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经济发展的趋势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23 16:56:3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现在经济发展的趋势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现在经济发展的趋势

篇(1)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西南师范学院、万州三峡学院、重庆文理学院、重庆工商大学。

2.研究方法。采用了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个别访问等方法,对西南师范大学、万州三峡学院、重庆文理学院、重庆工商大学进行了调查研究与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重庆市高校田径运动在竞技方面发展情况。由于受场地、器材、项目特点以及田径项目费用投入与支出比例失调等因素的影响,田径运动项目的开展逐渐减少,有些运动项目濒临“绝种”以重庆市第十届高校田径运动会为例,参加学校有37所之多,但开设的项目却不多,男子、女子甲组乙组丙组和高水平组(33项),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则达到了46项,相比之下我市高校田径运动会项目少了13项,而很多项目只是条件较好的几个高校报名参赛,如说撑杆跳。此外,我们通过调查和查阅文献发现。撑杆跳高、链球、障碍跑等项目,仅限于在为数不多的几个省、市、自治区开展,而且也是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在地、市一级的体校,几乎是空白。我市竞技田径运动方面,也仅仅是在短跑项目上又一点优势,而在其他方面相对全国水平还有很大差距,这和我市田径运动项目开展很少有直接的联系。

2.重庆市高校田径运动课程设置现状。通过查阅和调查相关资料,发现田径运动项目在教学中的比重呈减少趋势。同时相对应所占课时比例也在逐渐的减少。为此,针对所占课时的多少做了个别访问,结果如下:

田径项目有42个正式项目,从表一得知,各大高校体育所开设的项目,所占的比例相对低较,就是最基础的几个项目,在以前,除了少数难度高、危险性大的项目外,多数田径运动项目,不仅出现在校运会上,而且都不同程度出现在教材内容中。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被学校体育教学采用的田径运动项目非但没有增加,反而变得寥寥无几。田径课课程设置,也不利于推动田径运动的开展,已完全和社会需求脱节。也没能根据社会需求来培养田径运动方面的人才,让学生看不到学习田径专项的出路。

3.重庆市高校学生选课情况。根据调查结果显示(见表二):田径在选课上所占比重较少,从另一面也反映出高校田径开展情况不容乐观。由于田径就其本身特点存在缺乏游戏性和趣味性和高难度等特点与其它项目相比对学生的吸引就更加的不够,由于大学不再实行工作分配制度,田径专项的毕业生和其他专项毕业生相比,在找工作上有一定的局限性。

4.重庆高校田径运动赛事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力。从近几年在我市举行的各项大学生运动会来看,观众寥寥无几,而一般的足球赛事都有几千过万的观众。没有观众就没有市场。而对田径类的报道可以说是少之又少。比赛氛围还比不上中学,小学的学校校运会。

5.重庆高校田径运动财力和物质因素。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我市所有高校的田径运动队组建的体育经费以学校拨款为主要来源,体育经费占学校教育经费开支是根据学校重视情况而定,没有专门的体育训练经费,而很多学校甚至连训练经费都没有。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认为经费不足是影响业余田径训练的一个重要因素。训练条件差,物质待遇低是高校田径训练长期存在的问题,同时也严重制约了高校课余体育训练规模和竞技水平的发展。

四、 结论与建议

1.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举国体制”给田径教学带来新的契机。在我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的今天,我国竞技体育现行的“举国体制”具有中国特色,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体制。八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指出:“进一步改革体育管理体制,有条件的运动项目要推行协会制的俱乐部制,形成国家和社会共同兴办体育事业的格局,走社会化、产业化道路。”指明了竞技体育未来的主要任务和方向。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举国体制”,是以奥运会等重大国际赛事取得优异成绩为目标,以政府为主导,以体育系统为主体,以整合和优化体育资源配置为手段,目标一致,效率优先,利益兼顾,组织有序,形成中央和地方统筹,系统内和系统外协同的竞技体育组织管理方式。那么,任何体育运动要想参加到社会的经济发展大循环中去,通过参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大循环,在市场竞争中增加自身价值,获得大量资金,推动体育事业的发展,那么,田径教学是推动田径运动的一个重要环节也必然的要适应经济社会的大环境。

2.田径运动经济化是推动田径教学改革的必然。田径教学必须与社会经济接轨,过去各业余体校以及中小学参加田径训练的苗子源源不断,为了让孩子能参加学校的田径队,家长主动到学校找教练。而今天,教练为了找到好苗子,或是想让有运动天赋和前途的苗子能进入到训练队参加训练或则是想把其送到体校参加训练,反而要三番五次的上门求助家长,家长的态度一样的是非常的冷漠。其中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选择田径为专项不能为学生带来更大的实惠,社会对于一个单纯的田径专业学生的需求越来越少。而现在的大学培养模式不能让田径专业的学生在社会竞争中占到很大优势。为了使家长和学生看到希望,学校的教学和培养模式就必须要改革。

3.加强传播媒合作培养本土学生明星。现在的学生喜欢追星,我们可把高校的比赛赛事搬家到中、小学校去,也可以把大学生,中学生合在一起等等模式,来扩大影响。同时利用传播机构一起进行策划、宣传、等市场推广作用。田径竞赛在进行市场化运作时,应有一定的媒体参与组织和市场推广,广告、保险以及现场气氛的组织等,通过降低运作风险和成本,获得更多资金投入,实现利润最大化。媒体较强的市场营销能力和推广能力将有利于推动田径运动的经济化进程。只有将更多的传播的中心以及报道的重心放在田径运动推广上面,就会有更多人了解田径,喜欢田径,给田径运动注入的新鲜血液。

4.引用北京奥运场地修建模式,开发高校田径市

场。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承办,其中,几个大学都修建了好几个不错的场地,起到很好的社会和教学效果 ,也正复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优化体育资源。因此体育场管修建在高校,体育场管高校管理化,有助于高校田径走向市场化,培养出跟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段世杰:《雅典奥运会田径项目总结报告》,《田径》,2004.12。

[2]罗伯特・奎切塔尼:《国际田联发展史第四部分:高速度的变革》,《田径》,2000.9。

篇(2)

