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0 14:59:3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德育原则的内涵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二是认为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和会计确认与计量原则的修正与限制。如IASC认为,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指信息如果要想如实反映其所拟反映的交易或其他事项,那就必须根据它们的实质和经济现实,而不是仅仅根据它们的法律形式进行核算与反映。我国也有许多学者认为实质重于形式是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和会计确认与计量原则的修正与限制。而我国的《企业会计制度》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却没有明确指出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内涵与应用标准。
笔者认为,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内涵的认识产生分歧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以往在研究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和会计操作修正与限制原则的过程中,忽视了对会计行为与会计信息因果逻辑关系的研究,人为地造成了二者逻辑关系上的混乱。而一直以来,我国会计理论界的许多学者都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同会计操作修正与限制原则笼统归于会计核算基本原则,未能明确区分与比较二者的逻辑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也混淆了人们对会计核算原则,尤其是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同会计操作修正与限制原则内涵的认识。
依据行为逻辑理论与会计行为理论,笔者认为明确会计行为与会计信息的因果逻辑关系不仅是区别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同会计操作修正与限制原则的要求所在,而且是更准确地具体把握各项会计核算原则(包括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内涵的条件。其原因在于:会计操作修正与限制原则是对会计行为(包括会计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确认与计量、披露等)及其相关依据(含有关会计核算原则)和影响因素(如成本――效益比等)的界定,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则是对会计行为结果――会计信息的界定。会计行为影响会计行为的结果――会计信息,会计行为的结果――会计信息反映会计行为的合理、合法、合规性。如果没有对会计行为修正与约束的动“因”,就不能产生会计信息披露与报告所要求的效“果”。二者在逻辑上存在因果关系,作用各不相同,因此,必须将二者明确予以区分。以会计行为与会计信息的因果逻辑关系为出发点理解和区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与会计操作修正与限制原则的各自内涵,不但有利于我们根据会计行为与会计信息的因果逻辑对会计行为的规范性与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进行全面考察与控制,充分发挥会计操作修正与限制原则对会计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确认与计量、披露等会计行为的限制与约束作用,对于防止会计信息失真,探究会计信息失真的原由具有重要意义,而且按照因果逻辑关系将二者分别表述,可以避免将务会计核算原则混为一谈,造成的会计原则之间关系混乱、难以理解的问题,有利于进一步研究与分析各项会计原则的具体含义与应用标准。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2-0000-02
一.理论背景
(一) 八C原则
作为区别于其他文体的一种语言变体,经过多年的发展,商务英语信函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且特有的语言表达形式。就其内容而言,商务英语信函的内容和读者都有很强的针对性,而且商务英语信函涉及的是商品、询盘、报盘、订货、合同、付款方式、运输、保险、索赔及仲裁等方面;至于收信人和发信人,则主要为国际商务领域内各层次的专业人士。为了符合职场中“效率第一”的文化,商务英语信函形成了行文简洁,条理清晰,选词恰当的语言特点。此外,商务英语信函写作还要求措辞委婉,礼貌得体。所有的这些语言特点可以综合归纳为“八C原则”,即礼貌、体贴、完整、清楚、简洁、具体、准确和信用。
(二)合作原则
合作原则是由格莱斯提出的一项重要的语用学理论。在格莱斯看来,我们在交谈中好像遵循了这样的原则:“使你所说的话,在其所发生的阶段,符合你所参与的交谈的公认目标或方向”。这个原则叫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简写CP,包括下面四条准则:
数量:使你的话语如(交谈的当前的目的)所要求的那样信息充分;不要使你的话语比所要求的信息更充分。
质量:不要说自知识虚假的话;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
关系:要有关联。
方式:避免歧义;要简练(避免冗长);要有秩序。
二.合作原则在商务英语信函中的应用
一般来说,商务谈判需要四个步骤来完成,即:询盘,报盘,还盘和反还盘,接受与订货。因此,本文的信函研究对象也逐一覆盖以上四个方面,以此在“八C原则”的基础上探讨合作原则在商务英语信函中的应用。
1.询盘(Inquiry)
Dear Sirs,
Our customers have expressed interest in your COMPAQ 1200 computers and required about their quality.…before placing a firm order we should be glad if you would send us your catalogs and price-lists of such product concerned by airmail.You are kindly requested to quote the FOB New York.
2.报盘(Offer)
Dear Sirs,
Re:COMPAQ 1200 COMPUTERS
We are very pleased to receive your inquiry of 18th February and are enclosing our illustrated catalogue and price list giving the details you asked for.On regular purchases in quantities of not less than 1000 sets,we could allow a discount of 2%.Payment is to be made by irrevocable L/C at sight against presentation of shipping documents.
在信函1中,买方主要想从卖方获得两方面关于商品的信息:商品目录,商品的离岸价格。在信函2中,卖方分别对以上的信息作出了回复。在这一点上,卖方遵循了合作原则中的数量准则,也就是,在充分提供买方所需的信息的基础上没有提供多余的信息。这也与“八C原则”中的完整性一致,即商务信函应提供所有必要的信息,使所有的问题得到答复和解释。另外,在信函2中,卖方还遵循了质量准则。卖方在信函开头首先向买方确认询盘信函的发出日期来确定将要在报盘中提供的商品信息与买方所需要的信息一致。在“八C原则”中,正确性和信用原则为合作原则中质量准则的遵守提供了基础。正确性是商务英语信函写作的重要原则,除了要求写信人准确地使用语法、标点和词等基本写作要素外,还要求在信函中提供正确的信息和精确的数值等。而信用原则是指在商务交流中要求买卖双方都必须遵守基本的商业道德。
3.还盘(Counter-offer)
Dear Sirs
…As you probably know,the computers available at present on the market in South Korea,Japan and Germany are of good quality,but the price is 15-20% lower than that of yours…
4.反还盘(Counter-counter offer)
Dear Sirs,
…We much regret to say that your counter-offer is not in keeping with the current market and it is too low to be acceptable.In these days,we have received a lot of inquires from buyers in other directions and we believe our price is fixed at a reasonable level.To be frank with you,if it werent for our good relations,we wouldnt have considered making you such a favorable firm offer at the price of U.S.$ 950 per set.We cant satisfy your counter-offer for the time being….
在商务谈判中,还盘和反还盘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让对方接受自己提出的条件,在信函3和信函4中,买卖双方都在遵循质量准则的基础上试图顺利地说服对方:不说缺乏证据的话。在信函3中,买方通过对比卖方和其它地区相同商品的价格来证明卖方提出的商品价格偏高;而卖方,也通过列举自己和其他买方的合作来说明自己商品价格的合理性。一般来讲,向对方提供充分的证据来为自己争取利益可以表示出足够的真诚和对方的尊重,因而使自己的言论变得更有说服力。而从这一层面来讲,“八C原则”中的体谅原则与质量准则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即多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措辞,理解并照顾对方的愿望和感受,着重正面、肯定的谈问题,尽量避免从否定角度谈。
5.接受(Acceptance)/订货(Order)
Dear Sirs,
…
Please supply:
QuantityArticlePriceDelivery
1000 setsCOMPAQ 1200$ 870 per setAugust
Packing:Each set to be packed in a plastic box,with a wooden case as an outer package.
Insurance:W.A.for 10% over the invoice amount.
Marks:Stated as in our previous letter.
Terms:Draft at sight under an irrevocable letter of credit.
在信函5中,合作原则中的方式准则得到了充分的应用:首先,信函5中没有出现任何模糊表达和复杂句型,使读者产生歧义,相反,买方信函中的表达都相对比较简练且易理解;其次,在信函5中,买方将商品的订单信息用类似表格的方式的排列出来,使读者能够一目了然,准确地获得有关商品的信息。
显而易见,“八C原则”中的清楚原则和具体原则与方式准则有着内在的联系。所谓“清楚”就是要保证所拟写的信函内容意思清晰明了,不被误解。而“具体”是指商务信函所涉及的对象应当要具体化、明确化、要避免使用含糊、抽象、空泛的语言表达。
三.总结
随着全球经济化的发展,商务信函在全球不同国家间的贸易合作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了达到合作的目的,商务英语信函在写作过程中遵循了“八C原则”, (即礼貌、体贴、
完整、清楚、简洁、具体、准确和信用),然而在另一方面,我们不得不承认成功的贸易合作对商务英语信函的写作要求已经不局限于正确使用词汇、语言等语法层面,对于我们来说,在商务英语信函中如何在正确使用语言的基础上结合语境来促进合作有着更重要的意义。而格莱斯的合作原则对人们的交流合作有着实际的指导作用。在“八C原则”的基础上充分了解合作原则在商务英语信函中的应用不仅可以帮助学习者提高商务英语信函的写作能力,也可以使学习在商务英语沟通能力方面得到加强。
参考文献
[1]胡壮麟.语言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96-197.
