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素质提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21 17:21:3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思想政治素质提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思想政治素质提升

篇(1)

职工生活保障工作是工会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服务群体是广大职工群众,最终工作的效果如何,发挥的作用如何,职工群众的满意度如何,对工会工作的评价如何,将直接关系到工会在职工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关系到与职工群众的关系,关系到党和政府在职工群众中的地位,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各级工会组织要高度重视工会生活保障工作,切实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要注重解决好困难职工群体遇到的就业、医疗、住房、子女上学等最现实的具体问题。要着眼于建立工会保障工作长效机制,从实际出发,以改善和提高困难职工的生活水平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把关系到职工群众的利益问题解决好,才能调动他们热爱企业、关心企业、发展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强化职工生活保障工作,必须加强工会干部队伍素质建设,提高为职工群众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做好新时期职工群众的生活保障工作,就要求工会干部在工作岗位上必须有所作为。就要有一支业务精、能力强、责任心强的高素质工会生活保障队伍。要具有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要把学习贯彻落实中国工会十六大精神贯穿于工会工作实践中。要把关心职工、服务职工群众作为第一要务,要与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紧密相连。

工会保障工作是政策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这就要求每个工会工作者要有过硬的业务素质和研究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对工会工作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爱岗敬业的精神,要了解职工、贴近职工、服务职工、心系职工。要始终做到心里装着职工群众,凡事想着职工群众,工作依靠职工群众,一切为了职工群众。要通过自学和参加培训等形式把从事生活保障工作的干部培养成为熟知制度政策、善于沟通协调、工作有成效、得到职工群众信赖和认可的行家里手,从而更好地为职工群众服务。

三、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维权观,正确处理解决职工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一)要将送温暖活动与维护职工群众合法权益相结合,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对困难职工群众体现人文关怀

工会组织是“职工之家”,就应该让职工群众感受到“家”的温暖和关爱。近年来,包钢工会组织不断深化送温暖工程、创新送温暖内容,对困难职工加强档案管理,做到针对困难职工群体的不同困难程度、不同的致困原因、不同帮扶需求等情况,因人施助、分类帮扶,采取送资金、送物质、送岗位、送培训、送医疗、送助学、送政策、送文化等措施实行帮扶救助。把节假日帮扶向平常化、日常化转变,不断推进送温暖工作的经常化、制度化。要不断推动企业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支付保障和协商共决机制,督促企业落实最低工资制度和小时最低工资标准,着力提高一线职工、低收入职工的收入水平,实现在企业增效的同时,使职工收入不断增长,确保职工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二)继续实施好“金秋助学”“帮困助学”活动的开展,解决困难职工子女上学难的问题

为缓解和帮助困难职工子女上学给家庭带来的经济负担,近年来包钢工会开展的“金秋助学”活动已形成品牌工程,它是工会维护职工利益、加强困难职工帮扶机制建设的一项重要体现。它为确保单亲困难职工子女得到资助,完成学业,圆他们的上学梦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针对女职工开展 “医疗救助”,增强抵御大病风险的能力

近年来包钢工会着眼于特困女职工看病难、看病贵的现实问题,全面推行实施了《女职工权益保护专项集体合同》,依法保护了女职工在劳动过程中的安全与健康。定期为女职工进行妇科病普查,交纳生育保险,为在职的女职工购买女职工特殊疾病保险,为女职工特别是困难女职工构筑了抵御大病风险的能力。这些好的做法分担了患病女职工因大病致困的后顾之忧,为她们构筑了一条医疗保障线。

四、以贯彻《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为契机,在建立职工生活保障长效机制,进一步发挥困难职工帮扶中心的职能作用上下功夫,增强企业工会活力,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一)整合资源,扩大帮扶力量,困难职工与低保工作相结合,构建困难职工帮扶体系,完善多层次的生活保障体系

依托帮扶中心,将送温暖工程、再就业工程、接待、法律援助等工作纳入困难帮扶站,围绕职工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重点帮助职工解决劳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方面突出的问题。要用《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规范劳动用工制度,保护职工工资、休息休假、社保、医保、劳动安全卫生的权益不受侵害,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企业要为职工创造良好愉快的工作环境和氛围。

篇(2)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1-0068-02

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的统计, 我国高校青年教师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由1998年的26.6万人已增至2011年的86.1万人,占专职教师总数的61.8%。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立的发展目标,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40%,这意味着高校青年教师的数量还将继续增加。[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是我国青年教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自身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我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关系到祖国的未来。隐性知识共享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的素质现状

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的心理素质亟需改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由于刚刚走出校门不久,面对的是一个焕然一些的环境,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迅速转换必然会对他们在心理上产生一定的震撼。由于参加工作的时间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的工资收入与老教师相比必然会有很大差距。而在一些高校,与专业课教师相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又不受重视,其各方面待遇与其它专业课教师相比存在落差。再加之这些青年教师正处于面临赡养父母、结婚生子的人生阶段,所以导致了很多青年教师出现了一些心理问题,如抑郁、精神不振、焦虑、失眠等。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有待提高

教学能力是衡量一个教师业务素质高低的首要能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能力包括组织能力、表达能力、编制教学计划的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教学设备的能力。由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参加工作时间过短,所以普遍存在着教学能力欠缺的方面。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很多青年教师学历较高,有很多人都取得了博士学位。就知识储备而言,他们往往经过多年的专业培训,具有比较扎实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专业知识和本学科的前沿知识,与老教师相比在这方面并不逊色。但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于一般的高校课程,它担负着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重任,对大学生进行政治化的目的。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能力尤为重要。但是,很多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虽然有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是由于缺乏教学技能不成熟,所以往往有理说不透,很难给予大学生高屋建瓴的指导,很难有效解决大学生在思想上和理论上存在的困惑。

