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0 14:59:4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思想品德教育课作为中学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对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时期的中学生来说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因为诸多因素使思想品德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地区这种现象尤为突出。
鉴于农村中学生所处的特殊的教育环境,思想品德教育应采取以下的方式。首先最重要的是要给予农村中学生爱的关怀,使学生感到他是处在一个和谐的环境中。爱的关怀是做好思想品德教育的关键,也是做好思想品德教育的力量源泉和精神动力,有位哲人曾说“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只有以关爱的方式去对待学生才能让他们懂得怎样去关爱他人,对待学生没有同情,他们就变得没有同情,老师对学生的关爱,不仅是教师开展工作的力量源泉,也是使思想品德教育发挥其作用的重要前提,学生在老师的关爱中潜移默化地提升着自身的思想品德修养。当一个老师怀着一颗关爱的心去传授思想品德教育时,老师本身就成了思想品德教育课的最好的典范,只有怀着关怀之心的老师,才能时刻把学生放在心上,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教师要以关爱的心去做那些有益于学生的各种繁杂琐碎的工作,要以兴趣盎然的状态去深入学生、了解学生,不失时机地抓住一切有利机会对学生进行耐心的教育。具体到日常的教学中,在思想品德教育课中教师应多运用鼓励性手段唤起学生对学习、对自己的信心,教师可以利用拍肩、摸头、鼓掌、赞许或期待的眼神、点头等手段鼓励学生,而且现在的学生,大都有一种自我推销的欲望,参与意识较浓,总想在各种场合表现自己,针对他们这种心理特征,教师可以因势利导,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大胆释放自己,呈现出一个真实的自我,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关心、理解、公正、热情、鼓励、信任的环境形成了浓厚的民主气氛,让学生从中体会民主、和谐的乐趣,让他们在学习中受到良好的道德品质的熏陶,实现寓德于教的目的。另外思想品德教育不应仅仅局限在课堂的范围内,应该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日常的生活中,从点滴做起,逐步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把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结合中学生面临的各种人生问题、社会问题、情感问题等给予世界观、方法论的指导,使学生们能够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的指导下,独立地进行思考,主动地处理面临的各种问题,从容地应对各种挑战,增强对未来发展的信心。
农村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要坚持以关爱为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根据大纲、教材的要求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力求使每一节课处理都恰到好处,做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努力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时效性、感染力和吸引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正确的政治态度和科学世界观的好公民。
作者单位:湖南省郴州永兴县教育局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既是事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的“战略工程”“希望工程”,也是涉及千家万户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更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人的素质全面提高的“基础工程”“实事工程”。面对这样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结合我校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的规划以及笔者自身的教育实践,总结出了以下行动策略。
立足行为习惯教育,行为塑人。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命运。在传授基本的思想品德知识基础上,从学生外显的行为习惯培养出发,落实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行为规范和文明礼仪。开展系统的法制教育,通过演讲赛、社会调查等形式,养成良好的遵纪守法习惯。学校与每个教师签订“一岗双责”承诺书,重视教师教学过程中的育人责任,让教书育人成为每个老师的自觉行动。
重视自我保护教育,自主立人。初中生处在自我意识的形成阶段,学会自我管理能力相对重要。我们学校注重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学校21世纪初倡导和建立“警校共建”制度,每个学期都要邀请一些专家学者、警察律师到学校开办专题讲座,让学生形成安全防范意识,掌握自我保护的方法与技巧,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加强心理教育与辅导,心理强人。帮助教师初步掌握心理学基本知识和心理干预手段,提升教育的效度。广泛开展谈心活动,要求心理老师和班主任与相关学生个别谈话,每周至少一人次,做好谈话记录,学校心理咨询室存档。建设专业的心理咨询室,营造舒适的谈心空间,激励学生主动谈论成长的烦恼。促进师生之间情感交流,密切师生关系。
打造校园文化活动,境界育人。利用“5・12”汶川大地震灾区灾后重建机会,我校联合省内5地市40多所中小学校,领衔申报了“关于5・12地震灾区初级中学校园文化建设调查”省级重点课题。重点推进了班级文化建设,创新学校社团活动,开展助你成才献爱心活动、科技创新暑期实践活动、体育艺术节活动等一系列主题活动。以活动为平台和载体,丰富校园文化内涵,达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目的。
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中学时期是人的思想品德形成的重要时期。良好的教育、正确的教育方式方法将为中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打下良好的基础。尤其是素质教育、课程改革和信息时代,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越发重要,因为谁把握了青少年,谁就把握了未来。
在《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里明确提出:我们的教育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具有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意识;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的人文素养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体现时代要求,成为“四有”新人。这一目标,为我们学校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方法、新的出发点。为此,我们一线的教师就必须不断地探索新时期学生的思想教育方法,并切实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我作为一名从事多年初中班主任工作的教师,经过不断地探索,总结出以下几点方法,希望能对进行教育教学的同仁有所帮助。
一、充分挖掘各学科的思想教育内容,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润物细无声
