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探究小报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23 16:56:3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数学探究小报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数学探究小报

篇(1)

一、问题的提出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1]。随着新课改的全面推进,探究式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然而,从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现状来看还存在许多问题,如理论认识不到位、实践过程形式、探究资源匮乏等。

根据全球著名的新媒体联盟的《2011年地平线报告》预测,“电子书包是对未来学习科学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技术之一,将在很短的时间内进入普及”[2]。诸多研究和实践证明电子书包其承载性、交互性、移动性能较好地增强小学数学教学效果。如何让电子书包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创新,实现电子书包环境下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变革与完善,也成了目前教育技术研究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相关研究现状

1.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应用现状

全国各地中小学数学教师在新课程理论的指导下,如雨后春笋般展开了各种方式的探究式教学模式。然而我国探究式教学起步较晚,尤其在小学阶段无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实践研究上都较为不成熟,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探究式教学的价值和特征,缺少策略与方法步骤方面的研究和指导。

2.电子书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电子书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功能作用主要体现在具有丰富学习资源、多样化的学习工具、个性化的推送服务、实时测评、共享交流[3]等依托电子书包平台;邵征峰等构建了基于电子书包的PBL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模式,该模式是对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一次有益探索,也是对电子书包与学科整合的一次探索[4],李占勇认为电子书包能满足小学生个性化的数学学习要求,有利于培养出更具创造性与个性化的新型人才[5]。

三、电子书包环境下小学数学新授课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1.电子书包环境下小学数学新授课探究式教学模式

本探究提出电子环境下小学数学新授课探究式教学模式,如图1。该模式以培养学生数学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为目标,基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提出了研学问题,结合电子书包的主要功能作用在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分别体现在:课前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主探索;课中通过启发引导,学生经历合作探究,成果交流,建立笛模型;为实现数学生活化,组织强化练习,让学生应用数学模型,达到学以致用;课后通过设计相应课外拓展任务,让学生达到有意义的知识建构。

图1 电子书包环境下小学数学新授课探究式教学模式

2.电子书包环境下小学数学新授课探究式教学模式应用案例

本文以人教版四年级小学数学上册数学广角的一节探究课《沏茶问题》为例说明以上模式的应用。本节课是基于“双课堂教学平台”应用环境下,以学生个性化学习为理念的探究课。这节探究课的目标是让学生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并寻找最优方案;让学生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观察课堂实录,学生乐于通过电子书包进行自主探究,在探究过程中能积极主动,勤于思考。可以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运用电子书包环境下小学数学新授课探究式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1)创设情境,自主探索。以“电子书包”打造的虚拟课堂开展研学,教师利用虚拟课堂备课,创设问题情境,制作网络学案;在讨论区前置性任务主题帖:自主学习书本p104例1,并推送相关探究学具供学生自主选择。学生根据学习提示,借助动画学具初探让妈妈尽快喝上茶的最优方案,以回复主题帖的形式在互动区上传自己的沏茶方案。这样的前置性任务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实现了师生之间随时随地共享交流。课堂以“感恩节”为背景,评选“孝道之星”为情境,设计“为妈妈沏茶”、“帮妈妈设计一个最佳工作方案”、“给妈妈一个惊喜”3个感恩任务贯穿课堂教学,寓教于乐,拨动情弦,点燃智慧,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探究兴趣,进而感悟优化思想在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中的广泛应用。

(2)成果展示,组织交流。先让学生弄清沏茶要做哪些工序,再集体展示虚拟课堂中学生课前上传的部分沏茶方案。教师挑选若干种典型的、有代表的方案,组织小组讨论哪一种方案既合理又省时,引导学生对比、评价不同的方案,让学生从多种方案中探寻出最优方案,逐步感悟优化的数学思想。

(3)启发引导,合作探究。教师组织学生可借助虚拟课堂推送的2个参考微课,分别是横向流程图和纵向流程图,自主学习绘制流程图,并利用流程图优化原来设计的沏茶方案,上传到互动区,再进行共享交流、线上评论、线下汇报,整个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4)实时测评,提升应用。教师设计了分层练习:基础必达、拓展自选,组织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使用“电子书包”进行“基础必达”测试等习题巩固新知,充分体现了虚拟课堂及时反馈的优势,让教师快速掌握学生的答题情况并作有针对、有重点的评讲,改善了过去“面面俱到”的低效状况;再结合拓展自选题进一步强化新知,使每一位同学都能得到不同层次的提升,真正实现了个性化学习。

(5)评价总结,知识建构。通过学生探究和评价探究成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本节课知识点,并利用电子书包评测功能,进行研学评价测试。

(6)课外拓展,迁移应用。教师以微课形式在网络学案上推送华罗庚与“统筹方法”的相关资料,还为学有余力的同学布置线上拓展任务,让学生从课内走到课外,可在“电子书包”中获得提升任务和探究资源进行对本课题的拓展学习。

四、结束语

本研究从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现状出发,结合电子书包环境对教与学的支撑作用,设计电子书包环境下小学数学新授课探究式教学模式,该模式在小学数学学科运用中突破了时空、思维限制、改变师生角色,是对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模式的一次有益探索,同时也是对电子书包与学科课程整合的一次探索。一种教学模式的成熟并不能一蹴而就,后续我还继续遵循教育设计研究方法在迭代的应用实践中进一步研究,探索出更多适合于电子书包的数学教学应用模式,从而更好地利用电子书包实现数学课程标准及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

[2]胡卫星,张婷.电子书包的系统构建与数学应用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1(12):120-123.

