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困惑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21 17:21:4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困惑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困惑

篇(1)

在小学的时期给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对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在进行课程改革之后,也明确指出教学需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主要宗旨,使学生可以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有效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1小学高年级心理健康存在问题的原因

1.1小学生学习压力过大: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优秀人才,因此许多学生家长对孩子有着过高的期望,使得许多小学生在假期和周末均需要上许多的补习班,使得学生拥有过多的压力,很快就需要面对选择何所初中的问题。

1.2过于看重语文学习成绩:受到应试教育的过多影响,小学语文老师在教学当中常常将关注度放在如何提高语文成绩上,而没有意识到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一些小学语文老师多将注意力用于提高学生对诗词文章的掌握程度,教学模式比较单调,使得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而老师为了使学生可以更加重视语文学习,会使用一些比较强硬的方法,这样不仅不会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也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1.3学生逆反心理较强: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学生的心理开始逐渐成熟,是成长的重要时期。而且小学生在这个时期当中开始逐渐形成自我意识,学生对外界的压力也比较敏感。当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出现交往问题的时候,可能会由于逆反心理,做出一些比较反常的举动,甚至沉迷于打游戏等活动当中,不仅影响学生语文成绩的提升,也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

2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渗透心理教学的策略

2.1营造心理健康教育氛围,提高心理教育的效果:课堂心理气氛的营造对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语文教学当中,老师需要为学生营造比较欢乐的课堂气氛,并且使用比较平和的态度对待学生。另外需要增加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可以在和老师的交谈当中获得更多的学习和生活经验。比如在学习《“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课文的时候,老师需要按照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进行理解课文,如当主人公写了一首诗,其母亲说这诗精彩级了,而父亲却说这首诗糟糕透了。老师可以向学生进行提问,这种情景不知在生活中是否发生过。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个疑问深入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其中蕴含的亲情,从而使学生联系生活中父母表现的爱,最终养成健全的人格。

2.2挖掘语文教材的内容,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在小学语文课文当中有许多文字优美的篇章,不仅有涉及自然、社会等方面的内容,也有许多有关人物形象的文章,其中包含为国奉献的英雄,可爱活泼的红领巾,辛勤劳作的农民等,这些人物的描写,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心理健康教育材料。例如学习《鱼游到了纸上》这一章的时候,老师可以把教学重点放在如何引导学生了解文中聋哑青年所具有的勤奋、努力的美好品质,并且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把青年人看鱼和画鱼的画面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可以清楚地感受到青年对绘画的热爱和不服输的精神,从而使人不由自主地产生敬佩之情。另外这种身残志坚的精神也非常值得学生进行学习。通过这种潜移默化的学习,对净化学生的心灵,培养健康的心理具有重要的作用。

2.3开展语文学习活动,提高心理教育的有效性:由于小学高年级学生积累的生活经验越来越多,更加关注生活和学习当中的细节,使得学生心中的困惑逐渐增多,从而引发心理上的困惑。同时在小学高年级当中需要面对升学的选择,使得许多小学生出现烦躁等情绪,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在这种时候,老师可以通过语文活动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性格,使学生得到健康成长。例如老师可以充分的利用语文课文当中的内容,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最好将课文的情节进行重现。比如在学习《月光曲》一文的时候,可以安排学生根据文中情节的发展,选择不同的角色进行扮演,使学生了解到贝多芬对音乐的喜爱,并且了解到贝多芬不向命运低头的品格。通过这种可以亲身经历的主人公生活的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消除对生活或者学习的消极心理,也可以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最终使心理素质教育的目标得以完成。

3总结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着许多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老师需要充分挖掘有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语文内容,使学生获得更好的教育,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进行实践活动、挖掘教材内容等方法,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作者:王萍 单位:山东省临沂胜利小学

参考文献:

篇(2)

从几位特邀专家评委老师给四位优秀教师的评课中,我更加明确了一堂好课的标准。那就是:

1、看教学目标的制定。首先是语文课的教学目标,并且是小学语文课的教学目标。要体现年段教学目标。

2、看教学内容。是不是仅仅把课文当成了教学内容,要凭借课文这个例子找好三个点来培养孩子听说读写的能力。

3、看教与学的过程。看学生课堂上是否生动活泼的学,包括恰当有效的合作学习;老师的作用就是导学,看指导是否真正落实到学生的学上。

4、看教学效率。是否做到省时高效。

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做到了以上几点,那么就具备了一堂好课的条件。

二、指明了阅读教学的方向

1、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在工具性与人文性之间,出现偏向人文性的倾向。

2)教学目标阶段性不明,都在分析内容上用力,目标越位和不到位现象严重。存在低年级向中年级靠、中年级向高年级靠、高年级向初中靠的现象,部分教师把语文课上成文学赏析课。对教学内容进行繁琐分析,没有深刻把握年段目标。

3)字词教学普遍有所忽视,应做到该识的识、该写的写、该积累的积累、该解释的解释。

4)阅读教学找不准起点,抓不住重点,浪费在过于细抠深挖课文内容上,往往低估学生的学习能力。

5)口号提的太多。小学语文要主要把握语言文字的教学,提倡百花齐放。

6)儿童阅读还没提到日程上来。

结合自己平时的语文教学,我发现这些问题确实存在于我们的阅读教学工作中,应真正的引起我们语文教师的思考。

2、阅读教学该怎样进行

1)继续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总的概括为低年级学段目标是:字识得巩固、写得端正;能正确朗读;在背诵中积累词句;敢于说、乐于写。中年级学段目标是:有初步识字能力、把字写好;加强朗读学习;继续加强词句训练,加强段的训练,向篇过渡;多读书、重积累;自由表达、有内容、有真情;在口语交际中要听得懂、说得通。高年级学段目标是有较强识字学词能力,吧字写美观;会朗读、默读、略读、浏览;在词句段练习基础上加强篇的训练;会写记事作文、想象作文、应用文;在讨论中有较强的表达和应对能力。