在我们开设的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中,含有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如果教师对他们认真挖掘,并把握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知、情、意、行四个阶段,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对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的作用。如,八年级语文课本中,孙犁的《芦花荡》,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等,这些都包含着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还有的《沁园春・雪》,郦道元的《三峡》,周密的《观潮》等,这些文章中都赞美了祖国的锦绣河山,能让学生为祖国骄傲,为生长在这个英雄的国度而自豪,从而更加热爱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同时增强了为国学习、长大报效祖国的责任感、自信心和决心。
还有,在地理学科中包含的人地关系思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及我国古代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化、生等学科中的环境保护、生物入侵等的内容都是我们进行思想教育的好教材。
总之,只要认真地挖掘各学科中的思想教育内容,潜移默化地进行教育,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课内外结合,充分利用各种节日进行教育――人在画中游
课堂上的教育只是知与情,只有与课外结合起来才会转化成行。因此,我在平时非常注重与课外的结合,尤其是与节假日的结合。比如,利用“植树节”和“世界环境日”组织活动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并成立环境保护小组,进行学校内的环境保护,当然,有时也到校外。利用“三八”节与“母亲节”进行向母亲献爱心活动,活动形式不拘一格。学生情绪激昂,有的为母亲献花,有的帮母亲做家务,还有的为母亲洗脚等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之后,我又利用班会课让他们谈体会,结果他们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教育,收到了非常显著的效果。在五四青年节,我组织学生参加了社会公益性的义务劳动,讲求奉献,体会人生的意义、生命的价值。在“七一”和“十一”,通过文艺活动、诗歌朗诵等形式进行爱党、爱国教育。在寒暑假,布置力所能及的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并写出实践报告和体会,进行演讲。所有这些,既教育了学生,又培养了他们的各种能力,可谓事半功倍。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加强思想教育与能力培养――身在此山中
中学时期是学生发展非常活跃的时期,这时的学生总觉得有使不完的劲,但同时也是人生的第二次“断乳期”,这时的学生既有独立性又有依赖性。针对这一生理特点,我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把他们分成几个不同的兴趣小组,每周举行1~2次活动,这些活动我只做指导工作,其余的由他们自己完成。这样,既满足了学生求知、活动的需要,又发展了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了他们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协作精神、集体主义思想和自尊心、自信心、创造力,让学生学会了合作学习。
在班级,我还建立了“道德银行”,进行道德存款。用以鼓励学生做好事,乐助人,爱集体,争上进,珍视荣誉。所有这些,既体现出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又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而且达到了教育目的。
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实事求是、因人而异、因事而宜。
古语云:亲其师而信其道。所以,要想教育好学生,首先教师要热爱自己的事业,要热爱学生,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同时要知道教育的反复性,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去教育学生,才能相信人都是有上进心的,也才能教育好学生。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是一个国家的未来和希望,而教育就是培养这种人才的手段。思想品德教育是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高素质公民的学科,它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放在教学的首位,以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一、思想品德教育的含义及意义
思想品德是人们在一定的思想指导下,在品德、行为中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特点、思想倾向和行为习惯的总和。而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质就是将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道德,具有德育的性质。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重要途径是学校德育,它体现在学生自身的知、情、意、行上。由此可以认识到:个人的品德修养、人生态度、价值取向对社会的道德观念、社会风气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影响学生的认识、道德、情感、意志、行为,来进行“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等方面的教育,做到以“德”为美,以“德”感人,进而在全社会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初中是学生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但初中学生思想不成熟、社会生活经验缺乏,还存在明显的知行脱节的现象。因此,对初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对于提高学生的素质和思想认知,帮助学生分辨是非,获得真、善、美的心灵启迪,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思想品德教育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综合国力提升,人才的质量与数量也被视为国力强弱的重要衡量标准。为应培养优秀新人的迫切需要,我国进行了教育体制的改革,呼吁人们加强对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关注。以提升基本素质为宗旨,让学生在中学时代就形成良好的思想意识和行为品德,为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奠定坚实的人才和知识基础。学校响应国家的号召,虽然在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尽了极大的努力,但效果仍不尽如人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不平衡和矛盾性,使得思想观念取向呈现不确定性与不稳定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知行不一的现象明显,其行为选择往往以自身的利害关系为准则;在价值观的形成方面,崇尚金钱与物质,行为方式往往受到现实利益的驱使,而不受大脑的支配与调控。以上现象无一不说明我国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仍然存在误区,如何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也成为大家探讨的课题。
三、影响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一)学生自身
