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老师的教学特色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20 14:59:4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语文老师的教学特色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语文老师的教学特色

篇(1)

1.品德与心理素质的提升

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语文老师必须比其他学科老师在品德与心理素养方面要求更高,更严格。语文是一切学科之本源,语文老师不仅让学生学到语言文字的知识与文学常识,说得更加确切一点,语文老师就是学生品德与心理素养形成的根基。叶圣陶这么说,国文是儿童所需要的学科,国文是发展儿童心灵的学科。所以说,语文老师品德与心理素养的提升就使学生的品德与心理素养也水涨船高,教育教学的效果也会显露出来。那么,语文老师的品德与心理素养怎样提升,我认为做到以下几点是必须的。

1.1 语文老师必须做到经常检查自己对学生是不是在正面引导。陶行知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我认为,选择新时期的师生关系不能停留在旧时代的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层面了,我们现在应该是一种自由民主,相互信任的平等的关系,就更应该对学生多多正面引导,而且给学生以充分的尊重。每一个学生都是特殊个性,老师对学生的悉心爱护就是保护了他们的个性,而不能对他们横加指责,冷言冷语,造成师生关系紧张,甚至于到了敌对的状态,那样,什么言传身教,什么润物细无声都是根本谈不上了。

1.2 语文老师必须成为学生的品德与心理素养的楷模。语文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不亚于语文课本,语文老师的楷模作用在学生身上会完整地体现,对学生心理的影响也是巨大的。而且这种影响会延伸至他们的家庭,延伸至社会,就是说,学生心理的发展方向和社会的发展方向与语文老师都是密切相关的。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语文老师的品德和心理素养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与时俱进,才能够给学生当好楷模。我们必须经常学习先进的政治理论,教育理论,这样才能够适应新课标形势下的新社会和教改模式,更有效地去开展工作。我们还要学习和完善心理学的知识,来补充和完善我们的知识结构,使我们的精神境界进一步提高,让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方面进步的同时,在心智和性格形成方面也取得长足的进步。

2.语文学科素养的提升

现如今,教师的专业化是一个教改的核心问题,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改的重要策略,而语文老师的学科专业化更是迫在眉睫的重要课题。

2.1 要致力于自身语文学科知识的积累和提升。汉语知识的学习提高是语文老师的必修课,语文老师在平时教育教学工作中必须注重学习更深层次的汉语知识,对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都应该努力研究,积极学习。学习的时候不能一目十行,而要精益求精,逐字逐句地仔细研读,尤其要注意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和经典的段落情节要摘抄下来,做成读书卡片,便于以后查阅。丰厚的文化底蕴和渊博的学识应该是逐步积累起来的,文化底蕴支撑着一个人的思想,渊博的学识化育成高尚的价值观,这样,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扩展胸怀,涵养品行,提升他们的人生境界。广泛阅读语文专业报刊杂志也是必须的功课,阅读语文类的报刊杂志是最直接提高专业水平,扩展自身知识面的最佳途径。

2.2 要致力于语文课堂掌控能力的提升。语文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读书写字,而应该是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而语文老师是语文课堂的总舵手,这就对语文老师的课堂掌控能力提出非常高的要求。如果说,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过于注重形式,刻意使用自主学习,快乐教学,看似热热闹闹,轰轰烈烈,那么,这样的课算下来有没有解决什么实际性问题?有没有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知识基础?可想而知,这样与新课标的宗旨是背道而驰的。所以我们必须要研究课堂掌控方法,让自己在课堂游刃有余,挥洒自如。

3.职业能力素养的提升

老师是传播知识的蜜蜂,更是文明之花的培育者,是人类文化文明,社会发展进步的开拓先锋,而语文老师更是在这方面的最重要的推手。

反思教育和资源选取能力素养是语文老师的职业能力素养特殊性的首要提升点。新形势下教改越来越广泛而深刻,语文老师面对百花齐放的各种教育思想,各种教育资源,然后对自己的教育思想不断调试,找到符合自身特点和形势需要的最佳教育方法。网络上各种新思想新方法层出不穷,然而也是参差不齐,人类的创造才能让人叹为观止,这样就要求我们睁大双眼,做学生的领路人,做学生的合作者,还要做学生的杀毒软件呢。

篇(2)

固本,提高,培优;学案,练习,试卷;课课练,单元测,月月考、半期考……除了考试,还是考试。语文学习的所有时间都拿来考试,似乎考分可以说明一切问题。变一年备考为三年备考,初一就做中考题,八年级还是做中考题,中考前还是在做;训练序列混乱,梯度缺失,层次模糊。只有标准答案,答题套路,应试技巧。长期积累在哪里?生活感悟在哪里?活动体验在哪里?熏陶濡染在哪里?语文,已经和数理化没有什么两样了。语文老师啊,你是不是把语文教成了数学、物理、化学了?

