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3 16:56:3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现代教学艺术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二、优化课程教学资源的教学艺术
网上教学资源是开展远程教学的前提和基础,网上教学资源的优劣直接决定远程教学的成败,在远程教学中要科学设计网上教学资源,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发挥各种媒体技术的优势,根据课程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合理设计、开发、整合、优化各类教学资源。1.网络资源的有效性设计。网上教学资源能否体现它的教学有效性?学生能否利用这些资源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是每个课程责任教师在设计网上教学资源时应该考虑的问题。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网上资源的设计为例说明加强资源教学有效性的意义。“计算机应用基础”是电大专科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终结考试完全是无纸化上机操作。中央电大开发有相关的网络课程,能满足学生的系统学习。教学中突出的问题是历年来学生的上机考试通过率比较低,学生自学难度较大。为了加强资源的教学有效性,我们从三个方面进行教学资源的优化:第一,将中央电大的网络课程资源整合到省电大在线平台中,为学生提供一站式服务;第二,教学辅导内容有针对性,针对学生的共性问题进行辅导;第三,开发“计算机应用基础无纸化考试辅导”网络课件,运用屏幕录像技术直观演示考试模拟题的操作过程。由于在网络资源的设计上把握了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原则,所以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受到学生的好评,尤其是我们开发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无纸化考试辅导”网络课件,点击率非常高,加强了实践教学,大面积地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使全省各教学点学员都能从中收益。2.网络资源的交互性设计。交互性是新一代以“学生”为中心的网络教学资源的重要特征,也是有别于传统教学资源的主要特点之一。传统教学资源只能单向而被动地传播教学信息,资源主要表现形式是文本,而交互性的网络教学资源可以实现学习者对学习资源的主动选择和控制。设计网络教学资源要立足于整个课程,深入研究课程的重难点,尽可能的融入交互功能,学习者可以主动地进行选择资源,尤其对哪些实践性强的操作类课,在资源的设计中,应重视模拟操作和仿真实验课件的开发。我负责的“信息技术与信息管理”课程是山西电大开放专科的一门通识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面向应用的课程,考试为100%的形成性考核。形成性考核中实训任务占50%。远程学习者自学难度较大,教学中突出的问题是学生的实训任务得不到教师的有效指导,完成的实训作业多数不合格,教学中需要有针对性的加强实训教学。为此,我设计制作了具有模拟操作功能的实训教学课件资源,用屏幕录像、配音解说、实例演示、模拟操作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可演示、可模拟操作的实践环境,实现体验式教学。通过人机交互实现学习任务的有效完成。课件既做教具,又做学具,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让分散在各地的开放学员自主选择学习,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特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潜能。
一、CAI (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的困惑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现代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科学与技术越来越成为难以分离的伙伴,现代技术已经成为各门学科的重要内涵。作为科学发展的基础―教育事业也在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而如虎添翼,生机勃勃。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我们的教育理念、教育手段以及教育评价的标准都在不断地发生改变。
但是,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一考定终身”的应试教育模式还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高考仍然是各个学校的主旋律和“生命线”。沉重的教学任务不容许我们花过多的精力利用课堂去掌握先进技术并解决实际问题,也不允许我们用太多的信息技术手段去整合课堂教学的内容。技术辅助教学只有在“来人听课”的时候才会发挥它的“神奇而美丽”的作用。
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现象的呢?总的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教师的水平
教师的计算机水平有限,再加上教育、教学任务繁忙,没有时间和精力去钻研技术。
2.条件的限制
现有各种现代技术辅助教学的手段并不能达到我们预期的效果,比如投影、电脑、TI图形计算器等等。
3.高考的现实
高考明确规定:计算机和科学计算器不准带入考场,也就是说,所学、所考的内容根本不需要用到技术。所以平时也就用不上或者不敢使用技术。
以上3个原因归纳成一句话:现代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势不两立”。
二、交互式电子白板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希望
交互式电子白板既有黑板方便书写的特点,又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紧密相连,操作简便,交互性强,还能与多种教学资源友好联接。它把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技术这两个“势不两立”的事物有机地结合了起来。我个人认为,交互式电子白板走进教室,既减轻了老师备课的沉重负担(准备1节使用现代技术的课,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又改善了老师的身心健康;既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又提高了教学的效果;既增加了1节课的容量,又适当减轻了学生的负担。这是一场“数字教室”的革命。
三、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一节高三复习课教学设计
几年来,我在教学中积累了大量的经典案例,它们涵盖了代数、几何、概率论和统计学等各个分支(经典案例因篇幅所限,不作一一介绍)。每天和我的学生一起享受交互式电子白板在教学中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同时深刻体会到交互式电子白板对数学学习的巨大帮助。
教学设计案例――圆锥曲线的共性探究
1.目的要求
(1)从天体的运行轨道、平面截圆锥所得的截线、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和二元二次方程的形式等4个方面揭示圆锥曲线的统一性;
(2)利用技术手段,通过典型例题揭示圆锥曲线所具有的共同性质;
(3)将技术手段和数学思想方法相结合,进一步探究圆锥曲线所具有的普遍规律。
2.内容分析
在《解析几何》一章的教学中,我们往往把圆、椭圆、双曲线和抛物线分开教学,孤立地研究他们各自所具有的性质。其实,圆、椭圆、双曲线和抛物线在很多方面的性质是统一的。本节课将从理论和应用2个方面来揭示他们的统一特性。