[2]廖瑛.《国际商务英语――商务理论,语言与实务》,中南大学出版社,2005.
Abstract: Ecotourism is significant for wetland park.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concepts of wetland park and ecotourism, and expatiates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tourism in wetland park and summarizes five features of ecotourism in wetland park, which are protection, participation, profession, education and responsibility. Beside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seven general principles of ecotourism development in wetland park.
Key words:wetland park; wetland culture; ecotourism; longterm benefi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生态旅游是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的非传统旅游模式,生态旅游把生态保护置于旅游开发的首要位置,强调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因此,在湿地公园中开展生态旅游是湿地保护和利用实现双赢的最佳途径之一。
一、湿地公园与生态旅游的概念界定
(一)湿地与湿地公园
“湿地系指不论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 m的水域。”[1]这是一个已被国内外学者广泛接收的湿地定义。目前对于湿地公园的定义还没有定论。在我国,有众多学者及相关行业部门对湿地公园的概念加以了界定。笔者综观各类湿地公园定义,认为湿地公园概念的界定应满足如下三个标准:
(1)湿地景观在公园中发挥主体性生态作用。湿地公园最根本的属性在于它的湿地特征,不论这种湿地是天然形成或是人工形成的。湿地公园首先是自然的公园,其中的湿地应具有一定规模和范围,其湿地特征典型、自然风景优美、美学价值较高、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系统功能和生态效益良好。
(2)以湿地保护为前提。湿地资源的保存与保护是湿地公园设立的首要宗旨,其内容主要为通过物种及其栖息地保护以达到维护生态平衡、生态系统功能完整的目的。
(3)具有观赏游憩、科普教育、科学研究等功能。旅游观光是湿地公园作为公园所具有的最基本的功能,湿地公园的旅游更强调其生态旅游的特色。湿地公园也是作为以环境保护为主要科普教育内容的重要基地,游人通过对湿地的了解,加深了保护自然的意识。另外,湿地公园也是科研人员研究湿地自然过程、探索湿地奥秘的重要场所。
(二) 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的定义提出至今已有二十余年,但其内涵界定依然模糊,众说纷纭。有的学者统计,国际上与生态旅游相关的概念有140多种,国内学者提出的概念也有近100种,但至今还没有令大多数人信服的统一的定义。[2]卢小丽通过对中外当代近10~15年内40个有影响力的生态旅游概念的分析,提炼出生态旅游概念架构所遵循的8个标准规则。笔者认为这8个标准规则对生态旅游概念的描述较为全面,它们是:以自然为基础、对保护的贡献、当地社区受益、环境教育、道德规范与责任、可持续性、旅游享受体验和文化。[3]二、湿地公园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内涵湿地公园的生态旅游是以湿地为资源基础,对湿地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等进行了解、观察、欣赏和学习的旅游活动,是具有强烈湿地生态保护意识的一种旅游类型,这种旅游活动不改变原有的湿地生态系统,而且还可以促进湿地公园当地社区的经济发展,使当地社区民众受益。湿地公园生态旅游的宗旨是:在保护湿地的自然、文化资源的前提下,提供给生态旅游者高质量的旅游经历,并带动湿地公园所在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湿地公园生态旅游体现的是人类与湿地自然环境的伙伴关系,两者应协调发展。湿地公园生态旅游既要寻求适宜的经济效益,更要在保护湿地资源环境的基础上实现其生态、社会和美学价值。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基础上的,其目标是既要使当代生态旅游者的旅游需求得到满足,又要对湿地资源环境进行保护,使后代游客享有同等的旅游机会和权利。湿地公园生态旅游特别关注的是旅游活动的生态合理性。旅游经济收入并不是衡量其发展的唯一指标,而是从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多项指标综合评价,从而能够较好地把生态旅游业的当前效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有机地统一起来,使湿地公园生态旅游沿着可持续性的轨道上发展。
三、湿地公园生态旅游的特点
(1)保护性。以保护为前提是湿地公园建立的基本标准之一,湿地公园生态旅游的保护性包括自然与文化两个方面。湿地公园生态旅游的对象是以湿地为主体的自然环境,这里指的自然环境有时并非一定指纯自然环境。实际上,完全未被侵扰的湿地纯自然环境可能很少存在,多数的湿地自然环境多多少少总会留有人工的痕迹,从而形成独特的湿地文化。生态旅游强调对湿地自然和人文资源的保护,要求生态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应保护自然、保护资源、保护文化。
(2)参与性。参与性可以表现两个方面:一方面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可以让旅游者从工业化的城市环境中解脱出来,亲自参与到湿地自然与文化生态系统中,在实际中享受和体验湿地自然美与文化美;另一方面,湿地公园生态旅游也是一种旅游者、旅游地居民、旅游经营者和政府、社团组织及研究人员广泛参与的旅游活动。[4]
(3)专业性。和一般旅游相比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具有较高的专业性。这种专业性首先表现在技术层面上,比如要求湿地公园旅游设施、旅游项目、旅游路线、旅游服务的设计和管理均要体现出生态保护技术策略,以保护湿地旅游资源和环境;同时,专业性还体现在游客的旅游心理上,湿地公园生态旅游者是具有欣赏、探索和认识大自然和当地文化的明确要求的较高层次的游客,具有比较高的科学文化素养。
(4)教育性。环境教育既是湿地公园的重要功能,又是生态旅游概念的标准规则之一。生态旅游者通过对大自然的了解,能获得对自然界生态和谐、万物相依相生的深刻体验,并进而培养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行为习惯。湿地公园生态旅游让人们在旅游活动中接受环境教育,提高湿地环境保护意识,将丰富的湿地自然科学知识、环境保护知识与生动的观赏娱乐活动相结合,增强旅游者的环保道德责任感。
(5)负责任性。生态旅游是一种负责任的旅游,旅游者认识并考虑自身行为对当地文化和环境的影响。如国际生态旅游学会在对生态旅游定义时强调:生态旅游是一种对环境负责的旅游和观光行为。国内有学者认为:生态旅游是在自然环境中,对生态和文化有着特别的感受并负有责任感的一种旅游活动。湿地公园生态旅游是一种对湿地自然环境负责的旅游形式,它有助于旅游区域湿地资源的保护。[5]
四、开展湿地公园生态旅游的一般性原则
(1)规模控制。湿地公园的游客数量不宜太大,旅行团队也应是小规模、较分散的。当游客数量过大而超过公园生态系统的忍耐程度,其所带来的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靠自然力本身不能恢复时,就会造成环境质量下降,生态平衡失调。因此,要解决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必须正确评估湿地公园的环境容量,并以此来严格控制游客数量。确定旅游容量是阐述旅游者数量与环境之间适度的量的关系,控制旅游容量是确保湿地公园的资源和环境不受破坏或降低破坏程度的重要措施之一。
(2)限制性开放。湿地公园应做到局部开放与管制。根据湿地公园不同地段生态保护状况的要求,结合人为活动的需求一般可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外围地带三个区,主要的布局模式以同心圆形态居多。人类的活动强度和频率依外围地带、缓冲区、核心区而递减。大部分的旅游及其他开发活动都在生态较不敏感的外围地带开展;缓冲区作为外围地带和核心区的过渡,其人为活动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核心区一般处于绝对保护状态,禁止游人进入。
(3)注重湿地生态环境的科学监测。湿地公园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相当重要,应在湿地公园各个水域结点处建立水质监测点并派专业人员定时监测公园水文生态环境的动态变化,定期报告水质情况,以随时根据新发生的情况调整湿地的保护措施,达到生态保护的目的。
(4)保护当地的文化与环境。早期的定义将生态旅游的对象界定为相对未被侵扰的自然区域,随着在实践中认识的深入,生态旅游的定义当中也包含了文化的因素。湿地公园一般蕴涵了较高的文化和自然资源,湿地公园生态旅游活动既是一种湿地自然旅游,同时又是一种湿地文化旅游。当地的民俗风情及文化对旅游者有着相当大的吸引力,湿地公园生态旅游要注重对这些人文资源进行维护,并在其基础上开发出相应的文化活动。
(5)旅游行为及管理准则的制定。要特别加强对湿地生态环境的保护管理,并应制定相应的旅游管理规则,明确对游客的活动行为进行规范,明白告知哪些活动是禁止的,哪些活动是准许的,让公园中的每一个人,包括游客、旅游从业人员都能了解公园生态环境所能接受的程度。
(6)“双赢”策略。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开发应同当地社区发展结合起来,坚持与社区共建(管)的原则。如果得不到当地社区居民的参与和支持并脱离当地社区的发展而孤立地发展生态旅游,其持续发展的前景就十分有限。因此,生态旅游的发展,必须同社区利益需求联系起来,其旅游产品的开发项目必须和社区居民的根本需求相一致。要吸引社区群众参与湿地公园规划、建设和管理、旅游活动的组织、旅游服务等方面等一系列的生态旅游活动事务。生态旅游要顾及社区居民的利益,使其真正从旅游中受益。通过生态旅游来增加社区就业机会,改善社区基础设施,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从而使其成为开展生态旅游最有力的支持者,以最终实现生态旅游与社区发展的双赢。[6]
(7)利益的长期性。湿地公园的生态旅游应为旅游资源、公园所在社区提供长期利益,短视且只追求眼前利益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过于强调商业性,其结果也和传统旅游没有什么两样了。[7]生态旅游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方式、手段,生态旅游不仅仅局限于对自然资源的保护,还能促进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将自然旅游导向可持续发展,这是生态旅游发展的基本理念。
五、结语
相对于传统旅游,生态旅游的产生是巨大的进步,是当前人类重视环境、保护自然的观念在旅游行业上的反映。生态旅游的对象是以自然为基础的,湿地公园作为自然的湿地景观,符合生态旅游“以自然为基础”的对象标准。湿地生态保护是湿地公园的建设和管理首要目标,这个目标与生态旅游强调“对保护的贡献”这一标准是一致的。湿地公园的生态旅游符合和“科学合理地利用湿地资源,充分发挥湿地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为人们提供游憩的场所,享受优美的自然景观”的湿地公园建设宗旨。[7]因此,开展生态旅游是湿地公园必然的、也是唯一正确的旅游开发方式。在湿地公园中,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既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只有从长远利益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把握两者的平衡的关系,才能真正建设好湿地公园,营造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区与旅游环境。
参考文献:
[1]李禄康. 湿地与湿地公约[J]. 世界林业研究,2001(1):1-7.
