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8 17:39:1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初中历史导学案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04010401
导学案的出现是洋思中学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的发展和延伸,也是杜郎口中学“真正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把课堂还给学生,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效率”理念的灵活运用。要让学生在没有教师的帮助下顺利而愉悦地完成导学案,并主动思考问题,发现需要解决的问题,这就要求导学案的编写要科学、严谨、简单、适用。怎样才能把握好导学案编写详细或粗略这个度呢?
1.学习目标和重难点的编写应细化
三维目标是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要达到的学习结果的预期。它是教学的灵魂,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并规定着教与学的方向。因此,教学目标的确定首先要为学生提供明确的学习方向并能提纲挈领地统领课文内容。如果把三维目标全部展现就会拖沓冗长、头重脚轻。在导学案编写过程中把知识目标细化是合适的,而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只需要在教师版的导学案中呈现。
2.考试的热点和重点的编写宜细化
导学案要能实现让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历史思维方法的功能。要让学生知道重大历史事件、重要的历史人物等,保证学生在考试中游刃有余。一些考试的重点如党的重要会议(一大、七大、、等)在导学案的编写上宜细,甚至可以用相对固定的模式呈现时间、地点、主要内容、意义等。这样编写既能一目了然地梳理知识脉络又可以使重点知识的呈现比较完整。再如王朝的更替,导学案的基本内容一般为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等。
3.内容导学环节的编写需细化
内容导学环节是体现导学案导学思想的主要环节。导学案不仅是学生课前预习、课中学习、课后复习检测的重要依据,对学生宏观把握课文内容,有效实现教材整合,理清课文线索非常重要。导学案既不是教案,也不是练习册,其源于教材,高于教材,是教材的适当拓展、有益补充。内容导学编写得详细对学生获取关键知识十分重要,反之则会让学生一头雾水、不明就里。
二、初中历史导学案适合粗略的方面
1.对于较难理解的课程内容宜粗略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课程应避免专业化、成人化倾向,课程内容的选择应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减少艰深的历史理论和概念,增加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但是课本中却有许多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如七年级历史下册《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一课,涉及许多名词诸如近代化、重农抑商政策、工业革命、股份制经营方式等,七年级的学生因历史知识储备非常有限,对历史名词知之甚少而感到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对于这种内容,教师写导学案时宜粗不宜细,能让学生整体阅读课文内容后在教师的指导下感知即可。
2.文化科技及美学鉴赏方面的内容应粗略
历史学科与许多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如建筑设计、数学、语文、政治、美术等。初中历史课要让学生基本了解中国古代重要的科学成就,比如北京故宫的富丽庄严,还有雄伟壮阔、气势磅礴的万里长城,轻盈匀称、美观大方的赵州桥等。要了解这些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就要通晓地理、文学、艺术等学科知识,讲好文化课需要一定的文化积淀和文化素养,历史教师按照其他学科的要求来详细编写导学案也有不够精确或喧宾夺主的嫌疑。因此这类的课程内容,其导学案编写宜粗不宜细,能让学生对其概貌有清楚了解即可。
3.课堂教学总结提高的环节需粗略
总结提高往往是对课文内容的全面概括或拓展,对课堂教学往往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但这个环节在导学案上不好编写也不需详细编写。对于课堂小结,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总结方法,教师可根据教学时的实际情况来处理。
导学案是推进有效教学、促进教学方式转变的重要载体,初中历史教师要重视探索科学有效编写好导学案的方式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导学案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与教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模式。通过导学案的模式进行学习,学生可以自主分析研究问题,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1]。我们要积极的完善导学案,促进其发挥更大的效益。
1 导学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1.1 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
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许多初中历史教师还在沿用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仍然把自己作为课堂的主体,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不能发挥自己的主观作用,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想法,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开发和锻炼,而且传统的教学模式十分枯燥,学生没有兴趣去学习,学习效果自然也就不高。所以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就要转变自己的角色定位,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利用导学案的优势,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主动的投入到课堂教学中,进行自主学习或合作探究学习。
1.2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历史教学内容距离现在的时间都比较久远,有些时代背景、故事等,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而且对于这些比较久远的知识,许多学生没有兴趣去学,不愿意了解,及时学习了,马上就会忘掉,所以学习的兴趣不高。所以教师要运用导学案,设置合理的问题情境,图文并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能够积极的阅读教材,完成导学案的内容,对于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对问题探究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
1.3 因人而异,分层教学
