为高中历史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要继续加以探索,实现高效课堂的有效构建,并最终培养出更多具备较高综合素质水平的新世纪人才。

参考文献:

篇(6)

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中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是进行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制定合理的、科学的教学目标尤为重要。制定新的教学目标时,教师还应考虑学生的学习态度,要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考虑其知识水平、心理素质等相关因素,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目标。除了要考虑学生的因素外,教师还应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自己的教学风格和实际经验,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这样,在执行时才能得心应手。

二、转变教学理念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是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教师一味地把知识点灌输给学生,靠板书的形式来授课,学生只是乖乖地记录教师的板书和言行即可,完全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程理念要求师生地位是平等的,要求教师注重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和引导。因此,高中历史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重新定位教师角色,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高中阶段,学生的思想较为成熟,并且各自有着不同的想法和见地,因此,教师必须注重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并且鼓励他们学习历史课程,掌握历史知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上讲台讲课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且让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在这样一个互动的环节中,不仅能够锻炼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以及语言组织能力,还能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翻阅相关资料,查询自己讲课所需要的素材,这能够让学生大量地积累课外知识,充实自己的历史知识,这样,学生在学习历史课程时,能够更加主动,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在新课程理念下,历史教材也有了很大的改动。专题加模块的课程结构要求历史教师除了掌握本专业的知识之外,还要涉猎其他学科。在开放的课程模式下,历史教师也要不断地为自己充电,除了要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精通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外,还要兼容并蓄,掌握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同时还要熟练地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授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转变教学方式

新课程理念对教师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教师应转变以往的教学方式,通过新颖的教学模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要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篇(7)

高中历史是一门内容极其丰富,时间、历史事件及其复杂的课程,教师要想教好高中学生的历史,就必须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及对策并通过易懂的且合理的方式方法为学生教学,才能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这门课程。尤其是在学生快要高考的前夕,老师为学生提供一些系统的且独特的综合方面的复习策略,才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水平,才能让学生的历史成绩在高考中占据优势地位。

一、夯实基础,提倡训练式教学

基础是做每一件事的前提条件,夯实基础是做好每一件事的资本。然而,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打好基础是学生应对高考的首要任务,是老师教学的科学策略。在学生即将高考之际,教师除了将学生的基础知识重新复习一遍外,还应针对这些相应的基础知识为学生拟一些符合现今高考发展趋势的训练试题,让学生在这些试题中了解当今的考试类型(模式),如此教学不仅为学生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还能让学生在训练中摸清高考的出题趋势,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二、引导学生科学性学习,减轻学生学习压力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高考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带给学生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这就需要教师通过科学的,富有逻辑性的教学策略为学生开辟一条提高历史学习效率的复习之路。例如,在复习高中历史的时候,教师可以将古代历史、现代历史、世界史等系统地分开,通过点、线、面的策略,将知识以题干、纲要、重点、延伸等方面有机结合在一起,充分培养学生在历史学习上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另外,教师可以借助教学辅助工具进行历史教学,比如,以古代历史英雄的事迹为例,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制作PowerPoint将事件的人物及事迹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学生眼前。还可以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了解此人的事迹,通过此方法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减轻压力,提高历史水平,还能增强学生的记忆,让学生高效的学习高中历史。

总之,在即将高考之际,教师通过高效的、科学的综合复习方法进行教学,才能让学生在高考中考出优异的成绩。

参考文献:

[1]赖俊明.新课程背景下适应高中课程发展的教学评价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8).

篇(8)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高中历史在教学方面取得了阶段性的进步。但是要想使课堂教学的效益达到最大,就必须做到有效教学。所谓有效教学便是,教师在进行常规的课堂教学外,以较少的时间、精力、人力及物力投入取得较高的课堂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对课本知识框架有一个深层次的认识,并且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高三历史复习的三个重要阶段

