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工作方向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20 14:59:5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旅游管理工作方向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旅游管理工作方向

篇(1)

二、旅游管理职业规划

旅游管理专业培养适应新形势旅游企事业单位需要的一线服务与管理类专门人才,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较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具备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发展基础,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就业。

1.旅游管理

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毕业的学生可以选择继续深造,考取旅游管理专业的研究生,以此更为深刻的学习和专研旅游管理的发展方向

2.旅游行政管理部门

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就业要通过考取公务员的方式,具体流程和步骤包括网上报名、现场报名、笔试和面试、体检考察、名单公示等环节。

3.导游与旅行社经营管理方向

在中国有很多大型知名的旅游社机构,例如中国国际旅行社、中国旅行社、中国青年旅行社、港中旅集团、康辉旅行社和嘉年华等旅行社。在每个旅游社都会分为:业务部、计调部、接待部、导游部、外联部、财务部等多个部分供毕业生实习和工作。

4.职业院校的旅游教学工作

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对旅游基层人才需求量随之增加,各地旅游职业中专、职业中专发展较快,因而从事旅游中职教育同样也是旅游本科毕业生职业生涯和规划的不错选择。

5.会展策划与管理方向

毕业生从事和会展相关的工作,例如策划服务公司、会展场所和酒店等企业或公司单位会展策划、设计、制作、现场指导管理运营和大型活动的执行。

6.酒店管理方向

酒店管理方向毕业的学生可以从事酒店或餐饮相关工作,到国际酒店品牌连锁、本土化星级酒店和中外餐饮连锁集团的前厅部、客房部、餐厅部、人力资源、销售部等多个部门进行学习和工作。

7.豪华游轮

近年来豪华游轮旅游项目受到了很多游客的青睐,豪华游轮里面设施非常齐全和高档豪华,旅游路线遍及内地和海外。因此同样有很多工作岗位可以提供给毕业生。例如餐饮部门、客房部、康乐部、以及宾客关系经理等部门。

8.旅游与休闲行业的自主创业

可以在旅游景点或风景区自主开发有个性旅游纪念品商店,特色餐饮、有当地文化的小吃和酒吧。旅游目的地的旅游与休闲自主创业可说是种类繁多。从旅游者的需求和期望来分析和着手,会发现有很多的商机和发展前景。

9.旅游电子商务企业

旅游电子商务企业主要提供服务的范围包括旅游咨询,预订机票、火车票、酒店、景点门票、旅行线路设定及商旅实用信息查询等综合。比如,携程旅行网、去哪网、途牛旅行网和艺龙旅行网等是国内外知名的旅游电子商务企业。

篇(2)

1、旅游管理专业就业方向:旅游管理专业就业方向主要从事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行社、旅游景区、旅游咨询公司、旅游电子 商务企业、旅游规划策划机构、主题公园的旅游经济管理和企业管理工作;或旅游与休闲行业的自主创业。

2、旅游管理专业简介: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符合市场经济与国内、国际旅游发展需要的具有经济、管理、行政及相关学科知识和能力,掌握旅游管理理论知识和方法,具有旅游开发实际问题能力,能在各级旅游行政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从事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旅游管理学科研究的高级专业人才。

(来源:文章屋网 )

篇(3)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的旅游管理专业:培养适应新形势旅游企事业单位需要的一线服务与管理类专门人才,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较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具备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发展基础,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干课程:旅游学概论、旅游管理学、旅游政策与法规、旅行社业务、旅行社管理、旅游地理学、旅游心理学、旅游经济学、旅行社经营与管理、旅游市场营销、旅游英语、旅游会计学、酒店管理学、酒店餐饮服务与管理、旅游学概论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从事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行社、旅游景区、旅游咨询公司、旅游电子 商务企业、旅游规划策划机构、主题公园的旅游经济管理和企业管理工作;或旅游与休闲行业的自主创业。

(来源:文章屋网 )

篇(4)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观光旅游,将观光旅游作为一种重要的休闲娱乐方式。我国的旅游产业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对旅游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信息化社会中,如何地利用信息技术来做好旅游管理工作,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提高当地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完善当地的旅游服务,成为了新时期下旅游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旅游管理信息化简介及意义

(一)信息化社会旅游管理简介

旅游管理的信息化就是充分地应用现代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等,实现对旅游资源、景区规划以及营销等进行综合性的加工、处理和管理的过程。旅游管理信息化有利于促进现代旅游事业的发展,同时也提高了旅游管理的水平,是现代化旅游事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旅游管理信息化主要包含了旅游电子政务、商务以及内部管理信息系统等部分,它能够充分地实现旅游资源的开发应用,最终实现当地旅游效益的最大化。借助电子政务平台,旅游管理单位能够通过相应的信息管理系统和业务平台,实现内部信息的有效交流和沟通,实现公共信息的快速,实现内部管理的信息化,提高了旅游管理的效率。企业内部的信息管理平台主要指的是企业相关的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借助这些信息管理系统,能够实现内部管理的优化,便于旅游企业及时地调整内部结构,最终提高旅游企业的竞争力。商务平台主要指的是通过应用信息技术,对旅游产品进行相应的宣传、营销,打造相关的品牌等,最终提高旅游产品的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率,从而带动旅游当地的经济发展。

(二)旅游管理信息化的意义

旅游业作为近年来发展快速的产业,产生的经济效益明显,能够带动其它相关产业的发展,对于经济拉动具有重要的帮助。再加上旅游产品的无污染性,在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的前提下,旅游产业将会进一步得到快速发展。在旅游产业具有良好的发展背景下,通过借助信息技术,能够进一步地实现旅游产品的升级,不断地提高旅游服务品质和体验。旅游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旅游业本身属于信息比较密集的产业,在旅游管理的过程中涉及到交通、饮食、住宿、门票甚至天气等多种因素,对于信息的及时性具有比较高的要求。此外旅游产品的综合性和特殊性,交易的过程中就是服务的过程,它需要依赖旅游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沟通交流,由此可知旅游管理信息化已经成为了现代旅游企业竞争的重要手段,也是我国旅游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通过借助旅游管理信息化技术,能够使消费者提前获得有价值的信息,从而形成消费的动力;旅游管理的信息化,也改变了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改变了企业的经营模式,对于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旅游管理的信息化发展研究

