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常用教学法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18 17:38:5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音乐常用教学法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音乐常用教学法

篇(1)

音乐教育是我国的基础教育之一,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让音乐更加有趣,更加多彩,更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主动性、积极性,教师应该在教学中不懈追求、不断创新,探索出更加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本文以学生为主体,探讨小学音乐的教学法,希望可以对音乐教学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一、精心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

师生单纯地进行模唱是最普遍的音乐教学方式,时间一久这种方式就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应该增加行之有效的音乐学习法,将音乐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同时提高学习能力。

二、运用听唱法的方法进行教学

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能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能够培养学生的健康情感,对增强教学效果具有很重要意义。建立平等、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师生关系,就能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也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老师和同学进行互助学习,积极思考、勇于探索,进行创造性学习。“听唱法”也就是先听,然后根据音乐的旋律模唱或演唱的过程。课堂中先把歌曲放给学生们听,反复听几遍,让学生能更快地进入到音乐的情境中;再让学生们跟着演唱,这样可以让学生主动记住音乐的旋律,而不是被动的记忆音乐。这种教学方法使传统的教学权威能够很大程度地下降,有助于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和老师更加亲近,更加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三、“听唱法”的意义

“听唱法”减弱了老师在音乐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让传统的教育方式得到变化,先听后唱的方式能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投入到聆听与呈现中,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积极性及主动性。当然,听唱法并非让学生我行我素,在学习中,除了让学生唱,还要让学生注意歌曲的情绪等一系列的问题,教师要细致严谨,及时纠正学生学习中的错误,最终才能发挥听唱法在教学中最大的作用。

四、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听唱法”

在教学中,教师们应该重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进行形象生动的学习。音乐教学总会有一些乐理知识,一般乐理知识枯燥、难以理解,如果一直强行灌输,学生更加不能理解,而且还对学习失去了兴趣。为避免说教,应适当地采用一些实践的方式,让学生从感性方面渐渐地转变为形象性,再到抽象性,最终能够理性地认识学习,理性地认识音乐。如《我的小绵羊》这首曲子,应用“听唱法”的方法将歌曲播放给同学们听,让他们自己找出音乐的旋律以及音乐的特点,将学生分组并按小组演唱进行比赛,比赛胜出的同学将获得奖励。由于大家已经听了这首歌,他们自己就能哼唱出歌曲的旋律,他们的记忆就更深刻,不易遗忘,所以采用“听唱法”的教学方法来加深学生的印象,既能轻松解决课堂完全以教师为主体性的问题,又能完成歌曲的完整学习。在听中随音乐小声跟唱,能让学生进一步感受音乐本身的思想,且充分锻炼节奏感。在听唱过程中,教师适当指导音乐的旋律和节奏结构等概念,能让学生在听唱过程中发现音乐的特征。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乐器,自己编创简单的节奏,形成多层次的音乐效果,锻炼学生的编创能力,让学生在无形中感受歌曲的情境,由内而外地进一步感受音乐表达的情绪。

五、听唱法教学后适度的合作活动

合作活动并不是所说的“走过场”,应当注重实际效果,合作活动的三个关键点如下:

(一)争论中寻找合作目标

在学生对同一个问题争论时,往往是他们思维最活跃的时候,总有许多理由想说服对方,学生的积极性就会有所高涨,结果也是意想不到的。

(二)在共识中寻找合作目标

小学的音乐课有很多内容还需要表演,这也是音乐课和其他课程不同之处,为了能达到有效的教学质量,还需要几个学生进行演唱和表演,这就需要他们的合作能力。有时教师可以点名,让几个学生表演,在最短的时间内达成共识,同心合力完成,即培养了学生合作能力,又活跃了课堂气氛,教学效果显著、有效。

(三)在合作过程中得出结论

在合作达成共识时,学生的思维渐渐活跃,都有自己的主见,这样更好地让学生有了自主思考的空间,思维更灵活。

六、应用听唱法教学的效果

听唱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2)

在二十世纪中叶以前,我国主要以俄国的视唱体系进行教学。它包含了二十世纪以前西方音乐中各个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音乐作品。并且形成了以自然大小调和声基础为主的完整的视唱练耳体系。之后,在经过我国视唱练耳专业学者多年来的反复斟酌与不懈的努力,并吸取了各国视唱教学体系中的优点,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而又融汇了各国视唱教学的视唱练耳教学体系,为我国的基础音乐教育在培养人才等各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现代视唱的发展过程

视唱练耳教学的发展。以泛调性、调性扩展、自由无调性、十二音序列等为主的近现代视唱作品越来越广泛地进入了课堂。并对传统的视唱练耳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冲击。视唱训练课程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属于有调性且调性变化丰富的转调作品,通常称为“传统视唱”:另一类是无调性音乐作品,被称之为“近现代视唱”。传统视唱中的音高关系与音程关系是相互并存的,以主音为主而结合的调式体系。在视唱练耳的常规教学与训练中,多采用自然大、小调调式的训练方式。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音程及调性感。我国民族音乐作品中的视唱练习,多以民族五声调式来培养学生的调性感。在转调以及变化音的练习中,虽然调性及音程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变化。但从教学的本质上来说,传统的视唱是建立在以调性关系为主的调式体系上。而近现代视唱产生于20世纪初期。它是在不同的音乐作品中采用不同的调性在丰富自己的调性感。经过近现代视唱的不断发展,已经逐渐摆脱了单一的调式及调性,出现了“无调式”的创作方法。使音高关系摆脱了调式调性的束缚。在视唱教材中,以无调性为主并创作视唱作品的音乐大致有:调性拓展视唱、泛调性视唱、自由无调性视唱和十二音视唱等无调性视唱。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视唱教学与现代音乐视唱教学逐渐融合,面对大多数具有“绝对音准”的学生,视唱练耳教学必须要顺应时代的要求。在确保传统视唱教学正常进行的前提下,还要不断的融入近现代视唱教学体系,并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解决融合问题的突破口,才能够彻底将现今的视唱练耳教学体系明朗化。

二、现代音乐视唱教材

如今,在我国高等音乐院校的视唱练耳教学,一直以来,各个音乐院校都比较注重传统视唱练耳教学,而对现代音乐视唱教学体系教学掌握能力较为薄弱。在现在的视唱教学素材中,对于我国现代音乐视唱具有一定训练价值的教材中,最具代表性的教材是刘永平先生的《现代音乐视唱教程》刘永平先生的这本书与其他相关书籍有很多不同之处,其不同之处在于,大多数的视唱教学素材往往以曲谱为主,并没有对曲谱的自学以及教学加深讲解,而在这本教材中,则对视唱教学在实际中的应用进行了有理有据的分析,是一本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素材。教学素材中所例举的曲谱既可以用于课堂教学中,又有一定的训练价值,素材内容既有器乐作品;又有声乐作品。曲谱以及谱例涉及的范围也及其广泛。

