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调查方法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18 17:39:1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统计学调查方法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统计学调查方法

篇(1)

(1)作为一门科学,统计学是与数字打交道的,是对社会经济现象数量方面的特征进行研究的。

(2)统计学的主要内容可分为:数据的收集、数据的分析以及统计推断。数据的收集又可分为统计设计和统计调查两个过程,而统计分析又可分为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因而我们认为统计学具体可包括: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以及统计推断。一个完整的统计过程如下图所示。正是由于上述内涵,决定了统计学具有以下特点:

(1)理论性。从整个统计研究的程序中,可看到统计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实际上统计学主要利用数学中的大数定理和中心极限定律以及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方面的知识。这决定了学习统计学须具备一定的数学功底。同时,统计学主要是对社会经济现象数量方面的特征进行研究的,这也决定了统计学与经济学和管理学密切相关,学习统计学应具备一定的经济学和管理学基础知识。

(2)实践性。统计学是与数字打交道的科学,这决定了统计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存在的应用性学科。实际性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重点强调,但是实际却常被忽略。

(3)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统计学最大魅力之一就是它强调理论和实践结合。统计学基本知识的利用应以解决社会经济现象为目的,同时,社会经济现象得以顺利解决反过来印证统计学基础知识,使之更好地指导实践。

(4)方法上统计学更多地会借助抽样调查。从统计学内容及社会实际情况,可知,统计学在处理数据的过程中将会过多地使用抽样调查。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强调抽样调查的重要性。

2统计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统计学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相辅相成,教学过程中两者不能偏废,但实际教学中却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1)教材内容的安排与课时数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冲突,导致统计学理论教学中过分强调统计分析而忽略统计设计和统计调查方法的教授。一般对非统计学专业的财经类本科学生,统计学要一个学期来完成,基本上48学时。而在课程的安排上,多数教材都是按照统计学的特点将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及统计推断作为各章的主要内容。而受课时限制,统计学的教授主要以统计分析为主。对统计调查和整理过程一带而过。

受课程安排限制,忽略抽样调查的重要性。很多课本在统计学内容安排上都把抽样调查和抽样推断作为一章,放在数据分析之后单独进行讲授。这就使学生将数据分析学完后才正式开始接触抽样调查,殊不知,统计设计、调查和分析的数据多数都是通过抽样调查得到的!抽样调查的基本知识没学,先学统计分析,本末倒置。

(2)统计学教授过分强调理论性而忽略实践。由于过分强调统计数据分析,使很多教师在讲授统计学的时候过分强调理论的讲授而对学生感兴趣的统计实践却往往忽略。这就使统计学课堂变成了数学课堂。

(3)统计学教学忽略了与当地社会经济现象的关系。很多教师在统计学教学中,单纯地进行理论的教授,即便进行实践的教授,也未与社会经济现象,特别是当地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

3统计学教学改革探索

由上述分析可知,传统的统计学教学受教材内容及课时限制,过分强调理论,而忽略了实践。因此,统计学教学应有针对性的进行改革探索。

3.1调整教材内容,将抽样调查知识提前

由于有些社会现象不可能全面调查,有些社会现象没必要或没有时间全面调查,同时,会对全面调查资料进行必要的补充修正,这都决定了抽样调查的方法在社会实践中的重要作用,使得抽样调查必然应是统计学讲授中的重中之重。统计设计、整理、分析及推断都离不开抽样调查,袁卫教授编写的《统计学》中已体现了这种想法,但并未单独拿出一章来强调其重要地位。因此,在统计学教学改革中,应将抽样调查的相关知识在绪论部分加以强调,也可根据教学要求,在绪论部分讲授统计学相关概念及基本知识,然后单独拿出一章重点讲授抽样调查的方法!在讲授内容上可强调抽样调查的前提——随机抽样以及误差的产生原因及如何控制误差。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以后各章节。

3.2重视学生主动性,强化学生实践能力

鉴于很多统计学教学偏重理论,忽视实践。我们认为,在统计学教学中,应将学生的主动性融于整个统计学教学中。

(1)以组为单位,进行统计设计——问卷调查设计。讲授完统计学基础知识及抽样调查后,将学生以班为单位分成若干组,每组10人。分完组后,主要讲授统计设计和统计调查,在讲课过程中,要求每组据自身情况,选一个较喜爱的题目进行问卷调查的设计(鉴于开始出于安全性及便于管理,让学生选择与大学生相关的话题,调查对象主要是本校的学生)。学生问卷设计主要是以课余时间为主,以一周时间为限。

(2)派发问卷,进行统计调查和问卷审核。讲授统计设计和调查的这周时间里,学生将设计好的问卷(这些问卷要经过老师审核以及学生集体修改)打印,并在学校派发。派发后将问卷回收,学生对问卷进行初步审核,确定有效问卷。

(3)问卷的整理。学生回收完问卷并完成初步审核后,我开始讲授统计整理的内容(学生1周的时间完成上述内容,而1周正好可以用3个课时讲授统计设计和调查内容)。这一章重点讲授如何将回收的数据录入电脑,如何分组及如何形成数列,并用EXCEL画出各种统计图形。而留给学生两周的时间把回收的问卷录入电脑、分组,形成数列,学生在实际过程中遇到问题及时反馈,这个过程中学生对所学知识会有更深入的理解。

篇(2)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1-0179-02

“统计学”是经济与管理学院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统计学”的教学目的不仅在于培养学生的统计思维,掌握基本统计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应用统计理论和方法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3]上海电力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的工商管理、物流管理、国际贸易、经济学、公共事业等专业对实践要求很高,各专业毕业生到各大企事业单位工作后将经常需要设计统计调查方案、策划和实施统计调查、整理和分析统计数据及撰写统计调查报告等。同时,为了给将来进行科学研究和就业打好良好基础,我院许多学生承担了上海市或校内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参与了多项教师的科研项目及多样化的社会实践项目。上述很多具体实践工作和科研项目均需要展开统计调研、数据分析及统计建模工作,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很强的综合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当今这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日趋强烈。实践教学改革是现代社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但经济与管理学院实践教学环节普遍薄弱,“重理论知识,轻实践操作”的惯性依旧存在,导致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理论与实践脱节,创新素质不高,动手能力不强。[2]

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型思维、个性及能力素质,增强实践环节的训练,更好地促进统计学与学生所学专业的结合,让不同专业的学生均能学以致用,灵活准确地解决实际问题,才是统计学学习的真正意义所在。

一、统计学实验教学问题分析

我院以往的统计学实验教学模式单一,不能满足目前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存在一系列问题。

第一,统计学实验设计中以演示型、验证型实验为主,设计型、综合型实验较少,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二,经济与管理学院工商、国贸、信管、物流、经济学、公共事业等专业均开设“统计学”课程,但是各专业实验教学使用的案例基本相同,与专业结合度低,缺乏针对性和专业特色。

第三,2011年之前统计学教师队伍中大部分教师是硕士或博士毕业之后直接进入高校工作,缺乏在相关金融、证券、咨询公司及企事业单位的从业经历,实践经验不丰富。

在此种实验教学模式下,发现学生对统计资料的搜集、整理及统计数据分析方法的理解不够深刻,对统计预测和决策方法的掌握不够灵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强。因此,对经济与管理学院统计学实验教学模式进行了综合改革和实践,致力于培养基础扎实、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创新型人才。

二、统计学实验综合改革与实践的重要保证

1.实验环境

经济与管理学院在重点学科建设及085工程项目建设中改建和新建了几个大型实验室,各种软硬件设施配备十分完善,不仅可以支持教师在实验教学平台上进行统计学软件操作演示,还可供百余名学生同时学习操作多种统计学软件,为统计学实验教学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实验环境和操作平台。

2.教师队伍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教师能够熟练掌握现代化统计软件并能有效地运用于实验教学中,同时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是进行统计学实验综合改革的重要保证。我院统计学主讲教师自2011年开始先后参加了上海市产学研践习计划项目,到金融证券公司、电力公司、新能源企业等各大公司和企事业单位践习一年,在此过程中参与完成了多项不同领域的实践项目,丰富了实践经验,提高了实践能力,同时也为“统计学”课程积累了大量的新的实验教学案例和素材。

3.实验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完善

在统计学实验教学中根据学生所学专业选取典型案例,案例要具有针对性,考虑案例要解决什么问题,如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典型案例需要能够充分运用已学的统计学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启发学生明确案例统计研究对象,熟悉统计研究步骤,了解不同统计方法的应用。如利用肯德基选址条件和方法案例讲解统计资料搜集与整理方法,结合纸尿布与啤酒营销案例讲解统计数据相关和回归分析方法。同时穿插多种生动的小型教学视频,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统计学并喜欢上统计学。在校企实践环节,邀请安排企业高层次统计分析人员来校示范教学,同时安排学生去企业开展统计调研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统计理论和方法的实际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统计学实验教学体系设计

