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0 14:59:3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初中物理知识结构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0-132-01
众所周知,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学生学习的主战场。新时期,教育教学更加注重课堂的教学效果。所谓高效课堂,顾名思义是指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的课堂,通俗地说,就是在课堂上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作为一名初中阶段物理学科优质教育工作者,经过多年的教学,以及参阅大量的文献,对于新时期初中阶段物理学科优质教学课堂的构建有着深刻的认识,在此表述,供同仁参考指正。
一、积极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阶段的学生年纪尚小,正处于青春期,并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个阶段的教育教学更加注重情感的培养,在初中阶段物理学科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注重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融洽的课堂气氛是唤起学生学习兴趣并促使其主动学习的基础。初中生的心理往往都是敏感而脆弱的,一旦他们感受到老师的歧视或者讽刺挖苦,就必然引起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这样的话,我们再好的教学理念,再精彩的教学设计都毫无意义。因此作为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与学生多沟通,跟他们交朋友,对学生多一份鼓励与赞美,多一份关心与爱护,形成平等宽容、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格调,营造一种民主愉悦的氛围,使课堂上教与学的活动产生最佳效果。当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培养创新意识和展开创新思维的最原始、最直接、最强劲的动力。在这种动力驱使下,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学习与实践的热情才会被充分地激发。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在课堂教学中多设计一些探究性、趣味性的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此外,在日常的授课过程中,我还经常给学生讲一些著名物理学家的故事以及一些前沿科学知识,并从物理与生活、物理与社会的结合点激活学生原有的经验知识,让学生对物理始终保持着一种神秘感,保持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在物理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的我们要积极地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并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变成学习的主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促进优质教学课堂的构建。
二、优质课堂构建的基础
初中阶段物理学科教育教学,必然要注重课堂的教学。为此,作为新时期,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重更新教师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积极注重学生的发展。在高效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走出传授式教学的误区,原来我经常依靠增加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这样的做法显然是违背了教学规律,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必须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为中心,构建高效课堂教学。要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状态,教会和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学会创新,教师要弯下腰来和学生平等对话,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要积极创造合作,探究的课堂环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享受乐趣。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从生活到物理,并使学生找到探究的问题。从物理到社会,让学生有例可思,整堂课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品位物理、生活和社会的精彩。同时积极地发扬教学民主。教学民主就是让学生能够主动获取知识,深刻理祭科学知识,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学生主体观和民主、平等、和谐、合作的教学观。在教学中能够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策略,更新教育观念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让学生把从探究中获得的知识与以其他方式获得的知识联系起来,奠定可广泛迁移的科学知识基础,同时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运用已有知识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央所发现的新问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从而展现他们的潜在能力。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正视优质课堂构建的基础,从而促进优质教学课堂的构建。
初中阶段的学生,第一次接触物理课程,缺乏物理基础知识的积累,进而初中物理教学注重基础性.虽然初中物理注重基础教学,其实际的内容却非常丰富,并且带有显著的应用性,如果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简单地进行机械化的讲授,以完成实际的教学任务,则学生很难对物理知识进行系统化的理解和掌握,进而最终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提升也无法真正实现,物理教学效果的提升受到严重的阻碍.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尝试进行知识点的归纳总结,以物理知识结构图的形式,指导学生抓住单元知识的节点,并进行有效的记忆,从而提高物理教学效果.例如,在讲“声现象”时,教师可以尝试将单元内的知识内容进行总结,并汇总成结构鲜明的知识结构图.通过知识的总结与教师的指导教学,学生就能够明确地抓住声音定义、声音特征以及特殊声音等知识的节点,并根据教师的教学内容,在学习过程中继续探究声音的产生、传播、声速,或者是声音的响度、声色、音质等知识节点,进而有效地对单元内的前后知识进行记忆,并凭借记忆框架把握好章节知识的实际排布,以深入理解物理单元的知识内容.
二、借助知识应用的推理过程,以难点映射出知识的节点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除了基础知识的有效教学外,知识应用也是物理教学的重点.在单元知识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借助随堂的习题来对学生知识的应用进行有效指导.这一过程中,习题分析思路以及解题方法的有效掌握是学生知识应用能力提升的关键点,而这些应用技能的掌握需要借助习题与知识点的密切结合.在章节知识应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习题思路推导等方式,为学生查找出解题的难点与关键点,进而以难点和关键点来映射出知识应用的有效节点,指导学生进行理解和掌握,保障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有效应用.例如,在讲“简单机械”时,教师可以引入杠杆的表示、滑轮的设计、力的作用方向与作用大小的计算等习题,让学生逐步明确知识运用的主要方法,并以解题的思路与难点来指导学生对杠杆三要素、杠杆平衡条件、定滑轮动滑轮的判断、滑轮阻力以及力的方向等关键的知识点,再借助知识结构图的有效总结来明确这些知识点作为简单机械知识运用时关键节点地位,促使初中物理知识的高效运用,并提升学生解题的准确率.