篇(2)

1.利用“电子书包”转变传统教学观念,优化教学环节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主导教学,课堂上以教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备课和批改作业都是手动操作,费时费力。但是一旦将电子书包引入学校课堂,将对传统教学模式产生一个巨大的冲击。我们都明确,“电子书包”不是单纯的把教材装进移动终端,而是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加网络环境的应用,“电子书包”在不久的将来就像学生手中的笔,将是一种必须的学习工具,而不是完全替代传统的教学。现代数字化的教学模式将不再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可以手持一个电子终端进行授课,学生也不用背着厚厚的书包来上学了,直接打开电子书包就可以和老师进行交流,这一切新生事物的发展都需要教学人员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不仅要转变自身固有的教学思维,还需要自己去学习使用电子设备,因此,要真正做到让电子书包应用到教学,首先,要破除的就是人们(包括教师、教育教学管理人员、相关政府部门人员等)思想上的束缚。让他们接受并感受到教学带来的好处,只有转变了他们的观念和对教学的传统思维模式,利用“电子书包”来优化课堂教学,才算是提高教学效率。

2.利用“电子书包”改变传统的阅读和书写习惯

将“电子书包”推广到教学当中,这直接的冲击着人们传统的阅读习惯和书写习惯,虽然手机阅读和电子书阅读已经慢慢流行,电脑键盘打字也早就盛行,但是这些都可以说是针对一些特殊的群体,而对于正在接受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而言,传统的纸质书籍阅读和用笔书写仍占据着不可动摇的地位。使用“电子书包”教学,对于教师,不用经常拿着粉笔在黑板上板书,不用一大堆的批改作业本,对于学生,做作业只需要在PAD端上轻轻一点或者键盘打字就可以完成,其实都是大有好处的。

例如:在讲解重要知识点、创设情境及讲解需要记忆巩固的内容时,利用电子白板或多媒体的广播演示功能,就比学生用“电子书包”进行摸索更为有效。问题探究式教学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因而,混合学习环境下学生的问题探究式学习,更有利于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从多角度分析问题,有助于学生关注学习过程的体验和解决问题综合能力的培养。

3.利用“电子书包”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规范学生的语文学习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电子书包”的运用,可以规范学生的听读、书写、发音。规范教师的语文教学行为,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基础。

比如,在进行"圆明园的毁灭"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先利用“电子书包”动画展示生字,如损、剔、珑、瑶、烬、瑰等,对每个生字都是按照笔画顺序出现,同时有标准的发音和组词,还有近义词、反义词、同义词、多音字辨析等信息。通过对生字的读音、笔顺笔画,有效规范了学生的听读、书写习惯。然后,教师再利用“电子书包”为学生展示圆明园的建造至毁灭的整个过程视频。学生通过对视频中规范的富有情感的语言文字解说,目睹外国侵略的历史史料,深刻体会到了文章的教育内涵,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怀。通过电子书包资源的科学使用,规范了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边学边思的行为,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有效达成了三维教学目标。

4.利用“电子书包”包丰富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涵,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感悟能力

在互联网+环境下,我们语文教师能够选用的教学资源极其丰富,尤其是通过网络平台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

比如,在进行"东北大森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电子书包”及其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展示东北大森林的图片、视频和网站资源,让学生直观体验东北大森林的四季美景。通过“电子书包”的使用,有效激发了学生的灵感,调动了学生积极的思维,提高了学生自主思维和合作学习能力,提升了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

篇(3)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要求“以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为基础,以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努力为每位学生和学习者提供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的信息化环境和服务”。[1]电子书包作为实现教育现代化、培养创新人才、创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载体,以其教学资源丰富性、内容展示的灵活性和趣味性、师生互动实时性、教学模式的多样性、测评反馈的即时性等特点深受一线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的喜爱。笔者将立足于以电子书包为载体的课堂教学活动,对教师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展开研究。

一、教师教学行为及其有效性

教师教学行为是指为实现教学目标,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获得成长,教师所采用的一系列问题解决行为。[2]教学活动中一切影响学生学习的活动和表现都视为教学行为。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因素有很多,如教师的教育观念,职业责任感、效能感,心理健康状况等,这些因素都需要通过教师的教学行为加以体现。[3]课堂上学生通过教师的教学行为,理解教师的要求、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形成个性品质,因此教学活动各环节中的教师教学行为的有效性都将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教师教学行为的有效性表现为教师在课堂的有限时间和空间内,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获取较大容量的真正理解的有效的知识,达到预设目标和预定效果。[4]基于电子书包的课堂中,教师教学行为的有效性表现为教师熟练操作电子书包终端,将电子书包作为教学工具与传统教学进行整合,并合理有效地应用电子书包的各项功能,使教学活动流畅、高效,从而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二、基于电子书包的课堂中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问题的分析

