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1 17:21:4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物流运输的定义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一 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的定义
中国现代化物流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79年,中国多部委共同组成的中国物资工作者代表团赴日本参加第二届国际物流会议算起,中国开始向日本、美国等国家学习现代化物流的知识和能力。它们对物流有不同的认识,就从物流定义上来看,日本基于物流功能的物流定义[1]和美国基于物流管理的物流定义[2]。前者认为物流强调物流具有运输、保管、流通加工、装卸、包装和情报等基本功能;后者认为物流是供应链流程的一部分。
1987年, 由于受日本物流专家影响,中国专家编著的《物流学及其应用》中增加信息处理一项功能的物流7个功能[3]。在2006年中国修改实施的《物流术语》国家标准(GB/T 18354-2006)对物流的定义中,提出等8个功能[4] [5]。表1是物流不同版本定义中的功能一览表[6]。就从定义来看,中国对物流的理解,大多的是偏向日本的现代化物流知识。
而在徐寿波的大物流理论[7] [8]中,这些定义、功能都不能反映中国“物流”的真正范畴和内涵。区别于PD和Logistics的英文名词,中国“物流”的科学概念用新的英文名词是“Material Flow”(简称MF)。其定义见大物流理论[7] [8]。它认为将物流定义为“对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的实施与管理”是不合适的[9]。它认为,功能是不能单独存在的,必须依赖于具体的实体事物。这一点,本文是很赞同的。当然,物流功能由物流实体的性质决定,物流功能是从属于物流实体。所以,物流不是由物流功能组成,物流首先是由物流实体组成。物流实体由运输、储存、装搬和流通加工4个实体环节组成。
电子商务的发展,(商品)配送是关键。从国家标准对配送的定义可以看出,配送是一个复合的过程,它的实质是送货(即货物运输),并在一般送货的基础上增加了流通加工作业。因此,从实质上看,配送不宜把它作为一个独立的物流实体环节看待。
电子商务物流配送,其本身是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一种特殊的物流实体和活动。所以,电子商务物流配送是一种特殊的物流实体和活动,不是独立的物流实体环节之一。
二 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的实体
据国家工商总局,我国网络市场呈现持续高速发展态势[10]见表2。电子商务的发展,物流配送系统是否有效率也是电子商务成败的关键。天猫(淘宝)与京东商城作为中国电子商务平台型、垂直型两种类型的杰出代表,其不同的物流配送模式成为影响这两大商业巨头核心竞争力的一个关键因素,也成为我们研究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的标的物。
在实际物流业务中,天猫(淘宝)只是签订协议的物流公司的推荐者和监管监督者以及投诉的裁决者,并不绑架其网上店家、消费者的选择权。平台上的网上店家、消费者自行比较,自主选择天猫(淘宝)推荐的物流公司。京东商城采用自我经营物流(仓储、配送等环节)为主,同时与购买第三方物流服务相结合的方式,满足消费者网络购物需求。
电子商务物流配送实体也是由4个实体环节组成。它解决的是电子商务交易过程中“物的流动”的问题。
这两家公司的物流配送模式对我们电子商务的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积极作用,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双十一”网络狂欢节五年来,天猫(淘宝)日交易额从1亿到350个亿。但它在现有物流配送模式下,物流速度却让消费者的幸福指数一直高不起来。而京东经过这几年的快速发展,通过高额的投入建立起来的物流配送模式,可以保证消费者在12小时之内能得到自己所购买的商品。它们要想在现有物流配送模式下,进一步以低成本来提高对消费者的订单送达率、解决消费者个人信息安全问题、保证消费者的人身安全问题等等,就出现难以解决的问题。
本文提出应该用大物流理论、物流实体论来解决电子商务物流的仓储方面、运输配送方面、物流成本方面、物流时间方面、最后一公里方面、物流服务方面和物流信息技术方面等问题,使电子商务物流做得更加有效率。本文前文中已说明电子商务物流配送实体环节是一个由运输、储存、装搬和流通加工4种实体环节组成的综合实体。
运输实体。运输实体让商品流通更远,位置移动范围更广。其主要功能是将商品从生产厂商进入到分布合理的大物流储存实体系统中去,同时还承担着各个储存结点间商品的周转。运输实体在拥有其必要的运输的设施、装备和条件时,还要与电子商务的大数据进行整合,引导商品流向大物流系统中的具体哪个储存实体。
储存实体。这里是电子商务交易中有形商品的储存地。它其实是一个分布合理范围大小、布局合理的配送中心网络结点。它时刻等待消费者的订单到达,并及时响应订单。它的数据由电子商务活动来修改、更新。
装搬实体。装搬实体是储存和运输两个实体之间的桥梁。其包括装卸实体和搬运实体。前者是指商品在指定地点以人力或机械装、卸商品垂直方向位置移动的实体。后者是指在同一场所内对商品进行水平移动的实体。装搬实体是任何商品物流不可缺少的实体。
近年来,我国的会展经济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从小到大,从单一到多样,从综合到专业,以年均20%的速度递增;会展内容涉及到几乎所有生产性行业与商业流通、运输、通讯、旅游等服务性行业;举办地由少数几个中心城市发展到许多地方城市。与此相应,会展业也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但纵观会展方面的国内外研究论着,较多的是从经济或市场营销的角度关注会展业的发展问题。包括物流方面的专家把“会展物流”作为专题研究的也相当有限,如北方交通大学的张文杰教授主要致力于奥运物流(属于会展物流范畴)的研究;这方面的其他专家更多的是从事于该行业的领军人物,如北京中远的高振武总经理等。从物流发展的角度来看,现代物流业被称为“经济的血管”,是信息时代实现流通效率,达到资源配置最优的重要保证。但随着竞争的日益剧烈,物流企业都在谋求新的获利空间,而将市场按照特征分类,针对每个更小的群体更专注集中地开展服务,成为开拓收入新增点的重要手段。因此,“会展物流”论题的提出,对会展业和物流业发展都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二、物流、会展及会展物流定义
物流的概念最早出现在美国,最初被称为Physiealnis眨bution,{’](p34一35)译成汉语是“实物分配”或“货物配送”,到20世纪80年代开始被西方国家称为Logistics,该词原意为“后勤”,它是二战期间军队在运输武器、弹药和粮食等给养时使用的一个名词,是为维持战争需要的一种后勤保障系统。物流的定义也是随着物流业务的发展而不断演变的,最初,美国物流管理协会(CLM一eouneilofLogistiesManagement)在1985年对其定义为:[2]“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目的,对原材料、在制品、产成品以及相关信息从供应地到消费地的高效率、低成本流动和储存而进行的计划、实施和控制过程”;到了1992年,CLM修订了物流定义,将原定义中的“原材料、在制品、产成品”改为“产品、服务”,这就拓展了物流的内涵与外延,既包括生产物流,也包括服务物流;随着供应链的出现,1998年10月,CLM对物流的最新定义变为:“物流是供应链流程的一部分,是为了满足客户需求而对商品、服务及相关信息从原产地到消费地的高效率、高效益的流动及储存进行的计划、实施与控制过程”。由此可见,CLM在考虑物流时不仅涉及到运输仓储、还涉及到生产、消费等诸多领域,以及强调信息及管理在物流中的作用、运输可见性、库存可见性和电子商务在今日物流中的应用。会展是指现代城市以必要的会展企业和会展场馆为核心,以完善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为支撑,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会议或展览活动,吸引大批与会人员、参展商、贸易商及一般公众前来进行经贸洽谈、文化交流或旅游观光,以此带动城市相关产业发展的综合性产业。
会展业集商品展示、商贸交易和经济技术合作为一体,兼具信息咨询、投资融资、商务服务等配套功能,以超常的关联影响和经济带动作用促进相关产业如房地产业、宾馆业、餐饮业、交通业、商业、旅游业、信息产业等蓬勃发展;促进经济贸易合作,加速城市建设,[4](P64一67)被人们形容为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市场走势的指示器、加速友好的纽带,促进交流的桥梁。相对于一般性的物流,会展物流的研究主体是展品的流动(广义的会展物流还包括如会展活动期间向参展商和观众分发食物的物流,与此相配套的会展设施的物流等,本文的研究范围仅针对展品),结合物流的定义及会展业的特点,我们给会展物流作出如下定义:为满足商品展览的特殊需要,将展品这种特殊的商品及时准确地从参展商所在国(地)转移到参展目的地,展览结束后再将展品从展览地运回的过程,包括展览前后的仓储、包装、国内运输、进出口报关和清关、国际运输、展览中的装卸、搬运,以及在此过程中的信息流动。[51(P,93一,97)申报单,协助进行产品的运输并安排好仓储等工作,由于参展企业的情况不一,上述工作在实际操作时非常繁杂琐碎,因此需要在物流体系的规划与运行过程中科学决策,根据需要对其进行优化调整,达到整体最优。兀6](p3’一32)(二)高度及时性、正确性、稳定性展品必须如期顺利运达会展地,要确保在正确的时间以正确的方式运达正确的地点。会展物流的基本要求就是参展物品运至展览场馆的空间移动过程中,不受到任何损坏,包括外观与内在品质。在确保运送质量并且满足经济原则的前提下,要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会展物资从供货地点到会展现场甚至购物者的空间转移,切忌运输迟滞、供货不及时,给会展活动造成重大的损失。在发货、运货、提货等各项业务中,要保证货单相符,在运送过程中不发生错乱、丢失等事故,力求准确地完成物资的流通运输任务。
三、会展物流的特征会展物流具有一般物流的特征,例如科学化、标准化、电子信息化、自动智能化、综合化和全球化等。但与一般物流不同的是,会展物流不涉及原料采购与产品生产,仅指参展物品的运输,因此较传统物流体系的供应链较短,但是线路更复杂,它是发生在短期内,同时与众多参展企业发生关联的物资流通活动,而且在短暂的会展期结束后又有返回物流,因而它具有自身的特征。
(一)复杂性会展物流的管理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明确会展的主题、功能和层次后,会展组织者需要尽快联系参展企业,核定其参展产品的四、会展物流系统的内容会展物流系统包括物流作业系统和物流信息系统,其中前者主要的业务范围包括:展览品参展之前的报关检验等;货物从参展商所在地到展馆所在地的多式联运;展品到达城市后向展馆现场的运输搬运以及展览结束后展品的回运等4大部分;后者指的是参展商和主办方的信息反馈、最佳运输路线的选择、全球定位系统,通过信息系统对会展过程中的各种信息进行收集、分类、汇总、跟踪、查询等处理。相对于国际会展,国内范围的会展除了在作业内容上没有国际运输和进出口环节外,其他方面都是一致的。目前,西方会展业发达的国家都是由专业中介物流公司为会展提供外围服务,他们通过为参展商提供专业化的物流管理与转运服务给会展物流运作以技术支持。这样,通过物流中介公司这种渠道负责会展物资及客户需求产品的运送流通服务,一方面增加了安全性、减少了风险系数,另一方面由于他们的专业化水平可以很大程度地提高整个会展物流的效率。
