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病人护理时的注意事项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20 14:59:4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发热病人护理时的注意事项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发热病人护理时的注意事项

篇(1)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0)02―0099一01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人50例,男性40例,女性10例,年龄56―86岁.其中急性粟粒性结核2例,浸润性结核6例,肺结核并发慢性感染疾病7例,肺结核大咯血1例,干酪性肺炎18例,肺结核继发肺内细菌感染16例。

2 热型分析

稽留热:体温一直高达39℃以上,而波动幅度很小,24h内体温相差不超过1℃。常见于急性粟粒性结核、干酪性肺炎。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h内温度可大于2℃~3℃,而最低温度始终高于正常。常见于干酪性肺炎。迁延性低热:指口腔温度在37.4℃~38"C。常见于浸润性肺结核、肺结核并发慢性感染。

3 护理方案

3.1根据病人的病情、病史、文化程度、生活习惯制订详细的护理计划。

3.2密切观察病人的病情,体温在39度以上应每4小时测T、P、R一次,39度以下每日测4次.待体温恢复正常三日后,可改为每日测量二次。根据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护理计划。

3.3发热病人新陈代谢增快,老年人消化功能减退,宜为患者提供清淡、易消化、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的流食或半流食,以保证电解质平衡,还应提供多纤维食物,保证大便通常,避免用力排便引起呼吸困难。

3.4病人体温过高时可进行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酒精擦浴、冰袋冷敷等。酒精擦浴的溶液浓度为25%~35%,温度在27―37℃,以拍式在腋窝、腹股沟、胭窝等血管丰富部位擦浴。温水擦浴温度以32―34"C为宜,擦浴时间均在20分钟左右,在擦浴的过程中密切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如发现病人呼吸急促、面色苍白、脉搏快速等,立即停止擦浴,给病人保温护理

3.5病室环境宜安静、通风,温度保持在18―22℃,湿度在50%~70%,每日进行空气消毒,痰液集中消毒处理,被褥应经常暴晒。病人汗湿的内衣要及时的更换,保持皮肤清洁,防止感冒及其他感染的发生。

3.6保持呼吸道通畅,有痰时鼓励患者咳嗽,将痰液排出,如痰液粘稠不易咳出,护理人员用手扣击患者背部帮助将痰液排出,或者雾化吸入稀释痰液将痰排出。鼓励患者多饮水,以利于痰液排出并补充水容量,每天饮水不少于3000ml,以免引起患者虚脱。

3.7发热病人氧消耗量增加,而老年肺结核病人的肺组织病损严重,摄氧能力降低,根据病人的缺氧程度,给予合理的氧流量,帮助病人减轻缺氧症状,缓解病情。有些患者错误的认为氧流量越大越好,常自行加大氧流量,从而引起呼吸道干燥、氧中毒、肺不张等副作用。向患者及家属宣教合理用氧及氧疗的注意事项,避免不良反应发生。

3.8心理护理,老年肺结核患者病程长,长期住院治疗容易产生消极、悲观情绪,又因发热导致病人增加恐惧、紧张、不安心理,因此护理人员要尊重老年患者,多与患者沟通,增加下病房与病人交流的时间和机会,使病人增加对护士的信任感和安全感给予病人积极的心理支持,满足患者的合理需要。引导患者增加乐观、向上情绪,积极配合治疗,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9药物降温,持续高热不退患者,遵医嘱药物降温应严密观察用药反应,护士应了解退热药物的成分、药理作用和禁忌证等,避免发生不良反应及过敏反应,还应注意用量不易过大,以免大量出汗引起虚脱。在治疗发热的同时,要坚持抗结核药物的应用。

篇(2)

结论:疫情出现时,发热患者存在严重的焦虑、恐惧心理。进行心理干预,能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增强机体免疫力,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1.268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1-0164-01

近几年,随着“非典”、甲型流感、禽流感等传染病相继发生,人们逐渐了解了这些传染病的发病症状、预防和愈后等知识。但是当有病例出现时,大部分发热病人就易产生一系列的负面心理,影响到疾病的康复。作为医院发热门诊的护理人员必须了解患者的心理特点,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帮助他们减轻紧张情绪,使他们安心接受治疗,早日康复。

1 常见的心理问题

1.1 恐惧、紧张心理。非典疫情结束后,发热病人必须进入发热门诊就诊。由于被隔离留观,社会角色发生转变,正常的工作学习生活秩序被打乱。尤其在有疫情出现时,对去医院看病产生恐惧心理,埋怨自己怎么不小心就发烧了,同时又担心万一不是传染病,去发热门诊就医是否会被传染上。常常表现出坐立不安,不知所措,迫切希望得到医生帮助,及早给予准确的诊断。

1.2 焦虑、怀疑心理。发热常使患者感到极度不适。被置于发热门诊,没有亲人在身边照顾,表现出焦虑情绪。加之,发热门诊医护人员的防护措施,加重了患者的心理压力。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患上了传染病,害怕传染给家人、朋友;害怕治疗时间长,是否会有并发症等问题。一般他们听不进去别人的安慰,情绪非常敌视,总是怀疑被误诊、用错药,担心药物的不良反应,总以为意外可能会发生在他们的身上 [1]。

1.3 躲避、侥幸心理。有的发热患者干脆就不去医院就诊,自己在家吃退烧药,不管对症不对症,想着只要体温降至正常就没事了。在家盲目消毒,怀着侥幸心理拒绝留观。

1.4 着急求好心理。多数患者缺乏疾病转归知识和相关医学知识,希望用上药就能药到病除,缩短治疗时间,收到良好的疗效。若病情有反复、疗效不明显时就表现出不能理解,甚至会出现抵触情绪。

