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1 17:22:0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高中数学课本学习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1当前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评析
尽管教改已经开展了多年,且每年都会有新的主题,然而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仿佛是在教改的门外,并不是那么受重视。一方面,是因为其与高考关系不密切,其会考分数并不能对学生的高考成绩产生什么作用;另一方面,高考也没有相关的考试要求,学生可学可不学。现实造成了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成为了影子学科,为了会考,会出现在课程表上,也可能会出现在各种计划中等等,然而,相对于教改的春风,仿佛是可望不可及。由此也就决定了其当前的尴尬课堂教学模式。
1.1超越学生小学、初中的学习基础
尽管从小学开始就已经要求开设信息技术课,然而,由于各学校的硬件与师资的差异,使得学生的基础极为不平衡。再者,加上学生家庭条件的差别,特别是那些家庭条件困难的学生,电脑对于他们是一种奢想。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而言,由于中考、高考的主流考核方向不变,最终导致了家长、学校都在有意地去忽略信息技术的教育。上述问题,综合起来造成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较差,使得学生在高中学习中非常吃力,甚或早就泯灭了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但是,高中信息技术的课程的编排上,基本上都是以小学起点开始的,这种超越学生基础实际的教材,也不能适应学生的学习需要,只能造成拔苗助长式的学习兴趣伤害。最终,教师面对学生与教材没有办法教,学生看着教材与计算机没有兴趣学。
1.2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由于学生基础差的原因,教师必须把相关的基础知识给学生补上来,才能继续下一步的教学工作。这样教师只能靠填鸭式的讲授,本来就是枯燥的内容,加上学生逆反的教学方式,其效果只能适得其反。一是,学生掌握的上网、聊天等技术,并不是教学内容,教师也不允许学生运用学校的电脑上网进行学习以外的活动,让学生很是烦躁。二是,教师讲解的内容,一方面与高考内容无关,另一方面与他们平时需要运用的技术关联不大,让学生也无心学习。这种情况下,教师尽管付出很多,但是收效甚微。
1.3教学效果差
学生基础差,学习积极性低,其自然的结果就是教学效果差。信息技术课程,尽管在学生毕业时的综合评定中也是其中的一项,但是,由于其考核的严格性、公正性、公开性等,并不像高考那样,使得其具有人为操作的空间,只要学生的其他学科的文化课成绩可以,教师也会根据需要网开一面,根据学生升学的需要对学生展开评定。这种自降身价的考核过程与结果,也形成了恶性循环。第一,使得学生不好好学习,认为就是学差了也无所谓。第二,在其他学科教师的眼里更加忽视,他们为了学生的文化课学习甚至可以占用信息技术课的时间。第三,家长也不支持把更多的时间花到这样的学科上,特别是家长担心孩子学会了计算机技术去上网,更是雪上加霜。
2高中信息技术学本课堂实施意义探析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出台,“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在立足原来教学模式与一些名校教改经验的基础上,被相关地学者、专家与一线教师提升为“学本教育”,把学本课堂的创设作为“以人为本”的主要载体,即通过“以学生为本,学生的学习为本,及其主体性学习为本,会学为本,自为之学为本,学习能力为本”的课堂教学,培养自学、会学,具有学习力与发展力的学生。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人文性与科学性并举的课程,也要积极地开展学本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培养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学习力与发展力,把信息素养真正培养起来。
2.1突出学生自学会学
由于网络的普及,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还是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如果教学从学生喜欢的上网,网上制作,信息的接收与传输等方面入手,则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起。尽管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薄弱,学生也会为了个人的各种需要积极投入学习。所以,教师要在每节课前给学生布置任务,用任务驱动学生,进而促使他们积极地自学,一方面,学习课本上的书面知识,先把教材上要求的过程、步骤、方法等掌握住,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课堂的实践来强化掌握;另一方面,给学生布置稍微有点难度任务,如制作FLASH、动漫等,可能学生并具备这样的基础,但是,这样的难度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这样的情况下,让兴趣与好奇带着学生去探索,进而慢慢地养成自学的习惯,掌握住学习的方法,为下一步的提高打下基础。
2.2教会学生学会信息的接收、传输与处理能力
信息时代的到来与深化发展,不懂得信息技术就是新时代的文盲。在当前电话、书信等被快速的E-MAIL、MSN、QQ等取代的时代,学生掌握相关的技术也是必须的素质。通过强化个人需要,来引领学生克服基础知识较差的困难,勇于挑战自我,克服底子薄的问题,从学习实用性地技术入手,如邮件的接收、传输,以及各种上网遇到危机的处理等,都需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学习。如网络病毒的处理、电脑硬件故障的排除、个人信息的保护等,因为其切身学生的真实利益,所以会引发学生的关注。
2.3服务于自己的学习
信息技术的学习,关键是学会运用信息技术服务于学习。网络已经成为人们重要生活场所之一。在这个信息发达的时代,各种学习资料在网上几乎是在弹指一挥间,就可以横扫天下,把所有课本有的东西都能找到,且还会配套各种相关的知识讲解、练习等。信息技术的学习,就会把这种高效快速的学习途径变为现实,把原来需要扛着的很多书籍化为一片薄薄的“掌中宝”等,不仅容量大,且图文、音、像等并茂,让学生随时随地都可以展开学习。
3高中信息技术学本课堂创建探析
目前,学本课堂教学的一般环节是:课前导入,自学引馈,探究释疑,当堂练评。但是,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必须根据学科的实际、学生的实际以及教学的实际,做出灵活地变通。笔者创建了下面的高中信息技术学本课堂模式。
3.1任务前置导学
该步骤,是把原来作为一节新授课学习结束后的课后练习拿到前面来的做法。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展开学习,先为了去完成所谓的“练习”或“作业”,按图索骥,去认真地学习本节课需要学习的相关知识。在学生试图去完成所谓的作业时,他们自然地会遇到困难,也会有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收获。这个过程给学生10分钟左右的时间,达到两个目的:一是解决一部分问题;二是留下一些疑惑。
3.2课堂完善深学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主要还是教会学生操作运用。这就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在运用中去进一步地摸索,把发现、思考、分析等环节深入与提升,真正把导学的东西运用到实际的运用中去。教师此时要注意随时指导,典型的问题要全体指点,非典型的要个人讲解。这个过程控制在25分钟左右,主要还是留给学生自学多练的机会,让他们在不断的挫折中提高。
3.3教师指导精学
最后剩下的几分钟时间,教师要根据学生们集中反映的情况,特别是那些普遍不理解、难掌握、易出错等情况的问题,展开讲解。讲解的同时,自己可以模拟操作,学生模仿,也可以教师逐步指点学生逐步学习跟进。通过学生的挫折体验,让学生强化了自己的薄弱,再经过教师的指点,使得学生顿悟升华为自己的知识,并在最后成功的体验中掌握。
参考文献:
[1]何继育,新课程理念下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探微[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2]赵奕,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探究[D],山东师范大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技术已经成为当今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客观事物,同时也是影响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关键因素。所以,有关技术的教育就已经成为青少年培养基本素质的教育方式,而通用技术课程就是激发青少年潜能以及活跃青少年思维的基础课程教育。在进行通用技术课堂教学的时候,一定要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上,围绕学生的实际需要展开相应的教学,