(一)加强旅游管理信息化的组织管理

旅游管理信息化对于信息处理的速度要求比较高,要求管理部门能够对发生的突发事件能够快速地响应。近年来自媒体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旅游管理信息化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例如曾经的青岛大虾等事件,往往在媒体中有扩散效应,对于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具有比较大的负面影响;如果能够及时地处理,使公众了解到旅游管理部门的实际作为,则能够化危机为转机,反而增强了公众对当地旅游管理部门的信赖感,从而增加了公众对当地的旅游需求,例如近年来三亚加强了旅游市场的整顿,对于出现的旅游纠纷能够快速地响应,最大程度地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从而得到了消费者的一致认可,使三亚的旅游消费市场不降反增。由此可见,需要进一步地做好旅游管理的信息化组织工作,确保在出现旅游纠纷时,管理部门能够快速地得到相关的信息,并且能够及时介入,维护好消费者的权益。这就要求旅游管理部门具有通畅的信息沟通渠道,便于消费者出现问题时能够及时地与旅游管理部门反馈。只有加强旅游管理信息化组织建设,提高旅游管理的精度和准度,才能更好地促进当地旅游市场的发展。

(二)建立有效的旅游信息管理平台

对于旅游管理部门来说,要在政府统筹管理的前提下,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地整合当地的旅游资源信息,同时加强旅游信息的沟通和共享,建立信息化时代的电子商务平台,从而不断地完善当地的旅游信息,不断地完善当地的旅游数据,使消费者能够借助网络平台实现一站式的服务,提高旅游企业的服务品质。在旅游信息平台建设的过程中,企业应当不断地加强旅游信息的收集和利用工作,不断地适应消费者对信息的需求,提高旅游产品的宣传和营销质量,使更多的消费者能够借助旅游管理信息平台了解相关的旅游产品,从而提高旅游产品的影响力。此外在旅游管理平台建立的过程中,还应当与消费者做好沟通,完善售后服务,听取消费者的评价和意见,做好信息反馈工作,不断地提高旅游服务水准,为消费者提供良好的服务体验,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旅游企业还可以与当地的交通、宾馆、景区等结合起来,为消费者提供一站式的便捷信息服务,实现旅游资源的优化配置,减少资源闲置,使旅游产品能够更好地满足消费者个性的需要。

(三)加强旅游管理信息人才建设

近年来我国旅游市场管理中爆发的问题显示了在信息人才建设方面的不足,例如当消费者发生旅游方面的纠纷时,旅游管理部门的相关工作人员不能及时地实现信息的传递与沟通,或者在相关的信息处理过程中没有及时地解决矛盾,反而导致纠纷的扩大化,对于当地旅游市场的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在旅游管理信息人才投入方面的不足严重地制约了当地旅游市场的发展。通过加强旅游管理信息人才建设,及时地处理旅游管理过程中面对的各种问题,做好相关信息的收集、汇总、处理、分析工作,对于旅游管理工作以及当地旅游市场的发展都有积极的影响。旅游管理部门要加强内部人才的信息化建设,加强旅游管理人才的信息技术培训工作,提高旅游管理工作人员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敏感度。通过旅游管理信息人才建设,能够与时俱进,适应信息时代的旅游管理要求,做好信息的和公开工作,协调好当地旅游资源,最终提高旅游资源的利用效率,通过提高旅游服务水平,实现旅游产业的快速稳定发展。

三、结束语

近年来信息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在各行各业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信息化社会中,旅游管理也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信息化时代对旅游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旅游管理工作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这就需要正确地利用信息技术,更好地服务旅游管理工作。对于旅游管理部门来说,要加强信息技术投入,提高工作人员的信息素养,提高信息的应用效率,从而促进当地旅游市场的发展。(作者单位:沧州工贸学校)

参考文献:

篇(5)

二、我国生态旅游管理的策略

(一)有效的协调各主体之间的矛盾

对于森林生态旅游来讲,其参与的主体主要有四大类,即旅游地政府部门、开发此景区的企业、游客与当地的居民。由于此四大人群追求的利益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其利益关系相对来说比较复杂,面对此种情况,在进行实际的旅游管理工作时,就需要重视各个参与主体之间矛盾的调节。目前,该旅游模式参与主体存在的矛盾主要有:各个开发企业之间利益的矛盾、政府同企业间的矛盾、当地居民同游客之间的矛盾。其中,对于政府同企业之间存在的矛盾对于该旅游管理的影响十分明显。由于企业看中的是对于经济方面的追求,这就使得其很容易在开发的过程中破坏生态平衡,盲目的开发生态资源。对于此种情况,管理者在进行管理工作时,可以吸收和借鉴一些国外的管理经验,对旅游景区逐渐的实施分级管理方案,将景区的经营权和管理权分隔开来,从而吸引更多的企业参与到该经营管理工作之中,充分的发挥群众和政府的力量,对开发企业进行有效的监督。除此之外,由于在该旅游模式发展的过程中,企业和政府部门之间追求的利益点存在差异,所以,为了可以有效的协调二者之间的矛盾,政府部门应该要充分的发挥其在该管理工作中的主动作用,利用政策手段加强对管理方向的引导,使企业在开发的过程中能够充分的重视对生态资源的保护,从而实现该旅游模式的可持续发展。

