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0 14:59:3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研究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图分类号】H0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4-0235-01
1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策略
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同时还具有基础性、实践应用性、综合性等特点,正是具有如此众多的特点,使得小学语文教学具有包容性十分强,因此信息技术可以使阅读教学的资源更加丰富,还可为写作教学提供更丰富的素材、更多的实现渠道和更有效的交流方式,更可以使“生生”、“师生”、校内与校外、学习伙伴之间的交流更为快捷。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流程如下所示:教师:创设情境-启发思考-指导求新-激励创新;学生:进入情境-自主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在这种模式下,小学语,文教学要达到有效直至高效可以采用以下策略:
1.1利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力的培养首先是意识的培养,意识的培养离不开兴趣的培养。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可以抓住学生对信息技术非常感兴趣的心理,因势利导,课前精心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吸引学生的注意,将他们的兴趣逐步转移到语文学习上来。
1.2利用网络拓展知识面,培养学生选择信息、筛选处理信息、重组信息的能力。在信息社会,衡量人才的唯一标准不是知识的拥有量,而是是否具有索取新知识的能力。语文教学中,可充分发挥多媒体网络独特的优越性,让它提供与课文相关的大量信息,供学生学习时自由查阅。这样在学习课文内容的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搜索信息的能力。
1.3利用计算机工具,自主创作,培养学生实践与创造能力。培养创造能力是培养未来人才的需要,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教学中,我们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自主地创作设计,把软件应用融入到课件中,让学生把自己的思考展现在计算机屏幕上。信息技术环境实现语文教学目标才是最根本的目的,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语文教学不能只顾形式上的热闹,而要讲究实际效果,要根据语文教学的需要,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相应的信息资料,采取相宜的策略,通过适当的途径,运用有效的形式,让学生学得活,学得好,得益多。
2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方法
通过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实践研究,我们得到了一些开展教学的创新方法和启示。
2.1主题型教学方法。主题型教学方法指的是学生围绕一定的主题,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收集、整理与主题有关的信息,在教师帮助下进行学习、评价的教学模式。这种方法具有丰富性、灵活性。因为主题可以是人文学科的,也可以是自然科学;主题可以是内容方面的,也可以是艺术方面的;可以是文本的,也可以是超文本的(如影片欣赏);可以是比较异同的,也可以是单纯求同或单纯求异的;同时主题可以来自教材规定(提供)、教师规定(提供)或由学生自己选定。
如语文学科中“试飞”等课的教学,如果组织学生到网络教室进行上课,围绕某一主题,搜索“试飞”,不到1秒钟时间,可以查到很多有关“试飞”的信息(具体数据与网络环境有关),“试飞”的作者简介,课文涉及到的人物、性格特点,时代背景,以及很多的分析评论等等。学生眼界一下打开,对课文的兴趣与理解也一下提升很多。
2.2合作交流型教学方法。协作交流型教学方法指的是分工合作为特征的教学方法。“合作学习”时,必须注意处理与“自主学习”的关系,把学生的“自主学习”放在第一位,“合作学习”在“自主学习”基础之上进行。实验教师可利用竞争式学习、协同式学习、伙伴式学习、角色扮演式学习等四种基本合作学习模式和人机协作、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等三种基本途径,培养学生竞争能力与合作能力,学会与人交流、与人合作、与人竞争、与人相处以满足新世纪人生存的需要。
2.3自主探究型教学方法。自主探索就是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探索。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先由教师进行启发引导,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学习;在探索的过程中如果学生遇到自己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教师应该加以适当的点拨和提示。
例如在学习《美丽的西沙群岛》时,可以带领学生到“海底遨游”,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西沙群岛的动物、植物的图片和影像。让学生通过查看有关的视频和文字资料,进一步的了解西沙群岛的物产,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自己所看到的内容进行有组织的描述。这样一来不仅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
2.4展示型教学方法。展示型教学模式指的是从展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入手,使学习者主动构建知识的教学方法。如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语文阅读课”,是根据教学目标、特定的教学组织形态以及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而进行的多媒体网络环境中的自主学习过程。它又有别于传统的书本文字阅读,它除了一般的文字阅读外,还具有超文本的阅读,如声音、图像、动画、视频、影片等,它比传统的文本阅读更快捷、更丰富、更精彩,具有更大的自由度。从学生角度来看,多种媒体参与教学,能提高学习积极性,更有利于激发学习内动力;从教学的环境来说,信息源更加丰富,信息传输更快捷;从信息的显示形态来说,图文并茂,精彩生动,具有丰富的感知材料,极易产生意境。这些与传统的阅读教学相比都有明显的优势。
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技术的普及,使人们的文化领域内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繁荣和发展,也使多元化的文化思潮萌生汇集在一起充斥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由于文化市场发展的层次不齐必将导致腐朽的落后的文化思潮也相伴而随。小学生所处的成长阶段决定了其正确的思维辨别力、认知力和判断力还未形成,这使小学生避免不了在日常的文化生活中受到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侵蚀影响,这就需要加强小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以抵御不良文化的侵害。
二、探讨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引入人文性教学的策略
(一)潜心阅读文化经典,积淀人文素养
