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8 17:39:0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高中语文经典阅读理解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高中语文的传统教学模式具有很强的局限性,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学生一般不具备很灵活的语言理解能力,往往表现出死板的学习状态,完全忽略语文学科学习的真正内涵和重要作用。
高中语文相比于其他学科,更加注重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归根结底还是要落实到语言功底和语文修养方面。活动元教学的方式更加注重于学生思维灵活程度的提高,更加注重学生语文修养与语言功底的培养。
一、举办读书日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由于高中语文的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学生的阅读资料只来源于课本和练习册,往往接触的课外文章很少,这种情况对于学生语文素养和语言功底的培养非常不利,这样会导致学生的阅读兴趣低下,对语文学科的学习积极性随之降低。
在高考中,语文试卷中的阅读理解题目占的分值很高,也往往是学生的弱项。究其原因,就是学生的阅读能力太差,理解程度不够深厚。然而学生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的提高,往往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作为铺垫,学生的阅读范围越广,阅读的材料越多,他们对于文字的理解能力就越强,越能抓住文章的重点和精髓。学生能够在阅读的海洋中逐步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这样学生做起阅读理解类题目就会得心应手。
阅读数量的扩充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能为学生的作文增色不少。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下意识地记住一些典故或者人物事迹,而这些典故和人物事迹的积累往往可以运用到学生的文章中。大部分学生的作文的内容都略显空洞,尤其是议论文的内容,往往缺少有力的论点支撑,导致作文的论点站不住脚,整篇文章的内容就显得空洞乏味,缺乏内涵。
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除了可以积累典故和人物事迹之外,还可以从文章中学习优秀的语言表达句式,久而久之,学生也会受到优秀阅读作品的影响,优美的语句可以自然而然地从学生的笔下流出,为文章增色许多,提高学生作文的分数和档次。
因此,老师可以多组织读书日的活动,每个月让学生拿出一天的时间,阅读课外的优秀读物。老师可以组织学生从家中带经典的读物,然后与班级里的同学进行交换,组织学生进行换读活动。这种做法可以保证学生阅读到优秀作品,同时,可以加深班里学生之间的联系和感情。
二、举办诗歌朗诵形式的比赛,强化学生对诗歌的记忆
高中语文往往会接触很多唐诗宋词,甚至会有很多需要背诵的优美现代诗。这些诗词让大部分学生头疼不已,大部分学生不愿意进行诗词歌赋的背诵,他们往往会觉得这些诗词歌赋读起来异常拗口,不好记忆。
针对这种情况,老师可以组织类似于诗歌朗诵的活动,以比赛的形式来帮助学生建立对于诗词歌赋的记忆兴趣和动力。诗歌朗诵比赛的形式往往能够激发学生内心对求胜的渴望,因而会努力参与诗歌的准备,进而提高他们对诗歌的记忆能力。
老师可以在讲完某一个单元或者某一个作者的诗集之后,专门选出几首难记忆的诗词供学生挑选,并且要让学生做到脱稿参赛,即有感情地进行诗词的背诵。老师要做到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诗词朗诵的比赛中,要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学生的语文思维,让学生从诗歌中体会到中华文化的语言之美,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的文学素养,陶冶学生的情操。
每首诗词作者不同,主旨不同,因而朗诵时需要注意的情感也不同。学生在参与朗诵比赛的过程中,可以更加深刻地揣摩出作者当时写这首诗词的心情与背景,做到与作者心意相通。体会到作者写诗词时候的心情,产生灵魂的共鸣之后,往往更加有利于学生对于诗词的理解和记忆。
学生在参与诗词朗诵比赛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参赛诗词的理解和记忆,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诗词的把握能力,而这种对诗词的把握能力往往是学生在诗歌鉴赏类题目中所缺少的。学生在体会作者的写作心情和诗词的主旨时,会产生一种对于诗词的欣赏与共鸣,这种状态会使得学生身临其境,切身感受诗词的魅力,养成从诗词的言语间体会到其主旨情感的习惯。
因此,诗词朗诵类活动的举行具有深刻的意义,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诗词的记忆兴趣和学习动力,加深学生对诗词的印象和理解,还可以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习惯,提高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理解程度,加深学生的语文修养。
三、举办舞台剧展演活动,加深学生对课文中人物心理的揣摩和主旨的理解
高中语文课本中也会涉及一些名家的小说或者话剧,这些小说和话剧往往只是整篇作品中的优秀选段,学生很难从部分的选段中理解人物关系和性格,很难把握整篇文章的主旨大意。因此,高中语文老师可以多组织些舞台剧的展演活动,将课本上的课文三维化,将文章搬到舞台上,让学生实实在在地进行演绎和抒感。
网络的便利对于整个社会的冲击是巨大的,尤其是网络文学作品的出现全面改变了大家的阅读方式和阅读习惯,同时网络新名词的出现也对语文教学造成巨大冲击,因此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
一、当前语文教学的困境及其成因
1.重分数轻技能,语文教学需要回归基础
多年来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套路教育,阅读理解有通用的解题思路:说明文怎样作答,议论文怎样总结和分析,记叙文怎样延伸等一系列套路性问答把学生对于文学的理解局限于问答的层面,忽视了对于作品本身的欣赏和发现。很多学生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回答问题时可以写得华丽流畅,可是进行文章阅读时却结结巴巴,很多字词甚至都不认识、不理解,更谈不上与作者进行对话,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需要回归本源,重视对字、词、句、段、篇章的阅读和理解。