三、现代音乐视唱教学

1.训练中的难点

在现代音乐视唱教学中以及训练中,容易让学生产生厌烦感的就是对节奏以及音准的掌握。对音准的把握也就是对音高的掌握。只有掌握好音高就可以很容易的掌握音准。传统的视唱练耳教学主要利用自然大小调的训练以及培养音准的方式改变学生的视唱方法。而在现代音乐视唱教学中,则多以“无调性训练”作为音高训练来被广泛运用,虽然难度较高但效果较好,无论有无音高的调性关系,都可以以无调性音阶来建立音高间彼此的平衡,使学生摆脱调式功能的框架。以刘永平先生的《现代音乐视唱教程》为例:在刘永平先生的《现代音乐视唱教程》里,虽然第一章和第二章都属于传统调性音乐,然而却出现了很多不利于调性统一的乐音,从而减低了对音乐的控制力,作品中调性呈现片段性出现的特点。在第二章中泛调性音乐作品中,各种变化音程频繁地出现,调性感也让人感到难以捕捉;综观刘永平《现代音乐视唱教程》的旋律特点,从而分析出,它的旋律非常的难以掌握,而旋律的这些难点同样体现于多声部。

2.教学中的重点

无论是传统视唱教学还是现代视唱教学,必然会形成音程关系。因此,在视唱的教学中,现代音乐视唱的核心便转为了音程感的构成。调性感虽然作为传统视唱中的主要核心内容,但在训练音程感的同时也可以促进调性感的建立,而借助于调性感的稳定性不仅可以保证学生的音准,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建立音程感。因而,要使音程感独立,就要打破传统音乐的常规理念,这也训练听觉的重要基础。在进行音程感训练的同时,想要达到预期的结果,就要依据近现代视唱教学的变化形势来进行相应的训练。从前段分析音程感难点训练中可以看出,“半音化、全音音阶、复音程、变化音程”都与音高之间的距离把握度相关。在此之外,为突出近现代音乐的扩张力,在采用固定唱名法进行视唱的基础上,还可加上自编歌词来进行视唱,了解歌词的大意,有助于提高视唱在音乐中的表现力。

四、总结

随着时代的进步,近现代音乐视唱作品一定会越来越多的融入到视唱练耳教学当中,可以看出传统视唱与近现代视唱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尽管视唱素材的写作手法越来越新奇,尽管视唱作品的风格越来越丰富,视唱的难度不断增加。只要我们能够了解音与音之间的联系。不断地总结并完善传统视唱与近现代视唱相融合的教学方法。就能够使两者相互并存、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光耀.视唱练耳论文集[C].西安:陕西太白文艺出版社,1999.

篇(3)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6-0062-02

小学音乐课唱游教学,作为一种新颖的、科学的教学方法,目前已经在全国各地迅速推广。音乐作为人类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音乐课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经之一,是实施德育教育的最好形式,是基础教育的一门必修课。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教师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动力。在唱游教学过程中享受音乐、塑造人格、美化人生。

一、唱游教学的意义

唱游是小学低年级学习音乐的重要手段,从字义上可理解为“边唱歌曲,边做游戏的一种活动”,也叫音乐游戏。游戏是学前儿童的基本活动形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对儿童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游戏的种类很多,唱游是小学从感性入手,学习音乐的有效手段。因为唱游能使学生置身于音乐艺术之中,使他们在唱歌或音乐伴奏下,做律动和模仿动作、音乐游戏、歌表演、集体舞蹈等,进行审美感受的情绪体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唱游也是寓音乐教育于游戏之中的,符合学龄前儿童和小学低年级学生心理、生理特点和认识规律。小学低年级学生一般年龄在6~8岁,他们的心理发展处于学龄初期,虽然抽象思维的能力有了初步发展,但仍然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喜欢在唱歌中手舞足蹈,因此唱游是他们最喜欢并乐于接受的活动,是衔接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的极好形式。唱游具有较强的节奏感、韵律感,学生在唱游中,身体的各个部位处于优美的、韵律性的活动之中。在唱游中,采用节奏游戏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将音乐的节奏等融合在学生的肌肉活动之中,使他们通过肌肉的感觉,获得审美的情绪体验,从而加深了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提高了学生对音乐的想象力和表现力。唱游是从低年级学生认识规律直观、形象的特点出发,从感情入手,引导学生步入音乐殿堂的大门。唱游具有一定的情节,以及拟人化或模仿的表现手法,参与唱游的学生在生动、形象、有趣的音乐活动中,增强了游戏的主人翁感,学生在这种责任感的驱使下,会竭尽全力地抒发、表现自己的感情。经常参加这样的活动,有助于学生音乐思维和个性的发展。唱游还能增强集体荣誉感,能促进、丰富学生的集体活动,学生在兴趣的诱导下积极参与,促进了个性的发展。由于唱游活动既有音乐方面的要求,又有唱游的方法、规则的约束,学生在唱游时动作行止有节,进退有序,相互礼让,相互尊重,增强了集体意识,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播下勤劳、善良、正直、勇敢的种子,培养他们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公物等优良品质。

二、唱游教学的基本特点

首先,唱游教学要适应低、幼儿童的认识规律和心理生理特点。低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较差,经常要依靠直接刺激物,让学生通过形象思维来认识事物。而音乐本身又是比较抽象的。在唱游教学中就是通过学生的听、唱、跳、玩、画等具体形象的活动,使音乐成为一种较为实在的东西,从而让学生感受和体验音乐。其次,唱游教学的形式内容是多种多样的,也正好符合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形式多样的教学形式,不仅增强了学习的动机,提高学习兴趣,也会使教学效果有显著提高。其三,虽然表面看来唱游课是在唱唱玩玩中进行的,但其主要目的是学习,一切的手段、形式都是围绕着“学习音乐”这个核心,如其中的唱歌就包括了声乐的训练、歌曲理解与表演等音乐素质的培养及相应的各种知识能力的学习和情感意志、行为习惯的培养等。

三、唱游教学的基本形式

1.唱游教学可分为情绪性游戏、情节性游戏、知识性游戏、创造性游戏。情绪性游戏包括节奏律动、音乐表演动作和集体舞等等,这一类游戏一般没有特定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角色,只是根据音乐的情绪做出一些相应的节奏动作来表示出对音乐的感受。情节性游戏往往有角色的分配,也有故事情节,一般称它为歌表演。知识性的游戏是在进行的过程中借助一些媒介物的帮助完成某一个知识点的教学。创造性的游戏是要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思想教育和培养学生的各种音乐能力,更要培养学生在音乐中的创造力,启发他们的创造思维,因为音乐本身也包含了许多抽象思维,通过唱游教学,学生可以发挥丰富的想象、联想优势,更好地感受、理解、表现音乐,使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