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有待提高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进行科学研究的热情普遍不高,普遍存在着一种轻视科研的误区。相当一部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青年教师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属于公共基础课,与专业不同,因此认为搞不搞科研都行,教师们也就放松了对自身科研方面的要求。但实际上,教学和科研并非完全隔绝的,二者之间是密切相联的关系。科研是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获取新知识和了解最新研究方向的最好的渠道和方式。通过科研,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获取最新的知识,从而能够及时弥补和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并将科研内容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才能提高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和前瞻性,才能在讲授理论时具有科学性和说服力,才能真正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

二、隐性知识共享对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素质的意义

1.隐性知识概述

“隐性知识”这一概念早在1958年英籍匈牙利著名物理化学家、社会学家、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首次提出的。他把人类的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大类。显性知识是可以用语言、文字、图表等表达的知识,既包括“写得出来的知识”,也包括“说得出来的知识”。隐性知识则是存在于大脑中的一种主观的、基于个人经验积累的知识。[2]相对于显性知识而言,隐性知识只能意会,很难言传。隐性知识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第一,暗自领会性,隐性知识很难通过文字、符号、图表等表述,也很难进行逻辑推演和说明。第二,个体性。隐性知识只储存在个人的大脑中,主要来自于个人的实践。它是个人在实践中反复尝试才领悟出来的,不会被轻意模仿、记忆和学习的知识。因此,隐性知识不能通过传统的形式进行传承,一般通过“师徒传授”的方式来进行;第三,稳定性。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不同,隐性知识不易受到环境的影响,个体一旦拥有某种隐性知识就很难消退和遗忘。

2.隐性知识共享有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的素质

相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青年教师而言,无论是高校的管理者还是从事一线教学的专业课教师,抑或是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老教师们,他们在管理、教学和科研等方面已经积累了相当数量的新知识和新经验,其中不乏大量的隐性知识。在高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过程中,隐性知识的作用越来越备受关注。因此,隐性知识的共享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提升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所谓隐性知识共享,就是指隐性知识在不同的知识拥有者之间所进行的流通和传播。由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的经验和能力都相对有限,因此让高校的其他知识主体把自身获取的隐性知识与青年教师分享,必将对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的素质发挥重要的作用。

三、隐性知识共享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素质提升的路径

1.依托高校自身资源建立“师徒传授”的“导师制”

“师徒传授”是知识主体之间共享隐性知识的典型范式,高校应依托自身资源建立“师徒传授”的“导师制”,以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青年教师由于刚进入工作岗位不久,存在着心理素质不强、教学能力不高和科研能力缺乏的问题,所以亟需提升他们的素质。但很多高校由于经费有限,给于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培训的机会较少。因此,高校应依托自身资源,可以选择一些资历较深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每位年轻教师配备一位甚至是多位资深导师,建立“以师带徒”的制度。这些资深导师不仅要亲自去听自己负责的青年教师的课,课后及时指导,把自己丰富的隐性知识传递给青年教师。同时,还应在生活中要关心青年教师,要了解他们的心理负担和压力,即时对他们进行心理安抚,使他们感受到温暖,从而以更积极、更良好的状态投入到工作中去。

2.通过集体备课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

因为隐性知识难于言述教师们的教学经验和技巧,因此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是促进教师们隐性知识共享的重要途径。针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亟待提升的现状,高校应按期召开教师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是青年教师掌握教学规律,积累教学经验,提高业务水平和文化水平的重要环节。通过采取集体备课的方式,使有经验的教学能手与青年教师齐聚在一起,就某个教学主题进行共同切磋和研讨。在面对面的讨论交流过程中,教学能手将他们的教学经验和技巧等隐性知识外化,为青年教师提供经验,然后青年教师则将教学能手的隐性知识内化。这样的过程必将缩短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自身的摸索过程,使他们避免在教学实践中走弯路,从而有利于青年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3. 构建隐性知识共享的科研团队

针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科研积极性不高的事实,高校应构建一支学习型的老中青相结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科研团队。建立知识共享的平台,通过定期召开学术报告会、研讨会的方式,提高科研团队成员对知识转移和吸收的能力,促进隐性知识转移。[3]构建有利于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隐性知识共享氛围。思想政治理论课科研团队的学术带头人应鼓励团队中科研能力水平较高的科研人员将自己的隐性知识与青年教师共享,在报告会和研讨会中要增进与青年教师的交流。同时,还应有计划地给青年教师布置科研任务,定期让青年教师在学术报告会、研讨会上交流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从而督促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璇,李志峰等,高等教育评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篇(3)

MOOC是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的简称,即大规模开放式网络课程,是一种通过网络平台将优秀精品课程提供给受众的新型教育方式,与以往远程及视频授课相比,MOOC具有工具资源多元化和课程管理系统化的突出特点。随着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MOOC将成为民众享受个性化、系统化教育的重要平台。高校教师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较强的网络信息使用能力,做好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MOOC设计和推广管理有利于推动高校教师接受系统的、终身的、优质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其思想政治素养,为我国高等教育良性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一、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1949年以来,各级党委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领导班子对于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给予高度重视,在加强和改进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方面出台多项政策。十以恚《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等举措相继出台,加强和改进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被赋予更重要的意义,正如在第二十九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寄语全国教师时强调的那样:“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希望全国广大教师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增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经过60多年的努力和奋斗,我国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高校教师队伍总体思想政治素养不断提高,政治立场坚定,典型事迹和杰出人才不断涌现,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当然,我们要清楚地看到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距离党和国家的期望、社会主义办学需要及人民的期许还有一定的距离,结合工作实际,笔者总结如下:

1.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定位名实不符。无论在革命还是建设时期,思想政治工作都是我们开展各项工作的重要法宝,是我们事业取得成功的关键和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业务培训”①,将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纳入法律保障体系。在高校各项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名义上处于突出位置,各高校都建立了系统的党建和思政组织,绝大多数本科高校在基层教学院(系、部)都配备了专职的党务思政工作领导班子及专职工作人员,在高校教师进校之时必须经过思想政治考核。从表面上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似乎地位凸显。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高校排名、办学资源争取和考核指标制定等因素多基于高校的教学科研工作,在学校宏观层面和工作重心的导向上造成了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弱化,甚至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业务工作让路的状况。另外,高校教师一般经历过较长时间的高等教育阶段学习,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一定的思想政治素养,往往会有思想政治素质较高的自我感觉,再加上教学科研等职业工作的重压,易于造成对思想政治学习的忽视。当前社会生活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身处相对独立的高等学校,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成效往往有意无意地以“不出事”的标准衡量,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期性和不间断性。鉴于上述原因,在实际工作中部分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常常局限于表面,在具体工作的推行过程中缺乏必要抓手,名不副实。

2.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缺乏系统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一般认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应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理想、道德、纪律、法制、国防和民族团结的教育”、“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的教育”等内容②,涵盖政治信仰、个人修养和文明传承等诸多方面。具体到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大多体现在新进教师岗前培训、时政事件通报、专项教育实践活动和教师自学之中,由于上述活动来自不同主体,各自步调、尺度、教育内容安排和侧重点具有明显差异,难以提供给广大教师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教师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安排和工作时间具有相对独立性和不同步性,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集中学习或研讨难以开展。

3.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不强。思想政治工作既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又是围绕和推动社会主义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围绕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事业更好地发展这一中心加以推进。但是从实际工作看,当前部分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浮于表面、内容空洞、方法陈旧、缺乏创新,缺少针对高校教师实际的最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安排,往往人云亦云,照转照搬,致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法与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高校教师面对的实际严重脱节,不能引起高校教师的共鸣,难以解决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方面的困难和问题。

篇(4)

中图分类号: G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1)05-0077-03

“重智轻德”是我国教育中存在的一种现象。一般说来,大多数教育工作者把我国道德教育目前所遭遇到的困境归结为考试制度,因为大多数学校和教师在“考试指挥棒”的引导下失去了对教育本质的正确认识。但如果我们透过事物的表象进行分析不难发现,这一“不合理”现象的背后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在前现代社会,“人们对生活采取一种一体化的、富有意义的态度……人们不能清楚地区分不同的行动和不同的领域”。[1]在这种社会,“我应该如何生活,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是人们首先需要思考的问题,这种基于美德伦理的道德诉求使人们不会也不可能仅仅追求某一方面的发展,完善生活和完美人格才是他们的人生理想,所以他们对教育要求也必定是全面的――真善美(智育、德育和美育)统一于教育体系之中而不会发生分裂。

启蒙运动昭示了人的理性的回归。但在尼采主张“上帝死了”的同时,人们并没有再次重新建构起伦理一体化的生活世界。理性的回归导致了世界的进步和社会的转型,但同时也导致了理性自身的悖谬――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之间的分化。更为重要的是,理性分化的两个结果并没有得到平行的发展,而是工具理性逐渐统治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工具理性对教育系统的影响就是教育越来越注重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而有益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属于价值理性范围之内的美育和德育则受到了智育的侵蚀。如果说国内一系列的考试制度是其直接原因,那么实际上,现代社会价值领域的分化,也使得教育不可能再承担起全方位的教育职能、实现对人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的功能则是其根本原因。因为现代社会对工具理性的推崇,必然会导致学校教育对智育的倾斜。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制度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采取的具体措施是设置思想政治理论课。从长远来看,把思想政治理论课设置为二级学科是与我国现代教育体制的发展趋向一致的,因为目前条件下想要把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融入到学科教育(智育)之中,既不现实,也与当代教育制度不符。但是,思想道德教育仍面临着这样一个困境,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把自身的职能仅限于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或者说把思想政治教育课视为知识传授性课程,忽略了课程本身的职能――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功能,这就让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的内容只有接受感,没有认同感;思想政治理论课富有理论性,缺少实践性。因此必须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让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切实担负起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职责,让学生对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因而我们认为,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能否具有实效性的关键之所在。基于此,我们可以考察传统教育模式,从传统教育理论中寻找可资借鉴的资源。实际上,《论语》中的“学”所具有的丰富内涵使之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而且能够提供可资借鉴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理念。

从词源学的角度分析不难发现,“学”最初的含义主要是“教”。郝大维、安乐哲等人甚至认为,“学”就是“教”,即从实践和知识上让人“觉悟”,“在先秦,‘觉’的意思是,当时力求学有所成的学者在教和学的双向互动过程中获得深刻认识”。[2]现代意义上的“学”的概念,只不过后来对知识学习这一意义片面强调的结果。