(二)增强对参与主体管理的力度

除去上文提到的要强化政府部门对于该旅游模式的主导管理作用,以及企业要提高绿色管理力度的方式之外,还需要加强游客和当地居民的管理。对于二者的管理,相关部门可以吸收和借鉴当前我国社区参与管理与对游客的人性化管理此两种管理手段,提高对于构建生态旅游社区此参与机制的重视程度。与此同时,可持续、可进入与监督等三方面的管理机制内容,有效的调动起当地居民主动参与到旅游管理工作中的积极性,充分的发挥出社区参与对于旅游管理具有的至关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还需要加强对游客的人性化管理力度,采用不断的向游客宣传灌输保护资源和环境方面的思想教育,来培养游客形成较高的自我管理能力,从而使生态旅游可以名副其实。

篇(6)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入,社会对学生能力的需求日益全面,学生管理工作必须与时俱进,正视旅游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需求的现实,积极配合教学,依托专业特色开展学生工作,从而使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和科学的运用。如何仅仅围绕教育教学改革和培养创新人才这个目标,勇于探索、大胆改革,力求学生管理工作的科学性与实效性的统一,成为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重要课题。

一、“三位一体”的专业特色

旅游管理学院的办学指导思想是:“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有计划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立足辽宁,面向全国,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以教学为中心,以科学研究为保障,进行服务性教育,把旅游管理学院建设成省属一流,全国有一定地位的开放式、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

(一)复合型――以素质为目标,培养创新理念。21世纪旅游业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素质、知识和能力的基本要求是:应具备全球化、数字化、创新化和专业化,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人才定位,夯实学科及专业基础,实现培养目标的有的放矢,从而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二)应用型――以市场为导向,打造品牌竞争力。学院以市场的需求为导向,通过市场调查、毕业生的跟踪分析、国际发展预测以及旅游人才的供需分析,围绕为企业培养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定位,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以职业技能和知识结构为基础,努力实现在各级旅游行政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经营管理工作,在行政管理部门及其相关的企事业单位从事大型会议和展览的组织、策划、营销及管理工作,在现代涉外高星级饭店、国际旅游业及其相关单位从事经营管理工作,在工商流通企事业等单位从事物流管理、运作和服务等工作的国际型、复合型、应用型专业人才。

(三)实践性――以技能为保障,实现校企合作新途径。旅游管理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据多年的探索实践,已经实现了校企的完美结合,重点开发与企业核心岗位需求直接对接的专业核心业务能力模块,在对岗位能力进行细致分析的基础上,改革课程内容,并通过辅环节完善教学内容,实现实训与就业一体化。

二、全方位服务的学生管理方法

目前,我国旅游、会展人才存在着供需错位的现象,而且之间的差距在拉大。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方案,从一定意义上讲,高校的课程设置以及人才培养模式定位出现了偏颇,使得学生对专业及就业产生盲目的、模糊的认识。学生的管理工作是高校教育中的重要环节,新的人才定位、新的社会需求,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一)以服务育人为工作理念,确保学生管理工作正确的指导方向。学生管理工作是实现高校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的保障。学院倡导“全方位的教育、全过程的管理、全天候的服务,全身心的投入”的“四全”工作理念,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开放式教育教学为保障,以强化管理为手段,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面提高教育、管理和服务质量,把基础性工作做实、重要性工作做好、探索性工作做新,努力形成具有旅游系特色和强项的学生工作新品牌、新亮点、新层次。

(二)以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思想教育相结合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学生的思想教育同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成为学院学生工作的一大特色。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应该加强和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运用恰当的方法,把思想教育深入到学生的心灵。就学生本身而言,对思想教育产生排斥感,认为是虚无缥缈的,无法衡量的,加之学生现实感的提高,使思想教育的地位很长一段时间处于尴尬的境地。因此,找准切入点是做好学生思想工作的关键。培养学生在旅游服务过程中良好的职业道德、娴熟的职业技能、深厚的文化素养、优质的服务意识、得体的仪容仪态、灵活的应变能力和过硬的心理素质,真正做到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的培养融为一体,培养出企业欢迎、社会需要的复合型、实用性人才。

(三)以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为核心,培养学生的职业认知能力。学院将专业教育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针对市场需求,以发展的眼光培养学生的职业认知能力,从而实现大学生的自我设计、自我塑造、自我营销。

第一,“大一”时确定专业定位,使学生学会设计自己。对于刚刚入学,对专业迷茫不知的学生,我院从学生入学时便着力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对学生进行专业启蒙教育,营造学业与就业结合、理论与实践挂钩的氛围,加深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的认识,尽早确定职业方向和目标,培养旅游专业素质和意识。同时,鼓励学生展示个性、发掘潜能、积极进取、追求自身完善,积极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第二,“大二”、“大三”综合培养,提高技能,使学生学会塑造自己。根据社会需求,我院积极调整课程设置,开设实践技能课程。学院经常派专业教师、实验教师和辅导员到星级酒店、会展公司、旅行社及景区景点、物流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并利用我院多媒体教室、多功能旅游综合实验室、模拟客房及餐厅、酒吧、茶艺室、会展综合实验室等教学设施,对学生进行实践技能培训和课外实践指导,从而使每一位学生能结合自己的专业及择业取向熟练掌握理论及技能,夯实理论功底和实践技能,增加就业筹码。

第三,“大四”强化择业观,把自我意识、自我激励、情绪控制、人际交往技巧、挫折承受等职业素质培养内容融入学生择业、创业、就业指导类课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适应能力。遵循应聘技巧,能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推广大学生包装技巧,使学生学会推销自己。注重引导毕业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观念,调整就业期望值,引导学生建立稳扎稳打的思想,利用网络、院报、课堂、讲座、咨询等多种方式进行面试指导及心理调适。

(四)以深化教学改革为手段,以学生社团为依托,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研能力

第一,深化教学改革是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重要手段之一。根据高等院校对专业课程设置以及培养目标的调整,充分利用课堂资源,把理论教育、实践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的有关内容渗透到专业课堂的教学过程中。

