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0 14:59:4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医学科研方法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在现代临床医学科研工作中,医学统计方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且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发展。但是部分医学科研人员却相对忽视对于医学统计方法的研究和应用,并且缺乏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巧,导致临床医学研究中出现较多的实际问题。在今后的临床医学科研中,科研人员只有加深对于医学统计方法的认识,选择科学、合理的方法,才能保证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完成。
1医学统计方法概述
在现代临床医学科研工作中,专业设计与统计学设计是重要的两个环节,也是影响科研工作实际效率和质量的重要因素,必须引起科研人员的高度重视。医学统计方法作为现代临床医学科研中一门独立的自然科学,其从形成与发展共经历了近300年的历史,由较为简单的统计方法逐步向各种科学统计方法综合应用的方向转变。随着现代电子计算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SPSS、SAS等统计处理软件的研发和应用,客观促进了临床医学科研工作的大幅发展。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医学统计方法在临床医学科研中应用的基本步骤为:1)对于某项临床医学科研工作进行全过程的设计;2)根据统计学设计的基本要求,收集和整理所需的各类资料和临床数据;4)对于经过归纳后的资料和数据,选择科学、合理的医学统计方法,以保证科研工作所获取各类信息和数据的客观性、可靠性。从现代临床医学科研发展的角度而言,科研人员在专项研究或论文撰写时,都离不开医学统计方法的应用,所以他们必须掌握基本的医学统计学原理和方法,并且依靠其掌握科研项目的客观发展规律,形成具有一定价值的专业文献。由此可见,现代医学统计方法则广泛用于临床医学科研、医学论文撰写,以及卫生事业管理等领域,其实际作用和意义是不容忽视的。
2统计学设计与指标选择
在现代临床医学科研中,统计学设计和指标选择是科研人员开展工作的首要环节,他们必须坚持对照、重复与随机化的基本原则,在重复观察一定数量的样本基础上,合理设定对照组,以保证统计学设计中的随机抽样或随机化分组。在临床医学科研的统计学指标选择时,应注意下列问题:1)采用配对设计的医学统计方法,尽量保证组间的均衡性2)临床医学科研的目的必须明确,特别是要与现代医学实践工作紧密结合,以促进现代医学事业的稳步发展;3)注重医学统计方法与指标的可行性研究,注重于解决某一或几个方面的现实医疗问题;4)临床医学科研中的统计样本要尽量全面,样本越大其统计结果也越接近于实际情况,也有助于提高临床医学科研的可靠性与科学性。
3医学统计方法在临床医学科研中的应用
在现代临床医学科研工作中,医学统计方法合理的应用必须引起广大科研人员的高度重视,而且要加强对于现实问题的深入研究。同时,国内科研人员应积极吸取和借鉴外国先进的医学统计方法,并且不断加强计算机技术及各类新型软件的研发,最终全面提升临床医学科研工作的实际效率和质量,为促进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贡献重要的力量。
3.1COX模型的应用在临床医学科研中应用COX模型时,科研人员要应用C0X模型进行单因素的筛选,并且综合分析影响统计结果的接近显著性或显著性因素。在应用COX模型进行统计结果多因素分析时,应逐步检验和清除不显著的因素,最终形成具有科学性、客观性的优化数学模型,以便科研人员进行深入的分析。在利用COX模型进行临床医学科研的危险因素分析时,必须保证方程公式的进一步优化,特别要注意两组数据模型的对比与分析。
3.2多元回归与常规统计方法联合应用在临床医学研究的多指标统计分析时,科研人员必须采取常多元回归与常规统计方法联合应用的模式,尽量减少统计结果的模糊性。例如:在进行某一药物的功效研究时,要采取先进的电脑测定方法,并且通过临床病例脏器功能指标与多项形态的综合统计与分析,建立专业的多元回归模型,在对比病例治疗前后的各项检验指标变化情况的基础上,从而科学判定某一种药物的实际效果。
3.3其他方面的应用随着各类现代化检验仪器的研发和应用,在临床医学科研中要适当强化正常值的研究范围,绝不能简单的采取实验组与对照组对比分析的医学统计方法。科研人员应提高样本的数量,进行各类临床数据和资料进行综合的统计学处理,并且按照正常值的统计方法进行其余工作。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与生命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在临床医学科研工作中,对于各类医学资料和数据的科学收集、整理与分析是不容忽视的关键性问题,也是构建现代医学基础研究体系的重要一步。在今后的临床医学科研中,科研人员的专业素质提高是至关重要的,他们不但要掌握基础的医学统计和概率论知识,而且要强化自身的分析判断能力与逻辑思维,这对于促进临床医学科研工作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各类医学科研项目或多或少存在不能按期完成的问题。这或许是由于医学科研项目不象商业性项目直接与经济效益挂钩,不存在延期一天就要罚款多少的风险,其能否按期完成似乎关系不大。实际上,作为生命科学组成部分的医学科研项目由于与人类的健康休戚相关,其早一天结束,研究成果就可早一天应用于临床诊疗工作,也就能尽早地减轻或解除患者的病痛。
在诸多影响项目进度的因素中,进度管理的工具过于单一,对于项目进展情况的监控点太少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我们应将成熟的、科学的项目进度管理工具和方法引入到医学科研项目的进度管理中,加强项目的过程管理,确保项目按期完成。
项目管理是二战后期发展起来的重大新管理技术之一,现已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项目时间管理作为项目管理九大知识板块之一,它是保证项目按期完成、合理安排项目所需资源、节约项目成本的重要措施之一。项目时间管理的核心问题就是项目进度问题。
项目进度管理的工具和方法有多种,其中与医学科研管理工作密切相关、对医学科研活动最有指导意义要推甘特图、里程碑图、挣值分析法、S曲线这四种。
1.四种项目进度管理工具的简介
1.1 甘特图
1.1.1简介
甘特图又称横道图。它是1912年首先由甘特(Henry Gantt)提出的制定进度的一种工具和方法[1]。它以一段横向线条表示一项工作,横道的长度代表活动的工期。通过横向线条在带有时间坐标的表格中的位置来表示各项工作的起始、结束时间和先后顺序,整个进度计划都由一系列的横道组成。
甘特图的横轴表示项目的总时间跨度,细分为时间增量(如日、周或月),纵轴包括一个构成项目的活动列表,列表按时间顺序排列。
甘特图不仅能展示项目的计划进度,还能同时展示项目的实际进度,便于管理部门和项目组及时掌握项目的进展情况,并针对出现的偏差,采取必要的措施,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如下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到,活动1实际开始、结束时间都比原计划晚;活动2实际开始、结束时间都比原计划早;活动3在项目组汇报进展时,还没启动。
从甘特图中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已结束的项目活动的完成情况,还可以了解正在执行的项目活动的进度情况以及是否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例如,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到,活动3进度滞后,若不采取必要的措施,该项目最终势必延期。
1.1.2 特点:
具有简单明了、容易绘制、容易阅读的特点,因而,它有极佳的可视性[2]。在使用甘特图进行项目进度控制时,哪项工作/活动与进度计划一致、哪项工作/活动进度提前或滞后都能一目了然地反映出来,从而使项目团队和管理部门能够及时发现并处理出现的进度偏差,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因此,甘特图可在各类医学科研项目的进度管理中推广应用。
1.2 里程碑图
1.2.1 简介
项目从建立到结束的整个生命期内会发生很多事件,最重要的事件被标明为“里程碑”。这些里程碑用于测量项目已获得的进展和与控制项目相关的绩效[3]。这些重要事件是零工期活动,只是代表存在于项目中的一个确定状态。
下图2是从众多医学科研项目中抽象出来的计划里程碑与实际里程碑对比图。
从图2我们可以看到,实验试剂的实际购买到位时间晚于原计划,正式实验的完成也晚于原计划。即,通过里程碑图我们可获得一些相关的信息:某个项目活动该在什么时候完成、某个里程碑是否已完成;如果某个里程碑已完成,它是否是在延误的情况下完成的;如果是,那么它与原计划相比延误了多长时间等。
1.2.2 特点:
能够直观地展示项目生命周期内关键的事件及其发生的时间,预示项目所取得的关键性成果。即,里程碑图是以成果为导向,它不管完成某项任务需要花多少时间、人力或费用,它所关注的是在某一时间点某个任务或某一事件必须完成或发生。因此,它既可作为向上级汇报项目进展情况的主要工具之一,也可作为项目负责人向项目团队和外包单位下达任务的重要工具。
1.3挣值分析法
1.3.1简介:
挣值管理(Earned Value Management)是项目管理中重要的管理工具之一,被广泛应用于项目管理的实践中。目前,挣值管理已经成为现代项目管理中对进度――费用的执行情况进行绩效评价考核的主要方法之一[4] 。最基本的概念有:计划值PV (Planned Value)、实际成本AC (Actual Cost )、 挣值EV (Earned Value)等。通过对上述相关指标的计算和比较,无论是管理部门,还是项目组都可对项目的进度和成本进行综合、科学、客观地评价。
1.3.2 特点:
将进度、成本综合起来评价项目的进展,可对项目的进展情况进行量化,并且可预测项目进展的总趋势,从而使项目组和管理部门在项目的进度、费用出现问题之前,及时采取措施予以纠正。
1.4 S曲线
1.4 .1 简介:
应用挣值分析法综合评价项目的进展时,计划值(PV)、挣值(EV)、实际成本(AC)等基本指标都是以文字表述的形式出现在进展报告中的,这种进展报告难免过于繁琐、冗长。相比之下,S曲线就显得更加简洁、直观。
项目的预算一般都有这样一种规律:开始和结束阶段的预算相对较少,而在项目实施阶段的预算数额较大。因此,将项目绩效评价的有关数据的累加值在图形上标注出来,并连接成线,曲线经常呈S形,故称S曲线(即使呈直线,仍称为S曲线)。下图3是某医学科研项目1-8月的S曲线图。
从图3中我们可以看到,该项目1-8月期间代表实际成本AC的曲线一直高于计划值PV,而挣值EV这条曲线又一直低于PV,说明该项目在1-8月期间成本超支、进度滞后。
1.4.2 特点:
S曲线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将计划值、挣值、实际成本(或者只将其中的两项)的累加值在图上标注出来,直观地、一目了然地显示出项目的进度和资金的总体情况和发展趋势,因而是挣值分析法中的一种重要辅助工具。
2.四种项目进度管理工具在医学科研管理中的功能比较
资助方、科研管理部门、项目组是医学科研项目管理的三个关键主体。上述四种项目进度管理工具相对于这三个关键主体而言,它们的管理功能和侧重点又有所不同。
甘特图对项目组而言,是项目进度汇报的首选工具,也是制定进度计划及进度控制的重要工具;对科管部门而言,是检查项目进度安排是否合理的首选工具;对资助方而言,是检查项目进度计划是否出现重大延迟的工具。
里程碑图对项目组而言,是下达任务、项目关键点控制的首选工具;对科管部门来说,是进行项目进度检查、关键点审查的首选工具;对资助方来说,是检查项目进展情况的首选工具。
挣值分析法对项目组而言,是对项目成本和进度进行综合管理的首选方法;对科管部门、资助方而言,均是对重大项目的成本和进度进行综合检查的方法。
S曲线对项目组而言,是项目进度和成本综合控制及预测项目进度和成本趋势的重要工具;对科管部门而言,是对项目进度和成本进行综合评估的首选工具;对资助方而言,是检查项目是否出现重大超支的工具。
3.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有选择性地应用项目进度管理工具和方法
借助以上四种项目进度管理工具和方法,可使资助方、科研管理部门、项目组三方站在同一平台,用同一种“语言”(统一的描述、统一的图表、统一的数字)共同管理项目,因而能有效地加强医学科研项目的过程管理。
鉴于这四种项目进度管理工具和方法的管理功能和侧重点有所不同,我们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各项目的具体情况,适时地、有选择性地加以应用。即针对不同级别的项目,进度管理工具的选择上也应有所区别。例如,对于资助经费达到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的国家级、省级重大、重点项目,在进度管理方面,需要综合应用本研究中引入的这几种项目进度管理工具、方法;对于几万元左右的省级项目,进度管理工具的选择上可相对简单些,可选用甘特图、里程碑图、S曲线;对于一万元以内的小项目,进度管理工具的选择上用甘特图、里程碑图就行了。总之,今后在进度管理方面要做到“因项目制宜”。
参考文献:
[1]William J. Stevenson,PRODUCTION/
OPERATIONS MANAGEMENT(Fifth Edition)[M].Richard D. Irwin, a Times Mirror Higher Education Group, Inc. company, 1996:715
[2]中国(双法)项目管理研究委员会.中国项目管理知识体系[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245
[3](美)格雷戈里T.豪根.项目计划与进度管理[M].北京广联达慧中软件技术有限公司,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26
[4]长青,吉格迪,李长青.项目绩效评价中挣值分析方法的优化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 2006,14(2):65.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1-0132-03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21世纪教育的主流,然而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授课型教学模式和学生的被动性学习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1]。同时,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的文件要求,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高技能专业人才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然而,研究型学习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一种教学理念和方式,得到普遍认同和广泛关注[2]。近年来,根据我院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方案要求以及该课程的特点,我们有效地将“研究型学习”教学模式应用于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对象与方法
(一)参加对象
我系公共卫生管理专业、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和医学营养专业三个高职专业的学生,每年共计150人左右,安排时间第四学期。
(二)研究型学习教学模式的教学策略
1.教学安排。将该课程划分为:医学科研方法和论文的认知、文献检索与信息提炼、项目内容的选定、项目技术路线的设计、项目可行性分析、项目的实施、项目结果的处理与总结、项目论文的撰写与发表和项目的汇报9个项目工作任务板块。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原则,围绕“汇报――讲解――讨论”展开,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起引导作用。该课程的教学时数均为36学时。
2.项目内容来源和设计。课程要求项目内容选定按人才培养方案和行业岗位工作内容需求的原则,选择有针对性的项目工作任务,灵活运用研究型学习的理念进行组织教学,既达到了基本的教学目标,也有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及创新意识。
3.项目内容的组织实施办法。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方式。首先教师根据对整个班级学生学情进行分析,选出学习态度认真、责任心强、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担任项目组组长。然后组长再根据教师对成员的要求,选择其组内成员。每个项目学习小组由6~8名学生组成,每个学生按照项目内容进行分工,各自承担相应工作任务,然后由组长负责资料整合与专题汇报。每个项目工作任务板块,学生均有2周的准备时间。每组必须根据每个项目任务的评分标准合格后,方可进入下一个环节项目任务的开展。
(三)教学模式的评价
1.考核方式。课程考核主要采取由项目评审小组和项目汇报评委组共同完成项目的考核。科任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项目评审小组,按照制定的课程项目评分标准,对项目选题、项目设计、项目汇报、项目论文进行评分,占总成绩的60%。项目汇报评委组成员由系主任、教研室主任和相关专业教师组成的评委小组,按照《卫生管理系项目教学评分标准》对每组项目进行评分,占总成绩的40%。
2.问卷调查。自制调查表,每班随机抽取30名学生,集中发放问卷,当场收回。调查表的内容包括研究型教学方式对学生的作用、能力的提高、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评价等。用SPSS 11.5统计软件做统计分析,用频数分布来描述和分析这些数据。