为满足社会需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研组制定了新的培养方案,修订和编写了有专业特色的实验教学大纲和实验指导书,对实验教学进行了统一的规范化指导。为增强统计学实验教学专业特色,使统计学和学生所学专业能够更好地融合,为每个专业编制了具有专业特色的教学案例及统计调查报告模版,同时把统计学实验教学体系分为了两个模块:公共模块和专业模块。

1.公共实验模块以基本演示型、验证型实验为主

教师结合各专业典型案例演示EXCEL和SPSS的基本操作及计算功能,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功能,包括:实验一――应用统计软件EXCEL或SPSS对数据进行预处理,统计分组,绘制统计图及制作统计表。实验二――利用算数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方差和标准差、离散系数、峰度和偏度等方法对统计数据的集中趋势、离散趋势和分布形状进行分析。实验三――对总体均值和总体比率等参数进行置信区间估计以及假设检验。实验四――结合经管领域具体案例,对不同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通过公共实验模块的学习,加强学生对不同统计方法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了解统计软件、熟练统计软件的基本操作。

2.专业实验模块以设计型和综合型实验为主

(1)设计型实验教学环节设计。要求学生能够运用统计方法和统计软件完成四个设计型实验项目。首先给出四组与学生专业相关的典型案例和数据资料,让学生独立完成对案例的统计分析,设计解决问题的统计方案,选择统计方法,并用统计软件实现统计方法,完成实验项目。培养学生熟练使用统计软件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2)综合型实验教学环节设计。综合型实验是对设计型实验的综合和拓展。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综合运用统计理论、方法及统计软件解决一些与本专业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具体措施如下:

1)让学生组建小组,每小组根据自身专业方向,结合参与的上海市大学生创新项目、教师科研项目、社会实践项目以及感兴趣的热点问题选择适合的统计调查题目。如工商管理专业学生选择的大学生消费情况调查、信息管理专业学生做的大学生网络购物情况调查及公共事业专业学生做的大学生逃课情况调查等。

2)每小组独立设计统计调查方案,包括确定统计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调查单位及填报单位,制定调查项目,确定调查时间及时限,制定调查的组织实施计划等等。教师对每一个小组设计的统计调查方案进行修改和完善。

3)每小组独立完成统计调查问卷的设计并进行问卷调查。教师对每小组设计的调查问卷进行指导,提出修改建议。搜集调查问卷的工作在课外完成。

4)每小组借助于EXCEL或SPSS统计软件,对搜集的调查问卷信息进行整理、绘制统计图和统计表、构建统计模型、完成数据的统计分析并给出结论。

5)每小组完成一份详细深入的统计调查报告,要求图表清晰,层次清楚,逻辑严谨,结论准确。

6)最后每小组以PPT的形式,对统计资料搜集、分析方法和得出的结论进行阐述,分享实验成果。组织不同实验小组的学生进行交流,教师和学生共同对每组统计调查报告进行总结、评价及提出修改建议,促进每小组进一步完善统计调查报告。

7)开通我院统计学学习微博账号,建立开放的统计学网络学习平台,分享统计学习资料、最新的统计资讯、趣闻和轶事、有意义的统计资源成果等。师生也可以通过微博平台交流疑难问题,加强师生间的互相学习,同时促进学生网上网下共同学习,齐头并进,更广泛地学习统计学。

四、统计学实验教学改革效果

通过统计学实验教学模式的综合改革和实践,学生的统计学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有了显著提高。学生们能够利用统计学各方法和统计软件对身边的热点问题进行量化分析和深入探讨,并形成统计分析报告,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很大程度上也促进了后续课程的开展,如管理学、市场营销等学科均需要学生作统计调研分析工作,很多同学能够娴熟地完成上述课程所要求的统计分析。部分学生也开始采用统计学各理论和方法,运用统计软件对承担及参与的科研项目和毕业论一些很专业的量化分析,科研项目和毕业论文的完成质量有了很大提高。新的实验教学模式可以帮助学生灵活掌握并运用统计理论和软件解决实际问题,极大地优化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从而完善了统计学教学、科研及社会实践一体化的实验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篇(3)

20世纪40年代晚期,一个以随机实验评估肺结核链霉素治疗法效果的研究开启了统计学在医学研究领域的广泛应用[1]。随着循证医学兴起,医学统计学逐渐受到人们重视,如何客观真实准确地采集、整理、分析数据并将结论应用于医学实践是每一个医学领域工作者需要掌握并考虑的问题[2]。然而,医学统计学理论复杂,难度较高,医学生普遍数理基础比较薄弱[3],因而教学工作也颇具挑战。近几年,医学院校虽然也认识到了在更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过程中医学统计学的重要性,然而却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4]。

医学生对医学统计学的认知以及态度对于教学设计十分重要[5-6],本调查旨在了解各专业医学生对于医学统计学的看法与建议,为教学改革提供依据,从而更好地提升医学统计学教学的针对性,优化教学内容[7],提高医学生们运用统计学知识的能力。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接触过医学统计学及相关课程的在籍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及博士研究生作为研究对象,专业包含临床医学(五年制、八年制)。共发放纸质问卷601份,回收601份,经筛查保留有效问卷581份,有效回收率97%。

1.2方法

1.2.1问卷调查:本研究采用自编问卷,以纸质问卷形式发放给研究对象进行调查。此次调查问卷共分为3个部分。

第1部分涵盖研究对象基本信息调查,涉及性别和专业等。根据专业特点,此次研究按专业及相关课程差异将研究对象分为3类:临床医学(含口腔医学)、预防医学及其他(医学检验、护理学和营养学);第2部分涵盖研究对象对于医学统计学这门学科以及学校相关课程设置的认知调查,涉及学生对医学统计学课程的满意度、重视程度等;第3部分涵盖研究对象对于自身医学统计学知识学习的认识及自身未来规划,涉及学生对医学统计学及相关统计软件的学习情况、掌握程度、未来职业规划等。

1.2.2质量控制:为确保本次调研结果的客观性、真实性和全面性,本次研究从问卷设计、问卷发放、问卷回收及问卷筛查等方面都进行了严格控制。问卷设计环节设计了逻辑检测题;问卷发放环节没有进行大范围的随意发放,而是由校内学生、老师等小范围发放给身边的同学,确保研究对象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接触过医学统计学及相关课程的学生,填写完毕当场回收问卷;在问卷筛查环节将前后回答明显矛盾的问卷视为废卷,将答题率太低,低于90%的问卷视为废卷。

1.3统计学分析

由纸质问卷转录为电子问卷后由EXCEL导出,进行统一筛查与编码,导入R3.3.1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主要统计方法为描述性分析及卡方检验或修正的卡方检验。

2结果

2.1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581份。其中男性共196人,女性385人,分别占34%与66%。调查对象的专业以临床医学为主,共461人,占79%。其余为预防医学(24人,4%),口腔医学(18人,3%),医学检验(59人,10%),护理学(16人,3%),营养学(3人,1%)。

2.2各专业医学生对医学统计学的认识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各专业医学生对医学统计学的认知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477人,82%)对学校设置的医学统计学相关课程感到满意,少部分(共104人,18%)不满意。具体分布情况如下(表1)。

医学统计学认知调查显示,共68人(12%)表示医学统计学是一门必修的课,修满学分即可;455人(78%)表示医学统计学未来应用很广;只有10人(2%)表示是一门无聊的课,不用太在意;38人(7%)表示感觉统计学很有趣;10人(2%)选择了其他。在课程难度及课程重要性方面,受调查者的具体分布如下(表2)。

在调查对象中有100人(17%)表示在科研中遇到统计学知识困难中会选择利用已学过的知识自己解决;262人(45%)选择咨询相关同行;149人(26%)选择外包给专业人士;70人选择其他。

2.3各专业医学生医学统计学学习情况及自身未来规划

篇(4)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3-0121-03

一、引言

《统计学》是一门搜集、整理、分析数据并进行推断的方法论学科,其目的就是探索数据的内在规律性,使人们对所研究的问题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把握,其专业技术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对于经管类专业的《统计学》课程来说,其培养目标就是使学生能运用科学的统计方法去分析和解决社会现实中的实际问题,为今后从事经济管理工作打下基础。因此,经管类专业的《统计学》课程教学应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新要求,本着“服务专业,突出应用”的原则,加强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经管类人才。但从教学实践来看,尽管近年来国内院校经管类专业统计教学在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和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改进,但是,当前非专业《统计学》课程的实际教学效果仍不够理想,为此,以在杭高校的经管类专业学生为例,通过统计调查探究《统计学》在经管类学生科研创新及实践中的应用状况及教学满意度,并据此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及建议。