中图分类号:TP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7)07-0195-02

以火灾自动报警技术为核心的建筑消防系统,是预防和遏制建筑火灾的重要保障。近年来,我国火灾自动报警工程应用技术实现了较快发展,但由于在实际应用中,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通讯协议不一致,火灾自动报警工程技术水平还相对落后,还存在着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①适用范围过小。我国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技术比美、英等发达国家起步较晚,安装范围主要是《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规定的场所和部位,而在易造成群死群伤的中小型公众聚集场所和社区居民家庭甚至部分高层住宅都没有规定安装火灾自动报警系统,适用范围过小,防范措施不到位。②智能化程度低。我国使用的火灾探测器虽然都进行了智能化设计,但由于传感器件探测的参数较少、支持系统的软件开发不成熟、各种算法的准确性缺乏足够验证、火灾现场参数数据库不健全等,火灾自动报警系统难以准确判定粒子(烟气)的浓度、现场温度、光波的强度以及可燃气体的浓度、电磁辐射等指标,造成迟报、误报、漏报情况较多。③网络化程度低。我国应用的火灾119动报警系统形式基本上以区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集中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控制中心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为主,安装形式主要是集散控制方式,自成体系,自我封闭,尚未形成区域性网络化火灾自动报警系统。④组件连接方式有待改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以多线制和总线制连接方式为主,探测器和报警器及控制器之间是采用两条或多条的铜芯绝缘导线或铜芯电缆穿管相接,存在耗材多、成本高、抗干扰能力差的缺点。同时,铜导线耐高温性能差、易磨损,系统施工维修复杂,影响了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可靠性和更广泛的应用。⑤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误报、漏报问题较多。由于火灾探测器的安装环境极其复杂,加之各种传感器在探测火灾方面存在着某些先天不足,无法准确地感应各种物质在燃烧过程中所特有的声波、光谱、辐射、气味等诸多方面发生的微妙变化,对火灾发生过程中所产生的不同粒径和颜色的烟存在探测“盲区”,误报、漏报现象时有发生。⑥超早期火灾探测报警技术应用还几乎处于空白。国外已开发出适合洁净空间高灵敏度感烟火灾探测报警系统,如激光式高灵敏度感烟火灾探测器,吸气式高灵敏度感烟火灾探测报警系统和气体火灾探测报警系统,与普通火灾探测报警系统相比,其探测灵敏度提高了两个数量级,甚至更多,这些系统采用了激光粒子计数、激光散射等原理监视被保护空间,以单位体积内粒子增加的多少来判断是否发生火灾,系统可在火灾发生前几小时或几天内识别潜在的火灾危险性,实现超早期火灾报警。而该技术我国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有待进一步研究开发应用。

针对上述问题,火灾自动报警应用技术应进一步着眼于当前国际发展的新形势,加快更新改造进程,加强对数字技术和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改进系统能力,使火灾自动报警应用技术向着高可靠、低误报和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当前,国外火灾自动报警应用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七个方面。

1 网络化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网络化是用计算机技术将控制器之间、探测器之间、系统内部、各个系统之间以及城市“ll9”报警中心等通过一定的网络协议进行相互连接,实现远程数据的调用,对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实行网络监控管理,使各个独立的系统组成一个大的网络, 实现网络内部各系统之间的资源和信息共享,使城市“ll9”报警中心的人员能及时、准确掌握各单位的有关信息,对各系统进行宏观管理,对各系统出现的问题能及时发现并及时责成有关单位进行处理,从而弥补现在部分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擅自停用,值班管理人员责任心不强、业务素质低、对出现的问题处置不及时、不果断等方面的不足。

2 智能化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智能化是使探测系统能模仿人的思维,主动采集环境温度、湿度、灰尘、光波等数据模拟量并充分采用模糊逻辑和人工神经网络技术等进行计算处理,对各项环境数据进行对比判断,从而准确地预报和探测火灾,避免误报和漏报现象。发生火灾时,能依据探测到的各种信息对火场的范围、火势的大小、烟的浓度以及火的蔓延方向等给出详细的描述,甚至可配合电子地图进行形象提示、对出动力量和扑救方法等给出合理化建议,以实现各方面快速准确反应联动,最大限度地降低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而且火灾中探测到的各种数据可作为准确判定起火原因、调查火灾事故责任的科学依据。此外,规模庞大的建筑使用全智能型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即探测器和控制器均为智能型,分别承担不同的职能,可提高系统巡检速度、稳定性和可靠性。

3 多样化

(1)火灾探探测技术的多样化。我国目前应用的火灾探测器按其响应和工作原理基本可分为感烟、感温、火焰、可燃气体探测器以及两种或几种探测器的组合等,其中,感烟探测器一枝独秀,但光纤线性感温探测技术、火焰自动探测技术、气体探测技术、静电探测技术、燃烧声波探测技术、复合式探测技术代表了火灾探测技术发展和开发应用研究的方向。此外,利用纳米粒子化学活性强、化学反应选择性好的特性,将纳米材料制成气体探测器或离子感烟探测器,用来探测有毒气体、易燃易爆气体、蒸气及烟雾的浓度并进行预警,具有反应快、准确性高的特点,目前已列为我国消防科研工作者的重点研究开发课题。

(2)设备连接方式的多样化。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成熟、完善和新型有线通信材料的研制,设备间、系统间可根据具体的环境、场所的不同而选择方便可靠的通信方式和技术,设备间可以用无线技术进行连接,形成有线、无线互补,同时新型通信材料的研制开发可弥补铜线连接存在的缺陷。而且各探测器之间也可进行数据信息传递和交流,使探测器的设置从枝状变成网状,探测器不再是各自独立的,使系统间、设备间的信息传递更方便、更可靠。

4 小型化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小型化是指探测部分或者说网络中的“子系统”小型化。如果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实现网络化,那么系统中的中心控制器等设备就会变得很小,甚至对较小的报警设备安装单位就可以不再独立设置,而依靠网络中的设备、服务资源进行判断、控制、报警,这样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安装、使用、管理就变得简洁、省钱、方便。

5 社区化

目前我国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只被安装在重要建筑上,而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包括许多居民家庭都安装了火灾自动报警系统。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安全意识的增强、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进一步完善以及智能化程度的提高,在社区家庭特圳是高级住宅积极推广应用防盗、防火联动报警装置或独立式感烟探测器,对干预防居民家庭火灾是非常必要和行之有效的措施。

6 蓝牙技术无线化

与有线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相比, 蓝牙技术无线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具有施工简单、安装容易、组网方便、调试省时省力等特点,而且对建筑结构损坏小,便于与原有系统集成且容易扩展,系统设计简单且可完全寻址,便于网络化设计, 可广泛应用于医院、文物古建筑 机场、综合建筑和不便联网、建筑物分散、规模较大,干扰较小的建筑。对正在施工或正在进行重新装修的场所,在未安装有线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前,这种临时系统可以充分保障建

筑物的防火安全,一旦施工结束,蓝牙技术无线系统可以很容易转移到别的场所。

7 高灵敏化

以早期火灾智能预警系统为代表。该系统除采用先进的激光探测技术和独特的主动式空气采样技术以外,还采用了“人工神经网络”算法,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学习能力、容错能力和并行处理能力,近乎于人类的神经思维。此外,该系统的子机与主机可以进行双向智能信息交流。使整个系统的响应速度及运行能力空前提高, 误报率几乎接近零,灵敏度比传统探测器高l000倍以上,能探测到物质高热分解出的微粒子,并在火灾发生前的30min到20min预警,确保了系统的高灵敏性和高可靠性,实现早期报警。