理论方面,利用技术手段,从2个对顶的圆锥被平面截得的截线、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以及二元二次方程所表示的曲线形状看出圆锥曲线确实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应用方面,以高考题等典型习题为例,通过灵活的技术手段改变题目中相应的参数,观察、推理、归纳,从而发现:抛物线所具有的一些定性和定量的关系,往往椭圆和双曲线也同样具有,反之亦然。通过探索,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而如果没有灵活的技术手段,这些探究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
3.教学过程
(1)引入
在浩瀚的宇宙太空,许多天体的运行轨道是圆、椭圆、抛物线和双曲线(如图1)。精彩的动态画面,会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进入求知状态。
(2)圆、椭圆、双曲线和抛物线为什么被人们统称为圆锥曲线?试观察课件2(如图2)。
任意改变截面的位置,分别会得到圆、椭圆、抛物线和双曲线(由于课件做得巧妙,学生定会恍然大悟而且兴趣昂然)。
(3)从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来看(先复习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观察以下课件3(如图3~5)。
拖动一个点改变e的大小,观察曲线的变化,学生定会感到非常惊讶,这是传统教学手段无论如何也达不到的效果。
(4)从方程的形式来看,观察课件4。注意下图中的每一个结论是否是充分必要的(如图6)。(让学生到前面来连线)。
(5)应用举例1
让学生到电子白板上任意拖动点F和点A、B以及准线上的一个动点,立即得到结论:相切。
如果将抛物线改为椭圆和双曲线,结果将如何呢?(也让学生来探究)。
(6)应用举例2
(7)应用举例3
经学生探究发现:无论焦点弦如何变化,点A、O、C始终共线。
(8)应用举例4
技术的利用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从抽象的图形变化中得出正确的结论,从而把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但是技术本身不能代替学生的逻辑思维,要真正得到完整的答案,还需要严密的推理、细心地运算和规范的表达。在教学中,我们既不能否认技术的重要作用,也不能忽视对学生数学思想方法和表达能力的培养。应用举例3和4要从电脑状态切换到白板状态进行详细的推理和运算,建议例3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行完成,例4留作课后作业。
(9)小结:本节课以交互式电子白板为平台,充分利用技术手段,让学生在运动和变化中发现不变的规律,再归纳出结论。只要我们用心观察并通过严密的推理和细心的运算,定能从现象和本质两个方面发现圆锥曲线在许多方面都具有共同的特性。
4.交互式电子白板与其它信息技术平台的(如投影、电脑、网络、TI图形计算器等等)比较
通过以上教学案例,我们不妨将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课堂教学和基于多媒体投影的课堂教学进行一个详细的对比。通过对比,深刻体会两种教学手段在教学效果方面的差异。
5.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可以建设自己的教育教学资源库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为教学构建了一个多媒体、网络和智能有机结合的交互式、开放式的动态教学环境,通过扩展教学容量、丰富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为教学带来生动活泼的新局面,可以说,现代信息技术以其强大的功能,正悄无声息地改变着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成为中职英语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教学辅助手段。因此,中职英语教师应顺应时展和课程改革的需要,根据教学需要,合理地把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整合,使教学过程变得形象、生动,从而优化中职英语课堂教学。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例,从三方面探讨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中职英语师生学习共同体的构建策略,以供同行参考。
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学实效性,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部分中职生不喜欢上英语课,由于他们的英语基础较差,难免会有厌倦的情绪,这就更需要教师想方设法地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学习热情。现代信息技术凭借着形象、直观性、大容量的独有特点,可以改变原有知识的传播方式,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令原本枯燥的英语课堂熠熠生辉。
例如在学习倒装句时,笔者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了由Pltters演唱的Only you,以及歌曲Only In Dream Could It Be This Way,在脍炙人口的英文歌曲中,帮助学生更快地掌握only倒装句的特点。再如学习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英语》(基础模块)第一册Unit 10 Fun Time一课时,考虑到课本只是简单地介绍了西方的万圣节和感恩节,为此,笔者让学生在课后通过网络自行搜集关于中西方不同节假日的介绍,并用英文介绍形成最终的相关报告作为课后作业,以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
上述教学方式,通过情境创设弥补传统教育的不足,在情境教学中,学生更能主动地投入到英语学习过程中,同时在现代信息化的背景下,学生能根据自己的需要,通过网络自主选择,实现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突破教学重难点
布鲁姆曾说:“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当在课内创设更多的情境,让学生有机会运用已学到的语言材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有目的地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生动具体的场景,通过把教学内容巧妙地转化成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给学生提供实践活动和情感体验的空间,从而培养学生在具体语境中运用语言的能力。
以第一册Unit 9 Getting Around一课为例,笔者在让学生学习了“Asking the way”和“Showing the way”的用语后,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个“问路”的动态情境,以本校的校园为场景,以学生熟悉的新生报到为背景,向学生展示现实生活中“问路”与“指路”的习惯用语,然后在小组内轮流进行校园内“问路”与“指路”的角色练习,大大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有效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在上述过程中,多媒体将枯燥的语言知识融入到一个个富有图形、图像、文本、声音的动态画面当中,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寓教于乐,更有利于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感知英语、运用英语。