五、我国会展物流业的现状及发展措施目前,我国举办的各类会展中仍然大量采用的物流模式是各参展商的展品物流各自为政,他们各自寻找自己的物流服务商来完成展品从参展商处至展览场馆的运输、储存、保管、装卸等作业,以及展览结束后的回运等工作。因为单一的参展商展品物流量较少,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单位物流成本较高,参展商也难以获得全面有效的服务,以及在会展过程中由此造成的信息沟通受阻、协调困难而影响活动效率的情况也时有发生。与会展业发展成熟的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会展业的总收入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0.0科%左右;l8]”‘77)而发达国家的这一比例为0.2%,会展业在我国的增长空间巨大。而在我国加入WTO后,国际展览巨头们在世界市场回春乏力,把开拓亚洲市场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其中中国市场更是他们力争拔得头筹的重点区域,所以我国的会展业面临着“分水岭”阶段,[9]传统的会展物流模式的缺点逐渐显现,已成为制约会展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因此需要用现代的会展物流思想来管理,
具体应对措施如下:(一)从硬件上完善会展物流的配套设施从大的方面分析,在会展场馆及仓储配送中心的规划上都应充分考虑物流因素,如会展场馆的出入口要避免与城市的交通干线交汇,以免会展期间增加交通压力从而影响城市的整体交通状况要把地点选择在能够方便利用各种交通方式的位置,如临近机场、车站、地铁和高速公路等,在选址上把交通条件、环境条件和地形条件作为三大要素进行论证;在会展场馆的设计上,要做到人车分流,避免人流物流的太多交叉,形成单向(one一way)流动;应设有独立的卸货区,预留充分的展品传送周转区域,以方便布展;要设置足够容量的停车场,如着名的展览王国—德国的汉诺威展览中心就设有5万个车位的停车场;从小的方面分析,在展厅的设计上也要从整体面积、层高、地面条件等细节问题上充分考虑到物流因素。
(二)会展物流模式的创新如前文所述,由一到两家专业中介物流公司作为整个会展活动的物流服务提供方,他们可以通过招投标的方式产生。对于国际会展,更得由能够承揽海关监管的展品运输业务的专业运输商组织物流活动。他们兼容了物流过程中必然涉及的各个领域的业务服务,使物流过程的社会分工转为统一企业集团内部的分工,大大减少矛盾冲突,增强协调性,利于实现会展物流体系的整体优化。由他们来科学设计交通路线,有机组合货物列车、汽车、船舶、飞机及其他用于物流的运输工具,形成多元化的会展物流手段,发挥立体物流方式的合力效应。
(三)增强会展物流业务的运作能力结合会展业的运作特点,物流公司在组织会展物流业务时,要把展会当作复杂的系统工程对待,从组展到展品运输,再到展台搭建,直到展览本身及后续工作,环环相扣,任何一环脱节,展会便无法顺利进行。因此,有限的会展期间可以说是全方位的考验物流公司运作能力的时期,物流公司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因素积极主动的做好会展物流服务工作,保证会展顺利有效的进行。
一、现代物流的定义解析
在百度上输入“什么是现代物流”,就可以得到如下定义:现代物流(Modernlogistics)是相对于传统物流而言的。它是在传统物流的基础上,引入高科技手段,即运用计算机进行信息联网,并对物流信息进行科学管理,从而使物流速度加快,准确率提高,库存减少,成本降低,以此延伸和放大传统物流的功能。在中国许多专家学者认为:“现代物流是根据客户的需要,以最经济的费用,将物资从供给地向需求地转移的过程。它主要包括运输、储存、加工、包装、装卸、配送和信息等活动。”中国六部委(国家经贸委、铁道部、交通部、信息产业部、外经贸部、民航总局)于2001年3月在“加快物流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中,对现代物流的定义是这样表述的:“原材料、产成品从起点至终点及相关信息有效流动的全过程。它将运输、仓储、装卸、加工、整理、配送、信息等方面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供应链,为用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现代物流是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目标,而传统物流仅看作是“后勤保障系统”,两者之间有巨大的区别。
二、服务营销的理念
服务营销与市场营销有着本质的区别,或者说服务营销是市场营销的延伸和扩展。市场营销观念是以市场为导向,企业的营销活动是围绕市场需求来做的。而服务营销观念则是以服务为导向,企业提供的是服务,服务是企业从产品设计、生产、广告宣传、销售安装、售后服务等各个部门的事,甚至是每一位员工的事。也就是说服务营销比市场营销更加关注服务本身,例如服务的标准、服务的质量、顾客对服务的满意度等等。不少学者和企业家都认识到服务对企业长期发展和形成竞争优势至关重要。服务营销与有形产品的营销也是不同的,因为有形产品本身就可以向顾客展现自己的竞争优势,而服务就无法做到,任何服务都是无形的,它们的营销更加复杂,如工作人员的表情、态度、举止、谈吐等都是服务营销的一部分。
三、现代物流与服务营销的关系
1.现代物流与服务营销的关系
现代物流与服务营销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物流业属于第三产业,即服务业。因此现代物流企业提供的是服务,而且通常是无形服务。服务营销贯穿了现代物流的整个活动过程。例如在运输过程中,现代物流企业对运输工具、运输路线、运输时间及地点等方面的选择都要以满足顾客的需求为基础。同样,在储存、加工、包装、装卸、配送和信息等活动过程中,物流企业所要考虑的都是如何让顾客满意,如何为顾客提供量身定做的、个性化的服务。可以说,现代物流离开了服务营销的理念就失去了与竞争对手竞争的能力。对于物流企业的客户来说,他们需要的不是普通的标准化的服务,而是符合他们需要的、可以为他们带来便利的服务。因此,物流企业的服务质量取决于其所提供的服务是否达到或超过客户所期望的程度。而服务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顾客是否对该企业具有忠诚度和是否愿意与该物流企业建立持久的联系。2.现代物流企业的发展建议
随着我国加入WTO的时间越来越长,外资企业的进入越来越多。我国的物流企业面临的竞争和挑战日益增多,如何从众多的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是物流企业当前应当重视的问题。我国目前物流业的发展前景是美好的,每年约有2.6万亿元左右的物流支出,要想从中获得较大的份额,关键是物流企业如何提升自己的服务质量。现代物流服务的定制化程度较高,不管是对物料供应的服务,还是商品配送的服务,都需要根据客户的要求去进行服务的设计与提供,这种高定制化的服务只有通过采用服务营销的策略才能够实现。
本文认为我国的现代物流企业应当根据市场和客户的需求设计出独具特色的业务模式,为不同的顾客提供个性化的服务。首先要制定顾客服务的标准;顾客服务的标准要因顾客而异,不同的顾客有不同的需求,从而对服务标准的定义也不同。其次,要培养员工的服务意识;不少物流企业的员工都存在服务意识淡薄、服务理念落后等问题,导致无法很好地为顾客解决问题。服务营销观念有利于物流企业实现和强化近几年来在市场竞争中日益受到重视的服务个性化和差异化。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已成普遍趋势的开放式竞争态势下,如何将服务营销观念进行归纳并形成对现代物流企业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服务营销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现代物流企业在为顾客提供物流服务的过程中,应当在物流活动的任何一个环节都注入服务营销的理念,把满足顾客需求、提高服务质量放在首位,这样才能提高物流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戚安邦:中国现代物流服务营销策略组合的研究.商品储运与养护,2003年6月:30~32
[2]田宇汪宇波:物流服务营销论.物流科技,2001年11月:3~7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物流是一种物的实体流通之行为, 物流业在当今社会以成为与社会化大生产紧密结合的复合型产业, 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程度和综合竞争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近年来,两岸经贸关系有逐步紧密的趋势,物流产业也成为两岸未来内需市场经济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 两岸的物流枢纽城市作为区域物流网络中的关键节点和物流发展的基本载体,对整个区域物流网工作效率的作用至关重要。
一、关于物流的定义
关于物流的定义可有广义和狭义两方面来说明,就广义而言,物流分为物品的流通与服务项的志愿活动;狭义来看,物流的定义近似于物品的流通,物流是一种实体流通活动的行为,而在流通过程中,透过管理城市有效的结合运输、仓储、装卸、包装、流通加工、资讯等相关物流机能性活动,以创造价值、满足顾客与社会需求。
(一)国外关于物流的定义。
美国的borsodi博士 (1927)对物流按用途对物流给予了这样的定义,物流是一种用来描述实体配销,诸如运输、储存、等的一种较佳的行销手法。这于美国行销管理协会在 1985年指出的定义有一定的相同之处——物流,乃是对原材料在制品、制成品等从产出地到消费地之间做有效率的移动,而以计划、执行、管制为目的进行的统合活动。shapiro heskett 在对物流的定义中强调,物流是为商品和咨询的传递,从原物料的取得经过生产和分配流到顾客手中的设施、人、设备、以及作业政策的集合。他们在很大程度上从物流的用途上面对物流给予了定义。
(二)国内关于物流的定义。
在1990年,我国台湾地区物流协会对物流给予了定义:物流是一种无的实体流通活动的行为,在流通过程中,透过管理程式有效地结合运输、仓储、装卸、包装、流通加工、资讯情报等相关物流机能性活动,以创造价值,满足顾客及社会的需求。
李宗儒等学者,在2004年对物流下了这样的定义,物流是一种物的实体流通作业活动,透过管理程式继而创造其附加价值,重视顾客服务,增加顾客价值,并以顾客为导向做决策。
二、关于物流枢纽区域发展的相关研究
(一)国外关于区域物流规划理论。