针对当前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存在的通讯协议不一致,系统误报、漏报频繁,智能化程度低,网络化程度低、特殊恶劣环境的火灾探测报警抗干扰等问题较为突出的现象,提出在符合国家消防规范的基础下采用统一、标准、开放的通讯协议,通过对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的应用研究,对系统方案、设备选型的优化组合,改进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工作性能、减少维护费用和维护要求,向着高可靠性、高灵敏性、低误报率、系统网络化、技术智能化方向发展,为更好的预防和遏制建筑火灾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从而更好的保护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这是火灾自动报警应用技术的研究发展趋势。

篇(3)

 

以火灾自动报警技术为核心的建筑消防系统,是预防和遏制建筑火灾的重要保障。毕业论文,消防工程。近年来,我国火灾自动报警工程应用技术实现了较快发展,但由于在实际应用中,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通讯协议不一致,火灾自动报警工程技术水平还相对落后,还存在着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①适用范围过小。我国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技术比美、英等发达国家起步较晚,安装范围主要是《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规定的场所和部位,而在易造成群死群伤的中小型公众聚集场所和社区居民家庭甚至部分高层住宅都没有规定安装火灾自动报警系统,适用范围过小,防范措施不到位。毕业论文,消防工程。②智能化程度低。我国使用的火灾探测器虽然都进行了智能化设计,但由于传感器件探测的参数较少、支持系统的软件开发不成熟、各种算法的准确性缺乏足够验证、火灾现场参数数据库不健全等,火灾自动报警系统难以准确判定粒子(烟气)的浓度、现场温度、光波的强度以及可燃气体的浓度、电磁辐射等指标,造成迟报、误报、漏报情况较多。③网络化程度低。我国应用的火灾119动报警系统形式基本上以区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集中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控制中心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为主,安装形式主要是集散控制方式,自成体系,自我封闭,尚未形成区域性网络化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毕业论文,消防工程。④组件连接方式有待改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以多线制和总线制连接方式为主,探测器和报警器及控制器之间是采用两条或多条的铜芯绝缘导线或铜芯电缆穿管相接,存在耗材多、成本高、抗干扰能力差的缺点。同时,铜导线耐高温性能差、易磨损,系统施工维修复杂,影响了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可靠性和更广泛的应用。⑤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误报、漏报问题较多。由于火灾探测器的安装环境极其复杂,加之各种传感器在探测火灾方面存在着某些先天不足,无法准确地感应各种物质在燃烧过程中所特有的声波、光谱、辐射、气味等诸多方面发生的微妙变化,对火灾发生过程中所产生的不同粒径和颜色的烟存在探测“盲区”,误报、漏报现象时有发生。⑥超早期火灾探测报警技术应用还几乎处于空白。国外已开发出适合洁净空间高灵敏度感烟火灾探测报警系统,如激光式高灵敏度感烟火灾探测器,吸气式高灵敏度感烟火灾探测报警系统和气体火灾探测报警系统,与普通火灾探测报警系统相比,其探测灵敏度提高了两个数量级,甚至更多,这些系统采用了激光粒子计数、激光散射等原理监视被保护空间,以单位体积内粒子增加的多少来判断是否发生火灾,系统可在火灾发生前几小时或几天内识别潜在的火灾危险性,实现超早期火灾报警。而该技术我国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有待进一步研究开发应用。

针对上述问题,火灾自动报警应用技术应进一步着眼于当前国际发展的新形势,加快更新改造进程,加强对数字技术和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改进系统能力,使火灾自动报警应用技术向着高可靠、低误报和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当前,国外火灾自动报警应用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七个方面。毕业论文,消防工程。

 

1 网络化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网络化是用计算机技术将控制器之间、探测器之间、系统内部、各个系统之间以及城市“ll9”报警中心等通过一定的网络协议进行相互连接,实现远程数据的调用,对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实行网络监控管理,使各个独立的系统组成一个大的网络, 实现网络内部各系统之间的资源和信息共享,使城市“ll9”报警中心的人员能及时、准确掌握各单位的有关信息,对各系统进行宏观管理,对各系统出现的问题能及时发现并及时责成有关单位进行处理,从而弥补现在部分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擅自停用,值班管理人员责任心不强、业务素质低、对出现的问题处置不及时、不果断等方面的不足。

 

2 智能化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智能化是使探测系统能模仿人的思维,主动采集环境温度、湿度、灰尘、光波等数据模拟量并充分采用模糊逻辑和人工神经网络技术等进行计算处理,对各项环境数据进行对比判断,从而准确地预报和探测火灾,避免误报和漏报现象。毕业论文,消防工程。发生火灾时,能依据探测到的各种信息对火场的范围、火势的大小、烟的浓度以及火的蔓延方向等给出详细的描述,甚至可配合电子地图进行形象提示、对出动力量和扑救方法等给出合理化建议,以实现各方面快速准确反应联动,最大限度地降低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而且火灾中探测到的各种数据可作为准确判定起火原因、调查火灾事故责任的科学依据。毕业论文,消防工程。此外,规模庞大的建筑使用全智能型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即探测器和控制器均为智能型,分别承担不同的职能,可提高系统巡检速度、稳定性和可靠性。

 

3 多样化

 

(1)火灾探探测技术的多样化。我国目前应用的火灾探测器按其响应和工作原理基本可分为感烟、感温、火焰、可燃气体探测器以及两种或几种探测器的组合等,其中,感烟探测器一枝独秀,但光纤线性感温探测技术、火焰自动探测技术、气体探测技术、静电探测技术、燃烧声波探测技术、复合式探测技术代表了火灾探测技术发展和开发应用研究的方向。此外,利用纳米粒子化学活性强、化学反应选择性好的特性,将纳米材料制成气体探测器或离子感烟探测器,用来探测有毒气体、易燃易爆气体、蒸气及烟雾的浓度并进行预警,具有反应快、准确性高的特点,目前已列为我国消防科研工作者的重点研究开发课题。

(2)设备连接方式的多样化。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成熟、完善和新型有线通信材料的研制,设备间、系统间可根据具体的环境、场所的不同而选择方便可靠的通信方式和技术,设备间可以用无线技术进行连接,形成有线、无线互补,同时新型通信材料的研制开发可弥补铜线连接存在的缺陷。而且各探测器之间也可进行数据信息传递和交流,使探测器的设置从枝状变成网状,探测器不再是各自独立的,使系统间、设备间的信息传递更方便、更可靠。

4 小型化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小型化是指探测部分或者说网络中的“子系统”小型化。如果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实现网络化,那么系统中的中心控制器等设备就会变得很小,甚至对较小的报警设备安装单位就可以不再独立设置,而依靠网络中的设备、服务资源进行判断、控制、报警,这样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安装、使用、管理就变得简洁、省钱、方便。

 

5 社区化

 

目前我国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只被安装在重要建筑上,而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包括许多居民家庭都安装了火灾自动报警系统。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安全意识的增强、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进一步完善以及智能化程度的提高,在社区家庭特圳是高级住宅积极推广应用防盗、防火联动报警装置或独立式感烟探测器,对干预防居民家庭火灾是非常必要和行之有效的措施。

参考文献

[1]@于潇.浅谈我国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生产行业的发展概况[J].科技资讯,2005,(23).

