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0 14:59:3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研究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1.现状与问题
"从片面发展转到全面发展"是培养现代社会合格人才的一个基本要求。在谈及这方面存在的问题时,"劳动教育状况令人担忧",同时也阐述了相关的一些现象,读后令人深省。去年假期间,我利用回农村之暇,走访了十几户学生,其中耳闻目睹有关学生家务劳动的情况让我感到心情十分沉重。
1.1 有两名11岁、13岁的女同学,(分别读小学五年级与初一)至今没洗过衣服、手帕,自己从未洗过头,主要由其奶奶、妈妈帮助洗,家务事几乎是不干的。(两名学生的成绩均较好)
1.2 一天晚饭后,天已渐暗,我去一正读小学六年级的男生家随访。到了他家推门,只见其饭桌上一片狼籍:4个菜大多所剩无几(只留一点汤与一点咸菜),碗筷丢放着,桌上、地上散落许多饭粒,一只凳子斜倒着……这时,其母亲从猪棚走了出来,满头是汗,一身疲惫的样子,她似乎颇有歉意的招呼了我,说她儿子已吃过饭正在楼上看电视。随后,其母满怀失望、气愤而又无奈地向我诉说,孩子从不肯做家务,只管自己享用。
2.忧虑与责任
据美国哈佛大学的社会学家、行为学家、儿童教育专家对波士顿地区456名少年儿童所作的20年的追踪调查发现:干家务与不爱干家务的孩子相比,长大后失业率为1:5;犯罪率为1:10;平均收入高出20%,此外,离异比率、心理疾病患病率也低得多,这一比率所反映的趋势,应该能被大家认同的,也是普遍客观存在的。问题的症结或者说关键是,我们当前的教育普遍忽视了劳动教育,我们的观念中普遍淡化了劳动教育。据报道,我国小学生在家劳动时间平均为11分钟,仅是美国的1/7、泰国的1/6、韩国的1/4、英国的1/3、日本的1/2,如果我们在教育中一旦形成"十分普遍的现象",任其发展,其最终的后果将是犯"历史性的错误"!
农村小学生的纯朴、诚实优秀品质渐渐地消失,乱花钱、图享受,生活自理能力差、不珍惜劳动成果等不良品行的滋长。现在农村小学生的面貌实在令人担忧。不难想象,我们培养的人如果是一个缺乏劳动观念,不珍惜劳动成果,不珍重家庭亲情,那么这样的人纵有高智、高能、高分,最终对于家庭,对于社会会有一种怎样的回报呢?多少往事人生悲剧,真是不堪预测!农村小学的劳动技术教育正陷入泥潭,我们必须重新认识劳动技术教育,转变观念,走出困境。所以,在学校中加强劳动技术教育,是刻不容缓的!
3.实践与对策
3.1 是学校要改变观念,树立现代素质教育的育人观念。劳动与技术教育是小学3~6年级学生人人必须经历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领域之一。接受劳动与技术教育、获得劳动与技术的学习经历是每个学生的基本权利。说到底,造成我们劳动教育相对薄弱,学生劳动观念、劳动技能不高的根本原因是相当一段时间来,学校(包括家长)自觉地、不自觉地受"应试教育"影响,是"应试教育"所造成的必然后果,认为劳动教育是一种"多余的教育"、"过时的教育",这是十分错误的。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证明: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健全人格的必然要求,加强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是时代赋予我们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义务与责任。学校领导、教师要充分认清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认识到劳动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促进少年儿童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是培养新一代建设人才,提高人才素质的必然要求。
劳动技术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经过参与劳动实践活动,进行劳动技术教育,使学生热爱劳动。在参加劳动的过程中可以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磨炼意志,可以使学生亲身感受到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要热爱劳动果实,勤俭节约。另外,合理的劳动对于学生增长智慧、增强体质和陶冶情操都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3.2 加强劳动教育的研究,改进实施策略。劳动教育不是可有可无的教育,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要改变课堂上说教式、形式化的教育,重要的是我们的学校领导、教师要从少儿身心发展特点出发,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开展劳动教育。
3.2.1 抓好一个重点――用好教材是劳动教育的基础。劳动技术教育是一项长期、系统性性教育培养任务,不是短暂的教育,或者一两次活动就可以实现的。目前使用的小学教材《综合实践》,相当部分是较好的教材,具有实践性、技能性与应用性,我们只要认真地贯彻本教材的理念,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成果。这是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最重要的工作。我们的教师要切切实实地落实好每一节课,每一次活动,落实到每一个学生中去(劳动教育以活动形式进行是比较合适的)。首先我们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把握教材的编排体系,做出认真课前准备。第二,必须建立相应的教学研讨活动组织,定期开展相关主题活动。第三,要建立合理的劳动技能(综合实践课)评价体系,进而促进劳技活动的深入开展。
3.2.2 落实一个支撑点――创建劳动基地活动是劳动教育的一个有效补充。结合农村的实际,努力开辟课外劳技教育的渠道,让学生到广阔的天地里去体验生活,从学习体验中培养 学生坚强的意志,树立艰苦奋斗、热爱劳动的思想。建立 "劳动基地教育",学校每学期组织学生去参观各种农作物的培育、生长、管理的收获,同时听取农业专家的专题讲座,体会了农业劳动生产的伟大意义与价值,从而培养关心农业,热爱农民的感情。所以创建劳动基地活动是劳动教育的一个有效补充,是劳动技能的一个支撑点。
3.2.3 强化一个亮点――教师们探索寻求有效方法与方式是劳动教育的必然要求。每一位教师的教学风格各有差异,各个地方的具体情况各不相同,所以在劳动教育中,要因地因时因人组织教学活动,教师要创造性亮出自己的教学特色。例一位劳技课老师把家里的丝瓜种子拿来,分发给每一个学生,并进行培育的方法指导,每一个学生回家都十分小心地培育、栽种……据这位老师反映学生对自己栽种的作物非常关切,舍得劳动,表现了精心地哺育,小心地呵护。待到收获的时节,学生们所表现的喜悦、激励、自豪以及急切言表的神情,真令人欣慰,令人难忘!后来在家长的支持下,引导学生创办了一块属于自己的"小小植物园",同学们都能主动地参与劳动,积极地相互间进行"技术交流"和"成果比赛",他们真正地体验着劳动的乐趣,体验着"劳动最光荣"的含义了。
3.2.4 形成一个合力点――争取家长社会的支持是劳动教育组成部分。家长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对孩子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甚至是关键的,学校的劳动教育好多需要家长的配合协作才能完成。劳技教育缺少了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为一方面家长可以在生活中随时随 地指导学生进行劳技训练,另一方面家长还可以督促孩子们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培养学生爱劳动的感情 。我们通过家长学校举行家长教育讲座等,让学校和家长形成共识:学生参与劳动,不仅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热 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爱惜劳动果实的品质,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在劳动中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创 造力,使双手更加灵巧;不仅有助于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而且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品质,懂得尊重老人、 孝敬父母、关心他人、帮助别人。
事实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所以学校只要利用多种途径向家长说明劳动教育的利弊关系,假于社会舆论的导向,家长一定会对劳动教育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同时,邀请社会上一些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作事迹报告,也是劳动教育的很好形式。
3.3 要加强对劳动技术教学的硬件建设。
3.3.1 劳动实践基地建设。劳动技术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具有实践性与开放性,决定了它对硬件设施的依赖。一般认为劳动实践基地分为两个类型:校内劳动实践基地。农村小学的空地多,学校要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对各个角落、每块花木都要精心设计,细致管理,各班级可以建立相应的责任保护区,花坛管理基地;让学校出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的美好景象,让学生感受着劳动的自豪与光荣。校外劳动实践基地。学校要积极与社会机构取得联系,与职业技术学校、农技站、科技馆、兽医站、农场、养殖户等单位结对,定期活动。挖掘周边环境的潜力,如建立"卫生一条街"、"保护母亲河"等。
国外很多国家都十分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将社会实践作为教育载体,贯穿于各种教育活动之中,利用学校自身、社会、政府等多方资源,设立实践基地,开展实践活动。很多学校实行与企业联合的“双元式”社会实践模式[2],如哈佛商学院的学生利用假期打工或承担科研项目,直接去企业参与实际工作。法国高等商业学校则实行从二年级开始在企业里接受培训的“学徒培训”制度。泰国、日本等则十分重视劳动教育活动,泰国学校安排指导学生利用假期进行农村调查,或帮助农民建立学较,教当地少年儿童认字等劳动。而日本则结合学校特别活动进行清扫校舍、绿化校园、慰问和照顾老人及伤残人士、维护公共秩序、学习木工、电器、烹调等活动。墨西哥大学为学生设立了社会服务课,学生们走向工厂,走向农村,走向落后山区的印第安人聚居区,传播科学和文化。在实施学生军训的国家中,美、俄、共、印等国家的法制化和规范化程度是较高的,加强军事训练可以增强学生的纪律性及军事知识,增强学生的国防意识及爱国主义情感。
国内高校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现状
随着高等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化、持久化,我国各高等院校普遍将基地建设提上重要日程,在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中取得了稳步进展。目前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的现状整理如下:形成了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化的共识[3]。经过多年的社会实践活动;各高校普遍认识到,要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必须具备社会实践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经常化、制度化、有效化的基本保证。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正形成资源共同开发、共同分享、共同收益的局面。各高校之间的联合逐步形成,高校与社会,与政府部门,与企事业单位问的共建已形成良性循环。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形式不断创新,有主题式基地,如各类经济教育基地;也有目标任务式基地,如“三下乡”活动基地;有专业性强的基地,如教育实习见习基地;也有复合型的基地,如与政府、社区共建的基地;有创业、创新类基地,如博士团基地;也有服务奉献类基地,如社区服务基地等。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正取得一定成效,积累了一批成熟的经验。高校和社会各级组织十分重视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的测评,不断总结、积累、交流和推广成功的经验,使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工作逐步迈上理论台阶。
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在设立基地、管理基地、协调关系上存在诸多问题。实践基地本身都肩负有生产、景点等单独职能,作为实践基地,却处于无人过问、名存实亡的地位,几乎看不到高校的宣传,也没有大学生的身影。许多高校在建设大学生实践基地时,缺乏深入调查、仔细研究,没有针对性地选择基地并设计实践活动内容,缺乏科学性与实用性。另外,尽管很多基地签订合作协议书,但是对双方的职责、义务规定不够明确,协议仅仅是面上的呼吁,这样的结果是基地建设失去了抓手。总之,基地建立不科学,考察不仔细,建立之后没有管理、管理不善、协调沟通不够,学校与基地的联系无法深入持久,久而久之就变成了建完废、废完另建的尴尬局面。