二、结果
(一)项目内容完成情况
从表1的项目内容来看,学生选取的内容均结合了各自的专业发展特点和行业岗位工作需求。部分项目小组还设计了实验研究,也有部分小组还走出校园、面向社会人群进行了相关的调查。
(二)项目教学问卷调查结果
1.参加的项目性质。根据研究型项目教学模式的实施,按照教学标准的要求,大部分学生是参照教师根据行(企)业需求设计的模拟项目,占54.42%;有44.58%的学生自己寻找的行业项目;而仅仅只有1%的项目为企业委托的真实项目。
2.教师的教学能力评价。教师在研究型项目教学中扮演着主要的指导作用,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使不同项目得以顺利实施。通过调查发现,有98.24%学生认为带教老师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和高度的责任心。
3.学生的能力反馈情况。从研究型项目教学对学生最大的作用来看,认为可以培养团队精神的占80.67%;可以最大地激发创新思维和潜力占30.09%;也促进了解企业情况,占85.31%。在对学生能力提高的改变情况分析,大部分学生认为在专业应用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有明显提高,分别为77.39%和65.45%;另外还有51%的学生认为明显提高了沟通合作能力。在研究型项目教学同其他教学方法相比,有74.52%的学生认为实践技能提高比较明显,而认为和其他方法效果一样的仅为3.80%。对于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有35.67%的认为自己对项目策划表现最欠缺,但只有8.60%的学生认为是表达最欠缺。在研究型项目教学过程中,38.29%和36%的学生分别表示在老师指导下和小组协作下能独立完成该项目;而只有23.81%的表示能独立完成。学生在参与研究型项目教学中面临的最大困难,主要分别体现在学过的理论知识无法得到有效运用和自身实践的操作能力不够,各占41.67%和45.49%。从学生完成项目后的状态分析可知,找到了自己的不足、学习目标更明确的学生占80.34%;有74.57%的学生发现了自己的潜力,对未来充满希望,以及39.91%的学生后悔平时的学习不够;还有27.74%的学生表示收获了挑战成功的喜悦,有机会还想参加。
三、讨论
(一)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态度与角色转变
研究型学习教学模式必须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和认真负责的态度,而且还要有教学热情和乐于奉献时间的精神。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有98.24%学生认为带教老师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和高度的责任心。他们表示教师在研究型教学模式中起到了指导、促进作用而不是灌输作用,使学习过程变得更加的积极和轻松。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和人们认知能力的增强,传统的教育将不再满足当前的需要。教师是教育改革的实践者和推动者,这就要求教师的角色要不断发生改变。于是当代教育的教师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考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3]。所以研究型学习教学模式实现了教师由教材的讲解者、传授者,转变为学习指导者、活动组织者。
(二)学生的学习方式与地位发生转变
学习方式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而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表现出的基本行为特征和认知取向。在学生接受项目任务实施完成以后,明显提高了相应的能力,其分别是77.39%的学生认为在专业应用能力和65.45%的学生体现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96.20%的学生认为明显提高了实践技能。这是因为研究型学习教学模式采用的是项目任务组织教学,以解决问题和表达、交流观点而结束。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此过程之中学生采取的是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构建知识。学习地位由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成为参与者、探究者和意义建构者。学习方式也从听讲―存储―再现,转向了探索―内化―创造,使得学生在传统学习方式中被忽略和压抑了的主动性、创造性和个性特征得以释放和张扬,享受到了学习带给学生们的快乐。
(三)增加对行(企)业工作岗位的了解与关注
研究型学习教学模式改变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学生通过项目的选取、实施与总结以及论文撰写后,85.31%学生认为促进了其了解企业的情况。对行(企)业岗位的工作内容有了更深的了解,将为学生实习与就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实现高职学生由学校到工作岗位的“零距离”人才需求培养目标。
(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与服务集体的意识
在项目任务实施中,只有1.84%的学生认为小组协作精神太差是研究型项目教学中面临的最大困难,这说明大部分学生意识到组内同学间合作是学生任务完成和获取知识的关键。因为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知识的获得,能增强与他人的合作能力,能改善同学之间的关系。也对学生的同伴关系、交流能力和知识的获得有着积极的影响。同时,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交流有利于帮助他们理解他人、分享彼此的观点和学习成果;有利于帮助他们学到一些与人相处、与人合作做事的技巧。分享和合作也是社会对职业人才在未来工作中的要求。
(五)需要进一步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在近几年的实施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与挑战。其主要体现为:一是需要加强教学过程管理,提高教学质量。从传统教学模式向研究型教学模式转变需要一个过程,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也有部分学生认为无法提前准备,学习盲目性大,加上学习能力要求高,跟不上研究型教学步伐,于是感到教学内容及课堂秩序有些乱。这就要求教师应充分利用教学网络,努力培养学生开发第二网络课堂,建立项目学习网络平台,方便学生学习与交流,并且需要根据高职学生的学情与能力,注意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度,加强课堂教学的组织和引导。二是当前课程设置上安排课时较少,在这种情况下进行研究型教学对教师的学术水平、教学能力和工作责任心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要全过程跟踪费时、费力,通常在耐心指导每个项目的实施时,需要教师付出大量的课余休息时间来完成指导工作。为了使研究型教学模式得到更好的发展,培养出更能适应现代社会所需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学校(院)应在制度制定时应注意适当给予倾斜,多鼓励教师开展新型教育教学改革模式。三是需要努力打造优良师资队伍与优良的教学团队。研究型教学模式具有学科知识点开放性、自主性和多元性的特点,于是学生在选择项目内容上就会涉及到专业各学科知识点的有机结合与运用,这就需要建立一支多学科专业背景的教师作为项目指导组,参与到学生项目指导的工作,为学生项目的顺利完成提供充分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喻思红,范湘红,赵小红.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及评价[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5):380-382.
[2]尹伟,范旭,胡德渝,等.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在口腔预防医学课程中的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9):53-54.
[3]王林发.研究型教师培养的“项目学习”教学模式[J].教育研究,2010,367(8):105-109.
[4]范秉琳,杨志军,袁建梅,等.“研究型学习”教学模式在分析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6):62-63.