2 心理干预措施

2.1 尽早准确做出诊断。患者越早知道自己的病情诊断,就会越早减轻心理压力,有利于身体各方面免疫系统的提高。确切地知道自己的病情,并且治疗后出现疗效,患者心情就会更加轻松,积极配合,安心接受治疗。

2.2 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患者来到一个陌生环境,加之对病情的不了解,易产生孤独不安全感。护理人员首先要主动热情地接待患者,以温和愉快的语言、真诚亲切的问候及高度负责的态度关怀患者,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发热门诊严肃紧张的环境。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用亲切温柔的语言安慰患者,与他们共同分析现状,鼓励患者把内心深处的心理问题讲出来。

2.3 提高心理护理技巧。护理人员不仅要有精湛的护理技术,更应具有丰富的心理知识。细心地观察患者需求,依据不同的心理需求尽量满足患者的需要。患者看不到护士的表情,只能通过声音感觉护士的态度,护士要用亲切、委婉的礼貌用语,主动、热情、细致地做好各项解释和护理工作。告诉他们有相当一部分疾病的发病进展、治疗、预后、转归都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 [2]。鼓励他们积极面对现实,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篇(3)

外感发热相当于西医的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范畴,发病率占儿科疾病首位,其病原体以病毒为主,据统计呼吸道病毒感染中90%患儿表现有发热症状[1],据调查显示大多数患儿家长缺乏此病症的相关知识。健康教育是指通过系统的卫生教育活动,促使人们自愿地改变不健康的行为和影响健康行为的相关因素,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的行为过程,它通过有计划、有目标的教育活动,使患者建立健康意识,主动参与疾病的治疗和康复,减低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2],对改善患者的生理功能状态、精神心理状态、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均有举足轻重的作用[3]。但由于患儿的自我表达能力存在不足,如果家长缺乏相关的医疗知识,在处理孩子的治疗、护理、生活及心理行为等方面问题时往往会存在着不少疑惑和误区,并由此对患儿的生活质量产生诸多的不良影响[4],因此家长的文化程度、对医疗卫生知识的了解,对患儿发热病程有重要的影响。所以,通过对家长进行相关细致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宣教活动,能明显缩短外感患儿发热的时间,有利于患儿治疗与康复。本文报告一组病例的观察结果。

1、临床资料

研究对象为2007年8月~2008年3月在我院门诊就诊的86例外感发热的婴幼儿。其中男45例,女41例,年龄9月~3岁。家长文化程度:初中12例,中专及高中38例,大学以上36例。家长是患儿父母或祖父母。按照家长的文化程度随机分为实验组50例和对照组36例,实验组在治疗的同时实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宣教活动,对照组未接受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宣教活动。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体温、病程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均为无显著性差别,具有可比性(P>0.05)。

2、方法

2.1、教育方式

医护人员对患儿家长进行面对面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可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如发放宣传资料、对患儿家长进行知识普及,以及解答患儿家长提出的各种问题。以语言教育为主,配合演示,发放科普小知识手册,让家长参与健康教育计划中。与患儿家长交谈时使用简明通俗的语言,重点突出、有意重复,必要时可让患儿家长复述要点;对于需要掌握的技能,如物理降温法一定给予患儿家长口头讲解结合操作示范,使家长掌握对高热患儿的护理常识,并让家长演示至正确为止。注意因人施教,针对患者家长知识层次、掌握疾病知识及信息程度不同,对患者家长进行一对一指导,耐心、准确回答并解释患者家长提出的问题,特别是对文盲、年老体弱、理解力差的患儿家长者,给予有效、正确地指导[5]。

2.2、教育内容

2.2.1、就诊前教育

在患者候诊期间,责任护士及时向家长自我介绍,并介绍病区环境,陪护作息制度,呼叫方法,主管医生等,向家长说明发热是很多常见疾病的同一症状,短期、不超过一定限度的发热是有利的,以稳定其焦急、恐惧情绪;对伴有惊厥者,应紧急安置好患儿,按医嘱给予退热、止痉、吸氧等处理。健康教育可使患者家长在候诊期间一方面可接受卫生保健知识,另一方面可减少其在候诊过程中的焦虑、紧张、烦躁心理,以消除患儿因陌生而带来的紧张不安心理,促进护患配合。

2.2.2、检查、治疗过程中的教育

在患者进行各种诊治操作过程中,医护人员可结合患者的具体病情,对其家长进行个别宣教。内容包括:疾病发病原因、治疗方法、并发症预防、常规护理常识、饮食调护、物理降温的操作方法、用药常识及注意事项等。如指导家长给患儿足够的营养和水分,合理膳食,可给患儿牛奶、豆浆、米汤、稀藕、肉汁、菜汁、果汁、红枣汤、麦片等;提倡母乳喂养,生活有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年长儿要有适当的体育锻炼,以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居室要清洁通风,保持一定的湿度和温度,避免去公共场所接触传染源,预防呼吸道感染。指导患儿家长注意观察病情,如发烧、咳嗽、咳痰、呼吸加快、喘息、精神不佳等,及时发现掌握患儿的病情变化;教会掌握常用退热方法,首选物理降温法,宣传物理降温方法、好处、注意事项,让患儿家长与责任护士共同参与操作,使其增加对护士的信任。效果不佳时,按医嘱使用退热药物,告知药物的作用,不良反应,服药的方法和时间,给药途径及剂量的精确、注意事项等,观察用药后的疗效,对高热患儿使用退热药后应多饮水。