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生理和心理发展不完善,会出现许多不同的个性、特点等,而且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对知识的掌握能力也是不同的,如果采用统一的标准要求所有学生,那些基础较差,能力不强的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有一定的困难,而且由于正处于青春期,学生很容易出现逆反心理,学不会知识就干脆放弃不学,对历史学习型失去信心[2]。为避免出现这种情况,教师就要充分发挥历史导学案的优势,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用难易程度的导学案,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学习到适合自己的教学内容,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树立学习历史的信心,具有积极的意义。
2 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导学案的案例
例如在学习《君主集权强化》这节课,可以设置如下的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学习目标
基础知识:了解和掌握满洲的兴起,清朝的建立及对全国的统治,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措施,归纳努尔哈赤的活动,分析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影响以及制造“文字狱”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学生收集资料,合作探究,教师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满足对祖国历史发展的重要贡献。认识清朝君主集权的高度强化是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的表现。认识到文字狱对社会进步的阻碍[3]。
学习重点: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文字狱的影响
学习难点:君主集权强化的利弊
2.1 满洲的兴起和清朝的建立
2.1.1 女真的杰出首领_____统一了女真各部。_____年,他自立为_____,国号_____,史称_____。几年后,又迁都_____,改成_____。
2.1.2 清朝建立:皇太极改女真族名为___,___年,他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_____。_____年,清军入关,迁都___,逐步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4]。
2.2 君主集权的强化
2.2.1 清朝初,保留着由_____贵族组成的_____,权力很大。
2.2.2 君主集权的强化:
(1)设立军机处:目的:________。设立者:_____。人员组成:由皇帝选调_____组成,军国大事完全凭______裁决。职责:军机大臣跪受笔录,传达给____和_____去执行。影响:标着着我国______的进一步强化。
(2)大兴文字狱:目的:加强______专制,从_______领域严密控制______。时期:_____、____和____三朝最严重。含义:统治者从____的诗词文章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_______,再借题发挥,罗织罪状,制造了____。
后果:造成了_________,摧残了________;禁锢了________。阻碍了中国社会的_________和__________。
2.2.3 文字狱最严重的三朝是_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
(1)结合下列表格内容,分析满洲兴起的内因和外因,归纳努尔哈赤的功绩。
(2)请制作并完成以下表格,列出明清两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了解明清时期我国君主专制得到空前加强这一史实。
(3)女生:“军机处的设立,提高了办事效率,有好处。”男生:“设立军机处,官员们什么都得听皇帝的,他们的政治责任感和创造精神都没有了,一点好处也没有。”你同意他们谁的说法,为什么?
知识拓展
阅读下列材料:
1、“军机大臣只供传达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清 赵冀
(1)材料中的“军机大臣”是什么机构的办事大臣?
(2)这一机构何时创立?其目的是什么?
(3)这一机构的创立有何影响?
2、浙江富户庄廷珑修订前人遗著,取名《明书》。书中叙述清朝入关前的史实,使用明朝年号,并且保留了一些明朝将领抗击“后金”的事迹,触怒了康熙帝。参加编写、刻印和销售这部书的70多人,都被处死[5]。
(1)这则材料反映了清朝统治者推行什么政策?这一政策最为严重的是哪三位皇帝的统治时期?
(2)清朝统治者采取这种政策的目的是什么?与前代的哪些政策目的相同?
(3)这种政策给当时中国社会带来了什么后果?
3 结束语:
导学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我们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更加完善导学案,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侍守武.浅谈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学案导学的运用[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0(13).
[2] 于霞,马世章.“学案导学”模式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历史教学问题,2011(4).
采用学案导学有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和谐统一。学校教育教学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随着素质教育与时俱进的深入展开,教与学的改革势在必行。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和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挑战传统教学法,已成为每一位教师教学研究的中心。实施学案导学,既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得到培养,也保证了学习质量,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一、从教案到学案的改变
传统初中历史教案教学模式存在两大问题:一是教学的单向性,即侧重教师如何将课本知识的呈现,而弱化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二是教案的封闭性,即教案是老师自行备课,学生课上只能被动学习。在时下初中历史教学改革中,又过多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历史课堂上场面“活跃”并没有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
从“教案”到“学案”的改变,就是把教学重心由老师如何教转移到如何让学生学。根据学生现有知识,自学能力水平和教学、考试的要求,编制出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学案”,并提前印发给学生。学生依照“学案”自主学习,初步掌握基础知识、概念,梳理知识线索,并尝试用所学的新知识解答“学案”中的问题,进行自我能力训练。学生能自主完成的内容,就可以通过自学而掌握;疑难的内容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加以解决,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初中历史学案导学的实施
1、编制历史学案
制定一套设计科学、适合本校学情的历史学案是初中历史教学成功的关键。它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构建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历史学案的设计笔者认为应遵照以下原则:
(1)遵循课标要求。编制历史学案要围绕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课的教学目标,紧扣教材,从整体上体现教材的知识结构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能条理化、系统化和整体化,控制学量,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2)具有启发性。学案设计过程中要对教材中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作适当的提示,配以一定数量思考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问题的解决中培养学生的能力。
