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3 16:56:4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农业发展的措施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1.2应用范围进一步拓展以全膜双垄沟播为核心的旱作农业栽培技术在玉米、马铃薯等作物上成功实践,给其它作物的抗旱高产栽培提供了借鉴。静宁县谷子、荞麦等小杂粮的膜侧栽培,胡麻全膜穴播栽培,大蒜、豆类作物的双垄沟播栽培等技术已取得成功,并在全县旱作区得到广泛推广。
2存在的问题
2.1农技推广体系不完善,农技服务人员不足随着乡(镇)机构改革,静宁县原有的农技推广区域站和乡站全部撤销,农业技术服务人员也因编制问题而无法开展专门的技术服务工作,只能在乡(镇)政府从事行政工作。全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工作仅靠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承担,且能长期下乡开展农业技术服务工作的农技干部仅有13人,平均每人服务2个乡(镇),服务面积近0.46万hm2,与基层农技人员编制要求每1万hm2播种面积7.5人,每万户农户配5名农技人员的标准相差较大。
2.2资金短缺目前静宁县旱作农业新技术的示范推广主要以政府为主导,靠行政推动落实,投入机制上以项目补助为主,在组织保证、投入机制等方面还存在困难。如在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广过程中,仅地膜一项投入增加量在450元/hm2以上,加之化肥等生产资料价格大幅上涨,大面积推广成本增加,势必会影响农民的种植积极性,资金短缺已成为制约旱作农业推广的重要因素。
2.3机械化程度低在旱作农业生产中,农民以步犁、人工等传统生产工具为主,增加了劳动强度和时间,而与全膜双垄沟播技术配套的耕作机械当前仍处于试验探索阶段,大面积机械化作业受到一定限制。由于机械深耕、深翻、机播机收等现代农业机械应用滞后,加之覆膜规模大、时间紧、青壮年劳力短缺、农业机械数量有限等因素影响,静宁县旱作农业机械化程度相对较低。
2.4废旧地膜回收利用率不高,环境污染比较严重据统计,静宁县2012年地膜使用量达4560t,2013年超过5400t,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目前,静宁县仅有废旧地膜回收加工企业2家,已建立的26个回收网点也没有正常运行,绝大部分地膜没有及时回收利用。加之农民地膜回收意识不强,有时宁可就地焚烧、填埋也不愿集中捡拾出售,给农业和农村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2.5后续产业开发利用滞后,产业链条短随着全膜玉米大面积推广,大量鲜秸秆为发展畜牧养殖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近年来,静宁县已建成规模养殖小区40个,发展养牛示范户400户,饲养量达到13.3万头。但由于缺少项目扶持,发展资金短缺,玉米鲜秸秆的综合开发利用率仍然较低,产业链条短,产品就地转化增值空间小。
3发展建议
3.1健全推广体系,优化队伍建设一是要明确公益职能,科学设置机构。按照精干、高效、专业的原则,统筹规划、统一标准,尽快建成城关、八里、甘沟等12个农技区域站,逐步在全县农业产业发展较好的村设立村级农技服务所,真正形成县有中心、乡有站、村有服务所、社有示范户的四级推广服务体系。二是加强农技推广基础设施建设。依托项目资金,购置必要的仪器设备和办公设施,确保基层农技服务部门开展工作有阵地、宣传培训有场所、服务指导有手段。三是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制定农技推广人才中长期发展规划,有计划地引进选聘高校优秀毕业生和乡镇农业技术专业干部,充实到县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机构,逐步改善全县农技推广队伍结构。同时,公开选拔一批热心公益事业的“土专家”到村级农技服务所,承担村级农技推广工作。四是要健全完善各项工作制度。结合工作实际,健全完善专业技术人员竞聘上岗制、目标责任考核制、技术人员轮训及学历晋升奖励制等管理机制,实行绩效挂钩,充分调动和发挥农技推广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升全县旱作农业推广整体水平。
3.2积极争取项目,加大资金投入首先要认真研究政策,争取项目支持。全县各乡(镇)和相关部门要认真学习和研究中央、省、市的各项惠农政策,根据静宁县实际情况,多渠道积极论证、申报争取农业发展项目,加强对旱作农业推广的资金扶持。其次要注重项目整合,发挥集聚合力。将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小流域综合治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示范县建设、梯田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涉农项目资金进行有机整合,统筹安排,加强项目监管,发挥集聚效应,有侧重地支持旱作农业发展。三是增加专项投入,加快推广步伐。在项目资金和省级补助的基础上,县财政每年应列入一定数量资金,设立旱作农业推广专项基金,对全膜覆盖技术推广进行扶持,支持农技部门加强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工作和农民群众购置新机具、购买地膜化肥的补贴,降低发展旱作农业的成本,进一步加快全县旱作农业推广步伐。
3.3稳步扩量增效,加快技术推广通过科学制定规划,优化区域布局,稳步推进旱作农业。加快田间道路配套建设,尤其是早期梯田的道路。建议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和一事一议奖补政策,鼓励农民投工投劳修建田间道路,使中大型农业机械能够进入田间作业,扩大推广面积。同时,积极探索土地流转机制,推进集约化生产。通过招商引资、大户领办等途径,加快建办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鼓励农民通过土地股份合作等形式自愿流转土地,发展小型农场经营模式,有效解决土地撂荒问题,推动土地规模集约经营,提高土地生产效益。
如果说现代农业组织是一顶皇冠,现代科技、现代装备、现代生产技术、现念及其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就是这顶皇冠上的珍珠;组织化、专业化、集约化,就是将这些珍珠串联起来编制成皇冠的金线;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就是设计和编织皇冠的设计师,是现代农业组织的灵魂。