电子书包是一个完整的教学应用系统,它为教学提供了数字化的教学环境,承载着丰富的数字化教育资源,且具有网络支持与服务功能,支持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互动。[5]相对于“粉笔+黑板”的传统课堂教学环境和“教师机+投影仪”的多媒体课堂教学环境,基于电子书包的课堂环境是由通讯网络、交互式电子白板系统、电子书包教学系统以及教学终端构成。课堂中,教师和学生通过登录账号,操作教师端和学生端,进行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而在基于电子书包的课堂中,教师教学行为的有效性也会受到一定影响,主要表现在电子书包应用的形式化、操作能力不足等方面。

1.应用的形式化

由于教师担心使用电子书包会打破原有的教学结构,打乱原有的教学流程,所以教师应用电子书包趋向形式化。部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只是使用电子书包呈现图片、音频、课件等多媒体素材;还有部分教师无法根据电子书包的功能特点进行教学设计,他们只是生硬地将其加入教学活动。

2.操作能力不足

操作能力不足主要体现在基于电子书包的互动教学课件的制作、使用,以及互动教学系统的启用。大多数教师对电子书包功能及操作方法比较陌生,因而独立完成互动教学课件成为许多教师面临的难题。例如,不知如何查找并应用电子书包资源库中的丰富教学资源,如何在课件中添加适当的互动元素,如何在使用互动教学课件的过程中体现互动性及高效性等。通过启用电子书包课堂的互动教学系统,教师和学生可以操作电子书包终端开展教学活动,教师依据测评系统的数据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对互动教学系统框架缺乏整体认识以及操作不熟练,部分教师不能展现教学的趣味性和高效性,也不能灵活地展示教学内容,更不能适时完成试题的发送和测评结果的统计分析,最终不能准确地把握班级及每位学生的学情,也无法监控整个教学过程。

3.功能使用的局限性

电子书包除了具有丰富的教学资源、高效科学的教学软件外,还具有很多个性化、人性化的功能,如互动视频的录制、微课、互动题板、错题好题的收录等。但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在教学中教师很少涉及微课、互动视频的录制,而且错题本、好题本的功能也经常被忽略。

4.互动反馈不足

基于电子书包的课堂教学中,教学互动存在着许多有待改进的方面,如互动环节时间比重过大,导致教学活动安排不合理;互动试题类型过于单一,判断是非的客观题型过多,不利于教师分析掌握学情;在提问过程中,没有体现随机性等。在教学活动的反馈环节,教师教学行为也存在不足:一是教师不能通过统计分析的数据准确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二是在测评过程中不能针对不同表现的学生进行合理的评价。三是不能根据测评结果对学生展开区别教学。

5.设备及网络设施不完善

基于电子书包的课堂教学环境是依靠网络和设备终端搭建的,网络的稳定性和设备的运行速度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活动。通过教师端和学生端进行互动教学时,网络的稳定性将决定能否实现即时性互动,进而影响教学活动的节奏和教学效果的有效性。在练习训练环节,设备终端的运行速度过慢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导致在预定时间内无法完成学习任务。

三、基于电子书包的课堂中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问题归因分析

1.教师的教学观念

观念是行为的先导,教学观念常作为一种无意识的经验假设支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只有教师意识到基于电子书包的课堂教学是有意义、有价值的,才会积极地开展基于电子书包课堂环境的教学活动,并努力完善教学行为。

2.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

信息技术素养是指利用数字技术、传播工具和网络来获取、管理、综合、评价和创造信息的能力。电子书包作为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化科技产品,教师自身的信息技术素养将影响其操作电子书包的水平、电子书包与课堂教学融合的深度以及在教学中对电子书包功能的挖掘和应用能力。

3.教师的实践经验

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教学实践有效地认知、监控教学活动来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电子书包作为新型教学工具进入传统课堂教学的时间尚短,教师对基于电子书包的数字化教学环境还比较陌生,对电子书包的教学系统和功能特点缺乏整体性的认知。在电子书包的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也略显不足。

4.教师的创新能力

电子书包在为传统教学提供数字化的教学环境、丰富的教学资源、先进的技术手段、多样的互动方式的同时,对教师的教学模式、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理念提出了要求,也对教师的创新能力带来了挑战。基于电子书包构建的数字化教学环境,教师如何利用已有的知识与教学经验将电子书包的功能嵌入教学过程中,实现对传统的教学各环节进行改革和完善,从而提升教师的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完成有效的教学,将考验教师自身的创新能力。

5.学校文化

学校作为教育场所,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成长,也制约着教师的专业发展。其中对教师发展影响最大的就是学校文化。学校文化一般体现在三个方面,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学校对电子书包终端设备的维护和更新频率、网络环境的搭建,学校对开展基于电子书包课堂的教学活动的力度,组织关于电子书包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培训以及课后的反思交流活动的积极性,都将间接地影响教师教学行为的有效性。

四、提高基于电子书包的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对策

1.丰富教师的实践性知识

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指具有教育情境性的、常以案例的形式获得的程序性知识。[6]教师应积极地开展基于电子书包的课堂教学活动。课前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处理,认真完成互动课件的制作。课中熟练操作终端,通过使用电子书包教学系统实现有效教学,不断地积累电子书包课堂的教学经验。

