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科发展前景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20 14:59:4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生物学科发展前景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生物学科发展前景

篇(1)

教育是对人实施多科学的全方位教学,生物学是其中一部分,所以生物教学就得走生物教学中可持续发展和环境教育之路。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和教育科研过程,对环境教育的研究实践进行浅述。

1.结合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

在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有不少有关环境教育的内容。教师在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要把握机会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如:七年级生物学(上)教材中就有“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其中“认识生物”一章,就要“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将调查校内、社区或农田的生物种类记录在调查表中的统计格内,其中一项就是生物的生活环境,学生就会根据自己观察到的环境条件填入。教师将适时地展出或评讲提出生物不同,其生活环境有异同吗?若改变它们的生活环境,生物能生存吗?学生根据讨论、分析后了解环境对生物生存影响的重要性。教师在总结时再强调:我们人类也是生物中的一种,人类生存的环境好与坏,会直接影响我们人的正常生活,所以要保护和爱护好我们生活环境。在“第二章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的五个节的内容中,就进一步阐明环境与生物的关系。以后的教学内容中还多,如:七年级下册中的“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八年级上册中的“保护哺乳动物及其生活环境”,八年级(下)册中“生物的进化”,高中生物二册中“生物的进化”、“生态系统”、“生物圈”等都渗透环境教育,并在高考中占有重要地位,故在教学中按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突出知识、能力、情感等环境教育目标,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2.拟出结合生活实际的习题训练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

在“积累环境知识”活动中,教师安排学生调查家庭每天丢的一次性塑料制品数目,若统计每户城镇人口每天丢一次性塑料袋、塑料包装盒(或袋)的数量,每户一年丢多少在环境中?一年我们县城按15000户,要丢多少在环境中?也可以要求学生调查餐厅或早点部每天使用一次性筷子的数量,抽取10家至20家作样本,按每年350天营业,这10家至20家丢一次性筷子数,若每双筷子6克,要丢木材多少?盐源县城的餐厅或早点部300户,一年需要木材多少?也可以要求学生调查每户每天将生活污水排在水体中的量,按一年365天计算,县城15000户,一年要污染的水的量是多少?这样不统计则已,一旦统计,数量惊人,学生才会在日常生活中节约资源,从自己做起,知道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3.在实验中进行环境教育

生物科学是一门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在初、高中的教学中是常常有的,要完成所安排的实验,可能会产生对环境的影响,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环境教育。

(1)材料、药品要节约。发给学生用的材料、药品能达到实验目的即可,尽量推行微型实验,这样可以减少污染和缩短实验时间,也能降低水和能源的消耗,因此在做实验前,事先和实验室的老师和同级同学科其他各科老师联系好,在统一时间内进行本级的多班实验,从而节约资源,减轻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

(2)准备要细致,操作要规范。由于各学校条件有差异,不管是新老教师,在实验教学中有考虑不周全的地方,会影响环境。因此,①进实验室前强调不要踩赃物后进实验室;②注意实验桌上放的物品及位置,实验完后,要放回原来放的位置,其中用一样取一样,不用的物品要马上归位,这样既可保持环境整洁,又能避免损坏物品;③将实验完成后的废材料收好放到垃圾桶内,不许乱丢;④不准在物品面、桌面乱写乱画,否则和损坏公物一样论处。这样能保持环境的整洁,又能按实验步骤有条不紊地进行。所以实验教学中要精心准备,规范操作尤为重要。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楷模,在实验中按自觉规范操作,做到言行一致,有问题及时解决,就会使学生自觉形成环境保护的意识。下节课开始时,简言小结表扬实验规范的班、组或个人。

(3)末端处理。在实验中会产生的“气体、液体、固体”废物,这些废物不易清除完的。但不能忽视这些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要尽量无害化处理。故在实验完成的课间,留下相邻两桌的组长,快速地将能收回的物品收到讲桌指定物品盆中,有害物不管是桌面的,还是地面都清理进垃圾桶中,保证让下一个班进实验室时有整洁的环境,也能将教学环境污染降到最低。

(4)要有创新构思。教师要让学生根据实验原理,对实验进行改造,争取达到无害化实验又同样达到实验目的方向设计,这就要多从选实验材料和实验药品上下工夫,如做昆虫标本时,为防虫、防腐,可选松香煮成液体(温度不要高,又不凝固为止),可以用大头针插到一定部位的昆虫放进松香液浸没后提起,冷却放进标本盒内,从而减少用毒药防腐的污染。

4.学校日常活动中进行环境教育

单一的课堂教育对后进生作用不大,还需课堂外的环境教育,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日常清洁卫生的管理方法有:

(1)清洁卫生要评分和奖励。每班教室、楼道、行道每天要清扫,由值周教师不定时检查评分,当场公布评分,并指出还未做到位的地方,值周完时,上报存在的问题,建议解决的方法,如需要班主任做的,就要及时通知班主任处理,需要学生会、团委会办的就报年级组长或学生处解决,还可以报总务处找人维修解决。学生寝室要保持清洁,采用生活管理员评分和上报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每期期末,学校总结,给好的班、学生寝室发一定奖励,给该获奖的班主任也发奖。这样能培养学生保持环境卫生和不乱扔垃圾的习惯。

(2)建立卫生值周班。规模大的学校,每年级每周安排一个班进行,规模小的学校每周安排一个班进行即可,专门清理运动场、广场上的废弃物。一天用早、中、晚三次进行,尽量做到每班、每人都参加,班主任和值周教师监督,使学生鄙视不讲卫生、不爱卫生的人和行为,养成保护爱护环境的情操。

(3)轮流管理厕所卫生。以学校规模定,每班管理一、女厕所,要求每班、每生在每学期都有做厕所卫生的机会。安排班时,每周一换或每月一换或几周换一次,使学生懂得爱护公共卫生的重要性。

篇(2)

