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化的理解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20 14:59:3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企业信息化的理解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企业信息化的理解

篇(1)

中图分类号: F4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电力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最基本的模式过度到了物流中心管理阶段。而在物流中心管理时代,如何设计科学的物流管理信息化系统、提高电力企业物流管理水平与规范性,逐渐成为电力企业关注的焦点。

1 电力物流信息化建设内涵

电力物流是指为了满足终端用户的需求, 从发电起始端到终端用户的低成本、高效率、高效益的电力流动与各流程环节的服务和相关信息。其中包括在传输过程中的正、反向流动所进行的计划、实施与控制的过程。电力企业物流信息系统不仅是行业供应链的循环系统,也是行业运作的中枢神经。应切实贴合实际物流平台, 结合公司自身的发展与外部需求,以“效益为导向”,有计划、有控制的进行电力企业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

2 电力企业的物流信息化管理发展现状分析

纵观我国电力企业的物流发展现状,虽说整体发展是建立在生产信息化的基础上,但总体发展没有实现与生产自动化的有机融合,在其信息化管理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电力企业的物流信息化管理创新能力不足

从目前众多企业的发展来看,许多电力企业的物流管理都采用传统的管理方式,缺少物流信息化管理的创新能力。即使有部分电力企业采取了现代化的物流管理方式,但仍是建立传统业务基础上,没有实现规范化、现代化的管理模式;有的企业缺少快捷、规范化的物流信息化管理模式,制约了电力企业物流管理的发展质量,而且不能形成完善的体系,致使企业物流之间供应链频繁出现问题,不能实现信息共享,投资资源不能得到合理应用,增加了物流管理的成本,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降低。

2.2 电力企业的物流信息化管理机构有待完善

长期以来,电力企业物流管理中缺少专业的部门设置,许多电力企业没有专门的物流管理部门,缺少专业化、规范化的岗位和建制,而缺少专业化机构对物流管理工作的推进,容易致使电力企业物流管理系统信息化推进的减缓。物流企业管理的信息化转变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需要相关部门之间的紧密配合共同完成物流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目标和任务。此外,电力企业缺少技术革新,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相对落后,有些企业的管理系统虽然进行了革新,但是管理模式未能实现相应改进,从而也会使得信息系统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2.3 电力企业的组织结构不利于物流信息化管理的发展

受传统模式的影响,电力企业的管理模式不合理,管理过于分散或者权利过于集中,这种管理模式对现代化电力企业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在信息化发展的形势下,电力企业应该采用自上而下控制的组织形式,实现组织结构的网络化、扁平化,从而实现物流管理和信息化发展的同步进行。在业务过程高度集成的网络组织中,能够实现各个职能部门的有机融合,使电力企业原有的组织机构更加适合信息化系统的发展要求,加速电力企业物流管理的信息化进程。

3 电力企业的物流信息化管理的构建目标

电力企业的物流信息化管理主要包含了传输过程中的正反向流动所进行的计划、实施与控制的全过程。总而言之,电力企业的物流信息系统是指行业供应链的循环系统,也可以称之为行业运作的中枢神经。因此,电力企业要贴合企业的发展实际,综合考虑企业自身实际,在统一规范的前提下,建立覆盖全电力公司物资信息采集、统计、分析、查询和监督的应用。

电力企业的物流管理现代化建设,是作用于物流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当中,并实现无缝衔接的,这就会从根本上降低整个物资周转流程的成本。从电力企业的发展变更来看,原国家电力公司作为一个自然性质垄断国有大型企业,集发、输、配、售于一体,极其缺乏自身降低成本的内在动力。为扭转电力发展的变化降低电力企业的成本,提高电力企业的服务水平,需要从自身环节上入手,即引入一个新的物流概念,转变新的思维方式,大力实施物流信息化管理建设工程。

4 电力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关键问题

目前,我国电力企业在管理层面大多构建了日常管理需要的MIS、OA 等管理系统,基本实现自动化。但存在的问题我们也不能忽视, 一是生产过程中控制自动化与生产管理信息化存在严重的滞后性, 由于电力企业根据生产、调度的安全性、稳定性的要求,对控制自动化的水平比较重视,而对物流业务管理信息化的构建认识重视,使得两者发展不平衡,信息化的发展进程滞后于生产控制自动化的发展进程。二是,在电力企业发展过程中, 信息管理部门一直都没有一个专门的配置机构,更没有规范的岗位建制。三是,电力行业信息化尚未制定统一标准的信息化标准体系, 各电力企业内部信息系统的信息编码、技术标准不统一,实现不了企业单位之间的信息共享,大大阻碍了电力行业物流信息化的建设。四是,企业管理革新滞后于信息化系统的发展进程。相对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电力企业的物流管理革新处于相当落后的状况,有的企业虽然引入了先进的业务管理系统, 但未实施有效地革新,使得信息化管理系统未能发挥预期的作用。

5 构建电力企业物流信息一体化平台

物流管理信息一体化平台的建设是“物流中心”管理模式的信息与技术支撑,主要包括政策支持系统、信息与管理系统、安全支持系统三部分。所以,面对当前的严峻形势,电力企业应清醒认识到,唯有大力实施物流信息一体化平台建设,才能实现公司的整体协调发展, 努力实现以信息化技术为支撑的电力企业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和集团效益的最大化, 这也是新时期物流中心模式下,电力企业面临的重大抉择。具体措施如下:

(1)以全局的角度看待和规划电力企业物流信息化建设物流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建设首先必须得到企业本身的重视,尤其是电力企业领导层的重视,这是推动物流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动力。第二,从全局用战略的角度,整体规划、分步实施,设置专门部门负责执行。规划时应增强信息化意识,认真对待,明确各系统的功能以及系统与系统之间的联系,提出针对性强、利于自身工作的需求,与开发商保持通信联系,明确各系统间接口,避免产生信息孤岛。

(2)加强人才培训、健全管理制度,对物流信息化建设进行有效的控制当前电力企业对物流管理信息化制度的建立还处于初级阶段,有些企业甚至还没有专门的信息化制度。信息化的培训要增强员工信息化意识和能力,针对不同岗位、不同部门的人员制定不同的培训计划,增加其专业知识。所以电力企业应经常组织各种应用培训,从最基础的日常软件应用、网络安全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意义,再到行业性、专业性很强的应用软件培训。

(3)有效分析、合理投入,重视物流信息化平台的价值产出电力企业应该针对自身发展阶段与客户需求,有计划、有步骤、有控制的对物流信息化平台进行构建,将自身信息平台融入整个行业信息化建设进程中,针对核心业务、瓶颈业务有效运用信息化技术整合资源,预留升级嵌入模块接口,将电力行业物流平台整合到地区物流业信息平台中,利用多种宣传、沟通渠道,提升物流信息化平台的价值产出,而不是盲目的追求先进的技术设施。

6 结论

综上所述,在当前物流中心管理的模式下,电力企业将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加强信息一体化平台的建设,避免企业处于信息孤岛,将企业人力、物力、财力、管理等生产要素统一配置,集中核心力量,获得可持续的竞争优势,是大多电力企业所追求和认可的。所以,加强电力物流信息管理,实现企业资源信息共享,提高企业物流管理的整体水平和规范性,对于建立一个资产优良、服务优质、业绩优秀的现代化电力企业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孙薇、张洁. 电力企业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创新[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08,(09):80-81.

篇(2)

生产实时控制级(PCS)位于信息化系统的底层,负责生产过程数据采集及控制,是实施信息化管理及控制的基础;生产执行系统(MES)位于上层的计划管理系统与底层的工业控制之间的面向车间层的管理信息系统,为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提供计划的执行、跟踪以及所有资源(人、设备、物料、客户需求等)的当前状态;企业资源计划(ERP)实现企业的供销、财务等方面的信息化管理。本文主要针对前两层,即生产实时控制级(PCS)、制造执行系统(MES)。

2 生产过程控制系统(PCS)

电解铝的生产过程自动化控制系统一般采用PLC+IPC设计。各车间PLC控制系统设以太网通讯接口,通过控制工业以太网与全厂生产监控调度中心连成一体,形成全厂性的完整统一的控制系统网络。

全厂生产监控调度中心设在综合楼,实现全厂生产过程的集中监视、管理,全厂公用及辅助车间的集中控制、操作和管理。

2.1 控制系统构成

电解铝厂依据工艺生产流程特点和自然区域位置特点一般划分为4个片区进行控制。在片区控制室内设置服务器、工程师站和操作员站及上下级控制系统通讯用的接口设备等,实现对片区整个生产过程实现信息采集和控制。

片区划分如下:

(1)整流供电片区:位于整流所内。控制车间包括:230kV开关站,整流所,6.6kV中心及分配电所。

(2)电解车间片区:位于电解车间办公室及计算站内。控制车间包括:电解车间,电解烟气净化中心,氧化铝贮运,空压站和空压站循环水,铸造车间和铸造循环水,袋装原料库,氟化盐仓库,槽大修车间,阳极组装车间。

(3)阳极生产片区:位于生阳极车间配料层内。控制车间包括:残极处理车间,沥青贮存及沥青熔化,煅后石油焦卸料及烘干,生阳极车间,炭素区循环水,热媒锅炉房及换热站。

(4)阳极焙烧片区:位于电解车间办公室及计算站内。控制车间包括:阳极焙烧、焙烧烟气净化。

2.2 视频监控系统

为对全厂生产、安全进行全方位的综合管理,为改善恶劣条件下工作人员环境并对主要大型工艺设备运行状态及重要岗位进行实时视频监控,在集中控制中心设置全厂工业电视监控系统。通过摄像装置,视频信号处理服务器,通讯网络传输至全厂生产监控调度中心进行现场的监控及数据存储,利用调度大屏显示系统,实现对全厂的实时视频监控。

2.3 计量数据采集系统

计量数据采集包括以下4个系统,对企业能源进行管控。

(1)电能计量系统;(2)用水量计量系统;(3)压缩空气计量系统;(4)物料管理系统。

3 制造执行系统(MES)规划

制造执行系统通过对生产数据信息的采集、加工、处理、分析、优化、存储、、应用,使工艺过程控制、生产管理数据信息融为一体,实现对流程、生产资源计划和控制的优化,加强生产调度管理,优化企业的生产操作,增加产品产量,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消耗和生产经营成本,为企业领导的生产决策、生产组织管理和生产岗位操作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依据,实现企业管理信息化、自动化、科学化的目标,提高整个企业的运营效率和市场竞争能力。