(二)各类基地使用单一、划分单一。各类基地的侧重点不一样,育人的效能不一样,这是一个基本事实。但是,也不能过分割舍基地之间的关系,就业(创业)基地完全可以含有德育基地的功能,寒暑假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也可以含有勤工助学基地的功能。同时,不同高校建立了不同的基地,很少有“共享”意识。很多高校对基地的“地盘"意识很强,一个大学建立了基地,其他大学往往不会在此建立基地。这样使用单一的基地、高校之间不能交叉使用的基地,效能是大打折扣的。
当前,基础教育进入了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内涵发展的新阶段。但是,学校教育还存在着重书本知识传授,忽视实践能力培养的倾向。学校社会实践活动还存在着课时、场地、师资、资源、经费、安全等诸多实际问题的困扰,迫切需要着眼于教育改革发展战略目标,站在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时代高度,把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统一起来,以活动为载体努力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在社会实践中相互渗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1.丰富学生活动内容
首先要落实学生活动内容,强调弘扬主旋律、贴近学生生活,引导学生在深入社会、深入实际的过程中,加深对国情、民情、社情的了解,增进对党、对祖国、对人民、对民族优秀文化的真挚情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1 走向社会的四项实践行动
1.1.1 走进基地。到社会实践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科普教育基地、科技馆、博物馆、美术馆、体育馆、高等院校等进行参观和考察,让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结合鲜活的教育资源,学习知识,增长才干。
1.1.2 走进社区。到社区、街道、乡镇开展“唱读讲传”社会宣传,保洁护绿公益劳动、体育艺术展演、为孤残老幼做好事等活动,培养学生热心公益事业,关心弱势群体,自觉服务社会的公民意识。
1.1.3 走进工厂、农村和军营。到工厂和农村,观察工农业生产过程,了解科学知识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实际运用,感受工人农民的工作和生活,体会改革开放给工厂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特别是当前新农村建设呈现出新气象,加深对知识改变命运的理解,增进与广大劳动人民的真挚感情。走进军营,体验军营生活,培养吃苦耐劳的坚韧品质,增强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责任感。
1.1.4 走进大自然。让学生接触自然、亲近自然、关心自然,认识自然,加深对人与自然不可分割关系的理解,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环保行为和习惯,自觉承担起保护环境的责任。
1.2 学校组织的三类实践活动
1.2.1 学校实践活动。加强学校活动课程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校本特色实践活动。扎实推进每年一次的学校“艺术月”活动;切实开展学校综合实践课程与研究性学习的小组实践活动。开展岗位体验、社会场景模拟等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实践体验和实践能力。
1.2.2 学生社团和兴趣小组活动。结合“2+2”项目实验计划,广泛开展人文、管理、科技、艺术、体育等学生社团或兴趣小组活动。利用课余和周末时间发掘兴趣潜能,培养个性特长,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成长。
1.2.3 专题教育实践活动。结合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国防教育、感恩教育、新生入学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等,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在学习和实践活动中自我教育和自我成长。
1.3 参与家庭两项实践活动
1.3.1 自我服务活动。不同年段,每学期至少学会一项基本生活技能、自我保护的生存技能和待人接物的基本方法,使学生具备独立生存、独立生活、独立处事的基本能力,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良好习惯。
1.3.2 为家人服务活动。每学期至少学会一项为家人服务的技能,养成为家人服务的习惯。引导学生在家中帮助父母长辈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培养学生主动承担家庭责任,自觉分担家务劳动的习惯,学会主动关心父母长辈,培养感恩父母的情怀。
2.增强活动的实效性
学校要针对不同对象,明确具体内容,保障活动时间和场所,坚持校内实践活动资源与校外实践活动资源相结合,坚持社会实践活动与学科教学活动相结合,坚持社会实践活动与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坚持学校安排组织、社会和家庭支持与参与相结合,增强学生社会实践教育实效。
2.1 合理安排社会实践活动时间。要利用课外活动课时,切实开展校内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学校艺术月时间开展兴趣小组、社团活动等各种课外活动。学校要主动加强社区联系,努力开发校外教育资源,为充分利用节假日和寒暑假和周末时间加强学生社会实践教育创造条件。
2.2 加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学校要建立健全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的音乐、美术、体育、卫生、综合实践(劳技)、科技等六大功能室建设,努力实现校内实践活动、校外社会实践活动和家庭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
2.3 增强社会实践活动的针对性。学校要制定学生活动计划,拟定学生活动实施方案,不同年级的学生安排不同的活动内容。如:自我服务、班级服务、校园劳动、家务劳动、社区服务、科技文体活动等,增强活动的针对性。
3.完善活动的机制
3.1 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制。学校要设立以活动为载体促进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可设在学校团委办公室或少先队大队部,具体负责学生社会实践的日常组织、管理和协调工作。学校,要建立和完善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支持体系,健全校内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的长效机制,努力使学生社会实践成为教育常态。
3.2 健全经费和安全保障机制。学校要把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经费列入教育经费预算予以保证。学校应在公用经费中专项安排学生社会实践经费。同时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安全措施和预案,完善学生校外活动人身安全保险制度和相关配套制度。社会实践基地要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切实保证活动场地、设施、器材的安全性,确保社会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
3.3 建立健全宣传引导机制。学校要广泛宣传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和政策要求,树立典型,推广经验,引导家长、社会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和质量观,争取家长和社区对社会实践工作的支持和配合,努力为开展学生社会实践、推进素质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3.4 建立健全督导评估和奖励机制。学校要把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情况和成效作为评价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综合考评体系之中。学校要将教师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情况纳入教师绩效考核之中;将学生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成绩纳入学生期末综合素质评价之中。对实施素质教育成绩突出的教师学校要予以表彰和奖励。
一、坚持以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和理论观点为指导。
我国目前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刻,面对教育中出现的一些弊端和问题,学校要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共同理想,以“五爱”为基本要求的社会主义道德来教育学生。改革开放的环境给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工作方式发生以至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积极的变化。面对这种形势,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各种消极的不良的现象。正如同房子打开窗户,新鲜空气进来了,苍蝇蚊子也会进来。这就要求学校团队组织要在学生中开展团队的基本知识教育,要充分发挥团组织和少先队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做好学生德育工作,针对学生特点,开展健康有益、生动活泼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应该努力限制这些消极因素的影响,注意培养学生抵制错误影响的抵抗能力,要培养他们分辨是非、识别真伪丑的能力,不应该企望在“温室”中培养学生。
二、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德育工作和学生的实践活动相结合。
学校德育工作的对象是学生,它的主要任务是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因此学校必须针对学生的实际进行有系统的教育。现在有很多学生迷上玩电子游戏机、
喜欢上网吧、去舞厅跳舞、追“星”、吃穿讲究上档次讲名牌、早恋……针对这
些问题,我们要及时结合思想品德和课本,经常与学生谈心,讲解和分析出现的事例与问题,教育他们懂得穿着打扮要符合自己的年龄特点,盲目模仿某些成年人反而不美,少年儿童穿整齐、合体的童装、学生服才显得天真活泼。使他们懂得文娱活动有健康和不健康、适合和不适合之分,教育他们参加有利身心健康的文娱活动,唱适合自己年龄特点的儿歌和爱国的歌曲,不能盲目地追“星”……
因此,坚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必须树立新的教育观念,把德育的内容、目标加以拓宽,这样才能为他们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
学校德育工作在校内提高学生思想认识的同时,还要努力为他们创造实践活动的条件和机会。如植树造林、上街打扫卫生、帮助孤寡老人做好事等,使他们不断地获得感性认识,从事实中受到教育。特别是对小学生来说,大部分是养成教育,要使他们从认识转化为行动才能实现。要教育学生明辨是非,懂得应该提倡什么,可以允许什么,必须限制什么和坚决反对什么,使他们初步明确发展自己的正确方向,具有抵御错误影响的能力,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完成。如举行隆重的成人宣誓仪式和毕业典礼等活动;重大节庆日应举行升旗仪式;利用重要人物、重大事件纪念日等开展系列宣传教育、纪念活动;大力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开展“爱祖国、爱家乡”的宣传教育活动;利用本地、本校的其他教育资源开展教育活动。
三、进一步改进学校德育工作方法,提高德育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
