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0 14:59:3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图分类号:K825.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2-0149-01
一、美育在德育中的作用
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中,美育与德育的目标一致,二者相得益彰;但二者又不能划等号,不能互相取代。德育是通过政治课和各科教学以及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而美育则侧重于以优美的艺术形象和事物去影响学生和感染学生,使他们在思想上、情感上受到熏陶。如果说德育主要是从认识上塑造学生的道德人格,美育则主要是从情感上去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美育不仅能够提升人的道德品质,而且能够促进德育的发展,以更好地实现德育的功能价值。现在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一些有现代意识的教育工作者,自觉地把美育与德育结合起来,利用自然审美、社会审美和艺术审美等形象教育活动,来促进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例如,有的教师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去阅读悲剧作品,让他们在审美中去感受作品中的人物所经受的苦难,以此提高他们勇于面对挫折并超越困境的心理能力。再如,有的教师利用参观雕塑展览的机会,让学生接受道德教育。比如一些纪念性的人物雕塑,在艺术审美的过程中,革命先驱、思想巨人的浩然之气,会慢慢地融入学生的精神情感之中,内化为学生的道德意识。
二、美育在智育中的作用
在学校教育中,智育承担着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重任,同样,美育在这方面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要使学生智力得到发展,我们认为必须尽快扭转忽视美育的偏向,把美育放到应有的位置上来。因为美育与智育同样能够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美育是美感形象教育,它对培养人的形象思维能力,促进智力的发展,有着智育不可替代的作用。美育对于促进智力和创造力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培养敏锐的感知力。人的智力包括感知力、记忆力、想象力、思考力等,感知力的强弱是判断一个人是否聪明的条件之一。敏锐的感知能力往往是人在对外部自然形式和艺术形式的感知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培养感知力的重要途径是引导学生去体验和感受自然世界和艺术世界。美育是审美形态教育,它向人们展示的是丰富的、形象鲜明的自然形态和艺术形态,学生通过对这些形态的长期感知,定能使自己的感知力变得敏锐。
(二)培养形象记忆力。在人的认识能力中,记忆力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如果没有记忆,大脑就不会留下任何信息,智力也就不可能得到发展。那么学校的智力教育就不应该忽视对学生记忆力的培养。然而,学校以往的智育只注重训练学生对概念、数字、逻辑推理方面的记忆,而忽视形象记忆的训练。美育是一种轻松愉快的形象教育,它提供的审美形象既鲜明生动,又带有浓烈的情感色彩。此外,美育向学生展示的是各种各样的视听形象,如一个个鲜明的画面,一首首动人的乐曲,它们都饱含着情感,因而易于引起学生的感知兴趣,并牢固地留在他们的记忆里。
(三)培养丰富的想象力。想象力是创造力最本质的内涵,培养想象力,审美教育是最佳途径。一方面,在审美教育的过程中,大量的包含着审美感情的形象涌入主体的心灵,内化为表象,为想象提供材料;同时感情的积累又为想象提供动力。另一方面,审美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想象的世界,主体面对审美的世界时其想象力空前活跃。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对人的想象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在素质教育的体系中,美育占据了重要的位置。随着美育的全面开展,它在培养人的想象力等方面的作用定会日益突显出来。
(四)促进直觉思维的发展。直觉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基本形式,它从整体上把握事物,并具有直观透视、瞬间判断的特点。由于直觉不靠逻辑的分析和综合却能直接洞察事物的本质,因而它就能使人在短暂的时间内,从多种可能性中作出选择,得出有价值的预见和设想。因此,许多科学家把直觉看成是创造的起点,是打开自然奥秘大门的钥匙。
三、美育对体育也有促进作用
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因而在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方面,教育也应当发挥积极的作用。为了促进学校体育运动的开展,使其富有成效,我们认为,应该把美育与体育结合起来,使美育在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方面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王莹.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启迪与智慧(教育版),2014(11).
[2]吴媛.略论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0(08).