2.3、教育及评价方法

根据患儿家长文化程度,个体选择内容进行健康教育,医护人员利用每次与患儿家长接触的机会,与家长进行面对面交流,视患儿家长学习能力及掌握情况给不同深浅的内容,对患儿家长未掌握的内容进行循环式重复教育。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分别测定实验组和对照组患儿的热退时间,制定退热时间表,对所有患儿家长解释清楚统计要求,按时回收退热时间表。

3、结果

两组的热退时间结果见表1。经u检验,P

4、讨论

篇(4)

随着护理学专业的迅速发展,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护理专业的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教材也更符合中职学生知识层面的需求,以“必须、够用”为原则,力求教材内容精炼实用、详略得当,使学生易于学习。

《护理学基础》主要介绍护理学基本理论和护理基本操作,内容广泛、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知识发展水平和教学规律[1]。但我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发现,有些操作手法在不同的教材版本中各有不同,究竟哪种手法比较好,难以判断,这为教师的教学和临床护士的工作带来困惑。

例如冷热疗法是临床常用的物理治疗方法。是利用低于或高于人体温度的物质作用于人体表面,通过神经传导引起皮肤和内脏血管的收缩或舒张,改变机体各系统的体液循环和新陈代谢,达到治疗目的。其中冷疗技术包括局部用冷和全身用冷,也是高热病人降温的一种非常好的方法[1]。

发热是机体对各种有害刺激的防御反应,而高于39℃(腋下温度)的发热则使机体基础代谢率增高,循环加快,心脏负担增加,呼吸频率加快,机体消耗增加,各系统功能发生障碍。长时间高热可损伤脑组织,故积极控制高热,是治疗原发病的重要环节[2]。而物理降温,无毒副作用更适用于临床,其中的全身用冷效果更好。但全身用冷对手法的要求很严格,若方法不当,病人的体温不降反而会升高。就是由于临床有些护士手法错误导致结果偏差,所以他们在临床很少使用酒精擦浴。

在全身用冷手法中究竟是擦浴好还是拭浴好?笔者查过1999~2009年大约200多篇有关高热降温方面的文章,研究全身用冷手法的文章几乎没有,所以我把这个问题作为课题来进行研究。我希望通过课题研究,为课堂教学和临床工作提供依据,改进护理工作、提高护理质量。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实验采用类实验性研究中的不对等后测实验法。2009年9月至2009年12月从在山西省大同市第三人民医院内科就诊的、体温高于39.5℃且处于高热持续期的病人中,采用非概率抽样中的方便抽样法选择70名内科高热病人,随机编号,并根据奇偶数随机分为2组,分别采用酒精擦浴的两种手法来降温。研究对象的纳入和排除标准为:①18岁以上(包括18岁)的成年人;②内科病人;③体温高于39.5℃且处于高热持续期的病人;④对冷或酒精过敏者不选;⑤新生儿及血液病高热病人不选;⑥特别是有出血倾向、皮疹、皮下出血点及伴有皮肤损害的病人不选。[3]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采用生物医学测量法,测量工具为玻璃汞柱式体温计。取得医院及科室领导对本次调查的同意、支持及协助,符合本研究标准调查对象的知情同意,培训3~5名操作护士并向其说明操作手法及记录方法,由她们向调查对象询问感觉,并填写实验表格。

1.2.2 干预方法

A组病人采用擦拭的方法:用小毛巾包裹于手掌成手套状,以离心方向来回擦拭皮肤,一定要擦至皮肤发红,才会见效,每个部位3分钟,全过程不超过20分钟。在体表大血管分布处,如腋窝、肘窝、掌心、腹股沟、窝等处延长擦拭的时间,以利于散热;但在身体胸前区、腹部、后项、足底的部位禁忌擦拭,以免引起不良反应[1]。B组病人采用拍拭的手法进行:用小毛巾包裹于手掌成手套状,以离心方向拍拭皮肤,也要拍至皮肤发红,每个部位3分钟,全过程不超过20分钟,其他要求同A组。

1.2.3 注意事项

在实施物理降温的过程中,需注意:①高热寒战或出汗的患者不宜使用全身用冷。因寒战时皮肤毛细血管处于收缩状态,散热少,如再用冷酒精刺激会使血管收缩加剧,皮肤血流量减少,而妨碍体内热量散发,加重发热。②高热无寒战、无汗者采用全身用冷效果较好。但擦浴过程中要注意防止着凉。③擦浴过程中不能过多暴露病人身体,应该擦哪个部位暴露哪个部位,以防皮肤温度冷却,血管收缩,从而影响降温效果[2]。④操作过程中注意观察病人的反应,如出现面色苍白、寒战,呼吸异常时,应立即停止擦浴并通知医生,给予相应的处理。

1.2.4 资料统计分析方法

降温效果和病人舒适度用率来描述,采用x2检验。利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物理降温后两组病人降温效果比较

由表1可见,物理降温后两组病人体温降至正常率无统计学差别(P>0.05)。

表1 物理降温后两组病人降温效果比较

2.2 物理降温后两组病人感觉舒适率比较

由表2可见,物理降温后擦浴组病人感觉舒适率高于拭浴组病人,差别有统意义(P

表2 物理降温后两组病人感觉舒适度比较

3 讨论

本实验结果显示,全身用冷过程中两种手法经过比较,拭浴的降温效果比擦浴的降温效果好,但无明显差别(P>0.05),全身用冷过程中擦浴组病人感觉舒适率高于拭浴组病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

操作过程中,不论使用哪种手法,都必须使皮肤发红,才能使皮肤毛细血管扩张,血流加快而增加散热,起到降温的作用,否则体温不降反而会上升。这亦是临床许多护士不使用物理方法降温的原因之一。操作过程中,由于皮肤血管扩张,身体大部分血液集中在体表皮肤,内脏血液减少,容易造成心脏循环血量降低而导致虚脱,因此主张操作前先喝热饮料[4]。操作前应与病人进行良好的沟通,以便于护患之间能很好配合,愉快合作。

【参考文献】

[1]李晓松.护理学基础[M].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前言,286,291-292.

