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护理基础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21 17:22:0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中医学护理基础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医学护理基础

篇(1)

作为一名护生,恰当地运用护士礼仪与服务对象沟通,是做好护理工作的必备条件,而这正是护生所缺乏的。在日常生活和临床工作中经常会看到一些护生在求职面试时自信心不足、缺乏应聘技能和有效沟通或与服务对象交流时不知如何应对。在护理实践技能教学中,注重强化护理操作礼仪实践技能培训。将护士的仪容、举止礼仪、服饰、言谈礼仪、护理工作礼仪、护患礼仪等应用到具体的操作技能教学中,对护生进行礼仪方面的培训,是每个护理教师面临的新的任务。

一、方法

(一)操作中的礼仪

就护生而言,每一项护理技能操作,都是从初学时的按部就班,到熟练后的习惯动作,最后到真正学会一套完整的护理操作,需要一个科学、全面、系统和反复的训练过程[1]。操作技能的掌握需要培训,言谈、举止等行为规范也应该如此。为了提高护士的礼仪修养和护理操作技能,我们把护理技能示教室和练习室作为护生在职教育的场所,要求她们将礼仪服务的理念渗透到护理技术操作训练中,就像开展临床护理工作一样。例如护士在进行基础护理操作前认真核对床号、患者姓名,并对所做的操作做出相应的解释。我们要求护士必须做到上身稍弯曲,眼睛要直视模拟人的眼睛,两手自然下垂或重叠、面带微笑做好解释工作。将礼仪服务运用于基础护理的各项技能操作中。

(二)形体训练

分组进行护理操作练习时,也对护生形体进行训练,要求护生时时保持职业的微笑并把规范训练贯穿于日常生活之中,在形体训练中不断纠正与护士礼仪课不相符的动作姿势,要求护生遵循护士礼仪课的原则,培养护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还要求护生在早操前和晚自习课前分别练习10分钟,鼓励护生参加学校组织的第二课堂形体训练,同时在上课时严格要求,使护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三)教师的示范

培养护生的礼仪,应从教师做起,将护士的仪容、仪表礼仪、服饰礼仪与护士的仪表规范展示给护生。要求戴护士帽,头发前不遮眉,后不搭肩,侧不掩耳;护士服应清洁、平整、合身,群摆不长于护士服;不染指甲,不留长指甲。让护生接触护理时就学习护士的规范礼仪,在以后的练习课中不断强化护生规范的仪容、服饰、举止礼仪,以满足护理工作的需要。教师在授课过程和日常与护生的交往中处处以身作则,潜移默化,使护生在礼仪的氛围中接受礼仪教育,由教师用优美的姿态,温柔的语言在教室进行护士的站姿、坐姿、行走、推治疗车、端治疗盘、持病历夹等行为的示范。使护生直接感受到护理教师是礼仪的典范。

(四)护生的语言形象

护理语言美体现在护士和患者交流时,俗话说“良言一句寒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护理语言美是护士素质培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向护生灌输雅致得体的护理语言,有意识地培养护生的语言美。如各项护理操作,不论是用模型进行导尿、鼻饲、吸氧等,还是用真人进行注射、输液等,使用科学、规范的医学术语,耐心地向“患者”解释,以示对“患者”的尊重。护理教师无论是在进行知识传授还是在与护生沟通过程中,都应使用美的语言来感染和影响护生,并要求护生在语言交流中应做到:口齿清晰、礼貌谦虚,称呼得体,表达清晰和富于情感。在护理实践课中,逐渐引导护生掌握护患语言沟通技巧,多用礼貌语言、巧用安抚性语言、学会运用操作解释用语,掌握与患者沟通的艺术性。

二、教学效果

(一)改善个人气质和行为习惯

在基础护理学的课程中,特别是在示教和练习课程中,甚至在日常生活中,受过该项训练的护生,个人气质和行为习惯也都有明显改善,大多数护生在护理操作过程中能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自觉按照礼仪的基本要求去规范、检点言行举止,能从社会流行风中提炼出护士真正的美,追求严谨、进取、朴素、大方、乐观、善良的高尚品质。

(二)护士的礼仪是现代护理学发展的要求

随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推进,对各行各业职业礼仪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护士作为患者生命安危的保护者,人类健康的维护者,其行为举止是护士职业道德的反映,是护士素质修养的体现[2]。在对患者进行护理时,护士的一举一动都影响着患者的情绪,进而也影响其治疗和身心健康的恢复。护士的礼仪对建立新型的护患关系和建设精神文明都具有重要意义,是护生的必修内容。

(三)提高综合素质

通过以上教学活动,能极大地调动护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护生通过规范化的护士礼仪行为训练,不仅得到了自身基本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而且还对护理专业有了新的认识,更加热爱自己将要从事的护理事业,还对护生毕业后的就业面试,竞争上岗作好了最基本的铺垫,不仅为未来的护士培养了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出优美的风度和姿态,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护生综合素质。2007年5月12日在泰安市举办的“职业礼仪表演大赛”中,我校的“护士礼仪表演”获得好成绩,充分展示了新一代护士的精神风貌。

(四)完善自我形象,增强自信心

现代护理专家说:“护理是科学、艺术与爱心的结合”[3],教学过程中,护理的艺术性在于护士通过自身形象表现出专业的独特的美,护士只有对服务对象、对护理本身的领悟、尊重和理解,才能不断地丰富、完善自己,增强了护生对未来所从事护理工作的热情和生活的自信心。

(五)适应了护理教育改革,突出了护理专业培养目标

加强素质教育是21世纪我国各级各类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和时代主题[4]。因此,护理教育应突出专业特色,重视人文知识的传授和礼仪行为的培养,只有把人文学科的教育纳入护理教育的范围,才能促进护生在知、情、意、信、行方面的和谐发展,同时,也只有经过严格的护理礼仪训练,才能使护生在个人形象、容貌、服饰、言谈、举止、礼节等方面表现出良好的修养,使她们学会穿衣戴帽、谦恭有礼、举止优雅、仪态大方,成为名副其实的白衣天使,使培养出来的护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受到社会及用人单位的欢迎[5]。

总之,良好的行为举止要经过训练才能养成,将护士的职业礼仪课纳入我们的护理教学中是我们的尝试。通过反复训练,逐步矫正护生的一些与职业礼仪不符的日常习惯,提高护士整体素质,使护生在今后护理工作中更好地展现自己的形体动作,当代护士只有既掌握了相应的专业知识,又具有一定礼仪修养,才能满足人们对医院护理工作的要求[6]。

参考文献

[1]曹世媛.将护理礼仪贯穿于护生实训教学中[J].现代医药卫生,2005,21(19).

[2]王爱清.浅谈护理教学中的礼仪培训[J].卫生职业教育,2005,23(12).

[3]陈维英.基础护理学.第3版[M].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1999.

[4]高爱国,王东光,林永超.21世纪初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学改革趋势[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0,(4).

