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工业产业分析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21 17:21:5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化学工业产业分析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化学工业产业分析

篇(1)

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是第二大能源的生产及消费国家,每年的碳排放仅次于美国。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以及经济体制结构的改革,节能减排工作已经成为

了直接影响国家经济社会整体发展的战略性因素。而二氧化碳的节能减排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针对重点行业进行有效治理,尤其是一些污染大户,例如化学工业行业。因此,分析

化学工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节能减排工作的影响,探讨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政策角度提出对应的建议,对于控制节能减排工作尤有必要。

二、化学工业节能减排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能耗高、污染大的化工产品生产能力增加,控制难度大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农业产业的迅速发展,农业生产资料的需要量不断增加,尤其是氮肥等化学肥量不断增加。同时,纯碱、烧碱、电石、黄磷等物资的需求量同样增加,导致以

这些产品为主要产出的化工产能都以增长速度为30%的速度持续增长,开始呈现出产能过剩的问题。同时,针对化工行业发展的产业经济改革机制不足,而且部分地区因为经济发展

需要,地方保护注意严重,导致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不能得到有效落实,这些因素都导致了高能耗、高污染产品持续增加的问题。

2.化学工业实施节能减排工作的基础薄弱

针对化学工业行业的能源消耗与污染物的排放统计策略以及机制都不够完善,部分规章制度已经是十年以前制定的,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当前化学工业节能减排工作的实际需要。部

分生产行业的节能减排工作甚至没有制定对应的标准,需要在当前进行对应的制定。即使国家统计部门需要制定对应的统计数据,也需要相关行业部门的支持、核实才能保证数据

的真实可靠性。另外,节能减排工作的统计及管理队伍相对较为薄弱,还没有专职的能源与环境保护管理人员。

3.行业节能减排技术开发力度不足

节能减排工作的实施需要更多更先进的技术支持。化学工业行业企业在近些年来规模得到了持续增大,但是与此相对比的却是节能减排技术的开发及投入力度不足。即使部分企业

在实施的过程中开发出了对应的节能减排技术,但是因为其自身利益的因素,部分企业不愿意在行业内部进行共享。同时,对于那些已经拥有相对完善、成熟的节能减排技术行业

而言,国家在技术以及专项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稍显不足。从全球化学工业的发展情况来看,与当前中国工业化水平相比,所确定的节能减排目标要求过高,节能减排工作的

力度和挑战都较为严峻,还需要国家从资金、政策等多个方面予以投入。

三、化学工业节能减排政策建议

1.优化行业发展结构,持续发展第三产业

长时间以来,我国在国家建设以及经济发展过程中都坚持优先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受到国家的支持和发展。但是,重工业行业在能源消耗、碳排放量等方面的需求量等都相对

较高,这些行业得到持续发展的一个最终结果就是增长了工业产业对其他社会资源及能源的占用,将社会能源消费的弹性空间完全占用。所以,国家在制定经济政策的过程中,应

该在确保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上,通过对行业结构进行适当的调整,包括对重点行业,例如化学工业发展方式进行转变,促进化学工业行业向工业技术服务的方向发展,增加第三

产业在整行业发展中的地位,这样才能提高能源消耗控制水平,降低对环境污染的影响。

2.优化能源结构,积极开发利用新能源,降低高碳源的供给

首先,化学工业发展过程中必然需要大量的能源,而且其中煤炭资源一直是化学工业所消耗的主要能源之一,其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也较为严重;其次,在整个世界的工业化推进与

发展的过程中,能源消耗的结构逐步从以煤为主开始向以天然气、石油的方向发展。但是,从当前全球的石油出口量以及消耗量来看,中国当前的能源消耗结构、转换等在短时间

中不可能实现的。所以,化学工业的节能减排工作实施过程中,国家应该优先对整个化工行业的能源结构进行调整,通过使用太阳能、水能和电能等洁净能源,实现经济和环境的

协调发展。

3.增加节能减排技术的投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化学工业的持续发展必然会带来能源的消耗,即化学工业的发展必然会在客观上导致能源消费的增加,即化工行业的持续发展将直接消耗更多的能源。所以,作为我国经济的支柱

性产业,化学工业在发展和投入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到整个环境的承载能力以及资源的支持程度等问题。因为化学工业发展过程中的能源耗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因此在将来很长的一段时间中,持续快速发展的经济敬爱那个带来能源消耗的持续增加,而这必然导致环境污染。因此,为了确保化学工业及至整个国家的经济得以发展,将来化

学工业的能源消耗必须解决煤炭及环境保护的问题,而这只能够通过持续增加对清洁能源、新型化工技术等方面的投入来实现。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提高化学工业能源及资源的利

用效率目的。

4.分析化学工业经济得以持续增长的促进因素

从工业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化学工业能源消费的单一增长并不能一定就会导致化学工业产业的经济得到增长。所以,在发展的过程中不能以大量能源消耗为理由,试图通过

消耗能源达到经济增长的面对。而需要通过分析影响化学工业经济增长的相关因素着手,例如产业结构、税收优惠刺激政策、经济增长方式等多个方面开展相关的工作,实现经济

的持续稳定发展。

四、结语

篇(2)

当前,化学工业在世界各国的经济生产总值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可谓是国家的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但是,众所周知,化工生产过程会给环境带来污染,这不仅是困扰我们也阻碍了化工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要想使得化学工业生产得到高效、安全、可持续的发展,我们就必须正视化学工业生产中存在的不足,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完成化学工业生产过程的从传统的线形经济到循环经济的变革,充分解决化学工业生产中低能耗、高污染的问题,让化学工业生产向着环保型的、绿色的方向发展,这才是未来化学工业生产发展的方向。下面,笔者根据多年化学工业生产的实践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国化学工业可持续发展进行研究。

1 化学工业生产带来的污染

化学工业生产的特点是化学产品的多样化、化学原料的多样化、生产路线的多样化以及生产方法的多样化、这些特点就决定了化学工业生产会给环境带来污染。

1.1 污染物的来源

在化工生产过程中,在进行主反应得到主产物的同时,往往也伴随着副反应、副产物的产生。这些副产物是我们不要的,如果在生产过程中不加回收处理,与废料一起排出就会给环境带来严重的污染。我们常常听说“工业三废”,其实就是指废水、废气和废渣,化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也无外乎这样的三种形态―气态、液态与固态。化学工业生产过程中,要依靠燃烧来提供大量的能量,但是与此同时燃烧产生的大量烟气(如SO2、CO2、NO2等)和烟尘对环境都会产生极大的危害。另外,液态的温度较高的废水排除后,对环境中水的溶解氧量产生极大影响,破坏水生生物和藻类种群的生存结构,导致水质下降。

1.2 化学工业生产中污染的特点

1.2.1 具有毒性大的特点

在化工厂排放的废弃物中,会存在一些有毒的甚至是剧毒的污染物。例如,在排放的废水中会含有一些氰、硫、砷,以及一些重金属离子如镉、铅等这些物质会对生物以及微生物产生巨大的危害。还有在排放的废气中会存在一些有剧毒性的气体,如二氧化硫、氯气、氮氧的化物、氯化氢等,能直接损害人体健康,给人们的生命安全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害,因此在化工生产中,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1.2.2 具有种类多的特点

化学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污染物具有种类多的特点,除了无机污染物(氰、硫、砷、钡、镉、铅),还包括有机污染物(苯及其同系物、醇、醚、醛、酯、酮)以及固体污染物(粉尘、烟气和酸雾等浮游粒子)。这些种类繁多的污染物无论对大气、生物以及人体的健康都来了巨大的危害。这些污染物进入水中会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危害生物。进入土壤中会使得土壤酸碱化,阻碍植物的生长。