2.对于名著及经典文学作品缺乏必要的欣赏
近年来,我国人民的阅读数量一直呈下降趋势,越来越多的图书馆把经典文学作品放在特价促销的窗口,依然无人问津,更有很多图书馆因此倒闭关门。相反的是习题集,课本配套练习册以及青春书一直遥遥领先排行榜,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家长的选择影响孩子的购买趋势,很多家长本身不热爱阅读,对于文学作品也缺乏必要的了解,因此孩子对于他们也就相应的缺乏认知;其次,教师的影响,很多教师为了教学任务大多推荐给学生很多习题册,把学生的阅读时间压缩成练习时间;最后,网络的冲击影响了读物的销售,相对于时下流行的速食型文学作品,经典文学作品更多的时候辞藻没有那么华丽,剧情也没有那么容易进入,这就加剧了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疏离。
二、新课标下呼唤更加全面的语文素养教育
1.稳抓基础,重视能力提升
语文教育说到底还是字词句的推敲和整合,我们日常也可以意识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看似平常的词句置于不同的环境就会产生不同的意思。记得看过一个笑话,外国人来到中国学习时问“方便”是什么意思,老师说方便就是便捷的意思,例如,方便袋,方便面。一次他和朋友一起出去,席间朋友说去方便一下,他很疑惑地跟过去,结果是去厕所,他知道了方便是这个意思;还有一次一个美女说“你方便的时候去请你吃个饭”,这个外国人当时吓得不得了,方便的时候怎么吃得下饭。其实一词多义在汉语中十分常见,细细研究就会发现汉语的无穷魅力,尤其是很多古今异义的词汇和短语,用现代意义去解释非常枯燥,可是放置于古代又是另一番境地,别有洞天,这也是很多文学家热衷于研究古文的妙趣所在。语文教学中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发音和拼读之外,多给学生解释一些字词的意思和引申义,在平时的教学中培养学生查阅字典、词典的良好习惯,对于夯实语文基础作用巨大。
2.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除了通过阅读测验可以完成考试之外,阅读还是我们从外界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阅读又分为精读和略读,通过略读我们可以粗略地掌握文章的大意,确定需要精读的段落。如学生非常喜爱的网络小说,既然我们限制不管用,就可以推荐他们这样去阅读,粗略快速地阅读以节省时间,此外,很多小说中的景物描写或者心理描写都非常的细腻生动,学生如果能够借鉴会大有裨益。而对于一些经典文学作品的桥段我们可以推荐学生采用精读的阅读方式,通过反复阅读体味文章字里行间作者的真情实感。此外,阅读还是我们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如很多科技类文章用词严谨,结构考究,都是不可多得的学习佳作,通过对这类文章的阅读,学生可以及时获取最新的科技知识,掌握先进的科研方式,对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见识都很有帮助。此外,学生以后参加工作或者后续学习也需要通过阅读不断获得新知识,因此,阅读是学生不断进步的原动力。
3.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价值观念
对于人文价值观,很多人认为这是一个很高的话题,离中学生非常遥远,其实这个范围非常广泛,小到珍惜身边的一草一木,大到对于家国的深深眷恋,这些都是人文观念的重要体现。现在的独生子女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就是私念太重,不懂得尊重和关爱他人,以至于走向社会之后一旦碰到问题就产生轻生、危害他人等社会影响恶劣的事件,因此通过语文教学唤起学生心底对于爱和尊重的认知也是当前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很多经典文学作品中对于爱的阐释非常具体而深刻,学生学习之后可以体味得更加具体而深刻。如中学教材中的经典之作《背影》,里面对于父爱的阐释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而且每次阅读都有新的感动在心中涌现。
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对于教师的要求更加广泛而具体,教师不再是权威的代言,教师也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摸索,从而给予学生更多的知识。同时教师还要不断学习,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与学生一起沟通和交流,从而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需要。
参考文献:
引言
阅读教学占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比重非常大,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学生都离不开阅读,然而现在的高中生对阅读不重视,既没有阅读兴趣,也没有阅读品位和能力,导致学生语文阅读题做不好,理解不上去,考试成绩也无法提高。这种情况形成的原因有很多,但是最主要的还是日常的阅读教育有问题,阅读教学不光要教会学生读书,体会文章的人文内涵, 还应当让学生从读学写。因此,阅读教学还兼具指导写作的任务。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阅读技能是学生们在学习生活中最常用的技能。从狭义上来讲,想要高质量地完成一份考试试卷需要有一个良好的阅读能力的基础。从广义上来讲,无论是与教师、同学、家长进行沟通,还是了解更多的课外信息与知识,每个人做这些事情的第一步都是阅读。然而培养学生阅读技能的重要时间就是高中语文时期,这便成了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在高中语文学习中,学生通过阅读理解之后,理解了书本知识的内涵与精华,并且经过组织讨论之后,相互交换自己的意见,各自取长补短,丰富自己的理解与见解。这样一来,学生们汲取的知识都是自己得到的,而不是老师凭空塞给他们的,所以对知识点的记忆会更加长久,也就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得书本上的知识成为成为学生自己的东西。并且,不仅是在语文教学中,如果学生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阅读理解的基础,那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一定也会轻松许多。理解便是懂得,再加以学生自己的思想,教学的终极目标也就完成了,这就是学习效率的提高。