学生进入中学阶段,由于生理上的发育与心理上的发展达不到协调平衡,会表现出异于从前的矛盾感。他们产生了强烈的独立意识,常处于一种与成人相抵触的情绪状态中。学生不愿接受思想品德教育,一方面,他们认为思想品德教育中的道理是“虚”的,即使学习了思想品德的相关内容,理论与现实形成的巨大反差与脱节也慢慢地使他们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他们认为思想品德教育大多数还停留在传统的说教形式,他们不愿意花时间来听别人叙述这样的“陈词滥调”,产生了一定的抗拒。所以,教师应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切实将思想道德教育内容真正转化为他们内在的品质,培养他们“逆流而上”的决心,使他们从小就形成良好的精神品德,树立起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树立起自强不息、不怕任何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树立起与时俱进、昂扬向上、勇于创新的开拓意识,真正成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前进的强大、可靠的后备力量。
(二)家庭因素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文化程度、社会阶层、道德水平、人际关系都直接决定着家庭的文明程度,而家庭的文明程度又对孩子的思想品德发展至关重要。由于子女对父母的依赖和信任,父母的言行举止很容易在子女的心灵深处刻下烙印,并成为日后模仿的对象,因此,正确的家庭教育对于学生品德的形成具有良好的作用。家庭因素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表现在家庭结构上。一个完整的家庭对于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大的影响。若家庭中有父母离异或再婚,父母早逝或其中一方早逝,这种家庭结构的变化对学生心理的影响甚大,有些学生因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和必要的关怀,而总是形单影只,这样不利于其健康人格的发展。其次,表现在家长的价值观念、文化素养等方面。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倘若父母待人友善,为人谦和,那么孩子的品性也将优雅得当;倘若父母待人冷漠,为人自私,那么孩子的思想里不免缺少热情与关怀。再次,表现在家庭的教育方法上。由于大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长的教育方式要么纵容、溺爱,发现问题包庇、袒护;要么声色俱厉,施以棍棒。如何以正确的方式对子女进行家庭教育就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中学生大都有较强的独立意识,他们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已经具备足够的能力来对自己负责。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所以家长应进行正确的引导,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他们,关注孩子的想法,尊重他们的人格,解决家庭生活、子女思想学习方面的问题。最后,表现在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上。在文明程度较高的家庭中,父母的思想品德高尚,其孩子的品德也是高尚的,人生态度也能够得到端正。
(三)学校因素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它是为学生的成长和未来事业奠定文化科学知识的第一基础阵地,也担负着对学生进行品德塑造等重要职责。因此,外在的学校环境本身就是影响学生成长与发展的重要因素。学校为学生创造一个幽雅的校园、安静的学习环境,这有利于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在学校中,学生主要是通过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来达到自身修养的提高、精神世界的升华,所以提高教学质量与全面落实教育目标也就成了思想品德教育的重中之重。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中坚力量,教师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影响是深远的。教师要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若教师的言行举止落落大方,学生也深受其益。相反,若教师行为失范,学生则必受其害。不仅如此,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专业素质等也影响着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工作。保守的教学观念不仅不能凸显出义务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根本特性,反而只会恶化学生对应试教育的认识。单一的教学方法使教师仍停留在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下,这不仅淡化了新的知识理念,同时也阻碍了学生的自主发展,降低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缺少了对问题的探究性,使得思想品德教育失去了它的光彩。教师应以热爱学生,善于教导的学者身份出现,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是良师,更是益友,以此基准进行的思想品德教育才是真实的,引导学生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才是可取的。
(四)社会因素
社会是由不同个体组成的一种社会联系,社会因素对于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也有重要的作用。学生在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受到社会风气的感染,社会风气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当前,社会不良现象比比皆是:见利忘义、权钱交易、等现象严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蔓延,这些对中学生的正面教育形成了强烈的冲击,给学生的思想、观念、人格的形成造成很大的困惑。所以,应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敢于面对社会上的不良风气,让青少年仍能够对社会抱有信任感;应当大力宣传雷锋精神、郭明义精神、焦裕禄精神,通过典型塑造,让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审视自己,从而乐于接受品德修养的教育,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四、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对策
(一)加强学生自身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
中学是人生的第一次选拔阶段,在这个时期固然可以学到一些科学知识,但这个阶段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一个人的道德素养与能力。学生在中学可以接触到更多的人和事,但是由于这个阶段特有的心理,在面对事物的时候总会产生莫名的矛盾感,或闭锁或开放,或勇敢或怯懦,或高傲或自卑,这便要求他们能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悦纳生理变化,认识青春期心理。学习调节情绪,增强调控自我、承受困难和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形成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从而客观地评价自己,培养健全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在与人交往时,学会关心、尊重、理解他人,学会与人沟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平日里,学生可以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接受感染、熏陶,丰富感情,加强自身的品德修养,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韧的意志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由此可见,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不但与外界环境有关,更是与自身对品德的塑造息息相关。只有自身把握得好,个人价值才会熠熠生辉。
(二)加强家庭、学校、社会的联系,形成教育合力