近年来,我省种植大户和合作社等生产组织的数量和规模均发展较快,但多限于从事种植生产,基本上不参与加工销售等经营活动。此外,虽然出现了一些“公司+农户”或“公司+基地+农户”或由种植大户联合的生产组织,但其组织化、专业化、市场化程度不高,与现代农业组织标准(规模、技术、装备、管理、营销、理念和人员素质以及一体化、组织化、专业化、市场化、品牌化程度等),特别是跨国农业生产经营企业有很大差距。其关键是缺乏深谙农产品生产经营之道的商业精英和管理高手或团队。
目前,我省有水田约3000万亩,农户约600万户,水稻种植面积1000亩以上的大户约200户,万亩以上的不足10户,生产合作社约100多家。其中绝大多数大户和合作社仅限于从事水稻的种植生产,基本上不参与稻米加工销售等经营活动。其主要人员文化程度绝大多数为中学,经营理念落后,技术管理水平低,组织化、集约化程度低,市场化、品牌化意识淡漠,生产效率低,竞争能力差。
根据江西农业现状,欲加快江西现代农业发展,当务之急就是要加强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人才的培养,特别是高级人才的引进。
一是鼓励引导社会商业精英投身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创办、领办和参加管理农业生产经营组织。
二是鼓励引进国外省外现代农业先进企业或组织,来赣开展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生产经营活动。
三是加强对合作社、大户等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现代经营管理理念、技能及现代生产技术的培训。
其次是要着力培育一批大型的产销高度一体化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组织。
金融基本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是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在金融专家的实践总结中主要阐明了金融抑制理论、金融深化理论和金融约束理论。这些理论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发展中国家展开的,对我国的金融的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第一,金融抑制问题的核心是利率的管制,简单的讲就是将存款储蓄在银行所得的实际收益很低,且银行不会根据实际风险程度对利率进行调整,一些高风险的金融项目将无法获得信贷配给,导致社会市场中出现较多的非正式信贷现象。第二,金融深化理论主张发展中国家以金融自由化的方式实现金融深化,主要是理论方法是放松对银行利率的掌控,降低金融审批难度,促进金融行业之间的激烈竞争,实现资金的良性流动。第三,金融约束理论主张政府通过制定金融政策,促使利率维持在低于竞争性均衡水平的实际利率,推动发展中国家金融机制的深化,以及经济的快速增长。
二、金融抑制在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金融抑制主要体现在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因为政府对利率的管制,会造成严重的金融缺口,所以很多农业经济发展的途径只能通过信贷配给获取资金,导致农业发展所需的融资主体不能列入正规金融体系,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1.农村信用社支农的动力不足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不断深化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但是农村金融商业化的特征也越来越明显,例如,农村信用社经营的利润导向性突出。在这种情况下,不能准确定位农村金融活动的风险。另外,信用社贷款支农的动力不足,信用社资金真正用于支持农村金融活动的数量有限,甚至农村信用社经常表现出“非农化”的经营特征,对农村金融的发展,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生产不良影响。
2.农村资金外流严重
虽然我国在政策上高度支持农业经济的发展,四大国有银行也针对农村地区开设了大量的金融业务和金融项目,但是下设的机构网点往往只具备吸收存款权,没有贷款权,导致农业发展中资金筹集的难度增大。另外,农村金融发展的下设资金一直是金融机构争抢的对象,导致这部分资金根本没有投入在农村金融的发展上面,大量的农村资金外流,限制了农村金融的发展。
3.金融服务机构缺乏金融技术和产品
经济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必定要承担一定的金融风险,只有强大抵御风险的能力才能支撑经济可持续发展。但是目前我国农村基层的金融机构不具备抵御自然风险和金融市场风险的能力,并且现在农村信贷受到行政干预的行为较为严重,导致农村金融机构难以形成具有抵抗风险的金融技术和金融产品,难以真正满足农业发展的需求。
4.农业保险缺位
市场经济体制下,保险公司主要是实现了商业化的经营,立志于追求经济效益,并且现在我国农业保险赔付率高,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大部分保险公司没有参与农业金融的意愿,导致农村金融供给紧张,限制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对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三、支持农业发展金融深化理论下的金融改革措施分析
现在我国在农业金融发展中首要解决就是金融抑制的问题,激发农村金融潜力,发挥农村金融的核心作用,推动农村经济的良性发展。在“三农”发展的实际需求基础上,将金融深化理论深入农村金融发展中,切实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
1.改革农村金融体系建设
我国政府要正视农村金融中存在的问题,改进农村金融服务方式,不断的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建设。例如,农村信用社支农的动力不足,对农民服务不够深入,国家应该深入改进农村信用社的金融服务方式,积极拓展农村金融市场,重新改组农村信用社,让信用社以具有独立性的金融组织角色进入农村金融市场,尽量减少行政化的干预。其次,制定必要的金融法律框架,鼓励农村信用社充分吸收民间资本,拓宽发展空间,为农村金融发展提供动力。