1、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良好的整体素质、合理的知识结构、宽广的视野,能适应旅游业各类工作,并具有开拓性、创造性和较高应变能力的复合型中高级旅游管理人才。

2、转变以发展智力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树立智力与非智力协调发展的教育观念。把旅游教育从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思维力因素为中心,转到在发展智力因素的同时,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上,并使它们协调发展。

3、根据市场的需求在课程设置上做到理论和实践并重。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宗旨,着重培养学生旅游职业综合能力,重点开发与企业核心岗位需求直接对接的专业核心业务能力模块,在对岗位能力进行细致分析的基础上,改革课程内容并通过辅环节完善和补充教学内容。

第二,以社会实践促进理论教育。积极拓宽大学生社会实践渠道,依托学生社团,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加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力度,为学生成长、成才之路保驾护航。

1、深入持久的组织好假期学生社会实践。我院本着“指导青年学生成长,为青年学生服务”的原则,组织全院学生深入持久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把在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活化到实践当中,弥补课堂知识的不足。

2、积极为学生拓展专业实践渠道和场所,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节事活动,为地方经济服务。近几年来,学生参加了辽宁省导游大赛、沈阳市导游大赛、大学生挑战杯赛、世界旅游小姐年度皇后大赛、茶艺表演大赛。学生利用五一、十一黄金周和寒暑假做导游、酒店服务等临时性工作,服务于世界园艺博览会和沈阳冰雪节、沈阳金秋旅游节、中国国际汽车工业博览会、中国国际制造业博览会、韩国周、糖酒会等活动。充足的理论知识不但可以加大对实践的指导,而且通过专业实践也可以使专业知识得到巩固。学生在获得荣誉的同时,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有了明显提高,通过较短时间的岗位适应和锻炼,使许多学生走上了业务管理岗位。

3、科研能力是高等教育区别与其他教育的重要指标。现代社会的发展,已不仅仅停留在对知识型人才的需求,更加注重知识基础上的研究能力的含量。为此,我院成立了科研协会。通过学术讲座、专业教师的指导等形式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在社会公益大赛、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女大学生创业大赛、挑战杯创业大赛、论文大赛等活动中成绩显著。

(五)依托专业优势,积极搭建实习就业一体化平台。旅游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是“厚基础、重能力”,专业培养上要做到“通才”和“专才”的有效结合。学院依托专业优势,积极搭建实习就业一体化平台。学院将资源“引进来,走出去”,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了主动地位。

“走出去”主要体现在:学院实习工作由专人专项负责,考察星级酒店和旅行社,深入了解旅游企业对人力资源需求的变化,多渠道宣传推销学院毕业生;为突破课内与课外、学期与假期的界限,与实习单位积极沟通并签订实习协议,鼓励学生争做“明星服务生”、“明星导游员”,以便实习单位优先选择我院的优秀实习生就业,为学院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学院共与包括北京、上海、深圳、海南、三亚等地在内的20余家五星级酒店,23家四星级酒店和分布在辽宁省各地的38家旅行社签订了长期的实习协议,根据市场需要,按照用人单位的标准培养人才,用“进口”指导“培养”,用“培养”促进“出口”,再用“出口”引导“入口”,形成了招生――培养――就业的良性循环。

“引进来”主要体现在:学院经常利用第二课堂开展与专业相关的技能大赛,邀请专业相关的知名企业家担任评委,使用人单位能够全面的了解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推荐、宣传和展示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学院聘用各大酒店、旅行社的人力资源部和其他部门经理及主管人员担任校外实训指导老师,并定期邀请到校对学生进行始业教育、讲座等活动,与用人单位保持了较好关系,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进行双选铺好路、搭好桥。

学院通过实践走出了一条校企合作的模式,实现了“教学、培训、实践、就业”一条龙的培训模式,这种利用专业优势开展创新的就业指导模式,实现了学生从学校到企业的“无缝连接”,输送的学生成为实习单位争相聘用的焦点,同时也增强了学院及专业的社会影响力,形成了行业间的良性循环。

三、硕果累累的人才质量评估

全面科学地反映高校人才的质量,确定较为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关键。在指标体系构建过程中,既要考虑学生具备的素质与技能及其在社会上的表现,又要考虑用人单位、社会对学生的客观评价。

(一)社会的认可度节节攀升。学校先后获批为“辽宁省旅游教育培训基地”、“辽宁省旅游紧缺本科人才培养基地”、“辽宁省高级旅游管理人才研修基地”。旅游管理专业于2007年获批辽宁省“省级示范性专业”、国家级“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旅游管理实验教学中心获批为辽宁省“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该专业所在的旅游管理学院被辽宁省政府授予“支持旅游产业发展先进单位”称号。旅游管理学院还是中国旅游教育常务理事单位,辽宁旅游教育与研究学会会长单位。

(二)就业率连年高居榜首。就业率是检验学科的重要指标,也是高校培养学生的落脚点,是学校得以正常运转的灵魂。科学准确的就业定位和多元的就业渠道,是旅游管理学院就业率连年高居榜首的重要保障。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篇(7)

一、合作背景

大连大学是一所立足大连、服务辽宁、面向全国,拥有哲、法、经济、教育、文、史、理、工、医、管理10大学科门类的大连市属综合性普通高等学校。大连大学现有24个学院,49个本科专业,35个硕士点,全日制在校学生近15 000人。

南十字星大学是澳大利亚公立大学之一,具有颁发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的资质。该校的专业设置与就业紧密联系,紧贴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其在学科设置的灵活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率等方面已成为全澳大利亚的佼佼者,是澳大利亚享有盛誉的高等学府。

二、专业合作思路

旅游管理专业在大连大学与澳大利亚南十字星大学都是成熟专业,有着良好的专业办学经验和优秀的师资队伍。澳大利亚南十字星大学的旅游管理专业是该校很突出的一个专业,隶属于该校的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该学院在澳大利亚利斯莫尔、考夫斯港、黄金海岸、悉尼分别有四个校区,同澳大利亚多家旅游组织和集团公司有着密切的合作伙伴关系,连续多年获澳大利亚旅游行业教育优异奖。