三、借助物理实验的开展过程,以实验的注意点和易错点展现实践知识的节点
除了物理习题的有效解答外,初中物理教学中单元内的物理实验同样是物理知识综合运用的一种有效方式.教师在单元实验教学过程中同样会指导学生注意实验的重要步骤,并结合课程的实际知识以及实验的安全知识来进行实验,力求达到理想化的实验效果.整个单元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实验的重点步骤、实验成败的关键点以及实验的特殊注意点都是整个物理单元知识的节点,对于知识的系统化构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复习课是关于某单元或章节的教学。因此,在教学时应当根据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一定的枝形、网络或立体结构,组成相互联系的完整体系。每一个知识点在一定的知识结构中占有适当的位置。具体地说,知识结构的梳理应具备下列要求:⑴纵向结构的系统性(即对于内容方面上下紧密联系的知识,根据其相关性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⑵横向结构的连通性(即在知识的某一分支中,对于各部分平行的或相关联的知识,应了解其相互连通或相应融合的情况);⑶立向结构的互贯性(即对于某一部分知识与分支间有关知识,应了解其相互为用、相互沟通、彼此贯串的情况)。知识结构是错综复杂的,以上是对知识结构梳理的一般要求。根据内容的需要,有时采用纵式和横式交错结构更为清晰。
二、专题知识复习型
经验表明,中考前夕的第一轮复习重在基础复习,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复习。第二轮的复习是在第一轮复习的基础上,重在专题复习和强化训练。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第二轮复习效果优劣决定中考的成败。在初中物理复习中,专题设置要合理,既要凸现重要章节的典型题目,又要重视常用知识点的结合。
如,专题复习“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现象”。这是根据苏科版《物理》8年级(下册)中第八章和第十章的内容整合而成的专题。众所周知,力和运动的关系问题是物理学的核心问题,是复习初中物理的重点与难点。在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理解物体的惯性,能表述牛顿第一定律。主要知识点是:⑴摩擦力;⑵力的三要素;⑶二力平衡;⑷惯性;⑸牛顿第一定律。复习时,要减少单一知识点的训练,加强知识的连接点,注重知识的交汇点,增强题目的综合性和灵活性,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生活经验告诉我们,要使小车沿地面做匀速直线运动,就必须有一个推力作用;如果在运动过程中突然撤去推力,小车就慢慢停下来。由此说明力是使物体产生运动或维持运动的原因,对不对?”这道题涉及到多个知识点: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变,不一定不受力;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原来静止的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一定受到非平衡力的作用。综合以上知识点,作出科学分析,这对学生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具有典型意义。
三、实验探究综合型
根据近年来中考物理题型的特点,与实验密切结合的探究题型有增无减。这主要是因为实验探究题型在考查学生对物理原理的应用以及动手能力方面较其他题目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初中物理复习中,要以实验为载体,探究为目的,让学生体验实验的过程与方法。实验探究的重点要放在现象观察和结论分析上。
初中物理课程包含大量抽象的物理概念,对于还未深入接触物理的初中学生来说,有效理解这些物理概念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这一障碍会阻碍课程教学效果的发挥以及学生物理成绩的提升。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初中物理教师要积极的应用转化思想,化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概念。
生活现象与物理课程的结合可以帮助学生有效的理解物理知识,使得物理概念更加的具体化。以初中物理课程中融化、汽化和升华的概念教学为例,在教学过程中,单纯的以文字描述基本概念表现得非常的抽象,因此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冬季洗衣服及晾晒的过程为例来具体化相关的概念。冬季晾晒衣服后,衣服很容易结冰,当太阳升起时衣服开始变软变湿,这一过程为融化过程,并伴随着吸热的过程。当用温水洗衣服并晾晒时,衣服往往会冒出许多“雾气”这一过程为汽化,及水由液态转变成气态,表现为吸热;而冬季最冷的天气,冻住的衣服往往不会融化直接晒该,这一过程为升华,即水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表现为吸热。对知识这一具体化的处理可以帮助学生深刻的理解相关的概念,并牢记有关的知识,物理知识教学的效果也能显著的提升。
二、有效利用课程实验,帮助学生切实感受物理知识
物理课程内容包含许多复杂的知识,单纯地依靠描述不能完整地将物理课程知识简化,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物理教师还应当借助物理课程实验来让学生切实的感受物理知识,进而明确物理现象的本质,并有效的探究物理知识背后的内容,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程的总体内容,实现物理教学的深化。
以摩擦力的课程知识教学为例,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带领学生到物理实验室,借助实验器材来感受摩擦力的变化,进而总结摩擦力的影响因素。借助小车运动实验,教师首先可以改变小车运动的“路面”,以接触面不同的粗糙程度来帮助学生感受摩擦力的变化。然后在改变小车的质量,进而让学生感受不同重量下,拉动小车所受摩擦力的不同。通过课程实验,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摩擦力的影响因素进行总结,进而得出结论,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摩擦力不同,越粗糙,摩擦力越大;压力不同,摩擦力不同,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学生不仅可以有效地理解基本的结论,还可以借助物理实验牢记这一基本定理。