2.建立农业金融服务中心,推动金融深化
农村金融的发展推进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借鉴城镇中小企业的贷款方式,在政府主导支持的基础上,构建农业金融服务中心,作为科技发展贷款和科技成长贷款的专营机构,结合现代农业科技,实现农村专属金融服务和金融支持的提供,最大程度的推动农业产业规模化,主导农村农业经济的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
3.深化商业银行的改革,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
对主要针对农村金融的金融机构,以及商业银行可以实施股份制的改造,建立完善的风险控制机制,增强风险收益,为农村信贷市场提供有力的信贷业务支持,增强利润的激励和约束力。政府组织要积极组织改制,为正规的金融机构设立微信贷业务,将这种信贷业务模式,有力的贯彻到民营银行等金融机构中,扩大微信贷业务规模,积极吸引外部资源,为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支持。
4.建立农村资金回流机制,解决资金流失问题
农村金融发展资金是金融机构争抢的对象,导致这部分资金没有投入在农村金融的发展上,大量的农村资金外流。针对这种情况,政府可以收缩商业银行在农村领域的资金投放,推进农村资源向邮政储蓄、农村信用社等农村金融机构集中。同时,政府没有完全限制商业银行的农村金融投入,所以可以开放部分资金到农业领域,结合建立农村资金回流机制,防止用于农村金融建设的资金外流。
5.建立农村贷款抵押担保机制
1.资金筹集渠道和方式单一
农发行的信贷支农资金的主要来源为人民银行的再贷款以及发行债券,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对于“三农”工作的投入力度以及关注程度的不断加大,对于中国农发行履行政策性金融职能提出了战略性的要求,尤其是在国家当前面对的复杂金融局势下,农发行的信贷资金要针对当前局势作出相应调整,同时,由于国家对于政策性银行与商业银行信贷计划没能很好地进行差异化安排,对于农发行缴纳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安排不够合理,使得农发行在与商业银行的竞争中丧失竞争优势,从而进一步缩减了农发行的筹措资金渠道,使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既要捆着手脚与同行竞争商业性涉农金融业务,使得本身资金筹措渠道就较为单一的农发行更加窘困。
2.政策性金融创新产品不足
农发行的政策不以营利为目的而侧重于社会性,因此农发行的政策不管是从制定还是在执行环节都与其他金融机构有所不同,同时因地制宜的履行政策性金融职能更需要对于金融业务的创新,但是在实际工作的开展中,农发行下设的众多分行往往只是一味的照搬照抄或按部就班的开展业务,这就造成行业内缺乏创新潮流,这个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典型的贷款、抵押业务中的抵押物的品种、贷款的投放领域以及资金来源都比较单一;二是开展的业务品种比较单一,面临着农发行开展的相关金融业务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等问题。
3.农发行难以与农户发生联系
农发行难以真正进入基层去逐个地区的进行考察,这就导致一些项目的实施很难完全符合农业生产部门或个人的现实要求。近年来,作为支持农村建设骨干力量的农发行不断加大了信贷力度,信贷资金投放量逐年增加,但由于缺乏同农户的直接有效沟通,对涉农项目的信息掌握不够全面,使得一些支农资金没有运用到实处,没有发挥出农业信贷资金的最高价值,加大了对重点涉农建设项目的支持难度,长此以往将不利与政府引导和使用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信贷支农资金,不能很好地履行农业政策性金融职能,没有最大限度的发挥农发行对全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服务作用。
二、完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履行政策性金融职能的措施
1.拓宽融资渠道,丰富融资形式
一方面,在当前信贷规模严格控制、形势趋紧的情况下,传统的信贷融资渠道难以为继,过去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主要靠借贷这一手段融资,在大形势的发展下,需要不断丰富融资渠道,通过开展市场化债券发行、同业存款、同业拆借、票据交易、现券买卖与回购等融资业务;另一方面,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如果能主动地与商业性金融机构沟通,努力挖掘各类资金交易市场的潜力,实现各种融资渠道的优势互补,构建农发行稳定低成本的资金来源渠道,将大大有利于融资渠道的多元化与融资渠道的市场化形成良性循环。
2.加强农业政策性金融产品的创新
2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促进措施
2.1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坚持协调发展。农机发展的总动力虽然连续多年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但是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要花大力气使农业机械产品更加可靠、更加安全、适用性更强,使农机的使用者能得到更好的体验,使装备的质量不断优化。2)坚持促进农机的可持续发展。只有对研发工作进行加强,才能使农民对提高农机产品的质量、舒适度和作业效率等方面的需求得到满足,这样才能研究生产出节约成本、增加效率、比较经济的产品,探究出来与农业生产的实际相符合的农机技术方向,使农民购买更新农机的积极性不断增强,使农民更加喜欢使用农机。建设节约资源、对环境没有害处的友好型农业,推进农业机械节约资源、减少排放,必须以更快的速度研发出节约型的农机[2]。
2.2发展壮大农机服务组织