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汇聚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血和文化结晶,又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和发展下来,铸造了中华文化丰厚的文化宝库。在这些文化宝库中无不珍藏着许多名家名作,无不彰显着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而这些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博大的民族精神可以成为小学生身心发展成长的养料从而沉淀为其文化素养。通过对优秀的文化经典名作进行研读和挖掘,提升小学生文化素养不失为一种可行的途径。例如: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有选择性选取一些古代的诗词歌赋,比如《弟子规》、《论语》、《诗经》、《唐诗三千首》等,让学生通过泛读、细读、朗诵、背诵、默写或者朗诵比赛等形式开展品味经典语文教学学习活动,教师并要求学生以读书笔记的形式把自己对名家名言的内心感受和解读写出来,而后教师进行仔细评注以跟踪学生的内心变化和人文体验并及时给予鼓励和指正,最终使学生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形成一种自我人文体验并内化为自己的言行规范。
(二)挖掘培育情感,潜移默化人文素养
每一部文化作品字里行间无不是作者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凝练,无不是是作者思想情感的喷发聚合,这就需要学生深入到作品本身去挖掘去体会。同时也要求教师对学生研读名篇精品的学习过程中给予指引,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方式去挖掘作品背后所隐藏着作者深厚内在文风,以及丰富的文化资源中所展现出来的文学审美情趣,最终使这一文学作品的研读教学过程真正成就学生的人文培养过程。值得注意的是,在人文素养培育过程中情感教育起着核心和支撑作用,高尚的情感、暖人的情感能够活化人的心灵,使心灵插上飞翔的翅膀向更高层次发展。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性教学手段一定要激感内涵,以情施教,,以情感人,注重情感教化作用并把情感教育融合入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和方面。例如,在进行《背影》这一教学活动时,教师让学生对《背影》采用细读的方式进行,并让学生带着“文章中哪些词语和语句让你能够感受到作者对父亲的心疼以及父亲对作者的眷恋之情”这样的问题去阅读文章,随着对文章深入的研读很多学生能够从“肥胖的身体爬上月台”“蹒跚地走在铁道上”,“看见背影我的眼泪很快流下来”等语句中体会作者细腻的感情和内心的独白,更能够感受这种文字间荡漾的亲情人文之美。通过这一情感挖掘语文教学活动,学生从作品深处感受到了散文创造的细腻笔锋和中华浓厚的家庭亲情观念,从而使这种人文情怀滋润学生的心灵并潜移默化地促使学生去珍惜亲情去关爱父母。
(三)加强语文实践活动,提升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5-0063-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5.038
小学语文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当前,虽然小学语文教学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由于长期受传统教学思想的禁锢,其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仍存在一定问题,进而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阻碍了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理念的真正落实。对此,我们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避免形式主义,从思想理念到具体的课堂实施,都必须遵循小学语文新课程的要求。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推动着人去探求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小学语文教学中,一旦学生有了饱满的学习兴趣,便会对学习产生强烈的需求,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相反,对语文不感兴趣,他们就不愿也不会主动去学习,学习效果自然不好。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掌握学生的学习心理,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关注学生,开展竞赛,激发兴趣
小学生有争强好胜的特点,竞赛时往往处于紧张、兴奋状态,能高效地进行知识传递和吸收。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根据教学内容,合理组织竞赛活动,让他们比一比谁认的字多、谁组的词多等,从而激发学生的好胜心,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
(二)联系生活,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兴趣浓厚,更有利于学习。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联系生活,创设情境,再现课文内容,让学生身临其境,还要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经验,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加深感受。如教学《司马光》时,我联系生活,创设了以下情境:“一名小孩不慎从窗口摔出,情急之中抓住了窗沿。此时你就在现场,将怎样施救?”学生纷纷开动脑筋,出谋划策。不仅如此,他们还将此与司马光的处境很好地交融在了一起,对课文中司马光的机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感悟。
(三)把握时机,运用多媒体,激发兴趣
多媒体集声音、图像、动画、图片等于一体,具有鲜明的表现力与直观的形象性,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唤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把握时机,恰当好处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为学生展示更为形象直观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不知不觉地进入到最佳学习状态。
二、科学使用语文教材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依据,是学生所学知识的主要来源。可以说,教材的使用是否成功直接影响着教学内容的合理性,决定了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教材的使用,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把教材作为完成语文教学的一种资源,大胆地调整教材内容和进度,从而让教材在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中真正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一方面,要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科学使用教材。语文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教师要深入研究语文课程标准,对其中提出的语文教学要求有一个透彻的把握,并据此调整教材内容,优化、整合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要结合学生实际,科学使用教材。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学内容应符合他们的实际情况,满足他们的需求。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增加或补充某些内容,删除或者减少学生已经掌握的某些内容,在内容的呈现上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符合他们发展需求的内容。需要注意的是,教材本身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不违背教材的基本原理、基本内容、基本思想、基本方法的前提下,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联系生活,对教材内容进行拓展、延伸,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只有这样,精读课标,深钻教材,细研学生,根据教学需要灵活调整教材内容,适当扩充和删减教学内容,尝试多种构思,才能让学生掌握更多的语文知识。