2.启发创新思维,提高创编能力,规范动作。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自偏动作,小学低年级同学对唱游课非常感兴趣,特别是对“游”更是情有独钟,这主要是因为唱游课适合孩子们“好动”的心理特点。在唱游课教学中如何去动,教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通过他们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和教师的启发,在不加任何限制、任何约束的条件下自由动起来,根据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创编自己的动作。因此,在唱游教学中,我们大胆地放开学生,丢掉原来旧的教学模式,让孩子们在音乐王国里,尽情享受自己创造的乐趣。适时指导,进一步规范动作。由于孩子们受年龄特征、认知水平等各方面的限制,自己编造的动作各不相同,也不协调。教师应及时抓住时机,与孩子们进行讨论,通过教师再三地加入动作进行编排,就可达到动作的完整与统一。因此,唱游课应大胆地把孩子放开,让他们自己去大胆设计、创造、想象,设计创造出属于孩子们的东西,给孩子们一片自由创造的天地。这样教师再进行诱导逐步统一动作,这才是孩子们喜欢的唱游课。

四、唱游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改革教学方法,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参与度。整体性与层次性的结合,是指学生参与量越广越好,因为人人都有权学习音乐,即使有的学生不太喜欢音乐不乐意做音乐游戏,教师也要积极启发引导,鼓励他们至少能参与这些活动。在全体参与的前提下,还要努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即照顾到层次性。教师通过各种手段,运用条件反射原理来调节学生的注意力,克服学生在参与活动时的若即若离的现象,自始至终以学生为中心、为主体,也只有着眼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才能使所有学生都平等地享受学习音乐的机会,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要使学生对音乐课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首先要创设特定的情景,让学生完全自然地、充满了好奇心和参与欲地进入角色,浸泡在音乐的海洋中。学校尽量提供一个能让学生在音乐情境中充分活动的、充满音乐情趣的场所。改变传统的单一的坐唱模式,采用多种形式来学唱、静听音乐等。如多变的队形,全体方阵、圆形、马蹄形,实心空心场地,个别或几个人出列活动,成对组织,小组结合,队组活动等等,在这些形式多变、丰富有趣的活动中,还要让学生注意一些原则,如“礼让”原则,爱护同学,讲礼貌,所有活动中注意不要碰撞,无意碰撞要道歉,看到有学生被碰撞要搀扶起来等。“找空地”原则,在活动中要让学生自找空地,这样既能避免相互碰撞或挤在一起,又可以有充分的活动空间。运用暗示教学方法,即以手势、眼神、短语和音乐讯号调控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如:教师可选用一系列的音乐短旋律作为调控学生上课行为的手段。听到上行音阶短乐句时学生起立,听到下行音阶短乐句时就全体坐下,听到一段特定的轻快活泼的短旋律,学生就搬着自己的座椅,排成一个相应的队形等等。这样,既有效地调控了教学进程,又让学生养成了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且全过程由音乐贯穿始终,不失音乐课本色。

2.动静结合,在培养能力的同时加强德育的渗透。乐者,心之动也(乐记・乐象篇)。就是说,音乐是内心活动的表现。唱游课教学如果忽视了学生们的心理因素,也不是一堂好的唱游课。通过学生们的思维活动,不仅培养他们动脑的能力。同时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对音乐的审美能力。在唱游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天真稚嫩的孩子们的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他们的心里世界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和约束,自由想象。我们应该抓住学生的这个特点,积极调动学生的思维,多给孩子想象的空间,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思维活动加强德育渗透。音乐是艺术性与思想性的统一,每个音乐作品都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因此在唱游教学中,通过歌词、乐曲的熏陶、感染,在潜移默化中,可以使学生受到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等思想教育。在唱游教学中,活动是过程,游戏是形式,愉悦是心态,音乐是中心,学习是目的。

通过上述不同内容、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音乐律动作品与相应的形体动作组合教学,无疑为孩子们营造了一个感受、理解、想象、创造和演绎的广阔空间。真可谓见而有形、听而有声、声而有物、物而有景、景而有情。学生在参与学习和表演的过程中,掌握了知识,开发了潜力,丰富了情趣,培养了创新能力,对于学生世界观的形成和个性的塑造无疑会产生巨大的影响,真正体现主体与主导之间、主体与主体之间的思维与创造,情感与情感之间的交流与碰撞,体现了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原则,进而在唱游学习过程中,培养他们高尚品格,启发创新思维,拉近教师与学生,书本与实践的距离,从唱游学习中去发现美,认识美,感觉美,表现美,以美塑形。

参考文献:

[1]韩丽.奥尔夫教学模式初探[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06).

[2]赵静;刘昕.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的人本主义思想[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6).

篇(4)

奥尔夫教学法只是一种教学理论,每个教师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针对学生的的实际情况汲取其中对自己有益的养分,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目前在我国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中,流行音乐演唱的教师实践借鉴奥尔夫教学法,不失为一种有价值的探索。

一、奥尔夫教学法的主要理论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由德国杰出的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卡尔尔夫 (1895-1982)1924年创立,20世纪50年代。奥尔夫于1930―1935年间撰写的五卷《学校音乐教材》正式出版了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他将音乐作曲与乐教育二者融为一体 ,形成独具特色的音乐教育理念――奥尔夫体系,并成为当今世界最著名、影响最广泛的三大音乐教育体一。其特点有:

(一)综合性

奥尔夫通过原本的音乐的形式去找回人类最接近自态的感觉。同时教学中唱、奏、舞、戏等综合教学使学生在音上能从多种渠道接触音乐和发挥他们的才能。

(二)即兴性

奥尔夫指出:“从即兴开始的教育正是真正创造性的教育,即兴的目的是达到想像力和创造力的充分。”因此,他让学生在游戏中去探索声音,用即兴的敲打一些节奏开始自己的乐体验和学习。即兴成为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核心 。

(三)易于启蒙

奥尔夫用最基本的音乐元素、素材,对儿行音乐能力的培养。奥尔夫的音乐教育体系最突出的贡献之一是和设计以敲击方法来演奏音乐的乐器。这些乐器也有 “奥尔夫”之美称。

二、奥尔夫教学法在流行音乐演唱教学中创造性运用

(一)朗诵入手-语言在流行歌曲演唱中的运用

将语言引入音乐教学是奥尔夫对学校音乐教学的一项伟大的贡献。我们众所周知,语言是人人都具备的能力。作为人声,它与歌唱在生理上和发声原理上有许多共通的东西,如呼吸、咬字、音色的变化。实际上,在流行歌唱训练中,就已经有了运用语言作为准备的教学方法。