学生的思想状况与家庭、学校、社会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所以,要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在学校内部,思想品德课教学就必须与班主任工作、团队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在学校外部,必须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相结合。要充分发挥“三位一体”的系统联系,形成教育合力。家庭对学生的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家长与学校思想品德教学的积极配合,可以更好地掌握教育子女的方法,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学校也可通过举办讲座,开展咨询服务等多种形式,对广大学生家庭进行指导,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紧密结合起来。社会是一个大组织,影响着组织里的每一个人,所以社会各组织、团体都应为学校的品德教育贡献一份力量,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使他们健康成长与发展。建设这样一个系统,取得提高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实效的综合效应。
(三)提高教师队伍素质,转变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
学校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场所之一,而教育工作的主体是教师,所以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必须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找到适应学生学习的方法。
1.完善教师品德素质教师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和一定社会道德准则、行为规范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在社会的延续和发展中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他们的事业决定着我国青少年一代身心发展水平和民族素质提高的程度。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加强自身的品德素质,提高职业道德水平。教师要热爱自己的事业,把教书育人当作自己一生的使命。教师要加强自身的责任意识,以身立教,做到言行一致,从而正确引导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
2.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教师是做人之道、为业之道、治学之道的传播者,是优秀人才的培养者。教师的专业素质主要表现在知识素质与能力素质两方面。知识素质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基本前提条件。教师应当全面、系统、准确地掌握学科的专业知识,了解相关学科知识和整个知识体系的纵横联系,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只有当教师所具有的知识的广度和深度都远远超出教材内容要求时,教师才能游刃有余地驾驭教学活动,才能厚积薄发、高屋建瓴、深入浅出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能力素质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必备条件。教师要善于对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注重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通过各种社会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认同感。
3.改进教学方法,丰富学生课外文化生活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更多的是注重“言传”,用语言来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而今,教育的教学方式在改变,教学方法也应当与时俱进。教师应丰富学生的课外文化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引导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然后对问题进行自主探究,从而满足他们的物质文化需求以及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的需求。通过活动来提升自己的价值观念以及社会责任感,如此,思想品德教育才能达到预想效果。
作者:安婷婷 单位:渤海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孟庆男,马宝娟,谭咏梅.思想政治(品德)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How to carry out 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for high school students
Wu Tong-en
【Abstract】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needs to be strengthened, they showed all the worrying phenomenon, should arouse the concern of the whole society and thinking, in recent years the rise of juvenile delinquency, weariness team continues to expand, and now most of the students is the only child , some of it is left-behind children, adolescents, their parents are not around, the process of inter-generational dependency is full of spoiled, there are some basic moral prominent issue. Self-centered, in the "caring" has done worse. This part of the performance of students everywhere, "way", "selfish." "Joneses" mentality, manifested in than to eat, than to wear than playing on. Concept of weak labor, labor in which most students are either indifferent or duplicity. Whether it is school, family, or society as a whole has a duty of care to their healthy development.
【Key words】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moral
初中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同时也是思想意识、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的时期。他们在这一时期所受的教育,所形成的思想品德,对他们的一生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对他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忽视。我们必须按照教育规律和德育教育要求,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及时对他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样才有利于他们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一、充分利用思想品德课这块主阵地
思想品德课是有系统、有计划、有步骤,并结合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进行德育教育的有效手段。因此,学校要认真上好思想品德课,并坚持贯彻落实主席在全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理论联系实际,用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及优秀品质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认真抓好五爱教育,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大讲主席倡导的“八荣八耻”,使广大青少年能够明辨是非,树立远大的理想。