三、创新教学方法
以往小学语文教学大都采取“满堂灌”“满堂问”“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课堂教学效果自然不好。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教师必须改变这种单一的“注入式”教学方式,采取新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感悟、体验课文内容,掌握语文知识。
(一)采取分层教学法
学生存在个体差异,他们的语文基础、兴趣爱好、学习态度、理解能力等各不相同,若教师采取“一刀切的教学方式”,显然不可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实际出发,实施分层教学法。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客观地认识学生存在的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安排不同层次的学习任务,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因材施教,以确保人人都能有所收获,有所提升。
(二)加强小组合作学习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加强培养学生的多角度和创意性阅读,注重拓展他们的阅读视野和阅读范围,让学生在拓展性阅读训练中逐步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阅读作为提高小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关键和基础,在小学生的语文学习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知识结构加强对学生的阅读训练,通过阅读方式和阅读范围的延伸来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让学生在大量的文本阅读中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本文主要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拓展性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策略进行了简单的分析研究,以期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帮助。
一、拓展性阅读教学在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拓展性阅读教学强调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的阅读训练,通过对学生教材阅读的延伸来增加学生的文本阅读量,从而让学生在博读、多读的状态中实现语文素养的提高。但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不当等原因使得拓展性阅读教学在实施中存在较多的问题,其具体表现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课堂阅读拓展形式单一
教师在小学语文的拓展阅读教学中采用的拓展形式常常比较单一,致使学生阅读兴趣不高。如在讲述关于春天的教材作品时,教师通常在引导学生进行课文学习的基础上又让学生进行古诗《春夜喜雨》的背诵,并让学生通过古诗的背诵和课文的学习来想象春天的情境,这种单一化的拓展方式只是学生低水平的阅读重复,不利于学生知识的迁移,从而抑制了学生阅读兴趣的提高。
(二)教学目标不明确导致拓展过度
教师在教材作品的讲述中要根据教学需要对作者以及作品的创作背景进行必要的补充阅读,让学生在背景材料的阅读中增加对文章的理解和认识。但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一些教师对课堂教学目标没有明确的认识和把握,导致他们在进行文章背景资料的拓展时存在着过度拓展的现象,使得许多拓展内容与教材作品的联系并不大,从而容易使学生产生注意力分散的现象,不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拓展性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在当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拓展性阅读教学的实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活跃了课堂氛围,激发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但教师在实施过程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并没有真正发挥拓展性阅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从而导致了课堂教学效率低下。要改变这一现状,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教材阅读与课外阅读的有机结合,通过积极有效的教学策略来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以增强学生的语文能力。
(一)加强对阅读资料的搜集,丰富拓展阅读形式
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的实施不仅要求教师要加强对学生教材内容的阅读训练和积累,还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对阅读资料的搜集,以作为学生教材文本阅读的有效补充,从而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语文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立足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在充分利用语文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阅读空间的拓展,以优化学生的阅读环境,促进他们阅读视野的拓展。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引导学生对相关阅读资料的搜集,从而丰富拓展性阅读教学的形式,让学生在课文的学习中能够更轻松地走入课堂,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强化对阅读信息的整合,拓展教材阅读的内涵
教师在讲述语文课文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加强对所搜集的阅读资料的整合,通过对课文内容的适度拓展使学生更全面的了解课文内容,例如通过整合拓展阅读材料,使学生较为详细的了解文章写作背景,有助于学生深层次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从而产生共鸣,以达到激发他们对课文的阅读兴趣的目的。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的重难点对学生进行阅读拓展,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扩大阅读空间,还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涵的理解,增强他们的对课文的感悟能力,进而克服学习中的难点,树立对语文学习的信心。