区域物流规划理论的研究在国际上已成为十分活跃的研究领域,不少学者投身其中。美国学者james j.asher 早在1993年就将区域货运模型应用于区域网络的规划。区域货运模型包括“四阶段法”中的产生、吸引、和分布几个步骤,虽然可以用于预测区域内个小区发生、吸引的货运量及在各小区之间的分布,丹江区域货运模型作为区域物流规划的理论模型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在同年深受新古典均衡发展理论影响的美国学者 bolton对前者的研究进行了很大的补充,他认为区域经济和区域交通运输状况相辅相成这一观点应具体处理。经济发达的地区物流运输就繁茂,为交通运输发达的地区经济就相对发达;用于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理论完全可以用于区域物流规划。他强调均衡的、大规模投资和有效配置稀缺资源的重要性以及市场机制的局限性,认为实施宏观物流设施强制性规划建设是非常必要的。在往后的几年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博士 olive.fisher也就这一问题做出了更为详尽的补充。并认为将区域物流系统规划分为网络规划和节点规划两部分,其中网络规划沿用传统的运输规划程序(即“四阶段法”)的思想,点规划则根据节点功能的不同划分为生产性配送、消费型配送和运输转运三类中心进行选址和规模的研究和规划汇。而其他学者展开了以单个地方为例的区域物流研究。英国剑桥大学博士 francisco j. escobedo是针对智利首都圣地亚哥周边地区域
例,结合经济学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价值链理论的分析,提出了以产品价值的流向来指导区域物流规划的观点。
(二)我国对物流枢纽区域发展研究。
我国大部分学者对物流枢纽区域建设的研究,有以下两个方面:区域、城市物流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及物流枢纽城市、城市物流系统建设 和发展。2006 年 “十一五规划纲要”在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的专题中提出“加强物流基础设施整合,建设大型物流枢纽,发展区域性物流中心” 。国内许多大城市对“建设大型物流枢纽”的理解是将一些地方的物流中心城市建设为物流枢纽。
早在2004年,东南大学李旭宏教授就强调应合理的制定区域的物流发展规划。这既是区域自身的发展需要,也是进一步发挥区域的区位优势,实现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的需要,对提升区域经济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2006年韩美贵等学者又在探讨区域物流规划的基础上强调,制定区域物流规划需要真正认识并处理好几个关系,即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间的关系;物流系统内容的层次关系;区域物流主体、客体和载体之间的关系;区域物流与企业物流间的关系;物流规划中整体和局部利益间的关系;物流规划中经济区域与行政区域间的关系;物流规划中物流节点与线路间的关系等。但只是局部的探讨,并没有进行科学系统的研究。
三、我国两岸物流业发展现状
(一)海西经济区。
目前海西经济区已成为两岸经济发展合作的先行地区。学者庄文涛强调,加强对海峡西岸经济区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研究与探索,是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任务,同时对促进两岸经济发展和提高两岸在东亚经济圈中的战略地位也具有重要的意义。他以地处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位置的福建的现代物流产业做为考察对象,论述现代物流业发展对海峡经济区经济发展的意义、发展物流业的经济条件和区位优势、物流基础设施完备性和海峡两岸物流产业的合作与发展。黄良文等学者从台湾国际物流的发展现状着眼,指出台湾国际物流与国际接轨早,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通过策略联盟,达到速递的效果;他认为台湾位于我国东南海面上,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工业以纺织、食品、塑胶及家用电子产品的生产、出口为支柱,钢铁、石油、化工等重工业亦具较大规模,农业除种植水稻、甘蔗外,以蔬菜、水果为主的园艺业也很发达。但是台湾物流产业发展长久的遗憾是少了一块大陆,网络难以健全,竞争力受到影响。显然,地处海峡西岸的福建提出的物流发展规划和构想,为正到处寻找出路的台湾业者提供了发展的机会;同时,两岸同胞同种同文同俗,也为海峡两岸合作提供了巨大空间。 (二)长、珠三角经济区。
目前长三角经济区重点发展为第三方物流产业,以专业化物流服务降低成本,提升效益,并扩大发展功能型与枢纽型交通建设。根据江苏省流通业发展规划研究院学者研究显示,整合长江三角洲地区物流资源,合力推进水道建设。并以上海市深水港物流园区、浦东空港物流园区、浙江省重点扶持义乌物流园区为物流发展重点基地,持续给予物流产业税收优惠、规费减免、资金协助等优惠政策。参照国际标准制定物流产业资讯、服务与管理标准。同时中山市物流发展规划研究院学者表示,珠三角经济区以辅助培育专业化、资讯化的重点物流企业为发展主轴,开展两岸合作、互动、学习模式,积极研习先进的现代物流产业成功经验,经营理念与管理模式,使两岸共同发展绿色物流,建立以工业和生活废料处理的物流系统。并加大物流人才的教育力度,以政、产、学、研的结合模式,透过“两岸院企合作”的模式加强两岸人才交流。
四、我国两岸物流业合作发展对经济的影响结果
(一)两岸物流合作对各地区总体经济的影响结果。
两岸物流产业合作对我国大陆地区、台湾地区及港澳地区均有不同层面上的经济影响,主要应归因于运输技术,如两岸直航效应等的影响,在总体经济方面,台湾地区受益程度要比中国大陆要明显一些,若相对gdp而言则受益程度差距更大,具体分析如下
中华经济研究院的学者在《两岸经济与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中发表了最新研究显示,自两岸开通直航以来,两岸间流通运输距离与时间等交易成本大为缩短,平均每航次节省时间为16-27小时(中国大陆委员会2008年11月4日《海峡两岸海运协议说明》)计每航次运输成本总计节省15%-30%,针对两岸直航效应对各地
总体经济效应的评估得出我国台湾地区gdp增加幅度为0.12%,而中国大陆gdp增幅为0.02%,我国台湾地区福利水准将增加 661百万美元,而中国大陆福利水准将增加529百万美元。这也显示在两岸物流整合方面对两岸皆有利。
(二)两岸物流合作对各区物价的影响结果。
根据台电综合研究所研究员方文秀的研究表示,自发展两岸物流产业合作以来,我国台湾地区平均物价变动率为0.18%,而大陆则为0.02%,香港地区为-0.01%。中华经济研究院学者从另一个角度,通过对期间数据的完整分析得出了部分结论。他们以“2001至2006年台湾产业关联表”之 “购买者价格交易表”作为数据研究基础,以投入产出数据——“国内运费与商业差距”为分析评估依据,研究得出2001至2006我国台湾地区物价平均变动率为0.5305%。随着开放两岸直航与两岸搭桥专案的政策推动,两岸产业贸易往来热络,导致两岸物流产业需求大幅提高。物流行业间的合作也进一步促进了各地区物价的稳定。
(三)两岸物流合作对两岸产业产出及进出口的影响。
1、对出口的影响结果。
两岸物流产业合作的经济效果对两岸产业出口影响变化依据各行业产出有不同的表示。我国台湾地区中华发展基金管理会学者郭乃峰研究得出,我国台湾地区产业出口影响变动增幅最多的三名依次为矿产(15.83%)、林业(4.22%)、塑化业(2.08%);而产业出口影响变动幅度减少前三名依次为贸易(-0.67%)、其他服务业(-0.63%)、其他运输工具(-0.63)。对于我国产业出口变化排序略有不同,我国产业出口变动增加前三名的行业为矿业(0.82%)、塑化业(0.46%)、钢铁(0.34%);而出口变动最少的三个行业依次为畜产(-0.19%)、农业(-0.13%)、运输业(-0.1%)。
2、两岸物流合作对进口的影响结果。
同样根据我国台湾地区中华发展基金管理会的学者研究显示,两岸物流产业合作对我国台湾地区产业进口变动增加幅度影响最多的行业前三名依序为塑化业(1.76%)、纺织品(1.47%)、矿业(1.16%);台湾产业进口变动有所减少的行业只有电子产品(-0.32%)。而中国大陆物流产业影响进口变动都为增幅,前三名依序为纺织品(0.65%)、塑化业(0.6%)、非铁金属(0.56%)。
公路物流发展方式简单的来说是指公路物流发展的“源泉机构”以及“动力机制”,具体而言是指包括资本、技术、人力、制度创新等因素构成的比例,并将上述因素投入在公路物流量增长和结构调整方面而获评的贡献大小。从意义延伸的角度来说,公路物流发展方式涉及公路物流系统在整个物流系统中所发挥作用的方式和大小,还涉及其对社会经济系统的影响等等。根据定义并依据源泉机构和动力机制进行分类,公路物流发展方式分为粗放型和集约型两种发展方式。粗放型发展方式的特点是投入大产出低,同时耗费大量能源,且产出质量低下,导致结构调整缓慢、安全事故率高、环境污染严重;集约型发展方式与粗放型方式恰好相反,其消耗资源和能源少,利用率大幅提高,产出的质和量都较高。现有的公路物流运营类型有四种: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型、市场需求带动型、技术进步推动型和合理政策促进型,其中基础设施推动型和市场需求带动型属于粗放型方式,技术进步推动型和合理政策促进型属于集约型的方式。目前国内的公路物流发展方式基本以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和市场需求带动为导向,市场绩效低下,完全处于粗放型物流发展方式中,其主要表现为:第一,低端竞争愈演愈烈,市场秩序混乱;第二,缺乏市场组织者,物流资源浪费严重;第三,很难获得政策倾斜,缺乏定价权;第四,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缺乏融资渠道。但随着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政府己着手进行产业升级换代,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在这个大背景下,公路物流发展方式低端落后粗放的现状必须面临转变。未来的公路物流发展方式肯定将依托科学技术的创新应用以及政府与物流行业协会积极协调采取的合理政策之基础上,这是大势所趋,因此现在是国内公路物流发展面临的关键节点。
……………
1.2研究目的与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剖析公路物流在当今社会所发挥的越来越大的作用以及其在物流园区内部承担的基础性支撑地位,以公路物流功能为切入点,结合物流园区的运作与要求,分析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包括技术要求、管理效率、经济效率等因素的分析,揭示公路物流功能对物流园区运作所产生的巨大影响。首先,公路物流属于社会基础性物流,承载了最多的社会物流量,是物流园区普遍配置的基础功能。研究公路物流功能对物流园区运作的影响该题具有社会普遍性意义。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公路物流的发展方式遇到了新的瓶颈,需要加快转变原先粗放型的发展方式,这对物流园区的运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研宄该题具有典型的现实意义。公路物流功能只有在各种物流资源集聚的物流园区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优势,其发展离不开物流园区这个平台,同时也离不开物流园区所给予的各种优惠合理的政策,这些政策包括税收、租金、融资等等方面。研宄该题对物流园区在功能配置定位以及公路物流对物流园区的依赖两者上具有相辅相成的意义。公路物流功能模块的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绝大多数物流园区的整体运作水平。作为基础型功能模块,其运作水平是衡量整个物流园区运作水平高低的一把标尺。研究该题可以为物流标准化提供一个研究切入点,对树立规范的物流标准具有学术研究意义。公路物流功能的有序发展将有利于物流园区在配套等环节上的服务完善,有效提高自身运作水平。研究该题具有现实的操作意义和直接的经济意义。