三、充分挖掘网络资源,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传统的教学中,学习资料都仅靠教师一人收集,很难满足所有学生对知识的不同需求。而现代信息技术的强大网络资源,可以突破书本限制,有效扩充教学知识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新课标提倡的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中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有效拓宽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这是传统教学所无法比拟的优势。
例如在学习了第一册Unit 3 Sunny Days,Rainy Days一课后,笔者为学生提供了有关CCTV-1天气预报的视频及某些站点的网址,让学生当场查询当天全国一些大城市的天气情况,并利用课堂所学的语法知识模仿播音员进行天气预报,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还有效增加了课堂容量。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互联网上大量的图、文、声、像等教育资源,向学生提供有用的听力资源库、阅读资源库及写作资源库、文化资源库等,如“PETS全国英语考试网”:,“爱词霸网”:等网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薄弱环节自主选择,提高英语表达能力。
可见,互联网容量大、链接快、搜索功能强的优势,可以让学生在Internet或资源库中搜集自己想要的学习资源,弥补教材的不足和空白,有效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拓宽学生学习的渠道。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让莘莘学子获益匪浅,同时催化了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中职英语教师应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恰如其分地利用好现代信息技术,不仅要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操作技能,还要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为学生开辟一个妙趣横生的广阔学习空间,让学生真正把学习英语作为一种乐趣,使现代信息技术更好地服务英语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体育教学艺术是教师遵循体育教学规律和一定的审美原则,在特定教学条件下,为追求全面教学效果,娴熟运用教学手段、方法、技巧的综合艺术。具体而言,体育教学艺术包括语言艺术、表演艺术、组织艺术、氛围艺术四个方面。作为一名基层体育教学工作者,在这几年的教学课改实践中,我深感体育教学艺术的重要性,不断探索体育教育艺术的形式特点以及合理运用,得出了一些感悟与心得,在此抛砖引玉,与大家作交流探讨。
一、语言艺术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语言艺术是体育教学的一个基本且重要的组成部分,体育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及语言艺术素养是衡量教学水平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标志。师之传道授业解惑,必借助于语言。体育教师口头表达能力的高低,影响着教师主导作用的有效发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效果。
世界上没有枯燥的知识,只有枯燥的讲授。形象生动的体育教学语言是教学的催化剂,如果体育教师没有好的口才,语言不生动形象,即使是有趣的内容,也会讲得干巴巴、索然无味。形象生动的语言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在讲解中往往会遇到体育术语,而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难于理解,这就要求体育教师把术语转化为形象生动的口语,化难为易。例如,在教后滚翻时,我把“团身紧,后倒快速及时……依次滚动”变成富有儿童色彩的“团身如刺猬,后滚像皮球”。学生易于接受,掌握动作快,而且课堂充满快乐气氛。我在少儿韵律操教学中,一般都是采用抑扬顿挫的语调进行授课,使学生能较好的建立对动作的节奏感,同时还预防学生错误和多余动作的产生。
体育教学语言艺术的运用要体现出“精”,体育课的练习时间很有限,教师要抓住动作要领,一针见血地概括出要点,让学生好记好掌握。例如,在教原地侧向掷垒球时,我用口诀的形式概括动作为:蹬(蹬地)、转(转身)、挺(挺胸)、甩(出手)、拨(拨指),教学效果明显。
这种语言的艺术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体育课上的学习效果。我们体育教师语言的艺术性,要渗透到知识的传授、运动技术的讲解、美好心灵的培养等方面,从而有效提升体育教学质量。
二、表演艺术
在体育教学中,表演艺术是一个基本的教学方法,与德育、智育、美育等相比,体育教学是以健康学生身体、增强体质为目的,由教师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的运动类教育的一门学科,更具有直观性和模仿性的特点。
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只注重“言传”是不够的,还应该注重“身教”,即表演艺术。表演艺术最显著的特点是形象感强,它可以加强口语的表达效果,传达信息,交流感情,充分展现教师风采,有助于学生获得动作的感性认识,建立正确的动作形象。从一定意义上说,把握好表演艺术是搞好体育教学的关键所在,也是体育教师搞好体育教学的一个必备的基本功。
体育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有着复杂的心理、生理等方面活动,这些活动又是一切外观行为综合性的表演,表情态度、姿势动作、存在于手势和眼神表情之中。其一举一动、一招一式,潜藏着一定的教育作用。教师完美的示范不仅准确地表现教学内容,而且给学生以最直观的视觉感受,有利于形成动作概念、动作表象。例如,在冬季教学中,教师不畏严寒、精神抖擞,表现出自信、乐观、泰然自若的精神面貌,仍然以高质量、严要求地完成各种动作示范与演示,由此不仅给学生留下了美好的体态印象,而且,又鼓舞了士气,增强了学生的练习信心和勇气。又例如:我在教学生武术操当中,通过准确的动作强调眼随手走,加深学生对动作精神的领会,让学生知道通过眼神就可以表现出这套武术操动作的刚柔相济,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学习热情。这时候我适当加上一段《男儿当自强》的歌曲,学生的那种想急于参与的欲望则被充分调动起来。这样,教学效果就非常理想。
三、组织艺术
体育教学的组织艺术主要体现在能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积极性。体育课教学由于学生经常以分组的形式进行,并且处于动态之中,因此有其独特的特殊的时间、空间特征,体育教学不仅组织复杂,而且还呈现出不同于文化课教学的组织艺术。
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体育教师必须认真思考从而进行备课,对怎样借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运用新颖多样的组织手段都要进行一个预想,要达到预期效果必须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劳动,这本身就是艺术。比如我要上一堂课时,首先我必须考虑以下内容:一堂课的时间如何分配、师生活动如何密切配合、组织形式如何选择、教学方法如何运用、教学步骤如何安排、运动负荷的合理安排、思想教育工作如何进行、场地器材如何布置等等,都要经过仔细思考、反复推敲,进行艺术构思,方能奏效。
体育课的教学组织,应更多的关注学生的需求,在继承、发展、创新上多思考,多实践,从而起到为实现教学目标铺路搭桥的作用。教师安排教学内容要尽量体现出“新、奇、活”的特点,并采用多种多样的、生活化的教学组织形式,使学生获得强烈兴趣和新鲜感,以增强教学的吸引力。例如,在进行走与跑的教学中,设计“小战士过河”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学习”、“紧急出击”、“过河杀敌”等环节中完成教学任务。这样,学生在富有情趣的信号的引导下进行活动,既培养了学生正确的站立的姿势,又能有效地实现教学的“收”与“放”。