2 化学工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策略研究

2.1 政府要增加化工生产过程中节能减排的投入

化工生产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型产业,其发展应该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因此,政府应该加强对相关化工产业污染治理的资金投入,例如设立清洁生产专项资金或者提供财政补贴。这样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与鼓励下,化工企业才能更加致力于开发节能减排新技术,从而减少化工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排放。

2.2 政府要建立相应的环境治理与保护机构

我们知道,无论是化工行业还是其他的产品生产行业或多或少的都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政府可以集中资金以及相应的人力、物力来专门建设一个环境治理与保护的机构,专门负责对环境的评估与治理。这样将相关的环境治理的工作人员集中,能更好的攻克环境污染的问题,提高节能、减排的效果。

2.3 政府加大监管力度

政府的监管在环境的治理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提高环境管理部门的监管力度,对超额排放的废气、废水、废渣进行罚款,能有效的阻止化工生产过程中废弃物的排放。并且环境监管部门还应该责令化工生产企业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合理的处理之后再进行排放,这样就能有效的减少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实现化工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2.4 实施技术推进战略

根据我国化学工业发展的客观需求,按照“技术创新、结构调整、管理措施、政策引导”相结合的总体思路,使节能减排与清洁生产技术得到有效落实。我们知道化学工业生产是一个高能耗、高排放的产业,因此在化工生产过程中,集中力量解决其中一些重要产品生产的技术问题,实现低能耗、低排放,停止其中一些污染高、经济效益的化工生产,这样才能为化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个新的出路。

2.5 实施技术组织战略

要充分发挥高校、科研设计机构与企业生产的优势,构建坏境污染治理的技术联盟。研究出控制排放、降低能耗的新的科学技术,以此来满足企业生产过程中对多种技术的需求,实现企业的可持续生产。

2.6 制定与时俱进的战略发展方针

化工行业在生产过程中,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时刻关注世界化学工业节能减排与清洁生产技术发展趋势,在企业生产内部采用生产技术创新、管理制度创新的综合治理措施,来提降低化工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排放。并在化工企业内部逐渐建立资源节约、结构合理、环境友好的现代化学工业体系,实现我国化学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化学工业生产肩负着十分重要的责任,需要人们在化工生产的过程总将化工生产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这就需要学生工业生产在促进产业升级、加强化工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的同时时刻注意对环境的保护,使得我国的化工生产在“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指引下由高污染、高能耗、粗放经营状态向以精细化学品、化工新材料、生物技术为核心的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变。最终实现化学工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的后备力量。

【参考文献】

篇(3)

一、日本世界工厂的形成

战后的发展使日本工业经济实现了腾飞。重化学工业发展迅速,在战后初期调整之后,再一次成为日本工业经济的主要部分;从出口情况看,70年代中期以后重化学工业产品在出口结构中已占九成以上,得到了国际市场的认可。

战后日本工业发展经历了恢复生产、重化学工业化和技术立国三个时期。

1.恢复生产(1945-1955年)

二战对日本工业破坏严重,1946年工矿业生产水平只有30年代中期的31%,重化学工业急剧萎缩,经济发展面临了前所未有的严重困难。为了迅速走出困境,日本政府通过"倾斜生产方式",优先发展了煤炭、钢铁、电力等原材料和基础工业部门的生产。1947-1948年,煤炭产量每年增长30%以上,粗钢产量每年增长80%以上,发电量也大幅增加。

1949年,日本在美国占领军的指挥下推行"道奇计划",大规模紧缩财政,导致了翌年严重的经济萧条,工业生产下降,库存大量增加。然而朝鲜战争期间美军大量订购各种物资和劳务,使日本工业在"特需景气"下迅速发展。结果,1953年日本整个工业比战前增长了55%,其中钢、船舶、水泥分别增长了46%、47%和54%,电力增长了1倍。1955年日本经济全面恢复到了战前最高水平,但当时轻工业在制造业中比重仍高达50%以上。

2.重化学工业化(1955-1974年)

1955年,日本确立了"以后发展要靠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以“重化学工业化”和“加工贸易立国”为主要战略指导经济发展。其后到1972年是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期,也是日本“世界工厂”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经济增长是由重化学工业的飞速发展实现的。重化学工业在工业生产中的比重不断提高,1974年达到了62.2%,再次超过轻工业。1975年出口结构中排在前两位的是机械机器和钢铁、金属制品,在出口总额中的比重分别达53.8%和22.4%,这标志着日本工业产品质量得到了提高,在国际分工中地位大大改善。

这一时期日本重化学工业的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

1955-1964年,重化学工业以扩大国内市场为主得到了充分发展。这一阶段日本大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完成了对国内设备的初步改进,进而以“投资牵动投资”使重化学工业实现了重装备化,各个部门的设备投资飞速增长。传统骨干产业,如钢铁、石化、电力工业都采用了现代化生产方式,电气机器工业、汽车工业的生产也逐步现代化,造船业和产业机械部门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1965-1974年,优势产业朝着大型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这一阶段除设备投资对经济增长仍维持着40%以上的贡献度外,外贸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已经增加到23.7%,1975年进出口总额增加到337153亿日元,是1965年59834亿日元的5.6倍。曾推动内需的钢铁、汽车等行业,进行了大规模的合并改组。由于产品质量提高,日本许多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也得到了增强,各产业积极转向出口,其中重化学工业产品的出口对象更倾向于欧美发达国家。

总体来说,这个时期的增长是通过持续大规模投资和降低成本实现的。虽然日本迅速实现了重化学工业化,但经济过分依赖海外的能源和资源,并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3.技术立国(1975-1990年)

70年生的两次石油危机,使日本国内普遍认识到经济发展严重依赖海外资源的脆弱性。与此同时,以微电子、新材料、新能源和生物技术为代表的第四次科技革命迅速兴起,也促使日本在新技术领域加强自主开发研究。为此,1980年日本政府明确提出了"技术立国"战略,以推动产业结构向高附加值的知识密集型转化。

在技术立国战略的指导下,日本产业界的研究开发转向了节约能源和"轻薄短小"的方向。钢铁工业进行高炉技术改造、电力工业大力开发核电设备,提高能源效率;加工组装型产业取代了基础原材料工业成为生产重点,汽车、家用电器、机床等产量在1975-1980年间分别增长了1.19、1.72、2.03倍。

另外,日本大力发展新兴的电子技术,对被称为新的"产业粮食"的半导体、集成电路工业尤为重视。两大产业在这个时期经历了由无到有的发展过程,产量迅速增加。1990年日本半导体元器件的产值为7100亿日元,相当于1975年1588亿日元的约4.5倍,而集成电路产值达到了29134亿日元,为1975年1176亿日元的24.8倍。

新兴技术蓬勃发展,不仅使日本在新兴行业方面取得了优势地位,而且推动了电器机器、机械等传统产业的生产革命。如电子设备部门通过集成电路化提高性能、缩小体积,从而开拓了新的市场,实现了大幅度增长。因此,尽管面临发达国家出口限制和发展中国家紧紧追赶的严峻形势,日本重化学工业依然拥有所向披靡的国际竞争能力。

二、日本世界工厂的特点

日本在80年代中期成为公认的世界工厂,但与英国、美国世界工厂不同的是,日本世界工厂的规模并没有达到绝对控制地位,其地位主要表现为在重点行业、重点技术领域取得了领先于美国的竞争优势。

除上文提到的几个世界领先行业外,1965-1971年日本主要制成品产量增长占全球产量增长的比重依次为:钢铁占54%、造船占54%、汽车占46%、电子机械中的民用产品占90%。到80年代中期,日本工业总产值占世界的份额达到10%左右,出口产品以机电设备、汽车、家用电器、半导体等附加值较高的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这些产品所代表的行业正是日本世界工厂的重点行业。所以日本世界工厂是在一定的制造业生产规模的基础上,以重点行业、重点技术领域的领先和先进的总体科技水平为标志的。