2.提高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

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主动对其进行计划、检查、评价、反馈和调节的能力。教学监控过程一般从教学活动的反思开始,学校应提倡教师通过教学反思提高自我觉察水平,从而提高教学监控能力。学校可以积极地开展学生评教、教师间评课,以及课后的教学心得交流等活动帮助教师进行反思,从而帮助他们不断调整和完善自身在基于电子书包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行为。

3.积极开展电子书包产品的培训工作

电子书包作为教育领域的新事物,在课堂教学中被接受与应用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且需要商家、学校和教师的共同努力。商家应配合学校为教师开展一系列针对电子书包的功能、操作等的培训。教师只有清晰地认识电子书包构建的数字化教学情境,并对电子书包的系统功能具有整体的感知,他们才能够在教学中熟练地操作电子书包,保证教学行为的有效性。

五、结束语

基于电子书包的课堂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给原有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教学评价带来冲击,而基于电子书包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有待提高。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一直都是教育工作者的不懈追求。因而,教师应基于电子书包的课堂教学环境对教学行为进行调整和完善,以确保其有效性。教师教学行为的有效性通过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得以体现,所以仅研究教师的教学行为不够全面,还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从学生的学习成果对教师教学行为的有效性进行反思。

参考文献:

[1]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

[2]徐新.中小学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研究[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09.

[3]罗雅萍.成功的课堂教学来自于教师的有效教学行为[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8):81.

[4]孟萌.语文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8.

篇(4)

柔道运动在我国普通高校中已经初步开展起来。在日本,运用现代教育理论,总结和挖掘了柔道运动的现代教育价值,形成了柔道特有的学校教育理论,其体育、胜负和修心三方面的教育价值符合现代社会要求教育对人“德、智、体”培养的基本要求。柔道理论在哲学上的升华是柔道教育价值在社会生活中的运用,身心之力获得最有效使用的“精力善用”理论,大家的相互帮助、相互谦让、融合协调达到共同发展的“自他共荣”理论成为人们和谐相处,社会共同发展的理念。同样在我国高校开设柔道课程符合2002年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指导要求,可以实现对学生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社会适应、心理健康的基本目标以及发展目标。

一 柔道运动

柔道(judo,じゅうどう)在日语中是“柔之道”的意思。就是“温柔的方式”。柔道部分起源于一种古代日本武士空手搏斗的技术:柔术。柔道通过把对手摔倒在地而赢得比赛,它是奥运会比赛中唯一的允许使用窒息或扭脱关节等手段来制服对手的项目。柔道是一种对抗性很强的竞技运动,它强调选手对技巧掌握的娴熟程度,而非力量的对比。

二 柔道运动在我国普通高校开展情况

在我国的普通高等学校中,开设柔道运动这门课程的学校屈指可数,普通高校的师生对柔道这个项目的直接了解很少,甚至有所误解,认为练习柔道的人都是身材魁梧、力大无穷、功夫高深,其实不然。

柔道运动在我国群众基础不好,高校也是,其主要原因有两点:其一,了解程度太低,没有真正认识到柔道这项运动的文化、技术与价值所在;其二,高校柔道专业师资力量的匮乏,同时具有高学历、高竞技水平、高教学水平的专业柔道人才很少,这两点原因直接导致了柔道这项运动在我国的普通高校开展缓慢。

2009年5月16日,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柔道分会在北京科技大学正式成立,大学生柔道协会目前的工作重点应是项目普及与推广,对柔道项目的礼节、技术和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深入挖掘,提高该项目的易学性、观赏性、健身性和社会性(防身性),加大柔道项目师资力量的培训力度,以开设选修课和组建学生柔道俱乐部的形式进行立体化推广,筑起中国柔道金字塔式的培养体系,担当起为国家培养和输送柔道人才的重任。

三 柔道保护性倒地技术的重要性

普通高校开设柔道课程首先要重视的就是安全问题,安全是重中之重,是课程开设的前提。从学校领导、教师到学生本人必须将安全问题放在首位。

柔道运动是两人同场对抗,实战格斗项目,柔道比赛的胜负是需要一方将对手摔倒在地,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打好扎实牢靠的基础非常重要,而保护性倒地技术就是柔道学习的基本功。学柔道有句老话“要想学摔人,先要会被摔”,这句话就很好地说明了“会被摔”是“学摔人”的前提,只有练好在各种状态下的保护性倒地技术的基础上,在不怕被别人摔倒的心态中,在练习双方都可以保证自己身体安全的前提下,才可以进行进一步的柔道技术学习。

在初学柔道阶段,普通高校的学生由于自身的身体素质不高,身体机能否适应柔道运动的负荷,而对于柔道又存在一种好奇与兴奋,很有可能会在初学阶段发生不必要的伤害,这就会对受伤学生本人以及教师和其他同学产生消极的影响。所以在初学柔道阶段,教师和学生必须加强对保护性倒地技术的重视程度,教学过程中不可马虎,通过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确保每一名学生正确地了解和熟练运用这种柔道自我保护性倒地技术。

四 柔道保护性倒地技术的教学原则

1.自觉积极性原则

充分引导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学生是高校体育教育的主体,柔道教师应当从第一节课开始反复强调倒地技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使每个学生都真正理解为什么要练好倒地技术,增强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安全意识,让学生自觉积极地学好柔道的自我保护性倒地技术。