1.引言

兴趣是获得知识的内在动力,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与效果。如果学生对所学学科兴趣浓厚,学业成绩一般比较理想。因此,在教学中努力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对于当前的初中生物学科的教学而言,由于生物学科通常不归入升学考试而遭到学生、家长、学校领导一定程度的轻视,这种情况下培养学生自发学习生物学科的兴趣就显得尤为迫切。

2.培养学生兴趣的途径

理想的生物教学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同步发展的过程,在众多的非智力因素中,兴趣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础,是非智力因素中最为活跃的一个入门的向导,是学生探求知识、促进思维发展的巨大动力。因此,在教学中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教师在进行教学前,多收集有关生物科学成就及发展前景,生物技术应用,生物科学中存在的未知领域等知识,在第一堂生物课上作适当介绍,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人体器官因发生了不可逆转的病变,生命受到威胁时,挽救生命的重要方法就是器官移植。为了解决器官的来源问题,也为了预防移植后出现的排异现象,科学家们采用基因工程方法培育出带有人类某些基因的动物。经过基因工程改造的“猪心”、“猪肾”等,有望在不久的将来进入人体执行正常的生理功能。又如模拟细胞膜结构研制成的“生物导弹”将会广泛应用于众多疑难病症的治疗。“导弹”的外衣是磷脂双分子层,“子弹头”是蛋白质,把“生物导弹”注射进人体血液后,“子弹头”就会发挥识别作用到达病变部位,“导弹”随之定向爆破,施放药物,杀死病毒或癌细胞。目前治疗乙肝、肝癌、结肠癌的“导弹”已研制成功,经手术和“生物导弹”治疗的肝癌病人寿命已延长五年以上。通过这种潜移默化的熏陶,学生对生物学知识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使他们关注生物学发展的动向,激励他们走进生物科学研究的行列,为生物科学的腾飞贡献力量。(2)通过直观教具和演示实验,提高学生兴趣。在教学中,对一些抽象的、繁杂的知识点,教师应用直观的教具和形象的语言进行辅助教学,化繁为简、直观形象的教具能使用使学生易于掌握,从而降低难度,增加学生的兴趣。例如讲述植物细胞吸水、失水的条件时,教师通过实验演示萝卜条在清水、盐水中浸泡后的硬度对比,便可充分说明当细胞所处外界环境溶液度大于细胞液时细胞失水,反之则吸水。又如在讲述心脏结构时,教师可运用心脏模型进行讲述,让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3)通过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巩固学生兴趣。浓厚持久的学习兴趣不能仅凭表象的刺激,而在于不断提出问题,在好学深思中不断发展深化。因此,在生物教学中要注意设疑集思,促进学生理解知识,培养良好的思维能力。例如讲光合作用时,可围绕中心巧设问题串:植物的生长需要哪些物质?这些物质来源于哪里?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产物”各是什么?叶片有哪些结构与光合作用相适应?为什么光合作用在生物界甚至整个自然界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样的问题串会让学生积极思考,启发学生思维,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4)联系实际,实现知识迁移,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以致用,把所学到的生物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才能体会到生物学知识的重要性,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向更高层次发展。例如学习了血压测量法、听心音等知识后,笔者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时间为学校师生测量血压、检测心跳等。学生群情振奋,很多学生边检测边向师生们介绍血压、心跳正常值,真像一个个小医生,每一个学生脸上都洋溢着自信、兴奋的神情,把所学知识运用到了生活中,既实现了知识的迁移,又让学生充满了成就感,充分调动了学生追求知识的积极性。(5)充分利用情感教学。古语有云:“亲其师,信其道。”这句话道出了亲切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爱护学生,关心其学习与生活,对于心理发育还不成熟的初中学生,更能起到“爱屋及乌”之效。利用情感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使学生获得学知识的乐趣和学生物的兴趣。教师一定要把情感教育贯穿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激发学生爱的情感,为学生学习兴趣的萌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参考文献】

篇(3)

生物世界的丰富多彩,决定了生物学科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学生只有明确了自己的学习目标和任务,才会有意识地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课程目标的体现和贯彻,关注学生在生物科学知识和技能、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对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有明晰、具体、精确的把握,要告诉学生所学的内容和所要达到的目标,指明学习的重点、难点,防止在教学中由于教学方式的多样化,造成学生只注意形式的热闹,参与的开心,而忽视学习的中心任务,抓不住核心内容。

二、把握学情,调动求知热情

在知识经济时代,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尤为重要。由于现代社会信息渠道的多元化,学生通过不同信息渠道对生物学科相关知识已有一定的积淀,因而对将要学习的教材内容并不只是一张白纸,学生学习不仅仅限于已有知识水平,而在于求知热情。所以,教师必须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充分把握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接受能力,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保持长久的积极性,进而调动学生的求知热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促使学生从根本上变革学习态度和方法。

三、开发教材,激发学习兴趣

生物教材是众多专家、学者精挑细选、反复琢磨的结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教师要在充分利用好教材的基础上,积极挖掘当地生物教学资源,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状态,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选择、组织,进行再开发,并在自己的教学中加以利用,进而达到让学生学有所用的目的。如在讲“叶的形态”时,我带领学生到校园里去上课,组织学生边听讲解边观察不同植物的叶的形态,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灵活的教学方式加深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对学习生物产生强烈的兴趣,使教学取得较好效果。

四、精心设计,做好教学衔接

好的导语和教学过渡能激发学生兴趣,为传授新知识搭建起新的桥梁。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况、教材内容对每节课的引入和教学环节认真推敲、设计。教师要预先设计好情境,准备好开场和过渡有关的材料,保证开场和过渡自然、简洁,使课程顺利进行,保证教学时间的有效使用。如在教学中,教师可穿插一些生物学新技术发展前景、生物学家的趣闻轶事,旁征博引、深入浅出,使学生整个身心都融入教师生动而形象的讲解之中,对奥秘无穷的生物世界产生向往之情,那么也就自然而然地对生物知识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五、科学设问,提升提问价值