二、必须把思想品德教育放在各项工作之首
怎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呢?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先要塑造好青少年一代美好的心灵,使他们懂得如何做人,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此外,我们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的道德理想信念教育,集体主义观念的情感行为教育,从整体出发,点滴做起,把思想品德教育真真正正落到实处,只有这样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遵纪守法教育不可少
法律是由国家行使立法的机关依照立法程序制定的,受国家的强制力保证执行的行为规则。没有严密的法律制度,社会主义民主就不能实现。所以,加强法制教育,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客观需要。
同样,在一个学校里,无规矩不成方圆,中学生必须学会遵纪守法。纪律是在集体中以规章制度、守则、条例等形式明确规定出来的行为规范。没有纪律,集体就不能从事有秩序、有效率的活动。没有纪律的保证,学校就不可能取得教育和教学的实际效果。
由于初中生对法律知识知之甚少,往往意识不到自己的社会责任,他们常认为法律是对成年人的要求,很少把自己的行为和法律联系起来。因此,我们应针对学生的这种心理进行知法、守法、与不法行为作斗争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成为遵纪守法的好公民,这是学校在任何时候也不能忽视的事情。
纪律和法律虽然在要求、范围、年龄、方式上有所不同,但都是对个体在道德行为方面强制性的约束。因此,学校在进行遵纪守法教育时,应该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
四、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系列化
我们要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就需要学校把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系列化,符合学校的实际情况,长期稳定地开展下去。这就要求学校必须对学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使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尽职尽责的敬业精神。此外,还要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包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不怕挫折、诚实守信、积极进取,特别是中华传统美德的养成教育,增强学生尊老爱幼、尊敬师长、孝敬父母的礼仪修养,加强五自教育,即自我、自理、自信、自立、自强,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生活、劳动、创造等方面的能力。
五、整合力量,更新手段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思想品德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往往给人以务虚之感。我们通过大量的实践证明,要想避免思想品德教育空泛,光靠我们学校单方面的努力是不行的,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只有家庭、学校、社会三方有机结合,才能达到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另外,目前思想品德教育内容空泛,教学方法陈旧,并不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感、认同感,要想将思想品德教育的成效提高到一个新阶段,需要我们高度重视现代教育手段的应用,比如,校园网络、电脑室、多媒体室等,还可利用第二课堂、专题教研、社会调查等活动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同时,我们要将课堂教育社会化,使知识性与趣味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
中学思想品德课是一门以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人文精神为主的课程,在中学德育工作中居于特殊重要的地位,在实施德育渗透方面有很大的优势。创设师生平等、互相尊重、共同创造的教学氛围,能使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主动学习,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实现人文教育,是德育课程的目标。笔者认为,德育老师应注重提升自己能力,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注重师德师风建设,从以下几方面努力,做好中学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
一、加强中学教师的师德培育
作为一种职业道德,教师师德与其他职业道德相比,具有道德意识的高要求、道德行为的榜样性、道德影响的深远性等特点。正因为如此,教师的师德培育在整个教育活动中占有首要的核心地位。它是以中学教育活动的特点和规律为依据,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系统地把中学教师的道德原则、规范和准则灌输到教师的意识之中,使之自觉地实行自我监督、调节职业行为、履行职业义务的过程。
应该认识到,提高道德认识是中学教师师德培育的前提和起点,培养道德情操和锻炼道德意志是中学教师师德培育的中介和必要条件;确立道德信念是中学教师师德培育的核心和关键;养成道德习惯是中学教师师德培育的归宿和结果。而从现实效果看,能否具有高度的责任心是师德培育的基础。因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质和核心是直接塑造人,是把人塑造成能独立进行道德判断、道德自律并自觉承担道德责任的人。因此能否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对中学教师师德的培育关系重大,关系到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
二、积极开展心理建康教育
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生理、心理发育和变化,他(她)们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心理困惑或问题,帮助他们克服心理上的障碍,解决他们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我们要深入学生,深入实际,做细致耐心的思想工作,坚持“三个贴近”原则,培养他们健康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一是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名利。二是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困难与挫折。三是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批评。四是教育学生正确处理好同学之间的关系。心理健康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先决条件,一个人只有心理健康,才能品德高尚。
三、课余时间也要注意加强思想品德教育
课堂时间学生的行为因受到课堂纪律的约束。因此,学生很多行动都没有表现出来,但课余时间里他(她)们无所拘束,各种各样的行为毫无顾忌地显露出来。这时教师就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一言一行。积极向上的、健康的思想行为就予以充分肯定,那些消极的、庸俗的行为老师要陈述利害关系,耐心的正确地引导,让学生在学校这块圣洁的土壤中健康成长。
四、充分运用各种方式开展思想道德教育
学校要充分运用广播、影视、板报、宣传橱窗等方式宣传介绍古今中外的杰出人物、道德楷模和先进典型,激励学生崇尚先进、学习先进。通过评选三好学生、优秀团员和少先队员、先进集体,开展学雷锋、树新风、献爱心、助人为乐等活动,为他们树立可亲可信可敬可学的榜样。通过组织观看革命传统影视节目,组织参观当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革命遗址,以及请老革命、烈军属、校外优秀辅导员作专题报告,讲革命传统,介绍亲身经历,使学生从榜样感人事迹和优秀品质中受到鼓舞,汲取力量。