2.循序渐进原则

柔道的倒地技术分为很多种,技术难易不同,教学要由易到难,且忌盲目冒进。柔道的倒地技术按倒地的方向主要分为前倒地、后倒地、侧倒地,按运动状态可分为:原地倒地、行进间倒地、跳跃倒地。

例如,在进行后倒地的教学过程中,应当先以简单的方式,待学生完全掌握之后再逐步加大难度,具体教学过程为:(1)平躺,收下颚,两臂拍地;(2)两手臂环抱小腿,前后滚动练习;(3)长坐后倒;(4)站立后倒;(5)后退行进间后倒等。教学过程要循序渐进,逐级掌握,逐渐加大难度。

3.直观性原则

注重教师的讲解与示范,给学生充分直观影像。柔道教学不能只讲解不示范,教师适当的示范动作,会给学生以最直观、最生动的印象,在学生初步进行动作练习的时候老师要亲自进行保护,手把手地教,这样可以更好的保护学生, 使学生更好地体会动作要领,同时也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信任感。

4.因材施教原则

学生的身体素质、接受能力以及学习状态都有不同,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课堂上教师应当注意观察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身体素质,同时也要求学生如果在练习过程中遇到问题主动向教师说明,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状况随时调整教学方法,以达到最终学生们都可以完成教学任务、掌握技术动作。

5.巩固提高原则

持续练习,巩固提高。柔道的倒地练习在初学阶段学习后,在之后的教学过程中应当始终保持练习,要作为每节课的必要练习内容,作为准备活动的一部分不可缺少,在练习过程中不断地巩固提高,使保护性倒地形成一种本能性的反应,这样就能将练习过程中可能发生的运动伤害降到最低。

五 小结

在我国高校开展柔道运动课程仍属开始阶段,学习柔道会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可以实现对学生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社会适应、心理健康的基本目标以及发展目标。

而安全问题是最重要的,柔道自我保护性倒地技术是在练习柔道过程中保护自身安全的技术,是重中之重,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和原则,打好扎实的基础,才能达到学生学习柔道的目的。

篇(5)

我最喜欢的作业莫过于探究作业了。不用在数学的世界里列式解答;也不用在语文的海洋中写字思索;更不用在英语的天空上冥思苦想。

每周一老师都会给我们上探究课,有一次褚老师给我们留了一个家庭作业:搜集你家乡的资料。于是,我回到家,做完作业,就和妈妈一起讨论怎么做。上海的特色景点很多,又有悠长的历史文化,可我怎么向同学介绍呢?看着我苦恼的样子,妈妈和悦地对我说:“你可以到‘百度’去搜索,看你能找到什么需要的图片和资料。”听了妈妈的建议,我上网上输入“上海的特色景点和风俗”,结果,一下子跳出来很多信息,还有好多漂亮的图片呢!我和妈妈精挑细选,把我们要的资料都复制出来,还选了12张具有上海特色景点和风俗文化的图片。

我把资料和图片放在一起,一边请教妈妈看有啥问题,一边做着更合适的调整。妈妈在一旁问我:“你们老师是要做成PPT还是要拉出来做成小报的?”“要拉出来做小报的。”我兴奋地说。“哦,知道了,”妈妈温柔地说,“那我明天到单位里帮你打印出来。”

第二天晚上,妈妈回家后,把小报给我看,我觉得做的还不错。第三天早晨,我就把小报带到学校交给了王宜男,她把我的小报贴到了班级后面的学习栏地,那幅小报至今还贴在上面呢!

啊!探究作业令我快乐,探究作业开发我的动手能力,探究作业让我感到愉快,我怎能不喜欢探究作业!

篇(6)

二、设计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所谓开放性问题,是指教师提出的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也就是答案不是唯一的.既然答案不是唯一的, 就是要使学生产生尽可能多、 尽可能新, 甚至前所未有的独创想法,这样的提问, 激发的正是发散性思维, 培养的正是想象力. 它不像传统教学的提问方式,一问一答,一答一个准,只提供一种可能答案,一种解决途径,结果堵塞了学生的思路,桎梏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这种开放式的提问的推动下学生必然会展开多角度、多方向的思维活动.结合各方面的信息,在产生大量答案的同时,获得新奇、独特的反应,从而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三、体验成功快乐,让学生爱创新

每个学生都有创造欲望.创新教育就是使每个学生都能意识到自己的创造能力,并在创造活动中感受到创造的愉快和欢乐.认识到这一点,在教学中,总是要设法为学生安排“创造”的机会,并使各类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愉快.如,让学生自编数学小报.小报的内容可以是学生自己谈学数学的体会,平时的错例,数学趣题,也可以转载其他数学报上的文章.一般两三个同学合作完成,他们共同设计,然后分工抄写、美化.在完成一张小报编制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内容可读性,趣味性,又要考虑排版新颖、巧妙,整体效果别具一格,这一切处处渗透着创新.自编数学小报解放了孩子的大脑、双手,让学生在动脑动手中培养了合作意识、创新精神,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并能真正地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篇(7)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觉主动的学习过程。在观念上,教师要打破传统的一言堂教学模式,在教学活动中要激发学生情趣,大胆放手,真正使课堂由过去教师唱主角的“讲堂”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学堂”,加强教学的灵活性,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在合作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挥创新才能。