将奥尔夫教学法融入流行歌曲的歌词中,通过练习绕口令来加强嘴唇的力量,用说歌词来练习演唱的字正腔圆,用对歌词语言的感受来表达,音乐语言的情感。吐字在歌唱领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程,所以在学习这一部分的时候,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同时还要注意在朗诵歌词的同时带上气息和融入情感。且要多听世界各地语言大师的演唱或者朗诵。

(二)结合动作-肢体语言在流行歌曲演唱中的运用

奥尔夫受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育体系的影响,在结合动作的音乐教学内容时,其中声势是用身体作为乐器,通过身体动作发出声响的一种手段,最基本的四种动作是跺脚、拍腿、拍手、捻指,这四个动作是人最自然的动作,将它们运用起来不仅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还能使学生很快地掌握和感知节奏。

将肢体语言融入到流行演唱当中,让歌唱气息和舞蹈气息与音乐呼吸同步,做到边唱边跳不会太累。首先在练声过程中,将一些平常生活的一些动作(如打招呼等)融入到练声中,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让练声的紧张气氛消减、让声音自然的流露,更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其次在演唱歌曲的过程中,把心里的感受、音乐的强弱关系和音乐的情绪通过肢体语言将它表达出来,与之融合成一个整体,形成一个心里感受和肢体语言、声音乐器、音乐情绪为一体的艺术表现力。

(三)结合器乐-伴奏乐器与流行歌曲演唱中的融合

奥尔夫乐器的诞生来源于一个教育原理:人们只有在音乐实践中才能学到音乐。音乐教育不只是知识的传授,更是要注重对人的教育。

因此流行音乐演唱,最精髓的理念就是每一个歌唱者要学会听懂节奏里面所包含的音乐情绪,演唱者的声音乐器需要与配器音乐节奏形成一个和谐的统一。

由于国内很多流行音乐演唱教师教学水平欠缺全面的艺术性,造成很多学习者的声音乐器形成永远不变的旋律线条,然而乐器的伴奏却处在一个节奏的状态,从而形成了演唱声音线条与音乐节奏的线条不符。因此,在学习通过过程中,教授学生利用肢体语言带领音乐节奏,让他们在比较短的时间内,体会和感受声音从不好听到好听的变化,从缺少流行的感觉到能唱出专业的流行歌曲味道。

三、结语

目前国内艺术院校还没有一套相对完善的教育体系、教学方法和教材。近年来,随着欧美流行音乐在我国的传播和发展,国内流行乐坛开始呈现逐步与国际接轨的状态。为了加快我国流行唱法和欧美唱法的同步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研究流行音乐演唱的规律,掌握不同歌曲的演唱风格,提高对当代流行音乐的理论品质。

笔者认为,流行演唱教学改革只有着眼于基础教育,将多种优秀的音乐教学法融合到流行演唱教学中,将新的教学法与新时期学生的需求和发展结合起来,才能为中国的流行音乐教学的发展开拓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李妲娜,修海林,尹爱青编著.《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教

育出版,2002

[2]潘乃宪著.《流行歌曲演唱的探索与研究》[M].世界图书出版社,1999

篇(5)

小学音乐教学作为新时期素质教育模式下培养小学生文化气息和艺术感知能力的重要课程,尤其是其中的合唱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音乐鉴赏能力、思维想象能力以及塑造小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均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分析当前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的现状,从教材、学生和教师三个方面分析影响合唱教学质量的因素,然后就提高教学质量提出策略和方法建议,以期促进小学音乐合唱教学效果。

一、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现状分析

1.音乐教材内容体系分析

合适的音乐教材是搞好小学音乐教学的基础,我国音乐教材的编写是面向全国小学生的,其考虑较为全面,但全面也就意味着缺乏差异性和区域特性,尽管当前的教材根据使用年级的不同在合唱部分的设计上也体现了一定的循序渐进的原则,但在难易程度的把握和延伸性上依然难以满足实际教学需求。当前的音乐教材在较低年级的安排上几乎没有合唱内容,也就意味着低年级学生不仅失去了打基础的机会甚至连欣赏的机会都从教材上被阻挡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更不可能跳过教材安排擅自安排合唱课程。因此,当学生进入中高年级突然接触合唱的学习时,由于合唱的难度较高,学生就会普遍显得有点手足无措和自信不足。因此,当前的小学音乐教材必须做出调整,让学生从一开始就要接触并不断熟悉合唱的学习,哪怕仅仅是反复的欣赏都能对学生乐感的提高产生重要帮助。

2.学生音准和合作能力分析

小学音乐学习还处于初级阶段,除了个别受到家庭影响会接触到一点专业训练之外,大多数学生的音乐知识是很缺乏的,对

音准的把握和声部的把握都仅仅是依靠天生的感知能力和学习能力。因此,在这个阶段学生的水平完全是参差不齐的,根据调查显示有70%左右的学生音准都是有问题的,甚至有的学生天生就是五音不全的类型,而恰恰合唱又是一门要求较高的课程,在这种情况下教学的难度可想而知。其次,这个阶段的学生对合唱的认知有限,且合作意识几乎没有,对合唱完全是没有任何概念的,在他们看来,合唱就是大家一起唱,至于分工协作唱出不同的声部来简直是难上加难。在这种情况下,合唱教学的质量是比较差的,教学工作的开展也有很大的难题,而这一切都需要通过不同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来加以引导和解决。

3.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能力分析

(1)在合唱教学上,当前大多数音乐教师都存在为难情绪,因为合唱对学生的音律要求、发声要求以及教师的教学能力都较高,要想达到良好的效果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所以,很多音乐教师为了减轻教学负担也就有意无意地规避了合唱教学。(2)我国当前的教育体制下国民对音乐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远远不够,包括音乐教师在内,片面地认为在音乐学习上花费过多的功夫是不务正业的表现,因此,对要求较高的合唱教学也就不再深入研究。

(3)基于以上两点原因,音乐教师在教学方法上研究较少,导致大多数合唱教学方法依旧停留在单一的灌输式和程序式教学上,缺乏对学生个体的关注和对声部之间的细致区分,导致教学效果一般,学生合唱能力提升有限。

二、运用多种方法提高合唱教学质量

1.从欣赏入手,提高学生合唱的乐感

聆听是音乐学习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学习兴趣的重要手

段,搞好合唱教学,大量的音乐欣赏是前提,这不仅是为了在聆听中逐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是为了能够通过大量的聆听让学生熟悉合唱,培养出较好的合唱乐感,如此,学生在学习中才能做到熟能生巧,正确地把握合唱的旋律和节奏。合唱教学对学生的乐感要求较高,为了达到整体合作效果的巧妙配合,要求每个学生的音准力求精准,所有的声音必须和谐,由此方能构成动听的合唱声音。听是音乐学习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如同读书过目百遍自然也就印象深刻,所以音乐教师一定要带领学生进行反复的合唱音乐的欣赏并进行解析,让学生对合唱曲目不断地熟悉、熟悉再熟悉,最后自然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