对于高中学生而言,进入高三阶段就面临着高考这道令所有高中学生都窒息的难题。教师在进行相应的历史复习时,充满了各种知识理论的灌输,使得课堂变得单调无聊。在高中历史复习时,教师会将复习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即为对以往所学的基础知识进行承接,并且对知识框架重新构建,使学生对以往所学知识有一个大概的回忆,对曾经所学的部分基础历史知识进行相应的掌握。第二部分为对历史知识的复习环节,这个环节便是对每一个重点知识进行相应的突击,使学生对每个专题知识得以强化。第三部分即为专题训练,使学生在做题时取得一定程度的思维性逻辑,从而不断加快做题速度。高三历史的复习效果很大程度上是由这三部分决定的,所以必须较好地把握这三个阶段。

二、如何使得历史专题复习的课堂效率得到提高

高三阶段很大部分是进行专题复习演练,所以如何更好地上好专题复习课,是当今所有高三教师与学生共同关注的问题。教师在相应的复习阶段,应当做到上能承接各种基础知识点,下可为提高专题技巧做好铺垫。学生应当对每一个历史事件进行相应的了解,如,历史教师在复习“”这一章节时,应当对学生灌输中国自然经济这一知识点,并且对城乡商品经济发展迅速的原因进行相应的解释。学生应当对“”发生的时间及原因具有相应的了解。随着新课改浪潮的不断推动下,使得高三教师深深体会到,要教好专题复习课就必须强化基础知识,并且对知识的复习重点要有针对性及目的性。在对以往高考各个专题进行相应的研究时,应当对其考察趋势内容做相应总结。只有这样,教师在进行专题复习演练时,才可以对知识点复习有一个重点。与此同时,学生应当对时事政治多加关注,因为时代在不断地变化,专题复习的内容与思路也应当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才能使得高中历史复习取得相应的效果。

三、不断引入历史学新观点,构建新型的复习框架

教师在进行专题复习时,大致将复习框架分为:中国古代史复习阶段、中国近现代史复习阶段、世界近现代史复习阶段。并且在复习过程中将其进行更加细致的划分,如,将中国古代史分为:政治史、经济史及科技文化民族史;将中国近代史分为侵略史、国共关系史等;将世界近现代史分为资本主义史与民族解放史。

对于教师所进行的复习框架,不可否认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及科学性,并且在多年来教师一直在不断地沿用着。在这种复习模式下,各种参考资料及相应的练习容易被积累,教师与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简单容易,所以这种专题复习模式一直被各届历史教师应用着。但是,随着新课程的改革不断加大,近年来高考历史命题趋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使得这种教学模式不断僵化。由于当今高中学生采用的是研究性探究学习,使其对这种教学模式产生了极大的冲击,所以,重新构建专题复习模式势在必得。

我国学术界的一项重大贡献为“现代化理论”研究,现代化理论研究作为一种新型的研究及审视观念,其作用在教学中日益凸显出来,并且对传统历史的研究及探索所存在的不足进行了相应的补充。这种方式以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演变为纵向发展主线,且派生出从自然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化。高三历史专题复习课程应当根据现代化范式理念进行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如,对“20世纪初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特点”这一章节进行讲解时,应当让学生认识到该历史发展短暂、资本发展不平衡、不同程度地制约了民族工业的发展这些特点。

四、学生要敢于面对正式复习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高三历史复习课程的不断进行,教师应当解决学生在学习阶段中所不懂的问题及疑问,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不断被完善,才能使得学生备考的能力与水平在一定程度内得到提高。并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鼓励学生提出自身对历史知识的疑问,让学生敢于面对自己的不足,将自己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暴露。学生只有找到自己的不足,才能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

在对日常知识的巩固中发现的问题越多,在高考中不会的问题才会越少。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适当地创设情景,让学生的学习问题得以暴露,对成绩差的学生所提出的过多的问题,切记不要耻笑,因为这样会在一定程度上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在对待学生时应当一视同仁,只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得进步,就应当适当地鼓励。只有学生敢于暴露问题,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才会对学生的学习状况有所了解,从而进行对症下药。只有这样,学生的历史复习效果才能得到提高。

五、师生应当共同复习专题

在高三历史复习课堂中,教师为了使学生的成绩在短时间内获得提高,从而让学生死记一些基础性知识,并且不断搞题海战术或在有效的课堂内一直喋喋不休地讲解,唯恐对一些知识点遗漏。在这种模式的复习下,学生无法真正参与到复习的课堂中,对知识的接受显得极其被动,由于历史复习课程的单调乏味,使得学生产生了走神、打盹等现象。在复习过程中教师应当与学生共同编写所复习的专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融入课堂教学中。并且学生在编写的过程中,可以更加细致地阅读教材,对专题进行归纳,从而加强记忆,增进自己对所学的历史知识的理解。