篇(5)

摘要:急性上呼吸道感染(acute upp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是由病毒或细菌引起的局限于鼻腔和(或)咽喉部的急性炎症。它是一种最常见的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其中某些病原体感染的上呼吸道感染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如流行性感冒和SARS等。根据解剖部位,上呼吸道感染仅限于鼻、咽、喉和中耳及隆突以上部位气道发生的感染性疾病。流行病学的特征表明,上呼吸道感染不分年龄、性别、职业和地区,每年均有发病;其普通型感冒的特征为起病急、病程短、病势轻、预后好和散在发病;流行性感冒的特征则为发病率高、传播范圈广、易引起暴发流行或大流行,对老年人和有基础心肺疾病患者威胁较大,常可导致死亡,需引起极大的重视。 关键词: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护理 治疗要点 1.普通型感冒的治疗原则 (1)对症治疗 目前对普通感冒症状轻者主张非药物治疗,一般需指导病人多饮水、卧床休息,注意保暖。如症状较重有发热、头痛、全身酸痛等症状者,尤其是老年人或体质虚弱者可酌情给予解热镇痛药物治疗。有咳嗽症状者应口服化痰药,一般不主张镇咳治疗,如因咳嗽而影响休息时,可适当应用。有咽痛者,可应用雾化吸入或口含润喉类含片。 (2)对因治疗 可针对病毒感染应用抗病毒类药物治疗,如利巴韦林、吗啉胍等。一般如无合并细菌感染可不用抗生素。某些中成药对抗病毒感染也有一定的作用,如板蓝根冲剂、清热感冒冲剂等。 2.流行性感冒治疗原则 流行性感冒应采取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早隔离的基本原则,以限制感染扩散。具体措施有三个方面:一是及早应用抗流感病毒药物治疗,即应在起病的1~2天内使用抗流感病毒的药物,如金刚烷胺及其衍生物金刚乙胺和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类的药物;二是加强支持治疗和预防并发症,尤其是老年人和儿童应特别注意,密切观察并发症,并注意休息、营养支持等;三是合理应用对症治疗药物,如退热、止咳、化痰、缓慢鼻黏膜充血等药物治疗,但儿童和青少年应忌用阿司匹林等其他水杨酸类药物,以防止不良反应出现。 护理 1.护理评估 (1)病因评估 主要评估病人健康史和发病史,是否有受凉感冒史。对流行性感冒者,应详细询问病人及家属的流行病史,以有效控制疾病进展。 (2)病情评估 主要评估病人的症状和体征,并密切注意进展程度。如是否有咽部不适感、发热、咳嗽、咳痰、疼痛、水电解质失衡等。尤其注意对发热病人的体温、持续时间、伴随症状以及用药情况需进行详细评估。 (3)健康行为与心理状态评估 重点了解病人对流行性感冒预防知识与健康行为掌握的程度,以及患病后病人的主要心理问题,如焦虑、紧张等。 2.护理诊断 根据病人问题可提出如下护理诊断。 ①舒适状态改变:与咽痛、发热有关;②清理呼吸道低效:与老年体弱或痰量增多且黏稠有关;③焦虑:与影响正常生活质量有关;④有水电解质平衡障碍的危险:与病人发热或失汗过多有关。 3.护理目标 (1)保持呼吸道通畅。 (2)保持舒适状态。 (3)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4)解除焦虑。 4.护理措施 (1)注意呼吸道隔离,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时开窗通风,每天3次,尽量减少外出。 (2)做好对症护理,督促病人多饮水,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注意保暖,高热时给予物理降温,咽痛、声音嘶哑、痰多黏稠时给予雾化吸入,有痰及时咳出,防止痰液淤积。 (3)防止并发症。如听力减退、外耳道流脓或头痛加重、脓涕、鼻窦有压痛等,应警惕中耳炎和鼻窦炎。发现有关症状应给予高度重视,以防延衰治疗转为慢性疾病。 (4)感冒症状消退后,进行体育功能锻炼。吸烟者应忌烟,随季节变换承时调整衣着,适时注射流感疫苗,注意营养摄入,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5)做好心理护理,解除焦虑情绪。症状明显时注意卧床休息。 (6)预防心肌炎发生,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及易导致病毒性心肌炎,儿童多见,应加强护理,做好预防。 ①注意休息 以减轻心脏负荷,改善主肌代谢及心脏功能,促进心肌修复。 ②注意合理饮食 避免暴饮暴食,禁止食辛辣、有刺激性和过于肥腻的食物,预防便秘,以免用力排便, 增加心脏负担,但要保证进食质量。 ③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心肌损害较重者表现为心律失常、早搏、传导阻滞者,注意经常评估生命体征、面色神志的变化,对有胸部不适、心悸、腹痛等症状的病人应警惕。 ④对有上述症状者要及时检查心电图和心肌酶谱,并注意其动态变化。 ⑤注意药物护理 控制输液速度和液体入量

[1] [2] 