一、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
一般来说,大家会将美育和美感教育、审美教育、审美观等联系起来,但无论如何,美育终归是一种以培养学生认识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对美育的研究需要通过实践脱离形式的束缚,从而产生系统的理论方法。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音乐教育自身的美育特征开始得到我们大家广泛的认可。著名教育家先生就特别注重美育的发展,他在《自写年谱》中写道:“我于讲堂上既常听美学、艺术史、文学史的讲演,于环境上又常受音乐、美术的熏习,不知不觉渐集中心力于美学方面。”将毕生心血都倾注在中国的教育事业中,他在德国期间自己学弹钢琴、拉小提琴,不断地丰富着自己的艺术审美能力,后来他发现德国和法国都非常看重美育。
事实上,音乐教育与德育的关系也是十分密切的,德育的本质在于对人的思想、社会认识、理性思考进行引导和改变,但这其中难免存在思想不统一等问题,更多时候会遇到学生的抵抗情绪,从而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音乐教育则可以通过爱国歌曲、音乐剧、歌舞剧等艺术形式,经过听觉和视觉的双重吸引,使得学生对其产生浓厚兴趣,在生活的点滴之间形成良好的爱国主义情操。对受教育者进行审美教育,应当使他们在自我的感受和熏陶中,激发内心潜在的情感,按照美的标准和规律让他们进行自我完善,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教育的重要意义在于让受教育者感到精神愉悦,同时对受教育者进行审美熏陶。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施教者须通过音乐教育不断强化美育的美感功能,调动自身强烈的情感体验,深化和创新教育手段和内容,逐渐构成完整的美感动力体系,以美特有的磁场和无尽魅力,对受教者进行长效激励,使他们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得到丰富。
而智育与音乐教育之间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智育无疑是为了对受教育者进行智力的开发,尽可能地激发他们的潜能,使其能够接受更多的文化和技能。新时期的智育已经发生了较大改变,它被重新定位,其职责变成在传授技能和文化的基础上,更注重培养学生的习惯和态度,以及创新思维、拓展视野,努力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音乐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刺激或改变学生的思维模式,人们往往都有一套惯有的思维方式,有的倾向于感性,有的则倾向于理性,而音乐教育往往能打破传统的思维方式,建立一种更具逻辑性的思维能力。音乐有很多表现形式,拿钢琴艺术来说,艺术家在创作的过程中,都倾注了自己的感情,学生在学习曲目演奏的时候,必须先在自己的意识当中还原前者所要表现的内容,对这些信息进行充分的理解与吸收,达到刺激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目的,在一这过程中完成对审美的认知,然后加入自己的理解,更高水平地将前者的作品演绎出来。
同时,音乐教育不会以纯文字的形式进行授课,需要其他音像资料一同进行,如歌唱需要有歌谱、伴奏、音响等条件作为前提,学生通过视觉和听觉加上感觉和想象的多重吸收,从而能够直接地提升自己的感受力和想象力。在人类历史上有很多了不起的科学家或艺术家都曾受到过音乐艺术的良好熏陶:科学家爱因斯坦和量子论奠基人普朗克可以演奏钢琴和小提琴,中国地质学家李四光写出了中国第一首小提琴曲……这显示出音乐艺术能够充分发挥和创造人内心的原始冲动,很好地培养了人们的创造力。
可见,美育不仅能凭借优美感人的审美形象,引起受教育者情感的激荡,使其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品德教育,还能够促进他们想象力、观察力、思维力、创造力的提升,启发其心智,促进其全面发展。
二、音乐教育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高校素质教育是一项以提高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基础的高等教育活动,目前看来,大力开展高校素质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所在,这也是我国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得以实现的重要基本内容。高校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以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道德修养、文化与技术技能、探索精神等为内容,是一种科学、全面、综合提升学生全面发展的系统的教育模式。用的一句话来讲就是“艺术能养成人有一种美的精神,纯洁的人格” 。这也体现了艺术教育和科学在其心目中的地位是等同的,因为人人都有一颗追求美、喜欢美的心灵和无限追求美的权利,如果将这种美的标准加以合理的引导,将会对培养受教育者人格的养成有重要作用。音乐艺术在所有的艺术门类中是最为独特也是最为容易让人接受的一种,它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能使学生在交流和学习的过程中激发出内心的愉悦,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必定会对我国高校素质教育全面发展有着积极的正面推动作用。