(三)积极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是学生进行课堂阅读的补充,也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方式。在小学语文的拓展阅读教学实施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设立图书角或布置课下阅读任务等形式来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让学生在良好的阅读环境中逐渐培养阅读的兴趣,促使他们阅读能力的不断提高。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课时计划,定期举办课外语文知识竞赛活动。例如,设置和课文内容联系紧密的课外问题,让不同小组的学生进行抢答,并给予获胜者一定的奖励。以这种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往往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方面,学生为了在竞赛中获胜会主动的进行课外阅读,阅读效率会得到较大提高,另一方面通过课外阅读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三、总结
总之,拓展性阅读作为学生语文课堂阅读的延伸,是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和探究性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和方式,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有重要的意义。针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拓展性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要加强对教学方式的改革与创新,通过对阅读材料的搜集、整合以及开外阅读活动的组织来不断拓展语文阅读教学,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他们综合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的关键在于教师教育理念的创新、教材应用的创新、教学策略的创新和教学模式的创新。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1.坚持与时俱进的教学原则。现代社会的发展状况瞬息万变,教师的教学思想也应该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适时地作出调整,坚持与时俱进的教学原则,不断吸收先进的教学手段,丰富自己的课堂教学内容,例如,在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的先进教学方式,为学生的课堂学习营造生动的情境氛围,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愉悦,在良好的情境氛围中加强对知识的吸收和理解,增强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使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不断得到提高。
2.坚持教学方式多样化的原则。在以往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大都非常关注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而忽视了对学生语文表达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只会学习死知识,而无法将学到的语文知识灵活地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实践当中,这样的语文教学方法本身就存在着很大的弊端,更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实际应用能力,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式,丰富语文教学的课堂内容,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语文学习的趣味性和强大魅力,增强语文学习的自信心,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学习水平。
3.遵循“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将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具有绝对的权威,使学生的管理者,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个性能力的发挥,对于学生的个性成长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现代教育应该积极顺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扮演好指导者的角色,指导学生掌握正确学习语文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基本原则,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充分体现创新教育的价值,鼓励学生自主性的学习,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二、小学语文创新教学策略
1.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心理学的研究结果说明,富有创造力的人对于客观事物中存在的明显失常、矛盾和不平衡现象容易产生强烈的兴趣,他们对事物的感受性特别强,能抓住被常人漠视的问题,能认识和评价自己与别人的行为和观点。这种心理特征反映在学生身上,往往表现为“打破沙锅问到底”的钻研精神,不唯书、不唯上、不唯师的独立意识,敢于质问甚至唱反调的否定精神。如在学习《草船借箭》一课时,同学们认为从“诸葛亮下令让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一字儿摆开”这句话能体会到诸葛亮智高一筹,考虑周全,我肯定了他们的看法。可有一位学生并不赞同这种意见,他认为诸葛亮这样安排有点冒险,考虑问题欠妥,理由是:“在下令掉船时难度很大,一是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船阵太长;二是一边插满箭船只容易失去平衡,这样的话不怕翻船或调船失败吗?”对他的“出格”想法我大加赞赏。如果老师没有师生平等的教学观念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面对学生的突出表现横加指责或简单否定,就会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应该有博大的胸怀、求实的态度,鼓励学生不从众、不唯书、不唯师,成为保护、激发学生创造力的支持者。
2.充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问题意识对小学生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语文教师要为学生留有足够的空间进行思考,使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形成主动发问的良好习惯,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灵感,督促学生进行课前预习,通过预习发现学习中的问题,带着问题去听课会提高课堂效率。可以让学生们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列出来,然后分成小组进行讨论,使学生们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3.把探究式教学引入小学语文课堂。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丰富多样的,因为课本中包含了文化百科和社会现象,学生在语文课堂的学习过程中,不仅学到了基本知识,还增加了语文方面的文学素养。把探究式教学引入教学环节能够将重要的知识挖掘出来,通过问题情景式教学展示出来,学生们在探讨的过程中实现共同的进步。通过发问的形式,可以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激情,培养学生深入思考的习惯和意识,从而真正提高文学素养。