(3)体现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学案中的问题设计至关重要,是学案导学的核心部分。教师在问题设计时应有层次性,把握好问题的梯度,应根据学生对问题的认识规律,做到循序渐进。问题设计还要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要使优秀生从学案的设计中感到挑战,一般学生受到激励,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
2、指导学生预习
学生在阅读教材相关知识后,自主地完成学案上的对应内容,同时在自学的过程中初步了解将要学习的基础知识,明确学习的重难点,经过自己的思考生成新的问题。教师对于学生自学过程应给予一定的指引。通过历史学案相关环节和问题的设计,能够让学生明白学案中哪些内容只要略读教材就能掌握,哪些内容应注意知识前后联系才能解决,哪些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的思考等。教师还应提示学生将预习中产生的疑问做好记录,培养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的意识和习惯。
3、课堂教学重在引领
师生互动、合作探究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在课堂上教师应组织学生对于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展开讨论交流,形成共识。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使学生全面准确透彻的掌握、理解、运用知识,充分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思维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在学生讨论交流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紧扣教材、学案,针对学案中的问题展开讨论交流,防止学生的讨论失控而偏离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应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及学生在自学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教师在精讲过程中,努力达到以下目标:(1)精讲的语言、内容要精。(2)精讲应具有针对性,切忌面面俱到,应根据学生自学、讨论交流过程中反馈的信息展开。(3)精讲应具有启发性。学生经过老师的适当点拨能解决的问题应尽量让学生自主解决,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4)及时给予正确、恰当的评价。教师应对学生讨论交流过程中提出的具有独创性的问题给予表扬,而比较浅显的问题或错误的回答教师做好引领,保护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4、精选巩固练习
学案中的巩固练习的设计必须紧扣教学内容和能力培养目标,符合班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七年级的学生应侧重基础知识的掌握,而八、九年级学生应把练习题的选择重点放在学生思维的调动和能力培养上。通过练习题让学生通过练习既能消化、巩固知识,又能为教师提供直接的反馈。
5、课堂总结
在历史学案的最后环节设计为课堂小结,笔者认为十分有必要。学生对本课所学的收获及时以文字的形式展现出来。这种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归纳、梳理等能力,促使学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也是对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锻炼与培养。
三、初中历史学案导学的成效
1、促成学生课前预习的好习惯养成。通过预习,对新知识有了一个总体的把握,在预习中有了自己困惑的问题。经过预习这个环节,学生就提前找出了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这样一来,学生听课的时候,对这部分重点听,对重难点的突破很有帮助。
2、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学案导学中,每个学生都参与到了学习中来,课堂真正成了每一个学生的课堂。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动起来了,学习积极性就大大提高了。学案给了学生一个路标。学生看了学案就知道这节课该如何把握,并知道应该怎么去学,避免了以往那种散漫的学习。
3、提高了教师课堂教学效率
学案导学改变了教师以往备课,备学生环节无法落实,课堂上教师是主人,学生按着教师备课的路子走的状况。由于历史学案在课前发给学生预习,使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有目的地参加听课,因而课堂上学生自我参与率高,教师围绕学案中的问题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综上所述,学案导学一改以往教师单纯的讲,学生被动的听的低效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没有什么会一成不变的。"世异时移,变法宜变",改革与创新是教育发展和进步的不可或缺的动力与条件。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随着课程观、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的转变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推行,广大教师的备课理念和备课方式也随之改变,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备课是确定教学目的、任务、要求、重难点及相应的教学方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改要求的备课是以学生为本,弘扬学生主体精神为主,能更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而传统备课注重掌握大纲、专研教材、了解学生,习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关注的是"课"而并不是学生,注重的是"传授"而不是互动,导致教学效率和质量不高。"学然后知困,教然后知不足",学案导学就是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顺应新课改的要求提出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的提出对初中的历史教学有相当大的影响。
所谓的学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也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案。它是经过教师集体研究、个人备课、再集体研讨制定的,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素质教育要求为目标编写的,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它以学生为本,以"三维目标"的达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自主发展的路线图。