要认真贯彻教育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针,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了解社会,锻炼实际能力,树立劳动观念,增长社会经验,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要把德育工作贯穿于学校的管理工作中,把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执行作为学校管理的重要内容,建立有关制度,认真加以实施。要把思想道德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的教育中,把德育工作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使每一位班主任、科任老师都成为德育教育的实施者。要积极探索知识教育和品德教育、法制纪律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的新机制。要努力开发德育教育资源,充分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学校德育基地对学生进行教育。要加强艰苦朴素教育,在指导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行为规范,学会做事,学会做人。要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和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使他们能够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人际交往等方面遇到的矛盾和问题。要建设好校外德育基地网络特别是中小学劳动基地建设,集中力量,实现资源共享。要让学生走出校园,接触社会,正确认识社会,开展好德育上的“外引内联”工作。要做好小学生的纪律法制、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切实做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
四、加强德育工作还离不开各级党政机关和家庭的关心与支持。
高等教育发展的本质特征是适应和服务,适应是时代的要求,服务则是根本宗旨[1]。服务型高职的办学理念是基于社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生态危机的客观局势下提出的高校建设理念。服务型高职教育使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直接接轨,看重高校社会服务的量化和最大化。服务型高职以人才培养质量为绩效标准,其培养出的人才社会适应程度高[2]。本文以医学营养专业为例,探索高职服务型人才模块化培养的实施路径,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提供参考。
1高职服务型人才模块化培养的意义
服务型工作是以人为劳动对象,为其提供时间、空间、信息、心理舒适等非物质形态需要的劳动[3],服务型高职侧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需要在不同情境下及时满足不同类型、不同习惯的人提出的服务要求。服务型工作的质量评价基本上源于服务对象的主观体验和满意程度,这既取决于服务质量,也取决于个人的心理感受,所以服务型工作中与服务对象相处的技巧、沟通的能力、主观的态度尤为重要[4]。服务型人才培养模式与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区别在于它虽然依托学科,但不以学科为导向,而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各级各类具有创新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以满足社会发展对职业人才的要求。近年来,我国的高职教育为了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开展了不少探索,如专业群和产业群的建设、与社会用人单位的广泛合作等,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确定岗位任务时只进行了简单的任务解析,并未将岗位需要的知识、技能等要素在教学中融会贯通,脱离了工作过程,只强调学生对能力要素的学习,使得最终的教学形态成了孤立的技能训练和知识学习,难以形成实用性的职业能力。同时,将服务型劳动者的职业意识等同于个人的人文素养,仅在课程设置中加强对传统文化、外语、礼仪、职业道德、心理学等知识的教育,但是并未将其学习过程与具体的与工作过程进行有机融合。知识的形成和能力的提升是人与环境交互作用下逐渐建构起来的,离开合理的学习方式,单纯增加人文课程的数量难以确保职业技能和服务意识的提升。此外,工作技能并不等同于服务质量,虽然服务型劳动中的技术能力很重要,但影响顾客心理感受的服务意识、服务态度、沟通能力也不容忽视。高等医药职业院校肩负着培养面向医药卫生服务岗位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使命,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化,社会对医药卫生人员的要求也发生着转变。营养服务工作已成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新兴重要组成部分,面向大众提供合理的营养指导和服务成为营养专业就业的发展趋势。目前医学营养人才面临着职业能力与市场需求有一定差距,服务型人才数量和素质还达不到发展要求的困境,成为限制医学营养专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以医学营养专业为例,探讨服务型高职教育就业能力的提升策略,不仅对医药卫生类高职院校专业学生发展研究有借鉴意义,对其他高职专业学生的教学改革也有重要的启示。
2高职服务型人才模块化培养的实施路径
2.1根据行业调研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
为了解行业对于人才培养需求的现状,笔者于2019年8月至10月对与专业密切联系的行业企业进行了人才需求的情况调查。调查的方式主要有问卷调查、电话访谈等,共调查相关行业企业36家(医院营养科2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家、健康管理公司2家、学校及幼儿园2家),得到医学营养专业的人才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要求(见表1)。通过对行业企业调研的结果,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为进行模块化培养提供基础和依据。
2.2基于岗位需求构建以营养服务为核心的专业能力模块课程体系
基于岗位需求的调研结果,将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模块化的整合,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出发,着重培养适应岗位需求的服务型应用技术人才。医学营养专业的职业面向是临床营养技师和公共营养师。临床营养技师要求能够辅助营养医师工作,具备相应的医学、营养学知识和技能,掌握一定的与患者沟通的技能,能提供全面的营养服务并能在疾病的预防、治疗过程中为患者提供营养服务;公共营养师要求能够进行不同人群营养咨询与指导、营养配餐和评价,能够对特殊生理人群进行针对。根据专业的职业面向和培养目标,确定在高职营养课程设置中构建以营养服务为核心的几大模块:基础医学模块、营养科学模块、专业拓展及社会行为学模块。基础医学模块主要包含:正常人体结构与技能、生物化学、病理学基础、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药理学基础、临床医学概要等课程。培养的知识和能力包括本专业必备的医学基础知识及公共道德和职业道德。营养科学模块包含:营养学基础、公共营养、特殊人群营养、临床营养、食品安全、营养烹饪技术、药膳与食疗等课程,培养的知识和能力包括专业所需要的绝大部分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并将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就业能力等有机融入教学模块中。专业拓展及社会行为学模块包含:健康教育、保健食品与营销、社区营养、营养诊疗技术、中医基础、人际沟通、专业英语等课程。相关课程根据工作岗位对营养专业人才的复合性要求设置,主要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如膳食营养管理能力、指导保健医生营养知识的能力。在专业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借助专业实践和情境化教学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和人文情怀,切实提高服务型高职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以复杂多变的工作情境为服务活动开展的出发点和依据,锻炼服务型人才对工作情境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培养解决具体问题的丰富经验和智慧。此外,在各个模块中有机融入思政教育元素,结合课程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开展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专题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使学生成长为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健全的人格,具有奉献精神、吃苦精神的高素质应用服务性人才。
2.3高职服务型模块化教学体系的建立
根据专业模块化教学体系的培养目标和内容,确定人才培养模式,包括模块化的教学目标、教学要求、配套的教学资源(教材、教学资源库、案例库等在线教学资源)、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教学团队的构建等。2.3.1模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通过校企—校校合作,共同开发高职医学营养专业配套的专业主干课程(含实训内容)的规划教材。同时建设教学资源库、案例教学库、试题库等多媒体教学资源库,充分利用核心课程教学资源和在线课程,用于课程教学各个环节。创建网络互动平台,建设在线情景互动教学环境,采用实时在线情景互动教学,推动教学模式、方法、手段、评价等系列改革,同时进一步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2.3.2规范化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建立适应服务型人才培养的实训基地,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根据工作场景和职业氛围,营造真实的工作环境,配备能满足职业技能实践教学需要的仪器设备,满足学生进行仿真训练的需要。通过仿真或模拟实际工作环境,使学生在实训过程中提前模拟执业过程中的工作场景,改变实践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状况,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选择能够提供开展医学营养实践的医院或医疗卫生机构作为校外实训基地,要求校外实训基地的医学营养技术实训设施齐备,实训岗位、实训指导教师确定,实训管理及实习规章制度齐全。2.3.3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采用角色模拟、情境教学、案例教学、PBL等进行教学,创设营养科工作情境,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积极开展营养项目实训,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以提高课程建设的整体水平为抓手,加强学生职业素养和服务意识的培养,加强学生的创业意识教育和创业能力培养,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结合专业特点,结合每年“全民营养周”“520学生营养日”等特殊时期开展形式多样的对外技能服务。2.3.4教学团队的提升建设一支专业基础扎实、具有较强技术应用能力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吸引高层次人才和具有行业一线工作经历的行业骨干和专家充实到专职教师队伍中,逐步形成专业实践课程由兼职教师担任的机制,成立专兼职教师组成的专业课课程组,提高兼职教师比例,提升专职教师学历和在职培训比例,提高专业带头人的社会影响力。
2.4服务型人才的考核评价体系和监督机制的建立
改革考试方式,注重过程性评价。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完成考核评价,学生课后及时查漏补缺。改革医学营养专业毕业考试模式,采用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职称(营养士)及注册营养技师考试的内容和方式,使学生更早地融入临床工作实际,积极开发1+X项目,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构建服务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体系和监督机制,建立教学质量双向监控体系,突出教学实施过程监控,建立科学合理的评判标准体系,涵盖提高教育质量的各种因素。综上所述,高职服务型人才模块化培养,首先需要树立服务型的人才培养理念,根据行业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通过模块化教学,将知识、能力与素养培养相融合,建设“教学—技术—服务”一体化的校内实训基地,打造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将专业考核与行业职业资格考核相结合,通过多种形式的技能训练,培养实践技能、职业素养和服务意识,打造适应市场需求的新型服务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徐挺,应德烨.服务型高等教育体系绩效评价研究:以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绩效评价为重点[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1-4.
[2]王春柳.服务型高职与创业型高职人才培养的实践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9):92-96.