……………
2、公路物流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2.1公路物流的功能和作用
公路物流是什么,包含哪些要素,以及通过什么形式来运作,这些是公路物流定义里应该阐明的内容。学界对公路物流定义的描述不尽相同,但每种定义基本将公路物流的重点进行了详细阐释,不同之处在于侧重点的差异。《物流术语》里一些相关说明可以将公路物流归结为依托一定硬件设备基础上以公路货物运输为核心业务兼具装卸、搬运、储存、信息处理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物流服务。该定义强调了公路物流是一种以公路运输为核心的综合性物流服务。而在《我国公路物流发展趋势及对策》一文中对公路物流的定义则明确了公路物流的服务主体是公路运输企业;服务对象是广大的生产制造企业和商业流通企业;服务方式则是通过先进的组织与管理技术、手段开展多样化、一体化的物流服务。此定义重点指出了公路物流包含的一些核心要素,丰富了定义的阐述。通过对上述一些定义的整理,公路物流的含义归纳如下:公路物流是以公路运输企业为服务主体,以生产制造企业和商业流通企业等物流服务需求者为服务对象,以公路网和物流节点为基础设施,以货运车辆、装卸搬运机械为主要作业设备,以先进的组织管理技术和手段为运作方式,以公路货物运输为核心业务并延伸到包括仓储、装卸、搬运、信息处理等多项业务在内的多样化、综合化、一体化物流服务。
………………
2.2公路物流的发展现状
从公路物流市场这个角度来看,国外发展程度和水平都己经进入较高的水平。以美国为例,美国国内的公路物流市场呈现出高度集中的特点,具体表现为市场高度集中,最大的5家零担货运公司占有60%的市场份额,最大的5家整车运输企业市场总份额约为50%。大企业不再采取竞争的策略而由竞争改为联盟,也不再进行大型兼并,联盟的目的在于维持各自企业的市场份额,他们会各自保持对技术的投资并应对未来的公路物流变化趋势。再比如欧洲,相对美国而言,欧洲的公路物流市场并没有显现出很高度的集中态势,但还是比较集中,具体表现在欧洲的零担市场成熟,最大的5家货运企业约占有28%的市场份额;相比之下欧洲的整车市场较为分散,最大的5家企业总的市场份额约为10%。欧洲公路物流市场在这个阶段是面临被继续整合的趋势,虽然已经能提供较多的服务类型但还需要继续优化,另外对技术方面的投资也会呈现一个增加的趋势。如图2.3所示。目前国内公路物流市场主要位于积累的阶段,跟国外相比国内的公路物流水平还处在一个相对低端的位置,这主要表现为零担市场极度分散,按最大5家企业的市场份额总和来算不到2%;整车市场更为分散,其中最大的10家企业的份额之和才约3%;多数合同物流商将货运量外包给小型专线公司。当然市场也有积极的一面,很多物流产品正在向前推进,像定日达之类的产品整体增速已到20%,像条形码、GPS等技术也日益普及。国内公路物流市场现在所处的阶段是市场非常分散的前提下竞争幵始加剧,市场对服务需求不再单一,需要更高的服务质量。
……………
3、物流园区的运营与保障措施......... 21
3.1物流园区概述......... 21
3.2国内物流园区运营现状分析......... 23
3.3物流园区的运营模式分析......... 25
3.3.1物流园区开发运营模式......... 25
3.3.2物流园区开发运营模式分析 .........26
3.4物流园区的运营保障措施......... 27
3.5本章小结 .........32
4、公流与物流园区运作的关系研究......... 33
4.1两者关联节点分析......... 33
4.2公路物流影响物流园区运作旳因子分析......... 33
4.3公路物流影响物流园区运作的因子分析评价......... 47
4.4本章 小结 .........48
5、嘉兴现代物淹因内公路物流功能与闻区运作......... 51
5.1 II兴公路物流需求分析......... 51
5.2嘉兴物流园配置公路物流功能......... 56
5.3嘉兴公路物流基地开发运营模式的选择......... 57
5.4公路物流基地对园区运作的影响评析......... 59
5.5本章小结 .........61
5、嘉兴现代物流园内公路物流功能与园区运作
5.1嘉兴公路物流需求分析
近年来,随着嘉兴综合经济实力的不断发展,作为服务业重要组成部分的物流业规模不断扩大,这其中公路物流发展尤为迅速。截至2011年上半年,嘉兴全市有道路货物运输经营业户数20555户,营运货车逾3.09万辆,比去年同期增长2.8%,其中拥有10台车以上的道路货物运输企业有205家,比去年同期增长40%。目前达到省级龙头企业标准2000吨以上规模的企业己有5家。嘉兴市已列入规划建设的物流园区、货运场站、物流中心共有12个,其中省部共建物流基地1个,市重点扶持物流基地2个。在物流基地具体建设方面,嘉兴现代物流园等一批重大物流设施项目己规划实施。目前,嘉兴现代物流园己建成沃尔玛华东配送中心、2.4万平方米的安博物流仓储设施,并成功引入顺丰快递、海格、德邦、百世物流科技等国内知名物流公司。嘉兴交通便捷,公路四通八达,320国道、沪杭高速公路、乍嘉苏高速公路、杭浦高速公路、申嘉湖高速公路等贯通境内,全市境内的高级和次高级路面铺装率居全省之首,杭州湾跨海大桥实现嘉兴到浙南地区2小时交通圈。市域内现代化的公路交通枢纽体系的雏形已初步形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对物流的定义是“物流就是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存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和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随着物流在国民经济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物流概念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日益提升。包装作为物流的重要环节之一,它影响着现代物流的运作效率,甚至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整个物流系统的运行状况。运输包装是包装的一种,其重要作用不可小视,运输包装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货物在运输过程中的保全与减损程度。
一、运输包装的定义
所谓包装是指在流通中保护产品,方便运输,促进销售,按一定的技术方法而采用的容器、材料和辅助物等的总体名称;也是指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而采用容器、材料和辅助物的过程中施加一定技术方法的操作活动。从包装定义不难看出,现代包装实际上包含两层意思,静态的理解,包装就是指容器、材料和辅助物等,动态理解,包装就是指制造这里产品所用的技术、方法及加工过程。按形态性质可将包装分为内包装、个包装和外包装;按包装的保护技术可分防潮包装、防锈包装、防虫包装、防腐包装、防震包装、危险品包装等;按使用功能可分为销售包装和运输包装。
运输包装是我们研究的重点,是指强化输送、保护产品为目的的包装。又称外包装,其主要作用在于保护商品,防止在储运过程中发生货损货差,并最大限度地避免运输途中各种外界条件对商品可能产生的影响,方便检验、计数和分拨。运输包装具有保障产品的安全、方便储运装卸、加速交接、点验等作用。
二、运输包装的具体功能
运输包装具有保障产品的安全、方便储运装卸、加速交接、点验等作用。其具体功能包括:
1、防止货物在物流过程中的损伤。在整个物流系统中,应考虑的损伤有来自物流过程中物理环境造成的损伤,如振动、撞击、刺穿和挤压,以及货架、堆码或运输工具的倒塌和颠覆等。此外,还应考虑来自物流过程中自然环境造成的损伤,如雨淋、浸水、湿度、温度、腐蚀、虫蛀、鼠害、盗窃、辐射等。
2、提高货物在储运过程中的操作效率。包装的功效在物流操作中,直接影响车辆的装卸、仓库的货物收发和移动,以及车辆和仓库的体积利用率。而多数的物流活动都可以用单位包装来表示。
3、传递信息。货品识别、生产厂家、产品名称、内部数量、日期和识别代码等信息在收货、选货及运单确认时极为重要。他们的设计应该使货物从合理的距离和角度看都是清晰可见的。现代物流系统要求包装上应用便于现代化管理的电子代码等标识。唯一的例外是贵重物品,一般采用很小的标签,使被偷盗的可能降为最低。
为了实施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运输包装还应该具备便于回收、循环利用、无害废弃处置的功能。
三、运输包装在物流运输中存在的问题
(一)物流运输包装技术落后,产生巨大损失。在过去较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各行各业对运输包装认识不足,重视不够,运输包装的质量曾出现过许多问题,造成大量产品损坏和散失。我国国民经济中每年因包装不善造成的经济损失一直在百亿元以上,其中80%出现在运输包装上。如玻璃瓶,我国年产480万吨,加上玻璃器皿共年产522万吨。但由于包装原始,玻璃瓶不加防护就装麻袋,仅此一项,每年要损失80万吨,相当于投资16亿元所建工厂的全年产量。自行车年产量4000万辆,出口850万辆。尽管其包装10多年来有很大改进,但还是辆辆有磕碰,引起了消费者的不满。所以,在我国改进物流运输包装技术的任务十分繁重而艰巨。
(二)物流运输与包装标准化之间协调不够。各种运输方式之间装备标准不统一,物流包装标准和交通设施标准之间缺乏有效衔接,物流器具标准不配套问题仍然存在,这些标准的不统一和规范的非标准化,最终导致了物流无效作业增多,物流速度降低,物流事故增加,物流成本上升,物流管理水平下降,物流服务质量落后,使物流效率急剧下降,严重影响我国物流企业的效益和竞争力。
(三)绿色包装意识不强。从目前来看,我国绿色包装意识不强,随着包装工业规模日益扩大,大量包装废弃物对环境危害也随之加大,包装产品的回收率还达不到包装产品总产量的20%。在设计包装时,很多物流企业为了节省成本,使用容易造成“白色污染”的包装材料,而根本不考虑材料能否节约资源,能否循环利用,对环境造成了很大污染。发展绿色包装不能仅局限于治理“白色污染”,发展绿色包装必须对包装的整个“生命周期”进行认真的研究,消除包装在其整个“生命周期”中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的危害,才能实现我们发展绿色包装的初衷,推出真正的绿色包装,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运输包装在物流运输中的完善建议
运输包装不当,将对流通过程中各种包装件的损坏造成各种危害,那么如何才能将这些危害和损坏减少到最低程度?