篇(4)

随着人文精神的不断发展以及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现代雕塑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地扩展。黑格尔在《美学》中提到:“艺术家不应该先把雕刻作品完全雕好,然后再考虑把它摆在什么地方,而是在构思时就要联系到一定的外在世界喝它的空间形式和地方部位。”这点充分说明了雕塑与公共景观艺术的交融关系不断深化,相辅相成,它们之间的领域界限已经慢慢模糊。雕塑作为环境艺术作品景观构成的要素之一,尤其在公共景观中,雕塑艺术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雕塑在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中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在公共景观空间的应用及发展,对于雕塑创作和景观设计都是一个值得深入话题。

一、现代雕塑的由来

赫伯特里德曾经指出:“‘现代’一词一直被用来指一种与公认的传统的相决裂的风格,而这种风格为寻求创造与新时代更加同步的形式而存在。”所谓的现代雕塑即指20世纪以来的雕塑。广义说,它是包括各种制作方法和表现手段的艺术流派,是一种新观点和新方法,表现了人类思维由简单到复杂,由单元向多元的发展过程①。

后印象主义艺术大师保罗・塞尚给现代雕塑艺术家创作带来新的启迪,他致力于研究物体固有的结构,对形体、色彩、空间、结构等进行了探索,使作品的意象有了结实的本质。他对造型艺术的认识也深深地影响了现代雕塑的发展。现代雕塑的出现,完全改变了传统雕塑的创作原则,启迪了以实际的四外,使艺术家创造出了更加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的艺术作品。

二、现代雕塑在城市公共景观中的作用

城市作为人类生存生活的特定空间,在改善人类精神和物资等方面不断完善着,不断平衡着。主要集中体现在城市规划、城市雕塑、城市园林、城市内外空间环境设计等能够美化人类生活的方面。而雕塑艺术在现代城市环境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风格各异,造型多样,与周围环境有机结合,既是一种重要的城市景观,又是城市环境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公共艺术是人类在空间环境中有意识的连续不断营造的活动②。现代雕塑与城市环境的作用,是相辅相成的。在城市环境中,从空间上的构成要素来看,现代雕塑与建筑、绿化、装饰等概念相同,是构成都市的一种要素。城市公共环境体现了城市的文明程度,而城市文明程度又包括都市生态文明。都市生态文明的生态观很大程度地影响城市公共空间雕塑的创作和审美,引导雕塑家的创作思维和设计原则。一个环境可以因优秀的雕塑作品而舒适宜人,达到放松、缓解压力的作用,也会因不好的雕塑而影响人们的情绪与身心的发展。因此,现代雕塑作品的优劣直接影响了整个城市的文化发展的程度以及人类精神和物质层面的发展。在城市文化的发展过程中,现代雕塑在城市的地位也发生了一些变化,现代雕塑的概念不再是一种单一的内涵,人们在追求城市环境的安静、和谐、轻松的气氛时,更加注重了雕塑本身包含的潜在功能。

城市公共空间雕塑作为城市公共艺术,它的创作从根本上是一种社会行为,其出发点是不断满足都市人的心理、生理和情感交流的需要。作为城市雕塑的审美主体的人类,既是物质主体又是精神主体。现代雕塑与自然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这体现在雕塑材料选择和技术运用问题上。随着社会可持续发展,雕塑对于材料选择更多侧重与生态化,从根本上降低资源和能量消耗,杜绝和减少废弃物等有害物质对环境所造成的污染。生态化的环境创作理念为雕塑家提供新的思考点和切入点,使雕塑家的思考重点从体积、色彩、空间及背景的适应性等方面,转导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入手。如现在出现的一些“金属创作的雕塑作品”,便是一种对此的述说。金属材质由于它的保存性能好和强耐久性,往往成为雕塑艺术的首选;对于很多人来说,废弃物是无法再利用的,然而,雕塑家们也能从重找到生机,赋予它们设计的生命。在它所放置的空间环境中,那些生产、生活废弃物经过艺术的构思、整理和组合,成为了现代雕塑作品。既创造了美,又具有环保观念

三、现代雕塑在城市公共景观中的发展趋势

随着人文精神的不断发展以及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现代雕塑的内涵与外延也不断地扩展。雕塑与景观之间的差异也逐渐模糊。现代雕塑的更多注重雕塑与整体环境的关系,以其形式参与整个环境的“大空间”。大尺度、抽象、个性的雕塑给城市公共景观空间提供一个很好的装饰,雕塑家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公共景观设计,创造出供人欣赏、活动的雕塑作品。这样的景观更具有空间立体感。

另一方面,城市空间日益显示出开放性和流动性的特点。艺术与公众的距离将越来越近,公众参与审美活动机会也大大增强,艺术家要将作品置身于公共环境,就必须考虑其艺术形态与大众日常生活审美形态的合理融合点。现代雕塑与景观要进入城市公共空间,一定的在公众之间找到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结合点。

篇(5)

一、发展概述

我国的会计电算化发展过程大体经历了如下五个阶段:

1.科研试点阶段

我国的会计电算化在1983年前,主要还是以理论研究及试验准备为主。以1979年国家财政部参与长春一汽进行的会计电算化项目为代表。该试点阶段主要进行的是单项会计业务的电算化,进展相对缓慢。

2.自发发展阶段

国务院电子振兴领导小组于1983至1987年间成立,不少单位以此为契机自主研发了电算化软件并投入实际运行。全国各大专院校也开始重视对会计电算化专门人才的培养工作,相关理论研究工作开始逐步受到重视,但这一阶段的会计电算化发展相对盲目,重复开发现象比较严重。

3.稳步发展阶段

1987至1990年间,IT技术迅猛发展,在国家相关部委的支持下,一批专业的会计软件公司相继出现,会计软件市场逐步建立并形成。

4.深化发展阶段

从1990至2007年,国家相关部委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法规制度,使得我国的会计电算化工作开始从原来的单纯核算向综合管理逐步迈进。

5.深度融合阶段

自2007年“友商网”的面世开始,基于当下信息化时代背景的一种新型的电算会计模式——在线会计服务模式诞生了。

二、内涵

在线会计服务模式,即在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软件即服务)理念下的,以租赁为主,以互联网技术为运行平台,为广大用户提供的在线会计管理软件服务。厂商通过Internet将财务软件统一部署在自己的服务器上,客户可结合实际需要,通过互联网向厂商定购自身所需的财务软件,按定购服务多少及时间长短向厂商支付一定的费用,并通过互联网获取厂商提供的相关服务。