对于很多一线的语文老师来说,语基、阅读是可以通过套路来训练的,而作文则是不可琢磨的。而且由于考场作文阅卷的局限性,作文判卷常常变成了批阅硬笔书法作业――作文内容的好坏几乎没有多大差别,真情实感、真知灼见退居其次,字数的多少、书写的妍媸、以及一些开头结尾的技巧倒成了首选。一份语文试卷又常像一份英语试卷,基础知识扎扎实实,人文特色虚无缥缈,读写能力几乎为零。语文老师啊,你又把语文教成了英语。

在课堂上,很多语文教师对思想教育不是不重视,而是非常重视,甚至过于重视。每篇课文都必须拓展延伸,每次拓展延伸都必须联系时事,联系思想实际,进行思想教育甚至说教。语言品味、思维训练倒是退居其次了。怎么感觉语文课堂上飘荡着思想政治课的气息?语文老师啊,不知不觉中你又把语文教成了政治。

零散的知识汇编,强化的记忆训练,甚至列举图解,死记硬背……没有思维的流淌,没有艺术的审美,没有文化的濡染,语文又和历史、地理、生物有什么区别呢?语文老师,你又把语文教成了历史、地理、生物。

当然,这是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常见景观,一到上公开课就大不一样了。精彩纷呈的课件里,美轮美奂的画面,缭绕不断的音乐,令人眼花缭乱的视频……声、色、光、影俱备,令人震撼,令人陶醉。但是,殊不知视听感官的享受反而会冲淡探究思维的延伸,扼杀语言品味的深入。语文老师,你真行,又把语文教成了音乐,美术,甚至教成了信息技术。

耕种语文的土地,却播撒别人的种子;没有比这样的语文教师、语文教学更可悲的了。然而,我迷糊了,迷失了,语文到底应该教什么?怎么教?

还是需要教成“数学”。语文应以抽象思维为骨,以形象思维为肉。不进行扎扎实实的逻辑推理训练,怎么能保证抽象思维品质培养,逻辑推理能力形成?还是需要教成“英语”。没有了厚实的基础知识,娴熟的基本技能,语文就是无本之木,无基之塔,无源之水。没有一砖一瓦的积累,语文素养的万丈高楼又从何处立起呢?还是需要教成“政治”。没有思想教育,情感熏陶,人文濡染还叫什么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又如何统一?文道又如何和谐呢?语文教师还担负着教化苍生的社会重任,又该如何在每一节课里落实?还是需要教成“历史、地理、生物”。没有知识的积累、整合,创新,能力又从何谈起?还是需要教成“音乐”“美术”。没有艺术审美,哪来语文魅力?语文本身就是一门独特艺术。如果再用艺术的手段展示语文的艺术魅力,不是相得益彰,美上加美吗?还是需要教成“信息技术”。没有现代教育技术的参与,一块黑板、一支粉笔,语文课堂停留在刀耕火种的时代,教学效益一定会大大降低。

现在,只有回到最朴素的问题――语文,究竟是什么?语文什么都不是,又什么都是;什么都没有,又什么都包含其中。生活的外延有多广阔,语文的世界就有多广阔;生活的内涵有多丰富,语文的内容就有多丰富。根深方叶茂,树大必生荫,土厚山自高,水到渠自成。其实,只要把所有学科的内容、思维、方法、特色加起来,就是语文的整个世界!

篇(3)

中图分类号:G623.2?摇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8-0098-02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3版)在课程总目标中,明确要求小学生要“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遵循这一要求,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大都把阅读教学尤其是课文赏析当成中心工作来做。小学语文课本里的文章无论是哪种体裁,在语言上都是意韵优美、各具特色的。比如,诗歌的情感丰富、语言精练;散文的言近旨远、语言优美;小说的情节动人、语言流畅……在教学的过程中,只要老师注意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课文,就一定能够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获得极大的美的享受,丰富自己的语言库存。不同的文体,不同的章节,语言赏析的方法是不尽相同的。因此,小学语文老师要根据具体的文段选择相应的语言赏析的教学策略。那么,小学语文语言赏析的教学策略都有哪些呢?