高校音乐教育可以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音乐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培养学生专业的技巧和理论,而且在于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让他们锻炼自己的创造和实践能力,同时让他们具有良好的团队意识。以合唱教学为例,学生在学的过程中能够产生共鸣,听到周围的声音变化,而不是沉浸在自己的思维当中,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主动去寻找美的声音。不仅如此,在自己亲自参与指挥和排练的过程当中,学生通过与其他人之间的默契配合,能够深切地感受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在对合唱曲目进行改编和创作的过程中,学生按照自身的喜好对原有曲目进行改编和二度创作,能够有效地提升自身的创造能力。以上种种能力的体现还表现在器乐合奏、音乐剧、舞剧等音乐艺术形式上,这都与高校音乐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高校音乐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教育的本质在于育人,《孟子》中说:“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故教育本身应该是愉快地进行,素质教育本身所需要的也正是这种乐教的精神,音乐教育可以很好地做到这一点,它可以表现为学生走在林荫小道上戴着耳机边听歌边体验周围的美丽环境,其身体自发的愉悦起来,也可以表现为某间教室几个学生坐在一起排演节目,欢乐的气氛感染着每一个人,这都是高校内随处可见的。有了愉悦的审美情趣和轻松的学习氛围,对学生潜能的激发就会更加彻底,所以音乐教育能给学生提供非常好的审美享受。
高校音乐教育可以在增强学生自信的同时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不断地积累,通过舞台的磨炼,自信心可以得到不断增强,会慢慢形成一种强大的心理暗示,对面前的任何未知事情都不会产生恐惧心理。这种较强的心理素质使他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时候不会退缩,配合德育和智育对学生的教化,能够培养出学生更强的历史使命感,勇于面对社会上种种不和谐问题,对确立正确的社会道德观念有莫大的帮助。
音乐教育是实现美育的一种教育途径,更是实现素质教育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实施还需要长期进行,应当视之为一种终身的教育模式。随着时展,学生的审美能力会不断的提高,可见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实施还需长期熏陶,通过这样长期持久的对受教育者进行感官刺激,一定能为其综合能力的养成打下坚实的基础。不仅如此,音乐教育的美育教化也应当注重方式方法。对于美的追求和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个体对事物的审美感受能力也有强弱之分,所以我们应当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化教学,对能力较弱的学生加以适当引导,循序渐进地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另外,教师应当系统地引发学生的内心共鸣,能够让学生通过感受音乐的美不断提升和调整自己的状态,从而确立起良好的学习基础。因此,在高校教育模式中,音乐教育美育功能的良好实施能够增强学生的内心情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高校素质教育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美和美育非常广泛的存在各个领域,其影响也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无所不有。早在春秋时期,大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美育思想,他以“乐”为核心的美育,是使学生的道德臻于完美的、最后的也是最高的手段,他的“尽善尽美”的审美思想,奠定了儒家为代表的侧重于强调美和善的统一,主张美育为政治教化服务,为我国古典美学理论的基础、荀子也专门写了《乐记》更特别指出“乐也者……可以善民心,感人深,其移风易俗”《乐记》继承与发展了孔子关于审美教育的“为人”与“为邦”的思想,从审美心理学与社会的确度,阐述了“乐”控制心理与社会发展的功能,将审美教育与改造人,变革社会有机地联系起来,并赋予它广泛的、现实的社会意义。我国的著名教育家先生曾积极倡导“以美育代宗教”。确实,人格的完善和劳动能力的发展都离不开对美的追求。
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等诸方面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给美育以足够的重视,就充分发挥它与其他方面教育彼此渗透、相辅想成、增效、增值的巨大作用。譬如:培养“四有”新人,其中一个重要的基本问题,是要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政治方向。这当然要靠政治课教育,靠德育和大量思想政治工作。而要真正做到“树立”、“确立”》、这需经历一个复杂的过程:要学习相关的知识;要把学得的科学的知识深化为自己的认识;还要变为乐意于此的自觉行为;进而长期的这样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养成为一种习惯,积淀为一种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这里不把外在的知识内化为意愿、志向,还要把内在的需求引导外化为规范的行为,并把两方面融合在一起,形成为一种素质。在这复杂的过程中,无疑需要有大量的、多方面的教育、因素投入期间。情感、情感教育就是其中之一。我们培养的青少年不仅知道什么是对的、错的、好的、坏的、美的、丑的,更在有对前者热爱、对后者憎恶,对前者追求、对后者摒弃的鲜明、执热的感情――政治道德教育。正确的观念、认识、与正确、火热的政治道德感情融合一道,能产生积极、进步的强大力量。反过来,有的时候人不是对的事情就一定会去做;也不是不对的事情都不去做,在一定条件下,感情甚至会起决定性的作用。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不可能只通过概念、知识的讲解、传授而完成,它还需要大量、丰富而鲜活的实在内容、情趣活动的参与;需求细致深入,反反复复的滋养和累积。所以列宁曾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感情。他还说:没有‘人的感情’,就没有可能对真理的追求”。因此,在我们的德育、思想政治教育中,不仅要晓知以理,还需动之以情;不仅在讲道理的过程和活动中要同时动之以情,而且要有一些着重进行感情陶冶的过程和活动,一个侧重实施情感教育的部份。美育就是情感教育的利器。