篇(2)

学校集体食物中毒近年来时有发生,以发病急、人数多、较集中为特点[1]。2012年5月28日18∶50至次日晨8:00我院接诊一起青岛市某中学在校集体食物中毒的学生共94人,经及时救治及相应处理,中毒学生全部康复。现将救治和护理经验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接诊的94例全部为某中学在校食堂吃午餐的学生,年龄13—15岁,学生平素身体健康,5月28日在校食堂午餐,主菜是红烧茄子、炒玉米粒、鸡肉,主食是米饭。饭后1小时,陆续有学生出现胃部不适、恶心、腹泻等情况,经卫生部门调查分析和检验,中毒食物是米饭,学生食用的米饭为隔夜米饭,学生食物中毒为蜡样芽胞杆菌感染所致。

1.2 临床表现。多数患者以恶心、呕吐、全身无力为主要表现,少数患者出现腹泻,查血常规,90%以上患者白细胞及中性粒比例均升高。其中病情不稳的急诊留观治疗患者10人,症状较重1人,已收入院,其他患者经门诊治疗后,病情好转,回家观察。

2 应急措施

这起学生食物中毒特点,人数多、发病急、较集中。事情发生后,值班的医护人员立即上报市疾控中心、院总值班、感染科主任及护士长,经领导的安排与协调,根据就诊同学的年龄、症状轻重,向急诊和儿科急诊进行分流,以此同时,紧急调消化内科医生多名到肠道门诊坐诊并增加了护理人员,在第一时间内,快速有效地对患者进行了诊治及护理,确保了患者的治疗使得医院在处理突发事件上赢得了时间。

3 急救治疗

3.1 迅速建立留置针静脉通路,由于患者腹泻、呕吐易引起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2],需及时补充葡萄糖氯化钠、维生素C、以及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3.2 对症处理。根据呕吐物的情况对症处理,患者呕吐物为食物残留物时,要进行催吐,以减轻中毒症状,减少变质食物对胃部的刺激,患者呕吐物为水或粘液时,应肌肉注射胃复安,静脉注射胃酸抑制剂等处理。大多数患者经积极补液、抗感染、保护胃黏膜治疗后,患者体温生命体征稳定,体温降至正常,症状缓解,瞩患者回家后进食半流质软食,若有不适及时复诊。

4 护理措施

4.1 测量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作好护理记录。

4.2 协助患者保留粪便、呕吐物的样本,通知市疾控中心进行采样,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4.3 加强巡视。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输液中、输液后的临床反映、了解患者呕吐、腹泻、脱水的症状是否得到改善。

4.4 心理护理。由于本次集体食物中毒发病急、时间短、症状重,且均为学生,年龄偏小,家长及孩子易产生心理恐惧,出现紧张、烦躁不安、焦虑等情绪波动,护士应多向家长及学生进行病情解释,使其了解食物中毒的有关知识,缓解紧张情绪,同时根据患者的需要及病情上的变化,及时的给予护理及心理上的疏导,使患者及家长对医护人员有信任感、安全感,从而能够安静、积极地配合治疗。

5 小结

5.1 近年来学生集体食物中毒时有发生,以发病急、人数多而集中为特点,学校领导、疾控中心及食品监督局应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卫生加强对学校食堂的监督与管理,从根源上杜绝此类事件发生。

5.2 蜡样芽胞杆菌(bacillus cereus)为厌氧革兰阳性粗大芽孢杆菌,常单独、成双或短链状排列,芽胞常位于次极端;芽胞体外抵抗力极强,能在110℃存活1-4天,能分泌强烈的外毒素,依毒素性质分六型A、B、C、D、E、F引起食物中毒者主要是A型、F型。致病食物由于存放较久或加热不足,引起蜡样芽胞杆菌大量繁殖,产生毒素引起中毒[3]。

5.3 进行卫生宣教,使群众了解食物中毒的有关知识,加强卫生意识,不吃隔夜饭,不吃变质食物,注意卫生,出现腹泻应及时到医院就诊,避免症状加重。

5.4 食物中毒多以细菌性食物中毒为主,因此肠道门诊应做好消毒隔离工作,保持环境安静、清洁,医护人员在接触病人前后,注意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参考文献

篇(3)

(一)课堂任务的准备与布置。融入护理与礼仪知识点的教学方式进行课堂教学需要一个前提,就是中职学生已经对于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的相关知识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并且扎实地掌握了与患者的沟通技巧和交往礼仪。这就需要老师先对于护理礼仪的书本知识首先进行讲解,然后再向中职学生布置实际演练的任务。总之中职学生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储备才可以进行实际的课堂演练。由于护理人员会接触到不同的患者,会遇到性格暴躁的人、患有特殊疾病的人等。老师可以依照实际护理工作中的不同的情境与不同类型的患者向中职学生布置课堂演练任务,这样可以使得中职学生可以对自己今后的工作状态有一个初步的认识[1]。总之,在课堂任务演练之前,中职学生需要对护理的相关知识有所掌握,老师也要根据班级中职学生情况进行小组与任务的分配,保障实际任务演练的顺利进行。

(二)实际的任务演练。一般来说,每个小组都会有4~5个人,分别扮演患者、患者家属、医生、护士等。在实际任务演练的过程中老师应该尽量进行真实情况的模拟,例如患者在医院突发疾病、患者不配合治疗、患者家属询问患者病情等这些在实际工作中可能发生的一些场景。同时任务演练的过程中还需要用到一些医疗仪器,这都需要进行实际的操作,这样可以对中职学生所学的知识进行一个实际的检验。除此之外, 由于是课堂的场景模拟,很多中职学生在课堂任务演练的过程中可能不会太在意自己的行为、表现,这就需要中职学生端正思想,将课堂演练当作真正的工作实践,对于自身的一些专业行为,如听诊器的使用、手持病历夹的方式、站姿等都要进行重视,并且要善于从其他小组的观察中学习,这样才可以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严格规范自身行为[2]。在任务演练的同时还要进行影像的录制,使得中职学生可以对自己以及其他小组的表现进行观看,便于课后的交流、学习。

(三)针对录像表现进行课堂评价。实际上,集体进行演练影像的观看无论是对于中职学生还是对于老师来说都十分必要。首先影像资料可以反复观看,老师可以对每一组的表现进行细致的观察,及时发现中职学生在实际演练中存在的问题,这样老师可以根据大家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及时的讲解,有效避免了中?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出现同样的失误,同时还可以将这些影像资料保留作为今后的教学资料。其次对于中职学生来说,有时自己意识不到自己在演练中出现了错误,因此通过观看影像资料可以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并且通过其他小组的评价及时改正自身存在的错误行为。最后,演练影像也是中职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个纪念,具有一定的留念价值。

二、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在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实践效果

(一)锻炼了中职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护理学基础实验的教学实践中,融入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知识点的教学方式可以对中职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有效的锻炼[3]。在学校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就是将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因此在课堂中进行实际护理情境的模拟演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中职学生的实践水平,保障中职学生在今后的护理工作中在面对各类状况时可以有效应对。对于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来说,给中职学生充分的实践锻炼更加有利于中职学生今后的就业,因此在护理学基础实验课堂上进行实景演练和表现分析可以使得中职学生认识到今后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去做才能够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总之,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实践活动提供指导,在学校学习中如果中职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一定的锻炼,有利于在今后的工作中有一个出色的表现。

(二)深化对护理工作的认识。实际上在学校的教育之下,很多中职学生对于护理工作仅仅停留在感情的认识之上,但是应用这种教学方式的应用可以使得中职学生对护理工作形成一个理性的认知,进而深化了中职学生对自己今后所要从事的职业的认识。护理工作的实际情况远要比书本上描述的复杂得多,需要中职学生具备一定的心理准备,因此中职学生对于护理情境进行模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中职学生进一步对护理工作进行了解。只有对职业有一个全面的认知才可以指导中职学生更好地进行职业的选择,很多中职学生对护理工作的认知较为片面,因此情境体验为中职学生走进护理工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有利于中职学生充分了解护理工作的实际工作流程与其所处的工作环境。