孔子在《论语》中对“学”认识和理解就具有“上所施下所效也”的含义,比如在孔子看来,“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君子所“学”之德行必然会对庶人的行为产生积极影响。但是《论语》中的“学”已超越了其原初含义,已经不仅仅意味着“上行下效”,而且还具有了很强的认知意义和社会功能。

在认知方面,“学”能够让学生习得作文之道,让他们认识客观世界。孔子认为,通过学习《诗经》,可以培养想象力、提高观察力、锻炼合群性和学习到讽刺的作文方法,如果这些目的都没有达到,还可以对鸟兽草木等客观知识多多认识,他诘问自己的学生“何莫学夫诗?”(《论语・阳货》)

实际上,解惑只是“学”的基本目的,而传道授业、文化传承与社会稳定之功能才是“学”的根本之所在。一般说来,我国的传统社会是社群主义的,人与人之间构成了一个由各种各样“关系”构成的共同体。[3]这种“关系共同体”主要依赖共同的道德规范和礼仪制度来约束。在先秦儒家那里,这就是“学”的主要内容,即从社会道德规范角度对经典文献进行解读,并将对文献的道德认识应用于个人修养和社会实践。孔子督促自己的弟子“学夫诗”,主要目的还是为了能够“迩之事父,远之事君”(《论语・阳货》);颜回之所以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也是因为颜回对所学知识进行了伦理性解读和道德性实践――颜回之“好学”,在孔子看来,在于他能够“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不仅如此,孔子还对“学”赋予了文化传承的职责。道德习惯和社会风俗会逐渐演变为一种文化,这种文化只有通过“学”才能得以继承和发展,“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学”的这些功能使得孔子能通过“学”来教育学生,实现自己继承已有文化制度、改变社会现实的理想。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而《论语》中所谈及的“学”的过程也就是说教师素质不断提升、人格不断完善的过程。本文这部分将从学之对象、学之方法、学之目的和学之结果等角度进行论述。

1.“学”之对象――“伟大的书”

《论语》中,孔子把“学”(亦即“教”)的对象主要集中于“伟大的书”――“诗”。笔者认为,《论语》中的“学”有其两端,一端为“艺”,它是“学”之始;另一端是“诗”――《诗经》,为“学”之终。孔子认为,首先应该学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掌握了这些基本知识,就能够学习《诗经》。如果说六艺的学习是提升教师自身修养的开始阶段――因为学习每一项技艺都需要依照规范行事,完成了对六艺的学习,人的基本行为道德规范也就养成了。[4]《诗经》的道德意蕴使孔子赋予它重要地位,让其作为自己“教”和“学”高级阶段的学习文献,原因就在于《诗经》能够被进行道德化解读,让思想性、政治性和知识性合而为一。比如,他认为“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因为子夏能够对《诗经》从道德修养角度进行诠释,所以孔子才说“始可与言诗矣”。

因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注意遴选学习的对象,选择高雅的、对人格发展有利的“伟大的书”――经典作家的著作――作为自己学习的对象。学生要学有所获、课堂要内容丰富,必须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而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在提高道德修养过程中对自我德育素材的撷取。国外大学的人文教育部分承担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而他们所选择的课程教材就是一些“伟大的书”。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施者,两课教师需要加强自身的道德和专业素养,需要学习“伟大的书”――的经典文本,以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2.“学”之方法――思与省

“学”作为一个获得知识和人格发展的过程,必须不断地反省(“思”)自身,只有这样,才能够在自身道德修养方面得到提升。“思”为“学”提供纠偏功能,否则学习仅仅是盲从,不能与时俱进。“学”必须用正确的方法,才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只有通过“思”和“省”,才能真正做到“见贤思齐”和“见不贤而内自省”(《论语・里仁》);如果不“学”不“思”,那么人对道德条目的把握就很容易走入歧途,“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论语・阳货》)。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如果要承担德育职责,应该在“学”中结合“思”和“省”,尽可能避免思想行为上的偏差对自我人格发展的不利影响。古希腊的柏拉图把智慧作为“四美德”之一,主要是因为智慧本身内在的判断力,它要求人们不断进行理性反思以期能够做出明智的决策。智慧之所以有时候与“审慎”同时使用,就在于它能够指引人们进行正确的道德实践,即告诉人们应该在什么时机实践,也指引人们如何实践,并帮助人们面临不同的美德发生冲突时进行平衡。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之所以能够吸引人、说服人,就在于他们在不断反思和批判。作为的继承者和传承者,必须学习和掌握的真精髓,要对形形的文化思潮采取一种理性和审慎的批判态度,这是教师能够政治上与时俱进、思想行为上“为人师表”的保证。

3.“学”之目的――真、善、美

“学”既要注重过程,最终还应该有所旨归。前现代社会的价值领域是统一的,所以真理一般包含着善和美,或者说“学”的目的应该是“真善美”的统一体。在《论语》中,“学”的目的就是通过“学”六艺和《诗经》追求“真、善、美”。上文已述及,六艺的学习并不仅仅是学习某种技艺,其最终目的是为了通过技艺的学习达到对自身道德修养的提升,即合于礼。而通过学习《诗经》,不但可以“多识於鸟、兽、草、木之名”(求真),而且还可以“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即能够培养对家和国的道德情感和道德实践(求善),甚至还“可以怨”,即学得作文的讽刺方法(求美)。不难看出,“学”《诗经》是手段,而培养完善的人格(真善美的统一)才是“学”的目的。