2)把握好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小学课本不是全部的教学内容,学生阅读数量要增加,且要经典;借助课文这个例子进行语文训练。要从课文提供的语文材料出发找准三个点。既语言训练点、能力培养点、方法习得点。

3)不断激发学生学习母语的兴趣。

4)小学语文目标要明确恰当。

篇(3)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5-0142-01

一、扩大课外阅读面

语文是基础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提高的,必须经过一个较长的过程,而课外积累就是关键之一。

1.多读。阅读其实是获取知识与经验的最有效途径,尤其是课外阅读。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课外阅读能力,教师就要推荐一些经典文学作品或优秀作文供他们阅读,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通过广泛的阅读,阅读习惯和能力就会因量的增加而产生质的变化,提升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语文能力与文化品味。

2.选择课外读物。现在市面上的书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小学高年级学生往往喜欢新奇、有动感的书籍,缺乏辨别能力,因此教师要经常性地向学生推荐有益的读物,一是与语文教学密切相关的书,如读了《火烧赤壁》,指导读《三国演义》。二是经典作品、名家短篇佳作、童话寓言、科普读物等,除了教材后面提供的书目外,还可以阅读《神奇的花园》,《尼尔斯骑鹅旅行记》,《中华上下五千年》,《读者》,《第二课堂》,《少年文摘》等等,尽量适合孩子的口味,篇幅一般不要过长。

3.多积累。要指导学生在阅读的同时记读书笔记,摘抄优美句子,背诵优秀篇段,撰写读后感。教师应定期利用语文课进行交流,评出优秀给予表扬,做到以读促写,积累写作素材,提高写作能力。

二、写作教学

1.写什么、怎么写。这是当前小学生最大的困惑。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以为贵在指导,只要适时科学地指导,写作教学一定会有收效。

经验一:缩小范围。命题范围过于宽泛,反而会使小学生无所适从,所以要尽量缩小写作范围,聚焦到几个关键点,消除学生取材的盲目性。

经验二:贴近生活。从小学高年级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从发生在他们身边,为他们所了解、熟悉的生活经验入手,无需过多加工,就是很好的素材,写起来自然得心应手。

2.写好开头。简洁新颖的开头,能增加文采,吸引读者。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开头方法可以借鉴。即开门见山开头法、描写景物开头法、提出问题开头法、介绍背景开头法、抒发感情开头法、揭示中心开头法等,可以根据自己的作文内容选择运用。

3.由仿到创。刚开始,作文内容与形式都难以拿捏,所以可以采取仿写的方法,尤其是作文形式。这种方法虽然比较死板,但对于很大一部分思维不够敏捷的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说还是比较管用的。时间一长,就会仿出门道,自然能够自我作文。

4.坚持写日记。说千道万,最重要的,还是得让学生多练笔,除了正常的周记作文之外,最有效的方法是让他们坚持写日记,由家长或老师检查验收,并给予积极的鼓励,不但锻炼了笔法,还会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

三、写字教学

写字作为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已不仅仅是练习一项技能,而且对于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道德情操,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小学高年级学生课业负担还不是很轻,就可以直接练习钢笔字,但如果条件具备,还是从毛笔字练起,效果会更好。

1.选帖。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人兴趣,指导他们选取一些美观规范,容易掌握的字帖,从楷书练起,而不要选择那些怪异出常的字帖,比如司马彦、庞中华等名家的字帖就比较适合。

2.临写。这是练字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环,得有耐心和恒心,最忌急躁情绪。所以,要经常给学生以鼓励,只要坚持练下去,肯定会有进步。必要时,老师也可以范写,或与学生一同练习,做他们的榜样。

3.展览评价。为使学生能看到自己的进步,激发练字热情,可以适时举办书法作品展览。我就在自己的班上不定期地选出一些学生的优秀作品张贴在学习园地里,让全班甚至全校同学参观,常常会产生很大动力,对其他同学也是一种激励。

四、培养自主学习意识

语文学习是一项涉及面相当广的学科,在教学中,最要紧的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加之小学高年级学生在逐渐脱离童心,已经有了自己的个性思想,开始追求意识的独立,向小大人过度,所以语文教师就要对这一意识积极引导和培养。

篇(4)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他们是知识的传递者,是学生在学习上的引导者,对教师进行培训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是教学发展的重要保障。语文作为小学生学习的基础课程,学好语文知识,可以使学生终身受益。因此,做好小学语文教师的培训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笔者将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一、新课程实施背景下的教师培训模式

1.参与式培训模式

小学语文教师培训并不是针对某一个人开展的,它所针对的是整个语文教师群体。因此,在进行教学培训的时候,必须注重引导教师积极参与到教学培训中。在进行培训的时候,根据教师的发展需要,设置培训目标,激发教师的主体参与意识,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在教学培训的过程中,不少教师都具有一定的教学经验,通过树立教师参与的意识,使得在培训过程中,不同的语文教师得以交流彼此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困惑,解决他们在教学中所遇到的难题,这样语文教师可以从被动的学习逐渐变为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有助于教学培训的长远发展。

2.以问题为中心的培训模式

开展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培训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促进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在小学教师培训的时候,不能只注重理论方面的知识讲解,而应学会从实际出发,以解决教学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为主,这样才能体现出培训的意义和价值。

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能会遇到课堂教学效率不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无法得到提升、教师所讲解的知识学生不理解、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存在障碍等教学实际问题。教学培训时,可以对这样一些较有针对性的问题进行思考,探索解决的办法,教师要学会通过培训,不断地反思自己在教学时遇到的一些问题,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争取在培训时有所收获。