二、经管类专业《统计学》教学现状分析

为探析经管类专业《统计学》教学满意度,从教学目标与课程安排、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教学应用与效果评价等多方面设计调查问卷展开统计调查。本次调查总共发放问卷550份,回收521份,其中有效问卷485份,有效率达93.1%。在所有受访者中,男女同学的比例为36∶64,符合经管类专业学生的性别分布特点,问卷涉及各个专业,具有普遍代表性。

(一)学生对统计教学的基本评价

1.课程设置与本专业目标的符合度较高。调查结果显示,51.34%的人认为统计课程与本专业培养目标基本符合,26.80%的人认为比较符合,10.10%认为很符合,只有2.89%的人认为很不符合。可知《统计学》课程设置与各专业的培养目标符合程度较高。

2.统计学在以后专业学习中的作用较大。在调查的群体中认为《统计学》该门课程设置基本有用、比较有用和非常有用的人数占63.30%,只有4.95%认为是基本没用的,可以认为设置《统计学》这门课程是非常有必要的。

3.统计教学的专业针对性不够强。63.09%的同学更倾向于分专业组织上课,他们认为不同专业对于统计知识的接受程度、基础知识掌握程度是不同的,增强统计课程学习的专业针对性很有必要。但同时,学生反映当前非专业《统计学》课程主要通过介绍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特别强调各不同专业需要掌握的共性统计理论知识,与专业的融合不够,导致教学效果较差。

4.男女同学对《统计学》课程的难度、兴趣度及实用度等方面的看法存在显著差异。50.52%的同学认为《统计学》课程基础实用,29.90%的同学认为课程难度大,24.54%的同学认为统计学枯燥无味,只有11.34%的同学选择课程是生动有趣的。由此可以很明显地看出该课程的教学虽然是有用的,但是由于难度较大使部分学生无法接受而且上课的兴趣不大。可见,《统计学》教学需要改进以使更多学生对该课程产生兴趣,使实用性扩大。

进一步探析男女同学对统计课程的看法差异,运用假设检验对课程难度、兴趣度、实用度、基础实用度、生动及抽象程度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男女同学对课程难度(P值为0.018)和实用度(P值为0.002)的看法存在显著差异。

5.学生对实践中巩固统计学知识的意愿较强。学生是否愿意在实践中巩固统计理论知识是实现统计学的关键。调查结果表明,80%以上的同学愿意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的统计学知识,可见在课程教育中应增加更多的实践训练。同时,在考核方式上,绝大部分学生也愿意增加实践操作考核。

(二)《统计学》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教材主要存在结合案例不足及缺乏趣味等问题。学生普遍反映:教材结合案例不够(39.18%)、材料缺乏趣味(38.14%)、忽略统计软件应用(37.73%)以及过于注重数学公式推导(36.49%)等问题是当前统计教材存在的主要问题。

2.教学内容与专业融合度不够并过于机械化。被调查者认为教学内容主要问题在于与相关专业融合不够的占57.88%,认为教学内容过于机械化的占40.82%。

3.教学方法和手段过于传统落后。调查结果显示,三分之二以上(68.45%)的学生认为统计教学方式多为灌输式教学,启发式、互动式、案例式教学不足的问题非常突出。此外,统计实践教学的缺乏、师生交流过少等问题也不可轻视。

4.考核方式单一,考核内容过于理论化。考核方式中存在的问题最为突出的是考试内容过于理论化(占55.05%),其次是缺少对应用技能考核(占41.65%)。由此可见学生更愿意接受实际操作性的东西,对于理论的内容认为考核中可以少出现。

(三)《统计学》在学生创新研究和实践中的应用状况

1.对统计方法的运用认识大多限于统计描述分析,对统计推断方法的应用价值了解不够。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认为统计调查方案设计(62%的同学选择了此项)、问卷设计(61.3%)、统计调查方法(49.9%)及统计图表分析(44.7%)等方法对将来用途较大,其余依次是相关回归(32.4%)、假设检验(29.9%)、参数估计(26%)、统计指数(22%)和时间序列分析(15%)等。可见,当前学生对统计方法的运用认识大多还限于统计描述分析,对于统计推断方法的应用价值了解还不够。

2.统计调查和整理方法运用较广泛,对于统计推断方法的运用相对较少。调查结果显示,当前经管类专业的学生曾运用过的统计方法主要集中于问卷设计(70.4%的同学选择了此项)、统计调查(46.8%)、方案设计(46%)、统计图表(35.6%)及频数分析(23.8%)等最基本和最简单的方法,对于统计推断方法的应用,除相关回归(22.8%)和假设检验(21.5%)外其余则较少。可见,当前经管类专业的学生对统计知识运用的深度及广度还远不够。

3.学生在各类实践竞赛和创新研究中运用统计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为薄弱。在大学参与的各类竞赛及创新研究中,运用过统计知识的地方主要集中在城乡调查(74.7%)和企业调查(77.8%)中,而其他创新研究及竞赛(如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大学生“新苗人才”培养计划、课题研究、创业设计大赛等)中应用统计知识和方法的极少。由此需要大力度地提高学生运用统计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统计教学满意度评价模型构建与分析

(一)教学目标与课程安排对统计教学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根据统计教学目标与课程安排所包含的项目评价得分构建多分有序Probit模型分析其对《统计学》教学满意度的影响,Ordered probit模型拟合结果显示似然比LR为196.86,显著性水平小于0.01,表明模型具有显著性意义;同时输出教学目标与课程安排对统计教学满意度的影响结果如表1所示。

表1显示,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教学目标、专业融合、理论课时以及实验课时因素对于统计教学满意度具有显著影响。可见,清晰的教学目标,能够让学生明确这门课的内容和要求,了解该课程的应用情况;理论课时与实验课时的合理分配,能够让学生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当这些满意度提高时,能增加统计教学满意状况提高的概率,且教学目标的明确性对教学满意度的影响最大,从系数来看它的提升对教学满意度等级的提高效应最为明显。而专业针对性前系数较小且不显著,说明它对教学满意度状况的提升影响相对较弱。

(二)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对统计教学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是影响教学满意度的重要因素,根据所包含的项目评价得分构建多分有序Probit模型分析其对统计教学满意度的影响,似然比LR为263.55,显著性水平小于0.01,表明模型具有显著性意义。各因素影响结果如表2所示。

表2显示,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教学内容、课程内容、教学媒体、实验教学方式以及实践训练的满意情况会影响统计教学满意度。从结果来看,这些影响因素的系数符号与数值大小与实际相符。评价一门课的重要指标就是这门课的教材内容,因此该模型下其前的估计系数最大;此外,当课程内容具体丰富、有实例、教学媒体效果良好时,学生更有兴趣学习这门课程,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统计学》教学满意状况提高的概率。统计与生活息息相关,好的实验教学方式与实践训练能够培养学生将其所学到的统计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上,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这自然会增加他们对于统计学的好感。而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中的其他因素的系数较小且不具有统计显著性,因此它们的提升对教学满意度的提升影响相对较弱。

(三)教学应用与效果评价对统计教学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理论知识和实际的结合应用是评价一门课程教学成效的直接因素,也是课程教学满意度的重要评价尺度。根据教学应用与效果评价所包含的项目评价得分构建多分有序Probit模型分析其对统计教学满意度的影响,似然比LR的值为222.51,显著性水平小于0.01,表明模型具有显著意义;各因素影响结果如表3所示。

表3显示,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影响统计教学满意度的因素有教师讲授技巧、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统计软件应用以及课程考核方式。

现实中,老师的讲授技巧和实践教学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该课程的兴趣、学生听课状态以及吸收知识的情况等。面对枯燥乏味的讲课,学生可能对这门课产生厌倦甚至是反感,更可能造成他们的高缺勤率。如今的社会越来越重视创新,当然学生也希望能够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因此创新能力对于教学满意度的评定情况具有正影响,且影响较大。此外,课程考核方式也会影响学生的满意程度,学习认真,统计学知识掌握较好的同学可能会希望通过一定的闭卷考核方式来证明自己的实力,而对统计学略知一二的学生可能更倾向于开卷的考核方式,因此他们对于考核方式的满意度也是影响因素之一。而教师理论水平以及学评教评价方式前系数较小且不显著,说明其对教学满意度的提升影响相对较弱。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当前经管类专业学生对于《统计学》课程的总体满意度不够高,统计教学仍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1.课程设置与本专业目标的符合度较高、实用性较强,但专业针对性不够。