以江书记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精神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全教和全国德育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德育工作思路和要点,加大德育创新力度,深化教育改革命战争面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思想。巩固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强化学生个体,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探索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规律与方法,完善美育和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以科研带队伍,突出特色,务求实效,探索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二、工作重点
(一)加强过程管,提高德育工作实效
结合学习贯彻全教和全国德育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学校德育工作制度,使德育工作逐步达到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坚持德育领先,树立全员育人意识,形成浓厚的育人氛围,挖掘新的德育工作增长点,确定把德育工作真正融入育人的全过程,努力发挥德育在学校工作中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要求全员在工作确定德育目标,寓德育于各科教学之中,做到有机渗透,在新的实践中实现德国育工作新的创新发展,建立学校德育工作及活动的流程体系,优化管理环节,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以日常行为养成教育为基础的师德教育为保证,以生活化、社会化为基本形式,着力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个性心理品质,为学生的健康发展,主动发展奠定思想道德基础。
1、校级管理
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全方位多渠道的德育管理网络,校长——教导处——年级组——班级,党支部——工会——少先大队——少先中队,家长委员会——家长,建立班主任工作档案,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考核班主任工作,定期公布考核结果,德育工作的日常管理由教导处、少先大队部负责,由值周教师值周生监督具体执行。班级的纪律、卫生、文明程度全部纳入教师的量化考核之中。
2、年级管理
年级组要依据学校总体计划内,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制定年级德育工作计划,开展体现年级特色的教育活动,学年组长要及时协调组内工作,每月底要召集一次碰头会,小结学年组内工作情况,具体安排下月工作要点。
3、班级管理
班主任要制定班级工作计划,开展班级教育活动,充分发挥晨读、晨训、班会和队会的作用。
制定班级激励机制,完善班级光荣榜的利率,定期公布班级的好人好事,建立学生个人《成长册》
加强班级日常管理,落实班级值勤制度,强化学生自主管理意识,利用学校开展的各项评比活动,把养成教育落到每位学生身上,规范学生的言行,形成良好班风。
(二)突出校园文化建设,强化行为养成教育
学校在“双全学校建设的基础上,乘势而上,以完善日常评比机制,规范学生个体行为,发挥先进集体的示范作用为重点,促进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上水平,上品位,努力在学生个体与群体的行为自律,文明规范上见实效,从开学第二周起,以规范教师护导,学生值勤工作形成风景线为起点,营造校园文化建设的氛围。
1、完善校园文化设施建设,净化,绿化,美化校园环境,培养学生文明素质,形成良好校风,加强班级环境建设,优化班级文化氛围。
2、构筑师生、学生间和谐和的人际空间,倡导人与人之间真诚、友善、团结、合作、尊重、爱护。
开展道德风景线,风景点建设(校门区风景线,间操风景线,放学路队风景线,绿色通道,花海世界风景点,值周师生风景点,课间活动风景点)
3、深入开展《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加强校级、年级、班级***护导值勤,分层推进,分段达标,实现七个达标,即升旗仪式,校内外文明礼貌,一日行为规范,课内外行为,间操及课外活动,眼保健操,清洁卫生和身心健康等七个方面设立监督岗。加强管理,履行职责,评比表彰礼仪班,文明班,期末评先出文明小标兵。
规范升旗要求,优化升旗氛围,点评升旗面貌,评选最佳升旗手,升旗式。
三、加大德育科研指导,促进研究成果转化
巩固科研成果,进一步壮大德育科研队伍,加大德育科研力度,力争出新成果,上新水平,依据学生的成长规律落实德育总体目标,以递进性,分层性原则,改革教学与活动方法,落实不同年龄阶段的德育内容和要求,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识,活泼开朗的性格,增强学生达应社会的能力。
1、搞好德育科研工作,成立科研小组,每位班主任要认定科研课题,制定计划,开展实验,积累经验,转化成果,总结提高,争取学期末出有力度的科研成果。
抓好具有我校特色的以发展教育为主导的创新教育实验的德育研究,适应信息社会发展,以校园网建设为重点,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建设与提高德育活动实效的研究,让学生感受“数字化社会”的发展趋势。
2、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以《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纲要》为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搞好学生群体与个体心理辅导,建立班级学生心理分析档案,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进行心理辅导,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心态。增强社会以适应能力和抗挫折能力。
3、加强课外活动小组的管理,开展主题活动课的研究,指导学生社会调查,展示个性特长,提高学生的全面技能,做好活动小组辅导教师的培训,提高工作,课外活动小组做到“四有”(有活动计划,有备课,有总结,有成果)积极参加各级组织各项竞赛活动,本学期进行活动成果展示活动。
(四)完善德育网络,建立开放型德育新体制
加强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教育网络建设,形成独具特色的开放型德育新体制。完善家长委员会制度,重新认定家长委员会名单,召开家长委员会会议,请家委会代表参与学校管理建立学生反馈表,建立校长热线,共商育人大计,沟通教师与家长的关系,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形成教育合力。
完善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开展双体日小队社会实践活动,服务社会奉献爱心。
重视劳动教育,增强劳动观念,培养劳动习惯,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活动,开展“一日家长”实践劳动,(低年级不让父母为心,以自我服务劳动,中年级孝敬父母,学习家务劳动,高年级在家长指导下做一日小家长)期末各班评选出劳动小能手。
(五)全面落实德育工作目标,加强德育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高素质德育教师队伍是提高德育工作质量的关键,坚持班主任辅导员例会制,加强班主任培训,建立竞争激励机制,鼓励年青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育教学竞赛活动。
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更新观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通过学习研讨在德育管理与实施中,处理三个关系:
1、主导与主体关系:注重学生自主管理,自行设计,自我教育。
2、放手与放任关系:提倡教师精心管理,精心设计,精心教育。
3、指挥与指导关系:指挥得当,指导到位,活而不乱,管而不死。
改革整体化的管理方法,注重班级特色发展,通过重心下放在德育管理实施中,增强四个意识:
1、集体意识:爱学校,爱班级,维护集体荣誉,为集体增长增光。
2、课程意识:重视并认真上好每一门,每一节课,达标创优。
3、法制意识:增强法制观念,遵守学校的各
项规章制度,以法规范行为。
4、责任意识:做事要有责任心,学习要有责任心,待人要有责任心,对自己负责对老师负责,对父母负责,对集体负责,对国家负责。
四、工作安排
本学期以“情系祖国,做新世纪的小主人”为主题,通过学校少先大队,创造性开展读书,演讲,演唱,主题升旗式,知识竞赛,主题班队会,社会实践等丰富多彩活动,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
三月份:开展“雷锋与我同行”奉献活动,做“一日家长”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用雷锋精神鼓舞自己,用崭新的精神面貌迎接新世纪的挑战,培养学生自我服务意识,学做父母、老师的小帮手。
四月份:1、开展“校园手拉手”帮助特困生活动。
2、开展“学日常规”竞赛活动,在家做好孩子,在校做好学生,在社会做好公民。
五月份:1、开展“劳动最光荣”主题队会活动。
1引言
高等学校的专业评估是普通高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补充,也是教育部正在实施的教学质量工程不可缺少的部分[1,2]。一方面,专业评估的等级是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签,另一方面,专业评估是加快电子信息类专业评估的重要契机,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3,4]。2018年12月22日,安徽省电子信息自动化及通信类专业合作委员在安徽工业大学召开,确立了专业评估指标体系及标准,揭开了省内相关专业评估工作的序幕。本专业于2019年3月,积极开展各项迎接专业评估的工作,并以此为契机,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进行了多项改革,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2专业改革措施
2.1构建层次高、应用型的师资队伍。以人才强校作为第一战略,多渠道、多方式引进高层次人才,充实教学、科研强干队伍,整体提升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师资队伍的水平;进一步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力度,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的引领优势,推动学科建设和发展;引进企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充实专业一线教学的师资力量,大力改善应用型师资队伍结构。完善并落实有关应用型师资队伍构建的多项政策与措施,对“双能型”教师培养进行柔性的经费资助,充分利用寒暑假,有计划地选派相关专任专业教师赴企业、事单位工作的一线,进行专业实践技能与职业素养的培训,以打造出一支专业技能强、实践水平高的“双能型”师资队伍,大力提升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着力提升高等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2.2优化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对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在保证专业基本规格条件下,压缩课程的总学分及总学时,对专业课程体系做整体优化。构建电子信息类通识教育课程、专业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和实践教育课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有机衔接和比例协调的课程体系。对通识教育课程进行着力优化,对专业核心课程进行精心构建,以专业大类为单位将学科基础课程与专业选修课程间的壁垒逐步打通,逐渐形成较为完备的课程体系,密切关注课程之间内在联系,形成聚焦人才培养质量的课程矩阵,坚决杜绝因人设课、内容重复等现象。改革课程教学内容,降低理论课程讲授学时,修订课程教学大纲,融入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工程师认证知识,突显工程能力培养。既要做好课程内容的整合和衔接,也要更新和补充工程认证知识。在专业培养的组织实施过程中,通过选择课程群内的专业核心课程为抓手,进行精心设计,实施优质课程建设,从而达到以点带面的示范效应;通过安排专家科研讲座、企业工程师项目授课等方式,加强学生对最新专业前沿和工程知识的掌握,拓宽了学生专业知识结构,增强了学生工程能力培养。2.3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和劳动教育。