,以免增加心脏负担,输液时要注意使心率保持在正常范围。输入营养心肌药物时,会引起穿刺部位疼痛,做好心理护理。 .健康教育 上呼吸道感染属于呼吸道传染病,由于发病时症状较轻常易忽视。因此地,做好健康教育,加强对疾病的预防和处理是十分必要的。 ()加强社区居民的疾病相关知识的教育,广泛开展预防疾病的科普宣传,提高全民的疾病防治意识。 ()讲解药物预防和接种疫苗的重要意义,指导正确使用流感疫苗。 ()强调遵医嘱用药及用药注意事项;介绍多饮水和物理降温的意义;指导正确使用雾化吸入药。 ()指导病人发病期间合理休息,疾病恢复后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个体抗病能力。 参 考 文 献 孙玉琴,程洁琼;布洛芬混悬液用于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高热的观察及护理[J];护理研究;年期 文章屋在线:wzk.co

    

篇(6)

风湿热病人必须卧床休息,出现呼吸困难时,给予半坐卧位;长期卧床者,尤其是水肿病人,要定时协助翻身,预防压疮的发生。对关节肿痛者,应让其保持舒适,采取热敷、按摩、理疗等方法改善关节局部的血液循环,减轻疼痛。病人活动感觉疲倦时予以适当的协助,避免过度劳累。必要时给予氧气吸入。同时,限制探视,以保证病人有充足的睡眠。禁止有感冒、发热及上呼吸道感染者探视。

2 饮食护理

①应以少量多餐为原则。限制脂肪摄入,少食腊制品和罐头食品。取清淡、高蛋白、高糖饮食和高维生素、易消化食物来维持营养,以对抗发热和感染。②鼓励病人多喝水,预防发热导致脱水。③如果病人有充血性心衰的征象,应摄取低钠饮食,限制水分摄入。④可进适量蔬菜、水果等纤维食物,保持排便通畅,不偏食、挑食。

3 症状护理

1)胸痛:心绞痛发作时,应立即停止活动,卧床休息,注意胸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以及有无伴随症状,遵医嘱给予硝酸酯类药物并观察用药后效果。

2)发热:做好皮肤护理,多汗者应及时更衣,防止受凉,预防呼吸道感染。给予清淡、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体温过高者应给予物理降温或遵医嘱给予药物降温。

3)水肿:严格控制入量,减少水、钠摄入,详细记录出入量,每天测量体重,观察体重变化。遵医嘱给予利尿剂,观察用药后效果,并监测电解质变化。对于卧床的水肿患者,要定时协助翻身,注意保护皮肤,防止发生压疮。

4 用药护理

心脏瓣膜病病人需长期服药治疗。因此,须告知病人坚持服药的重要性及服药注意事项。

(1)用水杨酸制剂如阿司匹林时,应告知病人饭后服用,并注意是否有食欲下降、上腹疼痛、排黑粪等情况发生。

(2)服用激素时应向病人讲明服药的目的,并要求其按医嘱定时、定量服药,不可随意加量、减量或突然停药。注意病人有无血压升高、血糖升高、溃疡生成或发生感染及情绪、行为变化等情况。

(3)服用地高辛,告知病人洋地黄制剂的治疗剂量和中毒剂量接近,易发生中毒,当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心悸、头痛、黄绿视、视力模糊时可能是中毒反应,应及时告诉医生。在服用洋地黄制剂前应先数心率,若

(4)服用利尿药,应详细记录每日出入量,观察体重与水肿变化,并注意利尿剂的副作用如低钠、低钾、低镁、低钙等,低钾时可出现恶心、呕吐、腹胀、肌无力及心律失常;低钠时可出现肌无力、下肢痉挛、口干;低钾低氯性碱中毒可出现神志淡漠、呼吸浅慢等。出现低钾时鼓励病人多食入含钾丰富的食物如橘子、香蕉、苹果、鱼、肉和青菜,必要时口服钾盐。

(5)服用抗凝剂,应向病人说明抗凝治疗的重要性。注意监测国际标准化比率(INR),向病人说明在开始抗凝后1~2周内,为了调整抗凝药的口服剂量,一般1~3日左右抽血查 INR,使之维持在2.0~2.5。指导服用抗凝药患者的饮食,避免食用含大量维生素K的深绿色叶菜如菠菜,以免影响抗凝效果。严密观察有无牙龈出血、皮下瘀斑、血尿、黑粪、月经量增多等,一旦发现及时报告医生,结合INR予以调整抗凝剂剂量。

5 心理护理

心脏瓣膜病大多数为慢性疾病,病情反复发作,使病人及家属承受沉重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因而易产生焦虑、恐惧、消极等不良情绪,护士应关心病人,评估病人存在的心理问题,采取针对性措施,使病人保持精神愉快,避免情绪激动,防止活动和激动而引发急性心衰。护理人员跟病人多交流、解释,让病人树立信心,战胜疾病。

6 并发症的护理

栓塞:以脑动脉栓塞多见,可出现头晕、失语、肢体功能障碍,甚至昏迷、脑疝等征象;外周动脉栓塞表现为肢体末端苍白、疼痛、坏死;累及肺部常表现为突发胸痛、气促、发绀、咯血等;累及肾脏可致肾绞痛及血尿等。对有房颤患者及心脏腔内血栓形成的患者应加强病情观察,重点观察瞳孔、神志、肢体活动及皮肤温度等,有异常及早报告医生并协助处理。

参 考 文 献

篇(7)

接种疫苗前对医生如实回答宝宝的情况。

接种脊灰糖丸(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糖丸)前半小时内不能吃奶、喝热水。

接种后在医院或防疫站观察15~30分钟; 注射疫苗当天不要洗澡;

疫苗都有抗原,要预防宝宝发烧,给宝宝多喝白开水;