3.1 生产调度管理系统

以各车间PLC控制系统为基础,在全厂生产监控调度中心进行数据采集和发送,根据流程关系、系统的物料平衡关系和能量消耗规范,优化调整系统控制参数,实现以调度为核心的辅助调度决策,为生产的调度、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提供一个交互平台。

实现生产过程和设备的动态管理,文字材料、视频信号、实时数据的集成管理。调度中心通过调度指挥模块直接下达调度指令;各车间操作人员通过该系统向调度管理人员汇报生产情况、请示处理方案。

3.2 设备管理系统

存储和管理主要设备的原始技术资料与设备参数、重要设备和生产环境的定点、定周期、定路线地人工电子巡视检查数据、设备的状态和实时运行数据。实现大型设备的综合监管,和小型设备的无人值守,及时发现设备隐患或故障,科学调度保障设备安全运行,提高设备运转率,提供科学的设备维护检修计划。

3.3 能源管理系统

对生产过程能源生产、供应、消耗进行实时监控与管理,实时采集水、电、压缩空气等能源的消耗数据和单耗,对生产过程的能源消耗量和单耗量进行统计和分析;根据能耗数据实时动态分析生产能耗情况,寻找生产能耗症结,实现节能辅助决策。

3.4 生产计划统计系统

篇(3)

中图分类号 F06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8)12-0144-03

作者简介 周裕全,江西科技师范学院管理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

苏小玲,江西科技师范学院贸易经济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国际经济。(江西 南昌 330038)

经过“十五”时期的发展,江西开放型经济体系和制度建设日益健全和完善,投资环境逐步优化,基础设施水平和能力不断提高,产业配套能力日渐提高。2000-2005年,江西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累计达78.0亿美元,是1984-1999年累计之和的3.2倍。外商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由3.4%上升到8.6%。外商投资领域已覆盖轻工业、纺织、机械、化工等传统行业和光纤、光学、计算机集成电路等高新技术产业,外源动力已成为江西经济新的增长点。“十一五”时期,是江西实现中部崛起的关键时期。基于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与外资吸收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本文就新时期江西利用外资优化产业结构的问题进行思考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一、外资对产业结构优化的促进作用

当今世界,一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与外国资本与技术的联系,一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也与国际投资和引进技术息息相关。可以说,利用外资是我国及其他发展中国家实现技术进步的有效途径,也是我国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实现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结构高技术化、产业结构高附加值化、产业结构高开放度化的重要手段。从总体上看,外资主要通过投资形成和技术外溢来发挥对东道国产业结构优化的促进作用。

1、从投资形成的角度来讲,外商直接投资可以提高资产存量的质量。一方面,外资通过对东道国企业的兼并与收购,可以将低质量的资产存量变成高质量的资产存量,从而达到加速企业技术改造、产品更新和产业升级的积极效果;另一方面,外资通过设立新企业,可以形成高质量的新增资产,从根本上改变产业结构形成的物质基础,进而提高整个产业的资本和技术的密集度。

2、从技术外溢的角度来讲,外商直接投资可以推动东道国产业的技术进步。首先,外商直接投资带来了国外先进技术。一方面,通过引入技术的消化、吸收和扩散,可以实现技术的跳跃发展,促进技术创新和技术结构的优化。而技术结构优化,又为产业结构升级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引入外商直接投资,可以通过技术知识的扩散、劳动力的训练、新生产技术的示范、组织和监督技能的加强等生产方法或结构方面的级差,对发展中的东道国产生一种外部经济效应。另外,外商直接投资带来的先进管理技能和HR(人力资源)开发能力,也能通过提高工作效率、更新技术观念等方式间接促进技术结构和产业结构高度化。所有这些都会对东道国的技术进步发挥积极的作用,实现生产效率的提高,推动东道国原有比较优势产业的升级换代。

二、新时期江西利用外资情况

进入新世纪以来,江西把发展开放型经济作为在中部地区崛起的关键举措,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利用外资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进入“十一五”时期,随着我国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在国际、国内外部环境的推动下,江西外商直接投资规模迅速扩大。2006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数982个,合同金额40.3亿美元,增长4.0%。实际利用外资28.1亿美元,增长15.9%。利用外资总量继续保持中部六省领先地位。自2007年以来,国际间的直接投资继续扩大,沿海发达省份把传统的制造业和加工业加快向中西部转移,为江西对外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外商直接投资实现了持续、稳定增长。

从总体上看,新时期江西利用外资的主要特点有:

1、利用外资快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从2001年提出建设“三个基地、一个后花园”的战略定位,到2003年“对接长珠闽,融入全球化”,江西大力实施大开放主战略,开放型经济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利用外资快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2004年新签合同引进1000万美元以上的工业项目53个。从省外引进单项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实际投资额383.5亿元,其中亿元以上的工业项目119个。2005年新批外资项目平均投资规模比2000年高286.65万美元,新批合同外资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耳79个,50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实际利用省外资金472.4亿元,增长23.2%。2006年新批合同外资金额1000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81个,比2005年又增加2个。更为重要的是,新时期江西在吸引外资的招大引强方面取得了新突破。继2006年马士基有限公司南昌办事处、南昌ABB泰豪发电机有限公司、赣州江钨友泰新材料有限公司、2007年亚洲货运有限公司(香港)及中粮可口可乐顺利落户南昌后,世界500强企业又陆续人驻江西,有世界500强企业投资背景的外资项目现达到26个。

2、规模扩大的同时,质量争水平也得到不断的提升。近几年,随着江西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利用外资也开始跨越单纯追求经济总量、弥补建设资金缺口的初级阶段,进入注重改善结构、提高经济素质和综合效益的新阶段。在利用外资过程中,江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了符合经济长远发展规律的科学引资理念,坚持量质并重,注重招商选资,正确把握扩大规模和提高水平的关系,把握总体推进与突出重点的关系,把握招商引资和优化环境的关系,实现了在利用外资结构上产业从单一向产业多元化的转变,质量和水平有了新的提高。重大基础设施、工业、农业、旅游、科教文卫事业等领域对外开放也有了新的进展,尤其是高速公路建设在利用外资上取得重大性突破,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科技密集型等项目的外资不断增长。

3、制造业最受外商投资的青睐,居主导地位。2005年江西省新批外商投资企业940个,其中制造业占560个,实际利用外资15.18亿美元,投资额约占江西省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6成。2006年外商投资的行业仍然以第二、三产业为主,制造业仍然充当引资龙头,全省制造业项目引进外资17亿美元,占全省利用外资比重的60.59%。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皮革、毛皮及其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是投资的重点领域。

4、工业园区利用外资集聚效应进一步显现。新时期,工业园区已成为江西引进外资的主要载体。2006年全省工业园区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915亿元,世界500强企业有20多家落户园区,国内500强企业达到49家。工业园区招商引资

规模和质量提升,极大地推动了全省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步伐。2007年上半年,园区内招商引资实际到位项目2316个,资金562.66亿元,同比增长28.5%,其中:省外资金400.06亿元,增长27.5%。境外资金11.17亿美元,增长47.8%,“两外”资金占到全部到位资金的86%。

应当说,从规模和总量上,江西利用外资正处于历史最好的水平,但也存在外商直接投资行业结构不尽合理的状况。以2006年分行业外商直接投资为例。

江西经济结构优先急需发展的农产品加工业、交通运输业及电信业、教育、科研及技术服务业外商投资份额偏低,外商投资产业分布存在不均衡,不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结合江西产业结构的实际情况,以及江西在利用外商投资中存在的产业分布不均衡等情况,从而影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问题,根据外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机理,笔者试从以下几方面提出几点解决思路。

三、新时期江西进一步利用外资优化产业结构的几点思路

1、加强政府对外资的引导作用

外资对一国产业结构的影响存在积极与消极作用的两面性。因此,利用外资调整优化江西的产业结构,也需要在外商投资政策中加强外资的引导和管理,放大其积极作用,抑制其消极作用。

首先应符合我国“十一五”期间利用外资的总体战略目标,即:进一步推动利用外资从“量”到“质”的根本转变,使利用外资的重点从弥补资金、外汇不足切实转到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上来,更加注重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资源能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切实把利用外资同提升国内产业结构、技术水平结合起来。

其次要加强对外资的结构引导。应制定行业准入标准,调整当前的一些外商投资优惠政策,注意外资在三次产业间以及产业内部的合理搭配。应根据江西省产业的发展状况和未来发展的趋势,制定科学的产业政策,明确规定鼓励和禁止投资的项目,通过利用税收优惠、信贷优惠等鼓励性经济手段,引导外资投向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产业部门,如相应的第一、三产业,制止外资投向生产能力已经过剩的行业,如第二产业的相关行业。

2、加大高新技术产业的引资力度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是江西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关键。在利用外资方面,应当积极创造条件,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引进高新技术、先进技术,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引进高新技术、先进技术、新设备和新材料,以改进产品性能,节约能源和原材料,提高企业技术经济效益。在措施上,首先要继续对外资高新技术产业项目给予优惠政策,同时大力改善投资环境,特别是软环境,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提供外资企业所需要的高层次技术和经营管理人才,做好商新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创新工作,加快高科技工业园的建设步伐。其次是要重视利用高新技术去改造传统产业,以增强对资源性产品的深加工和精加工能力,加快产品更新换代,推动产业升级与进步。

3、增加外商对农业的投资力度

必须高度重视农业利用外资特别是外商直接投资的工作,鼓励外商投资于农业新技术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引进好的优良品种和新的种植经营管理技术,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鼓励外商投资发展现代农业,重点发展生态农业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种植业、养殖业等。在具体措施上,一是要扩大地方政府引进农业投资项目的审批权限。二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降低土地使用费标准。三是允许自产农产品出口。四是对一些好的项目和国家鼓励的项目继续给子优惠政策。五是优先保证外商投资农业项目的配套资金。六是改善农业利用外资环境,加大投入,完善有关政策法规。

4、进一步加大服务业对外开放的力度

篇(4)