针对"自主探究"的教学方式,学案导学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有备而学,提高教学效率。学案导学,自始自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拿到学案后就开始了主动学习,这时学案是学生的指导教师,通过学案学生可以明确学习目标,掌握学习的重点,并自觉地进入预习的状态,百分之八十的学生能够解决百分之八十的基础知识,并重新发现和确认学习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和疑点,自觉地做好了课前的准备。课上,学生在教师的书面指导下,或自学或互学,或自我钻研,或小组讨论,或研讨或探讨。学生自主地参与群体中,融入到学习的每一个环节中。这里没有教师陈述式的讲解,完全成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另外,学案导学从研制学案开始,教师就已经进入了指导的角色,因为从学习目标的确立,学习方法的设计,学习内容、学习环节的设计无一不是教师个体和集体智慧的体现,课堂上教师随时把握和调节学生学习的环节和节奏,并根据教学环节不断变化随时给予帮助和点拨,利用启发机智促进知识的生成和能力的提升。这里教师既不是目中无人的讲解着,又不是冷眼袖手的旁观者,而是真正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成为真正的启发者、点拨者和诱导者。
总的说,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总体思路是突出落实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体现自主参与意识和自主发展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学案引导下学会学习,学会创新。提升能力,增加课堂教学的科技含量。但教学的过程当中有基础好的学生和基础不好的学生,基础好的、自学能力强的同学学的更轻松,进展更大。基础差或自学能力不强的同学,如不加以个别辅导将会是一个灾难。因此学案的设计要针对不同基础层次的学生而设计的同时也需要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特别是在总体基础比较薄弱的乡镇初中,开展学案导学,要求教师不光吃透教材还要分清学生的不同层次,设计学案。
在学案中明确了学习目标和教学的重难点,在学案指导下优生的预习反馈比较好,并能重新发现和确认学习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和疑点,自觉地做好了课前的准备。但是学困生还不习惯自主参照学案预习,这个差距在预习反馈的练习中明显体现出来。为突破这个问题,我也参照了学案导学的设计要求,组织学生分组学习,采取组长责任制,由优生带动学困生,并在巩固练习设计时将知识点由浅至深。经过这一节课,结合半学期来的实践,我发现学案导学在历史教学有以下几点影响。
首先,在新的历史时期,历史教育的目的并不仅仅是指记住或懂得多少知识,更重要的是在之后能产生的让学生终身受益的内在的东西,如思想方法、情感、意志和人格,具体地说,就是要让学生养成责任心,树立自信心,有智慧地参与社会生活,有能力地选择生活方式,解决现实中可能遇到的这样那样的生存问题、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等等。而学案导学在历史思维技能方面,使学生们能够评价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和因果分析、解析历史记载、创建合理的历史论点和看法,并以之为基础,在现代生活中做出见多识广的决策,
二是,历史理解能力方面,使学生能自主了解本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中包括社会领域、政治领域、科学与技术领域、领域和文化领域(、宗教、美学)中的抱负、成功与失败的经历,以便能在分析当今公民所面临的问题和难题时作出明智的决策。
三是,在学案中明确了学习目标和教学的重难点,在学案指导下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重难点,并能重新发现和确认学习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和疑点,更有助于学生在课堂上结合教师书面教学中理解和掌握知识点,而教师也可以从学生自主学习后反馈出来的问题针对性地教学。
总之,改革与创新是当代教育发展和进步不可或缺的动力与条件,在新课改的背景与条件下,"学案导学"符合时代要求,有利于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浅谈历史教学中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2010-10-2
[2]《正确认识历史教育的重要地位,推动中学历史教育教学改革》: 2010-8-28
[3]《如何提高历史课的课堂效率》:2010-10-6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不但要受学生的认知图式、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还会受学习活动所在的学习环境的影响。不同的学习环境会导致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不同理解。
例如:七下人教版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中重点内容——关于“隋炀帝修大运河”的评价,一般情况下导学案会设计成:
合作探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怎样看待隋炀帝兴修大运河?
问题设计简单,但缺乏适宜的学习情境的提供,对于初一学生来讲思维难度较大,可能无从下手。
换种方式,如下:以下是古人关于大运河的两首诗,请你先阅读理解,不懂的地方问老师,然后回答问题:
问题:(1)这两首诗对于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态度是否一样?如果不一样各是什么态度?(2)你怎样评价隋炀帝修大运河这一历史事件?
利用导学案这一平台,学生通过阅读、体会诗歌,了解古人对大运河开凿的两种不同的态度,拉近了学生和历史的距离。
再如:人教版七下第16课《中外交往与冲突》,如果“郑和下西洋”部分的导学案这样设计:
根据书本知识,快速完成1—4题(个人自主学习,教师指导纠错)
(要求:书中划出要点,理解记忆)
1.明朝前期,___(皇帝)派遣___下西洋。
2.郑和为什么下西洋?为了___。
3.郑和下西洋共__次,共历时___年,首航的时间是__年,船队规模由__人和___船组成。
4.郑和下西洋起点是___,最远到达___,七次航行共到过___国家和地区。
填空式的导学案设计索然无味,学习任务思维要求低,学生阅读干巴巴的文字很难产生对郑和下西洋恢弘气势的感性认识,进而失去探究历史根源的愿望。
而设计成这样——
根据PPT播放的《大航海》视频并结合书本知识,快速完成1—4题(后略)。
虽然导学案上只增加了几个字,但是这部分历史的呈现方式已经从单纯的文字变为形象的影片展示;教学模式也从单纯的导学案教学变成导学案与多媒体相结合的教学。实际教学中,学生学习效果产生了极大反差。身临其境的视听感受,使学生全神贯注观看视频的同时快速记录下有效信息,基础知识的自学效果非常好。在此后的探究环节中,学生更是延续这种学习热情,思维活跃,讨论热烈。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导学案可以为学生提供文字性的真实情境,虽然在增加初中生对历史事件的感性认识上是有所欠缺,但可在导学案设计时注意与其他教学模式相结合。
二、提供问题解决类的历史学习任务
从事复杂的学习任务是建构主义学习的一个特征。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将儿童的智力和思维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是发展的最高阶段,这一阶段的学习者已经具备理解和使用抽象概念的能力,初中学生正处于这个发展阶段。
所以,问题解决类的学习任务既具有挑战性,也是符合初中生认知成熟度的,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同时又会带动一些低级技能的学习。问题解决类的学习任务往往围绕课文重难点进行设计,在导学案设计中是重点部分,也是课堂活动中师生最为关注的部分。
这样的设计,几乎可见于每一个我们初中历史导学案。节选部分如下:
人教版八下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活动三:统一之路-----骨肉依存/来往密切
合作探究:两岸统一的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根据你的了解在海峡两岸实现统一的道路上有哪些有利因素?
人教版七下第16课《中外交往与冲突》
合作探究 完成思考题
通过刚才我们对郑和下西洋经过的学习了解,你觉得为什么六百年后的今天,郑和仍值得我们纪念?