牢固树立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实践教育、专业教育等相互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体制,让创新创业教育全面贯穿人才培养的整体过程,丰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对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及创新创业能力的重点培养。将学生的创新潜能得到极大地激发,创立创客空间与孵化基地,以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条件,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2.4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夯实实践基地建设。设置数量充足、内容丰富的实践课程。要使得实践教学环节前后衔接、阶梯递进,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相互结合、有机促进。推进校企深度融合,加强实践育人功能,整合校内外的实践教学各方面资源,着力建设实验实习实训平台,以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遴选建设一批优质实践基地,优化实践教学内容,提高实践教学学分比例,构建更加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推进与企业、行业部门共同制定实践教学环节。推进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与工程实践和专业实践相结合。以安庆市经济开发区和筑梦新区等相关企业为依托,并联系省内外各大型企业和公司,实施校企合作,共建教学实习实践基地。在校内外已有的教学实习基地的基础上,再建设2-3个校外教学实习基地。2.5改革课堂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丰富考核考查方式。大力推进混合式教学与翻转课堂,并与小班教学相结合,推动线上线下混合式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智慧学习环境与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并与课程多方位融合,大力采用虚拟现实及混合现实等多种方式方法,整合优化课程资源。推进“研教结合”。减少教师的课堂讲授时间,增加学生的研讨学时,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精心设计课程考查考核内容及方式,加大过程考核,在把握课程特点与教学要求的基础上,对合理化、可操作性强的多样化考核方式进行探索。2.6完善教学质量监控,改革教学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管制度,以期初、期中、期末为节点,开展教学检查,随时随机抽查教学进度、教学文件及教学质量。定期开展多项教学研究及教学活动,利用互相听课和公开课多种形式,增强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学习和交流,形成优异的教学氛围。完善各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教学质量负责制度、教学督导制度、听课制度、教学检查制度、学生评教制度、教学信息反馈制度、教学事故处理制度、教学质量一票否决制度等。
3取得的成果
3.1课程体系优化。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于2003年首次开始招生,期间经历了2008版、2010版、2014版、2018版和2018(2.0)版等5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每次修订均是遵循学校的发展定位和教务处出台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性原则意见,结合学院的发展规划、发展基础以及市场需求,做到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准确,培养过程与毕业要求吻合,课程体系不断优化,总学时学分不断压缩,实践学分学时不断加强,特别是最新修订的2018(2.0)版人才培养方案,全面对标教育部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构建社会责任感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三位一体新机制。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强化实践教学,突出创新创业,充分体现了强化实践环节、创新创业与社会责任教育教学三位一体的模式改革与创新,实现了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深度转变。3.2师资队伍建设加快,教科研水平大力提升。本专业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责任心强、学术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师资队伍。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任教师队伍中,教授人数占专业课教师总数的16.7%,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总数的83.3%,具有博士学位(含在读博士)的教师占比55.6%,45岁以下青年教师比例为83.3%。近几年,获得教学质量优秀奖、各级各种先进荣誉的教师达到27人次。在教学研究方面,发表教研论文14篇,获得省级教研项目达21项。实现了电工电子、嵌入式系统设计、光纤通信、通信系统原理、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Matlab程序设计及应用等多门主干课程的教学与研究的相互促进。3.3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创新型人才。在实践教学环节方面,已形成独具特色的“3+1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产学研结合是推动科技创新的有效举措,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近年来,积极推进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师和学生与相关企事业单位进行产学研合作,先后建立了21个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基地,这些基地充分满足了实践教学需要。本专业学生在竞赛、科研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在科技创新竞赛中获奖20多,发表学术论文3篇,申请专利5项,创新创业省级以上项目15项,就业率逐年上升。
4结束语
当前,我国的高等学校教育处于全面改革的关键时期。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专业评估对于本专业的改革、创新及长远发展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可以实现高校专业更好的自我评估及考核,可以加快电子信息类本科教学改革,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以期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的工程应用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韩鹏,李岩,宋昕.基于专业评估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培养与质量保障[J].高教学刊,2017(10):43-44.
[2]张彦通,韩晓燕.积极实施专业评估完善我国高等教育评估体系[J].高教探索,2005(2):50-51.
1、校级管理
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全方位多渠道的德育管理网络,校长——教导处——年级组——班级,党支部——工会——少先大队——少先中队,家长委员会——家长,建立班主任工作档案,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考核班主任工作,定期公布考核结果,德育工作的日常管理由教导处、少先大队部负责,由值周教师值周生监督具体执行。班级的纪律、卫生、文明程度全部纳入教师的量化考核之中。
2、年级管理
年级组要依据学校总体计划内,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制定年级德育工作计划,开展体现年级特色的教育活动,学年组长要及时协调组内工作,每月底要召集一次碰头会,小结学年组内工作情况,具体安排下月工作要点。
3、班级管理
班主任要制定班级工作计划,开展班级教育活动,充分发挥晨读、晨训、班会和队会的作用。
制定班级激励机制,完善班级光荣榜的利率,定期公布班级的好人好事,建立学生个人《成长册》
加强班级日常管理,落实班级值勤制度,强化学生自主管理意识,利用学校开展的各项评比活动,把养成教育落到每位学生身上,规范学生的言行,形成良好班风。
(二)突出校园文化建设,强化行为养成教育
学校在“双全学校建设的基础上,乘势而上,以完善日常评比机制,规范学生个体行为,发挥先进集体的示范作用为重点,促进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上水平,上品位,努力在学生个体与群体的行为自律,文明规范上见实效,从开学第二周起,以规范教师护导,学生值勤工作形成风景线为起点,营造校园文化建设的氛围。
1、完善校园文化设施建设,净化,绿化,美化校园环境,培养学生文明素质,形成良好校风,加强班级环境建设,优化班级文化氛围。
2、构筑师生、学生间和谐和的人际空间,倡导人与人之间真诚、友善、团结、合作、尊重、爱护。
开展道德风景线,风景点建设(校门区风景线,间操风景线,放学路队风景线,绿色通道,花海世界风景点,值周师生风景点,课间活动风景点)
3、深入开展《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加强校级、年级、班级***护导值勤,分层推进,分段达标,实现七个达标,即升旗仪式,校内外文明礼貌,一日行为规范,课内外行为,间操及课外活动,眼保健操,清洁卫生和身心健康等七个方面设立监督岗。加强管理,履行职责,评比表彰礼仪班,文明班,期末评先出文明小标兵。
规范升旗要求,优化升旗氛围,点评升旗面貌,评选最佳升旗手,升旗式。
三、加大德育科研指导,促进研究成果转化
巩固科研成果,进一步壮大德育科研队伍,加大德育科研力度,力争出新成果,上新水平,依据学生的成长规律落实德育总体目标,以递进性,分层性原则,改革教学与活动方法,落实不同年龄阶段的德育内容和要求,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识,活泼开朗的性格,增强学生达应社会的能力。
1、搞好德育科研工作,成立科研小组,每位班主任要认定科研课题,制定计划,开展实验,积累经验,转化成果,总结提高,争取学期末出有力度的科研成果。
抓好具有我校特色的以发展教育为主导的创新教育实验的德育研究,适应信息社会发展,以校园网建设为重点,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建设与提高德育活动实效的研究,让学生感受“数字化社会”的发展趋势。
2、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以《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纲要》为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搞好学生群体与个体心理辅导,建立班级学生心理分析档案,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进行心理辅导,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心态。增强社会以适应能力和抗挫折能力。
3、加强课外活动小组的管理,开展主题活动课的研究,指导学生社会调查,展示个性特长,提高学生的全面技能,做好活动小组辅导教师的培训,提高工作,课外活动小组做到“四有”(有活动计划,有备课,有总结,有成果)积极参加各级组织各项竞赛活动,本学期进行活动成果展示活动。
(四)完善德育网络,建立开放型德育新体制
加强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教育网络建设,形成独具特色的开放型德育新体制。完善家长委员会制度,重新认定家长委员会名单,召开家长委员会会议,请家委会代表参与学校管理建立学生反馈表,建立校长热线,共商育人大计,沟通教师与家长的关系,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形成教育合力。
完善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开展双体日小队社会实践活动,服务社会奉献爱心。
重视劳动教育,增强劳动观念,培养劳动习惯,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活动,开展“一日家长”实践劳动,(低年级不让父母为心,以自我服务劳动,中年级孝敬父母,学习家务劳动,高年级在家长指导下做一日小家长)期末各班评选出劳动小能手。
(五)全面落实德育工作目标,加强德育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高素质德育教师队伍是提高德育工作质量的关键,坚持班主任辅导员例会制,加强班主任培训,建立竞争激励机制,鼓励年青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育教学竞赛活动。