一、系统开发的背景及意义

目前,全国电力行业企业均已实现了财务信息化。以广东远光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开发的远光财务管理新纪元系统为代表的核算软件专门针对电力行业企业而开发,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安全性及普遍性。该软件已在国家电网公司总部及所属的二十多个区域、省级电网公司以及多个电力集团公司内大面积的推广和使用。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发现远光财务管理新纪元系统中的账务处理系统在提供凭证处理、对账处理、期末处理、账簿管理和数据查询等功能的同时,尚不支持下列功能(针对远光财务管理新纪元2.1版本):

(一)不能提供实际库存现金余额和实际银行存款余额的查询功能(由于凭证从制证到收付款项过程中存在传递和实际收付的时间差,由此产生了实际的现金、银行存款余额与账务处理系统中的余额不符);

(二)不提供票据打印功能;

(三)不能提供多账套数据汇总查询功能;

(四)不能提供备查簿(例如支票登记簿)的查询、打印功能;

(五)在自动生成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后不支持打印。

针对此状况,笔者结合国电太原第一热电厂(以下简称太一)的实际情况及远光账务处理系统开发了企业资金结算系统。本系统与远光系统配合使用,可以较好地解决上述问题,同时有效完善企业资金管理网络的建设,加快企业信息流与资金流的统一。通过实时监控、检查监督,对企业银行账户、现金流量、现金存量进行统一管理和有效配置,为企业经营发展提供高效、便捷的资金管理体系支持。

二、系统方案设计及功能应用

(一)系统开发平台

开发工具:VISUAL FOXPRO6.0、EXCEL2003;

运行环境:window2000、winxp操作系统。

(二)方案设计

企业资金结算管理系统方案是在调查企业在资金结算过程中实际需求的基础上,全面规划、制定整体规划模块,如图1。

(三)系统功能设计及应用

本系统共包含8个功能模块,分别是系统设置模块、数据导入模块、打印模块、数据查询和修改模块、资金状况一览模块、账务处理模块、余额调节表自动生成模块和基础数据生成模块。

1.系统设置模块

此模块下有账套设置、账户设置、数据备份、设置报警期限等功能。

(1)账套设置。初次使用本系统的用户可以在此模块下设置核算单位,如果存在一个使用单位下设多个核算单位时,用户可以设置多个账套,并可为每个账套设置简称。如:太一存在两个核算单位,分别是国电太原第一热电厂和国电太一发电有限责任公司,须设置两个账套,简称分别是五期和六期。

(2)账户设置。在每个账套下用户可以按照在远光财务管理系统中设置的账户来设置账户,账户代码要与远光中科目代码相同,并为每个账户设置简码。例如:太一五期银行存款收入户账号为0502126129022142105,在远光中的科目代码为100208,简码为5701,则在资金结算系统中账户代码应设为100208,简码为5701。

(3)数据备份。利用此模块用户可将系统数据库进行备份,以确保在出现系统故障时对数据库进行恢复,保证系统安全可靠的运行。

(4)报警设置。企业会经常发生借用支票、借款等经济业务,但由于借款人或借支票人不能及时归还或报销,给企业造成过多未达账项或较长时间的其他应收款项,且此类业务人工管理效率较低,通过本模块可以设置借支票和借款的超期报警期限,例如存在超期未报销等业务时,系统在登录后会自动报警并可以查看超期业务明细。如图2所示。

2.数据导入模块(如图3所示)

(1)数据导出。此模块结合远光账务管理系统而编制,为了便于用户从远光系统中导出数据,特别添加了进入远光账务系统的快捷图标,如图三右下角所示。

(2)数据导入流程。导入流程先利用远光账务管理系统把指定期限内的现金和银行存款的记录导出到EXCEL表中,再通过本模块把已导出的EXCEL表中的数据导入至本系统,在导入过程中系统会自动判断导入的数据是否是现金和银行存款记录,如存在多个单位的情况下,能自动判断是否是某个单位的数据。如:太一设置两个账套,在导入数据过程中系统会自动判断所导入的数据是否符合用户所选择的导入账套。

(3)对已修改数据的处理。在实际账务处理过程中,会发生对已经制作的凭证进行修改的情况,有些已经导入的数据有可能已经被删除或覆盖,此时系统会自动提示,并把被删除或覆盖的凭证自动记录,用户可根据提示进行操作。

3.打印模块

此模块分为四部分,分别是现金支票打印模块、银行转账支票打印模块、支票登记簿打印模块和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打印模块。

(1)现金支票打印。利用本模块可进行现金支票打印,系统中自动生成所选择的单位、开户行和账号,只需输入金额及用途即可进行打印。

(2)银行支票打印。快捷打印:系统将自动生成开票日期(打印日期)、开户行、账号,并会显示所有未打印的记录,使用时选择需要打印的凭证,其金额的大小写会自动生成并显示出来,再输入收款人单位、收款人开户行、收款人账号、支票号、用途即可打印支票,在输入对方单位时用户可以利用单位拼音简码方式输入。自动记账:在打印支票后,系统将对所选凭证自动记账,并记入支票登记簿,同时界面下方窗口中的记录将被更新,刚打印过的凭证将不存在。多功能打印:本模块还支持用户合并打印和分拆打印,如多张凭证同时给付同一企业可利用合并打印,合并后的金额将自动生成;如一张凭证给付多个企业可利用分拆打印,分拆打印具有自动判断金额正确性的功能。其他功能:系统还具有重复打印和打印不记账功能,选择重复打印将把已打印过的凭证显示出来,打印不记账是仅对所选凭证进行记账,不对记录进行打印。如图4所示。

(3)支票登记簿和余额调节表打印模块。选择起止时间、账套和账户可实现对所需内容的打印。

(4)打印参数设置。可通过此模块自行选择打印方式及各种打印参数,包括先预览后打印和直接打印方式。设置打印页面上边距和右边距的功能,以及选择EXCEL文件路径和设置打印内容与EXCEL文件对应位置的功能,帮助用户实现多种支票的打印功能。

4.数据查询和修改模块

此模块可查询和修改各个数据库中的相关记录。

5.资金状况一览模块

本模块提供查看现金和银行存款的收支状况。

(1)现金状况一览。反映各账套的当月及其它月份现金情况以及汇总情况。具体内容包括,月初余额、远光本月累计支出、企业实际累计支出、支出差额,远光本月累计收入、企业实际累计收入、收入差额、库存现金余额、远光账余额等。实际库存余额与远光系统余额如不同,此时的远光系统余额也可以理解为目前的现金余缺额。另可选择账套查询企业实际累计支出、企业实际累计收入、支出差额、收入差额明细等。见图5。

(2)银行存款状况一览。其反映各账套每个账号的当月及其它月份银行存款状况以及汇总状况,具体内容分别为月初余额、本月累计收入、本月累计支出(其中包括已开支票金额和未开支票金额)、银行存款账面实际余额、远光账余额。另可选择账套查询已开支票、未开支票和收入款项明细等。见图6。

6.账务处理模块

本模块分为记账、报销和支票作废子模块。

(1)记账模块。此模块实现对现金凭证或银行存款凭证进行记账。其中现金记账主要是用户在收付每笔款项时进行记账,凭证被记账后将从支出差额、收入差额项目中转到企业支付累计与企业收入累计项目中。银行存款记账针对各种不须开具银行转账支票的凭证如划款、取现等凭证进行记账处理,使其从未开票项目转到已开票项目中。

(2)报销模块。当已借用的支票报销时,可根据此模块进行支票报销,此模块支持一张支票对应多张凭证的报销功能。凭证报销后将自动记账,记入支票登记簿并记录报销时间。

(3)支票作废模块。如支票发生填写错误、退回等现象,导致支票作废,利用此模块可把已开具支票标记为作废,并可重新填制支票。

7.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自动生成模块(见图7)

选择要生成的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账套、账户和起止时间,输入对应银行数据库(此数据库为银行对账单的数据库,太一银行对账单数据库是结算中心提供的foxpro数据库),系统将进行自动对账,并提示是否对账成功。无论是否对账成功,均可得出对账结果,并可查看未达账项的明细。

8.基础数据生成模块

此模块包括人工或自动生成各账户期初余额、余额调节表期初数据等。

9.其他功能

如财务部门在内部联网的情况下,此系统可以在企业财务负责人使用的计算机上进行安装,使其能随时掌握企业的资金状况,便于进行资金的有效配置。

三、系统运行情况分析

(一)运行情况

太一应用资金结算系统两个多月以来,获得了显著成效:第一,资金结算系统易于操作,工作效率明显提高;第二,加强了对企业资金结算活动的管理,企业内控制度得到了良好的贯彻;第三,财务从“核算型”向“管理型”的发展得到了有效的推动。

资金结算系统结合远光软件开发,易于操作、实用性强。笔者认为,随着系统的进一步实践,其功能将更加完善,可在电力行业企业内推广使用。由于其可同时了解企业各核算单位的资金状况和汇总状况,对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核算主体的同一单位更加实用。

(二)目前系统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1.随着新凭证的不断制作,用户需及时进行数据导出和数据导入,虽操作较简便,但还是比较繁琐;另外结算系统中的账簿情况所反映的是某个时刻的资金状况,与远光的资金状况可能存在偏差,需要及时更新数据来解决。如果此系统能直接连接到远光数据库,那么即可完成数据的实时更新。

篇(5)

一、知识型企业和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

(一)知识型企业的概念

知识型企业最早由瑞典裔管理大师卡尔-爱瑞克-斯威比博士在1986年提出的,知识型企业是指运用新知识、新技术、创造高附加值产品的企业;进行企业知识管理、重视创新研发和学习的企业;以知识产权战略和知识发展战略以及知识运营作为主要发展战略的企业;以知识服务为导向,充分利用和组合国际国内现有成熟技术和管理工具,通过知识服务、创新和各种经营模式达到高附加值的知识产业,创造高附加值的产品和品牌及重视无形资产的企业;以高新技术和现代服务咨询业等知识产业为重点发展的企业。

(二)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以及世界知识经济的到来,人力资源管理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越来越成为企业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管理方面,看到这里很多读者都会有个疑问就是 “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是什么?在了解什么是“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之前,我们来看看什么是“跨文化”,这对我们更好的理解 “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概念是有很大的帮助的。“跨文化”是对于与本民族文化有差异或冲突的文化现象、风俗、习惯等有充分正确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以包容的态度予以接受与适应。而“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则是指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具有文化差异的人力资源进行获取、融合、保持、培训开发以及调整等一系列的管理活动和管理过程。