好的提问能引起大多数学生的思维共鸣,教师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要避免用一些诸如“对不对”“是不是”等过于琐碎又无意义的问题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要尽可能多地设计有助于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和发展能力的问题。如在教学中,提问“小肠的结构是如何与功能相适应的”这一问题时,我不马上就叫学生回答,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考和回答问题的时间。当学生回答有困难或错误时,我也不马上打断,或者叫别的学生回答,也不代为说出答案,而是通过纠正、追问、补充学生回答的方式让学生有机会说出完整的答案,让学生有成就感和成功体验,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更重要的是防止挫伤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六、松紧有度,保持适当节奏

生物教学不仅仅是教师讲解和演示的过程,也是学生获得新知和思维提升的过程,更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好的生物课堂总是保持与学生能力相适应的教学节奏。松紧有度的节奏既能使教师的教变得轻松,又能使学生借助某种暗示效应而更有效地把握重点,理解某些知识并形成相应的价值体系。如在讲授某一生物知识重点、难点内容时,教师稍作停留,可引起学生注意,给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思维得到发展,在学中得到收获。

七、运用媒体,提高教学效率

利用教具、多媒体等手段辅助教学,不但可节省教学时间,而且生动形象的媒体设计更能对学生学习提供一定的视觉刺激,从而使生物教学变得生动、形象、直观、有趣,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尤其计算机多媒体以其极强的交互性和模拟功能显示出它在生物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人机交互不仅能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还能不断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比如,在教学“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这一内容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上课,不仅直观、形象,而且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学生学习效率显著提高。

八、指导学法, 帮助学会学习

篇(4)

情感教学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是有很重要作用的。教学过程不应当是知识的灌输过程,而应当是师生的交流过程,思维的碰撞过程以及情感的交互过程,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能够更有意义也更好的发挥其作用。本文将谈谈情感教学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体现,会从三个方面分别探讨情感教学如何在初中生物课堂中展开。

一、用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情感

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教学氛围的基础,也是让情感教育能够在课堂上得以体现的前提。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应当更多的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想要达到这个目的良好的师生互动是很有帮助的。初中生物的教材内有很多教学内容都是和自然界有紧密联系的,其中有很多可以大家一起探讨交流的教学内容,教师应当善用这部分教学素材,用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情感。

“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是十分富有趣味性的一个章节,教学过程中我并没有按照常规的教学方式,而是在课堂上和学生们展开了讨论。我让学生们都来谈谈他们能够想到的生物类型,并且分别说说它们的特征。学生们对于这个话题明显很感兴趣,大家热烈的探讨起来,我也时不时纠正学生的一些错误观念,课堂气氛变得异常活跃。在讨论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于身边的世界是很留心观察的,他们说出的有些生物我甚至都是第一次听说,在这次讨论过程中不仅大家的知识面都被拓宽,师生间的情感也得到升华。

二、用生物学科资源培养情感

很多时候,向学生们介绍所学科目的相关资讯是很有必要的,这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于这门学科的了解,也能够引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尤其是对于生物学科而言,生命科学是一门既实用又十分前沿的学科,随着各国科研力度的不断加大,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呈现在人们面前,很多先进成果的运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也延续了很多人的生命。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学科的发展前景向学生描述,这不仅能给学生启迪,还能加深学生对于学习生物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能够引发他们内心的情感,让他们体会到科学带给人类生活的变化。

在给学生讲DNA的有关内容时我就介绍了与DNA相关的技术,比如DNA可以用来做亲子鉴定,这是目前最科学有效的亲子鉴定方法,我还向学生大致阐述了鉴定的过程。此外,DNA技术在执法办案过程中也能发挥很大的作用,通常从人体的指甲或者头发中就能提取人的DNA,通过对犯罪嫌疑人的DNA鉴定能够对于案件的侦破提供很有效的帮助。

不仅如此,生物技术的应用也一定程度改变了人的命运。当人体的某个器官发生了不可逆转的病变后,想要治愈并且延续人的生命,唯一可以采取的办法就是器官移植了。随着科学的发展器官移植技术日臻成熟,移植成功的案例越来越多,很多生命通过这项技术得以挽救与延续,这给很多家庭带来福音。课堂上通过有效的向学生介绍这些科研成果和学科的发展前景,不仅能够让学生对于科学技术产生敬畏之心,也能够激发他们内心的情感,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更认真与投入。

三、用多元化的评价策略触感

教师给予学生的评价对于学生的影响可以很大,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更多的给予学生多元化评价这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是触发学生情感的有效途径。课堂评价对于课堂教学过程是很重要的,从评价中教师能够及时指出学生可能存在的错误,同时,教师对于学生的肯定与鼓励也能够增强学生的信心,还能够让良好的情感在他们心里留存,这对于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是很有帮助的。

在验证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氧气的实验过程中,课堂上我会以金鱼藻的放氧过程做演示实验。我让学生仔细观察实验过程,实验结束后要归纳总结从实验得出的结论。课堂上我会将事先准备好的金鱼藻放到鱼缸中带到教室,这个实验中阳光是很重要的实验条件,因此实验最好选择日照充足的时段,这样才能保障实验成功。课堂上,当学生看到鱼缸中有小气泡不断冒出时都非常惊讶,有的学生还惊呼“金鱼藻吐气啦”。通过用试管收集放出的气体,当学生看到该气体能够使快要熄灭的木条复燃时都很兴奋,看完这个过程后我让学生来总结下实验结果。不少学生得出金鱼藻能够放出氧气,当我问金鱼藻为什么能够放出氧气时学生都陷入了思考。有的学生说因为金鱼藻在水里就能够产生氧气,也有学生说金鱼藻本来就可以放出氧气,也有学生会想到绿色植物是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讨论的很热烈,我对他们的各种答案做了归纳总结,并且给予他们相应的评价。那些思路不正确的学生我并没有批评指责,而是引导他们换个方向来思考问题,那么思路准确的学生我给予了他们充分肯定,并且让其他学生也从这个方向来进一步思考问题。教师的多元化评价不仅能够给予学生指引,更重要的是能够让他们心里饱有对于生物课程的热忱和情感,这才是最有价值的部分。