二、阅读教学现存的问题
教师由于教学时间太紧而占用学生独立阅读文本的时间。这个问题看似不成问题,但又是实际教学中最现实、最普遍的问题。新的高中语文课程要求在两个半学期内完成五个必修模块的教学任务,每个模块有四个单元的阅读内容,共八十篇课文,与以前的教学内容相比,阅读教学的量增加了,而教学时间却由原来的每周五节课减少到每周四节课,如果按部就班的进行教学,想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是很困难的。在这种情况下,不少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就不得不压缩学生在课堂上阅读文本的时间,或是干脆取消学生独立阅读文本的教学环节,直接进入对文本的分析,学生缺少对文本的初步感知,就没有个性化理解。教师要留给学生自己阅读课文的时间,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有层次的阅读文本,而不是以自己的讲解取代学生的阅读。有的教师仍然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一堂课从头到尾唱独角戏,学生无须读课文,只要用耳听、用脑记就可以了。这样的课堂上,只要老师知识渊博,功底过硬,能把文本讲深讲透,讲得深入浅出,讲得生动传神,学生不读课文也能听得明白。但是,学生所得的却仅仅是老师所讲的,自己的感受、见解、质疑就谈不上了。如今,诸如此类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内容以代替学生独立阅读文本的现象有很多。尤其是学习文学作品时,教师动辄就播放电影电视剧片段,那些动感十足、色彩艳丽的画面的确能够吸引学生,也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但是,这样却会影响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教师应该让学生多亲近文本,让学生自己在阅读中去感受作品的魅力。
三、阅读教学的途径
第一,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相结合,力求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以课文为例子和凭借,教给学生一些阅读方法,举一反三,迁移和延伸到课外阅读,提高语文能力。第二,在抓好课内阅读写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鼓励学生多读经典名作,多作探究性和创造性的阅读,提倡多角度的、个性化的阅读,除了为高考而读书,适当保留一点自由阅读的空间,让自己的爱好与潜力在更加个性化的相对宽松自由的阅读中发展。反过来,人文素质高了,也是有利于考试拿到好成绩的。多写读书笔记,持之以恒,一直坚持到高考前夕,因为,语文不同于数理化,其结构不是逻辑性、阶梯性的递增,而是潜移默化、循环滚动的,有如水中养鱼,积以时日,方见成效。若能长期保持学生对阅读写作的兴趣,让他们养成良好的读写习惯,有了良好的语言积累和语文素养,加上得当的做题训练,高考拿到好成绩不是难事。而语文尖子生的高考成绩的突破也在此举。高一学年进行个好探究性阅读。也就是说,从学生主体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对学生的阅读范围、角度和思路等方面少干涉,甚至不干涉,即由着学生“性子”选择阅读对象。这种个性兴趣探究性阅读,目的是锤炼学生的自主探究性阅读习惯和方法,为其日后深入地自觉地学习语文锤炼基本功。在这一阶段,特别需要教师有一定的魄力,即要敢于“放手”,敢于放开。当然,说是由着学生“性子”阅读,并不等于放任自流。阅读进度,阅读数量等等都要由教师精心策划,最终要求学生形成读书笔记。只要广大语文教师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下进一步地遵循语文的学与教的基本规律,在语文教学中扎扎实实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语文阅读教学就能登上一个新的台阶,呈现美好的前景。
四、结语
阅读能力的提升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高中语文教师在不断思考创新性阅读教学方法的同时也应该让学生明白,即使有了阅读的方法,没有阅读量的储备,还是纸上谈兵,坐而论道。方法的来源是阅读,方法的掌握还是阅读,方法不能替代阅读。因此,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足量的阅读也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鲍慧莉.浅析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性阅读教学.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B-0091-02
高中语文是一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的学科。这就决定了高中语文教学既要考虑语文基础知识点、线、面互相结合,又要传播与弘扬中华优秀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能力。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潜存着许多容易忽视的陷阱,如“光环陷阱”“限量陷阱”“人气陷阱”,创新高中语文教育、提升语文教学质量,应避免陷入这些陷阱。
一、跳出“光环陷阱”,解决教师自身突出的素质问题
所谓“光环陷阱”,是指高中语文教师凭借多年教学实践经验形成的“光环”,应对新课改带来的新问题、新情况,没有从实际出发,对新课改发展模式估计和认识不足,喜好沉迷和满足以往取得的成绩和经验。主要弊端:思想僵化,知识恐慌,缺乏创新和生机。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应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而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 凭经验、凭记忆、凭传统、凭兴趣已经无法适应学生学习需求,语文教师要突破老观念、老经验、老办法、老眼光,要有时代眼光、发展眼光,要有创新思维、独特思维,要具备很强的会说能力、会写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有引领风尚、树立标杆的理念。特别是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高中语文教师不主动跟上时代节拍,不善于分析面临环境,不屑于“充电”“补学”,就会让课堂教学失去生机活力,失去创新创造氛围,就会掉入过去光鲜成绩的“光环陷阱”。解决思想僵化、知R恐慌和避开陷阱,需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要有“补脑”意识。高中语文教师要做到“事事关心”,必须具备敢于批判、敢于纠正的创新勇气。“补脑”要态度坚决,从最新教学理论入手,做到勤学、勤思,通过新媒体、新技术手段,坚持读书、阅报、上网,形成接受新知识新事物的良好行为习惯。善于从新媒体吸取新鲜知识,把握教学领域新形势,积极参加继续教育,提升学历层次,改善知识结构,丰富学识常识,切实补上理想信念和专业知识的“钙”,增强“授渔”能力和水平,不仅要多“授鱼”,而且要更加注重“授渔”。