为了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提高旅游管理专业的办学水平,经有关部门批准,大连大学与澳大利亚南十字星大学共同开办旅游管理专业合作办学项目。该合作办学项目采用“‘2+2’”办学模式,进入该项目的学生前两年在大连大学学习,后两年到澳大利亚南十字星大学学习,双方互相承认学分。学生经过四年的学习,成绩合格可分别获得大连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证书、学士学位证书,以及澳大利亚南十字星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的学士学位证书。

旅游管理专业是当今的急需专业,也是合作双方的成熟专业。旅游管理专业“2+2”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较高的语言交际能力,同时具备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和良好的综合素质,系统地掌握旅游管理基本理论和技能,适应国内及国际市场经济和旅游业发展,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具有现代化英语办公能力、适应现代化管理的综合型、应用型的国际人才。

三、教学模式探讨

我国的旅游业本身起步较晚,相应的旅游管理专业高等教育体系形成也比较晚,大约在20世纪90年代才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在我国现有各大高校开设的旅游管理专业中,人才培养目标普遍比较笼统,专业综合性较强,培养方案中体现出理论能力和实践能力并重培养。在课程教学计划中,公共基础课占用大量学时,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覆盖范围广,针对性不强。

澳大利亚的旅游高等教育是由职业教育发展而来。最初的旅游专业课程出现在职业技术学院,后来随着澳大利亚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旅游专业的高等教育也逐渐发展和完善起来。澳大利亚高校的旅游专业划分较细,人才培养目标非常具体,不同的专业方向按照专业教学和能力要求开设不同的课程,注重旅游操作能力,实践性强。针对细分的专业方向,各大高校的旅游专业课程设置门类划分很细,突出专业方向性培养。

综合我国旅游管理专业高等教育现状,结合澳大利亚旅游专业高等教育的优势,大连大学旅游管理专业“2+2”模式在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方面,注重外国语言基础教育和旅游专业课程的国际导向。具体的课程设置如下所示。

1 中方要求开设的课程

主要指按照国家教育部规定所学的各门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包括英语类课程、计算机类课程、数学类课程、政治理论类课程以及专业基础课程和高级专业课程。基于“2+2”的培养模式,在英语类课程设置方面,不同于国内四年制的旅游管理专业,而是重视学生英语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增加英语学时,开设了英语听、说、读、写以及雅思专项培训等大量英语课程,为学生后两年出国学习奠定基础。

2 与澳大利亚南十字星大学的对接课程

主要指澳大利亚南十字星大学要求在中国境内为学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及部分高级专业课程。这类课程由澳大利亚南十字星大学指定英文原版教材,提供课程的详细大纲和样本试卷,在大连大学采用双语授课,试卷采用英文出题和作答。按照大连大学与南十字星大学的合作办学协议,旅游管理专业有6门该类对接课程。此类课程集中体现了合作办学的专业特色,引进和吸收了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

3 旅游管理专业“2+2”的具体课程设置

篇(8)

一、广西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就业中的问题

广西的旅游管理本科教育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相当快,尤其近五年,旅游高等院校数量、在校生数量、毕业生数量均在不断扩大。然而,据广西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最近三年的平均初次就业率达到了87.54%,但真正在对口性旅游行业、部门就业的比例平均却只有30%左右。尽管有学者认为,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能在其他专业领域实现就业,说明了学生的知识基础宽,适应能力强,是旅游本科教育的成功。但以培养“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的旅游本科教育,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却有70%不在旅游行业就业,这就如同工厂制造出来的产品无法适销对路,即使不把它看作是生产的失败,但至少也是对生产资源的极大浪费,不去寻找问题的原因,反而沾沾自喜着实不可取。

那么,为什么大多数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没有在旅游行业就业?低行业就业率下隐藏着怎样的就业现实?为探询这些问题的答案,本课题组于2010年6月25-30日,对广西2010届旅游管理毕业生做了一个小型的就业状况调查,被调查的毕业生共38人,分别来自广西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师范学院。从调查中发现,在被调查的38人中,已就业为22人,其中在旅游及相关企业、部门就业的人数为12人,在非旅游企业、部门就业的人数为10人,未就业人数为16人,行业就业率为31.58%,与全区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的总体行业就业率基本相符。调查结果进一步揭示出更深层次的问题:行业内就业层次偏低,是导致大多数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没有在旅游行业就业的主要原因。

从表1可以看出,在已就业的22名学生中,真正选择在旅行社和酒店这两类对口旅游企业工作的有8人,而就业岗位基本上是导游和服务员这些旅游企业最基层的岗位。酒店服务员的工作不但薪酬低、劳动强度大,还要面临与职高等低学历人员竞争的尴尬,因此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在酒店就业的比例非常低。而在旅行社当导游虽然同样是基层工作,也很辛苦,但由于导游带团佣金的特殊性,其收入相对较高,大多数在旅行社工作的毕业生每月都能有2000元左右的薪酬,有些甚至能达到3000元,因而在旅行社就业的毕业生比例相对高一些。但在回答对目前的就业情况是否满意这一问题时,6人中有4人回答不满意,认为自己的工作岗位并不稳定,没有底薪,没有五金一险,并非长久之计。可见,这些毕业生选择这一工作只是权宜之计。这反映出毕业生对选择导游、服务员这样的低层次的就业岗位是非常不愿意的。行业内就业层次偏低,导致了相当数量的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主动放弃在旅游行业就业,转而寻求其他出路。

但是,选择到非旅游企业、部门就业就会更好吗?上表的数据表明,选择到非旅游企业、部门就业的有10人,但相比对口就业的毕业生,他们也并没有获得较高的薪酬,1000-1500元的平均工资仅与酒店服务员相当,甚至还低于旅行社。可想而知,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要想跨专业找一份好工作也并非易事。