篇(4)

二、中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衔接的实施

1.制订基于职业岗位需求的核心课程标准教师深入医院护理一线进行护理实际工作需求的考察,组织相关行业专家召开课程标准研讨会,分析护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与关键技术,从而确定基础医学课程在护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并制定能为后续课程提供基础理论支撑的课程标准。并将与护理实际操作密切联系的相关基础理论知识融入到课程内容之中去。

2.加强基础医学课程教材建设(1)中高职教材衔接,实现教学内容衔接根据护理专业教育的特点,组织专家和学者根据每门基础医学课程的知识结构,科学地设计不同的教学单元,再将不同的教学单元设计成学历层级,明确哪些是高职必修或选修单元,哪些是中职必修或选修单元,然后向不同省市中高职院校进行推广。同时,鼓励教师按照区域医院不同的特点自编校本教材,配合教学计划完成。(2)运用信息技术,积极开发电子化教材与传统纸质教材相比,电子教材具有多种优势。比如可以借助网络及时更新功能,快速掌握基础医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加强中职和高职在教育教学上的信息交流;可以利用网络搜索功能,缩短中职和高职学生获取间接经验的时间,以便将更多的精力用于发现和解决问题上;多媒体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和真实感,将打破时空界限,实现课程的远程教育及在线答疑上。因此,制定一些网络教材或电子教材,可实现教材建设的多元化和立体化,可实现资源的共享,提高教学效率。同时也可以使得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加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要求。

3.改进教学方法,体现中高职基础医学课程教学特色(1)增强基础医学知识的连贯性,体现正常人体活动的统一性和整体性“万丈高楼平地起”,培养高素质实用性人才必须从基础抓起。对于从中职升到高职的学生来说,空洞的理论与抽象的讲解,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为此,我们可用启发式教学法、对比讲解式教学法及讨论式教学法,将正常人体形态学(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与正常人体功能学(生理学与生物化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有机整合在一起,以“有机体”为学习的研究对象,探讨人生生命活动的奥秘,掌握其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及影响因素等。(2)结合临床知识,体现基础理论与临床知识的连贯性加强基础医学理论与操作知识学习的基础上,紧扣临床知识的学习,可收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比如我们可以采用PBL教学法,根据课程内容,老师精心设计问题,并提前告知学生,由学生分组去寻找答案,在授课过程中,老师针对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点评和讲解。在讲解Ⅰ型超敏反应时可提出,为什么在注射青霉素前需做皮试?注射后多长时间观察结果?为什么在注射青霉素后再在医院内观察15~20分钟才能离开等?近年来,我们不断完善和改进PBL教学方法,不仅能将学生的注意力、学习兴趣吸引到学习上,而且学生对知识点理解快,记得牢,深受学生喜欢。(3)加强实验教学,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基础医学的许多知识来自实验观察,通过实验观察、收集数据、分析结果,从而使学生认识生命活动的规律。所以搞好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不经可以了解理论知识的来源,而且可以证明理论知识的真实性,从而全面正确地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对于大多数学生在中职学习期间,很多院校开设的基础医学实验项目及学时较少,有些院校甚至不开设相应基础医学实验,为此我们在正常开展常规实验的同时,新开设自主设计实验。学生分成若干兴趣小组、查找资料、自行设计实验、完成实验,最后讨论打分。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又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4.实行学分制,课程考核全面沟通建立科学、规范的考核制度是课程体系衔接的必要条件。我国大多数中高职院校教育实施的是学年制管理,中职院校的学生学习的部分知识在高职中重复出现,但不能合理地免修,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教学质量不高。采用学分转换制度,使中职院校学生在高职中重复出现的部分知识经过学分转换,成为有效学分,相关课程内容可以免修。因此,采用学分制为通道,可做到中职与高职的课程沟通。中高职院校制定统一各学科的学分标准,不同教学单元及学历层次的学分标准不同,让学科学分在中高职院校中成为相互认可的“护照”,也可作为中职学生进入高职院校的通道。但中职院校对学生学科学分评价要按要求规范操作,做到公平、公正。在学分控制方面,普通高中生源的学生文化基础较中职生好,但专业技能训练项目较中职生差,所以普通高中生源的文化课程学分比重应少于中职生源,而专业课程的学分比重应大于中职生源。在学分管理方面,文化基础达标,专业知识扎实的学生,其学程相对要短,而文化基础和专业基础较差的学生,其学程相对要长。通过学分制管理,能够使文化基础和专业基础不同起点的中、高职学生,在正常的教学过程中实现相应的培养目标,提高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效率。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自身素质(1)加大政策保障力度,完善师资管理制度教师作为立校之本,实行一系列人性化制度,增强教师认同感。完善教师培训、进修制度,提高师资队伍知识能力和学历结构。鼓励青年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提高个人学历层次,积极参与硕士或博士研究生层次学习,并给予相应补贴。每年轮流选派教师参加国家、省教育厅、卫生厅及护理学会举办的培训班,接受新信息,拓宽知识面,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加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建设,建立相应的职称评、聘、考核及收入分配机制。(2)加快“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技能中高职学生不仅要学习基础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还需要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这就要求学院要建设一支专业技术过硬的“双师型”师资队伍。而现在很多教师本身就是从“学校”到“学校”,尤其是从事基础医学课程教学的教师,缺乏实战经验,不了解医院相关技术的进展。职业院校可把教师送到医院对口科室进行短、中期的挂职锻炼,让我们的医学基础专业课教师掌握专业技能,并通过考取相关职业资格技能证书,逐步成为“双师型”教师。同时,还可以直接到医院引进一线专业人才,扩充到“双师型”骨干教师队伍中。

篇(5)

[文章编号]1005-0019(2009)7-0249-01

[摘要]应用“护理工作网站模拟系统”[1]对医嘱处理教学改革进行探讨,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护理文件手工处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护理工作网站模拟系统”在医嘱处理中的运用,使护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医嘱处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有效防范护生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因医嘱处理失误造成医疗差错、事故。

[关键词]多媒体;医嘱处理;护生;教学改革

在人们对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不断增强的今天,“医嘱”这一特殊的医疗文件已在医疗护理工作中显现了它特殊的地位,且越来越被医患双方所重视。而在临床工作中,因护士在抄录过程中错抄、漏抄、字迹潦草等原因引发的医疗纠纷时有发生。为使护生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摆脱这一困境,我系在护理教学中对“医嘱处理”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护理工作网站模拟系统”的使用,可使护生在学校熟练运用多媒体教学法,在手工抄录的基础上,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护理文件处理,可加强护生临床工作的风险意识,培养学生慎独修养。现就具体内容阐述如下:

1护理教学呼唤改革

1.1护理文件做为重要的医疗和法律文件,在护士的日常工作中已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护理文件的书写,不仅可以反映护士的工作态度、业务能力、文字书写能力等综合素质,还可以显示一所医院的管理、诊疗和护理术水平。[2]