Application of Teaching Method of "Research-based learning" in the Medical Scientific Research Methods and Thesis Writing Course
YANG Ming-fei,WANG Xu-hui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外交流日益向纵深扩展。专业英语作为对外学习交流的必要工具,重要性日益彰显。为适应形势的需要,1999年修订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在完成基础阶段的学习任务,达到四级或六级后,都必须修读专业英语。目的是培养学生利用英语收集专业文献、获取专业信息、拓展专业知识、从事学术交流,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得心应手地运用英语进行学术研究和科研工作[1]。但是,目前医学英语多由公共外语教师兼职授课,尚未形成成熟的教学方法,存在教学模式单一,学生学习兴趣低、积极性差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针对上述情况,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认为应采取措施加强词汇教学,帮助学生掌握医学英语词汇记忆规律和技巧;课文教学应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采取互动式教学。
一、词汇教学
医学英语不但词形长,音节多,结构复杂,由10个字母以上组成的单词比比皆是,例如:electrocephalograpy (脑电描记法)、pseudohydrocephalus(假脑积水)等;而且词汇数量巨大,已经达到32万词[2],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据估计每年还有1500个左右的新词出现,如新的疾病、药物、疗法等,都会产生新的词汇[3]。因此,如果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要想掌握一定量的医学英语词汇,达到“能顺利阅读并正确理解有关专业的书籍和文章”的要求是很困难的。
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医学英语术语的结构规律和词形特点,使其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本文介绍两种词汇教学法。
(一) 词缀拆分法
医学英语词缀丰富,几乎每个术语都能被分解成基本词素。例如:electrocardiogram(心电图)可分解为词根electro(电)和cardi(心),后缀-gram(x图),其中两个元音字母O为连接元音字母;ureterolithotomy(输尿管结石切除术)可分解为词根ureter(输尿管)和lith(石,结石),-tomy(切开术)为后缀,前两个元音字母O为连接元音字母。W B Tyrell在密执安大学讲授《医学词汇学》时说:“前缀、词根、后缀为构词的基本,应牢记其含义,甚至比牢记单词的意义更重要” [4]。 可见学习并掌握一定的医学英语构词知识,是掌握一定量的医学英语词汇的基础。有关专家认为,若能掌握并运用200个医学术语词根和100个医学术语中常用的前缀和后缀,也就基本上可以不记住词典来理解常用的医学英语词汇了。因此,在词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向学生指明医学英语术语的构词规律,让学生掌握常用的医学专业术语的词根、词缀的意义及其组合规律和发音规律,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 词源分析法
据Oscar E. Nybaken 的统计,一万个最普通的医学英语词汇中,约有46%来自拉丁语,72%来自希腊语[5]。有些仍保留着源语言的形态特点,使得这些词汇显得词形古怪,读起来很吃力,好像不是英语。例如:rete[ri: ti:]网;cloacae[kleiki:]泄殖腔;ectozoa[ektz]外寄生虫等。在词形的单复数变化方面有些词也保留了其自身特点,例如:以-um结尾的单数名词变为复数时,一般变-um为-a(如间皮,单数mesothelium,复数mesothelia;纵隔,单数mediastinum,复数mediastina);以-us结尾的单数名词变为复数时.一般变-us为-i(如支气管,单数bronchus,复数bronchi;核仁,单数nucleolus,复数nucleoli);以-a结尾的单数名词变为复数时,一般变-a为-ae(如椎骨,单数vertebra,复数 vertebrae;根间下区,单数interfureca,复数 interfurcae)。在教授这些词汇时,教师应注意向学生指明规律,并指导学生进行总结,将类似词汇归纳出来,集中记忆,以提高记忆效果。
摘 要:实验动物学是生物医学中教育、科研、临床等工作的重要支撑条件,然而目前还是有一些医学院校没有对此予以足够的重视,实验动物的标准化管理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实验动物科技工作要为医学教育、科学研究和临床试验提供优良服务,必须实行科学管理,抓好条件设施的改善,重视人员培养与技术队伍建设,加强法制观念,结合实际工作开展学科研究和教学,寻求一条切实有效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 :实验动物学;科技工作;发展
中图分类号:Q95-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8-0076-02
基金项目:蚌埠医学院科研课题计划(Byky1445)
实验动物学作为现代科学发展中新崛起的一门综合性的独立的新兴学科,在医学教学与科研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一个科研单位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我校是一所“医、教、研”协调发展的综合性高等医学院校,实验动物学在我校的教学、科研和临床中都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适应生命科学的迅猛发展,医学院校的实验动物工作也必须要有飞跃式的发展.为此,作者针对我校的实验动物科技工作发展方向提出一些想法和建议.
1 编制设置促进学科建立
我院实验动物中心成立早期的发展状况与当时国内大部分医学院校相似,设施、设备简易落后,工作人员知识与技能水平低,实验动物部门称之为“动物房”,只从事简单的饲养、繁殖工作,根本无“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之谈.1987年以后,随着国家对此学科发展和重要性的认识逐渐提高,才使实验动物学得到了持续发展.
1.1 科室设编 学校设编实验动物科,与其他科室起点一致,从而提高了工作人员的责任感和积极性.
1.2 科室发展定位和定名 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以生产供应为中心,以“保障教学及科研动物实验为主体,实验动物生产使用标准化”的定位而定名为实验动物中心,将实验动物的供应和动物实验有机结合.
1.3 学科管理 将实验动物中心归属科研部门统一协调和管理,坚持学科建设与保障服务协调发展,医学科研与实验动物福利协调发展.改变了某些学校、单位将该学科归为教务、后勤等非专业部门管理,甚至用一些经济指标进行管理,从而出现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实验动物体系质量和标准化等关键问题,或只关心实验结果,对实验动物福利和生命伦理关注较少,影响了科学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公众的认可程度[1-5].
1.4 日常工作管理 坚持严格管理和标准化管理,制定完善的工作制度和标准化操作规程(SOP):(1)完善动物实验室使用登记表,督促外来实验人员认真详细地填写;(2)与外来实验人员签订实验室使用协议书,严格执行实验室管理SOP;(3)为保障屏障环境实验室的正常运行,对外来实验人员进行岗前培训;(4)专人负责清扫实验室,加强卫生防疫管理,保证实验室环境清洁;(5)严格实行消毒制度,彻底清除传染源,防止传染病流行,等等.用制度管理人员,使工作人员、科研人员的每个步骤都依照规章制度进行操作,严格执行,保障动物实验室的环境质量.采用轮岗监督责任制度,使每个人都有监督与被监督的权利与义务.对外来科研人员的管理上,坚持按章办事,进行严格管理和热情周到的服务.
2 设施建设推动学科发展
2.1 设施建设 本中心早期建设了普通环境实验动物设施,后来根据学校实际条件和科研需要,严格按照实验动物使用设施的国家标准[6,7],不断的改进与增设,目前普通环境占地达2000多平方米.
随着科研水平带动下的设施需求的不断提高,我校在省科技厅及学校领导的密切关注和鼎力支持下,建立起了近900平方米的SPF级啮齿类实验动物屏障设施,具体包括:饲养区、实验区、实验观察区、繁育区、特殊实验区、工作区,配备了空调、换气、纯水机、高压锅、太阳能等大型设备.设施的建设符合国家标准,已正式投入使用.此设施的运行,使动物实验环境与实验动物质量和微生物等级相匹配,进而保障了科研成果的质量.
2.2 设备使用 在坚持标准化的条件下结合实际需要,定期维护设备,淘汰陈旧、损坏的设备,根据需要及时更新、增加新设备,确保学科发展与时俱进,保证科研中动物实验的供用.
2.3 实验室使用 确保标准化,提高使用率.普通级和SPF级动物实验室对全校各教研室及临床各科室的科研人员开放,由课题单位制定使用计划表,本中心根据计划表的要求安排使用时间,提前做好消毒、防护服等实验准备.对于使用实验室的科研人员,必须严格按照SOP进行管理和培训,确保实验室良好的科研环境,以及科研项目的如期顺利完成.
3 人才培养夯实学科发展
实验动物科技人员是保证动物质量、保障实验环境的骨干力量,必须在工作中充分的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业务专长,激发他们的聪明才智,提升他们的责任心.标准化实验动物作为“活的标准试剂”、“活的精密仪器”,它的生产与管理绝不同于一般经济动物饲育方法,它要求高、技术性强,在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发生疏漏,否则就可能引起种群的污染、传染病的流行、实验的失败,甚至导致实验动物的全军覆没,造成重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方面的损失[8].因此,必须定期的、有计划的对实验动物科技人员进行系统的业务培训及严格的考核,考核采用分层次、分岗位,实行人员资格认可制度,鼓励不同层次的人才立足岗位做贡献.
同时,必须为科技人员创造进修学习的机会,以适应工作发展的需要.实验动物学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除了饲养动物的工作以外,在教学与科研方面的发展也越发的细化和完善了.将学科建设融入国际实验动物学发展的潮流中,科技人员必须要不断的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科研方法、设备使用、实验室管理等等,来适应和推动学科的多元化创新发展.
4 伦理教育开辟发展新途径
近年来,我院实验动物学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多种方式从不同角度加强实验动物学福利伦理的普及教育.在科研工作中重视并确保实验动物的福利,着力提高科技人员及实验动物从业人员的人文素养,使科研与实验动物福利协调发展,使学科建设出现了跨越式的发展.我院在2011年成立实验动物福利伦理委员会,同时制订了实验动物福利伦理审查实施细则,对此后所有涉及实验动物的科研项目进行福利伦理审查.在2012年4月到2015年4月,我中心先后多次组织了全院范围内的实验动物知识培训和福利伦理讲座,约200多名医学科技人员参加.与此同时,还开放实验动物知识和福利伦理的教育资源,吸引了大批的青年学生、科研人员前来参观,开辟了医学实验动物学科发展的新途径.