对于思想政治教师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的过程本身蕴含着对真、善、美的追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包含的丰富内容为“两课”教师融合真、善、美的“整合式”教育提供了便利。毕竟无论是《基本原理概论》、《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还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这些课程都包含着真、善、美的内容,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去挖掘、去提升。如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仅仅从知识角度讲授“两课”,笔者认为这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种狭隘理解,从一定程度上,这也将会影响教师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能力。

4.“学”之结果――君子

“学”的目的达到以后,最终在“学”者身上要有所体现。在《论语》中,“学”的理想结果是培养出像颜回一样“安贫乐道”的君子,能做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但这并非唯一结果,实际上,只要人们能够在加强修养的同时又不失自己的质朴品质,那么就可以算得上是君子。但不要过于追求“文辞”之美,因为那样做的目的更多是为了向他人展示自己;而君子之学,绝非为了炫耀,所谓“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意在表明求学之士最终想要达到的结果是自身道德品质提升。进言之,君子的“为人”之“学”,应该在“修身”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道德行为去影响别人,通过“修身、齐家”达至“治国、平天下”的目的。

同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应该通过“学”把自己和学生培养成为“君子”――现代社会的合格公民,培养成一个知荣辱、有信仰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对此教师必须以身作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才能够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既严肃又活泼,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政治性,进而让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产生正确认识。虽然不能要求所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都做到让学生觉得“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但最起码要做到“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教师是一种权威,在某种意义上,他能够被学生认可就在于其道德人格的完善,在于他对待自己事业和信仰的态度。只有人格健全、政治正确、品行高洁、信仰坚定的教师,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才能够真正取得实效,因为“身教”之于“言传”,其作用更为明显。

冯友兰先生经常说“旧瓶装新酒”,“老树发新芽”,就是指我们应该不断继承古今中外的优秀传统,批判性地吸收有益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综合素质提高的内容和形式。中国传统一直讲“教学相长”,这实际上是在要求教师,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不断学习、完善自我。“学”这个概念所蕴含的原初含义不可能完全适合现代社会,但是“学”的理念所具有的丰富内涵及其教育意义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素质提升具有重要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 钟 磊. 解魅、分化与现代性[J]. 现代哲学,2003(1):129-134.

[2] [美]郝大维. 通过孔子而思[M]. 安乐哲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 胡必亮. 关系共同体[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4] [德]雅斯贝尔斯. 什么是教育[M]. 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1.

篇(5)

一、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要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实效,必须解决教育观念的问题,观念的更新才能引起方法的变革。现代德育观念强调发展人的潜能,焕发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积极性,注重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经验。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做到:首先,坚决抛弃“应试教育”下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满堂灌”,从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转变。其次,明确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错综复杂的心理过程和实践过程。教师应以自身的素质力量去选择最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内容,采取最合理的方式手段,创造学生最乐于接受的教育氛围,从而正确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改进教学方法,促成德育内化

1.坚持启发式教学,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努力提高政治课教学的质量

孔子曾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教学目的,采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学生处于心求道而为解,几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不断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启迪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自觉地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2.创新教学结构,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体现人文精神教育

创新教学结构,在实践过程中我主要是打破传统教学中长期形成的教师一统课堂的教学局面,把学生的表演活动和学生讲解时事的活动纳入教师教学过程中来。我的具体做法有两点:

第一,把学生的表演活动纳入教学过程。充分显示学生 的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把所学的知识纳入模拟操作过程或自编自演的节目当中教师作好点评和升华,从中培养学生情趣,陶冶学生情操,培养良好品质。

篇(6)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6-0136-01

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教学中要教育、启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此,就要求老师必须具备较高的教育技巧。思想政治课的改革与素质教育的开展,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创新,学校德育工作的加强等等,都与教师的才能与素养的提高分不开的。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教育技巧是教师必须具备的一种重要的教育才能和素养,一名教师只有具备较高的教育技巧,才能适应千变万化的条件,随机应变地、创造性地处理各种错综复杂、突如其来的教育、教学问题,否则,即使你有高谈阔论的理论也无法成为实际的好教师。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在观摩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时,会发现他们都非常善于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恰如其分地把握教育的时机和分寸,方式方法灵活自如,语言通俗、生动,分析精辟入理,富于说服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充分显示出一名政治教师的聪明才智,即高度的教育技巧。但与此同时,一部分教师由于对教育技巧的含义、表现及其培养途径等缺乏了解,在实际工作中只对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水平比较重视,而对培养自己的教育、教学才能则往往重视不够,认为只要自己有了:“一杯水”,就一定能给学生“一滴水”,殊不知,如果缺乏教育技巧灵活和才能,没有把握学生思想脉搏、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为主体地有机结合起来,学生则连“半滴水”都得不到。另一部分教师在目前的观念常常把教育的技巧理解为是管理学生,维持秩序的一种应急手段。这些误解,往往影响着广大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培养自己教育的智慧才能的自觉性,妨碍了他们教学水平的提高。

1 教师多种能力的综合表现

教师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应变能力、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等多种能力的独特结合和综合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针对性

近年来,“思想政治课”的教材有所变革。如:在初中阶段,原来初二年主要是上“社会发展简史”,而现在是上有关的法律知识,对于这种不同教材,就有不同的要求,要对症下药,才会有的放矢。如果缺乏针对性,就好比射箭没找到靶子,治病没找到病因。只能陷于枯燥无味的空洞说教,有的甚至在朗读教材。如果善于发现问题,并能迅速准确地抓住问题的本质和妥善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这非易得之。所以它要求教师要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分析力和判断力。