四、氛围艺术
一、现代诗歌抒情方式对教学内容的指向
中国近现代诗歌的主体新诗,诞生于“五四”,它适应时代的要求,以接近群众的白话语言反映现实生活,表现科学民主的革命内容。以打破旧体诗格律形式束缚为主要标志的新体诗,用接近群众的白话语言反映现实生活。同时,基于王荣生等人的研究,我们将现代诗歌的文体归结为以下几个核心要素:一是诗的抒情性;二是现代诗的外形(形式);三是诗的音乐性;四是诗的意象和意境;五是诗的比喻、反复和对比等手法的运用。由此可见,现代诗歌抒情性的独特之处可见一斑。在文学体裁上,现代诗歌是以汉语言白话文为载体,以语言节奏的和谐性再现生活抒情言志的语言艺术。凝练的语言、简练的结构易于表达出诗人的思想感情。在简短的篇幅中又蕴含了一定的丰富深刻的内容。与古典诗歌比较起来,现代诗歌在形式上少了一些束缚,在内容之中显得更为深厚宽广。因此,不同于其他文体形式,现代诗歌形式更自由,语言更张扬。诗人表达情感直露、直接、直白。这种热烈的抒情方式直接决定了感受诗歌内容的主要方式――朗读吟诵。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四学段(7―9年级)的阅读教学目标中对朗读提出如下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新课标下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十分重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对朗读也作了具体的要求。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应是基于正确的朗读。因此,虽然常将朗读吟诵作为教学手段与方法,但基于现代诗歌不同于其他文体的抒情方式,应将其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例如余映潮老师的“第一乐章”就是以朗读诗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作为理解文本的主要方式。在现代诗歌教学的误区中,教师常常以齐读、领读、分组读等传统的朗读方式,根本不能达到通过朗读体会文本的效果。在诗歌学习的“第一乐章”中,余老师指导学生用不同的“读法”来读这首诗歌。第一种是“用说话的方式”,读给他人听,即劝慰式(坚定的,宽慰他人);二种是“内心独白的方法”,读给自己听,即独白式(悄悄的,鼓励自己)。这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从课堂形式看,是教师引导学生亲近言语作品,指导学生进行改变倾听对象的“读”的尝试。学生在不同方式的“读”中,体味到同一个言语作品,稍稍改变一下言语对象,就要改变言语方式,同时也就被赋予了不同的情感意味。因此,现代诗歌抒情方式给予了教学内容一个明确指向,即利用符合理解文本的朗读吟诵来契合现代诗歌的抒情方式。
二、现代诗歌情感来源对教学内容的引导
区别于其他文体中对作者生平、历史文化环境、创作背景的介绍。现代诗歌的情感来源于现实生活激发内心情感的触发点。这是现代诗人创作文本不同于其他题材的独特之处。它是作者真实的所见所闻,引发出当时最真切的描绘、感悟和思考。现代诗《错误》的教学内容和小说《边城》的教学内容进行对比,我们就会发现其中大部分内容,包括:作者介绍、情节分析、人物形象、主体讨论、思想情感,这五大部分几乎是一模一样的,唯一多出来的只是小说《边城》作为个体的一些特性,例如湘西风情、景物描写两处,而这两处都不是作为文学体裁本身所具有的特点。这也就是说,在这两课的教学设计中,既没有突出现代诗的特征,也没有突出小说的特征,是一种文体意识模糊的教学。因此,为了体现现代诗歌独特的情感来源,而不是陷入作者生平的拓展和作者历史文化背景的灌输,而是对所作诗歌当时当地情景的再现。否则,例如,《沁园春・长沙》常常将其作为政治类诗歌便是固化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当时是什么情感点激发出诗人的创作灵感。
在余映潮老师《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课例中,他在导读之前告诉同学们:“这一首诗是诗人给邻居的一个小女孩的题词,是诗人在流放期间的最艰苦的环境下给邻居的小孩子写的几句话。那么这首诗可以用说话的方式。因为它是说理的,它就是在说话。当你要劝慰人家的时候,你就得用说话的方式来表达。”简单的内容,却将诗歌最真实的场景演化出来,通过结合现实中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如何看待这首诗来引发学生对这篇课文的兴趣。然后看似随意却道出了作者写这首诗的现实场景,以引导学生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最后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真切地体会作者的创作情感来源,以产生与作品共同的情感,达成情感的共鸣。
三、现代诗歌作为情感的艺术,其蕴含的现实指导意义对教学内容的选择。
语文诗歌教学在教学内容方面存在着梯度和区别度的问题。现代歌中的审美客体,就是诗作本身,它可以是景物、音韵、意象的,也可是意境的、人情的、甚至是哲理的。现代诗歌作为情感的艺术,与人类情感总是相通的,经历越丰富,体会越深厚。因此基于情感共鸣,诗歌常常异于其他文体,具有深远的现实指导意义。这种深刻的意义,或是情感,或是哲思,这不仅是审美,也是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新课标提出一个核心概念是“语文素养”,而语文素养的核心则是语言文字的运用。学语文就是要学语言运用,感受诗歌的情感立场,在语言的分寸之间感受诗歌的理性之美,于善意的谎言之中,感受诗歌对人生的激励。
余老师《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课例在教学内容上对于作品情感的体验和现实意义的指导体现在:第一是区别度,在“第二乐章”对比学习宫玺《假如你欺骗了生活》,重点分析“无憾”、“无愧”,给我们的人生启迪是“诚实”、“踏实”;第二是梯度,在“第三乐章”要求学生以“假如生活重新开头”为第一句,自由写诗,并将得到的启示化为语言应用,感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给予内心的正能量。在教学内容拓展中,在紧密联系文本的提前下,找到与本作品题材相近和情感想通的文本进行对比教学。这不仅打开了学生思维的广度,也做到了教学内容的区别度。而最后的仿写,将诗歌对学生产生的情感共鸣与现实意义通过语言表达的方式进行,整个教学进程层层深入,达到了教学内容梯度的选择。本课例是现代诗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结合比较成功的选择。
综上所述,现代诗歌作为情感的艺术,具有不同于其他文本的抒情方式和情感来源,其情感表达背后的深层现实指导意义都引导着教学内容的选择。现代诗人表达情感热情奔放,情感来源于现实生活的具体感受,情感表现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深刻的思想和意义,以激励我们的意志或传递正能量。对于现代诗歌的教学内容我们应跳出传统古诗词的教学方式,破除字词注释、作者生平拓展、翻译语言等模式化教学。通过朗声吟读、再现情景和梯度运用等与文本相适宜的教学内容来正确的解读文本,让现代诗歌教学越发动人且有意义。
参考文献:
[1]王荣生.合宜的教学内容是一堂好课的最低标准――以《竹影》的教学为例[M].听王荣生教授评课,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王荣生.系列讲座: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教学环节的展开(第二讲)[J].语文学习,2009,(10).
[3]符礼科.把短诗教长教深教美――赏析余映潮《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课堂实录[J].青年教师,2013,(7).
[4]余映潮.《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课堂实录[J].新语文学习(中学教师)2005.
[5]李敏.导之精妙,顺学而为――余映潮老师《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教学片赏析[J]四川教育,2013,(11).