三、积极开展小组任务教学,以知识应用强化对知识的理解
小组任务教学可以指导学生将近期物理学习的收获应用于实际中来。通过摩擦力课程的学习,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探究冬季或者湿滑路面稳定行走的方式这一课程任务。在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小组分组后,教师就可以借助物理课程的教学时间让学生实地的进行探究。结合摩擦力影响的两个要素,学生可以就增加压力以及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加强摩擦力,显然正常行走过程中,人很难突然增加对路面的压力,因此学习小组的学生对接触面粗糙程度进行探究,小组内通过分工,搜集不同的实验材料,并由一位同学进行亲自测试,一位同学进行记录,最终得出结果:粗糙鞋底、以麻绳系鞋子进行行走可以有效避免雨雪天气路面湿滑的问题。这一结论不仅强化了学生对于物理概念的理解,更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物理知识对于生活实际的指导作用,学生物理学习的兴趣也变得更加浓厚,而对于物理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也得到加强。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4-0317-01
大家知道,书本上的物理知识是一种贮存状态的知识,物理课堂教学过程就是要把这种贮存状态的知识首先转化为传输状态的知识,然后通过学生的学习再把传输状态的知识转化为学生头脑中的贮存形式。而这两种知识形式的转化过程与方法,由于受多种形式的制约,课本上是很难把它们全都写出来的。因此,不经过对教材的分析与研究,就难于把握和完成知识形式的这两次转化。
教材分析是进行教学工作的一项最基础、最重要的工作,每个教师都应该重视这一坏节,并要具有分析教材的能力,掌握分析教材的一般方法。
分析教材一般需遵循如下原则:
一、按照课程标准的精神,分析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教材的特点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初中物理教学,要以观察、实验为基础,分析一些简单的、基本的物理现象,初步掌握一些物理概念和规律,并了解这些知识的应用。初中学生开始学习物理,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教材进行整体分析,我们要把握住这些前提。这样,我们才能够对教材分析得全面深入,在教学处理中才能够符合初中物理教学的目的要求。
现行初中物理教材是按照标准的要求编写的,使用现行教材,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和特点,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更好地发挥教材的优点,克服教材的缺点和不足,有助于我们以整体为背景来分析和处理各部分教材。
二、分析教材的知识结构、体系和深广度
教材体系或教材的知识结构与物理学科体系有所不同,它不仅受学科体系所制约,而且要符合学生的接受水平,按照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来安排。同一内容和程度的知识,可以有不同的安排,即不同的教材体系。要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必须清楚地认识教材的体系或知识结构,明确各部分知识的逻辑关系,明确教材是怎样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来编排的,教材内容是怎样一步一步来展开的。把握住教材的知识结构,才可能更好地分析各部分教材,才可能对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现行初高中教材是按照力学、热学、电学、光学、原子物理的次序来安排的,但这并不是中学物理教材唯一可行的体系。特别是初中,由于内容浅显,较少受学科体系制约,根据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可以考虑不同的安排。
在教材的结构上,通常有两种组织方法。一种是直线式,即把整个初高中教材组织成为一条在逻辑上前后联系的“直线”,前后教材基本上不重复。另一种是螺旋式,即教材内容在初高中不同教学阶段逐步扩大范围,加深程度。现行中学物理教材是按照螺旋式结构编写的,因而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初高中有个反复过程。但同时要注意初高中教材之间的联系和衔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
三、要以整体为背景,分析各部分教材的特点
在分析教材时要特别强调从整体和局部两方面入手,使其互为背景,真正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明确各部分教材的特点、地位、作用。
如初中力学教材中力的概念,它是整个教材的重点。但若不是把力放在整个初中物理教学这个大的背景下去分析,而只限于一章一节的范围里,孤立地进行分析,就不可能很好认识这部分教材的重要,恰当地掌握这部分教材的要求。如果从教材整体来分析,就不难看出力的概念贯穿于整个初中教材始终,它关系到运动和力,压力和压强,浮力,简单机械,功和能。这样一来就会使我们增强对这部分教学的认识,看到教材的发展和联系,认识到力的概念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是逐步扩展和加深的。掌握了整个的知识结构,再深入钻研每部分教材,能更好地掌握教材的要求和发展。
四、要分析知识的有关价值
分析教材还要注意对知识的价值和功能进行分析,以便充分发挥知识的作用。近些年来随着教育思想的发展,现代教学论十分强调知识价值的研究。如何从知识的不同价值来分析教材,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如力的概念在整个初中物理中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不论是重力、弹力、摩擦力,都是在不同特定情况下反映出力的本质特征(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抓住了力的本质特征就可以更深刻地去认识和理解各种具体力的作用和特点,便于逐步学习各种具体的力如浮力、压力等概念,为整个力学的学习打下基础。因而“力”这部分知识内容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再如二力平衡的知识虽然在教材中只是一节,但认真分析一下就会发现它有重要的能力价值和应用价值。学生掌握了二力平衡的条件,对于深化活化物理知识具有极大的作用。这是因为,后面学到的一些重要的较复杂的物理问题,有不少关键地方就在于二力平衡的运用。如液体内部压强的计算、连通器、浮力等重要概念和规律的得出,都用到二力平衡的知识。