三、重化学工业的发展是日本成为世界工厂的原因

“重化学工业”是日本人创造的词汇,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以钢铁工业和化学工业为主要内容的基础原材料工业,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机械设备工业,主要包括造船、机械、电器设备、汽车工业。

重化学工业对日本经济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重化学工业(特别是其中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业)实现大规模国产化之后,将使工业发展过程中对产业用机械的消费转回国内,形成“投资促进投资”的效果,实现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其次,重化学工业具有的规模经济效益,需要依靠庞大的消费市场才能得以实现,所以工业产品产量的增加在满足国内市场之后,必然走向世界市场,而且由于规模效应,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也是难以抵挡的。再次,重化学工业发展成熟促使日本产业结构高级化,高附加值产品在工业产品中的比重增加,出口结构也出现高附加值化,进而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得到提升,国际收支大大改善。最后,鉴于重化学工业的发展对生产要素的要求,日本非常注重引进和吸收先进技术、促进资本积累、培养高素质劳动力,使日本在各种生产要素上有一个质的提高,增强了日本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潜力。

所以说,日本正是由于在一定的工业基础上成功地实施了重化学工业化战略,提高产业结构,在工业生产、科技水平方面占据世界领先地位,才得以成为日本世界工厂。

四、日本世界工厂的启示

中国加入WTO以后,日益成为各大跨国公司的投资热土,据统计,世界500强中有400多家公司在中国投资,中国产品销售到世界各地,各国主要媒体也纷纷撰文称“中国已成为世界工厂”。那么中国世界工厂能够从日本成为世界工厂的历程中得到怎样的启示呢?

首先,严格按照轻工业——基础原材料工业———加工组装业的顺序发展,才是日本工业化成功的道路,前一产业是后一产业发展的基础,这是产业结构提升不能违背的规律。

其次,日本能如此迅速的成为世界工厂,其奥秘就在于制定了明确的重化学工业化战略,通过各种措施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缩短国民经济在轻工业、基础原材料工业等低附加值产业的停留时间,促进高附加值的重化学工业的发展。值得注意的是,战后初期,日本只有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但是日本并没有囿于国际分工理论,着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是以“立国”为目标,确定了重化学工业化战略,促进本国经济的强大。这是对中国世界工厂最大的启示。

参考文献

1.刘昌黎:《现代日本经济概论》,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2.日本经济新闻社编著,大连市信息中心编译《昭和经济里程2—日本的产业》,东方出版社1992

篇(4)

一、目前的现状和面临的压力

(1)目前的现状

现代化学工业的发展模式依旧遵循着“大规模生产和大规模消费”的理念,其行业性质带来的高速的经济增长模式依然是粗放式的。粗放式的工业化时代的到来首先使人们把目光从资源耗竭转移到了废物大量的产出以及所引发的生态失衡方面;其次是在政策方面由环境污染物质的控制向大宗非污染性物质转移;再次是人类开始重视化学污染物并采取一些有效措施来应对。面对如此开放的国际大工业环境,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仍旧多以环境污染和化学污染为代价。尽管原有的化学发展模式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但是却潜藏巨大的危机,如资源的过度消耗、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破坏等等。

(2)经济发展大潮中,化学发展面临巨大的压力

化学是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催化剂,是社会及现代生产运行不可或缺的要素。据分析,今后十几年我国环境污染以及化学污染将严重制约我国的经济发展。因此,在经济发展大潮中,化学发展面临巨大的压力。目前我国化学发展面临的挑战有:首先是快速的追求经济增长给化学污染防治带来了越来越大的压力;其次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对生活水平和质量的要求的提高使得化学发展不得不与循环经济和谐共处,改革和转型就成为化学及化学工业发展新方向;再次发达国家技术进步带来的经济压力使得化学的发展就更加趋向国际化,其标准和约束因素将越来越严格。

二、化学工业和循环经济

(1)定义及特点

化学工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原材料产业,是造就大规模生产和大规模消费模式的主因,其涉及资源加工以及能源转化过程。据调查显示,我国化学工业的经济效益年增长率要远大于GDP的增长率,乙烯产量、原油加工等位居世界前茅。然而由于化学工业面临着资源密集型的高耗能、高污染,“三废”排放量大难治理、资源利用率低等诸多制约瓶颈,我国的能源消费量、三废”排放量、环境污染程度也位居前列。

循环经济是一种节约经济、生态经济。循环经济是一种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经济发展模式,它主要是通过对传统行业的技术改造,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排放。

(2)化学与循环经济的关系

化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化学发展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型原材料及科技设备,而经济的腾飞是化学飞速向前发展的前提。20世纪末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为化学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化学与循环经济两者是一个互补的整体,缺一不可。化学工业是最有条件、最具潜力走循环经济模式的产业,而循环经济模式为化学工业的发展指引方向,使其摆脱困境从低谷走向光明。

三、循环经济模式是化学发展不断转型的桥梁

(1)绿色化学为循环经济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绿色化学又称环境友好化学,是一门具有明确的社会需求和科学目标的新兴交叉学科。“绿色化学”一词产生于20世纪末。2002年美国《科学》杂志发表了以“化学走向绿色”为主题的文章并指出化学工业正向绿色化迈进。1995年我国科学院化学部多名院士共同提出以“绿色化学与技术推进化工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作为重要的科研选题,从此“绿色化学”一词在我国慢慢成长。绿色化学的主要特点表现在:(1)提倡资源和能源的合理利用以及生产资料的无毒、无害性;(2)提倡化学反应过程中的少污染、少排放;(3)提倡能量优化原则,加大微观原子利用的研究,力图提高原料的原子利用率进而实现“零排放”;(4)提倡化学的环境友好型发展,产品尽可能是生物可降解或对环境友好型的。

(2)从循环经济的视角看化学发展

从循环经济视角来看化学发展,就是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来定位,指导化学工业以绿色化学为原则,遵循从源头上减少和消除工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最大程度的实现原料全部转化为期望的最终产物。目前循环经济已经在生产和消费这两个最重要的环节发挥作用,如美国杜邦化学公司就已经在企业的层面上建立了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的小循环模式;如丹麦卡伦堡模式就是在区域层面上实现共生企业或产业间的生态工业网络。在我国,化学工业依然还有许多方面需要加强,如加强化工产品的物质减量化设计,实现自身产品和其他工业产品的良性循环利用;化工企业自身的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加强生态工业园区建立;优化设计化学工业与循环经济品共生方案等。

参考文献:

[1]刘思齐,关于化学与经济若干问题的研究与分析,产业研究,2006

[2]高学艳,化学工业与循环经济的关系,商场现代化,2009,565

篇(5)

    周密分析市场,迈好关键第一步

    虽然农业图书属于科技图书,但是其特点又决定了它不同于一般科技图书。一方面,农业图书的出版过程与投入(包括选、组、审、编等各个环节)与其他科技图书类似,而且在发行方面要求更高(需要深入基层一线和更广泛的销售网点);另一方面,农业图书的读者特点又决定了它的定价水平一般相对低廉,因而其经营风险相对更大。因此,找准定位、看清市场、最大程度地满足读者需求是农业图书出版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在大规模进入农业图书出版之前,化学工业出版社经过了周密细致的市场调研和反复的图书销售数据分析。制定具体策略时,化学工业出版社在结合我国农业产业特点、国家有关政策、从业人员群体及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全面分析了过去几年的全国大农业图书开卷数据。分析图书销售数据发现,畜牧兽医专业类图书在大农业类图书排行榜中表现突出且稳定,具体体现在销售数据高、处于排行榜前列的品种所占比例很大。另外,分析农业产业特点发现,畜牧产业属于国家大力扶持发展的产业,其占农业比重越来越大,从业人员众多(据农业部门统计的数据,当时全国仅兽医技术人员就超过100万人)。最终决定,首先进入畜牧兽医等热点板块,在有巨大潜在读者市场的前提和良好图书销售数据支撑下,仔细寻找市场的空白点和对已有题材图书内容进行深度挖掘和创新。