三、提供学习的扶手、支架
“扶手”、“支架”用来帮助学生从较低的认知水平向较高的认知水平发展。导学案设计中能为学生发展,创建学习环境提供的“扶手”是将有思维难度的题目进行分解;或者提供思考、分析问题的角度和材料,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后,推动学生思维能力地层层递进。如前面提到的一个问题类的解决任务:“通过刚才我们对郑和下西洋经过的学习了解,你觉得为什么六百年后的今天,郑和仍值得我们纪念?”假如问题到此结束,学生还是比较难以完成这个任务的。
初中“新课改”提出课堂教学应包含学生的积极思考、探究成因,创造性解决问题,不但学会知识,而且掌握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达到提升素质的目的。而传统的历史课程教学中,教师是课程的支配者,枯燥的背诵、练习、考试成了初中历史教学的主要工作。显然,在素质教育走向教育主流模式的今天,这种教学方式已经远远脱离实际,更不符合素质教育的初衷,所以,新的教学模式——“学案导学”教学法应运而生。“学案”顾名思义,是相对教案而言,主要指课堂教学中教师用来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案。“学案导学”实际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本文拟通过对“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讨,旨在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效率。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学案导学”模式概述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学案导学”模式开展教学,一般要分为五个步骤,包括教师提出自学的要求、学生自学教材、教师组织讨论交流、在学生自学基础上教师精讲释疑、紧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能力培养目标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练习巩固。在整个“学案导学”模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从优化师生关系为基础;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实现掌握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统一为核心;尊重差异,分层教学为方式。教师要充分做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支持者和评价者,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并最终实现历史课程教与学的和谐发展。“学案导学”模式可以有效改变过去教师那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和谐统一,充分发挥作用。
二、初中历史课程应用“学案导学”模式的主要思路
1.以丰富的延伸知识导入课堂。
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是当前课改的重要任务之一。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在教学中采用生动的、适应学生心理特征的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用课堂内容的延伸知识导入课堂的方式就是一种比较有效的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的教学方式,主要是通过一些知识型的材料、信息进行导入。这一导入类型是依赖丰富的资料和新颖的信息来吸引学生,引导学生就某个问题产生疑惑,从而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兴趣。初中历史课本、载有许多祖国悠久历史、世界灿烂文化和众多重大历史事件。教师可以充分应用这些篇章所涉及的延伸知识,比如一些历史小故事、历史奇闻轶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疑问,或者带着兴趣去听课,这也是趣味教学的另一种方式。
2.以图文并茂的情境导入课堂。
情景导入法创意课堂,主要是教师有目的为知识创造设计一些和课程知识有关的虚拟情节,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在体验的过程中对知识产生学习的主动性。情境设计在初中历史课堂上,可以设计一些与课堂知识相关的情景剧,在条件允许的学校也可以配合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比如学习中国近代史“”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给学生们播放《》、《林则徐》等经典的影片。如果有条件,教师还可以带学生参观一些近代史博物馆,再加上语言渲染,让同学们深切感受到近代中国风雨飘摇、备受欺凌,以此激起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并转化为学习的内在驱动力。
3.以真实的实践感悟导入课堂。
初中历史课堂中的实践导入法是“学案导学”模式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方法。因为以往的教学过程都是以教师说、学生听为主,即使采用各种方式,也离不开课堂这个固定的地方。而实践导入法则一改传统模式,将课堂推向生活、社会。主要是要求学生在亲自动手实践中总结与丰富经验,得出各自的结论,在课前进行展示和讨论,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学习清朝历史“康乾盛世”的时候,可以在课前让同学们查阅寻找有关康熙帝与乾隆帝的相关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影像等资料。也可以由学生自己去向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等咨询整理。待上课之时由各小组分别展示,由教师统一分类整理。对那些整理的资料有价值、有代表性的同学,要给予积极的肯定和鼓励。对于搜集的素材不够丰富、代表性差的同学,教师要指出差距在哪,并告知其提高的方式,但要注意对其已做工作给予肯定。最后可以播放一些关于“康乾盛世”的影像资料,以此通过听觉、视觉的立体式冲击,带给学生们学习知识的体验。同时,搜集资料的过程,也是学生们学习“阅读”、“文献查阅”、“资料整理”的很有效的途径。
在备课组集体备课的前提下,多人一组设计学案。学案应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学习内容、学法指导、达标训练、认知扩展等。
1、学习目标要明确,让学生一目了然,知道本节课要探索的内容及主攻方向。
2、学习内容的设计不是课本所学知识简单的罗列,而是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能力,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设计成不同层次的问题,编排出合理的知识体系。
3、学法指导即学习方法、活动方(式)式的指导及疑难问题的索引、提示等。让学生掌握方法性、规律性的东西,逐步由“学会”变为“会学。”
4、达标训练。为了使学到的知识及时得到巩固、消化和吸收,进而转化为技能、能力,要精心设计有“阶梯性”、“层次性”的训练,发展各类学生的潜能,升华学生的理性认识。
5、认知扩展。为了学生能灵活掌握知识点,教师应当设计与知识点有很大联系的内容与学生学习,共同分析与知识点的同与不同,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二、“学案导学”模式操作及注意的问题
学案导学过程是按照“五步走”的程序进行的。
1、示案自学,确定个体疑点。
教师把学案发给学生,可运用导言、现代教学技术等手段创设适当情景,明确学习目标,学生以学案为依据,以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为主攻方向,根据学法指导,主动查阅教材
工具书,通过自学等发现问题,确定疑点,在随记中记录下来。
2、分组讨论,解决基本问题。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个体疑点,教师继续巡回指导。讨论时,大家各抒己见,在交流评议的过程中,学生已经在尝试讲道理了,在小组取得一致意见的情况下,推选出一个代表将讨论的结果和疑难问题列出提纲。
3、点拔引导、全班解疑。
经小组讨论解决不了的问题,全班集中解决。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真正起到主持人的作用。每一小组把未解决的问题由代表提出来,老师不要急于回答,而是让已解决此问题的小组做一次“老师”,面向全体同学讲解,教师适当补充点拨,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要迅速进行第二次备课,快速确定讲的内容,讲的起点,抓住问题要害,一语道破天机,使学生在渴望解释的心理状态下,明析事理,收到教与学的高效益。