五、要明确教材的目的要求
教学的目的要求既是决定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检查教学效果的标准。目的要求不明确将无法恰当地进行教学。教学目的不是教师随意主观来确定的,而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状况,从实际出发来确定。其中教材内容又有很大的制约性,脱离开教材内容,就无法组织课堂的教学活动。教学目的中的知识要求、能力要求和思想教育要求,以及如何达到这些要求的途径与方法等,都要从对具体章、节教材的分析中来确定和选择。
二、注重初高中物理知识的同化和顺应
许多事例表明,学生能够比较自觉地同化新知识,但往往不能自觉地采用顺应的认知方式。在需要更新或重建认知结构的物理新知识学习中,我们应及时顺应新知识更新认知结构。例如我在讲授“力的合成”这一内容中,设计了两个演示实验,目的是强化同化与顺应过程,使学生在大脑中建立起一个稳固的知识结构。第一个实验(在实验中以gf为力的单位,这样有利于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分析)。首先,选择一个50g的砝码,然后用两个弹簧秤拉起这一重物。两个弹簧秤挂在物理支架上。调整两个弹簧秤的相对位置(这是事先设计好的),使其夹角为90°,并且两个弹簧秤的指针分别指在30G和40G的位置上。这就是说,互成90°的一个为30gf,一个为40gf的两个力拉起来一个弹簧,指针都指在50G的位置上,也就是说两个互成120°的50KG的合力为50gf。从上述实验中学生可以看到,第一个实验中两个力的合力不等于70gf,而等于50gf,第二个实验中的两个力的合力不等于100gf,而只等于50gf。这与学生以前的知识结构中代数和的概念是完全不同的,这就对学生大脑中原有的知识结构产生了一个强烈的冲击,使学生认识到力的合成是一个全新的知识,需要一个新的知识结构来表示这种关系。同时,学生的好奇心和客观事实使学生开始动脑筋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促使学生去顺应客观事实建立新的知识结构,学生开始在顺应过程中去观察、探索、学习。他们在这顺应客观事实的过程中发现,如果用在初中所学的力与有向线段的对应关系这一知识结构来表示几个有一定关系的力,在第一个实验中两个分力与合力的关系是两个分力的平方和等于合力的平方,这样两个分力与合力所对应的线段恰好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在第二个实验中的两个分力与合力所对应的线段就会组成一个等边三角形,接着再根据各力所在的位置和方向会使他们自然而然地想起几何图形中的平行四边形,当把力对应在平行四边形上时,就会发现这个平行四边形是由这两个分力为邻边组成的,合力是这个平行四边形其中的一条对角线,这样学生就得到力的合成法则——平行四边形法则。
现在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学生在得到这一法则所经历的同化与顺应过程。首先是实验给出了与以前代数和不同的结果,实验事实与学生头脑原有的知识结构发生了冲突,它促使学生不得不寻求新的理论来顺应这一实验结果,使得学生的思维服从实验事实,平行四边形法则就是顺应客观事实的结果。在顺应过程中学生学到了新的知识,在大脑中建立了一个新的知识结构。在顺应客观事实的同时,同化过程也起了重要作用,力与线段的对应关系是学生头脑中原有的知识结构,把分力与合力之间的关系用几何图形表示出来就是同化的结果。同化的过程同时也加深了知识的深度,由原来的一个有向线段表示一个独立的力,变为由几个有向线段表示几个有一定相互关系的力,并且使学生加深了对这种对应关系的理解(力与线段的对应关系在力的合成这一问题上是十分重要的),为继续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三、加强实验和模型教学,激发兴趣搭建“阶梯”
1.加强直观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有许多聪明的,天赋很好的学生,只有当他们的手和手指尖接触到创造性劳动的时候,他们对知识的兴趣才能觉醒起来。”通过实物演示的直观教学使抽象的物理概念与生活实例联系起来,变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生动,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物理兴趣,使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了高中物理的教学特点。教师要有目的地设置一些认知冲突,引发学生的求知兴趣,使得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探究。比如,在学习万有引力这个知识内容之前,学生只是了解地球的引力——重力。在本课开始,教师应该将宇宙中卫星的运动方式展示给学生,并提出“为什么这些卫星会围绕地球做规律的运动”这个问题让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冲突中产生求知的欲望。同样,在马德堡半球实验、钱毛管实验中教师都可采用相同的办法,引发学生的求知兴趣。
2.重视模型教学,搭建学习“阶梯”。
高中物理在研究复杂的物理现象时,为了使问题简单化,经常只考虑其主要因素,而忽略次要因素,因此应建立物理现象的模型,使物理概念形象化。初中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往往感到模型抽象,不可以想象,针对这种情况,应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多做一些实验,多举一些实例,使学生能够通过具体的物理现象来建立物理概念,掌握物理概念,设法使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以简单的月亮环绕地球的运动为例,如果不引入质点这个模型,月地之间的距离就无从算起,运动轨道也就多得数不清。就高中物理来说,无一处不是在研究物理模型,其一是研究对象的理想化,如质点、弹簧振子、单摆、点电荷等;其二是研究过程的理想化,如匀速直线运动、自由落体运动、简谐振动等。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模型去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正确的模型毕竟是人类对事物一定层次认识的反映,但在通向真理的征途上起着阶梯的作用,对高一学生来讲,这个阶梯非常重要。3.注重实验教学,引导自主探究。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各种手段加强实验教学,特别是探究性实验的教学。共同必修模块1,2中已将不少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让学生先做实验,然后共同讨论,从分析实验数据入手,寻找物理规律。在寻找规律的过程中,教师应自觉地进行“角色换位”,扮演学生角色,多用学生的心态和眼光去审视所学内容,与学生一样成为知识的探索者。
