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生态景观设计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21 17:21:4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公园生态景观设计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公园生态景观设计

篇(1)

随着社会建设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居民日益需要经常性的休闲健身活动来平衡身心,享受自然生态的环境,懂得养生和保持健康的体魄。建设生态城市已经为世人认可,并越来越成为城市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城市生态景观设计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生态城市建设目标的途径,因此,重新审视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项目概况

项目位于南山区塘朗山片区,华侨城北侧、龙珠片区东侧、塘朗山南麓,其西侧紧邻南坪快速,属于深圳地铁7号线深云车辆段上盖工程,项目总占地面积约10.5hm2。规划区内采石场破坏地貌和植被,造成水土流失与视觉景观污染。现状采石场场地已平整,平整区场地宽约220m、长约430m、地面高程约75m。场坪高程根据地形及出入线爬坡条件确定为66.614m。段址基本呈不规则的长方形,宽约307m,长约905m,车辆段需开山建设,场地内拆迁工程较少。基地三面环山,地势起伏较大,东侧为山体陡坡,峰高约为260m。深云车辆段场地尽可能利用已平整场地,但由于车辆段段址用地需求较大,部分场地需要开山建设。

2 深圳地铁文体公园的景观设计

2.1 生态规划

利用生态景观学的基本原理,构建生态基质――生态斑块一生态廊道的基本生态景观单元,利用BIM建立建筑模型,从而期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结合项目基地特点,提出“重新与山连接”的设计理念,最大化对现状已遭破坏的基地进行生态恢复,并赋予其多种复合功能,发挥土地最大的使用价值。

2.2 方案构思

2.2.1 设计目标。设计以原生的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系统为依托,将公园场地与自然山体连接,延续山体的生态环境,将人的使用功能与山体的自然生态环境充分融合,从而实现生态上与山体形成连接,功能上与社会需求形成连接,体现该项目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特色。从生态角度上看,该项目是城市的人与自然的生态环境之间的一个中转站,社会功能上满足了城市居民的需求,生态功能上承载了塘朗山的生态作用,因此,可以说是城市的绿色驿站,是人与自然互动的一个站点。

2.2.2 方案特色。设计以“融入自然,律动生命”作为主题,将体育运动融入到优美舒适的生态环境中,将人的运动与自然生物的活动融合一起,使文体公园成为城市居民与自然生物共享的一个绿色驿站,成为塘郎山郊野公园的自然健身房、城区的运动休闲带。

①生态休闲:联动车辆段及郊野公园,采用对环境友好的规划及设计理念,融入生态环境,是天然氧吧中的休闲天堂。②地铁文化:中国首创以地铁文化为核心的主题公园,是沉淀地铁文化,呈现地铁历史的平台。③教育创新:项目的地铁实训区,将面向整个深圳市的地铁专业人员和公众进行培训,是技术前沿的教育基地。④融合集约:积极探索生态建设与轨道交通设施建设的接驳点并将其融合,同时,通过对项目各功能块的有机组合实现资源共享,是土地综合开发利用的典范。⑤绿色节能建筑:该项目在建筑设计方面,将引进先进的生态节能技术,在雨水收集、自然通风、垂直绿化、太阳能利用等方面深入研究,努力打造一个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态建筑。

2.3 生态建设难点及应对

2.3.1 景观生态系统缺乏连续性。所有的地铁上盖项目,都有一个共同的难点,即如何在混凝土盖板上进行生态建设。上盖项目基本都是与地面脱离,有别于普通住宅的地下车库建设,后者是埋入地下,有一定的土层厚度在地表与自然地面连接,因此,对自然环境的连续性破坏较小。前者往往是高出地面,盖板与地面存在高差,与自然地面无法直接连接,要融入周边生态环境有一定难度,生态绿地的建设往往缺少系统连续性和完整性。

项目基地原本是塘朗山脚下的采石场,三面为塘朗山环绕,因此,有条件利用山体与地面的高差,将盖板与山体自然连接,最大限度将盖板上的绿地与山体绿地连接,使公园成为山体的一部分,这是本项目生态建设的基本出发点。

在公园绿地与自然山体连接的基础上,项目注重利用塘朗山的生态资源。塘朗山自然资源丰富,据现场调查,属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有7科7属7种,其中有Ⅱ级保护的植物――桫椤和一级级保护植物――仙湖苏铁,众多蝴蝶品种也是本区域重要景观资源。因此,打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引入塘朗山的野生动植物,使公园成为塘朗山部分野生生物的栖息地,使公园成为塘朗山生态斑块的一部分,是该公园建设的美好愿景,也是该公园建设的终极目标。

2.3.2 景观绿地的覆土深度受限。上盖绿地的另一个难点,是考虑建设成本投入,结构设计预留的绿地覆土深度往往不足,很难达到理想的种植深度要求,难以建设成多层次绿地生态群落。项目设计中预留覆土深度从0.6~1.2m不等,通过各专业的深入沟通协调,结合盖板下柱间的跨度不同,对种植区、运动区、休息区、服务区等统筹规划。柱间跨度小的区域,划为种植区,提高荷载后建设成本提高较少,因此,预留覆土较深;柱间跨度大的区域,结构荷载越大,建设成本成倍增长,因此,划为运动区或服务区等以减小覆土的荷载要求。此外,景观设计中,在覆土不足的区域,充分利用梁柱位置,设置种植池提高覆土厚度,尽可能增加乔木种植数量。条件不足的区域,利用廊架种植攀援植物,形成立体绿化景观,充分发挥其生态效益。

2.3.3 雨水利用受限。在现代的城市建设中,经常提到雨水利用,尤其是要求大部分雨水自然下渗减少地表径流,提倡建设海绵城市等。而我们的上盖绿地,雨水给盖板所截断,无法到达自然绿地中,因此,需要采用新的方式对雨水收集利用。项目在雨洪规划设计时,采用了2个蓄水系统对雨水收集利用:一是在盖板上设置景观湿地,既解决了部分蓄水需要,又作为生态过滤池净化雨水,同时还丰富了景观绿地的生态功能。二是在盖板下的地面设置地下蓄水池,将盖板上溢流出来的雨水进行收集,然后用泵提升至景观湿地中进行利用,或者直接作为绿化灌溉补水。

2.4 过程保障――车辆段生态文明施工

2.4.1 施工现场封闭式管理,营造文明、安全、整洁、和谐、高效的施工现场工作环境。一是地铁施工现场采用三期地铁统一规划的围挡进行封闭施工,大门处设置门卫室,负责进出人员、车辆登记等。二是场内运输道路按照城市道路标准铺设沥青路面,设置减速带,竖立反光镜,安装限速、禁鸣等交通标识,路面漆上标准的交通标志线,沿线安装路灯。配备洒水车,每天定时对场内道路及场区周围市政道路进行洒水,组织专人对道路清扫维护,有效减少了施工扬尘。三是施工现场的强噪声设备,设置在远离居民区位置,依据调查民意后得出最佳的爆破时间,调整爆破方案。

2.4.2 南坪快速路上架钢桥,“天堑变通途”,最大限度降低泥头车对市区居民的干扰。车辆段土石方运输工程量大,如何减少泥头车穿行市区,最大限度地降低对市区居民的干扰,是施工单位项目部一直努力研究解决的难题。

篇(2)

1城市湿地公园的景观特征

城市湿地公园是人们重新发现并体验自然的重要场所,成为人类与自然零距离接触的地方,浓郁的自然气息在回归绿色思想的引导下,流动的水体、新鲜的空气以及野生动植物,都为人类身心健康提供了有益的环境。在湿地公园中,水是其得以建造的基础,其中还有山丘、农田、树林等众多景观元素,这些景观元素对久居城市中的人们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在塑造景观过程中,水是非常重要的元素,合理利用水资源可以使公园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建设湿地公园应该尽显自然景观,减少人造景观的应用,使农庄、干道绿化带融为一体,在其中保留水域和植物,并在游览沿线显示出不同风格的区域特征。城市湿地公园是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中可以帮助人们深入接触大自然,形成帮助人们了解大自然的窗口,因此,湿地公园应在景观设计中应充分贴近大自然的天然野趣,最好不要设计过多的公路、桥梁及公用性建筑,尽量设置一些小型的生态建筑,例如,眺望台、观鸟棚等设施。此外,园林建筑小品设计应该尽量选择质朴的材料。

2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

2.1规划指导思想和原则

规划将《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等文件作为指导思想,从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出发,充分坚持尊重自然、持续发展的理念,按照动植物在当地的生活特点,充分维护当地湿地生态环境系统的完整性,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尤其是要保护鸟类极其栖息地,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湿地公园在区域发展中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湿地公园设计工作中,应始终坚持“保护优先”的原则,因为景区的观赏时间较短,自然景观精美度不足,这些问题都需要在规划和设计中对其进行补偿和完善。在景观设计中,应该从自然保护区以及周边自然环境出发,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认真贯彻全面规划、科学管理的原则,将恢复湿地生态工程,建立湿地示范保护区作为主要目标,重点保护各种野生动物、植物及其栖息地,充分掌握野生动物迁徙、取食、繁衍的规律,并积极探索湿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利用路径,以不破坏环境质量为前提,大力开展旅游经济,为野生植物和鸟类提供有效的活动场所。