2.《统计学》教材结合案例不够、缺乏趣味、注重数学公式推导且忽略统计软件应用。

3.教学内容与相关专业融合不够,内容过于机械化;统计教学方式则多为灌输式教学,互动式等教学方法应用不足。

4.大部分同学对当前采用的纯粹理论考核方式表示不满意,而更倾向于实践测评。

5.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统计调查方案设计、问卷设计以及统计调查方法对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有帮助;70%以上的学生在城乡调查、企业调查和专业调查中能运用统计调查和统计整理方法,但对其他统计知识的应用极少。

从教学目标与课程安排的视角来看,教学目标、专业融合、理论课时以及实验课时的设计对于统计教学满意度具有显著影响;在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所包含的因素中,教学内容、课程内容、教学媒体、实验教学方式以及实践训练的满意情况会影响学生对于统计教学满意度;教师讲授技巧、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统计软件应用以及课程考核方式等则是影响统计教学成效的重要因素。

(二)对策建议

1.统计教学内容的调整和创新。统计教学应避免把时间放在讲授抽象理论、数学定理等方面,增加趣味性教学内容和案例分析,并根据专业需要调整相应的教学内容,增强统计教学的专业契合度,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

2.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转变。调查结果表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最突出的问题为灌输式教育,互动教学不足,所以即由“灌输式”转变为“互导式”教学。在统计教学中,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思考时间。将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同时,运用统计案例教学,培养学生运用统计思维的基本思想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通过课程案例学,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重视课程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基本统计业务操作技能和基本统计分析技能。

3.优化考核内容及方式。基于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等改革成效的督促,考核方式及评分标准应随之进行匹配,将考核方式由记忆性的闭卷笔试改为多样化的着重考查学生对所学统计知识的应用能力考核,以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考核方式应采用综合考核的形式,根据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期末项目研究报告、上机操作和实践成绩等综合评定其学习成效。

4.构建统计实践教学平台,提升统计实践应用价值。依托学校实验中心建成全校大学生基础实验设备平台、统计建模演示与实现平台、统计调查方案设计大赛仿真模拟等平台,为统计的创新研究和实践应用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吴喜之.统计学:从数据到结论[M].第3版.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2]曾五一,肖红叶,庞皓,朱建平.经济管理类统计学专业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J].统计研究,2010,(2).

篇(5)

中职教育是职业教育,也是就业教育。它是为学生将来从事特定职业岗位的需要进行相关知识、技能技巧的教育,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人才。各中职学校都以中职教育这一培养目标为导向,把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基本素质的目标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

统计学课程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是经济、管理类各专业课程体系中建立经济知识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研究关于如何搜集、整理和分析社会经济现象数据的学科。但该课程体系严密、内容丰富、概念抽象、计算复杂,大部分中职学生在学习中兴趣不大,觉得统计学是一门枯燥的课程。因此,在教学上,应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侧重统计学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讲解,密切联系实际、立足于应用,使学生能应用所学统计知识,分析和处理有关经济问题。

一、统计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过窄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社会上需要愈来愈多的综合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出的学生既要具备一定的统计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又要具备能够运用现代统计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而目前在统计学教学中,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的现象,相当于老师在教室让学生想像着如何开机床的道理是一样的,以至于学生创造能力、应变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都偏低。

2.统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

目前统计学教学仍然是以教师在教室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传输,“启发式”教学方法,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都无异于纸上谈兵。在教学内容上重理论、轻实践,忽视发展与变化,案例多年来一层不变,教会了理论知识,却忽视了应用知识。

在教学手段上,统计教学至今还没有与现代计算机教学相结合。教学中幻灯、多媒体、网络等电化教学手段运用太少。

3.考试形式和方法过于单一

目前统计学课程的考试形式和方法基本上是以闭卷的形式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虽然这种考试模式较充分地考虑了知识本身的逻辑性,并将其与学生的认识发展过程相结合,易于组织教学,但它由于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容易使理论脱离实际。由于考试内容严格按照考试大纲,主要以课本上理论知识为主,这就导致教师传授给学生的前沿知识较少,甚至教师课堂讲课本,学生课后背课本,其实际应用能力得不到培养。

二、统计学教学改革途径

1.合理设置课程,调整教学内容

在传统的教学中,几乎每堂课都是老师唱主角,讲课满堂灌,学生除了记笔记之外很少有自己独立思考的时间,课堂上老师讲的内容虽然很多,但能在学生头脑中留下印象的却很少,更不要说对知识的掌握与应用了。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内容上要有所选择和侧重,突出重点,让出更多时间给学生自学,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

统计学与数学、会计学、市场营销学、计算机等多门学科息息相关,让学生通过统计课程的学习对专业技能要有真实的帮助。在课本方面应有所侧重,比如会计专业的统计学课本中应增加更多财务方面的统计应用知识,市场营销专业的统计课本侧重市场调查分析的案例。在例题中学生遇到与其他学科相关联的问题,可以促进他们主动学习其他有关课程,从而扩大知识领域,丰富知识内涵,培养其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2.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教师应注意将讲授式教学、启发式教学、问题探究式教学、训练与实践式教学、多媒体教学等结合起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传授已经形成的知识的同时,要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锻炼,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日常教学中,我们可以将本班作为样本采集的对象,由教师设计模拟课题,学生在设计调查方案的基础上,组成若干调查小组,在校园内正式进行一次统计调查活动。从调查目的、调查对象和单位的确定,调查方法的选择,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计算分析,一直到调查报告的编写、调查总结或体会的形成,全部由学生自己来完成。这样,同学们就亲身参与了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的整个过程,熟悉工作程序,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深化对书本知识的理解,效果很好。

老师讲课的过程中也要多注重课本知识在学生身边事物的应用分析,举例子也要切记用学生看得到摸得着的真实案例做为导入内容,这样才会拉近学生与统计之间的距离,认识到学习统计学这门课程的深刻意义。

3.考核方式也要改变

传统的统计学考核方式主要围绕书本知识在理论和方法上做文章,从教学到考核以“书”为本,考试一过关,好像就认为掌握了统计学的知识,具备了统计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其实不然,因为统计学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学生的统计素质和能力很难通过笔试考出来。统计学从内容上主要包括两大组成部分:理论知识和综合应用。统计学的考核应围绕这两部分内容而展开,当然这两部分内容各有侧重。

(1)理论知识的考核

统计学的理论知识主要包括概念、作用、种类、特点、原则和程序等,这部分可笔试进行,但要注重把理论知识尽量转化为实际问题去测试,考查学生对理论的理解程度。

(2)综合应用能力考核

篇(6)

1.调查对象

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目前已经学习过统计学课程的在校生是2013级和2014级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调查对象包括经济学院、会计学院、金融学院、商务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管理工程学院、物流工程学院、财富管理学院。共收集到683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660份,有效回收率96.6%。

2.调查方法和内容

采用网络问卷调查法,对学生对统计学的学习兴趣、学习价值评价、运用能力进行調查,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学习困难等方面对统计学的教学效果进行分析。

二、调查结果分析

1.学习兴趣

从学习兴趣来看,16.7%的学生对统计学很感兴趣,34.8%的学生比较感兴趣,39.4%兴趣一般,7.6%不太感兴趣,1.5%完全不感兴趣。总体来看,大部分学生能够认识到统计学在实际社会经济中的作用,对统计学课程比较感兴趣。只有9.1%的学生对统计学不太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学习。

2.学习价值

从学习价值来看,大部分同学认为统计学的学习价值较大,对以后的学习、工作有帮助。21.2%的学生认为统计学很有帮助,统计学的应用非常广泛。33.3%的学生认为统计学比较有帮助,统计学知识用得比较多。34.8%的学生认为一般。9.1%的学生认为统计学没有太大帮助,没怎么用得上。1.5%的学生认为统计学完全没有帮助,无法解决现实中遇到的问题。

3.运用能力

学习完统计学之后,同学们对统计学知识的掌握水平偏低,运用能力不足。6.1%的学生能熟练运用统计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37.9%的学生基本能运用统计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33.3%的学生能运用统计学方法解决简单问题。22.7%的学生对统计学方法的运用比较生疏。

4.教学内容

大部分同学认为统计学的教学内容涉及比较合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比较好。12.1%学生认为统计学教学内容很合理,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40.9%学生认为比较合理,理论与实践结合较好。31.8%学生认为一般。13.6%学生认为比较单调,除了理论讲授,就是计算练习。1.5%学生认为完全不合理,非常理论。