    依托热点板块,打造畅销图书

    《动物疾病诊疗与处方手册丛书》是化学工业出版社进入畜牧兽医板块的第一套丛书,并取得不错的销量。前已述及,兽医群体非常庞大,提供了巨大的潜在读者市场。化学工业出版社编辑仔细分析了当时兽医诊疗类图书市场,发现此类图书品种很多,但是风格基本相似,大多都是简单介绍各种动物疾病的诊疗方法,然后把各种方法简单地融合在一起。读者都知道兽医临床实践离不开兽药,兽药的临床应用是兽医必须掌握的重要内容。然而,我们的编辑发现图书市场上向读者介绍怎样科学使用兽药,尤其以用药处方的形式简洁地向读者介绍兽医诊疗技术的图书很少,而此类图书很读者受欢迎。当时市场上唯一的此类图书《兽医处方手册》不但第一版总印数超过1万册,而且3年后推出了第2版。但该书是一部综合性图书,内容全(涉及各种动物疾病),定价也较高。根据读者调查发现,如果在此基础上,专业门类更细化一些,按照不同动物类别相应出版几个分册,针对性可更强且价格可较低,更容易受到读者的欢迎。基于良好的市场前景预判和与已有同类图书产品的差异化、新产品的精细化思路,2008年1月化学工业出版社策划出版了《动物疾病诊疗与处方手册丛书》(含《猪病诊疗与处方手册》《禽病诊疗与处方手册》《牛病诊疗与处方手册》《经济动物疾病诊疗与处方手册》和《宠物疾病诊疗与处方手册》《羊病诊疗与处方手册》6个分册)。该套丛书出版后果然受到了读者的欢迎,全套丛书中有4种在半年内就实现了重印,重印比例达到67%。尤为突出的是,《猪病诊疗与处方手册》从出版至今已印刷了19次,销量达13万册,而且经常排在全国大农业图书销售排行榜前列。

    根据产品差异化策略和贴近读者的原则,在后续的图书开发中,化学工业出版社在畜牧兽医板块中陆续打造畅销品种。另一个代表性实例是《蝎子高效养殖技术一本通》的出版。《蝎子高效养殖技术一本通》在2010年6月份上市后,仅两年半内就印刷11次,总销量突破10万册。另外有连续7次、累计9次在大农业图书月度销售排行榜列第一名。

    目前,整个畜牧兽医板块图书出版已成为化学工业出版社农业图书出版的头号阵地,不仅种类比较齐全,涵盖了畜牧养殖、兽医、兽药、特种养殖、饲料等多个门类,且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图书销售状况比较喜人。

    抓住机遇拓展专业领域,构建较完整农业图书体系

    园林园艺、水产养殖、蔬菜和果树种植、农村能源等板块是大农业传统的主要组成板块。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品质的提高,人们也越来越注重追求既营养又健康的天然、绿色蔬菜、果品等农副产品;同时,对人居、自然环境的美化和改善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因此,在畜牧兽医图书出版领域初战告捷外,化学工业出版社同样经过详细的图书市场调研、图书销售数据解析和产业背景分析后,紧接着进入了水产养殖、蔬菜果树种植、园林园艺、农村能源等重要农业板块。现已初步构建了该社较完整的农业图书体系,并且出版图书大多数取得了较好的销售业绩——全国大农业图书销售排行榜前100名中化学工业出版社已经稳定在30个品种以上,很多品种短时间内就实现了重印,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也使农业图书板块成为该社增长最快的图书板块之一。值得一提的是,自国家开始实施“农家书屋工程”以来,化学工业出版社紧紧把握这一契机,立即启动、组织策划和出版了涵盖农、林、牧、副、渔等多个农业产业门类的大型服务三农项目——《农村书屋系列》,在2008年上半年集中推出了15个品种上市,出版后不久即有7个品种被不同省市选作农家书屋用书。到目前为止,《农村书屋系列》已出版64个分册,其中累计有20多个分册被全国各省市选作农家书屋用书,并且60%以上品种当年就实现了重印,有的多次重印,受到了读者的欢迎。目前该系列图书出版还处于持续推进中。

    夯实基础,坚定发展

篇(6)

事实上,二氧化碳减排的最有效措施是以重点领域作为突破口和重要抓手。化学工业作为工业部门中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之一,自然成为了我国减排工作实施的重点领域。据统计,化工行业年排放工业废水30多亿吨,工业废气1.4万亿立方米,产生工业固体废弃物8400多万吨,分别占全国“三废”排放总量的16%、%和5%,位居工业行业的第1、和5位。另一方面,尽管通过新的节能技术和减排技术已使我国化学工业主要耗能产品的单位能耗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但单位产品的能耗和排放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就能源利用效率而言,我国化学工业的能源效率比发达国家低10%-15%左右,一些产品单位能耗比发达国家高10%-20%左右。因此,化学行业二氧化碳减排工作的有效开展对于我国整体节能减排工作的突破和循环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示范作用。

然而,对化学行业二氧化碳减排政策制定和实施离不开对该行业的碳减排影响因素分析。究竟哪些因素推动了能耗量的增长和碳排量的变动?哪些部门是主要的耗能部门或者是最大的碳排放源?等等,只有充分掌握上述影响碳排放的因素,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和实施有效的行业节能减排政策。因此,研究化学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并能为制定可行的行业节能减排等环境政策提供参考。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与本文研究相关的文献主要集中碳排放强度以及碳排放因素两个方面。

(1)碳排放强度

Greening等(1998)对10个OECD国家(丹麦、芬兰、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日本、挪威、瑞典、英国和美国)的生产部门(1971-1991年)进行了分析,认为生产部门能源强度下降是其碳排放强度下降的主要原因,同时能源价格等一些其他因素对碳排放强度有很大影响0。Zhang(2003)利用没有残差的Laspeyres方法分析了中国工业部门1990-1997年能源消费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990-1997年工业部门所节约能源的87.8%是由于实际能源强度下降引起的,能源下降主要体现在黑色金属、化学、非金属矿物、机械制造四个部门?。Wu等(2005)根据中国各省的数据,利用一种新的三层分析法研究了1996-1999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突然下降”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工业部门能源强度下降的速度以及劳动生产率的缓慢下降是化石燃料利用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的决定因素5。Fan等(2007)分析了1980-2003年一次能源利用和物质生产部门终端能源利用的碳排放强度变化情况,研究发现能源强度下降是中国碳排放强度下降的主要原因0。魏一鸣等(2008)在《中国能源报告(2008):碳排放研究》中对中国能源消费与碳排放进行了研究指出中国碳排放强度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是下降较快,中国碳排放强度仍存在一定的下降空间,减缓二氧化碳排放增长的重点是降低能源强度、降低能源消费结构中的高碳能源比例、增加低碳能源消费、以及控制人口数量来实现0。