3.校本培训模式

校本是近几年来在教学中极为常见的一个词汇,它是从学校的角度出发,以促进学校发展为目的的一种发展方式。在进行语文教师培训的时候,采用校本培训的模式,可以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更好地促进学校的发展。

一般来说,校本培训是以“自修―交流―反思―实践―评价”为主的模式。它站在学校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将工作的重心放在学校上,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培训的策略和方法,可行性高。以学校为本的校本培训模式,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学校的教师组织起来,交流一段时间内,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这样针对性也比较强。而且,这种培训活动一般是在本校开展的,语文教师交流起来方便了,还能够在其他教师教学时,听课、评课,汲取教学经验。

4.现代远程教育模式

未来是信息化的时代,信息技术在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教育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也是教学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

基于这样的原因,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师培训的时候,要注意对教师做好信息技术培训,让他们对现代远程教育模式有所了解,并且能够正确运用这种教学模式。现在的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年龄偏大,尤其是一些偏h地区的语文教师,教学观念传统,不会或者是在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时,不是十分熟练,这对于教学有一定的影响。所以,要做好这方面的教育培训,让教师学会使用新型的技术进行教学,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二、小学语文教师培训新模式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做好教师培训内容的整体把握

语文教师的培训并非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步步深入推进发展才能够有效完成培训工作。在培训的过程中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各方面的专业知识技能。

笔者认为,在进行教学培训的时候,首先应当从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入手,教师的教学方法和观念对教师的教学有较大的影响,如果不能把握好培训的大方向,那么其他细节方面的培训,必然也不太好把握,培训的操作性也会变差。

2.加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层次性

小学语文教学的时间比较长,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层层推进的过程,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教师的教学方法也会有所不同。比如说,在教学低年级的语文知识时,教师应当尽可能地使用浅显的语言进行教学,想办法激发小学生的注意力,而针对高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有了部分知识积累,教师可以适当向学生讲解一些有难度的知识,引导他们思考。所以说,在进行语文教师培训的时候,应当有针对性,有的教师擅长低年级的语文教学,有的教师擅长高年级的语文教学,根据不同的教学段,教师培训的内容也应当有所不同。

此外,小学语文教师的工作内容虽然大致相同,但是他们的学历层次、专业知识结构、理解能力等也不尽相同。所以,在具体的培训过程中应当因人而异,有层次性。

3.确保教师培训的时间和经费投入

时间和经费是语文教师教学培训开展的保障。小学语文是教学中的重点科目,平时在学校里,教师的大部分时间都花费在课堂教学上,教师即使想要学习知识也有心无力。此外,培训经费也是制约教学发展的关键,部分地区的经费有限,语文教师的教学培训往往只能走过场,培训的实质性作用不大。

因此,在进行语文教师培训的时候,必须要确保教师有充裕的培训学习时间,不能与课堂教学相冲突,同时,也要确保教师在职培训的经费来源充足,以免影响教师的专业学习,使得培训工作进行得不顺利。

随着教育教学的发展,教师的培训方法必然会得到更好的创新,教师在参加培训的时候,要端正好自己的态度,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培训,认识到教育培训发展对于课堂教学的重要性,积极地参与到教学培训中。同时,在进行教师培训的时候不能盲目,要学会根据教学发展的需要选择合适的培训方式,开展教学培训,真正提升教师的能力。

篇(5)

一、小学作文教学的困惑

习作,习作,顾名思义,就是练习写作。小学生写作文,就是用笔说自己想说的话,本不应是件难事。可直面现实,教育家于北辰老先生的这段话:“小学语文教师竭尽所能传授字、词、句,(段、篇),小学生勤奋学习字、词、句,(段、篇),家长们点灯熬油辅导字、词、句,(段、篇)。……几十年的努力,我们不但没有使小学生顺利通过‘作文关’而且把对作文的恐惧和无奈交给了中学,继而又转交给了大学……”并非危言耸听!这是为什么?笔者以为,小学作文教学最根本的症结在于:

1.未闻习作,先畏习作。

小学阶段,尤其是低年级阶段,学生年龄小,认知能力不强,所以各科教学都采用活泼灵活,易于学生接受的方式进行。可是一进入二三年级,开始作文了,教师家长便开始自觉不自觉的对学生进行心里暗示:“要开始写作文了,作文很重要,写不好语文成绩就上不去,甚至会下降……”孩子在没有接触作文前就产生了畏难心理,语文基础好的孩子瞻前顾后,不敢轻易动笔,基础差一些的孩子更是不敢动笔,可想而知,学生带着这样一种恐惧心理,怎么能敞开心扉,在作文中表达思想,释放自我。

2.对“生活习作”作文的概念认识模糊,导致作文教学方向不明。

“生活习作”不是参赛或投稿的“作品”,只是一项练习用笔把话写明白的作业。但它又是一项特殊的语文作业。因为唯有这份作业,如同儿童心灵的一扇窗口,能让人窥视其对生活的感受、认知、体验和爱好、情感,能反映其语文学习的应用能力、智力发展与人文素养的状况。

小学生从二年级开始练习看图写话,三年级开始作文,到小学毕业,作文要求一般为400字左右,可是在这几年中能够真正学会作文,顺利作文的学生并不多。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教师家长看重每一次习作训练,总结了许多应试题目,翻来覆去的让学生作文,不是《难忘的一件事》就是《难忘的一个人》,学生从开始写作文就写这些,每学期要写好几次,教师讲评也就是那几篇范文,学生倦了,厌了,失去兴趣了。孩子们丧失了留意生活,随手作文的习惯,小小的头脑里只有应试作文。