审美能力是审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审美作为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是人类文明长期发展的结果。美术教育的重要功能在于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增强人的审美意识。人虽然有爱美的天性,但人并非天生就懂得美、会欣赏美和理解美。马克思曾说过:“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同样,对于没有视觉美感的眼睛来说,再好的美术作品也毫无意义。因为对于色彩的和谐与对比的美、线条的节奏与韵律的美的鉴赏能力等,也都是在不断接触艺术作品并从中获得艺术感受而不断培养起来的。一个几岁的孩童可能会本能地喜欢某种颜色或爱听某种音乐,但他却不可能喜欢凡高的绘画或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这些作品蕴含着丰富的、浓厚的思想内涵,奇妙的艺术技巧及作者的经历、感情、风格等,这是孩童绝对不可能理解的。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接受了一定的艺术、历史等方面的教育,具备了一定的文化素质,积累了一定的人生体验,情感、个性等逐渐成熟,此时他才能较全面、较深刻地理解这些作品并从中得到美的感受,获得某种启迪。人类的这种认识过程说明,审美能力只有经过培育才能逐渐形成和完善。而美术教育则是培养审美能力、增强审美意识至关重要的途径。
同时,美术教育还有陶冶高尚情操的作用。人的情感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精神力量。而人的行为总是受一定的情感支配的。所以,人的情感对人生实践具有重要意义。而对情感的开发与升华,只能通过情感的作用来完成。人类在很早的时候,就发现美术能够外化人的烦恼和忧愁,减弱人的心理压力,保护人的健康。在现行科学教育中,学生基本上是处于被动地接受状态,很少有什么表达的机会,如果有需表达的话,也只是一种观念的表达,且极其有限,几乎不会太多的涉及学生情感问题。故我们说科学教育不会对学生的情感产生较大的影响,而只有文学艺术教育才能对学生的情感起到明显的作用。这是因为艺术教育的特点不仅仅是以理服人,更重要的是以情服人,以情感人。尤其是美术教育,它是一种自由形态,是外化学生心理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式,其特点在于它不是强迫的,而是通过“寓教于乐”的渗透及艺术活动,调动人的兴趣,打动人的感情,使人心灵得以净化,情感要素和感情功能得以升华。帮助学生明是非,知善恶,识美丑,以“善”为美,以“德”为美。历来的思想家、艺术家们,都十分重视美术教育对人情感的陶冶和净化,强调通过美育来培养人们健康的、美好的、和谐的情感和心灵,从而实现完善人格的建构。美术教育就是运用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美,对人进行美化自身的教育,使人具有丰富而充实的灵魂,并渗透到整个内心世界与生活中去。
二、美术教育有利于提高思维能力、培养创造能力
素质教育下,现在的小学美术课不再仅仅是小学生娱乐的课程,还是具有人文性质的学科。在素质教育的发展变革中它发挥着极其独特的作用,因此,认识小学美术学科的本质,正确而辩证的看待小学美术的课程性质,是很好的进行小学美术教育的基础。传统的小学美术教育始终是在学科内发展,美术的教育教学始终停留在了技术的层面,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美术专业技能的培养,而不是注重学生的美育素质。随着教育发展的需要和几次的教育改革,美术课程的性质与价值发生了质的改变。
全面素质教育下的美术教育的整体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提高全民族的艺术文化素质从而使每位受教育者都能感受到整个现代文化氛围下的社会文化。而当代学校美术教育即是在遵照教育总体要求的基础上,根据大部分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通过运用必要的美术手段与方法,使受教育者感受艺术,提高艺术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从而让受教育者完善人格,达到全面和谐发展。美术作为一门艺术,它表现的的范畴很广,而且还在不断地向边界扩展。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从形式上,都体现了时代性、基础性,展示了视觉的艺术,让人感受到一种醉人的艺术魅力。
美术作为一门艺术学科,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把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美渗透到学生的内心世界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学生具有一个丰富而充实的灵魂,从而让他们有一种理性的力量,使他们的心灵得以升华。美术教育可以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在美术学习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激发创造精神,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让学生健康成长。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不同的表达方式,慢慢消除学生对应试教育的消极抵抗心理,同时还让学生们对校园生活不再感到枯燥乏味,为他们创造宽松和谐的环境。美术学科的特点是以让学生掌握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出发点,养成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与爱好、审美能力为目标,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与创造力,开发和发展学生的美术素质。
二、改革美术教育促进素质教育发展