在探究的基础上,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优化整理,帮助学生完善、巩固认知体系。在上述引发学生求知兴趣的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自主探究:为什么会出现以上的现象。然后,教师可适当地启发,从而顺理成章地得出了正确的结论,将学生的粗糙、肤浅、片面的认识进行归纳、总结,使知识之间的联系更紧密,真正达到认知的“同化”。
总之,我们用演示实验为学生提供了可观察的事实,让学生积极地观察、思考、探索,在主观与客观的相互作用中锻炼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了一个新的知识结构。
四、始终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组织教学
在运用同化与顺应理论时,教师一定要在完成知识目标的同时,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启发,千万不要放过任何可以锻炼学生思维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接触新问题的时候,必然会受到自身经验与知识的限制,会遇到一些困难,所以高中物理教学必须始终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教学。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教学进行精心的设计,使得学生顺利地解决问题。教师的平等合作观念,也会给学生营造一个愉快、放松的环境,有利于学生思路的展开,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有利于学生顺利完成知识的构建。
物理教学的重要目的就是学生掌握某一规律并能应用这一规律去解决问题。但是学生从认识这一规律到理解这一规律、掌握这一规律,再到应用这一规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个过程梯度高、难度大,在教学中我们切不可跳跃式前进,应该一步一步走,步步升高;切不可过高估计学生的学习能力,要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积累经验、丰富知识。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将知识发生和发展的逻辑过程,通过教师的教学,转化为学生的思维过程,从而训练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学生的思维过程是最重要、最本质的。为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教师就必须强化提问、板演、作业练习等教学反馈手段。在“渐进”的基础上,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尤其是那些错误的思维过程,以此提高思维训练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如在作业或练习批改中,教师应关注学生中出现的各种解题思路;讲评时教师可给出多种典型的正确或错误的解法,剖析它们的思维过程,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培养自学能力
思维模式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维程序和一般性的思维方式,但是要有效解决一个具体的物理问题,还必须掌握一些特殊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例如:解决力学中连接体的问题时,常用到“隔离法”;对于不涉及系统内力,系统内各部分运动状态相同的物理问题,用“整体法”解答比用“隔离法”简便。刚从初中升入高中的学生,常常是上课听得懂课本看得明,但一解题就错,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对物理知识理解不深,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阅读物理课本时我们不能一扫而过,而应潜心研读,挖掘提炼,包括课本中的图像、插图、阅读材料、注释也不放过。更重要的是阅读教材时,我们要边读边思考,对重要内容要反复推敲,对重要概念和规律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记忆。
2.指导学生听课。
上课时学生要全神贯注听教师的讲解,听同学的发言;要听各知识点间的相互联系,听公式、定律的适用范围,听解题的方法和思路。自己懂的要耐心听,不懂的要仔细听,还要动手做好笔记。
3.指导学生课后及时归纳总结。
教材的编写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把完整的知识体系分到各章节中,如果课后不及时总结,掌握的知识是零碎而不系统的,就不会形成“知识串”,且容易遗忘。总结也有多种方法,如:每单元总结、纵向总结、横向总结。不论运用哪种方式总结,我们都要抓住知识主线,抓住重点、难点和关键,抓住典型问题的解答方法和思路。
实践证明,尽管高一物理难学难教,但教师只要把握高一学生物理知识储备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能力的特点,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注意以学生为主体,以发掘物理思想过程为核心,以强化反馈为手段,面对实际,讲求实效,注意高一物理与初中物理内在的延续性与阶梯性,就能很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全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顺利实现初高中物理教学的有机衔接,从而提高物理教学质量。这对学生以后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解题习惯和分析方法是十分有益的。
参考文献:
[1]张宪魁,李晓林,阴瑞华.物理学方法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
[2]蔡丽珍.新课改下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问题[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8,(5).