3. 读写结合落不到实处,小学生有话说不清,难以体验到成功。

众所周知,读书是吸收,写作是输出。读写结合是学习写作的必由之路。当前的阅读教学,若从公开课上看,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听各级公开的阅读课,师生交流自如,时时擦出思想的火花,确实让人感到是一种享受。可翻一翻学生的作文本,看一看习作内容:错别字虽不连篇,但篇篇不少;文不通句不顺,表述不清的思想内容,篇篇都有;标点符号的使用和书写更是不敢细看;至于内容的真实程度,有多少真情实感更不得而知。所以大多教师对批改作文视为负担而少有愉悦之感,皆期盼着能早日走出这尴尬的困境。

目前,小学中高年级的识字教学、词语教学均放手让学生在预习中自己去学的做法,有其培养自学能力的积极作用。但在理解课文内容时,忽视对字词的语感教学,尤其是对字词的品评和感悟指导,长此下去,学生得不到咬文嚼字地训练,得不到文字美的熏陶,在习作中运用恰当的字词来表达自己感受的意识就会淡薄,正确写字,准确选词就会感到困难。

二、小学作文教学的对策

在面对困惑的同时,教师们也一直在积极的总结解决困难的对策,从事小学语文教学三年左右,我对此有以下几点粗浅的心得。

1.激发学生写作欲望,培养主体意识。

心理学认为,要使儿童学得好,关键在于要使儿童自己愿意学,乐意学,使他们感到成功,进步和发展的快乐,使儿童从学习的内部获得学习的推动力。兴趣是作文最重要的内驱力,写作启蒙阶段,应该特别注意学生情感态度方面的因素。因此,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应当从低年级开始,使小学生知道,写作就是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和特别想说的话写下来。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写作的潜力和创造能力。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欲望和写作的兴趣,鼓励他们写作,爱护他们想说和想写的热情、冲动和愿望,对于他们的微小进步,都要给予表扬和夸讲,是他们不断增强自信,这样学生就会乐意去写,对写作充满兴趣与自信。这也是教师写作教学成功的第一步。

2.结合生活实际,面向全体学生命题。

命题就是确定题目,命题作文即按确定的题目作文。它是作文训练中经常运用的重要形式。一个好的题目,往往能起着概括全文,点明中心,激发学生写作热情和兴趣的作用。反之如果题目不当,脱离实际或者公式化,学生作文就会感到无米下锅。为此,作文命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命题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求,使每次作文在学生布局谋篇时,突破一个难点,突出一个重点。因此,教师必须思想端正、目的明确,在教学前要想出好题,从有利于学生产生写作的欲望,有利于学生自由选择材料,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与想象力为出发点。第二,命题要面向全体学生。在班级里,学生有家庭状况的差异,如有的随父母坐过飞机,看过大海,登过高山,有的则从没出过远门,若教师让学生写大海、高山之类的文章,一些学生就无法可写。为此,我们可能出半命题作文,如《我第一次……》或《我爱……》,让学生去补充完整后再去写。此外,教师在作文命题时还必须注意要有趣味性、启发性和及时性。

三、结论

在小学语文教学这个广阔的天地中,作文教学如同一块尚未完全开发的处女地,有许多内在的各种联系等待我们去认识,有许多未知的奥秘、疑惑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去破解!每一位语文教师,尤其是年轻的语文教师,都应在这个急需开发的处女地上一展身手,释放才华,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为彻底摆脱作文难、作文差的阴影,探索出一条高效、低耗的教学新思路,新途径,让小学生作文这朵“心灵之花”,在我们小学生的笔下也能散发醉人的清香……

参考文献

[1]刘永康,《写作的本质》,语文教育学P150~152

篇(6)

背景及意义

1、语文学科功能的异化。

如果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人是什么”,那么语文教育研究首先要回答的就应该是“语文是什么”。简单讲,语文就人为了参与社会生活所掌握的沟通工具,是使人思想丰盈,情感愉悦的精神食粮。学习语文既是对前人精神财富的继承,又是对现实生活的品悟。但是,每当论及语文教学,往往令国人痛心疾首。现实中的语文早已失去了她本来的灵性与俊美,变成了应试的奴仆,变成了家长、老师为实现某种目的的手段,变成了繁重的课业负担,变成了冷酷的驯化和空洞的教条……表现到具体的教学情境之中,就是繁琐分析、死记硬背和解题训练。教学研究常常也是一味追求教法的标新立异、赏心悦目,惟独忽视了语文学习的本原——儿童该怎样学语言。

2、机械、封闭、枯燥、功利、压抑——传统语文教学种种弊端之涌现。

长期以来,小学语文课堂气氛沉闷,缺乏生命活力。教学就语文而语文,从课文到课文,语文与生活分离,知识与精神对立。重视了知识的学习,却忽略了活动与生活;重视了教师的讲授,却剥夺了学生的探索与创新;重了结果,却轻了过程;追求了考分的回报,却忽视了整体素质的提高。对学生来说,真是“语文语文,让人头疼!”这种激烈的矛盾,迫使我们不得不冷静地对语文课堂进行反思,必须尽快寻找一种适合儿童的语文教学。

3、时代对语文教学的召唤。

生活在知识经济社会里,人们不再是文字的奴隶,也不能满足于艰涩的书斋语文,而是具有主动品质和强烈的自我表现精神,具备不断学习的延伸能力和汲取信息的生存能力。能通过语言积极与人交往,拓宽自己的发展空间,能将语文应用于各种特定的生活情景。语文不仅是享受物质生活的手段,更应是个人充实精神世界的核心成分。基于这样的时代要求,我们必须改造现有的语文学习。