一、指导学生赏析优美的词语

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是很神奇的。有时候,看似平常的一个字或是一个词就能够传递深远的意义,造就奇妙的意境。入选小学语文课本里的文章都是经过时光积淀的文质兼美的短文。这些短文大都是一些大家的佳作,文章里往往寄寓着深厚的人文情怀。尤其是在遣词造句方面更是应该成为小学生学习课文、模仿写作的范例。因此,可以确定的说,小学语文课本里多的是词语优美的例子。小学语文老师在教这些课文的时候,绝不能轻易地放过这些绝佳的教学机会。从文学体裁看,不论是诗歌、小说还是散文,根据其表现主题的形式、方法的不同,优美词语的使用都有着其独特的特点。但是不管文学的样式如何,在赏析词语的时候都要考虑作者的情感、态度,都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仅以诗歌为例,小学语文课本里选取的古代诗歌都是历经千百年流传至今的,这些诗歌在词语使用的技巧上自是不必多说的。在诗歌教学时,我特别注意这些活用词语的范例的赏析。例如在教学白居易的《暮江吟》的时候,我就抓住“一道残阳铺水中”这句诗中的“铺”字,引导学生赏析这个词形象地把夕阳斜照的情景写活了。在此基础上,我还引导学生从情感方面赏析了诗人一改前人的悲秋之气,尽情抒发了对江景的赞美之情。

二、指导学生赏析巧妙的句式

我国的语言文字历来是很讲究句式的变化的,这是许多国家的语言文字无法比拟的。自古以来,我国的语言文字就有骈文和散文之分。一直到今天为止,很多文章在句式的选择、运用上都还是很讲究的。比如说诗歌,如果是古代诗歌的话,那么相对讲究音韵的和谐、句式的整齐;如果是现代诗歌的话,则在这方面的要求要弱些。再比如说散文,散文通常会以生动的语言取胜,所以相对小说而言,散文可能更加注重句式的选择与运用。有的散文句式对称,讲究工整美;有的散文句式则参差不齐,体现了一种错落美。所以说,小学语文老师在指导学生赏析课文的时候,要紧紧抓住文体的特点,并以此来指导赏析,这样才能做到指导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的时候,我就特地把“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个句子拿出来引导学生做赏析。刚开始的时候,同学们只是感觉这个句子读起来朗朗上口,可是要让他们说说好在哪里却又说不出来。经过指导,同学们明白了这个句子运用了排比的句式,正是排比句式的使用,使得文句显得对称工整、音韵和谐、气势强烈。

三、指导学生赏析传神的修辞

所谓修辞其实就是对语言文字进行修饰,也就是在使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利用多种修饰手段,使语言文字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活动。修辞的种类繁多,但是每一种修辞都各具特色,起到了很好地修饰作用。因为有了修辞方法的运用,我们的语言文字因此而生色不少。小学语文课本里多的是这样的例子。小学语文老师在教学课文的时候,对于这些使用了修辞方法的句子应该把它特别地指出来并引导学生进行赏析。关于修辞方法的教学,语文老师应尽量避免过多的理论、概念上的讲解。因为这样往往会给学生一种晦涩、难懂的感觉。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运用对比手段去进行赏析。还有一点是需要注意的,语文老师在进行修辞教学时,应该坚决避免凡是赏析都由老师包办,或是让学生把教学参考里的赏析范例抄下来苦背的做法。正确的做法是在学习新的修辞时,先由老师对这种修辞手法的特点进行介绍,然后再由老师示范赏析。等到同学们对这种修辞手法有了逐步的了解后,再由同学们自行赏析,而老师只是进行补充、评价。在引导学生进行修辞赏析的时候,我经常引导学生先对使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进行改写,把有使用修辞手法的句子改写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句子,然后引导学生对两个句子进行比较。通过这种办法,同学们往往会很容易的发现使用修辞手法的句子和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句子的不同之处,也因此更好地领会了修辞手法之于语言优美、传神的妙处。

四、指导学生赏析表现的方法

如果说修辞手法是使句子变得更加优美的话,那么,文章的表现手法就能使文段乃至整篇课文在结构上显得更加的紧凑、合理。这些结构谋篇的手法是应该为刚开始学习写作的小学生们好好地借鉴、模仿的。关于这些结构谋篇的表现手法,很多同学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注意得不够,尤其是那些阅读基础比较差的同学对于结构谋篇往往没办法顾及。这个时候,语文老师就要适时地帮学生指出来并且引导他们进行赏析。学生们在老师的引导下对文章表现手法进行赏析,久而久之就会对文章的结构谋篇有深入的了解,这样的话,他们在进行写作练习的时候就会得心应手了。与引导学生进行修辞赏析的方法相同,在引导学生进行表现手法的赏析的时候,也是可以使用对比的手法的。比如说记叙的顺序,我们知道记叙的顺序通常有三种方式:顺叙、倒叙、插叙。在引导学生进行表现手法的赏析时,我们就可以把不同记叙的顺序的特点与效果进行比较。