1.要从注重技法训练向培养学生健全良好的艺术素质转变。目前的小学美术课堂中,不论是学生还是家长,包括一部分从事美术教育的专业的工作者都忽视了儿童美术作为一种艺术培养形式,儿童纯真养成的的主要环节,有其独立存在的意义。健全而良好的艺术素质的养成不但对学生良好的美术习惯及健全的艺术素质的培养起很重要的作用,而且对学生良好生活习惯及行为习惯的养成也会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2.在美术教育的方法上从注重模仿能力训练向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及创造性思维转变。从大多数调查中我们不难发现,想像力和创造思维的培养和开发,是现代美术教育最主要的特征之一。让学生大胆尝试,不但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去客观地表现对象,而且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性的思维创造了条件。
美术欣赏课是学校教育的一门必修课,在学校整体的教育环境中,以其特殊的内容,承担着人才培育中的特殊任务,当教育步入素质教育时代,美术欣赏课在其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是加强学校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措施。本文根据笔者多年的美术欣赏教学经验,归纳出美术欣赏课在素质教育中的四点重要作用。
一、审美能力教育
审美能力就是人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观点,我们生活在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里,到处存在着美与丑、对与错的对比。学生时代正处在豆蔻年华,感情自然而纯真,对世界的美丽与美好事物有着发自内心的渴求。从重视视觉形象教学原理人手激发学生兴趣,可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提高获取知识的质量,引导学生直接观察对象,认识对象。运用直观教具、模型、范画、录像、幻灯、电脑设计等,帮助学生感知美,提高审美能力。艺术家创造的美术作品,都是靠视觉形象来感染人、打动人的。因而欣赏教学必须紧紧围绕形象展开活动。光凭教育者一支粉笔、一张嘴,是无法组织教学的。在美术欣赏课中,欣赏者与美术作品间发生着一种审美关系。通过感知与体验对美术作品作出评价。美术欣赏教学要达到欣赏者与艺术家创造的带有普遍性的审美经验的交融,方能产生情感共鸣。任何成功的美术作品都有从个别到一般的象征意义,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我们不仅从蒙娜丽莎的脸上看到,透过那微抿的嘴唇、微挑的眼角和微凝的双目,悄然流露着一种恬静、淡雅而又神秘的微笑,同时,还能感觉到一种朴素、自然、纯真的人性情感透溢出来,表现出一种彻底挣脱宗教禁锢而苏醒了的人性与复活了的灵魂,体现出充满血肉情感的人本价值,从而高扬了人文主义精神。许多美术作品创造的艺术形象的感人效果,是言语、文字所无法描绘的,只能用心去体验、去触摸。欣赏教学的重点必须放在研究分析作品美的物化表现,研究分析作品美的魅力所在,艺术形象是通过审美体验而获得认知的,欣赏教学就是通过对美术作品的赏析逐渐提高审美感悟能力的一种教学活动。另外,美好的学习环境,会使学习者心情愉悦,激发其学习兴趣;恶劣的学习环境,会使学生心情郁闷,影响学习效果。
二、创造性思维培养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教育的重要目的是造就批判性思维的头脑、敢于验证问题的头脑,而不是人云亦云的头脑”。美术欣赏课利用美术作品的内涵不确定性,让学生大胆想象,并能以我为主、自圆其说,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想象空间。著名美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说过:“想象是极其重要的事,有形的东西,可用想象使它变形;无形的东西,也可以用想象使它有形”。世界的发展大多是从无形到有形的一个过程,美术欣赏所培养的创造性思维表现为对相对客观世界的审美能力。虽然这种创造性思维不一定形成惊人的作品,但由于形象语言的多样性,也能开启思维的深度与广度,成为一种广义的形象思维文化教育。这对于多角度,多方式思考问题是最为有益的。因为这种教育用于大多数,对于创造性思维普遍提高具有积极意义。如形成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波普艺术,提倡成品再创造和艺术的大众化、流行化,艺术家运用他们喜欢的材料,创造出一些简单的、有意义的作品,使艺术成为每个人都可以创作的公有财产。1958年艺术家贾斯伯琼斯创作的《三面旗》画的是三面大小不一而又有渐变形式的美国国旗。这件作品力图使人人都熟悉的图像,复制出来让观者看,给人一种新的视觉形象和冲击力。这便是创作,既简单又富有联想,使艺术成为每个人都可以参与的创作,美术欣赏课正努力提高美术教育这方面的功能。如废物造型创作,从材料到构思,完全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体现,化腐朽为神奇,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也提高了动手动脑的能力。特别是结合社会实际,挖掘有价值的课题,使这种教育潜移默化的形成一种素质。开拓学生视野,创设发挥想象力的表现空间,运用现代新型材料与工具发掘新课题。如广告欣赏、标志欣赏、家具欣赏、店面欣赏、环境艺术欣赏等实用性强,想象空间大的课题,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体现,增强了学习兴趣参与欲。学生的创造力在恰当的指导下,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从步骤过程到结果,感受到一种全新的体验。如在内蒙古兴安盟科右前旗俄体小学(以下简称我校)五十年校庆之前进行庆徽设计,同学们结合我校的特点及对标志的理解积极构思,细致描绘,整个过程都充满着创造性思维锻炼。在美术教学中提高创造性思维比较常见,效果非常好。
三、广博知识的源泉