(二)寻找学生思考兴趣点。是否瞄准学生“兴趣点”,体现语文教师学科能力的强弱,更是避开“光环陷阱”的重要途径。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不仅要对语文教材基本内涵和要素做到心知肚明,而且还要通过分析学生学习成绩、学生特长专长、课外阅读等指标,找出规律、找出着力点,主动探索归纳学生“兴趣眼”,从“兴趣眼”着手,创新课堂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尝试引导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同时,语文教师每年确定至少 1-2 个教研专题,充分利用课堂资源,形成探讨式实验课改模式,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和课堂教学把控能力。
(三)争当队伍“行家里手”。跳离“光环陷阱”,需要语文教师主动学习和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做到“先学一步”;获取知识方法和渠道要多开辟一些,目光多看远一些,做到“先着一棋”;强化教师语言训练,要学会多说“行话”“新话”,符合新课改之后的行业和专业表述,使得教学语言更加贴近学生,做到“先入为主”;积极参与教学研究,亲自调研和执笔,形成符合各自特点的教研成果,做到“先行先试”,真正把自己培养成为高中语文教师队伍的“行家里手”。
二、避开“限量陷阱”,解决教师教材讲授片面化问题
所谓“限量陷阱”,是指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眼睛只看到教材的平面知识量,而看不到教材的立体内涵量,认为语文教学就是把平面知识讲授传播到位就是成果。比较侧重平面知识,忽视立体内涵,学生从教材中摄取的精神食粮供应不上,出现教材“钙质流失”现象,不利于高中学生精神引导和人生价值确立。主要弊端:游弋教材,浮于表层,缺乏深度和拓展。
其实,高中语文教材潜在信息量非常丰富,不管是文言文,还是现代文,传达的不止于语文基础知识,更多的是和、仁、义、礼、智、信等传统优秀民族文化的核心精神。语文教师往往把教学重点放在基础知识掌握和运用上,把教材的表层涵义作为传播知识的唯一途径,缺乏知识摄取的深度和广度,导致出现三种倾向:一是阅读理解能力低;二是自由命题作文分值低;三是学生思想素质提升速度慢,书生气重,缺乏活力。出现这三种倾向,是陷入“限量陷阱”的主要体现。俗话说,“教书先教人”,人的素质提升必须从语文教材中吸取涵养,语文教师作为引路人,应跳出教材信息平面,俯视教材信息“库存”,自觉避开教材信息“限量陷阱”。对此,破除不良倾向,避开陷阱,应在三个方面下功夫:
(一)重视触类旁通引导学。“限量陷阱”的突出特点,就是把教材信息作为唯一需要了解和掌握的信息,学生掌握了教材基础知识,却掉入了另一个知识“黑洞”,无法应对全新语境带来的新问题。对此,高中语文教师应以教材为基本载体,将教材信息向课外其他领域延伸,俯瞰和传播教材信息所涉及的之外其他知识,扩大语文课堂教学空间,打开“教材情结”,打破教材知识点“枷锁”,引导学生培养“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和拓展本领,向无限量语文宇宙空间吸取基础知识和精神食粮。
(二)重视经典著作深入学。经典著作是高中学生逐步培养思想品格的重要载体,隐含着前进的历史影子,流露出忧国忧民的价值取向。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重新审视高中语文教材,认真识别经典要义,把经典名作的学习和引导作为帮助高中生打开阅读理解库存、获取材料作文和命题作文资料的重要途径和重要抓手。坚持深入学,组织高中学生不定期开展语文“读书会”“主题书评”“名段名句”阅读班会等活动,通过合作探究模式,比如深度解读诗词《沁园春・雪》、鲁迅《记念刘和珍君》等一批脍炙人口的文章,帮助学生了解时代背景,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发挥引导、提醒、把控作用,让学生融入经典名作学习,帮助学生吸取名作思想精华、创作精髓。
(三)重视网络资源补充学。运用新媒体网络手段是当前高中语文教师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以高中语文教育资源为主经营的网站不计其数,特别是微信的推行,拓展了语文教材信息量,教学观点各种各样,做到各取所需、各得其所。高中语文教师可以订阅“语文教育”“大语文教育”“学语文”等微信公众号,从网络中选取一些网络名篇和学生分享,教育引导和增强高中生资源信息辨别能力,进一步拓宽高中生知识面。
三、远离“人气陷阱”,解决教师角色定位问题
所谓“人气陷阱”,是指高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从维护和树立个人形象出发,将个人角色定位为“人气王”,以“人气”聚“学气”,形成学生对教师的崇拜心理,出现了思维错位。其主要弊端是:注重气场,虚设氛围,缺乏成熟的师资风格。
语文课堂教育不是文化艺术表演舞台,高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克服讲台“作秀”“走秀”,塑造个人独特形象引起学生关注的错误倾向。毕竟,语文教学是影响高中生思想走向的一个重要窗口和风向标。有的语文教师认为,只要学生产生崇拜心理,就能活跃课堂,就会听得了课、入得了脑。因此,课堂教学方法各式各样,“各领”,把“嘴功”当“脑功”,把学生当观众,把自己当演员,教师虽有掌声,学生却无长进。在这种环境下,教师的引导能力、写作能力、研究能力不专、不尖、不深,出现课堂教学“人气陷阱”。克服“人气陷阱”,形成成熟而独特的教学风格,要结合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课堂教育要严肃活泼。营造一个适合学生探讨交流、思考问题、促进记忆、强化吸收的氛围,是课堂教学范围的主要方向。高中语文教师在这方面要坚持成熟的基本教学方法,秉持课堂教学严肃且活泼的原则,预留足够空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对于一些比较容易出现偏差的话题,在充分把控课堂秩序基础上,推动学生自由探讨。教师在其中担当“控制手”“魔术棒”作用,但不能无原t地引起课堂“喧闹”“轰鸣”,课堂同样需要一份安静空间。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75-02