二、跨文化情境引发的冲突

在知识型企业中由于组织人员来源于世界各地,不同的组织人员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在企业内部很容易产生碰撞,产生新的冲突和危机,给知识型企业的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挑战。

(一)个人层面

1、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与文化密切相关,思维方式是沟通文化与语言的桥梁。由于跨文化的知识型企业的组织人员来源于世界各个地方,由于每个地方的文化背景不同,造就了每一个企业员工在思维方式方面存在着重大的分歧这种分歧和冲突会体现在知识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方面面。如对待企业管理规则规定上面,不同的国家的员工就有很大的差异,日本员工由于属于东方文化,在工作中严谨谨慎,严格遵守每一项企业规则制度,而法国员工由于属于西方文化,生性自由,可能就不会像日本员工那样严格遵守公司各项规则制度了,由此可见,不同的思维方式会给知识型企业的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带来巨大的挑战。

2、价值观

价值观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由于文化背景不同,不同国家地区的企业员工的价值观是不尽相同的,如在一个企业中,中国的企业员工由于生活在集体主义价值观占主导的社会主义社会中,从而奉行集体主义价值观,在处理与企业关系时,会更多的优先考虑企业的利益,而美国员工生活在一个人主义价值观占主导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奉行个人主义,一切从个人利益出发,在处理个人与企业的关系中更多的会考虑自己的切身利益而非集体利益,因此,不同的价值观会给知识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团队合作、信息共享以及人员梯队建设等方面带来极大的阻力。

(二)组织层面上

1、心理契约

心理契约是个人将有所奉献与组织欲望有所获取之间,以及组织将针对个人期望收获而有所提供的一种配合。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契约不能由正式契约签订的条款所全面覆盖,因而心理契约成为了最有效的弥补方式。契约形式是隐含的,是多项主体或机构之间的信念的独特组合。在跨文化的知识型企业中由于员工文化背景、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因为其心理契约的建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2、信任

信任能吸引协调行为,能让企业员工主动的追求共同的目标,但在跨文化的知识型企业中,由于各个员工都来自于世界各地,没有共同的言语,加上文化的差异,使的各个员工之间的感情信任和认知信任很难在短时间之内就可以建立起来。没有情感信任和认知信任,员工之间很难做到协调,从而影响了企业的协作、领导、交流以及创新。

三、知识型企业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的应对策略

上面我们探讨和分析了知识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由于跨文化原因而产生的种种冲突和问题,面对问题,我们不能有视无睹,必须采取相应的策略来解决问题和冲突,以提升知识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水平与质量。

(一)充分认识文化差异的客观性

由于历史、地理等方面的原因,各个国家、地区以及民族的文化存在着差异是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在知识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管理者更应该认识到文化差异是一种普遍的问题,如常见的西方追求卓越,而东方追求和谐,没有那样更好,都对企业发展有利,因此应该用包容的态度去对待文化差异,而不是去消灭文化差异,只有充分认识文化差异的客观性,才能真正的做好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二)加强对企业员工的跨文化培训,提高员工跨文化的沟通能力

在知识型企业中,由于企业需要,员工来自于世界各地,不同的文化背景,使得各个员工在工作中可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冲突,不仅影响了员工的工作效率的提高,更会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严重的影响,在很多企业中,往往偏重对员工的纯技术培训,培训的内容也多是侧重于专业技能的培训,而忽视对企业员工沟通能力的培训,在知识型的企业中,不同文化背景员工之间往往由于沟通不畅而导致产生各种冲突,这就需要企业加强对员工的跨文化培训,如要员工了解熟知世界主要民族文化、宗教文化;冲突处理能力培训等,这些培训就可以很好的提高员工的沟通能力,使员工用正确的态度来看待彼此之间的文化差异,从而减少彼此之间的文化冲突。

(三)重视跨文化沟通

企业的管理离不开有效的沟通,跨文化沟通是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手段。知识型企业要想做好跨文化沟通就应该从以下几点入手,首先,保证企业管理层之间沟通是相互理解和尊重的。由于管理层对企业的方方面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做好企业管理层之间的沟通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其次,做好企业管理层与员工之间的沟通。企业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沟通是否顺畅,是企业跨文化沟通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在知识型企业中,企业管理者要积极培育开放式沟通,加强建设各种跨文化沟通组织与渠道的建设,保证管理层与员工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的畅通有效;最后,员工之间的沟通。员工是一个企业的基础,众多不同文化背景的企业员工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极大的挑战,为了做好跨文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者就必须做好企业员工之间的交流沟通,积极创造机会和条件,如可以多举办公司内部聚会,给不同文化背景员工之间一个相互了解和熟悉的机会,从而在企业内部形成平等、理解以及亲切的氛围。

(四)灵动自由的“第三种”文化

在知识型企业中,由于员工来源于世界各地,在企业中存在着众多的文化差异,不同的文化背景,使员工在工作中会产生各种冲突,从而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在众多的文化中,企业也不可能以哪种文化为主,这就需要知识型企业在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中最终形成“第三种”文化,不以哪种文化为主,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形成超越原有文化而服务于双方文化的状态。在形成“第三种”文化中,企业要承认文化差异存在的客观性,用的方法来对待各种文化,凡是对企业发展有利,有利于企业知识创新的文化,就应该得到尊崇,并慢慢的固化下来,作为企业形成“第三种”文化的基础;对不利于企业发展的文化,也不能用抵触甚至消灭的态度来看待,而是要用包容的态度对待,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消除不同文化背景员工之间的隔阂,建立相互欣赏和信任的关系,从而就会形成灵动自由的“第三种”文化。

四、总结

员工的多样化,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产物,在企业发展中要用正确、合理的态度来看待企业中存在的文化差异。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员工的多元化会给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带来极大的挑战,但知识型企业只要选择了适合自身的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就可以促进不同文化的融合,最大限度的挖掘企业自身有限的人力资源,从而就可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8月26日,在刚刚结束的“2010中国IT服务年会”中,国内知名信息化运营专家――中企动力,荣获“电子商务领域2010年IT服务业务绩效典范奖”。凭借为成长型企业服务十余年的丰富经验和不断创新,中企动力正在为“IT服务”作出更深的诠释。

中企动力总经理陈丹认为,中企动力从成立之初就一直在实践商业模式的创新,并希望开辟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信息化运营模式的创新之路。而对于创新,中企动力又一直遵循着一个基点、两个核心的原则:以满足目标客户群体的需求,提供适用、灵活、定制化的服务为基点,以完成本地化的面对面服务和信息化运营为核心。也就是说,服务是中企动力产生、存在乃至发展的根本所在。

中企动力主推的基于“云平台”的信息化服务模式,不仅是来源于中企动力十余年经验累积的创新,也是最适合中企动力及其用户发展的服务模式。中企动力的服务对象是中国的成长型企业,他们的特点是数量庞大、分布广泛,但个体规模较小又普遍缺乏人才、资金,由于资源有限,综合实力普遍偏弱。同时,这类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往往相当恶劣,他们总需要不断调整自身业务和发展方向,才能求得更多的生存空间。而在信息化方面,他们认知有限,更缺乏专业的IT技术人员,投资预算很少,却又非常渴望通过信息化手段提升竞争能力。成长型企业的这些特点,决定了他们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既需要持续、有力的保障,又要能负担得起。所以,基于“云平台”的应用服务可能是最适合这种需求的信息化实现模式。

所谓“云平台”,是基于行业领先技术搭建的,集硬件、软件、网络基础设施、数据中心为一体的应用导向型服务平台,它将企业的各类信息化需求按功能拆分成不同的模块,以标准化组件的形式集成在这一平台之上。“云平台”所提供的应用服务均通过互联网提供给使用者,“云”中的资源对使用者来说可以随时获取、按需使用、随时扩展,并按使用付费,而用户则无需掌握IT技术,即可轻松应用。中企动力还在本地化服务和商务网络的基础上,在全国主要城市和二、三级城市建立了庞大的专业服务网络,面向客户提供一对一的专业顾问服务。随时了解企业客户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个性化需求,并为其提供相应解决方案。

篇(7)

信息化给中小企业创造了一个平等的竞争环境,21世纪的中国必然要在世界的经济舞台上进行一番角逐,从某种程度上说,开拓国际市场的竞争,就是对信息的占有与竞争。网络技术可以使企业同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消费者消除地域上的阻隔,从而减少国际或地区间的市场壁垒,它为每个企业在虚拟的自由市场体系中营造了一个无法比拟的平等机会,为中小企业搭建了一座绿色通道,中小企业务必抓住这一良机,赶上信息化这一经济快车。

一、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财务管理信息化并非是一个绝对的概念,一个公司的最根本目的是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所以就要考虑到成本效率原则,不能盲目追求信息化,而以公司支付不计经济成本为代价。另外规范的定制使执行人员处理问题比较机械,过于依赖制度,缺乏创新与活力,即使公司已经实现恰当的财务管理信息化,也并不代表信息化就一定有效,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反馈通道,并将使财务管理信息化走向一条失败之路。我认为中小企业在财务信息化建设的道路上出现的问题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财务信息的传达时效性不足

目前,有的公司虽然已经实现了财务信息化,但进度有快有慢,财务信息的准确性不高,单纯的资产、资金监管和指标考核已无法完全满足管理决策的需要,加之财务部人力有限,难以及时掌握公司的经营状况和财务资金变动情况,给公司的财务管理工作带来一定困难和风险。

(二)部门间信息孤岛现象严重

中小企业往往只会在财务部采用一些财务管理软件,这种虽然做到了财务信息化,但是难以达到财务管理信息化的要求。财务管理信息化要求企业各部门的信息化都能建设起来,缺乏了企业层面的统一的规划,难以统一部门间数据交互需求、数据传输标准,而财务部门对内对外的信息呈现一个相对滞后的情况,财务信息的不及时传输,形成了一个个部门信息孤岛,降低了信息的使用效果与效率。

(三)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成本代价昂贵

因系统较新,成本居高不下,中小企业难以维持。特别当没有看到什么效益的时候,很多企业选择放弃,或者放置在那里,选择不采用的方式,这样更是造成了一种浪费,也是对自己企业自身失去信息。