小学语文课文赏析的教学策略还有很多,本文赘述的只是其中常用的几种。随着课文赏析的教学策略研究的不断深入,相信还会找到更多更好的策略。但是不论如何,小学语文老师如果想要很好的践行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规定的话,就必须认真研究课文赏析的教学策略,同时还要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况选择相应的、适宜的策略。只有这样,小学语文课文赏析的有效教学的目标才能达成。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篇(4)

在《现代汉语词典》里,关于艺术的基本解释是:“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文学、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曲艺、工艺等”。[1]艺术是相通的,无论哪一门类的艺术,都是在现实生活的土地上,开出的美丽花朵。在高校,尤其是艺术院校,不少学生有一个认识上的偏差:认为只有自己所学的专业,如音乐、舞蹈、绘画等等才是艺术,而“大学语文”课程只是为了修得学分,通过考试的一门课程而已,对于艺术来讲是可有可无的。因此,“大学语文”的授课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大学语文”课程与自己所学的艺术是相通的,是可以相互促进、相互印证的。当然,要让学生从心里真正明白这一点,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很难尽如人意,就需要在教学中引入审美教育思想。

审美教学在自身的完善过程中尝试将所有的教学因素,诸如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手段、评价、环境等转化为审美对象,使整个教学过程转化成为美的欣赏、美的表现和美的创造活动,审美化教学力图让理性和感性、真理和美感相互协调,使人类的活动及教育教学活动“既不是通过压抑感性来实现的,也不是通过压抑理性来实现的,而是通过各种特殊手段,使感性具有文明的内容,具有人性的内容,使理性得到滋润而一改其‘灰色的’属性,理性因为有了感性的支撑而立足于坚实的根基之上,感性因为有了理性的提携而飞翔在文明的天空。”[2]

当然,艺术院校“大学语文”的审美教育更有其独有的特色和优势。因为学生都正学习不同门类的艺术专业,如果能在“大学语文”课堂上把文学和他们所学专业进行更深层次、更广程度的整合,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还会使他们在艺术的理解和修养乃至于艺术心灵的塑造上有长足的进步。

黑格尔在《美学》中指出:“语言的艺术在内容上和表现形式上比起其他艺术都远较广阔,每一种内容,一切精神事物和自然事物、事件、行动、情节,内在的和外在情况都可以纳入诗,由诗加以形象化”。[3]宋代文学家苏轼在评价王维的诗和画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便是艺术欣赏中文学和美术的沟通和整合。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绘画是视觉的艺术,音乐是听觉的艺术,而它们产生和发挥作用的地方都是一样的,那便是人的心灵。因此,在心灵的平台上,无论什么艺术、无论什么形式,无论最初作用于人的哪一感官,最后引起的都是同样的颤动。艺术院校学生学习专业、大学语文这门课程的作用,不应该仅仅是学会吹笛子、弹钢琴、写文章,而应该学会用这些工具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从而引起更多人的共鸣。学习艺术的目的是通过艺术创作,艺术欣赏中的真、善、美,滋养、塑造我们的心灵。所以,在心灵的平台上整合文学和其他艺术,在艺术院校大学语文的课堂上,不仅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

篇(5)

利用节日介绍节日文化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感恩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如春节习俗中象征宇宙起源的仪式是燃放鞭炮,告诉我们春节的本质意义在于开端,春节实际上又是我们除旧布新表达美好愿望的时机。因而可利用春节让学生体会开端的重要性,教会学生在新年里有新面貌、确定新计划,也可以利用春节贴对联的习俗让学生搜集对联,尝试为家里写对联,从而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提高语文应用能力。

现在回归传统也成为一种时尚,清明、端午、中秋已纳入国家法定节假日,这也是人们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的体现,利用这样的有利氛围也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文化积淀,如鉴赏杜牧的《清明》一诗时,老师可带学生挖掘人们为什么要在清明扫墓、在清明时悲伤忧愁的根源。清明祭祖扫墓,是中华民族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品德的具体表现,自古以来,清明扫墓不光是纪念自己的祖先,对历史上为人民立过功、做过好事的人物,人民都会纪念他。也可以以此教育学生感谢关爱自己的长辈,感谢培养教育自己的老师,感谢那些为社会各方面做出贡献的人们。

再如端午节,形式上是吃粽子、划龙舟,但在本源上却蕴含屈原的爱国主义、忧国忧民的情怀。所以在学习《屈原列传》时,加以发挥,让学生了解屈原的故乡的一些风俗习惯,最主要的是激励学生要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既感受、体验到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魅力,又可以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既感受到屈原故乡特殊的风俗习惯,又受到情感和思想的熏陶;既提高审美情趣和精神品格,又接受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教育。