5.教学方式

问到“给你上课的统计学老师的教学方式包括哪些”,86.4%的学生选择了理论授课,47%的学生选择了社会调查实践,47%的学生选择了上机实验,66.7%的学生选择了习题练习。1.5%的学生选择了其他。可以反映出目前统计学任课老师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主要是理论授课。大部分老师会给学生布置习题练习,巩固知识点,加强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但是仅有不足一半的老师在上课过程中运用社会调查实践和上机实验的方式。

6.学习困难

在学习统计学中遇到的主要困难,40.9%的学生是由于数学基础不好。24.2%的学生上课听不懂,就不愿意学了。37.9%的学生认为课程内容太难,看书看不懂。25.8%的学生没有学习兴趣,上课时就犯困。16.7%的学生是因为不喜欢老师,上课提不起兴趣。16.7%学生是因为其他原因。当学习遇到困难时,37.9%的学生会主动问老师答疑解惑,与老师的沟通比较少。53%的学生问同学。80.3%的学生自己看教材或参考书。51.5%的学生通过上网求助。9.1%的学生谁都不问,也不看书,不懂就不懂。3%的学生通过其他方式解决困难。

7.教学手段

关于统计学在授课中的教学手段,92.4%的学生觉得应该包括多媒体PPT授课,这种方式生动形象,可以较好地启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68.2%的学生认为应该包括黑板板书,这主要是便于同学们对计算公式能够加深理解。78.8%的学生认为应该包括上机实验,有助于提高学生们对统计工具软件的应用能力。

8.实训(实验)课程

绝大部分学生认为统计学很有必要开设实训(实验)课程。45.5%的学生认为统计学实训课程非常有必要,可以提高数据分析应用能力。47%的学生认为实训课程比较重要,可以巩固课程基本知识。6.1%的学生认为实训课程不太重要。1.5%的学生认为实训课程完全没有必要。关于“统计学有待加强的实践环节”,77.3%学生认为应该增加统计学软件的教学,这有助于提高学生使用数据分析工具的熟练性。72.7%学生认为应该增加统计学案例的教学,这可以增强学习兴趣。66.7%学生认为应该加强训练对二手数据的搜集。66.7%学生认为应该增加社会调查,收集—手数据。39.4%学生认为应该加强习题练习。

三、加强统计学实践教学的建议

2014年教育部开始启动高校转型改革,要求地方本科高校整体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培养技能型人才,以“为地方区域或行业经济发展服务”为宗旨培养面向生产或管理一线的实用型人才。结合应用导向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为提升学生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实际运用能力,提出以下几点加强统计学实践教学的建议。

1.教学内容上注重理论结合实际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既要注意统计思维能力的培养,又要理论结合实际,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以通俗易懂的生活案例为背景,将统计方法的基本思想讲授给学生,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领悟统计方法的基本原理。例如在讲相对指标时,可以结合班上学生的男女生人数,给他们讲解结构相对指标(男生占比、女生占比)、比例相对指标(男女性别比)。在设计调查问卷时,应根据不同专业学生设置不同主题。例如市场营销专业的主题是“XX产品的市场满意度”,金融学专业的主题是“个人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评估问卷”,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主题是“XX企业员工工作满意度”。

2.教学方法多样化

统计学传统的讲课模式,是老师负责“填鸭式”的灌输,学生负责理解记忆,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统计学教学中应注意教学方法,让学生有主动去学习的欲望。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有效结合课程实训,以“学中做,做中学”的方式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抛锚式教学、项目教学法、PBL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等。教学手段既要包括传统的黑板板书,也要加强多媒体PPT授课、社会调查实践、上机实验等,综合发挥不同教学手段的优势,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应用能力。还要加强校企联系,邀请实习基地(如重庆市统计局、江津区统计调查队、重庆立信市场研究有限公司等)负责人到我校开展专题讲座;带领学生参观实习基地的工作流程;假期到实习基地参与社会调查和数据分析工作。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广泛接触社会,了解统计分析的工作流程;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熟练掌握具体的统计分析工具和方法。

3.强化课内外实践教学,提高应用能力

课内实践教学方面,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应充分发挥数量经济分析实验室和社会调查分析(CATI)实验室的作用。如果学生感兴趣的研究主题是比较微观的,应指导学生制定调查方案、设计调查问卷、确定样本范围。然后在实验室将设计好的问卷导入系统。如果采用网络调查,要复制调查链接广泛传播,获取大样本数据。如果采用电话调查,要做好样本库、导入样本、匹配访问员,在电访通系统中拨打电话收集一手数据。数据收集完成后,导出数据,进行频数分析、指标分析、交叉表分析,熟悉数据透视表的使用功能。如果学生感兴趣的主题是宏观方面的,可以在实验室查询国家统计局、地方统计局、中国统计信息网、中国海关、中经网数据库、世界银行数据库、OECD数据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库等,获取二手数据。对数据进行整理之后,分析其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如综合指标、时间数列分析、统计指数、相关和回归分析。

篇(7)

1.从学生方面来看,一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感到课程枯燥难懂、学习兴趣不高,缺乏学习动力。学生把学习兴趣放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对统计学的认识不够,学生普遍会提出学习统计学究竟有什么用的疑问,很容易产生轻视、应付,甚至厌恶情绪,因为听不懂而放弃,造成逃学或注意力不集中,更不用说课后能复习和预习。二是学习方法不当。统计学的学习一般是在第3学期或第4学期,财经类学生尤其是文科学生,对数据也变得不敏感,习惯于记笔记,不习惯听和理解。用背诵记忆的方法让他们突然学习与数学理论关系密切,抽象性较强,需要较强理解能力的统计学,增加了他们学习的不适应性。在《统计学》这门课程中,计算公式多而复杂,运算很不方便,练习费时费力。很多学生嫌麻烦而放弃练习,抄作业现象严重。

2.从教师方面看,一是在授课过程中过多重视理论的阐述,忽视统计方法的运用。大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过分强调统计方法的实施步骤,而对方法本身的统计思想却挖掘不够,导致学生对统计方法的学习过于机械化、程序化,往往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能够熟练地进行统计计算,却对计算结果不能给出很好的解释,甚至忽略统计方法的应用条件,似乎统计方法是万能的,适用于任何场合。无形中加剧了统计就是数字,统计就是公式的统计刻板印象。二是统计学讲授内容与学生所学专业内容相脱节。统计的价值和魅力只有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中才能得以体现。在统计教学实践中,尽管离不开统计方法的应用举例,但大部分例子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演示统计方法的实施过程,而且大部分统计学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着“以不变应万变”的情况,同一例子反复地讲解于不同的专业,与相关专业结合不够,难以让有关专业的同学深切地体会到统计在本专业学习中的应用价值。三是在教学手段的使用上有一定的误区。传统的统计学教学手段主要是板书。对于统计学来讲,板书教学的优点是能够让学生紧跟教师的教学思维,在教师板书的同时给学生充分的机会去思考、领会教学内容,也更有利于教师去启发和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点;板书教学的缺点是信息量不能太大,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下教师无法做到大量信息的呈现,也不便于讲解统计方法在统计软件中的实现问题。

二、提高财经类非统计专业统计学教学效果的对策

1.要注重统计思想而不是统计公式的教学,让学生了解本课程的特点与学习方法。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统计不仅是方法和手段,也是一种意识和观念,是现代人应当具备的一种素质。统计在帮助人们认识客观事物数量特征和数量规律的同时,也教会人们如何客观地看待周遭的事物或现象,能够有分寸地区别个别现象和大量现象,尽可能对事物的认识不产生极端或偏激的看法,甚至可以帮助人们有效地调整和平衡心理,保持良好和从容的心态。正因为如此,在统计学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对统计思想的挖掘和传递,注重对学生统计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塑造。学生具有了统计思维能力,自然就加强了对统计方法学习和利用的主动性。

2.要提高统计教育质量,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的素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新鲜事物层出不穷,由此带来的新知识、新问题需要我们去学习,去探索,如果不能迅速地做到知识更新,就不能适应当前市场经济的需要。作为教师来讲,如果理论落后于现实,就谈不上培养出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人才。教师知识的深度与广度,还体现在对于相关课程的了解和掌握。就统计专业教师来说,要有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要有财政金融方面的知识,要有会计管理方面的知识,电子计算机的实际运用操作能力。尤其是统计学专业的相关课程,如:统计学原理、数理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经济统计、企业统计、经济预测与决策等课程的联系性更加密切。相关知识涉猎的面越广,就越会加深对本门课程内容理解的深度,从而提高本门课程的讲授质量。