想要让情感教学更好的在初中生物课堂中得以体现,首先,课堂上应当增加师生间的交流沟通,用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情感。其次,可以更多的向学生介绍学科背景及学科发展前景,加深学生对于生物课程的喜爱和情感。此外,教师的课堂评价也很重要,多元化的评价往往能够更有效的达到情感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良芝.中学生物教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J]. 实验教学与仪器.2010(S1)

[2]刘锋.初中生物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施[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10)

[3]高小宁.新课标下初中生物的情感教学综述[J].考试周刊.2009(36)

篇(5)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8-0182-01

生物学科虽然在中学课程中不是主要学科,但是生物学是二十一世纪最有发展前景的学科,一方面,它作为自然科学领域的带头学科,将会有极大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人类社会在新世纪面临的人口、粮食、资源、环境和健康问题将更加突出,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都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生物科学的进步。因此,我们没有理由不学好生物。建立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学好生物学知识的重要保证。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

1 教师须竖立创新教学的意识

生物学科的特点是细微、动态、抽象。比如人体的细胞、血液的流动、神经的传导、食物的消化等,这些均是教学中的难点、重点;但又看不见,摸不着,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沿用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以教师和书本为中心,因此,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不易记忆,容易造成学生厌烦情绪。并且在学生心目中,生物学科是一门"副科",没有语数外那样的学习压力,因此老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倍受教师亲睐的传统"讲授法"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不符合认知规律,现已受到严峻挑战。传统课堂教学的种种弊端促使我们不得不钻研新知识,改革备课和上课的方法,重新认识学过程巾学生的地位和教师的作用问题,构建提高教学效果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尝试在教师教学模式和学生学习模式上进行研究与实践。生物教师应树立创新教育理念,只有在创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才会采用创新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创新人才。在中学生物教育中,教师应该要不仅要让学生获得生物学知识和技能,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学会探究的能力。同时还应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形成。生物教师还肩负创新处理教材的能力,生物新课程的教学不一定都能符合各个地方的实际情况,因此老师可以有必要的进行大胆的设计与重组。

2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问题是最好的老师,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一切创造性学习都是从提出问题开始,到解决问题结束。实践探究式教学,首先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生物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发现,就要善于抓住重点和关键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生物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从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和能力出发,设计一些富有趣味性和启发性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和发展学生探究发现的动机和能力,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发现真理。这样才能让"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也才能使学生学会并学好[1]。例如在讲述"光合作用"时,这样提出问题:同学们想一想公共汽车如果没有油会怎么样?"不能开动";地球上没有绿色植物会怎么样呢?""后果不堪设想";"那么绿色植物在自然界为什么如此重要呢?"这一设问立即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这些问题不仅提出了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也为全课的教学提供了一条清晰的教学思路,学生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中,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探究的欲望也油然而生,从而教师可轻松地把学生引导进入自觉探究的活动中。

3 发挥实验优势,培养探究兴趣

生物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教学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活动之一。但在课堂演示实验中一般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仅仅是旁观者,没有直接参与,不利于其探究兴趣的产生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可以尝试将演示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让学生充分地动脑、动手、动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有利于学生探究兴趣的培养和创造性思维的激发。从科学的角度看生物学教学的实验,可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科学实验的方法,从而达到提高其综合素质的目的[2]。实验教学是搞好生物学课堂教学的关键。 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采取探究性实验的学习方式,不但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探究主动性。教师在完成实验的演示后,可以给学生一些时间,让学生自由操作实验,探究实验方法,体验实验过程,在实验过程中针对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查找原因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实验中教师应使学生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实验结束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实验观察现象积累数据进行科学分析和处理,客观分析。在开展探索性、研究性实验后,教师不再给出答案,而是建议学生不妨在实验时试一下,通过亲自进行"错误"操作,学生知道此操作所造成的后果,其印象比教师口头的讲述要深得多,也更有说服力,其心理体验的愉悦性是前者无法相比的。这一设计能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了解学习过程,学会思考,怎样学习。这样能很快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发现问题并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精神,更能培养其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

总之,探究式教学通过分解教材,把讲解和探究紧密结合起来,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归纳和综合,建构起新的认知体系,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得到培养,从而成为课堂上发现问题的主体,这种方法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增强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使学生感觉到学习过程的趣味性,学生也因此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篇(6)

教师在创设问题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认知,把形象具体的设问留给他们,作为学习新知识的前奏。或者在教学的重点、难点或关键处设计问题,激发学生思维。课堂教学过程要尽量围绕问题探究,最终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获得知识。所以问题的设置需要简单明确,不宜过多,也不需花哨。否则课堂教学走出传统教学“满堂灌”的模式,却又走进“满堂问”的误区。例如我在讲《生态系统》那节课时,特意选择了一段轻音乐配以清新的画面,再配以老师的解说:“当你置身于一片树林中,你会看到些什么呢?”…….“你会听到些什么呢?”……,此时此刻,你是否想过:这片树林中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以及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关系,就像一张无形的大网“牵一发而动全身”。生物与环境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这就是──生态系统。学生们热情很高,完全融入课堂,这样的课堂效率自然也高。

二、结合日常生活现象,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生物学科知识还是有许多源于生活,只要教师善于发现,善于思考,还是比较容易将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例如,我在讲受精作用一节时,我告诉学生受精过程中有无数个争先恐后的去和卵细胞受精,这种情况下,谁的生命力强,活力强就会最先靠近卵细胞并完成受精作用,换句话说,我们每个人在出生前就进行了优胜劣汰,现在的我们都是大自然的杰作,都是最优秀的,通过这节课,学生不但掌握了课本知识,还增强了自信心。