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更新观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通过学习研讨在德育管理与实施中,处理三个关系:
1、主导与主体关系:注重学生自主管理,自行设计,自我教育。
2、放手与放任关系:提倡教师精心管理,精心设计,精心教育。
3、指挥与指导关系:指挥得当,指导到位,活而不乱,管而不死。
改革整体化的管理方法,注重班级特色发展,通过重心下放在德育管理实施中,增强四个意识:
1、集体意识:爱学校,爱班级,维护集体荣誉,为集体增长增光。2、课程意识:重视并认真上好每一门,每一节课,达标创优。
3、法制意识:增强法制观念,遵守学校的各
项规章制度,以法规范行为。
4、责任意识:做事要有责任心,学习要有责任心,待人要有责任心,对自己负责对老师负责,对父母负责,对集体负责,对国家负责。
四、工作安排
本学期以“情系祖国,做新世纪的小主人”为主题,通过学校少先大队,创造性开展读书,演讲,演唱,主题升旗式,知识竞赛,主题班队会,社会实践等丰富多彩活动,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
三月份:开展“雷锋与我同行”奉献活动,做“一日家长”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用雷锋精神鼓舞自己,用崭新的精神面貌迎接新世纪的挑战,培养学生自我服务意识,学做父母、老师的小帮手。
四月份:1、开展“校园手拉手”帮助特困生活动。
2、开展“学日常规”竞赛活动,在家做好孩子,在校做好学生,在社会做好公民。
五月份:1、开展“劳动最光荣”主题队会活动。
现在我把王家店小学2018年度教育教学管理、后勤管理及特色项目创建工作完成情况作如下汇报,敬请批评指正。
一、学校基本情况
王家店小学始建于1976年,学校占地面积30033平方米。教职工总数65人,专业教师36人,学历合格率100%,高级职称38人,中级职称24人,初级职称3人,区级及以上教学能手25人,区级及以上骨干教师19人;现有学生405名;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6276平方米,运动场馆面积10664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值146.8万元;2018年9月班级12个,最大班额40人。2017年我校被评为学校教育教学实绩比较突出单位,学校安全教育管理实绩突出单位,市级行风建设先进单位。
二、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完成情况
1.严格执行三级课程计划,开齐开足各类课程 招生、考试、作息时间符合有关规定,制定了减负实施方案并落到实处。没有乱订资料,补课现象发生。对教师课程计划的制定,进度安排,教案的书写,作业留批等教学活动实施全程监控管理,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及时整改,保证了教学工作有序开展。
2.搞好校本课程开发和上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近几年的校本课程建设从决策规划,组织实施,评价反馈到管理保障,各环节实施到位,成果显著。去年重新修订《经典诵读读本》,今年新编订使用《小巧手剪纸》教材和《写字》教材,着手编制我校的《版画》和《电子琴》等教材,利用现有设施设备,在校本课、兴趣小组和美术、音乐课堂开展真真正正实实在在的校本教学活动。
学生综合实践活动上,我们抓实信息课教学,在四五六年级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在一二年级开设活动课,三至六年级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按照教研室10月份教研活动要求,我校开展“篮球与我们的生活”的综合实践课程,有切实可行活动设计方案,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重视学生全员主动参与,关注学生兴趣,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活动过程资料齐全。
学校利用基地、社会资源,分别在3月份和10月份在学校基地开展“劳动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体验土地施肥,灌溉和种植蔬菜的技能,秋天体会收获的喜悦。
为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0月28日少先大队联合“华夏老年公寓”组织开展了敬老爱老社会实践活动联谊活动,此项活动丰富了老人的生活,增进了老人们与孩子的交流,体会到家庭的温暖,通过搞好环境卫生,帮助老人整理内务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本次活动以主题活动的形式呈现,课程内容突出学生体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也在学校中形成了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浓厚氛围。
3.狠抓写字课和学生学习习惯养成教育
几年来抓学生写字是我校三大工程之一,学校计划中始终强调写字是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我校学生每天下午第一节课前15分钟是练字时间,做到有内容,有检查,重指导,定期展示。5月中旬教导处组织历时一周听全体语文教师的写字课。语文教师参加听课研讨,其中8位教师节节听课,学习很多方法,受益启发较大,对写字教学有深入的理解。使写字教学更具有针对性,指导性。
为加强汉字书写教学,提高学生书写能力和语文教师指导水平,5月28日开展了学生写字竞赛活动,此次活动在六一活动期间进行了展示。
9月刚开学,利用写字教材,开展对学生写字姿势的纠正与培养,辐射到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上。
4.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积极开展各类学生活动。分别举行了“文苑杯”读书征文;读书月活动;在寒假和暑假分别举办两次“科技小制作、小发明、科技小报制作评比和展示”活动,激发学生科技意识和激发学生科技兴趣;数学竞赛,学生综合能力(语文学科的写字、识字、作文、朗读等)测试等活动。
我校积极参与第二十三届“文苑杯”暨2018年度“千佳小读者”全市中小学生征文活动,39位同学荣获“文苑杯”征文奖。
5.深入开展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以《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依据,组织开展了“守则规范知识测试”、“认星争优,做美德少年”等一系列既有声势又有实效的主题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周文明班级评比活动常态化、制度化,形成良性竞争局面。
6.坚持立德树人,以班队会及少先队活动为载体,深化德育主题教育。从校长、政教主任到班主任、科任教师等德育队伍完整,组织健全,制度完善,目标明确,措施得力,管理到位,计划总结齐全,评价真实,构建了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建立了家长学校。
本年度,我校先后结合重大节日、纪念日,结合上级关于未成年人“十大好习惯”和“三爱三节”的具体要求,“一月一主题,周周有活动”,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德育主题教育:三月份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月(以学雷锋活动为依托);四月份的环境保护月系列活动;五月份的“中国梦,劳动美”主题系列教育活动;九月份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系列教育活动;十月份的“向国旗敬礼”爱国主义主题系列教育活动;十一月份感恩父母、感恩师爱主题教育,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不断引向深入。
7.加强课堂教学改革研究 积极研究以学生学会学习为主的“自主高效课堂”,针对我们在各科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困惑,积极通过派出教师外出听课学习、校内研究、咨询专家等途径加以解决。充分发挥校本听评课活动对提升教师课堂教学本领的促进提升功能,截止现在,本年度我们3月份、5月份、9月份和11月份开展了四轮全校性听评课活动。每次听评课后,都组织集中反馈活动和学科首席教师进行“示范课”展示活动,这种校本展示活动,接近我校同学科教师的“最近发展区”,有效的提升了我校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
鼓励教师从事教育科学研究、学术交流,重视实施《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整合策略研究》课题研究;开展学生合作学习即综合素质“小组捆绑式”量化评价;开展“教师评价”小课题研究;重视识字、写字、教学和作业改革研究,促进教学的稳步发展,培养一批富有创新精神的研究型、创造性的教师,并在教育科研中发挥示范作用.
8.加强评价制度改革 教改重点落在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上,对学生的评价采用全面、综合等级评价制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扎扎实实搞素质教育,六月下旬进行音体美学科的等级评价;进行了语文综合能力评价和学生的整体能力评价,指导学生整理“成长记录袋”。
4月份圆满完成2018年国家义务教育4年级质量检测工作。
9.教师业务实行精细化管理 各类教师业务有具体要求,有评价标准,有检查记录,有集中反馈。5月份、7月份,11月份、对教师业务进行综合检查,纳入对教师的考核。
10.教师队伍建设
(1)业务提高方面:
在校本培训方面,我们结合课堂教学、业务检查中出现的问题,科学制定学期培训计划并加以落实。有针对性的培训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策略。校本培训务求真实有用,先后进行了“制定教学工作计划的意义”;“教师心理健康探讨和学习”;“集体备课策略”;“对上课的认识和探索”;“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的偏差与纠正策略”等十五次培训。
在专家引领方面,我们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策略。针对我们在各科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困惑,积极通过“请进来”教研室、进修校专家把脉课堂教学8人次,“走出去”先后派教师到湖北武汉,苏州的校长培训,第七届中信北京史家小学骨干教师培训,乌丹的全市英语青年教师培训、山东济南的音乐名师工作坊培训,阿旗天山小学英语阅读工作坊培训、锦山全市小学数学青年教师培训等6人次到松山区外培训学习;尽可能多组织教师到一小、二小、三小、四小、五小、六小、八小、实验二小、七中附小,木头沟小学,河南营子等地培训学习,走出去总数达63人次。
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举行“说课标,说教材”竞赛活动。3月7日学校进行“说课标说教材”竞赛活动;派出6位教师参加松山区小学第三届“说课标说教材”竞赛活动。我校英语轩冲老师和美术武晓琳老师获得一等奖,同时获得这两门学科的第一名,武晓琳(王家店)在松山二小代表美术学科进行大会交流展示;我校在3月30日两位教师进行英语和语文“说课标,说教材”展示活动,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2)师德建设方面:强化德育工作,各科教师均要教书育人,各科教师都有义务配合班主任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要面向全体学生,关心、爱护后进生,要讲究为人师表,事事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后勤教师在不同岗位上同样肩负着与前勤教师一样的育人责任。制定师德考核标准,同伴互评,家长评,学生评,班子评,评比结果纳入综合考评之中,近几年教师的幸福感,进取心明显在增强,师德行风好,本年度,截止到现在,共召开了3次家长会。形成了家校共同培养教育学生的良好态势,社会满意度较高。
11.体卫艺工作
本学年,我校积极落实“三化三高工程”。组织开展各项艺术、体育活动,活动设计尽量符合时代特色和学生实际,尽量扩大参与面与影响力。
(1)5月31日,我校为迎接“六一”儿童节的到来,举办了主题为“凝聚正能量 托起中国梦”的庆六一暨第十届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
(2)以年级组为单位的小型比赛常态化。3月以来,我们先后组织了全校性的每月一次的全员参与的年级组体育竞赛活动共六次,分别是4月篮球赛;5月拍球、运球赛;6月踢毽子、跳绳比赛;10月篮球赛。
(3)积极开展教职工群众性体育活动,五月份开展了全体教工参加的拔河比赛活动,六月份和木头沟小学开展了两次教职工篮球友谊赛。六一期间开展了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
(4)五月和六月,我校女子篮球队分别参加了片区比赛和全区比赛,都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这是我校体卫艺工作自建校以来最好的成绩,鼓舞人心,是历史性的突破。