1.2善于因势利导、创造性地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

改进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关键是要理论联系实际、善于因势利导、创造性地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社会、理解人生,解决周围各种思想认识问题,从而解开学生思想上的“疙瘩”,因势利导地对其进行教育,更需要教师有高度的教育技巧和智慧。

1.3善于随机应变、灵活机智地处置各种突发事件

对于课堂上突然出现的问题,这是常见的事,不足为奇。但要能及时地作出正确的反应,机智果断地给以恰如其分地处理,不仅可以使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而且表现出教师在巧妙处理问题的聪明才智,还会使学生亲身感受到政治课教学所独具的魅力,从而增强学生对该科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1.4善于把握教育分寸、循循善诱、引导得法

“欲速则不达”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切莫急于求成,而应恰如其分地掌握分寸,不仅是教师在教育机智的重要表现,也是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必要条件。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区分层次,以理服人,讲求实效,以情感人。

2 政治教师获得更高教学技巧的途径

教育的技巧才能不是天生的,而是教师在长期实践的经验积累。那么,政治教师要具有更高的教育机智技巧,主要应通过以下几方面去努力。

首先,高度的思想道德境界和理论知识修养,是教育机智才能赖以培养和提高的坚实基础。

教育机智的才能,首先来自于教师本身的道德修养,只有具备较高的道德境界,才能变得耳目聪明、灵活,潜移默化。许多问题连教师自己都没有很好地解决,怎么谈得上机智灵活地去教育学生呢?而丰富的知识;较高的理论修养水平是教育机智的基础,虽然教师有了“一杯水”,并不一定就能保证交给学生“一滴水”,但教师这“一杯水”却是绝对不可缺少的。只有这样,才能居高临下,灵活自如地驾驭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各种问题具有准确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游刃有余地进行处理,否则教学时只能照本宣科,遇到问题就会措手不及,捉襟见肘,教育机智便无从谈起了。

其次,深刻了解学生的思想、知识和心理特征,是教育机智才能得以发挥和发展的基本前提。

篇(7)

关注人是新一轮高中课改的核心理念,强调以人为本就是认为人的本质是由人自我塑造、培育和发展的,肯定这种自我塑造的可能性和人的自觉的力量,培养良好的人文素质。在传统的政治课教学中,教师主要着眼于如何教会学生应付考试,而不是将教学重点放在帮助学生学习以及开发学生巨大的学习潜能和智能上;教师只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不关心学生通过什么学习方式和策略来获得这种结果;大搞题海战术,造成许多学生只会死记硬背,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受到压抑,课堂成为教师的讲堂,而不是学生的学堂。在这样的课堂气氛中,学生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高分低能的考试机器,培养人文素质就是一句空话。因此,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既要传授学生知识,更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并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的角色要由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转为“激趣、启思、导疑”,引导学生求异创新;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活泼、自由、愉快地学习,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赞赏学生的独特见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另外,教师要给学生创设温馨、和谐、民主、宽松、平等、互动、开放的学习氛围,在这样的课堂环境中,让学生体验到平等、民主、尊重、信任、友善、宽容、理解、合作的快乐,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这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感情基础。

教育的出发点是人,教育的终极目标还是人,是让每一个生命个体实现“自我对话”与“人的大写”,让人完善自我,成就自我,超越自我。因此,政治课教学应注重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及行为表现,关注学生学习知识的形成过程与可接受的教学方法,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重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让学生学会学习,会学、好学、能学,最终学会做人,做一个堂堂正正的大写的人。所以,政治课教学既要服从于知识的传播,更要服务于人的发展,要回归学生,“以生为本”,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二、教师要注重培养自身的人文素质

要在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政治教师除了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外,其本身必须具备较高的人文素质。2007年8月31日,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应该把这一根本任务贯彻于教学活动的始终。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只有性格才能影响性格。” 教师要做一个正立而大写的人,用心灵的气场激活学生,使学生“亲其师”从而“信其道”。学生上课的过程不仅是在理解、解读教师传授的知识,同时也是在理解和解读教师的“人”。教师的道德行为、知识素养、心态性格、个性魅力都会对学生的学习和做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人文素质的高低,不仅关系到教育教学的质量,更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业师,更是身教、心教育人的智者。教师是一个榜样,一座灯塔,一面旗帜,一个活生生的人文载体。对于教师来说,良好的人文素质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是教师教书育人的资本。教师的人文素质主要表现在:首先要有良好的人格魅力,人格魅力就是教师人文素养的外在表现形式。教师要用自己的学识、见识、人品、才能来影响学生,感染学生。教师应当有较高的文化品位、高雅的审美情趣、健康的心理素质、积极的人生态度、高尚的道德修养、博大的爱国情怀、丰富的精神世界。对于涉世未深、求知若渴的青少年学生,这样的教师是偶像,是榜样,更是学生羡慕、学习、效仿、超越的对象。教师的幽默风趣可以随时随地给学生带来轻松活跃的气氛;教师面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可以给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与力量……其次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教师只有具备较深厚的文化底蕴、广博的专业知识,在教育教学研究中才能游刃有余。为此,教师要不断地学习积累人文知识,涵养人文底蕴和精神素质,把自己的体会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检验、丰富自己的认识,提高自身的素质。用自身的人文素质来影响学生的人格,塑造学生的人格。教师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成就了教育。陶行知说过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正是这个道理。