著名艺术家豪泽尔指出:“人可以生来成为艺术家,但成为鉴赏家却必须经过教育”。美术欣赏是依靠人的理解力的增强发展起来,理解力是一种领悟各种关系,攫取事物本质的能力。因而学生知识的积累,教师的旁征博引,促使欣赏教育有效地进行。任何的美术作品都来源于社会,并依社会而存在,所以,欣赏美术作品必须要了解作品产生的社会背景、风俗、人文等。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发现作品外部的诸种关系以及更为深邃和复杂的内涵。这要求教者不仅知识要更新,能广泛涉及中外古今美术史知识,而且要求教师的知识必须准确。如欣赏《中国古代山水画》,一定要涉及到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的区别,让同学们各抒己见,最后归纳出:山水画是散点透视,因为山水画是移步换景、边走边画,不是很注重客观现实,重写意;而风景画是焦点透视,因为风景画是站在一个点不动进行作画,注重对客观现实的描写,重写实。这几千年的艺术也造就了东西方人的性格差异,东方人重情感,西方人重理性。由此会延伸到很远、很深。好的美术作品,欣赏者要有一定的知识做前提,即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包括外部的形式结构,作品的历史、人文、风土人情等背景,内部情感意蕴。所以在欣赏的同时,大大的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
四、人格境界的提升
一、小学美术教育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儿童自身的生理特点,大多数儿童喜欢涂涂画画、拼拼贴贴,他们可以在对周围世界做了观察以后产生新的感受,去对自己的想象做出各种各样的尝试。不管画得好与不好,这是一种自我表现,只有满足少年儿童这种自我表现的要求,他们的情感与智慧才能真正得到平衡发展。另外,学生还会因为美术方面的兴趣自己督促自己去学习语文、数学等课程。在以前曾把美术课看成副科,每天只是语文、数学枯燥乏味地重复出现的情况下,学生可以通过美术课来调节情趣,培养兴趣。如果美术课的形式开展得多样化,会使学生把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学习成绩不但跟上去,学习兴趣也会逐渐浓起来。
二、小学美术教育教学能发展学生智力
1、充满好奇心是少年儿童的一大特点,很多学生通过美术课学习以后,会自觉和不自觉地对周围产生兴趣,因而会更细致深入地观察周围的一切。只有不断地观察,才能得出更新的内容。这些新内容在幼小的心灵深处扎根,为今后发展奠定基础,这样一来,少年儿童的观察力会得到提高,并不断发展。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对周围的事物产生兴趣,更主动深入地观察了解,并进行写生,写生时学生感觉到事物是这样的美,就会把这些美的印象深藏在心里。在作文课上,有的学生就会将美术课上观察到的东西带到课堂,并进行语言文字的描述,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增强了学生的观察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
2、发展学生积极的思维和创造能力。美术重在创造、求异。越表现出和别人不同的就越有自己的特点,越有个性,这就产生了创造性。而美术作品的这一特点又来源于思维,只有在学习过程中对周围事物多提几个“为什么”进行思考:为什么要这样画?为什么要这样添?为什么要这样构思……这些都是一个创造过程,是培养创造能力的具体途径。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美术”是一种表现美的活动,如果不美就达不到目的。要表现美就得到大自然中去寻求美和发现美。在了解美、认识美的过程中,美会自然而然地深入到你的心中。另外,前面提到小学美术教育《新大纲》中明确指出了美术课具有审美功能,美术教育过程是审美活动,是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力、判断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热爱美、表现美的愿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良好品质。比如在上欣赏课时,学生既认识了我国的各种画种,又了解了我国从古到今的一些著名画家和作品当时的历史背景,每一幅画的特点以及这些画家的优秀作品,使学生对这些画家产生一种崇敬之情,并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同时也对中国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4、小学美术教育教学可以发展学生全身心的协调能力。在美术作品的形成过程中,观察、记忆、想象和理解能力不是孤立出现的,而是在眼、脑、手、体相互协同作用下,集中注意力才表现出来的。也就是说,美术课教学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是对学生进行多观察、多动脑、多动手的基本活动,能使学生的脑、眼、手等多器官协调并用,锻炼和提高学生观察力、判断力、表现力和创造力,从而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一)我们在说到高校审美教育时,就要说到什么是审美教育,在《美学与美育词典》中就对其进行了解释:“审美教育也称美育,是一种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它以特定时代、特定阶级的审美观念为标准,以形象为手段,以情感为核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通过美育可以使人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具有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等等。”在当今这个时代,如何在客观的世界中去发现自然美,寻找到社会生活美,欣赏艺术作品美以及感受学习美,这都是在高校中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内容,这种审美教育不仅能使学生了解到美、认识到美,还要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通过高校的审美教育让学生提高道德标准,净化心灵,寻找美的纯真,它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影响,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建立起学生正确的审美观。