节日文化中蕴含着很多语文资源。只要语文老师善于去发现、挖掘就一定能找到有助于教学的东西。

其次,《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试验)》中说:“高中语文课程要满足多样化和选择性的需要,必须增强课程资源意识。各地区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方面的语文课程资源,应积极利用和开发。”随着各地高考自主命题的推进,高考试卷中的地域倾向越来越明显,而《标准》中也说:“各地区、各学校的课程资源是有差别的,各学校应认真分析本地和本校的资源特点,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这其实就是在要求教师应加强对本地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能了解本地区的自然、社会、人文等多方面的信息。只有对本地区了解了,才能对本地区、本民族产生自豪感。这也体现了新课程关注人文,关注学生发展的理念。

篇(6)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电教可用于微机娱乐和教学娱乐。微机娱乐活动是用来学习微机知识的;教学娱乐则是用微机来促进生成竞赛的学习气氛,从而把知识性和娱乐性融为一体,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动力,达到“寓教于乐”的教学目的。也就是孩子们利用微机系统,在学习中主动发现自身不足,从而不断提高完善。该方式方法在培养优秀生和辅导落后生的教学中有更为广泛的作用。初中语文本身具有一定的地方性、集合性和实战性特点,给电化教学的广泛应用提供了极大的空间,在下面几个方面开展初中语文电化教学,实践证明能获得良好的教育成果。

初中语文课文里存在许多难以表述定义、表象和规律,远远超出孩子们理解能力的知识,这些知识成为孩子们学习上的阻力和教师辅导上的难题。比如名家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里关于月色的刻画,初中孩子理解时有一定难度,语文老师就可利用多媒体视频方法,把这种难以理解的月下美景播放出来,让孩子们实际感受一下,比老师生硬的讲解要生动许多,便于孩子掌握知识要点。

电化教学的突出特色其实就是生动形象,初中学生的思维又是普遍以形象思维作为平时思考的主体,基于这一实际情况,可以充分利用电教手段的特殊性,提高孩子们的情商,创设极好的教学氛围。③古今初中语文教材里很多东西的时空变幻性极强,而电化手段则可以体现独到的特色。比如,语文课堂上,出现涉及到很多具有地方特色和人文特点的物象,孩子们不能正面感受其特殊性,电化手段教学就可实现跨越古今时空的大挪移,再现当时的情景,提高孩子们的观察力、判断力以及归纳总结的能力,从而提高孩子们的思维能力。

不可回避的问题

电化教学中依然存在问题,比如有的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常常有“不怕乱用,就怕不去用”的思想,造成在工作中强硬使用不当电化方式,将微机授课这样的全新模式生硬带入语文课堂,使原本很有秩序的语文课堂失去了的原有的魅力。初中语文教学有其独到之处,往往存在人物差异、地方差异、学校差异、教师差异,学生差异等,因此教学方式应该灵活多样,随机应变,绝对不可盲目引进,简单模仿。

篇(7)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公布之后,新课程改革轰轰烈烈地开始了,然而其中的选修课问题并没有引起相关专家、学者、一线教师的足够重视。按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国家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分为“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每个系列可设计若干模块,学校应按照各个系列的课程目标,根据本校的课程资源特点和学生的需求,有选择地设计模块,开设选修课课程。对于模块的内容组合以及编排方式,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

然而,目前占我国高中总数一大部分的农村高中,因为种种原因,不能按照大纲的要求开选修课,或者干脆不开选修课,开设选修课的规定对于这些农村高中就如同虚设。农村高中如何正确理解高中阶段设置选修课程的目的,恰当地把握高中阶段选修课的特点,结合本土资源,开设有特色的选修课,是当前语文课程改革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农村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出路:地域特色

选修课与必修课有很大的区别,必修课是国家规定的,而且可能没有考虑到各个地方的不同地域特色,虽然允许地方自主选择教材,但无论怎么选,在某一个省市、某一个地区总是统一的。而选修课的设置就不一样了,每个学校可以有自,开还是不开,开什么,怎么开,都是学校自己说了算,上级单位无权干涉。正因为如此,才造成了现在各地区选修课的开设混乱的局面,造成了教师心中的困惑。

农村的地理位置一般都比较偏僻,离繁华的闹市比较远,经济比较落后,这是农村高中不能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其实,农村高中完全可以根据地方特色,不拘一格,开设贴近生活的、有地域特色的选修课程。经济落后,工业就很少,自然景观的破坏相对较少,风景的秀丽往往会带动旅游业的发展。不管旅游业的开发如何,它都是学校开设选修课所必不可少的一大资源,要加以充分利用。学生可以凭借这个课程,了解自己的地方,不会再为落后而自卑。同时,学生在了解之后,走出山区,都会情不自禁地向他人介绍自己家乡的风景,增进外界对家乡的了解,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参观,从而促进旅游业发展,带动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学校的扩大发展做了无形的广告。