3.改革财经类非统计专业统计学教学内容。一是压缩描述统计的讲授内容,在教学中宜突出重点,比如:变异指标重点介绍实际应用广泛的标准差及标准差系数即可,平均差及平均差系数可略;有些简单内容可以引导学生自学,比如:统计调查方案的设计;有的可以将课堂教学转变为实践教学,比如:实践性很强的问卷调查。这样,一方面保证了描述统计教学内容的相对完整,有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统计思想,培养统计思维能力,同时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又为后续统计方法的介绍留出了充足的时间。二是加大推断统计方法及应用的介绍。统计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探索数据内在的数量规律性。但大多数情况下我们能够获取的是样本数据而非总体数据,如何利用样本数据探索总体的数量规律性是我们更需要经常面对的问题。非统计专业的统计教学要真正突出其实用性,在教学内容上就应当加大推断统计方法及应用的介绍。相关与回归分析、时间数列分析、指数这三种方法的教学改革问题。这三种方法是经济管理中常用的统计方法,在原来的教学中也是重点讲述的部分。为了体现实用性这个基本思想,上述三种方法的教学角度也需要进行调整。具体来看,相关与回归分析要加入实用性强的多元线性回归的内容,并且要讲深一点,讲透一点;时间数列分析要把教学重点转到构成分析上来,动态分析指标只进行有选择性的介绍;指数法讲清基本编制理论即可,重点转向指数实际应用的介绍,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股票价格指数等。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SAS、SPSS、Excel等统计软件的应用方法。SAS和 SPSS属于专业的统计软件,需要专门安装,使用者还需接受专门的培训,这两个软件不太适合于非统计专业的教学要求。Excel 软件则较适合作为非统计专业统计教学的辅助手段。一方面,由于它是一个常用的计算机软件,作为 Office 的组成部分其普及程度很高,学习起来难度不大;另一方面,从非统计专业学生所学习的统计方法来看,其统计功能已经能够满足计算和分析的需要。

4.改革财经类非统计专业统计学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统计教学要体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就应当遵循现代教育思想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强调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在教学手段上应将传统教学手段与多媒体的有效利用相结合。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转为启发式教学,在教师讲授与学生参与的结合上下功夫。积极实施案例教学、提问式教学、实践教学。近些年来,各高校加大了对增加教学硬件设施的投入力度,大部分教室都配备了多媒体计算机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将《统计学》的全部内容制成Powerpoint的电子版讲义,并分步演示公式的推导或解题过程,不仅收到了板书的效果,同时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加了图表的精确性,而且生动、形象,同时增大了教学信息量,对于提高教学效率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无疑起到了积极作用。

5.强化实践教学。统计学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学科,在传统教学及学习中普遍存在两大问题:一是概念多,复杂难记。由于学生没有接触过统计实际工作,对统计中的概念含义不能正确理解,特别是对概念之间的联系及区别难以掌握,往往只能去死记硬背,应付考试。二是公式多,难懂易用错。由于统计学主要是讲述统计分析方法,所以在传统教学中,一般是一个公式一个公式地去讲授每种指标的计算,这样学生就很容易把各种指标孤立去理解,而不能正确把握各指标间的联系,结果在考试中出现乱用公式、计算答案相互矛盾的情况。因此,要改变应试教育那种只注意熟悉题型、掌握解题技巧的老一套,培养学生如何运用统计方法和思维方式解决实际问题。

统计课中的实训环节,主要指的就是统计调查。拟定一个统计调查方案,实施统计调查,是统计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到处都充满商机,同时也充满竞争,决策的成功与否与信息资料的准确性密切相关。而开展统计调查则是获取第一手资料的一条重要途径。因此,每个企业在进行重大决策前,一般都要开展统计调查,搜集真实、可靠的信息资料,为决策的正确性提供参考和保障。如果我们的学生只会统计分析,而不会开展统计调查,那一定会被激烈的社会竞争所淘汰。所以,在统计教学中增设实训环节就显得尤为重要。

实训环节的组织形式可以灵活多样,通常采用集体实训和单人实训两种。集体实训以班或组为单位,由若干学生共同完成实训项目。单人实训以每个学生为单位,由一个学生独立完成实训项目。两种形式可独立使用、也可结合运用。

实训环节的步骤主要包括:拟选调查课题,编写调查方案,展开调查,整理分析调查资料,撰写调查报告,总结讲评。由于非统计专业统计学课程学时有限,一般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调查研究,写出调查分析报告。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应做的工作是:对学生提出具体要求,注意调查过程的信息反馈,掌握调查进展状况,发现问题随时加以指导并予以解决。调查题目的设计一定要做到切合实际,又要使学生感兴趣,调查的结果还要有一定意义,以便让学生亲身体会到所学知识的实用性。如:“对在校大学生消费支出状况的调查”,“对在校大学生学习风气状况的调查”,“对在校大学生身体素质状况的调查”,“对大学生就业状况的调查”等。在积累了一定经验后,还可以让学生参加城调队、企调队组织的一些调查或利用假期开展社会调查等。

三、结束语

总之,统计学作为一门收集、整理、显示和分析数据的科学,将会有极为广泛的应用空间。教育部明确规定统计学为高等院校财经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凸现出统计知识在财经类专业学生知识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对财经类非统计专业的学生,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注重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将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黄良文、陈仁恩:《统计学原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

[2]邓志敏:《统计学教学改革刍议》,《台州学院学报》,2003.5。

篇(8)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4-0-02

中职教育是面向职业就业的教育,是为实现学生今后在专业岗位上的专业技能进行专业知识、技术的教育,主要是培养生产建设方面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几乎所有中职学校都将这一目的作为自身教育的目标。统计学课程是经济管理类的专业课之一,也是经济管理专业课中比较重要的知识构成部分,将收集,整理以及对社会经济特征的分析结合在一起。但是因为课程内容的原因,很容易使学生对严密的体系,丰富抽象的概念,以及复杂繁琐的运算感到枯燥。所以,在统计学教育中,应该依据专业培养计划,加强对基础知识的教育力度,与实际结合,将应用能力培养作为第一目的,保证学生掌握统计学知识,可以在日后的经济问题的处理中充分应用。

一、统计学教育现状

统计学是一门方法论科学,在社会经济各个领域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现如今中职学校的统计学教育一般作为独立的一门学科存在于众多学科教育中间,统计学课程的开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辅助其他科目的学习,对于很多会计、经济方面专业的中职学生,统计学是需要掌握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但如今,统计学科目的教育在中职学校并没有很好的效果,统计学现今的不良发展状况除了由于统计法规宣传不够、专业人才质量和实际社会需求不成正比、统计数据质量不好以外,还有就是因为教育模式、机构、功能、标准、资源、过程等多方面的不足造成的。另外就是中职学校的生源一般都是基础知识水平不高,个人能力不强,在理解统计知识的时候存在一定困难,实际操作能力也比较弱,再有是因为不是主要专业课,会在一定程度上忽视这门课程。为了提高中职统计学教育的质量,我们要从专业的角度对这类问题进行分析,找出原因,确定问题所在,提升改革程度,采取有效措施,保证中职学校统计学科目教学的稳定发展。

二、中职统计学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统计学教育目的不明确

社会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对具备良好素质和实际业务水平的应用性人才的需求量很大。这就要求在对学生进行培养教育时不但要保证学生掌握专业的统计知识,还要有相当强的实际应用能力。但是现在的统计学教育,一般都是注重理论知识教育,忽略学生的个人能力的培养,表现在学生的创造应变能力,动手实践管理能力,探究解决问题能力都相对较低。

(二)统计学教育教学方式单调

现在国内的统计教学一般都是教师在课堂口头讲授为主,直接将知识灌输给学生,不能够很好的应用启发式教学的教育方式,师生之间几乎没有互相交流。在统计学的教育中,对理论内容的重视,而对实践能力,教学发展变化方面的重视不够。 教学内容一成不变,没有新意。教育手段也停留在过去的形式上,不能运用现代教育工具形象的展示教育内容,影响学生的知识吸收效果。

(三)考核方式方法没有新意

现在统计学考试基本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考核,这种方式虽然可以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或许可以促进学生明确的发展过程,使教学组织变得较为容易。但是因为考试内容严格依照大纲要求,不能考核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不了学生的应用能力、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统计学教育改革的对策

(一)调整课程设置,完善教学内容

在过去的统计学教育中,基本都是以教师为主,直接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在课堂上一味地记课堂笔记,几乎没有思考知识的时间,虽然教师讲了满满一堂课的内容,但是学生的记忆却并不深刻,完全掌握知识与并能实际应用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在统计学教育中要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细致选择教学内容,在教学中突出重点的部分,增加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兴致。