4.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激励。小学语文教学环节中,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对于教学氛围的营造是非常重要的,这能够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小学生是特殊的群体,自学意识较差,面对困难,自己解决的能力不高。如果身处的又是较为严肃沉闷的教学氛围,产生的学习恐惧心理可能会更大,对于疑难问题更不敢发问。教师适当的鼓励能够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师对于学生微小的进步要给予肯定和表扬,使学生建立起自信心,产生成就感,这种感觉的培养对于学生来说很重要,有了信心才有学习的动力。教师还不能忽视后进生,给予后进生更多的关爱,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全面地发展,培养出综合能力强的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
5.采用提问式与鼓励式教学方法。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提问式的教学策略开始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重视,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育手段,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基本学习情况合理地设置问题,使所提出的问题符合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接受能力,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提问,能够使学生集中注意力进行学习,并且对教师讲解的知识能够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理解。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学生都渴望得到别人特别是老师的尊重和欣赏。赏识与鼓励能让学生信心百倍,导致成功,而抱怨往往会让学生自暴自弃,导致失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肯定少批评,多鼓励少抱怨。
6.为学生营建良好和谐的课堂氛围。成功的语文教师要能够使语文课堂中充满激情,学生学习热情被充分调动,有自主学习的激情。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明确文章的感情基调,把作者的思想感情做好铺垫,营建一种情感氛围,这种情感能够深深影响学生,学生带着情感色彩去学习,作者、教师和学生能够产生感情的共鸣。
小学语文课改,是伴随着基础课程的价值定位来检验其实效的。小学生对中华民族诗词文化的充分了解和获悉,是他们传承中华文化的瑰宝重要渠道。
一、小学语文古典诗词课程特色
小学语文古典诗词是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教材,也是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文化的真实体现。教材所选诗词短小精悍、形象生动、可充分启迪学生智慧,扩充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知识面进行深入了解,对小学生魅力培养、人格塑造、情感素养以及综合能力等,都有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小学语文古典诗词教学策略
1.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是提高他们语文素养的主要和关键因素所在,也是初步了解古诗词,体悟民族精神和智慧的主要体现。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更新,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是提高小学生语文古典诗词教学策略的有效措施,还可以实现学科间的有效融合。
2.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探求优化古诗词教学方法,迎合小学生学习知识天性。可以从其兴趣出发,寻求一种贴近小学生心理认知规律的方法,提高小学古典诗词教学效率。在教学中,要以个性化教学方针,注重珍视学生感受,启迪学生智慧,淡化诗词讲解,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正确认知诗词背后的意蕴。以诵读和情景交融式教学活动,能让他们体味古典诗词的教学境界。
3.让小学生充分领悟中国古典诗词教学的意境美,以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让他们由衷的感受诗词意境。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领悟当时做诗词的文人那种曼妙的遣词造句之美。给他们充分的想象空间,增强他们的审美情趣,让他们多阅读课外诗词,从情感上升华出对古典诗词相契合的交融之美。
新课改的理念虽然给语文教学带来了许多可喜的变化,但也出现了很多值得反思的现象。语文课改纠正的是在中小学系统传授语言学等知识的教学方法,而没有反对“必要的语文知识”的学习、传授。相反,我们必须研究,中小学到底需要教授哪些语文知识,如何教授这些语文知识;需纠正的是不民主的、不倾听学生个性声音的教学,并不反对教师必要的、关键性的价值引导。因此,语文教学不能搞新的形式主义,必须体现教师、学生、教学存在的真正价值,即“教学的价值”。那么,如何使教师拥有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理念,掌握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呢?
一、课堂教学环节设置的有效性
课堂上环节很多,但每一个环节没有一个明确的训练点,也没有一个要达到的具体的目标,不知道这个环节为何而设。但凡这种没有明确目的性的环节,一定不能让它占取课堂时间。所以,每一节课,我们一定要结合目标找准切入点,由这个切入点展开具体的学习,这样,既能使课堂简洁,又能使课堂更有效。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更应该善于用形象、直观的表达方式,创设情境,以情生情,让学生感受到形象的鲜明性,进而加深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课堂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陶冶学生的情操,升华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四环节教学法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崭新的面貌,使教学悄悄地发生了转变。语文课堂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科学把握教学四个环节,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使语文课堂达到高效。
二、课堂问题设置的有效性