“要想富,先修路”,随着公路网络的日渐完善和发展,四通八达的交通给全国各地的运输业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完善的交通网络极大程度地促进了各地区的物资和信息交流,由此兴起的交通运输业也得以日渐发展。可以说,公路货运和相关的现代物流业,对于拉动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物流业和公路货运业的定义
什么是物流业?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对物流的定义是:物流是为了满足消费者需要而进行从起点到终点间的原材料、中间过程库存、最后产品和相关信息有效流动和储存的计划、实施和控制管理过程。
现代物流业是近一、二十年以来兴起的新兴行业。二战以后,西方工业化国家进入经济高速发展阶段,其生产企业为追求利润,千方百计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产量和产品质量,企业间的竞争主要发生在生产领域。随着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的提高,这种竞争日趋激烈,人们逐渐看到,企业在降低生产成本方面的竞争似乎已经走到了头,产品质量的好坏,也仅仅是一个企业能否进入市场参加竞争的敲门砖。这时,竞争的焦点开始从生产领域转向非生产领域,转向过去那些分散孤立的,被视为辅助环节而不被重视的领域,诸如运输、存储、包装、装卸、流通加工等物流活动领域。人们开始研究如何在这些领域里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创造“第三个利润源泉”。现代物流业从此从企业传统的生产和销售活动以及传统的运输行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新兴行业。
公路货运与物流业是息息相关的,是商品实现空间转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依靠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和各种公路运输工具来实现商品从生产地向消费地转移的服务活动。
近几年来,从国家到地方各级政府都把路政建设作为主要的工作来进行,安全、快捷、经济、舒适的交通,已经深刻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国家经济的发展,成为人类文明和现代生活的一部分。完善的高速公路网同时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要素。
畅通的公路网也带来公路货运的快速发展,公路运输业的蓬勃发展,为现代物流业提供了更为方便的运输服务条件,物流业以其方便、快捷、经济等优势深入到全国各地。
二、公路货运与物流业的重要性
现代物流的诞生使得原来在经济活动中“处于潜隐伏状态的物流系统显现出来”,它揭示了物流活动的各个环节的内在联系,它的发展和日臻完善,是现代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制胜的法宝。而日渐发达的公路货运使得这一过程得以顺利进行,对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1988年,美国的物流总成本为8000多亿美元,相当于美国国民生产总值GNP的10.6%。在欧洲工业化国家,其社会物流总成本,虽因国家不同而略有出入,但一般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的11%—14%。现在尚无确切数字来说明目前我国的物流总成本究竟有多少,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是多少,但是大家都有共识的是,我们在运输和物流的各个环节,有待提高效率,需要进行完善的地方还很多。在从原料到生产制造再到市场销售,最后到用户的物流供应链中还有大量的产品、原材料、零部件的库存和积压。
随着我国路网的建设改造,村村通路路通的通畅工程逐一实现,很多偏远地区也与外界有了更多的交流和发展机会,物流业成为必不可少的桥梁和纽带,对于促进各地经济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公路货运与现代物流的关系
简单说来,公路货运与现代物流之间是息息相关的:物流涵盖了现代经济生活中有关商品空间转移的各种经济活动。商品从生产环节到消费环节的空间转移过程,涉及到国民经济的很多行业,如运输、仓储、流通、金融、信息服务等。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10-0137-01
一、物联网的相关概念
在199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提出的物联网概念已经有十来年历史,从最初阶段所具备的含义则是将相关物品借助于射频识别等信息传感设备连接在网络上,从而能够实现管理识别智能化。而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在突尼斯所举办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上,的报告《ITU互联网2005:物联网》当中,则对于物联网概念做出进一步扩展,在到来的物联网时代,借助于各种物品上面对一种移动收发器嵌入,凭借因特网就能够交换所有的物品。欧盟委员会信息与社会媒体司的负责人在2009年北京召开的物联网与企业环境中欧研讨会上也定义物联网:物联网这一网络基础设施处于动态,所具备的自组织能力则是基于标准与互操作通信协议,其中物理与虚拟的物具备物理特性、智能的接口、身份识别、虚拟特性,这样就能够无缝整合信息网络。
按照以上国外机构定义物联网,笔者对这些定义进行提炼,则可以将物联网定义为:所谓的物联网则是将借助全球地位系统、红外感应、射频识别等这些现代信息传感技术使用互联网连接各种物品以便做到交换信息实现的智能互联网。从这一定义可以了解到,物联网这属于互联网,所拓展出来的新网络则是立足于互联网;所具备的客户端已经向所有物品之间延伸,也就是借助互联网则可以交换所有物品;全球定位系统、红外感应、射频识别等现代信息传感技术应用于物联网,从而使得其具备的属性具备智能化。
二、在当今社会物联网的发展
最早提出物联网而且政府重视、社会广泛关注的则是在美国。IBM公司首席执行官彭明盛在2009年率先提出的构想――智慧地球,则是向奥巴马政府建议对于新一代的智慧型基础设施投资,对于这一构想实现的重要部分则是物联网。奥巴马政府则是积极回应这一构想,而且将这一构想上升到国家层面的发展战略,确立经济振兴的重点为新能源与物联网,这就使得世界各国广泛关注物联网。对研究物联网,我国在此背景下也高度重视与关注针对法治物联网同志曾经专门做了三次专题讲话。尤其是在2009年在视察中科院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所则针对应用物联网提出要求与看法,并且提出“感知中国”的新理念。在此基础上,则将物联网列入到我国五大新型战略性产业当中,甚至在《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年)》当中明确将其列入。中国的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物联网,除此之外,欧盟在对物联网探索研究也投入巨资。
三、在未来物流领域对物联网的应用
由于物联网有着特别广泛的用途,所应用的领域有现代智能物流、政府工作、老人护理、公共安全、智能交通、平安家居、工业检测等。物流行业不但属于国家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其中之一,这也是重要领域应用物联网与信息化。根据相关的报告所做的预测结果显示,中国物联网在物流市场当中应用的2015年达到六百五十亿元。只是应用物流领域进行分析,借助于应用物联网,这就能够做到低成本化、自动化、高效化、智能化管理物流,引入物联网则是对于传统物流管理模式与产业进行彻底的改造与颠覆。这不但能够控制物流成本、提升物流效率,使得企业以及相关领域的信息化水平从整体上提高,从而实现对于整个产业甚至国民经济发展带动的目的。
一是生产物流环节。所谓的生产物流则是在生产过程当中的物流活动,也就是说,将燃料、原材料、半成品、零部件等投入生产之后,经历下料与发料两个阶段,从而运输到各个存储点与加工点,也就是做到从一个生产单位向另一个生产单位流入,根据相应的规定的生产加工过程做好存储与加工的实物流转过程。当把物联网技术引入到生产物流环境当中,那么就能实现生产环节全程识别与跟踪原材料、半成本、成品与零部件,这不仅能够对于人工跟踪识别的成本予以降低,还能够做到对跟踪识别的准确率与效率极大的提高。
二是运输物流环节。这里所提到的运输物流则是对于运输车、铁路、公路、水路等基础运输设施进行运用,从而能够将购买地的生产要素运往销售地的整个过程。将物联网技术引入到运输物流环境当中,也就是将电子识别标签贴在运输的车辆或者货物上,而且在整个运输线路上对一些信息转发与接受的设备安装,从而能够对所运货物的相关状态与具置实时了解。而这就有这更为透明的运输物流过程管理货物,使得运输物流的可视化程度得到极大提高,而且在这一过程当中,使得物流企业处理与预测在整个运输途中的意外事故的能力有效加强。例如按照道路交通情况,使得交通路线能够优化设计做到有效便捷,从而将运输物流环节的效率做到有效提高。
三是仓储物流环节。所谓的仓储物流则是对企业所拥有的场地与库房进行利用,对货物进行储存、装卸搬运、保管、配送的整个过程。在仓储物流滚利当中应用物联网技术,从一方面来看,则是能够做到信息化与自动化管理存货的实现,从而将存货盘点从传统的对人工以来逐步向依托物联网信息技术自动实施货物盘点,使得存货盘点时间与企业劳动力得到极大的节约。而从另一方面来看,借助于物联网技术就能够对库房的存货情况迅速准确了解,也就是说,在仓库当中的所有货物的存储量,通过与企业的需求状况做出比较,这一久能够迅速的进行补货决策,使得企业的库存管理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对发生无效库存得以极大的减少。通过提高仓储物流效率,这势必对于企业的竞争力与效率做到极大的增强。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的物流业有着比较低的信息化水平,从自动化水平上来看也显得比较低,这就亟待提高整个物流行业的总体效率。而出现的物联网,则做到对视野的极大开阔,这样就有着巨大发展良机给物流业,在当前社会必须通过对物联网的利用,使得我国物流业的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第一个阶段:物流概念的孕育阶段
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50年代,这一个阶段是物流概念的孕育和提出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一个是局部范围,主要是在美国;第二个是少数人,是几个人提出来的;第三是意见不统一。主要有二种意见、二个提法:一是美国市场营销学者阿奇.萧1915年提出的叫做PhysicalDistribution的物流概念。他是从市场分销的角度提出;二是美国少校琼西.贝克于1905年,从军事后勤的角度提出的Logistics的物流概念。
第二个阶段:分销物流(PhysicalDistribution)阶段
从20世纪50年代中开始到80年代中期的分销物流(PhysicalDistribution)阶段。这一个阶段的基本特征是分销物流学(PhysicalDistribution)的概念进一步发展而占据了统治地位,并且从美国走向了全世界,成为世界各国一致公认的一个比较统一的物流概念。这一时期促进了物流管理学的形成和发展,进而形成了物流学派、物流产业和物流领域。
第三个阶段:现代物流(Logistics)阶段
这一阶段,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一直到现在的现代物流(Logistics)阶段。通过第二阶段分销物流的发展,使全世界都意识到,物流已经不仅限于分销领域,而且已经涉及到包括企业物资供应、企业生产、企业分销以及企业废弃物再生等全范围和全领域。原来的分销物流PhysicalDistribution概念,已经不适应这种形势,应该扩大概念的内涵,因此决定放弃使用PhysicalDistribution,而采用Logistics作为物流的概念。
2.物流的定义
在我国,通常认为"物流"即是相关的物资从供应者向需求者的移动,涉及运输、仓储等各层次的活动。
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对物流的定义是(1985年),"物流是为满足消费者需求而进行的对原材料、在制品、产成品及相关信息从起始地到消费地的有效流动及存储的计划、实施与控制的过程。"
1992年,美国物流管理协会(CLM)修订了物流定义,将1985年定义中的"原材料、中间库存、最终产品"修改为"产品、服务"。这实际上大大拓展了物流的内涵与外延:既包括生产物流,也包括服务物流。
2001年,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对物流的定义进行了修订:"物流是供应链的一部分,是为了满足客户需求而对商品、服务及相关信息从原产地到消费地的高效率、高效益的正向和反向流动及储存进行的计划、实施与控制过程"。