[2] 吴楚材,吴章文,郑群明,等. 生态旅游概念的研究[J]. 旅游学刊,2007(1):67-71.
[3] 卢小丽,武春友,HOLLY DONOHO. 生态旅游概念识别及其比较研究:对中外40个生态旅游概念的定量分析[J]. 旅游学刊,2006(2):56-61.
[4]汪辉.需求:设计的原动力:以泰安天平湖公园为例[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6):95-99.
[5] 卢云亭,王建军. 生态旅游学[M]. 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1.
[6] 方躬勇. 自然保护区旅游规划初步研究[D].长沙:中南林学院,2003.
( 一) 诚实信用原则的概念
在民商法当中的城市信用原则,其主要指的就是,在进行到各种的市场活动过程当中,市场的经济活动主题就一定要严格遵守诚实守信的原则,并且严格遵守与之相关的法律规定并以此和主体之间达成某种共识以及协议,并将不损害他人以及社会利益为主要基本前提,并在此基础之上来获取自身的经济利益。而在我国民商法当中,就明确的规定出了,经济活动的主体在整个市场经济活动当中,一定要严格的遵守相关的诚实信用的原则,而诚实信用原则也在很大程度上规范着日常的经济交易活动。
( 二) 诚实信用原则的法律特征概述
首先,站在语义的角度上来看,诚实信用本身在我国民商法当中的具体内容上,则可以主要表述出,参与民事活动的平等主体之间的信用要求,此外,在对于条款说明等方面上来,诚实信用的选择,在其中,占据着非常大的主置,主要是正确的指导进行相关的民事活动,并最大限度上授予相关司法人员自身的裁量权力,以此有效的填充上整个法律规定当中的空白之处。而下文将重点阐述诚实信用原则的具有的哪些法律特征。
1. 衡平性。衡平性,主要指的就是要求我国在进行市场交易的过程当中的交易主体自身的交易行为上,一定要严格秉持着公平、公正的原则,这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了经济行为的公平、公正的市场交易的整体特征。而衡平性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弥补当前我国法律所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例如: 当在适用法律当中存在了没能很好的与社会的发展进行同步上的过程时,那么相关的法官就可以合理有效的利用衡平性,并依据实际情况为前提,公平、公正的处理这些问题。
2. 不确定性。具体来讲,我国的法律当中,通常都是保持着一定程度上的稳定状态的,但是会随着整体社会结构不断的发生变化,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相关的法律结构,并使其也不断的发展以及变化,所以,这也就需要党和相关的政府部门不断的完善以及修改我们的法律体系,以此在最大限度上满足于社会在发展过程当中,对其提出的各种需求。
3. 补充性。在实际的生活当中,由于所处于的环境上的不同,以及对象上的不同,那么在对于民事案件的过程当中,就会出现非常多的状况,而这些新的状况如果不能同事先所预想的那样进行合理的解决,并且也没有合适的具体的解决方法,通常在这种情况之下,诚实信用原则就会在其中发挥出补充性,而正是因为具有了这种补充性,才能够在最大限度上保证我国社会处于稳定、公正的运行状态。
二、充分的加大对于我国民商法诚实信用原则的现存问题
( 一) 没有明确关于城市信用原则的具体内涵目前,在针对于我国很多领域当中的诚实信用原则来进行分析,与之前所存在观点上,都是有着不同程度上的差异性的,而目前我国的民商法当中,还没有对诚实信用的原则以及内涵上,更有着具体化的规定说明,这也就严重的导致了,一旦发生某些问题过程当中,双方当事人能够各执一词的情况,这样的事件也是日渐的增多。此外在我国原有的司法领域当中,还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缺失。在我国现存有并且施行的法律体制下,司法领域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缺失诚实信用原则的问题,这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相关民事事件的公正、公平的解决效率,与此同时,在进行诉讼的过程当中,存在着一些相关的法律人员,为了能够将自身的利益获得最大化,从而严重的抛弃了诚实信用的原则,并且不顾及他人的利益以及社会的利用,做出一些诚信严重缺失的事情来。
( 二) 相同比于其他原则上,还是较为落后诚实信用选择在某种角度上来看,具有着非常大的价值,比如: 诚实信用选择就被要求作为是最高行为上的一种准备,但是,在目前我国实际的民商法当中,针对于债券以及物权法上,都有着比较完善的原则体系,但是,在针对于诚实信用原则方面上,没有一个较为明确的体系结构,使其,仍然是处于较为形式化的状态下来进行存在的。
三、完善城市信用原则的路径探析分析概述
( 一) 明确界定诚实信用原则的基本内涵
法律概念,在整个法律当中,是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的,并且也是作为构成法律的重要要素之一,而对于司法实践以及相关法律条规的实施过程当中,也都是起到非常主要的作用的,一个较为模糊的概念,是不能够很好的帮助法官来界定与某种具体的行为上,是否是触犯于法律的,而随着我国整体结构不断的发生改变,一定要加强结合目前我国实际的市场发展的环境状况,从而合理有效的完善并明确规定民商法当中的诚实信用原则的具体内涵以及所能被使用的范围上,这样也是为了能够在最大限度上缓解我国原来民商法当中的诚实信用原则内涵混乱的状况。此外,还需要加强对于培育社会道德理念的重视度。社会的道德水平也是作为整个社会发展水平当中一个重要的体现形式,并且也能够为整体的社会文明进行最直接的反映,而道德也是作为我国公民在行为上的重要基础准则,只有加强城市信用的重视度,才能从根本角度上提高我国民商法的诚实信用原则。
( 二) 构建一套较为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
一个具有较为完善性的社会信用体系,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保证人人都遵循诚实,并且使其都具有诚信的思维意思,从而有效的减少了针对相关问题所形成的各种不良事件的发生频率,此外,合理有效的完善好我国社会信用体系,是可以通过加强对于社会信用体系提升的重视来进行完善的。
首先,在我国社会信息体系当中,国家一些相关的政府机构以及相关的管理部门一定在最大限度限度上增强对于我国社会信息体系构建的重视程度,并且还可以很好的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对其失信的行为进行实时全面性的管理,此外,还一定要结合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积极有效的完善我国相关的社会信息体系,从而很好的改善以往的我国市场发展的环境所处现的一些较为混乱性的问题,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我国市场的总体信誉力度。
作为我国民商法中的基本原则,关于诚信原则的概念尚且没有统一的认定,因此,其概念有着多重内涵。追根溯源,诚信原则最早出现于罗马法,以善意原则产生。在我国,随着经济发展不断加快,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易行为日趋活跃,由此使得市场经济秩序变得有条不紊。在此背景下,被人们极度渴望建立和运用的诚信原则在我国民商法中得以确立,并在约束人们道德和行为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今,随着人们对诚信的重视提高,其作为一种社会道德准则,逐渐从道德层次上升到法律制度。从民商法的角度探讨诚信原则的定义,主要指人们在进行具体经济活动时,按照市场经济规定的诚信互惠原则进行买卖、交易等行为,其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情更原则。此原则在民商法中主要表现为合同的变更与解除、债权债利法实施过程中要遵循情事更替的原则。情更原则的确立,是为了在和合同履行期间,消除因不可抗自然因素而更替差生的不公平性。
二是扩张了合同义务。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进,传统意义傻瓜的权利义务范畴已经得到拓展,且主要为合同义务。因合同法的变动,要进一步细分合同中需遵守的道德原则,诚信原则在合同义务的界定上得到重新审视。
三是合同的设定、履行、变更和解除。当民商法中规定的某以合同发生效用后,它对合同签订的双方都有一定约束力: 一是要求合同当事人双方都需要严格遵照规定的权利和义务; 二是合同当事人双方都不得任意变更和解除合同。