(5)9月份完成学生体质健康检测工作。
(6)10月11日举行了第六届秋季田径运动会。检验了运动员的水平,更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让学生明白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7)11月末开始全校性冬季长跑活动。
12.美育规范化, 社团活动校本化 、常态化 开齐开足了美术、音乐课程,新建了美术、音乐教室,对美术的耗费品及时补充,保证教学与活动小组活动正常开展。学校现在有篮球队(2个),葫芦丝,合唱队,版画,剪纸,独唱,文学社,心理健康等9个社团每周一,周三下午活动,做到了有教师,有教案,有场地,有活动过程,有活动成果。在全区小学十佳歌手竞赛中,我校参赛五位选手,有四位出线参加全区的竞赛。
13.信息化建设、图书与实验工作 我校计算机教室,图书阅览室和实验室已经按照标准配足配齐。成立了各种组织,制定了各种制度,注重使用管理,尤其是图书室近几年我们为了书香校园建设投入很多资金,更新部分图书,订阅学生喜闻乐见的期刊,图书利用率非常高,学生爱读书习惯已经形成。
14.基地建设 既让学生受到了劳动教育,又解决了部分食堂用菜,现在正积极争取局后勤办支持建造阳光冷棚。
15.住宿管理 通过组织学习培训、召开会议、开展文明宿舍评比、实施就寝课程化管理等措施,使生活管理逐步走向规范化。依托均衡发展,在原有条件基础上,又进行了美化装饰工作,宿舍文明温馨,宿舍门牌号、楼层示意图、安全疏散标志等明显,通风良好,地面干燥清洁,墙体明亮,学校为每位住宿生提供了床单苫单,内务良好。为入住学生建立基本情况信息册、管理登记册,交接规范。生活教师注重学生生活习惯养成教育,学校已经申报宿舍管理区级达标学校,上个月已经通过局宿舍管理达标的验收。
16.食堂管理 在采买、储存、加工、售卖、留样等环节都严格按照行业标准操作,坚持“公益性”、“非营利性”的原则,成本核算,定期公布均衡的营养配餐食谱,倡导勤劳节俭、健康饮食。食品加工制作贮存专人负责,坚决杜绝质次、变质、过期食品进入学生餐桌,杜绝剩菜剩饭再次进入学生餐桌,食堂账目财务管理已经按局后勤办公室的要求进行了规范。
17.“三化”建设取得新成绩 利用旧教学楼翻新改造的机会,学校班子成员与部分教师对学校环境建设和文化建设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高标准的设计,设计更加科学,布局更加合理,育人功能更强,对原有的橱窗,宣传标语进行了维护,内容进行了更新。门厅、廊道、教室、各功能教室、食堂宿舍文化布置品味高雅,处处体现教育性,操场改造后更加适合学生运动。
今年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对少年宫楼廊道文化重新设计,一楼的感恩主题,二楼的行为习惯主题,三楼的书香主题。同时,对班级园地进行整体布置。
18.不断挖掘、提炼学校优良传统和文化内涵,并内化为全体教师的思想和行为 我校地处夏家店文化的发源地,浑厚的夏家店文化造就的淳朴民风、向上向善的朴素理想一直深刻地影响着我校师生,多年来,我们的教师早来晚走、努力工作已经成为习惯。在此基础上,我们精心提炼了我校的办学理念、管理理念、执行理念、团队理念。以文字和图片的形式在重要位置悬挂,在重要场合宣讲,取得了振奋人心,激励人心的良好效果。
三、 学校特色项目创建工作完成情况(有专项报告)
(一). 2013年我校启动书香校园特色项目建设。
(二).主要思路:有书读、爱读书、会读书、活动读。
(三).完成的主要工作
1.成立领导组织和推进组织。
2.建立健全阅读推进机制与评价机制,从制度和机制上确保书香校园工作的推进。
3.加大投入,塑造环境。
4.开发校本课程,编印校本教材,扎实进行经典诵读工作。
5.以活动促项目创建。(今年主要工作)
(1)分别在4月和10月开展第九届、第十届读书月活动。
(2)第二十三届“文苑杯”暨2018年度“千佳小读者”征文竞赛37位同学荣获“文苑杯”征文奖,我校六年一班孙美琪同学的作品《给我启迪最大的一本书》获得“千佳小读者”征文一等奖;四年一班杨英楠同学的作品《在成长的路上》获得“文苑杯”征文三等奖,
(3)开展“最美读书人摄影展”活动,通过联系借到赤峰市图书馆的“最美读书人摄影展”展板62块,在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和六一活动时两次开展展示活动,推动师生从“爱读”走向“会读”,让阅读真正成为师生的一种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努力实现人人因读书而精彩、校园因书香而美丽。
(4)5月27日在音乐教室我校武晓琳老师开展“读书摄影讲座”和“欣赏赤峰市最美读书人摄影作品”活动。通过活动,激发学生读书热情,提高学生主动读书意识,提高审美情趣。
(5)教师读书交流。积极倡导、鼓励教师读书,通过读书学习提高人生品位、职业修养与专业水平。4.23日进行全体教师参加的读书交流活动;9月19日开展青年教师读书交流会;10月28日开展语文教师读书交流会。
(6)开展讲座。 “小脚丫”文学社举办写作讲座4次,给文学社的社员传授写作经验和写作技巧。
(7)开展亲子共读和师生优秀读书笔记评选活动。
(8)经典诵读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在固定的宣传版、电子显示屏,宣传读书和经典诵读活动;用名言警句布置楼道、橱窗;班级利用板报开辟国学经典诵读专栏;校园广播在早晨、中午、晚放学时播放《弟子规》、《百家姓》、《三字经》、小说《三国演义》等经典,让学生时时处处沐浴其中,得到熏陶、感染、浸润,校内已形成浓厚的书香气。
1.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宣传婚前保健知识,增强新婚人员的自我婚检意识,提高婚检率;
建立区产前诊断机构。产前筛查覆盖镇达80%以上;
新生儿疾病筛查覆盖镇达100%新生儿疾病筛查率在85%以上,新生儿听力筛查率达60%以上。
2.保障母婴安全,降低孕产妇和儿童死亡率。
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达到92%以上;
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到99%以上;
孕产妇死亡率降低到14/10万以下;
孕妇缺铁性贫血患病率在十五”时期基础上有所下降;
婴儿死亡率控制在13‰以下。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控制在15‰以下。
3.提高儿童营养水平,增强儿童体质。
低出生体重发生率控制在4%以下。5岁以下儿童中、重度营养不良患病率控制在2%以下;
婴幼儿家长科学喂养知识普及率达到85%以上,4个月婴儿母乳喂养率达到92%
减少儿童维生素A缺乏症;
合格碘盐食用率达到95%以上。
4.加强儿童卫生保健和疾病防治。
全区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达到92%7岁以下儿童保健覆盖率达到92%以上,儿童七苗接种率达到95%以上;
重视生理、心理教育,不断提高儿童心理健康水平;
不断提高农村儿童享有卫生保健服务水平;
幼儿园儿童龋齿发病率控制在30%以下;
降低儿童近视及弱视发病率;
托幼机构符合卫生保健标准的合格率达86%以上;
中小学生施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面达90%以上,确保中小学生在校每天1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
减少未成年人吸烟,防止未成年人吸毒;
二主要措施
1.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浙江省母婴保健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依法保护母婴健康。加大执法监督力度,加强对母婴保健专项技术服务的行业管理。
2.进一步完善医疗保健制度,实行农村合作医疗等多种形式的保障制度,提高儿童享受保健水平和抵御疾病风险的能力。多渠道筹集贫困家庭疾病援助资金,帮助特困家庭孕产妇和儿童获得必要的医疗援助,加强对弃婴和孤儿的医疗救助。镇街道要建立流动人口育龄妇女和儿童登记制度,辖区内医疗保健机构要为流动人口中的孕产妇、儿童提供卫生保健、计划免疫系列服务。
3.加强全区卫生保健服务网络的建设。根据区域卫生规划和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要求,建设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妇幼卫生服务网络。加强医疗保健专业人员的培训、考核和管理,特别是基层卫生保健人员的培训,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4.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加强社区儿童营养指导和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儿童身体素质;以社区为基础积极防治儿童多发病和常见病,制定切实可行的婴幼儿童口腔保健、听力保健和眼保健计划,重视婴幼儿童牙病、药物性耳聋和屈光不正的防治工作。
5.全面提高妇女生殖保健系列服务水平,提高出生人口质量。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孕产期保健服务,全区特别是农村实施“母亲安全”工程,提升产科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人口出生质量。
6.开展儿童保健的理论与适宜技术的研究、推广和人员培训工作,提高母婴保健技术服务及科技水平。倡导科学喂养和良好的饮食习惯,改善儿童营养。继续推广和应用计划免疫、口服补液疗法、儿童疾病综合管理、儿童生长发育监测和婴幼儿家庭保健等适宜技术;研究和实施减少新生儿疾病、儿童营养不良、儿童意外伤害等预防措施。加强冷链系统建设,努力提高常规免疫的及时接种率,增强常规免疫的有效性,逐步将风疹、腮腺炎等疫苗接种纳入常规免疫管理,保证达到安全接种。
7.建立以医疗保健机构、幼儿园、学校、社区为一体的健康教育体系,积极倡导尊重儿童、儿童参与意识。通过新婚学校、妇女学校、家长学校及新闻媒体,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孕妇健康教育和儿童健康教育,不断提高健康教育质量和指导水平。
8.严格实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学校积极推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评价,培养儿童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各社区、乡镇也要为儿童健身提供必要的体育设施,不断增强儿童体质。
9.将残疾人社区康复纳入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逐步建立残疾儿童报告制度,医疗保健机构要对残疾儿童提供专业服务和指导,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
10.重视儿童心理卫生知识的普及。充分发挥全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的作用,全面开展儿童心理健康、卫生保健工作,幼儿园、中小学开设心理健康辅导课程和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努力提高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理论水平和辅导技巧。加强青春期性健康教育和预防艾滋病、远离教育。
二、培养教育方面
一主要目标
1.全面普及学前教育到高中阶段的15年基础教育。
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到97%以上;
乡镇中心幼儿园创建率达到90%80%中心幼儿园达到市级示范性幼儿园标准以上;
全区普遍实行小学6周岁入学。小学、初中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巩固率均达到99.9%以上。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中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以上;初中毕业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比例达到95%以上;
盲、聋、弱智三类残疾适学儿童在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达到99.5%幼儿教育阶段和高中教育阶段的受教育率与正常儿童基本保持一致。
2.提高教育质量和现代化水平。
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97%99.5%99.5%98%以上;
幼儿园教师、小学教师大专以上学历分别达50%和80%以上,初中教师本科以上学历达80%以上;
26
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校校通”工程,提高中小学生科技教育的普及率,使我区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装备总体水平位居全市前列。
3.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建立多元化的家长学校办学体制,提高各类家长学校的办学质量;
乡镇以上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学校办学率达100%
提高儿童家长家庭教育知识知晓率,05周岁儿童的家长和看护人普遍受到科学的早期教育知识指导。
二主要措施
1.各镇政府开发区管委会要认真落实“科教兴区”和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保证教育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并适度超前发展。认真贯彻执行《教育法》等法律法规,加大教育执法力度,切实推进依法治教,全面实行教育行政执法责任制,完善执法监督机制。