有些农村高中,可能还有更重要的文化资源。比如,古代某个文学家曾经在此逗留,这里曾经发生了什么重大的历史事件,这里有美丽的神话传说,这里的风俗习惯别具一格,这里的民族文化与众不同,这里有很多古人遗留下来的东西,这里是受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古村落,等等,任选其一,都可以作为选修课开设的重要参考内容。

也有一些高中,处在某一个语言的中心区,比如吴语,或者其他方言,或者少数民族的方言。学校也可以据此在语文学科开设语言方面的选修课,接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很乐意,也会很有兴趣,因为研究自己身边没有注意的东西,往往更能激发研究者的兴趣和动力,会乐此不疲,兴趣盎然。

因此,农村高中的语文老师不必发愁选修课该开什么,怎么开,学生会不会感兴趣,会不会耗费很多资金等问题。语文老师所做的,就是发动学生去挖掘,去寻找身边值得研究的、与语文有关的信息,然后集中学生的智慧,把这些搜集到的情报综合,形成大家都有兴趣的课题,与学生一起制定学习计划,与学生一起完成研究,最后展示成果,学生开心,有成就感,教师也开心,因为这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可以申报的课题,特别是这个课题的成果都由学生来帮你代劳了,何乐而不为?

二、农村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开设:专题模块

农村高中的生源大部分来自农村,来自本学校的周边地区,家庭条件不好暂且不考虑,他们有一个共同点:语文基础薄弱,语文能力相对较差。针对这种情况。语文老师在设计选修课的时候,就可以适当地考虑这些方面,一则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二则学生也感兴趣。然后对症下药,设计针对性较强的专题模块,取得一举多得的效果。有这样几个模块的思路可以供农村高中语文老师开设选修课的时候参考:

1.基于新课标要求的开设思路

受新课标的启示,选修课的开设也可以按照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体裁,分别开设出不同的选修课,如:

诗歌:古典诗歌名篇选读、外国诗歌选读、中外哲理诗赏析等。

散文:文言散文选读、中国当代散文概说、杂文大家名篇选读等。

小说:港台小说欣赏、中国现代经典小说精读、鲁迅小说选讲等。

戏剧:《―个都不能少》电影剧本精读、中外戏剧选读等。

需要注意的是,语文的学习是一个宽广的世界,基于课标要求和文学体裁的选修课开设思路,突出了作品的分类,而往往容易忽视学习者以及学习方式等问题。因此,单一地从这一角度开设选修课,很难实现选修课多样化的特点。

2.基于基本能力的开设思路

听、说、读、写是语文学习者必须形成的基本能力。高中语文必修课以“阅读与鉴赏”和“表达与交流”涵盖了这些方面的要求。而农村学生在表达与交流方面可能比较欠缺,平时缺少这样的锻炼机会,作为选修课,可以从这个角度出发,在必修课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和提高,形成一个有益的补充系列,可以开设如下的选修课:

听:现代散文名篇朗诵欣赏、评书选播、古典诗歌朗诵欣赏等。

说:演讲与口才、朗诵的基本知识、说话的基本技巧等。

读:中外名著提要、莎士比亚戏剧选读、科幻小说选读等。

写:古典诗词创作、写作中的创新思维、怎样写新闻等。

基于基本能力的选修课开设思路,围绕听、说、读、写来展开,注重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但这些还不能从更高的层面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必须借助其他思路来补充、完善。

3.基于农村特殊情况的开设思路

这个方面开设的内容比较丰富,也是农村高中的优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设计:

(1)本土民族文化

任何地方任何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优势,但是,长期以来,这些独特的文化优势,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犹如教师自身的爱好特长一样,被大量地闲置。而一旦这些特色文化项目被巧妙地转化为课程资源,选修课的地方特色将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比如经常被广大师生所忽略的方言,这也是我们的一大资源。

(2)本土风俗习惯

每一个地区的风俗习惯都是不一样的。一年之中的几个重大节日,全国各地庆祝的方式都不一样。还有,常见的婚丧嫁娶更是五花八门,穿插的节目层出不穷。语文教师就要用自己的一双慧眼来明辨其中的规律,带着学生一起来挖掘蕴涵其中的精神底层