1.2随着我国近年来对医疗法律法规的日趋完善和颁布、实施,患者维权意识也在逐渐增强,护理文件作为重要的临床一线资料和法律文件,其书写抄录也更为严格、规范。记录要求及时、准确、完整、简要、清晰。但由于我国护患比例的失调,护士工作量都呈超负荷状态。在完成工作任务时难免出现文字潦草、核对不及时、漏抄等问题,而由于护士在抄录和处理护理文件时因不及时、不准确、不完整,或因笔误、粗心大意导致的失误,在多数医疗纠纷中使得医院处于被动地位。

1.3现代化护理模式要求护理工作人员,对各种护理文件处理工作要从原始的手工抄录和纸张化办工逐渐转变为自动化和无纸张化的工作程序,真正体现“办公护士”在护理工作中的重要性。减少护理人员反复枯燥的抄录工作,减低工作中的压力,让护士利用更多的时间,现身于病房进行护患沟通,对患者真正意义上做到健康指导和健康宣教,充分体现护理工作以人为本和人性化的服务理念。

1.4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护理领域中的应用,使临床护理文件的处理工作不再局限于手工抄录的工作方式,护士站工作系统的运用,大大减少了护士的工作量,也有效减低了差错事故的发生。

1.5大多数高职高专护校对“医嘱处理”的教学方法仍处于文字式的讲授。由于该章节教学内容抽象不易理解,学时少且又临近学期末,护生在对本章节内容学习上常常不够重视,对老师下发的护理文件作业不能够认真阅读分析,处理时马虎,缺乏必要的严肃、严谨性。

1.6护生在临床实习过程中,由于其身份的特殊性,临床护理带教老师会在一定范围内限制护生的工作内容,如不得单独值夜班、不可一人执行护理操作、不允许处理护理文件等。这使实习过程中的护生对护理程序的完整性缺乏必要的认识,对医嘱处理的学习上更易产生疏略或是怯懦情绪,在他们今后的临床护理工作中,会因对护理文件的特殊性而不敢下手,影响工作效率的质量。

2护理教学方法改革在教学中的应用

2.1课堂教学改革:由原来的“我说你听”的教学方法改革为现在的“我做你看、你做我看、我们一起做”的新型教学方式。在护理教学中应用“护理工作网站模拟系统”对医嘱进行处理,使护生掌握医嘱处理方法,了解护理工作站系统的操作流程[3]。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里体会学习的乐趣。

2.1.1我做你看在医嘱处理“电脑化”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随机抽取电子临床医嘱,通过“教师机”对全体学生进行解读,然后在模拟系统中进行分析和处理,护生在“学生机”上对教师的每一项医嘱的处理步骤都可以做到一清二楚、一目了然。

2.1.2你做我看护生可根据教师提供的电子临床医嘱,运用“护理工作站模拟系统”对护理文件的处理进行演练,处理完毕后通过模拟系统予以提交,教师可在“教师机”上对该生提交的文件结果予以点评、指导、答疑。

2.1.3我们一起做学生在练习时可行单机操作,也可分小组讨论式作答,教师巡回辅导,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本堂课末可将学生提交上来的文件随意抽取,并指定1名学生带领大家,一起审核处理后的医嘱是否符合要求,错误的地方为其指正,并说明原因。

2.2与临床零距离接触在学习模拟操作系统医嘱处理的同时,结合临与实际,组织护生进行临床见习,让护生参观医院护理站工作环境,了解护理工作站系统的操作方法,及临床护理人员如何对医嘱进行的录入、核对、提交、查阅等,指导学生进行比对,加深学习印象。

3效果与评价

3.1护生通过设置模拟病人入院―住院―出院(死亡)的整套病历,或在模拟系统上进行交接班的演练,其学习目的更为明确,练习中针对性也更强。

3.2在课堂上通过“看、做、学”,护生可熟练地在电脑上对护理文件进行处理、审核、校对、提交,并能按要求模拟各种数据的产生,如体温单、护理文件记录单、重症护理记录单和病室报告等。对护理文件处理的感受更具连续性、完整性、真实性。

篇(6)

关键词 内科护理;教学方法;护理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9.060

内科护理是护理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临床课程,该课程的任务不仅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知识,而且要熟练运用所学的知识,提高分析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以传统讲授法为主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不能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以团队为基础的教学(team-based learning,TBL)是2002年美国教育学家Michaelsen 在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的基础上改革创新,是一种有助于促进学习者团队协作精神的新型成人教学模式[1]。该教学模式较好地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及团结协作的能力,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医学院校中广泛应用[2-3],并已得到认可。笔者将TBL教学法应用于《内科护理》教学中。现将其应用及体会报道如下。

1研究对象

选取我校2011级护理专业8个班共24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女生235名,男生5名,均为全国高考统招生,学制3年。我校将《内科护理》课程安排在大二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TBL教学法应用于大二第一学期《内科护理》部分章节(以“上消化道大量出血病人的护理”章节为例)。

2教学实施

2.1组建小组TBL教学方法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实施,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内部分组,每班分为5组,每组5~7人。分组时根据学生上一学期的成绩和平时表现,将好、中、差的学生分到各组中,并选出一名组长负责组织和协调组内的合作学习及最后的考评工作,组建小组的总体要求是组内差异,组间无差异。

2.2确定教学要点,并将要点提前1周发给学生提前1周将教学资料发给学生,并明确教学目的和要求,同时告知学生课上将进行个人和小组测试。学生根据教学要点进行课前自学及小组讨论。

2.3个人测试(约15 min)“上消化道大量出血病人的护理”共3个学时,120 min。开课后先进行个人测试,时间10 min。试题相对简单,主要为基本概念、基本结构及重点问题,目的在于考察学生的预习效果。测试结束,由老师给出标准答案并解释(5 min),个人相互交换评分。

2.4小组测试(约25 min)在个人测试结束后立即进行小组测试,时间约15 min。题目形式结合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主要以病例分析为主的选择题,难度较前有大幅度的提升。小组成员间可以进行讨论,但不能翻阅参考资料,最后确定答案。测试结束,老师给出标准答案,利用10 min时间进行组间互换评分,同时对有疑问的地方进行组间的辩论。

2.5病例讨论(约50 min)病例讨论主要是考察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病例与本次课密切相关,在1周前已经布置给学生,要求每组学生课前对所有病例都要进行讨论。课堂上每组随机抽取病例中的一个,小组选择1名代表进行总结陈述小组观点,本小组其他成员可以适时进行补充,持有异议的其他小组可以采取辩论的方式说服对方,仍有疑惑的问题,教师启发学生,让学生共同探讨,寻找答案。在病例讨论过程中,各小组回答问题的踊跃程度和正确性将作为学生课堂表现的评价标准。

2.6教师分析、总结(约30 min)对所讲疾病进行简单系统的讲解,特别是一些重点和难点,同时结合所给病例及所附的问题给予分析、解答,针对讨论过程中没有明确结论或有分歧的问题给予解释。

2.7教学评价TBL教学的评价系统由4部分组成,即个人测试成绩(20%)、团队测试成绩(30%)、团队课堂表现(30%)和个人对团队的贡献(20%)。个人测试成绩和团队测试成绩在每次测试结束后直接打分,团队课堂表现由教师和团队组长在课堂结束时根据该团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的踊跃程度,回答问题的正确性给予评分,个人对团队的贡献由小组组长评分,组内成员监督。评分标准:学习积极主动性、参加团队会议出勤率、对团队讨论作出正面贡献、鼓励成员积极建言、与同伴关系融洽[4]。每项内容设定“好、较好、一般、差”4个等级,分别赋予值为4,3,2,1分。所有成绩在课堂当场打出。TBL所有课的总成绩占学生期末成绩的20%。