(2)碳排放因素

许多学者利用因素分解方法和投入产出理论,研究了二氧化碳气体排放变化的影响因素以及与环境相关的问题。Gould和Kulshreshtha(1986)首次将最终需求、结构依存以及节约能源与萨斯喀彻温省的能源消费结合起来?。Rose和Chen(1991)运用投入产出结构分解方法来解释1972-1982年美国经济的中间部门的基于燃料和其他投入之间的中间燃料替代0。Chang和Lin(1998)利用投入产出结构分解法分析了1981-1991年台湾二氧化碳排放趋势和工业部门排放二氧化碳的变化M。Fan(2006)等分析了1975-2000年人口、经济、技术对中国、世界、高收入国家、较高的中等收入国家、较低的中等收入国家、低收入国家的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研究发现人口、经济、技术对不同收入水平国家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影响是不同的。MichaelDalton等(2008)的研究中指出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人口老龄化会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人口的年龄结构对二氧化碳的排放和能源利用等产生影响,如果在人口相对较少的情况下,排放量几乎会降低40%12。MinZhao、LirongTan等(2010)基于LMDI方法利用1996年-2007年的历史数据研究了上海工业部门的碳排放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经济产出效应是推动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因素,而能源强度的降低和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成为抑制碳排放增长的因素13。ClaudiaSheinbaum等(2010)米用LMDI方法定量研究了1970-2006年间墨西哥钢铁工业部门的能耗和碳排放情况,他们指出经济活动效应使能耗在所研究时间范围内增长了227%,而结构效应和能源效率效应则分别使能耗减少5%,90%14。SebastianLozano、EsterGutier?rez(2008)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研究了人口、能耗、碳排放和GDP之间的关系M。牛叔文、丁永霞等(2010)以亚太八国为对象,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1971-2005年间能耗、GOT和二氧化碳之间的关系,他们的研究显示发达国家的碳排放基数和能源利用率高,单位能耗和单位GDP排放的二氧化碳低,而发展中国家则相反,我国的能耗和碳排放指标所优于其他三个发展中国家,但次于发达国家116。ChengF.Lee、SueJ.Lin(2001)利用投入产出结构分解的方法研究了影响台湾石化行业1984年到1994年二氧化碳排放的关键因素,通过指数分解分析、投入产出理论以及结构分解方法,识别出二氧化碳排放系数,能源强度、能源替代、增值率、中间需求、国内最终需求、最终出口需求等8个因素台湾石化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变化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综上可以看出,尽管目前关于碳减排研究较多,但多集中在国家或者区域层面上,且大多关于西方国家和地区,而对在经济领域具有重要地位的特定工业部门研究却不多见,特别是采用定量实证分析化学工业碳排放的研究很少。

三、方法及数据来源

(一)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估算

根据IPCC给出的温室气体排放指导方针目录(1996年修订版),中国化学工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可以采用以下公式进行估算,如式(1)所示。

(二)化学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变化的因素分解模型

借鉴Kaya恒等式M,为了分析化学工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变化的影响因素,可以将化学工业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分解为以下的影响因素:化学工业能源消费总量、化学工业具体部门能源消费比例、化学工业化石能源比例、化学工业化石能源结构以及能源碳排放系数。具体公式如(2)所示,公式(2)中的参数说明如表2。

为了下文叙述方便,将(2)、(3)式分别称为二氧化碳排放模型、能源消费模型。Ang(2004)B9]比较了各种不同的指数分解方法,认为对数平均指数分解法(LMDI)在其理论基础、适用性以及结果解释等方面具有优势,因此本文选择LMDI(Log-MeanDivisiaIndex)方法。根据LMDI分解方法,可以推出如下等式。

(1)二氧化碳排放模型

E表示现期相对基期化学工业能源消费量的变动;AEq、、Eu尾,AEei分别表示化学工业能源消费量的经济增长效应、化学工业产出比例效应、化学工业的部门结构效应、能耗强度效应。同样地,根据LMDI分解方法得到如下分解结果:

对基期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变动;ACEi,ACfe,ACes,ACec、ACQ、ACu、ACss、/AC?分别表示部门能源消费效应、化学工业化石能源比例效应、化石能源结构效应、能源碳排放强度效应、经济增长效应、化学工业产出比例效应、化学工业的部门结构效应、能耗强度效应。

(三)数据来源

本文分析了1996-2007年我国主要化学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变动情况。1996-2007年的各部门的工业总产值数据来源于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1997、1998、2000、2001、2002、2003、2004、

2006、2007,由于未得到1998年和2004年的工业总产值,因此本文通过前后两年平均得到1998年和2004年的工业总产值。1996-2007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根据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的数据计算得到。各部门的能源消费量以及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的能源消耗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1996-

2007。在本文中假定三种能源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保持不变,因此,ACm=0。

四、结果分析及讨论

能源消费、能源强度以及能源结构都与化学工业二氧化碳排放相关,另外,一些经济因素如工年二氣化碳排放模型分解结果累积图业总产值等也会影响化学工业二氧化碳的排放。LMDI方法可以有效地识别这些关键因素的影响程度。本文将化学工业分为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橡胶制品业以及塑料制品业等5个部门。

(一)二氧化碳排放模型结果根据(4)式,以1996年为基年,逐年变动累积得到的结果如图1所示。

结果显示,在1996年至2007年之间,中国化学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变动基本上可以由能源消费量的变动来解释,化学工业化石能源结构效应、化学工业化石能源比例效应的影响其次,化学工业具体部门的能源消费效应的影响最小。从整体趋势来看,化学工业能源消费的增长增加了二氧化碳排放量,而化石能源结构效应以及化石能源比例效应的负向变化抑制了二氧化碳的排放。另外,1996年至1999年间,化学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是逐年减少的,主要是由这几年化学工业能源消费以及化学工业具体部门能源消费的降低所致。随着部门及总体能源消费的增加,二氧化碳排放开始出现明显增长,到2004年,出现大幅度增长,此时则主要缘于化学工业化石能源比例效应及能源消费效应,即能源消耗,尤其是大量的化石能源的消耗直接导致了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

以1996年为基期,2007年为现期,根据4式的分解结果如图2。2007年相对于1996年化学工图2中国化学工业1996年和

业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变动中,能源消费效应的贡献度为172.86%,化石能源比例效应和化石能源结构效应的贡献度分别为-5.08%、-67.43%,而化学工业具体5个部门(包括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橡胶制造业以及塑料制造业)的能源消费效应的贡献率仅为-0.34%。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煤炭在化石能源中的比例有所下降,石油和天然气的比重有所上升。三种化石能源中,煤炭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最高,石油次之,天然气最低。因此,化学工业化石能源的结构变动有利于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在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气体排放不断增加的压力下,除了调整化石能源结构以外,还应大力推进新能源(包括风电、核电和水电)的使用比例。

(二)能源消费模型结果

根据(6)式,以1996年为基年,逐年变动累积得到的结果如图(3)和(4)所示。

从图3可以看出,经济发展和能耗强度变动是影响化学工业能源消费量的最主要的两个因素,其中,经济增长增加了二氧化碳的排放,而能耗强度变动减少了二氧化碳排放。而化学工业经济效应以及化学工业具体部门结构效应的影响较小。

2007年二氣化碳排放模型分解结果

图4从更细致的层面反映了化学工业中具体5个部门能耗强度的变化情况。其中,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以及化学纤维制造业的能耗强度下降很快,尤其在2001年以后。医药制造业、橡胶制品业以及塑料制品业的能耗强度减少较缓慢。说明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以及化学纤维制造业两个部门是化学工业所有部门中能耗较高、同时经济发展也较高的部门。为了降低化学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提高能源效率,应该加强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以及化学纤维制造业的经济投入,同时通过改善相应设备,增加清洁能源比重,降低化石能源消费。

根据(6)式,以1996年为基期,2007年为现期,分解结果如图5所示。

(三)叠加结果

在(4)、(6)两式分解结果的基础上,根据(8)式,叠加后的结果如图6所示。

以1996年为基期,2007年为现期,叠加后的结果如图7所示。

图7全面地反映了各影响因素对1996-2007年中国化学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变动的贡献程度。根据图7及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到:

(1)经济活动和能耗强度下降是影响中国化学工业1996-2007年二氧化碳排放的两个最重要的因素。能耗强度的下降明显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但仍无法抵消经济增长导致的二氧化碳排

放量的增加。

(2)中国整体经济增长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源于经济增长对能源的需求和消耗,这也造成了化学工业二氧化碳减排与其经济发展之间的矛

盾。为了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同时不会抑制经济的发展,需要考虑更多的因素,如化石能源的减少,能源结构的优化,部门结构的调整等等。

(3)由图7可以看出,化学工业的经济发展反而会降低其二氧化碳的排放,因此,应继续关注我国化学工业的生产和发展,加大投入。

(4)能耗强度的下降无疑是化学工业二氧化碳减排最有力的贡献因素,因此,为了提高化学工业的能源利用效率,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需要不断降低能耗强度,可以通过增加研发投入、改进技术以及改善相应设备、增加新能源比重入手。

(5)化学工业具体部门结构的变动会增加能

年和2007年叠加分解结果

源的消费量,因此需要调整各部门的结构,关注高耗能部门(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以及化学纤维制造业)的能源消费,增加较低耗能部门的投入,以期降低能源消耗。

篇(7)

另一方面,合成化学作为既定学科的核心要素,为设计主体开发大量非天然化合物质提供灵感经验。在大量创新化合产物的影响下,有关化工产业基础模型便开始顺利过渡。信息技术为各类设备、工艺创造主动适应条件,整体上推动了行业的进步趋势。这部分生产技术已经联合各类深加工流程进行替换改造,需要化学工业不断开发新型归控技术,进而为既定产业规范效率和经济成果提供适应条件。技术人员需要全面开发最为先进的协调处理细则,这是创新化学工艺改造流程的必要准则。整个技术开发活动利用市场导向机理进行布置,使得工业、商业化动机需求得到全面绽放。

二、化学工程、工艺试验数据的科学搭配分析

传统形态的化工实验操作,内部数据排列机理相当复杂,整体活动延展下来,具体的人力、物力资源全面堆积。因为内部流程需要借助平行试验进行掌控,特定数据处理重复性特征广布。因此,必要时技术人员可依靠MATLAB软件进行流程过渡,将人工演算过程中的数据限制因素调节完毕。这部分实验流程是掌握化工研究方式的重要环节,整体流程较为漫长。所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便将这些复杂的演算流程进行智能模拟操作,并透过实验要求建立必要的模型基础,使得工艺技术管制范围下的各类可行条件全面延展。化工产业讲求专业实验的引导价值,具体行动标准动机也是围绕特地实验点进行参数定量关系探索,进而将化工所需遵循的客观规律罗列完整。

MATLAB软件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开辟引导先河,其将各类函数图形进行轻松规划,肃清细致符号演算和数值计算限制问题。这类软件应用范围较为广阔,包括数字通讯和财务建模等内容。目前这类程序已经成为国际控制终端的必要支撑媒介,现场操作人员基本只需编写某种数据处理程序,之后将原始数据输入,就能轻松提炼相关实验结果,将优质化数据和图示模型展出。另外,涉及这方面人员素质的强化工作也相当重要。随着技术创新和科技产业化的加快,环境保护意识的加强,必然会带来对分析检验专业人才需求的上升,且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篇(8)

韩国的工业化起步较晚,在20世纪50年代主要目标是稳定和恢复经济。50年代末60年代初,韩国经济出现持续的低增长。进入6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经济迅速增长,开始产业结构调整,即将劳动密集型产业移往海外,集中发展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在这种背景下,韩国开始致力于外贸出口,大力发展出口导向型轻工业,同时也开始积极发展部分进口替代型重化学工业,但又以出口导向战略为主。另外韩国实行社会基础设施建设先行原则,为经济起飞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到70年代初,韩国产业结构发生较大变化(见表1)。

70年代,韩国开始向重化学工业迈进,政府把钢铁、石油化工、有色金属、造船、汽车制造等部门作为重点发展的战略产业,对计算机、精密机械、电气机械等技术密集型产业实行进口替代。70年代,韩国为发展重化学工业,实行了十分明显的产业倾斜政策:投资倾斜(占制造业总投资的80%以上)、贷款倾斜、税收优惠及扶植大企业集团(集中资金、形成规模优势)。重化学工业得到快速发展,纺织等轻工业和钢铁、石化等基础原料产业主导了制造业的增长。这一时期,韩国起步较晚的电子工业以年均40%的速度发展,到1980年,黑白电视机出口量占世界出口总量的21%,居第一位,彩电出口则居世界第三位。

1973年,韩国政府开始强有力地推动重化学工业化建设。当时韩国在推行重化学工业化的时候,很大程度上参考了先前日本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经验。通过实施重化学工业化,韩国的企业得到成长、壮大,但是也带来了负面影响。由于过量生产了很多还不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导致韩国出口衰退。

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韩国经济出现衰退,1981年经常项目贸易赤字达44.8亿美元。除因韩国外贸依存度高外,更因为其在70年代对重化学工业投资过度,产业结构严重失衡,导致一方面轻工业出口因投资不足而不振,另一方面重工业生产能力过剩,零部件和中间产品进口扩大。

1985年,发达国家之间签订“广场协议”,决定将日元的汇率从1美元兑换250日元下调到1美元兑换125日元,以减少日本的贸易顺差。其结果是韩国等竞争国家的出口急剧增加,加上石油及原材料价格的下调,韩国企业费用大大减少。当时的世界市场还没有中国这样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因此韩国的轻工业产品出口不断增加,重化学工业产品的出口也不断增加,韩国迎来了历史上最大的经济繁荣。但是,这种经济繁荣引发了90年代韩国剧烈的产业结构调整,原因是由于轻工业出口繁荣,导致生产设备过剩,同时中国的轻工业出口开始参与竞争。

上述情况迫使韩国政府进行经济变革,调整出口、扩大内需,把开发和投资技术密集型产业、实现技术立国作为基本战略目标。

随着经济的发展,到了20世纪90年代,从许多标准来看韩国已经不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了,韩国的产业结构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见表1)。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农业在韩国经济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小。同时,它的出口增长也从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品转向了技术密集型、高质量的产品。韩国的钢铁、造船、汽车制造、化工业都居世界前列,电子工业更是异军突起。1996年,韩国人均收入为8356美元,达到了世界银行分类法中高收入国家的收入水平,韩国开始把进入发达国家行列作为努力目标。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波及到了韩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及美、日等国的紧急资金援助下,韩国渡过危急关头,并对金融、企业、公共部门和劳动市场等领域实行改革,对经济结构作较大调整。为了更好的偿还所欠贷款,韩国企业不断增加研发投资,减少技术引进,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打造韩国自身创新模式——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这种模式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学习、分析、借鉴并创新,形成具有国家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以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表的国际专利申报情况中,2007年韩国专利登记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跃升至世界第四位。随着技术开发的增加,韩国技术集约性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就业也随之增加。随着制造业就业的增加,2002年以后个体服务业者没有再增加。

到2000年,电子信息产品成为主导,韩国成为世界第三大半导体生产国。在出口产品中,重化学工业品占80.8%,其中电子电器类产品达40%(工业用电子品14%,电子附品20.1%)。从进出口结构来看,韩国贸易具有加工贸易形式的特点,重化学工业品、资本品和电子信息产品大进大出,2000年韩国进口产品中主要重化学工业品占67.8%,其中电子电器类为28%(工业用电子品8.3%,电子附品16.6%)。