三 、优点

1.按需支付

用户无需购买软件,而是改为租赁的方式,且不需要对软件进行维护,服务提供商会对软件进行全权管理及维护。在向客户提供互联网应用的同时,软件厂商也提供软件离线操作及本地数据存储功能服务,满足用户随时随地使用其定购软件服务的需求。该模式打破了传统模式需花大量费用用于硬、软件及人员方面的一贯做法,而仅需依据企业自身需要支出少量租赁费,即可通过互联网享受到相应的硬、软件及维护服务,同时还享有软件不断升级的服务,该模式特别适用于中小企业。

2.打破时空限制

因该模式借助于互联网,所以说只要是通网络的地方均可随时开展做账、记账、查询等业务,能够实现跨区域、跨国界的财务信息共享服务,为会计服务的外包市场开拓打下了坚实基础。

3.实时成本控制

在整个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成本控制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及地位。在使用该新型模式之前,成本控制是滞后的,一般是到了月底核算时才发现成本的高低,此时企业利润已受到影响。在新的会计服务模式下,能够做到成本的事中控制,可随时掌握分支机构的盈利情况,及时采取措施,成本控制也由被动变为主动。

4.实时跟踪

通过该模式,企业负责人可对企业财务变化情况实时掌控,不受时空限制,可随时查看账目。得益于互联网的使用,企业会计人员可以不受时空限制,想做账就做,同时还可以实现实时查询功能。

5.资源共享

在线模式简单易用,可实现会计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同步,即财务管理人员无论何时都能看到自己想看的数据。该模式给企业带来了全天候服务的成效,有利于资源共享,便于企业日常管理工作的开展。

6.业务处理更便捷

传统财务软件操作,一般都是必先进行初始化,之后才能开展日常业务处理。

新服务模式可实现初始化及日常记账业务的同步进行,更加方便适用。传统的财务软件处理凭证的程序相对复杂,一般为:先填制完凭证,保存后审核,确认无误后登账,登账完成后再进行期末的相应结转。而使用在线会计模式后,凭证录入支持全键盘操作,能自动平衡金额,快速便捷,降低了出错率,提高了工作效率。

7.强大的报表功能

该模式在传统财务软件报表处理基础上,特地设置了自动邮件报送的功能,可以直接形成电子档报表文件,并与邮件办公系统自动联接,实现了财务信息化与办公自动化两个系统之间的有效衔接,并且随时能生成表格,打印导出。

四、结语

作为新生事物,在线会计服务在功能设置方面有着人们更多的期待,譬如:可否进一步提升资源共享水平,将在线会计服务、在线税务服务、在线审计服务、在线咨询服务等整合到一个平台等。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及完善,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线会计服务模式将会带给我们更大的惊喜。

篇(6)

一、研究背景

劳动收入是居民收入的来源之一,劳动收入可以通过消费和投资这两种主要途径来影响经济的发展。中国刚建国时,片面追求收入的平等分配,大大打击了人民群众的劳动积极性,导致我国经济发展较为缓慢。改革开放后,“按劳分配”激发了人民群众的劳动积极性,有效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近些年来,劳动经济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人口数目很大,农村人口比重较高农村劳动经济的作用越来越大。但是,劳动收入在中国经济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却有下降的趋势。这一相互矛盾的现象对中国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发展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另外,由于中国国情的特殊性,中国的经济也极具特色。中国经济的特征主要有:面对非常大的国际经济压力;国内经济的各项宏观指标有所下滑,宏观经济增速逐渐放缓;对部分领域的投资增速下滑;居民消费难度加大;输入性通货膨胀导致价格上涨等。目前中国经济面临着很多威胁,如何突破重围,实现经济增长成为当前面临的主要经济问题。劳动经济是中国经济的重要部分,所以劳动经济也要考虑这些挑战。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经济究竟应该何去何从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全面认识中国劳动经济的现状的基础上,分别分析制约与促进劳动经济发展的因素,探究中国特色劳动经济未来发展的趋势,可以帮助有关部门寻找更加高效的劳动经济发展策略,促进中国特色劳动经济甚至中国整体经济的发展。

二、中国劳动经济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劳动经济逐渐走向正确的道路,取得了不错的发展,已经和建国初期的劳动经济状况想去甚远。中国劳动经济的现状如下。

(一)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不断完善

在各相关方的努力下,我国的国民经济体系不断的得到了完善,很多新型科学技术也应用到了劳动经济的发展之中。在这样的背景下,大量的劳动力得到了释放,与此同时,城市工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产生了大量的劳动力需求,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劳动经济已经成为部分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我国国民经济体系越来越健全。

(二)农业经济发展促进劳动经济发展

由于我国巨大的人口数量,导致人均耕地面积较小,农民靠种地所得收入不多,难以有效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甚至导致农村收入与城市收入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由于科技的进步,农村劳动力有所剩余,农民可以离开农业生产,进入城市发展。进城务工人员的存在推动了中国劳动经济的优化,使劳动经济得到迅速的发展。总而言之,农业经济发展促进了劳动经济发展。

(三)乡镇企业增长速度慢

与城市相比,我国的乡镇经济增长也较为缓慢,难以对农村剩余劳动力产生足够大的吸引力,这样就进一步导致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乡镇企业是乡镇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乡镇企业大多起步晚,起点低,经验不足,导致乡镇企业的质量良莠不齐,一些差的乡镇企业被社会经济所淘汰,更进一步导致了乡镇企业的吸引力不够,形成恶性循环。

(四)农村劳动力素质制约劳动经济发展

基于前三点可以看出农村劳动力是劳动经济的重要影响因素。由于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他们的整体素质较低,这增加了农村劳动力融人城市各行业的难度,在城市中发展的农村劳动力被迫处在一个弱势地位,最终制约了劳动经济的发展。

(五)经济环境制约劳动经济发展

阻碍劳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是经济环境的制约。城市对劳动力的需求不可能完全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所以农村以及乡镇必须思变,从内部解决剩余劳动力的问题。尽管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我国城镇化发展依旧处于起始阶段,还存在诸多问题,使农村以及乡镇无法妥善处理剩余劳动力,对劳动经济发展产生了很多负面的影响。

(六)制度环境制约劳动经济发展

阻碍劳动经济发展的另一重要因素是制度环境的制约。回顾以往,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是我国一直在实行的,这导致了城市更多的进行工业发展,而农村更多的进行农业生产。另外,城乡间不同的资源配置制度和户籍管理制度,导致城市和农村的劳动力不能面对公平的竞争环境,降低了对劳动力的资源配置的效率。更有甚者,有些地区为了照顾城镇下岗职工,甚至出台了很多不利于农民工的政策,导致很多已在城镇工作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被清退,严重阻碍了劳动经济的健康发展,甚至产生社会问题。

三、中国特色劳动经济的发展趋势

中国的劳动经济现在面对的状况不容乐观,但值得欣喜的是,国家、社会等各相关方都已经注意到了中国劳动经济的发展问题,并对这个问题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中国的特色劳动经济的前景非常光明。那么,中国特色劳动经济会向什么方向发展呢?