进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创建良好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就是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一种过程,学习人员并不是将有关知识记忆下来,而是通过相关的情境将原有的知识进行一定的联想,同其他知识进行相关的联系,进而建构一种新知识的过程。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以及内在需求,是达到良好学习效果的主要依据。技术的性质主要就是人们为了达到自身愿望以及需求,进而对大自然环境的改造,但是并不是全部的问题都可以用技术来解决。在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中,问题情境并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老师为了将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的,老师一定要根据学生学习过程的实际情况,结合所要教授的内容与相关的知识背景,
创建的一种比较生动、直观、有趣以及鲜明的问题情境,要求一定要真实,并且不能太过简单,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这样才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所学内容进行不断的思考与探索,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比如:在讲解“系统与设计”的时候,老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别进行供水、供气以及供电的调查,找出其中存在的不合理问题,并且针对应用系统提出相应的优化、改进措施,这样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就为学生创建了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情景,通过“找出问题―技术应用―解决问题”的过程,可以充分理解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技术,进而更好地掌握相关的知识。
二、精心设计问题,加强学生的有效学习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是一种比较常用的教学方法,
当然,对于这种比较常用的教学方法而言,要是不进行精心的设计,就会使课堂教学显得平淡而无味。所以,对于课堂提问的设计一定要精心、认真。比如:在讲解“发现与明确问题”的时候,老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问题是怎样出现的?找出问题的手段以及方式有哪些?同学们就可以通过看书进行相关的思考,进而给出答案。但是,这样的提问方式会使大多数学生感觉没有意思,缺乏一定的思考空间,不用进行深入的思考就可以得到相应的答案。从思维方向方面而言,开放性问题就会为学生留有一定的思维空
间,有助于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以及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保证了学生思维的活跃性与持久性;从思维力度方面而言,学生应当进行深入的思考才可以得到一定的答案,而不单只是再现问题,假如学生直接运用书本上或者是记忆当中存在的信息进行原封不动的解答,那么,所提出的问题也就没有了需要思考的价值。因此,在进行课堂问题设计的时候,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精心的设计。对于课堂问题的选择,一定要注意问题所包含的思维含量,根据“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将一些学生已经学习的知识进行融合,但是所学的知识毕竟有限,所以,一定要将新旧知识进行一定的结合,利用相关的结合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启发学生的思维,进而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更加全面,促进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思考。
三、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的参与性
通过对大量实践的研究表明,技术能力主要就是在组织内产生的,只有在进行技术研发的过程中才可以实现。所以,只有进行自主的研发,才可以进行能力的发展。在开展通用技术实践的过程中,无论是进行模仿还是自主创造,都一定要经历一个相对全面的设计流程,而这样的一个流程就是进行自主研发的过程,其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与知识迁移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对问题进行积极观察、思考、研究以及解决的能力,并且在提升学生利用技术与创造技术的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精神。在进行相关学习的时候,学生一定要亲身参与到产生需求、方案构思、交流、分析、优化等过程中,也就是一定要经历“感知―概括―应用”的认知过程,并且在这样的过程当中会存在两次飞跃。其一就是“感知―概括”的飞跃,也就是说学生一定要在进行具体感知的前提下,进行抽象的概括,进而得到相关的结论;其二就是“概括―应用”的飞跃,也就是将得到的相关结论应用到实际生活的过程。学生也只有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完成两次飞跃,才可以实现教学的目标。在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中,一定要加强学生的参与性。比如:在讲解“技术与设计”的时候,老师就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对于愿望以及需求的调查,进而找出相关的技术问题,并且进行相应的判断。接下来指导学生按照设计要求以及现有的相关条件进行设计,尽可能达到相应的设计标准以及相关的限制;并且根据实际设计情况,列出相关的设计要求,考虑的越仔细越好。通过这样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可以亲身参与到技术学习的全过程当中,进而实现相应的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技术素质。
四、实现有效的信息反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开展信息反馈的目的就是为了矫治,而矫治就要做到及时有效。我们应当将教学的过程当作是一种老师与同学之间互动的活动,是老师与同学们在一个特定的时空内对特定的主题进行一定交流的活动,以此来提升教与学的效率。因此,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时刻注意课堂的动态,比如:学生的问题、学生的眼神与表情、学生的答案。只有这样才可以及时地发现课堂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补救,尽可能将所有问题都在课堂上予以解决。同时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给予一定的评价,这也是激励学生参与活动、提高学习效率的有力依据。进行合理、科学的评价,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状态,在通用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评价的方式是比较多元化的,采取这样的评价方式也有助于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促进同学之间的互相交流沟通,同时也有助于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全面的评价以及检测。通过这种方式,融洽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增进了彼此的感情,进而有助于教学的开展,教学成果的实现。
总而言之,通用技术课程主要就是立足在学生的“学中做”与“做中学”的一门课程,并且也是一门强调各方面知识综合运用的课程。在开展通用技术课程教学的时候,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方式已经逐渐地形成,并且也得到了充分的重视。所以,在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教学中,一定要加强生本教学的分析与研究,进而提高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志华.浅析高中通用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2012(3).