在教学之前,我们必须依据课程标准、年段要求,深入、认真研究学生实际,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才能真正体现因学定教。脱离学生的实际,一味追求“时髦式”教学,不是新课改追求的课堂教学。其实,细想一想,现在各种研究课、大赛课上,执教老师最担心的是什么?往往是担心所遇到的“这个班的学生”水平是不是能适应自己的教学设计。在一定程度上,这些教师往往就在“撞大运”,如果学生的学力与自己的教学设计“合拍”,教学就顺利推进;反之,就很难顺利进行。因此,我以为,有效的教学首先不是考虑教师用什么一鸣惊人的新“招”,而是要首先研究学生,然后是研究适宜的内容与目标,最后才是方式、方法问题。一句话,学生的实际是最重要的教学设计的起点。一是问题的设置既要有挑战性,又要能够达到发展学生的思维、想象的目的,但也要难易适中。正如大家都熟悉的摘苹果理论:枝头的苹果要是让摘的人感觉努力跳一跳就能摘到,他才会有兴趣,有信心,但如果他一看就觉得即使努力跳了,使劲跳了,还是连够都够不着的话,那么那个苹果再鲜艳、再诱人他也不可能感兴趣。同样,如果是一个已经蔫了的甚至是烂掉的苹果的话,那么就算摘的人一伸手不费一点力气就可以摘到,谁又会稀罕呢?二是问题的设置要灵活。有些问题,换一种问法,达到的目的是一样的,但学生的接受度就不一样了。
三、学生主体性发挥的有效性
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即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学生是课堂学习中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实践过程,教师的作用则是隐性的,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在课堂教学中,应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引导学生自我发展的教育是中国教育转型时期对教育模式的一种探索,它以引导学生主体逐步按照社会方向学会自己教育自己、自己发展自己为核心。它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自我发展成为马克思所说的具有人的类本质——“自由自觉的活动”,它将建立起把服务祖国人民与实现自身价值相统一的教育机制。二是当前教学的主流是强调学生的“主动发展”。“主动发展”的内涵是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主体意识,有较高的成就动机;热爱学习,求知欲强,能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学会学习,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主动地规划自己的学习任务和发展方向。三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学生,是能思考、能活动的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学生学得好坏取决于他们的主观努力和能动作用。教育者的种种努力,都是为使受教育者知道应该怎么学,都是为了使学生愿意学、喜欢学、主动学。
四、语文教师语言的有效性
教师语言素养也是教育艺术修养的一部分。教师语言是向学生表达思想感情和传递知识的重要手段。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直接影响教育效果。小学语文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儿童,因此,语言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教师的语言必须清楚明白、科学准确和生动活泼,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在教育和教学中,小语教师要努力使自己的口语儿童化,加强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力争做到清晰、准确、科学、符合逻辑,并具有幽默感。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将教师素养概括为六条,其中第五条便是:教师要有高度的语言修养。语言是人们进行社会交际、思想交流的工具,掌握和运用语言是语文教师的一项首要的基本功。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加强自身语言修养十分重要。一是教学语言要准确。教学中,教师无论是介绍、引导、总结,还是下指令,语言都一定要是精准的。二语言要有效。很多老师老觉得课堂上时间总是不够用,其实老师废话太多就是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如鼓励学生,对学生精彩的发言,对学生突出的表现,只需要送上老师或真诚的赞美、或肯定的眼神、或会心的微笑,或是同学们发自内心的掌声就已经足够。
关键词 小学语文;个性化作文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27-0024-01
新课标中明确要求,写作要有个性和创新性,写作时应该由作者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兴趣爱好等,自己安排写作的内容,这种个性化的写作最重要的就是素材的积累,特别是生活素材的积累,以便能在写作中抒发自己的情感。因此,个性化作文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出发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小学语文个性化作文教学策略
1.作文在命题上缺少个性化。写作最基础的环节就是作文的命题,只有确定了作文的题目,才能围绕题目展开写作内容,因此,个性化的命题对个性化作文非常重要。但当前,教师在作文的命题上并没有太多的个性化可言,教师在拟定作文题目时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主观性,不符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他们的年龄特点,很多都是凭借着自己的所感、所想来拟定题目,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思维方式的发挥。
2. 教师对学生的写作训练缺乏个性化引导。在小学阶段,都会配有专门的作文训练课程,目的就是为了给教师充分的时间帮助学生解决写作中出现的问题,但调查发现,多数教师都不会有效利用。现阶段,教师在学生的作文写作训练上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忽视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和特点。写作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长时间的学习过程中一点一滴锻炼出来的,而小学又是接触写作最早的阶段,对学生以后写作能力的养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若在小学阶段得不到有效训练,就会直接影响到他们以后的写作水平。而大多数教师把过多的精力放在了写作技巧的讲解上,没有认识到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性,使多数学生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式,在写作中不能体现自己的个性。也因为这种模式化的写作方式,导致大部分学生都丧失了写作的兴趣,给个性化作文教学带来了困难。
3.教师评价标准过于形式化。对学生来说,教师的评语就是对他们写作成果的最好肯定,但很多教师都不重视对作文的评价,在评价上过于形式化,忽视了对学生个性化创作特点的评价,因而扼杀了他们写作的兴趣。调查发现,教师对小学生作文的评语主要是优良中差或者是甲乙丙丁这几个内容,没有具体的评价语言,不能针对学生写作中出现的具体问题进行详细评价,时间一长,学生在写作中积累的问题就会越来越多,阻碍了其写作水平的提高和个性化写作思维的发展。另一方面,有的教师虽然对学生作文中出现的具体问题给出了评价,但并没有涉及个性化写作的相关内容,严重阻碍了学生个性化写作的发挥。
二、小学语文个性化作文教学策略研究
1.教师应该转变观念,树立个性化作文教学的观念。笔者认为,教师应该树立自己的教育观念,特别是在作文教学上,更应该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应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写作。同时,作为整个语文教学活动的领导者,教师还应该树立个性化作文教学理念,帮助小学生正确地认识作文、了解作文。因此,语文教师只有真正认识到个性化作文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才能在实际教学中以个性化作文为教学基础,引导学生提升自身的作文水平。