进入2000年以来,韩国经济稳中有升,在设备投资和出口大幅增长的拉动下,上半年韩国经济总体上实现了 11.1%的高增长。韩国经济走出谷底,呈现复苏态势。此间,韩国政府制定了刺激出口、吸引外资等一系列经济振兴对策,同时及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国内具有相当规模和基础的多家知名大企业财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济发展经验,科技、教育水平也较高,应对各种经济困难时能够较自如。在对韩国国内各个产业进行不断检测的情况下,可以看出,韩国经济虽已复苏,但基础脆弱,随着公共资金投入界限的到来,将面临重建财政还是继续进行结构调整的选择。

进入新的世纪,韩国逐渐调整了产业发展重心,一是针对三大产业群,制定差别化的发展战略。对于传统的制造业,韩国政府的策略是扶持核心主力业种,通过向周边国家转移次要落后的业种以实现传统产业的结构升级;对于新技术产业,则通过高速发展不断提高其在整个产业中所占的比重;对于服务业,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功能,不断发掘新的增长机会,并使知识型服务业朝着有助于制造业的方向发展。二是重点支持高新技术开发。韩国产业资源部对IT(信息)、BT(生物)、NT(纳米)、ET(环境)和CT(文化)等“5T”领域的技术开发进行重点支持。从2001年到2005年,韩国政府要对以上5个领域投入10兆韩元(1美元约合1300韩元)的研发资金。三是培养高级人才,保证新技术产业的持续发展。随着新技术产业的高速发展,韩国的科技人才缺口要达到十几万人。为克服这一瓶颈,韩国政府已经出台了《国家战略领域人才培养综合计划》,鼓励各大学加强新技术领域的教学力量。到2010年,韩国的产业结构进一步得到了改善。

从韩国各项产业发展的变化来看,韩国经济发展中产业政策的得失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①产业结构的调整要注重循序渐进,注意主导产业之间的衔接,避免出现产业断层。②企业的集团化、大型化发展要遵循市场规律,而不能片面强调规模。在发展大企业的同时要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发挥他们贴近市场、经营灵活、带动就业等方面的优势,形成合理的企业规模结构。③在产业技术的发展上,要实现技术引进和自主开发相结合,形成独立的技术体系,同时要重视引进后的消化吸收。④发挥我国地大人多的优势,以扩大内需为主,在此基础上开拓国际市场。在引进外资上继续以直接投资为主,同时要注意利用和限制相结合,保证国家的经济安全。

参考文献:

[1]金承男.论韩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的成就与问题.世界经济,1997.9.

篇(9)

2.化学工业特点延伸依据数理、化学内涵作为支撑媒介,进而深度联合工业经济基础条件进行窥测,将化工单元操作和热学、动力学原理进行深度融合,进而有力指导设备开发工作。化学工程主要随着化学工业的过渡改造而形成,其中化学反应作为生产流程的核心内容,将为过程分析创设主动适应空间,将研究过程方向梳理完全;而化工热力学条件作为单元反应的理论基础,对于产品回收效率有着充分的界定要求,其将直接决定产品后期回收效率,对于产业经济成本规模产生着重大影响效果。因此,在单元详细操作流程中,技术人员可针对各类化工设备以及产品形态进行科学审视,由于传递流程作为单元操作、反应工程的支撑媒介,而化工产业在全新发展形态下需要落实核心催化技术,就必须联合跨学科形态的战略进行综合比对、研究,争取达到统一规划标准格局。内部传递机制主要围绕动力、热能、产品质量元素阐述,这其实就是异质化单元内部反应装置的物理演变过程。

另一方面,合成化学作为既定学科的核心要素,为设计主体开发大量非天然化合物质提供灵感经验。在大量创新化合产物的影响下,有关化工产业基础模型便开始顺利过渡。信息技术为各类设备、工艺创造主动适应条件,整体上推动了行业的进步趋势。这部分生产技术已经联合各类深加工流程进行替换改造,需要化学工业不断开发新型归控技术,进而为既定产业规范效率和经济成果提供适应条件。技术人员需要全面开发最为先进的协调处理细则,这是创新化学工艺改造流程的必要准则。整个技术开发活动利用市场导向机理进行布置,使得工业、商业化动机需求得到全面绽放。

二、化学工程、工艺试验数据的科学搭配分析

传统形态的化工实验操作,内部数据排列机理相当复杂,整体活动延展下来,具体的人力、物力资源全面堆积。因为内部流程需要借助平行试验进行掌控,特定数据处理重复性特征广布。因此,必要时技术人员可依靠MATLAB软件进行流程过渡,将人工演算过程中的数据限制因素调节完毕。这部分实验流程是掌握化工研究方式的重要环节,整体流程较为漫长。所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便将这些复杂的演算流程进行智能模拟操作,并透过实验要求建立必要的模型基础,使得工艺技术管制范围下的各类可行条件全面延展。化工产业讲求专业实验的引导价值,具体行动标准动机也是围绕特地实验点进行参数定量关系探索,进而将化工所需遵循的客观规律罗列完整。MATLAB软件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开辟引导先河,其将各类函数图形进行轻松规划,肃清细致符号演算和数值计算限制问题。这类软件应用范围较为广阔,包括数字通讯和财务建模等内容。目前这类程序已经成为国际控制终端的必要支撑媒介,现场操作人员基本只需编写某种数据处理程序,之后将原始数据输入,就能轻松提炼相关实验结果,将优质化数据和图示模型展出。另外,涉及这方面人员素质的强化工作也相当重要。随着技术创新和科技产业化的加快,环境保护意识的加强,必然会带来对分析检验专业人才需求的上升,且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篇(10)

中图分类号:TE08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进入21世纪以来,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而且,随着人口的继续增加,能源的持续减少,不可再生资源已经临近枯竭,生活垃圾核工业污染物也在无情的破坏着生态环境,人与自然的矛盾就这样不断被激化。在化学生产过程中,通过不再使用有毒、有害的物质,不再产生以及处理废物,生产无污染无伤害的目的正是绿色化学的设想。这虽然只是设想,但通过改进化学技术和方法,是可以达到减少有危害的化学产物的,绿色化学工程与工艺正是为了保证人类健康、生态环境,为促进化学工业节能目标而实施的。

一、绿色化学工业的概念

总结我们前面所阐述的,我们可以把其定义为无污染化学,所以在进行绿色化学工艺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某种手段就是绿色化学工业技术,利用其原理从根源对普通化学反应产生的破坏进行整治。就绿色化学的特点来说,有以下两点,第一,绿色化学的本质就在于适中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近几年的快速发展而导致的环境破坏也就加速了绿色化学的快速发展;第二呢,绿色化学形成的结果是对环境友好的,绿色化学可以渐渐对付各种环境中产生的不利人类和自然发展

的因素。

但是究其根基,绿色化学是对环境的保护以及防范;而我们所说的环境化学就是对预防之后而无法达到效果的环境进行进一步的革新和处理,所以绿色化学和环境化学在起点和终点都是不一样的。那么在其反应过程中,对于有害物质进行摈弃,就可以制止不利产物的生成,但是在当前发展来看,这种想法只停留在表层,但是我们相信,通过科学家们的不断努力,这种想法终究会实现的。

二、传统化学与绿色化学的根本区别

化学可以理解为是研究从反应物向其生成物转化的的科学。传统化学在一定程度上是以资源过渡消耗和环境严重污染为代价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化学工艺,其导致的危害是资源不可再生和环境污染,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如目前全世界每年产生的废物达3-4 亿吨;而绿色化学(也称为环境友好化学)是从源头上防止环境污染的新兴科学。虽然传统的化学与绿色化学都为人类生活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绿色化学的根本思想是运用高选择性和原子经济性的反应,使用无毒无害的助剂、原料,生成环境友好的产品,而且经济合理,从而在节约资源的同时变废为宝。