2.切实增加财政教育投入,依法确保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通过增加财政转移支付和设立专项资金等办法,进一步加强规范化学校建设,推进学校现代化建设。加强对农村学前教育、薄弱学校和特殊学校的扶持力度,保障农村儿童、孤残儿童、流动人口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促进区域内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3.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中小学教育内容、教学方式和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建立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营造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氛围;加强中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劳动教育。积极创建多功能校外教育实践活动基地,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提高儿童的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律能力。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技术手段现代化,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逐步推进中小学网络教育。
4.把婴幼儿教育纳入大教育体系,把幼儿教育的发展纳入教育的评估体系。教育行政部门切实加强儿童早期教育的管理与指导,建立并完善0至3岁儿童早期教育管理体制,积极探索有利于促进儿童早期发展的教育模式。广泛组织0至3岁儿童家长学习早期教育知识,开展亲子活动,启迪和开发婴幼儿的智力,提高早期教育的实际效果。
5.把特殊教育纳入我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总体规划之中。继续扶助贫困家庭学生就学,建立健全帮困助学机制,确保困难家庭的学生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继续贯彻落实孤儿就学的有关优惠政策。建立流动儿童就学登记制度,把流动儿童就学问题作为流动人口综合管理中的重要内容,确保流动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6.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德育研究和德育实践,进一步深化学生成长导师制,整合学校、家庭、社会力量,提高德育实效。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家庭教育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不断提高家长家庭教育水平。努力办好各类家长学校,积极推进流动人口家长学校、社区、村家长学校的建设。加强家庭教育理论研究,更好地指导家庭教育工作。
7.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全面实施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加快中青年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培育,构建幼儿园、中、小学校长园长和教师继续教育体系,通过各种途径全面提高教师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
8.深化办学体制改革,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办学,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各级各类民办学校都要依法办学,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各级政府要加强对民办教育的管理、引导和监督,使在民办学校学习的儿童同样得到良好的教育与发展。
三、法律保护方面
一主要目标
1.培养儿童的公民意识,保障儿童参与权。
注重培养中小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维护儿童参与家庭、学校、社区有关活动和文化生活的权益。
2.依法打击侵害儿童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
全区社区儿童维权保障和违法犯罪预警站设立覆盖率达到80%,控制并减少侵害儿童人身权利的各类刑事案件,保护儿童人身安全;
杜绝使用童工;
禁止虐待、溺弃儿童,特别是女婴和病残儿童。
3.预防和控制未成年人犯罪。
中小学生普法教育率达100%;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率和重犯率在2005年基础上有所下降;
未成年人犯罪人数控制在总犯罪人数的10%以下,失足青少年帮教好转率达85%以上;
乡镇中心学校以上的中小学配备法制副校长比例达到100%
4.利用法律援助机构,为儿童提供法律援助。
完善、提高区人民法院少年法庭的功能与作用;
建立和完善儿童法律援助机构;
提高流浪儿童接受教育率和回归安置率。
二主要措施
1.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加强有关维护儿童权益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保护儿童合法权益的责任意识,并不断完善儿童权益保护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执法监督机制。
2.大力开展警校共建安全文明校园活动,担任学校法制副校长的派出所民警、法官、检察官等定期到学校进行法制、安全教育,加强校园和周边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干扰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和儿童人身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
3.依法加强娱乐场所、文化市场和网络信息的管理和监督。严格控制未成年人涉足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场所;禁止损害儿童身心健康的、迷信、暴力、恐怖等书刊、音像制品进入市场;加强对营业性网吧的监督管理。
4.加强对企业用工的管理和监督,及时发现和查处使用童工,对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惩处。严厉打击故意伤害、杀害、绑架、、拐卖、遗弃、虐待等侵害儿童人身权利以及强迫、引诱未成年人犯罪或进行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活动的违法犯罪行为;严厉打击利用儿童生产和贩运。严禁儿童服食,保护儿童免遭一切形式的犯。
5.加强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公安、检察、司法等执法部门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少年儿童合法权益的保护工作,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中要相互配合,侦查、、审判各阶段要采取适合未成年人案犯的特殊方式。对未成年人罪犯执行刑罚时,要与成年人罪犯分别关押、管理和教育。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坚持教育、感化、挽救相结合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对检察院不、法院免于刑事处罚、缓刑或宣告无罪以及被解除收容教养或者服刑期满释放的未成年人复学、升学、就业不得歧视。
6.教育儿童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依法履行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禁止对儿童实施家庭暴力及其他形式的身心摧残;禁止强迫未成年人结婚或为未成年人订立婚约;保障儿童人格权、身份权。关注“留守”儿童及单亲家庭儿童的健康成长,增强“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父母的法律意识和抚养教育子女的责任感,并帮助他掌握适宜的教育方法。
7.加强对儿童的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和安全教育,增强儿童法律意识,提高儿童自我保护能力和防范能力。积极设立面向儿童的法律援助机构,完善法律援助体系和网络,为儿童提供多种形式的法律援助服务。
8.建立社会、学校、家庭一体化的保护儿童权益的工作网络。开展“零家庭暴力社区村创建工作,建立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预警机制,及时预防和科学矫治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做好违法犯罪未成年人的教育挽救工作和遭受侵害的未成年人的身心康复、回归社会工作。实施对社会闲散未成年人的有效教育管理,做好刑释解教青少年的跟踪帮教、就业安置工作,把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工作落实与社区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起来。保障流动人口中的儿童权利,加强对处于困境中的儿童的救助,做好流动儿童的管理、救助、教育等工作。
四、成长环境方面
一主要目标
1.改善儿童的生活环境。
空气质量全年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大于292天即占全年天数的80%
城市环境噪声小于55dB
城镇生活污水处置率大于75%以上;
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5%以上,改水受益率达到97%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5%以上;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以上,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率大于90%以上。
2.优化儿童成长的社会环境。
建立布局合理、规模适当、功能配套的社区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建立一个综合性、多功能的青少年活动场所;
加强德育基地、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建立1个区级青少年教育实践基地。部分科普、体育、文化活动场所对青少年实行免费开放或优惠票价;
全区少先队员参加雏鹰争章活动率中心城区达90%以上,农村达70%以上;
提高儿童食品、玩具、用品的安全合格率,保障儿童游乐设施安全无害;
为儿童提供健康向上的精神产品及信息,净化、优化儿童成长的文化环境。
3.保护处于困境中的儿童。
改善孤儿、弃婴的供养、教育和医疗康复状况;
提高聋儿、肢体残疾儿童及智残儿童康复训练率。
二主要措施
1.为儿童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建立和健全儿童食品、玩具、用品和游乐设施的质量监控机构;宣传安全知识,提高儿童和家长的安全意识,预防及避免儿童意外伤害;加强爱国卫生工作,制定落实农村供水设施的建设与管理办法,把农村改水改厕落实在新农村建设、百千工程”和创建文明城区、文明村镇的主要工作中;依法加强生态建设,加大环境保护和治理的力度。
2.建立和完善儿童校外活动设施和场所。把儿童校外教育活动场所设施建设纳入城镇建设总体规划,社区都应设置儿童少年活动场所;加强对各类场所的管理,已建立起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公园都应尽可能减、免费向少年儿童开放;农村乡镇办好少儿文化活动室。
3.各类媒介要传播有益儿童健康成长的社会、文化信息,净化儿童成长的文化环境。建设少儿文艺创作队伍,开展少儿文艺作品评奖、文艺创作研究活动,鼓励创作优秀儿童图书、歌曲、影视等作品。办好各类少儿艺术比赛活动。
4.建立校内外结合的儿童科普组织网络,巩固和扩大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儿童科普工作队伍,为儿童提供参与科学实验的机会和场所。以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为抓手,举办各类科技活动,培养青少年科技意识和实践能力。进一步落实《浙江省少先队雏鹰争章实施细则》发挥少年儿童雏鹰网站的作用,开展“全区千名亲子绿色上网行动”引导少先队员参加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
5.中小学中广泛开展以“普及环保知识,增强环保意识,培养环保道德,规范环境行为”为目标的绿色教育行动,通过举办“写绿色征文,做绿色师生,创绿色学校,建绿色基地”系列活动,引导中小学生从小树立保护环境的良好意识,积极参与环保行动和生态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