2.2城市湿地公园生态景观设计与规划

不同的城市湿地公园其植被基础、立地环境都有差异,所以,设计生态景观时,应该对公园展开整体的植被景观规划,利用统筹规划来促进湿地公园景观的整体发展。不同类型景观植被覆盖率、骨干树种、特有植物等,应对其进行明确的分区、分级控制。第一,湿地生态核心保护区。该区景观规划以保持原有景观特色为主,维护原生种群与区系,以原生乡土植物为主。第二,退化湿地恢复区。该区景观设计应该以恢复湿地生态效应为主,按照原有湿地植被景观进行恢复,发挥湿地生态功能。第三,湿地缓冲区。该区景观以生态景观效应为主,将生态效应的体现作为前提条件,培育特有植物群落和地带性树种,适当引进生态与景观效应俱佳的植物。第四,户外游憩区。该区景观以乡土植物为主,形成以农作物、景观林为主要特色的景观效果。第五,建筑与服务设施区。该区以丰富的植被空间塑造为主,并保持一定面积的高绿地率,充分体现湿地景观的乡土性特点。

3结语

城市湿地公园建设涉及水利、环保及农业等多部门,其协调难度非常大,在管理工作中极易出现管理职责交叉的问题,因此,需要政府的大力协调与支持。湿地公园建设应充分遵循生态规律,延续中国传统园林的艺术手法,将城市湿地特色景观展现在大家面前。城市湿地园林景观设计一直都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应结合湿地公园的立地条件与生境特点展开设计。

参考文献

篇(3)

湿地是一种多功能的独特生态系统,也是人类生存的重要环境之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生态景观需求的提升,使政府和相关部门更加重视湿地的保护和合理利用,进而城市湿地公园也逐渐兴起。设计观念的制约和基础设施的不完善,使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中存在诸多问题。设计师要结合湿地公园具体情况,注重对其综合功能和美学诉求进行综合考虑,以发挥城市湿地公园的功能,从而提升城市整体形象。

1我国湿地景观现状

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观念的革新,使人们逐渐认识到湿地景观设计重要性。政府和相关部门加大了对湿地的整治和开发,并取得了相应的效果。但是部分城市不注重结合城市的整体布局对湿地公园景观进行合理规划和设计,仅仅将其作为吸引人们旅游和消费的时尚标签。设计人员对城市生态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认识也仅限于池塘的开挖和植物的栽种,严重影响了湿地公园的整体建设效果,使其与湿地保护和生态湿地景观设计理念存在较大冲突。部分城市自然景观匮乏,不断兴建人工湿地公园,但是人工湿地公园的局限性,决定了其并不能够从根本上满足生态城市的建设诉求[1]。

2城市湿地公园景观功能

2.1生态功能

相较于普通城市公园,湿地公园生态系统更加复杂和脆弱,注重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进行保护,进而从根本上体现湿地公园所特有的科普教育内容和自然文化属性。生态功能是城市湿地公园的基本功能诉求,其能够蓄洪防旱、净化污水、对城市区域气候进行调节、为动植物提供栖息地,实现景观和生物的多样性,进而从根本上促进城市区域生态平衡。

2.2休憩功能

城市湿地公园是一种独特的公园类型,其与城市绿地系统整体规划相匹配,并且具备湿地的生态功能和典型特征。其包含生态保护、科普教育、自然野趣和休闲娱乐等要素。城市湿地公园从属于城市公园,其能够满足市民的休闲和娱乐需求。政府和相关负责人注重将人文景观纳入湿地公园规划和建设中,确保其生态系统的平衡,为人们营造一个良好的休憩环境[2]。

2.3教育功能

城市湿地公园是城市公共绿化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绿化能够改善人们的日常居住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城市湿地公园的独特自然环境特性具有教育功能,通过人与动植物的和谐相处,对自然景观进行和谐构建。同时,湿地公园以其独特的天然优势吸纳了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为科研提供了相应的基础,也能够借助其进行生态教育,以营造良好的城市生态湿地公园教育氛围。

3城市生态湿地公园景观设计

3.1功能分区

功能分区是城市生态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首要前提。以江西省东乡县千子湖生态湿地公园为例,设计师结合景观状况和功能诉求将其划分为四个区域:(1)湿地生态保育核心区。该湿地公园以湖面为核心区,种植特色植物。在湖中央和四周设置生态湿地岛,为水生物和候鸟等提供栖息场所,并对栖息地进行封闭,避免生态系统受到外部因素干扰。(2)湿地科普教育区。该区域内有湿地植物认知园、自然探索体验园、芦苇荡、观鸟塔和湿地研究教育中心等。体现湿地生物的多样性和独特自然景观,让游客对湿地生态体系和文化进行认识和了解。(3)生态观光体验区。其主要为游客提供生态体验场所。包括生态农庄、烧烤庄园、农田景观和蔬果采摘园等。其通过最大程度发挥生态湿地公园的景观价值和文化属性,以丰富生态湿地公园的整体价值。(4)滨水会所区。滨水会所区设置在离公园入口比较近的地方。该区域内基础设施齐全,包括生态停车场、滨湖会所、露天休息卡座、亲水休息台阶和接待中心等。为游客提供休闲场所,使其得到身心的放松[3]。

3.2道路系统设计

该湿地公园设置了两个出入口和停车场,其道路交通系统包括主干道、次干道、游步道和水上交通。道路材料选择和交通工具都以环保性为主,避免对生态湿地公园系统的破坏和干扰。在该湿地公园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将主干道控制在3m,采用柏油路形式,在其单侧设置高杆灯,高杆灯高度为6-8m,双侧设置自然排水沟。次干道为2m柏油路,并在道路两旁放置观光座椅,满足游客的休憩需要,道路两侧设置自然排水沟。游步道用砾石或者石板进行铺设,将宽度控制在1m左右,并设置照明灯,为游客提供漫步休闲场所。而水上交通采用木栈道和游船两种形式,既达到了返归自然的效果,又能够让人们在湖面上观光美景。

3.3植物设计

植物设计对城市生态湿地公园景观设计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生态湿地公园植物设计既要注重植物种类的多样化,又要重视乡土植物的应用,以提升整体设计美感。设计师要将区域性植物种群应用到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中,确保植物多样性和生态景观设计的层次性;结合景观的多样化诉求,注重不同类型植物的配置,为鸟类和动植物营造一个完善的栖息场所;对乔灌木和湿生植物等具有湿地特色的植物进行种植。设计师要对生态湿地公园具体情况进行明确的认识,进而选择与其匹配度比较高的乡土植物和水生植物。

3.4水系设计

水系设计能够从根本上提升城市生态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效果,并改善湿地公园整体环境。水系设计涵盖水环境整治和驳岸设计两个方面的内容。相关负责人在城市生态湿地公园景观设计过程中,要对其水环境进行保护,建设自然式生态效能沉淀池,对水体进行过滤,最大程度降低水体污染,改善水质。同时,避免湿地公园养护过程中,化肥和农药对水体造成污染。驳岸设计包括三种类型:自然生态驳岸、硬质驳岸和可变驳岸。设计人员要结合具体水系设计诉求,对驳岸类型进行合理规划和选择[4]。

4结语

城市湿地公园是城市景观设计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师要对城市生态湿地公园景观设计过程中的生态问题和景观效应进行综合考虑。同时,也要结合地域要素和景观要素,最大程度提升城市生态湿地公园的整体设计效果,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从根本上推进生态化进程的加快和良好城市格局的构建。

参考文献

[1]刘洋,王树栋.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调查分析[J].北京农学院学报,2013(02):50-53.

[2]陶冶,车代弟.哈尔滨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设计研究[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3(07):102-105.

篇(4)

0、前言

城市湿地公园主要包括湿地和陆地两个生态系统。湿地是整个城市湿地公园的主体,是公园重点开发保护的对象及游人观赏的重点。我国湿地类型多种多样,由此而产生的城市湿地公园类型多样,景观丰富。湿地发展有合理之道,也有不当之路,合理的发展之策既要能够充分颗粒到城市,人和环境三者的利益,又要兼顾可持续性和景观特征表现的多样化。成功的湿地恢复项目如要考虑多方利益,各方则必须妥协,这种妥协将不但能使动植物栖息环境和人类的生存环境融洽共处,而且能推动他们之间的互利互惠,共同繁荣。

1、项目概况

生态公园位于广东省广州增城,是一片在河道内种满茂密荔枝树且地势较低的岛屿,这片荔枝林有着近百年的历史,旁边有着原始的旧村落,整片区域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

2、设计原则

从完全生态的理念出发,生态公园的景观设计从五个方面严格体现了设计原则。

2.1、系统地保护整体的植被

项目用地原本是一片茂密的荔枝林,配有少量榕树等当地常见树种。因此,只要能够完整地将这个有机的植被系统保存下来,生态公园的基础就自然建立了。

2.2、完整地保留动物的生命动线

根据基地内的家禽和野生鸟类活动的方式和路线,设计中的道路和景观节点保证不切断和毁坏动物的生存环境,同时考虑对它们活动的集中区域预留更广阔的空间,提供更好的吸引野生鸟类的自然环境。因为江边有大量浅滩,特别适合鸟类寻找食物,所以能够为鸟类提供天然的觅食场所。