在回答就业时遇到的问题时,16名未就业的毕业生中,有14人提到本专业就业的门槛低,几乎都是基层的服务性职位,岗位低、工资低、工作辛苦,待遇与付出不成正比。尽管很多毕业生也表明自己并不是不愿意从基层做起,但来自家庭的压力也很大,而招聘单位也并没有对毕业生给予足够的肯定,感觉他们在蔑视自己所学的知识和付出的青春。在跨专业找工作时,大多数被毕业生都感觉到相当困难,有些单位对旅游管理专业有所排斥。正是由于对旅游行业的就业岗位不满意和跨专业就业的困难导致了这些学生未能在毕业离校前实现就业。

二、广西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就业问题产生的根源

从目前的情况看,广西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的这种就业层次与其培养目标是错位的。按照教育部制定的旅游管理类培养计划,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旅游管理的专门知识,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然而,在被调查的38名毕业生中,没有一人能在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从全区范围来看,能在旅游行业管理岗位就业的也是凤毛麟角。这又是何种原因造成的呢?

曾经有毕业生如此抱怨:酒店人力资源部招人找的是人力资源专业,营销部招人找市场营销专业,财务部招人找会计专业,领班、主管从内部员工提拔,经理以上职位要求有三年以上相关岗位工作经验,最后竟然没有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什么事。这一抱怨虽然有些夸大,但却反映出目前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几乎没有什么竞争优势。

由于大多数旅游高校只有一个旅游管理专业,在制定培养目标时,既要考虑能适应宏观管理的岗位,又要考虑能胜任微观管理的工作;既希望能承担旅行社的业务,又要指望能从事酒店管理工作。这样制定的培养目标必然是“四不像”,其结果是什么都不能做,什么都做不好。因此,在旅游教育本科层次仅仅设置一个旅游管理专业脱离了旅游人才需求市场的实际。这是导致旅游本科教育尴尬和不景气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这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各旅游院校课程体系的拼装色彩比较严重。具体表现为酒店管理课程、旅行社管理课程、外语课程的简单加和现象,进而造成课程体系的内在联系性差、系统性差,教学内容的重复现象十分明显。[2]表面上看学生对旅游业所涉及的每个方面都有触及,似乎知识面很宽,就业面很宽,但在学时有限的条件下,每一个内容却只能是“蜻蜓点水”。这导致了毕业生在竞争旅游企业具体某一个管理岗位时,根本没有一个科学的知识体系进行支撑。比如在竞争旅游企业市场营销部的职位时,旅游管理本科生既要面临市场营销本科毕业生的竞争,又要迎接旅游市场营销专业的专科毕业生的挑战。在竞争中,市场营销专业本科毕业生有着更为坚厚的学科基础,旅游市场营销的专科毕业生则展现出更专业的行业深度,而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的竞争力往往却只是一门《旅游市场营销》课程的知识储备,在竞争对手面前显得“不深不专”,因此不具备任何就业竞争优势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可见,过于宽泛的培养目标,面面俱到却无法深入的课程设置,不但培养不出样样精通的全才,反而让学生在旅游行业管理岗位的竞争中无所适从。

三、差异化就业定位——提升广西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根本途径

从营销学的角度看,在现代商品市场上,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可能以自己有限的资源和力量,设计出一种能全面满足各类顾客需求的产品。同理,任何一个旅游院校也不可能在有限的学时和教学条件下,培养出一大批能在各类旅游企事业单位的各个岗位上都能胜任的毕业生。因此,旅游高等院校应在整体就业市场中,找到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某一或某些细分市场,以最能适应这部分需求特征的产品(毕业生)为之服务,这样的产品(毕业生)才能真正具有极强的竞争力。

1998年国家将旅游调整至的工商管理下的子专业,使得旅游发展成为独立学科受到限制,专业也受制于管理的圈子内而不符合旅游自身的特点,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除了专业目录中规定的13门专业主干课程以外,没有做其他硬性限制,本身就是为了给不同地区、不同层次院校以可以拓展的空间,办出特色的余地。

目前,在广西有三所大学的旅游管理系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培养特色。如广西民族大学依托该校实力比较雄厚的小语种教育的优势,将涉外旅游就业市场定为旅游管理专业就业的主攻方向。其旅游管理专业下设越南旅游管理、泰国旅游管理2个方向,学生除了掌握旅游管理的基本理论外,还必须掌握一门东南亚语言(越南语、泰语之一),了解东南亚历史文化,并在国外实习一年。广西师范大学和广西师范学院则是结合自身师范院校的优势,在旅游管理专业中开设了职教师资方向,培养既能胜任旅游行业的管理工作,又具备从事旅游管理职业教育教学的基本能力的双师型人才。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增加了教育类课程和教育实习环节,培养学生基本的教育教学能力、教育管理能力、教育科研能力,能适应现代职业教育教学和改革发展的需要。同时,针对旅游职业教育主要是行业的技能教育教学的特点,加强技能课程,要求学生考取职业技能证书。

上述三所院校利用自身教学资源的优势,实现了旅游本科人才的差异化培养,对广西其他旅游高等院校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但是,作为广西的地方旅游院校,在实施差异化就业定位的策略时,除了考虑自身教学资源的优势外,还应更多地深入分析本地区的旅游人才需求,针对广西的地域特色和旅游业发展总体要求设置培养目标。

作为中国区域经济后起之秀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近年来经济飞速发展成为中国经济的亮点,人才需求持续旺盛。根据《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人才发展规划》的数据,2010年经济区旅游业人才需求总量为98500人;到2015年,发展到123200人,每年需要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旅游从业人员6000多人。面对如此大的人才需求,广西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在区内就业的地域却还是集中于南宁和桂林两地。与南宁、北海同属北部湾经济圈的钦州市和防城港市,其旅游业的发展在北部湾开发中有着重要的地位,然而,2009年广西的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中,只有4人到钦州市、3人到防城港市,而且这些毕业生也全是在非旅游行业、部门工作,并没有从事旅游业。如果广西的旅游高等院校能以北部湾经济区的旅游企业作为毕业生的目标就业市场,不但能为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拓宽就业渠道,更能为广西北部湾的旅游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实现高等教育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