4、坚实的理论基础。

活动教学有着坚实、广泛的学术基础,其支撑理论主要是前苏联列昂节夫等人提出的“活动—发展”理论。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中提出“从事实际生活,让感官成为理性的向导,培养孩子爱好学问的兴趣和发现的能力”等主张。裴斯泰洛其的“教学要适应自然,头、心、手和谐发展,强调人体感官活动和直观教学”。杜威则认为“发展并不是仅仅从心灵里获得某些东西的意思。它是经验的发展,发展成真正需要的经验。发展的中介是活动。”维果茨基等人更是明确提出“活动—个性”理论。另外,我国的“情境教学实验”“小学语文自学辅导实验”等语文教学改革也为活动教学提供可靠的实践基础。

研究目的

以“主动性”和“全面性”为认识起点,我们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以活动促发展理论为指导,这样描述语文活动化教学“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设计具有实践性、教育性、创造性的学生主体活动,创设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拓展学习时空,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探索、创新为基本特征,通过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种教学方式”。确立如下研究目标:

操作目标:

1、从儿童的发展需要和语言学习的本质规律出发,确立全面的语文教学目标观。

2、从实践中探索,从观念上把握“活动”的本质内涵,提升教学观、学生观。

3、构建基于“活动—生成”的语文活动化教学范式。

4、探索适合儿童学习语文的“活动方式”,使活动化教学成为一种可操作的教学方法。

5、创建具有校本特色的小学语文综合活动体系。

发展目标:

1、使每个儿童都能在生动、多样、探究性的活动中建构语言。使具有差异性的个体都能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得到应有的发展,享受到语文的乐趣。

2、在处理好“双基”与能力、知识与情意等关系的基础上,有效提高儿童的语文学习质量。

3、促进教师在实验过程中,积极改造自己的课程观念,提高教学能力,特别是形成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专业意识。

研究内容

1、关于课程目标的拓展与深化

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核心,是教学改革的灵魂,因而具有导向功能。从目标层面思考教学问题很有必要。

活动教学确立了新的儿童观。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主动建构语言的生命体。语文教学也不仅是学习语文知识和技能的活动,还是凭借语言学习发展语文素养,形成生动个性和健全人格的过程。因此,其目标内涵得到了放大。 您正浏览的文章由DIYIFANWEN.COM(第一·范·文网)整理,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活动教学的意蕴在于教学更是一个过程,是生成性的。语文教学本身包含丰富的发展价值,而不仅是语文知识和技能的把握。如果给学生创造更加丰富多彩的学习情景和活动载体,比如我们在实验过程中对“预习引导”“小组对话”“综合实践”“体验表达”等活动的尝试,在活跃课堂的同时,也明显增强了教学本身的张力。

基于此,我们构架了语文活动教学的目标体系:

基础性目标:思想教育、基本知识和技能等

发展性目标:交往能力、思维品质、学习方法、信息素养、创新精神等

我们要求教师在备课中从这两条线索构建教学目标:从教学内容角度,提炼基础性目标;从教学过程、儿童学习方式维度,挖掘发展性目标。

2、关于语文活动教学的模式构建

构建语文活动教学模式的基本理念:

教学是个开放的过程:以对话式课堂活动为主,又包括课前的准备性学习活动,以及课后的实践延伸活动。

课堂是纽带、桥梁,而不是全部:课堂是为具有不同经验基础的儿童创造的一个对话、共生的场所,是一个交流成果、分享经验、沟通情感的平台。具有对学习思路的策划功能、对学习成果的展示意义和对学习疑难的研讨作用。

开放的课前预习——开放的课堂互动——开放的拓展性实践

关于课前预习:教学必须建立在充分的个体学习基础上,但有限的课堂难以提供足够的独立学习时间。因此,应大力开发课前资源,引导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预习活动。这不仅为课堂学习夯实了基础,也是学生感悟语言,学会学习的很好机会。不同学生能根据自己的语文水平、独特体验设计自己的学习。这一过程主要包括初读课文,搜集与课文相关的写作资料及其它学科知识,寻求与课文相匹配的生活经验,整理预习笔记。

关于课堂互动: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互动、合作的过程。语文活动教学就是学生在建构语言的过程中,形成积极参与性,培养科学态度、合作精神,生成鲜明个性的过程。课堂基于学生的“阅读期待”,紧密结合预习基础,围绕问题展开的对话活动。因此,在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中,我们设计了这样的板块:展示预习成果(学会了什么以及怎么学会的)——交流疑问(相互质疑,筛选难点)——在老师的组织下研读重点、难点段落(重视自读理解以及丰富的体验活动)——协商实践作业(结合特定的教学内容以及课堂上新出现的问题,组织综合性学习)。

关于课后实践:教材只是个载体,或者是个生长点。在实验的过程中,我们要求实验教师紧密结合教材以及学生的经验,融合我校的扩展阅读特色,开展多姿多彩的综合活动。这样,将课堂延伸,将教材放大,带领学生到广阔的生活中学习生动有趣的语文。

3、语文活动化教学策略的探索

活动化教学既是一种教学理念,又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通过实验研究,我们摸索出以下一些活动策略。

预习引导策略:预习为学生的独立阅读提供了宽松空间。这不仅有利于适应学生的多元智能,培养自学能力,同时也是充分利用学生个体资源的积极措施。重视了预习,是落实“先学后教”原则的重要体现。实验班从低年级就开始培养预习习惯。自三年级始,对预习进行更加系统的指导,每个学生备有专门的预习本。从读通课文到读懂课文,从读有收获,到读有疑问,分步提高,螺旋上升,最终达到自能学语文的能力。具体讲,该策略的研究内容包括:(1)预习指导的渐进性(低年级,读通课文,读懂句子;中年级,读通课文,读懂自然段,开始学习查资料;高年级,基本读熟课文,基本把握中心及主要内容,能结合预习简要地发表看法。)(2)预习资源的开发:合作资源(家庭式、小组式)、信息资源(家庭书柜、教室书吧、学校图书室、网络、电视材料等)