3教学效果

3个学时TBL教学结束后,利用自制的问卷调查表对学生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TBL教学法的认同度调查、TBL教学反馈及开放性问题。问卷由研究者亲自发放,当场回收,共发放问卷240份,回收240份,剔除漏项、错填问卷后,有效问卷237份。

3.1学生对TBL教学法的认同度调查结果表明,有86.07%的学生认为TBL教学法优于传统教学法,有88.61%的学生支持TBL教学法,这与国内许多学者的调查结果相一致[4-5]。学生认为TBL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87.34%),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85.65%),增强团队协作意识(91.14%),在教学过程中提高了分析、运用知识的能力(93.25%),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90.72%),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3.2TBL教学法的反馈调查结果显示,有77.22%的学生表现出对TBL教学法不适应,76.80%的学生认为该教学法不易抓住重点,51.48%的学生认为传统的教学时间不适合TBL教学。通过开放式问题笔者也了解到:学生课前预习花费的时间较多,课堂测试和病例讨论的压力有点大,课堂时间太紧张,老师讲解的也不够透彻。

4讨论

4.1借鉴TBL教法学,提高教学效果TBL教学法是在PBL基础上改革创新并逐渐兴起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它通过不同形式,实现了学生主动学习、讨论式学习和互学互教的拓展性学习,一定程度上弥补了PBL教学法和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法的不足。但不是所有的内容和所有的学生都适合TBL教学法。笔者所面对的是大专院校的学生,其综合素质相对于本科院校的学生来说较弱,对于一些理论性强、难以理解的知识,采用传统的讲授法可能更合适,而对于比较浅显易懂的知识,或者在一定知识积累的前提下,则可以采用TBL教学法,以利于学生思考和发挥。因此在《内科护理》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授课内容,综合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而达到最好的授课效果。

4.2授课章节的选择非常重要笔者经过一学期的TBL教学尝试和探索,深刻体会到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参与TBL教学法章节的选择非常重要,包括内容的选择和上课时间点的选择。应用TBL教学的前提是需要学生对知识有一定的积累,因此在时间点的选择上最好放在系统结束,内容的选择上尽可能与前面所学的内容有所交叉,如消化系统可以选取“上消化道大量出血病人的护理”作为TBL教学内容,因为该章节与前面的内容“消化性溃疡病人的护理”和“肝硬化病人的护理”有部分交叉,这几种疾病都会引起上消化道出血,但出血的原因是不一样的,处理方法也不一样。只有以之前的疾病作铺垫,学生们才能从多角度、多层面去思考问题,在思考的同时既学到了新知识,又对之前的内容进行了复习和强化。

4.3TBL教学法中存在的问题TBL教学法在我国高等院校尚处于初期探索阶段,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去探索和思考。

4.3.1学生的适应性问题有超过3/4的学生表示不是很适应这种教学模式,感觉学习压力很大。这可能和我国传统的教育方式有关,学生由以往的“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需要有一个过程。作为研究者,可以采取适当的措施帮助学生尽快适应该教学模式,如讲课前为学生提供更为详细的参考资料,明确需要掌握的内容,让学生更加有目的的学习。也可以建议学生前期分工合作,后期大家一起讨论和总结,以利于节约课前的时间。对学生的发言,更多的给予肯定和表扬,逐步建立学生的自信心。

4.3.2团队建设的问题TBL教学以建立小组为开始,在大家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的过程中,他们彼此信任,彼此合作,从而成为了团队。如果一开始分组不合理,势必会影响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降低教学效果。因此,研究者在分组的过程中,在不影响原则的前提下,尽量安排同一寝室或者临近寝室的学生在一组,如果成员之间关系不融洽,也尽量避免安排在一组,以免影响团队的凝聚力。

4.3.3教学评价问题TBL教学评价包括4部分内容,其中个人对团队的贡献由小组组长评分,组内成员监督,实际操作过程中,尽管有的学生积极主动,有的学生基本不参与小组讨论学习,笔者发现学生的这一部分成绩非常接近,经了解很多学生碍于面子,不好意思按实际情况打分。因此,如何客观、公正地评价每一个学生还值得进一步探究。教师在TBL教学过程中如何在短时间内将重点和难点讲透讲清楚,如何与学生密切的配合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也待在以后的实践中不断的研究和完善。

综上所述,TBL教学在《内科护理》教学过程的初步应用效果良好,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真实评价护生的能力,避免了考试成绩的偶然性。但在教学过程中需及时处理和完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适应新的教学模式,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Michaelsen Larry K,Sweet Michael,Parmel Dean X.Team-Based Learning:Small Croup Learning′s Next Big Step[M].New York:John Wiley & Sons Inc,2009:1-99.

[2]Zgheib NK,Simaan JA,Sabra R.Using team-based learning to teach pharmacology to second year medical students improves student performance[J].Med Teach,2010,32(2):130-135.

[3]Vasan NS,DeFouw DO,Compton S.Team-based learning in anatomy:an efficient,effective,and economical strategy[J].Anat sci Educ,2011,4(6):333-339.

[4]钱荣,苏琳,叶红,等.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 中华护理杂志,2011,46(2):147-149.

篇(7)

为了适应中医护理专业的现代化人才培养需要,湖南中医药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对中医护理专业《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了重新修订,总课时从64课时调整到了48课时,同时为了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提高其操作水平,实验课时从时调整到了12学时,因此,课堂教学内容也就相应地进行精简和调整,教学方法也应同步改进。卢芳国等曾经从中医院校护理专业的生源特点与专业层次上对“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的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从明确课程定位、加强教材建设、改进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了护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1]李珊等从护理专业的特殊性出发调整教学内容,根据授课内容调整教学方法等方面,探索了“免疫学基础和病原生物学”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2]

但目前缺少针对中医护理专业“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修改后的教学大纲的教学改革具体措施,本文就从这点出发,探索中医护理专业“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教学方案具体设计,以期对中医护理专业教学改革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一、浓缩理论课教学内容,精简知识点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经重新修订后,总课时调整到48课时,其中实验课增加到12课时,理论课36课时,在这相对有限的学时内,要学完本门课程的从免疫学到病原微生物学再到寄生虫学的三大部分内容,任务量很大,因此课时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更要适当精简,这就要求高校在教材选购、教学章节安排、每章节课时具体安排、知识点讲解详略上做好精细的规划。

1.理论教材选购

针对中医护理专业特点,选择内容精简但能基本覆盖主要知识点的教材版本。老师只讲解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和重点知识,即大纲中明确要求必须掌握的知识点和部分与临床结合紧密的知识点,剩下的大纲中只要求熟悉的和了解的内容留给学生自学,并把部分自学内容纳入学生年终考核的一部分。在理论教材的选购上,比如王易、袁嘉丽主编的《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2012年8月第三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范虹、卢芳国主编的《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2003年8月第一版,科学出版社)等版本的理论教材内容既全面又较精简,可作为选择参考,合适的教材选购是搞好理论教学的第一步。