四是三元并立的归责原则。这项原则主要包括合同日常履行中的过错归责、无过错责任和公平原则。
二、完善民商法中诚信原则的有效路径
( 一) 界定内涵,明确适用标准
为了给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创造更加有序的法律环境,民商法中引用了诚实信用原则,然而目前关于诚信原则的界定仍然饱受争议。因此,为了充分发挥诚信原则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体现其价值,我们很有必要明确其法律内涵和使用标准,以法律术语来明确界定诚信原则的内涵,并据此制定有关法律条文,为司法审判以及案件分析等提供法律依据。与此同时,还能提高审判过程与审判结果的公正性与透明性,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基本权益。
( 二) 提升地位,健全诚信体系
现阶段,我国已经制定并且出台了众多关于诚信原则的民商法律,但是诚信原则的法律适用位序靠后。因此,国家立法机构需要加快《民法典》关于完善诚信原则进程,从而努力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有效化解矛盾,不断提高诚信原则的位序与位置。此外,为有效避免违背诚信原则案件在市场交易中的泛滥,如瘦肉精、苏丹红等案件,我们应当不断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尤其注重加强对市场主体信用体系的构建,而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每一个人在市场经济活动中都应当主动肩负市场主体责任,自觉构建起良好信用体系。
( 三) 政府引导,加强诚信监督
一、蒙台梭利生平简介及教育思想的形成背景
蒙台梭利是20世纪意大利著名的幼儿教育家,被誉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幼儿教育家之一。她出生于意大利安科纳省,后考入罗马大学医学系学习,1896年获得罗马大学医学博士学位,成为意大利历史上第一位女医学博士。
1901年,蒙台梭利进入罗马大学哲学系学习哲学、教育学、心理学、实验心理学、人类学等课程,并广泛涉猎夸美纽斯、洛克、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等人的著作,这些都为她以后教育理论的提出奠定了基础。1907年,蒙台梭利在罗马贫民区开办了一所招收3至6岁贫民儿童的幼儿学校,并命名为“儿童之家”。在进行教育实验的过程中,她认为追求自由是儿童的自然本性,是儿童心灵发展的自然倾向。她将这种自由原则运用到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儿童之家的建立对蒙台梭利有特殊的意义,也是其教育实践活动的一个重大转折。
1909年,蒙台梭利总结了“儿童之家”的教育经验,出版了《适用于“儿童之家”的幼儿教育的科学方法》一书,全面阐述了自己的实践经验、教育观点和方法。1919年后,蒙台梭利在不少国家开设了招收各国学员的国际训练课程班,亲自传播她的教育方法,受训人达到四五千人,由此形成的蒙台梭利运动在世界范围内进一步扩大。
蒙台梭利教育思想的核心是提倡在自由的气氛上让儿童获得发展,并且在以“发现儿童”为主旨的教育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构筑起自己独特的幼儿教育思想体系。蒙台梭利用自己一生的辛勤劳动与不懈努力为当代儿童教育涂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二、“自由教育原则”的理论基础
“发现儿童并促进其获得最大限度的自由发展”是蒙台梭利自由教育原则的基本内容,她的所有理论体系也正是建立在“对儿童及其心理发展的认识”这一逻辑起点上的。
蒙台梭利对儿童心理的认识深受卢梭、法国哲学家伯格森及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等人的影响,在她的许多著作中,对儿童的发展做了详尽的阐述,这些观点也为她“自由教育原则”的提出奠定了理论基础,其主要观点如下:
(一)儿童身上蕴藏着“内在生命力”
从发展角度来看,儿童有着一个发育着的机体和发展着的心灵,儿童发展的时期是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幼儿处在不断生长和发展变化的过程之中,而且主要是内部的自然发展。蒙台梭利指出:“在儿童心灵中有一种深不可测的秘密,随心灵的发展逐步显现出来。这种隐藏的秘密像生殖细胞在发展中遵循某种模式一样,只有在发展过程中才能被发现。”
(二)儿童的发展借助于自由活动而实现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通过独立活动获得对自我实现形式的直观解释。活动是儿童发展的唯一途径,是儿童进行不断探索、自我建设及成长的主要形式。”她在《教育中的自发活动》一书中指出,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儿童会产生一种自发活动。通过借助自发活动,儿童与环境相互作用,获得相应经验,进而得到发展。基于此认识,蒙台梭利要求教育者必须尊重儿童的自我活动,学会观察儿童通过活动表现出来的自我发展规则。蒙台梭利是用“工作”一词来表述有关儿童的活动的,她并不赞成“寓教育于游戏”的儿童活动,她认为那是不切实际的幻想,不可能培养儿童严肃认真、准确求实、责任感、严格遵守纪律的精神与行为习惯。她认为只有通过儿童的工作才能让儿童初步认识到在现实生活中的规则与自由,由此达到发展、塑造儿童的目的。
(三)儿童发展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的内在潜能是在环境的刺激、帮助下发展起来的,是个体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她认为,旧的教育只包含教师和儿童两个因素,不重视环境的影响。新教育应当包括教师、环境和儿童三个因素,三者之间相互联系发生作用。蒙台梭利提出,儿童早期的环境经验对以后阶段发展,尤其是儿童智力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个环境必须充满温暖,有着丰富的营养且所有的东西都不会对儿童有害。用蒙台梭利的话来说,这个环境应是“有准备的环境”,这是因为现代人们的生活环境极其复杂,许多地方不适宜幼儿发展。一个孩子出生后要适应这样的世界, 就需要成人的帮助。为此必须在儿童和成人的世界建立一座桥梁,“有准备的环境”就是这样一座桥梁,其作用是使现有的环境适合儿童的发展。
蒙台梭利对儿童及其发展的论述,为提出“自由教育原则”奠定了基础,通过她对儿童及其发展的阐述,使自由教育原则更具现实意义。
三、“自由教育原则”的内涵与实质
“自由教育”的概念经历了不断的发展变化。在古希腊时代,亚里士多德最早提出自由教育的思想,认为自由教育是适合于“自由人”的兴趣、需要和职责的教育。文艺复兴时期,以卢梭,夸美纽斯为代表的自然教育思想促使自由教育的内涵发生了重要变化,他们认为自由教育是指那些能够遵循自然特别是儿童内在自然规律的教育,即“自然的教育”,这种自由教育的思想为现代自由教育的形成和发展起了奠基作用。
蒙台梭利也正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由教育原则是要建立一种合乎科学的教育,其基本原则是使儿童获得自由,使儿童从妨碍其身心发展的障碍中解放出来,使儿童的天性得以自然的表现。在蒙台梭利看来,自由教育最重要的在于出自儿童内在的需要的自主活动,不依赖他人,而是凭借自助,即自我服务。据此,蒙台梭利设计了独特的活动材料,通过自由活动实现自由教育。例如,她根据儿童身高及体重改造了普通学校的固定桌椅,改造后的桌椅很轻,儿童可以自由的搬动,便于儿童自由活动;他还将玩具柜、教具、生活用品都设计成适合儿童的尺寸,这些都立足于儿童自由选择,自由取用,自由操作,一切活动都由儿童自由决定,成人不过多的干涉儿童,这样有利于儿童在自由的环境下实现自由的发展。
由此可见,蒙台梭利的自由教育原则的实质就是给儿童以自由,尊重儿童的权利及其自身的发展规律,通过采用合乎儿童身心发展的科学的教育,发现并解放儿童,使儿童获得真正的自由,从而促进其自身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蒙台梭利著.祝东平译.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6版.
[2]蒙台梭利著.祝东平译.发现孩子[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6版.