1)坚持“引导、扶持、服务、规范”的原则,对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进行鼓励,鼓励他们通过各种生产要素的联合,创办出所有制形式多样的农业机械合作机构,使它们的服务能力得到不断的加强,使它们的服务规模得到不断的扩大,使它们的服务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对农机服务组织承包经营流转地和闲置的土地进行支持,使农业生产的方式得到转变。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对有关税费减免、作业补贴等相关扶持政策进行落实,使扶持农业服务组织进行发展的政策体系建立起来,使工商企业等一些社会资本投入组建农机服务组织的过程中,使投入主体的多元化得到不断的增强。2)对创新发展进行引导。对推广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典型的经验进行广泛的宣传,使农机服务组织能依法进行经营。3)对服务指导进行强化。把农机的推广、农机培训维修、农机的信息咨询作为支撑的体系,不断为农机组织提供人才方面的培训、技术方面的培训、政策方面的指导、信息方面的咨询。
2.3不断增强农机的公共服务能力
中图分类号:F30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2-0238-01
当前我国农业采用了农业产业化的方式,这对于实现农业的现代化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农业产业化的主要核心则是将农产品的出产、供给、销售结合到一起,做成一条龙的全套式服务,并且在经营方面,要保证农业、工业、商业进行一体化,通过公司于农民签订合作协定的方式进行互利双赢的合作,这也能够将公司与农民的利益牢牢地绑在一起。这种农业产业化使得近年来农业发展十分迅速,加速了农业生产结构的良性调整,并且也大大的提高了农民自身的收入水平。然而,凡事有利也会有弊,农业产业化使农业发展十分迅速,却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而正是这些问题限制了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使得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出现了瓶颈,没有达到预期应达到的市场目标。
一、导致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出现瓶颈的因素
要想了解一家公司是否成功的完成了农业的产业化经营,主要从四个方面对其进行观察,首先,要考察该公司在生产、供给以及销售方面是否真正的实现了一体化的经营方式;第二,则是要了解公司在进行一体化经营时是否有着相对固定、诚信的合作经营伙伴,即农业产品是否有着经营的载体,并且在经营的过程中,是采用何种方式维持着双方的合作关系;第三,进行农业产业化多方合作的公司在利益问题上是否已经达成了有效的协议;最后,则是农民在进行农产品出售的环节中是否能够得到合理的利益。当前我国的农业产业化发展尚未完全达到以上四点的要求,因此,也就在不断的发展前进中出现了瓶颈。
(一)农业经营公司在与农民进行合作时的协议并不十分持久稳定
当前,我国农业企业在经营发展上与农民是处于分离的,这就导致了双方的合作仅仅是暂时性的,因此,要想更加持久的发展下去,就应要求公司应农民之间签订长期的、有效的各项合作合同,帮助农民提高农业生产技术,保证农民的利益,农民则应按照各项合作合同中的要求去做,按时的交给公司规定量的农作物,保证公司不会因这方面而造成巨大的损失,这也能够加深农民与公司之间的友谊并加强双方之间的沟通。
我国地大物博,南方与北方在气候、热量、水分方面均有着差异,因此,农业生产不同于工业政策,农作物有着特殊的地域性与季节性,并且,农民均可以之间单方面的进行农作物的生产而不联系农业公司,而公司也无法强制农民为自身服务,因此,为了双方的和谐发展,就应拟定出一整套的、小型的、短期的合约带替代不合理的一次性长期合约,然而,虽然解决了一个问题,却也导致了农业企业投资也主要以短期性为主,短期合约在交易费用方面的单价也要远远高于长期合约,农民自身无法得到更大的收益,而农业公司方面在进行农产品采购时也因成本的提高而花费更多的资金,两方均没有得到更大的利益且很可能因短期的合同而出现一些小矛盾,下次在进行谈判时也将会变得更加困难。
(二)当前农业方面日益严苛的国内、国际市场
农业是国家的根本,因此,国内、国际农业方面的公司有很多,相互之间的市场竞争也十分激烈,导致了农业公司在产品的各方面均要做到最好才能够获得更大的市场,这也就造成了农业公司在要求农民在原材料的质量上做到最好,这无疑是提高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难度。
而在我国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时,出于政治目的或对自己国家农业经济的保护,在我国农产民出口到该国时,许多国家均设置了严苛的贸易壁垒,对自己国家进行贸易保护,这也就使得当前社会,农业产业化在国内外严苛的市场上生存发展更加艰难。
二、农业标准化对农业产业化所产生的作用
(一)农业标准化能够消除合同短期性所产生的弊端
农业产业化的理想情况时将农民与公司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使得农民与农业公司实现双赢。然而,根据我国当前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情况来看,产业化的理想情况还无法完全实现,只有根据现实情况双方签订短期的合同。而在使用农业标准化操作后,公司可以通过建设完整的标准立法以及标准体系,提高公司信息的透明度,这也能够有效地提高农民对于公司的信任程度,避免合同因短期而使得农业公司与农民之间出现各种各样不必要的矛盾,在客观上也就能够提高双方合作的效率,这可以为公司在市场上进行激烈竞争时夺得先机。
农业标准化之所以能够起到明显的效果,主要是其具有权威性,而想要够获得农业公司与农民双方的信任,只有政府出面实行农业标准化,减少双方的矛盾。
(二)推动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建设
农业进行标准化经营生产,这就可以使得农民能够逐步的了解市场,提高自身的素质,了解当前农业生产所需要的知识等,大大提高自身各方面的能力,丰富自己的阅历,在与农业公司签订合同的过程中,能够使自身掌握更大的主动权,为自己谋取更大的利益,而从农业公司的方面来说,农民农业知识的提升,也能够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减少公司在运营方面的成本。
总结:
当前农业的现代化出现瓶颈,限制了农业的进一步发展,经过调查研究分析,笔者认为,农业标准化对于解决现今农业现代化所出现的各项问题均有着较大的帮助,认真的贯彻实行农业标准化,不但可以消除农业产业化所造成合同短期性所产生的弊端,还能够推动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建设不断发展与提高,在农业发展领域有着重要的作用,值得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并优化。