(四)缺乏财务管理信息化人才

在一般的财务人员基础上,还必需熟练操作计算机设备,并且中小企业行业类型十分广泛,还得了解行业内部情况,以便分析时上升到管理的角度。这样的人才实在少之又少,导致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规划在可行性、适用性、科学性等方面存在不足之处,在标准化、规范化上存在瑕疵,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业务与财务管理信息化一体化建设进程。

二、导致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中小企业信息化实施的难点在上述已经提出,究其原因,为何在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过程中出现了如此多的问题?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决策者认识不到位

一部分企业的决策者认为,他们管理企业很多年,从来没有用过信息化的手段,但是他们的企业却是很不错的。另外,他们看到部分企业实施财务管理信息化之后效果并不是很明显,他们担心,实施财务管理信息化将有可能打破企业目前的平衡状态,却没有看到信息化将给企业带来的机遇。

(二)企业财务管理基础薄弱而盲目的实施信息化

一些企业家认识到了财务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公司经济实力也比较好,他们就开始采购软硬件轰轰烈烈地进行信息化建设,但是他们没有认识到,一个系统的工程,首先需要这个企业有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流程,特别是财务部流程要规范,员工职权明确。这样盲目进行信息化建设的企业,使企业失去了以往的平衡,最终很多都是失败了。

(三)中小企业实力不足

更多的企业家、管理者认识到了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但是他们的企业实力却不强。有这样一家企业,九江xx轴承厂是一家有几十年汽车轴承生产历史的老企业,他们开始有一个信息化建设的计划,但是近几年来这家企业效益不佳,使他们在采购电话软硬件的时候,只能使用最初级的配置,最后用几台家用电脑,组建了一个小型的局域网,只能算是他们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开始。这样是远远不够的,但是中国许多中小企业都面临着这个问题,资金都难以周转更别说投入到受益少见效慢的财务管理信息化上。

(四)部分IT服务提供商不能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服务

IT服务提供商是指一部分软件设计者,他们虽然个个称得上是计算机界的精英,但是他们不了解企业财务的具体情况,尤其是一个新型行业,单凭一些不太确切的文字描述的需求分析、可行性研究就为一个企业开发一套管理软件,这样是不切实际和不负责任的,还有一部分管理软件生产商为了节省软件研发成本,并不针对某个企业来开发软件,而是针对一个行业的所有企业来开发,因为每个企业都有差异性,这些软件,在后来的实施中,效果并不好。

(五)软件使用效率低下,导致运行与安全难以保障

财务管理实现信息化是财务管理学科发展的一个新领域,它要求财会人员既要熟悉财会知识,又要熟悉网络知识。目前,我国财会人员所掌握的网络知识还比较少,不少财会人员虽然掌握了一些基础的计算机操作知识,但仅限于单机操作或文字编辑等简单功能的使用,网络运用仍然处于较低层次。这种状况使网络的安全运行难以保障。有的企业遇到问题时都依赖或求助专业技术人员,财会人员防御灾害及人为破坏的能力低,难免会给不怀好意者进入系统篡改、删除、窃取重要数据文件留下操作空间。一旦系统被非法侵入和破坏,轻者不能正常工作甚至瘫痪,重者会造成机密泄露,给企业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

三、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工作建议

一般来说,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信息化之路不是一蹴而就,必须经过一个阶段的发展,首先是财务管理。很多中小企业的销量不错,但却没有盈利。钱花到何处呢?也许是库存积压了,也许是销售后来回款困难。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财务管理特别是资金管理往往是信息化的基础,首先必须把这一步做好,才会降低库存,加强采购,才能做好采购和仓存管理。随着中小企业的逐步壮大,步入中型企业的行列或者中小型企业行列,然后才能考虑升级到ERP软件。

我提出的解决办法是很具体和实用的,它不一定是最新技术,最先进的管理、最好的手段,它就像是为某人定做的西服和鞋子,只有适合了他们的尺寸、费用和风格才是最好的。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解决方案不是单纯的一个管理软件问题。针对它们的解决方案只能是一个应变的、可持续改进的策略性方案。针对上述问题,我认为有如下几点解决办法可供参考:

(一)彻底更新财务管理观念,采用集中式财务管理模式

财务管理信息化体现着现代企业管理思想,它不是-个单一的IT系统,而是-个极其复杂的多系统组合,要求改变领导方式、内部政策、组织结构、考核程序和标准,同时减轻财务人员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基本思想就是协同集中管理。在企业内部,各个职能部门的子系统与中心数据库相联。各系统数据传递给会计信息系统,会计信息系统进行动态核算,然后把处理过的会计信息传回中心数据库,决策系统和监控系统随时调用中心数据库的信息进行决策分析和预算控制。在企业外部,通过外联网或互联网,及时了解资本市场、采购市场、销售市场的动态,做出及时的反映。它带来了管理观念的更新和变革,它是以完全不同于传统的思维方式。中小企业管理者往往认为达不到如此一个大的规模,或者情愿选择停滞不前,这个就需要管理者有着前瞻意识,对财务管理观念彻底改变。

(二)合理规划,分步稳定推进财务模块建设

建立统一的财务核算基础信息化平台,实现各部门之间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能够满足单一法人的独立核算体系需求。使用电子货币是财务管理信息化的重要环节,在结算时不需要支票、汇票、现金纸质票据而直接由网络上的电子货币自动划转,加快了资金周转,降低了资金成本。而且通过网上银行系统的建立,使财务人员足不出户即可完成款项划拨的全部操作,缩短了资金在途时间,同时避免了往返银行途中可能发生的银行票据遗失、失窃等事故。由于资金划拨指令必须由出纳先提交、会计或财务主管人员后批准,且在网上长期留有操作人、操作时间、操作内容的详细记录,具有不可替代性与不可抵赖性,促进了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落实。

(三)设立专职岗位,培养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高端人才

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核心,财务管理以资金管理为中心。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实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不断加以改进完善,也必将经历一个漫长的周期。在财务部门设立专门的信息化管理岗位,及时解决运行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做好财务管理信息化的运行维护与持续完善工作。总之,只有通过设置专职岗位,才能培养一批既懂管理又懂信息化的复合型人才,保障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转,并且在国家有关政策法规的变化后能够快速应变。评估与控制企业各项管理及业务进行风险,还可以对各层面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进行全方位监控。

(四)选择一款合适的财务软件

挑选的IT软件价格适中,报价体系不要太复杂。随着企业的成长,将来可以很容易平滑升级到中大型EPR系统。能支持企业集团的多层细、多维度复杂组织结构体系核算要求,具有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通畅的报表汇总和合并体系、适用于集团管理的预决算体系、高效有序的资金管理体系、实用的项目成本控制体系、资产管理体系和决策分析体系。通过上述分析,不难得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标准来选择一款合适的财务软件:

1、财务软件的处理流程是否适应企业现行的财务流程。当企业的财务流程发生变化后,财务软件的处理流程也要相应发生变化,否则企业将花费相当大的成本进行流程改造。在选用财务软件时,企业应根据现行的财务流程,初步规划会计电算化后的财务流程,并以此为依据,选择相应的财务软件。

2、财务软件所用操作平台是否与企业操作平台一致。必须考虑到操作平台的兼容性,否则在不同版本下开发的财务软件应用起来可能存在不同的问题,即使厂商打出许多补丁,也往往不能令人满意。

3、财务软件所用的数据库是否与企业选用的数据库一致。如果财务软件所用的数据库与其不一致,不但增加了企业成本,也为财务信息的收集、分配带来困难。如果财务信息不能直接为企业的其他系统所用,则很容易形成信息孤岛,或者要大费周折地进行数据转换。

4、财务软件是否预留相关接口。目前,国家及有关地方都规定了一些会计标准数据格式,采用标准数据格式的财务软件可以很容易地将会计数据进行导入和导出。这个就需要预留相关接口以便数据的传输。

5、财务软件的性能是否安全可靠。财务软件能否有效防止财务信息被泄漏和被破坏,以及软件自身防错和纠错的能力,都在选择软件时必须考虑在内。

6、财务软件的操作设计是否适应企业的特点。中小企业覆盖面广,个性化的定制已成为趋势,选择一款适合企业特点的财务软件,能提高利用效率,帮助企业迅速成长。

7、财务软件的打印模块是否完整。在财务软件的开发过程中,打印模块通常较难设计,所以,企业在购买前应该进行相关账簿的模拟打印,在确认符合企业凭证、账簿、报表的打印要求之后再进行购买。

篇(8)

论文关键词:企业信息化信息化创新信息化理念信息化培训

企业信息化创新主要针对企业自身信息化建设规模,以硬件、软件为两条突破口,分别从基础设备层面以及应用软件层面上进行企业信息化管理创新,深入挖掘企业信息化办公各项环节,从中发现阻碍企业发展的瓶颈,以及有利于企业提升业绩的革新策略。据此对企业信息建设进行创新化,使得企业能够在信息产业链集中以及市场竞争激烈程度加剧的条件下获取更多经济收益。在市场竞争程度逐渐加剧的条件下,企业为谋取更多经济收益而对企业进行发展规划和创新,从企业创新的角度出发,诸多企业不断倡导企业信息化创新,从而现阶段普遍存在企业的发展方向逐渐向信息化创新靠拢。

1企业信息化创新的必要性

在市场竞争激烈程度不断加剧、外部经济环境变革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下,信息化创新成为企业的首选创新突破口,企业信息化创新也成为当今企业技术创新的主导方向。企业信息化建设主要是指建立以计算机、网络为主体的智能化工具,具备信息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分析、信息再生、信息应用等层面上的功能应用,从而对企业的各项生产活动、企业管理理念以及企业内部组织体系起到一定的指导与决策作用。

信息化应用的无用功现象普遍存在于企业当中,在具备硬件基础设备、软件运行条件等外在控制因素条件下,信息化建设却没有与企业的整体运营相关联。这在某种程度上大大催化了信息化创新的速度。企业信息化建设主要是利用计算机、网络等智能工具作为一种辅助手段,省略了企业原先多重纸质办公的繁琐流程,以计算机、网络为主体形成的信息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分析、信息再生、信息应用的效率将远远超越企业原先的运行手段,然而,较多企业未能真正地实现信息化办公,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员工对于信息化理念的不理解,这就需要企业在信息化建设的同时合理地进行信息化理念的创新,使之成为一种员工普遍理解的企业信息化,这样企业才能进入信息化运营时代,并在市场经营中逐步提升地位,从而形成一条有利于企业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道路。