[2]陈迎春.通用技术课堂中提高学生参与性的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2(4).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8-240-01
课本上的例习题不是题目的简单堆砌,而是典型的、精选的、具有代表性的题目,我们不但应该会做,而且还应该对课本例习题进行反思,既要反思解题过程,又要反思教材一定会通过例习题向我们传达些什么,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发挥课本的例习题功能。
一、示范功能
例题是连接理论知识与问题之间的桥梁,示范性强,如对解题的思路指导,解题步骤的表达,书写的格式,图例表格的绘制等均有一定的规范要求,复习时应该重视教材例题的示范作用,充分挖掘其内涵和外延,做到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
例、《数学。第二册(上)》P27“例1:已知都是实数,且求证:。”
本题课本给出了三种证法:即综合法、比较法和分析法,而每一种证法都给出了详细解答步骤,书写格式十分规范,能给学生很好的示范作用,如,用分析法证明时“要证,只需证明,即只需证明。…①由于因此①式等价于…②,将②式展开、化简,得…③因为都是实数,所以③式成立,即①式成立。原命题得证。”同时,解题思路也清晰自然,本题用了三种证法说明了证明不等式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启示我们要根据不等式的特点灵活地选择恰当的证法,一般地说,如果能用分析法寻找出证明某个不等式的途径,那么就能用综合法证明不等式,同时,还启发我们是否能用比较法来证明。
二、模型功能
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中说:“解题是一种实践性的技能,好比说就像游泳一样,在学游泳时,你模仿别人的做法,用手和脚的动作来保持头部位于水面之上,最后你通过操练游泳学会了游泳。在学习解题时,你必须观察和模仿别人在解题时的做法,最后你通过解题学会了解题。”课本上的有些例习题能给我们提供模型或者结论的功能,如果我们能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相应的模型和结论的话,将会使我们提高思维的效率。
例、《数学。第二册(下)》P67第6题:“正方体ABCD-A1B1C1D1的个顶点都在球O的球面上,球半径R与正方形的棱长有什么关系?”
本题的解答并不困难(答案:),但如果我们稍加推广的话,如:一个正四面体的四个顶点在一个球面上,那么将其补形后的正方体也必在同一个球面上;或者,三条侧棱两两垂直且长度相等的三棱锥,可以视为内接于球O的正方体的一个“角”,补形后将会给所研究的问题带来方便;还或者是若有三个面两两垂直,则可以拓展为长方体或正方体,如此等等,因此,如果我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再以此为模型,那么,将会提高我们的思维效率。
三、联系功能
学生在第一次学习高中数学时,是以知识点为主线索,由老师依次传授讲解的,由于后面的相关知识还没有学到,不能进行纵向联系,所以,学生学到的往往是零碎的、散乱的知识点,而在高三总复习时的主线索是知识的纵向联系与横向联系相结合,以章节为单位,将零碎的、散乱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并将它们系统化、综合化,侧重点在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融会贯通,因此,我们要注意课本上例习题的前后联系作用,合理利用,提高复习效率。
例、《数学。第二册(上)》P82“第11题:求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一般地,如果要求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呢?则可以利用椭圆的参数方程转化成点()与点(5,3)所连线段的斜率来处理,也可以利用正弦(或余弦)函数的有界性或法来解,还可以将其转化为圆的参数方程来处理,因为只需将系数提出即可。这样,前后联系可以将零碎的、散乱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并将它们系统化、综合化,对这类求最值的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四、归纳功能
波利亚曾说过,我们需要有一种“归纳的态度,…,要求随时准备把观察结果提高为一般性的原则,并随时准备根据具体观察的结果对最高的一般性原则进行修正。”因此,课本中的例习题不仅要让学生弄懂、会做,而且还要学生注意解题方法的归纳和整理,探索它们的应用规律,使学生自觉重视加强知识间的纵向发展和横向联系,注意引导学生利用例习题不断总结每个公式、定理的主要用途,开拓解题思路,加强学习中的反思,进而在探索中培养能力,发展智力。
中图分类号:G633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5-0231-01
教师和学生是教学过程中两个最基本的要素,随着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学校和教师逐渐意识到学生才是课堂的中心,基于此,生本教学理念产生,该种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以此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信息技术课程作为高中教育中必修课程之一,能够较好地培养学生计算机知识运用能力,但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信息技术课程一直未受到学校和教师的重视,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课堂有效性,因此,教师应融合生本教学理念,更好地开展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一、更新教师信息技术教学理念,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教师在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方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课堂的兴趣和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1],因此,教师应及时转变教学模式,跟上时代教育潮流,深入分析生本教育理念,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提升课堂整体效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结合学生认知水平、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认真做好信息技术的备课工作。
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强调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因此,教师应结合生本教学理念,尊重学生课堂主体性地位,确保学生能够更全面地学习到信息技术。如在学习“键盘操作”这一课时的过程,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式”教学方法,提前设计好教学问题,包括:“同学们,你们在平常使用电脑时,有注意过打字的技法么?”“你们测试过自己一分钟可以打多少字么?”通过以上两个问题,让学生自主进行讨论回答,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须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使得学生形成“键盘操作”知识的初步印象,再进入详细的知识讲解过程。
二、开展信息技术实践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生本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需不断创新实践教学活动,借助任务驱动教学法、课后实践活动等方式[2],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与主动性。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再加上信息技术课程本身实践性强的特点,学生对课程活动都比较感兴趣,但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教师多以讲解理论知识为基础,因此,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须立足于学生实际情况,合理的运用生本教学理念,开展探究式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全身心参与到课堂过程,提升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性。