关键词:正心;特色德育;内涵发展
课题: 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以特色办学实现学校内涵发展的研究――以番禺区南村镇中心小学为例》(2016YQJK023)。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102-03
学校内涵发展需要思路和动力。特色办学是学校以特色发展求得自身整体更大发展的一种办学战略、办学思路和办学行为选择。正心,指修炼心性。“正心”见于《礼记・大学》:“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此是指“言必信,行必果。明是非,晓仁义。心豁达,有大勇。净如水,广如海。固如山,贞如松”为人、为学、做事应诚信、正直、大勇,心如水之纯净,如海般豁达;信念如山之牢固,如松柏之坚贞。正心特色德育的实施是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正心特色德育的基本内容
1.树正形
《新书・道术篇》有言,“方直不曲谓之正”。《易・乾卦》中说,“刚健中正”。文天祥的《正气歌》浩荡历史,流传千古,激励众生。浩然伟岸,刚正不阿,正大光明,堂堂正正,是民族精神的聚集,是真善美的传承,是做人之根基。
一个知识丰富、品行高雅的人也要有端正的举止才会给人正气感。《论语・颜渊》中说“文犹质也,质犹文也”。君子很自然的会透过看得着、听得见、摸得到的言行举止,让人从他实实在在的表现感受到内在的真诚、善良和宽容谅解。如果没有适当的言行举止表现,就显露不出正大光明的本性。古时候对小孩教育要求“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也是让人从小养成正身的习惯。
2.蕴正心
一个心正的人内心有信、有义、有智、有勇。“言必信,行必果”,“行侠仗义”,绝不图报”, 有“安天下之民”的大勇,一身正气。正心为使人心归向于正。《礼记・大学》有曰:“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和“心正而后身修”。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之所以说修养自身的品性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是因为心有愤怒就不能够端正;心有恐惧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喜好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忧虑就不能够端正。心思不端正就像心不在自己身上一样:虽然在看,但却像没有看见一样;虽然在听,但却像没有听见一样;虽然在吃东西,但却一点也不知道是什么滋味。所以说,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必须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
3.纳正品
正心为公正无私,心地端正诚恳。《大学》中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成为南宋以后理学家基本纲领的一部分。“正心”为使自己的知、情、意与外界融合,也自然地会与自己面前的事物融合,故能不“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种心气也是《孟子》所言的“浩然之气”的感应相符。
正心是一种品德修养方法。身正、心正,行必正。古往今来的哲人、教育家无不把“正心”作为自己修身立命的基础。正心是介子推的“割肉奉君尽丹心”,是王勃的“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也是孟珂的“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更是刘禹锡的身居陋室,虽食菜根而味犹甘,虽着布衣而气自华。
4.塑正人
一个正的人充满正能量,能够做到正己正人,塑造内外兼修的君子、淑女。当一个人拥有纯洁的道德、高尚的勇气、高贵的尊严、朴实的端庄伴随着无畏、宁静平和的气质,就会使周围人感受到神圣的理性之美。所以每个人从自己的内心开始变得美丽祥和、纯净真诚、宽厚豁达,同时注意自己的修为,适当修正自己的言行举止,他能给周围的人带来正面影响,给身边人以潜移默化的影响,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当人人都修身养性的时候,整个社会才会真正的安宁、协调、宽容、祥和。
特色德育是特色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工作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教育的本真在于“立德树人”,成功打造特色德育才能擦亮学校特色品牌,才能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才能实现培养人才的总体目标。
德育过程是知、情、意、行的高度统一,既要授之以知、晓之以理,又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能。
二、正心特色德育促学校内涵发展的策略及路径
郑金洲教授认为:“学校内涵发展这一概念至少应该有这样几方面的含义:
一是相对于规模发展的质量发展。与外延发展过多关注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不同,内涵发展是一种追求质量的发展。它强调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也就是提升学校的“软实力”,把注意力集中在k学水平的不断提高上,使得规模与质量、效益达到有机的协调统一。
二是相对于粗放发展的精细发展。发展有粗放和精细之分。粗放型的发展主要把关注点汇集在标志性成果上,汇集在外在物体形态的改变上,汇集在最终目标的达成上;精细型发展秉承“天下大事,必做于细”的原则,将学校中教学、德育、教师素质提高等作为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关注重点,在事关学校发展的每项工作上都力求精雕细V。
三是相对于同质发展的特色发展。内涵发展也是一种特色发展。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应树立起特色立校的基本理念,将办学特色放在学校改革与发展的突出地位,在特色的形成和品牌的培育中使学校上升到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
四是相对于模仿发展的创新发展。内涵发展不是靠外力推动的,而是源于内部变革力量推动的一种发展,因而也就有了更多的创新的动力。正确地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创新与务实的关系,积极挖掘、利用、整合学校资源,将学校导入一种新的发展境地,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必然要求。
正心德育应该更注重质量,讲求精细,彰显特色和创新发展,遵循学校内涵发展的普遍规律。
1.正心德育是学校内涵发展的燃料箱
(1)正心先正身 正身为正心,正行、正人需先正心。正因为正心是做人之根基,是育人之目标,是现代公民之标识,所以我们博采贤智、审时度势,将“正心”作为特色化办学的核心理念,将“蕴天地正气,育英才本色”当作学校高位发展的神圣使命,将“正身、正心、正行、正人”作为学校师生共同的行为准则。
我们认为“正心”是促进本校发展的和谐之道:
(2)正心重生命 人的本质是一种生命存在,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人生命的生长与发展,就是促进生命质量的提升。教育所求之生命成长就是要使受教育者逐渐形成内在的德行美和外在的气质美、言行美,从而影响和感染身边的每一个生命,这就是“正身、正心、正行、正人”的过程。
(3)正心承家风 每一个孩子的未来都关乎到一个家庭的幸福,决定孩子成绩和未来的不是学校,而是家庭,是父母。古人注重“正家”,端正家风。孟母教子“席不正不坐”。学校是社区的组成部分,家庭是社区的单位,社区的发展以学校为依托,学校通过培养人才对社区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因此,用学校的“正心”带动“正家”,促进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孩子的成长,是学校的追求。
2.正心班级管理是学校内涵发展的粘合剂
朱永新说:“一所学校的品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一间间教室的品质决定的。”一间教室,应该在自己的构建过程中,拥有自己的使命、愿景、价值观;一间教室,应该在自己的叙事过程中,拥有自己的独特命名、象征标志、英雄与榜样,或者说,一套属于自己的形象符号系统。和学校文化对于学校形象、学校历史一样,教室文化是完美教室的灵魂,是一个班级的使命、价值观、愿景的集中整合与体现。
(1)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自主参与的班级活动
由学生自己进行设计、策划、组织各种班级活动,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及自主性,并培养团队精神。例如可以在班主任的带领下,围绕年级文化的主题(低年级“尚礼”、中年级“善艺”、高年级“厚德”)进行班级命名活动。一间教室的名字,应该是教室文化的具体承载与体现,是班级成员的自我镜像。
(2)营造贴近学生、展现个性、多彩温馨的教室环境
在班级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呈现在人面前的第一形象是教室命名,而最终呈现的则是教室文化的整体构建。每个班级有学生共同拟定的班级口号,例如精彩多样的“正心学子乐园”、丰富内容的“读书角”等。
(3)让每一位学生参与班级工作,从小培养民主管理意识
增设班级管理的小岗位、“干部轮换制度”等方式,鼓励学生参与到班级管理工作中,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和民主管理意识。
3.正心教师是学校内涵发展的调和剂
小学德育的基本原则有指导性原则、疏导性原则、一致性原则、连贯性原则、尊重学生原则等,德育原则的落实在于教师。教师作为肩负社会育人大任的工作者,其自身人格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只有具备公正、廉明的品格,其人格才具有可信性,教师才具有道德上的感召力,也才能保持教育的公正性。“修身慎行,敦方正直,清廉洁白,恬淡无为。”(语出东汉・王符《潜夫论・实贡》)这是为师之本。
一个好校长,成就一所好学校。校长的治校思想、管理理念对于一所学校至关重要。中国古代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校长要做到身正、心正、行正、人正,不,对每一位教职员工公平、公正、公开,才能为中层和教师做表率,才能将有形的管理,化为无形的学校文化。所以,学校内涵发展的基石是教师。
4.正心文化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剂
文化,为学校立魂。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生命与灵魂,是贯穿学校发展的命脉,是学校历史与现实的集中呈现,是学校社会形象的阐释,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经过自身努力、外部影、历史积淀而逐步形成的,主要凝聚在学校所拥有的理念、制度、管理、行为、校风、教风、学风等深厚底蕴之中,能够促进一种良好的教育氛围和综合力量的形成。优秀的学校文化总能给人一种实实在在的内在驱动,让人沉静、大气、向上、奋发,砥砺着一代代学子的人格品行、激励着一代代学子的求学奋进。优秀的学校文化一定是一所学校从校长到教师再到学生共同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
正心文化需要积淀。正心文化的三种性质决定通过讲授、传导让学校进入文化发展“绿色通道”的必要性:一是战略性。作为一种生存与发展战略的学校文化,统领学校发展的物质与精神、外在与内在、制度与组织、行为与形象等全部元素。二是内生内源性。其出发点是“基于学校,在学校中,为了学校”逐渐形成学校自主性、内控性、独特性的生存和发展方式。三是可持续发展性。即策划立足于学校发展的持续力、生命力和创新力,使学校文化这一教育资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真正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育人作用。
5.正心德育课程(课堂)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助推器
(1)指导思想
①在德育课程建设上,以“正心”的核心理念精神为指导,初步构建正心德育校本课程,为若干年后全面实现学校的德育课程化做铺垫。