在新课改下,高中生阅读能力已经成为了学生学习、工作、生活与发展的重要能力,也是语文学习的重中之重。从高考全全国卷来看,不仅有文言文阅读、研读词阅读及现代文阅读的考查,而且包括在写作在内,以阅读能力为核心的语文综合能力占比相当大。而在民族地区,由于历史及民族传统教育的需要,汉语言阅读往往又是弱项,笔者从民族地区双语学生的角度,就高中阅读课开展从教学设计、教学手段、阅读能力培养等三方面进行论述。
一、立足学情,重视高中阅读课的教学设计。
对于民族地区学生而言,其汉语言及基础相对较差,而且一般阅读课都采用双语教学的方式。针对这种现实条件,高中教师要重视阅读课的教学设计,结合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交际表达、民族习惯、等特点,把教学重点、难点及阅读要求、目标渗透到教学设计中,使学生一方面从自己熟悉的角度来阅读理解课文,另一方面又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参与到阅读课的教学中。尽管相对于汉族地区,民族地区如、新疆等地高中生的阅读课要求较低,但不能因此把学生当做小学生来教。因为从智力发展角度来看,语言能力与阅读理解尽管关系密切,但也不能完全等同,不能因民族地区学生汉语能力较差而不重视阅读课的教学设计。
高中阅读课的教学设计,要结合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的转变,通过教学设计来引导学生以积累文字为基础,以阅读理解为核心开展教学。笔者要阅读课的教学设计中,汉语言教学按学生学情来讲授,而阅读理解却按学生心理、智力发展来引导,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一方面可以通过阅读课来学习汉语及其发展,把母语习惯与汉语习惯进行一定的转化;另一方面阅读理解又具有较强的思维思考难度,有利于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阅读。因此,合理的阅读课教学设计有助于高中生增强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二、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丰富阅读课教学手段。
俗语有言: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有了合理的教学设计,就意味着高中阅读课取得了开门红,但要最终达到教学目标,就要教学手段加以保障。随着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课件、视频录像、网络信息等成为了阅读课开展的重要手段。如经典故事《花木兰》,通过将其改编为英语动画,就成了英语教学的好帮手,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高中阅读课也要借助这些信息技术手段,在民族地区对双语学生开展阅读课教学,使学生更好从民族角度来理解阅读课文内容。
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来开展阅读课教学,这本身就是对阅读课文进行民族化改造的过程。通过将课文与民族地区类似或相近的内容进行对比,用形象生动的形式引导学生更好的阅读理解课文,从而达到阅读课教学的目标。不仅如此,高中阅读课还可以通过央视科教频道的文化节目,将阅读课放在更符合民族文化的节目中,从而有效沟通民族性与普遍性。用学生熟悉的故事与高中阅读课内容结合,并以多媒体信息手段加以处理,既能加深学生对阅读课文的理解,又能以此来引导学生走出民族局限,更快地融入到社会飞速发展进程中。
三、学以致用,重视高中生阅读能力的开发与培养。
高中阅读课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实现为学生学习、发展服务,换言之是提高民族地区高中生语文交际、沟通能力,而这又要依赖性高中生阅读能力的开发与培养,才能体现语文阅读课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结合。通过阅读课所形成的能力应用,来引导学生开展阅读,是快速提高民族地区学生阅读水平和阅读能力的重要方式。语言学习有共同的规律,最根本就在于学以致用。在民族地区,只有把语文交际沟通能力与阅读课教学结合起来,才能进一步开发学生的阅读能力。
笔者在阅读课教学中,重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每节课结束之后,都会让学生用汉语来进行复述。这一方面锻炼了民族地区学生的汉语口语能力,有助于其更好地用汉语流利表达;另一方面通过复述来检测学生阅读课学习的情况,考查学生阅读能力的开发与培养情况。而每周又会抽出一定的时间,引导学生把本周的阅读课内容进行串联复述,查看阅读能力的提高情况,从而摸清学生学习情况,为后面阅读课开展奠定基础。在反复的应用与练习中,学生的进步是明显的,其阅读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为语文高考做好充分的准备。
综上所述,对待民族地区的双语学生,高中阅读课教学有结合新课改理念与新课标要求,从学生的基本学情出发,设计合理的教学进程与难度,通过丰富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联接双语学生的民族性,从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而最终要通过学以致用的方式,把阅读内容与交际沟通能力有机结合起来,开发并培养学生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
参考文献: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了“文化论著选读与专题研讨”这一课程目标,目的是引导学生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提高文化素养。而福建省的考纲更是从2006年起就已经把文化经典著作列入高考考试范围;这些举措使我倍感欣慰,我仿佛看到了“流浪”已久的文化经典终于有?家”可回了。然而,时隔多年,新课程标准的这一良好的理念倡导,在教学过程的实践中仍显得困难重重,举步维艰。许多师生只是表面接受经典,其实则是背离经典。文化经典“流浪”在语文课堂的边缘,成了语文教学中不争的事实。那么,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该如何领文化经典“回家”呢?