绿色化学是对传统化学思维模式的革新和发展,也就是说,绿色化学可简单地描述为在化工生产反应过程中,改变了传统化学的“先污染后治理”,是“从源头上消除污染”,尽量不使用有毒有害物质,并减少或不生产废弃物和有毒有害物质。近年来的绿色化学发展,充分体现了绿色化学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

因此,绿色化学也被称为“绿色与可持续化学”。

三、绿色化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污染预防优于末端治理污染;

2、尽可能的不用分离溶剂、试剂等辅助物质,若是不得已使用时,也应该是无毒、无害的;

3、在采用生产方法中尽量不使用和不产生对人类健康和对环境有毒有害的物质;

4、合成方法应具原子经济性(atom economy),原料分子中的原子更多或全部地进入最终的产品是原子经济性的核心目标。绿色化学的原子经济性有两个显著有点:一是最大程度地利用了原材料,二是最大程度地减少排放废弃物;

5、使用高选择性的催化剂优于化学计量试剂;

6、生产过程能耗应最低且在温和的压力和温度下进行;

7、设计具有高使用效益、低环境毒性的化学品;

8、在技术可行和经济合理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使用可再生原料;

9、尽量减少或避免非必要的衍生反应步骤(如使用物理化学过程、屏蔽基团、保护复原的临时性变更等);

10、选择参与化学过程的物质,尽量避免发生意外事故的风险;

11、化学产品在使用完后应能降解成可以进入自然生态循环无害的物质;

12、发展适时分析技术以监控有害物质的形成。

四、绿色化学工程与工艺的开发

传统的化学工程与工艺对有害污染物的处理很被动,有滞后性,并且达不到根除污染物的效果,不但治理成本高,而且治标不治本。比如利用烟气除尘、脱硫,虽然净化了气体,却把污染物转化成了废渣废水,不但没有解决问题,反应复杂了处理方式。绿色化学工程与工艺,以零排放、清洁生产为原则,从化学反应着手,对污染进行有效的防止和控制。

1、采用绿色化学原料

化学生产原料是决定化学生产流程和工艺的主要因素,传统化学工程采用的绿色原料大多为不可再生能源,选取这种化学材料,不仅增大了我国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量,同时也增加了化学生产污染物质的排放量,所以采用绿色化学原料是绿色化学工程重点研发项目,选用可再生、无污染的化学原料,如自然物质、绿色化学物质等。苞米杆、芦苇、纤维植物等农副产品废弃物,这些物质是典型的绿色化学原料,将其投入到化工生产中,可以转化成醇、酮、酸类的化学品,在转化过程中,这些化学原料只会产生氢气,不会产生任何有毒、有害物质。

2、采用高效高选择性的反应原料

对于化学工业来说,化学反应是决定化学工业生产过程中生产成本和生产难度、充分利用化学资源等各方面的重要性因素。可以降低工业生产的成本,而且能够提高产物纯度,减少无效反应产物的排放,节约化学资源,在化学工业中,有机物的反应复杂,研究机制不确定,所以选择合适的反应原料,不断提高工业技术是对化学工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3、提高化学反应的选择性

烃类选择性氧化是一类具有强放热性的反应,石油化工工业中时常发生这种反应,但是,它的生成物不稳定,很容易被进一步氧化,生成H2O和CO2。在各类的催化反应中,此反应一般不会被选择,因为有时生成物中还会存在同分异构提,不利于得到最终产物,所以,为了简化生产,一般都会使用选择性高的试剂。这样不仅可以降低分离产品和纯化产品的难度,还提高了反应的选择性,还能够起到降低成本,节约资源,减少环境污染的作用。所以加强这一方面的研究会有很强的实用性,比如开发载氧能力强、选择性好的新型催化剂,就可以应对不同的烃类氧化反应。

4、采用无毒无害的化学催化剂

近年来,化学反应越来越多的应用到了工业化的生产中,而催化剂对提高反应速率有着明显的效果,所以开发新型高效、无毒无害的催化剂以成为绿色化学工艺的发展方向之一。如今,相关部门都在研发新的烷基化固相催化剂,此外,分子筛催化剂也得到了很好的开发和应用。

五、寻找高效绿色的化学催化剂对提升工业生产水平的作用

1、 污染治理

目前,化学工业有其是石油、化工、煤炭等重工业对环境造成重大污染,危害生存环境,破坏原有生态平衡,威胁人类生存。引起国际上广泛关注,美国

1996年设立“绿色化学挑战奖”表彰在绿色化学领域中做出贡献的人。绿色化学的目标就是从化学生产的源头上实现环境治理,消除环境污染,绿色化学改变了传统化学工业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实现预防、监测、零污染,预先环境治理,保护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

2、优化资源

化学工业绝大多数工艺都是上个世纪开发的,受技术发展的限制,化工领域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高耗能、重污染、浪费原料、劳动力成本高,对大气、水和土壤等环境排放高。使产品成本中附带原料浪费、能源消耗、污染治理等成本。据统计,美国化工业1992年用于环保经费达1150亿美元,治理污染经费达7000亿美元,化学品销售中资源节约和环境治理成本提升。绿色化学从约资源方面,提高使用效率,减少环境破坏,降低新产品经济成本,有利于倡导节约型社会。

3、节能减排

节能减排就是节约能源、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污染物排放。世界各国都制定了相关计划来实现这一目标,美国绿色化学目标:2020年将废弃物减少40-50%,化学生产行业消耗原材料降低20-25%。日本制定新阳光计划,在环境化学领域倡导绿色技术,减少环境污染,发展减排新技术应用。中国2006年提出降低能源消耗和对外石油依赖,希望2010年,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两成、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一成。2013年国家发改委表示,为确保今后节能减排目标、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各项工作。绿色化学正是实现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重要工具。国家倡导在重点领域节能减排,推进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开展绿色化工行动,加强环境治理,加大治理力度,引导循环经济,着力增强全民节能减排意识,实现共创和谐社会,建设美好家园。

4、化学工业中绿色化学的应用

绿色化学的核心就是要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做到完全无公害无污染,因此它又被称为清洁化学,应用范围广泛,它涉及有机合成、催化、生物化学、分析化学等学科。工业中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一般都是高温高压,在反应过程中,只有适宜的温度和压力才能使用现代化学工业的技术,另外加上绿色化学的高效催化剂,这项工程才得以不断发展。例如上文提到的低维材料碳纳米管,催化裂解反应中有很大的化学功效。

5、化学工业中绿色化学和现代生物结合的应用。

讲到了催化剂,这就涉及到另外的技术性学科生物技术。生物技术的就是高科技与高端专业知识结合的产物,学科内又分为细胞工程、基因工程、胚胎工程等等。在化学产业中主要应用于生物化学。在化学工业生产过程中,选取有机的生物材料,主要是动植物的原料,另外也会采用他们经过上千年演变的产物―地下的煤炭等。催化剂主要由人工催化剂和自然催化剂,分别由人工合成以及采用天然动植物的生物酶。这样能够满足现代化学工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能切合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节约能源,维持现在生态平衡的状态,推动化学工业发展。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持续发展在当今社会显得越来越重要,因此化学工业生产中也要遵循这个指导性思想,采用选择性高的原材料,节能减排,利用高新化学催化剂,最大程度的减少污染物排放,不断增高有效产物纯度,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现有的生态平衡。绿色化学在整个化学工业的发展中,有着实质性的意义,高新技术性产物催化剂的使用能改变现有产业结构和传统的生产过程,加速化学工业发展。

参考文献:

[1]于贺. 论绿色化学工程与工艺对化学工业节能的促进作用[J]. 科技与企业,2013,05.

上一篇: 初中物理基本公式 下一篇: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流程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