[3]陈菊.初高中物理教学的恰当衔接[J].陕西教育(教学版),2008,(12).
[4]周玮.浅谈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J].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08,(6).
一、概念图的含义与特征
概念图是一种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它借助图形的形式并通过空间网络结构将概念和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表述出来。初中阶段是学生成绩容易拉开距离的时期,更是学生夯实基础的黄金时期。由此可见,学生学习的压力比较大,尤其是初中物理知识的难度较高,并且知识点比较零散,再加上教学时间少,这就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在初中物理课堂上应用概念图进行教学,对学生的物理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是由概念图的特征决定的。其特征如下:
1.概念图具有较强的直观性
概念图的直观性是概念图的显著特点。概念图是用绘图的方式将物理各种概念之间的关系直观性地表达出来,这样的知识表述形式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概念图的直观性不仅能够加强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还有助于学生对概念与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有清晰的认识。从概念图表达出来的比较完善的物理知识网络库中,学生从整体上正确地把握物理概念,并且从视觉的角度向学生展示物理知识的脉络及知识结构的变化,这样就将抽象的物理知识变得更加简单和具体,具有很强的直观性,更易于学生接受。
2.概念图具有较强的结构性
概念图的知识结构性主要表现其在围绕物理中核心概念的基础上,利用网络结构的形式将物理概念层层联系起来,以此类推将更多的物理概念都以这样的方式呈现出来,最终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网络。通过这样的知识呈现形式,知识变得更结构化、层级化及整体化,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物理概念,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3.概念图具有较强的概括性
初中生的学习压力比较大是因为学习的科目比较多,学习的难度也逐渐增大。尤其是学习初中物理时,学生普遍反应比较难。因为学生的学习能力有限,而初中物理课本中的概念性的东西特别多,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若学生仅靠死记硬背,是很难提高学习水平的。概念图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能有效地消除的学生学习中的困惑,它以图形的形式将学生要学习和复习的重点概念概括性地表达出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物理概念,提高学习水平,大大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
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概念图的作用
1.概念图的应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具有较强的思维能力便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新知识的学习,并且可以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消化课堂上所学的物理知识,还能不断地整合所学的物理知识,使旧知识和新知识很好地衔接,做到温故而知新。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用概念图进行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整合物理知识的能力。学生在绘制概念图时,可以清晰地认识和了解各种物理概念之间存在的关系。实质上,概念图就是将相关的知识进行适当的浓缩。应用概念图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横向思维能力,使学生积极地思考所学的知识。这样就可以营造出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各种物理概念之间的关系。
2.概念图的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通过概念图的形式可以将学生不明白的知识清晰地表达出来,还可以利用概念图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有效的复习、预习和练习。教师通过对概念图的分析和讲解,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地思考教师所讲的内容,最后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方式整合物理知识,并解决在预习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这样的物理教学过程,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3.概念图的应用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用概念图不但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水平,还有利于提高自身的物理教学水平。教师选择概念图进行教学主要是因为其具有直观性、非线性、结构性、概括性、可自由隐藏及扩展的特征。由于概念图具有这样的优点,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可以将学生需要进行思考的知识点暂时隐藏起来,这样就可以给学生留出悬念,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了满足教学的需要,教师还可以对教学方案进行适当修改,使之变得更加完善。在使用概念图时,教师还可以随时理清教学思路,强化各种概念之间的联系,分清哪些是重点和难点,有目的地进行教学。在使用概念图时,为了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知识的脉络,教师在对知识进行系统性整理之后,就可以用概念图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这样既有助于提升学生归纳知识和总结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对整个知识体系的掌握能力,还有助于提升教师的物理教学水平。
三、结语
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用概念图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物理概念,理清物理知识之间的联系,有效地学习物理课程,还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概念图是一种必然趋势,对物理教学效果的增强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我们在这方面的研究还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地研究和探索。