2.3、避免对土地采用硬质化的处理方式

一方面要严格控制硬质园路和铺地的比例,尽量采用能够透水的设计方式。另一方面,在处理水岸关系的时候,不使用硬质岸边的做法,全方位保持水土平衡关系。

2.4、尊重项目用地的原有地形地貌

设计特色依照项目本身特色展开,不轻易的改变土地和水体的高差关系,保持长期形成的生态平衡关系,遵循植物自然生长与周边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

2.5、杜绝一切对生态有不良影响的建筑材料和施工材料的应用。

改善传统的、对环境具有一定破坏作用的施工方法,探索全新的生态景观设计和施工手法。

3、设计特色

有了系统完善的设计原则作为指导,设计紧紧围绕生态自然的理念展开,能够充分体现出相对应得五个方面的特色。

3、1、在设计全面开展之前,针对用地内的植被状况展开了深入细致的调查,不仅仅摸清了主体植物的分布位置、生长习性和组群特点,还对一些重点保护和景观展示对象进行精确的定位,形成了完整的项目植被资料。使得整体的设计建立在科学调研的基础之上。同时,我们在施工过程中还实时调整设计方案,包括路网、景观节点的内容,力图保证原有的植被系统可以更好地存在和发展。设计还要求对场地内一些有害植物进行有效清理,并且保留了大量荔枝树的枯木作为景观特色,向人们生动地展示自然界生态循环的变迁,激起参观者对保护环境的共鸣,深层次地体现生态公园的内在本质。(图一)

3、2、根据当地农民放养家禽的习惯方式和固定路线,我们不仅仅预留了足够的空间和活动流线,还考虑了环境对野生候鸟的吸引,并且为了不影响动物的日常活动,对这些空间和流线都做了标示,善意地提醒游客不要打扰鸟类的正常栖息和活动。在景观设计中融入对动物活动的关怀是一种创新的理念和尝试,虽然效果和方法还需要时间的检验,但是却能够有效地唤起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尊重和对人类行为的反思。(图二)

3、3、在园路和景观节点的铺装设计上,我们采用了用环保砖和木才两种主要材料。用环保砖铺设小路和景观节点的时候,严格控制施工做法,尽量避免大量使用石灰、水泥等含碱性和酸性的粘结材料,一方面以免破坏土壤酸碱平衡的结构,另一方面,适当的空隙可以增加硬质铺地的透水新能。在滨水的园路和景观处理上,更是基本杜绝使用硬质铺地,采用木栈道和木平台的模式,不仅有良好的透水性,同时木质材料的使用令设计更加具备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感觉。针对水土流失和水岸塌方的问题,岸线的维护并没有采用一劳永逸的硬质水岸处理办法,而是采用传统的打木桩护土做法,既节约了大量的建设成本,与又有效维护了土地与水体的生态平衡关系,可谓一举两得。(图三、图四)

3、4、项目用地比较低洼,每逢雨季,都会造成部分甚至全部区域被洪水淹没。因此,设计的最难点就是必须抉择是否要改变地势和标高。我们经过详细的研究和分析后决定,完整地保留原有的地形地貌。原因在于,现有的生态平衡时建立在水土平衡的基础上的,洪水会造成一部分树木被淹死,但是也会为土壤带来足够的养分,这些都是经过时间检验的生态自我调节,是可以接受的环境自我更新,不应该认为地破坏这种平衡关系。我们只需要保证景观设施在洪水来临的时候不会大量损毁就好了,而不应该舍本逐末地对地形地貌做改造。所以,在此原则下,设计完整地保留和发扬了原有的用地环境特色,高低错落皆随自然成景。(图五)

3、5、设计的开始不在于图纸,设计的过程和完结也不仅仅落实在图纸上,而是全方位地与实际相结合。首先,在设计的早期阶段,就将工作重点放在具体、精确和科学的调研上,而不是机械地重复景观设计常见的“套路”。其次,在设计的过程中,立足于从整体的环境资源到项目用地的局部生态资源中寻找创作灵感,使设计理念来源于自然,服务于自然,升华于自然。贯穿整个施工的过程中,设计的具体细节不断地根据现场的需要、植被环境的特点和地形地貌的特征进行着调整,施工方法也在设计原则的指导下,不断地尝试着改善和创新。

篇(5)

Abstract: With the cit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speeding up, the ecological problems caused by more and more people's attention, construction has become the human and the nature harmonious landscape attention event. Combining the author's years of landscape design practice, from the aspects of a detailed analysis on the ecological landscape design principles should be adhered to, and the ecological landscape plant configuration and ecological design idea and combining the landscape design is discussed.

Keywords: ecological garden; landscape design; plant arrangement

中图分类号:TU986.3

前言;园林景观设计具有科学.艺术和社会三个方面要素构成, 三者密不可分, 相辅相成。不同的景观设计师和景观作品对三个方面有不同的侧重, 因而指导思想和表现形式不尽相同, 缺少了其中任何一方, 设计就存在缺陷。如果从这点来理解, 生态设计思想作为景观设计中科学原则的重要部分, 应当贯穿设计过程的始终。在现今, 景观设计师的任务和责任已转变为帮助人类合理的进行土地和其他自然资源的利用以及为人类创造户外活动空间, 所有的景观设计都必须建立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之上, 生态设计应是景观设计中的一个普遍原则。在设计过程中, 不应当将人与自然对立起来, 应将人看作自然系统中的一个因子, 生态设计意味着人为过程与生态过程相协调, 遵循生命的规律, 对环境的破坏达到最小。但是这个最小没有一个衡量的标准, 所以生态设计应当是在现有的知识和技术条件下朝这个方向的努力。

1.生态园林景观设计应坚持的原则

1.1 因地制宜原则

所谓因地制宜,就是指对住宅所在地的条件进行合理的利用,包括植物结构、地形、地貌等,这样不仅能够在最大程度上降低因景观改造而产生的成本投入,还能使园林绿化工作具备更加浓郁的乡土气息,让园林植物能够健康的成长起来。另外,在进行生态园林景观设计之前,设计人员也应对当地人的生活习惯进行了解,以便使设计具有更多的人性化内容。

1.2 以人为本原则

园林景观设计的最终目的,就是为居民提供一个可供休闲、娱乐和交流的场所,而以人为本,则是要求生态园林景观设计要使居住氛围充满生活气息,实现统筹规划、景为人用的设计目标,让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层次的居民都能够从中受益。

1.3 有所创新原则

生态园林景观设计与其它的规划设计一样,只有在继承现有风格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才能突出自身特色,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不过,创新也是一项需要投入大量精力的工作,除了要求设计者必须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外,还要求他们能对这些知识进行灵活、合理应用。在设计过程中,工作人员应注意对有关主题和风格进行创新体现,力求将本地的文化、民情、习俗等内容与园林景观融合在一起。另外,在建材的选择上,也应尽量选择那些生态环保的园林景观构成材料。

2.生态园林景观设计要点

生态设计是通过构建多样性景观,对绿化整体空间进行生态合理配置,尽量增加自然生态要素,追求整体生产力健全的景观生态结构。绿量是城市绿地生态功能的基础。因此,在植物造景中要通过乔、灌、草和地被复合群落结构,提高叶面积指数,尽量选用叶面积大、叶片宽厚、光合效率高的植物,提高绿化光合效率,创造适宜的小气候环境,降低建筑物的夏季降温和冬季保温的能耗,提高市民与自然环境的联结感:同样,根据功能区和污染性,选择耐污染和抗污染植物,发挥绿地对污染物的覆盖、吸收和同化等作用,降低污染程度,促进城市生态平衡。此外,还应重视植物景观的其他生态功能的发挥,如对人直接的强身祛病功能、植物抑菌、创造清新空气和释放保健物质等功能,在特定的环境中营建卫生保健的植物景观,改善生活环境,有利身心健康。

3.生态园林景观的植物配置

此外,节约型城市生态园林景观的植物配置是保持和塑造城市风情、文脉和特色的重要方面,应以自然生态条件和地带性植被为基础,将民俗风情、传统文化、宗教、历史文物等融合在城市园林绿化中,使城市绿地系统具有地域性和文化性特征。产生可识别性和特色性。实现功能、形式和意义的统一,满足市民的游憩和身心再生需求,丰富和提升植物景观的内涵和功能。具体如下:

3.1合理进行植物配置

城市节约型园林景观设计中植物配置必须考虑植物种类组合构图、色彩季相、园林意境以及园林植物与其他园林要素如山石、水体、建筑等之间的相互搭配,其主要技术包括:

3. 1了解本地区条件和植物特性(气候特征、土壤理化性状、光照强度、湿度等,植株高度、绿色期、开花期花色、适应性等),遵循适地适植物原则,主要途径有改植物适地和改地适植物。改植物适地包括选种、引种驯化、育种等。改地适植物,即整地、施肥、灌溉、混交、土壤管理等技术;