三、幽默教学带动课堂气氛

高中生物教材的许多内容比较抽象、枯燥,如果通过形象化处理,就会使死板的知识变得妙趣横生。例如在“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的教学中,讲到水在生物体中的含量最高时,我感叹道:“难怪都说女人是水做的骨头花做的容,不过今天看来男人也是水做的。”学生在笑声中对“水在生物体中的含量”有了更鲜活的理解!又如,在讲无氧呼吸时,学生很容易将人体细胞进行无氧呼吸的产物写成酒精,为纠正这一错误,我开玩笑地说:“有些同学具有特异功能,能像酵母菌一样通过无氧呼吸产生酒精,那同学们以后想喝酒时就不要再买酒了,屏住呼吸不就可以了吗。”学生会意的一笑,我又补充一句:“到时酒厂可就要倒闭了,小心找你算账。。总之课堂幽默是一种教学艺术,它既可以借助生动、有趣、形象的语言来表达,也可以借助眼神、手势、动作来表现。恰当地使用幽默艺术,可以让课堂充满笑声,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我想任何一位学生都会喜欢这样的课堂,不由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篇(7)

脑功能定位学说表明,人类大脑由两半球构成,大脑对人体的运动和感觉的管140理是交叉的,左半球的功能?侧重于逻辑思维,如语言、逻辑、教学、分析、判断等;右半球侧重于形象思维,如空间、图形、音乐、美术?等。左、右脑半球犹如两种不同类型的信息加工系统,它们各司其职,相辅相成,相互协作,共同完成思维活动。左右两半球信息交换的生理结构是胼胝体,它由两亿条神经纤维组成,每秒钟可以处理两半球之间往返传递的40亿个信息。传统的生物教学,重视逻辑思维的培养,轻视形象思维的发展,不专注于实践的作用,同时影响着智力的提高。因此,我们应主攻思维能力的培养,强化实践的锻炼。

感知是形象思维的源泉,人们认识生物总是从感知开始,主要通过视觉把所学的生物形象信息传递给大脑,在大脑中留下痕迹,当事情不在面前时,这种痕迹会再现出事物的形象,心理学称为表象。人脑用表象材料进行思维,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就是形象思维。没有感知作基础,表象就不会产生,没有表象作材料,就谈不上形象思维。那么生物谈何学好。因此,要为形象思维准备丰富的表象,在生物教学中应抓好以下几点:①加强实验教学,这是形成丰富表象的主要途径,一个成功的实验,会留下深刻的表象,应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参加实验过程,从中获得生动形象的表象。②运用形象教具,来丰富学生的感觉,如模型、图片、挂图等。③理论联系实际,广泛摄取表象,引导学生到自然界去识别生物、调查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等。④从声象教材中摄取表象,声象教材的优势,能同时唤起听觉和视觉的兴奋,促进左右脑协同工作,发挥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作用,以达到对生物本质的认识。在施教中,我们要提倡多种生物信息的渗透,以便形成丰富多彩的表象。

二、研究性学习生物

所谓研究性学习,国内学术界有如下几种认识:①泛指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学习,即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②指学生在科学课中自己探讨问题的学习方九③从课程结构上看;“综合实践活动”的设置,它包括三类指定领域,即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劳动技术教育。其中研究性学习是核心。

生物学作为一门与社会发展密切联系的自然学科,在新世纪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从人类基因组计划到致癌基因、从转基因动、植物到克隆基因。从线粒体基因到人类妈祖”非洲夏娃”、从餐桌上的转基因食品到DNA侦破技术等等,渐渐地成为有文化的公民必备的常识。其中“生命科学”、“转基因工程”、“克隆技术”,已经在很多领域显示出了其领先科学的优势,生物学与其它学科的相互渗透及“生物实验”’的普及,对“研究性学习”的引入创造了有利条件。生物学实验中的验证性实验及探究性实验,非常适合初中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通过上述学习,可以使学生主动获取有关生物体结构、功能及进化方面的理论知识。生物学与地理等学科结合,可以为学生创造探索生物多样性与环境保护、植被破坏与水土流失、乱伐森林与沙尘暴、雪尘暴肆虐的关系,以及环境污染与人类疾病发生关系的调查。2.“研究性学习”渗透的目的??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前提,以学生感兴趣的生物学问题为研究主题,以个人或小组活动方式进行专题研究,建立起师生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有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

三、转变理念是进行课堂教学的关键

《生物课程标准》倡导的三个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初中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为生物学科的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吸收传统教学的优点,摒弃其弊端,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是进行课堂教学的关键。

教师应是组织者、合作者、促进者、引导者、研究者,是“平等中的首席”。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合作、民主、互动的。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具有个性差异的学生。教师要适度允许学生在成长中犯错误,因为问题学生将可能使你成为教育家。教师要注意寻找学生的闪光点,激励学生进步。教师应重视用教材教、重视学生自学,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教师应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特别是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学会宽容,学会倾听学生的诉说。如北师大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这个活动,正常情况下鼠妇会跑到黑暗的地方,但实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光亮的地方鼠妇反而多。这有可能是鼠妇跑不动、时间太短或者假死等情况,不能说学生做错,要尊重事实,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篇(8)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188-02

近年来,初中生物教材有了极大的变化,减少了描述性知识,增加了生物科技和生物工程方面的新成就,注重生物学科和生产、生活、科技的联系。课堂学习,注重了学科的实用性,与人们生活的联系更加紧密,和社会发展更为合拍。强调生物圈的构成以及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相吻合。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不再是单纯的生物知识,而是探索人类如何充分利用自然界的生物资源,如何研究、改造动植物,利用动植物的特殊基因来改变传统的农业和人类生活。根据教材的新特点以及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生物课上也需要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那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呢?我从“开眼界”板块入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和做法。

一、利用“开眼界”板块的内容和传统农业形成对比,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索精神

教材的每节后面都有一个“开眼界”板块,在这个板块中,内容丰富多彩,有农业新科技、动植物生长的奥秘、生物科技的新发展、新科技的前景展望等。这些内容都包含着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智慧和探索欲望的因素,是培养学生探索精神的的良好依托。教师应充分利用新教材编排上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比如,结合“低成本、高效益的塑料大棚”和“无土栽培给工厂化农业增色彩”两个板块,让学生展望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学生结合课本对工业化农业的介绍和传统农业进行对比,能深切感受到传统农业的局限性:受自然环境因素的制约,在高寒地区不能越冬生产;而后者能够人工创造环境,让农业摆脱自然界的限制,彻底改变农民看老天爷的脸色和土里刨食的传统观念,并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对农业的发展前景进行新设想和新探索。学生必能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对“农业”这个古老的名词产生新的认识,并赋予其崭新的含义。