2.运用乐器辅助,提升合唱教学效果

小学生对物品的操作有着天然的兴趣爱好,好动的天性加上强烈的好奇心决定了小学生对一切新鲜事物和器具都有着浓厚的探索心理,因此,在音乐课堂上尤其是合唱教学中加入乐器辅助,是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的有效手段。加上乐器对声音的区分度和引导性较好,能够通过乐器声音的指导带动学生对合唱声音的把握和理解,每一个合唱曲目所展现的节奏旋律都是不一样的,通过不同的乐器就能够较好地区分出音准和音高,其效果是语言的讲解所无法企及的。以歌曲《送别》的二声部合唱教学为例,该曲目旋律较为简单,如果在进行合唱教学之前先通过乐器让学生练习感受其每一个音节,等到对音节旋律都熟悉之后再进行合唱的指导,学生学习起来就会轻松很多。

3.融合律动教学,激发合唱学习的趣味性

律动教学是指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融入各种小游戏、舞蹈表演等活动,这种动作元素的加入非常适合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需求,而且通过动作的融入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对节奏的把握和理解,激发学习音乐合唱的兴趣和积极性。比如,最简单的是当进行旋律教学时可以让学生一边练习发音一边击打沙锤寻找节奏,让学生在动与静的结合中慢慢感受音乐的魅力。再如,在《小白船》这首歌曲的合唱教学中,可以将一声部和二声部的学生进行分组,然后再练习单唱的同时伴以轻松愉悦的舞蹈,另一组作为观众来为他们提建议,之后再进行交替练习。这种情况下不仅能提升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学生之间的争优心理也能被激发出来,使学生进一步投入到课程的学习中,较好地提升合唱教学质量。

4.借鉴先进经验,全面提升合唱教学效果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小学音乐合唱课堂教学中,积极借鉴和学习国外先进成功的教学经验,对提升我国音乐教学水平有着很大帮助,可以有效促进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提升教学效果。例如,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德国的奥尔夫教学方法,通过“声势”也就是用身体动作打节拍的方式来达到声与行的协调,这种“声势”又称为“身体乐器”,可以充分展现学生的音乐潜能,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这种方法其实与前文所提到的律动教学有很大的相似之处,非常值得借鉴。再如,柯达伊教学法,该办法主要体现在手势教学方面,根据国外经验显示学生学习时普遍都很投

入,教学效果非常好,同样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5.差异化教学,力争让每个孩子融入其中

小学阶段每个孩子之间在音乐方面的个体差异是比较明显的,有的孩子天生乐感较好而有的五音不全,对这种明显的差距,老师要进行适当的引导,可以通过让那些音色明显欠缺的学生来担任教学助手或者伴奏的方式继续体现他们在合唱中的价值,让他们认识到合唱是一个集体行为,每个孩子都起着重要作为,每个人的行为都会对整体产生影响。这样可以良好地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协调能力,更能增强自信心,同时在长期的练习合作中,所有的学生在音准和乐感的把握上都将得到提升。这也正是合唱教学的魅力所在,合唱展现的是所有孩子的优点的集合,采取差异化对待充分展现个体优势无论是对教学本身还是孩子成长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每一种教学方法的应用都不是孤立的,以上多种教学方法共同对小学生音乐课堂合唱教学质量的提升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广大小学音乐教师必须对教学方法的应用多加研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有效的方法应用,以促进我国小学音乐教学质量的提升,促进小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和优化。

参考文献:

[1]周雪玉.试论如何提高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的有效性[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07).

篇(6)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3)09-0149-02

一、奥尔夫教学法概述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是当今世界公认的著名音乐教育体系之一,在各国流传甚广。奥尔夫音乐教学作为一种特殊的音乐教育方式,其创始人奥尔夫提出“倡导参与、鼓励想象”,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培养人的音乐素质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理念的精髓是原本性的音乐存在方式。原本性可分为人格原本和音乐元素。从行为层面上讲,原本的音乐是指音乐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鼓励人们自己参与音乐。体态律动又指用身体来表现音乐本身,它能反映出人对音乐的理解力和感受力,其基本元素包括时间、空间和个人动作。从意识层上来讲,音乐是人内心情感的联想、体验和表现。奥尔夫教学法倡导人们对音乐的自然体会,这样的音乐教学法,对人格的培养就显得至关重要,如培养人的思维反应能力、记忆力、群体合作能力、即兴创造能力、听觉感官能力、身体协调能力、想象力、创造力等。音乐元素又是指节奏、音高、音色、旋律及曲式、调式调性、表情记号、音程和弦等。

二、合唱发展现状概述

合唱发展至今,不仅仅是一门表演艺术,更是音乐各科的综合艺术。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合唱事业也得到了迅猛发展。但是在合唱事业欣欣向荣的背后,仍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国外有很多合唱团队形胖矮、高低不一,很显然,他们以声部的均衡协调为标准来追求声音的完美。国内的很多合唱团却排得整整齐齐,虽然是为了达到形式与内容两者皆备的完美效果,但不排除部分合唱团过于注重形式上的“整齐”,忽视了声音的均衡和协调以及所要表达的音乐内容,甚至为了达到“整齐”紧张得面目狰狞,即使需要愉悦表情时也是挤出的笑容,几个人象征性的眼神交流,不由让人深思这种作假甚至痛苦的状态能否给歌队带来快乐、能否和观众有心与心的交流。从事音乐活动的目的是要心与心的交流,要通过教育的途径来实现人们对生活情感的自我流露和相互交流,而不是强加的、做作的来表现艺术。

三、课例研究

要解决合唱的问题,必须从启蒙教育——初级合唱训练抓起。而奥尔夫音乐教育作为一种值得借鉴的音乐教学法,对于解决合唱教育中过于追求专业化的弊端,促进人全面发展,都很有帮助。

(一)音乐元素

音乐元素包括节奏、音高、曲式、音色、调式调性、表情术语等,以下课例着重从节奏、音高阐述。

(1)节奏

一般的音乐心理学家认为,节奏是通过声音的长短和有规律的轻重反复及其各种变化的组合,节奏作为音乐时值的表现,可以由节拍、速度、律动等多种要素构成。奥尔夫教学法以节奏作为基础要素,在初级合唱训练中可以通过这种方法,使用身体的不同姿势和动作,如拍手、拍腿、捻指、跺脚等,来促使学生体验、感受节奏的内在关系,增加内心体验与外在动作的协调感,这就是奥尔夫所指的“人体乐器”或“声势”。