5 法制观念加强学科管理
近年来,国家逐步从立法上保障实验动物的质量和提高动物实验的科研水平,使我国实验动物学有了飞速的发展.国家立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实验动物科技工作由经验管理走向科学管理,并逐步进入法制化轨道,各实验动物工作机构也应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以确保实验动物相关资源的合理使用,以及科研成果的公正评价.
实验动物科学是生命科学研究中的一块基石,而管理工作则是这块基石的组成部分[8].若要提高实验动物科技工作水平,科学管理是其发展关键因素之一,要通过建立建全各项规章制度、管理规范及标准操作规程(SOP),使生产、监测、供应、实验等各项工作有序进行;通过加强法制观念,科学的进行实验动物工作的设施管理、人员管理、生产管理,使其更好地为教学、科研、医疗工作服务,推动医药卫生科技事业的发展.
实验动物中心随着学院的发展而发展,从无到有,特别是最近几年来,无论在硬件还是软件的建设方面,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开创了医学实验动物学科多元化、立体化发展新模式,同时使本学科最基本的功能“保障服务”水平和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高,有效地促进了医学科研和临床医疗水平的提高,现在已成为我院科研平台持续、高效、全面协调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9,10].
然而,在生命科学研究突飞猛进的今天,服务于高等医学院校的实验动物科学的发展依然任重道远.我中心必须在动物实验室的改进建设、大型仪器设备的配置、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实验室的科学管理、学科研究等方面持续发展,尤其在动物疾病模型与转基因动物研究方面努力探索,积极拓展与外单位的科研项目合作,充分展示我院实验动物平台在皖北地区的积极作用,继续推进实验动物学学科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禄增,王捷,于海英.动物暨实验动物福利学法规进展[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4.1-182.
〔2〕陆承平.动物保护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5):81-88.
〔3〕贺争鸣,尚昌连,王禄增,等.关注和提高实验动物福利[J].中国比较医学杂志,2004(06):381-383.
〔4〕张建红,刘田福,武冬梅,等.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实验动物福利问题[J].中国实验动物学杂志,2001(01):62-64.
〔5〕Cullen PT.Farm animal health[M].Oxford:Pergramon Press,1991:1-20.
〔6〕GB 14925-2001,1-1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S].2001.
〔7〕GB 14922-2001,1-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S].2001.
[DOI]1013939/jcnkizgsc201619169
医学是一门专业性极强的学科,涉及较广的知识面以及需要很深的理解能力,是一门知识含量大、逻辑性强、深奥且尖端,并且知识更新非常快的学科,因此想要充分掌握医学并达到一定的专业水平至少需要8~10年的时间,因而本科阶段能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是十分有限的。所以医学生本科阶段的科研开展不仅不同于其他学科,而且将面临许多问题与挑战,而如何改善解决这些问题与挑战如今成为许多医学院校老师与同学们的重要任务与坚定目标。
1目前医学本科生科研时存在的问题
医学生本科阶段开展科研所面临的问题来自方方面面,包括同学本身、带我们的老师以及学校三大方面。
首先对于医学生本身而言,本科阶段所涉及的专业知识有限,没有能力和足够的知识储备投入到科研活动中去;并且本科医学生基本没有任何临床经验,整合和利用各种临床知识的能力还不足,还不具备一名医生所必需的临床思维,所以让他们过早的投入于临床医学的科研实践活动中,不仅会使他们感到手足无措,还可能导致他们犯很多错误,甚至产生十分严重的后果,毕竟医学是严谨的,容不得半点失误。
再看来自老师方面的困难与问题。我国每年新增医学生人数大概为60万,而老师的数量却远远不足,这使得很多研究生对于科研都是一题难求,就更不用说能使更多的本科生有希望加入到科研队伍之中了。还有就是目前几乎所有的大型医学课题都是教师本人申报的,也有一些部分会有研究生参与,即便会有个别本科生能够加入其中,也很难真正融入其中,因此所面对的课题难度太大也是本科生进行科研时的一大问题所在。
除了学生本身、教师以外,学校及社会所提供的一些条件也有所不足,使得学生在开展科学研究、提升科研兴趣时面临一些困难。由于医学生人数众多,并且医学相关的仪器与设备都属于高精尖的贵重仪器,所以不能全面的普及给学生使用,即便是医学生平时上课用的模型、实验动物、实验药品也不可能大量的用于本科生的科研实验,因此实验条件不足以满足本科生参与科研也是一个重要问题。并且每年有关于医学生本科科研的比赛、交流项目少之又少,相关的讲座开展的也不足,使得本来就涉科研不深的医学本科生对科研的兴趣就更小了。
既然发现了这些问题,我们就应该深入剖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以便日后能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使得医学生本科阶段能有机会更多的参与到科研之中。
2医学本科生科研中所遇问题存在的原因
目前的医学生由于课业负担比较重,他们主动摄取自己所感兴趣的专业知识的时间少之又少,大部分知识都来自于老师以及书本教材,所以他们大部分只能应付课程考试,自己不能去主动钻研自己所感兴趣的知识。另外,他们很难融入科研的原因就是他们自己不去了解最新鲜的科研成果与课题项目,总认为自己在医学这门高深的学科中还处于初级阶段,不知道积极寻找自己的兴趣并主动联系老师予以指导。还有,由于知识掌握不够全面牢固,医学本科生缺乏自己主动判断思考的能力,这也是他们参与科研有困难的一个很大原因。综上所述,医学本科生开展科研出现一系列问题主要是因为他们时间精力有限,较重的课业负担也使他们的科研主动性有所欠缺,并且对自己的兴趣不够明确,主观判断能力、综合能力不足而无法构建完善的科研思维。
我们再来分析一下老师方面给本科生科研带来诸多问题的原因。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前面提到的教师数量不足,每年新增60万医学生,而教师的数量十分有限,再加上现在临床医生医务工作都很繁忙,自身面对的压力和各项竞争都很激烈,他们没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之中,更不用说带本科生开展课外的兴趣科研了。因此我们也就不难分析出课题过难而使本科生科研产生困难的原因了。因为目前学生大部分所研究的科研课题都是老师从自己的科研课题中分支下来的比较简单的项目,或者是老师从自己的课题中延伸出来的简单题目。这样的课题虽然在老师看来已经十分简单,但对于学生来说,这些课题毕竟是源自目前最新的、最精湛的科研,入门比较困难,与本科阶段所学的课程衔接也不够紧密;况且这类课题大多是某一实验的一个步骤或某研究的一个阶段,短时间内并不能看到显著成果;老师们在引导学生设计课题的时候也并没有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因此这样的课题也很难使学生增加兴趣或是感到有成就感。教师人数有限,以及教师未从学生兴趣出发而引导学生设计科研课题,这两点便是医学生本科阶段开展科研存在问题在教师方面的主要原因了。
在分析学生自身与教师的原因之后,我们再看看学校和社会相关部门存在不足的原因。我认为最主要的还是倡导与宣传不够,学校向同学们宣传科研,鼓励同学积极参与科研的力度还不够,只有让同学们对于科研的积极性提高上来,同学们才能增强科研兴趣,才能更好地去开动脑筋、探索创新。这样同学们的科研思维才能被开发,科研能力才能提升,学习兴趣与氛围也会更加浓烈。除了学校,社会上目前缺乏针对于本科生科研专门的交流机会与平台,这使得学生因交流过少而无法分享成果,不利于同学们增进兴趣和取得进步,这也十分不利于教师之间相互沟通学习和交流教学方法。
医学本科生对于科研的兴趣与成就将直接影响其日后成为医生时的成长速度与造诣,所以我们对于医学生本科阶段的科研开展,不仅要发现问题究其原因,更要想办法去解决问题。
3解决医学本科生科研中所遇问题的方法
首先,学生应该增强自学能力与主动探索知识的兴趣,多利用图书馆、互联网在课余时间了解医学的最新进展和自己感兴趣的科研题目。总之同学们要增强自己主动吸取知识的能力,并努力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其次,同学们应该多与老师沟通,平日里本科生除了上课之外很少有机会与老师交流,所以同学一旦找到自己兴趣所在,就要主动联系老师,与老师交流,积极思考不懂的问题并及时向老师请教或与老师探讨,这样不仅能够解决自己的困惑,老师也会为我们提供更多接触科研的机会。
《临床检验基础》是一门精细的技术科学,认真学习理论知识是指导实验课教学必备的前提,我们要求带教教师必须随堂听课,使带教教师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验教学达到协调统一。一方面,通过听课可以了解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和掌握理论知识的程度,与学生共同思维,有利于在实验课堂上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产生协调效应,课程顺利有序的进行。另一方面,可以提前告知学生实验课的设计方案和实验基本要求,使学生在上课之前复习理论知识和预习实验内容。第三方面,带教教师可以通过理论课教师的讲解内容和要求,对实验课的原理、方法和临床意义有进一步的认识,尤其是临床推广和运用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的报告方式等等;这样,带教教师讲解实验课内容时不会重复理论课的内容,做到少讲、精讲,节省时间;让学生有时间多动手多操作,加深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和验证。
二、做好实验课前的准备和预试
为了使学生在实验课堂上最大限度的获取知识,更好地验证理论课知识,增加对实验课的兴趣,收取良好的实验课教学效果;必须在每一次实验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包括课前统一备课、案和统一板书,要求每次上实验课前带教教师都要和理论课教师共同进行实验预试,做到对每一种器材仪器、每一份标本和每一项实验结果都做到心中有数,还要提前预知学生在操作时可能出现的错误结果等等;对第一次上实验室的学生应当详细介绍实验室的使用规则和安全事项,强调实验技术对检验专业的重要性,以及反复操作、规范操作、准确计算和正规报告对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的必要性,使学生从第一次步入实验室、开始第一项实验就从思想上重视实验课,为以后的工作和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强调规范操作和示范操作