一些加入吸附剂的疫苗容易出现红肿、发热、疼痛等症状。家长可用热毛巾对红肿的地方进行热敷

接种脊灰糖丸(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糖丸)后半小时内不能吃奶、喝热水。

密切关注宝宝,看有无异常发烧,注射地方有无异常反应。

绝大多数儿童在接种疫苗后出现的不良反应为常见的轻微反应,是由疫苗特有性质引起的反应,不会造成生理或功能障碍。这种反应可分为局部反应和全身反应两种。

局部反应可表现为红肿、疼痛和硬结,一般不需特殊处理,大多数儿童经适当休息即可恢复正常。较重的局部反应可用干净的毛巾热敷,每日数次,每次10~15分钟,能帮助消肿和减轻疼痛。个别严重的红肿、疼痛反应可酌给小剂量镇痛退热药。

卡介苗的局部反应因其性质特殊,一般严禁热敷或冷敷,以防细菌带入而发生感染。要加强护理,勤换衣衫,防止注射部位破溃化脓。如局部破溃可涂甲紫,严重时也可外用消炎药,预防感染。

全身反应包括发热及其他反应,如烦躁不安、身体不适、精神不佳和食欲减退等。单纯发热而体温不高,只要加强观察,一般不需任何处理。必要时应适当休息,多喝开水,注意保暖,防止继发其他疾病。高热、头痛可给解热镇痛药。出现其他全身反应时,应加强观察,防止继发感染。全身反应严重的,要做对症治疗。退热剂除可退热外,对头痛、头昏、全身倦怠和烦躁不安也有效果。恶心、呕吐应用止吐剂,或给予维生素B;胃痛、腹痛者可服颠茄合剂;腹泻者一般不使用抗生素,可服用吸附与收敛药。

正在发热,特别是高热时,或伴有明显的全身不适的急性症状时,应暂缓接种疫苗,以免接种后加剧发热性疾病。急性传染病的潜伏期、前驱期、发病期或恢复期若接种疫苗,有可能诱发或加重原有病情。慢性疾病的急性发作期也需推迟接种,待好转后补种。1周内严重腹泻的病人要暂缓服用脊灰疫苗。

过敏性体质的人接种疫苗常会引起过敏反应。吃蛋白质后出现荨麻疹、喉头水肿、低血压和休克、腹痛、腹泻等过敏反应的人不应接种某些用鸡胚组织制成的疫苗,如黄热病疫苗、流感疫苗等。对抗生素有过敏史者不应接种含有该抗生素成分的疫苗。

一般来说,以下疾病的患者不能接种活病毒疫苗:免疫缺陷症,白血病、淋巴瘤以及其他恶性肿瘤,因药物引起的免疫抑制等。结核病低发地区不推荐接种卡介苗,有症状的阳性者也不要接种卡介苗。

篇(8)

【中途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349―02

白血病是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是一种由于在造血组织内白细胞无限制地恶性增生,并侵犯和弥散到全身组织器官的急性恶性疾病,具有起病急骤、进展快、病程短、预后差的特点。因正常造血受抑制,主要表现为贫血、出血、感染以及浸润四大症状。治疗除做骨髓移植可能完全治愈外,主要靠化疗来达到病情缓解,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随着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白血病已不再是通常认为的绝症,及时发现、正确治疗及科学的护理给了白血病患者生存的希望。现将近年来我科收治的8例白血病患者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护理措施:

1 心理护理

除了对患者进行常规入院教育外,首先让患者懂得化疗是急性白血病缓解或治愈的主要措施 因此,治疗前耐心向其讲解化疗的目的和意义,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解决措施,治疗中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杨晓敏[1]通过给予舒适护理,如安静的环境,热情的服务,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使病人有良好的心情,充分调动病人的抗病能力,化疗前针对个体情况,全面评估并掌握病人生理、心理、社会状况,与医生沟通合作,制订化疗方案,讲解化疗药物的使用方法、作用、目的、效果及注意事项等并取得家属的支持,使病人以良好的心态配合化疗。

2 化疗护理

2.1掌握给药剂量时间及方法 化疗需要在一定时限内准确给药,严格控制输液速度,正确掌握静脉注射的时间和剂量。

2.2 血管护理 先远端后近端,选择弹性好、较粗的血管,避免选择关节、神经和韧带处的血管,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化疗药物对患者血管、组织损伤大,在静脉注射时会刺激局部血管出现静脉炎,或渗漏至皮下组织引起皮肤红肿疼痛、起泡及组织坏死。因此, 对化疗的患者要有计划选择血管,注意静脉的保护。输注时疑有或发生外渗,立即停止注入,不要拔针,由原部位抽取血液以除去一部分药液,局部注入碳酸氢钠,拔掉注射针,局部冷敷后再用硫酸镁湿敷。

3 对症护理

3.1 发热的护理 白血病化疗后,机体抵抗力下降, 极易因感染而发热。密切观察体温变化,嘱咐其卧床休息,补充热量和水分,减少损耗; 轻中度发热不做特殊处理,如有高热病人可予以物理降温或遵医嘱药物实行降温,禁用乙醇擦浴,保持皮肤衣服被褥床单清洁干燥,防止受凉。

3.2 消化道反应的护理 许多化疗药物可引起恶心呕吐纳差等反应,化疗期间饮食要清淡,少量多餐,必要时,遵医嘱在治疗前给予止吐药物,可减轻恶心呕吐反应。

3.3 贫血的护理 (1)评估贫血程度。(2)重度贫血需要绝对卧床休息,减少机体耗氧量

轻中度贫血或贫血进展速度缓慢病人可下床活动,避免劳累及骤起骤立。(3)给予高蛋白,糖类,脂肪及足够的热量。

3.4 出血的护理 化疗后由于血小板减少,常有出血症状,因此,要注意观察有无新鲜出血点、鼻出血等。注意有无剧烈头痛、呕吐伴视模糊等颅内压升高的表现。尽量避免肌内注射,若不可避免,一定要用干棉球压迫针眼3~5min,当血小板低于20×109/L或有出血症状,应遵医嘱输血小板。