例如我在教学圆的面积公式时,让学生小组合作:把圆分成若干等份,分别摆成不同的图形。学生为了表现自己,都积极参与,摆出了不同的图形。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学生摆出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梯形等图形。接着教师提问:摆出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梯形的底边、高分别和圆的哪些部分有什么联系?让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中发现圆的面积和所摆出的图形的面积没有变化,从而得出圆的面积公式。与教科书提供的一种方法之外进行创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让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数学是一门逻辑非常严谨的学科,有诸多诱人的奥妙,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了解,既能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又能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以发挥。

1.鼓励质疑。一位教育学家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扶植”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引导他们乐于设问、敢于提问、善于质问,支持学生大胆地标新立异、异想天开,只要有创新意识,都是值得珍惜的。教师应及时予以肯定、赞许,科学引导,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学生能提问题,是思维活跃的表现,教师要提倡、鼓励,通过引导,使学生逐步做到善于提问,进而培养创新意识。

2.鼓励尝试、创新。素质教育思想主张在师生双边活动中,教师要安排一定时间,让学生质疑或对新学知识提出不同见解,这是发展学生独立创新思维的好时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适时点拨,引导学生大胆尝试,为学生创造新的空间,给学生尝试、创新的自由度,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角色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教会学生探求知识的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彻底改变居高临下主宰课堂的局面,树立为学生学习服务的意识,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

例如我在教学“圆柱的体积”时,没有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教师先拿教具在讲台上演示,然后一步步地讲解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而是变“教”为“导”,让学生人人动手操作,分组讨论并写出公式。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思考,从而得出了圆柱体积公式及怎样利用公式计算圆柱体积。在整个过程中我相机引导,学生在一次次的自我发现、自我探索、自我完善的过程中获取了新知。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我会通过适当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其找到摆脱困境的办法;当学生取得独立进展时,我会给予及时反馈和评价,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前进的方向。

四、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使他们爱创新

在教学中,我们要想方设法为学生提供“创造”的机会,使各类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篇(8)

在新课程教材中、实际教学过程中以及数学学习中,生活化数学问题总体反映出题量增多、题型多样、涉及面广的特点,这些问题强化了对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要求。那么如何在实际教学中强化这类问题的教育功能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对生活化数学问题的教学策略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从模拟生活情境入手,渗透数学知识

数学知识比较抽象,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表演情境,使抽象的概念实际化、生活化。如:在学习“整式”时,我设计了这么一道题目:假设教室里座位的行数是x,用式子表示:教室里每行的座位数比行数多1个,教室里总共有多少个座位?教室里每行的行数是每行座位的2/3,教室里总共有多少个座位?判断上面式子哪个是单项式,哪个是多项式,并写出其系数和次数。这样利用身边的生活场景,引出数学知识的学习,可使学生带着浓厚兴趣主动地参与新知识探究,学生自然对数学有了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同时也激起了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在数学教学中,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学习与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获得探索数学的体验,提高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此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数学,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鼓励学生网上搜索资料,体会数学的价值

要敢于鼓励学生网上搜索资料,有利于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形成过程,扩大知识面,体会数学的价值。同时也可以开展网上数学实验,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来胧去脉。例如:几何画板和图形计算器提供了一个十分理想的让学生积极探索问题的“做数学”的环境,学生完全可以利用它来做数学实验,这样就能使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获得真正的数学经验,而不仅仅是一些抽象的数学结论。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过程,从数学现象中去发现、归纳数学规律,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这对培养学生的数学精神十分有益。例如几何画板和图形计算器提供了一个十分理想的让学生积极探索问题的“做数学”的环境,学生完全可以利用它来做数学实验,这样就能使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获得真正的数学经验,而不仅仅是一些抽象的数学结论。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过程,从数学现象中去发现、归纳数学规律,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这对培养学生的数学精神十分有益。

三、加强学生数学生活经验的积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学生的成长发展从某种角度来看就是一个积累经验、不断成熟的进程。学习心理学表明,学生学习兴趣的发生与保持是和所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程度呈正相关的关系。同样,学生数学学习主动性和兴趣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和其数学生活经验的积累息息相关。只有在生活的实践中不断积累运用数学知识、方法解决问题的实际经验,学生才能在思维和情感上更加投入地参与到数学学习的活动中来。因此,通过研究性学习、模拟实境、合作讨论、动手操作等方式,帮助学生从日常所处的校园、家庭、社会等周边生活环境中,有目的地寻找与搜集和生活相关的数学问题,并尝试用所学到的数学方法去解决。如学过“相似三角形”后,组织一次实践活动,要求学生测量操场边旗杆的高。有的学生提出爬上去量,有的学生提出找根长竹竿量……这时,老师拿了一把1米长的木尺,笔直地竖在旗杆旁。在阳光下老师指着旗杆、木尺问:旗杆、木尺的长与影长有何关系?学生们悟出了应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并通过测量、估算出了旗杆的高。 随着一个个问题的解决,学生的数学生活经验日趋丰富,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以不断提高,学习数学的主动性不断增强,从而实现从“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