一、初中物理兴趣教学的内容
它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①教学内容:在学习内容的选取上力图最大限度的引起学习者的兴趣,将游离于课堂之外的学生召唤回课堂,成为课堂中积极的参与者。②教学方式:教师通过各种激发与维持的手段使学生不仅在物理学习中充满兴趣、更重要的是突出教学的情意功能,使学生的知识结构顺利得到完善和发展。③教学效果:让学生在充满乐趣,没有心理压力的良好状态下积极构建自己的物理知识结构,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二、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
(1)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因为物理学科的特点,有天然的会产生兴趣的优势诸如各种实验,各种有趣的自然现象,生活实践中的应用等等,但是这些兴趣只是引导学生走进课堂的引路者,如何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始终充满兴趣的进行物理知识的学习,并在学习的进程中发展自己的能力,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则取决于教师所选取的教学方式,方法和内容上。有些学生在说明自己是否有兴趣的原因时很直白的说:“看老师怎样来上一节课,有趣就感兴趣,愿意听。否则很难全神贯注。”由此提醒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了解学生从学生的角度多挖掘使他们感兴趣的点,备学生的学而仅仅是知识。
(2)在授课形式的选择上,学生更喜欢自己参与的形式。而让学生自己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进程中,正式新课程改革所追求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多给学生营造令其思维处于活跃状态的活动之中,而这活动不仅仅局限于实验,可以是质疑,可以是猜想,可以是自己的探究计划,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氛围中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其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
(3)从学生对课堂听讲状态的原因分析中,我们看到,影响听课状态的原因除了是否有趣外,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即知识的难易程度,由于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不同,有些学生在刚接受时还觉得有兴趣,但是由于没有真正把握其物理问题的实质,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又有些无从下手,于是先前的兴趣只是昙花一现。要想维持学生的兴趣应该在知识的难易处理上下功夫、费心思,知识的讲解应该全面,举例合适到位,多方面多角度的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
三、初中物理兴趣教学模式的建构
在建构初中物理兴趣教学模式过程中我的所依据的理论有:建构主义(包括建构主义的理科学习过程和建构主义的教学序列),情境学习理论,物理知识的认知过程模式,物理教育中信息加工模式等。
(1)创设问题情境。在具体典型的自然物理现象、生活物理现象、生产物理现象和物理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与以往知识有矛盾冲突或被人们习惯性的忽略的疑问。这些情境中的疑问既要适合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又需经一番努力才能解决,而且使学生形成对未知事物进行探究的心向。
(2)建立假说。针对问题,激发学生讨论,由学生建立解决问题的假说。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同样处于提供相应情境,激发思维冲突的位置,起到启发、点拨的作用,给学生提供响应的信息支持。
(3)验证假说。在相关的物理现象与物理规律中,通过学生动手实验或推理分析得出结论。验证假说是否成立与有效。验证假说在物理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根据物理知识的来源、结构、特点和人的认识规律。物理知识的结构是以概念为基础,以规律为支柱的。形成物理概念的主要途径有四个:对物理实验、生产实验、自然现象、生活经历直接感知、科学归纳;对学生已有表象的科学归纳;从已形成的概念演绎派生;以及从已建立的物理规律演绎推出。
(4)情境体验。让学生运用新获得的知识在具体情境中解决新的问题。新的问题应该从多个侧面与角度展示新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使学生在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下完备自己的物理认知结构,同时满怀求知的乐趣。建构主义教学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机会体验他们自己的经历,有机会建构他们自己对所观察现象的意义的理解。除了考虑学生进行建构主义学习的特性之师必须在建构主义教学过程中体现对学生的建构主义和学习科学的特点,支持学生的概念变化。
四、初中物理兴趣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在该模式中,教师是学生兴趣的激发者和维持者。需要教师根据教学要求提供给学生大量的材料、信息,使情境丰富。尽量摆脱以往教学的呆板与抽象。应该针对物理学科的特点,把思考、动手的机会与时间尽量多的给学生。同时教师还需要适时强化激发维持学生的兴趣和促进学生认知的作用。情境学习理论它强调合作学习以及个体已经知道的和他们期望学习的事物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它认识到在一定的情境或背景中学生才能建立起知识的意义,而教学并不能够抽象地为学生建立知识的意义。从这个观点看,教学的设计和传授不应该是详尽的课时计划的使用和创造,即课时计划不应该只是精确地标明教学进程中教师应该做什么和学生应该做什么。目前,有许多方法用于创设此类环境,如通过网络或CD―ROM提供充分的信息资源,通过研究一个专题来创设有趣的学习环境等。
五、结论