以建立四四拍音乐节拍感为例。如果是童声合唱团,根据年龄特点设计四个简单的动作,如拍手、拍肩、拍腿、跺脚,队员跟着指挥结合配乐按节拍轮换动作。如果针对成人合唱团,接受能力相对较快,在上述方法的基础上加入休止练习——逐个休止动作,甚至可以脱离配乐进行。如果是老年团的初级训练,结合实际又可以从动作、速度等上设计得比年轻人的初级合唱团简单些。这样的练习既锻炼了队员的专注力、反应能力、记忆力、身体协调能力,稳定拍率,了解四拍子的概念,同时还无形中养成了看指挥的好习惯。与那种枯燥的、目的性极强的训练方法相比,效果甚佳。

(2)音高

音高是个非常抽象的概念,而音准构成了合唱的协和。奥尔夫教学法会让初级合唱的音准训练变得有趣。

以初次进行和声性多声部训练为例,可以以传递声音的方式进行构唱。由指挥把三个不同音高的声音传递给歌队里的三个队员,这三个队员保持演唱的同时,将声音逐个传递给其他队员,以此类推,最后就能听到很明显的三个声部和声效果。另一种方法是可以写一段有纵向和声的练声曲,每声部各循环演唱其中一句,几个声部合在一起便是多声合唱,这样的曲子还可以做为轮唱进行练习。

(二)人格原本

随着合唱艺术的发展,规整队形、统一站立、丝毫不动的合唱表演形式逐渐被淘汰,在适当的时候加以律动这种形式被广泛运用,但是很多合唱团在表现艺术的时候往往不是自然的流露、身体不协调、动作僵硬,表现上的做作以及神情不自然无疑与音乐形成很大的反差。因而我认为,可以从基本训练中就融入律动,这也是人类本身自然表现的体现。

基础较弱的歌队表现八六拍的曲子时往往会出现拖沓的现象,可以通过律动来解决。如每三拍左右交替踏脚,这样会使整个音乐流动起来,同时还可加手上的动作,可以即兴,也可统一,全身包括膝盖都带上韵律。初次做律动,指挥就是个表演者,要引导队员大胆地做律动,摆脱拘束忸怩的状态。刚开始歌队不习惯,往往造成顾此失彼,注意了声音律动就放不开,注意了律动又演唱不好。这是一个适应过程,即让音乐“原本的”自然流露的过程。歌队一旦适应后,无论练习还是表演,都能够自然得体地将音乐和身体及内心内在地表现出来,而并非强加的表现。

合唱的前提是合作,队员之间的合作即建立音色的中间值,如何培养队员的合作意识至关重要。举个例子,选择一段四三拍和四四拍反复交替的音乐,四四拍音乐时个体律动,四三拍音乐时,自行两人组律动。找不到舞伴时,尽管有大方的队员会通过叫喊的方式找舞伴,但更多人则立在原地,孩子表现无助,成年人会显尴尬。事实上很简单,只要没找到舞伴的队员做同一个动作,把手举起来,这时出现了两个小群体,有舞伴的群体和正在找舞伴的群体,在同一个群体里完成的效率会很高,这就是队员之间的合作。久而久之,队员在处理各种事情及演唱时就逐渐有合作的意识。

合唱指挥是指指示速度、力度、分句、声部进入,控制声部间的均衡与和谐,并挖掘作品每一细节的表情含义的艺术领导者,他在合唱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要让初级合唱队员通过作品来体验指挥的重要性,是件困难的事情,奥尔夫教学法中就有个很好的课例——《小小指挥家》。

选一段节奏感较强的音乐,歌队手上可以拿些小乐器、能发声的物体或者直接用声势。轮流让队员当指挥,剩下队员根据指令演奏。做过指挥的队员就深有体会,感受到了指挥的重要性和歌队对指挥尊重的重要性。诸如此类,可以根据合唱团年龄以及队员接受能力决定训练方法的难易程度。

音乐来源于生活,游戏也来源于生活,奥尔夫教学法很多有通过游戏的方式在无形中学习、提高。要走向世界的不是奥尔夫的教材,而是他的理念,而这种理念需要每个老师去实践、去发展,为自己的教育所用,而不是照搬照抄。中国的民族音乐是一笔积累丰厚的文化遗产,初级合唱的训练可以利用奥尔夫教学法,让队员内在地去理解去感受中国本民族音乐的特点,真正做到“洋为中用”。

参考文献:

[1]马革顺.合唱学新编[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2]杨鸿年.童声合唱训练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3]阎宝林.从奥林匹克国际合唱节看国内合唱发展的潜性危[J].北京:人民音乐,2006(3).

[4]乐丁.少年合唱队练声曲选择[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篇(7)

柯达伊教学法以合唱民间音乐和儿童歌曲为基础,以游戏等趣味方式为教育段,集首调唱名法、节奏读法、柯尔文手势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法为一体,核心思想是“让音乐属于每个人,成为每个人都能理解的语言”,将歌唱为音乐教育的主要手段,民间音乐在音乐教学中地位突出。

二、幼儿园课堂教学导课的常用方式与特点

(一)教学导入的重要性

虽然导课并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和重点,但是成功的导课对于高效的教学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它的成败直接影响整堂课的教学效果。

由于幼儿的精神集中时间较短,需要不断唤起幼儿对教学内容的好奇心和注意力,教学导入活动是在进行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之前,引导幼儿进入学习状态和教学环节的衔接。积极的思维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生动富有特色的导入,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引起幼儿对新知识新内容的热烈探求。

(二)幼儿园课堂教学的常用导课方式

1.谈话式

通过提问、交流、分享信息,使幼儿产生亲切感和求知欲。

2.图片式

采用静态的图画,动态的视频动画,增加教学的直观性,给予幼儿强大的视觉刺激,可以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观察力,更好地完成课堂内容的学习。

3.故事导入式

利用故事激起幼儿的浓厚兴趣,锻炼幼儿的思维能力。

4.猜谜式

谜语生动形象,是孩子喜爱的语言游戏之一,采用猜谜的方式导入教学主题,能够引起幼儿强烈的兴趣,更好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5.表演导入

幼儿活泼好动,喜欢肢体表达,教师通过肢体表演动作的设计,可以让幼儿提前感受到所学音乐作品的旋律,激发出幼儿音乐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6.游戏导入

喜欢玩是孩子的天性,在课堂的导入部分玩游戏,可以使幼儿感受到活动快乐轻松的气氛,让幼儿很快进入教学活动状态。

7.律动导入

节奏是音乐的灵魂,可以让幼儿欣赏有特点的节奏类型,并学习律动。

(三)幼儿园课堂教学导入环节的柯达伊教学法渗透

柯达伊教学法较多采用本民族的民歌,用手势代表音高,师生进行歌唱式的交流,很容易唤起幼儿参与的热情,有利于顺利开展下一步的教学活动。对教具的依赖性较低,主要依靠教师的音乐素养和教育教学技巧,对教师综合能力的要求比较高。