2企业信息化创新分析

企业信息化创新主要以硬件、软件为两道突破口,从中选择适于企业发展的创新方法,以硬件紧随时代创新为辅,软件层面上不断加强应用软件强度以及员工对于信息化的理解与应用,这将是企业信息化创新的革新方向,从而使企业在信息化建设、创新道路上降低成本费用投入的同时,获取更多的经济收益。企业信息化创新流程分析图如图1所示。

(一)基础设施创新

在硬件层面上,企业需要紧随时代脉搏,随着科技更新的迅速化,不断为企业提供适于企业发展的硬件条件,当然这不是需要企业紧随科技潮流,不断进行硬件设备革新等,而是针对企业自身的发展,选择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硬件条件,依据市场硬件科技设备变革为参考点,从中不断吸取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硬件设备进行革新,这将在硬件革新费用层面上形成逐渐下滑趋势,为企业在硬件基础设备层面上购置适于发展,并符合企业费用标准的硬件基础设施条件。

(二)信息理念创新

在软件层面上,主要涵盖两个创新点:第一,主要是指企业所选择的应用软件,在企业实际经营活动过程中,会发现企业软件环境与现实不符等问题,从而针对企业软件环境进行改进、创新,使其适合企业的实际生产经营活动,为企业更好的发展奠定基础;第二,指的是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创新,现阶段在诸多企业当中已经形成硬件设备以及软件环境的普及化,然而这并非真正的信息化建设,因为信息化的主导因素——员工没有真正地参与到其中,也可以说只有企业员工真正地接受信息化理念、信息化运营流程等才能在信息化层面上进行改革、创新,发挥企业的潜在竞争力,从而在市场竞争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通过上述分析,便可看出企业在信息化创新道路上更多的是需要企业在管理层面上进行创新,对于企业员工展开信息化培训等工作,熟悉信息化软件的使用等。

3企业信息化创新的建议

在计算机、网络等智能工具已经普及的今天,企业信息化创新道路却并非一帆风顺,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企业在硬件基础设施及单纯的软件环境上投入较多人力、物力,然而信息化的重要一点却往往被大多数企业所忽视—“软件”管理。企业信息化创新路线更多的是需要企业以软件创新为主,创新过程中应包含企业员工对于企业信息化建设及创新的理解,以企业实际生产经营活动为主要参考,从中深度挖掘、剖析适于企业发展的信息化方法,并且在信息化建设、创新的道路上,不能盲目地追求硬件条件的改革,如果企业在信息化创新道路上盲目追求硬件设备的革新,这必将给企业造成巨大的财政负担,然而,从企业的实际应用角度考虑,其应用度不会为企业在信息化创新道路上带来较大突破,就硬件基础设施创新角度而言,需以企业自身的信息化建设程度作为主要依据,将基础设施革新与企业自身信息化水平形成关联,在硬件基础设施的选购中以适合时代科技背景,以及企业自身信息化建设程度相关联的标准作为企业的采购标准。

在软件管理层面上进行信息化创新,更多需要的是企业信息化文化的渗透以及企业管理理念的传播,这便需要企业管理者以身作则,从企业管理理念及企业信息化文化为信息传播的途径,运用企业文化对员工、企业的各级管理层不断进行熏陶,并将企业的管理理念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渗透到企业的各级管理者当中,使得企业员工对于信息化建设从原先的不理解、不采纳逐渐衍变为接受和认可。当然,这在很大程度上在于企业高层的企业管理及经营理念,以及对于企业信息化建设、创新的重视程度。企业信息化创新对于企业未来的发展将是关键的主体因素,所以这更加需要企业在现阶段不断需求适合企业自身的信息化创新路线,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谋求更大的经济收益。

在企业信息化创新的道路上,软件的革新并非企业发展的重点,对于软件环境的创新更多的是企业自身发现问题,寻求软件运营公司对于企业的软件环境进行调试、更新等工作,企业从软件层面上更多的应该是关注企业的管理理念、企业的信息化文化、企业员工的信息化接受程度以及企业员工信息化操作的熟练程度,这在很大程度是企业信息化成败与否的关键要素。企业员工在企业信息化建设及创新的道路过程中,其参与度是信息化建设、创新的参考点。因此,企业的管理者在信息化建设及创新的浪潮中,更应以时刻渗透企业信息化文化为首先信息化执行条件,这将对于企业自身以及企业员工形成信息化优势化的观念,将会为信息化建设及创新铺平道路。

参考文献:

篇(9)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08)08-0124-06

一、企业信息化冲突相关文献回顾

组织冲突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Pondy于1967年发表了“组织冲突:概念与模型”一文,初步奠定了组织冲突理论基础。Thomas发展了冲突的过程模型和结构模型,两位学者的研究使组织冲突管理理论的基本框架初具雏形,并引导后来的学者在这一领域开展了大量的研究。Barker等认为,当不相容的行动出现时,冲突就存在了。在冲突中,一方的行动伤害、干扰、阻碍、反对或以某些方式使他方的行动和地位变得无效。冲突既可以出现在合作的情况下,也可以出现在竞争的情况下。Morrill认为,冲突可以是对抗性的或非对抗性的抱怨的沟通,对抗是当事方之间通过语言或行动直接表达的抱怨,而非对抗则是指抱怨不通过直接的语言行动表达。这样宽泛的定义允许人们对以抱怨为基础的现象进行广泛地分析,而当事方回避是典型的非对抗性冲突的解决方式,谈判则是对抗性冲突的解决方法。Darling和Walker研究认为,冲突源于各种因素,在目标、期望、价值、行动方式以及关于怎样把握环境的理解上存在差异是不可避免的,而且人们将难以预计的未来因素加入到这些差异中去的时候,冲突就更加激烈和无所不在了。冲突代表了面向未来的一种激动人心的可能性,冲突是组织活力的象征。Wall和Callister将冲突的成因归为三方面:第一是个人特质方面,如个性、价值观、目标、压力感、对自由的要求等。第二是人际因素,包括知觉因素,如误解、不信任等;交流因素,如敌对、不喜欢、侮辱等;行为因素,如权力斗争、阻碍别人的目标等;结构因素,如权力不平衡、地位的差异等;以往的互动因素,如过去合作的失败经历、以往的冲突经历等。第三是冲突的问题特性,如复杂的、多面的、模糊的问题往往引起冲突。

相对于管理学领域的其他研究相比,对管理冲突的研究比较少,拉巴隆巴拉对《哈佛商业评论》所做的文章统计分析,从1975-1999年中期发表的6500多篇文章中只有3篇的标题有“冲突”这个词汇。以往的冲突研究关注的是组织内部的人际冲突、团队冲突或部门冲突,采用的是微观视角。托马斯・谢林指出,冲突的第一种理解是将冲突看成是一种组织的不正常状态,要寻找冲突产生的根源和解决方法予以根除。这种观点被称为“冲突的传统观点”,盛行于20世纪30-40年代(罗宾斯,1997)。谢林的冲突第二种理解认为冲突的产生具有合理性,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并研究分析与冲突相关的各种行为。罗宾斯认为,抑制冲突的文化过去行得通,但是,在激烈竞争全球化经济中却是绝对不行的。那些不支持、不鼓励、不同意见的组织将无法生存下去。员工来源的多样化及适度的冲突,即可以保持组织的活力,又可以提高组织、生产率水平。这种结论得到了大量实证研究的支持。

冲突管理研究领域有代表性的研究框架主要有三个,即基于资源稀缺的冲突分析框架、基于利益矛盾的冲突分析框架和基于特质差异的冲突分析框架。这三个框架下的冲突也分别称为资源冲突、利益冲突和特质冲突。资源冲突分析框架认为,冲突主要来自于资源的稀缺性,为了争夺有限的资源,个人、团队或组织之间的冲突就产生了;利益冲突分析框架认为,冲突的根源在于利益的矛盾,不同的个人、团队或组织拥有不同的偏好和目标,也就有了不同的利益追求,正是因为利益的矛盾,冲突就产生了;特质冲突分析框架则认为,冲突是由个人、团队或组织的特质的认同和相互对抗引起的,也就是说,冲突的真正原因在于人的深层次需要,如尊严、承认、安全、控制、目的和功效等遭到了威胁和挫折。基于对冲突的不同理解,这三种框架分别为我们提供了三类不同的分析冲突的视角和管理冲突的技术。典型的冲突管理的“硬策略”如威胁、竞争, “软策略”如妥协、回避、迁就,“折中策略”如谈判、合作,“冲突激发策略”如沟通、引进新人、组织重构、任命吹毛求疵者等(Barker et al,1988,Thomas 1992,罗宾斯1997)。

国外企业信息化冲突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Halsey,John J.研究认为管理科学和信息系统领域之间的冲突已经被发展了,他建议人们认识两个领域的相似和区别并理解他们,信息系统与管理科学对公司的各种管理具有许多相似性,无论是长期的战略计划和短期的成本降低,两者都是有帮助的。两者的不同在于领域的界定和数据的处理,管理科学和信息服务都应投资,以利于提升两方面的技能。信息服务提供数据,管理科学提供各种数据如何应用的建议,帮助评估或建立合适的模块。Daniel Robey,Dana LFarrow,Charles R.Franz发表的论文《系统开发的组成过程和冲突》认为信息系统开发项目促成了组织的成员进入到一个具有潜在冲突的过程中,项目组的冲突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但往往被系统开发忽略了。建立了参与,影响,冲突,冲突结果的冲突模型。Smith,Mckeen研究认为,信息系统和用户部门之间关系通常被描绘为缺乏信任。四个冲突的根源被识别为:(1)关于计算机化控制的意见分歧;(2)区别在目标和经理时间表不一致;(3)缺乏可测量的益处;(4)在系统开发期间的角色和责任的分歧。信息化对企业的影响认为:(1)这些表现出的趋势影响是信息系统和企业管理的关系;(2)管理工作的程序化和标准化;(3)对工作内容和技能要求的改变;(4)管理控制和决策制定的侵蚀。美国南明尼苏达大学的Trimmer,Kenneth James在他的博士论文中讨论了跨职能团队的信息化冲突,他认为冲突是跨职能团队一个固有组成部分,并且包括两个类型,感性和实质。冲突的两个类型可能导致团队满意度水平降低,也可能导致团队生存能力和团队整体效率水平的降低。冲突,特别是实质或面向任务的冲突的决议,是功能良好和有发展团队的特征。Kumar,kuldeep;van Dissel,Han G研究了跨组织的系统引起的冲突问题,他们把跨组织的系统(10s)类型分为三种:合并资源的IOS,价值或