三、借助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树立学生合作意识
利用生本教学理念开展信息技术教学活动时,教师应借助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通过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树立学生合作意识。[3]如在学习“制作简单的PPT”时,教师可以先按照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分成均匀的探究小组,并布置好“以某一课时为基础制作PPT”的任务,让学生根据已学知识,制作出其他课时的教案PPT、分享PPT等,充分给予学生想象思考的空间,引导学生查询网络资料,并运用在PPT中,使得学生的PPT更具特色。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耐心指导学生,用朋友的身份参与到学生探究过程,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
四、重视信息技术教学过程评价,加强有效师生互动
课程评价影响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很多教师都单单凭借学生期末成绩评定学生的优劣,这种课程评价方式会降低学生学习兴趣,挫伤学生学习信心,在生本教育理念下,教师应用动态的方式、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出对应的学习目标,当学生完成目标后,及时予以表扬和鼓励,增加有效的师生互动。如在学习“网上交流”时,教师可建立班级交流群,引导学生在网上进行发言,并及时解答学生难题,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更加努力地进行学习,从而进一步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五、结语
综上所述,生本教学理念对于信息技术课堂而言,具有较大实践意义,不仅能够全面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更可提升学生信息技术知识运用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学生认知特点,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方式,吸引学生课堂注意,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课后实践等方式,引导学生全身心参与到教学过程,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促进学生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课堂教学组织流程即是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的过程,应该符合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思维规律。根据课堂学习任务和不同,应该选择不同的课堂教学流程。
流程一:激情引趣,明确任务―联想思考,大胆假设―合理选案,细心验证―分析反思,得出结论―实践应用,巩固强化。
这种流程更贴近科学探索的思维过程,它重在假设和选案验证两个环节,这也是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关键所在。小学教材中,有许多适合应用这种流程来组织学生学习的内容,如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中《圆柱的体积》。
流程二:明确探究任务―选择探究方法―小组合作探究―分析得出结论―应用强化拓展。
这是从现象到体质的探究方法,符合综合法的思维过程。如《小数的基本性质》就可以采用这种流程来组织学习活动。
二、教给学生合作探究方法
操作――发现法 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发现规律,得出结论。小学数学几何形体特征多数是通过操作法去探究发现的。
猜想――验证法 让学生在明确数学问题后,根据相关知识,大胆假设问题的结论,然后选择恰当的方案去验证,进而去伪存真,分析得出结论。许多科学探究采用的是这种方法,可应用于很多数学内容的学习。
观察――归纳法 让学生观察大量的具有相同本质属性的事例,再去探究和归纳规律。小学数学中的公式、法律、概念等多是通过这种形式的探究发现出来的。
类比――联想法 让学生通过类比及联想,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探究数学方法,解决数学问题。
三、采用适当的组内管理策略
在采取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分组策略的基础上,要加强对组内各角色工作方法的指导。为能让每名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要调动学生积极性,参与到其他角色活动中来,学会倾听和补充。经过一定时期后,要实行角色定期轮换的方法,以更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充分挖掘教材中探究资源,为学生准备充分的探究材料
数学探究学习是较为复杂的学习活动,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用这种方法学习。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并注意选择适合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数学学习内容来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特别是要根据每一项内容选定适合的教学流程和探究方法。
小学生的认识规律是由直观到抽象,为学生准备或指导学生准备充分的实物、学具、图片、工具、数据、资料等探究材料,是完成合作探究活动的前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生动的合作探究情境,并抓住有利时机为学生提供探究材料,保障他们的探究活动顺利进行。
五、正确处理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关系
自主学习思考是合作探究的基础,合作探究的终极目标中,固然包含着学生个体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积极调动学生参与小组合作探究的兴趣,确保在每个个体在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的前提下展开合作探究。
六、对学生进行科学评价
首先,我们要确立评价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指导思想,力争做到“三化”:
1.评价内容多元化。
教师的评价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任务的完成上,要实现过程与结果兼顾、能力与情感并重、个体与整体兼融。评价重过程、重应用、重学生主体的参与度即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参与交流、对话的程度。评价要促进学生兴趣、爱好、意志等个性情感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在以小组活动状况为主的基础上,适当激励表现突出或进步较快的个体。
2.评价方法要多样化。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的评价语言要准确而得体。评价语言应根据学生的回答客观、准确地指出学生的长处与不足,既对学生表现出色之处给予肯定,同时又有针对性地给学生提醒与纠正;要生动而巧妙。教师生动的评价语言会使学生兴奋不已,情绪高涨,同时课堂气氛也会异常活跃。即使学生的回答出现了错误,只要教师运用巧妙的评价语言加以引导、帮助,不但避免了学生的尴尬,还维护了他们的自尊,学生在纠正了学习中错误的同时,还会更有信心地投入学习。评价语言不止局限于有声语言,多样的无声语言更具魅力。也许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一下抚摸都会使学生在举手投足间感到亲切,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新颖、独特、有创意的见解常常会出现在思维过程的后半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顿悟”和“灵感”,这要求教师善于运用延时评价,让更多的同学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产生更多、更美好的创新灵感,使思维品质得到充分发展。