3. 2根据植物的不同特点合理配置

植物的特性很多,有观花的,如紫薇、夹竹桃、石榴、桅子、广玉兰、醉鱼草、木本香蕾、糯米条、云南山茶、冬樱花、月季等。一些花形奇特的,如鹤望兰、兜兰、飘带兰、旅人蕉等。赏花时更喜闻香,如木香、月季、、桂花、梅花、白兰花类备受欢迎。不同花色可组成的绚丽色块、色斑、色带及图案,在配植中极为重要,有色有香则更是极品。根据上述特点,在园林设计时,可配植成色彩园、芳香园、季节园等。很多植物的叶片很有特色。巨大的叶片如恍榔,直上云霄,非常壮观。其它如董棕、鱼尾葵、巴西棕、高山蒲葵、油棕等都具巨叶。亚马逊王莲,浮在水面上巨大的王莲叶犹如一大圆盘,可承载幼童在水面上游荡,吸引众多游客。还有具有奇特的叶片如轴搁、山杨、羊蹄甲、马褂木、蜂腰洒金榕、旅人蕉、含羞草等。尤其是彩叶树种在园林审的应用更是广泛,它能体现园林美中的色彩美,如紫叶李、红叶桃、紫叶小劈、变叶榕,红桑、红背桂、金叶桧浓红朱蕉、菲自竹、红枫、新疆杨、银白杨等。此外,还有众多的彩叶园艺栽培变种。

有的植物的果实也极富观赏价值,奇特的如象耳豆、眼睛豆、秤锤树、蜡肠树、神秘果等。巨大的果实如木菠萝、番木瓜等。很多果实色彩鲜艳,紫色的紫珠、葡萄;红色的天目琼花、欧洲英援、平枝拘子、小果冬青、南天竺等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园林景观中还有不少香花、香叶植物,如茉莉花的清香、兰花的幽香、含笑的甜香、桂花的浓香、紫罗兰的醉香、梅花的暗香浮动,荷花的芳香远溢,桂花的十里飘香以及佳肴香茗等芳香美,都能引起游人美好的嗅觉感受。

3. 3高度搭配要适当

上层乔、灌木分枝点较高,种类较少时,下层地被植物可适当高些,种植区面积较小时,要选择较为低矮的种类,花坛边缘选择一些更为低矮或蔓生种类,会更加衬托出花的艳丽,

3. 4色彩搭配要协调

植物搭配要注意色彩的变化和对比,具有丰富季相变化。如落叶树下可选一些常绿植物,如麦冬、葱兰、沿阶草等。常绿树下可选耐阴性强、花色明亮、花期较长的植物,如玉瞽、紫萼等。

用本土植物造景是构建地域特色园林绿地的基本手段,通过运用乔木、灌木、藤本、草本植物等素材,通过艺术手法,充分发挥植物的形体、线条、质感、色彩等自然美来创作自然植物群落景观。要营造地域特色的城市园林绿地景观须充分结合地域文化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发挥乡土树种的作用。

4生态设计思想与园林景观设计的结合

篇(6)

中图分类号:B845.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景观生态学概述

景观生态学是以整个景观为对象,通过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与价值流在地球表层的传输和交换,通过生物与非生物以及与人类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转化,运用生态系统原理和系统方法研究景观结构和功能、景观动态变化以及相互作用机理、研究景观的美化格局、优化结构、合理利用和保护的学科。

景观生态学是对某一地段上生物群落与环境间主要的综合的因果关系的研究,这些研究可以从明确的分布组合(景观镶嵌、景观组合)和各种大小不同等级的自然区划表示出来,根据尺度推绎原理,在某一尺度上获得的信息和知识来研究其他尺度的特征,这正是景观生态学应用于生态公园设计研究的理论基础。二、城市生态公园建设概述

城市生态公园概念

生态园林主要是指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所建设的园林绿地系统,位于城市城区或城郊,通过保留、模仿或修复地域性自然生境来建构主要环境,以保护、营建具有地域性、多样性和自我演替能力的局部生态系统进而改善城市生态系统为主要目标,以生态文化或技术为主题,提供与自然生态过程相和谐的游览、休憩、实践等活动的公共园林。

城市生态公园建设现状

当代城市公园的建设多以传统理念为指导,以构图法则和功能分区为核心,主要满足市民休闲娱乐、文化教育等多种活动,没有分析和组织生态功能并将其物质化、空间化的有效手段,因此很难使其生态功能和使用功能相互协调,并得以最大化实现。而城市生态公园在我国的建设刚刚兴起,在这方面的规划设计理论尚不成熟,因此,针对城市生态公园设计的方法分析是非常必要的。

以东莞市同沙生态公园升级改造工程设计为例

1、项目区位

同沙生态公园位于东莞市东城区,占地面积40.2平方公里,北侧为主城区,西北为新城中心区,南侧为大岭山镇的松山湖科技产业园。跨一区两镇(东城、寮步、大岭山)一场(同沙场),是市区调节生态平衡的“绿肺”。

项目现状及定位

同沙公园拥有良好的自然资源和丰富的资源类型,设计结合其自身特性、辐射范围及发展方向,将同沙生态公园定位为东莞市民休闲观光、亲近自然的大型城市生态公园;珠江三角洲地区展现城市公园与传统公园魅力结合的著名旅游景区;东莞市“城市—同沙—松山湖”三位一体重点建设的生态魅力品牌之城市绿肺。

3、设计理念

3.1 吐故纳新——升级改造设计思路的定位

生态公园,城市之肺。肺者,吐故纳新,循环往复,生生不息。吐故纳新,之余自然生态的过程即是生命体代谢,周而复始,万物生长卢更替的过程;之余事物发展过程则是对“故”的延续、吸收、融合,并赋予“新”的结合、创造的过程。

设计取“吐故纳新”这本质作为“同沙生态公园”升级改造思想,珍视场所内现有类型丰富的自然资源、完整的生态基础结构,整体上保留现有的生态空间格局为基调,发生态循环,自然演替为指导思想,针对景观特色不明显,功能不完善等现状,进行规划完善,为市民呈现一个生态景观突出、生态结构稳定、生态功能完善的新同沙生态公园。

3.2 活水孕绿——升级改景观核心的定位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活水,其一为引寒溪水支流黄沙河之水,经水库补水流入下游;其二体现为水体生态系统自身循环演替的自然属性,两者皆为对同沙水库水纹特性的阐述,而孕育出的生态绿洲。因而,“活水”与“孕绿”即各为动名词,又具有承接关系,水为万物的生存基础,“活水”与“孕绿”提供了必要条件,“孕绿”则是“活水”的生态实践结果。

景观经“活水孕绿”为核心目标,明确”生态”发展思路,利用“同沙生态公园”得天独厚的现状条件合理规划,构建以“水”为中心点,以“绿”为整体景观面的生态公园结构层次,以特色鲜明的生态景观吸引游客前来休闲、参观。

4、生态公园设计手法

设计针对同沙生态公园已有的景观资源类型,结合其不同的特性提出两种设计手法,其一,是以自然景观为对象的自然景观合理化;其二,是人工景观为对象的人工景观自然化。

4.1 自然景观合理化

强调自然生态系统与人使用功能结合的合理化,强调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干扰的合理有度。

A通过分析自然景观区域内的空间结构和生态过程,利用现有自然资源,进行保护,修复,改善自然生态系统(湿地、森林),根据不同的生态系统设计目标,合理完善区域景观格局。

B根据自然景观场所内访客使用的实际需求,合理有度的安排人工景观元素,实现区域功能的合理布局。

C结合自然景观区域的环境特性,充分考虑人工景观元素与环境的相互影响,合理采用色彩、材料等物质元素进行设计,降低人为干扰。

D考虑自然景观区域的生态景观特点,以此为景观表象设计导向,合理规划与环境相符,生态特色鲜明的自然景区风貌。

4.2 人工景观自然化

强调降低人为过程对自然地破坏,强调人工景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A通过分析人工景观区域内现有设施,结合周边自然环境特点进行景观布局,实现景观分区以自然特为依据,景观格局自然化。

B分析人工景观区域的访客流量及活动形式,合理布局景点密度,保持各景区即联系又独立的关系,突显功能分区自然有度。

C将成体系的科技环手段运用到基础设施建设当中,使人工工程与生态过程相协调。

D以生态文化的生态美学为指导,开拓传统设计思想,使人工景观与自然景观相融合。

5、生态系统规划

同沙生态公园的升级改造设计以景观生态学理论为基础,针对公园内水库、湿地、森林三大生态系统提出相应思路。

5.1 水库生态系统规划

同沙生态公园内水库面积约为1000公顷,湖水潋滟,水鸟掠起,生态环境优美。对水库生态系统的规划可分为几类,在河岸造树林,应尽可能留出空间,种植树冠较大的树木,地面则种植草坪,既可以增强生态功能,使大树扎在土壤时深而密的根须与草坪形成一个土壤生物系,也可以发挥景观作用,与河道组合,有效改善这一地区的温度、湿度与舒适度,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在河坡种植草坪或灌木,起到了减少有机物对河道、湖泊的冲击和营养化程度的作用,改善了温度、湿度,并提供食物,在稳定边坡,防止水土流失的同时,改变了护坡硬、直、光的形象,给人们以绿色、柔和、多彩的享受;在水中因地制宜建湿地河流,在基本不影响行洪和槽蓄功能的前提下,尽可能构建挺水植物多样性的环境,保留和建设一些湿地,达到修复水生态系统目的,同时创造了充满野趣、野味和自然气息的空间,是人们回归自然的一种象征。

5.2 湿地生态系统规划

同沙生态公园内现状保留了部分农田、鱼塘用地,具有良好的湿地景观基础。在系统保护城市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发挥环境效益的同时,合理利用城市湿地具有的各种资源,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在美化城市环境中的作用。具体规划中主要注意以下三点:

(1)保护湿地的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连贯性。为各种湿地生物的生存提供最大的生息空间,营造适宜生物多样性发展的环境空间,对生境的改变应控制在最小的程度和范围,提高城市湿地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并防止外来物种的入侵造成灾害。