三、挖掘教材人文精神内涵,升华教材知识

篇(8)

培养高中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就需要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素质是高中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和品质,它直接影响着学生走向社会后参与政治活动的范围和能力。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包括价值观念、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等,要把些内容传递给高中生,使其接受,就需要通过一定的媒介传递给受教育者,才能转化为受教育者自觉的行动,这些媒介形式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一 高中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的有效载体应该具备的特点

1.客观性。首先,培养高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要具有客观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信息以及教育者想要表达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等,它们需要依附一定的物质基础才能进行,失去了物质基础教育的目标就不能实现。其次,思想政治教育是有目标和内容的,并且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客观存在和外在表现,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以客观的形式存在的。

2.承载性。承载性是培养高中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主要方式之一,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本身就承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承载性是其固有的特征,通过承载物和受载物之间的承载运动表现出来。载体承载的内容包括思想观念、价值观念、政治观念等,只有在载体提供的场所中才能进行承载运动,受教育者才能受到教育者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原则、任务、方法等也需要通过载体的承载来发挥相互之间的效应。

3.传导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承载性和传导性容易被人们混淆,传导性和承载性有很大的区别,承载性体现的是载体的轨道作用,传导性是指载体具有传导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承载性为传导性的实现提供了条件,传导性更加体现出载体的纽带作用。通过信息的传导,教育者才给受教育者创造了全心情境,正是由于载体具有传导性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4.操作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教育者为了实现教育目标而使用的有效手段,教育载体由教育者操作,这表现了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主体性和目的性。培养高中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首先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行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具有可操作性,为了达到教育的目的,把教育主体的要求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教育者使用的载体一定要具备可操作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使用者是教育者,其主导地位显而易见,失去了主导地位,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作用就得不到发挥,教育也流于形式,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不能得到培养。

二 高中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的有效载体的合理运用

1.载体运用前要合理规划。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种类很多,形式复杂多样,如果对载体的使用杂乱无章,势必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由于我国对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研究比较晚,教育者在使用载体时往往忽视了对载体进行合理的规划,使得载体的分布不平衡,影响了载体作用的发挥。针对这种情况,教育者应该在运用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之间进行科学整体的规划,以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教育环境、受教育者的特点为基础,对载体进行全新的设计,使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形成一个有序的网络系统,对受教者进行全方位的影响。不仅要考虑到实际条件,学校所处的社会环境,管理方式,教育形式,还需要具体的从人力、物力、财力、技术保障等诸多方面考虑。例如,网络载体需要投入资金建立网络系统,学校的技术保障和实际管理能力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因此载体运用前要合理规划,才可达到预期的效果。

2.发展大众传媒载体。在信息化日益加剧的时代,高中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增加了,大众传媒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改变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大众传媒载体是指为了实现思政教育利用的大众传播媒介,主要有报纸、杂志、电视、广播、书籍、电影等等,由于大众传媒的覆盖面比较广,传播也比较迅速,因此时效性非常好。学校可以通过校园广播站、校报、学报等方式传播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积极发掘大众传媒载体的优势与劣势,合理利用开发,实现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思政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政素质。

3.合理利用网络载体。网络是信息化时代高速广泛传播信息的载体,为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资源的共享提供了便利的途径。现如今,网络已经慢慢融入了高中学生的生活,改变和影响着他们的生活方式。各学校目前也都在为积极建设一流的数字化校园而努力,建校园网站、设相关网页,做论坛这些都可以方便大家的学习。同时,网络载体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一种新形式,它具有开放性、平等性、交互性等特点,高中学生对网络怀有很大的好奇心,合理利用网络载体为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创造了有利条件。教育者应该建设集思想性、趣味性、知识性为一体的思政教育网站,对学生进行网络舆论的正确引导,加强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引导学生自觉规避网络不良信息,接受正面的网络教育,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4.创造活动载体。活动载体就是为了实现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一系列活动,把思政教育的信息渗透在活动之中,使受教育者潜移默化的受到教育,提高素质。高中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的特点,对活动的参与积极性比较高,学校可以利用学生的特点,组织一系列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例如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参观考察活动等,通过活动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形象的表现出来,使学生能够真实的感受到它,使学生受到教育。同时学校也可以开展一些读书学习活动、学习先进典型活动、评选表彰先进活动,引导学生树立主动学习、务实学习的理念,从而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思想政治的兴趣。

三 总结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帮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活动,而载体则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方法的使用,教育目标的实现,教育内容的学习,教育者和教育客体之间的互动等,都需要一定的载体为

其服务。高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有众多的表现形式,比如文化载体、活动载体、管理载体、网络载体、传媒载体等,但众多载体有着共同的特点,载体的有效运用就要在符合其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教育实际,对高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载体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培养高中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参考文献

篇(9)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9-0084-01

中学思想政治课融知识功能、德育功能于一体,其中,知识功能是载体、是手段,德育功能是目的、是归宿。在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宗旨的素质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治功能。通过思想政治课教学,使学生的政治素质得到不断提高,自觉维护党的领导和党的方针、路线、政策,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二)品格功能。通过思想政治课教学,使学生的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得到不断提高,学会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学会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得失成败,进而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形成健康的品格。