统计学作为一门比较重要的学科,与多门学科存在联系,包括数学,会计学,市场营销以及计算机等学科都有关系,通过统计课程的学习要达到帮助其他课程的知识的吸收掌握。就要在教学的时候依据不同学科的实际情况进行教育,在会计专业教学中要加强统计教学教育中的财务应用的统计知识;在进行市场营销的统计教育时要提高对市场调查统计的教学内容,以此扩大知识范围,不断丰富知识储备,进而构建学生的主动思考的习惯,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现教育实践的互相融合

中职统计学教师应该将多种教育技术、教学方式结合起来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学习统计学的兴趣,可以通过基本的讲授,课堂的启发,问题的探寻,实践的进行,能力的培养,现代教育手段的应用几方面来实现教育目的。在将知识传递给学生的同时要提升学生实际水平能力的培养,加强技术应用能力。

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一个班集体看成一个样本,确定设计模拟课题,让学生进行调查。由学生自己设计调查方案,自行进行小组分配,自行进行调查统计。包括调查目的,对象,单位以及调查的方法,数据的整合,最后的计算完全由学生独立完成。对撰写调查报告,数据的统计整理和分析研究都由学生参与,掌握工作程序,通过自身的实践加强理解认识,更好的吸收专业知识理论,提升教学效果。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尽量将课本所讲和实际生活两者相结合,在教学中尽量运用学生熟悉的事物进行类比教学,最好是真实存在的事情,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接近统计学,进行统计学学习,更重要的是深刻意识到学习这门功课的意义。

(三)改变考试方式

过去的教育成果检验方式一般都是考查学生对书本内容的掌握,尤其是书本理论知识以及介绍的方法,所有考试的内容都和学习的书本有关,正确的回答出书本理论知识的问题,并不意味着掌握了统计应用能力,统计学的最大特点就是其中涵盖的专业素质和技术能力是普通考试检测不出来的。一般统计学只是理论和实际应用两部分组成,所以考核也要对这两方面进行考察。

首先是考察统计学知识理论,这方面的概念、定义、统计作用、研究方法、特点、原则、工作步骤等都是考试的内容,最好将抽象的概念知识通过实际问题体现出来,保证学生通过理解概念来回答问题。

其次是考查学生的实际综合能力,调查的最终目的是获得调查结果,通过报告的形式进行反馈,不管在什么地方,调查报告是最好体现事物根本特征和发展状况的体现,这就考验着学生的写作和专业知识两方面的能力。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对不是统计专业的学生进行授课的时候,采用调查报告的形式,考察效果是最有效的。另外现代教育教学工具的辅助也是有一定效果的,在统计学教育中,计算机是必不可少的一种工具。除了要在教学中保证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统计学理论,还要锻炼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统计调查、整理和研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依照教学的阶段性特点给学生提供实际操作的机会,锻炼学生进行图表绘制,计算统计指标,使用统计软件的能力。所以,在对统计学知识能力进行考察的时候,将是否能使用计算机类的现代办公工具看作是考察的一项,也是很有必要的。

(四)实施创新型教育改革

在中职学校中普及并提升统计学教育是今后教育发展的必然,需要领导的支持与重视,以及相关部门的配合帮助才有可能实施完善。所以,最后我要提出自己在教学教育指导中的实际教学方式细节的看法。

第一,要强调统计学教育的基本思想,在统计学教育中将抽样方法,概率初步、描述、推断、非参数统计与表格使用融合在一起,同时与教学案例相结合,争取可以系统全面地给学生讲解统计学的相关知识和统计方法。第二,是统计学教育的基本途径,目前来看一般学校的统计学教育都是以《应用统计方法》作为选修课,以培养塑造学生的统计意识,传授学生统计方法,一般的统计学教育把课时控制在54到72小时为宜。第三,是统计学教育的目标,在教学中使学生通过对《应用统计方法》进行学习,从基础上了解统计学,构建基本的统计意识,可以采用兼得的统计方法,将应用广泛的表格技术应用到实际的统计工作中。第四,是统计学教育题材的选取,这方面可以根据教师的教学习惯,教学目的,学生水平,教育实践自行确定,一定要依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争取达到最好的效果。第五,教师要不断提升自我,进行统计学教育的老师一定要加强自身学习的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统计学的不断创新发展,对教师的教育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教师要不断加强自我学习,随时掌握相关技术的更新。最后要进行统计学习评价,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由学到做,由理论到实践,变革传统考试方式,将调查报告的制作撰写作为考察的重要方面,使学生可以从统计的各个方面掌握统计要点,提升统计能力,最大限度的表现学习成果。

在中职学校的职业性教育过程中,专业构建和教育改革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进行实践教学,这一点被独立出来,提升了实践教学在教学建设和改革中的地位。很多学校都开设了统计学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统计学的社会教育进程。另外,加强统计学教育可以实现统计工作者的价值最大化,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的发展。通过全文分析我们可知,只有在根本上对教育教学观念进行改革,提出符合中职学生心理特点和自身能力的教育方法,才能改变当今统计学教学的不良现状,使之成为应用性强的专业学科。

参考文献:

[1]王新华,刘红红.统计学教育学改革的研讨[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4).

篇(9)

一、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一)研究背景。关于教学改革和课程整合的理论和设想在中小学教学实践中开展比较多,如江苏省连云港师专第一附小的张兆权提出的信息技术与小学课程整合的模式及实施途径、由上虞天底中学的朱莉丽提出的信息技术与中学课程整合。而在高等教育实践中则相对较少,且多数是进行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的整合研究,如北京体育师范学院的卢纹岱和石国书提出关于统计学与计算机教学结合的改革,但是将相近学科的主业理论课或专业课进行跨学科的内容整合更不多,就本人目前所查阅的文献资料看,仅有广东顺德职业技术学院经管学院的刘红老师提出了市场营销专业《统计学》同《市场调查与预测》的整合,并提出了两种整合模式。一是仍然将统计学作为专业基础课开设,市场调查与预测课作为专业必修课和核心课开设,但在统计学的课程体系和内容选取上有较大的调整;二是不再开设统计学,而是在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中把统计学知识整合进来,形成一门《市场调查与统计分析预测》新课来安排。由此可见,到目前为止《统计学》同《市场调查与预测》内容整合研究还不多,就是有也主要是从模式整合上进行研究的比较多,而从具体内容整合上进行的研究还不多,所以,进行“两课”教学内容上的实质性整合方面的探讨具有现实意义。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本课题的研究是希望通过对《统计学》和《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分析,从中发现所存在的问题,探索将统计理论和方法同市场调研的实践应用进行有效结合的方法,解决相同知识的重复讲、重复学的问题,消除学生厌烦心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因此,开展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在于:1.整合课程内容,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2.理论联系实际,实现学科知识有效的衔接;3.压缩理论课时,扩大实践教学课时的空间;4.参与教学改革,推动校本特色教材的建设。

二、整合的意义及原则

(一)意义。课程整合作为一种课程设计的方式,它不是固定的,而是多样化的。因此,课程整合计划的实施应该是多样化的,教师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教学改革和课程整合理念的支撑下来选择和创造适合自己的整合模式。然而本课题所研究的《统计学》同《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内容的整合就是建立在课程整合作为一种课程设计的方式的基础上,对两门课程的知识内容体系进行整合形成一门综合性的新课程。

(二)整合的原则。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结合“两课”的课程性质和内容结构,在进行“两课”内容整合时,必须坚持如下原则:一是目标性原则。根据市营专业培养的目标要求和学校定位,以有利于应用性人才培养的需要为目标,进行相关课程的内容整合。也就是说“两课”内容的整合要能更好地实现专业培养目标,为更好的培养应用型的专业人才服务;二是应用性原则。统计理论和方法在市场调研中的应用,为市场分析与研究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和手段,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两课”内容的整合就是理论与实践方法的融合,因此,在进行“两课”内容整合时,要突出应用性,以提高应用能力培养为目标,更好地为应用型的专业人才培养服务。

三、整合的方法

课程整合内容的多样性决定了整合措施的多样性。对于“两课”内容整合来说,其整合的措施可以从相同内容“取舍结合”、相关内容“合理衔接”和独立内容“另立章节”三个方面进行。

篇(10)

笔者长期担任《社会统计学》教学,发现大部分学生为文科生,数学基础差,课程负担重,如何增强学生利用所学统计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尤其是走出校园参加工作后学以致用是当前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一、当前社会统计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不强