六、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联想性记忆

学生在复习过程中,总喜欢从头至尾地复习,使用这种方法复习,可以使得知识得到更加全面的认识,但是对知识点概括时,学生便无法对其完整地归纳,从而无法将所学的知识连贯起来。

在对历史的复习过程中,教师应当不断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式记忆,如,在对“”这一章节进行复习时,要有从专题到通史这样一个从点到面的过程。从起因林则徐的,引起英法联军入侵,导致圆明园的毁灭,最终导致的结果是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最终将中国从封建社会变成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运用这种从点到面的方法,将一系列的重大历史事件按照历史时间串联起来,使得学生更好地将知识连贯起来,从而更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

如何提高高三学子对历史的复习效果,依旧需要所有教师及学生共同的努力,只有这样高中历史复习的效果才能得到有效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志伟.高三历史复习之我见[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19).

[2]曹友军.对高三历史复习的探索[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0(05).

篇(9)

明确教学总体目标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和教学实践中的问题,阑家基于发展基础教育、提升国民素质的目标,结合了国内外的教学经验,谨慎地推行了高中历史课程改革。这些历史课程改革契合了高中历史教育的教学性质和基本任务,遵循了时代改本质性要求,促使学生形成强烈的历史意识、正确的历史观念,增强学生对历史、现实和未来的理解力与判断力,提高学生的生存与发展能力。

2 打破专题模块安排,完善课程整体结构

新课改教材由原来的通史编排模式改变为现在的专题编排模式,专题模块知识点突出,中心主题明确,主线清晰,时序明显。专题编排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的课程结构,适应了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发展而有个性的发展,拓宽了知识广度,挖掘了历史深度,也增加了学习难度。通史版教材中有大字、小字、选修、必修内容,必读、自读内容之分,而在专题教材中没有这些。专题模块成为了"没有麻袋的马铃薯",缺乏了历史宏观整体性和系统性。在教学实践中,需要借鉴通史教材模式,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整合,把通史模式与专题模式相结合,使某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相关知识建立有机联系,避免人为地过度区隔历史,而是整体性呈现历史事实,即是对历史学科体系按时空顺序进行重新建构。因此,在历史教学中,采用纵向与横向结合的方式。在对专题典型事件或领域作深入阐述和示范探究的同时,结合人类历史发展时期内重要历史内容,统筹安排历史时间、历史空间中的历史事件,在不同的历史范围运用不同的分类方法,充分体现历史教学的时序性和整体性,完善课程整体结构体系。

3 调整传统教学方法。采取多元教学方式

新课改教学要求教师更新原有的教学理念和思想认识,改变"自以为是"的教学态度,改变单纯知识传授、单向传递却无反馈的状况,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探究者。采取情景教学、师生互动模式、专题研究、理论联系实际等方式和措施提高教学效果。在具体方法上,采取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做到寓教于乐;在完善历史事件要素的情况下,使历史知识趣味化,让学生感到兴趣盎然;对历史知识采用口诀记忆法,师生共同编排历史知识为顺口溜,简单易记,避免枯燥乏味;根据"爱屋及乌"之原理,关爱学生学习和生活,与学生谈心成为朋友,避免学生思想波动影响学习;采用历史知识串联法,抓住历史线索,以时间推移为线索,以空间转换为背景,做到基本历史知识纲举目张;结合历史与现实,关注时事热点,化历史为现实,如通过分析"阿拉伯之春""利比亚内战"等事件背景,贯穿政治史、世界史、近代史等方面的知识内容等。新课改并非生搬硬套某些教学模式,必须结合地域特点、民族风俗习惯、学生个性、基本知识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条件等因素进行多元化选择教学方法,立体化运用教学方式,人性化实施教学。