三、柯达伊教学法课堂导入是幼儿园课堂教学导课方式的创新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生动具有吸引力的导课在幼儿课堂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传统的导课方式一般多以教师讲故事和猜谜式进行,经常性地使用教师为主导的导入方式,幼儿会感到厌倦,那么教学效果也就不会好。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而柯达伊教学法的理念是把学习当做一种享受而不是枯燥的折磨,在导课环节引入柯达伊教学法的方式,以节奏和音乐手势来活跃手脑配合、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能够唤起幼儿参与的热情,更有效地配合教师的教学要求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柯达伊教学法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手势教学,手势使抽象的音乐变得具体形象,帮助幼儿理解音高之间的关系,使幼儿更容易理解。柯达伊教学法的课堂导入能够关注到每一个幼儿的发展,给了教师与幼儿拉近距离的机会。

四、如何使用柯达伊教学法进行幼儿课堂教学导入

1.歌唱式导入

柯达伊教学法最重视本民族的民歌,我们国家也有很多脍炙人口的民间歌曲,可以利用这些歌曲的旋律,填上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词,引导幼儿跟随教师的教学步伐,通常可以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2.手势教学导入

最能够代表柯达伊教学法的就是其中的手势教学,用七种手势来表现七个音符,采用首调唱名法确定调式感,用手势来调动幼儿积极性、辅助幼儿确定音高与音准。当幼儿出现错误,无须打断,只用手势告知正确的答案,这样的“私下”交流不会有损幼儿的自尊心与“面子”,这样的“尊重”还会与幼儿形成默契的“友谊”感,能够得到幼儿更多的配合,更加有利于接下来的教学活动的展开。

五、掌握柯达伊教学法是提升在职幼儿教师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一)柯达伊教学法式的课堂导入能够促进幼儿教师职业能力进一步提高

柯达伊教学体系是当今世界影响最大的音乐教育体系之一,体系中丰富的教学内容、多样化的表演、各种游戏活动形式,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方面都给教师提供了学习与借鉴的宝贵经验,极大地促进教师了的职业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二)柯达伊教学法的掌握与应用是幼儿教师综合素质提高的体现

使用柯达伊教学法进行课堂导入和教学,要求教师在对待孩子方面、民歌选曲上、柯达伊教学法灵活运用上都要游刃有余:

1.所选的导入素材要符合幼儿的生活经验水平、认知规律、心理特点,并能够加以准确地把握和处理。

2.教师的思路、脉络、教学主线要清晰,不因幼儿发散性思维、语言而跑题,紧密围绕教学目标进行。

篇(8)

奥尔夫教学法通常将自本民族本地区的儿歌和童谣在实际教学中,以说白的形式,给歌词配上情绪、音韵、节奏、速度和力度,让学生去练习。

2.唱歌

奥尔夫教学法对于初学的幼儿采用无声调式的歌曲,用听唱教学手段,从感知入手,使学生摆脱纯理论的识谱,试唱,乐理知识等的学习。

3.声势

奥尔夫教学法以人体为天然乐器,通过拍,打,跺,捻,捶,搓,等各种不同的响声,让学生通过拍手,拍脚,跺脚,捻指等方法做一些单声部或多声部的节奏训练,并多以“卡农”形式出现。

4.打击乐器

常用奥尔夫乐器有两种,包括打击乐去和固定音高乐器。打击乐器有沙球,三角铁,双向筒,手鼓,鱼蛙等,固定音高乐器有音条乐器(钟琴,钢板琴,木琴等),定音鼓等。奥尔夫乐器的特点是简单易奏,以五声音阶为主,组成固定的节奏型,在乐曲中反复使用,

5.舞蹈

奥尔夫教学法所设计的舞蹈对于任何没有学过舞蹈的人也能学会。他所要求的是按音乐的节奏跳,按音乐的形象去跳,最重要的是即兴,幼儿们可以自由设计,自由编排自己理想的动作。

6.音乐与美术

奥尔夫教学法把旋律,力度,速度,设计成不同的符号去表示乐曲的结构,形成一个简单易懂的图形谱打击乐器或者说白可以运用这个图形谱为乐曲进行伴奏。

7.游戏

奥尔夫教学法所进行的游戏渗透了音乐知识,为幼儿创造了一个适合其年龄特点的快乐的音乐环境。

奥尔夫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在游戏教学中的应用

在儿歌《两只小白兔》的教学中,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让所有学生模仿小兔走路,把提前准备好的波浪型的纸当作地图,让孩子沿着路线走路,并且在不同的位置使用不同的姿式,通过竖耳朵等律动把小兔子的形象表现出来。这时我用打击乐进行伴奏,强音强步,弱音弱步,并配上旋律,让孩子在旋律的伴奏下进行节奏表演,在大家兴奋时我配上歌词,这时再加上旋律,孩子们很快就会记住,这首歌在游戏中就学会了。

2.在节奏教学中的应用

通过自我介绍相互的名字进行节奏的训练,例如我叫王佳,节奏(走走走走),我叫李明泽(走走跑跑走),把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分别写在黑板上,让他们用手、用脚来做练习,用小动物的名字来替换。练习的过程中引用强弱,让学生在《走走、跑跑、停停》的游戏中听着鼓声走,随着鼓声来不断地感受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听到鼓声停,就是乐句的结束,鼓声大小是音乐的强弱,从最普通的走跑开始训练学生的节奏和音乐感,让学生始终以自己来身体感受音乐的特点。

3.声势训练在教学中的应用

把人体作为不同的乐器,不同的拍击方法与动作相结合,构成了丰富的打击乐效果。在教学时,请孩子们玩一种交通工具游戏,每一种交通工具代表一种节奏型,比如火车(XX)、摩托车(XXX)、公共汽车(XXXX)、加上音量的大小、力度的强弱、音色的变化,构成三声部节奏。配上具有鲜明节奏感的儿歌或者童谣,加上身体的动作和拍子,可以形成一部美妙的多声部音乐。

篇(9)

一、情境教学法的概念及特征

情境教学法是我国新课改中提到的一个新兴的教学理念,主要指教育者要善于利用语言描述、图画视频、实践体验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身临其境般的理解和认知,以培养学生感受和欣赏的能力,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其实该教学理念在我国教育史上也是源远流长,许多中外教育家也倡导通过情境教学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比如,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提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表示了教育学善于利用情境对学生启发和诱导的重要性;“乐由情起”也说明音乐是有情感带动出来的,体现了音乐是特定情境下的感情产物,也印证了本文的主题,情境教学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

情境教学法主要有以下特征。

1.形象性

情境教学就是要求教学者要善于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创造出一种教学情境,表示了情境教学需创设出形象生动的情境才能使学生更容易感知和理解。