在我国,物流是一个外来词,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从日本引进的。1979年6月,中国物资经济学会派代表团参加在日本举行的第三届国际物流会议,把物流的概念介绍到了国内。此后,有关部门及专家学者展开了对物流的研究,代表性的物流定义有:
1995年,王之泰教授在《现代物流学》一书中,将物流定义为:"按用户(商品的购买者、需求方、下一道工序、货主等)要求,将物的实体(商品、货物、原材料、零配件、半成品等等)从供给地向需要地转移的过程。这个过程涉及到运输、储存、保管、搬运、装卸、货物处置、货物拣选、包装、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等许多相关活动。"
1996年,吴清一教授在《物流学》一书中,将物流定义为:"指实物从供给方向需求方的转移,这种转移既要通过运输或搬运来解决空间位置的变化,又要通过储存保管来调节双方在时间节奏方面的差别。"
2001年4月17日,由中国物资流通协会组织,中国物资流通技术开发协会、北京工商大学、北京物资学院、北方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原国内贸易局物流技术研究所等单位专家学者编写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以下简称《物流术语》标准)正式颁布。在充分吸收国内外物流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物流术语》标准将物流定义为:"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现有机结合。"
在这里,笔者认为2001年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对于物流的定义最为恰当,在这一定义中不仅把物流纳入了企业间互动协作关系的管理范畴,而且要求企业在更广阔的背景上来考虑自身的物流运作;不仅要考虑到客户的客户,而且要考虑到供应商的供应商;不仅要致力于降低某项具体物流作业的成本,而且要考虑使供应链运作的总成本最低。该定义充分考虑到了供应链管理思想的出现,强调"物流是供应链的一部分",并从"反向物流"--逆向物流的角度进一步拓展了物流的内涵与外延。
3.我国物流业发展现状
3.1宏观状况
社会物流总值大幅增长。2003年,全国社会物流总值达295437亿元,同比增长27%(按现价计算),明显高于同期GDP的增长速度。其中:工业品物流总值为249570亿元,同比增长26.8%;农产品物流总值为11261亿元,同比增长2.5%;进口货物物流总值为34193亿元,同比增长40%;再生资源物流总值为278亿元,同比增长18.3%;邮政物流总值为136亿元,同比增长3.2%
社会物流总成本占GDP比例继续下降,但比重仍然偏高。2003年,全国社会物流总成本为24974亿元,同比增长13.6%,较同期物流总值27.5%的增长速度低13.9%个百分点。其中:运输成本为14028亿元,同比增长15.1%;仓储成本为7376亿元,同比增长15.1%;管理成本为3570亿元,同比增长7.3%。
社会物流总成本占社会物流总值的比重不断下降。2003年社会物流总成本占社会物流总值的比重为8.4%,比2002年又下降了1.1个百分点。这说明我国社会物流总效益在不断提高。
从社会物流总成本与GDP的比例关系看,1991年社会物流总成本相当于GDP的24%,2003年缩小到21.4%,这一比例比美国、日本等物流发达国家高出1倍多[3]。据统计,目前我国一般工业品,从出厂经装卸、储存、运输等各个物流环节,最终到消费者手中的流通费用,约占商品价格的50%,这些费用上的消耗以及大量存在的库存为物流的发展留下了巨大的空间[4]。
目前,推动我国物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有:
¢我国整体国民经济良好而稳定的增长势头;
¢不断增长的外商直接投资(FDI),以及外国投资者对于物流服务外包的强烈愿望;
¢物流行业巨大增长潜力;
¢政策上,我国政府坚决鼓励物流市场的发展;
¢我国企业将运输和仓储功能外包的比例日益增大。
相对于发达国家的物流产业而言,中国的物流产业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主要特点是:
(1)企业物流仍然是全社会物流活动的重点,专业化物流服务需求已初见端倪
近年来,随着买方市场的形成,企业对物流领域中存在的"第三利润源"开始有了深刻的认识。优化企业内部物流管理,降低物流成本成为目前多数国内企业最为强烈的愿望和要求。这说明,我国物流活动的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加强企业内部物流管理活动仍然是全社会物流活动的重点。
与此同时,专业化的物流服务需求已经出现,且发展势头极为迅速。其一是跨国公司在中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销售活动,分拨活动以及采购活动过程中对高效率、专业化物流服务的巨大需求,这是带动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市场基础;其二是国内优势企业对专业化物流服务的需求。
(2)专业化物流企业开始涌现,多样化物流服务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近年来,我国经济中出现的许多物流企业,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一是国际物流企业。这些国际物流公司一方面为其原有的客户--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提供延伸物流服务;另一方面,针对中国市场正在生成的专业化物流服务需求提供服务。
二是由传统运输、储运及批发贸易企业转变形成的物流企业。它们依托原有的物流业务基础和在客户、设施、经营网络等方面的优势,通过不断拓展和延伸物流服务,逐步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化。
三是新兴的专业化物流企业。这些企业依靠先进的经营理念、多样化的服务手段、科学的管理模式在竞争中赢得了市场地位,成为我国物流产业发展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力量。
3.2第三方物流市场现状
我国第三方物流市场潜力大、发展迅速,处于发展初期,而且呈地域性集中分布。
(1)2002年,我国与物流相关的总支出有19,000亿元人民币,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为20%左右,第三方物流市场的潜力很大,2001年的市场规模在400亿元人民币以上,70%的物流服务提供商在过去的三年中,年均业务增幅都高于30%,预计2003年我国第三方物流市场规模在600-700亿元以上,整个中国第三方物流市场2000年至2005年的年增长率将达到25%。
推动中国第三方物流发展的主要因素有方面:跨国企业正在将更多的业务转向中国,并通过外包他们广泛的物流功能来降低供应链成本;其次是中国公司面临着降低成本和关心核心竞争力的压力,增加了物流外包的需求;最后,我国政府的激励措施也是刺激中国的第三方物流市场迅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2)中国第三方物流供应商功能单一,增值服务薄弱。物流服务商的收益85%来自基础,如运输管理和仓储管理,增值服务及物流信息服务与支持物流的财务服务的收益只占15%。增值服务主要是货物拆拼箱,重新贴签/重新包装,包装/分类/并货/零部件配套,产品退货管理,组装/配件组装,测试和修理。原因是:一方面,多于一半的物流服务商认为企业将内物流外包的计划;另一方面,企业认为我国缺少高水平的物流服务商,再加上企业认为自己有条件把企业内物流做好。
在这种状况下,物流服务商所提供的物流服务只能局限在相对低利润的物流服务上,一直到客户愿意外包增值服务为止。就目前的发展状况而言,我国物流企业与真正意义上的第三方物流仍有相当长的距离。
(3)整个第三方物流市场还相当分散,第三方物流企业规模小,没有一家的物流服务供应商拥有超过2%的市场份额。
(4)物流服务商认为阻碍其发展的一个最大障碍是很难找到合格的物流管理人员来推动业务的发展。他们还同时反映复杂的行业监管环境和政府的限制,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他们的发展。
3.3我国物流外包的需求状况
客户对第三方物流需求千差万别,物流外包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1)对客户而言,降低成本和周期,提高服务水平是面临的主要挑战,但不同行业重点不一。
(2)客户认为国际物流供应商在IT系统、行业以及专业方面具有较为丰富的经验。同时,他们认为我国物流供应商在成本、本地经验与国内网络方面的优势较为显著。这一结果同时证实了国内物流供应商同国际物流供应商建立战略联盟的协调效应。
(3)我国企业,尤其是传统的中国国有企业使用第三方物流服务的比例较少。与此相反,在中国的跨国企业在外包物流方面的脚步最快,是目前中国第三方物流市场的重点。但这些跨国公司在外包时也十分谨慎。
(4)客户外包物流的原因。首先是为了降低物流成本,然后是为了强化核心业务,第三是为了改善与提高物流服务水平与质量。客户在选择第三方物流企业时,首先注重行业与运营经验即服务能力;第二注重品牌声誉;第三注重网络覆盖率,然后注重较低的价格。
(5)使用第三方物流的客户中,有超过30%的客户对第三方物流企业不满意。不满意最多的是物流供应商的信息技术系统很差,信息反馈有限;互相之间沟通不顺畅,供方不了解需方的情况变化;缺乏标准化的运作程序,导致各地区的服务水平参差不齐;无法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等等。
(6)客户外包第三方物流原材料供应将从现在的15%,增加到三年后的35%;生产商产品销售将从目前的略高于45%,增加到三年后的80%;分销商物流的外包将从目前的略高于25%,增加到近65%。
3.4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现状
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很快,但面临一些共有的挑战,也存在各自的困难,许多第三方物流企业正在寻求合作,以提高服务能力。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基本上具有以下特点:
(1)不同的第三方物流供应商,有着各自的优势与劣势,并设立了不同的目标和方向。
(2)目前我国与外国第三方物流供应商在运营过程中,各有侧重。国外的第三方物流供应商主要关注进出口物流,约占业务收入的70%,所以他们的服务客户98%是外商独资或中外合资企业等外国客户。中国的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更注重国内物流的商机,其收入占总收入88%,按调查企业分,56%为外国客户服务,44%为中国客户服务。
(3)第三方物流供应商认为,吸引物流需求客户存在三大障碍,一是生产与流通企业有较大物流能力,物流外包就意味着裁员和资产出售;二是客户对第三方物流缺乏认识;三是对现在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能否降低成本,能否提供优质服务缺乏信心。
(4)大多数国际的物流供应商正在寻找在中国的合作伙伴,以获得迅速进入市场的机会,但迄今为止,他们很难找到合适的对等的本地合作伙伴。造成这一困难的原因在于国内的物流供应商,尽管非常希望从国际的同行那里获得行业运作的知识及其国际网络,但并不愿意让国际的合作方在他们的市场获得资产所有权和管理权。
(5)第三方物流供应商普遍希望改善我国当前的物流发展环境。我国的物流服务供应商认为缺乏物流人才是他们面临的最大挑战,国外供应商认为"政府限制"是首要挑战。政策环境涉及到运营许可、跨省运输、登记注册、税收政策、行业标准等等。
(6)第三方物流供应商普遍认为在中国第三方物流市场发展的初期,获取利润并快速成长是一件很难的事。第三方物流供应商首先从提供基础物流服务开始,展示他们有能力把这些服务做得最好,随后才开始提供高附加值的服务。即使基础服务的利润率比较低,但只有通过把这些服务做好了,才能说服顾客外包更复杂的整合的供应链管理。在一开始利润率较低的时期,应当避免过度投资,但应当购买一些必要的资产,以确保其对运营的控制和对客户的信誉度。物流供应商还应当在那些潜在的高利润的并且与其自身能力相匹配的领域投资。如何在这些方面合理平衡,做出明智的选择,将是在中国第三方物流市场制胜的法宝[5]。
3.5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运营模式
¢传统外包型物流运营模式
即,第三方物流企业为生产商或经销商提供部分或全部物流业务。
企业外包物流业务,不仅能够节约物流成本,同时可精简部门,集中资金、设备于核心业务,提高企业竞争力。
第三方物流企业各自以契约形式与客户形成长期合作关系,保证了自己稳定的业务量,避免了设备闲置。这种模式以生产商或经销商为中心,第三方物流企业几乎不需专门添置设备和业务训练,管理过程简单。定单由产销双方完成,第三方物流只完成承包服务,不介入企业的生产和销售计划。
¢战略联盟型物流运营模式
在这种运营模式下,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之间就包括运输、仓储、信息服务等方面以契约形式结成战略联盟,内部信息共享,相互间协作,形成第三方物流网络系统,以扩大物流配送服务的地理覆盖面,以及服务内容。