(二)审美教育是美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它是运用哲学的认知方式来认识世界,审美教育它是按照美的自身发展规律来改造自身的一种手段,它是一种基础教育,说它特殊在于它的教学内容包含的信息庞大,而且是以非具象的美感教育为主要教育内容,但它又与其它的教育相同,就在于它与其它教育一样都是建立在社会发展实践基础之上形成的,这种教育对社会有着促进的作用。美育主要以美术、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作为它进行普通高校审美教育的一种手段,而在这些艺术形式中,尤其以音乐审美教育最符合审美教育普及性要求,并且音乐艺术伴随着人一生,高校学生也最容易接受这种艺术形式。
(三)关于审美教育的特征,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就总结了两大特征:其一,美感教育是审美教育的一大特征。美育是对人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的一种培养,它是按照美的一般规律进行创造性的活动。其二,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也是美育的又一特征。因为艺术教育是美育进行实施的主要途径。审美教育以艺术作品为媒介,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进行审美的教育活动,它的功用不是培养少数的艺术家,是要运用这种方式针对整个社会进行大众化的艺术教育,它具有普遍性和广泛性的特征。
二、音乐审美教育的作用
(一)音乐教育正是基于审美教育的各种特征,结合自身的优势,成为了审美教育战线上非常重要的一员,也是最能让人接受的艺术形式。音乐艺术是通过有规律的音响组织进行的一种情感传达艺术,音乐艺术来源于生活劳动之中,它也是最直接、最客观的反映现实生活的一门艺术,是人类文明结晶。音乐艺术在社会中的影响是普遍的,它是人类社会意识形态形成的一种反映。同时,由于音乐具有抽象性,它能通过音响材料作用于人的思想,让人在欣赏音乐的同时,通过联想和想象对音乐形象进行一种创造性的活动。音乐艺术可以通过自己旋律的起伏、节奏的变化来表达其思想感情,通过聆听这些奇妙的音响结构影响人的情绪,或温柔或悲痛,让人们在欣赏中身不由己地接受音乐最直接的影响,在音乐的审美教育进程中,高水平的艺术性与思想性也同样直接影响着学生的高尚情操的建立,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音乐审美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大学生步入大学之时,学生的自我意识开始渐渐发展、成熟。由于他们缺乏社会的生活经验,对挫折和打击的承受能力还不足,心身发展还不够健全,如一旦遇到困难,可能就会出现生理和心理上的疾病,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原因,也是我们在教育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必须建立起乐观的情绪,培养学生们广泛的爱好,培养学生们坚强的毅力,同时也不能忽视培养学生自信心的建立,种种这些都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作为前提。音乐审美教育是普通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的部分,它是对学生情感教育的一种有效手段,促进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在普通高校中可以通过社团活动来实现音乐审美教育活动,让他们在每次的排练和演出中认识美;也可以建立具有音乐审美教育功能的课程,让学生在课堂中欣赏美,享受美,给学生们带来的美感,通过不同形式的音乐审美教育,其目的都是共同的,都是让学生在音乐中寻找到美带给自己的启迪,让学生们在音乐艺术活动中锻炼心理素质,提高大学生的精神境界。在这里,我们还要值得关注的一点,音乐还可以起到缓解心理压力的作用,为消除学生在压力面前产生的急躁情绪有一定的平复功能。
根据儿童自身的生理特点,大多数儿童喜欢涂涂画画、拼拼贴贴,他们可以在对周围世界做了观察以后产生新的感受,去对自己的想象做出各种各样的尝试。不管画得好与不好,这是一种自我表现,只有满足少年儿童这种自我表现的要求,他们的情感与智慧才能真正得到平衡发展。另外,学生还会因为美术方面的兴趣自己督促自己去学习语文、数学等课程。在以前曾把美术课看成副科,每天只是语文、数学枯燥乏味地重复出现的情况下,学生可以通过美术课来调节情趣,培养兴趣。如果美术课的形式开展得多样化,会使学生把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学习成绩不但跟上去,学习兴趣也会逐渐浓起来。
其次,小学美术教育教学能发展学生智力
第一、充满好奇心是少年儿童的一大特点,很多学生通过美术课学习以后,会自觉和不自觉地对周围产生兴趣,因而会更细致深入地观察周围的一切。只有不断地观察,才能得出更新的内容。这些新内容在幼小的心灵深处扎根,为今后发展奠定基础,这样一来,少年儿童的观察力会得到提高,并不断发展。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对周围的事物产生兴趣,更主动深入地观察了解,并进行写生,写生时学生感觉到事物是这样的美,就会把这些美的印象深藏在心里。在作文课上,有的学生就会将美术课上观察到的东西带到课堂,并进行语言文字的描述,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增强了学生的观察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
第二、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
学生在完成一件作品时会有意识无意识地注意表现对象,并加以记忆。观察得越多,记忆内容越丰富,这样就会将那些本来无联系的内容随意地组合在一起,并进行一些细节的“添枝加叶”,时间一长,他们的想象力就会更丰富,就能在作品中体现儿童的个性思想。
第三、发展学生积极的思维和创造能力
美术重在创造、求异。越表现出和别人不同的就越有自己的特点,越有个性,这就产生了创造性。而美术作品的这一特点又来源于思维,只有在学习过程中对周围事物多提几个“为什么”进行思考:为什么要这样画?为什么要这样添?为什么要这样构思……这些都是一个创造过程,是培养创造能力的具体途径。 转贴于
第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