(2)保护湿地环境的完整性与资源的稳定性。保持湿地水域环境和陆域环境的完整性,避免湿地环境的过度分割而造成的环境退化,保护湿地生态的循环体系和缓冲保护地带,避免城市发展对湿地环境的过度干扰。

篇(7)

Keywords: modern city; ecological park; planning and design

中图分类号: S759.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现代城市森林公园的发展概况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和工业的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活环境受到了严重影响,人们开始关心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现有城市公园在景观及活动内容上已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富有特色的森林公园及森林游憩活动受到了人们普遍欢迎。森林公园是以森林景观为主体,融自然、人文景观于一体,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及地形、地貌特征,具较大的面积与规模,较高的观赏、文化、科学价值,经科学的保护和适度建设,可为人们提供一系列森林游憩活动及科学文化活动的特定场所。

本文以某国家森林公园为实例,分析了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的新方法与思路。在总体规划中通过对森林公园区位、资源优势、区内外开发条件现状以及发展前景的分析评价,确定应在保护的前提下,结合适当的开发使其得到永续发展。规划的理念;建筑的用材;生态的民居;交通工具的无污染;垃圾的分类、回收与处理,思想、行动上的生态宣传,无公害的绿色食品……无处不体现生态的理念及新时代人们对生态旅游的理解和追求。

二、项目概况、SWOT 分析及资源评价

1.项目概况。本森林生态公园面积8000公顷。海拔最高的山峰为 1117米。园内植物资源丰富,森林植被为温带针阔混交林带,其地带性植被为红松阔叶混交林。山脉连绵起伏,山势险峻,风光奇特。近几年来,该公园筹措大量资金,先后建设了“大自然教育中心、滑雪游乐场、鸳鸯湖水上乐园、森林浴场、小桂林”等景点。

2.SWOT 分析。

优势:1)良好的区位优势条件;2)便捷的立体交通体系;3)四季分明的气候条件;4)优异的旅游资源景观。

机遇: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观念的转变,生态旅游的发展,省、市政府的重视与支持及优惠政策都为其创造了条件。

挑战:该森林公园作为国家自然保护区的一部分,应对其实行必要的保护,适当地进行开发,所以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和怎样更合理的开发利用,成为关键的要求。

其次资金不足、资源开发不够、建设水平较低、体制不完善、保护不到位、管理落后等都为制约期发展的因素。

三、总体规划构思

3.1 规划原则。1)保护第一; 2)三大旅游主题产品通过对该森林公园的分析,力求打造三大旅游主题品牌产品“:科学森林公园”旅游主题———建设长白山植物群落,展示物种的丰富和神奇“;生态森林公园”旅游主题———加强生态展示、强化生态宣传、使用生态材料、控制开发强度、开展生态旅游;“爱情森林公园”旅游主题———通过浪漫婚庆游的构建,营造“森林公园之恋”,打造爱情名园; 3)三大特色,根据森林公园的特色,规划了三大特色游,从而让游人体验森林公园特有的风情与景色,即特色生态游、浪漫婚庆游、休闲运动游、神秘文史游和现代节庆游。

3.2 森林公园性质。通过对该国家森林公园区位、资源优势、区内外开发条件现状以及发展前景的分析评价,对其自然、经济特色的研究,确定其性质为:以森林景观为观赏对象,以丰富多彩的生态旅游为主题,以实现旅游资源永续利用的生态旅游为总目标,集观光游览、休闲疗养、健身运动、资源保护、生态考察、科普知识于一体的综合性国家级森林公园。目的是在保护的前提下,结合适当的开发使其得到永续发展。

3.3创意。采用“自(自然)、文(文化)、史(历史)”三脉分析法,以自然森林景观为基础,倡导森林生态旅游,展现婚庆文化、建筑文化、史迹文化,通过亲临亲历的感受方法,并将现代策划意识有机的融入规划之中。

3.4 主题定位。集生态性、科普性、浪漫性于一体的高档次的观光、度假、避暑胜地。科普性———植物资源的宝库、建筑艺术的天堂、历史文化知识的养生堂。生态性———无污染的环境、清新的空气、绿色的食品。浪漫性———丰富、多彩的婚庆活动。

3.5手段。通过四季歌———“开四季花、结四季果、贺四季喜、发四季财”来做足“花、果、泉、雪、情、史”的文章(花为旅游之花,果为经济之果)。

四、总体规划布局

4.1总体布局。方案:一点、两沟、六大景区。一点:以主入口做为公园的开始,即是全园景观的点睛之笔,又是公园管理服务中心。两沟:以大烟筒沟和小烟筒沟两条主沟作为景观分布的景线,沿途进行景观布局。六大景区:小桂林景区、牡丹塔景区、月牙谷景区、雪中情景区、牡丹峰景区和保护区。

4.2景区规划。

4.2.1小桂林景区。小桂林景区面积为860公顷,海拔高度为420米。本区已有较好的开发建设基础,是全园的重要景区,因其湖光山色及地形地貌与桂林山水相似而得名。规划的指导思想是高质量、高标准建设本区,突出森林景观特色,强调森林生态功能,表现依山就势、山水结合的特色。建设项目以自然观光、健身娱乐为主,同时利用相应地形地势建立专类园,从而增加旅游项目,弥补自然景观的不足。但专类园也要达到虽由人做,宛若天开之势,整体与自然景观协调一致,为游客提供一处返璞归真的休闲度假场所。

4.2.2 牡丹塔景区。牡丹塔景区面积为 360 公顷,海拔高度为 526 米。该区为本森林公园开展特色旅游的重要景区,规划结合优美的自然景观开发婚庆旅游产品,希望爱情这一人类永恒的主题在此能得到升华。

此景区推出的是———婚庆节。可根据北方的季节特色———嫩绿的春季、火红的夏季、多彩的秋季、银白的冬季举办各具特色的婚庆活动。如为新人们提供结婚留影的开敞草坪;举办大型庆典的场所空间;赋有浪漫色彩、异国情调、民族特色的婚庆场地和赋有浓郁郊野风光的自然景色。

4.2.3 月牙谷景区。月牙谷景区规划面积为 1135 公顷,海拔为 500 米。月牙谷为半月形大深谷,故得名。谷深约为150米,谷身密被植被,岩山顶边缘皆为耸立的玄武岩砬子,气势雄伟,宛若一座城墙。规划将本区集观光旅游、健身探险为主的区域。

此景区推出的是———秋季风情节,亲自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亲历亲为,欣赏形态各异的怪石、体会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的悠然、体会攀岩的艰辛、体会一揽众山小的居高临下之感……总之,让人们在此体会万种风情,享受静谧。本区同时设有为专业人士开辟的登山、攀岩场地,开发森林探险游,使其成为与众不同的旅游产品。

4.2.4 雪中情景区。雪中情景区规划面积为 600 公顷,规划以开展休闲度假、健身运动为主的旅游观光区。此景区推出的是———冬季冰雪节,用滑雪来吸引更多的游客,使之成为冬季的主打旅游产品,每年举办大型的森林冰雪嘉年华会。在冬季的林中,举办冰雪盛会,吸引游人来此享受冬季的乐趣。

4.2.5 牡丹峰景区。该区规划面积为 750 公顷,规划为公园服务、餐饮、购物及管理的中心。

此景区节庆活动推出的是美食节,为更多的人们提供来自全国各地的美味佳肴。在入口处的集市区,每年招引各地的名小吃到此宣传,不仅带动地方的经济,还可宣扬我国的美食文化。此外此景区主打的旅游产品是会议旅游,为组织会议、学习旅游提供了条件。规划管理和办公用房、林雪人家等为游客提供住宿和餐饮设施,还有动植物和绿色食品的养殖基地,为人们提供健康、绿色的饮食观念。

4.2.6 保护区。该森林公园为自然保护区的一部分,防止盲目开发建设和不顾长远利益的短期利己行为对景观资源的破坏,根据评价结果将景观价值较高的地区规划为保护区。在保护的前提下,结合适当的开发使其得到永续利用。这里首推森林生态文化旅游节,了解生态旅游,感受文化气息。

五、游览线路规划

5.1 游览方式。游览方式选择的原则:应合理利用地形、地势等地理条件,充分考虑景点特点,紧密结合游览功能需求,因地因景制宜,统筹安排。

1)陆游:以步行或利用必要的工具进行游览,是目前森林公园主要的游览方式;2)水游:利用鸳鸯湖,乘舟游览;3)空游:乘直升飞机、滑翔机、热气球等进行空中游览。

5.2 游览线路规划。除规划两日、一日、半日游外,根据规划的主题特推出特色旅游线路:特色生态游、浪漫婚庆游、休闲运动游、神秘文史游和现代节庆游。

5.2.1 特色生态游。1)植物景观游。利用园内自然景观保护区及生态保护区内的自然植物景观,为游人提供欣赏各种林相景观和园内特有的植物季相景观、了解植物知识、认识大自然、保护生态系统的特色旅游路线。2)养生健康行。利用园内的香熏园、本草滋生苑以及负氧离子森林浴环境为游人提供具有感受不同植物带来的养生之道的特色旅游路线。3)水健康行。利用园内仙子泉、龙头泉、矿泉水厂为游人提供品尝山林中的清泉、了解健康的饮水常识的水健康之旅。4)绿色食品健康行。利用园内纯天然(完全家养,不吃饲料的家禽),无污染的(绿色、健康、无污染的蔬菜、水果)绿色食品为游人提供绿色食品健康之旅。