②结合学校原有的社团活动及特色项目,大力加强德育拓展课程建设,逐步建立一个包含通识类课程、活动类课程和训练类课程为组成部分的合理德育课程结构。
(2)课程目标
课程应立足于学校“正心”的核心办学理念以及“育英才本色,蕴天地正气”的办学愿景,培养尚礼、善艺、厚德的学子,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争做正心少年。
低年级(1-2年级):尚礼教育。“未曾学艺先学礼”,通过校园生活礼仪、家庭生活礼仪、公共生活礼仪三个板块的通识课程学习以及主题活动课程的参与,让孩子们理解“礼”的含义,知道怎样做才是“礼”的表现,养成知礼、懂礼、讲礼仪的好习惯,在学校营造一个人人尚礼的教育氛围。
中年级(3-4年级):善艺教育。通过开展体育和艺术类训练课程,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器械套路和艺术技能,强身健体;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用艺术浸润心灵,塑造学生信、x、勇、韧的人格。
高年级(5-6年级):厚德教育。主要通过开展一些活动课程,让同学们直观感受到传统美德的精髓部分――生活处事之德,择徒拜师之德,授艺集美之德,以美育美之德;能够把这些德行自觉践行到生活和学习中。
(3)正心德育校本课程体系
示例1 正心德育品牌活动课程:毕业礼
①出旗――升国旗,唱国歌;升校旗,唱校歌。
②颁发证书――毕业生每若干人一组,分批走上主席台,由学校领导向学生逐一颁发毕业证书。
③寄语――学校领导训勉。
④感言――毕业生代表(必须是正心少年)发言。
⑤明志――毕业生齐声诵读学生誓词/正心宣言。
⑥谢恩――学生向前台教师鞠躬谢恩,教师答谢;学生向前台家长代表鞠躬谢恩。
⑦完愿――毕业生以班级为单位在校旗/班旗上签名,留下对母校的依恋之情。
⑧合志――全班同学拍摄“全家福”。
示例2 正心德育品牌活动课程:正心艺术节
①歌颂正心精神,唱响正心歌―歌曲欣赏
②学习正心精神,读好正心书―好书推荐
③感受正心精神,做好正心人―武术表演
④继承正心精神,结交正心友―正心少年评选及颁奖活动
⑤走近正心精神,踏上正心路―读、写、画结合
(4)课程实施过程
①生成活动主题 “正心德育”校本课程的主线可以设计为尚礼、善艺、厚德,各班可根据德育校本课程的课程目标、课程设计,结合班级的情况,再设计相应“活动领域”下的“活动主题”,例如主题班会的设计。
②课程实施准备 根据学校总体的德育校本课程设计,结合各班级申报的“活动主题”, 进行师资配备,采取校内发动和外聘专家相结合的解决方式。同时,组织编撰低中高年级三本德育校本教材,安排课时。
③组织课程实施 指导教师根据正心德育校本课程的主题设计《教学活动方案》,每个主题活动可以根据主题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主要的教学方法有观察法、问题探究法、实践体验法、体验式训练法、小组合作法、角色扮演法等方法。
④评价与建档 评价要求:一是要体现综合性评价,突出评价学生的行为习惯、学习能力发展水平、获取信息、整合新知识的能力。二是要多元评价,采用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家长和老师评价相结合,发挥多方面的评价作用。
6.正心德育主题活动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催化剂
活动和交际是学生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基础。学校可以通过组织主题德育活动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比如,3月份安全教育月,4月份读书节,5月份感恩节,6月份跳蚤市场,9月份科技节,10月份艺术节,11月份家长开放日暨亲子活动,12月份体育节,每个月都有主题鲜明的德育活动。系列主题活动在教师指引下,由师生共同组织活动,体现学生主体作用,这实际上是一种自我教育,是个体实践能力的开发以及主观能动性的体现。让学生做活动的主人,提升自律水平和自我管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体验社会角色的责任与义务。
三、建立健全“正心德育”评价机制
评价就是评估价值,或者对人与事物所评定的价值。在管理学中,评价由两层含义:一是评估价值,确定或者修订价值;二是通过详细、仔细的研究和评估,确定对象的意义、价值或者状态。评价的过程是一个对评价对象的判断过程,也是一个综合计算、观察和咨询等方法的复合分析过程。
1.评价主体多元化
传统学生评价方式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如品德表现由班主任或思想品德任课教师写评语,学科学业情况由学科教师赋分或写评语。因德育具有特殊性,它既是实践活动,也是专业学科,所以评价主体应该是多位参与,包括学校、教师、家长、相关人员(如社区人员、社会德育机构人员等)、学生等,主体多位才能保证对学生评价的客观性、多样性和综合性。
2.评价标准应以质性评价为主
在德育开展过程中,进行量性评价是有必要的,如德育实施时间、德育主题内容、德育活动次数等,但德育同时又是一个思维活动的过程,学校更应关注的是学生的品德动机、兴趣、心理、习惯、品质等,这些必需采用质性评价方式,而不能简单地给一个分数或划一个等级,要采用品行(品德)评语的方式让学生清晰自身的优劣和努力方向。
3.评价方式多样化
(1)试卷测评。通过测验的方式了解学生品德养成的到达程度,考查学生的记忆、理解、判断、分析、论述等能力。
(2)量规。由教育专家海蒂・吉德内齐提出,可以理解为“一种结构化的定量评价工具”。量规是一个二维表格,从与评价目标相关的多个方面规定评级指标,此评价方式适合于既要关注学生品德形成过程,又要具有可操作性、准确度高的数据分析。
(3)评估表。内容可以涉及教师教和学生学两方面,重点突出学生“学”方面。可以让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再到教师评。既体现学生自主学习,也体现自我评价、自我养成,对自身有更充分认识。
(4)成长档案袋。用于收集和记录学生成长的过程性材料,包括学生的品德作品、品德反思、品德原始素材等,用于记录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利于学生判断和反思自己的优点和缺点,阶段性努力目标等。
(5)学习合同。也叫学习契约,是学习者与帮教者之间的书面协议,学生可以准确了解预期的学习任务,有助于学生在某一段时期内根据合同内容评价自己的学习状况,保持自我约束,激发学习动机和热情。
评价是良好品德养成的最后环节,也是学校德育的必要手段。评价具有功能,即:鉴定、导向、激励、诊断、调节、监督、管理、教育的功能。评价是一种教育艺术,操作得当就会促进评价对象心理健康和良好个性的形成,正确、适时、灵活、良性的评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努力和正确的方法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人的全面发展,是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科学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四方面的辨证统一协调发展,而思想道德素质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正心特色德育是体现素质教育,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有效途径,也对促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董治君.新时期德育途径与方法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2]马云鹏 王永胜.校长与课程实施[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王继华.教育文化战略构建[M]. [2] 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
[4]黄向阳.德育原理[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陈琦 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6]柯尔伯格,魏贤超等译.道德教育的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
[7]蒋亚辉.当前我国家长学校办学模式与发展思路探析[J].当代教研论丛,2014,(11)
[8]黄浩森.以文化创特色,以特色求发展――广东南海西樵镇民乐小学小学狮艺武术办学特色[J].北京:人民教育, 2008(07)
[9]重视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可持续发展――上海市徐汇区向阳小学“快乐教育”办学模式简介.上海: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2(10)
[10]安文铸.论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教育改革的关系[J].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03)
[11]孙立群、杨广林.可持续发展教育观的系统思考[J].辽宁:高等农业教育,2003(01)
一般说来,德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德育是指提高受教育者的道德品质,即为道德教育。从广义上说,德育不仅包括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等也是其重要内容。教育的真正意义不在于语词的形式中,而在于它所寄托的文化语境中。因此,学校德育的价值体现在文化自觉的高度、文化品格的层次,相应地使高校德育具有了文化品行,进而在原有文化体系中不断的选择、创新、来推动文化的发展,实现我国道德思想文化的延续。特色德育的内涵就是指德育教育的规定性,是在鲜明的个性的基础上形成具有独特、创新、科学和广泛影响力的学校的特有德育风格。因此,德育特色的本质是在学校教育管理者用心追求下的学校德育工作的自主创新过程。
二、特色德育的基本属性与特征
德育特色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也是稳定性与发展性的统一。它的形成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因此,教育管理者要用辩证统一的观点来看特色德育教育,要围绕德育特色发展的环境,不断吸收新的元素来发展特色,把特色推向更高层面。德育特色的特点主要有独特性、优质性、示范性、整体性和稳定性等。对于特色德育的认识,不能仅仅停留在具体的事物和过程上,更加应该注重的是精神层面的内容和特点。
三、特色德育的创建原则
首先,中学特色德育的创建需要科学地认识中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和特点、确定中学阶段德育工作的内容、选择适合中学生成长规律的思想教育原则和方法等诸多方面。其次,特色德育的创建应以学校为基础、在学校的基础上进行发展、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来设计德育特色,并选择创建特色德育项目的具体措施。最后,特色德育的创建必需要以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为目标,遵循实效性原则。这就要求教育管理者在创建特色德育项目的过程中,必须树立实效性意识,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提高效率。
四、特色德育创建的具体措施
德育建设肩负着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的光荣使命,在推崇素质教育的现如今,它应该在学校工作的首要位置。因此,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各学校应大胆实践、创新,推进新时代特色德育的发展,