4、达标训练,强化巩固知识。
要限时完成达标训练题,让学生当众批改,以检查学生对学习目标的掌握程度,并及时反馈。
5、反馈小结。
根据老师课堂收集到的反馈情况。引导学生归纳概括,梳理知识,使知识系统化。通过对比、分析、综合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归纳学习方法,从“学会”到“会学”产生新的认识飞跃。
讨论中,要注意以下问题:
①开始讨论的问题要具体,要带有启发性和趣味性,在学生逐步养成讨论习惯后,将讨论问题加深。
2要打破学生顾虑,形成自由讨论的气氛。 转贴于
③在讨论中要不断启发学生,在一位学生发言后,还可以请其他学生补充,或者请另一位学生来判断前一位学生讲得对不对,还可以要求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的同时说明理由。
4要从鼓励学生出发,当发现学生发言出错时,不必忙于纠正,而让他讲完,然后请别的学生继续发言,了解学生的思维角度和逻辑,最后引导学生来判断并说明理由,要鼓励后进学生参加讨论,把一些易答的问题留给他们,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重新鼓起学习的信息;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除向未知质疑,它可向已知质疑。
⑤在讨论结束以后,教师要比较全面地了解讨论情况,要及时对讨论的问题进行小结,要让学生十分明确讨论中的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孰是孰非,不能得出结论的或现在还没有定论的,要鼓励学生积极研究、探索。
⑥教师要有较高的课堂驾驭能力。提倡学生质疑求问,允许学生各抒己见,对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及知识修养有较高的要求,教师要善于处理放与收、问与答、个体与全体、学生与教材等几方面的关系,既要使学生畅所欲言,又不能浪费时间,偏离主题,做到活而不乱,难易适中,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三、学案导学的优点
1、学案导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素质教育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学案导学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都力图让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思维能力;课堂上给了学生更多的自学时间,教给了学生自学的方法,使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为学生以后的自我发展打好基础,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有力保障。
2、学案导学能“减负”不“减质”。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是时代的要求,学案导学不失为一种与这种要求相适应的好的教学方法。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是学案导学的核心。由于学生学会学习,疑点、难点都在课堂解决,原来的课下作业在学案导学中基本完成,从而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学生主动求知的能力发展了,教学质量得到大面积提高。
(一)学案组成
经过长时间的理论学习、教学实践和探究,研制了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学案。学案的主要内容有【课题】【课程标准】【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学习过程】【布置作业】七部分。【课题】其主要作用是使学生明确学习主题;【课程标准】其主要作用是明确课程标准对本节课学习内容的准确定位;【学习目标】此部分内容体现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使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学习重点】是把握学习重点,使学生能有的放矢地学习;【学习难点】是突破难点,有利于学习重点的落实,在此基础上发展学生思维、拓展学生知识;【学习过程】是由自主学习、互动提高、合作探究、拓展延伸、巩固练习五个学习环节构成。自主学习是将学习内容具体细化成若干个小问题,在每个具体问题中都有学法指导,如在教材第几页第几自然段,阅读文字或观察图片思考问题,重点内容在教材上做好标注和勾画;互动提高是指小组成员之间分享自主学习成果,对基础知识达成共识,同时凝练问题;自主学习解决不了的问题带到合作探究环节,小组之间共享学习问题并合作探究,突破重点、难点;拓展延伸是精讲点拨环节,此环节一是建构本节课的知识框架,二是对本节知识进行适当拓展,提升学习高度;巩固练习是学以致用环节,联系生活、生产实际,拓展学习宽度。【布置作业】由两部分内容组成,一是复习巩固本节课学习的内容,二是结合学案,完成下节课的自主学习。
(二)学案使用
以上述学案为模板,教师认真备课,仔细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结合每节课实际内容,撰写每节课的学案并打印。每节课的【布置作业】环节下发,启发学生结合学案相关内容完成新课的自主学习,了解学习内容,解决基础知识,凝练探究问题。
课上我们以学案为准绳,首先班级成员间分享自主学习成果,对基础知识达成共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移交小组内部,小组成员间进行互动提高,同时凝练问题,转交小组间进行合作探究和交流,通过小组间的合作探究和交流,突破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和难点。突破本节课重点和难点之后,教师要启发学生建构本节课的知识框架,完成学案中的思维导图,在此基础上,对本节课学习内容进行适当拓展延伸。然后结合老师在学案的巩固练习中拟定的ABC三个层次的练习题,启发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做或全做相关内容,以达到复习巩固之效果。
在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学案是准绳,或隐或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所以教师在学案设计上一定要做到定位合理、目标明确、难易适度、知?R认知循序渐进,充分发挥学案的导学作用。
二、“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意义
(一)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传统教学方式中学生就是承载知识的机器,被动地接受老师灌输的知识,而“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以学案为纲,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以学生表达交流为辅紧紧抓住学生的年龄特点,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
(二)彰显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在学生学习中起着主导作用,是客体,而学生则位于学习的主体地位,是主体,“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彰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由原来的“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由课前的自主学习到课堂上的互动提高、合作探究等环节,充分彰显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翁,体现出学生学了什么,学会了什么,学生交流了什么,探究了什么,在整个学生学习过程中,老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辅助者,引领学生学习,启发学生表达交流、成果共享,达成学习目标。
(三)优化课堂结构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传统式教学中老师一言堂,全面系统地、面面俱到地传授书本知识,可谓是眉毛胡子一起抓,主次不分。而“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则是以教材为蓝本,与时俱进地优化、组合课程资源,大大增加了课堂容量,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
问题1:你是如何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具有动能、重力势能或弹性势能的?