预习展示策略:经历了充分的预习,学生都是怀着强烈的表现欲参与课堂生活的,因此有必要创设展示的舞台和交流的平台。这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就感,也能使学生之间互相借鉴,互相启迪,从小学会欣赏别人、尊重别人。具体步骤是:二读(自主读课文、读生词)三说(说文章的相关材料、说自己读懂什么、说自己是怎么读懂的)一问(问预习中的疑难问题)

问题对话策略:教学是师生多边经验的耦合。教师应鼓励学生表露自学过程中的疑问或困惑,结合自己对教学材料的理解,引导学生筛选话题,对课文中的重点、难点之处引导学生展开研读。可采取个人自学-小组合作-大组交流等。围绕问题展开教学既是教学的主旨,也是课堂的主体部分。

实践体验策略:活动教学遵循“活动—发展”“做中学”的原则,以各种形式的活动来解放儿童的肢体,打破传统教学的沉闷,焕发出勃勃生命力。根据不同学习内容和语言训练的要求,为学生提供多样的活动方式,调动学生的手、口、眼、耳、鼻、脑等多种感官协调参与语文学习。比如:操作实验活动、游戏表演活动、歌咏绘画活动、观察欣赏活动、讨论争辩活动等。

语言再造策略:所有活动都必须体现促进儿童语言发展这一宗旨,都必须围绕“语文”这一内核展开听、说、读、写等实践活动,如:吟诗会、想象作文、图文日记、设计校园警示语、学写调查报告等。

4、语文综合活动的设计

语文综合活动的开发与实施是本课题的重点之一,旨在拓宽学生语言学习途径,增加语文学科张力。结合本校的扩展阅读特色,我们进行了“专题阅读”的探索,确立了以下设计思路:与教材联动、与课堂链接、与生活融合、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详见附件《专题阅读—关于课外阅读指导的一项有益尝试》)。

实施阶段

1、课题生发阶段

1998年,我们参加了在青岛举行的“全国活动教学第二次研讨会”,观摩到了形式新颖、别开生面的语文教学。同时感到我们的教学中存在着压制主体、形式单一、功能单薄等诸多弊端。于是,产生了以活动化思想重构语文教学的设想,并有意识地在自己的教学中尝试。同年,省实验小学验收组的专家以及前来观摩的西场小学老师听了我们的课后给予较高评价,增强了我们的研究信心。

2、课题立项初期

2000年本课题被立项为县级教研课题,在我的邀请下一些低年级的老师很乐意地参加到研究中。活动教学首先在低年级语文课堂中热热闹闹地展开了,并很快产生了明显变化。在这一过程中,使我们的语文教学目标视野更加开阔了。刘金霞、周志华、李进红等老师应用活动思想设计的语文课在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及各类公开教学中引起很好的反响。

3、实施探索阶段

篇(7)

一、关注课文后的小练笔,随时随地指导

在长春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关注了学生的说话写话训练。几乎每篇文章的后面都有一个根据课文内容延伸的表达内容,以此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对于这样的课后“小表达”,我们绝不能忽视,一带而过。我们要重视起来,要根据课文内容进行预设,或者放在学文的过程中进行处理,或者单独利用课时进行处理。

1.可以放在理解课文当中进行的“小表达”

这类“小表达”能穿插在阅读教学中完成的,教学时就不必在单独利用课时,而是直接在阅读教学中完成,这样更利于学生的顺向思维,学到哪就说到哪儿。

比如说,二年级上册《大熊猫出国》一课,课后小表达的内容是“发挥你的想象编故事”,表达的要求和提示是“大熊猫去哪些地方旅游了,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呢?”针对这个表达提示,结合课文内容,我们就可以放在文章当中“再过几天,我就要出国旅游啦!”这句话后面,及时引导学生想象,激发学生表达的兴趣,鼓励学生大胆表达。

2.不能放在理解课文当中进行的“小表达”

有些课后小表达不适合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完成的,我们也可以在第二课时利用一些时间来完成。比如说,二年级下册《温柔的手》一课,小表达的内容是“说一说,妈妈、爸爸喜欢的东西是什么?经常用的东西是什么?”提示语是“还可以说说别人”。《温柔的手》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描述一个孩子和妈妈走失了,路人帮她寻找妈妈时让她描绘她妈妈的样子时,她用了所有赞美妈妈的语言,都是所有妈妈的共性――这是为了突出孩子眼里的妈妈是美丽善良温柔的。课文中也没有提到“爸爸”和其他人。这样,课后的小表达很难融入到课文里去进行。如果融入到课文里去进行的话,会显得非常牵强和突兀,所以我们不妨单独利用时间来完成对学生的说话写话训练。

二、单元后的表达

单元后的表达,是每一个板块后面的表达内容,应该说是比较正规的表达,它具体提出了表达的要求与内容提示,我们可以根据参考书的建议利用一课时或者两课时完成。

把一二年级的各册教材中的表达进行一下梳理,我们不难发现,一年级上册的表达全部以说为主,这是根据一年级上学期孩子的年龄特点决定的。因为他们的识字量和写字量比较小,还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完全用文字书写下来。一年级下册的表达就有说有写,写只局限于一两句话。一共7个表达,有两个表达是要求动笔写的,其余的都是说话训练。二年级上册的表达也是有说有写,8个表达里有6个是说话训练,2个写话训练。写话也是由一句话向一段话过渡。二年级下册一共6个表达,3个写话训练,3个说话训练。说话写话的难度都有所增加。