4 适应教学维度要求.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新课改高中历史教材要求以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维度.提倡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成为学习自觉性、知识系统性、逻辑严密性、思维辩证性、素质全面性的"社会人",学会使用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和人文素养。历史知识的掌握需要提高教学质量,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动机和态度,培养学生理解、运用历史知识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能力;通过架设知识桥梁。增长学生见识,开拓其视野,构建历史知识体系,使其能够对历史知识融会贯通,正确阐释和解析历史事件,从而具有把握现实事件的历史关联和发展趋势的能力。

篇(10)

历史有效教学是通过教师课堂的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主体作用,使得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在新课程背景之下,如何有效的提升教学水平,既完成课程目标,又能提升学生学习成绩,是每个教师面临的问题,本文从三个角度来浅谈历史有效教学的策略。

一、教师层面

教学活动的引导者是教师,也可以说,教师是实施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的关键因素,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业务水平,则成为“重中之重”。

1.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历史教师要有一定的逻辑顺序和准确的表达,这就需要教师具有归纳概括能力,化繁为简。比如掌握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归纳为:称皇帝,集大权;设三公,行郡县等。这样就有利于帮助学生记忆,对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有很大帮助。

2.强化对教学活动进行反思和改进

叶澜教授有一句著名的话:“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可能成为名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对自身的教学活动及时进行反思,并给自己提出改进意见,这是每一个教师改进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的必须手段。著名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成长=经验+反思”的教师成长公式,他强调:“只有经验,却没有反思,那么,这样的经验,只是狭隘的经验,只能形成肤浅的没有深度的知识。”因此,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反思和探索,才能使教师的教学水平不断地得以提高。

二、课程资源的整合层面

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历史课程标准》是统领历史教学的基本纲领,在这个基础之上,教师如何处理好历史教材与课程标准的关系、如何解读和使用历史教材就成为有效利用历史课程资源的关键,也是影响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的实施的重要因素。

1.正确认识历史教材与课程标准的关系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作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成果和指导新课程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向性文件与老的高中历史教学大纲相比,在指导思想上,凸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全面发展;在课程目标上,分为三个部分表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显得更为全面;对如何有效地使用高中历史新课程教材,我们应确立这样的认识:

1.1要研究高中历史教材,要从教材的角度理解编写者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在使用一版高中历史教材的时候,要注意吸纳另几种版本教材的优点,用以优化教学内容。

1.2要认真研究学情,也就是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状况,依此为出发点,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

2.摆正历史教材在课堂教学中的位置

对于历史教材来说,不仅要使用,而且还需要优化;对于历史教师来说,用教材进行教学是其职责,而完善教材使其有利于教学也是其职责。从教学实践的情况来看在教学中应关注教材、立足教材,但绝不能局限于教材。同时教材内容中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还需要教师进行补充和创造性开发:

三、教学方法层面

1.准确定位目标,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设置确当的教学目标并始终明了这一目标对于整个教学的统帅作用,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教学目标的制定,要根据具体的学情,要依据课程标准、教学内容。例如,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的教学,要引导学生从熟知的生活情境入手,变“灌输式”为“体验式”,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如服装设计师、美食家等,进行体验,要求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说出她们对衣、食、住、行演变的感悟,进而讨论 “中学生应该怎样着装?”等。这种活动,没有任何的说教,但所有教育的目标,都在情感体验的过程中得到了有效的落实与升华。

2.设计问题导入,注意与现实的结合,引发兴趣

高中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立足于历史教材的内容,突出重点,精讲多练,提高授课艺术,优化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教学内容蕴含的思想、情感等揭示出来,形象地表达教学内容。

如在进行《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教学时,以雅典奥运会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入”希腊雅典,然后,通过教学地图使学生对希腊雅典的地理位置有个初步的了解,接着,引导学生看希腊雅典的地形地貌,然后设计问题:如果你穿越回到古代希腊,为了生存,根据希腊的地理环境,“你会选择哪种谋生之道?”然后进行中西对比,继续设疑问:在以农业经济为主的活动下,中国古代先民选择了何种政治制度?然后在老师引导下讨论为何中国的先民会选择君主专制的原因并得出结论。让学生们明白,一种政治制度的选择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上一篇: 白色污染的措施 下一篇: 包装工艺分析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