和该地区居民潜意识里的精神活动。

(3)本土文学资源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到处都有古人、名人留下的足迹,还有他们留下的诗歌和散文。挖掘、学习、保护这些古代的珍贵的文学资源是每一个语文老师应尽的职责和义务。

浙江的温州,是古代的永嘉,这里名人辈出,众多的文学和文化名人都在这里留下了自己的墨宝,古有谢灵运、永嘉四灵、永嘉学派、戴家一门四进士,近有朱自清、汪曾祺,名人留下的字迹和诗歌文章更是不计其数。语文教师应抓住本土这种富有优势的文学资源,请学生去查找搜集,然后给学生系统地讲解,学生定会油然而生对家乡的自豪感以及对家乡的热爱。

三、农村高中语文选修课面临的困难

篇(8)

人总要学会成长,学会用更多的知识让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得到升华,如果要问,一个人的三观是从什么时候形成的,很难有人能回答出来,但要说一个人学业生涯中语文学科对于三观的成长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却没有人能够反对,所以,对于一个学生来说,学好语文是十分重要的。无论是在课文难度,又或者在教会学生人生道理上都有了跨越,需要我们的语文老师更加悉心去教导和用心去教学,思考出符合初中生的语文教学方法。“演讲式”教学因此应运而生,是语文教学众多方法的一种组成,它意在强调语文老师在讲授初中语文时的精神风貌和交流技巧,用一种更加有特色的教学手段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初中语文产生极大的兴趣,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下面对初中语文中运用的“演讲式”教学作具体介绍:

一、“演讲式”教学的基本概念

初中语文“演讲式”教学顾名思义就是将一些演讲上的技巧融入语文课堂中去,因为演讲也是基于汉语之上,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处理,在技巧上有许多讲究。总体来说,演讲和语文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也有很多的共性,就比方说:演讲者在语言表达上就会通过一些声调的抑扬顿挫和语言的转音停顿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通过这种技巧可以让疲惫的观众重新焕发激情;演讲者经常会用一些“口号万岁”,都是一种对文字的浓缩,旨在使听众内心产生共鸣等,而将这些技巧就可以用到语文课堂中去,教师可以刻意地去学习这些技巧,不仅提升了自己的个人魅力,更能让整个语文课堂焕发生机。在演讲中,对于演讲者以及讲稿都有非常多的技巧,甚至形成了系统的规范,我们甚至可以假设,演讲者就是语文老师,通过对自己声音的处理以及教学大纲的梳理为自己打造量身定做的舞台,将语文课堂讲授当成做一场演讲,让学生享受到一场饕餮盛宴,整堂课都处在一种被引导状态,跟随老师的思路,被老师刻意去引导,提升整个课堂的质量。初中语文“演讲式”教学是一种特色教学,对语文教师个人素质及魅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老师为了学生去改变,而这种改变也有益于教师自身的成长。

二、“演讲式”教学的基本策略

演讲是一门大学问,正规来说整个演讲过程只有短短的几分钟,要在这几分钟内,让演讲者和自己的讲稿都达到一种尽善尽美的状态,带动全场氛围,是一种严苛的要求,但是这也是他的魅力所在,也正因此,演讲更像是一种魔力,拥有让全场观众呐喊的效果。演讲的成果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演讲者自身的个人魅力,包括对一些姿态或者声音的处理;另一方面就是讲稿的处理。由此可以类比到课堂,初中语文课堂要达到演讲氛围中所凸显的那种激情生动,也需要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老师自身的个人魅力,需要老师去了解一些基本的演讲技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要一调到底,而是要有变化,值得激情的时候就要激情,值得低沉的时候就要低沉,不仅如此,教师也可以对自己的语言特点进行改变,多用一些能吸引学生的幽默式语言,使语文课堂不要变得那么呆板;另一方面就是教师对于自己每堂课教学大纲的处理,这节课要讲什么?怎么讲?如何和上一节课联系起来?又怎样使课堂有意思?这就是对文字的处理,教师需要花费心思在大纲上,要将整节课安排得有层次、有质感,使学生感到充沛,对于知识点趣味化,就比如:在古诗词讲授过程中,就可以借用现代语言使一些艰涩的知识变得白话,或者使场景变得有趣起来,加一些历史知识在里面等。只有语文教师把握好这两个方面,才能将演讲融入语文课堂中,初中语文课堂定然能够焕发出演讲的魅力,充满激情与生动。

综上而言,初中语文课堂“演讲式”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对教师教学风格的转变,将原先沉闷、呆板的语文课堂加入一些演讲元素而变得生动活泼,使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更加主动,愿意去听老师讲课,因为有意思!因为有激情!因为更像是艺术!