参考文献:
一是农村经济结构正处于重大调整的关键时期。我市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从20__年的7.3%下降到3.8%,并呈继续下降的趋势。农业比重越小,表明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实力更强。农业功能也发生明显变化,由原来的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民就业转为既要兼顾生产,又要兼顾生态;既要满足数量,又要保证质量;既要抓好生产,更要提高竞争力,农业的多功能性日益突出。同时,农业比重降低,但农业所承载的劳力比重仍居高不下,高达48%,农业承受的压力更大;农业比重越小,越容易产生忽视农业、放松农业的倾向,农业部门的工作难度更大。
二是农业产业正处于优化提升的关键时期。发展现代农业必先实现产业升级,促进农业生产向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方向发展。但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保障水平低,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每人每年只有800多元,还不足城市居民的1/3,土地对农民的保障功能在短期内难以替代,农民的兼业现象就不会有根本转变,土地流转速度也不能加快推进。这种兼业化的小规模生产与农业产业升级所要求的规模化、专业化形成矛盾。
三是农村社会结构正处于加速变动的关键时期。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既是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矛盾的凸现期。从农村来看,劳动力大量转移到二、三产业,人口向城镇加速聚集,务农劳动力呈现低文化、老龄化、女性化特点。这种现象将会持续较长时间,它有利于农民增收,扩大内需。但务农劳动力素质下降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发生矛盾。
四是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正处于加速提升的关键时期。新农村建设促进了农村基础设施、社保网络、人居环境、社会事业的发展,城市文明正向农村延伸普及,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已成为基本趋势。但城乡一体化推进过程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并没有得到解决,农村生产要素严重弱化。凡是农业发展的重镇,都是财政穷镇。农民信贷渠道单一,筹资困难,又通过到城市就医、就业、买房、上学,使得农村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流向城市,失血严重,造血功能严重不足。
五是农村社会矛盾正处于进一步凸显的关键时期。随着改革和发展的深入推进,农村长期积累的矛盾如果处理不好,在某些地区、某些时段将会集中爆发,一些体制、机制方面的潜在问题日益显性化。如土地承包纠纷、征地拆迁补偿等,引发大量矛盾和问题。尤其近期出现的食品价格上涨,通胀压力增大,在时隔10年以后,又重新强调农产品有效供给问题,这虽然给农民增收创造了条件,但给农业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思路和措施
发展现代农业是农业工作的主题,是在更高起点上的全面提升,是对传统农业质的跨越。从淄博情况看,今后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措施是:
1.突出重点,积极构筑现代农业发展框架。发展现代农业是包括农业产业、农业装备、农业科技、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市场和现代农业主体等六个方面。这六项内容相互联系,构成一个完整体系。但六个体系不能起头并进,应分出轻重缓急,突出重点。从淄博市的情况看,重点抓好三大工程建设:一是优势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集中抓好100万亩粮食、75万亩蔬菜、60万亩林果、20万亩棉花和150个畜牧养殖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壮大优势产业。二是打造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群。集中培植100家主业突出、产业关联度大、科技含量高、规模效益好的市级龙头企业和100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现代农业主体。三是加强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按照“资源整合、订单服务”原则,在全市建立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村村设立农技员,构筑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体系。
2.集中力量,突破现代农业发展的四大瓶颈。一是着力解决基地小而散的问题,在建设规模化、标准化优势农产品基地上突破。发挥现有产业特色优势,在克服“小”和“散”上做文章,在发展规模、标准化上下功夫,把优势产业、有竞争力的产业做大做强。二是着力解决生产和市场脱节问题,在发展有带动力的农业龙头企业上实现突破。依托林果、蔬菜、中药材和园艺苗木等优势产业,对现有龙头企业实行政策扶持,引导工商企业转型发展,促进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集中扶植一批有规模、有带动力的农业龙头企业。三是着力解决服务缺位的问题,在建立农业订单服务体系上实现突破。改革开放以来,农业改革第一个是家庭联产承包,解决土地使用权问题;第二个是产业化,解决产销对接问题;第三个突破点很可能是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应当用市场化的办法搞好农户“订单服务”,从根本上解决农业技术服务需求和供给渠道不畅通的问题。四是着力解决农产品缺乏竞争力的问题,在发展品牌农业上实现突破。在提高农产品质量上下功夫,从技术、规模抓起,按照有机和绿色农产品标准,通过农民培训工程,普及到每个农民,逐步形成有规模、有品牌、有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的农业支柱产业。