传统的教学模式多半侧重于教师的作用,被人们称为“教论”,因为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学模式都是从教师应如何教这一角度进行构建的。虽然能实现传授知识的目的,但它忽视了学生如何学,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杜威竭力反对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主张从儿童的兴趣出发,“从做中学”。随后,人们逐渐认识到如何把学生从被动听、啃书本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成为学习的主体。当代教学模式十分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看成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重视学生对认识的需要和情感的需求,重视学生的自我探索、独立研究,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学习。传统教学模式的目标以知识、技能的掌握为主。现代教学模式的发展,顺应50年代以来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和社会需要人才规格的不断变化,其目标不仅指向认知领域和技能领域,而且指向以往忽视的情意领域。教学模式的目标趋向情意化,强调教学模式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对人的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有重要作用。
思维导图具体区别于传统硬性记忆传输模式,其主张结合更加直观手段进行异质化知识创新点以及关联特征展示,结合过往笔记同步记录现象观察,思维导图明显利用更加符合学生理解规则的图形进行知识细节表述,同时加深了个体记忆实力成果。图形展示过程中充斥着特殊知识结构的关键词内涵,有助于学生尽快掌握知识重点基础,并且从中勾勒出核心主题,顺势延展出思维脉络发散体系,最终达成放射性思考空间。传统教育空间中,教师在完成课堂设计工作期间,会进行知识结构现场绘制,但是始终避免不了自上而下单一叙述格式,学生思维经过重复模仿演练并形成单向发散端口,与现代多元化知识构筑要求产生冲突。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课程传授过程中借助核心概念表现形式进行思维系统发散。在现代化教学环境中,联合阶段课程重点进行学生理解方式与独立揭示潜能实施有机拓展,显得十分必要。实际上就是鼓励教师适当尊重学生自主性心理特征,能够在教学体系中充分发挥思维导图的辅助功效。
二、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实践性教学环节中的应用细节解析
(一)思维导图的核心概念内涵建设
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课程传授过程中借助核心概念表现形式进行思维系统发散。在现代化教学环境中,联合阶段课程重点进行学生理解方式与独立揭示潜能实施有机拓展,显得十分必要。实际上就是鼓励教师适当尊重学生自主性心理特征,能够在教学体系中充分发挥思维导图的辅助功效。例如:透过声音产生于传播内涵讲解时,教师可考虑在初始阶段播放相关核心概念课件进行主题开辟,并结合系统解析确定单位课节延展方向,教师核心任务指标在于引领学生个体快速挖掘问题根源,并做好问题核心与关联要素的灵活衔接任务,从中确定课程开展方向。
(二)思维导图绘制计划的明确
思维导图绘制计划主要透过两个步骤延展,首先是计划格式初始拟定,其主要在课程讲解前期展现,主张结合课件核心内容与问题提出形式进行学生思想启发。教师在依照同学制定计划教学之后,可以进行意见搜集,将所有课程遗留问题整理完全并做出系统应对;同时鼓励学生进行课后反思,从而促进思维导图的重新拟定频率。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学生参与思维导图绘制任务过程中,可以及时联合自身知识基础进行系统化梳理,注重配合知识点主次联系特征进行内容科学重组。
初中物理是初中所有学科中学习难度较大的学科,很多学生抱怨自己掌握不好初中物理,由此成绩也不断下降。如何复习好初中物理成了很多学生关注的学习问题。其实学好初中物理有很多方法,本文简单分析了初中物理复习的方法和学习要点。
一、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物理知识与日常的生活实践联系非常密切,这是物理学科的核心所在,这也是物理学科最基本的要求。联系生活实际,不仅学以致用,而且能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求知的动力。学生对某一门学科有了兴趣,就能激发其学习动力,引导其钻研这门学科,从而达到较高的认识高度。学生应根据近两年的物理知识学习经历,分析自己的物理学习能力,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定能对物理的复习产生良好的影响。经常分析自己的复习之履,了解存在哪些问题,取得了哪些进步,这样有利于提高自信心,也能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掌握好物理基础知识
把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不仅能提高动手能力,而且能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加深理解。
要想掌握物理基础知识,就要对物理过程一清二楚。题目不论难易都要尽量画图,画图更能准确地掌握物理知识。有了图就能作状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状态分析是固定的、间断的,这就要求学生牢固掌握好物理基础知识;而动态分析是活的、连续的,就要求学生灵活掌握好物理基础知识。特别是电学中的实验题,没有平时对电学方面实验的经验积累,是不可能达到理想的效果的。这就说明:重视物理实验,理论联系生活实际是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
学生要有计划地进行基础知识的复习。第一步,进行教材同步基础复习。第二步,要进行中考板块综合复习。第三步,进行指导解题提高复习。分步实施自己的复习计划,既能牢固掌握物理基础知识,又能灵活解决物理问题,做到一题多解,多题一解。
三、灵活运用,做到不死学物理
掌握理解物理知识,要从物理概念入手,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快速找到掌握物理知识的突破口。学生要多联系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结合自己的体会,认真复习物理基础知识。
要重视物理这门学科的知识结构体系,整理、归纳零散的知识。大到整个初中物理的知识网络结构,小到具体章节的知识网络结构。要灵活掌握物理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方法,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总结出适合自己的一些方法和特点,不死学物理,把自己对物理知识容易出错的地方,用一个错题本,把它们收集起来,在复习的时候,加以巩固,加深印象,这样能减少过失性失分,提高物理成绩。
四、定期总结
在复习完一个章节或是一个单元后,要定期进行总结,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查漏补缺。然后写下自己的复习心得,借鉴其他学生的学习方法,取长补短,给自己制定一种良好的复习方法,经常与教师、同学进行交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共同进步。
注意对各章节基础知识的复习,把同一内容的复习分散在不同时间内进行复习;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系进行系统复习,把初中物理的知识点进行归类,对初中物理的重点知识,要用知识结构图的形式把这些重要的内容联系起来,达到融会贯通的熟练程度。
五、多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