2.教师的作文命题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命题作文就是所有学生都根据教师拟定的题目来写作,这是最传统的作文写作训练方法,但新课标要求教师要进行个性化的作文教学。因此,语文教师要深入研究作文命题,将作文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以学生生活中的素材为写作对象,这样才能激发他们对生活的回忆和想象,从而写出能表达自己真实情感的文章。另外,教师也可以利用小学生的个性思维特点,进行多种写作题材的训练,可以通过提供话题,让学生围绕这个话题进行写作,体裁不限,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写作能力。例如,教师可以以“学校”为话题,让学生们自拟题目,由于不限体裁,可以是记叙文、说明文,也可以是诗歌和散文,通过这种不限体裁的写作方式,学生可尽情地抒发自己的情感,促进个性化写作能力的提升。
3.对学生的写作内容进行个性化指导。学生写作训练、教师指导应该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因为学生的写作能力基本上都是在后天的学习、锻炼中慢慢磨练而成的,因此,教师的个性化作文教学应该以学生的生活环境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样选用的题材才是学生所熟悉的内容,才能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快乐的写作氛围。教师也可以选用情境教学,以小学生感兴趣的材料为教学内容,可利用童话故事,让小学生在充满童趣的环境中完成个性化的写作。例如,在小学作文练习课中有这样一个题目:从下面几组事物中任选一组,以他们为主人公,想象一下他们之间可能发生的故事,然后根据自己的想象编成一则小故事。注意语句通顺,条理清楚,如果不想写提供的事物,可另选题材。①铅笔、橡皮、转笔刀;②小溪、河流、大海;③眼睛、耳朵、鼻子、嘴。在开始练习之前,教师可以先设置一个童话情境,通过这一童话情境引入这节课需要练习的内容,如教师可以先问学生喜不喜欢读童话故事,喜欢的童话故事有哪些,然后再为学生讲解自己创作的童话故事,让他们为这篇童话故事续写一个结局,最后再引入该堂课需要练习的内容。通过这种方式来发散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写作。
4.教师应该对学生的作文进行个性化评价。所谓个性化评价,即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评价方法,尊重学生作文上的差异,鼓励他们进行写作理念的创新,并根据其作文的类型进行不同风格的评价,在评价过程中,不能单纯地利用一个字对整篇文章进行评价,应该使用不同的评价标准。例如,如果写的是看图作文,只要学生把图片中所表达的意思表达清楚了并且语句通顺,教师就应该对其进行表扬;而对没有表达清楚的学生,则要针对他们的不足进行特殊指导,帮助他们改正不足。通过这种灵活的评价方式,能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培养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资,有利于其实现个性化发展。
对小学语文教师来说,小学语文个性化作文教学是一项长期坚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不断地转变教学方法,才能与学生自身的发展特点相适应。而我国素质教育的实行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保障,只要小学语文教师积极地响应国家素质教育的号召,以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就一定能为学生的个性化写作创造轻松的环境和条件,让学生切实抒发自己的情感,充分展示他们独特的个性与魅力。
参考文献:
[1]吕艳辉.小学语文个性化作文教学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11.
[2]殷涛.个性化作文教学研究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10.
语文情境教学,我认为就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从教学需要出发,创设与语文教学内容相关的场景和氛围,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引发学生情感体验,使学生在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中获取语文知识。
二、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的实施策略
1.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直观情境
如今,随着我国科技的迅猛发展,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了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教学手段,同时也因其身上所具有的种种优势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和喜爱。它集声音、文字、图画、动画等于一身,具有声像并茂、视听结合的特点,可以将枯燥抽象的文字内容以形象、直观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这对于正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的小学生来讲,既能很好的理解课文内容,还能对他们产生极大的吸引力,因为小学生年龄小,他们自控能力差、注意力涣散,如果我们不能运用新颖、有趣的教学手段去吸引学生眼球,学生一整节课都会处于游离、开小差的状态。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我们应该根据语文教学内容合理运用多媒体,以为学生创设直观性的教学情境。
比如,我们在学习五年级上册21课《圆明园的毁灭》这篇文章时,如果仅靠我们口头语言和教材文字的描述,这对于年龄尚小的小学生来讲,恐怕难以让他们对文本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领悟,因此,我就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观看了圆明园毁灭前和毁灭后的相关录像,这样,圆明园的辉煌景观和残垣断壁一一呈现在了学生面前,这就使学生迅速进入到与课文内容相应的激昂悲愤情绪中,从而达到让学生记住屈辱历史、增强民族使命感的教学目的。
又比如,在学年级上册2课《黄山奇石》这篇文章时,如果只靠书中文字对黄山奇景的描述,对于更升入二年级的小朋友来说,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就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观看了黄山全景图以及不同种类奇石的图片,这样,学生就对文中描写的黄山奇石的形状有了详细了解,弄清了黄山奇石的岩石奇在哪里,进而激发出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2.利用背景音乐,创设情感情境
孔子曾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确,音乐是一种诉诸于人的听觉、启动人的联想和想象的一门艺术,尤其是动听、悦耳的旋律,更容易打动学生的心灵,进而将他们的情感带入某种境界中。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上,我们可以根据文章内容,选取与文章情感表达类似的音乐,同时调动学生听觉、视觉等感官,让学生随着背景音乐去仔细品读课本中的文字,以使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并与文章作者产生思想上的共鸣。
比如,我们在学习四年级上册20课《古诗两首》中“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时,为了使学生在情境中精读课文,并真切感受诗人与朋友话别的情景,我为学生播放了《送别》这首歌,让学生在“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的歌声中去朗读这首古诗,这样学生基本上就能正确把握这首作品的基调,并深切体会到诗人与朋友之间依依惜别的情感,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利用角色扮演,创设体验式情境