从教材这样的呈现内容来看,我们得到了这样的结论:

(1)教材的编排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循序渐进的。低年级以说话为主,逐步过渡到写话。

(2)除了“说写”的分类以外,纵观这两个年级的表达内容,我发现了每个学期都有“复述故事”这个表达,但每个学期的要求有所不同。“我来写提示牌”“我给照片起个名”“小小创意广告牌”这三个表达,都是锻炼学生词语的积累和运用能力。两个看图说话:“小熊过桥”是根据图意展开想象,最基本的要求是说清楚图上都有什么,连起来就是一个简单的故事。而“谁是美食家”不是单纯的看图说话,而是要求学生根据鼠老大和鼠老二的食谱,经过自己认真的思考,说出自己的结论。

篇(8)

“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叶圣陶先生的这句话,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已经成为小语教师的共识。但是怎么训练?怎么让学生有感知,有感悟?怎么在阅读过程中培养出语感,受到文字熏陶?怎么才算读到了位?我们往往存在很多困惑,从而使语文综合能力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善,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提高。

我们说想象是写作的翅膀。同样的想象也是读书的翅膀。所以,在此过程中,我们要适当训练学生在读书环节里,能够根据课文内容走下去,进而揣摩作者想象过程,并能最终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这一方面的训练,只有多读,量上去了,学生的想象力才可能更丰富,思维能力才能迅速提高。从这方面讲,小学阶段就更应该多积累,毕竟这一阶段是学生记忆的黄金时代,让他们多读熟记一些佳词妙句,精美的诗文,自然就能更深入地体悟遣词用语之妙,从而学习谋篇布局的方法。而学生从读书所领悟的写作技法,是教师在作文课上很难指导出来的。

二、读作者

现在有种新的教学理念认为:阅读是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对话,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对话。我认为这句话很有道理,它不仅指出了认知活动的重要,还突出了读者、作者思想动态的体悟。其实阅读本来就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而学生,则是富有巨大认识潜力和主观能动性的。

当然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但是教师的指导只是让学生养成语文素养外因。“让学生站在课中央”,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真正内因。而我们教师要做的就是通过阅读教学,有效的、随时的洞察学生内因的动态变化,并创造条件使学生主动向提高语文素养的方向转化。这一过程里面,要切实落实阅读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怎样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理解写作背景,揣摩作者所想,沟通两者之间的对话。

三、读感情

读书要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其中用心最为重要。这句话既点出了读文学作品的关键方法:用心思考、用心体会;又从诵读中体悟的遣词造句和思想感情的融会贯通方面做出了强调。

不可否认,高年级阅读的重要的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情是贯穿在文本讲授体悟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语文阅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每个学生都是单独的个体,有着独立的思维方式方法,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合理高效的运用各种方法,引导用真情对课文进行理解、感悟,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把握作者及文中主人公的思想感情,从而引发两者间的共鸣。

四、读质疑

学生在阅读中,常常会出现一些疑问,而这个质疑的过程就是对文本深入阅读的体现。学生在阅读情境中,有时会出现连续的质疑,但因为小学阶段年龄不大,阅读经验的不足,社会实践经验的不足,导致在阅读中没有办法梳理问题,致使一些问题瞬间在脑海中闪过,而无法完整把握,最终导致出现“疑而不悟”的现象。这时候就需要我们教师必须吃透教材,把握阅读内容,深刻分析学生心理,精心设计问题,真正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当然,学生在阅读中能提出问题,本身就说明了他们学会了读书思考。这是值得肯定的。思考与读书的并行,才是将“死”的读物上的内容具化成“活”的书面语言、生活语言、个体语言的过程,这就需要学生学会“读中思,思中悟”,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真正的将读书思考化为生活中的习惯。从而学会思考了,学会质疑。

篇(9)

在语文教学中,一提到作文,很多老师和学生都会不约而同地皱起眉头:老师感到无法开口――不知道怎样去教;学生感到无从下手――不知道怎样去写。于是往往是敷衍了事,模仿抄袭的现象屡见不鲜,久而久之,作文就成了老大难了。笔者发现,有很大部分老师的作文教学简单粗暴:仿写、规定字数、死记范文应付考试……于是,病句、错字连篇,标点符号不会,甚至连基本的书写格式都出现错误,最终就钻进谈起作文师生都头痛的死胡

同了。

一、小学阶段,培养学生习作的兴趣、自信心是重点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积累协作素材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有让学生感知到具体形象的事物,才能激发他们积极地思考,从而产生想要表达的欲望。观察能力不仅是写作能力构成的第一基本要素,更是解决学生作文无话可说这一问题的金钥匙。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用心观察,学生才能获取写作的素材。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养成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课文插图的习惯,让学生在课堂中学会基本的观察方法。课外,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的自然现象,观察生活中花草树木的变化,观察自己生活周围环境的变化等等。学校组织各种活动时,我们要引导学生观察活动中自己感兴趣的人、事……

2.培养习作自信,让他们乐于表达

小学生初学写作,不要定什么条条框框。教师要帮助学生消除畏难心理,一定要让学生知道自己有什么话要说,把自己说出来的话记录下来就是作文。起点要低一点,要提供机会让孩子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刺激学生的写作欲望。相信自己:习作没有想象的那么难,自己也能写好作文。

3.善于发现闪光点,激发写作激情

小学生虽然年龄小,但上进心强,期盼得到别人尤其是老师的好评价是每一位小学生的共同心理,教师没有理由不去欣赏自己的学生。在评价学生的作文时,发现了学生作文中的点滴进步和微小的闪光点,哪怕是一个小小的标点,一个刚刚学会的新词语的运用,抑或是一个其他学生都不知道的生字,都应该毫不吝啬地加以肯定和鼓励。只要老师能找到孩子们的闪光点,就应该及时为他们心灵窗户送去一缕温暖的阳光,让孩子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来自教师的肯定,激发他们继续写作的激情。