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开展工艺美术专业教学对院校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因为高等院校专业教育规模化、系统化发展时间较短,而且许多院校的前身都是中职院校,在师资配备、教学环境、课程设置、教学条件及教学方式等方面都存在很多不足,在教学体系上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从专业角度分析,在教学中,工艺美术主要偏向于理论教学,但专业技术教育其实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应用技能的培训,与普通的高等教育还存在很大区别。但在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工艺美术专业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手段和方式上缺乏创新,同时,培训项目也缺乏一定的针对性,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学生差异化和个性化发展的需求,而且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很多内容的学习都只停留在表面,对提高学生工艺美术技能没有实际帮助。
二、现代学徒制的作用
(一)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很多学生成绩不理想的原因就是没有有效的反馈与沟通机制。而现代学徒制中学生与师傅同处一个空间,面对着具体问题,一旦有疑问就可以及时询问师傅,而师傅也可以结合具体事物分析,解决学生疑惑,激发其兴趣。
(二)实现因材施教
实现因材施教的主要途径就是现代学徒制。日常生产实践中师傅与学生间存在紧密联系。师傅都是结合具体事物与问题对学生进行指导的。这种一对一的模式不但可以让师傅了解学生的情况,还可以结合学生特点,制订切实可行的、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案。
(三)优化学习方法
现代学徒制直接打破传统灌输式的教育方式,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宽广的学习平台。学校教育的一大弊端就是学生被动参与学习。缺乏实践操作,囫囵吞下教师传授的知识。教师教学模式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难以发散学生思维,学生只能被动跟随。现代学徒制教育则强调实践,从不同角度提高质量,学生进行多方面思考与学习。
三、工艺美术教学中现代学徒制的教育实践
(一)优化实践考核体系
改革传统考试形式增加实践技能考核的比例,促进学生实践操作水平的提高。傳统教学模式中只在期末考试考核学生实践技能,且比例仅为总成绩的40%;现在依据学校情况将技能考核定位为每月一次,专业技能大赛每年举行一次,并将技能成绩作为单独的考核指标。考核方式仅采用单人实际操作,使学生具有学习动力与目标,奠定基础方便后期技能考试及岗位需求。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集中训练专业技能,避免传统学习松散、不到考试不着急的情况。考试形式改革后,教师也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知识掌握与技能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与优化,及时纠正操作中不规范的行为。
(二)运转模式分析
校企合作签订协议,明确各自权利义务及责任;学校与企业都是教育的主体;学生身份具有双重性,在学校是学生,在企业则是学徒;校企共同管理,接受双课程学习;考核由学校与企业分别进行,实际中根据校企实际情况适当调整。
1.双身份分析。校企合作模式下联合宣传与招生。招生就是招工,这意味着学生都有两重身份。通过企业面试后录取并签订“预备员工协议”,此时学生具有预备员工的身份,而通过学校单招入校后获得学生身份,这样就同时具有预备员工与学生身份。
2.双体系特点。现代学徒制模式下具有两套课程体系,学校与企业各有一套教育体系。但两者教育理念存在差别,因此侧重点也不同,学校重视理论、企业重视实践。现代学徒制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因此学校与企业要建立相互融合的培养体系。
3.双标准体系。学生要分别满足学校、企业的考核标准。学生落实学历考试,企业则实施技能考核。学历考试以学分的方式进行,分为三个级别,即铜级、银级、金级三个级别的评价体系。制定双标准评价体系,使培养出的人才更加符合社会需求。
通过这些方法培养出实践与理论同样具备的高素质人才,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提高行业水准,促进工艺美术行业进步。
综上所述,工艺美术教学中引入现代学徒制,推进企业与学校师资队伍的融合,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学方式,促进工艺美术教育质量的提高。工艺美术专业教学中应用现代学徒制,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形成正确价值观与职业观,紧密结合专业学习、自我发展及社会需求,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推动工艺美术行业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俄罗斯教育家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育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幼儿美术教学中,只有创设一种最佳的学习情境,才能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从而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而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的整合打破了传统媒体的“线性限制”,以随机性、灵活性、全方位、整体化的方式把语文信息知识形象地呈现给幼儿,使幼儿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建筑艺术欣赏》活动中,欣赏各地古今建筑并了解其特点是必要的一环,但书上图片不多,又没有与教材配套的挂图,欣赏实景更是不可能,这时候多媒体就是最好的辅助工具。我从互联网上搜来建筑图片,并精心分类。上课时,幼儿在优美的音乐伴随下,一边欣赏,一边赞叹,很快产生了愉悦的学习氛围。然后,我点出用电脑制作的对比图,清楚地展示了生动别致的江南建筑美,大气古朴的北方建筑美,增强了学生的审美意识。再在个别的细节上,比如故宫汉白玉的石阶上的浮雕、天井上的图案等进行放大和特写,幼儿再也不是坐着听和看了,他们忍不住站起来想看得更清楚,迫不及待地举手想要跟老师问清楚,小声地和同学讨论起来,这样的学习是高效的、自主的。
二、扩大知识面,激活创造思维
有些家长反映,说孩子以前的画特别“有意思”,天马行空,想象奇特,可是现在反而越来越胆小,一下笔就是小鸟、房子、太阳,造型都一样。其实这是因为孩子在这个时期的模仿性很强,加上教师示范的影响,他们会产生惰性和惯性。实际上在他的记忆中,他对这些东西的认识并不仅限于此。为了解放他们的思维,教师在讲授《我和昆虫》一课时设计的多媒体课件是:将搜集的各种昆虫的动态录像、静态图片和有趣的鸣叫声剪辑加工,通过控制操作面版,给学生展现出神奇的昆虫乐园。通过展示昆虫的大小变化和局部特写,供学生观察、讨论、分析,学生通过大胆的想象,其作业效果丰富多彩,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刺激多种感官,有利于知识记忆