(一)中国劳动力市场转向“人才红利”

众所周知,中国由于庞大的人口数量,其实可以享受到很多“人口红利”,即由于众多的劳动力数量而带来的好处。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口红利”很难有效且长久的促进劳动经济的发展。中国劳动力市场必须转向“人才红利”,才能取得长期且可持续的发展。

“人才红利”要求充分利用人的才能,解决好人们就业难的问题。现在,大学生的数量越来越多,很多大学生难以找到工作,形成人才过剩的现象。而与此相对应的,对农民工的需求逐渐增多,拥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工成为稀缺。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劳动经济需要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充分挖掘每个劳动力的优势。

(二)“国际劳动”成为新趋势

中国的国际交流越来越多,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之间的合作都越来越多,政府、跨国公司逐渐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我国相关部门应该加快产业之间的对接合作,利用其他国家的优势,促进我国劳动经济的发展。

(三)劳动者倾向于创业

以前,我国劳动者的就业更多的是“被动就业”,劳动者对这样的工作的积极性较低。但是现在,国家大力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我国的劳动者开始向主动创业转变,这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为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促进劳动经济的发展,政府应进行相关的改革,激发市场活力,教育方面则应进一步完善创业创新的教育体制,市场应打造公平竞争的环境,法律应提供必要的保障。

(四)公平就业

随着劳动者意识的觉醒,劳动者越来越有自己的想法,越来越想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公平就业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实现公平就业,在法律法规方面,应提高相关的制度保障;在劳动者思想层面,应该提高所有工作人员的维权意识;在第三方力量方面,工会组织等第三方的谈判权利应得到充分发挥;在市场方面,应该深化相关的体制改革。

(五)劳动者行业状态转变为“体面劳动”

以往,我国劳动力的成本十分低廉,导致我国工人处在产业价值链的低端,遭受到很多压榨,却没有能力或者没有意识去改变这种局面。但是,现在我国的产业结构逐渐得到了优化升级,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现在以及未来我国的劳动力可以从事“体面劳动”,得到更高的劳动报酬以及福利保障,有效促进了我国劳动经济的发展。

(六)集体主义

长久以来,我国奉行的是具有从属性的个体劳动关系,导致劳动者个人主义思想严重,经常单兵作战,不懂得合作。集体劳动关系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可以保护劳动者的权益,现在逐渐被社会所认可。

为完成向集体主义劳动关系的转变,相关的法律政策应该得到完善,政府应该充分发挥在协商机制中的作用,劳动者也应加强集体劳动关系的意识。

(七)劳动关系向“合作”转变

员工持股计划目前在中国已经被广泛应用,不仅对国有企业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对员工具有非常大的激励作用。企业员工以前只是单纯的“打工者”,现在却逐渐向“合作者”的角色转变。

四、总结

对劳动经济的发展趋势进行研究,首先要考虑劳动经济的现状,然后再结合政策等因素对劳动经济发展进行探究。尤其是对于中国的劳动经济,中国的经济状况非常特殊,国情也和其他国家差别非常大,中国的劳动经济,可以称为特色劳动经济。本文就是基于中国劳动经济的现状,研究了中国特色劳动经济的发展趋势。

中国劳动经济的现状是: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不断完善;农业经济发展促进劳动经济发展;乡镇企业增长速度缓慢;农村劳动力素质制约劳动经济发展;经济环境制约劳动经济发展;制度环境制约劳动经济发展。

在这样的劳动经济现状下,中国特色劳动经济的发展趋势是:中国劳动力市场转向“人才红利”;“国际劳动”成为新趋势;劳动者倾向于创业;公平就业;劳动者行业状态转变为“体面劳动”;集体主义;劳动关系向“合作”转变;雇佣时间向长期发展。

通过本文对中国特色劳动经济发展趋势的研究,政府、企业等相关机构可以在顺应发展趋势的前提下,结合各自的特点,制定出适宜的经济发展策略,来有效促进中国特色劳动经济的发展,进而提升中国经济水平。总而言之,本文对中国特色劳动经济发展趋势的研究具有非常大的意义。

参考文I:

篇(7)

根据近年来大多学者关于证券市场、市场经济发展的相关研究,可发现股票市场出现波动的决定性因素表现在宏观经济上,且能够将宏观经济情况反映出来的又以股票市场为主。大多股票市场发生波动,多因宏观经济发展中存在较多政策性因素、规律性因素等,使股票市场难以保持持稳趋势,可见宏观经济对股票市场的影响极为明显。因此,无论从国家宏观调控角度或股票市场发展角度,对宏观经济、股票市场二者关系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基于理论视角下的宏观经济与股票市场关系分析

(一)股票市场受GDP影响研究

理论研究发现,宏观经济变化往往依托于以GDP为基础推测的经济增长率进行反映。若在外界环境处于稳定情况下,经济增长率呈现出平稳持续增长趋势,可判断此时社会中的需求、供给保持正比关系,此时的经济结构也较为合理。在此环境下,社会人群因对经济发展保持较高的预期值,便会向市场投入更多的资金,如典型的炒股现象,而企业在此背景下为进行自身规模的扩大,也开始进行更多的投资,由此使整个股票市场更为活跃。但假若经济增长率呈下降趋势,此时企业因盈利亏损,便减少投资,整个股票市场环境下,供给情况会发生一定的变化的,其中需求者,即投资者在收入预期方面不断降低,对投资资金开始减少,这样需求曲线会保持快速下降。由此看来,股票市场受GDP影响较为明显[1]。

(二)股票市场受利率变化影响研究

关于利息率,其主要指利息与本金二者的比率。通常从债权人角度看,利率可作为收入来源之一。而从整个股市发展情况看,利率影响则极为明显,利率的变化将直接影响市场中资金的流动,资金流动性的高低将决定股票市场发展。以经济学视角看,市场发展中资金供求关系主要以利率为决定性因素,其中的需求方与供给方分别为投资与储蓄,而投资与储蓄实质可作为表示利率的函数,所以利率的变化直接影响股票市场发展。