二、习作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注意不同年龄段的习作侧重点

1.低年级应注重看图写话训练

看图写话,是低年的主要作文训练形式,为中高年级作文打好基础,将直接影响学生日后写作的兴趣。我们根据此阶段孩子的心理特点可以选择寓言故事画、漫画、动画、想象画等,让他们乐意接受老师为他们准备的素材,并按照“看―想―说―写”的步骤,指导观察,启发想象,自由表达,开心记录。我们不能苛刻地要求如何通顺精彩,能看明白,有话说就行。

2.注重“起步”指导,会写中年级“过渡作文”

小学中年级学生处于从低学段向高学段的发展阶段。中年级学生刚刚接触“正式”作文,可以说是一二年级的只言片语的习作与高年级成篇作文的过渡期。中年级的习作指导课尤为重要,是启发引导学生写作能力提高的关键期。指导课重在激发兴趣、开拓思路,激发表达欲望,解决“为什么要表达”“表达什么”的问题。让学生“有话要表达”“有话可表达”。一句话: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和写作欲望,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写作文。特别是三年级“起步作文”,我们仍然要遵循从说到写,降低难度,切不可以“范文”“优秀作文”为标准,想一蹴而就,结果就是事与愿违。

3.鼓励自由表达,提倡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高年级作文明确提出: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学写读书笔记,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作为高年级学生,他们的生活圈子已经很大了,并且因年龄变大而有了自己的主见,愿意将自己的情感通过文字的方式来表达。笔者以为:纪实作文源于生活,只要留心生活,及时记录,多读课外书,多写读书笔记,那么就一定有说不完的话,“40分钟写400字以上”就不再是难题了。

三、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中提高写作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这完全颠覆了传统作文单一的评改模式。我们可以采用学生自我评价、小组内外互相评价、教师面批面改相结合的多元评价。自评:可以看到自己的闪光点,增加自信;他评:可以集合众人的智慧,提高能力;面批:可以因材施教,直接沟通,及时反馈,为自评与他评提供经验。

篇(10)

    新课程改革如春风,吹进了我们的心田,也吹绿了我们的视野。新课程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这是一切教育教学行为的出发点与归宿点。我个人认为,新课程就是要营造一个适合学生学习的学习环境。在语文教学中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应该是语文教师的首要追求,在我看来,它比其它的理念更重要,因为有了它,新的教学和思想、教学行为才会得以产生和生存,它是实践教学的一个平台。正所谓“皮之不存,毛之焉附”。我们都知道,没有一蹴而就的教育,更没有一蹴而就的语文教育。对语文教师而言,要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实际,营造一种适合于学生学习的学习环境。环境同教师、学生、教材一样,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打造乐学课堂,就是创建课堂新环境:努力做到

    1、有情趣的导课2、有未解的内容3、有互动的交流

    4、有感悟的环节5、有起伏的流程6、有余味的结课。

    新课程中的语文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我们不能否认,语文课堂仍然存在着严重的问题,这些问题有的是迷惑带来的,有的则是一些根深蒂固的陈旧观念带来的,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二、剪不断,理还乱——语文教学中的困惑

    尽管新课程改革给我们的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但在实践中,反思我们的教学行为,我们也面临着不少的困难和问题。 新课程教学中的几个处理不好的关系:

    1.“生本”与“文本”“生本”与“文本”的关系,即学生与教材的关系。

    按照新的课程理念,就要从学生的知识建构和发展需要出发来处理文本。比如说教材,它是教学的凭借,是师生合作交流的平台。从教师的角度讲,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是与书本中心完全不同的教育理念。教师可以根据学习者的需要和可能,对教材进行二度加工。这就需要教师深入透彻地了解、研究教材,具备一定的材料重组的能力,但我们的教师还没有完全或全部由教学型转向科研型。

    2.“设置”与“生成”:教学,因预设而有效,因生成而精彩。

    “设置”是指根据文本和学生状况而预设的教学方案,“生成”是从学生那里发现新问题,或由学生提出新问题而改变预设方案。任何一节课,从设想到实现,一般包含四个环节:设想、设计、实施、实现。单从“教”的角度而言,有时心想事成,有时会事与愿违。这是因为从实施到实现,要面对学生的不同情况。 学生的反馈和追问,常常能够发掘出隐藏的文本资源,“生成”始料不及的新课程,如果教师能够及时对学生生发的问题进行价值判断,在认为必要的时候临时改变教学预设,从而更好地实现课程目的,那才真正是把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落实到教学行为中去了。这样的教学行为一旦形成常规,我们的课堂面貌就会发生深刻变化,积久成习,有助于新的课堂文化的形成。

    3.“内容”和“形式”

    作为人文科学的语文课,它的教育普遍性价值隐含在千差万别的选文中。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必定多种多样;而形式的选择完全决定于内容的性质意义、教育价值及其实现的可能。因此,我们在课堂上选择什么样的策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办法,必须视内容的需要而定。当前所提倡的合作、自主、探究性学习或选择性学习适合于怎样的内容,怎样最优化地实施,也需要我们的教师具有更高超的教学艺术。

    三、 “课内”与“课外”

    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要面向校园、学生、家庭、社会开放。同时,开放的课堂需要教师对课程、教材、教法的意义重建,要以学生为中心,积极创设促进学生学习、成长发展的氛围与环境,让语文成为他们生命生活的一部分。

上一篇: 安全生产培训注意事项 下一篇: 现当代文学文学常识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