(三)文化教育功能。通过思想政治课教学,使学生能够初步掌握社会科学的基本知识,特别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培养学生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明确地告诉我们,它在学生能力的培养和良好品质的形成方面,有其独到的作用。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朝气逢勃有活力,思维活跃,敢于创新。但由于年龄和阅历的限制,他们的心理世界又有不成熟的一面,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义务意识薄弱,容易片面地看问题,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等等。这就要求我们应当通过思想政治课教学对学生进行及时的必要的帮助和引导,教育学生做生活的强者,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正是素质教育所要求的,也是思想政治课的根本宗旨。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努力提高学生的素质还应做到以下两个统一:

(1)要把思想政治课的知识教育与能力教育统一起来,实现由知识教育向能力教育的转变

思想政治课是学校德育的主要途径。它作为学校德育的主战场、主阵地,其性质应是智育和德育的统一,以往的应试教育,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数轻实践,忽视了人的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培养的学生既高分低能,又高分低德――知行脱节。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方式和手段,其显著特点就是公平竞争,优胜优胜劣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人的能力成了市场竞争的羽翼和决定胜负的关键。这就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实现由知识教育向能力教育的历史大跨越。思想政治课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和素质的提高有其独到的作用。它可以帮助学生奠定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法制观、民主观、价值观。学生只有具备了精良的能力和良好的素质,将来才能明辨是非,坚定立场,端正人生的航向。

篇(10)

作为中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和促进者,中学政治教师要能够接纳新事物,提高收集、整合及分析信息的能力,增强网络媒体自律意识,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熟悉网络技术,不断优化教学内容与形式,以更好地促进中学生思想政治和思想道德的培养。

 

一、对新媒体的解读

 

新媒体是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以后发展起来的新兴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有限网络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①。

 

新媒体的特点可以概括为:数字化、超链接、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多媒体与超文本、个性化与社群化、虚拟化现实与网络化的生存模式。它具有诸多形式,如互联网门户网站、BBS、博客、微博、微信、搜素引擎、聊天室等,这些形式都具有普及率高、交互性强、平等交流、深入互动以及潜在风险性等特点,这也是它们优越于传统媒体的根本属性。

 

二、新媒体发展给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双重影响

 

新媒体为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全新的信息传播和接收平台,它所具有的交互功能,使得信息呈网络状向多维度扩散、传播与反馈,促进了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两者之间以及两者内部的双向互动,为中学思想教育工作开展创造了新的途径。新媒体传播的信息量远远大于传统媒介,这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思想政治的教育内容,大幅度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利用率。

 

但是,新媒体的多主体性和开放性使得每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传播信息,这就导致传播信息内容的良莠不齐。中学阶段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处于形成期,往往缺乏足够的自我认知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新传媒下的负面与不良信息的传播容易对主旋律教育的冲击。

 

三、新媒体背景下中学思想政治教师的素质提升策略

 

1.中学思想政治教师自身要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要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自律意识。在新媒体环境下,中学政治教师更应当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才能在多样化的竞争中选择正确的价值取向、政治立场。新媒体已成为多样化文化竞逐的舞台是大势所趋,越是在这种环境下,中学思想政治教师越应树立明确的政治方向,避免受错误文化蛊惑和影响。

 

2.中学思想政治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转变自身角色。在新媒体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探讨中学思想政治教师如何利用新媒体技术提高教学实效是一个无可避免的话题。

 

一方面,我们应该树立终身学习、与时俱进的理念,这要求中学思想政治教师去主动解剖和研究新媒体时代的特点,以积极的态度直面挑战;另一方面,教师要树立师生教与学“多主体”的教学理念,转变自身角色,不再做单一的传授者和管理者,而是成为学生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新媒体下,学生学习的自主化、学习条件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决定了中学思想政治教师及其教学方式的转变。

 

3.教师要与时俱进的更新自身技能和知识结构。针对当前的新媒体下的信息化教育环境,教师专业化发展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要提高信息素养,强信息技术能力。在新媒体环境下,教师应该是一名既有专业理论知识,又能熟练应用技术解决教学实践问题的专业化人员。对此,学校可以对教师进行专门的培训,培训包括职前培训和在职培训两种基本形式:一是师范教育中必须将电脑技能、信息技术、教育技术等纳入教学计划,要求新教师在正式执教前,必须具备最低标准的电脑使用技能;二是在在职教师中,进行基础的资讯科技技能训练。

 

(2)教师要转变知识结构,做好学生获取信息的筛选者。一方面,教师要利用新媒体通过多种渠道不断关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理论知识、教学实践等方面的最新动态,学习借鉴一些优秀的教学方法,转变自身的知识结构,创新思想政治教学方法。目前,面向全国的教育信息技术设施体系初步形成,未来包括农村中学教师都能够在网络上自我学习。

 

4.教师要提高对新媒体的应用能力,创新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在网络上申请建立了一个社会化网站专门用于中学思想政治教学,这个交流网站具备微博、微信、群组讨论、媒体分享、论坛等功能。学生们可以自由的在这个社会化网站上开展讨论,博客帖子,分享资源,也能发起或参与自己感兴趣的其他主题活动。

 

比如,对“碰瓷”这一类不良社会行为的讨论,可以提高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和文明的行为举止教师还可以借鉴国外的虚拟旅行(Virtual Field Trip)教学方式,让学生参与到具体的社会实践中,这有助于思想政治教师更好的进行情景化教学同时又不会占据太多学生的时间。当然,除了上述列举的中学思想政治教学方式,教师还可以结合教学实际自我创新,比如进行“翻转课堂”教学、引进和“因地制宜”的创新Web Quest 学习模式。

 

上一篇: 神经外科健康教育 下一篇: 园林工程法规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