2.理论教学章节学时与内容调整

在教学过程中,要对这门课程的全部章节的教学学时进行整体合理的安排,哪些章节要重点讲解,哪些章节要简略,哪些章节留给学生自学,都要有完整详细的规划。我们考虑:免疫学部分安排12个课时,每次3学时,共4次课,老师分四次分别选讲免疫学基本概念与免疫细胞激活物、免疫分子、免疫细胞和免疫应答四部分内容,免疫学应用留给学生自学并在实验课时结合操作讲解。病原生物学部分安排21学时,每次3学时,共7次课,第一次课主要讲解病原微生物的基本概念、人体微生态系、正常微生物群与机会性感染、感染的影响因素、消毒与灭菌等基础知识。第二次课主要讲解细菌的形态与结构、染色鉴别方法、细菌的人工培养、细菌感染机制与临床表现、细菌的传播方式等方面的知识。第三次和第四次课主要讲解一些重要的致病细菌,包括化脓性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肠道杆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放线菌等比较常引起人体健康危害的细菌,衣原体、支原体、螺旋体、放线菌等内容留给学生自学。讲解内容包括病原菌的生物学性状、传染源与传播方式、临床表现、检测与防治等知识,病原菌致病机制等内容留给学生自学。第五次课主要讲解病毒总论部分,知识点包括病毒的基本形态与结构、病毒的类型、病毒的培养、病毒感染的类型与传播方式等。第六次课具体讲解几种常见的病毒,包括流感病毒、疱疹病毒、乙肝病毒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同样主要介绍它们的生物学性状、传染源与传播方式、临床表现、检测与防治这四部分内容,其他的致病病毒留给学生自学。第七次简要介绍真菌病害知识,包括真菌形态以及浅表感染真菌(几种常见藓类)和两种深部感染真菌(白假丝酵母菌和新生隐球菌),其他内容留给学生自学。寄生虫学部分安排3个课时,共1次课,老师讲解寄生虫的基本概念、流行与危害,并讲解医学蠕虫中的似蚓蛔线虫和日本血吸虫,它们的形态、结构、生活史与致病性,其他的寄生虫留给学生自学。

通过这样安排,在有限的时间里,老师基本讲解了本门课程的重要基础知识,通过老师讲授使学生掌握了主要的知识点,学生通过自学熟悉与了解了剩下的知识点并扩充知识面。这样既完成了本门课程的学习,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并且使学生的学习充满灵活主动性,为其他医学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实验课教学改革

1.实验教材选择

实验课改革后扩充为12课时,每次3学时,共4次实验课。实验教材可选择与理论教材配套的教材,如伍参荣、卢芳国主编的《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实验教程》教材(2014年1月第一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罗晶、关洪全主编的《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实验》教材(2012年6月第一版,人民卫生出版社)等版本的教材比较合适。

2.实验内容教学改革

实验课时调整后,第一次实验安排免疫学实验与细菌学的革兰染色实验,学生主要操作免疫学凝集反应、沉淀反应和细菌学革兰染色实验,老师给学生示教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巨噬细胞吞噬实验等免疫学实验内容。第二次实验课,安排细菌总论实验,学生主要操作细菌分布(人体皮肤、咽喉部、空气中等)、细菌基础培养基的制备、高压灭菌锅的操作使用和药敏实验,老师介绍细菌培养基组成、常用消毒灭菌方法和细菌的生理生化特性等实验内容,这些实验相对于护理专业学生来说很重要,许多院校也把它列为护理专业主要操作实验之一[3]。第三次安排细菌各论实验,内容主要包括化脓性球菌和肠道杆菌,学生操作化脓性球菌的划线培养、分离鉴定操作,肠道致病菌的血清学鉴定(肥达氏反应)实验,老师讲解示教化脓性球菌菌落特征及血清学鉴定方法、肠道杆菌菌落特征及生化鉴定方法等内容。第四次安排病毒学实验和真菌与寄生虫学实验,学生做流感病毒的血凝实验,老师展示讲解常见致病真菌的菌落特征标本、常见寄生虫卵标本,最后学生参观学校寄生虫标本馆观察人体常见寄生虫大型标本。通过实验教学内容改革,让学生在比较有限的时间里掌握病原生物学基本实验操作,提高了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并加深了其对于理论课内容的理解,特别是培养了学生无菌操作意识、药敏反应常识和处理最常见的病原菌感染的能力。

三、知识点精简后的教学安排

中医护理专业“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课时缩减、知识点精简后,在有限的时间里,学生要完成本门课程免疫学基础、医学微生物学和人体寄生虫学三大部分内容的学习,老师只能讲解课程中的最基础和最重要的内容,学生自学其余内容,这样安排、使护理专业学生既可以了解本门课程基本知识构架,又可以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又给予了学生极大的学习自,使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和护理专业特点进行针对性和选择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习思路。并且从大学阶段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素质的角度讲,对这门课程中不常见的微生物、寄生虫等内容,只有精简和留给学生自学以后,才能在时间、精力和资源上保证其他专业课程以及与护理学特点有关的心理、人文等知识的学习[4],最终使培养出来的中医护理专业学生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卢芳国,伍参荣,陈 燕,等.中医院校护理专业《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的教学现状与改革思路[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08).

[2]李 珊,卢芳国.护理专业《免疫学基础和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改革尝试[J].中医药导报,2009(04).

[3]谢国武.护理专业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学改革尝试[J].卫生职业教育,2007(05).

篇(8)

[中图分类号] R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5(c)-0167-03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是1969年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McMaster首创,以临床典型案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共同思考的小组讨论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带着好奇与疑问去学习,要求学生运用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去分析、判断案例中提出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4],为了适应医学教育改革的需要,加之皮肤性病疾病种类繁多,操作技能专科性强,风险高,内容多,课时少,笔者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以下简称“我院”)2009级护理专科生皮肤疾病护理课程中的部分内容多、难度大的章节,如技能操作中的皮肤冷冻、激光、高频电、局部封闭治疗、化学剥脱术、痤疮倒膜术和湿疹、银屑病患者的护理采用以问题为基础教学法尝试。对药疹、荨麻疹、接触性皮炎、神经性皮炎、真菌性皮肤病、腋臭术前术后的护理、皮肤科外用药物治疗的护理、性传播疾病患者的护理采用传统教学法,现报道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在我院就读的2009级护理专业专科学生,共57人,学生按每6~10人划分为1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为1个讨论学习单位,设组长1名。