一本高质量的《社会统计学》教材,既需要像数理统计一样,讲清讲透基础统计学原理和知识,又要明晰研究内容和研究对象,阐释清楚与其他应用统计学的区别。而当前的《社会统计学》主流教材,都存在侧重于其中一方,能够做到两方面兼顾得很好的教材几乎没有。如目前高校使用量较大的教材有卢淑华的《社会统计学》,偏重于数理统计的理论推导,蒋萍的《社会统计学》尽管对研究对象有清晰的定位,但是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数理基础。目前的统计学教学中一般采用理论讲解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师主要依托教材,对与统计学相关理论和方法逐一进行介绍,对涉及到的公式和定理进行推导。因此,当前社会统计学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尽快编撰一本如何将统计学知识运用到具体的社会问题研究或者实践中去的优秀教材。

(二)教师的水平参差不齐

目前不少院校的社会统计学教师队伍主要来源于两块,一是外聘数理统计学的教师教授《社会统计学》课程,这些老师上课更多的偏重理论讲解和推导,让学生掌握比较扎实的基础统计学知识。由于他们对社会学、社会工作等文科专业不熟悉,课堂讲解中不能结合专业领域内的社会调查和案例来分析讲解。导致学生学习起来压力大,觉得枯燥无味,在面对社会现象时不知道怎么利用所学统计学知识分析和阐释社会现象。二是社会学专业背景老师讲授《社会统计学》,这些老师由于没有系统接受过数理统计学的训练,对于统计学的数理部分往往一知半解或者干脆略过,教学中更多的偏重例题分析和软件的使用。

(三)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

学习社会统计学的学生多为文科生,在进入大学前,就是因为对数学等学科的害怕才选择报考文科专业。而统计学需要一定的概率论和微积分等数学基础,所以学生一看到社会统计学中涉及的数学知识就头疼,认为自己很难学好,产生先入为主的畏难心理,对自身的学习能力信心不足,缺乏动力,提不起兴趣,部分学生甚至在遇到困难时主动放弃统计学的学习。学生认识不到社会统计学与其它应用统计学相比,有其自身特点:研究对象为人类行为、政治文化等社会现象;所需具备的数理知识要求相对较低,更侧重于对统计结果的理解和解释;社会统计中收集到的资料,往往很多是低层次的变量,如定类、定序变量。因此,定类、定序变量统计分析在社会统计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讨论变量之间的关系,如列联表、列联强度,相关关系的测量是学习的重点。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社会统计学》教学改进措施

(一)统计思维改进法

1、统计无用论向统计实用论的转变

社会统计学作为一门定量分析工具,是社会科学科学性的实现工具,尤其是随着中外学术交流的加强和规范化,近些年高级统计学的发展,统计学在社会科学的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学好统计学对于本科生考研或者将来从事学术研究,都是必不可少的知识,尤其是社会学、社会工作、公共管理等专业的考研,社会统计学是必考科目,也是导师特别看重的学生必备能力之一。二是社会统计学作为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工具,现在很多企业、调查公司等在招聘的时候非常看重应聘者统计学的知识和能力,熟练掌握和应用EXCEL、SPSS、STATA、SAS等统计分析软件,可以极大增加就业机会和就业筹码。

2、教学过程中的定量思维与定性思维的结合

社会统计学作为定量分析工具,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数学分析思维和逻辑思维,所以统计学中有大量的公式和推导过程。作为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在讲清楚原理和推导过程的同时,需要根据文科学生的特点,用定性的话语和思维解释清楚来龙去脉。

例如对于标准分的理解,卢淑华是这样解释的:“标准分Z的意义在于它是以均值为基点,以标准差σ为量度单位,计算x取值距离标准差的距离,以便进行不同的μ和σ之间进行比较。”不同的变量一般有不同的均值和标准差,统计上,不同的均值和标准差是不能互相比较的。例如甲乙两名学生在两个不同的班级考了同一门《社会统计学》课程,他们的成绩如下:甲同学考了80分,乙同学考了90分。已知甲班《社会统计学》的平均成绩是70分,标准差是10分;乙班《社会统计学》的平均成绩是70分,标准差是20分。请问甲乙同学在本班中谁的成绩更好?通过标准分计算,两者的标准分都是1,说明两名同学在班级的成绩排名是一样的。经过定性的案例分析讲解,学生就能明白为什么曾经一度在高考中引入标准分的原因了,以使不同考区的学生以相对公平的分数被录取。

3、数理思维向理解思维的转变

实质上,学习统计学的过程,就是学习统计思维的过程,而不只是公式的简单套用和通常的数字计算。统计学有严格的前提假设和适用变量层次,是一门量化分析工具,我们在实际运用中,不能为了分析或者所谓的科学性而滥用统计方法,用统计数字代替科学推理,犯了社会学家邓肯(Duncan)所说的统计至上主义(statisticism)。统计数字会撒谎,正如桑普拉斯所说:“统计未必能够揭示真实,有时候还可能成为假象的帮凶。”因此对于统计学的学习,除了养成良好的统计思维外,还需要我们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规范的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和对统计方法的甄别使用和统计结果的合理解释。社会统计学课程的学习更看重的是学以致用,用所学知识科学的分析和解释社会中的现象。正如我们学会游泳前不一定要了解动力学的知识,会使用计算机不一定要先懂得编程一样,理解计算机的输入和输出结果比知道计算机如何计算重要得多。

例如学生对于假设检验的原理很难理解,我们可以通过举例让学生理解假设检验的思路。在航天火箭发射前,没有任何人能够事先证明火箭发射是安全的,人们最多只能说,用现有手段没有发现问题。但是,只要发现一个影响安全发射的问题,那就不能发射。这说明,企图肯定什么事情很难,而否定却要相对容易得多。物理学以及其他科学都是在否定中发展的,这也是假设检验背后的哲学。假定原假设火箭发射是安全的,即使通过研究假设也无法否定原假设,也不能说明原假设是正确的,就像用一两个仪器没有发现火箭有问题还远不能证明火箭是安全的,但是只要在原假设成立的前提下,出现了小概率事件,我们就认为原假设不成立,那么航天火箭就不能发射。

(二)统计应用推动法

1、开展课外调查活动

引入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为流程的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来开展课外调研活动。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和确定实践课题,成立以6―7人为一组的若干个项目小组,并选出各组组长。当然,研究课题可以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所关心的问题,如大学生校园恋爱观的调查、大学生消费行为调查、学习时间调查、学习成绩调查、课余活动、生活习惯、自媒体使用情况调查;也可以是社会生活中的热门现象,如独生子女价值观、二孩生育行为、观念,贫困人口认定与帮扶等调查。让学生通过利用所学的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科学选题、做好研究设计、设计问卷、选择合适的抽样调查方法、收集资料、利用统计软件分析数据,撰写调查报告来学习和使用统计学知识分析和解释社会现象。这样不仅可以有效解决由于实训基地、实习经费的限制所带来的不便,而且这种调查贴近学生生活,容易入手,易于激发其兴趣,并且有助于加深对统计学原理的理解,明白统计学就在身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2、使用统计软件法

有针对性的将Excel、SPSS、STATA,SAS等统计应用软件作为社会统计学课程的实训内容。在课堂讲授时,可以教会学生使用Excel函数、Excel图表与图形以及Excel数据透视表来处理常用的统计数据。有条件的话可以安排在计算机房上课或者安排一定量的学时让学生在计算机房上机操作SPSS等软件,培养学生运用统计软件搜集、整理、分析统计数据的能力。

3、加强社会统计学的实习实践

与当地的政府部门、市场调研公司、市场咨询公司、专业的调查机构、相关企业建立协作和参与机制。让学生学会如何开展调查、如何获取资料、如果统计分析资料,所获取的统计分析数据是如何指导工厂、企业等单位的生产运作的。例如:学生通过参与公司的市场调查,了解公司的产品是如何定位顾客、细分市场的;参观地方政府统计部门的日常统计和上报统计报表,了解政府统计是如何进行的;学生参与各社区或者街道的贫困人口统计、人口普查等调查。

(三)统计课程革新法

1、建立完善的社会研究课程体系

社会研究课程体系是指教授学生如何在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各种科学的方法进行调查与创新性研究的一系列课程。主要包括“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社会统计学”、“SPSS统计软件应用”等课程。尽管目前各高校都开设了这几门课程,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般都是分学期开设,由不同的老师授课,导致有些内容重复,例如抽样调查,在“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社会统计学”中都会涉及,理论学习和实践脱节,例如“社会统计学”、“SPSS统计软件应用”分别在不同学期开设。建议高校开设课程进行改革,由固定的老师来讲授社会统计研究课程体系,将“社会统计学”、“SPSS统计软件应用”整合为一门课程,并合理设置理论学习和实践教学的课时。

2、建立社会统计学案例库,试题库

上一篇: 法定继承经典案例及分析 下一篇: 保险经营规则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