者供应链IOS和网络的IOS,将系统中潜在的冲突的性质分为经济的、技术的和社会一政治原因。

国内企业信息化冲突的研究起步较晚,丁祥海,唐任伸将信息化冲突分为技术冲突和利益冲突,技术冲突可以通过专家协商的和利用知识库解决,高诚毅从组织管理角度对信息化冲突产生的根源及对策进行了初步探讨,唐东平从ERP实施角度分析了信息化冲突特点,提出冲突管理模型及对策,屈丽萍,王雨晴从项目管理视角对企业信息化冲突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些解决冲突的办法。

二、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的冲突机理

要研究分析企业信息化冲突的机理,探索其对企业管理活动的种类影响效应,并确立有效的企业信息化冲突管理原则,必须首先明确信息化冲突的类型、不同类型信息化冲突的性质和表现形式,同时还要识别信息化冲突发展的内在过程和阶段特征。

1、企业信息化冲突类型

2、企业信息化冲突模式

信息化冲突会给组织带来不利情绪,如紧张、不安、烦燥、恼怒、怨恨、疑心,对组织来说,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和效应都会是信息化冲突的结果。我们把给企业组织带来正面效应的信息化冲突称为良性信息化冲突,把给企业组织带来负面效应的信息化冲突称为恶性信息化冲突。要有效地激发和诱导良性的信息化冲突,规避或转化恶性信息化冲突,必须探究信息化冲突的发展过程。

Pondy把冲突的一般过程分成五个步骤,即潜在冲突、知觉冲突、感觉冲突、显现冲突和冲突结果。由于信息化冲突的主体异质性的特点,其过程包括产生、发展、转换、结果四个环节,如图l所示。在初始阶段,良性信息化冲突和恶性信息化冲突表现为信息化行为的碰撞。随着冲突的发展,冲突各方调整了自己的行为,产生多种冲突的结果,使冲突得以化解。

3、企业信息化冲突的层次结构

企业信息化冲突从时间和过程层次上,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企业信息化实施前准备阶段的不足引起的冲突,如决策失误、系统分析不完善、技术不成熟等引起的,在企业信息化实施过程中呈现出来。第二层次是企业信息化实施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引起的冲突,如流程变革、组织结构调整,等等,这些冲突是伴随着企业信息化项目的实施突显出来,企业的大部分人是在实施的过程中感受到的,领导者对其准备也不充分,冲突随着信息化的实施逐步化解。第三层次是企业信息化实施成功后,进入日常管理阶段产生的冲突,冲突的特点是局部的,小范围的。

从范围层次划分可以分为三个层面:企业间冲突、部门间冲突和个体间冲突。在企业信息化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冲突将贯穿于整个项目的始终。企业间冲突主要表现为客户企业、咨询公司和系统提供商之间的冲突。部门间冲突主要表现为业务部门和IT部门之间的冲突。个体间的冲突主要表现为对企业信息化的抵触,其中有工作和利益原因,也有个人的性格、背景原因。

从产生的原因层次划分,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由于技术方面原因产生的冲突,如系统冲突、设计冲突、时间冲突、数据冲突等引起的技术冲突,另一类是实施中各个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冲突,如权限分配的冲突、组织角色的冲突等的利益冲突,也可称为管理冲突。

4、企业信息化冲突的表现形式

(1)知识经济时代管理理念与传统企业管理模式的冲突

企业信息化倡导的是企业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一体化、作业流的网络化和所有数据的透明实时的管理。这和传统企业原有的“背靠背”式的、各个部门间各自为政的管理方式是格格不入的。要改变原有的管理方式就牵涉到企业的内部流程管理费用和管理者思想上的转变,这种转变需要一个跃进的过程,冲突自然就产生了。

(2)企业信息化高起点管理方式和传统企业滞后的手工管理方式所产生的碰撞

企业信息化实施能带来利益回报有很重要的一点是要依靠系统的使用者能够准确详尽地采集基础数据录入系统,并且在使用过程中不断的对数据做维护和回馈。由于企业原有的手工操作不能及时准确地做好这项工作,因而在系统的实施和上线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会要求企业的员工改变自己的日常工作习惯来配合系统的更好运行。这种改变自然会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和痛苦期。

(3)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对信息系统过高的期望值之间矛盾心情

信息化项目实施失败的报道时时出现,这使得企业的领导和项目的参与人员出现了这样一种心态:信息化是个好东西,可以帮我们解决很多问题,但我们到底能不能做成呢?其实,这就是一种缺乏信心的表现,这种冲突在决策阶段就表现出来,属于第一层次的冲突。

(4)企业信息化与企业文化的冲突

企业信息化将企业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作业流的网络化、信息化,管理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企业信息化从文化角度看主要是通过整合企业内部的采购、生产、物流的供应链,在企业外部则通过灵敏高效的反应机制最大化利用企业的外部资源,它所倡导的是建立学习型组织,强调的是创新的思维和开放的意识。企业信息化要求学习在企业文化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同时还要有改革旧文化的需求和欲望,实施信息化成功的关键就是激情加坚持不懈的毅力。企业文化本身更多地强调企业的使命和文化理念,体现的是企业的宗旨、目标和企业价值观,这些文化理念经过长久的培育,已经在人们头脑中形成了一定的思维定式,而且企业的全体成员都共同遵守。实施企业信息化不仅要变革企业的流程和模式,而且也是必然带来企业文化的变革,保持企业运行模式和文化的协调统一。这种变化无疑引起企业新旧文化的冲突。

(5)企业信息化中的速度冲突

对信息化企业来说,依托网络进行的信息化应用服务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实时上网企业信息,如企业介绍、产品介绍等;实时跟踪行业性的专业网站提供行业信息、行业动态等;不间断在网上了解有关的政策法规,为企业活动提供依据;实时在网上跟踪行业技术信息,为企业开发适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全天不间断与用户进行网上信息的交流,及时反馈用户意见,组织网上用户的培训与产品使用问题的解决等;快速与协作生产企业进行网上的信息交流和商务活动,提高工作效率;开展网上的商务活动,如产品销售、产品的虚拟展示等。这种管理方式完全突破了传统的企业工作时间的概念,通过网络技术企业实现了经营速度的加快和时间的延长。这将引起企业管理层和操作层以及决策层相应的响应速度的加快,这种加快具有滞后性的特点,往往是滞后性问题出现才研究解决的办法,只有经过长时间的调整,才能实现组织与系统的协调一致。

(6)企业信息化中的人事管理冲突

企业信息化要求企业的人员具有较高的并且是专门的计算机技能,但是计算机软件系统包括操作系统每隔几年都在更新,要求人员原有的计

算机技能也要更新。也许这就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人员和组织学习能力的要求,一些员工的能力会不适应这种更新的变化,从而产生对信息化的抵触情绪,进而影响其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另一方面,随着信息化程度的提高,知识工人的比例大幅度提高,传统工人的比例缩小,对企业的人员裁剪会引起一定程度的冲突。

(7)企业信息化要求的扁平化组织结构和传统管理层次的冲突

企业信息化是企业引入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管理思想来改造公司的流程和管理方式的过程,相应地要求减少管理的层级,大幅度的减少管理人员,导致权力重新分配。在传统的组织中,权力是按照等级分配,权力越大,掌握的信息就越多,信息与权力相匹配,成为等级的标志。由于等级性的传递,使信息产生迟滞和变形,因此,企业信息化要求信息传递同步性、同时性,这必然引来权力和利益的冲突,失去传统的信息控制能力。

(8)企业信息化与企业规模的冲突

企业在规模上有较大的差距,导致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在管理、业务发展上与大企业相比,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在企业信息化的实施上也是一样,中小企业的信息化也很难像大公司那样通过企业文化和企业制度来推动。同时,由于企业规模的不同,企业的人才储备也不一样,大企业人才济济,实施信息化与中小企业相比具有突出的优势,无论从规划、实施、运营、维护、更新换代都有着天然的优势,而且,从财力上来说,大企业财力雄厚,中小企业资金有限,所以大企业会上更好的系统。但是企业信息化的动因都是一致的,这种规模上的不同必然导致企业信息化的理想与实际的冲突,以及决策中的利益权衡冲突。

三、化解企业信息化冲突方法

我们研究冲突的目的不应该是消弥冲突,而应该是有效地管理冲突。认为冲突都是好的和都是坏的看法显然并不恰当也不够成熟。冲突是好是坏取决于冲突的类型。管理者维持一种冲突的最低水平,这能够使群体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善于自我批评和不断创新。罗宾斯认为,冲突可以分成功能正常和功能失调两种类型。功能正常的冲突是具有建设性的、利于组织发展的冲突,功能失调的冲突是具有破坏性的、不利于组织的发展。因此,我们应该对企业信息化中的冲突重新进行审视,应该对冲突的类型、冲突的原因、冲突的作用、冲突的演变、冲突的管理等进行更加科学、更加系统的研究。

针对管理中冲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际冲突方面,其中以托马斯(Thomas K.W.)提出的五因素模型影响最为广泛。托马斯从满足自身利益和满足他人利益两个维度上来确定个体应采取的冲突处理策略。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解决冲突的五种策略:回避,即置身事外、不作处理;强迫,只考虑自身的利益,为达到目标而不考虑他人的利益;迁就,只考虑他人的利益而牺牲自身利益,或者屈从于对方的意愿;合作,即通常所说的双赢方式;折衷,即双方各让一步。这五种人际冲突处理策略分别代表了武断性和合作性的不同的组合。

对企业信息化冲突管理过程包括诊断、处理和效果反馈三个主要过程。破解冲突首先要发现问题,对问题进行正确的诊断,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对冲突的水平和影响做出正确的评价。这是企业信息化冲突管理的前提。

首先,明确企业信息化必须立足于企业的内在需要。信息技术是手段,不是目的,企业应用信息技术,必须是根据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不是为了“作秀”。企业应用信息技术宜适时、适度、适用,不要盲目追求技术的“新”、“奇”、“高”。