一、“流浪”根源——文化经典阅读教学的问题
1、文化经典课程体系的缺失,使文化经典无“家”可归。新课程关于文化经典阅读的理解,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理念而不是课程,文化经典阅读缺少独立的课程形态。部分教师长期让文化经典的阅读教学处于放羊状态,他们只是简单地把一些高考仿真试题搬进了课堂,文化经典阅读成了教师的自留地。文化经典的教学缺少课程体系,成了该阅读教学一直难以摆脱的困扰。
2、文化经典阅读教学内容的浅化,使文化经典始终“流浪”在课堂边缘。由于文化经典阅读训练多囿于高考题型的训练,知识表述零散杂乱,能力目标要求含糊笼统,再加上师生功利化的思想意识,教学内容肤浅,学生学习浅尝辄止则是必然的结果。作为高中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努力构建经典文化阅读教学体系,让文化经典阅读有“家”可回,使该阅读教学能循序渐进展开并渐入佳境。
二、“回家”路径——文化经典阅读教学体系的建构
(一)第一阶段:宽度的铺展——整体文本阅读,感受丰富思想。那么,整体文本阅读要注意哪些问题才能获取思想精华呢?
1、阅读对象。①阅读原著文本,才是与经典对话。很多人误把一家之言的心得阅读当作经典阅读。唯读原著,方能了解作者真意。②还要充分利用前人高质量的注释、评点及相关工具书。如杨伯峻的《论语译注》《孟子译注》等不失为较为可靠的入门读物。如欲进一步,可阅读古注,如宋朱熹的《四书集注》、晋郭象的《庄子注》,等等。
2、阅读方式。经典需要精读、细读、诵读。高声诵读,可领略其神理音节之妙,涵养性情;咬文嚼字,才能正确领会深意;追根究底,方能登堂入室。
3、阅读引导。教师作思想导读,并制定出阅读的计划,是阅读得以落实的保证。我一般安排学生高一(上)读《论语》、高一(下)及高二(上)读《孟子》,而且每天都布置具体的阅读内容并适时检查。导读在前,学生的阅读理解就有了方向;有了规定的阅读内容,阅读就不流于形式;有了扎实稳固的阅读,才能真正触及经典的内核,而且思想的构建因为有完整的文本做依托而显得清晰恒久。
(二)第二阶段:深度的挖掘——思想分类解读,体味思想精华。思想的分类解读是深入挖掘的必经途径。那么,思想分类解读要注意些什么呢?
1、体系分类。教师需要取精华,弃糟粕,对文本做全新的系统构建。综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对经典文本的整体把握,我把《论语》、《孟子》的思想,分成四个专题政治思想、伦理思想、教育观念、修养观念。分类解读便于化繁为简,直取精髓,直击要害。
2、训练方式。①专题思想导读。即便是专题思想仍需要细化,研究才能真正深入。比如《孟子》的“政治思想”专题我把它分成仁政思想和民本思想两大部分。仁政思想又细化成:仁者无敌、先义后利、制民之产、保民而王、与民同乐。②相关文本解读。在庞大的整体文本中筛选出体现该思想的论述文段并对此进行解读,从而强化学生对这一思想的认识。因为理性的专题导读在前,感性的文段解读就显得轻而易举。③练习巩固。通过专题练习,把文化经典真正内化成学生的认知,使学生的认知水平真正得以提升。这样本末兼顾,完全克服了只重视题型训练的细节末枝,而忽视思想累积的本末倒置的行为。
3、训练时间。我把这一阶段的训练时间放在高二下学期。这是对经典深度挖掘的最佳时机,因为有了前三个学期的充分积累,这个时候思想分类有利于学生深入探究。
(三)第三阶段:高度的升华——比较异同,看思想发展。孔孟的思想是发展变化的,只有比较异同,我们才能真正认清他思想的实质及发展根系。
1、研究方法。孙绍振先生在《分析方法的可操作性》中提到了价值还原、历史还原和比较分析等几种分析问题的方法。我们不妨借助它们来探究孔孟思想的异同和发展。比如研究孔孟“仁”的思想发展:“中庸”思想发展以及从君子人格到“浩然之气”的发展,等等。
高中阶段的学生需要广泛阅读经典。大部分外国文学名著的篇幅较长,而课堂教学时间又十分有限,选取外国文学名著中的经典片段进行选讲,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例如,在对《大卫·科波菲尔》进行导读时,教师可以选取年轻主人公所经历的一起事件作为经典片段,指导学生阅读书中对于大卫在看到渔夫面对海上风暴时的心理状态和所做出的应对措施的描写。短短几段文字就将主人公经历的海上灾难生动地刻画出来,让人仿佛身临其境,与主人公一同置身于惊险的海上风暴当中。由此学生可以迅速了解到作者是如何以其丰富的写作经验,描绘出了惊心动魄的故事——在故事中大卫用尽自己的全力想要挽回灾难中渔民的生命——将一个善良正直的人物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教师通过选取经典的片段,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得以在阅读的过程中,仔细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方法以及独特的写作视角,从而提高学生对外国名著的学习和理解能力。
二、组织学生分析外国文学名著的作品主题
通过选取外国文学名著中的经典片段进行导读,可以帮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初步掌握所学文学名著的基本故事框架、主人公之间的关系和主人公所经历的事件,从而为学生的课后自主阅读和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在学习《巴黎圣母院》时,在最基本的阅读环节之后,可以让学生对于文章的创作目的以及创作主题进行思考,并针对此种具有引导性的话题进行辩论,帮助学生加深对于作品内涵的理解。结合当时特殊的时代背景,对作品主题进行分析,使学生在深入学习的过程中,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抒发自身对作品的所思所感。作为浪漫主义的创始人和代表,雨果善于在其作品当中采取夸张的修辞手法,构建违反现实生活逻辑的场景,荒诞不经却又不会使人感到突兀。通过组织学生对作品主题展开探讨辩论,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中蕴含的个性解放和崇尚自由的深刻内涵。
三、借助外国文学名著拓展思维空间
与中国经典文学作品相比,外国文学作品在文化起源、文化体系以及民族地域背景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异。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阅读学习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代表作品《堂吉诃德》时,应指出主人公堂吉诃德的爱情观是中世纪骑士精神的发展和演化,是对当时基督教控制人权的控诉,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当时妇女的社会地位。莎士比亚的作品当中也充分体现了西方宗教思想对文学的渗透,特别是莎士比亚的悲剧,都揭发了社会的阴暗面,对人性进行了深度剖析。例如,《麦克白》的主人公在杀死邓肯后,内心的罪恶感与恐惧使他第一时间向上帝祷告,祈祷上帝保佑他。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时,需要重视对作品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时代特色加以讲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
四、结语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批注式教学 阅读教学 教学模式 教学策略
所谓批注式阅读就是指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文章的语言进行感知,对文章的内容、层次、思想感情、表现手法、语言特色、精彩片段、重点语句,在自主思考、分析、比较归纳的基础上,加以标注的阅读方法。将批注式教学模式应用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有助于强化教学效果。