小学生活泼、好动,而且表现欲望极强,因此,我们可以抓住学生这一特点在课堂上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体验课文中的情境。而且,新课程教育理念提倡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参与者,教师是课堂活动的引导者、指挥者,教师应该竭力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使学生的主体作用与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我们应该根据文章内容,让学生对文本中的角色进行角色表演,教师在一旁给予适当指导和帮助,以让学生正确把握书中人物性格,亲自经历书中人物的心理历程,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活动主体的同时,提高学生表演能力和协作能力,从而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比如,我们在学习四年级下册14课《小英雄雨来》这篇文章时,我就选取了其中一个片段让学生进行角色表演,如文章中的第四段,让学生分别对雨来、扁鼻子军官、鬼子等角色进行扮演,经过我的精心指导,学生把这几个人物表演得惟妙惟肖,既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又使学生真实感受到了小英雄雨来热爱祖国、机智勇敢的精神品质,整节课的学习氛围也显得愈发浓厚,学生对文本内容也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受。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提高教育水平,培养真正的人才也成为每个国家的重中之重。在我国,长期固有的传统“填鸭式”教学方法,严重阻碍了教育的进步,束缚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相对被动,课堂效率低下。在新课改形式下,课程改革和新的教育理念应运而生。《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教育实质是对人才的性格、品德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塑造,可见,小学语文教学对新理念的贯彻和实施对学生的品格完善至关重要。
二、教师的理念改革
作为教师,接受和贯彻新理念的程度紧紧关系着新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收效成果。新理念在小学语文课堂上的构建,必然离不开教师教学理念的改革。只有敢于接受新思想,大胆进行改革,总结新的教学经验的语文教师,才可能把新理念真正运用到课堂中去,才能够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情境。
很多教师因为没有彻底进行理念改革,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对新理念的试验和摸索阶段时就出现了很多问题。有的教师并不相信新理念能带来真正的收效,觉得没有必要改革;有的虽然愿意接受理念革新,却找不到合适的教学策略,因此仍然使用传统的授受式教学方法;还有一类教师非常积极尝试,但却因为经验不足,不能够自主地运用新理念,因此收效不高;更有一类教师虽然非常赞赏新理念,可是由于应试教育的根深蒂固,以分数为重的学校仍占多数,教师出于压力,不得不以牺牲新理念的教育来谋求表面上看起来十分光鲜的分数和排名。
作为教师,只有充分意识到新理念在教学中的优越和必要性,才可能在实践上真正地落实“把课堂还给学生”,才可能尽快掌握新的合适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合作互助精神。而当新理念能够真正地被运用自如的时候,可以使得学生的成绩获得很大进步。
三、教学策略
小学生因为年龄太小,还不能领会学习的必要性,比较贪玩好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策略关乎着课堂的实际成效。
首先,应当尊重和保护学生鲜明的个性。教师应当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而不是过去“满堂灌”的方式去加工一个个一模一样的产品。让学生保持自己的特性,有助于培养人才的创新意识,更助于培养学生养成完善的品格。当然,在实际的过程中,学生自身也存在互相之间抄答案和模仿的行为,这就需要教师多鼓励学生找到自我,学会自主思考,告诉学生从来没有标准的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摆脱抄袭别人作业或抄答案书的坏习惯。
其次,应当寓教于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尚处于童年少年时期,对外界的一切好玩的东西都充满了好奇和喜爱。如果依然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会让学生觉得语文枯燥乏味,出现厌学情绪。因此适当地采用寓教于乐的方式来讲解知识,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之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在讲到古诗词的时候,可以给学生讲讲诗人的趣味故事,增强学生对诗人的了解和兴趣。学习童话故事时,可以开展讲故事比赛,鼓励学生多阅读,甚至可以自己进行想象和创作。这样,在玩游戏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量,还可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口头创作能力,间接地提高作文修养。另外,语文课堂中也可以与美术或音乐等形式相结合,让学生做游戏,画画猜成语或学唱被谱成曲子的古诗词。
再者,善于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过去授受式的教学方法中,常常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用笔记下然后背诵,考试时再将答案背写上去。虽然能够短时间内在分数上有很好的收效,可是并没有培养出学生的创造力,只是一群死记硬背的木偶。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不仅能让学生体会到自身的成就感,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例如,在学习课文的时候,背诵经典名段之后,可以让学生脱离原文进行再创作。然后再通过与原文的对比,评判优劣,原文优点是什么,学生的作品的优点是什么。在创作的过程中,学生能体会到当个“小作家”的感觉,慢慢提升对作文的兴趣。而在对比过程中,可以找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进而主动尝试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最后,及时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调整教学策略。为了能够尽快找到最好的适合自己的教学策略,教师在多学习别的老师的教学经验之外,更是需要经常调查学生的学习状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经过分析和思索,及时发现学生的薄弱环节,在课程设计上及时作出相应调整,弥补课堂设计带来的不足,力求找到最适合的教学方案。
五、结语
新理念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渗入,无疑是值得肯定的。本文提出的几项策略是本人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摸索总结出来的,希望能给各位教师一些帮助。如果各位教师能够用自己对教育的一片热忱来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勇于探索尝试和及时调整,必然可以找到新理念下适合自己的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