其次,企业信息化要整体规划,逐步实现。由于实施信息化初期,一些企业对信息化的认识不够充分,导致现有的信息化项目很多不成功。其中大部分是因为规划失度,盲目求大求全,从而导致虎头蛇尾,最后草草了事。以上两项诊断是要解决决策阶段的信息化冲突问题。

破解信息化实施过程中产生冲突的方案:

1、维持现状

如果采用这个办法,企业继续在自己当前的信息系统架构内处理信息。维持现状可以让冲突自行解决,随着时间的延长有些冲突会逐渐缓解,直至消除。

2、采用优选信息系统

优选最佳信息系统加以整合实施企业信息化,可以解决存在的许多信息化冲突问题,并在所涉及的业务项目产生规模经济。

3、转用全新系统

新系统不仅容许兼并企业现有信息系统运作,而且为将来升级的运作留有余地。这种办法要求所有当前的信息系统运行必须转而适应新系统,所有人员必须同时接受培训以便使用新系统,推动了团队气氛,因为企业的所有员工都必须经历相同的学习过程。这是一个大刀阔斧消除冲突的办法。

4、实行全面信息化管理

从开始阶段就要求全员参与企业的信息化工程,保持大家对企业信息化的激情,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不能把信息化仅仅看成是企业信息化部门的事。信息化是管理上的一场管理革命,从以往的失败案例看,往往是错误的认为企业信息化只是上一个计算机系统,忽视了可能给企业管理带来的问题。所以,搞企业信息化一定要企业全员、全过程的动员起来。

5、实施在后培训先行

篇(10)

传统的企业管理总是强调“人财物、销”的管理。信息是现代企业的主要资源和无形财富,是现代企业科学决策的基础,面对激烈的竞争,信息化管理被越来越多企业所采纳。民营企业由于起点较低,许多企业因财力物力与管理理念所致,不太在意企业本身的信息和与企业相关的信息管理,更谈不上信息化管理。关注和研究民营企业的信息管理,是推动民营企业形成竞争优势,保持持续发展的一项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

一、民营企业信息管理的必要性

1 实施信息管理是民营企业提升管理最快捷、最有效的途径。检视国内民营企业的成长历程,会发现:大多数民营中小企业的成功主要是靠市场机遇,创业者往往凭借胆识和勇气,先人一步抓住了机会,使企业在短短几年内得以迅速地发展。靠市场机会起家的中小企业往往会出现“重业务,轻管理”的现象,企业经营者每天更多考虑的是不断扩展业务,至于企业日常的经营过程和即时经营状况并不清楚。过去,大多数企业都是凭感觉、凭经验来进行企业管理和决策。然而,随着企业规模和涉及领域的不断扩大,企业发现管理越来越难以跟上业务发展的步伐,内部各个环节严重脱节。各个流程也无法衔接。不少企业面临库存不清、停工待料、交货不及时等突出问题。一旦市场形势转变,市场需求下降,同行之间的竞争进入白热化,企业会突然发现赚钱变得困难了,以往的很多招数不灵了。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民营企业要想在这场危机中顺利过冬,就必须从管理抓起,降低成本,提高经营效率,让自己变得更有竞争力。据美国生产与库存控制学会(APICS)统计,使用一个企业管理系统,平均可以使企业库存下降30%-50%、延期交货减少80%、采购提前期缩短50%、停工待料减少60%、制造成本减低12%、管理人员减少10%、生产能力提高10%-15%。目前,发达国家企业的MRPII应用已非常普遍,普及率已达到70%-80%,世界500强中,已有80%以上的企业实施了ERP系统。无数的事实证明,实施信息化管理是民营企业提升管理最快捷、最有效的途径。

2 实施信息管理是民营企业化解危机、降低风险的要求。我国民营企业作为中国企业中的“弱势群体”,面临的风险更大,更需要加强危机管理。市场经济环境中企业竞争十分激烈,没有什么事情不可能发生,企业处于经营风险之中,为了减除不确定性,降低风险,我们需要有效地进行信息的处理和分析。所以企业在充分利用、挖掘、搜集、整理信息的同时,还要注重企业危机信息的管理。危机信息是企业的瞬时信息,其管理难度比企业的一般信息要难得多。

3 实施信息管理是民营企业家身份定位的需要。在民营企业的管理模式下,企业老板为把控企业风险可能做了很多不增值的工作,他的时间被下属所支配,常常忙业务而无暇顾及信息化项目。但信息化能够帮助民营企业老板从日常事务中解放出来,只处理例外事件,让他有更多的时间考虑战略和规划,做好企业,实现从企业老板向企业家的转变。

4 实施信息管理是民营企业转变竞争方式的必然选择。大多企业家由于自身文化水平不高,对信息化建设和保护的意识不强。面临同行的“谍战”,这些企业常常束手无策。民营企业要解决这一问题,简单通过“子承父业”、“独门秘方”等家族式管理,很难真正起到杜绝被“潜伏”的命运。只有通过建立完善的信息化流程和严格的管理制度,才可以摆脱被抄袭和模仿的命运,促进企业快速成长。

二,民营企业信息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民营企业信息化建设推进缓慢,信息管理水平低,直接影响着我国信息化和信息管理的路径与进程。我国99.8%的企业为中小企业,而中小企业95%是民营企业,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率还不到10%,还有90%的中小企业信息化等待开发,整体信息化水平尚处初级阶段。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现状很不理想,4000多万中小企业中,近68%还没有计算机,真正建立独立网站的企业只有37%,大部分没有独立网站,有的挂在别的网站上。独立网站中的85%仅仅是宣传、查询信息,还没有真正开展交易,真正网上实现交易的只有11%。妨碍民营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信息化意识淡薄。目前,导致民营企业信息化水平低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缺乏必要的信息化知识,对用信息技术改造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作用认识不足。很多企业的决策层仍然没有充分理解信息化管理的实质意义,缺少先进的信息化管理理念,出现管理不科学、流程随意性大。许多民营中小企业领导信息意识淡薄,眼光不够长远,认为信息化资金投入大,而收益却不是短期内就可以得到的,不愿拿出资金搞信息化建设。

2 资金不足。资金不足是我国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无法回避的现实。一套信息化系统需要大量资金,即使一些民营中小企业在前期能够购置基本硬件设备与必要的软件系统,但实际上,它的应用会随着企业的发展以及暴露出来的新问题而需要调整,后续资金会要求越来越多,因此信息化所需的资金投入是民营中小企业的又一大难题。我国民营企业信息化投入的资金绝对额平均不到企业总资产的1%,其中超过90%实施信息化的中小型企业的投资不超过10万元人民币。从总体上看,现在大多数民营企业对信息化建设投入普遍较少,不少企业甚至还不知道什么叫企业信息化,更没有设置专项经费去建设,这就必然严重影响了民营企业信息化进程。

3 人才力量单薄。我国很多民营企业的技术力量非常薄弱,据统计,我国企业每百人中,信息技术人员还不到一人,尤其是信息化项目实施过程中急需的复合型人才紧缺,目前民营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往往是懂技术的不懂治理,而熟悉治理的又对技术不感兴趣。这就导致很多企业在信息化选型上出现致命错误,从而延缓了民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脚步。

4 企业员工不理解,不支持。一般来讲,企业的一般员工不会理解信息化工程会给他们带来什么,尤其那些实践经验丰富的员工,他越了解企业的业务或生产的复杂性和流动性,就越不敢轻易对实施信息化系统的效果下结论。实施信息化提高了信息传递速度,改变了手工操作。从习惯了的操作方式转变到一个新的操作方式,心理上有一种本能的抵触。一些民营企业在实施信息化后,必须根据信息化的规范要求企业流程,甚至要进行较大的部门重组、人更。流程再造的过程,必然会涉及不同人员的不同利益,而且随着企业自动化程度的提高,某些员工还会由于担心自身的利益被损害而抵触信息化的推进,这就需要企业做大量的工作。

5 信息基础设施差。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还不充分,通信和交通设施相对落后,信息网络覆盖面还较窄,特别是内地和边远地区交通不便和通信中的信号不畅的现象还客观存在,民营企业获取信息既不系统又不全面。

6 信息化利用率低。部分企业的确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但是绝大多数网站起到的作用仅仅是停留在媒体的简单扩充上,没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深层的挖掘。在新加坡,即使不是很大的企业,每天也可能编制出两、三万张报表。而且这些报表是在这种情况下作出的:企业的工作在晚上12点结束,第二天早上6点又开始,在这6个小时内,3万张报表的编制工作要完成,因为第二天的工作人员需要通过这些报表来了解并掌握业务进程。

三、解决民营企业信息管理存在问题的对策

1 强化信息化意识。信息化强调的不仅是计算机软硬件,更强调人、管理、技术之间的有机集成,其中“人”是第一位的因素,特别是企业的领导层,一定要让企业领导层对信息化有正确理解和足够重视。企业主要领导亲自参与信息工作,以提高对信息的搜集、整理、分辨、利用能力,把信息工作列为企业决策的重要组成部门。

2 建立健全企业信息化决策管理机构。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不断连续改进的过程,有必要建立一个企业信息化决策管理机构来全面统筹企业信息化的建设工作,为企业的发展、决策、运行提供全面准确的市场信息,从而使信息集中统一处理和共享,以避免有价值的信息流失和浪费或重复开发。

3 提高全员信息化素质与技能。对企业来说,员工对企业信息化的认识不足、信息化素质和技能低下是阻碍信息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要采取多种形式、各种层次的培训等方式提高全体员工的信息化素质与技能,培养一大批热心于企业信息化建设,既善于经营管理,又懂现代信息技术,还具有先进管理理念的复合型人才。

4 营造出理想的企业信息化发展环境。企业的领导和管理人员一定要以身作则,成为企业信息化的倡导者、实践者和受益者,影响和带领企业员工更加自觉、主动地参与企业信息化建设,使企业信息化成为企业的一项“全员”工程,营造出理想的企业信息化发展环境。

5 加大企业信息化投资力度。企业本身必须本着有所为和有所不为的原则,加大企业信息化投资比例和力度。同时,政府主管部门也要积极帮助企业拓宽筹资渠道。

6 建立健全企业信息化配套支持体系,完善企业信息网络。建议有关主管部门联合各方面力量,加快研究,尽快建立健全企业信息化配套支持体系,完善企业信息网络,不仅有利于企业信息查询,而且能有效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

参考文献:

上一篇: 企业投资债券 下一篇: 监理投资控制措施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