人类获取信息百分之八十来自视觉,百分之十一来自听觉,如果既能看到,又能听到,还能动手操作,通过多种感官刺激获得的信息量会比单一听课的效果好。实践证明利用计算机、网络教学,利用不同的材料和多种呈现的方式,能过有效地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学生在课堂上既能动脑又能动手,眼、脑、手、口、耳,多种感官并用,还能够通过网络学习环境提供大量的信息资源,而网络学习环境的特点具有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协作性、及时性。这些特性能最大限度地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情绪和思绪。多媒体计算机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刺激,而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这对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都是非常重要的。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教师讲课强得多。信息和知识是密切相关的,获取大量的信息就可以掌握更多的知识。他还作了另一个实验,是关于知识保持即记忆持久性的实验。结果是这样的: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自己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这就是说,如果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这说明多媒体计算机应用于教学过程不仅非常有利于知识的获取,而且非常有利于知识的保持。
四、自主学习,有利于培养合作精神
现代设计艺术是推动现代社会文明不断发展的动力。设计艺术类专业旨在培养专业技能强且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优秀人才。然而,目前我国现代设计艺术教学尤其高职院校教学中却存在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单一、教学体系不完善、师资队伍不合理等诸多问题,因此,必须进行现代设计艺术教学改革,切实提高学生艺术素养,掌握现代设计艺术技能的应用型艺术人才。
1 现代设计艺术的教学模式分析
(一)美育教学模式。设计艺术主要指基于艺术形式的设计活动。艺术气质及修养,并非与生俱来的个体素质,而是经过一定的培养教育逐渐形成的能力。艺术基于美而形成,艺术素养需要美育。因此,艺术专业设计教学中,美育教学尤为重要。就思维形式而言,美育主要注重形象思维能力的提升。我国数学家及教育家徐利治先生研究指出,人类的创造力主要来源于发散性思维、自身知识储备、抽象分析能力以及审美能力等几部分,其中审美能力是艺术创造的关键,同时也是形象思维能力的具体表现。所以说现代设计艺术必须注重美育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分层教学模式。分层教学模式主要指按照学生知识储备、知识内化能力、理解能力、自身素质的差异,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并凸显培优原则基础上实施的差异化教学。分层教学模式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凸显,学生潜能得以有效挖掘。总之,设计艺术专业中实施分层教学能够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切实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艺术素养。
(三)启发式教学模式。启发式教学模式本质上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引导式教学,其宗旨是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资源配置,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二是探究式教学,其立足于现代教学理论创造性人才培育方案,通过创新性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在学习中探究,在探究中完善自我。可见,启发式教学模式对现代设计艺术教学也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2 现代设计艺术教学的现存问题
(一)教学观念落后。一方面教学观念陈旧落后。教学观念支配着教学工作的开展,决定着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实施,影响到教学质量的高低。尽管高校大都实施了教学改革,然而教学管理长期受传统观念制约,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思想观念并未有效落实,并未真正调动起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也未被真正激发出来。另一方面,教学管理行政化严重。高校是教育教学创新的源头,理应是创新管理的带头者,科学管理的践行者,然而许多高校尤其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仍然是经验管理、行政化管理严重,具体表现在作为教学管理主体的教师和学生参与度不高、教学办法落后、重行政而轻学术、重监督而轻激励等诸多方面。
(二)教学方法单一。目前,我国高校尤其高职院校连年扩招,学生人数逐年增加,造成教师资源缺乏,许多教师尤其年轻教师连班较多,根本无心进行艺术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学方法单一影响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是将众多资源进行融合再充分利用的舞台,是面对不同个性学生展示不同教学方式的场所,然而,目前设计艺术课堂教学中并未将现有资源进行个性化的充分利用,许多教师对艺术教学平台利用较少,资源库使用有限;此外,教学平台智能化不足,程序化和技术化的平台软件制约着教学方式的选择,严重阻碍了艺术教学方式的多元化发展;再有,艺术平台建设不完善,管理不科学,仍然需要大量的人财物的投入,网络平台建设亟待完善。
(三)教学体系不完善。许多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理念不完善。设计艺术教学应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要教学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然而部分院校对自身教育特点及类型缺乏科学认识,未能形成全面科学的职业教育观念,还是借鉴本科艺术院校的教学方式,导致教学定位偏差等现象;此外,许多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亟待完善。高职院校以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教学目标,应注重实践教学。然而部分高职院校对实践教学认知不足,没有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并行发展,设计艺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未能达到预期要求。
3 现代设计艺术教学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更新思想观念。首先要要切实树立“以人为本”理念。要充分考虑人的自身属性,尊重人、发展人、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教学工作中要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通过不断思考、探索,去发现和解决问题,构建自由、民主、和谐、人文的教学环境,以实现设计艺术教学管理的发展进步。其次,要通过创新管理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就是柔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并非单纯通过制度和纪律,更依靠人的内心心理和行为规律,对管理对象实施软控制,使他们内心顺畅,同时激发其内心潜力和创造精神。因此,要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建立人人相互尊重的氛围,充分发挥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实施多元化教学。设计艺术教学中要实现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开放,提高知识交流能力,课堂教学中促进理论、表达、文化素养的融合,利用课堂教学协同性、整体性促进教师、学生、教材的和谐发展;同时要实现教学手段和教学策略的开放,让师生间能够充分信任、尊重和理解;还要完善教学平台建设。信息化社会的今天,必须加强信息平台建设,把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促进师生交流,提高信息传递效率,使设计艺术教学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得以拓展。