当然,要培养出适应北部湾经济发展的旅游管理本科人才,必须深入分析该地区对旅游人才的要求,并针对这些要求重新设计相应的课程体系。根据《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人才发展规划》,目前北部湾经济区主要需求酒店运营管理、旅游管理和策划等运营管理类人才,急需高级人才和小语种导游。因此,旅游高等院校在课程上应突出酒店运营管理、旅游策划的内容,并加强东盟国家外语教学内容,培养精通东盟国家语言、熟知东盟国家情况的小语种高级旅游人才。

此外,2009年通过的《北部湾旅游发展规划》,将北部湾将定位为与地中海、加勒比海等相媲美的世界顶级滨海旅游目的地。按照规划目标,到2012年,北部湾中国区将建成国内著名的跨国滨海度假旅游目的地;到2015年,北部湾中国区将建成亚洲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到2020年,将北部湾打造成世界级的滨海休闲度假圣地。除了打造涠洲岛休闲度假岛、北海银滩旅游度假区外,还将会推出邮轮游艇旅游产品,建设高尔夫俱乐部,将高尔夫与海滨度假、spa、文化体验、邮轮等旅游产品结合起来。在这样的旅游发展布局下,北部湾经济区对旅游人才的需求更突出地表现为对滨海度假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包括海岛度假管理和服务技能人才、高尔夫管理人才、邮轮游艇旅游管理人才等。这些人才的培养目前在广西还处于空白的状态,现有的旅游高等院校完全可以从中找寻本院校的细分市场,在遵循专业目录规定的基本课程的前提下,根据差异化的就业定位,设置出符合岗位的需求和自身的教育优势的课程体系,让学生拥有不可替代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篇(9)

南十字星大学是澳大利亚公立大学之一,具有颁发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的资质。该校的专业设置与就业紧密联系,紧贴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其在学科设置的灵活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率等方面已成为全澳大利亚的佼佼者,是澳大利亚享有盛誉的高等学府。

二、专业合作思路

旅游管理专业在大连大学与澳大利亚南十字星大学都是成熟专业,有着良好的专业办学经验和优秀的师资队伍。澳大利亚南十字星大学的旅游管理专业是该校很突出的一个专业,隶属于该校的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该学院在澳大利亚利斯莫尔、考夫斯港、黄金海岸、悉尼分别有四个校区,同澳大利亚多家旅游组织和集团公司有着密切的合作伙伴关系,连续多年获澳大利亚旅游行业教育优异奖。

为了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提高旅游管理专业的办学水平,经有关部门批准,大连大学与澳大利亚南十字星大学共同开办旅游管理专业合作办学项目。该合作办学项目采用“‘2+2’”办学模式,进入该项目的学生前两年在大连大学学习,后两年到澳大利亚南十字星大学学习,双方互相承认学分。学生经过四年的学习,成绩合格可分别获得大连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证书、学士学位证书,以及澳大利亚南十字星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的学士学位证书。

旅游管理专业是当今的急需专业,也是合作双方的成熟专业。旅游管理专业“2+2”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较高的语言交际能力,同时具备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和良好的综合素质,系统地掌握旅游管理基本理论和技能,适应国内及国际市场经济和旅游业发展,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具有现代化英语办公能力、适应现代化管理的综合型、应用型的国际人才。

三、教学模式探讨

我国的旅游业本身起步较晚,相应的旅游管理专业高等教育体系形成也比较晚,大约在20世纪90年代才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在我国现有各大高校开设的旅游管理专业中,人才培养目标普遍比较笼统,专业综合性较强,培养方案中体现出理论能力和实践能力并重培养。在课程教学计划中,公共基础课占用大量学时,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覆盖范围广,针对性不强。

澳大利亚的旅游高等教育是由职业教育发展而来。最初的旅游专业课程出现在职业技术学院,后来随着澳大利亚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旅游专业的高等教育也逐渐发展和完善起来。澳大利亚高校的旅游专业划分较细,人才培养目标非常具体,不同的专业方向按照专业教学和能力要求开设不同的课程,注重旅游操作能力,实践性强。针对细分的专业方向,各大高校的旅游专业课程设置门类划分很细,突出专业方向性培养。

综合我国旅游管理专业高等教育现状,结合澳大利亚旅游专业高等教育的优势,大连大学旅游管理专业“2+2”模式在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方面,注重外国语言基础教育和旅游专业课程的国际导向。具体的课程设置如下所示。

1中方要求开设的课程

主要指按照国家教育部规定所学的各门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包括英语类课程、计算机类课程、数学类课程、政治理论类课程以及专业基础课程和高级专业课程。基于“2+2”的培养模式,在英语类课程设置方面,不同于国内四年制的旅游管理专业,而是重视学生英语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增加英语学时,开设了英语听、说、读、写以及雅思专项培训等大量英语课程,为学生后两年出国学习奠定基础。

2与澳大利亚南十字星大学的对接课程

主要指澳大利亚南十字星大学要求在中国境内为学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及部分高级专业课程。这类课程由澳大利亚南十字星大学指定英文原版教材,提供课程的详细大纲和样本试卷,在大连大学采用双语授课,试卷采用英文出题和作答。按照大连大学与南十字星大学的合作办学协议,旅游管理专业有6门该类对接课程。此类课程集中体现了合作办学的专业特色,引进和吸收了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