3.5口腔护理 程度评估和制定护理方案,保持口腔清洁,供给营养丰富的食物,避免刺激性食物,防止口腔黏膜外伤,并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合理有效的方法,能促进溃疡早期愈合,减轻患者的痛苦[2]。

3.6骨髓抑制的护理 多数化疗药具有抑制骨髓作用,应加强预防出血和感染的护理,并根据病情给予及时对症营养支持治疗。

4 提高病患生活质量

采取黄杰等[3]一系列护理干预措施,如患者第一次化疗出院后家庭随访、电话随访,每月1次门诊复诊访谈,每月1次举办健康知识讲座等对随机抽取的白血病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家庭护理干预,让家属与患者参与整个治疗过程,自觉的采取防护措施,减轻患者心理应激反应等,从而改善病患的身心健康。白血病的护理需通过严格执行化疗计划,严密的病情观察,采取有效措施,有效地预防或减轻毒性反应,保证化疗顺利进行,进一步的提高病患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篇(9)

发热是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导致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通过提高体温调定点,引起体温升高。按其程度可分为低热,口腔温度不超过38℃,中等热,口腔温度在38~38.9℃,高热,口腔温度在39~41℃,过高热,口腔温度超过41℃。在临床中常见的发热主要是由于机体感染产生炎症而引起的相应症状。为了增加患者的舒适感,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我们对发热病房收治的45例肺炎和上呼吸道感染等发热患者进行了人性化护理,将人文关怀贯穿于整个护理过程,减少了并发症的产生,提高了住院患者的满意度。

1 体温上升期

即体温开始上升的阶段,机体产热大于散热。当体温持续升高到一定程度,表现为皮温升高,皮肤潮红,心跳与呼吸频率加快,病人自觉发冷与口渴,烦躁不安,紧张、恐惧,对发热毫无思想准备。为了提高治疗效果,我们在护理方面首先应做到:

1.1给予患者心理安慰 护士发现患者发热,应立即安慰患者,向患者解释发热的原因、过程和可能出现的相应症状,指导患者需要进行的必要检查及注意事项,使患者有心理准备。告知患者情绪紧张可以使体温继续升高,不利于疾病的恢复。简单为患者采取必要的诊疗和护理,帮助患者解决困难,耐心地回答患者提出的疑问。护士在完成诊治工作外应多陪伴患者,减轻患者的烦恼与孤独,以免长时间见不到护士,产生失望和不安全感。【1】

1.2解除患者痛苦 此期患者感口渴、口干,护士应鼓励患者多饮水,尽量提供含糖盐水,补充大量水及电解质。防止发热后大量出汗引起的虚脱,并可解决患者的烦躁与口渴。

1.3满足患者的需要 患者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寒战、发冷。一般可给患者加盖被子,足部可放热水袋或热宝。待患者寒战减轻,可逐渐减少盖被,以利散热。

1.4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 护士应向患者和家属交代病情变化,使其有心理准备。体温因随时继续上升,要将这一点告诉患者和家属,使其理解产生防范意识,减少患者的恐惧不安。【2】

2 发热持续期

此期产热和散热在较高水平上趋于平衡,主要表现为颜面潮红,皮肤灼热,口干舌燥,呼吸和脉搏加快,食欲不振,全身乏力。伴随体温持续升高,患者出现头痛、头晕、嗜睡、躁动,高热者可有神志不清、幻觉、谵妄、行动障碍等。针对此期在护理上应做到:

2.1给予物理降温 包括冰盐水灌肠,头部置冰帽,温水擦浴,乙醇拭浴。可降低体温保护心、脑、肝、肾等重要器官的功能。因高热患者随时可能出现病情危重及精神症状,只要患者体温下降,伴随症状会减轻或消失,患者也会立即感觉心情舒畅、一身轻松。

2.2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患者因体内丢失大量的水分和电解质需要尽快补充,其用量每天不得少于2500~3000ml。液体量应尽量从饮料中补充,可给患者配制酸甜可口的饮料,有计划地给患者饮用。以促进代谢产物排除,帮助散热。

2.3预防并发症 高热患者由于体质虚弱,进食少,消耗多,应做好患者的皮肤护理和口腔护理。

2.4补充营养 高热时,由于迷走神经兴奋性降低,造成胃肠蠕动减弱。因此,应为患者提供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增加食物中维生素的摄入。护士应鼓励食欲较差的患者进食,保证营养的供给。

2.5合理满足患者要求 高热患者对医护人员有依赖心理,会经常向护士提出这样或那样的要求,护士要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热情的对待患者,不可在患者最需要帮助时,疏远或冷落患者。【3】

2.6增加患者舒适感 因发热期患者常大汗淋漓,衣被浸湿,患者颇感烦躁不安。护士应及时更换床单及衣被,用屏风遮挡提供擦浴的方便条件,保证患者的个人卫生和舒适的需要。

2.7特殊看护 对于躁动、谵妄、幻觉的患者,护士应在床旁守护照料,允许家属的陪护,加用床挡,防止意外的发生。由于发热引起的精神症状,遵医嘱可给予适量的镇静剂进行治疗。

2.8心理护理 护士应多与患者沟通,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对紧张、焦虑的患者可进行松弛训练。