1.2发展资金问题设施农业是高投入、高产出的产业,投入成本大,对一些收入较低的农户来说,筹资难问题也比较突出,同时,银行贷款条件较高,贷款手续繁琐,贷款额度较小。
1.3群众认识问题大部分群众思想认识还不到位,发展设施农业的积极性不高。
1.4选户和土地流转问题由于家庭联产承包到户,土地全部分散在一家一户,在设施农业规划区内,一些拥有承包权的农民不愿意把土地通过转包或出让使用权的形式进行流转,而规划区外的农民虽有积极性,却没有经营使用权。另外,设施农业相配套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均为公益性投资,又涉及交通、电力、水利等部门,协调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1.5农民技术培训的问题设施农业是高投入、高产出、高风险、技术密集、劳动密集型农业。目前从事设施农业的农户,大部分是由粮农转菜农而来,习惯于旧的生产方式,接受新品种、新技术能力较差,对高效生态农业概念模糊,科学栽培管理知识缺乏;负责技术培训的专业技术人员知识老化,技术指导和培训工作还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加之农村中的能人都趋向于进城打工,效益问题成为制约农民参与的主要问题。
1.6产业化经营水平低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不明显,产销脱节,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
1.7基层服务队伍薄弱我市村一级的技术服务人员工资待遇低,编制少,很难承担起繁重的服务工作任务。
2发展设施农业的对策和建议
随着农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我市的设施农业发展较快,有关部门应采取有效措施,从科技宣传、设备引进和科学配套方面加以引导,在资金扶持、技术服务方面制定政策,使设施农业机械化从一开始就走上高起点、高标准和快速健康发展的轨道。
2.1充分发挥农机推广部门在推进设施农业机械化发展中的作用实践证明,要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推广工作至关重要。这就需要农机推广人员深入基层,有目的、有组织地面向农民宣传、普及先进的农机化科技知识,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现场会等开展技术指导和咨询服务,帮助农民应用先进的农机化成果,提高农机化水平。同时,切实搞好技术服务,协调生产厂家搞好售后服务,为农机技术推广在农机化成果和农业生产之间架起一座无形的桥梁,减少购机者的后顾之忧。
中图分类号:S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1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其发展关系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稳定。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和进步,农业机械已被广泛应用到我国农业生产中,成为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目前,我国农业机械化范围不断扩大并逐步向深层次发展,农业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由单一化向综合化发展,较大程度提高了我国农业生产效率,有效促进了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虽然我国农业机械化程度近年来发展迅速,但是由于我国对农业机械发展管理工作起步较晚,各项制度仍不完善,在农业机械发展管理中存在很多问题,影响了农业机械作用的发挥[1]。因此,有必要全面分析农业机械发展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而推动农业机械发展管理的水平提高。
一、农业机械发展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农业机械发展管理经验不足,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和发展,经济运行的机制逐渐转变,传统农业机械管理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农业机械发展要求,因此应根据农业机械发展现状与市场经济发展需求对传统管理方式进行改革,建立符合当前发展要求的农业机械管理机制。农业机械管理部门在规范与管理农业机械市场发展中缺乏足够的经验,市场意识、效益观念和竞争意识较为淡薄,在农业机械市场运行机制建立方面仍需要探索。
2.缺乏健全农业机械管理体系和高素质人才,影响农业机械管理水平
在我国很多地区特别是基层农村,其农业机械管理机构名存实亡,其技术力量薄弱,管理制度滞后,导致基层农业机械管理体系往往不健全[2]。农业机械管理机构缺乏专业人才,管理人员整体素质偏低,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缺乏科学认识,对新产品技术理解不足。由于缺乏科学的激励机制,农业机械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足[3]。此外,由于缺乏相应的培训体系和农业机械信息化系统,农业机械管理人员的管理知识与专业知识更新周期较长,不能及时全面了解农业机械发展现状与趋势,影响农业机械管理水平与能力。
3.农业机械管理缺乏完善的服务体系与其配套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农业机械行业装备已具备一定发展规模,而农业机械服务则相对发展缓慢,因此农业机械发展与农业机械服务体系之间发展不协调,现有的农业机械服务体系不能满足当前农业机械发展需要。部分地区特别是偏远地区农业机械销售较为混乱,农业机械经营者对于其所售产品的维修与保养了解较少,无法提供完善的农机配套服务,造成农机研发、生产与销售脱节,农业机械服务体系形同虚设。
4.农业机械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当前,我国农业机械相关法律法规仍不健全,存在部分缺陷和漏洞。这与农业机械快速发展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迫切需要通过完善的法律制度来保证农业机械快速发展,以规范农业机械生产经营活动[4]。虽然目前我国多数省份制定了地方性农业机械法规,但是,全国性农业机械法规仍未得到快速发展,从而导致现阶段农业机械管理方式落后,管理范围不明确,行政纠纷增多等问题不断出现[4]。因此,相关部门应根据农业机械发展的现实状况制定相应法律法规,减少行政手段干预,通过为农业机械发展提供法律保障,进而规范和促进我国农业机械健康发展。