只有规范操作才能快速、方便、准确地使用各种仪器、器材和标本试剂,得到真实无误的实验结果。学生操作是否规范,与带教教师的示范操作是否规范有着直接的关系,要求带教教师必须清楚仪器、器材的性能和规格,熟悉操作规程和注意事项,示范手法要规范熟练、准确到位、结果无误。不同实验室的教师应案,统一方法,统一校正仪器,统一结果。在实验教学中,教师的示范操作是使学生操作规范、实验成功的关键。所以,我们非常重视带教教师的示范操作,要求步骤清楚、操作规范、技术熟练、速度适中、讲清要领和注意事项;要求一边讲解一边操作,能够分步的动作尽量分步慢速操作后再按正常速度完整规范地操作,让每位学生都看清领会实验步骤和过程后再让学生自己操作。
四、不断提高带教教师的文化素质和自身素质
实验课教师不但要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和精湛的实验操作技巧,还要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本职工作;不但要把实验理论传授给学生,还要把实验技能传授给学生,后者的难点更大。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每个操作习惯对学生在课堂的操作步骤都有示范、诱导和指正的作用,什么样的老师就能带出什么样的学生,并对学生的实验操作甚至以后的工作学习都会带来很大的影响。因此,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一定要先做到;要求学生记忆的,带教教师一定要先记住、先理解;要求带教教师多联系临床、了解临床、改进方法与临床统一原理、统一方法及结果,及时了解国内外的先进的方法、仪器,为学生以后的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b)-0044-02
生物科学代表着21世纪自然科学的前沿,是孕育关键性突破的学科之一。生物科学是研究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分类,遗传,变异和进化的科学,它以培养基础性,研究性人才为主。海南医学院是一个地方性本科医学院校,为了适应地方经济的发展需求和学校本身的发展,我校于2009年开设了生物科学专业,学制四年,同时,为了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将生物科学专业设定为健康教育方向。
在专业开设之初,我们通过对一些院校的调研后发现,多数学校的生物科学专业普遍存在着没有明确的学科定位,专业设置雷同,没有具体的研究方向和针对性等现象。在教学过程中仅仅以理论课教学为主,缺少实验教学和专业实践。这种不顾自身特色和条件,追求时髦,一哄而起,搞形式主义的办学,既保证不了教学质量,扩大不了办学规模,又不能办出其自身特色,也极大的浪费了教育资源。
本文在总结以上专业建设方面遇到的问题和分析国内医学院校生物科学专业建设与就业市场趋势的基础上,阐述了我校在生物科学专业建设的一些做法和体会,以期为医学类院校生物科学专业建设提供发展思路。
1 明确学科定位
在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与生命科学有关的专业主要有三个: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许多学校都设置有其中的二个或者二个以上的该类专业。因此,人才培养方案中应使这三类专业有所区别。生物科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它是研究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分类,遗传,变异和进化的科学,它以培养基础性,研究性人才为主;生物技术是应用自然科学及工程学原理,依靠生物作为反应器,将物料进行加工,以提品为社会服务的技术,它是侧重理科,理工管结合的复合型专业,以培养应用性人才为主;而生物工程则是生物技术研究中侧重于后期产品处理的部分,是侧重工科,理工管结合的复合型专业,仍以培养应用性复合型人才为主。这一分类特点决定了生物科学是基础性学科,其他两门应用性学科是在其基础上,结合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发展出来的。
生物科学包括了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免疫学,育种技术等几乎所有与生命科学有关的学科,同时又与化学,化学工程学,数学,微电子技术,计算机科学等生物学领域之外的尖端基础学科相结合,从而形成一门多科学互相渗透的综合性学科。因而作为生物科学专业的本科生经常面临哪些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应该优先掌握的困惑;而作为教师也经常需要考虑哪些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应该优先重点向学生讲授,如何培养出适应时展,紧随世界潮流的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在一般综合性大学中,这个专业的人才是以研究性的培养模式进行培养的,在一般本科医学院校生物科学专业办学总体思路是:“夯实基础,拓宽知识面,立足于现代生物科学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因地制宜,办出特色,面向现代生物技术产业主战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生物科学人才”。
海南医学院是地方性医学院校,其办学宗旨是为地方培养实用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生物科学专业建设不能像综合性大学一样,而应该从生物科学基础理论入手,在专业方向上选择由生物科学衍生的相关实用技术性方向,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适应市场需求技术型人才。从应用的角度来认识,生物科学是人类对生物资源的利用,改造并为人类提供服务的一门学科。在此认识的基础上才能建立科学可行的教育体系,科研体系和管理体系。目前这三个体系涉及的主要研究领域和方向有如下几个方面:(1)生物化工与材料;(2)环境与环境生态;(3)农业生物技术;(4)生物医学医药工程;(5)食品生物技术;(6)能源生物技术;(7)生物制药;(8)基础生物技术;(9)生物工程技术仿生;(10)生物战剂及其防御;(11)生物检测检验技术。从以上专业方向发展分析,适合医学院校生物科学应用技术型的专业方向有生物医学医药工程、生物制药和生物检测检验技术。其中适合我校生物科学发展方向的是生物检验检测。
综合以上分析,我校的生物科学专业的学科定位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专业,是理工管结合,以理为主的新兴复合型专业。通过培养使学生具有扎实的生物科学理论知识,掌握生物技术基本实验技能,了解学科发展前沿,能在工业,医药,食品,环保等行业的企业,事业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与生物检验检测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2 完善课程体系设计
2.1 扩大基础课教学,增加选修课比例,优化课程体系结构
调整课程结构是课程体系优化的前提。基础课程一般都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较宽的适应性,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智能,增强毕业后发展潜力的重要基础。为此要特别注意加强公共基础,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同时根据生物科学毕业生去向和我校的学分管理制度,我们在构建生物科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大量增设选修课,主要涉及人体解剖生理学,药理学,细胞生物学,药物化学,生物技术制药,微生物检验等。通过增设选修课,可以增加专业基础知识,加强素质教育与能力培养,拓宽专业口径,使学生更能适应市场需求。
2.2 重视教学内容的改革
在改革课程结构的同时,重视课程内容的调整。教学大纲是进行课堂教学的基本依据,编好教学大纲是进行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对规范课程教学和保证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课程内容的改革要从教学大纲着手,通过调查,研究和讨论,对每门课编制出切实可行的教学大纲,大纲强调突出重点,难点,加强了实践环节,强调实验,实习基本技能的掌握。细化各章内容,明确课程交叉内容所属,例如基本原理部分前面课程已讲授,后面应用的课程时就不再细讲,确保课程内容不重复,实验内容不雷同。
2.3 增强师资队伍建设
根据教学体系和课程体系的教学需要培养和引进理工结合的高层次人才。在学科建设经费和学院的支持下,加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老师在教学及科研方面能力的提升。对年轻教师特别是非生物背景的教师进行了全方位的培养。建议全体在岗教师加速知识结构调整和知识更新。高素质师资队伍的建设,有利于推进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为该学科专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4 加强实习及毕业环节教学体系的建设
进行素质教育是时代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实践环节在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观念,提高学生的素质,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学生创新潜能,锻炼学生创新能力,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与独立工作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方面具有其它教学环节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实习及毕业教学环节中,我们主要做了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1)制定生产实习的动态监控措施及成绩评定体系。评价指标体系是搞好评价工作的基础,它不仅是对生产实习进行评价的依据,而且会对实习教学环节中的各项工作起到引导和推动作用。因此,一个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不仅应能客观,全面地反映实习教学的水平及其效果,而且还应遵循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根据上述原则,我们设计了生产实习评价指标体系。修改,制订了详细而具体的生产实纲。摒弃了传统的提纲式指导大纲,改为具体的以车间或工段为单位的实习要求内容和指导,让学生充分明确实习的内容和要求,同时,可起到督促实习指导教师的作用。