(三)完善教学体系。现代设计艺术教学要更加注重实践性,要利用设计艺术综合性与交叉性的特点,结合实际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要加快设计艺术教学的课程体系改革,注重教学的专业性和应用性,让学生走出课堂,进入相关行业领域感受、体验和参与知识的应用。通过开展校内实训和校企合作的方式加强学生实践性认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使之成为符合现代人才市场需求的优秀设计艺术人才。
4 结束语
现代设计艺术教学应培养学生的应用素质。只有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具有实践应用能力的设计艺术人才,才能符合市场需求,给学生提供更清晰的未来发展空间。面对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必须加强对设计艺术专业学生创新应用能力的培养,最终实现我国设计艺术领域的飞跃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啸林,范振刚.艺术设计教学改革初探[J].科技风, 2009(14):17
[2]胡海晓,付皓宇.信息时代背景下的现代艺术设计教学改革初探[J].科技风, 2014(12):194-194
[3]严先琴,周元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初探[J].时代教育, 2015(7):204-204
[4]潇潇.基于素质教育的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初探[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版), 2012(14):203-204
现代陶瓷艺术是依托传统专业,根据社会需要,在原有专业基础上衍生、拓展出来的。在教学上,秉承“融合创造”的学术理念,以融合中西方艺术精华,创造新的艺术表达方式为宗旨,在教学体系中突破只以传统陶瓷艺术为陶瓷艺术教学的界限。
由于传统陶瓷教育的话语系统相对稳定,使其开放性不够,不能及时迅速地获取当代艺术文化中具有先锋性、实验性的视觉经验,对于现代陶瓷缺乏足够的归纳能力。传统的陶瓷艺术教学多重视陶瓷艺术的技能培养,忽略了对学生的艺术理论知识培养以及进行现代陶瓷艺术大环境的信息渗透及其他艺术形式的交叉渗透,因此整个教学呆板而缺乏活力。艺术发展的多元化趋向,对中国现代陶瓷艺术教育的传统思维提出挑战,现代陶艺教育必须从教学职能到教育方式发生根本的改变,最重要的是转变教育观念。而观念的转变就不得不借鉴当代艺术理念,现代陶瓷艺术教育虽然不是当代艺术的形式,但是当代艺术教育是有可能将其语言方式和思维理念提炼出来的。
因此在当代艺术语境下,现代陶瓷艺术教学必须及时地吸收借鉴当代艺术中的优秀成果,并将其观念纳入到现代陶艺教学系统中来,现代陶艺的教学才不会与当代艺术发展的进程隔离开来,才能达到培养具有时代前瞻性的人才这一目标,这也正是当代艺术院校教学的前沿课题。现代陶艺教学与当代艺术语境的共同特性,这里简单归纳了以下几点:
第一,人文特性与关注现实。现代陶瓷艺术本来就是当下的艺术活动,“现代陶艺”的语汇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现象,是用于同传统陶瓷艺术区别的语言状态。现代陶艺的界定:它是艺术家借助陶瓷材料,或以陶瓷材料为主要创作媒体,远离传统实用性质的观照,表现现代人的理想、个性、情感、心理、意识和审美价值的作品形式。这种审美价值重视挖掘的主要不是客观世界,而是现代社会中人的内心世界。重视新的表现方法和新的表现形式,将暗示、隐喻、象征、联想、意象等手法视觉化,表现人的意识的流动和对这个世界和社会的多种认知。而现代陶艺教育的这种人文特性正与当代艺术关心社会现实的特性相契合。
第二,创造性的思维模式。传统陶艺是历来陶瓷工匠集体智慧的结晶,而现代陶艺创作却是作为个体的陶艺家的独立创造。传统陶艺多以实用为目的,注重技术性且有着严格的分工及规范,但远不及现代陶艺创造主体的自由发挥。现代陶艺教学注重在此基础上不仅从外观改变了陶艺的审美形象,而且在功能上走向一种纯粹的艺术创造,将陶瓷作为现代艺术实现的媒介,它创造的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化的“瓶罐”,并将崇尚精致、规整、对称的古典陶瓷审美趣味转向随意自由、更富想象、更具人文精神的方向发展。现代陶瓷艺术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现代陶艺者必需的素质,同时也是当代艺术创作的关键。
第三,对综合素质的培养与要求。当代学院教育为了更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提出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标。在意识形态的强大作用力之下,现代陶艺教学对西方当代绘画、雕塑等视觉艺术语言进行了学习研究,并结合对传统陶艺形式的研究继承。这种结合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传统陶艺的诸多造型因素,如造型、釉色、烧成等陶瓷语言要素,在长期的时间和研习中,对陶艺的认识日趋完善深入,逐步形成体系;二是培养的学生必须具备着眼于国际性的现代陶瓷艺术理论与实践整体学术水平的学习能力。现代陶艺教学塑造出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艺术形象和文化符号。在今天看来,这种现代陶瓷艺术语言发展过程,对国内的现在陶艺教学影响深远。
同时,在当代艺术语境下,艺术教育在面对当代性问题时,应当保持着与社会艺术交流活动相平行的秩序,不断反思新的教育方式与创作实践。现代陶瓷艺术教育也在逐渐显露出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首先,追求个人表现性的陶艺。由于当代艺术的偏向问题,学生对现代陶艺创作的兴趣完全集中于个人表现方面。作为个人创作这无可厚非,但当大多数学生都以此为时尚,而不顾及陶艺创作与生活、与生产、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其结果会导致现代陶艺发展的路越走越窄,使现代陶艺日益成为与大众无关、与生活无关,而成为少数人孤芳自赏的东西。我国现代陶艺教育和侧重点与国外有所不同,进一步加强学生对陶艺本体表现的语言、方式、原材料的运用和训练等,显得十分重要。
其次,目前的现代陶艺教育,过多地关注西方,忽视了东方陶艺的传统,使陶艺学生盲目地崇拜和模仿西方现代陶艺,追求怪异,致使东方的现代陶艺打上了西方现代陶艺的深深烙印,成了西方现代陶艺的翻版,使有悠久陶瓷历史和文化传统的东亚陶艺一直处在西方陶艺的笼罩之下,以至中国的陶艺者做着西方式作品,中国的陶艺展看不出中国现代陶艺的面貌,更缺少东方陶艺应有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品质。
再次,现代陶艺从创作到教育,缺少系统、深入的理论研究和批评,从事研究和批评的理论家少之又少,而陶艺家大都只关心创作,而不关心理论;陶艺教育中缺少关于欣赏、批评及至理论、历史方面的系统课程,致使学生理论素质偏低,对理论和批评不感兴趣。
当代学院以其人文品质和学术传统在当代艺术中占据重要地位,成为当代艺术中的学术高地。当代艺术正处于一个多元并存、飞速变化的时代。关注社会、强调观念、注重创新是它不断强调的主题。面对这一语境,现代陶艺教学应从坚守壁垒到学术过滤,通过陶艺语言自身的学术鉴别和分析,把辨识与解惑的任务摆在前面。当代艺术语境下的现代陶瓷教学体系具有一定的实验色彩,还有很多值得关注的课题,这些课题都将影响现代陶艺未来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白明:《世界现代陶艺漫谈》,载于《世界现代陶艺概览》,江西美术出版社1999年版,第143页。
2. 贾方舟:《中国当代艺术格局中的现代陶艺》,载于《美术文献》2001年第22期,第16页。
设计学科源于20世纪20年代,经过大半个世纪的不断探索和大量的设计艺术实践,目前,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系统的教学体系。