四、探究问题的生活化

1、写数学日记。学生运用语言表达出自己在数学学习中的新思想、新发现,可以帮助学生系统地思考问题,探究问题,深化对问题的理解,找到成功的感受和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在教学中让学生编写“我和数学”的故事,写“数学日记”,可以培养对数学的感受能力,深化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引导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数学与生活联系紧密。如让学生写在家里,爸爸妈妈用到了哪些数学知识;上商店买东西,又用了哪些数学知识……通过记“数学日记”,既让学生探究了生活中的数学,明白了数学知识不仅有用,而且在生活中时时处处都在用,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养。而教师通过阅读学生的“数学日记”,也可以了解学生有没有较强的“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使以后的教学更有针对性。

篇(9)

其次,谈谈面对困惑我的解决办法。事实上,初中信息技术课最终教学目标是什么?是要求学生掌握纯正的计算机技术吗?不是,应该是教会学生一种学习方法,一种利用计算机作为学习助手的全新学习方法。信息技术至始至终是一种工具,对学生而言,是一种提高效率的学习工具。如果明确了这一点,信息技术课就不应该是教会学生几个简单基础使用的操作,而是让学生在信息技术下掌握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有计划的、合理的信息加工解决实际问题,辅助其他学科学习的方法。当在学习中遇到技术困难时,再去了解并掌握其相应的技术操作。本人经过多年的摸索,采用了一种教学法,即“任务驱动式”与“小组合作式”相结合的教学法,经过实践,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下面我以初一“电子小报的制作”这主题学习为例,用来说明如何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如果按我们常规的教学方法,本单元先是讲一节板报设计的理论课,向学生灌输电子小报的组成要素、制作步骤、制定计划书、收集整理素材等,这样一大堆理论问题学生早就厌烦了,提不起兴趣。如果接下来再讲版面设计及其软件的选择等操作,早就已经发困了,这样课堂内容学生当然感到反感了。如果采用“任务驱动式”与“小组合作式”相结合的教学法上这主题内容,那首先是让学生小组讨论上网搜索一些自己喜欢的电子小报主题,如“保护校园环境电子小报”、“科学电子小报”、“奥运电子小报”……接下来让学生认真观看欣赏搜索出来的这些学习主题的电子小报,比一比哪组搜索出来的电子小报又快又漂亮?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一个电子小报,确定一个电子小报主题,并用Word软件将主题设计和制定计划书上传至教师机。

上第二节课时,学生继续围绕上节课小报的主题设计,上网搜索收相关素材并整理素材。老师通过批改学生上节课上传的小报主题,可以发现绝大多数学生选择的是娱乐类或名人类的主题。为了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研究性精神,本节课重点是引导学生选择与学科相关或具有科学探究的学习主题。首先老师应给学生学习本单元一个评价,即学习主题选择的分数将占本单元整个学习评价的20%。如果选择与各学科相关的,或具有科学研究的学习主题,如“航天科技小报”、“语文学习报”、“校园文化小报”等,最高可得20分;假如选择的主题是娱乐类或者游戏类等与学科学习无关的,最高分仅为10分。通过这样的学习评价,引导学生选择与学科相关或具有科学探究的学习主题。

篇(10)

1.“虚拟角色,解决真实问题”的综合探究活动

学习《经济生活》,需要认识现实生活中常见的经济现象,需要获得参与现代经济生活的必要知识和技能,需要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综合探究活动。在学习生产、劳动与经营这一单元时,我们发现学生缺乏这方面的感性认识,于是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调查就从当时的社会热点问题,“就业”切入。教师设计调查表,通过对全年级学生调查表的统计,发现70%同学对自主创业感兴趣,于是我们要求学生扮演自主创业经营者,独立完成“创建×××公司的方案设计”。我们用支架方式引领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具体采取“设计方案流程图示”的方式指引探究,见下图:

方案设计用小报形式完成。学生作品交上来后,用展板形式展示。老师对展出的作品进行点评并留出空间让学生参与点评,形成全年级学生参与互动点评的态势。每到课余时间,总有学生观看小报,参与点评,造就了延伸课堂教学的态势。活动结束后,组织学生反思,学生的反思集中于两个方面,通过活动不仅理解经济知识,而且知道怎样发现他人长处,学习他人长处。学生也提出问题,老师如何评分?