5.用户对农业机械化认识不足,影响农业机械发展管理水平
农业机械主要面向农民用户,多数产品操作与使用并不复杂,操作者可对部分零部件更换或修理,导致其对于产品整体的维修保养重视不足,忽视了农业机械的科学性与专业性[5]。此外,农业机械所有者对农机管理缺乏正确认识,农机相关手续不全,造成农业机械管理部门对其管理缺失,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机械化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实现。
6.农业机械流动性大导致农业机械管理难度加大
我国农业机械生产经营者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受效益驱动,其产品往往跨市甚至跨省经营,在多地间流动。在此过程中,由于农业机械生产经营者不熟悉市场,往往导致农业机械流动的盲目性,造成产品经营活动混乱,生产经营者与管理者完全脱节,农业机械行业管理出现新的难题。
二、加强农业机械发展管理措施
1.农业机械管理部门应转变传统观念,加强市场经济理论学习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农业机械管理部门应转变传统农业机械发展管理观念,加强市场经济理论学习,结合我国当前农村现状及现阶段经济发展实际,对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趋势进行科学系统的分析,制定符合现阶段农业机械发展的管理办法,保证农业机械良好的运作状态,促进粮食的增产与增收,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2.加强农业机械管理机构建设,进行有效改革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对农业机械发展管理方式进行改革,提高农业机械管理水平显得十分迫切,因此农业机械管理部门应抓住机遇,加强农业机械管理机构建设。首先,从宏观角度上加强农业机械行业管理机构的制度建设,进而实现从市场经济角度管理农业机械行业[6]。其次,严格审查各地农机相关企业,对不符合标准的企业应进行整顿,对农机维修人员进行考核,实现持证上岗。再次,重视宣传教育工作,进行农业机械专业知识宣传普及,强调农机产品的经济性与安全性。最后,将农业机械发展纳入财政预算,并给予政策性支持,完善农业机械行业组织框架,加强农业机械发展管理[7]。
3.农业机械服务与管理并重,切实提高管理水平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机械管理部门应转变职能,增强服务意识,指导农机生产经营者完善产品经营活动,做到管理与服务相结合,以服务促管理。相关部门应将农业机械发展与管理放到重要位置,加大对农机服务投入,培养专业农机服务队伍。在农业机械管理过程中,不断对农业机械发展的信息进行整合,建立创新的农机管理模式,加强农业发展中各个服务部门间的协作,形成科学完整的农业机械服务网络。
4.完善农业机械法律法规,促进法治化管理
完善农业机械法律法规,是促进农业机械管理的法律保障。加速农业机械发展管理的立法,是实现农业机械从行政管理转变为法治管理的重要条件。在相关法律法规制定过程中,应以市场为导向,以实现农业机械最大程度发挥作用为目的,从法律上对农业机械化发展方向进行确定,严格规范农业机械经营活动;在现有的地方性法规基础上,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后制定全国性法律;明确农业机械管理范围和方式,改变农业机械管理的落后方式,并促进农业机械向法制化发展。
5.加强培训教育,提高农业机械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农业机械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对于农业机械化实现和发展、以及农业机械发展管理具有重要影响。在实际工作中,应定期对农业机械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专业知识和服务意识,建设素质较高、知法懂法的农业机械管理队伍,提高管理水平和能力,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促进我国新农村建设工作。
6.加强农业机械化发展宣传,促进其管理水平提高
我国农业机械发展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农业机械化担负着重要的任务。加强农业机械化发展宣传,提高全社会对农业机械化的重视程度,能够有效提高农业机械管理部门对于农业机械化发展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从而为农业机械化发展创造良好环境;能够充分调动广大民众以及农机化服务组织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进而提高农业机械发展管理的水平。
三、结语
农业机械化对于农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农业机械发展管理有利于农业机械作用的充分发挥。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为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有利于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因此,各个农业机械管理部门应全面认识在农业机械发展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转变传统管理观念,完善农业机械相关法律法规,增强农业机械服务意识,完善农业机械服务体系,提高相关管理人员素质,提升我国农业机械发展管理的水平。
参考文献:
[1]陈俊其.农业机械管理问题与对策[J].福建农机,2012(01).
[2]桑嘉娣,蔡青.迁移农业机械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0(08).
[3]朱俊圆.基层农业机械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析[J].科技资讯,2012(21).
[4]史云鹏.农业机械发展管理探析[J].湖南农机,2012(09).