(2)规范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以表格形式,要求本科毕业论文之前,充分明确该课题的背景、意义、主要研究内容方法、技术路线、工作进度和技术指标等内容,并在全院范围内进行公开的,正规的开题报告,给该专业的师生提供了一次较好的学术交流机会,有助于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活跃学术气氛,全面提升生物科学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与此同时,我们还制定了毕业设计(论文)批改方案,以规范毕业设计(论文)的撰写,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
参考文献
[1] 高等教育司编.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 蔡婀娜,李夏兰,陈宏文.生物工程专业实验课教改探讨[J].高等理科教育,2000(4):48-50.
[3] 刘斌,吴茜茜,吴克,等.开放实验室培养生物工程学生能力[J].合肥联合大学学报,2000(4):12-13.
[4] 吴克,蔡敬民,张洁,等.生物工程学科发展中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生物学杂志,1999,16(5):35-36.
[5] 赵晴.加强课程建设切实提高教学质量[J].高等理科教育,2001(6):75-78.
[6] 周满生.当前国际教育改革的若干动向和趋势[J].比较教育,1999(6):17-21.
[7] 林连兵,陈朝银,余旭亚,等.把课程教育融于网络教学之中[C]//发展与探索.2001云南省现代教育技术优秀论文集,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2.
教师对小学生展开科学教学活动中,使用观察实验设计,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能力,给学生充分的发展空间,观察实验设计对小学科学教学具有一定的辅。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要求教师在对学生展开科学教学活动中,注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去观察生活周围的环境,使小学科学观察实验没有固定的要求,也不需要专业的实验仪器。小学科学教学观察实验能够打破以往的教学模式,有效改变了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不再只是凭借教材对小学生展开教学,观察实验能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使学生能够在实验观察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发散学生创造性思维,对学生日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教学小学科学中,存在客观事实与科学经验事实两种概念,客观事实是科学经验事实的基础,在开展实验中,要有一定的客观事实作为理论基础。观察实验能够有效证明客观事实的合理性,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实验中,能够通过实验的结果证明客观的理论,进而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将掌握的知识能够有效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小学科学教学观察实验设计的依方法
1.寻求因果关系的观察实验设计
世间万物有因必有果,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因此,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实验中,可以通过寻求因果关系展开教学。寻求因果关系的观察实验设计可以依据科学归纳法,在实验中有效进行归纳总结,能够验证客观事实的理论基础。例如,教师在教学《周围的空气》中,不需要专业的实验仪器,教师准备透明塑料袋、扇子、气球、海绵、粉笔、土块、碎砖块、水槽、矿泉水瓶、塑料吸管、大烧杯、锥子即可。第一,采用求同法。教师为学生创建不同的情境,会形成多种实验现象,以便学生进行观察,然后根据实验现象,去验证客观科学理论知识的准确性。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能够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并做出有效的归纳总结,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推理能力,进而使学生对科学知识有一个认识的过程。第二,采用求异法。在进行实验过程中,可以利用不同的实验进行比较,进而验证哪些因素对实验产生作用,然后,将多种实验作对比,进而获得相关结论。第三,采用共变法。要在共同环境下,对其产生的影响,进而判断存在的因果联系。在采用此类方法中,需要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实验,统一完成进而获得结论。
2.验证因果关系的观察实验设计
在验证科学理论知识的因果关系中,所依据的是客观事实。在寻求因果关系基础上,采用演绎法展开实验教学。利用归纳法,得出相关的理论知识,使学生对科学知识具有一定的认知。采用演绎法,是以基本的科学结论为基础,从而开展实验活动,进而对其展开验证。例如,教师在教学《电磁铁的磁力》这一实验中,准备若干电池、两根带有绝缘层的导线(粗细各一根)、大小铁钉、若干回形针。在验证电磁铁磁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中,教材给出的结论是磁性大小与电池节数有关,电池节数越多,磁性越强。根据这一结论,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每组所使用的电视节数不同,然后根据每组实验的现象,验证相应的结论。学生在具体实验中,能够清楚感受到实验的变化,并能更好地理解科学基本结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探究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5-0087-03
以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研究能力为目标的研究性教学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然而,目前动物医学专业的大学生面对繁多的理论课程,多数是被动地应付,缺少主动学习意识。如何引导学生去主动学习并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毕业后能快速适应新形势和未来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的要求,是困扰教学的主要问题之一。围绕这个问题,有许多解决方法,其中研究性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辅以教师的指导,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既能使学生系统掌握本学科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1]。因此,特别适于动物医学专业大学生的教学过程。本文以“兽医药理学”这样一门有代表性的专业基础课程为例,探讨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实际应用,以期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一、建立研究性教学的理念
兽医药理学是动物医学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在临床上合理用药、减少不良反应,具有教学内容多、教学时数少,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特点。教师上课“满堂灌”,学生下课背课本的传统教学模式,使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学生不但无法深刻理解和掌握兽医药理学的基本原理和知识,而且不会灵活运用和创新,收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开展研究性教学,有利于教会学生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因此,开展研究性教学,首先要从三个方面建立研究性教学的理念。
1.教师应转变传统理念。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主体,对学生的关注较少。教师自己也习惯于认为自己应该知识渊博,所谓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但研究性教学是借助于问题或案例进行的一种开放性学习,不仅问题和案例对教师来说是新的,解决问题的方式、途径也不是唯一的,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也成为一个学习者。因此,教师在开展研究性教学时,应转变自己的心态,深刻理解教师的主要作用不是回答学生提出的所有问题,而是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3]。
2.教师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对于动物医学类课程,研究性教学的主要目的应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不同教师讲授同一门兽医药理学课程,即使采用相同的教材,其效果也不会完全相同。有些教师讲授的内容,学生考完试也就忘记得差不多了,到临床应用时仍然要去翻书,但有些教师讲授的内容,学生在临床上遇到相关的病例就会联想起来。根本原因在于授课教师的临床经验、对课程的研究程度、授课方法与理念的不同。教师在进行兽医药理学课程教学时应注重学生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强调不要死记硬背课本上的内容,而要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研究性教学通过教师指导学生选择和确定与课程相关的专题或病例进行研究,使学生在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大胆实践的研究和学习过程中,学习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1],因此,尤其适合运用于兽医药理学课程教学中。