增强德育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通过特色德育的建设,改善我国学校德育现状,切实提高德育实效,全面提高学生思想品德及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特色德育的创建措施是建立在特色德育及其理论的基础之上的,为实现学校特色德育的发展目标而采用的总体实施方法。无论如何,任何的措施与方法都必须遵循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学校特色德育的实施也不例外,必须根据每个学校的具体情况来制定和实施方案。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6-214-01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获得思想政治理论和教育的重要途径,而新时代的各种复杂环境,使得学生需要更强大的思想力量来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因此,如何加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各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要研究课题。在中华历史的长河中,孔子,作为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在开创儒家学说的同时,也为后代树立起了教育的典范,建立了许多至今仍有较强实用价值的思想和学说。其德育思想对当今的教育而言,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将儒家的德育思想渗透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既可以发扬传统教育理念中的精华,又可以收获积极的效果。
一、儒家德育思想的内涵
1、仁爱。儒家思想的主要精髓体现在“仁”。“仁”是儒家思想的重要核心部分,孔子认为,只有通过“仁”对自身的修养进行要求和约束,才能使自己到达道德的制高点,成为“君子”,并提出了“克己复礼为仁”、“仁者爱人”等诸多思想。以“仁”出发,则要求对周边的人、事、物都有“爱”,并据此形成了孝悌、忠信、宽容、正直等道德规范。
2、礼仪。礼仪是仁爱思想的外在体现,是对个人立身行事的道德约束,也是社会交际中的行为准则。诸如“非礼勿视、非礼勿听”等都是对自身行为的道德约束,除了自律,还要求“君子”有自我教育的能力。另外“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则是对待人接物的礼仪要求,而孔子认为“礼”是社会之本,通过“礼”的施行,能够构建更加和谐的人文社会,这与当代中国的发展理念十分契合。
3、忠恕、诚信。忠恕、诚信是仁爱思想的延伸。忠恕的思想,就是要求自身能够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忠实、宽容待人,进而使人与人之间能够和谐共处。诚信不仅要求个人能够诚恳待人,互相信任,也要求自身能够对他人更加讲信用,进而形成自身为人处世的准则。
二、儒家德育思想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渗透方法
1、借鉴儒家德育思想,充实思政课程的教学内容
思想政治课程对学生的人格塑造和未来发展,以及对自己之后再工作中的定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思政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好的思想能够激发学生内心的共鸣,并且在短暂的教学时间内对学生形成深刻的启示,进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儒家的德育思想中,有许多思想分支在当代的思政教育中都具有良好的实践意义,诸如“博爱”、“自强”、“淡泊名利”、“民族忧患”等都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价值观等相契合,在课堂教学中也便于引用。例如,在进行《思想道德修养》的学习时,教师可以根据有关的内容,引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思想,并举出历史中的实例,使学生能够通过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感受到有关思想的精髓,并将其吸收,最终化为己用,成为自身做人行事的基本准则。
2、借鉴儒家德育方法,丰富思政课程的教学形式
儒家的德育不仅体现在理念上,在实际的教学中也有至今仍然适用的教学方法。首先是因材施教。高校的学生基本形成了自身的人格,在行为处事方面具有自己的理念。而现在的思政课程往往采用大班教学的方法,使得不同的学生接受相同的教育,最终的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教师应当充分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其次是言传身教。教师不仅需要将有关的思想政治理论准确地传达给学生,还需要在实践中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鲜明的、积极的榜样,以自身的行为感染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起到教育作用。再次是教学相长。教师和学生应当进行一定的交流,不仅要达到有关的教学效果,还要倾听学生的意见,了解其情感诉求,才能使思政课程达到更加完美的效果。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结束后利用回访的方式吸取学生的评价,并以此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
3、借鉴儒家德育内涵,营造思政课程的教学氛围
无论是高校内部的学术氛围还是文化氛围,都能够对学生产生一定的熏陶。而学校在进行思政教育的同时,应当将儒家的德育内涵渗透到校园内部氛围的各个环节,进而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一方面,学校针对儒家德育思想的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应当加强。通过教师学术水平的提高,带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另一方面,学校应积极制定相应的方式,营造良好的儒家德育思想氛围。在进行校园文化的建设时,可以充分利用儒家的德育思想为载体,对学校的文化活动和物质环境进行渗透。例如,在教学楼的关键部位悬挂儒家名人的图像和名言,或者举办有关儒家思想的演讲比赛等等。
三、儒家德育思想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渗透的原则
1、辩证性原则。儒家思想经过了几千年的传承,作为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思想,其受到了不同时代思想家的修正和运用,因此,在当代进行利用的同时,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继承的同时,保持端正的态度。
2、针对性原则。高校的思政教育有其独特的教育目的,因此,借鉴儒家思想时应对其不同的内容进行针对性的选取。通过有关素材的深入挖掘,帮助实现高校思政教育的目标。
3、时代性原则。不同时代的文化有其不同的特征,而在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我们更应该结合现代社会建设的核心价值观和人文精神,对儒家的德育思想进行选择性的开发、利用和融合,才能使其充分发挥自身价值。
综上所述,有关的高校在进行思政教育的同时,应当结合有关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对儒家德育思想中的精华进行开发和利用,进而提高思政教育的教学效果,对学生人格的完善产生积极的影响,促进其健康成长。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1C-0026-03
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和科技突飞猛进的新形势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应对来自各方面的挑战,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探索和创新。随着哲学、社会学、教育学领域顺应关注人、回归生活的历史潮流,不少学者将目光转向了生活德育,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成为一个重大课题。本文对国内学界关于大学生德育生活化研究的相关成果进行综述,旨在不断拓展深化这一研究。
一、关于大学生德育生活化的缘起
近年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德育工作仍存在不少问题,其实际效果并不乐观,德育生活化就是在对德育困境的反思、批判和应对中产生的。
唐汉卫认为只要德育由于脱离生活而带来的问题依然存在,只要生活在不断变化而德育却没能及时立足于现实生活,对德育脱离生活的批评就不会过时。他还指出德育脱离生活主要表现为道德教育的科学化、理想化、成人化和泛政治化等几个方面。高德胜把传统德育表述为“知性德育”,认为它“割裂了德性的内容结构与形式结构,认知与情感、知德与行德,进而割裂了与生活的血肉联系”,全面超越知性德育,需转变到生活德育。文艺文认为去生活化是传统高校德育低效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现在“德育观念上过度理性化、知性化,德育对象主体地位缺失,德育过程脱离学习主体的生活以及德育情景脱离社会实际”。可见,去生活化是造成传统德育低效、失效的主要原因已成为众多学者的共识,德育生活化成为高校德育发展的价值取向,成为传统德育走出困境的必然选择。
二、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内涵,理论界尚未形成明确一致的表述,但不少学者作了有益的尝试。张国启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相对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抽象性、概念性的灌输路径而言的,是以生活世界为基础的教育理念或教育哲学思想”。该种观点看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在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批判的基础上产生的,但将其界定为一种单纯的理想性、导向性的教育理念,有失偏颇。尚丽娟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要立足于生活世界,在生活中找依托、以人为主体、以生活为中心、以教育为导向的教育模式”。该观点阐释了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生活性、主体性、教育性的特点,但只把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作为一种教育理论模型和实践样式的教育模式,仍未全面揭示出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本质。杨永明则将其内涵界定为“思想政治教育在生活世界理论的指导下,以生活为基点,以人为中心,以实践为手段,成为人们现实生活中一部分”的状态。该内涵尊重了“化”字的词义,同时符合逻辑学的定义规则,对德育生活化的本质的揭示有借鉴意义。
在综合学者们对于德育生活化所下定义的基础上,笔者尝试对其进行界定:德育生活化是与脱离生活的过于追求理想化、教条化、泛政治化的德育相对而言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它强调思想政治教育以现实生活为基点,以大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手段,不仅成为大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而且引导大学生生活建构的过程和状态。
三、关于大学生德育生活化的依据
(一)理论依据。学者们分别从哲学、教育学、伦理学、社会学等角度对德育生活化的理论依据等进行了广泛的探讨,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相关理论。一些学者关注了相关理论对德育生活化的理论意义,其中主要的理论支撑包括实践观、认识论、人的本质理论和人的全面发展等理论观点。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要求在德育工作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觉能动性,应把学生视为具有独立人格、自主意志、选择愿望、自主负责的主体,注意让学生在现实社会环境中通过自我实践、自我锻炼、自我判断、自我选择去接受教育。人的本质就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种“社会关系”就是主体间的关系,强调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作为平等主体进行平等交流、相互启发、相互生成的过程。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关于人的发展理论的重要内容,要求德育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根本目的,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作为根本的目标追求。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主张在生活实践中接受教育,并为生活实践服务,德育也才能收到实效。