“美术”是一种表现美的活动,如果不美就达不到目的。要表现美就得到大自然中去寻求美和发现美。在了解美、认识美的过程中,美会自然而然地深入到你的心中。另外,前面提到小学美术教育《新大纲》中明确指出了美术课具有审美功能,美术教育过程是审美活动,是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力、判断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热爱美、表现美的愿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良好品质。比如在上欣赏课时,学生既认识了我国的各种画种,又了解了我国从古到今的一些著名画家和作品当时的历史背景,每一幅画的特点以及这些画家的优秀作品,使学生对这些画家产生一种崇敬之情,并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同时也对中国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第五,小学美术教育教学可以发展学生全身心的协调能力
在美术作品的形成过程中,观察、记忆、想象和理解能力不是孤立出现的,而是在眼、脑、手、体相互协同作用下,集中注意力才表现出来的。也就是说,美术课教学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是对学生进行多观察、多动脑、多动手的基本活动,能使学生的脑、眼、手等多器官协调并用,锻炼和提高学生观察力、判断力、表现力和创造力,从而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G40-01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1-0231-01
随着人类思想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们发现美术教育在教育中所占的位置越来越重要,因为其直接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教育部也越来越重视艺术教育。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现教育中对艺术教育的忽视,会导致人的思维、人的知识结构的不完整、不健全。著名教育家就说过:“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正体现了艺术教育其重要性。
美术教育其重要性表现在美术教育在培养学生思想品德方面的作用。教育是全面提高学生道德文化素养,为国家培养和输送德才兼备人才的主要途径。思想品质的好坏,是决定一个人的最终因素。而培养品德素质的最佳时期是少年儿童阶段。我过著名教育家曾说过:“儿童时代形成概念之力尚弱,则尤倾于直观,故无论是开智、陶情均以利用美术为适宜。”因此美术更容易被少年儿童接受。
一、美术教育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
(一)在学生观察能力培养方面,美术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观察是绘画的一个重要步骤,也是绘画的一个必要阶段。欲想绘画,必先观察。不论是素描、速写、水彩抑或是临摹、写生、创作、欣赏都离不开认真细致的观察,并且需要老师指导正确的观察方法。这便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美术教育在记忆力培养方面的作用:学习绘画的观察是有目的的观察,要求在观察中记忆。绘画中的记忆是一种视觉记忆。绘画是看着物体或是书本临摹,这就要求我们记住某些结构,轮廓,肌肉,光源等。绘画又是眼、脑、手并用,这样也就更有利于记忆。所以绘画在对学生记忆的培养上,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美术教学中的速写、写生、默写、记忆等的练习,更是培养学生形象记忆的好形式。
3.美术教育在对想像力和创造力培养方面的作用:美术教育有利于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充分发挥。创作一幅绘画作品,要求学生开动脑筋,用绘画的形式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情绪、性格倾向。儿童更是具有丰富的创造力,更应要求他们独立思考,从而展现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样会使他们的想像能力在不知不觉中逐渐得到提高。
二、美术教育对学生气质,性格的塑造
气质是受先天因素影响,并在后天实践中形成的较稳定的外在特征。气质发展有着相当强的可塑性,美术教育对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敢于想像,敢于实践等对气质的培养有很大作用。
(一)学生自信心、自信力的气质的确立。在美术教学中,可以通过毛笔、彩笔等需要肯定落笔,不能涂改的工具来绘画。画画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来进行,不需犹豫也不需害怕。教师对此进行肯定和赞扬,使学生从中树立自己的信心和勇气。在绘画上我们可以不用橡皮改掉缺乏自信心因素的习惯。国画就是一门很好的训练课程。
(二)学生气质的锻炼。经常给学生开设撕纸画、剪纸画、版画、手工制作等课业。拿出一些小模型让学生欣赏,然后鼓励学生自己想象,用各种材料制作。让他们发散思维,自己创造。这样学生就不会被固定单一的表现手法所限制,培养学生敢于设想,勇敢尝试,勇于创造的良好气质。
(三)培养学生竞争向上,不甘落后,互相帮助和群体意识的良好气质和性格。可以让学生分组完成一幅画,在进行组与组之间的比赛,这种群体活动可对学生尤其是对目前众多的在父母过分的关怀下养成的娇宠、依赖性强、不合群自我意识严重的独生子女性格的重塑,改正是很有益处的。
三、美术教育有利于培养人的审美情趣
优秀的美术作品都有一种魅力,使人欣赏时能够完全陶醉,整个心情,精神都非常的愉快和满足。这种美以唤起人们的审美,追求的美感作用正是美术的美所决定的。审美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的审美能力,这就应该先培养人的审美的“眼光”。而要把普通人的眼睛训练成艺术家的眼睛,其重要途径就是美术教育,人们在接受美术教育时,通过对客观形式的比较、协调、对称、均衡、统一等规律的感悟和研究,从而获得对形式美的把握,完善审美心理结构,丰富审美感受力和创造能力,从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使人在理智上受到启示,在精神上得到满足愉悦,达到身心健康、协调和美化社会的效果。审美能力,是人的素质发展的核心。在新世纪倡导素质美术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