但是,在设计色彩的教学方面,我们明确地认识到,作为真实地描绘物象色彩的训练,设计专业所要达到的目的并非写实。设计本身的特质,决定了设计的色彩更多的是创造与构成,因此,色彩的形成语言是作为基础课程安排在低年级的基础学习中,并且分为两个阶段进行教学:写生色彩系统学和抽象色彩构成学。对写生色彩要有不同于传统写实绘画的训练要求,写生色彩系统与抽象色彩系统形成了互补的关系,并且在实际的写生中有意识地将二者结合起来,这就形成了设计专业色彩教学的基本思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始终强调主观的色彩感受与强化,并且将感受鲜明地通过色彩设计加以表达。
一、写生色彩系统学
设计色彩写生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作为设计专业的色彩基础训练,要求我们在一定的色彩理论基础上,结合艺术实践,熟练掌握一般的色彩表现形式与方法。我们将色彩写生课分为两个阶段实施:具象色彩写生和归纳色彩写生。两个阶段同以写生的方式进行。前一阶段是通过对自然色彩的认识和感受来丰富学生的视觉色彩感知、拓宽色域,提高学生的审美规律的认识;后一阶段以自然形、色为依托,以意取象、以艺造象,从而激发学生对艺术本质的探索与创造,锻炼学生驾驭色彩、表现自我的能力。
1.具象色彩写生。色彩表现是通过自然与情感的融合来实现的。在写生刚开始阶段,要强调大胆放开的色彩写生,多画小幅色彩稿,目的不在于一开始就进入深入的刻画,而是注重大体的色彩印象的把握,大的色块的概括。开始还要留意色调、色相和基本形,不要根据所谓的色彩条则和原则进行,应更多的注重你所观察到和感受到的东西,然后无顾果断地画。在写生过程中,最好不要失掉你所感受到的第一印象。它往往是你感受的真实反映。对于色彩训练而言,在初始写生时不要过多顾及形的具体表现,要专心致志地去观察色彩变化的美感。这样就不会被物象的形态转移了注意力,这是开始训练色彩的有效方法之一。之后,还要通过知觉认识自然色彩、掌握色彩之间组合的方式、面积、对比方式以及色调呈现的效果。这样就可以比较理性地认识色谱中的同类色,对比色的色彩结构关系,在不断的写生作业中加以感性地发挥。
随着写生训练的不断深入,在以上的初始写生基础上,要从整体色调出发,表现写生色彩的丰富性,深入体会色彩微妙变化的美。也就是对物象的各种色素进行分割,在物象大的色块里面寻找更加丰富多变的渐进色变化,微弱的对比色变化,平面的色彩逐渐结合物象成立体的形态表现,明暗冷暖的色彩表现。通过繁复的色彩处理在主导趋势的色调中寻探饱和度、冷暖度、明度及色相的阶梯变化,使之能够形成一个关系明晰的色群结构。
2.归纳色彩写生。归纳是手法,也是技巧、观念和思维方式。传统的装饰画与现代绘画的装饰性无不源于归纳的方法。色彩归纳通过概括、提炼、限色所形成的装饰效果是必然的。归纳色彩写生应分为三个课题进行:写实性归纳写生、平面性归纳写生和意象性归纳写生,循序渐进、逐一展开。
⑴写实性归纳写生。写实性色彩归纳是以色彩写生为基础把自然彩加以概括和强化,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对自然色彩关系的完全依赖,以表达作者的主观意愿和感情,并用理想化为手法和浪漫的情调去用色彩。写实性色彩归纳是以具象表现到抽象表现过度的开端。它一方面尊重了写实色彩的客观性,即:以客观物象的形态,色彩关系为表现依据。另一方面,它又注重对客观物象的主观性与概括性的表现,通过形与色的简化处理,建立卷面的秩序感,形成既有一定具象特征,又有某种装饰意味的卷面效果。
写实性归纳表现方法有二种:块面表现法和点线表现法。前者是在保持客观物象的主体感、光感、空间感的基础上,以形、色合一为原则,对丰富的形、色关系通过概括做局部性有限度的归纳,并采取平涂的手法加以平面化的处理,形成色阶的变化,效果如块面状。块面表现的块是指具有立体感的整体;而面是指局部性的转折面,每一个面都是经过形、色归类后所具有典型色彩的特征。因此,色块的变化也随形体的转变、推移而形成色阶。后者是点、线都是造型的基础要素。点和线都可以单独使用,并以限色为基本原则,在制作中要精心编排、步骤清晰。
⑵平面性归纳写生。平面性色彩归纳是一种追求具有平面感的色彩表现形式,是在错综复杂的自然色彩中,有选择地对色彩进行概括与提炼的理性思维方式。通过对构图、形态、色彩等规律的研究,化冗繁为简单、化立体为平面、化写实为夸张。平面性色彩归纳淡化了自然色彩的逼真感,强调个性化的色彩认识与感受,达到加强色彩设计意识的目的。
为了突出画面的平面感,需要改变常规的观察认识习惯,以突破三维空间的限制。为了达到单纯、强烈的色彩效果,除了对用色数量加以一定限制外,常以大面积的平涂手法加以表现。另外,对于某些影响色彩感觉的因素,诸如色块面积、形状和位置等因素,要加以适当的处理。
平面性色彩归纳表现方法主要有:平涂表现法、肌理表现法和其他表现方法。平涂表现法:即:以色彩干净利落、涂平涂匀为特点,运用不同的平涂手法也能产生画面不同的效果。肌理表现法:即以平面化效果为基本规范,运用不同的笔法创造不同的画面效果,如:平蹭、湿染、点、刮、擦等手法。
⑶意象性归纳写生。“意象”的概念出自中国传统美学理论,是指一种“以意表象、以象达意”的艺术境界。
在艺术创作中,是指介于具象和抽象之间的某种主观情感意愿与客观物象交融而成的心理形象。意象性别色彩归纳阶段是在有限的时内,展开对装饰性色彩的无限艺术表现的创作性探索。也就是说,在色彩归纳的基础上,拓展自由想象的空间,探索运用各种形式语言表现的可能性、可行性,创造既有装饰美感又有独特风格样式的艺术画面。
意象色彩归纳常用的手法是舍弃客观物象的具体形状,提取某些色彩元素来加以组合、创造、或通过多客观物象以具象到抽象的演变,以达到表情达意的效果。在表现形式上,凭借点、线、面和色彩、肌理等抽象形式组合画面,抒发感情,追求画面的韵律和节奏,从而引发人们的审美感受。
二、抽象色彩构成学
抽象色彩构成是在20世纪随着现代艺术和设计艺的兴起逐渐形成的一个全新的色彩系统,它与平面构成、立体构成一道被人们简称为“三大构成”,是现代设计艺术的基础。抽象色彩构成注重色块之间的对比与和谐,不强调现实的具体性表达和细节的再现,而是将物象归纳成比较平面化的图象,色彩也减弱了立体性的明暗关系,只要追求色块冷暖的对比和同类色的和谐过渡,这一点也是基于设计本身的特质,即:色块与色调的表现重于物象的细微色彩的再现。同写生色彩不同的是,这个阶段的色彩概括更加主动,而非现实色调的概括,色彩设计的平面化更加强烈。色彩与图形的结合更加紧密,形式感更强。即使有现实的基本形存在,也会出现非写实的装饰色彩的效果。
色彩在现实中可以依据物质的材料加以实现,材料本身的特质增加着色彩的性质,表面肌理一起构成完整的色彩,也就是说,只有通过材料这个载体,色彩才能得以体现。如果将相同的色彩配置方案使用在经过不同的表面处理的材料上,就会呈现出不同的色彩效果。因此,在抽象色彩构成中,作者对材料的选择至关重要,只有运用恰当的材料来表现抽象色彩的意图,才能概括获得准确的色彩效果。而合理与巧妙地运用材料和色彩的组合是提升抽象色彩构成的一种方法,它能起到既丰富色彩变化又保持整体一致的作用。而巧妙地利用色彩的材质的搭配,有时比单纯的色彩变化更能达到良好的视觉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无论是写生色彩学还是抽象色彩构成学,都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和长期教学实践中,由于不同的需要和观念的更新,经过长期发展演变而来的学问。他们以不同的视点来观察色彩、分析色彩、表现色彩,从不同的角度发挥着不同的教学作用。在一些绘画作品中,一定程度上运用了装饰色彩或色彩构成的原理及表现方法。同样,在现代设计艺术领域中也常采用写生色彩的表现方法来传达设计色彩意图。运用写生色彩的认识原理来支持和扩展抽象色彩构成体系。为适应设计专业对色彩教学训练的需求,以写生色彩学的认识论为切入点,以启发和开拓人们的色彩创意为目的,在色彩表现方式上力求多样化,使之能更好的达到教学训练目的。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研究省级立项课题《现代视觉艺术设计专业基础绘画教学的反思与突破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JXJG―07―14―13)。]
参考文献:
[1]周信华、胡家康编著:《色彩基础与应用》,东华大学出版社,2006。
[2]孙为平主编:《色彩归纳写生》,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4。
[3]周至禹主编:《设计色彩》,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张继渝编著:《设计色彩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
[5]张 梅、梁 军、卢 岩编著:《新设计色彩》,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