在评价小组合作学习过程时,可以采取颁发小红花、建立成长记录袋等多种方式,反映小组成员学习数学的过程和进步历程,帮助他们总结合作学习的方法,体验合作的快乐,激发与他人合作的兴趣。
3.评价主体要立体化
一、高中信息技术课生本教学的特点
1.利用生成性资源。传统的信息技术课堂实施“截流式”的师本教育,忽视了课堂上有价值的生成性资源的捕捉,对反常现象视而不见,阻滞了师生的教学交往和情感交流,抑制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生本课堂倡导开放的教学理念,让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教师不再充当“纤夫”的角色,让学生沿着自己的脚步前行,而要当“牧羊人”,让学生以自己的认知方式去感知、认识世界,去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总会透过现象寻求原因,探寻问题的本质,使课堂不断绽放智慧的火花,让信息课堂充满活力。
2.课堂整合,彰显活力。随着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教师教学、学生学习、课堂互动方式带来了变革,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环境,也有利于师生探究和解决问题。教师不能困囿于技术教学,要充分利用学科特点,加强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内容的整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3.展示学生作品。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任务的完成往往是一件件作品的完成。教师要改变评价方式单一的问题,要通过展示学生作品,开展自我评价、同学互评,吸取其精华,纠正其不足,为下一次创作带来更多的灵感。评价的内容要具多样性,不仅包括技术内容,还包括探究过程、学习能力、审美能力进行等方面内容。
二、高中信息技术课实施生本教学的有效途径
1.精心预设教案。“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备课是教师自我改进、求索构思的过程,它凝聚着教师的大量心血,备课的质量往往决定着上课的效果。而部分教师思想陈旧老套,备课时缺少思考,缺乏个人创见,用大量的文字堆砌,以应付检查。这样的课实效性不强,造成资源的浪费。在实现基于生本理念上的高效备课,须做到:
(1)研读教材。课本知识具有系统性、连贯性,教师不能脱离教材信口开河,也不能照搬教案,一抄了事。教师要学会“用教材”,不困囿于教材,要深入挖掘教材,在教学内容之中融入自己的智慧,对教材进行重组、加工。如在“信息及其特征”教学中,为说明信息的价值性,教者引入生活化的事例:“2013年7月1日,23号强台风‘菲特’在浙闽交界处登陆,中心最大风力达14级,而由于浙江渔民及早收到台风预报,3万只船只进港避风,避免经济损失数十亿元。”教者从身边活生生事例说明问题,使枯燥的知识变动生动有趣,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分析学情。传统教学模式下,备课不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不分析学生基础水平和接受能力,以自己的思维考虑问题,即便是认为简单的问题,也会出现学生无人应答的窘境。教师要通过问卷调查、走访座谈、制作作品等形式了解学生已具备的知识、技能、兴趣爱好,找准教学的切入点。教师要打破“一刀切”的局面,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设计多层次、有梯度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师生引导、小组合作等互动措施解决问题。
2.灵活运用教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采取行之有效的教法,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1)情境教学法。教师要引入形象生动的场景,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在捕捉信息、重组加工,交流表达中获取知识、提高技能。如在“文件的下载”教学中,教者创设情境如下:“《中国好歌曲》为华语乐坛输送诸多新生力量,重塑了音乐原创精神,有许多原创歌曲深深打动听众的心。我们来听一首《浦公英在飞》,看能不能利用上节课学到的搜索引擎知识来查找这首歌?”
(2)自主探究教学法。信息技术课堂强调学生的个体体验,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发现、探究问题,找到科学探究的方法,养成勇于实践的好习惯。如在学习《FOR-NEXT循环嵌套》中,教者让学生运用循环嵌套打印“九九乘法表”。
(3)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师将学习内容进行分解,精心设计一系列任务,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探索、互助协作。如在《FLASH 动画制作》一课分解成三个任务,即“形状渐变的制作、属性设计,图形组件的建立、运动渐变的制作,综合运用两种渐变制作动画”。
关键词 高中数学;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一、高中数学课堂的尴尬现状
(一)高中数学老师的教学方式无法适应高中学生的需要,老师的教学手段比较落后,教学方式单一。高中数学老师这种简单的教学模式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也不能适应当前高中学生的学习要求。在高中数学课上,老师在课堂上仅仅充当满堂灌的角色,老师在课堂上基本上与学生没有互动,老师仅仅依靠参考书,将本课的重点难点罗列在黑板上,并且将答案抄在黑板上,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将所有的教学重点难点知识记下来。除此之外,高中数学教师也没有根据学生在课堂的反应来感受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接受程度,从而调整教学计划。相反,老师的主要任务是要求学生将课堂的内容识记下来,课后要求做大量的练习题进行巩固,学生仅仅是被当作考试的工具,学生对于自己学习的数学知识了解的并不深入。与此同时,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的原因还在于老师仅仅将教师这个行业作为自己谋生的手段,没有把它当作自己一生的事业,也没有将学生的主体地位放在首位。在这种枯燥,乏味的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的褪去,教师的教学目标也不能真正的达成。
(二)高中数学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对高中数学的学习的积极性不高。高中数学是一门实验性和操作性比较强的一门学科,它不仅要求学生有极强的动手能力,还要求学生能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但是纵观当前的高中数学的课堂,我们发现老师并不注重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相反,老师在课堂上仅仅注重的是要求学生将课本的公式背诵下来以及牢记课本的重点题型。一节课下来,学生对于这门学科的学习不是很了解,独立思考的能力也是极差的,学生不了解每个公式的来源,对于这门生动有趣的数学课也仅仅是被认为是背诵公式和机械反应。因此高中学生普遍认为数学课枯燥无味,对于一些知识,学生无法真正的了解和领悟,无法真正的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因此在高中数学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普遍不高。
二、在高中数学实现有效的教学模式的意义
高中数学是培养高中升思维能力的重要的学科,也是高考考试中占重要地位的一门学科。纵观高中数学的内容,我们发现高中数学的难度比较大,单单依靠学生自学是无法完全掌握这门学科的,还需要教师对于知识的归纳和总结,提供给学生一种解题的思维和技巧。因此在提高高中数学课堂的有效性显得尤为重要。