我们老师进行了反思性总结,认为这次探究活动的确达到了“兴趣、知识、能力”融为一体的教学效果,的确使学生产生了需要提高自身素质的要求。对于学生提出的“评价标准”问题,我们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到学生的需要,学生希望老师公布细化的“评分标准”,具体指点学习方式,使学生有明明白白的努力方向。

2.“真实体验,解决现实问题”的综合探究活动

“《政治生活》很难走入我们的心灵,应该怎样做才能学好呢?”这是学生经常问老师的问题。学生的问题折射出一种困惑、一种焦虑,引起我们教师的心灵震撼。带着学生的困惑和期盼,进行教学探究。我们认为学习《政治生活》的课程知识尽管有难度,但是大多数学生还是有兴趣的,教材编写得好,大多数学生有兴趣阅读。学好《政治生活》课程不仅仅需要有兴趣愿意学习,更重要的是愿意投入精力理解知识提升技能,认同正确的情感价值观。在学习“为人民服务的政府”这一单元时,发现学生学习难度在于能否认同正确的情感价值观。有些现实与政治理论知识不一致,学生就会先入为主地怀疑教材知识,造成学习误区的原因在于缺乏感性认识。我们组织学生进行调查,调查本市某一具体政府部门的工作。我们教师统计调查结果时,发现学生对政府部门工作有自己的具体的评价标准,这些“标准”往往是朴实美好、具有一叶知秋的特点。我们组织学生进行“我为×××政府部门提建议”的综合探究活动。用支架方式引领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公布评价标准,并用设计方案流程图示的方式指引学习,见图示:

学生的探究学习成果用小报形式表示,展示优秀作品,要求学生进行互动点评。活动结束后,我们把对学生评价记入期中考试成绩。学生对这次探究活动进行反思,认为有了评价标准指引的探究学习,指向明确,知道什么问题需要运用什么知识加以解决,最为重要的是了解了现实的复杂性,看问题要辩证全面。教师也一致认为,这次综合研究性学习质量优,目标达成度高。

二、剖析两种类型的综合探究活动

两次综合探究活动都用支架方式引领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都获得好成效,值得剖析研究。从三方面进行研究:

1.活动主题――学生活动中来

学生的知识形成过程是外来信息与学生原有知识和思维结构相互作用的结果,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在活动中进行,是为了使学生在主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促使学生的基本素质充分而有特色发展。同时,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能力也是通过活动这个中介形成的。学生主动进行活动是建构新知识的载体,也是实现学习目标的手段。能否有成效进行综合探究活动,首要因素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活动,主动建构知识。因此,教师对“主动性”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高中生开展综合探究活动,对研究问题仅有兴趣还是不能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活动的,应该让学生认识到研究这个问题,具有实践价值,让学生感受到这个探究问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主动投入探究。因此活动主题必须具有实践性与挑战性特点。

综合研究活动的主题不同于一般的学习活动,选择活动主题是不可忽视的环节。选择活动主题必须满足以下三个基本要求:第一,学生是否具有探究这个问题的知识和智能;第二,学生是否能将具有的知识技能迁移到其它情境中;第三,学生是否具有正确的辨别能力,认同正确的情感价值观。也就是说,主题是活动的主旨,教师要明确学生经过活动,能够得到什么?有什么转变?实践活动是了解学生的途径,教师不能闭门造车。我们在学生中开展有效的调查活动,设计调查内容让学生调查,了解学生具备什么知识和技能?学习这个单元知识的兴奋点在哪儿?造成学生认识误区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在什么方面比较缺失?教师统计学生社会调查结果,研究活动切入点放在哪儿较为合适?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寻找确立综合探究的主题。

2.活动过程――学生亲自体验

高中政治的综合探究活动都有明确的学习任务要求,在学习能力与解决问题的技能方面有具体要求,在情感价值观方面的要求尤其高。因此,对综合探究活动进行过程性的教学与管理就成为令人关注的核心环节,我们用“抛锚”理论指导活动过程的教学管理。“锚”指的是包含某种问题或学习任务的真实情境,这个“锚”蕴涵着知识技能要求。为了科学地开展活动,教师用支架方式为学生探究问题建构学习性“脚手架”,对含有学习任务的问题或情境进行分解,分解学习任务,就像学生在大海中航行一样,有固定学习内容,固定的学习进程,有明确的探究目标,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学生亲身体验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3.活动延伸――师生互动升华

一次有意义的综合探究活动蕴涵着丰富的教学资源。对于探究活动的成果,用开放的方法展示小报,每一份小报旁边留出空白,展出教师对该份小报的评价,教师点评的下面留出空间给学生点评。学生既看到教师的评价观点也看到学生的评价观点,形成师生互动点评的态势。在展示点评活动中,学生积极性高,参与率高,学生觉得收获大,用学生的话来讲,展示探究活动成果使我们开窍,有许多东西在课堂上是不可能学到的,独立探究过程好比是“只缘身在此山中”,觉得自己有特色,参与互动点评好比是“刘姥姥进大观园”,大开眼界,学了不少。对两次同质的研究活动进行比较,发现第二学期达到优秀水平的比第一学期多25%。可见,学生参与评比活动成果是综合探究活动过程的,是认识过程中的飞跃,是更高层次上的知识技能的建构。

三、提供“支架”要求是有意义的探究活动

“虚拟角色,解决真实问题”与“真实体验,解决现实问题”的综合探究活动虽然学生在活动中角色不同,但是从学习技能看,“虚拟角色,解决真实问题”的综合探究活动对学生运用知识的要求低一些,几乎是在“净化”的社会条件中运用知识。“真实体验,解决现实问题”的综合探究活动对学生运用知识的技能高,既要考虑复杂的社会条件又要考虑如何改变条件,为追求较为完美的境界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从这一特点看,要求学生有较高的社会责任感,能够从较高层次上实现高中政治教学的“三维目标”。

上一篇: 大学校园景观分析 下一篇: 经济学的概论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