5.2.2 浪漫婚庆游。利用园内鸳鸯湖、同心岛、爱情博览园、牡丹塔、宣言石等一系列的婚庆景点为游客提供体验不同的婚俗节庆和风情的特色旅游路线。

5.2.3 休闲运动游。利用园内的爬山、空中溜索、滑翔基地、滑雪场等具有现代气息的休闲运动设施的规划为游客提供休闲运动游这一特色旅游路线。

5.2.4 神秘文史游。利用园内的史迹传说、抗日遗址及古典建筑别墅群为游客提供别具一格的神秘文史游这一特色旅游路线。

篇(8)

兴化位于江苏省中部里下河腹地,地处扬州、泰州、南通盐城经济发展区中心,属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圈,是全国著名的商品粮、水产品生产与集散基地。境内地势平坦,河流纵横,雨水充沛,气候温和,四季明朗。兴化环境优美、人杰地灵,是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板桥故里、 水浒摇篮、生态水乡、文化名城”的美誉。

1.2 规划区位置及范围

乌巾荡生态湿地公园位于兴化市区北部,东止于上官河,西至下官河,南至过境公路,北至建湖河,占地面积约2500亩。基地湖荡浩渺、水网纵横交错,条件得天独厚。

1.3 规划区人文历史

人文历史资源丰厚,内有上方寺一座。乌巾荡名字由来相传是岳飞曾在此抗金,射落金国金兀术的头盔,掉落于此湖中,故得此名。

2 立意

2.1 设计依据及相关资料

(1)规划依据。1)兴化市。2)兴化市乌巾荡生态湿地公园设计任务书提供的设计要点。

(2)相关规范。1)公园设计规范。2)城市绿地设计规范。

2.2 方案设计基本要求

(1)结合水乡文化,设计成为兴化市具有代表性的景观;(2)尊重场地特色,将先进的湿地设计理念和手法融入到景观中去,展现湿地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3)考虑近期及远期的城市功能。

2.3 设计原则

(1)“因地制景”,意景交融,谋求城市的共生与协调发展,将水嵌入城市,城市溶于水,自在灵动。(2)坚持生态建园,合理利用土地,适度考虑经济效益,使之与生态环境建设相互促进,形成健康而富有生机的景观。(3)以人为本,营造和谐环境,构筑供人们交流、体验的亲水空间。(4)延续文脉,尊重历史传统,对之加以保护、发掘、利用,使景观内涵更加富有意义。(5)以湿地植物为主,适地适树。(6)可持续发展。

3 理念

3.1 主题理念

以“遵照场地启发设计的方式,建立活的博物馆”为设计理念,依据道路及陆地空间作为基础,将场地划分为六个功能区域,以“水乡博物馆”为主题,将景观的设计以此展开,营造不同的景点。兴化作为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积淀了丰厚的文化传统,人们在此修养生息、农耕鱼桑,具有浓烈的水乡特色。乌巾荡就是其中很具代表性的一个水域,她所具备的自然人文景致,本身就是一本具有深厚意义的湿地教科书。将园林的意境,以生态的手法加以表现;将现代造园理念导入现代环境设计中;将历史传统的传承表现在景点中;将现代的城市元素融合到景观中。

3.2 景观的空间布局

我们根据乌巾荡场地特质将整个区域根据功能定位划分为六个区,在总体景观布局上由“一轴两带六区”的空间脉络结构组成,形成“点、线、面”有机组合的各式景观空间。在功能设置上,休闲、运动、经济、传承和生态的功能紧密结合。

4 分区与主要景点

4.1 轴线景观

呈S形南北向的中心道路是串联风景区的主要景观轴线,紧密联系起整个项目区域,并把各个景观节点通过水体、岛屿、驳岸和植物联系成为一个整体。

4.2 分区主要景观

芙蓉浦——开放的水乡河网。此区域东临上官河,河埂交错,陆地狭小。想当年新官上任,在此游船进城,意气风发,人生有了新的起点,追忆往昔,在这些片段里总能给人以无限的启示。为了继承这一文脉,将适当增加陆地面积,作为上官河的主要入口区,设置相关的配套设施。

激荡的湖水——此区属于开放的环境,映衬着人生的得意上位和城市的喧嚣,这里的水面使人心潮澎湃。

芙蕖广场——取自兴化“荷叶地”的美称,以记忆历史。入口对称荷花灯柱柱序列延伸视线,引导至广场,罗旋状延伸的泉水恍若舒展的巨大荷叶,汩汩的涌泉奏起欢快的乐声,诠释动态的韵律感。阶梯驳岸拉近人与水的距离,轻掬一捧,或是划起水花横飞,那是生活的惊喜。游人由此向西步行进入风景区。

荷径清风——田田莲叶扇起清风,屏蔽了都市的燥热,轻巧的木栈道伸出水面,满足人们亲水的天性,曲折迂回带给人们水畔漫步的惬意享受。

瞭望塔——遥想当年,金兀术在此被射落头盔,落荒而逃是何等振奋人心,时至今日,无物可循,乃设置带有指挥督战作用的瞭望塔,节日期间摆上战鼓,隆隆敲响,配合龙舟赛,以示纪念。高耸的木构塔成为风景区入口最醒目的标志。

游船码头——水路游玩景区有此地登船。在此可以找到楚文化的一些片段:每到端午组织一定规模的龙舟赛,吸引游人,观玩赛事就近品尝乡土风味。

停车场——入口处根据发展要求设置必要的停车场,方便自驾一日游的旅客。

4.3 蒹葭水苑——聚集交流人群的空间

此地是一定规模的村庄,建筑年代较新,多为红顶小二楼。近期考虑用河埂土打造村庄景观,修筑沿河步行绿带,以形成较为完整的陆路系统。远期可考虑改造一部分作为家庭旅馆及农家乐,并形成一定规模及品牌,体现兴化特色。同时在远期考虑到发展要求设置相应的配套建筑。

律动的水——此区在未来聚集了休闲度假活动,为工作外提供一个轻松的环境。水面开阔,波光粼粼,水边的活动丰富多姿,使人全身心的放松。

滨湖栈道码头——栈道贴水而设,杨柳临岸而栽,打破生硬的城市广场模式,自然而亲切,水到渠成。

配套建筑——拥有临水而观的雅致和灯火阑珊的璀璨,这里是休闲聚会的最佳选择。半私密的空间感和有节奏的景观秩序赋予空间交流的氛围。跟着音乐起舞的喷泉,夜晚伴随灯光的炫动,这里拥有最时尚的元素,舞动夜的旋律。

家庭旅馆——以尊重场地的生态设计来打动人心。对现有的建筑外墙立面以当地传统建筑为蓝本重新统一装饰。 营造惬意轻松的氛围,让人享受轻松自在的假期。

渔港码头——配合水乡特色设计主题建筑,组织钓鱼项目,连绵的青纱苇帐作为背景,落霞与孤鹜齐飞,生活如此惬意。背依青草面朝蓝天的亲密接触,接受日光的温馨洗礼,纵然不能面朝大海,也能享受春暖花开的心境。

4.4 杜若洲——集中生态的绿肺空间

现状有大片分割水面的鱼塘,有零星岛屿分布其中,水面零散破碎,人为因素对景观影响较大。设计考虑恢复原有大水面,集中设置岛屿,以增加景观的异质性,形成自然斑块和廊道,丰富景观效果,密植树林,发挥绿肺效果。

回旋的水——这里大小岛屿散落在大水面边缘,形成三面绿色环拥的半开放空间。岛屿上树木成林,鸟语花香,水在岛屿之间穿流迂回,发挥“肾”的效果。岛屿之间用景观栈道长廊连接,增加游线。

湖岛渔歌——进退有致的湖岸线是水面最妩媚的妆扮,跌宕的湖岛、驳岸丰富了岸线的形式,联系岛、岸的贴水长栈道使人们更加亲近湖水。远处茂亭中传来的高亢渔歌是点睛之笔,仿佛让人回到了桃花源。

蘅芜港、玄月廊——原木构架的长廊、景亭临水而设,掩映林间,透着原始的味道。丰富多样的湿生植物错落而有层次,野趣里生出几分雅致,淡然而惬意。

柳林鹤影——以生态为主题,水中绿岛,丰富水面景观,种植水生花卉,种植密林,以吸引鸟类筑巢安家,达到绿柳闻莺、白鹭翩翩的生态景观。沿岸设置露营地,吸引人们走出户外,提供人们接近自然、体验自然的机会。

4.5 雁渚——承袭传统的景观空间

风景区的中心区,由两个独立的小岛组成,现状为密集的村庄,建筑较为陈旧。考虑近期村庄不会拆迁,设计将村庄的塘埂拆除用以打造村庄河堤,修筑沿河步行绿带。远期待拆迁以后,可考虑在两岛之间设置民风建筑,传承兴化特色。

秀丽的水——此区展现的是兴化的承袭传统,将水乡的特点表现出来,通过小桥和流水的组合、小桥和具有传统风格的景观建筑的组合把人们带到传统中来。恢复的鱼市气氛欢跃而热闹。