实践感悟是打开少年心灵、培养优良品质的钥匙。把掌握思想道德知识和进行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寓道德教育于生活实践之中。根据不同层次的中学生的特点,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比如:组织郊游、踏青、野营等户外活动,使他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的情感;成立“志愿者服务队”,走进社区,走上街头,提供各种的义务劳动,使他们感受到劳动的艰辛、合作的重要,增强热爱劳动、热爱集体的观念;参与“同在一片蓝天下,我们共成长”的手牵手活动,城里的孩子帮助务工农民子女,使他们感受到“帮助别人,快乐自己;奉献社会、实现价值”的人生真谛……这些活动的开展,使他们有了发挥特长、张扬个性、感悟生活的机会和舞台,在实践中将优良的思想道德转化为自己的品质,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使知行得以完美结合。
五、美化校园环境,提升文化品位
学校应把美化校园环境,提升文化品位作为推进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增强环境育人功能。有条件的学校可聘请专家学者进行科学论证、精心设计体现时代风格、富有教育内涵的校园文化景观,使学校的每一处都能洋溢浓厚的文化气息,使青少年学生一走进校园就能感受到优美环境的熏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探索班级文化、走廊文化、板报文化建设的新形式、新思路,使校园的每一面墙都能激励人向上,每一个角落都能发挥育人的功能。通过在校园广播、板报画廊中开辟校内新闻、学生习作、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法制宣传等专栏,加强学生的自身教育、自我管理,营造健康、宽松、和谐的环境和氛围。
六、利用信息杜会的先进技术,全方位渗透思想教育内容
网络作为重要的传播媒介,虽然给教育带来了诸多问题,但其对教育积极的推动作用是难以估量的。教师可以通过声情并茂的形式,为学生创设教育情景。同时,网络丰富了思想品德教育的资源,使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性、可效仿性,为其思想品德的形成提供了理论的、事实的依据。更重要的是网络改变了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模式,优化了思想品德的教学过程,活化了死板的教材形式……而这一切不仅要求教育工作者自身要不断学习,掌握各种知识技术,更主要的是怎样组织、指导学生利用这一技术,将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的人才。
总之,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必须坚持我国教育工作者在长期实践中所总结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情,持之以恒”的思想工作教育经验,力戒简单粗暴、草率行事的短期行为。只有教育工作者方法得当,才能更好地促进中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中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关系到革命前辈开创的社会主义事业是否后继有人的大问题。总得来看,我国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是好的,但是,我们还应该清醒地看到新时期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状况也存在不少问题,与我们所处的社会和时代格格不入,非常不协调,着实令人担忧。以上存在的问题,追根溯源,是由于目前三个方面即家庭、学校、社会在教育子女、学生、青少年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教育环境等各方面还存在种种弊端和误区。
一、家庭方面
家庭是子女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子女起着潜移默化和言传身教的作用,青少年的品德情操最初是从父母那里观察学习而来的。为了子女的健康成长,做父母的一定要以身作则,做出表率。要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做父母的一定要严格检点自己的言行,以示范引导孩子的成长。
二、学校方面
1.转变观念,建立机制。要切实落实素质教育,引导中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除了国家和政府部门要加大教育体制改革的力度,矫正“指挥棒”的指向外,各级学校也要切实转变思想观念,充分认识到开展德育工作对培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性,肩负起教书育人的责任,从而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学生。为此学校必须建立各种督导和考核机制。比如:各学校要建立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在每学年结束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估,对品德优秀学生颁发单项奖;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等级要作为升入高一级学校的重要指标和录取依据;对省市县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员的评选,必须将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列为重点考察。学校要建立健全德育工作的运行机制,做到责任落实、具体到人。要加强对教职工履行育人职责的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职称评定、评选先进的重要依据。对优秀学校领导的考核,也要把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纳入评价指标体系之中。
2.加强教育,规范管理。学校教育是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建设的主渠道。当前,要抓好以下两个方面的教育:一是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课堂教学中,各学科要根据各自的特点,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中国历史特别是近现代史教育,引导广大中学生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传统,了解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和中国人民进行的英勇斗争,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培养崇高的爱国情操和优良的思想品质。同时可结合每年的弘扬民族精神月进行专题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爱国情操。二是进行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可开设法制课,聘请优秀政法干警为法律顾问、法制宣传员,对学生进行法律、法制宣传教育,使广大青少年学生从小学法、懂法、守法、用法,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可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开设心理咨询,办好心理健康专栏,有针对性地对青少年进行青春期生理教育和性知识教育,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帮助他们排解心理障碍,引导学生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解除不健康心理对其学习、生活的影响。三是加强集体主义教育。人的个性发展必须反映社会的需要,但人的个性与社会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所以必须提倡“我为人人”的崇高风尚。
3.环境熏陶,实践感悟。要把美化校园环境、提升文化品位作为推进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增强环境育人功能。有条件的学校可聘请专家学者进行科学论证,精心设计体现时代风格、富有教育内涵的校园文化景观,使学校的每一处都能洋溢浓厚的文化气息,使青少年学生一走进校园就能感受到优美环境的熏陶。