实现高中课堂学习的有效性,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高中课程的学习不同于初中课程,高中每门课程的难度都比较大,要全面兼顾好每门课程的学习,因此学习效率对于高中生而言尤为重要,只有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学生才有更多的时间用于身体锻炼和学习更多的内容,这样才能培养全面的人才,贯彻新课改的要求。
三、如何实现高中数学有效的教学模式
(一)高中数学教师要创新教学模式,改变沉闷的教学氛围。在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模式之中,教师往往忽视教学氛围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作用,在枯燥的教学环境中,学生往往对课程的学习也不感兴趣。因此为了使高中数学课堂更加高效率,教师在教学模式上也要创新和改革,改变以往不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教学方法,建立起新的教学模式,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教师在教学生抛物线这个知识点的时候,老师可以在上课时,用一根粉笔,直接用手将粉笔往上抛,以这种生动的形式来作为课堂导课。这样不仅仅在一瞬间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够让学生将今天所学的知识与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不仅仅体现了新课改的要求,还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高中数学教师要以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注和鼓励。总所周知,学生对于这个老师的好感与学好这门课程是密切相关的,因此,教师要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高中数学的知识点比较难,考验学生较强的思维能力,但是很多学生在面对高中数学时常常有挫败感和恐惧感,这些挫败感和恐惧感极大的阻碍了学生学习高中数学。因此高中数学老师在教学中应该这样做,例如,在为学生讲述数列这一个知识点的时候,要求学生做相应的基础知识的练习,刚开始对学生要求做的练习的难度不应该太大,慢慢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和对于高中数学的喜爱。除此之外,教师在教授课程的速度也不应该太快,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对于那些数学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去教,不要随意放弃任何一位学生,对于基础差的,跟不上全班学习进度的学生,高中数学教师可以为这些学生在课前找一些基础的练习题,让这些学生提前练习,学会笨鸟先飞,逐步跟上全班的数学水平。
(三)高中数学教师要创新自我的课堂教学设计,善于使用肢体语言让学生得到肯定。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师不仅仅作为一名传授课堂知识的工作者,还要学会如何有效地将课堂知识传授到学生的身上,让学生真正的掌握知识。课堂知识的传授不在于教师讲授了多少,而在于学生吸收了多少。在创新课堂教学设计中,例如高中教师在讲授函数的单调性的时候,可以采用设问的方法,让学生主动思考,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回答一次函数的单调性,然后再想想我们所学的函数方程,他们的单调性又存在什么特点,通过问题教学法,层层的问题的设置,让学生在思考问题中自己发现函数单调性的内在规律,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常常对学生微笑,运用肢体语言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和肯定,让学生在学习中逐渐找到自我的学习方法和成就感。
参考文献
高中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起跑线,而高一年级又是高中阶段的开始,因此对学生在整个高中阶段的学习很重要。初中生经过中考的奋力拼搏,带着充足的信心、旺盛的求知欲来学习高中课程。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他们普遍感觉到高中数学并非想象中的那么简单易学,而是太枯燥、抽象,比如函数、指对数函数,等等。一些初中的数学尖子,经过高中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数学成绩却呈下降趋势。渐渐地,他们认为数学太抽象难懂,从而产生畏惧感,动摇了学好数学的信心,甚至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从以上可以看出,探索如何搞好高一的数学教学很重要。下面我就如何搞好高一的数学教学谈谈看法。
一、存在的问题
1.初、高中知识的内容有差异。新课标对初、高中教材的内容都做了较大的改动,而不少高中教师并没有接触过初中教材,因而对初中教材的内容并不是很了解。虽然在课改后初中教材内容的难度大大降低了,但那些在高中学习中经常应用到的知识,如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立方差公式,二次不等式的解法,等等,都需要在高一阶段补充学习。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了解学生在初中学了哪些知识。有些知识在初中没有学过,而高中却要用到,这就要在教学中做补充;还有的知识在初中只要求学生略微了解,但在高中却是重点,需要在教学中加以重视。
2.初、高中数学的特点有差异。不少学生反映集合、函数等概念难以理解,觉得很抽象。确实初中数学知识点少、内容浅、难度不大、知识面窄。高中数学知识广泛,既是对初中数学知识的推广和延伸,又是对初中数学知识的完善。它抽象性、理论性更强,如集合、函数等概念,就是理论性、抽象性很强的概念,一些初中数学基础很好的学生也难以适应。而且初中阶段很多教师将题目的解法制定了统一的步骤,如解一元二次方程方程分几步,因式分解先看什么、再看什么等。学生习惯于这种机械的、便于操作的学习方式。而高中数学语言的抽象化,学生一时间找不到好的学习方式。
此外,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又有一个明显的不同,即在教材内容的“量”上急剧增加了,单位时间内接受知识的量与初中相比增加了许多。高一上学期就要学习必修1、必修4两本书,上课的时间紧迫,不少学生跟不上这样快的进度。
二、解决问题的方法
1.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初中数学知识是基础,应在此基础上学习高中数学知识。高中数学教师要熟悉初中数学教材,做到心中有数。在引入新知识、新概念时,注意旧知识的复习,用学生已熟悉的知识进行铺垫和引入。如函数的概念,教学中不但要注意对旧知识的复习,而且应该讲清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区别。这样可以使学生在旧知识的复习中,更好地接受新知识。
2.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在处理教学内容时多举实例,增强教材趣味性、直观性。如高一数学学习集合知识时,集合是一个学生未接触过的抽象概念,若照本宣科,势必枯燥无味。我认为在讲集合的运算时,可以这样引入:“某人第一次到新华书店买了高一的数学课本、语文课本和英语课本,第二次买了高一的数学课本和物理课本,问这个人两次一共买了几种课本?学生会回答应是4种。然而为什么不是3+2=5种呢?这里运用了一种新的运算,即集合的并的运算,{数学课本,语文课本,英语课本}∪{数学课本,物理课本}={数学课本,语文课本,英语课本,物理课本}。可见,这一问题中所研究的对象已不仅仅是数,而是由一些具有某种特征的事物所组成的集合。这样学生的注意力便被吸引,其对学习集合的知识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还可以使抽象的教材“活”起来,使学生容易理解。此外在课堂教学中应多让学生参与,给学生讨论发言的机会,并适时点拔,让学生多感受多体验,使学生想学、会学。