(三)股票市场受货币供给量影响研究

股票市场中,货币供给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不同的效应方面。例如,投资组合效应。其主要指当国内处于货币政策放宽条件下,个人持有货币增多,而投资效益表现出下降的趋势,如果不存在其他外界环境干扰,因个人货币存储较多,便会将其投放到市场,以此达到利益获取目标,这样股市价格会由此提高。再如,预期效应。其主要指在货币政策的放宽前,许多投资人开始预测货币市场走向,采取相应的货币投资方式,使股票市场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另外,也有增长效应在股票市场中存在,可将其理解为货币供给量上升情况下,整个市场中投资扩大、利率下降,此时股票投资会取得更多的收益,一定程度上推动股市价格的进一步提高[2]。

二、基于实践视角下的宏观经济与股票市场关系分析

(一)20世纪前后中国经济发展与股票市场关系验证

本文在研究中选取上世纪国内经济发展作为实证,原因在于该时期内国内经济发展变化较为明显。以1994年与1999年之间国内经济发展为例,国内此时GDP在增长率上约下降5个百分点,整个市场环境下,个人与企业都难以获取较多的收益,而且通货膨胀率呈现上涨趋势,直接导致股票市场发展受到挫折。而该时期结束后,国内经济发展中注重不断调整经济结构,使GDP在增长率上到8%,此时股票市场逐渐回暖。直至2000年,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因经济矛盾逐渐解决,使证券市场发展速度提高。然而能够发现,在2002年以后,国内GDP增长率尽管提高许多,但此时股市的发展却以“熊市”形式存在,完全与经济发展相背离。而产生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表现在此时我国股市发展不健全,且较多投资者在未正确认识市场发展情势的背景下便盲目跟风,导致股票发展较为扭曲,产生“熊市”。

(二)从供应角度探析股票市场与货币市场向关系

尽管在理论研究过程中,人均收入、货币发行与经济增长保持正比关系,但从实际角度看,却不具备较高的可信度。如国际金融市场发展背景下,因货币流动率不断出现变化,便会使股票市场因货币需求量变化而受到影响。综合实际影响情况看,变化情况首先表现在股票价格提高后,货币需求量会因个人收入提高而上升,而这种股票上涨趋势下,人们为进行风险控制便采取资产组合调整方式,如斥候货币量的扩充,使市场内货币需求量不断上涨。另外,股市交易量因股价上涨而出现扩张的情况下,需依托于较多的货币供应才可实现。因此,综合来看,股市变化、货币供应变化二者相互影响。

(三)利率变动情况下股票市场变化态势

无论理论或实践研究,都可发现影响股票市场的关键性因素体现在利率变动方面。当利率保持下降态势时,由于企业成本有所降低,此时大多企业为扩大经营规模便会利用利率下降优势,加大投资力度,使股票市场得到发展。自1996年起,我国的在降低利率方面连续八次,每次利率调整政策实施后都刺激股市的进一步发展。尤其利率调整消息传出后,也会产生一定的预期效应,带动股市的提前发展[3]。

三、结论

我国经济发展中,股票市场已逐渐成为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从文章研究看,宏观经济的发展能够带动股票市场发展,而股票市场又是对宏观经济的具体反映。尽管在二者相关性研究中发现,存在背离情况,但其原因多集中在股票市场发展较为滞后等方面,在日后完善过程中,这些问题都可被逐一解决。

参考文献:

篇(8)

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4(a)-0229-01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发展的进一步推进,我国经济发展同城镇化力度不断加大,从而引发我国房地产市场的蓬勃发展。房地产领域所涉及到的范围面较广,与房地产行业相关的产业也较多,因而,房地产经济对整个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房地产行业已经发展成为了支撑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为提高我国居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发挥重要作用。然而,近年来,我国房地产市场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和不足,这些问题直接制约着房地产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利的影响。因此,本文针对我国房地产经济的发展的趋势进行简要的分析和论述,旨在为改善房地产发展的现状提供可参考的依据。

1 目前我国房地产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一,我国房地产行业发展缺乏科学合理资源分配与利用。现阶段,我国的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多表现为粗放型发展,这种形式主要体现在经济效益的增长是依赖于土地、水或者能源等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费,而空间资源往往被忽视,对科学合理利用与开发缺乏足够的重视和专业的整理等。我国现在的国情是人口数量多,而可利用的土地与资源相对匮乏,这种房地产开发利用过程中对资源的应用率较低直接影响了其他相关行业的发展。

第二,我国房地产行业市场相对不健全。我国的房地产经济飞速发展,现阶段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发展还很不健全,很多大中型城市目前都存在着房地产的泡沫现象,房地产价格大幅度的上涨,居民的生活水平已经与房地产价格严重不符,这种高房价不健康的房地产市场会大大的影响人们生活。此外,房地产行业发展所带来的巨额经济利润,一些具有实力的大型企业加入的房地产行业中去,对体制不完善、发展不健康的房地产市场会形成更大的冲击。

第三,我国的房地产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资源浪费的现象。我国房地产经济主要采取的是粗放型发展,这种类型的经济发展会造成土地、水和能源等资源的过度浪费,缺乏对空间资源科学利用,房地产发展过程无法高效的对资源进行利用,因此,我国未来的房地产发展过程中更应该加强对社会资源和成本的科学合理应用,避免造成过度浪费。

第四,我国的房地产市场普遍存在房价过高的现象。近年来,我国各个城市的房价定位与之前相比涨幅较大,特别是一些发达的大型城市,例如北京、上海、深圳等的房价已经到了十分不合理的地步。此外,房地产市场供应与需求存在严重的比例失调问题,很多城市的定位在高端住房的房子供应量较大,商品房目前已经出现了供不应求的情况,而具有较大福利的保障房却严重供应不足,这主要是在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房地产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2 目前我国房地产经济发展的趋势

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的飞速发展,房地产经济已经成为了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一席,房地产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对我国居民的日常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改善和提高,另一方面,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前行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所以,我国房地产经济在未来的走势应该是会朝着良性和健康之路前行。第一,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已经逐渐走向成熟。目前,尽管我国的房地产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平台期,许多问题还在摸索中解决,然而,我国的房地产经济从整体看仍然处于一个较为繁荣的发展阶段,房地产市场仍然保持着一股上升的势头。我国未来的房地产市场发展,会发挥出市场的调节作用,同时依赖国家相关政策的改革和调整进行健康的指引,从而使得房地产经济朝着更加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第二,我国的房地产市场房价在未来会出现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在过去的几年里,我国房地产价格增长速度过快,不仅为城市居民的居住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同时还会严重影响和制约我国经济的发展。不过,我们还应发现,我国的房地产市场房价是与国民经济的发展成正向比例的关系,当国民经济维持在一个稳定增长的状态时,政府采取合理的调控措施,则对百姓最为关注的房价一定会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因而,我国房地产市场房价在未来将趋于稳定。第三,我国房地产行业在未来发展中对加强对保障低收入群体居住环境的改善工作。我国的房地产行业在宏观经济政策调控下,房地产业发展会遵循一些规律,未来的房地产市场在宏观调控的要求下比较对低收入群体居住环境的改善工作加大力度,并且发展成为一个节约资源,同时与环境良性发展行业。第四,我国的政策应对房地产市场和发展方向进行积极地调控。国家依据房地产经济发展的情况,必将出台一些有效的宏观调控政策,从而确保房地产业良性发展阶段。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前行,我国房地产经济在经过了飞速发展阶段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发展瓶颈期,虽然,我国房地产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但是通过对我国房地产市场问题的分析和探讨,我国未来房地产业发展趋势的推测定能培养出一个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房地产行业。

参考文献

[1] 王春华.我国房地产经济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J].中国房地产金融,2012(10).