3.学生改变学习心理与学习习惯。任何的教学过程都离不开学生的参与。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研究性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心理提出了挑战。研究性教学的顺利进行,不仅需要教师的努力,更需要学生学习心理与学习习惯的改变。兽医药理学研究性教学过程从临床病例或相关的专题开始,学生的作业没有现成的标准答案,需要去进行调查研究,并查阅一定数量的专业文献。对于习惯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的学生来说,参与教学、积极思考、大胆存疑、完成没有标准答案的作业是他们面临的新的挑战,而且从被动听讲到主动参与对话,学生也需要跨越心理界限。所以,在开展研究性教学时,要让学生明白,课程学习本身不仅在于学习知识,还在于掌握学习并运用知识的能力,应学会分析问题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充分了解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角色,激发学习热情,真正发挥研究性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3]。
二、在兽医药理学课程中开展研究性教学的探索
1.病例分析教学。病例分析是一种将兽医学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能力有机结合起来的有效方法,具有以案释法、教学相长、注重分析、培养能力的特点,可以让学生把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到临床病例中,培养兽医专业学生的思考能力、判断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病例的选择与组织是病例分析教学目标能否顺利实现的关键。我们尝试的病例分析教学方法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本课程实际教学活动中可以要求每一位学生到动物医院寻找某一个或某一类典型病例,通过观察动物医院医生在这些病例诊疗过程中的药物使用情况,结合理论教学内容,仔细分析所用药物的种类、应用方法、原因、效果等。在此基础之上,通过各种途径查阅文献,了解目前针对该疾病的药物治疗原则、影响因素、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然后提出应用药物控制疾病的有效措施。根据以上资料,让每一位学生撰写完成一份某疾病治疗中的药物应用分析报告。
第二阶段:教师根据学生的分析报告,按不同病例将学生分成不同的研究小组,小组成员在一起分析、讨论后,将同类分析报告综合,进行进一步的完善、整理,最后研究小组共同或指定专人撰写病例分析报告。这样既充分发挥了各研究小组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强调了各研究小组成员的分工合作。
第三阶段:汇报研究成果阶段,由各小组推荐汇报人,向全班汇报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回答来自同学和教师的提问,并尽可能让研究小组成员都有发表自己见解和意见的机会,同时允许小组之外的学生提问并展开讨论。最后由教师对研究情况进行归纳总结。这个环节重在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应变能力。教师引导学生对研究病例涉及的主要问题进行总结,对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归纳,并可联系实际,对当前知识点进行深化与迁移。
第四阶段:考核评定阶段。由教师根据病例分析报告、汇报表现、答辩情况进行评分,各部分均制定相应的评分标准,最终对学生在本环节学习中的表现给出评价。
在这样的病例分析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去争辩,做出决策和选择,解决特定病例中药物选择使用的问题,进而从中获得某种经历和感悟,而且要引导学生探寻特定病例的复杂过程及其背后隐含的各种因素和发展变化的多种可能性[4]。使学生通过对这些病例用药的分析,把所学兽药知识与真实病例系统地联系起来,不仅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研究兴趣,还使学生认识到在疾病治疗过程中药物选择、应用的灵活性与多变性,并初步掌握一般疾病治疗的原则,为他们今后合理应用兽药解决实际问题奠定了基础。
2.专题研究教学。专题研究教学模式是以研究组织教学,将科学研究方法和研究能力的培养融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从事课题研究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4]。
培养学生的动态思维,动态地学习并运用兽医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各种临床实际问题是兽医专业大学生应具备的重要素质,专题研究就是直接服务于这一素质培养的重要教学方法。通过提出课题、进行准备、开展研究、汇报评价等教学过程,可以收到很好的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积极参与的热情、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等教学效果。
在专题研究教学中,教师提供的课题应当富有启发性,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例如,我们在针对动物医学专业学生开展的专题研究教学中,设计了“我校动物医院中常用药物应用主要不良反应调查?实际应用中如何避免这些不良反应的发生”“结合前一时期发生的“速生鸡”事件,阐述我国现阶段是否应禁止在饲料中应用抗生素作为促生长添加剂?并分析利与弊”“分析兽医临床用药中联合用药的利与弊”“当前我国动物源性食品中兽药残留的种类、残留的原因?如何有效控制”等多个课题供学生选择。专题研究教学始终诱导和鼓励学生发现更复杂、更深层次的问题,而问题的解决是基于已学知识的综合运用[4]。
与病例分析教学相似,专题研究教学环节也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由学生从教师提供的若干个课题中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进行调查、分析、查阅并研究相关资料,撰写完成专题报告。
第二至第四阶段与病例分析教学相同,依然是教师根据选题的不同,将学生分成不同的研究小组,各组学生在各自研究报告基础上组织讨论,最后形成书面报告,并以口头报告的形式完成工作任务。在完成调查分析、组织讨论、讨论纪要写作、项目报告的写作与宣讲等过程中,学生亦能很好地锻炼组织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
三、研究性教学方法实施中的难点
1.问题的设计。无论是病例分析教学还是专题研究教学,研究的主题均应围绕本专业培养目标以及学生未来工作实践所需进行设计。它们必须难度适中,不能太难或太大,否则在规定时间内难以完成;也不能太小或不具备足够的挑战性,否则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还要适当联系本专业领域的难点和社会热点问题,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4]。
2.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掌控。教师对研究性教学过程有效性的把握亦是教学的难点。教师在研究性教学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影响着教学过程的质量与效率,尤其是在学生刚开始尝试运用这种新方式进行学习时,因缺乏经验与训练,不知道该怎么去做,这时候教师的指导作用就显得举足轻重。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支持作用,而非主导作用,重点是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教师的主要任务应当是精心准备,布置好研究任务,明确学习和研究的基本要求,及时解决学生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提出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对研究内容涉及的主要问题进行回答与总结,对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归纳,并联系实际,对当前知识点进行深化与迁移[5]。
3.教学的评价。由于没有标准答案,解决问题的答案完全有可能超出教师的原有知识积累,教师在评价方案上也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同时,由于课题最后是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的,对每个组员的评价也是一个难题。因此,最后学习结束时如何评价学生工作的优劣,对教师提出了比传统教学方法更高的要求[4]。
4.不利于知识的系统性学习。病例分析教学或专题研究教学这类方式的学习是基于问题的解决,因此,所有的知识因围绕该问题,而使知识的学习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对于理论性强的基础知识,如兽药的作用机理、体内过程等部分内容,并不适用于研究性教学。
5.教师的投入不足。由于研究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进行课题筛选、报告审阅、分组指导、组织讨论、总结汇报时,要花费几倍于常规课程的时间。同时,大学教师还面临着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冲突,目前的评价体系更关注教师的科研成果,再加上目前对这种教学方法工作量的计算、教学效果评价难等问题,导致教师对研究性教学的投入不足,最终可能敷衍了事、草草收场,不能真正实现研究性教学的目标。这些问题的存在对大学管理模式的革新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赵洪.研究性教学与大学教学方法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6,27(2):71-75.
[2]夏锦文,程晓樵.研究性教学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要求[J].中国大学教学,2009,(12):25-28.
[3]刘赞英,王岚,朱静然,张瑜,张艳红.国外大学研究性教学经验及其启示[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1):6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