寒雁竹风——岛上远期栽植大片竹林,配合建筑体现文化传统。湖水从河岸流过,潺潺的流水给人悠然、清净的乐趣。悬臂结构长廊简洁中,透露出舒适亲切。堤岸沿水空间悠然自得,在此观看朝霞日出,远处百舸争流那是生活的温馨。

烟雨水巷——水乡人家的记忆,有着最深的历史沉淀,是水乡人的情结。运用曲折的栈道营造丰富的水上空间,夹岸的加注,展现水乡的秀丽,满足人们对水乡的深切依恋。熟悉的拱桥在水中映出秀丽的倒影,绿树碧水蓝天在波光摇曳里织成美丽的锦缎。

4.6 鱼泊——交错的水网湿地

这里鱼塘、滩涂密布, 人工痕迹较多,在此地结合西部景区特点将其保留并进行适当改造,作为历史进行保存。

纯洁的水——此区是人工湿地的集中区域,分割的水潭和丰富的湿地植物相互映衬,组成系统的观赏湿地空间。水面、驳岸、滩涂将水的本来的纯净面貌展现给每一个人。

藕花菱蔓——在水潭间,采用科学的湿地生态系统恢复湿地面貌,通过增加湿地动、植物的种类来调节生态,建立良好的湿地圣经,改善和提高景观。通过设置高大乔灌木、增加码头、栈道、亭廊等组织改造原有枯燥乏味的视觉空间,营造菱藕飘香、虫鸟鸣唱的画境。

野渡横舟——采用植物营造岛上的景致,利用岛屿的特点营建孤岛体验活动区,增加场地的魅力,突出野趣。

湿地博物馆——作为乌巾荡湿地的整体记忆,记录湿地成长的点滴,为人们提供科普教育的空间。

4.7 芦海飞雪——半开放的湿地

这里是园区的出口,陆地面积大,有大片的芦苇荡,紧邻上方寺,皆是吸引游人的重要景观资源。静静流淌的水、若即若离的浮岛——此区属于半开放的湿地环境,提供人户外科普教育及适度的休闲互动的自然环境,让人们能品味到湿地带来的自然气息。在水的景观处理上采用潭、浅湾、河滩及浮岛来处理分割空间,使水景富于变化,增加科教休闲内容,吸引游人。加以园林小品和园林植物的配置,加强环境的主题氛围。同时要尊重历史文化,使不同类型的景观资源能够和谐共生,营造佛家宣扬的梵土净地。

5 道路交通规划及游览线路组织

5.1 出入口组织

根据人流分析设置了一个主要出入口,两个次要出入口。

5.2 道路及停车场

(1)主干道:贯穿景区南北,在老路基础上加以改造,路宽4~5米,可采用沥青路面,主要用于陆游运输和消防通道。(2)次干道:2~3米的次干道是个功能区内的道路,在主干道基础上,把整个公园串为一体,构成完整的路上游览交通网。(3)游步道、栈道:1.2~2米游步道具有组织空间构成景观,引导游览,集散人流的多功能特点。依据坚固、平稳 、耐磨、生态环保的要求,尽量就地取材,或石或木,或用砾石、卵石铺面,既节约资金,又体现出自然本性,逐步构成游览网络。(4)停车场:在南部的两个出入口处设置了2个40个车位的停车场。

5.3 游线组织

风景区内安排了陆路游线及水路游线两种游览方式:(1)陆路游线:游人由入口进入风景区,沿道路步行游玩,同时建议在未来设置特色交通工具代步。(2)水路游线:分成大水面游线及小游线两种。游客可根据自己情况安排行程,由起点坐船,到达各景区游玩。

6 竖向设计

风景区竖向设计在满足建筑、道路、排水要求的前提下,注重景观视觉效果。设计对历史地貌进行适当恢复,扩大部分水面,尽量做到土方平衡,节省造价。

7 植物设计

乌巾荡湿地绿化区域作为维持整体景观基质完整性和连续性的廊道,其规划应以维护和恢复河道及滨水地带的自然形态为前提,创造出丰富多样的湿地植被种植景观带。配置朴素、野趣盎然的湿生、水生植物,以合理比例搭配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使得植物群落结构层次合理,既为各种生物提供丰富多样的栖息地,又可给人们提供安闲自在的水域活动空间,展现兴化作为水乡的魅力。

7.1 绿化规划原则

(1)遵循生态学原理,不违背自然规律,以简洁、渗透自然的绿色形态发挥本土植被的综合功能。(2)利用经济性湿生植物和鱼塘养殖作为整个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既为城市居民提供可消费的农副产品,又可成为良好的休闲和教育场所。(3)尽量保护和利用保持原有地形、田埂池塘,形成以湿生植被为主,乔、灌、草相互结合的植被系统,既有效组织空间,又可以净化环境和涵养水源。(4)以乡土植被为主,并适当选用经过长期考验、抗逆性强的外来植被。(5)规划要充分体现景观环境的生态健康,并在局部展示农耕渔桑文化,注重与各功能分区的岛屿、建筑、水体等相协调。植物造景力求勾勒出幽邃疏朗、雅致天然的画面。

7.2 主要树种选择

(1)基调树种:银杏、香樟、水杉、垂柳、旱柳、槐树。(2)主要绿化树种:A.上层木:银杏、香樟、大叶女贞、无患子、栾树、洋槐、池杉、水杉、墨西哥落羽杉、毛泡桐、乌桕、枫杨、垂柳、旱柳等。B.中层木:桃树、红枫、梅花、碧桃、海棠、木绣球、金银木、樱花、紫薇、木芙蓉、竹类等。C.下层木:杜鹃、野蔷薇、红花继木、金丝桃、棣棠、石榴、迎春、金钟花、火棘、八仙花、锦带等。D.地被:狼尾草、婆婆纳、紫花地丁、芦荻、虎耳草、玉簪、细茎针茅、花叶燕麦草、金心苔草、鸢尾等E.湿生植物:荷花、睡莲、芦苇、白茅、水烛、菖蒲、花叶水葱、再力花、千屈菜、黄菖蒲、花叶芦竹、旱伞草、小香蒲、泽泻、慈姑、紫萍、海寿花、蒲苇、美人蕉、水芹、水毛茛、燕子花、山荞麦、玉水生鸢尾、荸荠、菱角等。

7.3 植物景观分区

园区总分为两大部分:与城市结合,表现都市休闲观光的东区;以及生态和谐,表现自然野趣的西区。园区植物按不同功能划分为三大类:以体现自然风貌为主的湿地生态岛、以改善环境为主的建筑外绿地(包括环境绿地)、以展示植物造景为主的景区绿地。

7.4 植被景观分区规划

湿地植物:园区内沿河岸、岛线、低洼湿地种植耐水湿的树种,根据其耐水湿程度不同选择适宜的立地条件。利用环岛内水体,种植水生植物以丰富水体景观。各个环岛内分别种植荷花、黄菖蒲、燕子花、千屈菜等五彩缤纷的挺水植物(水深1米左右),芦苇、白茅、芒草等花开如雪的挺水植物,菱、荇菜、睡莲等浮水植物,形成荷塘、苇塘等主题景区。水杉、池杉、落羽杉等尖塔形树种是营造由浅水渐次过渡到水滨缓坡的树种组合;同时搭配乌桕、江南桤木、垂柳、榔榆等耐水湿树种,构筑出轻松柔和的河岸线进退变化效果。沿河岸线绿化应着重处理,缓坡、滩涂、浅水地带大面积种植菖蒲、鸢尾类、美人蕉、玉簪等湿地花卉,每至花季,繁花似锦,绵延数里。同时于湾、滩相宜之处种植乌桕、枫杨、落羽杉等高大色叶乔木,调节秋冬季河岸色彩。

8 驳岸、道路铺装及小品

(1)驳岸。根据功能建筑景观等定位,我们将驳岸处理整理、划分为4类。1)0.5米以内硬质驳岸。2)木质铺地硬质驳岸。3)自然式驳岸。4)湿地种植被软质驳岸。

篇(9)

关键词:生态公园;景观设计;生态保护

Key words: eco parks;landscape design;ecological protection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3-0099-01

1生态公园景观生态设计思想的表现形式

生态学思想的引入,使景观设计不再停留在花园设计的狭小天地,它开始介入更为广泛的环境设计领域。其主要表现形式体现在自然性、乡土化、保护性和恢复性等方面。

1.1 自然式设计与传统的规则式设计相对应,通过植物群落设计和地形起伏处理,从形式上表现自然,立足于将自然引入城市的人工环境。

1.2 乡土化设计在我国,伴随着农村城市化过程的加速,传统的乡土自然环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开发冲击。人们在享受舒适方便的生活条件的同时,也在承受着这种“破坏性建设”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因此,重新审视乡土自然的价值,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乡土自然作为一种风土与文化传承的场所而存在。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具有几千年农耕文明的国度里,乡土自然所附着的风土色彩和蕴含的文化氛围,是任何城市环境都无法替代的。

1.3 保护性设计保护性设计的积极意义在于它率先将生态学研究与景观设计紧紧联系到一起,并建立起科学的设计伦理观:人类是自然的有机组成部分,其生存离不开自然;必须限制人类对自然的伤害行为,并担负起维护自然环境的责任。随着生态科学的发展,保护性设计经历了景观资源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等认识阶段。