篇(9)

信息化既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又是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推动力。信息技术是当今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中国的信息化建设工作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早在十六大上,我党就提出了“以信息技术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推进信息技术化”的新路子。在十七大报告中,总书记提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

土地、资源、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传统产业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但随着新兴产业和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仅仅依赖这些传统资源要素已无法适应当今经济发展的要求。现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和深远的意义。

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些区域根据本地区的自然资源、资本、技术和其他生产要素,结合本地区的产业组织结构和产业分布状况,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步获得了比较优势,形成了规模经济收益和特色产业发展模式,也就是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经济。

可以说,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就是形成比较优势,形成特色产业,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优化和升级本地区的产业结构。我国区域信息化水平和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显著,这种现象对区域经济自身的发展不利,对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也极为不利。而实践证明,信息技术的充分应用和信息化的发展,可以显著削弱自然资源等有形生产要素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可以充分利用信息化提供的资源,弥补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不足,充分运用高新技术等手段来弥补传统生产的不足,并根据需要进行产业的升级和优化,缩小经济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的经济差距,使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实现资源共享和共同发展,最终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信息技术和信息化起源于科技和经济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日本学者首先提出信息化的概念并对其内容作了界定,提出:“信息化是指通讯现代化、计算机化和行为合理化的总称,信息化不是孤立分散的,而是一个具有庞大规模信息网络体系,将会改变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信息技术和信息化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经济的运行模式甚至是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从信息技术和信息化本身的发展来看,西方发达国家正是利用科技和信息产业优势,走在了信息技术发展的世界前列,这也是西方经济发达的重要原因之一。

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大力发展信息科技及相关产业,推进信息化进程,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保持技术领先和经济增长的优势,实现了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西方国家通过这种发展模式,进一步拉大了与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科技经济实力的差距,已经占据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并利用这种差距在世界经济体系分工中处于有利地位,从而控制甚至阻碍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形成了以西方发达国家为核心的世界经济贸易体系,让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分工体系中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

进入21世纪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高科技产业,占制造业的比例已经翻了一番,目前这一趋势继续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己经成为推动西方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如果我们不能认清这一形势,固步自封而不是努力追赶,必将被发达国家远远甩于身后,与发达国家的距离必将越来越大,在以后的经济发展中也将处于被动的地位,这对于我们的经济发展和经济转型是极为不利的。

反观我国,传统产业在我国经济中仍占据着重要地位。有数据表明,在我国,90%的国家产业是传统产业。可以说积极应用高新技术,优化产业结构,改造我国传统产业,是我国缩短与西方发达国家差距的重要手段,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当务之急。

在现今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中,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不容置疑,现在一种新经济发展趋势已经形成,即经济与信息技术的相互融合与相互促进。这种新的发展趋势既对我国传统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挑战,也对我国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时代机遇,注入了新的活力。现在,信息化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关系越来越密切,二者融合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综合起来看,二者的关系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信息化可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在传统产业的发展中,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包括当地自然资源构成、人力资源因素和技术水平等传统生产要素。经济能否健康发展,关键取决于这几种因素的比例构成,取决于各产业的比例构成。即经济结构是否合理,将会直接制约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保持经济因素的合理比例构成,保持各产业良好的比例分配,让各产业均衡协调发展是发展经济的不二途径。

篇(10)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信任缺失的表现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使市场竞争更为激烈,而人类就此进入市场经济阶段。与此同时,社会信任逐渐缺失,主要表现在人们的信用意识逐渐减弱方面,如假冒伪劣商品逐渐增多,购物有假钞、电子产品的以次充好和偷梁换柱等,直接降低社会的信任度,对市场经济秩序规范有不良影响。有人认为,市场经济是新型契约文明,社会信任是该时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只有在诚信的基础上,才能推动市场经济深入发展,为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奠定坚实的基础。对此,有关部门人员应提出合理对策建议,增强社会信任,为市场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三、社会信任缺失的原因

当前,社会信任程度逐渐降低,人们信用意识薄弱,对市场经济发展有不良影响。导致社会信任缺失的原因相对较多,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强调个体的作用,政府部门对个体的干预作用为辅因素,只会在必要时候应用。所以,在市场经济发展中,个体商户群体逐渐形成一己之私等思想观念,遵循钱本位的理念而开展市场经营活动,引发诚信危机等。其次,在人类物质文化需求逐渐增多的条件下,社会信任的地位逐渐下降,因社会信任是人们的心理需要,位于物质需要之后。新时期,许多不诚信行为增多,形成诚信真空,直接降低社会信任,对市场经济发展有不良影响。最后,我国关于信用的基本问题仍然相对较多,尤其是信用体系建设相对不够完善,阻碍市场经济的发展进程。

四、市场经济和社会信任的双向建构

(一)利用社会信任巩固市场经济基础

在市场竞争条件下,社会信任有利于巩固市场经济的基础,且可以形成良性的市场竞争机制和创设和谐的市场氛围,有利于推动社会发展进程。社会信任发展程度,直接决定着市场竞争的发展趋势。一方面,社会信任度较高,能够确保商品质量,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售后服务,值得人们信赖。另一方面,社会信任度较低,其商品质量得不到保障,且服务能力不足,有损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所以,有关部门人员应积极利用社会信任而巩固市场经济基础。例如:海尔企业,其品牌形象良好,对海尔企业生存和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该企业致力于提供高质量产品和优质的服务,其社会信用度高,赢得海内外许多消费者的青睐,对营造市场有序竞争环境氛围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利用社会信任降低市场经济成本

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社会信任度较高,能够降低市场经济成本,有利于推动经济活动的有序进行。例如:以企业为例,员工之间相互建立信任,不仅能够促进友好人际关系的建立,而且可以营造和谐的企业文化氛围,充分调动员工积极主动性和提高部门相互协作能力,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例如:丰田汽车企业在经营发展中,给予员工以较大的权限,且管理阶层领导对员工比较信任,使该企业领导和员工之间能够密切配合,使公司生产效益不断提升。由此可见,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条件下,应该积极利用社会信任来降低市场经济成本,这有利于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

(三)利用社会信任促进市场经济发展

上一篇: 财务基本分析方法 下一篇: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教案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