3.教会学生合适的学习方法。高中数学很难学,题目都有一定的难度。由于高中的知识比初中难了很多,为数不少的高中生容易急躁。有的同学贪多求快,囫囵吞枣,有的同学想靠几天“冲刺”一蹴而就,有的取得一点成绩便洋洋自得,遇到挫折又一蹶不振。针对这些情况,教师要让学生懂得,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绝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这就是为什么高中要上三年而不是三天。这就要求学生要有战胜困难的心理准备。此外学习数学一定要讲究“活”,只看书不做题不行,埋头做题不总结积累不行。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些最基本的学习方法,如课前要预习、课堂听课效率要高、课后要及时巩固、学习时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情等,并要求学生掌握。学生自己也要结合自身特点,寻找最佳的学习方法。
总之,只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找出合适的教法和学法,就一定能教好和学好高一数学,从而为以后整个高中的数学学习做好铺垫。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8-0162-01
很多教师认为,高中数学课就是要求老师把课本上的内容讲透,学生会记忆,会做题,而不管数学来源于实践,又要用于实践,其实数学实践涉及的领域更为广泛,侧重从数学的角度研究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主要以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为基础,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在现实生活中理解数学、掌握数学、应用数学、发展数学。
高中数学课的的活动是指学生在实践中开展活动,是一种生活环境中的实践、感受、体验、领悟、动情,从而增强数学素养的教学活动。它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前提,自主活动、自主参与,以学生兴趣为基础,主要探索学生特征,以多种活动为组织形式。在现代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高中数学课必须发挥的作用。
现行课程标准的教学基本要求分为“认知”和“行为”两个部分。“行为”部分几乎都是向学生提出的行为要求,“要”学生怎么样做,这正是高中数学教学的憋端“重课堂说教”、“轻亲身实践”,因而往往使学生产生“知”“行”脱节、“说”“做”不一的现象。其实,高中数学课就是一门工具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教师必须根据学生学习养成的规律和教材内容特点,将高中数学课教学与社会生活实践结合起来,使高中数学课教学发生深刻变革,由封闭型向开发型转变。尽可能为每个学生创造施展自己才华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亲身感受和实践,通过自我发现,自我认识、自我感悟、自我教育,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达到寓认知于行动之中,从而增强教学的实效性。那么,如何加强高中数学课实践活动教学,增强教学的实效性,笔者根据教学实践,谈谈一些具体做法及肤淡体会,以求抛砖引玉。
一、通过学生亲身体验、直接参与调查搜集等实践活动,实现课前预习的目的
课前预习可以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而高中数学课的预习又与其它学科不同,它的大部分课文内容都是与社会生活实际、学生生活实际、当地经济建设紧密联系。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就可以通过学生调查研究、访问了解、搜集相关资料或参加相关社会生活实践体验活动等,来实现课前预习的目的,促使学生产生高中数学行为动机。再学习教材时,学生就容易理解和接受教材的道理了。
二、利用实践活动模拟,实现课堂教学的学习激情、突出重点、巩固新知
传统的教学往往习惯于用“说教式”的方法,把高中数学课中的定义、公理、定理和公式灌输给学生,忽视了学生主体能动性。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说过:“凡是能影响个人行为的知识,是他自己发现和化为已有的知识。”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必须充分发挥主体性学习。由于学生模仿性强、活泼好动、喜欢表现自己,特别是喜欢表演。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妨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指导学生在情境中模拟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实现课堂教学的激趣、突重、巩新,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1.忠于课本设游戏――激趣导入
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是学生进行认识活动的动力之一。《论语》中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可见有了学习兴趣,就能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学生的学习将是进取的、主动的、高效的。因此,利用学生好动的天性,设计恰当的游戏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对高中数学教学来说十分重要。
2.利用课本设活动――突破重点
对于高中数学课,每一课都有它的重点,而评价一切高中数学课好坏的标准之一就是它是否突出了本课的重点,课堂上,精心设计一个与教材紧密相关的实践活动,通过让学生参加生活情景下的实践活动,亲身体验活动和情感,就非常有利于突出重点。
3.情境模拟――巩固新知
新的知识学完了,如果不加以巩固和练习,很快就会被学生所谈忘,而及时的给学生创设生活情景,让学生分角色表演、在生活情境中模拟实践高中数学行为,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体现主体性,更主要的是学生可以通过模拟实践活动来巩固新知,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创设情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模拟实践高中数学行为,也是课堂教学体现实践活动化的另一种方法。如《合情推理》一节,通过模拟哥德巴赫猜想的过程,让学生亲自演示评价,但在学生演、评价过程中,加上教师适时点拨、激励他们大胆猜想、归纳出相关结论,进而使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学习行为。
可见,指导学生模拟实践活动进行演练,是课堂教学体现实践活动化的好方法。值得一提的是,选择学生演示时,要多让那些平时在这方面做得不够的学生参加相应的情境表演,便于及时矫正鼓励,其效果会更佳。
三、开展行为实践活动,实现高中数学课的“寓知于行”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06-0062-03
目前,以多媒体课件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一个课件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多媒体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质量以及课堂教学效果,因此一个优秀成功的课件就成为一堂课成功的关键。但是,教师们在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由于认识不足。在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上还存有诸多问题。由于多媒体课件设计不符合高中数学的特点、不符合高中数学的教学理念,导致了学生的认知负荷超载,对学生学习数学产生了不必要的负面影响,教学难点难以突破,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构建,课堂教学目标也难以达成,多媒体技术与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整合的质量以及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探析高中数学多媒体课件设计策略,对促进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提高多媒体技术与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整合质量、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果有着重要意义。