1.2 方法

传统的教学法,基本上是教师先讲解,学生以听为主,然后教师总结;问题教学法是通过案例引出问题,让学生先对问题进行思考,所提出的问题可以是要介绍的概念、方法适用的情形,也可以是某方法的应用步骤或应用方法时的注意事项,让学生结合案例给出自己的看法和解决思路,教师适当加以引导和启发,通过设置与学习相关的任务或问题,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主动的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分三个阶段完成,具体方法是第一阶段根据实纲的要求每一章节选择2、3个病例,配合图片、幻灯片,让抽象的理论形象化,每个病例设计2~4个问题,目的是形成一种探究的气氛,让学习者在探究与合作的过程中尝试解决真实性问题,如案例1:患者,男,32岁,双足底数个黄豆大小扁平丘疹,表面粗糙不平,疼痛明显,诊断为跖疣,需要进行冷冻治疗。①冷冻治疗的机制和具体的操作方法;②适应证和注意事项有哪些;③术后家庭护理有哪些。案例2:患者,女,40岁,颈部数个灰褐色米粒大小细长突起物,诊断为丝状疣,需要进行高频电烧灼治疗。①高频电烧灼治疗的机制和操作方法;②术后如何护理;③有哪些不良反应,如何处理并发症;④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治疗此病,高频电烧灼还可以治疗哪些疾病。案例3:患者,男,25岁,胸骨区有数个大小不等坚硬的瘢痕疙瘩,需要进行局部封闭治疗。①治疗的机制和操作方法; ②治疗原则和注意事项是什么; ③还有哪些治疗方法。案例4:青年男性,26岁,近一年来全身尤其是膝前肘后、腰骶部对称性片状红斑,边界清楚,表面覆有银白色鳞屑、瘙痒,特别是饮酒后加重。①他患的是什么病,皮损有什么特点;②它的病因是什么,应与哪些病相鉴别;③治疗原则是什么;④存在的护理问题和护理措施有哪些。教师提前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围绕该病例及相关问题通过教材、图书馆、互联网、数据库等方式查阅资料,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来解决讨论中问题,讨论地点设在在临床教室内,讨论后组员轮流发言,形成各自小组的观点,并选出一个发言者和一个记录者准备在课上阐述自己的观点。第二阶段是在第一阶段讨论完成后课上同学们带着各自的信息和答案参与讨论,将所查资料、信息等进行交流、补充、共享,各组学生代表阐述各自观点,再由其他同学进行补充,教师适当引导讨论方向并参与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指导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出现不同观点或者进行辩论时,可对积极的方面给予肯定,教师不直接表明自己的观点,而是根据讨论内容的方向和深度加以正确的引导,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案例教学的效果,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学生再提出自己所要研究的问题,其间教师向学生提问,学生也向教师提问,通过课上讨论学习保证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达到一定的深度,然后发放第三阶段需要讨论的更进一层的问题。如:①目前研究表明它属于什么样的疾病;②怎样对该患者进行健康教育;③目前治疗有什么新进展。第三阶段是最后由教师对一些共同性的问题和争议大的疑难问题进行详细分析,总结归纳本课程的重点难点,同时对各组的发言进行点评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和补充。理想状态下三个阶段结束时所有的实习目标都应该完成。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理论测试

课后采用章节理论测试,对以问题为基础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章节的半期和期末理论考试成绩进行了综合分析比较,题型为题库中的客观题和案例分析题,100分为满分,结果以问题为基础教学法半期理论考试成绩和期末理论考试成绩均优于传统教学法(P < 0.05)。见表1。

2.2 教学评价调查

对教学评价进行问卷调查,问卷调查采用自制调查表,备注栏可写明不满意原因,对57名学生发放问卷,进行匿名式问卷调查,当场回收,回收率为100%,有效率为100%;以问题为基础教学法组对教学满意率为86.7%,显著高于传统教学组(63.0%)。问题为基础教学法组有2名(6.7%)学员不满意,主要原因在于答案缺乏标准,对教学方法适应有一定困难;传统教学组有8名(29.6%)不满意,主要原因为填鸭式教学方法不能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较为被动,不能较好的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应变能力。见表2。

2.3 学习效果自我评价

对57名学生进行自我评价,80.1%的同学认为以问题为基础教学法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6.6%认为不能;86.8%认为能提高分析问题和创新能力,4.3%认为不能;81.0%认为通过共同谋求解决问题,师生关系融洽;83.4%认为能搜集有效资源、增强时间、信息管理;84.4%能提高自学和语言表达能力;90.4%情境能引发挑战性的讨论、活跃课堂气氛,91.2%拓展知识的广度和深度,82.65%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讨论

3.1 以问题为基础教学法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认识兴趣,兴趣是由学习过程本身和知识内容的特点引起的,对自己希望看到或喜欢看的,就有兴趣并能较好的理解和记忆[1]。 病例讨论教学模式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 学生的思维经过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减轻了接受抽象概念和方法的难度,加深了对书本内容的理解,对提高教学效果大有帮助。从“要我学”到“我要学”这种由求知欲而产生的学习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发展学生评判性思维方式和提高临床思维能力,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篇(9)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无定法,往往在一节课中,各种教学方法可以灵活、交叉和综合运用,未必自始至终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互动式讨论型课堂教学亦是如此,穿插运用讲授法、情景法、研讨法、问题法、案例法以及辅导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法。也有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如问题讨论式、布置小课题作业、合作辩论式和学生讲课式等。我们通过在中医学基础教学中运用该方法,发现其优势和劣势如下:

1互动式讨论性教学方式在中医学基础中的优势

中医学基础是中医学的基础课程,具有极其丰富的理论,它从基本原理中抽象出一般的思维方式并对其进行与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哲学原理的整合。课程中很多知识点,都会涉及诸多学科内容。课程开设在大一阶段,而大一的学生从未接触过中医学文化的有关知识,对于中医学文化既缺乏文化背景基础I又缺少丰富的生活经验。尤其是学习到阴阳五行、精气学说等章节时,感觉抽象、模糊、深奥难懂。如果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不经过学生自己的思维激荡,就存在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感觉乏味、缺乏对中医学基础内容的体会和认识。

而在中医学基础中采用互动式教学,比如课堂提问引起互动,可以设问:精气的含义是什么?由于学生们对自然界的气体都有一定的思维深度,又往往能联系身边的实际,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发起学生思考的兴趣。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回答,将会给后面进行更深入的探讨打下良好的基础。再如,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适当地提出带有创新性的穿插提问,这也是一种良好的互动讨论方式。在提出“如何理解肝木克土”这一问题时,同学们就会联系实际从不同方面进行讨论,除了强调的内容外,还增加了不少自己的观点。这种教学方式改变了教师“以讲为主,以讲居先”的格局,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了学生自学能力和探索精神的培养和锻炼,提高了学生学习运用中医基础理论的辩证思维能力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互动式讨论性教学方式在中医学基础课程中的弊端

(1)在互动式讨论性教学法运用中,学生的知识结构点必须在原有的一些相关知识的基础之上,围绕主题展开教学双方互动,但学生所提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具有不可控制性,使组织难度加大;(2)大一学生缺少活动经验,思路不够开阔,容易在选题上出现从众的现象,需要老师给予的指导和帮助,但不可包办代替,这样往往会影响教学进程,归纳互动问题,要求教师必须充分备课。(3)精选案例式互动虽然直观具体,生动形象,环环相扣,但缺点是理论性学习不够系统深刻,典型个案选择难度较大,课堂知识讨论性教学法量较小。(4)多维思辨式互动,能够使课堂气氛热烈,分析问题深刻,自由度较大,但要求教师必须充分掌握学生的基础知识和理论水平,并对新情况、新问题、新思路具有较高的分析把握能力。(5)为了更深入地认识和理解一个理论问题,学生事前也要査阅很多资料,需要学校图书馆和学院专业资料室的帮助才能完成。因此,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学习的图书资料、教学手段设备等等是必不可少的。

3建议

篇(10)

护理学是一门技能型的应用学科,实训教学在护理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既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又是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还是与临床紧密联系的纽带。在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护理学基础》是护理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同样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通过实训教学,培养学生的中医基本护理操作技能,为进入临床提供优质护理服务奠定基础。PDCA循环是一种全面质量管理的科学程序,它代表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这是一个循环改进过程,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PDCA理论就是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并制定改进措施。近几年来随着中医特色护理的不断开展,中医护理技能在临床上应用较为普及[1],为进一步与临床开展的中医护理技术相结合,提高中医护理学基础实训技能的教学质量,我们将PDCA循环管理模式运用于2013级护理学专业的《中医护理学基础》实训教学中,推动了实训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