学生:物体运动则有动能;被举高就有重力势能;有弹性形变就具有弹性势能.(学生举手回答的,说明该学生的知识扎实,表述简洁明了)
教师活动:出示一杯开水.
问题2:一杯开水可以烫伤人,是否说明它有能量?
学生稍作考虑集体回答:可以.
问题3:开水的能量能否用肉眼判断?动能、重力势能或弹性势能即机械能又能否用肉眼判断呢?
学生举手回答:开水的能量不能用肉眼判断,而机械能能用肉眼判断.
点评:笔者发现开课教师,利用这三个问题,一方面帮助学生温故知新,让学生将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更便于学生理解内能的知识;另一方面,采用了类比法这种思维方法,将内能与机械能类比,让该方法成为沟通思想、知识和能力的桥梁,从而提升学生的物理能力,锻炼学生的思维.还有通过问题3,不着痕迹地引入到下一个环节,并引入了新课内容,真是一箭双雕啊.
2新课教学――内能
问题4:像开水具有的能量我们称为内能,你知道什么叫内能吗?小组交流讨论并完成课堂巩固1.
课堂巩固1内容:(1)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
类比:那么处于运动的分子是否具有动能呢?如果有,我们可以称它为
.
(2)受到地球吸引的物体如果被举高,储存了
能,弹簧发生弹性形变,具有
.
类比: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类似于上述的作用,由此可推知分子之间也存在
.
类比:叫做物体的内能.
练习校对时,内能的定义强调“所有”,校对完后,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上的信息快递: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
问题5:课本插图12-17(a)(b)(c)中物质的分子在运动吗?说明什么问题?
(补充:课本插图(a)小女孩看到自己骑的自行车后轮胎变瘪了;图下文字:车胎内的气体.(b)铁水(c)冰山)
学生:三图中物质的分子在运动,说明任何物体都有内能
问题6:谁能归纳内能和机械能的相似点与区别?
通过引导学生得出:机械能可以为零,而内能不能为零.
问题7:内能的影响因素是什么?
学生陷入了思考中,教室里面此时鸦雀无声,笔者都感觉好像听到了自己的心跳声.经过4分钟的样子,还没有学生举手.
教师引导:前面我们讲到开水具有内能表现为能烫伤人,如果开水再烫些,会不会烫伤的更厉害呢?
教师还没有说完,就听到有五六个学生大声说出了内能的第一个影响因素:温度.
教师:你再仔细揣摩一下内能的定义,猜想还有哪些因素影响内能?
不到三十秒,已经有学生举手了.
学生回答:我觉得还有分子间距和质量.
教师:你猜想的依据是?
学生:内能是所有分子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质量大,所以分子数就多,内能就大.高度越高,重力势能越大.同样分子间距越大,我想分子势能也越大.
教师引导:怎样使分子势能不同?
学生:状态不同.
教师:猜想依据是什么?
学生:由分子那块知识我们得知:固体分子间距最小,液体次之,气体分子间距最大.所以分子间距不同说明物质的状态不同.
点评:《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这是一条重要的原理.就是说提问要有梯度,先易后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要让提的问题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内,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因此,课堂提问的难度要适中,不能过难,否则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信心,无法保持学习物理的热情,从而失去了提问的价值.但在物理学习中,难免会遇到比较抽象与思维难度大的内容,要学生一下子得出结论难度较大.教学时,该开课教师,将难度大的问题7,循序渐进地分解成几个适合学生回答的“小问题”.这一个个小问题都围绕着内能的影响因素这个知识点,由浅入深,相互联系,使学生的思维按照一定的层次纵向发展,从而使学生对这一知识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教师演示实验探究:温度越高,扩散越快.(向质量相等的热水与冷水中同时滴一滴红墨水),教师引导得出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控制水的质量与状态相同.