一、高中数学的特点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高中数学是继义务教育之后普通高级中学的一门主要课程,它包含了数学中最基本的内容。但高中数学概念较初中数学具有更高的抽象性。内容较初中数学具有更强的逻辑性,思维性较初中数学有了很大的提升,高中数学更加注重逻辑推理,对演算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高中数学也具有更广泛的适用性。当然。高中数学的学习是继续深造、学习高等数学的坚实基础。
二、高中数学教学理念
高中数学教学理念是以新课标理念为基准。新课标强调。通过学习学生要理解数学概念和数学结论的本质,即要了解数学概念与结论的形成过程、产生的背景以及形成过程所蕴涵的数学思想与方法,通过探究活动,体会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第一要以人为本,就是教学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第二要激发学生的兴趣,一个人一旦对某一事物产生了兴趣,就会带着高昂的热情主动去求知、探索,并在求知、探索过程中获得愉快的体验,就会促使他渴望下一次的体验。兴趣可转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真正实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课堂角色转变。第三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创造必要条件使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不断地经历观察、想像、归纳、类比、推理、猜想、证明等思维过程,这些过程有助于学生形成思维能力和理性思维。第四是强调本质,高中数学教学要重视揭示数学概念、法则、结论的形成过程与产生背景,努力让学生知道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
三、高中数学多媒体课件设计原则
高中数学多媒体课件的设计,除了应具有一般多媒体课件设计遵循的教育性、科学性、艺术性等原则外,由于高中数学多媒体课件较其它学科有自己的特性,高中数学多媒体课件的设计还要更加符合高中数学的特点以及高中数学的教学理念。
1.高中数学多媒体课件设计要符合高中数学特点
由于高中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较强的逻辑性,是学生学习数学时感到困难的原因之一。因此在设计多媒体课件时要尽可能地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具体实例相结合,利用数学软件r几何画板”、“Z+Z智能画板”、“Mat lab”、“Mathematica”、“MathCAD”)、计算机编程、平台技术等,动态地展现知识的发生和形成过程,展现知识的来龙去脉,使学生从事物的运动变化中自己发现规律,探寻结论。使抽象的语言形象化,让学生易于理解,降低学生的认知负荷,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2.高中数学多媒体课件设计要符合高中数学教学理念
多媒体课件设计要符合高中数学的教学理念,第一要以人为本,即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能够充分调动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课件要注重展现思维过程及结果的探索过程,使学生不断经历观察、动手操作、归纳、交流等,从而启发、引导学生在此过程中建构知识、形成技能。第三是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了解数学概念和数学结论的本质,知道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同时,更要强调高中数学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符合高中生的认知水平,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四、高中数学多媒体课件设计策略
高中数学多媒体课件设计策略是使多媒体课件更加符合高中数学特点、高中数学教学理念和高中数学多媒体课件设计原则,更能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多媒体技术与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整合的质量,提高教学效益。主要表现在针对性、交互性、简约性。
1.针对性
多媒体课件设计一定要有针对性,对不同授课类型、授课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通过恰当的文字、图像、动画等多种媒体形式化难为易,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通俗化,使多媒体课件真正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高中数学的授课类型主要分为新授课、讲评课、习题课等。
(1)新授课
新课标倡导“创设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受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的青睐。高中数学新授课的教学环节一般分为创设情境、概念形成、范例分析、巩固与反馈练习、课堂小结等。创设情境环节主要通过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和已有的生活、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学习和理解数学。使学生产生意识倾向和情感共鸣,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如《椭圆的定义》一节,可以播放行星绕轨道运行过程的视频材料来引入新课,让学生对椭圆有初步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概念形成环节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主要利用“几何画板”、“Z+Z智能画板”或编程制作软件等,展现概念的形成过程,使学生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突出教学重点和突破教学难点。如《指数函数图象与性质》、《对数函数图象与性质》,运用数学软件(几何画板、Z+Z智能画板)或编程制作软件,通过改变底数观察图象的变化规律,归纳、分析、总结获得指数、对数函数的性质。如《椭圆的定义》,经过情境分析之后,可以利用几何画板展现椭圆的形成过程、椭圆的画法、影响椭圆形状的元素,从而获得椭圆的定义与性质等。范例分析、巩固与反馈练习、课堂小
结等环节主要是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试题与总结,在这些环节要善于结合传统教学方式的优势,使用黑板进行推导分析展现过程,使教学节奏更加适合学生的思维节奏,同时加强师生的交互与情感交流。
(2)讲评课、习题课
在试卷讲评课中,主要利用多媒体课件统计数据绘制图像,使考试结果分析一目了然,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复习与试题相关的知识点以及对错误率较高的试题进行补充练习巩固,除此之外讲评课和习题课还是多结合传统教学的优势,使用黑板进行板书。总之,多媒体课件要使用在最需要之处,结合传统教学的优势,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把重点的教学内容用突出的方式加以显示或用恰当的媒体和方式加以处理,使用媒体技术展现知识形成过程与背景,突破教学难点,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2.交互性
交互性是多媒体课件最基本的要求,课件设计应充分体现这一特点。教学是双向的。是教师与学生针对教学内容,在多媒体课件的桥梁作用下,进行交互探索的过程,多媒体课件要为教与学、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的交流探索等过程服务,使他们就教学内容更好地沟通交流,而不是流水形式的灌输课件,更不是课本内容的简单再现或课本“搬家”,要体现多媒体课件的辅与服务性。因此。在多媒体课件设计过程中,不仅要考虑教师的“教”,更要考虑学生的“学”。从“教”的角度来说,应该注意课件是否符合数学课程标准、符合教学目标:是否能突破教学难点、突出重点。从“学”的角度来说,应该注意课件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建构、是否能调动学生的情感。形成价值认同和情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