联盟可包括多家同地和异地的各类运输企业、场站、仓储经营者,共同建立、整合信息平台。
这种模式下,联盟成员是合作伙伴关系,实行独立核算,彼此间服务租用,因此有时很难协调彼此的利益,在彼此利益不一致的情况下,要实现资源更大范围的优化就存在一定的局限。
¢综合物流运作模式
第三种模式就是组建综合物流公司或集团。综合物流公司集成物流的多种功能--仓储、运输、配送、信息处理和其他一些物流的辅助功能,例如包装、装卸、流通加工等,组建完成各相应功能的部门,综合第三方物流大大扩展了物流服务范围,对上家生产商可提品、管理服务和原材料供应,对下家经销商可全权为其配货送货业务,可同时完成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的传递。
综合物流项目必须进行整体网络设计,即确定每一种设施的数量、地理位置、各自承担的工作。其中信息中心的系统设计和功能设计以及配送中心的选址流程设计都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4.我国物流业存在的问题
我国物流业虽然起步比较早,但发展却很不理想,特别是一些大中型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在从传统储运向服务转化的问题上进展迟缓,运输网络不健全,除部分物流企业物流整业有所加强外,大部分还基本停留在处理传统的储存和运输服务的水平上,跟不上客观形势的需要,适应不了现代物流信息网络,极大影响了物流业的发展。我国物流业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无论是从规模还是从技术水平上都存在较大差距。
当前,我国物流业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4.1物流管理分散,物流整体效益较差
我国物流行业管理多年来一直沿袭计划经济体制的模式,使原本是一个系统资源的物流业的管理权限被分别划归若干个部门。比如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运输资源、分别直属铁道部、交通部、航空总局等管理。物流管理和资源的分散化,物流企业的低效运作,使物流本应具有的整体功能被大大削弱,阻碍物流业发展,难以形成社会性的物流配送体系。这种条块管理体制,形成了自上而下的纵向隶属和管理格局,严重制约着在全社会范围内经济合理地对物流进行整体统筹和规划,妨碍着物流的社会化进程,制约着电子商务的进一步推广应用,发挥不了物流的整体效益[6]。
4.2物流企业基础设施不配套,自动化网络化程度低
我国传统物流企业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投入不足,自动化信息程度低,在仓储、运输、配送各个环节仍然以手工作业为主,没有自动化信息网络,不能优化调度、有效配置,对客户不能提供查询、跟踪等服务。在物流过程中,多数企业难以做到在预定时间送货,并经常出现断货、对客户的响应不及时等问题。从而造成物流组织效率低下,管理水平低,配送成本高,客户满意度差,盈利能力低,严重影响了物流行业的整体发展。
4.3物流企业规模小,整体物流规划不够理想
目前,我国物流企业规模较小,物流管理又比较分散,物流部门条块分割的现象比较严重,每个部门都自成体系,缺乏整体物流规划,加上大多数物流企业运营方式单一,综合性物流公司很少,使货物仓储、货物运输、货物配送无效作业环节的增加,物流速度的降低和物流成本的上升,造成物流环节上的浪费,管理成本加大,因而导致了我国物流业整体效益不佳,竞争力不强。
4.4物流发展的专业化程度不高,影响物流效益
当前我国物流运输、仓储的现代化水平还不高,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的建设以及集装箱运输的发展还比较缓慢,物流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现象比较普遍,产、供、销一体化,专业化操作程度较低,直接导致了物流作业过程的效率低下、成本过高,从而很难为合资企业或外资企业提供综合性的物流服务,也很难使社会物流与企业物流一体化[7]。
4.5物流专业人才缺乏,制约了物流业的发展
当前我国在物流人才的教育和培养上比较缓慢,市场上符合要求的物流人才较少,而且层次较低,物流专业人才缺乏。由于物流教育和培训的缺乏,能够切实为企业提供有效方案的中高级物流人才较少,制约了物流业的发展[8]。
5.我国物流业未来展望
客户需求进一步增长
随着我国逐步向"世界工厂"发展,将会有更多的企业通过物流外包来满足市场急剧扩张的需要。已经外包物流的客户将会不断扩大物流需求的范围,提高物流需求层次,充分利用物流服务供应商的网络技术,挖掘物流外包带来的效益潜力。
对第三方物流服务企业的需求进一步增长
客户需求的范围扩大与层次提升,要求第三方物流服务企业必须拥有独特的技术,全域性覆盖和有经验的人员。在2004年以后,传统企业将进一步突破体制障碍进行资本运作,外资企业将加大投入以实现在我国的控股或独资经营,各类物流企业中的佼佼者将在一系列重组与购并后逐步形成自己的核心能力,确立在特定物流市场的领先地位。
合作关系进一步成熟
为了与客户及其供应链伙伴形成长期战略伙伴关系,将有更多的客户与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之间达成利益共享或风险共担协议,从而使客户及其供应链伙伴与物流服务供应商之间合理分享效益,降低合作风险[9]。
参考文献:
[1]中国第三方物流发展回顾与2004年展望.
/news/newshtml/viewpoint/20040104161729.htm(2004年1月4日)
[2]摩根o斯坦利亚太研究小组,《中国物流报告》,2001年
[3]我国物流业总体水平仍待提高stats-/column/cankao/007200404015.htm(2004年1月9日)
[4]北京青年报,物流成本拖累中国经济目前占GDP比重达20%
[5]摘自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编辑的《中国物流发展报告(2002)》
[6]我国物流业的发展现状与问题/pub/disp/Article?articleID=58100&columnID=35,(2003年8月6日)
笔者认为,发展邮政物流是我国邮政成功完成改制的重要途径,中国邮政只有选择走精益物流之路才能够突出"重围",实现普遍服务与专业化精益物流服务相结合,在我国物流市场取得稳固的优势地位。
本文通过案例分析的方法,借鉴国际著名邮政物流公司的改制经验,以及国内邮政部门的成功经验,从邮政整体发展角度探讨精益物流运营模式的建立,并且从邮政物流组织模式,邮政精益物流运营体系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并以此为基础对邮政物流在我国的发展,以及邮政改革提出建议,希望能够为邮政物流运营提供一定的借鉴。
1.物流概念的产生及发展
从二十世纪初到现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内,物流的概念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物流概念的孕育阶段
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50年代,这一个阶段是物流概念的孕育和提出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一个是局部范围,主要是在美国;第二个是少数人,是几个人提出来的;第三是意见不统一。主要有二种意见、二个提法:一是美国市场营销学者阿奇.萧1915年提出的叫做Physical Distribution的物流概念。他是从市场分销的角度提出;二是美国少校琼西.贝克于1905年,从军事后勤的角度提出的Logistics的物流概念。
第二个阶段:分销物流(Physical Distribution)阶段
从20世纪50年代中开始到80年代中期的分销物流(Physical Distribution)阶段。这一个阶段的基本特征是分销物流学(Physical Distribution) 的概念进一步发展而占据了统治地位,并且从美国走向了全世界,成为世界各国一致公认的一个比较统一的物流概念。这一时期促进了物流管理学的形成和发展,进而形成了物流学派、物流产业和物流领域。
第三个阶段:现代物流(Logistics)阶段
这一阶段,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一直到现在的现代物流(Logistics)阶段。通过第二阶段分销物流的发展,使全世界都意识到,物流已经不仅限于分销领域,而且已经涉及到包括企业物资供应、企业生产、企业分销以及企业废弃物再生等全范围和全领域。原来的分销物流Physical Distribution概念,已经不适应这种形势,应该扩大概念的内涵,因此决定放弃使用Physical Distribution,而采用Logistics作为物流的概念。
2.物流的定义
在我国,通常认为"物流"即是相关的物资从供应者向需求者的移动,涉及运输、仓储等各层次的活动。
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对物流的定义是(1985年),"物流是为满足消费者需求而进行的对原材料、在制品、产成品及相关信息从起始地到消费地的有效流动及存储的计划、实施与控制的过程。"
1992年,美国物流管理协会(CLM)修订了物流定义,将1985年定义中的"原材料、中间库存、最终产品"修改为"产品、服务"。这实际上大大拓展了物流的内涵与外延:既包括生产物流,也包括服务物流。
2001年,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对物流的定义进行了修订:"物流是供应链的一部分,是为了满足客户需求而对商品、服务及相关信息从原产地到消费地的高效率、高效益的正向和反向流动及储存进行的计划、实施与控制过程"。
在我国,物流是一个外来词,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从日本引进的。1979年6月,中国物资经济学会派代表团参加在日本举行的第三届国际物流会议,把物流的概念介绍到了国内。此后,有关部门及专家学者展开了对物流的研究,代表性的物流定义有:
1995年,王之泰教授在《现代物流学》一书中,将物流定义为:"按用户 (商品的购买者、需求方、下一道工序、货主等) 要求,将物的实体 (商品、货物、原材料、零配件、半成品等等) 从供给地向需要地转移的过程。这个过程涉及到运输、储存、保管、搬运、装卸、货物处置、货物拣选、包装、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等许多相关活动。"
1996年,吴清一教授在《物流学》一书中,将物流定义为:"指实物从供给方向需求方的转移,这种转移既要通过运输或搬运来解决空间位置的变化,又要通过储存保管来调节双方在时间节奏方面的差别。"
2001年4月17日,由中国物资流通协会组织,中国物资流通技术开发协会、北京工商大学、北京物资学院、北方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原国内贸易局物流技术研究所等单位专家学者编写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以下简称《物流术语》标准)正式颁布。在充分吸收国内外物流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物流术语》标准将物流定义为:"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现有机结合。"
在这里,笔者认为2001年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对于物流的定义最为恰当,在这一定义中不仅把物流纳入了企业间互动协作关系的管理范畴,而且要求企业在更广阔的背景上来考虑自身的物流运作;不仅要考虑到客户的客户,而且要考虑到供应商的供应商;不仅要致力于降低某项具体物流作业的成本,而且要考虑使供应链运作的总成本最低。该定义充分考虑到了供应链管理思想的出现,强调"物流是供应链的一部分",并从"反向物流"--逆向物流的角度进一步拓展了物流的内涵与外延。
3.我国物流业发展现状
3.1宏观状况 社会物流总成本占GDP比例继续下降,但比重仍然偏高。2003年,全国社会物流总成本为24974亿元,同比增长13.6%,较同期物流总值27.5%的增长速度低13.9%个百分点。其中:运输成本为14028亿元,同比增长15.1%;仓储成本为7376亿元,同比增长15.1%;管理成本为3570亿元,同比增长7.3%。
社会物流总成本占社会物流总值的比重不断下降。2003年社会物流总成本占社会物流总值的比重为8.4%,比2002年又下降了1.1个百分点。这说明我国社会物流总效益在不断提高。目前,推动我国物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有:
¢ 我国整体国民经济良好而稳定的增长势头;
¢ 不断增长的外商直接投资(FDI),以及外国投资者对于物流服务外包的强烈愿望;
¢ 物流行业巨大增长潜力;
¢ 政策上,我国政府坚决鼓励物流市场的发展;
¢ 我国企业将运输和仓储功能外包的比例日益增大。
相对于发达国家的物流产业而言,中国的物流产业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主要特点是:
(1)企业物流仍然是全社会物流活动的重点,专业化物流服务需求已初见端倪
近年来,随着买方市场的形成,企业对物流领域中存在的"第三利润源"开始有了深刻的认识。优化企业内部物流管理,降低物流成本成为目前多数国内企业最为强烈的愿望和要求。这说明,我国物流活动的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加强企业内部物流管理活动仍然是全社会物流活动的重点。
与此同时,专业化的物流服务需求已经出现,且发展势头极为迅速。其一是跨国公司在中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销售活动,分拨活动以及采购活动过程中对高效率、专业化物流服务的巨大需求,这是带动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市场基础;其二是国内优势企业对专业化物流服务的需求。
(2)专业化物流企业开始涌现,多样化物流服务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近年来,我国经济中出现的许多物流企业,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一是国际物流企业。这些国际物流公司一方面为其原有的客户--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提供延伸物流服务;另一方面,针对中国市场正在生成的专业化物流服务需求提供服务。
二是由传统运输、储运及批发贸易企业转变形成的物流企业。它们依托原有的物流业务基础和在客户、设施、经营网络等方面的优势,通过不断拓展和延伸物流服务,逐步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化。
三是新兴的专业化物流企业。这些企业依靠先进的经营理念、多样化的服务手段、科学的管理模式在竞争中赢得了市场地位,成为我国物流产业发展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力量。
3.2第三方物流市场现状
我国第三方物流市场潜力大、发展迅速,处于发展初期,而且呈地域性集中分布。推动中国第三方物流发展的主要因素有方面:跨国企业正在将更多的业务转向中国,并通过外包他们广泛的物流功能来降低供应链成本;其次是中国公司面临着降低成本和关心核心竞争力的压力,增加了物流外包的需求;最后,我国政府的激励措施也是刺激中国的第三方物流市场迅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2)中国第三方物流供应商功能单一,增值服务薄弱。物流服务商的收益85%来自基础,如运输管理和仓储管理,增值服务及物流信息服务与支持物流的财务服务的收益只占15%。增值服务主要是货物拆拼箱,重新贴签/重新包装,包装/分类/并货/零部件配套,产品退货管理,组装/配件组装,测试和修理。原因是:一方面,多于一半的物流服务商认为企业将内物流外包的计划;另一方面,企业认为我国缺少高水平的物流服务商,再加上企业认为自己有条件把企业内物流做好。
在这种状况下,物流服务商所提供的物流服务只能局限在相对低利润的物流服务上,一直到客户愿意外包增值服务为止。就目前的发展状况而言,我国物流企业与真正意义上的第三方物流仍有相当长的距离。
(3)整个第三方物流市场还相当分散,第三方物流企业规模小,没有一家的物流服务供应商拥有超过2%的市场份额。
(4)物流服务商认为阻碍其发展的一个最大障碍是很难找到合格的物流管理人员来推动业务的发展。他们还同时反映复杂的行业监管环境和政府的限制,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他们的发展。
3.3我国物流外包的需求状况
客户对第三方物流需求千差万别,物流外包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1)对客户而言,降低成本和周期,提高服务水平是面临的主要挑战,但不同行业重点不一。
(2)客户认为国际物流供应商在IT系统、行业以及专业方面具有较为丰富的经验。同时,他们认为我国物流供应商在成本、本地经验与国内网络方面的优势较为显著。这一结果同时证实了国内物流供应商同国际物流供应商建立战略联盟的协调效应。
(3)我国企业,尤其是传统的中国国有企业使用第三方物流服务的比例较少。与此相反,在中国的跨国企业在外包物流方面的脚步最快,是目前中国第三方物流市场的重点。但这些跨国公司在外包时也十分谨慎。
(4)客户外包物流的原因。首先是为了降低物流成本,然后是为了强化核心业务,第三是为了改善与提高物流服务水平与质量。客户在选择第三方物流企业时,首先注重行业与运营经验即服务能力;第二注重品牌声誉;第三注重网络覆盖率,然后注重较低的价格。
(5)使用第三方物流的客户中,有超过30%的客户对第三方物流企业不满意。不满意最多的是物流供应商的信息技术系统很差,信息反馈有限;互相之间沟通不顺畅,供方不了解需方的情况变化;缺乏标准化的运作程序,导致各地区的服务水平参差不齐;无法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等等。3.4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现状
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很快,但面临一些共有的挑战,也存在各自的困难,许多第三方物流企业正在寻求合作,以提高服务能力。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基本上具有以下特点:
(1)不同的第三方物流供应商,有着各自的优势与劣势,并设立了不同的目标和方向。
(2)目前我国与外国第三方物流供应商在运营过程中,各有侧重。国外的第三方物流供应商主要关注进出口物流,约占业务收入的70%,所以他们的服务客户98%是外商独资或中外合资企业等外国客户。中国的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更注重国内物流的商机,其收入占总收入88%,按调查企业分,56%为外国客户服务,44%为中国客户服务。
(3)第三方物流供应商认为,吸引物流需求客户存在三大障碍,一是生产与流通企业有较大物流能力,物流外包就意味着裁员和资产出售;二是客户对第三方物流缺乏认识;三是对现在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能否降低成本,能否提供优质服务缺乏信心。
(4)大多数国际的物流供应商正在寻找在中国的合作伙伴,以获得迅速进入市场的机会,但迄今为止,他们很难找到合适的对等的本地合作伙伴。造成这一困难的原因在于国内的物流供应商,尽管非常希望从国际的同行那里获得行业运作的知识及其国际网络,但并不愿意让国际的合作方在他们的市场获得资产所有权和管理权。
(5)第三方物流供应商普遍希望改善我国当前的物流发展环境。我国的物流服务供应商认为缺乏物流人才是他们面临的最大挑战,国外供应商认为"政府限制"是首要挑战。政策环境涉及到运营许可、跨省运输、登记注册、税收政策、行业标准等等。
(6)第三方物流供应商普遍认为在中国第三方物流市场发展的初期,获取利润并快速成长是一件很难的事。第三方物流供应商首先从提供基础物流服务开始,展示他们有能力把这些服务做得最好,随后才开始提供高附加值的服务。即使基础服务的利润率比较低,但只有通过把这些服务做好了,才能说服顾客外包更复杂的整合的供应链管理。在一开始利润率较低的时期,应当避免过度投资,但应当购买一些必要的资产,以确保其对运营的控制和对客户的信誉度。物流供应商还应当在那些潜在的高利润的并且与其自身能力相匹配的领域投资。如何在这些方面合理平衡,做出明智的选择,将是在中国第三方物流市场制胜的法宝[5]。
3.5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运营模式
¢ 传统外包型物流运营模式
即,第三方物流企业为生产商或经销商提供部分或全部物流业务。
企业外包物流业务,不仅能够节约物流成本,同时可精简部门,集中资金、设备于核心业务,提高企业竞争力。
第三方物流企业各自以契约形式与客户形成长期合作关系,保证了自己稳定的业务量,避免了设备闲置。这种模式以生产商或经销商为中心,第三方物流企业几乎不需专门添置设备和业务训练,管理过程简单。定单由产销双方完成,第三方物流只完成承包服务,不介入企业的生产和销售计划。
¢ 战略联盟型物流运营模式
在这种运营模式下,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之间就包括运输、仓储、信息服务等方面以契约形式结成战略联盟,内部信息共享,相互间协作,形成第三方物流网络系统,以扩大物流配送服务的地理覆盖面,以及服务内容。
联盟可包括多家同地和异地的各类运输企业、场站、仓储经营者,共同建立、整合信息平台。
这种模式下,联盟成员是合作伙伴关系,实行独立核算,彼此间服务租用,因此有时很难协调彼此的利益,在彼此利益不一致的情况下,要实现资源更大范围的优化就存在一定的局限。
¢ 综合物流运作模式
第三种模式就是组建综合物流公司或集团。综合物流公司集成物流的多种功能--仓储、运输、配送、信息处理和其他一些物流的辅助功能,例如包装、装卸、流通加工等,组建完成各相应功能的部门,综合第三方物流大大扩展了物流服务范围,对上家生产商可提品、管理服务和原材料供应,对下家经销商可全权为其配货送货业务,可同时完成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的传递。
综合物流项目必须进行整体网络设计,即确定每一种设施的数量、地理位置、各自承担的工作。其中信息中心的系统设计和功能设计以及配送中心的选址流程设计都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4.我国物流业存在的问题
我国物流业虽然起步比较早,但发展却很不理想,特别是一些大 中型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在从传统储运向服务转化的问题上进展迟缓, 运输网络不健全,除部分物流企业物流整业有所加强外,大部分还基本停留在处理传统的储存和运输服务的水平上,跟不上客观形势的需要,适应不了现代物流信息网络,极大影响了物流业的发展。我国物流业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无论是从规模还是从技术水平上都存在较大差距。
当前,我国物流业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4.1物流管理分散,物流整体效益较差
我国物流行业管理多年来一直沿袭计划经济体制的模式,使原本是一个系统资源的物流业的管理权限被分别划归若干个部门。比如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运输资源、分别直属铁道部、交通部、航空总局等管理。物流管理和资源的分散化,物流企业的低效运作,使物流本应具有的整体功能被大大削弱,阻碍物流业发展,难以形成社会性的物流配送体系。这种条块管理体制,形成了自上而下的纵向隶属和管理格局,严重制约着在全社会范围内经济合理地对物流进行整体统筹和规划,妨碍着物流的社会化进程,制约着电子商务的进一步推广应用,发挥不了物流的整体效益[6]。
4.2物流企业基础设施不配套,自动化网络化程度低
我国传统物流企业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投入不足,自动化信息程度低,在仓储、运输、配送各个环节仍然以手工作业为主,没有自动化信息网络,不能优化调度、有效配置,对客户不能提供查询、跟踪等服务。在物流过程中,多数企业难以做到在预定时间送货,并经常出现断货、对客户的响应不及时等问题。从而造成物流组织效率低下,管理水平低,配送成本高,客户满意度差,盈利能力低,严重影响了物流行业的整体发展。
4.3物流企业规模小,整体物流规划不够理想
目前,我国物流企业规模较小,物流管理又比较分散,物流部门条块分割的现象比较严重,每个部门都自成体系,缺乏整体物流规划,加上大多数物流企业运营方式单一,综合性物流公司很少,使货物仓储、货物运输、货物配送无效作业环节的增加,物流速度的降低和物流成本的上升,造成物流环节上的浪费,管理成本加大,因而导致了我国物流业整体效益不佳,竞争力不强。
4.4物流发展的专业化程度不高,影响物流效益
当前我国物流运输、仓储的现代化水平还不高,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的建设以及集装箱运输的发展还比较缓慢,物流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现象比较普遍,产、供、销一体化,专业化操作程度较低,直接导致了物流作业过程的效率低下、成本过高,从而很难为合资企业或外资企业提供综合性的物流服务,也很难使社会物流与企业物流一体化[7]。
4.5物流专业人才缺乏,制约了物流业的发展
当前我国在物流人才的教育和培养上比较缓慢,市场上符合要求的物流人才较少,而且层次较低,物流专业人才缺乏。由于物流教育和培训的缺乏,能够切实为企业提供有效方案的中高级物流人才较少, 制约了物流业的发展[8]。
5.我国物流业未来展望
客户需求进一步增长
随着我国逐步向"世界工厂"发展,将会有更多的企业通过物流外包来满足市场急剧扩张的需要。已经外包物流的客户将会不断扩大物流需求的范围,提高物流需求层次,充分利用物流服务供应商的网络技术,挖掘物流外包带来的效益潜力。
对第三方物流服务企业的需求进一步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