现代社会中声誉信任的取得非常重要,品牌声誉靠质量,必须以农产品质量为根基,品牌才有竞争力。应通过优质产品、诚信交易,将维护品牌形象形成自觉意识,并通过质量追溯系统,深化顾客与农业品牌之间的联系,建立起顾客对品牌的持久信任度,提高品牌的美誉度。
建立农民广泛参与的各种合作组织,有利于提高品质量、巩固品牌形象。当农产品市场价格和农民组织的声誉相关,而声誉又取决于他所提品的质量时,农民为获得较高的收益会参与组织合作,并可通过农民组织形式来约束农民的生产行为,减少农民的机会主义行为倾向,提高农产品质量。
2.以农产品特性为基础
任何一个区域的农业产业总是和其过去的历史传统有着必然的联系,自然条件、生活习惯和人文精神等都会作为遗传因子影响到现代人的思想观念与活动方式。农业产业可以充分汲取当地的历史文化养分,利用所在这种历史形成的优势,通过文化积淀塑造品牌,形成具有一方特色的个性化品牌产品,从而获得市场和顾客的青睐。 品牌赋予农产品一种与众不同的内涵,反映农产品的特性或功能,融入着农业文化情感,实现着与消费者的沟通,最终成为消费者最愿意接受、最可信赖的东西。农业产业品牌要根据农产品特性、消费者的心理及各种社会因素如价值观、文化传统等,塑造一个与目标市场有关的品牌形象。
二、循环农业经济的内涵
循环经济是按照生态学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流动为特征的生态经济。循环农业经济是循环经济中非常重要的领域,所谓循环农业经济是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循环经济理念运用于农业经济发展系统中,充分利用高科技成果和手段,降低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资源、物资的投入量和废物的排放量,形成农业的种养加、农科教、产供销、农工贸一体化的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体系。
三、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1.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在我国水资源利用中,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70%左右。由于我国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干旱性突出,全国约2/3以上的农业生产需要灌溉。因而,农业灌溉用水比例一直保持在农业用水量的90%以上。近年来,由于农业灌溉和工业发展对地下水超额开采,导致地下水资源短缺、河流断流、土地沙化、地面下沉、海水倒灌等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同时,我国农业灌溉用水浪费却十分严重。据统计,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平均仅为0.475,约有一半以上的水资源被浪费。因此,推行农业循环经济是实现农业节约用水的重要措施和手段。
2.环境污染问题明显。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片面追求数量而忽视农产品质量。在种植业中,农民只认识到化肥农药简单、方便的好处,大量施用化肥农药,畜禽粪便用作农田肥料的比重大幅度下降,导致养殖业与种植业严重分离,畜禽粪便乱堆乱排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对环境的污染逐年加重。未经处理的畜禽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氮、磷,造成水体富营养化;而养殖场会产生大量含有氨、硫化物、甲烷等有害物质的恶臭气体,严重污染大气环境,危害人体健康。
3.农副产品资源利用率低。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农业产出效益的新型经营机制,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有力抓手,也是农业发展的必然方向。但就我国农业产业化水平来说,还处于初级阶段。具体表现为农户参与产业化程度较低,产业化组织整体竞争力不强,农业产业化的带动、辐射效应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尤其是农业产后的副产品利用率低。
4.农业耕地面积不断减少。2009年中国耕地的总数是18.26亿亩,已经接近18亿亩"红线"警戒。国土资源部2001~2008年耕地面积数据显示,8年间,中国耕地减少1.25亿亩。如果不加以控制,按照每年平均减少的数字,2年就会突破红线。人多地少是我国基本的国情。但是,我国农业生产方式仍停留在粗放式经营模式上,主要表现在:农业生产的主要动力仍然以人畜力为主;农业科技体系不完善;经营方式仍以家庭为单位,缺乏规模经营;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较大。
四、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的对策
1.出台政策,加强指导。
首先,推进循环农业立法进程,出台有关限制性法规和补偿性政策。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明确界定农民、企业和政府在推进循环农业建设中的责任与义务,以建立农业生态补偿和技术补贴机制为切入点,完善循环农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构建政府推动、市场驱动和公众行动相结合的长效机制。其次,建立乡村物业管理法规体系,构建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实施物业化管理不仅有利于发挥基础设施的投资效益,而且有利于转变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方式,对推进农村废弃物处理资源化利用、培育和壮大农村环保产业化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技术创新,提升能力。
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技术创新的有力支持。首先,要加强农业技术开发,提高农业生产中的技术含量。开辟农业科技园区可以在科技与政府、农户间搭起一座桥梁,为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创造有利条件,为农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提供试验基地和转化基地,为农业科研与生产结合和创新提供切入点,也为整个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产生示范作用。其次,要促进农业内部专业化分工。农业专业化分工可以分为农业生产、农业技术支持与开发、农业服务等几大部分,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发挥其在各自领域内的特长,促进农业整体的专业化分工,改变每户农民"小而全"的耕作方式。
3.积极培育循环农业经济载体。
要像建设工业园区一样搞好循环农业经济示范园区建设。一是科学设计、合理规划,将具有上下游共生关系的项目集中到园区中来,形成特色和绿色产业带,实现有害污染物质在园区内的闭路循环;二是以市场为导向,坚持合理利用资源,发挥区域优势的原则,加强园区设施与农业技术的组装配套,实现规模化、专业化和高效化生产;三是注重农产品良种、良法配套,完善农产品高效、优质、高产综合生产技术体系。