二、利用“开眼界”板块中的生物新发现,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叶绿素只在植物中存在”的理论一直被人们奉为不可更改的真理。但是,在《光合作用的原理》这一节的“开眼界”板块中,提出了“叶绿素是植物特有的吗?”这一挑战传统观念的问题。其答案是否定的,叶绿素不是植物特有的,海洋浮游生物纤毛虫体内有一半都是叶绿素,并能利用叶绿素进行光合作用,制造供自己生存需要的有机物。这个新的发现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如果将这些叶绿素移植到人和动物身上,将会发生怎样的奇迹呢?如果叶绿素在动物体内能够存活,并制造供动物生命需要的有机物,那么,有哪些困扰人类生活的问题可以顺利解决呢?学生的探索精神被激发后,有学生提出,可以用这一特性来解决人们争吵不休的宠物问题。在宠物的体内植入叶绿素,只要把它们放在阳台上晒太阳就可以了,不用喂食,也不用排泄,宠物给公共卫生带来的麻烦就可以解决了。而由此也会引发一些产业的变化,宠物饲料生产企业,是否会被叶绿素加工厂和植入技术机构所代替呢?这一系列的思考和探索必将引发学生学习生物、利用生物技术改变生活方式的探索。

三、利用“开眼界”板块,激发学生充分利用动物的生理特征开发人类新科技的探索

“开眼界”板块中,介绍了许多动物的特异功能和有益特性。对动物的一些特性,人们已经进行了有效的“仿生学”开发利用。比如,受蝙蝠的回声定位功能的启发,发明雷达、探测仪;利用鱼鳔原理,改装了潜水艇;利用蝇眼的构造,发明蝇眼照相机;等等。那么结合这些已知的内容,让学生结合动物本身的特点和人类社会的发展需要进行探索。比如,结合海葵的摄食方式和原理,是否可以研发无污染、无公害的灭蚊和灭蝇器;利用猫科动物用爪捕食的原理发明、改造矿山机械;还有利用动物特有的语言以及产生这些语言的过程,来进行气候和地质变化的研究,从而有效地避免自然灾害,进行资源调查和环境保护工作;等等,从而促进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和谐相处。

篇(9)

据笔者观察,目前的农村初中生物课教学中普遍存在两个突出问题:一是对生物学科的师资配置不合理,有的任课教师根本没有学习过系统专业的生物学知识,面对图文并茂的教材也只能照本宣科,无法灵活地驾驭教材,培养学生的生物学兴趣更是无从谈起。二是初中生物课程作为等级科考试科目,教师让学生在考前做模拟卷,死记硬背考点以应付考试。笔者曾对考生做过的模拟试卷和近几年的初中生物学业会考试卷进行分析,发现内容大同小异,学生完全为考而学。基于这两点,学生对生物学科只是停留于表面上的识记,无法领略生物学特有的学科魅力。农村初中毕业生中学业成绩偏差的学生是中职学校的主要生源,因此,升入中职学校学习的学生不仅生物学基础知识极度欠缺,对生物学的学习也失去信心和兴趣。对学习失去信心和兴趣是导致中职学生学习力弱的根本原因。基于此,需结合中职学校的学生特点,在生物教学实践中探索提升学生学习力的有效途径。

一、利用心理效应,增强学生自信以提升学习力。

1.心理暗示效应,肯定学生。

暗示心理学理论认为利用暗示手段可以使人的有意识心理活动与无意识心理活动高度协调,激发学生的自信和学习动机,从而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暗示,是无声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教师可以通过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情境、创造让学生充分表现的机会实施暗示教学,当然恰到好处的赞许性评价也是必不可少的。每年岁末笔者组织学生雕刻水培漳州水仙花球,首先组织观看《漳州水仙花雕刻技术》录像,沉浸于《漳州女》曼妙的音乐中,了解水仙栽培历史及水养方法,观摩名家雕刻技法,欣赏各种水仙造型,领略省花的魅力。教师现场示范雕刻方法,强调雕刻过程中有可能遇到的细节及注意事项。因种球形状各异,学生的雕刻无奇不有。经过近一个月的浸养水培、细心呵护,最后用千姿百态的学生作品在教室走廊上办个水仙花展。雕工虽笨拙,造型虽简单,但无一不是学生追求美、创造美的创作,吸引了很多老师、同学的眼球。学生的学习成果得到肯定,很多学生表示来年还要再尝试雕刻水培水仙球。“一定会比今年漂亮。”学生的自信溢于言表。在整个实践体验过程中,没有简单的说教,只有学生对“美”的期待、教师的赞许和同学的欣赏等无声的暗示。

2.皮格玛利翁效应,赏识学生。

“皮格玛利翁效应”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人的行为。当我们对学生充满期待,肯定他们的每一个进步,对他们进行鼓舞、启迪,学生自然情绪高涨,学习劲头足,兴趣也更加浓厚。例如,在教学《植物的激素调节》这样一个抽象的课题时,引导学生从网站上收集相关资料,了解植物激素在农业生产的广泛应用。因它在我们的生活中俯拾皆是,学生交流起来没有难度且展示了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学生个个跃跃欲试。笔者向学生展示近几年从事漳州水仙矮化研究的成果。在此基础上再组织一个探究实验《不同浓度多效唑对漳州水仙的矮化效果测定》,教师及时地对学生的实验过程进行客观评价,指出学生的进步,逐步引导学生解决困难,得出结论。虽然教材中并没有这部分内容,但因结论是学生通过自己的严谨探究获得的,这种成就感,加上老师的充分肯定,使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无比快乐和喜悦。