三、社会方面
一、体育课
体育课是体育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主要使学生掌握体育与保健基础知识,基本技术、技能,实现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体育课的教学任务和学校体育的总任务是一致的,包括:锻炼学生身体、增强体质;传授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对学生进行思想和道德品质的教育。这3个方面是有机联系的一个整体,必须协调一致,全面贯彻。体育课是通过学生的身心活动,在学习和掌握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的反复练习中,锻炼学生的身体,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这是体育课的主要特点。体育课的另一特点是学生在上课时,思想和行为的表现较多、较为明显,比其他课程提供了更多的进行思想和道德教育的机会。
二、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思想品德形成
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必须先了解体育教育的“六性”,即:集体性、表现性、竞争性、规范性、实践性和交往性。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通过贯彻课堂常规和教材的特点,严密课的组织教学,处理好突出事件,发挥集体力量等,把思想品德教育贯穿体育教学之中。
首先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利用教材中的知识和生动、形象、鲜明的事例,去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激发学生自觉学习、自觉锻炼的习惯。在运动中各种突发事件都需要运动员迅速做出判断,并果断地处理,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有目的地培养学生果断性,提高学生处理事件的能力。其次还要培养学生自制力和坚忍不拔的意志;高尔基说:“小小的克制也会使人变得强而有力。”在体育课中,集合时要求做到“快、静、齐”;800米跑,“极点”出现时要求“坚持坚持”;队列练习要求“步伐一致”;通过长期的严格要求,每一次的坚持练习逐渐培养学生自制力和坚忍不拔的意志。
三、如何加强体育教学中的思想教育
在体育教学中,做好思想品德教育,要求老师,除必须具有敬业精神外,还要有一颗爱心,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教学语言要形象化,多表扬鼓励赞美,少批评指责抱怨。对体质弱的学生千万不可讽刺挖苦,打击他们的积极性,伤害他们的自尊心,要耐心地辅导,手把手地教,也可安排与体质好的学生结伴,对他们微小的进步都要及时的给予表扬鼓励。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实践,就以几个方面进行简单探讨。
教师的自身榜样教育,教师的思想品行和业务水平,包括文化素养、教学风格、言行仪表、工作态度和职业道德品质都对学生产生影响。当学生意识到从教师身上看到他们所希望的形象时,就产生了积极的榜样教育的效果。如课堂教学中,教师勇于吃苦,不怕累,不怕晒太阳。不怕风吹和寒冷,工作认真负责,准备活动和同学们一起做。示范认真规范,尽量满足同学们的要求,练习是积极为同学们当陪练,耐心帮助差的学生等。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先做到,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激励同学,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在体育教学中要搞好思想教育,教师除了必须具有敬业精神外,还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独运匠心,使学生在快乐中得到知识,得到锻炼,受到教育。这才是体育课中思想教育的目的所在。
社会在进步,教育在发展,随着家庭电脑拥有量的逐渐增多、学校信息技术课的日渐普及,上网在中学生中已不再是个别现象,而是中学生学习、休息和娱乐的主要方式,是带有普遍性的行为。网络高效、快速、方便、独特的交流方式与当代中学生偏于好奇、乐于幻想、追求独立的要求相吻合,网上媒体、网上教育已经对中学生的思想认识产生重大影响。中学教育者必须面对挑战,从实际出发,正确引导,把思想品德教育与网络技术有机结合,有策略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网络对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影响
首先,网络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影响越来越大。正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生观世界观正在形成,他们的道德实践处于老师、家长、同学的监督之下。学生压抑的道德情感难以释放。渴望情感的交流与宣泄,向往异性,追求新鲜、刺激。而开放的网络世界,为他们提供了情感得以无拘无束地释放的空间,极大地满足了她们的情感及心理需要,因此,很容易把自己网络化,把情感移植到网络中。学生上网的主要方式是聊天和游戏,长期的网络交往混淆了他们的虚拟世界和现实生活的交友道德标准,当他们真正面对面地时候,却不知道该如何与人交往,逐步导致人际关系的疏远,造成了情感的迷失,从而使个人产生紧张、孤僻、冷漠及其他心理健康问题。
其次,影响学生的道德意志和社会责任感。网络对中学生有极大的吸引力,学校目前有限的网络教学远远不能满足充满好奇、急于动手的中学生。而社会上的网吧为商业利益所驱动,内容庸俗和管理上的不负责任,事实上蚕食着学生的道德意志,为不良行为的滋生提供了土壤。正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容易接受新事物,自律能力、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较差,容易追求新奇、刺激的事物。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接受网络上的不良信息,对其道德意识及社会责任感都会产生危害。
二、多措并举,强化网络环境下的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1.加强校园网络建设,开拓新型的德育教育阵地
学校是德育的主阵地,理所当然地要承担起青少年教育的主要职责。首先,学校要建设好适合青少年学生思想感情特征和学习需要的校园网,将学生的上网需要和网络行为纳入到校园网中进行直接的管理与指导,用精彩的主页、健康有益的栏目、丰富多样的网上文化信息和活动形式吸引学生,在指导学生文明有效地使用计算机网络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其良好的网络道德行为方式和行为习惯。如把雷锋、赖宁等英雄人物的音容笑貌及其事迹展现在网站;把国内外优秀的影视作品、世界名著搬上网站;在网上建立学生的作品展以及把教师制作的优秀的课件搬上网站等,组织学生有目的的浏览,让中学生在融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于一体的上网活动中,把主流思想和正确的行为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时纠正错误信息,促进学生的品德向预期目标发展。其次,要办好家长学校,提高家长素质,发挥家长在孩子上网过程中的监护作用。要求家长与学校协调一致,对孩子上网的时间和地点做出一定的限制和监管,及时控制可能出现的违规动机和行为,指导并监督孩子理智地处理上网娱乐与上网学习的关系。
2.加强学校网络管理队伍建设,确保网络安全
网络系统的建立、改善,需要既有高尚思想、又具备较高的网络管理才能和信息时代思维方式的教育队伍。要建设这样一支队伍,第一,作为学生德育工作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应及时接受新思想新观念,调整工作手段。第二,广大教育工作者应熟练掌握并运用互联网这一新的传播媒体,使其成为我们工作的重要工具。一方面,运用软件技术屏蔽不良网站信息,阻挡不良信息于校门之外;另一方面,建立和推荐学生喜闻乐的优秀网站吸引学生,用潜移默化代替正面说教。第三,加强理论素养的培养,加强网络知识的培训,使每位教育工作者既成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者、又成为信息收集传播者和网络管理者。教师要成为深受学生欢迎的“网上教师”,成为深得学生信赖的“网友”,加速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3.给学生更多的关爱,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学生心理问题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就有可能导致品德上发生问题。教育者要关心、理解、尊重、信任学生。这里的关心是指从内心深处的真正的关心,多一点信任,多一点谅解,多一点时间,多一点方法去了解、勾通、激励、宽容、提醒学生,做到“春雨润无声”。如学校在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方面可以做这样尝试:利用网络隐蔽性的特点建立心理辅导网站、博客等,聘请有经验的教师担任学生心理辅导员,定期上网与学生交流,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网上心理咨询辅导可以及时、快捷地为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对于缓解学生的心理紧张和矛盾提供方便。