篇(9)

学生们的“偶像”不仅存在于屏幕媒体中,也存在于现实生活中。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认知特点,他们对比自己强、出色,让自己佩服的人都有一种有意无意的向往、学习的心理。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无任何特色的教师,他教育的学生不会有什么特色。因而,作为语文老师,也应该学会成为学生的“偶像”,在学识、气质、能力、教学方法等方面形成自己的风格特色,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在一种虔诚的敬佩并乐于学习、模仿的心理状态下,达到更理想的学习效果,使学生的语文学习成为一种富有个性、情感化的学习,而不仅仅是一种“为达成目标”式的学习。

二、顺应学生的“自主性”心理,变“叛逆”为“动力”

令老师和家长们最头疼的就是学生的叛逆。事实上,如果从积极的方面来看,他们的这种年龄段显现出来的青春期现象也是一种好现象,这主要表现在他们不盲从,有自信且自尊,不安于现状,初生牛犊不怕虎,热衷于展示自己的力量和能力。这些其实都是学生自主性心理的一种体现。因而,语文老师应将“叛逆”一词从语文课堂删除,信任学生,将课堂大胆交给学生,他们会想方设法表现出自己最优秀的一面。比如,作文批改时,敢于让他们给自己评分,给自己找优点、缺点,敢于让作文不太好的学生评改优秀生的作文;自由讨论中,允许学生在课堂上有板有眼、有理有据地对传统教材说“不”。如此,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就不是被压制的,被牵着的,而是遵循其心理特点,在有限的课堂中最大地体现自己存在于课堂中的价值,使每个个体获得真正的学习的乐趣。

三、把握学生的“社会性”心理,将课堂拓得更宽

篇(10)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中作者的情感,领会课文的主旨意图,是语文老师必修的基本功。在朗读的过程中,让学生领悟文章的韵味,从文章的遣词造句到文章的谋篇布局,从写作方法到主题思想的提炼等,都是学生领悟的内容,换个说法就是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使他们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之中得到情感熏陶,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一般朗读教学,大多都是老师范读、自由读、齐读等形式,这些方法时间长了学生就厌倦了,朗读的时候高一句低一句的不好好朗读,这时老师就要想办法了,笔者采用了一些颇具特色的新颖的朗读方法:笔者先范读,当然范读的质量要高,不能泛泛而读,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渐渐的有了。接下来让学生仿读,不能自己想怎么读就怎么读,一定要控制好学生的朗读节奏和朗读的韵律感。教师可以配合一些动作,如挥动手臂,像指挥合唱打拍子一样指挥学生朗读。学生可以一边读一边用眼角扫一下教师的手势,读到动态描写处,老师的手势就根据课文内容跌宕起伏,如高山流水激情飞扬;读到静态描写处,老师的手势缓慢平柔,如潺潺溪流温文尔雅,学生随着老师手势的变化,朗读的节奏或急促高昂,或轻缓舒展。这种在范读的基础上借以手势的导读,使学生在闻其声的时候还能睹其形,朗读的激情马上就能释放出来,很快能进入情境朗读之中,会使学生的朗读达到较高的层次,也能培养学生高雅的阅读情趣,积淀厚重的语文素养。

二、在细心品味中让语文教学闪烁真善美的光芒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要在朗读中品味人生,品味生活,当然除了朗读,还有其他的途径可以实现这一目标,那就是要突出语文教学的审美情趣,尽量把真善美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文学知识的熏陶下,提高自身的语文水平。具体来说,语文教材里,除了科普知识,个别的新闻作品外,百分之九十是文学作品,从体裁方面看,小说、诗歌、散文、戏剧都有,其中戏剧非常的少,占的比例不大,就高年级课本当中有几篇,其余是大量的小说和散文,诗歌以古典诗词为主。从表达方式来看,记叙文占的比例非常的大。不管是哪种方式的文学作品,主题都是宣扬真善美的,针砭假恶丑,弘扬社会正能量。举例来说,《敕勒歌》是北方的少数民族的诗歌,它所描写的内容,就是家乡美丽的生活画面。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一种宏伟壮阔大气磅礴的景象,任何人到了这里就是大自然里的一份子,完全融于这伟大的自然景观之中,躺在草原上,既能感受到形象美丽的景色和高而远的苍空,又能感受到空灵美与灵魂的融合,还能体验到哲理美,适应自然、遵循自然规律,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才是最好的生活。这种美好的东西只能在内心深处感受,有的时候是用语言无法说出来的。那么这种语文素养,就是要在平时的教学中,一点一滴的积累,久而久之,就能在学生的思想深处烙下深深的印记,有意无意的对学生的语文素养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效果。

上一篇: 传统文化的常识 下一篇: 科技档案的管理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