2.回归生活世界的理论。胡塞尔回归生活世界理论对实现德育生活化有重要的反思和借鉴意义。李和佳等学者较早地阐述了胡塞尔生活世界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发、借鉴意义。他在文中提出胡塞尔生活世界的概念总的来说是一个哲学概念,“强调人们日常的生活及活动是科学的基础”,自伽利略时代开始,纯客观、唯理性的实证主义思潮使得现代科学忽视了人们的生活世界。在胡塞尔看来,只有彻底地追问使一切科学获得有效性的“主观性”,追问对人类的意义和价值,才能理解客观的真理,才能获得世界最终的存在意义。在哲学界回归生活世界的背景下,这一观点引起了现代教育观念的深刻变化,针对德育与生活对立甚至异化的困境,许多学者也提出德育回归生活世界。
3.生活教育理论。众学者认为德育生活化理论是对生活教育理论的扬弃。胡凯、赵惜群等对亚里士多德、卢梭、杜威、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总结。文章论述到,亚里士多德从三方面阐述了生活与德育的关系,即生活是道德存在的最终依据,是良好德性养成的重要途径,是道德和道德教育的目的;卢梭所倡导的“自然生活”、“自然教育”的理念,对西方德育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长远的影响;杜威在进一步反思传统教育脱离生活的弊端的基础上,提出了“教育即生活”这一关于教育的本原性命题;陶行知扬弃杜威的生活教育思想,构建了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为精髓的生活教育理论体系,为德育生活化理论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
许多学者指出,“生活与道德是一体的”,真实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生活为起点,在生活中开展,回归生活,引领生活。“生活教育理论”为德育生活化提供了理论依据已成为学者们普遍的看法。
4.人本主义教育思想。部分学者认为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是德育生活化的理论依据。张月霞指出“在人本主义哲学理论的指导下,人本主义心理学对当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产生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其“核心主题是对人的关注,对人之所以为人的思索,以及对人的尊重”,对确认学生的主体性价值,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等的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持。学者们看到了长期以来,我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较多地关注了社会价值,以培养“社会人”为重任,较少地关注个体价值,抹杀了个体的独立性,提出思想政治教育亟待生活化,在丰富的生活中进行价值引导,培育具有独立人格的学生。
5.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对德育生活化的指导意义引起了学者的重视。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生以原有经验的基础,对新知鉴别、选择和加工,新旧知识相互作用,从而达到知识建构的过程。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有意识地开发生活中的教育资源,尽可能创设具有生活气息的思想道德情境,以最大可能地调动学生的体验与经验,切实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
(二)德育生活化的现实依据。较少学者论及德育生活化的现实依据与需求,现有研究认为时代在变革,思想在更新,而德育的主体――大学生,也处在一种与时俱进的变化和发展之中,德育理念和模式必须发生相应的变化,才不至于滞后于快速发展的社会现实。
1.时代的呼唤。杨迎春谈到现代科技的发展、现代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带来了人们科学观的革新、世界观的变革,对人的素质也提出了新要求,共同驱动传统德育向生活化转向。范美香指出中国经济、政治、文化、信息及体制的全面开放转型呈现出正反两种效应,对个体发展也具有积极和消极两种影响,为发挥积极影响,抵制消极影响,德育生活化成为开放社会的应然选择。此外,李荣认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呼唤人的主体意识,只有德育生活化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人的主体性得到解放。
2.大学生的诉求。大学生心理特点决定了该群体独有的学习和活动方式,德育生活化是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诉求。卢雄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大学生追求幸福、超越自我、渴望实现人生价值、体验新生活的需要。
3.教育的要求。生活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源泉,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归宿,因此德育生活化不仅是教育满足受教育者身心发展需求的内在要求,是素质教育改革的内在要求,更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特性与自身规律的内在要求。
4.应对德育困境的选择。时代大发展和社会大变革对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利益格局带来猛烈冲击,人们价值观和思想观念发生显著变化,而由于传统德育的封闭和狭隘,未能直视社会现实,紧跟时代步伐,履行自身使命,呈现明显的滞后性、低效性和被动性。因此,学者提出德育生活化是摆脱困境的应然选择。
四、关于大学生德育生活化的原则
德育生活化的原则是为实现德育生活化,在确定德育内容、选择德育方法和途径等方面所遵循的基本准则。根据学者对德育生活化原则现有的探索,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本性原则。人本性原则主张高校德育以学生为本位,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在实践中促使大学生产生情感体验从而生成价值认同,在尊重理解的基础上帮助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
(二)渗透性原则。渗透性原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具备和强化渗透意识,把德育渗透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交往之中,融合各种教育因素及中介形成全方位的教育网络体系,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循序渐进地进行。
(三)主体间性原则。主体间性原则是指首先要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看做交互主体,在人格平等的基础上教育双方对彼此的协同互动的对话、沟通与情感交流,形成道德共识。
(四)主体性原则。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教育者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激发受教育者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使受教育者在分析、比较、推理、实践的基础上能够积极进行自我选择、自我教育、自我建构、自我完善。
五、关于大学生德育生活化的对策
多数学者从德育生活化范式构建较为宏观的视角探索了德育生活化的实现对策,从现有的文献来看,研究者对其探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德育目标生活化。作为德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德育目标在整个德育过程中起着指导和调控作用,邱海锋强调实现德育生活化,内在地要求德育目标生活化,需要“坚持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注重目标的辩证性;坚持统一要求与个体差异的统一,注重目标的层次性;坚持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的统一,注重目标的整体性”。
(二)德育内容生活化。高校德育内容生活化,首先要求德育内容紧贴时代,与时俱进,积极充实拓展;其次突出生活性,从个体生存和发展的角度,探索创新德育内容以关注并引导大学生生活;再次重视生活世界德育资源和素材的开发利用。总之,高校德育不仅要指明政治方向,而且要诠释社会问题,提升人生境界。
(三)德育过程生活化。学者们探索了实现德育过程生活化的原则,杨永明指出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互主体性”,使大学生走进他人、走入社会,建立起平等合作的互动型教育过程。邱海锋还提出将德育过程寓于生活中,把计划性和随机性结合起来,自然地进行德育。
(四)德育评价生活化。德育评价体系对德育活动具有导向、激励、调控和约束等多种功能,是构建德育生活化范式的重要部分。多数学者指出要在生活中进行评价,坚持评价内容的全面性、评价主体的多样化、评价方法的多元化。此外,温丽丽还提出坚持评价的层次性。
六、德育生活化的研究评价与前景展望
经过对所收集的文献进行研究发现,现有成果对深入研究德育生活化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迪作用,然而这一研究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仍处于探索阶段,且多以基础理论研究为主,还存在一些亟待澄清、分析和解决的问题。
其一,德育生活化的概念及内涵是德育生活化研究的逻辑起点,至今尚未达成普遍认可的共识,需进一步解析探讨和充分理解,以形成更为科学的界定,为研究深入开展奠定前提和基础。
其二,学者们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理论依据有了颇为全面的论述,但受到专业背景等认知经验的制约,深刻性和严谨性有待进一步加强。
其三,关于高校德育生活化对策的研究尚显不足,一方面对策的维度需要继续拓展;另一方面,每个维度的探索有待进一步深化。此外,往往将对策探讨与范式构建置于同一层面,缺少具体可操作的路径措施,关于大学生德教育生活化路径的研究仍有待具体深入。
其四,德育生活化与主体性、主体间性、体验性、欣赏型等其他德育模式在理论依据、现实依据、实施原则等方面存在着相关相融性,应对诸模式关系给予重视与探索,以利于德育模式的整合协调与改革创新。
其五,由于各地区经济水平、文化传统、民族习俗、教育环境等方面的特殊性,大学生在心理素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方面存在着许多特殊的地方,大学生德育生活化也就有了特殊性,因此应结合不同地区实际,不同类型高校实际开展研究,将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使德育生活化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唐汉卫.脱离生活的道德教育:表现与批判[J].当代教育科学,2004(10)
[2]高德胜.知性德育及其超越―现代德育困境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2)
[3]文艺文.大学德育路径生活化[J].道德与文明,2007(5)
[4]张国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路径探讨[J].思想教育研究,2008(4)
[5]尚丽娟.思想政治教育应生活化[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5(10)
[6]杨永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0
[7]张廷国.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及其意义[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5)
[8]张月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