3旅游管理专业“2+2”的具体课程设置

旅游管理专业“2+2”的专业特色是系统学习发达国家旅游管理理论和实务,使学生掌握西方旅游管理前沿理论和实践,能够从事跨文化环境下的国际商务和旅游与饭店管理工作。按照专业培养目标,结合“2+2”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大连大学旅游管理专业“2+2”模式每学期开设的具体课程如图1所示,图中8个模块分别表示第1学期~第8学期的课程设置,其中第1学期一第4学期的课程在大连大学完成,第5学期~第8学期的课程在南十字星大学完成。

篇(10)

基金项目:院级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团队(编号:2012YTD03),院级旅游管理专业示范实验实训中心(编号:2012YJSX03),院级《客源国概论》精品课程立项项目(编号:KC201104),院级教学研究项目《基于职业能力导向的高职旅游类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研究》(编号:2012YJJY05),院级《安徽旅游资源》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立项项目(编号:2014YGXK16)。

新生刚到学校,进入一个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各个方面处于陌生状态,如果能抓住有利时机加以正面教育和引导,将为他们后续的专业学习和健康成长打下坚实基础。因此,新生入学教育作为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开展中第一步,也是学生管理工作成功与否的第一步,日渐得到高职院校和系部的高度重视。

1 旅游管理系新生入学教育的具体做法

入学教育即是运用连贯性、阶段性、层次性的教育原则,根据新生在政治、思想、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特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他们开展的一系列教育工作[1]。内容应该丰富多彩,涵盖各个方面,让学生更多更快地了解大学、逐步适应大学生活,从而得到不断的培养和教育。

以2014级新生为例,旅游管理系自新生入学报到开始,即有效组织开展了新生专业特色的入学教育系列活动,以帮助新生提高对专业课程的进一步理解,明确学习目标,尽快适应大学学习和生活。

通过对新生的系列专题教育活动,加深了新生对所学专业的认识,增强了学习信心,激发了学习热情,有效地帮助新生坚定了专业学习方向,合理规划大学生涯,也为同学们留下了一个美好而充实的大学“初回忆”。

2 新生入学教育在学生管理中的作用

2.1 有助提升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

对于高职院校新生来说,心目中理想的大学与自身就读的高职院校之间存在的差距,使其心理上产生较大的落差和失落感。围绕心理状态的变化,组织开展针对性的新生入学教育,将有助提升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更好更快地适应和融入大学新生活,从而提升自己在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自信心。

2.2 有效促进学生的职业生涯感知和专业认知

通过新生入学教育中的专业教育,让学生从宏观上了解自己的大学生涯和职业生涯,促使学生对于自己的未来学习和生活树立明确的目标和方向,较好地促进学生对于职业生涯的感知以及专业的认知。如此次专业教育中一改以往的专业课程教师讲述方式,邀请往届优秀毕业生参与专业教育,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让新生同学更加明晰地感知专业,感知自己未来可能的职业生涯,起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2.3 有力加强学生的良好习惯养成

新生入学教育中通过院系各项规章制度学习、老生经验交流、典型风采展示等活动,树立良好的行为习惯风范,促使学生从入学就要意识到自己行为的不足,并逐步改正,以有力加强学生的良好习惯养成。

3 建议和对策

高职院校的新生入学教育,从基本形式上来说,主要在学生入学的前一个月,包括为期近两周的新生军训环节,在这个过程中主要进行的是集中式的入学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良好的作用,并为以后有效开展学生管理工作奠定基础,具有一定的成效。但是,在入学教育形式、入学教育主体以及入学教育系统等方面仍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3.1 入学教育形式进一步多样化

新生入学教育过程中,院系的领导、老师们体现出良好的风采展示以及对学生的关爱,也做出种种教导,在形式上也有了更多的变化,但是还不够。能够进一步尝试家庭育人作用的体现,将新生的家庭也纳入入学教育的范围,可通过召开家长见面会、建立家校联系卡等形式构建学校、家庭的联络机制,促进家长及时准确了解学生情况,充分利用好学生家庭的作用。

3.2 入学教育主体进一步全员化

新生入学教育工作开展中,基本由分管学生管理工作的党总支书记牵头组织开展相应工作,由学生管理工作人员及新生辅导员负责具体实施,其他教职员工参与度较低,尤其是专业课程专任教师。因此,我们的入学教育主体需要进一步全员化,将系部所有的教职员工的积极性给予相应的调动,从教育教学、学生管理等各个层面加强对新生的渗透教育。

3.3 入学教育系统进一步优化

目前的新生入学教育,基本就在新生报到初期开展,辅导员陆续在新生军训期间会开展相应的各项活动,没有学前和后续教育,在时间上未能达到系统化。因此,要进一步优化入学教育系统,就应该重视和做好学前教育和后续教育。

学前教育要抓好,而且要注重时机的选择,可以尝试利用新媒体,如微信、微博、新生QQ群等对新生进行学前教育,今年学院的学生圈APP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通过这些新媒体相关信息,能较好地解决学生择校的迷茫,也能较好地进行学前教育,使学生提前进入状态,也扩大学校的知名度。

后续教育也不可或缺,应将入学教育作为一种延续性较长的教育来看待,并努力构建长效机制。如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问题是必须面临的问题,而在新生入学教育中涉及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学生能较好地吸收和发展,但是就业创业的问题却不是一下就能说明白的,所以需要在后续的教育中不断地推进和渗透,从而指导学生找到更加合适的就业单位或者创业项目。

总之,新生入学教育工作需要有效筹划、设计、组织和开展,越为周到和细致越好,越能够体现和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也越能在后续的学生管理工作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马香.入学教育对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作用[J].科教创新导报,2013(16)

[2]胡珊.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策略[J].新一代,2014(4)

[3]孔倩.试论新时期下高职辅导员如何做好新生管理工作[J].教育教学论坛,2013(17)

[4]骆宾城.对高职院校开展新生入学教育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4(30)

[5]张红.高职学生的管理从入学教育开始[J].华章,2013(30)

上一篇: 商业文化的概念 下一篇: 科学管理的特征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