1.4 恢复性设计通过人工设计和恢复措施,在受干扰的生态系统的基础上,恢复或重新建立一个具有自我维持能力的健康的生态系统,没有毒物和其它有害物质的明显干扰,同时,已重建和恢复的生态系统,在合理的人为调控下,为自然和人类社会、经济服务,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生态恢复设计的对象非常广泛,包括水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

2生态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的生态主义内涵

一是在意识形态上。生态主义的认识论与社会发展同步,从极端理性的机器美学中渗透出缕缕激情,人性的复活使之在冷漠抽象的形态下表现出人文、历史、地域风情;依然是简约主义,却是在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呵护人性的基础之上展开的。二是在物质形态上。生态主义科学地组合空间,合理地分配功能、用“纯粹”的事物表达丰富的内涵,获取最大的快乐。用最少的形态语义来揭示空间的本质和归属。打破自我封闭、人工围合接口对自然的隔绝,利用原有的建筑基址和建筑构造,与周围环境重组,形成新的空间。三是在技术含量上。高科技智能仿生技术,削弱了人体功能和智能,蔑示了人本、生命的存在。所以,多一些自然的景观、手工的痕迹――哪怕是些许这种符号的视觉存在,也足以使人欣慰,毕竟它是附着在高科技钢筋、玻璃、混凝土、人工涂层之上的自然生态现象。四是在环境性质上。注重传统文化的延续与创新,挖掘地方性、民族文化的基本内涵,使环境形象与性质具有个性化,生态平衡的归属感。五是在情感因素的表现形态上。使抽象的人文历史、质朴自然的情感融于可视、可触的空间形态中。在人工高科技的环境中多一点人性、多一点热情、多一点温馨、多一点畅想、多一点浪漫。

3生态公园景观规划设计手法的探讨

用景观设计的途径构建新型生态公园景观的手法,往往比一般形式的景观复杂得多。在此过程中主要有以下手法:

3.1 场地原有资源保留利用的设计①场地原有建筑物、构筑物及机器等景观的保留:一是完整保留。二是部分保留。三是构件保留。②场地原有废弃材料的保留。一些废料对环境没有污染,可以就地使用或加工;一些废料是污染环境的这样的废料要经过技术处理后再利用。在废料和污染处理中,原则是就地取材、就地消化。在污染严重时要对污染源进行清理或销毁。③自然系统和元素的保留。保留场地中原有的动植物资源及水资源等,尊重场地原有自然生态环境历史,对当地自然生境进行恢复与重新创建。对以前人类活动留下了痕迹,在重新的景观设计中并不试图掩盖或消灭,而是尊重场地特征,采用保留、艺术加工等处理手法。

3.2 景观要素的增、减处理的设计①原有建筑、构件的处理。保留下来的废弃建筑、构筑物或设施,可处理成场地上的雕塑,只强调视觉上的标志性效果,并不一定赋子其使用功能。②废弃材料的处理。设计中要尽可能使用再生原料制成的材料,尽可能将场地上的材料循环使用,最大限度地发挥材料的潜力,减少生产、加工、运输材料而消耗的能源,减少施工中的废弃物,并且保留当地的文化特点。③自然系统和元素的处理。一是高效率地用水,减少水资源消耗是生态原则的重要体现。二是在进行植物景观设计前,需要对工业废弃地土壤情况进行分析测试,才能选择相应的对策。

3.3 废物再生利用设计①艺术生成。用非常规的材料、鲜明的色彩和戏剧性形式,以及对材料的拆解与重构,为景观设计提供了新的美学标准。②艺术地展现生态过程。城市废弃地的更新,融合了艺术思想和生态的原则,在生态公园景观设计中,这种手法应用在两个方面。一是用适用特殊生态因子的植物建造花园。第二方面,将以生态学原理为运行机制的污染处理系统。

3.4 选择高技术的景观设计在景观设计中,并不排除对污染的常规技术处理,不过那些复杂的处理设施,不再被掩藏或排斥,而是成为景观的构成要素,增加人们对污染处理的了解和景观体验。

在废弃地上污染得到控制的情况下,将工业水渠改造成自然河道,进行河流的自然再生,可以提高抗洪能力和补充地下水源,为野生动物创造栖息地和流动廊道。采用生物疗法,处理污染土壤,增加土壤的腐殖质,增加微生物的活动,种植能吸收有毒物质的植被,使土壤情况逐步改善。生态技术还包括利用植物、动物或微生物的活动来处理污水技术,通过景观设计收集雨水、对其进行处理后循环再利用等技术。

参考文献:

[1]王向荣,林著.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王晶.关于城市公园生态建设和管理的探讨[J].福建林业科技,2006,6.

篇(10)

2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

富营养化会影响到水体水质,造成水体透明度降低,阳光难以穿透水层,从而影响水中植物的生长,造成平衡的生境被打破。同时,因为水体富营养化,水体表面生长着以蓝藻、绿藻从而形成一层"绿色浮渣",其堆积分解常常发散臭味,严重影响景观水体的观感和人们的参与性。大大降低水体在园林景观环境中的重要美学价值。

3水体富营养化的防治措施

依据水富营养化形成机理,防治水体营养化的根本性措施是减少水体的营养物质的存留量,控制主要污染物-藻类、臭味、及其他有机物的生成。景观水贵在人的参与性较高,为了防止不必要的安全隐患,一般不适合采取化学药剂的防治措施,因此生态的设计方法显得尤其重要。应结合园林水生植物的设计打造湖区湿地生态系统,增强自净能力,丰富公园植物群落和生态的多样性,充分发挥自然界水体的自洁自净能力。

(1)以建设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关系协调的生态型水景景观的原则出发,打造近自然水系的原始生境,遵循自然法则,不搞水泥护堤衬底,不割裂原有生态延续性。保持河道自然状态,以林、草地等缓坡入水取代硬质堤岸,从而恢复水岸的生态环境,增强自净能力。

(2)不同区域水体的设计深度不同,深水区水生植物的可选择性大大降低,通过建设人工生态池、生态浮床,增加水生植被面积构建生态水景系统提高水域调蓄能力,补偿湿地面积维持生态系统的连续性和生物多样性,达到构筑自然型水景观空间的目的。生态浮床技术大大增加了水生植被在深水区的多样性、可选择性,成片的生态浮床为水生动植物提供了栖息地,增加了水域的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连续性。

(3)增加水生植物栽植,对沉水植物、挺水植物和浮水植物结合景观再布设,在水面上种植具有观赏和经济价值的浮水植物,在岸边以水生花卉为主种植挺水植物,除改善水质外,水生植物群落的形成也可为野生动物和昆虫提供栖居地。沉水植物、挺水植物和浮水植物结合景观再布置,创建和谐水生生态。

(4)加强水体的自洁自净的同时,应注重水体交换和补给,增加水体流动有助于对藻类过度繁殖的控制。通过人工喷水、跌水水景的打造,利用人工增氧喷泉来增强水体的流动性,提升水体自身循环效率,将止水变成活水。同时水景喷泉、跌水亦可以丰富景观建成效果。当有合适水源时可引入,对景观水系内的富营养物质起到稀释作用,并通过溢流带出氮、磷物质以及藻类。根据景观水体的变动水量,根据不同季节制定制定合理的补水周期和水量,确保水体内富营养物质的总量平衡。景观水体变动水量(V)=降水量(V1)-蒸发量(V2)-渗漏水量(V3)+地表径流水量(V4)-泄洪水量(V5)-绿化浇灌用水量(V6)+补水量(V7)

(5)当水体内的藻类过度繁殖,生态自洁自净体系尚未建成对藻类不能形成有效制约时,应根据项目建成初期的水质保持情况,必要时在水体范围内适当布置超声杀藻设备,辅助杀灭过量繁殖的藻类,从而保持良好水质。

(6)生态挡墙的应用为陡坡入水堤岸的生态建设成为可能。挡墙俗称护坡,传统的护坡主要有浆砌或干砌块石护坡、现浇混凝土护坡、预制混凝土块体护坡等,虽然有着良好的结构性能和低廉的工程投资,但是他割裂了近岸水生及两栖动植物的沟通,将水系生态孤立开来,随着生态园林建设的研究深入,这种传统的建设手法越来越不被推崇。生态挡墙将生态砌块、加筋材料、生态修复技术进行优化组合,使挡土墙形成自挡土、自排水、自反滤、自卡锁、自定位、整体联锁的柔性干砌结构,具有良好的透水、透气、消能、保土、栽植等作用,在水系生态建设层面被认为是真正“有生命会呼吸”的挡土墙系统。生态挡墙技术的应用使得近岸水系的生态化设计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生态挡墙目前以自嵌式挡墙系统具备较为完整的结构设计理论,具有加筋土体和传统挡墙的优点,具备应用推广的可能。

4生态型生境系统后期维护

为保持景观水系的水面的清洁。日常性维护主要由人员巡视完成,主要工作为保证杂物、树叶等清理和打捞,割除湿地内、岸边的入侵性野草等,维持挺水植物、湿地植物的基本景观,避免或外来性植物影响水生植物的生长。水生植物的维护是原位修复所栽种的水生植物,改善整体景观效果。对枯死的水生植物应及时实施更新补种,确保群落结构的稳定。对区域面积较大的景观湖水质净化工作宜结合放养滤食性鱼类和底栖动物并确保生物链的结构稳定。

上一篇: 经济高质量发展特征 下一篇: 生态环境问题现状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