4.开设网络道德课程和网络法制课程
学校要把网络法制教育和网络道德教育作为中学德育的新内容。学校开设网络道德课程,制定网络道德体系,让学生掌握网络道德的行为规范,强化他们的网络道德意识和网络道德的责任感,以此防范网络对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产生的不良影响,促进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
关键词 思想品德教育;责任意识;培养
一、责任意识
责任意识就是一个人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并且能够自觉地去履行自己的职责和应尽的义务。例如学生在小的时候就应该快乐生活、努力学习,再长大了以后就应该承担自力更生和赡养父母的责任。责任意识一个人明白自己究竟应该干什么的清晰思想印记,而这个意识并不是天生就有的,这个意识需要去教育引导和灌输启发。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就是在培养学生成长所需的精神品格中,对于学生的思想意识进行教育与启发。主要通过老师的讲解和学生的理解,并且在日常的生活中,结合学生所看到的具体事件,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和培养。比如说在迟到和送老人回家这样的两难选择时,老师就要引导学生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白自己是一个学生,准时上学不迟到是学生的责任和义务,在这两者之间要实现巧妙地平衡,不能顾此失彼,这样才是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重要表现。
二、责任意识的培养的重要性
现代中学生的生活条件逐步提高,家庭中都是以独生子女的身份受尽宠爱,所以在与社会的交流和交往中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丧失了基本的生活交往和独立生活的能力。初中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针对现代中学生的特点进行课程设置和教材选编,七年级下册的初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教材首先论述了生命的独特性,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人的基本生活品质:自尊、自立、自强,结合每个章节的概念分析、具体事例论证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让学生在与教材和教师的交流中逐渐实现自己准确的价值定位和人生定向,明白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和义务。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主要就是培养学生的社会生活适应能力,结合近几年社会上的初中学生发生的恶性事件,对于初中生的思想品德进行教育,对于培养我国未来的社会建设的主要力量进行不懈的努力。将整个初中生的思想和责任意识牢固树立起来,对于学生以后的发展有很大的奠基作用。
三、责任意识的培养策略
1.结合教材的主要目标对学生进行思想启蒙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课程设置是层层递进的关系,依靠逐步的累计最后实现总的价值。七年级的思想品德教育主要的培养方向是让学生明白自己应该承担对自己的责任,主要是通过个人能力的提高,让学生明白只有做一个自立自强的人才能更好的与生活和社会进行交流。八年级思想品德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对于法律的责任意识,就是要懂法、守法、维护自己应有的权利,同时应履行自己应尽的法律义务,培养学生在集体生活中不仅对自己负责,还要对他人负责,这是学生在法律意识层面的主要职责。九年级的思想品德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对于国家责任的承担,在承担自我责任和法律责任的基础之上,培养学生对于国家责任的承担,对于培养学生的远大志向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思想就是通过个人连接到社会,最后归于国家责任的培养,那么在教学中就要遵循这样的线索,利用合适的教材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思想品德教育。
例如在进行七年级下册第三课《走向自立人生》这节课时,把握课题的主要教学目标“锻炼个性心理品质,磨练意志,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状态。”通过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来和学生进行交流,对自立的行为和不自立的行为进行区分和比较,对于现代初中生的依赖心理进行分析和改正。比如说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介绍一下自己在家里能够干什么,会不会洗衣服,会不会帮爸爸干活,会不会在犯错后主动承担错误,这些都是可以在教学中运用到的策略。培养学生的自我生活和自我学习的能力,减少家长对于孩子生活上的帮助和溺爱,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并且和学生家长进行交流合作,实现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独立,真正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
2.老师以身作则和学生进行合作交流
我们常说为人师表,老师通过日常生活的细节来展现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无形中就给学生树立了榜样示范作用,而且对于教材中的相关教学可以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来实现引导和教育的作用。在九年级第四课《保护环境》的教学中,可以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声音影像功能,通过视觉直观的信息体验来感受现代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并且让学生在讲一下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污染环境的现象或者自己是如何保护环境的,老师在学生们的发言之后,做出总结和提出建议,以自己生活中的细节来向学生展示可以从哪些方面保护环境,还可以让学生组织实地的考察和调查,通过真正的实践活动了解环保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地承担社会责任。
3.关注时政和生活
培养学生对于时政和生活的关注度是培养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再完美的案例都是来自于社会,在深刻的理解都要应用于实践,所以学生只有关注自己生活和学习的环境,关注自己周围发生的真实事件,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对于自我责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国家责任意识的重视和实践。例如近几天是中国两会召开的重要时期,老师可以让学生观看两会的会议内容,将自己认为印象深刻的提案记录下来,并且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样就能培养学生对于社会责任和国家责任意识的培养,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
结语
本文通过对学生责任意识的基本论述,结合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课程的设置特点,提出了三个方面的培养策略,相信一定能够对初中生的思想品德的培养提供一些帮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