1研究方法

1.1计划阶段(P)

作为PDCA循环的起始阶段,首先要针对《中医护理学基础》目前实训教学的情况,组织教师对教学大纲进行讨论,并根据中医护理实训技能在临床实施的情况,了解其实际需求,同时结合学生存在的问题及实训教学条件等因素制定教学计划,确定实训教学内容、教师、授课方式,制定《中医护理学基础常用技术操作评分标准》、见习和实纲,使师生明确实训教学的目的、方法、内容、重点和难点等,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结合各项实训内容的课时数、难易程度等,进行有针对性、层次性的教学,以此提高学生实训技能,使技能教学管理质量循序渐进,初步形成《中医护理学基础》实训技能教学管理工作的循环体系。

1.2实施阶段(D)

1.2.1课堂教学要求学生在示教课及实训课前都要对学习内容进行预习,课后均要进行复习、总结,即“两预”“两复”。示教课前通过预习,使学生对示教内容有一定认识,教师在示教课上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进行演示,引导学生逐步熟悉相关知识点、重点及难点,课后学生对示教内容进行记忆,探究不解之处。实训课前,在复习示教课内容的基础上,熟悉实训相关内容,进行自我练习、组内练习,教师可通过对学生实训情况的观察,发现学生的问题,对待共性问题,集中解决;对待个性问题,逐一解决;还可将临床病例引入教学,并鼓励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小组两人分饰“护士”“病人”,培养有效的沟通技巧,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训知识紧密结合,使实训不仅仅停留在表浅的认识和机械性的模仿上。课后,学生对实训练习情况进行总结,撰写实训报告。1.2.2课外练习强调“三练”,指的是“开放练”“见习练”“实习练”。课堂教学的学时数相对较少,课外开放能有效地弥补这一不足,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培养个人的弱项环节,逐步掌握规律,进而使自己的动手能力得到提高。我们应用“以学生为主,实训教师为辅”的团队管理模式[2],对实训室进行开放管理,学生在开放练中总结经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管理能力和责任感,增强了团队协作精神。每学期组织两次课间见习,观察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运用的情况,如运用中药保留灌肠法对肠炎患者进行治疗,运用耳穴埋豆技术减轻失眠患者的失眠症状,运用中药熏洗法治疗皮肤病患者,加深同学们对中医护理技能的直观认识,并可与学习阶段存在的问题相对照,发现问题、找出不足之处并剖析原因,提高学习质量,为后期临床实习奠定基础。在临床实习阶段,通过将已掌握的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与临床病例相结合,运用中医护理理论对患者进行辨证施护,在实际操作中学会与患者进行沟通,并懂得尊重、同情、关怀患者,能为患者提供有效、安全的护理服务,既培养了学生的职业情感,又有利于完成护士职业角色的转换。

1.3检查阶段(C)

1.3.1课堂反演示通过在实训课上轮流抽取学生进行实训项目的反演示,结束后采取学生自行评价、实训室成员相互评价及教师总评三种方式结合评价,以反映学生对实训技能的掌握程度,并进行及时有效的、针对性强的纠正和弥补。1.3.2实训技能竞赛每个实训项目结束后,进行实训技能竞赛,按照实训分组(2人一组),几个小组同时进行当次实训项目的考核,结合学生的实训报告进行批阅,记录为日常成绩。1.3.3期末考试每学期课程结束后,进行实训技能考核,由学生抽取不同病例的考签,辨证,口述操作目的、穴位定位、穴位疗效,最后进行具体操作考核。1.3.4调查问卷期末考试后,发放调查问卷,从辨证施护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及沟通协调能力四个方面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共计12个条目,每个条目按照四个等级分别赋值4分、3分、2分、1分。

1.4处理阶段(A)

1.4.1课堂纠正学生实训课上的问题通过反演示呈现出来后,教师可立即针对问题予以指导,将容易出错的地方详细指出,使共性及个性问题得以及时解决。1.4.2阶段小结每次实训课、实训竞赛或每个学期完成实训课程完成之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均进行认真分析,对实训技能完成质量高或完成步骤优的学生给予表扬,同时指出完成质量低或步骤完成不佳的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归纳,避免再次出现类似的问题;对学生的实训报告进行详细认真地批阅,鼓励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及时有效地反馈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及时总结分析和调整,不断完善,以提高中医护理学基础实训课的教学质量。

2结果与分析

2013级护理学专业学生59人,课程结束时考核理论成绩86.75±8.55分,实训技能成绩87.73±9.60分。问卷评分结果辨证施护能力9.80±1.58分,知识运用能力10.01±1.63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9.68±1.70分,沟通协调能力9.42±1.49分。与往届比较学生的理论及实训技能成绩均有显著提升,新的教学管理模式利于学生各项综合能力的培养,尤其利于学生辨证施护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及沟通协调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感觉到教学更加充实,学到更多实用的东西。

3体会

3.1PDCA循环法能有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在实训教学工作中,不断增加的责任及与时俱进的挑战在循环体系中逐步产生,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也得以促进,更激发了不断学习新知识、理论、技能,吸收新思想、新教学方法的热情,进而提升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本次研究表明,PDCA循环法使学生辨证施护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及沟通协调能力均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它通过定期进行总结反馈,及时有效的效果评定,教学方法的循序改进,使教学质量持续提高,为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PDCA循环法呈现的是阶梯式的渐进方式,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学习成效得以提高,进而推进实训成绩的稳步上升。由结果可知学生的理论及实训考试成绩均得到了显著的提高,这与邓璐璐等[3-4]的研究结果一致。实训教学使教学不仅仅停留在“教”与“学”,而是在真实的操作环境中体会专业理论知识的运用,通过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与教师进行沟通交流,感受学习的乐趣,认识中医护理技能并自主地学习,逐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将临床病案引入实训教学,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学习,在体会护患双重角色时,既掌握了中医护理实训技能,又深刻体会到护理工作的真谛,有效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将实训技能竞赛引入实训教学,在锻炼思维能力、提高动手能力、增加学习的趣味性的同时,达到提高学习成效的目的。

3.2PDCA循环能促进校内外实训教学活动的有机结合,使管理行为规范化,提升教学工作效率

在实训教学过程中,明确教学目标,制订与教学实际情况相吻合的教学计划,在实施阶段贯穿教师、学生、学校和医院环节,进行反复自查、自省和互查循环,不断发现问题,继而制订新的教学计划,推进护理技能教学工作,大环套小环,环环相扣,形成互助、促进的整体[5],实现学校学习和临床见习、实习有机结合。在PDCA循环模式下,师生都能准确把握每个教学环节,做到有的放矢。总之,《中医护理学基础》作为高等中医院校护理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实训教学是其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动手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每一位教师都应在实训教学中不断探索提高学生中医护理实训技能水平的途径和方法,培育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基础扎实的中医护理专业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周幼文.PDCA循环在护士中医护理技能操作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急症,2009,18(4):670-671.

[2]张歆,陈群,许瑛,等.开放式护理实训室的团队管理模式初探[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7(2):131-132.

[3]邓璐璐,范福玲,刘少鹏.PDCA循环法在《内科护理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5,29(1):100-101.

上一篇: 跨境物流行业研究 下一篇: 小资本投资项目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