一、高中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意义
批注式阅读可以看作是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对话,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很大帮助,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其重要性如下。
(一)促进学生的互动学习
我国传统的阅读教学受标准答案影响颇深,学生为求高分,争取向标准答案靠拢,从而在回答问题的时候逐渐丧失了自己的独特理解,教师为提高学生阅读得分率,压缩学生的自我发挥空间,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标注式阅读注重的是一种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它通过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加强了学生与学习间的互动,学生与老师间的互动,学生与书本建立的互动,有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提高了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高中批注式语文阅读教学可以使学生在阅读时高度集中注意力,在日常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丰富课外知识,正如古人所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写的结合,有助于增强学生文化底蕴,培养学生对语文和写作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增强学生的写作技巧,升华学生的思想感情。
(三)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语文是一门以语言形式机构向人的心理结构迁移的应用型学科,阅读和表达在语文教学中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通过在阅读过程中作批注,可以促进学生对语言的表达能力和文本阅读能力,增强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高中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的应用方法
(一)鼓励学生自主思考
在进行批注式阅读教学的初期,教师要让学生做好准备工作,例如收集材料,文本预习等,让学生经历一个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独立思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自主思考,从简单的优美语句摘抄做起,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例如,在阅读《纪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时,学生通过诵读全文就会被文章中浓郁的悲愤所感动,教师应该布置学生查找文章背景的任务,以任务和作业的方式督促学生自主学习。这篇文章中出现了很多经典语句,例如“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到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会愤然而起”等,这些句子都颇具深意,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充满着语句和情感上的矛盾,例如“为什么说真的猛士是哀痛者又是幸福者”“文章最后作者为什么要说‘呜呼,我说不出话’”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发现这种矛盾,并思考起原因,进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以及对那个时代的理解。
(二)加强学生的互动交流
教师在进行批注式阅读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将课堂还给学生,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在全班同学中,合理设置小组,利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在组间形成良好的竞争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鼓励学生在小组讨论时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创造性。
为解决小组合作学习时出现流于形式,效率低下的情况,教师不仅在课堂上要及时把握学习进度和学生学习状态,在课后更是要加强与学生们的交流和沟通,确保学生的学习进度,了解学生在阅读训练中遇到的难题,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给予学生足够的人文关怀,从而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三)制定学习计划,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习惯的培养需要一个长久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要为学生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在不同时段,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循序渐进,鼓励学生在持续的学习中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随着学习深度的加深,学生的见识得到扩展,以原有的知识为基点,学生可以进行联想式思维,充分考虑到文章的时代背景与现实意义,以全面而深刻的眼光来看待文章,理解文章,从而深化自己的思想,提高自身的探究能力。
例如,在阅读诗歌类文章时,学生可以先阅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这样一类较为浅显简单的诗歌,培养自身对于诗歌的热爱和兴趣,之后学生可以再阅读《雨巷》、《等你,在雨中》《断章》等意境深远,含蓄婉约,意味无穷的朦胧诗歌。这种循序渐进的学习模式有助于夯实学生阅读基础,配以科学规划的学习计划,可以将批注式阅读的优越性发挥得淋漓尽致。
【结 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使用批注式阅读法,使得文章内涵得到进一步的体现,加深了读者对文章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写作能力、自主思考能力等多种能力,因此,教师应该积极探索批注式阅读教学的应用方法,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语文;深度阅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4-262-01