3 体温下降期

此期散热大于产热,患者因体温骤降,大量出汗导致丧失较多液体,年老体弱及患有心血管疾病者,易出现血压下降,脉搏细弱,四肢冰冷等虚脱现象。此期应注意观察和加强护理。

3.1为患者提供沐浴条件 因患者大量出汗导致衣被浸湿,此时,护士要帮助患者洗头、洗澡、更换衣服和被褥,清洁卫生是患者退热后的基本需要,会使患者感到格外舒适,但操作时要注意保暖。

3.2为患者补充足够的营养 患者在体温下降后消化功能得以恢复,食欲增加,此时患者迫切想多进饮食,以促进身体的恢复。应尽量补充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以满足患者的生理和心理需要。

3.3补充足够的液体 患者因退热时大量出汗丢失很多液体,为防止虚脱应及时补充水和电解质。护士应主动提供糖盐水,并鼓励患者多饮。【4】

3.4帮助患者获得自然空气 患者在发热时,经常卧床不起,往往会产生自闭心理。因此,在退热以后,病情允许的情况下护士可陪伴患者外出进行户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欣赏花草树木,有利于病情的康复。

通过对45例高热患者进行人性化护理,反映了提高护士的整体素质是实施人性化护理的关键,建立了良好的护患关系,缓解了患者的紧张、焦虑情绪,使患者舒心、放心的接受治疗,减轻患者痛苦,得到患者信任,人性化护理才能顺利进行并取得满意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玉洁,万杰.发热患者的人性化护理【J】吉林医学,2006,27(4),427

篇(10)

手术室是医院为病人解除病痛,挽救病人生命的重要场所,也是保证各种手术顺利进行取得疗效的重要保障,在病人治疗及恢复的全过程中,往往只重视躯体因素和环境中微生物的致病作用,而忽略了情志调护。情志调护是根据护理心理学的理论,通过护理人员与病人的互动过程,帮助病人获得最佳身心状态的一项带有科学性和技术性的措施。我们应当看到患者也是社会的一员。因此,护理人员要关心病人,体贴病人,针对不同病人、不同心理特点来实施相应的情志调护工作[1]。

1 术前的心理状态和施护调理

在现代医学中手术是治疗外科疾病的一种重要手段,手术治疗前,病人的情志变化对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术后康复有重要作用。术前多数病人怀着紧张的心理进入手术室,由于病人缺乏足够的了解和认识,担心术中疼痛、出血多及麻醉意外等。他们既盼手术时间尽快到来,去除病根,又惧怕手术,有时临近手术日,坐卧不安,吃不好,睡不香,有的会使血压升高影响手术的进行,此时,我们首先动之以情,用和蔼的态度耐心开导,真诚地同情和安慰病人,使其放松情绪;其次是晓之以理,耐心地讲解有关医学知识,告知患者手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简单介绍该手术的麻醉方法,医生的临床经验及该病的治愈率,让手术后的病人进行开导,解除患者的紧张情绪,取得手术的配合。

还有的怀着忧虑心理,手术确定以后,病人心事重重怕手术致残或留后遗症,特别是妇科全子宫及卵巢切除手术的患者,常出现自身脏器的损失感以及术后女性、生育能力、家庭生活等损失感[2],担心夫妻感情破裂,悲观失望,对今后生活丧失信心,对此,我们首先向病人说明该手术的必要性,手术的方法及术中配合,使其对手术有正确的认识。同时我们要用护士特有的爱心体贴病人,给病人以温暖。引导病人面对现实,多给其讲解身残志不残的英雄事迹,并介绍与病情类似而经手术后恢复健康的病友结识,这样有利于病人增强抗病信心和产生乐观情绪,使其积极配合手术。

其次是怀着猜疑心理:病人一般有择优心理,希望自己的手术医师和护士医术精良,医德高尚,害怕遇到不负责的医务人员,使手术失败或出现后遗症等。对此,我们以热情的态度、周到的护理,树立医务人员的良好形象,介绍科室人员的素质,用自己美好的心声去与病人沟通,取得信任,解除猜疑心理,使其用最佳心境去接受手术。

2 术后的心理状态及情志调护

术后的心理状态及情志调护也很重要,患者回病房后,我们热情接待,严格执行全麻或硬膜外麻醉后护理常规,待病人清醒后,要告诉其手术已顺利完成并说明手术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注意事项,使患者解除思想顾虑,积极配合治疗。

由于的作用,术后极少数病人可能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此时,应使其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给予耐心的解释,真诚地帮助他们,尽量满足病人的合理要求,建立良好的医护关系。

有的病人对手术抱有的希望过大,片面地认为术后一切疼痛都能消除。因此,对刀口疼痛或患者仍有不适等不理解。这时,我们在给予适当的镇静、止痛的同时,要尊重病人人格,相信病人的主诉,同情病人的痛苦等,还有助于病例用“宣传”这一手段来减轻疼痛,分散或转移病人注意力,使身体放松,也可指导病人了解有关疼痛的知识和缓解的方法,同时,我们驾轻就熟的业务能力,有效得体的护理操作,可以消除和减轻负性心理,收到良好的效果。有的术后1~3 d,可能会出现体温略有升高,一般不超过38℃,以后逐渐恢复正常,对发热病人要及时解释原因,若体温超过39℃,应协助病人家属给予物理降温,并及时找出致热原因,稳定情绪,使患者配合治疗和护理,争取早日康复。

总之,心理施护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实用的,不论是说理开导式,还是以情胜情式,或是对症下药式,都体现了“以静制动而缓其急,以意胜情而急其缓”的施护调理方法,使病人形成良好的自我心理调节习惯,创造最佳的心理施护效果。因人而异做好术前、术后的情志护理,使病人始终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以利于病人手术治疗和康复。

[参考文献]

上一篇: 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下一篇: 食品化学的应用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