古人常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教学中我们常常要对学生进行言语评价。对学生抱有期待,经常鼓励,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是十分必要的。中职学生因学业不良,很少受到公正的评价。很多学生从小学到初中都没有拿过一张奖状,他们特别渴望能得到肯定和认可。生物课程相对于其他课程,对于基础的要求不是非常高。只要学生有所进步,教师就应多多表扬,不要以为学生不需要。

二、培养学生兴趣,增强求知欲望以提升学习力。

学生学习力弱,好比庄稼不自主吸收水肥,必须根据作物生长习性测土施肥,科学管理。我们要改变现状,首先必须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不过多地强调学生的原因,摒弃对这些学生的错误认知,明白学习力弱不等于弱智。事实上,很多学生在中职学校能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充分开发潜能,最终成为社会生活中出色的一员。因为兴趣是学习力中最充沛、最快乐、最轻松、最美好、最活泼的品质,兴趣是学习必备的条件,它能让枯燥乏味的课程内容变成活泼有趣的东西。

笔者根据中职学生学情,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力。

1.降低学习门槛,学有所得。

教材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载体,是学生学习内容的主要来源。教师如何将这些知识传递到学生的手中呢?心理学中有种说法,称为“登门槛效应”,当一个人接受一个小的要求后,往往愿意接受一个更大的要求,犹如登门槛时要一级台阶一级台阶地登,这样更容易顺利地登到高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中职学生的接受水平,使授课内容难度与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相适应,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重组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层层递进地教学,降低学生学习的门槛,开启学生智慧的大门。学生学有所得,自然有兴趣去学。例如,《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这样一个极其简单的入门实验,对一个初中阶段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来讲,没什么难度,无非是利用初中阶段所学的基本实验技能探索新知识。很多中职学生根本不懂显微镜的结构及使用方法,更不懂如何规范制作临时装片。我们应分化难度,先利用一节课时间手把手地“补课”,先复习巩固显微镜的用法,学会制作装片,然后组织学生完成当前的教学内容。又如,《生态工程》这一章有两节:《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和《生态工程的实例和发展前景》。细研教材,发现内容过于冗杂,学生难以接受。反复推敲整合,选定一个专题《我国的生态农业》。但是“生态农业”有关内容在教材中仅有零星分散的两句文字,只谈到“无废弃物农业是我国古代传统农业的辉煌成就之一,也是生态工程最早和最生动的一种模式”。经过大量收集资料,结合个人实践经验,我专门印发了题为《我国的生态农业》的参考资料,供学生学习,拓宽知识面。在课堂教学中,就当前被热切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展开讨论,共同探讨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以及在我国大力推广生态农业的必要性,引发了学生的极大热情。继而,引导学生从教材中研读有关的生态工程基本原理,领悟其用于指导我国的生态农业的重大意义。事例源于生活,原理引自教材,经重组的教学内容充满生机活力,适合中职学生的认知水平。

2.教学内容生活化,学有所用。

陶行知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知和行应该是相辅相成的。生物学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中职学习更是为就业做准备的,对技能素质的要求更高,忙着传授脱离实践、纯粹理论的知识是无意义的,也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要善于选用有实践意义的教学内容更好地充实课堂,让授课内容与社会实际需要相适应。如《生物技术实践》这样的选修教材,绝大多数普高学校忙于应对高考,没时间也没条件开设,但中职学校的学生学习这样的课程却大有裨益。《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酶的研究与应用》、《DNA和蛋白质技术》、《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等无不彰显生物科学在生产实践中的非凡魅力。哪怕教材中个别专题设备要求较高,没办法开展实际操作,可是不能忽略它“抛砖引玉”的作用。同时,中职学校的学生不少来自乡镇,有一定的生产生活经验。《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一节教材中谈及中国荷斯坦牛的选育,结合地方保护品种白眉山羊的生长现状及民间的消费习惯,与学生一同探讨既适应本地环境、生长速度快又能迎合消费需求的优良品种该如何选育。让教材理论真正应用于生活,缩小教材与生活的距离。

3.创新教学方法,生动新颖。

篇(10)

要:本文就《普通高中生物教科书·生物学》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进行了宏观对比,同时为具体表现二者的区别,本文以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三章《细胞的基本结构》为例,进行了具体的比较分析,以期达到见微知著的目的。通过这一章的不同诠释可见新版教材的革新之处:科技前沿知识的引入、生物基础知识的深化、圖片的具象化呈现、学科核心素养的渗入等。本文探讨内容略显浅薄,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新旧教材;高中生物;教材对比

一、前言

从2004年至今,15年光阴过去,《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下文称为2004版实验教材)教科书即将成为历史,而经过实验教材多年实践经验的积累、铺垫,《普通高中生物教科书·生物学》(下文称为2019版教材)已经成书。新版教科书以《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为指导方向,针对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以及社会责任几个方面都有明显的教材设置,如在必修一的“科学家访谈”一栏中,与施一公教授的对话中,通过教授的个人经历、科研过程就极大程度地呈现了社会责任的内涵。下面通过结构设置、内容设置及栏目设置等方面,对2019版教材较2004版实验教材的革新之处进行分析。

二、宏观对比

(一)名称设置

2019版教材将生物教材命名为“生物学”,在2004版实验教材——“生物”的命名基础上多加了一个“学”字,在课程标准的命名也为“生物学课程标准”。生物学作为六大自然科学之一,虽然可以简称为生物,但“生物”这一名词所指的是生物本身的内涵:“泛指自然界一切有生命的物体”;而生物学更加强调了学科的特点,更为正式、严谨地表明了这个学科的含义:“研究生物的结构、功能、发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二)结构设置

根据2017版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模块的设置与2004版实验教材有所不同:将原有的必修三《稳态与环境》进行了拆分,与之前的选修教材进行部分合并,设置为选修性必修教材,同时选修部分设置三个拓展模块,供“3+3”高考制度中,学生的高考考试科目内容的学习,教材结构上也因此产生了变化(图1、图2)。