语文作为一门语言性较强的学科门类,自古有之。近些年来,随着孔子学院在境内外的广泛办学试验,中华文化已经有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发展平台。作为中国文化的载体之一的语文教材书,在文化传承中占据重要位置,为了帮助学生学好语文,进而更进一步的方便中华文化向外传播,作为高中语文教师,我们一定要在对学生尽职尽责培养的基础上,全方位的帮助学生全面地提升语文素养,使其具备更强的战斗力。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存在很多瓶颈,有的教师对学生把握不足,能向学生传送的知识点少之又少。还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满堂灌式的方法,这对于学生扎实地掌握基础知识和提升语文素养来说是一件不太符合时宜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尽量避免这些不应当存在的问题。
我们所讲的“深度阅读”,主要是指围绕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家及其重要作品为中心而展开的深层次的阅读体验。这种阅读的方式目的在于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多重开发、多元设计研读问题的指导下,尽可能地帮助学生全面提升语文阅读的素养,进而为学生语文总体感受力和语文成绩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阅读贯穿语文学习的整个过程。
语文阅读能力提升,对于学生语文总体水平的提升是非常关键的,可以说,在语文学习中,得阅读者得天下,因为不管我们是做基本的文言文赏析,还是现代文阅读,甚至是作文等的解题,只有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发挥。了解了这些基本的理论内涵之后,接下来,我们就要根据一些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和介绍。
然而对于深度阅读的方法,我们主要还是通过课堂教学来进一步体现。阅读的教学也是一个主客体双方进行互动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中既包括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也包括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交流。想要提升学生的深度阅读水平,当然离不开这几个方面的互相配合。
首先,作为教师而言,想要使得学生深度阅读水平有所提升,教师自身一味地宣讲,而忽略与学生的互动,是一件非常不可取的事情。在新课改实施之前,教师一般都代代沿袭着传统的教学方式来开展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教师在课堂的过程中,往往是以自己讲解为主,有的教师做得还算合格,会在自己讲完后,对学生的学习进行一个大致的检查和了解。但大部分教师讲完课后,直接就是安排学生自己复习,也不会选择与学生开展互动。因此,很多学生就是因为与教师缺乏必要的互动,或者更贴切一点讲,是因为缺乏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及时督促,使得学生在学习中缺失自觉的学习意识。最终导致学生在各类考试中难以取得理想的成绩。这或许不能说教师没能尽职尽责的讲课,但却是教师的教学方法助长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惰性,使得学生在学习中渐渐养成了被动学习的意识。因此,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一定要注重与学生的及时互动,要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切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为基点,在教学中要多注意引导学生自觉学习,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高中语文教学需要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迎合社会对语文学科的新要求,从学生角度去设计教学。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是围绕语文知识教育和语文素养教育来开展的,倡导师生利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可以说,语文学科作为延续了两千多年的经典学科,其中涉及的语言、情感、审美、传统文化等内容对新时代学生的责任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有着显著的影响。这些内容都是隐含在新课程改革背后的内容,需要语文教师深入发掘,发扬光大。
二、开发新教材,利用新教材
1.落实语文知识教学
在高中语文新课标中,突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减负工作,因此,课堂教学时间、课后作业时间、学生自习时间一再减少。很多基础薄弱的学生忽视自身语文知识的完善,片面追求语文学习的实践化、自由化。很多语文教师也是如此,为了突出语文课堂的新课改氛围,往往会舍本逐末,片面追求语文教学的趣味性。越是新课改,越要突出语文传统知识的重要性。语文知识是学生理解我国传统、学习我国经典的首要途径。例如,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教师需要向学生讲授一系列的文言现象:实词、虚词、常用词、一词多义等,这些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根本途径。
2.强调语文课堂效率
新教材删繁就简,将语文教材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在传统语文知识教学的同时,关注学生兴趣爱好,顺应时展潮流,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新课标下的语文教材分为选修模块和必修模块,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提高了语文学习的可选性和自由性。对于必修学科,按照阅读鉴赏、梳理探究、名著导读三部分实施教学。阅读鉴赏强调语文知识教学;梳理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语文思维逻辑性;名著导读提高语文教材的趣味性。与传统语文教材相比,新教材不仅在教材编写体制上,而且在教材的文本结构安排、教学要求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新课改下的语文教材还在口语表达、写作训练、人际交往等方面提供了新契机,实现语文专项教学。每周的作文课、口语训练课、社会实践课等,都为语文高效课堂的创建提供了可能。
3.拓宽语文教学广度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课堂教学仅仅局限于成语、拼音、改错、文言文、阅读理解、写作等方面,大多难以脱离语文的范畴。学生学来学去始终是不变的几样,自然会感到枯燥。在新教材中,除语言基础知识教学外,还开设了语文专项教学,如口语表达、写作训练、课外阅读等专项。一些社会热点现象、娱乐热点问题、政治焦点等内容,都得以在新教材中体现。在新教材的名著导读环节中,每册两部中外名著阅读,共有十部名著收录在新教材之中。名著导读环节又分为背景介绍、作品导读、思考与探究三方面,从社会、人性、时代三方面充分还原名著形成的过程。通过中外名著的阅读,学生的理解能力、思考能力、审美能力得到锻炼,在人情冷暖、社会变迁中感受人性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