得出实验结论: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教师:对于同一物体,温度越高,扩撒越快,分子势能越大,它的内能一定越大.
问题8:能否说物体的内能越大,物体的温度一定上升吗?
学生1:不能,物体质量增加,温度不变,内能也增大.
学生2:不能,物质的状态改变,内能也改变.内能增大可能是由液态变为气态时,如水沸腾时,温度不变,但内能增大.(这条是教师引导得到这么完整的答案的)
3新课教学――热传递
问题9:给你一杯水,如何改变其内能?
学生1:喝掉一些;学生2:太阳晒;学生3:加热 ……
对于学生3:加热,教师顺势引入改变内能的一种方式――热传递.
教师:温度不光可以增加也可以减少,比如把水放在冰箱内.
播放视频:体验热传递.
问题10:结合视频、课本信息快递,你能发现热传递的哪些特点?
学生自主学习课本40页信息快递:热传递:当物体的不同部分之间存在温度差时,就会发生热传递.热传递时,能量从温度高处转移到温度低处,直到温度达到热平衡.
学生学习、交流和讨论,教师引导得出:热传递的产生条件:有温差;传递方向:温度高到温度低;终止标志:温度相等;热传递的实质:能量的转移.
问题11:能否再举一些生活中热传递的实例?
学生1:捂手;学生2:烧开水;学生3:烤火;学生4:晒太阳……
教师介绍热传递的三种方式.
点评:这一块内容,教师把一个开放型的问题(给你一杯水,如何改变其内能)作为火把,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这个开放型问题刚好是上一个新课教学内容的总结,而且它还巧妙地引入到下一个新课教学内容,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将过度做到润物细无声的功效.
4新课教学――热量
问题12: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是温度还是能量?――引入热量的概念.
问题13:你能从热量的概念中读取哪些信息?
问题14: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一定升高吗?
问题15:温度、热量、内能三者有何关系?
根据学生自学能力的个体差异,“学案”应在课前适当时间内发给学生,通过学案,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阅读教科书知识的学习兴趣,以旧启新,为知识的迁移创造良好的条件.新课伊始,要求教师分析教材、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认真备课,从构建良好的知识准备、方法准备和心理准备入手,组织学生开展“短、平、快”的学习热身运动,运用导语、演示实验或现代教育技术等手段,创设适当情景,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提出仅依靠已有的知识或方法无法解决的问题,尽可能使学生产生急于解决问题的冲动,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思维.
2 以案导学,据案自学,展开思维――导学
在学生了解了学习目标,产生了学习欲望之后,顺势安排一定时间,让学生运用学案这个主动学习的工具,自主学习教材,自己动手探究难点,教师给予个别指导,启发学生主动质疑.在尝试自主学习阶段,教师不要随便干预学生,要舍得“放”,放心地让学生进行探索并解决各种问题.学生依据学案进行自主学习,原有知识结构在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不断被同化或顺应,形成初步的知识结构.在学习过程中会产生一些有疑问、不明确或不理解的地方,这样就会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展开的思维的翅膀,从不同方面考虑问题.
3 引导探究,探究质疑.活化思维――导研
探究性教学是最能使学生主动获取新知识的有效教学方法,对学生在据案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出现的带有普遍性的疑点、难点,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迁移规律,抽象问题模型化,对物理现象所隐含的本质属性、规律进行抽象归纳、猜想,设计验证猜想是否正确的方案,然后学生进行理论或实验探究,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质疑,使学生的思维得以发散,通过发散――收敛――发散的多次循环,迸一步活化思维.
4 组织讨论,合作释疑,深化思维――导疑
对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个别疑点,及时组织学生(前、后、左、右四个同学分成一组)进行讨论.讨论中要求小组的每个成员都要简单地说出自己所做的分析、对问题的看法,供其他同学讨论、批评、切磋、补充.讨论中,教师要容忍一时的无秩序的“混乱”,培养学生相互交流的习惯,虚心听取学生的不同意见.但时间不宜过长,经学生讨论解决不了的问题,决不浪费时间,教师应立即给所有学生分析讲解难点和疑点知识.
5 精讲点拨,归纳总结,整合思维――导法
针对合作过程中碰到的困难,教师进行精讲点拨.教师讲解中重点抓住前后知识间的共同要素,进行画龙点睛的点拨,帮助学生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让学生总结学习的知识要点,以达到补充完善、整合提升的效果.
6 评价激励,分层练习,差异发展――导评
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究、讨论过程中提出的好方法,每一个细小的闪光点,教师应给予充分的肯定.不明白的,要鼓励其大胆去探索.在学案中教师要精心设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练习题组和题目,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各取所需”地选择,既保证低层次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要求,多体验一点成功的欢乐,少体验一点失败的痛苦,又使高层次的学生学有创见,有用武之地.“学案”中的分层练习题,教师要督促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同时在巡视的过程中,及时了解学生对各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根据反馈结果,及时矫正,并补充补偿性练习题,给学生内化、整理的机会,把知识纳入到个体的认知结构.
7 知识拓展,创造运用,拓展思维――导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