在教材结构的设置方面,2019版教材的必修部分延续了之前的设计,在课程的大体顺序上没有过大的变动。必修一的章节内容、数量没有发生变化,必修二的章节由原来的七章内容变为六章,将第六章的杂交育种与基因工程挪至了选择性必修部分。选修部分更贴近社会生活:涉及常识类教育、对生物相关职业的介绍以及生物科学的发展前景。这样的教材设置对于将生物设置为未来发展选择的学生来说,可以更好地了解生物相关职业的前景,感受到生物学科的乐趣,为将来求学、就业方向提供了更多的信息。

(三)内容设置

1.知识点更为深化

2004版实验教材对于一些知识的介绍并不详尽,但在2019版教材中却得到了进一步的介绍,如在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细胞中的无机物中对“水为什么是良好的溶剂”进行了解释的同时,还联系了与之相关的物理、化学知识。这可以帮助学生在自学、复习的过程中有更多的参考。知识的丰富也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如运用传统教学法,老师的授课内容可以更加具有科学性、更加丰富;选择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也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内容有了更多的支撑,这就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支持与方向。

2.部分内容调整

2019版教材在对2004版实验教材的内容进行大部分保留的同时,也对其中一些知识块的顺序设置进行了调整,如必修一第一章中,将原本在第二节结尾的细胞学说内容移至第一节开篇。教材对一些内容进行了删除,如对必修一第六章第一节处原有的“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实验进行了删除,删除的内容有的被应用到其他栏目中,如将上述“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实验进行简化,进而形成“思维训练”栏目中的内容。教材也对科学前沿知识进行了更新,如在必修二第五章第一节的生物科技进展栏目中选择了“基因组编辑”的前沿科技,展示了2016年华裔生物学家张峰的研究成果,并在栏目结尾列举了我国的前沿科技成果:克隆猴诞生、基因组编辑治疗癌症等,这种方式显示了学科核心素养中社会责任的渗入,同时引发学习者对滥用基因编辑技术,这种违背伦理道德的技术进行思考与讨论。

(四)栏目设置

2019版教材对2004版实验教材的栏目进行保留的同时,也进行了调整。部分栏目的名称发生了改变,如2004版实验教材中的“实验”栏目更名为“探究·实践”,将原有的“与生活的联系”合并入“与社会的联系”栏目;2019版教材较2004版实验教材对栏目的应用更为频繁,如“学科交叉”栏目的应用,这一栏目也使生物学与物理、化学等学科的联系更为密切。

2019版教材在“本章小结”栏目的编排上以“理解概念”和“发展素养”两个方面总结了学习者在学习完一章课程后应掌握的三维目标,体现了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方向。同时取消了“网站登录”,这项变动有利有弊,它使之前输入相应网址,但却出现无关网页或不存在页面的状况得到了避免,但同时也不能为学习者提供与生物学知识相关的、可推荐的网站,展开课外学习。在书的附录部分,2019版教材增添了实验室的安全准则。

(五)外观设置

相较于2004版实验教材,2019版教材在纸张的厚度与材质上、字号的大小、图片的设置与文字结合上有了更好的选择。同时在色彩上有了不一样的风格,如在“思考·讨论”“探究·实践”栏目的背景色选择了蓝色、紫色,整体的生物教材风格冷静、具有科学性。对于图片的设置上也很大胆、精良,如在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的“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处,以我国国宝大熊猫为“个体”系统进行举例,占用了两页的篇幅进行描绘、说明;必修二第六章第四节“协同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处,用了极为精美、形象的画面,用各个物种在时间的道路上前进的景象描绘了生物进化的过程。在2019版教材中不再出现图片模糊不清的情况。

三、以高中必修一第三章《细胞的基本结构》为例进行分析

(一)结构、内容变化

2019版教材延续了2004版实验教材在“细胞的基本结构”部分的整体结构,依旧是以“细胞膜细胞器细胞核”这样由外向内的思路进行,但教材将之前位于第四章第二节“流动镶嵌模型”的整节内容挪至第三章第一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处,与原有内容进行了整合、重新命名为“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同时删除了“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这一实验。教材内容的设置与细胞核部分类似:先从更具象的功能入手,通过生命观念“结构与功能观”中结构与功能相互统一的关系,从而引出结构的内容。整个细胞膜部分的知识块顺序为:“细胞膜的功能对细胞膜成分的探究(思考·讨论)对细胞膜结构的探究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框架”。

(二)图片的合理应用

通过细胞器部分的设置再次显示了本次教材的这一大突破,即图片的教学开发。在细胞器这一节中,2004版实验教材选择先介绍几个重点细胞器后,通过动物、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对比,再介绍其他细胞器,最后对细胞器进行整体知识整合。2019版教材直接用两页的篇幅展示了动、植物两种细胞,同时突出二者相同、相似、不同的部分,将叶绿体、线粒体等重点内容进行了具体的描绘与描述。这样的图文设置方式将文字整合到图片上,既不会拥挤,又留有足够的空间以供学习者进行标注。

(三)信息的更新、利用

在细胞器这节的“问题探讨”栏目中,2019版教材选择以C919飞机——我国研制的第一代大型客机作为问题进行导入,同时在第三节细胞核的“生物科技发展”栏目中,教材选择了我国克隆技术的突破性发展成果——世界首例体细胞克隆猴进行介绍,这种设置体现了对学科核心素养中社会责任的培养,引导学习者关注社会热点话题,参与讨论、理性解释。

四、总结

随着时代的前行,技术的快速发展,学生信息的摄入量在不断增加,未来的教材编排趋势是否会随着新的科技成果的问世而不断地更新,是否会随着当今学生的素质提升而更加深入,这些问题在这次2019版教材的問世也给了我们肯定的答案。对于教材来说,2019版新教材有许多的革新之处,与此同时也对2004版实验教材中的精华进行了保留,新教材的应用需要一定的磨合期,存在的问题需要实践发现,这也是时展带给我们的挑战,我们在前进。对于教师来说,在掌握个人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对于学科前沿知识的摄入、教学手段的提升以及终身学习都在今后的教育生涯中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上一篇: 促进农业发展的认识 下一篇: 交通工程质量保证措施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