2.启迪性

这也是情境教学法的目标,任何教学方式方法都需具有很好的启发诱导作用,而情境教学就需要通过形象情境去启迪学生的智慧。

3.情感性

个体的情感对认知活动是有直接的调节和辅助作用的,一个好的情境教学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增加对知识的认知和学习,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其中,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二、情境教学法在小学音乐中的运用

1.讲故事,通过语言表达歌曲意境

情境教学法最简单和最常用的方法就是语言描述法,可能很多时候没有提供特定情境的条件,这就要求教育者需通过形象而生动的语言描述来呈现出歌曲中的情境,这样才能使学生明白歌曲所表达的含义,从而能发自内心地歌唱出来。比如,《红星歌》这一首赏析歌曲,小学生并不了解国家历史情况,音乐老师则可通过讲述这首歌曲的背景故事及年代的英勇事迹,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使他们明白人们为什么歌唱,

歌唱祖国。把这一种爱国爱党的精神情怀传达给学生,就可以很好地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2.运用多媒体教学体现歌曲情境

目前,计算机辅助教学方式也在小学教育中得到了很好的运用。高科技信息技术信息量大、生动形象的特点为情境教学提供了一个有效渠道和途径,教育者可以通过图像、音频等材料很好地传达出歌曲中的情境,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增强了学习的活力。

3.善于利用自然生活展示音乐情境

真正的情境教学不是把课堂局限在教室中,而是善于利用户外和实践教学。小学生对事物的认知和感受是有限的,因而教育者可以适当地带学生走入大自然去感受音乐中描述的情境,花草鱼虫、蓝天白云都是很好的教学情境,学生就能很好地感受到音乐中表达的意境和情感,从而使学生能发自肺腑、真情实意地去唱歌曲,以提升音乐教学质量和水平。

4.通过游戏活动等方式创设情境

在小学教学中,游戏教学法也会产生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因此,

可以通过游戏活动等娱乐方式来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其中,还能很好地传达其音乐中的情境,提升音乐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比如,《火车来了》这首歌曲,很好地表达出对坐火车的喜悦,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开火车的游戏来创设这首歌的情境,由老师扮演司机,学生们扮演乘客,一边配合音乐一边开火车,把音乐融入游戏中,就可以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了。

三、结论及注意事项

总之,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善于情境教学,可以很好地把刻板的课本内容转换为一种生动形象的情境,使学生在这种轻松自在的氛围中感受音乐中的知识和内容,从而能启迪诱导学生,使其在认知和情感的基础上唱出歌曲,以提升小学音乐教育质量和效率。但是,在运用此方法时,教育者们需注意以下几点事项,否则会适得其反,给教学带来负面影响。

1.设计情境及选用模式时,要结合学生的年龄、心理发展水平及认知发展水平

比如,年级较低的学生,可能对户外活动的方式更容易接受,那么在两种教学方式通用的情况下就可以选择户外教学的方式。

2.教学情境法还要结合实际教学目标,不要本末倒置

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知识的传达,那么,教育工作者不要把重点放在创设情境上,而是通过创设情境来实现教学的目的。

3.使用情境教学法时设计要自然、连贯,不要为了创造情境而刻意使用

教学方法只是一种手段不是目的,否则会使得教学显得矫揉造作、不切实际,带来教学的反效果。教育工作者利用情境教学法时注意回避这些事项,就会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实现小学音乐教育的目标和任务。

参考文献:

篇(10)

情境教学法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利用多种手段,比如多媒体、角色扮演、演示、音乐形式等为学生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便于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实现中学生认知与情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结合。情境教学法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应用以后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便于实现中学英语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情景教学法适应了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是我国中学英语未来发展的一种趋势。

一、情境教学法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创设生活情境

中学生由于与日常生活接触较多,对生活中的很多场景易于接受,所以为中学生创造生活化的学习情境,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二)创设多媒体情境

多媒体是一种集声音、图片、视频于一体的新型教学方式,多媒体技术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应用以后极大的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只有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起来,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英语学习中去。多媒体技术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比如在学习“Why do you like Koalas?”这课时,教师可以通过播放相关动物的视频,让学生模仿动物的声音,随后教师就可以穿插句型“This is a bear, It is very cute!”然后让学生看着视频中的动物指出动物的名字。等到学生能够熟练运用这个视频之后,教师就可以引出句型“What is your favorite animals? Why?”……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很容易投入进去,同时也容易将复杂的知识简单化,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三)创设音乐情境,感染学生

音乐能够陶冶一个人的灵魂,在英语学习中将音乐渗透进去能够让学生舒缓心情。中学英语教师可以在英语课前几分钟为学生播放几分钟的英语音乐,为学生创造一个优美、抒情的语言环境,让音乐感染每一个学生。例如在学习Popular music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欣赏The Bearles和Michael Jackson的音乐,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当中对这两位音乐家产生崇拜之情,进而再学习这两位音乐家的生平,学生就会乐于接受,同时还能让学生感受到西方音乐和中国音乐的不同,体会西方音乐的魅力。

(四)创设实物情境

所谓实物教学法就是教师借助一些实物,为学生创造一种真实的情境,便于学生深入进去。实物教学法形象生动,比较适合中学英语教学。如学习系动词look, seem, be, taste, smell等时,可以带一些花、糖、面包、坚果、香料等。教师拿出花问:“How does it smell?”(把花拿给学生闻一闻)学生回答:“lt smells good”接着教师拿上一个己破的坚果让几位同学尝一尝,问:“How does it taste?”然后在用同样的方法教其它的系动词。

(五)创设演示情境

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演示情境教学是最常用的教学手段,因为这种教学手段最容易就地取材,利用教室里现有的事物就可以进行。比如在学习“shopping”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利用教室里现有的事物如钟表、书、铅笔、橡皮、笔等练习使用句型“Would you like...?”“I’d like...”,让学生在教室里进行购物情境演示,进而练习本课的重要句型,并进行操练。演示情境教学摒弃了传统的教师领读、学生跟读的状况,有效的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情境教学法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一)有助于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情境教学法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可以改变我国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在情境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英语知识点融入到相应的情境中,让学生进行亲身感受,深入理解英语语言的运用,进而掌握相应的英语知识。同时,在情境中,学生可以和教师进行相应的交流,对英语知识内容进行讨论,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促进了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

(二)有助于激发学习动力

利用情境教学法营造的教学情境,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欲望,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显示出更强的求知欲与表现欲,进而提高学习效果。在运用情境教学法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展开学习,在合作过程中,增加学生的交流与沟通,确定组内成员的责任,进而重视教学内容的学习,对提高教学效果有着重要作用。

三、结语

情境教学法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为学生创造了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了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发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升了学习效率,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上一篇: 大专语文教育专业 下一篇: 自然资源管理知识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